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第1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和市场化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则是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1 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土地和资本,而是信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主要靠劳动者的体能,而是智慧和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本的利用率和管理的效率。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1.2 农业教育信息化随着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向现代化发展,其对高科技人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培养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这就对农业信息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增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先进性,促进农民对信息化经济管理认识的提高。

1.3 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体系的信息化构建可以让农民了解有关农产品市场的第一手信息,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种植类型,避免因供大于需而造成的农产品滞销。在农业生产程序优化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2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使农业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体经营走向农民合作社,从低产量到产量翻倍,从自给自足走向国际市场。当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真正全面信息化之后,我国农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和科研等方面将取得更加大的成就。

2.2 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我国农业市场化经济发展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使知识和信息进入到农业经营中,形成了知识型农业经济。在此背景下,高科技和科研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型。

2.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加剧了市场内的产业竞争,在此环境下,农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得到长足发展就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将信息化应用与农业经济管理之中。

3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第2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

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大量数据,信息化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也更加科学。但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完善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科学规划、农业产量评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农业灾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的采用等等各个方面,都影响巨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相关要素划分的,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市场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具体是指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有农业科学技术(如农业图书影像资料,农技宣传推广材料)等其他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提供即时、可靠、准确的市场信息,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了解市场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准确、及时而又可靠的信息对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指导来说意义重大。

2.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指运用建立网络信息的方式推动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向广大农民提供一个能够广泛学习,普遍交流的信息平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化、规范化、规模化不仅需要农业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且还需要坚实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平台作为其坚固的保障。

3.农业资源信息化

农业生产需要各种各样类型的资源,而各种资源之间又需要科学合理的调配,才能使各种农业资源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农业生产需要气候、空气、土壤、水、生物等许许多多的农业资源给予保障。农业资源信息化就是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搜集、分析、处理、分享这些农业资源的相关信息,以此为农业的正常生产提供信息服务,走因地制宜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4.农业管理信息化

现代大农业在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之后,应同时注重农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下的农业生产需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管理向标准化、 便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

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 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既要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冒进和形式主义,也要防止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错误、程序紊乱和重复建设等现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

2.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如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与管理规划过程中,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甚至一些农业部门的官员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对于农业经济数据库的概念还不甚了解。在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的建设与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十分的欠缺,相对的,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农业信息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农业实践环节应用脱节严重,使得农业市场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服务,从而导致了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更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提高。我们只有在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的同时,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备的农业数据库,才能更好地满足农业市场的各项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2.4 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效果是指为推广某一项技术或者方法采取试点研究,做出成绩之后,向其他成员群体推广,带动其加入其中的一种推广方式,它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可供模仿性,形象直观,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做为近几年才开展起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意识中所占地位不重,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示范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选择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乡村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采取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办法,实现示范基地60%以上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信息,营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运用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析。并针对问题,探索了解决的合理途径。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带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朝着快速、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3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信息技术已经引用与各行业,企业为了快速的发展,并且立足于经济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就需要采用信息技术,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平台,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的管理质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基于信息技术,采取的战略管理平台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也需要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

我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收益,减少成本投入,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仍然是起到的辅助作用,关键还是需要依靠企业选择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方法来决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指出企业战略管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基于信息技术下,采取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的理论和方法。

一、企业战略管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虽然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信息技术毕竟是企业成长的辅助手段,企业想要正常健康的发展,还需要选择才正确的战略管理。但是企业战略管理如果缺少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则不能再当今社会立足和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和企业战略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所以,企业想要顺应社会发展,就需要对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且提高自身的管理技术。而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和方法,能够制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大体的框架,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企业发展的目标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能够完成多少,以及在实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目标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如何,都是需要有信息技术帮助的。所以,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具有必要性的。

二、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虽然借助于信息技术,采取了信息化管理,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是因为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战略平台没有科学的,完美的与信息技术结合,导致虽然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是取得的效果和预计的效果具有一定较大的差距。而我国企业战略信息化的现状就是,没有依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建立科学信息化管理体系,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感觉到信息技术范围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和阻碍。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如果不使用信息技术,又会被其他的企业所赶超,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还不得不使用并不适合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技术。所以,想要企业快速的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由繁入简,简化了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对于完成达到企业战略目的十分的重要。因此,企业确定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十分的重要。

(二)企业战略管理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的辅助手段,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但是现代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上,都过于以来信息技术,导致失去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始终认为只要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完成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但是往往企业会被信息技术所束缚,反而达不到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但是不能过以来信息技术。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阿狸完善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并且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进行分析,达到校正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目的。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可以拜托对信息技术的以来,但是又可以合理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发展企业。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源于国外,1938年,管理学家C.I.巴纳德提出的该理论。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本质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分析和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生存问题。也就是企业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和经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研究课题和目标。因为企业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所以,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以及长期性,竞争性的特点。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强调了企业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工作内容,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管理。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可以加快企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效力和连接性,这样减少了因为企业各个环节连接不畅通,导致工作效率底下的原因。而且,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企业的运转的连续性,不会简单的分割企业各个环节,而是统一进行管理。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是贯穿于企业管理整个内容部的。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经济学管理论与方法

企业发展想要加快速发和壮大,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减少企业成本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这时候,就需要选择符合企业的经济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因为每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不同,所以除了选择统一的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以外,还需要选择具有企业发展特点的经济学理论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持。首先,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应该选用的是网络经济理论,利用网络收集数据并且进行分析,而且由于网络数据更多的代表民意,所以企业可以根据网络数据的分析,调整企业的发展内容和方向,并且最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要求。首先,使用互联网经济,能够提高产业发展的精准度和产品的完善,而是用企业的专业化和产品的模块化,可以在互联网经济中得到更精致的提高。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去掉中间销售环节,直接是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所以,基于信息就输选择的企业经济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更好的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发展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才能在战略管理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因此,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提供帮助。由于信息技术平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庞大性,所以对其中包含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可以有效的分析和管理。由于这些理论都是交叉在一起,所以,其组成的复杂的特性,让信息技术管理变得更加的不容易,因此,首先需要明白不同理论之间的特性,然后依据不同理论中间的共同特点,建立企业系统科学管理理论,以及找到合适的管理办法。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制定目标和方向,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作,而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核实的企业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首先,企业重组理论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选择,现代企业不仅要求产品质量高,还要求服务质量高,所以企业重组理论就是把消费者认为重要的,和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进行重新的组合和配置,让企业焕然一新,在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其次是组织学习理论,因为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所以企业管理者想要企业健康的发展,更随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从企业管理者到企业员工,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这才是企业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核心。

四、结束语

我国企业采用的企业战略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技术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但是很多企业过于以来信息技术,没有完善自身的战略管理和方法,所以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反而导致企业的经济下滑。所以,需要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战略管理重点应用。因此,本文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合理的阐述,找到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办法。

参考文献:

[1]倪义芳.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平台理论与方法[D].浙江大学,2010(07):231-218

[2]丁振华.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平台评价与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2):133-134

[3]蔡红.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联研究[D].东华大学,2013(04):146-148

[4]胡霞.企业信息化驱动机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2):133-138

[5]王敬标.企业战略信息化管理[D].安徽农业大学,2010(07):145-148

第4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电力事业;信息化管理

引文: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体制对电力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若要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体制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这也是保证电力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电力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适应电力市场发展,提升电力企业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所在。

1 电力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标准制定相对落后。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能力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来看,我国在电力企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标准,从而限制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除此之外,管理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准则,但我国的电力企业内部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导致了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下降,这也严重影响到了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的提升。

1.2 信息系统管理不完善。 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立不完善将会制约电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发展体制存在的缺陷也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在建立信息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管理经验较差, 配备完善的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能够实现电力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力企业在信息交流上还存在管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不能够简单地强化电力系统的管理,更需要完善电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信息化管理健康发展。将信息管理系统与信息化技术充分的结合是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重点。

1.3 电力市场竞争混乱。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样使电力市场的发展较为混乱, 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局面。电力企业不能够针对区域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同时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的竞争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职业竞争道德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此电力企业在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杜绝出现恶性竞争。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 积极吸收先进的工作经验, 针对电力企业市场发展需求对业务流程进行适当性的调整。

2 促进电力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2.1 辅助管理下的经济效益。 电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强化电力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辅助管理经济效益, 保证信息化软件应用效果, 同时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够强化企业管理,保证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全面的转型。 同时在技术、 人力、 成本等方面进行工作强化。

2.2 云计算的应用。 传统计算模式在新时期电力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云计算方式对电力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 构建完善的计算资源体系, 这样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充分地利用计算资源, 并且在云计算方式引导下实现电力资源的整合。同时能够控制电力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成本投入。独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充分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计算系统平台进行整合是为了电力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点。

2.3 实现信息资源应用发展。 对电力内部企业资源进行调整, 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 提升对电力信息化管理成本投入建设,这样保证电力网络化数字资源高效应用。电力信息化内部管理网络信息数据交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的运用数据库中的资源。 设备使用功能的创新发展将推动信息化资源共享。电力企业战略发展的制定需要明确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保证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力信息化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需要进行统一管理, 这样能够使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电力信息化管理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以信息产品完善为发展的目标, 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共享, 创新信息资源的收集方式,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 同时也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电力新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3.1 由辅助管理向提升经济效益发展

发电行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为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存在很大的特殊性,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电力企业而言意义重大。所以,为改善发展水平,加强经营、管理、财务发展能力,帮助经济发展实现全新的模式转型,必须要将现阶段的信息化辅助管理提升到信息化经济管理层次,让信息化软件与管理体制帮助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在应用技术、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关系、方案评估等多个方面加强工作。

3.2 由生产自动化向管理信息化发展

对于开展生产自动化的应用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逐步开展。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电力生产提出的两项特殊要求,但目前,电力企业比较淡化业务管理对信息技术的需要,只是一味重视在生产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就必须要从建设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等逐步向重视业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等系统转型升级。

3.3 由信息资源收集向信息资源应用发展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期的电力企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整与机制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措施:大量的网络化数据资源的配备,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数据交流平台的建立,数据库资料的完善,设备的使用功能的提升,信息化资源共享能力的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电力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已经确立,细节问题是下一步电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促使电力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核心所在。

4 结语

电力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了保证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健康发展, 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 制定有效的对策, 提升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发展将会促进电力信息化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稳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白彦博.电力信息化的安全的重要性及建立方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6 ( 10 )

第5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

导言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对于自己土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作物的产量不再仅仅是温饱的最低要求,农民还想方设法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随着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我们在确保农业经济增长的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农业经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能够对现有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1.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力地保障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1.2不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普遍都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老百姓更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达不到相关的要求。现在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作业也大都是通过人力或者老旧机械开展。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是信息化总体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阻止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并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且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这造成了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

1.3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人才短缺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够完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专业的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当然,相关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高校对于培养该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开设也不够。这些直接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向农村的时候,很难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的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最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农业经济收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另一方面也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2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健全基础设施。政府部门需要起到领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领导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规划,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目的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竞争主要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备前提条件。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人才素养与建设成果的关系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专门的培训,筛选出既掌握经济规律又熟知管理技能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的人员,通过众多人才的聚合,加速迈向农业现代化。这需要在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应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当地人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让他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在实际农作中的经验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也就是说,当地政府部门要开办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计算机、多媒体知识,使农民群众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加强与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加快农业信息化。

结束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更需要适应时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采用更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必莉.试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4):22-22,67.

第6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根据调査,目前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少部分是工程类(机、电)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毕业后,经过计算机技术培训而上岗的,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是极少数。

计算机专业和机、电类专业人才,在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信息化中表现出以下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①专业知识面窄,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知识;②综合能力弱,缺乏综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管理类专业人才虽然具有组织管理知识、经济分析能力等优势,但缺乏相应的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差。

于是,在企业和业务部门中就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搞信息技术的不太懂业务和管理,而搞业务和管理的又不太懂技术。这样的人才素质结构是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时,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往往沟通困难,在对同一问题的描述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效率不高,系统目标难以尽如人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充当信息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回顾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社会实践,促使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这一新兴专业的产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称,如:“管理信息系统”。

与国外的发展相呼应,我国多学科领域的信息管理专业不断改革,逐渐形成了体系,其标志是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统一为一个专业,设立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下一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从1999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式招生至今,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已有500多所,从统计数据来看,该专业规模发展很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信息化人才的渴求。

长期以来,对该专业的定位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议,导致对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得力的措施。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觉得比较茫然,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偏向计算机领域,将该专业理解为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有人认为该专业是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把该专业理解为管理专业。认识不统一,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特点,使得学生在求职或进一步深造时感到很迷茫。

如何办好这个专业,明确专业定位和内涵,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就争论得比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一)不同学校的特点

由于该专业设置的背景不同,专业建设的起点不同,目前,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具有明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追求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但这需要学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都要有强大的实力。目前,具备这样条件的学校并不多。

⑵以管理为导向,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进行教学和科研。笔者认为,针对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定位。

(3) 以技术为导向,以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主,兼顾经济管理。

(4) 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导向,以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出版发行管理的研究为特色。

为准确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方向,应尽快理清该专业与信息科学群中的其他专业之间的界限,从而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比较清晰的专业轮廓,以利于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探讨

1.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新兴的专业,在国内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到底如何确定,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不断在探讨的问题。为理清思路,澄清认识,抓住本质,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信息化的目标及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明进步服务,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产生正是这种目的的一种体现。

众所周知,管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管理系统,20世纪4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这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最初形式。因此,可以认为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延续与发展,是管理科学化的必然结果,即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就产生了信息管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

企业信息化就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信息化的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战略应用最终是要达到3个目标: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信息化过程中需要很多计算机的硬件人才、软件人才和网络人才。但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涉及管理。企业和政府信息化,管理的一套业务/工作流程必须要了解。如果不知道业务/工作流程,就不可能用计算机去管理它。但如果不懂技术,就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可能会被技术人员牵着鼻子走。所以,信息化的人才既要懂得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又要熟悉技术,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很高。

从知识结构上看,信息化人才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就是把信息管理的技术应用在企业实践中并创造价值,为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因此搞信息化,除了了解底层的信息技术外,需要更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经济管理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管理的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掌握信息管理技术,并通过所学知识,为经济、管理服务。

高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是为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因此,高校本专业应该培养出这样的毕业生:既懂经营管理,能够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提出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又懂信息技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规划。

2.培养目标的确定

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能够适应的行业领域以及所能胜任的专业工作,应该说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本专业的学科价值导向和社会作用,也适应了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这一整体目标指引下,原来培养目标不甚清晰的各背景专业应迅速实现整合,尽快转向所规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门人才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具有提出基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具有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包括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能力。

(3) 具有信息管理的能力,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信息系统评价等能力。

(4) 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包括数学分析、应用统计、运筹学等;要有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包括软硬件、数据库、通信网络、电子商务技术等;要有宽广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与会计;要有系统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知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系统模型与模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与实施等。

管理和技术,这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参考国外一些大学和企业成功的经验,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培养既拥有信息管理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现代企业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即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这一基点上,培养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管理者。CIO应当负责业务流程的变革与管理优化、完善组织的信息技术结构以及实现组织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等企业信息化未来的战略目标,而远非只负责建网络、上软件这些简单的工作。CIO应通过合理授权,摆脱烦琐的战术和操作事务,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战略方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分层次、分方向。我们可将培养CIO,即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最终目标,但实现这个目标是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担此重任。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标,我们不妨再设几个阶段目标,而这些阶段目标又可以按不同的方向来设置,这些阶段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层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管理方向,可将培养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核心管理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管理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在信息技术方向,可将培养懂管理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执行层人员作为阶段目标,在信息技术方向上也可再分一些子方向。

三、课程体系的探讨

    (一)核心课程的探讨

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其下属信管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这对于我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学者对于信管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进行了研究。例如,CISC2005课题组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即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人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人才)出发,借鉴美国IS2002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同时考虑到我国社会对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设计了我国信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1门主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企业资源计划初步、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实践、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与系统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这些研究的思路和结果为我们结合信管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提供了参考。

通过前面我们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和专业定位的研究,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建议和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包含如下15门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监理。各学校可根据上述所列课程,结合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安排和要求,确定本学校的核心课程。为了强化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对一些课程进行细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可进行整合。

第7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作用;会计信息使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数据,而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与环节,没有会计信息的财务管理就如同纸上谈兵;同样,没有会计信息,经济管理也会失去重要支撑。因此,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是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会计信息又称会计系统信息反馈,是指通过会计凭证,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汇集起来,再通过账务进行加工处理,揭示出反映经济活动真实情况的各种信息。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它包括了以下几类信息:一是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含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二是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含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三是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如年度计划、规划等。管理者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而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并进一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规划未来的经济活动。

而经济管理则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概括地说,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经济管理必须借助财务管理中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进而进行科学决策,使经济管理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有何作用

既然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具体来说,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经济管理活动的盈亏状况

会计信息能评估和预测现金流动情况。会计信息作为衡量特定经济实体经营运行情况的统计信息,能较全面地反映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负债情况、赢利水平、增长情况、现金流量等,经济主体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就能掌握企业经营的盈亏状况。

(二)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为经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是理性的,其理性的指向就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并兼顾社会效益。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掌握企业运行的状况,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经济实体的发展趋势进行提前预判,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

同时,真实的会计信息也能起到检验经济决策正确与否的作用。投资项目的收入支出情况、盈利情况等重要信息,往往是靠会计信息予以反映的。投资项目的运行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也就是说,通过真实会计信息,可以核算有关预期或实际投资收益,并最终检验经济管理决策的效果。

(三)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基于对微观经济实体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把握整体的经济趋势,从而作出宏观调控决策。这一目的主要是通过经济实体上报的真实会计信息与统计审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审计分析后实现的。通过对整体经济形势的把握,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决定资源的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加强监督职能,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也就是说,要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必须具备真实的会计信息。所谓真实的会计信息,指的是客观如实反映财务管理中的物资流动状况的数据。会计信息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管理当局业绩评价的标准以及受托责任考核的手段。而分配财富、配置资源、业绩评价与责任考核的各方,都有可能出于自身的目的和不同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利用,进行不同的阐述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来为自己服务。这样就不免导致会计信息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假与疏漏。特别是经营一方,往往出于自身目的,钻法律的空子,做有损他方的假账,以误导本单位的群众或投资方,甚至社会和政府,使相关方做出错误判断和错误决策,最终造成其经济损失。当前某些部门或企业为了所谓的政绩,不惜夸大经济管理活动的收益,做假账或做多套账以蒙骗上级,这样描述的信息对于决策是没用的,甚至会误导本单位本部门的决策,也会进一步误导上级对全局发展方向的把握,进而做出错误的规划。

为了避免会计虚假信息,就要杜绝做假账,如支出时重复记账、收入时漏记账,避免记错账,把应记入固定资产的数据错记为流动资产,把税前的记为税后的,等等。为防止这种非正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必须加强对财务的监督,使财务状况,或者说必须将经营方的经营现状置于各方的监督之下,有必要实行财务公开,即将会计信息向一定范围内的群众或相关方予以公开,以杜绝会计信息作假和其它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高质量,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有可能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二)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与会计信息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前提

所有会计信息都是会计管理人员采集的,也是会计人员整理归纳登记的,最终也是主要由会计人员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上报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参考资料的,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决定着会计信息能否发挥作用。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首要问题。为此,必须重点抓好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1.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法规道德的教育。一是在校学习其间在加强法规道德教育,开设的有关课程不能走过场,严格考试,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二是在职其间定期进行法规道德教育和考试考核,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2.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除了思想素质外,业务技能的高低也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利用,进而影响经济管理的水平。而财务管理知识也会因经济管理与国际接轨、财务电算化等因素及经济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而发展。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反过来使会计信息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管理的作用。

(三)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利用真实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

会计信息的利用,一是通过它对企业实施管理,以实现正常的运作;二是通过它做出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都是通过经营决策及员工的努力实现的。而决策无疑占着最大的份量。如果能够正确而客观地分析会计信息,准确而科学地判断政治经济形势,做出合乎企业发展规律的决策,抓住转瞬即逝的良机,企业就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无疑是决策者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会计信息,而能否正确使用会计信息,则最终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因此提高决策者的综合素质,是利用好会计信息的关键。决策者的综合素质,除了以上述所说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宏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宏观综合判断素质等等。作为决策层面的领导者,在完善其它素质的基础上,要专门对财务进行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补课,以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和原理。在日常的管理中,决策者(领导层)要正确处理好与财会人员的关系,要尊重财务会计人员及其工作,不能出于个人或者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干预财会人员的工作,更不能指使财会人员实施违反国家法律和财会制度的行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化。同时又不能过分依赖财会人员,决策者必须发挥自身的综合素养,科学分析会计信息及其它因素,做出科学的决策。决策者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历炼,才能具备对会计信息做出深入准确的分析,进而为做出科学决策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准确科学地分析会计信息,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的质量有高低之分,真伪之分。其次,各种信息之间虽然有联系,但也要经过分析才能理出头绪,找到其中的必然联系和反映出其中的经济规律。因此,对合计信息的使用,要经过深入准确的分析,对会计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经济状况,如盈亏、损益等,必须用系统的、辩证的方法去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影响经济运行状况的真正原因,从而做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才是真正有效地利用了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

(五)充分发扬民主,才有可能科学准确地分析会计信息,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决不是仅仅凭财会人员和决策者就可以完成的。它还必须倾听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依靠集体智慧。没有群众积极参与,不听取群众的意见,就有可能导致对会计信息分析出现偏差,不听专家意见,就有可能使决策缺乏科学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发扬民主,科学分析会计信息呢?笔者认为,首先,财务分析报告要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对其提出的意见,正确的应该虚心接受,不正确的要耐心给以解释。发扬民主的目的是使财务分析报告做得更加准确客观。其次,做出经济决策前也要充分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只有这样,决策才有可能更符合集体的利益和更具备专业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决策才可能更接近完美。而符合集体的利益和更科学的决策,才是发挥会计信息作用的初衷。

第8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的新世纪。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经济格局已经转变为以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格局,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当今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本文就网络环境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概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将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很好的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体的学科。主要作用是能够找到不同领域信息的衔接处,然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上个世纪40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的纠正产生了信息管理这一新兴的学科。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因其信息技术发达,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就应运而生,最早的专业名称叫做电子数据处理,发展了一定的阶段后将其定名为信息管理系统,现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大学都会设立这一专业,甚至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管理学院。我国最早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当时还是以经济信息管理为主,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有了很大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80年代很多学校开始陆续建设起了信息管理系统专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与信息系统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等不同学历的专业学科,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从而满足此行业迫切的人才需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但是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学科设置而言还是很稚嫩的,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

我国许多大学中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技术学院并设置专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于专业的性质和理论体系没有特别清楚的定位,对于这些教学体系与内容认识不清,呈现出一种比较茫然的状态。大部分学校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不知道次此专业到底应该偏向哪个领域,有人认为应该偏向计算机领域,误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单纯的当成计算机软件专业;有人则认为这个专业本身就起源于经济管理,因此更应该偏向于经济与管理,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当成管理专业。这种在认识上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不清,因此,我们应该在建设专业时重点注意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着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所学课程的结果没有良好认识的情况,这是由于整个教学体系不慎规范所致。在信息管理学院中,这种教学体系的不规范直接体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只是单纯的将信息技术、管理学等课程进行简单粗暴的拼接与堆积;还有的甚至课程内容一直沿用几年前的古老课本,不能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而进行及时的更新,无法做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应对学校的教学体系完善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而言,其最为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部分就是师资力量,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骨与血不能忽略的问题。我国的许多学校信息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配备普遍是将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这其中青年教师的数量普遍偏多,真正专业性强,有较强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还相对缺乏,同时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经验的老师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在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有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配备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问题。

(四)专业经验

许多学校在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专业建设初期可能专业的计算机设备及硬件设备还很先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设备已经过时老久,更新速度远远不及市场的发展进度。学生在做专业训练时必然离不开这些设备、软件及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在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时对于及时完善和更新实验室设备配置和软件更新也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路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思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社会、企业、学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综合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情况设立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科建设。例如针对软件开发、通讯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方向进行方向设置,此方向未来主要从事技术支持、售后服务支持类工作等。

(二)完善课程体系

主要在专业设置时其研究内容定位于计算机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将二者完美的融合而非生硬的课程堆叠。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在真正的就业中学以致用。

(三)加强师资建设

在科学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而言挑战也是巨大的,教师应紧跟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的脚步,聊会的把握社会需求,不断的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能量。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能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其建设中不仅需要注意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等硬件上的问题,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科专业定位于院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注意细节的处理,不忽视任何问题,才能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樊丽萍,邓湘琳.论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2002,3

[2]钱洁,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

第9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范文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情报学/经济学化/情报经济/情报经济学/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1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

近数十年来,经济学不断地向其他社会科学扩张与渗透,形成了许多以经济学方法作为分析方法或体现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学科。经济学界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学帝国主义”[1]。情报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界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文献[2]明确提出情报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文献[3]则认为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这种观点在国内情报学界一度影响较大;而文献[4]则针对这种分歧,就国外的最新进展情况,对上述情报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了综述研究,予以了有关问题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指出国外情报学界目前依然有许多研究者把情报科学视作一门社会科学。尽管情报学的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定位至今在理论界仍未完全取得一致,但是不管怎样,情报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情报学本身就具有着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已经渗透、侵入到情报学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情报经济学的产生如同法律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家庭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已经成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又一具体表象。

“经济学帝国主义”对情报学的这种侵入与扩散换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也就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趋势。情报学具有跨学科领域的本质。国外有研究者将情报学研究划分为三大领域:管理问题(如工作表现测评、个人技能、个人隐私)、核心活动(如数字图书馆、智能、交互性、情报检索、知识管理)、应用性(如工作流、文献管理、互联网与内部网),情报学这三大领域的发展涉及并依赖于多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5]。可见,情报学研究所呈现出的经济学化特征就是作为其来源与支柱的经济学范畴的工商管理领域对上述三大领域的情报学研究发展施以影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情报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与情报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与作用的具体表象,它的向前发展则表明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情报学是为了解决情报需求与情报服务而产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情报工作的开展、情报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现实经济问题,必然要认真地考虑其经济效益。尤其当处在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这个大背景下,情报工作更加强化经济核算与管理,突出经济效率与效益这一目标;整个情报事业开始市场化;情报产品不再作为一种福利品而是成为一种商品;出现情报产业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情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必然。纵览情报事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一部情报事业的经济化演进历程,情报产业与情报经济现象的出现是其最终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将它的整个发展历程简约地归纳成以下演进路线:情报工作的诞生、情报机构的建立与情报事业、数据库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情报事业的产业化、情报产业[6],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当然有研究者为了突出情报检索在情报工作与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如下的演进路向:情报(的产生)、情报检索(的出现)、情报检索技术及系统(的出现)、数据库(的产生)、数据库服务产生(情报服务产业)的兴起[7],直至情报经济的出现。与上述情报事业的经济化发展演进路向相对应的则是,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顺应形势发展针对实践需要而不断向前深入推进。

2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历程回顾

最初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与情报检索的评价研究相联系的,即主要是评价情报检索服务的成本与效率。随后,情报商品化、情报的价值与价格、情报传递的成本与效益,以及情报工作的效率与情报事业的经济管理也成为了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主要议题,再接着是情报市场、情报(检索)产业、情报事业的经济发展及其宏观经济研究等领域,直至最后作为一门学科形式关注整个情报经济现象,使有关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成果得到了系统化了的“情报经济学”的产生。情报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标志是197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性的情报经济学年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情报经济学已初具雏形,与情报研究学、情报检索学、情报咨询学、情报管理学等一道成为了情报学众所周知的重要分支学科。理论界就认为包括情报经济学在内的共计11门具体的分支学科共同构成了情报学的整个分支学科体系[8]。对于情报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国外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的成本分析、情报的价格、情报服务的效果与效率、情报传播的成本——收益分析、情报价值的实例分析、情报和生产力的宏观经济研究以及情报服务的增值过程、联机检索的经济问题、情报处理的经济问题等9个领域[9],而国内的学者则将其归纳为情报价值的研究、情报商品属性的研究、情报产业的研究、情报市场的研究、情报资源分配与管理的研究、情报效益的研究、情报成本与价格的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的研究、情报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情报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这10个方面[10]。但通常我们一般将情报经济学研究归纳为情报商品与情报市场研究、情报经济效益研究、情报经济管理研究、情报产业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研究这4个方面,围绕上述4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阶段性的集大成著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11]。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证实“经济学帝国主义”存在的同时,也更加明显地表明了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化特征与趋势。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面向新千年的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报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更为宽阔的范围内加以研究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研究从围绕某一主题零散地开展研究,如情报的经济问题[12][13]、情报市场[14][15]、情报产业[16]、情报商品[17]等等,发展到体系化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如相应地正式出现了以“情报经济学”命名的理论著作[18](以上举例均指国内的研究情况,不涉及国外的情况,以下举例与此相同),这是一次飞跃。现在又由情报经济学的系统化研究发展到站在信息这样一个新高度,在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更为宽阔的视野内系统化地研究情报经济学[19],则又是一次飞跃。在实践工作中,“情报”与“信息”是难以绝对区分开的,而“情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知识信息,一种情报信息,因此将“情报经济学”纳入到“信息经济学”中进行研究,这表明了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向前推进与发展。情报经济学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定位是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地讲,就是信息经济学是以一切有关信息转换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而情报经济学则仅仅只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与情报传输系统的经济研究”[20],或者说,仅仅是其中的有关“知识信息服务的经济研究”[21]。当前情报经济学已经很少单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是更多地将它纳入或者说融入信息经济学中,以信息经济为对象予以研究。对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曾经流行于图书情报界的情报经济学之所以会销声匿迹,其原因就在于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不能成立的;情报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是同一门学科,二者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两门学科共一个英文学名因而在学术界造成的学科分类混乱现象[22]。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情报经济学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而被纳入到信息经济学这样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进行研究,并不能否定情报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存在的事实,二者不是同一学科[23]。实际上,情报经济学的发展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作为其上位类学科的信息经济学的影响,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也同时促使情报经济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方面不断得以拓展和创新。对于由情报经济学拓展演化而来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有研究者从经济行为中的信息活动、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和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社会信息化这5个方面对信息经济学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描绘了经过20世纪的大发展,面向21世纪的信息经济学的新景观,指出“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信息经济学带有浓厚的信息学(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色彩,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经济学则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味道了”[24]。总的说来,20世纪情报学视野中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其涉足领域主要围绕着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营销、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效益、信息投资、信息工作经济管理、宏观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经纪人等主题而深入展开[25][26]。

20世纪的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所取得的新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另外一方面特点,在于它随着所处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所运用、移植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由此而来的它的实践取向随着经济学自身发展而得以发展。还是以国内研究为例。大致地说,国内经济在改革开放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期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从1992年起至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的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工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烙印,而随着上述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这可以从诸如《论计划经济下的竞争情报》[27]、《市场经济与情报信息工作》[28]这一类学术论文的文题及其内容得以清楚地反映。又如,我们国家自1958年建立起科技情报事业,一直到改革开放,都与前苏联与东欧国家一样,由于实行的是单一的传统计划经济,对商品经济持否定态度,因而理论界严格遵循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观点:“科学情报不是商品”[29],而不将情报当作商品,认为社会应无偿使用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产品,整个情报机构属于非经济性、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向前推进,情报开始商品化,情报理论界及其实践体现——情报机构与情报事业也相应发生转变,于是乎曾经作为计划经济棋盘中一个棋子的情报机构也开始相应地进行情报体制改革,使之转型为作为市场经济大家庭一员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实体”[30]。再如,即使同样是探讨“情报经营”的论文,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也会明显地发现有的烙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痕迹[31],而有的则烙着“市场经济”的痕迹[32]。

3 情报学“经济学化”研究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

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在早期还仅仅只是引入经济学中的效用、效益等概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借鉴当时流行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制等经济实践模式,作为其研究基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劳动价值论,而研究所用的经济学范多也还是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阶段模式[33]。但是随着经济学自身理论研究的向前发展,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所运用的经济学概念、方法,以及基础原理,甚至是“范式”、整个的理论体系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加深刻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情报(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这一问题为例。信息商品的定价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情报理论界与实践界。总的来看,有关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垄断价格论[34]、效用价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35][36]、价值决定论(价值价格论)[37]。前面的两种观点尽管很早就同价值决定论一道被提出,但是由于受所处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束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从整体上说国内情报学界对前两种观点持的是否定或批判的态度,而对价值决定论则持肯定或者说维护的态度。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奉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受经济学界这种认识的影响,国内情报学界对于情报(信息)商品的定价基础问题也采取了与这一时期经济学界相一致的做法,即不容置疑的主流理论观点是“劳动价值论是信息商品价格的理论基础”[38],而对其它观点横加批判,或者依然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借鉴其它观点进行“折衷”,如有研究者就认为信息商品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不同于物质商品生产的非重复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事实上具有了同一性,二者在信息商品中是等价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商品价格的形成基础既是信息商品的价值,也是它的效用(或使用价值)[39]。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价值决定论与效用决定者进行“折衷”,其分析方法与研究框架依然还是属于价值决定论范畴,其实质是在价值决定论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修补与改良。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3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一批充分体现上述精神与认识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纷纷出版[40][41]。可以说,这些认识在改变国内经济学界原有的旧观念的同时,正在日益成为理论界新的主流观点。与此相对应,国内情报学界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开始对长期以来处在主流地位的将劳动价值论作为信息商品价格基础的这一观点予以重新的审视,这一迹象早在国内经济学界开始争论要不要捍卫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显露,如文献[42]就从价值决定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或者说价值规律出发,通过论证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所面临的危机和价值决定论对信息市场的种种误导,明确地对长期处在“话语霸权”状态的信息商品价值决定论提出了置疑,指出在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其后的100多年时间里,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发展。因此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大力提倡信息商品的价格市场决定论,以此来取代长时期在情报学界处于主导地位,流行一时的信息商品价格价值决定论。

除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身发展会推动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向前发展之外,国内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的重新审视与评价也极大地促进了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目前,随着国内较以前更加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引进,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甚至是前沿理论被引入到情报学的研究中来,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前情报学研究的经济学化发展趋势。例如,运用从经济学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市场营销理论来竞争情报研究[43];运用经济管理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来从事竞争情报研究[44]和(情报)信息服务模式研究[45];运用经济管理领域的另一热点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来审视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工作[46]。又如,引入当前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委托-理论”对情报(信息)经纪业进行了深入探讨[47]。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情报学研究中对于博奕论理论的引进。自从1994年三位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荣获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博奕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被经济学界广为运用,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有研究者敏锐地抓住这一前沿,将博弈论引入了竞争情报研究[48]。更有研究者指出“经济学中研究的信息其实质就是情报学意义上的‘竞争情报’”,“经济学(特别是引入博弈论后的经济学)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竞争情报的作用方式”,通过介绍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结构理论里的“库诺特”(古诺)模型在引入博弈论后的几种演变模型,对竞争情报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博奕论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加强竞争情报研究中的情报分析手段[49]。此外,作为市场经济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竞争理论也与竞争情报研究联系了起来[50],在竞争情报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竞争情报理论体系,从而为竞争情报实践提供高水准的理论与操作指导,已经成为情报学的经济学化研究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