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儒家文化手抄报精选(九篇)

儒家文化手抄报

第1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冯道;图书文化;监本;九经

五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没有辉煌的文化成就,但是它上承盛唐文化之余绪,实居于宋代文化复兴之先河;说这一时期是两大文化高峰的承前启后时期也许有过誉之嫌,而其实这一时期的图书文化事业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图书出版走上了正轨,官方图书由写本时展到了雕版时代;产生了图书的一种新版本——监本,监本成为官方通行的规范读本并为后世所推崇;九经文化的传播持续不断,为后世儒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地官方、民间雕版图书,为国民增加了获得图书的机会,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藏书家增多了,藏书大大丰富了,文化积累丰厚了。显然,五代文化尤其是五代图书文化事业值得研究。而研究五代图书文化事业,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冯道,必须大写特写。

1 冯道长居高位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冯道(882—954),瀛洲景城人(今河北沧州人),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少年时他刻苦读书,积学成才,而后进入官场,他的一生恰好经历了差不多整个五代时期,先后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他一生官运亨通,除了三次拜相外,还任过太师、太傅、太尉、司空等官衔,曾“三为司空,两在中书”。然而如此显赫的风云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一千多年来,人们一方面对冯道一生勤俭、为人宽厚、爱护百姓、提拔有能之士、印刷流通儒家经典使文化得以保存传播这些美德惠政加以肯定;另一方面则又对他见风使舵、圆滑世故、与统治者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毫无气节的人品大加鞭挞。《旧五代史·冯道传》在肯定冯道的一些作为同时也指出:“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1]一女同时事二夫,无疑该谴责。可是冯道作为政治人物并没有同时效力于多个君主,被谴责以“一女二夫”,显然冤枉。

在此,我们无意讨论冯道的道德人品,但是也必要对冯道的人生略作“辩护”。中国悠久的历史上,五代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军阀争雄,社会动荡,王朝更迭不断的乱世。整个五代时期共经历了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7)、后汉(947—950)和后周(951—960),历时五十三载。在这样一个不平稳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士人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选择明哲保身、顺时趋势?还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显然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忍辱求生。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对原主人尽忠而“杀身成仁”,在无可奈何的生存环境中忍辱求生也无可厚非。在20世纪中期的中国,甚至在当下,不是仍然有不少人“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吗?冯道历仕多个朝代,其实也不是“有奶便是娘”的没有道德底线,他的《偶作》诗云:“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2]“方寸无诸恶”就是他的道德底线。何谓“方寸无诸恶”?他在《长乐老自叙》说得明白:“静思本末,庆及存亡,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3]他也有“忠于国”的价值观,在职则尽责,国主轮替,则忠于新国主。他如效力于大公司,董事长轮替,他作为“高级经理”,仍然尽职于公司。不同的“董事长”有不同的特点,冯道与之安全相处,狼虎丛中立身,难免“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

进入20世纪后期后,学界对冯道苛责的少了,对他的同情增加了,甚至对他的历史贡献也给予肯定。如傅金才说:“冯道的人生之道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有机结合,儒家的入世济民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主干,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基础。佛教的禅定训练、随缘度众的主张令冯道身心健康、智慧出众,以救民为己任;道教的乐观通达和圆融使冯道对人生世事持乐观的态度,以高潮的应世技巧,与时变化,保身救民。正是依靠人生之道的支持,冯道才能在乱世长为将相,既保持自己的道德纯洁,又能以各种方式救济民众,保存文化。”[4]冯道虽然身居高位,在军阀武力争夺天下的峥嵘岁月中,无法以一人之力左右社会局势,他只能选择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保存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他主张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出版一大套儒家经典著作,并努力争取得到皇帝的批准。当时的皇帝其实日子也不好过,经济困难,常有外侵内乱,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条件下,申请这个项目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今天想申请一个具有必要性可行性的公益事业大项目往往都是以被告之曰“没钱”而了事。难以想象,冯道为了这个项目的立项花了多少精力、心血!这一浩大工程历经多个朝代更迭而始终并未停辍,是谁推动这个公益项目在乱世中持续开展乃至竣工?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身居高位而心系斯文的冯道。

可以说,没有冯道长居高位,就没有五代的九经雕版成就。五代的九经雕版成就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没有这个成就,中国文化史必然要改写。因此,可以说,冯道长居高位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是巨大的,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褒扬。

2 冯道对推动图书出版走上正轨的贡献

我国的印刷事业源远流长,古代印刷业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阶段,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雕版印刷技术,发端于唐代,唐代以前,凡书籍皆是写本,读书人要读书就要辗转借阅抄写。唐代的雕版印刷起初只是在民间应用于印刷历书与佛教经书,到五代时期才开始大规模雕印儒家经典、文学典籍,这个伟大的变革不仅使读书人省却了借书抄书的诸多艰辛曲折,更为藏书事业和文化的传播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是一次伟大的历史飞跃。而促进图书从手抄写本到雕版刻本逐渐走上图书发行正轨的历史人物中,冯道的功劳当是首屈一指的。

据文献记载,最早倡议雕印经典的是冯道,冯道说:“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5]。冯道在乱世之中,关心“文教”,联合大臣李愚提出了雕印经典的申请。《旧五代史· 唐书· 明宗纪九》载:长兴三年(932年)二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板。’从之。”《注》引《爱日斋丛钞》“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定《九经》,刻板印卖,从之。”[6]文字如此记载,显然过于简略,好像冯道只是和李愚商量后即联名申请,皇帝就立马批准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大臣、皇帝都清楚,经书篇幅多,雕印费时费工,耗资巨大,而且质量要求高,刻印《九经》不是容易完成的事。很有可能,在提出申请前,冯道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得到普遍的支持后才上奏皇帝。

雕印经典工程开始后,工程不一定就能够持续进行,必须有得力之人长期领导、督促不可。冯道是这项工程的得力的领导者。雕印经书工程关键是人员、经费、物资和工作方案,这些事项冯道必定考虑清楚了,形成意见文本奏报皇帝。这些事项具体如何,我们可以从皇帝发出的命令中窥见端倪:“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各以所业本经句度抄写注出,子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帧刻印板,广颁天下。如诸色人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7]其年四月敕:“差太子宾客马缟、太常承陈观、太常博士段、路航、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充详勘官,兼委国子监于诸色选人中,召能书人端楷写出,旋付匠人雕刻。每日五纸,与减一选。如无选可减,等第据与改转官资。”[7]可见冯道的工作极为严谨。

公元948年,五经刻成,以后又雕造四经,到周太祖广顺年间,全书竣工,历时二十多年。“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后唐政府将儒家经书雕印贩卖,在历史上是首次,也是封建政府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雕印图籍。从此后,雕版印书技术日臻成熟,图书的出版也日益走上了雕版印刷的正轨。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说:“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8]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板印行。”[9]可见冯道的历史功绩在北宋时已得到了肯定。

3 冯道对监本产生的贡献

上文所述,由冯道首倡雕印的《九经》是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刻印,它历经四朝递相完成,而主持刻印的由始自终同是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学府,汉有太学,晋立国子学,北齐成为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后历代因之。除教育外,国子监从此也兼事刻印书籍,因而后世称这次刊本为“监本”。五代监本是官方雕印群经的首创,在整个雕印过程中,参与人员都抱着一种审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雕版底本的校对书写、雕版的刻写等等都是专业人士一手操办,因此质量相当高,监本《九经》的刊印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又因为监本如此高的水准,成为后世官方范本的楷模。也从此开始,官方刻印书籍成为历朝历代书籍出版的主导力量,并成为刻书风气的引领者。

监本《九经》的雕印,开创了官刻图书的新局面,这项由政府出资,组织人力校勘、雕印、贩卖儒家经典的工程,最终使官刻成为我国古代三大刻书系统之一,也使监本的独特标准范本地位得以确立。后唐首开其功,冯道等人首倡,诚宜书之史册。

4 冯道对推动九经文化发展的贡献

监本《九经》的刊刻,始于后唐明宗三年(932年),中间经历后晋、后汉,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完成。后晋天福八年(943年)三月,“国子祭酒兼户部侍郎田敏以印本《五经》书上进,赐帛五十段。”[10]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又完成了《九经字样》。后汉乾元年(948年)五月,“国子监奏:《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版,欲集学官考校雕造。从之。”[11]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六月,“尚书左丞兼判国子监事田敏进印版《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共一百三十册。”[7]监本《九经》的刊刻,统一经注文字,确立国家标准本。本欲效法汉唐,于国子监镌立石经,因“朝庭日不暇给”,而转用雕版印刷。虽有不得已之处,但这种刻板印卖方式在推广国家定本方面,则较石经更为有效。而且这些书不是供国子监内部专用,而是广颁天下,供使用者有偿购买的,由于这些书校刻精审,十分受欢迎,因而在当时的民间也流传非常广泛。《九经》等儒家经典的广泛流传也推动了《九经》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儒家大师孔子的产生到儒家经典的大量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文人受到了儒学的熏陶,从而逐渐确立了儒学为我国文化主流的地位。其中儒学经典的刊印发行,冯道主持的这次雕印出版《九经》功不可没,直接为宋代文明的复兴和“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使天下读书人都能亲身接触儒学,从先贤的文化典籍理论著作中学习精妙高深的道理。

5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私人藏书的发展

自雕版印刷术得到官方肯定和应用之后,雕版印刷术以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能量和传递文化知识的最佳手段,赢得了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雕版书籍大量涌现,逐渐取代了写本书籍,成为了书籍生产的主流。由于聚书较为容易了,因而藏书家也增多了,藏书家的收藏量也大大丰富了。

五代虽然短暂而又动荡不安,但是仍然有不少藏书家,他们的藏书事迹于《五代史》《十国春秋》等史籍有记载。《旧五代史》藏书家的事迹:(1)梁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人孙骘,“雅好聚书,有《六经》、《汉史》洎百家之言,凡数千卷,皆简翰精至,披勘详定,得暇即朝夕耽玩,曾无少怠。”(卷24)(2)后唐王都,中山陉邑(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好聚图书。”“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卷54)(3)后唐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人张宪“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视事之馀,手自刊校。”(卷69)(4)后唐镇州(今属河北省正定人)贾馥“家聚书三千卷,馥手自刊校。”(卷71)(5)郓州(山东郓城县)人梁文矩“喜清静之教,聚道书数千卷。”(卷92)(6)太原晋阳人韩NE3A2“好为歌诗,聚书数千卷。”(卷92)。《新五代史》藏书家的事迹:(1)“石昂,青州临淄人也。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卷34)(2)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罗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卷39)(3)青州人王师范“颇好儒学,聚书至万卷。”(卷42)。《十国春秋》藏书家的事迹:(1)蔡州人赵匡凝“颇好学问,聚书数千卷。”(卷8)(2)会稽人徐锴,“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多。”(卷28)(3)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鲁崇范出身贫寒而“读书自若”,“九经子史,广贮一室,皆手自校定”。(卷29)(4)华原人(今陕西耀县)郑元素隐居庐山青牛谷,“构一室于舍后,会集古书千余卷,遂终其身焉。”(卷29)(5)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人陈褒 “筑书楼,延请四方学者。”(卷29)(6)闽人陈贶 “积书至数千卷。”(卷29)(7)前蜀王锴 “家藏异书数千本,多手自丹黄,又亲写释藏经若干卷。”(卷41)(8)青州人朱遵度 “家多藏书,周览略通,当时推为博学,称曰‘朱万卷’。”(卷75)(9)吴越杭州人暨齐物 “又构垂象楼,贮道书几千卷。”(卷89)(10)荆南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孙光宪 “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自号葆光子。”(卷102)此三部史书还记录了其他藏书家的事迹,如钱氏等帝王之家多有藏书。

雕版《九经》工程中的文献整理者多是学富五车者,家有藏书,甚至极富藏书,如:濮州范县(今濮阳市范县)人张昭“藏书数万卷。”(《宋史》卷263《张昭传》)有的藏书家风绵延近千年,如后唐时徒居祥符的丁NFDA1,尽其家资,聚书至八千卷,筑大室以贮之,题藏书之所称“八千卷楼”,其后世至清末丁丙仍沿用其名,并增“小八千卷楼”“ 后八千卷楼”。 [12]

据研究统计,五代历史留名的藏书家有四十余人。五十余年的历史有四十多个藏书家,这个记录是空前的。五代藏书家分布范围很广(见上文),并不局限于京城,藏书家的分布打破了过去集中在京师一带的局面。而他们的藏书来源除了传统的抄写和帝王赏赐外,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市场的采购。而这些流通于市的书籍则主要是得益于冯道首倡雕版《九经》,其后官方、民间皆重视刻书。到了宋代,随着国家统一的版图增大,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发展,加上统治者采取以文抑武、文德治世的安国方略,改革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沉浸在潜心学术、倾心文章、崇尚文化的浓重气氛中,人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为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全国范围的刻书网,雕版印刷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使文人藏书的风气更加浓厚,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6 结 语

冯道首倡雕印《九经》,把雕版印刷术与文化的保留和传播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经典文化传播摆脱了笨拙的手抄时代;经过校勘刻板,大量的流通典籍,保存和传承了中华文化之命脉,为北宋文教的发达做了技术和资料累积;雕印经典是国家行为,标志着唐代以来北方军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可了对整个社会各方面都有规范和教育作用的儒家文化体系,大大加强了儒家文化对士人的影响。冯道作为屹立五代四朝不倒的政治家,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有力地保障了儒家经典《九经》的顺利雕印出版并向社会公开发行,客观上大大推动了中国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冯道的道德人品任人评说,而他倡雕印《九经》、传承文脉、复兴儒学,无疑是名垂青史的。

[参考文献]

[1]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66.

[2]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8405.

[3] (清)董浩等编. 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92.

[4] 傅金才.冯道的人生之道[J].石家庄:石家庄专科学校学报,2004(1).

[5] (宋)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M].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7304.

[6]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588.

[7] (宋)王溥着.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28.

[8] (宋)沈 括.梦溪笔谈[M].岳麓书社,1998:147.

[9]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6.

[10]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76.

第2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这类瓷铭从内容上来看,有直观反映儒家教条准则的短句,也有间接表达儒家处世哲学的五言诗句。短句有的出自孔子、孟子、荀子的语录,有的出自儒家经典。那些具有教化功能的五言诗句语言质朴、直白,将儒家处世哲学融入其中,文辞虽没有上层文人的作品严谨、经得起推敲,但所反映的内容则更为真实、贴近生活。从器型来看,铭文多集中于瓜棱壶,一般写在壶腹部,流嘴正中处。书于该处是有考虑的,因为该部位最为醒目,使用者提壶斟酒上茶时其文字便一目了然。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都以直行书写。短句与诗文所占面积相同,因文字较少,故字体较为粗大。在排列构图上,追求端正、对称的效果,多以三行直行排列,往往取短句中间一字或二字单成一列。

反映儒家礼教

1.仁义礼智信。《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最初提出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目,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

2.仁知礼贵和。出自《论语注疏学而》。它提倡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和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中的和谐顺畅。

3.天无二日,世无二王,家无二主。儒家强调社会各级必须遵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名分,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4.雁有行列之次、鹰有行次之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汉官六种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杨乔纠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威仪有序。雁行有序,即是知礼。鹰有行次之列类此,意喻人间等级制度符合自然天理。

5 . 剑缺那( 哪) 堪用, 霞(瑕)珠不直(值)钱。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此诗劝人洁身自好,是一首关于品行的教化诗。

6.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此诗教化人们应遵守叩门入户的礼仪。《礼记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7.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此诗告诫人们要注意衣着仪表,是一首关于穿着的教化诗。

8.凡人莫偷盗,行坐饱酒食,不用说东西,汝亦自涤直。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成为统治国家有力的工具。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准则已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反映儒家孝道

1.羊申跪乳之志,取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东汉蔡邕《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句中之意。

2.慈鸟反哺之念,取梁武帝《孝思赋》慈鸟反哺以报恩之意。

3.牛怀舐(舔)犊之恩,见《后汉书杨彪传》。

4.王详(祥)覆冰报得冻泉鱼出,事见《晋书》卷三十三和《搜神记》卷十一,为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典故,是封建社会蒙童教育的必读题材。

5.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出自《孝经卿大夫章》。

孝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内容,儒家所提倡的孝有不同的层次,在家孝顺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在朝为官,尽忠君主,以贤德服人,以孝治家。唐代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推广《孝经》,旌表孝行,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解并推广于民间:立于学官。令天下每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长官,明申劝课。

反映儒家立志劝学

1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出自荀子《劝学》,喻示环境对人品德形成的影响。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弘大,而不能用道来弘大人。

3.小人之浅志,道者,君子之深识,倡导君子之见。

4.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者。

5 . 白玉非为宝, 千金我不须(需)。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宣扬视珠宝钱财为身外物,唯有拥有文化知识最高尚。劝人要做饱读诗书的人。

6.忽起自长呼,何名大丈夫。心中万事有,不愁手中无。敦煌写本《论语义疏》卷背抄有此诗。

7.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大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该诗通过以告慰先人的方式,写读书掌握文化知识后的成就感。一世不求人意指靠文化知识摆脱下等人的地位。

8.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将来作(做)必(笔)管,书得五言诗。

儒家的劝学始于孔子。孔子曰:学而不厌。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儒家认为学习是修身的根本,无学将会导致轻薄无行,只有恬静博学,才可观高人远节,以礼自恃,立身扬名。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说:人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潜在的心理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阶级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及风俗习惯等等,而长沙窑题诗的潜在背景便是中晚唐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长沙窑作为一座民窑,其销售对象是广大的中下层平民,瓷铭的出现也是为适应市场需要而顺势而生,在其瓷铭中出现了相当比重的反映儒家礼教的内容,这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因其独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始终为统治者所青睐,成为官方显学。它深入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儒学处于相对衰微的状态。在经历了约三百年的战乱之后,隋唐迎来了人们企盼已久的统一与和平。唐朝统治者在治国问题上,推崇儒学,把尊儒崇经、推行仁政定为治国的基本方针。唐高祖即位之始即下令恢复儒学,唐太宗即位后,开文学馆、弘文馆,优待儒士,弘扬儒学。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唐王朝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唐最高统治者的崇佛好道,儒学受佛教、道教的冲击,逐渐沉寂。中唐后期,经安史之乱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战争,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礼仪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陷入哀鸿遍野的境地,急需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重整纲纪,安定社会。于是涌现出了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抵斥佛老,重振儒学,儒学再次得以复兴。尽管儒学在唐代的发展呈曲折之势,但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潜意识,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儒学思想已深入人心。长沙窑这些蕴含了儒家传统思想的题记、诗文即是其深远影响的一种表现。

第3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他仕途坎坷,直至50岁迟暮之年由人举荐,才得任湖北江夏县令,后调任巴东县令。曾衍东个性清高、倔强。他曾在《日长随笔》里写道:“人所不能做的,我偏要做去,人所不能减的,我偏要减去。”依这种性格,他在中国官场的遭遇可想而知。63岁那年,因断案而触怒巡抚,而他坚持“此官可去案不移”,终被降罪罢官,流放温州。

曾衍东携家小流放温州后,先住在同姓旧宦曾儒璋后人曾立亭的家中。曾立亭居温州郡西,其宅名“依绿园”。他念同姓之谊,款接曾衍东居园之“入画楼”。第二年曾衍东在园边宝庵桥附近一大榕树下自建房屋。这里面向九山湖,湖光山色正好,于是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小西湖”。并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然因屡遭磨难,流放温州的曾衍东终究心境黯然:“……直住得意懒心灰,了无生趣。最是没饭吃,乃一桩要紧事。家中大口小口,哑哑待哺,温州又特死煞,道士困穷,拙于谋生,不得已,只好涂涂抹抹,溷人眼目,画几张没家数的画,写几个奇而怪的字,换些铜钱,苦渡(度)日子。”(《古榕杂缀・小引》)

曾衍东博学多才,“工诗及书画,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镌图章,幕古出奇。”有诗曰:“风扇扇风扇在空,扇风风出扇之中;有风不扇无风扇,不扇无风扇有风。”《药堂语录(周作人自编文集)》中有《曾衍东诗》一文。曾衍东曾画一幅“敬惜字纸”的条屏,上方题诗云:“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他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按说以字画糊口应该不成问题,但他又是个狂放奇才,“人索我画,我却不画;人不索画,我偏要画”。有一巨贾特来买画,甚倨傲,立峻拒。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晚年生活的凄苦:“苦的是老来穷,万里孤苦,愁的是亡命囚徒东海鳏。无生路,穿也无衫,食也无餐,断发文身,尽消磨瓯越荆蛮。”(《古榕杂缀・折桂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遇赦,年已七十,贫老而不能归,道光十年(1830年),终客死浙江永嘉。

曾衍东著有《武城古器图说》《哑然集》《小豆棚》,还有诗集《哑然诗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抄》,杂记《日长随笔》等存世。

《小豆棚》是曾衍东最重要的著作,为文言短篇小说,其内容涉及忠臣烈妇、文人侠士、仙狐鬼魅、奇珍异闻、善恶报应等。豆棚瓜架历来是人们避暑消闲、谈古论今之所,所以古人常以“豆棚”名其闲书。曾衍东的《小豆棚》原为8卷,近似于《聊斋志异》,后人评价此书“在清人笔记小说中尚属佳构”(《说苑珍闻》)。在艺术上,《小豆棚》叙事婉曲,往往腾挪跌宕,妙趣横生;语言简洁,却能穷形尽相,神态毕现,文学成就很高。清末民初伪书风行,表现在文言小说领域尤烈。民国间,《小豆棚》曾以《聊斋补遗》之名翻印。

曾衍东在《序》中说:“《小豆棚》,闲书也;我,忙人也。作此等书,必其人闲,其所遭之时闲,其所处之境闲,而后能以闲心情为闲笔墨。我为秀才忙举业,为穷汉、为幕、为客忙衣食,哪得工夫闲暇,作一部十余万言的闲书?即偶有闲时候、闲境地,又焉能忙里偷闲,向百忙中草草干这闲事!然则我何以有是书?我问之我,我亦不解。我平日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取;又或于一二野史家抄本蛤录,亦无不于忙中翻弄。且当车马倥偬,儿女嘈杂之下,信笔直书。无论忙之极忙,转觉闲而且闲。盖能用忙中之闲,而闲乃自忙中化出;无他,贵心闲耳。心一闲,则无往不得其闲。将所有诸般贪、嗔,爱、恶、欲,种种不可思议,而我心闲闲,不与之逐而与之适;把那些闲情、闲话、闲事、闲人,竟成一部闲书于我这忙人之手。”

在《小豆棚》卷16有杂剧《述意》一折,即曾衍东自演其家事。剧中写山东一儒生,性情落拓狂放,平生与琴、棋、书、画、诗、酒、花为伴,故自号“七如居士”。但居士久未发达,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囊中羞涩,便四处游历,后因天气炎热,居家消夏。此剧一开始写剧场布景:场上设豆棚一架,满开豆花。陈几案笔砚瓶尘。中悬“雨丝草堂桂馥书屋”匾额,两旁挂“白昼饶人听说鬼,青天扯淡坐浓阴”对联。儒生在豆棚下批阅自己的新作《小豆棚》数卷,其妻妾携儿女至跟前凑趣,儒生见“妻贤妾淑,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便甚感欣慰自足,遂将书中的古今典故,历述一番。

第4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辞源》是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车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大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渗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神的文化而存续、骄傲、伟大。

二、什么是经典国学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知识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经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大师孙双金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是具有种子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融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后兴衰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交流,再用佛教思想交会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家学说为主脉主流。《三字经》、《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都是精品。

三、读经典意义在哪里

1、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屡遇灾难而始终发展的强大纽带。

2、学习经典意义重大

首先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其次于“孟欣养正圣功也”。即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启迪学生心智,怡养学生性情,变化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夯实教师文化底蕴,丰富教师处事涵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读书变化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这也是我们学语文教育的基础和目的。语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塑造人的品质的教育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如何开展

1、开发校本课程,延伸、深入。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润泽校园。懂礼仪,知孝道,怀爱心,做君子,向有底蕴的方向发展,走进人的精神血脉之中,让学校成为一所有根的学校。

2、国学介入礼仪教育——为走进学生的心灵寻求支撑。

大中队活动开展“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礼仪教育改变孩子,改变一个班集体,改变一所学校。

3、国学走进日常教育

(1)环境润泽,触摸经典。

让孩子时时处处身处经典之中。宣传栏,墙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万世之师”孔子塑像,《论语》碑文,国学为主的书画作品展等等。

(2)课程润泽,大音希声

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学生也许要用几十年或者终生来消化。因此,我们设想,读诵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也只求理解,感悟。濡染熏陶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①立足文本,扩大阅读,诵读经典,关爱生命。基于此,经典诵读植入日常。结合不同年段特点,一年级开设《三字经》,二、三年级《弟子规千字文》,四年级《百家姓》、《增广贤文》,五、六年级《论语》、《庄子》、《孟子》。

②在校本课上,快乐诵读,温润推进。形式多样,主谈感受。

具体诵读方式:清晨一读,午间一诵,晚间一省。学生对照诵读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家长示范、点评、激励。诵读与家校结合,与学科结合,与活动结合,形成合力。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走上诵读之旅。

③读经典,每个年级、每个班可选择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研讨。如一年级《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善如流。五六年级《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研讨。

④画经典。配画、插图。按主题分类。手抄小报。让孩子们把对经典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

⑤演经典。将在每周的第一个晨会上各班轮流派学生把代表本班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让学生们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⑥各班开辟“古诗文园地”发表诵读体会,通报诵读成果。“国学文化之窗”、“国学少年”专栏等。1—2次主题班队会。

⑦以“素读“为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做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

(3)、优化教学环节,寓教于乐。

经典课堂六幕剧

第一幕:声音先于理——放声读

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第三幕:古至今说洗耳听——听大意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第五幕:引经典古为今用——格言美

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

“三维并举”即强调吸纳国学经典,需将识字阅读表达综合进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文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强成语和格言的教学。在表达中教授经典,编创课本剧。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每天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如此耳濡目染,逐渐达到融合贯通的效果。

正确认识国学、礼仪、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化到人的精神血脉中,并外显到家长、教师、学生的行为。融经典学问,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孝贤教育,感恩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养,通过诵读,达到效果。

第5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1.平时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毓珊,在《中国历代女作家》这本书里,找不到哪位作家的相关作品?

A.李清照;

B.刘侠:

C.潘希珍;

D.彭端淑。

答案:D。此君是男的。

2.为了多了解满清、建立民国的详细经过,政学乘坐时光机穿越来到清朝末年。他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人背影很像国父孙中山先生,便出声叫喊。请问政学喊的哪个名字,并没有引起国父的回头注意?

A.喂!中山先生:

B.嘿!孙文:

C.逸仙!逸仙:

D.嗨!国父。

答案:D。A是国父在日本用的名字,B是本名,C是字,D是在他死了以后,后人才给他起的尊称。

3.春假期间,老师要每位同学选一本小说阅读,开学后上台发表读书心得。请问下列哪一位同学的报告,不但让一旁的老师听了摇头,还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A.威廷:《论语》读后感;

B.钦雅:《三国演义》读后感;

C.国伟:《老人与海》读后感;

D.祖昴:《世说新语》读后感。

答案:A。《论语》是孔子言行录,而非小说。不过,能把《论语》当小说读的学生,应该向他膜拜,而不是摇头。

4.为了自然科报告的需要,婉容上《鸟类百科大全》网站搜寻数据。请问她所打的四组关键词中,哪一个是查询不到内容的?

A.鸿鹄; B.鸿儒;

C.鸱枭; D.昏鸦。

答案:B。鸿儒是指大学者,不是鸟。

5.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

A.小斋幽敞明朱曦;

B.提灯的萤火虫;

C.在松针稀疏处闪烁的小镇灯火;

D.慈乌夜啼。

答案:A。曦者,目光也。

6.在下列四个晋宏所做的动作里,哪一个没有“拍”的意思?

A.打球:

B.打寒噤;

C.打人:

D.打蚊子。

答案:B。虽然有时候A与C也不用拍。

7.为了更加了解小令、中调、长调在字数上的相关规定,佳燕依照国文老师的推荐,到图书馆借阅《草堂诗余》一书。请问佳燕应该往哪一类的书架上去找,才能找到这本书?

A.近体诗; B.词;

C.曲; D.新诗。

答案:B。诗余者,词也。

8.慧禅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发表在《东峰青年》上。已知稿费是以每字5元来计算的,不合标题、标点符号和署名,请问慧禅一共可以获得多少稿费?

A.100元; B.140元;

C.200元; D.280元。

答案:A。因5言×4句×5元=100元。

9.已通过台中二中入学申请的信廷决定,上高中后一定要加入学校最热门的国乐社。请问他在社团里,可以学到哪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

A.胡琴; B.钢琴;

C.小提琴; D.风琴。

答案:A。认为B、C、D是国乐的请举手,教室后面有墙壁,手放下后自己去撞墙。

10.下列哪一组服饰妆扮,最有可能是古代“女子”的打扮?

A.玄端章甫;

B.羽扇纶巾:

C.拖鞋汗衫:

D.云鬓花黄。

答案:D。A是男式祭典礼服,B是诸葛亮专用“道具”,C是邋遢男穿戴。

11.下面哪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规则?

A.桥下之人犯跸;

B.朱自清的父亲穿越火车铁轨买橘;

C.小明的爸爸酒后驾车;

D.徐志摩骑自行车追逐夕阳。

答案:D。不过在高速公路上追就违反了。

12.全校大扫除,由下列4个人打扫的态度,可看出谁的个性最急躁?

A.玉芳好整以暇地整理工具箱;

B.启惠慢条斯理地扫着走廊;

C.佑橙气急败坏地刷着厕所地板:

D.建青从容不迫地擦着窗户。

答案:C。当然也可能并非出于个性原

以上题目,你做对了几题?因,如果刷的不是厕所的话,也许佑橙就不会“气急败坏”了。

13.贺毅写国文作业时,因为懒得翻课本,就直接拿有德的簿子来抄。在糊里糊涂照抄的情况下,请问下列哪一句话抄错了?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B.别号冰果室主人;

C.曾参与;

D.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与学者。

答案:B。不过有人念到大学都还把“饮冰室”记成“冰果室”(台湾一种小吃店。——编者注),所以怪不得贺毅同学。

14.就你对孔子的认识,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是属于:

A.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白羊座;

B.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C.公正无私、博爱仁慈的天秤座;

第6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培训;实施;管理;活动;扶持;追求

本校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还不强,对课程了解还不是很深。作为课程负责人,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要说管理,谈何容易。因此从第一次参加课程会议回来后我就投入了边学习,边指导的探索过程。在活动管理过程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发――因地制宜

儒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西边是碧波万顷的长荡湖,湖边是素有小普陀之称的大涪山。儒林自古就有“儒生成林”之美誉,因此我校利用儒林地区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基地。

与学科整合,拓展活动;与科学结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与语文结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与少先队结合,开展“关爱生命,健康成长”等活动。

引校外之水,活课程之源。为了更好地弘扬乡土文化,研究地方文化特色,特邀请诸葛姓氏研究专家诸葛伟强等到校作《儒林乡土文化系列》讲座,并开展相关的后续综合实践活动。

二、培训――见缝插针

除了岗前培训,期末总结,我在专题讲座、教学沙龙中也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开会回来后我把会议精神向老师们传达。每次教研活动归来,与老师交流,鼓励他们借鉴活动。平时,我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及时充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内容,形成了“综合实践网”“爬爬居”“环保主页”三个专栏,充分发挥网络的学习、培训、展示的阵地作用。

三、实施――身先士卒

在好书推荐会上,我选择了《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学时我班举行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会、活动主题自助餐,为班级活动导航。接着我班搞了节约型校园之我见、我为家乡添点绿、《儒林民间故事选》编辑等活动,为全校任课老师作了示范、引导。

秋学期我结合本班特点,又搞了厨艺大比拼、尊师重教做贺卡、秋叶舞蹁跹、重阳节敬老、螃蟹销售的学问等综合实践活动,为任课老师作了新的探索。

四、管理――日臻完善

最初学校负责课程的领导,带上几个积极的组员,综合实践活动就闪亮登场了,靠的是一时的热情。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才能促使课程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为此,学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年级、科任老师的三级管理模式。结合月考核,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每月组织一次全校性实践活动、观摩活动。课时实行弹性管理,可以分开或集中使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也要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来适应它。

五、活动――推波助澜

1.我一方面配合学校开展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天目湖之旅、恐龙园之游、军训一日生活,另一方面开展手抄报、摄影、征文三项评比,加深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2.去年,我与曹亚芬老师先开展了两班之间的小小商品交易会,为成功举行全校性的跳蚤市场作了探索。今年举行了全校性的跳蚤市场。如今跳蚤市场已成为了全校师生喜闻乐见、受益颇丰的活动。

3.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我们与少先队联合,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农村“三清活动”,制作宣传环保版面;走向街头,打扫卫生;进行农村环境问题的大讨论。今年暑假,我校响应由金坛市委等单位举办的“保护母亲湖――长荡湖”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宣扬“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湖”的活动思想,我校在活动评比中获市一等奖。

六、扶持――无微不至

1.日常教学中,我常与教师交流,宣传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其他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建设性意见。沙龙座谈学理论,年轻教师担重任,培养骨干不放松。学期末总结评比,表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学习、实践努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影响渐渐深入人心,让每位教师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始行动起来,提高了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抓住重点,取得突破。为了搞好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选工作,我及时发放资料,指导修改。我校李燕、孙林霞老师撰写的案例《我为养蟹做参谋》《早春,我们和“节约”牵手》在常州市分获一、二等奖,为学校乃至金坛争得了可贵的荣誉。

七、追求――永无止境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收获,有了新的突破――案例得大奖,跳蚤市场成功举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已深入每位师生的心。

2007年春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2009年我校被评为“金坛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先进学校”。我深信: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老师的关注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一定会在儒林这块人文积淀丰厚的土壤上,成为一朵艳丽的奇葩。

第7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商河县玉皇庙镇杨庄铺小学“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读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好书交朋友,与智慧牵手,开启心灵之窗,感悟成长的快乐与生活的五彩缤纷,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一、活动目的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了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为了培养审美情趣,让同学们在读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品味,特制订本方案。

二、活动宗旨

1.通过读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2.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

3.通过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读书氛围,为建设书香校园奠定良好基础。

三、活动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书润童年”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规划部署各项具体活动:

组  长:赵新民

副组长:董法贵、王荣峰、王建飞

成  员:贾丽英、各学科教研组长、各班主任

四、活动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2019年4月19—25日

五、具体活动规划

(一)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启动仪式

(1)借助周一(4月22日)升旗仪式,举行启动仪式,董法贵老师面向全校师生发出阅读倡议,营造创建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拉开读书活动的序幕。

(2)明确本届读书活动主题,活动口号“书润童年”。

(3)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4)鼓励班级开展好书推荐会等创意活动。

2.做好环境布置,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

(二)第二阶段:活动阶段

1.名言书签征集。

指导学生把优美的名言制作成漂亮的书签,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每班推荐2张优秀作品交到大队部。

2.阅读手抄报展评。   

每各班出5份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介绍读书格言、摘抄名篇名段、抒发读书感受等。制作完成后,上交教导处。

3.共享读书收获。

各班创新开展读书沙龙等活动,让教师、学生展示读书心得。借助“阅读主题班会”“班级诗词大会”“班级听写大赛”等形式,开展宣传、推动、网上读书、交流,使教师、学生、家长在交流读书心得,共享阅读快乐。

4. 家校互动阅读。

积极开发家庭教育资源,以读书活动为纽带,促进家校沟通,开展亲子共读、书香家庭、读书明星等评选活动。在班级群里晒“读书靓照”“亲子读书时刻”图片,以此带动班级、全校、家庭的读书热情,并常态化,形成良好习惯与风气。

(三)第三阶段,活动评比总结。

1.评比学校、班级两级“读书之星”(各班在“班级读书之星”中推选1名校级“阅读明星”,学校颁发证书。)

2.由学校领导小组评比确定3个“书香集体”。

3.表彰优秀书签设计者、优秀手抄报编辑者若干名。

4.表彰 “书香集体”“书香家庭”。

5.做好本次读书专项活动的总结梳理与反思。

六、读书时间建议

(一)每天上午“畅读”时段,时间为20分钟。

(二)晚上回家与家人共读30分钟左右。

(三)利用“阅读”课进行阅读指导和交流。

(四)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借助阅览室、图书角阅读,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

七、相关活动要求

1.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报道信息,渲染阅读氛围,指导阅读推进,报道阅读典型事迹。

2.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老师要用自己的儒雅教风、阅读风范去影响、感染、带动学生。

3.班主任要做好指导、设计、组织工作,认真组织好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活动。

第8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论文关键词:黔北仡佬傩,主要特征,解析

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所以,道真与务川的仡佬傩事活动应该是很典型的仡佬傩文化形式。本文旨在以这一地区的仡佬族傩事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作一些拓展性的解析。

一、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

傩是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具体一些说,傩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事象。[1]傩文化有一个庞大的谱系,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是跟其源流相联系的。

黔北仡佬傩是黔北傩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区域。道真、务川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堂戏班子较多,好多村寨都有。一个戏班称为一个坛,戏坛成员的发展是按照师承关系进行的,一个法师只要获得封牌(师父正式传度)以后,就可以自行发展成员自成一坛。加入傩坛的成员不受家庭、族亲、贫富的限制,很多傩堂戏班往往是以一个村寨为中心,一个姓氏为主体,或以亲戚为主要成员构成。

黔北仡佬族人的傩事活动一般是愿家(事主、又称为“信人”)请法师——掌坛师(许多地方称“端公”)、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准备、等,然后才“礼请”神祇、开坛做法事。所以,笔者认为黔北仡佬傩当属南方傩的一种分支样式,与华北东北地区及西北的傩有显著的一些区别,这应该是傩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与不同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当然,南方傩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黔北傩与荆楚傩文化虽同属于民间乡傩,可是,荆楚地区的傩事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不是师承关系的家族特征,而是傩事活动的家族封闭特征,是家族傩居多;而黔北仡佬傩则很少有甚至就没有家族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傩,并且,也与走村串户的“游傩”相区别。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地理方面原因,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如明洪武时期的“调北征南”和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也受吴越及荆楚文化的影响。对于黔北来说,还有历史建制沿革方面的影响,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大。黔北冲傩戏,其实也就应该是巴蜀的“傩願戏”;黔北的阳戏,实际上就是巴蜀“梓潼阳戏”之类。不过,由于黔北农村特有的相对封闭性,其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地方文化特征。

黔北仡佬傩文化与省内黔西北、黔南、黔东南、黔中等地的傩文化也有较大的一些区别,但是,与黔东、湘西、巴蜀傩文化则区别不是很大。笔者所看到的傩事活动科仪手抄本,其中有直接的川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间接的痕迹。抄本内容中有四川地域文化的内容,语言中也有明显的巴蜀方言味,有明显的巴蜀文化痕迹。笔者所见的一个《黔北阳戏》手抄本(一个从事傩事活动多年的人所回忆记录下来的一本手稿)讲到傩戏的种类时,说黔北傩戏有“私人愿戏”、“靖地戏”、“春台戏”、“梓潼戏”四种。其实,“梓潼戏”应该就是巴蜀梓潼阳戏,这是明显的内容方面的联系。2010年春,笔者考察了道真县的一个傩坛班子在正安县(与道真曾经是一个县,现为道真县邻县)三江村岩上村民组的一次“冲傩”还愿法事,梓潼菩萨就是作为“正神”供奉的,有的人直接就将其称作“还梓潼愿”。另外,语言中的方言现象就更多地说明了川文化对黔北傩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有些地方如果不加注解,现在的许多人都读不懂。如把“扛”的意思说成lào(音“老”),住在什么地方叫做“坐”,“没有”叫做“莫得”(音)等等。

从以上情况来看,黔北傩当属于南方傩文化中的巴蜀支系,至少直接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巴蜀。

黔北仡佬傩的这一源流谱系特征,可以简称为“端公傩”。端公又称神汉,指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甚至施行巫术的人,一般指男性,主司捉鬼。在黔北仡佬族地区,“端公”也被称为“道士”,但与道观里的道士是有区别的,所以,叫“端公”比较确切一些,文化人也把这些“端公”叫做“法师”、“坛师”或“掌坛师”。

二、多神崇拜、神巫混杂

黔北仡佬族民间的信仰是宽容的,这种宽容在实际的宗教精神生活中对各流派道门兼容并包,在经历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后,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儒、释一体的多神崇拜、神巫混杂的傩坛宗教信仰。

黔北仡佬傩主要依附于道教,也有佛教的痕迹,其中思想文化观念又随处可见儒学的影子。在道教中,对黔北仡佬傩影响大的主要是天师道为主的正一道,也有清微派(又称“淮南教”);从傩坛法师常用的科仪本来看,其中也有诸如《佛说三会龙华真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高王观忏经》、《佛说山王帝护国救民妙经》等佛教内容,傩戏剧本如《骑龙下海》等,也还是有儒释的痕迹。

道真县民族展览馆中,有许多精美的“神案”(这里指神祇图,是供于案子上的图画),都是法师做法事的时候供奉的神谱,有的“神案”是道家神祗,有的是佛教神祗,有的是民间英雄神祗,有的是几种神祗都有,分好几层。在具体做法事的时候,笔者看到有挂上这些神祗的,也有只挂梓潼、川主、土主、药王的傩事活动。当然,在神坛左侧,一般还供奉着许多面具,包括傩公傩母,秦童、翻坛小三、赵侯、三娘以至于龙王什么的。

从这些情况来看,黔北仡佬傩信仰多神,这些神谱系混杂,互不统辖。

黔北仡佬傩坛众多,他们有的属于佛门,有的属于巫门,更多的还同属于佛、巫或道、巫二门。[2]

傩与巫是分不开的,道真一位张姓法师在回答笔者的提问时,就直言自己是“巫教”。这个“巫教”,在方言里还有别的意思,有多而杂,不是很讲规矩等意旨。笔者理解就是在这个“巫教”里面,包含着道、释、儒等混杂的内容,结构比较随意松散。

黔北仡佬傩中还有许多神秘的巫术内容,浓厚的巫术色彩是黔北仡佬傩事的一大特征。这些巫术内容主要有打卦、师刀令牌的使用、傩技,如煞铧、过刀山火海,上刀梯等等,充满诅咒与暴力胁迫之类的神秘。从文化人类学等视角来看,黔北仡佬傩文化中,祈求比拟巫术、接触驱赶巫术、诅咒灵符巫术及占卜禁忌巫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多神信仰的特征,应该跟黔北仡佬族人的边远性地缘政治特征和边缘性社会生活境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边远性逐渐导致社会生活中的边缘性。由于身处边远地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有一些边缘化的社会影响,于是,“山高皇帝远”,绝对的权威感觉不是很强烈,虽然有权威的意识,但是,实际生活中所受到的压迫与控制远远多于中央权威。所以,黔北傩事中礼请神祗时常有这样的内容:

“仙人佛座,玉女衙前;大道三宝高真、玉皇星主、无极雷府、十极高真、满天星斗、河汉群真、二帝双皇、五岳圣帝、三川八庙、血食神祗,下坛会上地傩五猖、祖师祖将、师公师祖、师叔师爷,各司、各部、各殿、各圣前。……恭望圣慈,曲垂洞鉴。伏愿岳府遥闻,鉴纳信人之微忱,恩赐将来之福祉。[3]

“县官不如现管”是当代黔北人也还常说的一句话,在黔北仡佬族人的生活中,与自己的生活很近的权威就是当地的权威。所以,在黔北仡佬傩中,山王是最重要的神之一,是很重要的权威神。

在旧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当老百姓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一辈子要受到好多好多的搓磨,在哪个方面都会有难关,在哪方面都有权威,所以,他们什么神都拜,什么神都不敢怠慢。在他们的神谱系统中,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有土主,石有灵精,花有花仙,药有药王,简直就是万物有灵。万物有灵其实就是人类早期社会的意识特征之一,在傩文化中也有其影子。

三、民风民俗特征

傩祭是原始巫文化的孑遗,是一种在民间很普遍的民俗事象,或者说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

黔北仡佬傩不只是有多神崇拜加巫术的准宗教特征,实际上还是一种民族风俗习惯,是身处边缘地区山民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古及今,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每遇病痛灾疫,少请医生诊治,惯邀巫觋诉神,请法师送“茅人”消灾。除了治病以外,家有凶事,要请法师“开红山”,以驱邪纳吉;打扫房子要请法师作法,祈保宅吉清净,房主无灾无难,平安无事;壮年夫妻无子,也要请法师“冲傩”,以求生子;老人生日要请法师“冲寿傩”,祈求延寿;孩子少而多病多灾的,12岁前要请法师“打十二太保”、“跳家关”、“保关煞”,以保小孩子过关,易长成人。[4]

黔北仡佬人生活的地方,民间有上庙进香的风俗,赶庙会是常见的民间盛事,在赶庙会进香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在膜拜神灵的同时许下一定的心愿。之后,不管这些心愿能不能实现,都会再跟还愿联系起来。

仡佬傩法事中礼请神祇时有这样的内容:

“兹因信人年月旬中得染灾星不遂,发心叩许,冲降仙傩(酬恩东皇)良愿一供。自许之后,果蒙清吉,人物咸安,今不负恩,特伸表缴……”[5]

黔北仡佬族人许愿后,日子过得顺利,经济宽余的时候,就会想到“冲傩”还愿;如果日子并不很顺利,也往往会请人做一场傩堂法事,以祈求驱邪纳吉;如果遇上急病、失窃之类凶事,也会请法师“打急救傩”,如此等等。

2009年冬,笔者考察过道真县忠信李家湾一户韩姓人家所做的傩坛法事,起因就是主家男人长期精神不振,其妻又突发疾病失声,遂请法师至家中“打急救傩”。

这样的民俗风情实际上就是仡佬人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跟仡佬族人的边远边缘性也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也铸成了社会生活的边缘性,经济贫乏,缺医少药,抵抗自然和社会的压力方面也是相当脆弱的。因为生活总得过下去,所以,有什么事情想不通,有什么疾病不能救治,也就只有用傩事活动来求得心灵的安慰也动平衡了。

四、娱神娱人,寓教于乐

黔北仡佬傩文化的主要特征中,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其娱乐特征。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傩文化的地盘越来越窄,古代驱疠逐疫、祈福纳吉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娱乐功能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成了一个很主要的特征。

黔北傩文化中,傩堂戏是主要内容,相当于是一种民间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傩堂戏的主办方称为“愿家”或“主家”等,其实相当于是在某种规则下作东(出资买单),主办一项公共娱乐活动,以至于周围的乡邻和亲朋好友都赶来观看。

黔北傩堂戏多以娱乐为目的。不管是正傩还是耍傩,是正坛还是耍坛,是阴戏还是阳戏,取材大多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其中的娱乐因子随处可见。比如,一般傩戏最常见的开场白就是:

打动锣鼓请动神,有灵神祗上戏棚;天下神灵都要请,当方里域上戏棚

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娱乐色彩。天下的神灵都请到“戏棚”来,四乡八里的乡亲朋友们还不来看热闹吗?

笔者所见手抄本《阳戏撒帐造棚》里,有神唱道:

“紧悠悠慢悠悠,走尽江湖百万州,五湖四海都游过,又到此处耍风流;紧喧哗慢喧哗,走尽江湖百万家,五湖四海都游过,又到此处贪玩耍。”

显然,这里是认为神祇也是喜欢娱乐看戏的。接着还有:

“青山绕绕向南开,肩老(黔北仡佬族方言,‘扛’的意思,下同)黄旗绕金街。肩老黄旗游天下,才来此处开戏场。”

这里,没有肃穆的祭祀气氛,倒真的是设棚演戏场合,其娱乐性可见一斑。语言修辞上的反复句式,是民间歌舞常见的风格,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再如手抄本《灵官考土地》中,王灵官叫来当方土地神,说:

在此封你长生土地,你领不领旨?(土地说:)长生土地坐那里(在哪里履行职责)?(王灵官说:)在主人家香龛脚下。(土地说:)那里我也坐过一年,那主人家他要做他妈的黑担酒,(神介:)还是红担酒。(土地说:)好个红担酒,一些母人,(神介:)是女人。(土地:)背些猴子盤的。(神介:)还是孩童。(土地:)来上席坐起,哈哈(哈欠)连天的,她的幺儿要尸尿(撒尿),车转身(转过身)就朝我身上尸尿,我抱住主人家给我提来的酒就喝一顿,现在还在打酒嗝。我不领旨。……

这显然跟《抓壮丁》上的王保长很相似,完全是娱乐性搞笑情节。

许多场合下,掌坛师为了充实活动内容,吸引更多人参加,还经常注入“插戏”,有时还采取诸如打闹歌、扯谎歌、山歌及其他为当地村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扩大影响,从而增添傩堂戏演出中的娱人因素。

黔北傩戏的声腔统称为“傩腔”。演唱时人声帮合,锣鼓伴奏。实际表演中神俗结合,载歌载舞;天上人间,纵横驰骋。表演朴实无华,热情粗犷,兼之台上台下,插科打诨,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正是黔北仡佬傩文化娱神娱人功能的淋漓表现。

黔北仡佬傩文化中,娱乐是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中的,即使是神,也有点像“游戏人生”式的生活态度。其实,神的生活态度只是人的生活态度的一种折射,娱神也是娱人,表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

黔北仡佬傩事活动一般都保存在边远山村。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社会经济、人际互动和知识结构等与发达地区的差异,群众文化娱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村民的需要,在农闲之际,傩戏表演艺术在社区人际互动和社会经济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边远山村,每逢举行傩文化活动时,方圆十数里的村民就会相互转告、携幼扶老纷纷来到举行傩事活动的地点,以寻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满足。从中得到对于枯燥贫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调剂。当今世界虽然有了电视、电脑、MP3、MP4等等,但是,在中国,农村广大地区的差别则很大,尤其是在黔北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城市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娱乐爱好的层次也是多种多样的,主流媒体虽然单位众多,队伍庞大,但是,多元文化层次性照顾显然有许多不周之处,所以,古老文化——傩,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显然是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与积极的社会意义。

黔北仡佬傩事活动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娱神娱人,还有寓教于乐的特征。“教”是大教育,是教化。“教”的内容主要有诚信、禁忌、等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许愿还愿,冲傩还愿,这本身就是一种诚信的表现。黔北仡佬傩文化中道德教化的内容是很多很具体的,这在傩坛解结牒中反映得比较全面:

“信人或犯怨天恨地、违君悖亲、呵风骂雨、裸露三光、践踏五谷、秽污水府、烧毁山林、触犯禁忌、兄弟参商、夫妻反目、不敬三宝、破斋犯戒、毒杀鱼虾、毁坏桥木、拦截要路、恚怒师长、欺神灭像、捏讼挑唆、破人婚姻、杀害生灵、侮老欺幼、凌孤逼寡、损人利己、阴恶阳善、谋人财产、杀食牛犬、秽污字纸、见善不为、知过不改、讪谤圣贤、侵凌道德、谩骂愚人、越井越灶、嗜酒悖乱、跳食跳人、悭贪嫉妒之罪”(解结牒)[6]

黔北仡佬傩戏的剧目,各地的情况不一样,但是,许多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都蕴含着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一些道德观和哲理。

黔北仡佬傩有很强的“报恩”意识的教化。冲傩还愿,本身就是一种报恩方式。“发心叩许良愿,今不负恩,特伸表酬……”[7](道真仡佬傩戏牒文词句)这是一种有恩必报的意识教化。禳关牒中还有“上答神恩,下祈祥贶”这样的内容。也是一种报恩求祥的意识。“殃祥有准,乃人所召;神圣无私,惟德是辅。”[8](道真仡佬傩戏牒文词句)这样的思想就是先秦时诗经或散文中常见的思想意识。

黔北仡佬傩文化传承影响和教育方面,也有思想比较深刻的内容,如黔北傩戏《痴痴度愚愚》:愚愚遇上痴痴,痴痴对愚愚传道,授愚愚以修真的各种玄机和秘语。

最后,愚愚大彻大悟,唱道:劝人生,莫把光明戏……进道者,学我装痴愚。……烧丹都是假……总在自身夺造化。

还有较深刻的人生哲学:“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等我回头看,还有跷脚汉。”(手抄科仪本)

黔北仡佬傩戏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宣扬的是功名利禄之类的世俗思想意识。如《正神削罪》(手抄本)中的“武戏上将通用诗”:“马背金鞍将挂袍,柳阴树下月儿高。男儿常挂封侯印,临阵回来血染刀。”

傩事活动在文化传承和教育影响方面,有不少的内容是歌颂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有启迪人们正确为人处世的,反映了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尤其是人间杰出人物神化后也走进也进了傩坛,大大扩展了傩事活动的内容。演示这些神生前的光辉事迹,既是对神的歌颂酬谢,又有教化人的作用。

傩事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影响内容还有科学常识性的内容,跟《幼学琼林故事》中的那种语气相似,一句话常识在傩坛也是常见的。如“说吾此状白如银,造纸原来是蔡伦。”“此钱不是非凡钱,昔日邓通会造钱”[9]

黔北仡佬傩文化中的文化传承教育并不是采用简单乏味的“说教”方式,而是采取“寓教于乐”的方法,通过傩戏表演和民间艺人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边远山村乡民的精神理念。[10]

参考文献

1 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8

第9篇:儒家文化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中国园林;道家;儒家;佛家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1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1.1 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1.2 道家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手法的影响

1.2.1 道家思想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的体现

“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的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

1.2.2 道家思想在造园元素上的体现

“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在造园组景的时候,需要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景等问题,既要注意尽量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做到构园巧妙,恰到好处。在造园的设计元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虚实相生”观念。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 就是山和水的恰当组合, 山象征着坚硬、沉稳、庄严, 与天相接, 而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宽容, 与大地相连。对于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而言,在选址方面一般以有山有水处为佳, 山无水不恬, 水无山不媚。自古以来, 无论是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苑囿, 还是后来建于城市中的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环境的私家园林, 都是实现了人为创造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2.1 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也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作为官方哲学,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 、房屋设计( 北京四合院) 、甚至室内设计( 紫禁城的室内设计) 、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在这些设计中常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和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2.2 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制,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也应依礼而定。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 

除了森严的礼制观念之外,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天人和一”。于是,这一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3.1 佛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佛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庙园林,而禅宗精神促成了在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宣扬道教中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淡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

禅宗追求的是在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这种思想体现在园林艺术创造手法上就是以往往以有限的“笔墨”去表达无限的“意境”,唤以人的联想并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如:“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空间构思,就是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感受。

3.2 佛家思想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在佛教重要影响下形成的寺庙园林,一般在选址上是在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在多”,就是对寺庙园林的选址规律性的总结。

一般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是其序景。长长的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在宗教意义上也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意境的酝酿阶段。大多常常结合丛林、溪流、牌坊、小桥、放生池等,起到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作用。主体建筑常常是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它通常多占据寺庙园林的主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主体建筑造型优美、色彩辉煌并引人入胜,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象征着佛教中的美好“仙界”。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上都以禅宗精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 而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 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杭州韬光寺“有石楼方丈,正对钱塘江,尽处即海,洪涛浩渺,与天相接。十洲三山,如在目睫。”寺庙虽小,而在游目骋怀、仰眺俯瞰之间, 产生“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的宏远境界, 与“来去自由,通达无碍”的禅境相吻合。

4 结语

总之,在宗教思想发展历史上,佛教、道教、儒教、禅宗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特征影响着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同时它们又相互溶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互补的特色。所以,中国园林文化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家礼教、佛家禅宗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是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内涵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也铸就了东方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对世界园林尤其是东方和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荷仙.寺庙园林艺术表现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朱汉民.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宗白华,陈从周, 刘天华等. 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