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语言范文

网络语言精选(九篇)

网络语言

第1篇:网络语言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符号网语则是其中最具特点的一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符号网语的分类、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指出由于符号网语本身的特点和使用主体的特殊性,符号网语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区别于其他网络语言的特点,因此,对符号网语也应根据其特点合理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一、网络语言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语言在网络这一媒体上的使用开始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从而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具体所指并不很确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宽带”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电子商务”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斑竹”“886”“MM”“:)”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即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提到的网络语言是其狭义理解。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带有戏谑的风格,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新造网语。网民们不断创造出一些新词,或旧词换新意。如“帖子”“青蛙”“偶像(呕像)”“美眉”“斑竹”“菜鸟”等。

(二)数字网语。网民们常用数字谐音,如最常用的“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770”表示“亲亲你”;“5555”是“呜呜呜呜”,象声词,意即哭泣等。

(三)缩略网语。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变形而为缩略语,如“请有空就E我”,“E”是缩略语E-mail的再缩略;“GG”“DD”“JJ”“MM”或“PLMM”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CU”是“Seeyou(再见)”的英文缩略等等,“酱紫”表示“这样子”,“保重”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等。

(四)符号网语。网民们还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由键盘中现有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组成。如“∶-)”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也可以用来表示笑脸;“..<{=...”很像乌鸦飞过去,表示冷场,无趣等。

二、符号网语

本文着重探讨网络语言中比较特殊的符号网语,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通过各种符号组合来表示一定意义,它直观可视且不标记语音,简约生动又可爱新奇,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创造力,让人们一见难忘。

符号网语大致可分为象形符号和会意符号两大类。第一类是象形符号,即描摹这个词所表达的客观实体所形成的符号。根据所描摹的对象可以分为表情符号、动作符号和表物符号三种。

(一)表情符号,即模仿人的表情的符号,可分正视表情符号和侧视表情符号两种,前者正视即可看明白,如“^-^”,后者则需旋转90°才可辨认,如“∶-)”。

表情符号是十分丰富的。光表示笑的符号就有十余种,如 “¦-)”表示眯着眼笑,“∶-9”表示舌头舔着嘴唇笑,“^Q^”表示吐舌头笑,“~c~”表示坏笑,“*^^*”表示呵呵大笑,“^_^¦¦¦”表示尴尬的笑,“∩__∩”表示眼睛弯弯的笑等等。表示惊讶的如“:-@”表示惊讶地张大嘴,连小舌头都看见了,“:-0”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o”表示目瞪口呆等等。表示生气和痛苦的如“:-*”表示生气地嘟着嘴巴,“〉-〈”表示眉毛竖起来了要发狂,“XX”表示很痛苦的感觉,“(-)”表示无聊或者是很无奈,“::>_<::”表示哭泣,“*c*”表示眼睛哭红了等等。还有“(-.-)=3”表示松了一口气,“#^_^#”表示脸红了,“^_~”表示俏皮地向对方眨眼睛,“_”表示怀疑的眼神,“_”表示熬夜变熊猫眼等等。

(二)动作符号,即模仿人的动作的符号,可分单人动作和双人动作。表示单人动作的符号如“(^o^)”表示举起双臂显示身体强壮,“\(^o^)/”表示举手欢呼,“Y(^_^)Y”表示举双手胜利,“(^人^)”则是两手做拜拜状,表示拜托,“z(U__U)z”表示手插腰正在生气或是指责别人,“orz”表示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等等。表示双人动作的符号如“(^_-)db(-_^)”表示两个人约定,拉勾勾,“(^_^)/\(^_^)”表示两个人在干杯;“(-_-)=)°O°)”表示揍某人一拳,把脸都揍扁了等等。

(三)表物符号,即模仿物体或动物形象的符号。如“^(oo)^”表示猪头,“=^.^=”表示猫咪,“(0^^0)”表示麻雀,“:”表示章鱼,“(((<”表示蟑螂,“■D”表示咖啡,“8<”表示剪刀,“>>@()@”表示鱼儿水中游,“--<--<-<@”表示玫瑰花,“∠”表示花束,“(:)::)”表示创可贴等等。有时把表情符号或是动作符号和表物符号放在一起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表示放个炸弹炸人,“(^o^)c旦”表示喝咖啡,“(^。^)y-~~”表示抽烟。

第二类是会意符号,即用特定字符表示抽象意义的符号。如“Zzzz……”表示在睡觉的意思,几个“Z”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声音的画法引入到了网络中。“==”是用等号表示等一下的意思。“@%&$%&”则是用各种无意义的符号组合在一起表示不知所云或是骂人的话。

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同时使用象形符号和会意符号的情况,如“(-_-)Zzzz”就同时运用象形符号和会意符号表示一个人睡着了,“$_$”用“$”这个金钱符号模拟眼睛表示见钱眼开,与此类似的还有“!_!”表示吓一跳,“?_?”表示疑问的意思[。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符号网语中有时也会出现汉字或者字母,但此时汉字只是作为象形符号出现,不与特定的音义相联系。如“(^o^)c旦”中“旦”是用来模拟咖啡杯,“囧rz”“冏rz”中的“囧”和“冏”都是用来模拟人脸,而“崮rz”中的“崮”则是指一个带着皇冠的人。又如“∶-D”中的“D”只是用来模拟张大的嘴。

三、符号网语的特点

符号网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不仅区别于其他场合使用的语言,同时也与其他类型的网络语言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表达方式的创新性

符号网语主要是由象形或抽象的符号组成,在此之前符号只是作为标点被使用。这是符号网语与一般场合语言以及其他网络语言的最大不同。即使是符号网语自身也不断创新,如最初只是用“∶-)”表示笑脸,发展到“∶->”“¦-)”“∶-}”“∶-D”“∶-]”“;-)”等各式各样的笑脸,而“orz”这个表示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符号更发展到有“OTZ”“or2”“Or2”“rz”“rz”“6rz”“On”“囧rz”“崮rz”“rz”“口rz”“__Drz”等共几十个变体。

(二)使用形式的随意性

符号网语其独特的创新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成不变或者有固定的模式。用电脑打字时仅仅是半角或全角模式输入法的不同就会造成符号的差异。不同的使用者也会选择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同一个含义,甚至在不同的场合修改或去除某些符号以表示些微的差别,这就使得符号网语的形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各个论坛、各个聊天室以及各个网络聊天的参与个体都可能出现不同的使用变体。例如:“(ㄒoㄒ)”“::>_<::”“〒_〒”等都是表示哭的意思,不同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三)使用场合的局限性

符号网语主要靠抽象的视觉符号——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无法与语音相联系,这就决定了它只能用于书面语场合,而不能进入口语场合。而其它类型的网络语言如新造网语、缩略网语经常运用于口语场合,如“他真是我的偶像”“不要酱紫啊”等等,甚至数字网语如“520”等也可用于口头表达。

四、符号网语的形成原因

符号网语这种前所未有的语言形式出现在网络中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弥补网络交流的不足

在语音聊天工具和视频聊天工具出现以前,受网络交际条件的制约,参与网络交际的人无法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更无法利用体态语、面部表情等这些非语言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模拟现实、再现实际生活中的面对面聊天,他们便采用了各种方式、手段创制各式各样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图形符号,用以表示人的表情动作或物体、动物等形象,从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辅助网络交流。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一个个形象的动作或物体,不仅生动传神,使网络聊天具有一种可视的近距离交际效果,而且有一种活泼的感觉,给虚拟的网络交流和互动增添了一份真切与实在感。仅仅只是几个符号,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文字交流。

(二)展现自我个性的渠道

网络聊天中符号网语的使用主体是年轻人,年轻人所特有的激情与时尚决定了他们必定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而是充分利用电脑键盘上的所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网络语言形式。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同时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造成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摆脱这些困扰,他们使用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就是对现有生活、现实社会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抗。这些或可爱或搞笑或古怪的符号网语超越了单调刻板、平庸无聊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使用者的智慧与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感。符号网语的创新性和随意性也正是其使用者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显示自我个性的体现。

(三)融入网络生活的需要

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聊天时,人们除了可以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或情绪自由抒发出来外,还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回应和理解,和别人一起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迅速融入网络聊天群体的需要,而想要融入网络聊天群体,必然要采用他们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变体,而符号网语更是其中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组成部分。再者,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谁都希望掩饰自己真正的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他们选择了符号网语,以此来表现自己是个“大虾”,而不愿“自甘堕落”为“菜鸟”。因此,如果一个人想在网络上“混”,就不得不学习在此之前可能从未接触过的符号网语,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因为符号网语的知晓乃至熟练使用会显得其使用者网龄更长,或者说网络段数更高。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就曾提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1]的确,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单纯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缺憾,不足以尽情宣泄年轻网民的激情,于是符号网语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中出现了。这种符号是对现代语言文字标点的创造性运用,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既是牵强附会的,又是妙不可言的

五、符号网语的发展前景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网语,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年轻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但是,符号网语又将走向何方呢?目前对网络语言的讨论甚至网络语言走到网下的讨论很多,但很少见到关于符号网语发展前景的讨论。符号网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使用的主体特殊性决定了符号网语不同于其他的网络语言,它的发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符号网语主要靠抽象的视觉符号传递信息,符号的传播方式还比较单一,仅限于文本如电子文本、纸质文本等,因此,符号网语走到网下之后,其使用环境也只局限在手机短信和信件便条等个人间的语言交际中。但随着网络影响范围的扩大,符号网语逐渐有进入公众媒体的倾向。韩国青春派作家可爱淘的小说《局外人》就采用了许多符号网语,在书后还附有专门的对应解释。这是一本主要以青少年为读者群的青春文学作品,因此,运用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后,各式各样使用了符号网语的文学读物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尽管符号网语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符号网语很难进入口语交际,但它对个人及公众书面交际领域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符号网语的发展还与其使用主体的特殊性有关。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以年轻人为主,符号网语在网络语言各种类中又是最具社会亲和力和游戏色彩的,更适合于青少年。随着他们的成长,符号网语的使用可能会逐渐减少,因为在他们看来,年纪较大的人使用“(-.-)=3”“^Q^”这样的符号网语会有“装嫩”之嫌。而且符号网语的使用形式具有随意性,不同个体与不同网络交际群体会有不同的使用习惯。他们会有自己一套固定且可交流的符号网语,其他人可能难以正确解读或者完全看不明白。

六、对符号网语的规范

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符号网语的特点、成因和使用主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符号网语必定将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影响。如何对符号网语进行规范,引导符号网语的良性发展,将成为网络语言规范研究的重要任务。

规范符号网语并不是不由分说地禁用扼杀,而是要限制符号网语的使用场合。网络是一个游戏色彩很浓的场合,符号网语更像是一场符号游戏。如果禁止使用符号网语,网络交流无疑少了很多乐趣。但是,不同的语域要求不同的语言风格。文字出版物种类众多,包括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期刊、图书这类出版物针对其特定读者群使用一些符号网语还是可以的。符号网语的游戏色彩决定了它不应出现在正式的书面交际场合,如政府公告、经典文献等。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

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期,还缺乏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语域的辨别能力,在网络交际时使用符号网语成为习惯后,在作文中也可能使用,很容易产生语言混乱。对此学校和老师应加以引导,使青少年明白应将符号网语等网络语言限制在网络生活之内。除此之外,语文教学也应该从品味上和兴趣上切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水平。

总而言之,符号网语这一形象生动的网络语言,弥补了网络交际的不足,充分展示了自我个性,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语言生活,对此我们应加以规范引导,指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符号网语,使他们的语言不失趣味又符合语境。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第154页。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第2篇:网络语言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网络非语言交际发挥着表明态度、强化感情、补充说明等作用。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但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05年5月公布了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根据报告中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对7所高校2005年的网站BBS用字的调查统计显示,BBS上标点、符号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网络符号的大量使用是网络语言日益凸现的一大特点。这些标点、符号、表情等网络符号实际上属于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一、日常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们在交际时,特别是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只是动嘴就了事的。在动嘴说话的同时,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认知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语言交际。”[1](P201)非语言交际符号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ss 和Samovar都曾声称两个人面对面交往时,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2](P107)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赫拉别恩的研究也证明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人们语言手段之外的交际行为。大致包括近体语、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几方面。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掩饰内心状态,辅助语言的表达。

    二、网络非语言交际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际,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建立人与人的即时交流,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交际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导致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手段的缺失。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使我们的网上交际如同在“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网络聊天的交际形式,交流的即时性更不满足于语言的单一表现。语言本身有一个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语言手段这一重要缺失,人们创造了各种网络表情来描摹日常体态语等非语言信息,使非语言交际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以它特有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助文字形式的交流,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中的非语言交际符号就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书面化、符号化。

    三、网络非语言交际的发展阶段

    目前,网络交际中存在的非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符号、字体及色彩、图景式聊天背景、头像、QQ秀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 符号阶段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符号,通过各种标点符号、数字、字母的组合,形成各种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脸谱。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表现:∶-)最普通的笑脸,∶-D张嘴大笑,∶->邪恶戏谑的笑……我们只需把符号右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网上还有不用转头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号:(0--< 面无表情,目光呆滞, (^o^)大笑,(^-^) 微笑,(^-^) v 和平或者胜利……表情符号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即将各种符号组合成各种复杂图形,甚至是图景。

    (二)图形阶段

    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替代键盘符号占据了绝对优势。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只有聊天软件中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表情。自从QQ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通过下载君君表情全集V5.0版、杰杰QQ表情全集V7.6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图形表情,此外还有许多网民自己创造的图形表情。与早期的表情符号相比,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除了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外,这一时期的表情还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和与文字相结合的趋势特点。在近五千个图形表情中,70%左右的表情是动态化的,或是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是描绘一组动作、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表情的复杂化表现在有很多表情是用一组卡通、一幅图画来表达一个词义。并可以设置表情快捷方式,当在屏幕上敲出这个词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图片代替。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在所有图形表情中,这类表情与文字相结合表情已经达到了23%左右的比例,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分类

    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平台,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不可能与日常交际的非语言手段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限制;一方面,网络的非语言交际产生后的历史还很短,许多日常非语言手段还没来得及转换;此外,有些日常非语言交际形式,如声音、空间、近体语等不具备形象的因素,无法实现与网络非语言交际形式之间的转换。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将网络非语言交际分为五类:

    (一)网络体态语

    这是网络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手段。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分别用抽象的键盘符号和形象的图形形式描绘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头示语言、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与日常体态语的功能大致相同,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在搜集到的两百多个简单表情符号中,70%以上的属于网络体态语。其中60%以上描绘面部表情,表现了高兴、生气愤怒、惊讶、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40%左右描绘面部动作。图形表情中的大多数也属于网络体态语,达到总数的82%。有的是描写简单的面部表情,有的则以动态的形式描绘人们复杂的肢体语言。

    (二)网络副语言

    日常副语言包括“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外”符号系统。前者是发声的系统,指的是音量、语调、音质、音高、发音清晰度等。后者指的是在言语中所加入的停顿、语速以及哭声、笑声、咳嗽声、打哈欠声等人口所发之自然声。这些因素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辅助语言的表达。但在网络交际中,语言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脱离了语言的声音形式,这些副语言因素无所附着,在网络交际中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利用想像来实现抽象的声音形式与具体形象的转化,通过一些特殊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的副语言。如:“啊~ ~ ~”,通过具体形象的波浪线描绘声音的波动起伏;“这个嘛——”,通过破折号的延长联想到声音的延长;“我 不 想 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隔离联想到音节之间的停顿;“因为。。。。因为。。。。”,通过几个句号连接的断续联想到声音的断续;55555~~~~~,用数字谐音表示哭声;Zzzzz~~~~~,用符号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这是源于漫画中的创造。

    (三)网络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是指与交际具体文化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颜色、灯光、雕塑、绘画等等。网络聊天中的不同字体和色彩,以及聊天软件中的不同聊天背景都属于网络化的环境语言。这些字体、色彩、图片背景一旦进入交际领域,起到了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氛围调节的作用,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与日常交际的环境语言大致相同。

    (四)网络个人形象语言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在网络交际中也有这一手段的运用,主要包括表情符号中描绘个人形象的符号、聊天软件中的头像,此外网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形象——QQ秀。这些形式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性别、年龄、职业、面部特征、性格等丰富的信息。试论网络非语言交际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第19卷第5期

    (五)实物形象语言

    主要是以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和图形表情等形式来表现。它们虽然在网上被统称为表情,但不是体态语范畴的表情,而是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网络交际中这些符号往往替代文字传达信息。表情符号中5%左右是属于这类的,如:3∶=9牛,<·=〕>><鱼。字符图形中82.7%属于实物形象语言,表情图形中也有很大比例。

    实物形象语言这一非语言手段可以说是非语言交际在网络交际中的独特表现。它们的功能是代替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形象语言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

    五、网络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

    (一)表达功能

    这是网络交际中非语言符号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人们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地); 你不理我 (惊讶地); 你不理我 (尴尬地); 你不理我 (愤怒地)。

    (二)替代功能

第3篇:网络语言范文

这些网络语言,有的用数个英语字母代表其含义,如“GG”、“MM”分别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谐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喽”,“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图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兴,“:(”表示忧伤;还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鸟”指初出茅庐的人……这真是千奇百怪,举不胜数。

网络语言的兴起,有利于人们信息传输更为方便快捷。由于简化了语言符号,对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浅。

但是,初出茅庐的人不懂得网络语言的含义,是他们有语言障碍,甚至使他们无法沟通,而且,有部分网络语言是粗言秽语,如“BT”指的是“变态”等,这在人们纯洁的心灵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第4篇:网络语言范文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网络昵称、性别、年龄等都可以自由设置。正因为如此,id的身份因素,在虚拟语境中的重要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在网络中初次交际,人们最多注意一下对方的id性别、年龄,其他细节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跟现实语境相比,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大简化了。

其次,匿名制简化了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匿名制,此id与彼id之间不存在现实社会里的各种上下尊卑关系,交际双方从根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即便是bbs上社区管理员、版主与普通网友之间,虽有虚拟的等级关系,但约束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一个社会人跟单位领导的交际,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在网络之上,版主、管理员虽然对普通id有管理权限,但普通id与“领导”之间的交际依然要自由得多,体现出更多的平等性,普通id之间就更是绝对平等的了。因此,虚拟交际双方从根本上说是彼此平等的。

最后,匿名制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日常言语交际中,言语行为跟言语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说话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言语行为如果不遵循礼貌原则、不遵守社会规范,说话人要直接承担由于言语不当而产生的各种后果,比如得罪对方、招致报复、受到法纪惩处等等现实利益的损失。在网络交际中,言语行为通常只在虚拟语境中负有限的责任,而一般不承担现实责任(极端情况除外,如涉及违法犯罪的网络言行)。

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输出的低速度与网上即时互动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为缓解低速输出与即时需求的突出矛盾,交际者必然竭力提高编码和输出效率。客观上,提高编码输出效率可供选择的途径不外乎改进输入法、提高打字速度、简化语言符号三种。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1)打出别字,将错就错,例如:斑竹(版主)、板油(版友)、大虾(大侠)。(2)利用数字、谐音代替词语,[3-4]例如:88=byebye、555=呜呜呜、7456=气死我了、847=别生气、94=就是。(3)利用声母,代替词语,例如:jj=姐姐、mm=妹妹、ddd=顶顶顶、pf=佩服、pl=漂亮、fb=腐败、nnd=奶奶的。(4)简写英文,表达本意,例如:h r u =howare you、gf=girlfriend、bf=boyfriend、cul=see youlater。(5)借用数学表达法,代替词语,例如:n=无限多。(6)数字与字母混合,谐音代替词语,例如:3q=thank you、b4=鄙视。(7)创造合音词,例如:表=不要、酱紫=这样子。所有这些变异符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输入都比它们所代表的词语的输入更简单、快捷。

郑远汉[5]、陈秀群[6]等把网络语言的简化归因于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网费”,似乎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为,很多人上网聊天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很多人上网时间长短跟网费没有关系,包月、包年不限时上网,但他们依然要使用简化的网络语言。可见,网络语言符号的简化倾向,主要不是因为时间或者金钱的原因,而是由于输出特点和心理要求之间这一语境矛盾造成的。

2.信道的线性化,迫使网络语言负载额外的副语言信息,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敬礼、拥抱、踢、亲吻、鞠躬,还有一些心情,像惭愧、伤心、高兴、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敬礼、抱抱、踹一下、吧唧吧唧、鞠躬、脸红、汗、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微笑、^-^ =笑得开心、:( =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3.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积极的一面:交际者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更新奇独特,富有个性,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在客观上凸现了网络语言的“游戏”功能。具体说,网络语言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方音词,例如:银(人)、额(我)、稀饭(喜欢)、木有(没有)、四滴(是的);(2)使用儿童语,例如:东东(东西)、觉觉(睡觉)、饭饭(饭);(3)把汉语与英语合璧,例如:羡慕ing(羡慕状态中)、吃ed(吃过了)、弟兄s(弟兄们)。这些都是构成网络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特点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一面:部分交际者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使得某些情况下,某些人的网络用语带有粗鄙、暴力倾向。略举几例:“bs~~~放的什么p? ~败类言论~”“你他妈的放屁!去死吧!!农民得罪你了?不知道你发这篇稿子用心何在?”“你装什么丫挺的啊,你以为自己很高尚吗?想抽你丫一顿!”“如果我是你妈,早就掐死你了!”

当然,语言风格跟交际者的个人特征、话题性质、交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网络语境的宽松、交际者关系的平等、松散等因素,无疑对网络语言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不太意识到语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但是,当某些语境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了。网络语境与日常语境有显著差别,信道的改变、信息传输环节的增加、交际主体身份的模糊化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的分离等因素,都对网络言语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网络语境分析,既可以揭示网络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境与言语相互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根元,等.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0-34.

[4]李成军,陈程.网络语言的立体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9-62.

第5篇:网络语言范文

“菜鸟”、“粉丝”、“BT”、“PK”、“雷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年轻语文老师郑旭华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老师,我好稀饭你”,让她苦笑不得。郑老师说:“和同学交流时,他们会不时蹦出一句网语。年轻老师还听得懂,年纪大点的老师就反应不过来了。”

“现在的话还可以这么说?”很多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搞怪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级的女儿很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也满口都是“偶”、“酱紫”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网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据媒体报道,某部队有一次进行队列训练。一名中队长刚下达命令,有一列队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晕!”中队长听后赶忙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战士们解释,中队干部才弄清“晕”在网语中代表惊讶的意思。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超级女声”节目,“PK”(决一胜负)一词广泛使用。而诸如“MM”(妹妹)、“GG”(哥哥)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一些都市类的刊物中。

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不断翻新,现在的网络语言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收录数量。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由于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网络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世界,在网际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这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网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还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并以青年人为主。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

第6篇:网络语言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言文字的应用;特征;影响;传统媒体;网络语言;态度

所谓“媒体”,亦称“媒介”,意为“两者之间”,追根溯源,则是从拉丁语的“Medium”一词音译而来。媒体是人们用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人们按照传播渠道与载体的区别,结合新闻媒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传统媒体划分为三大类:传统报纸、杂志依托纸张,通过文字传播,其为第一媒体;广播依托电波,通过声音传播,其为第二媒体;在声音传播的基础上,电视依托图像,声像并存,其为第三媒体。1998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以网络为媒介的“第四媒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随着计算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然而,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截然不同的是网络媒体使用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风格,因而人们习惯于将四大媒体划分为两大阵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

一、网络媒体语言特征

网络媒体使用的语言被称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互联网上流通的语言,是网民为了适应网上交际需要而创造和使用的语言”[1]。网络语言有着极其鲜明的特征:简约、新颖,这是网络语言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有粗俗的一面。这一矛盾性特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早在2001年,于根元就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概述了网络语言的总体特征:外语词语多、术语多;符号与语言交叉使用;语句的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2]。同一时期,彭育波认为网络语言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创造性、形象化、简洁性和欠规范[3]。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语言也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生长特征:2005年,李莉指出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4];2008年,王献福指出了网络语言的粗俗性[5]。至此,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具体说来,在不同于现实社会交际环境的网络环境下,语言文字的应用也相应地呈现出其鲜明的特征:

1.简约。在网络世界里,网民交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快捷,虽然交际双方不是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很多交际场合依然具有即时性,交际一方要迅速对另一方做出回应,否则交际就有可能终止。因此,为了追求速度,缩略语、数字谐音表达、汉语拼音缩写以及文字录入时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成了网民的首选。例如:BF――“boyfriend”;MM――美眉,妹妹。

2.新奇。网络应用之初,使用者主要是高学历人群。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网络交际的特征决定了网民必须受过一定教育,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这样的人群更喜欢标新立异,张扬自我,因此,他们往往煞费苦心,不断创造和使用新奇的语言,以期“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给力、神马、大虾、美眉、高富帅、矮穷矬、白富美、高大上、萌等词语不仅在网络环境的交际中随处可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其内涵外延无须多加解释,人人明了[6]。

与此同时,一些大家所熟知的词语被赋予了新意,甚至被反其意而用之。例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贤惠(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等都成了攻击对手或者自我解嘲的说辞;而土豪、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原本贬义色彩的词汇倒是成了备受推崇的称号;还有一些词,如“女汉子”等则褒贬不一。

3.多元化。网络世界包罗万象,信息量大得惊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语言选择也就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除了各种文字游戏之外,数字、符号、图片等表达手段的使用使交流的内容和情感更为形象,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1314(一生一世)、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5646(无聊死了)等数字化表达成为更为委婉的情感表达,使用起来也非常便捷;而新颖好玩的符号和图片在大家的交流中更是实现了文字所无法企及的表达效果,QQ、微信、飞信等常用的自定义表情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4.欠规范。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其交际模式酷似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口语词汇大量出现;另一方面,松散的语法逻辑关系、随意的表达、倒装、省略等句式结构也造成了语言表达失于规范,为了达到“语惊四座”的交际效果,网民往往会滥用常规的构词手法创造并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新词,也会充分利用独特的格式创造出很多新鲜的表达。

“……的节奏!”“且……且珍惜”“……门”“……哪去了”“谁动了我的……”等都是大家所熟知并在网络世界交流中经常套用的格式创造语。“顶啊,楼主好勇气”(省略“有”)、“郁闷啊,我现在”(倒装)、“今天晚上谁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特殊句式)等欠规范的表达形式在网络交际中也是随处可见。

5.粗俗化。网络交际中,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里,于是,有些人追求“幽默”,有些人素质欠缺,结果都是更为“锋芒毕露”“唯我独尊”“肆无忌惮”的语言表达,语言垃圾也就铺天盖地而来,TMD、NND等粗俗的网络语言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传统媒体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尽管很流行,但它产生之初也只是流行于网络世界,并没有蔓延到现实世界,也没有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然而,短短20多年,网络语言对语言颠覆性的改变是广大语言使用者,包括传统媒体始料未及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不以为然。网络语言产生之初,并没有引起传统媒体过多的关注,作为规范语言使用的领军者,传统媒体自身的优越性使得它并没有感受到网络语言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太大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网络语言“欠规范”和“粗俗化”的特征,传统媒体更是对其严加防范和抵制,并杜绝使用。

第二阶段:取长补短。然而,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毕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它们一方面丰富了现有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流行语其实是大众宣泄情绪的一种途径, 它们“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和互动”[7],同时具有很大的后续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完全忽视网络语言无疑等同于“因噎废食”。再者,追求新奇也是人们的本性,作为大众传播交流的一种工具,传统媒体在参与读者或观众市场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读者或观众群体的猎奇本性,那么完全摈弃新奇的网络语言更是不可能了。顺应这一潮流,各种传统媒体迅速作出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形式――相继开设网络论坛、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而且在各自的节目中对网络语言体现出更为宽容的态度,在新闻报道中接纳了部分新词新语,取网络媒体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第三阶段: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两面性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网络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包含着大量糟粕,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宽容和借用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无限度的,除了需要通过网友自身有效的过滤和甄别之外,传统媒体也是审慎把关、谨慎使用,防止传播低级趣味、拿无聊当有趣。2005年9月10日,广电总局颁布《关于批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的通知》,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广播影视局(厅)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等应“不断加强语文修养,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2014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避免滥用生造词语和不规范网络用语;要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

至此,传统媒体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趋于客观、成熟。

三、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发展

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网络语言也是应运而生,因其轻松活泼、方便快捷、生动有趣而备受青睐,从而逐步走出网络世界,先是在青少年人群中不断流传、普及,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最终对传统媒体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传统媒体的新发展。正所谓危险与机遇并存,与其说网络语言“污染”了传统媒体,倒不如说网络语言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给传统媒体语言增添了一抹不同的色彩。

1.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更为亲民,更为“接地气”。网络语言产生之初,传统媒体之所以对其不以为然,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电脑、网络还不够普及,网络语言还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传统媒体自身的优越感:独有的社会影响力使得传统媒体不自觉地“高高在上”。伴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媒体自然也感受到了威胁,开始谋求自身的新发展。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率先开设了“强国论坛”,取网络媒体“交互式交流”之长补己之短。随后,不少主流媒体也都相继在网上开设了论坛。传统媒体每每报道重大事件之时,都会在论坛上引起较大的反响,网民读者在论坛上就各种热点、敏感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这一举动不仅加强了读者与媒体的互动,吸引了读者,也激发了不少真知灼见,传统媒体经常将这些真知灼见加工整理,然后发表出来。在这一背景下,虽然经过了编辑的删减、整合,但网民的发言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网络语言特有的色彩,因而网络语言开始在传统媒体中显露痕迹,以往总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媒体语言也开始变得更为亲民。

2013年8月20日,《新闻联播》在其结尾推广其官方微博,引起观众一片惊呼,认为“高大上”的《新闻联播》节目越来越“接地气”。2014年1月1日的《新闻联播》又在其结尾有了新的突破,播音员康辉在节目最后轻松地总结道:“朋友们都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众所周知,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新闻联播》对网络语言的恰当借用无疑表明了其面对广大观众的低姿态,同时也标志着广大传统媒体都更“接地气”。

2.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语言更为生动活泼。网络盛行之前,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当时的传统媒体政治性更强,语言和版面都更中规中矩。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开始呈现新的特点:2004年,《中国青年报》开始连载网络语言和卡通图像的爱情故事《偶与MM》,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活跃了版面,又迎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不少眼球。这也标志着网络语言开始在以青年读者为对象的报纸杂志中崭露头角。2010年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被认为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7]。随后,《合肥日报》在2011年11月14日第三版使用了《中国体育舞蹈很“给力”》;《南京晨报》2011年11月12日第一版使用了《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给力”一词进入《人民日报》及其他报刊,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证明 网络环境下传统媒体语言新的生长特征――生动、活泼。

四、结 语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热点新闻、热点话题的每日涌现以及多样性的网络交流,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无疑会拓宽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感染”传统媒体。纵观人类语言文化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一成不变的语言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是不会长久存在的。在绵长的语言发展史上,汉语言一直都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发展、成长:旧词汇、旧的表达方式不断被淘汰,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不断被吸收。如今,网络语言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接受着历史的考验,不断推陈出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新词新语,丰富汉语言词汇,进一步增强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汉语言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并推动汉语言的变革与发展,那么传统媒体照顾读者求新求异的阅读心理,吸纳部分网络词汇成为新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8]。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冲击传统媒体必然带来一定的危机。网络语言中错误谐音词、不规范表达方式的泛滥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语言使用,而且会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造成一定的干扰;粗俗的网络语言肆意流传降低了语言的格调品位,也污染了人们的交际环境;过于标新立异的网络语言(例如“火星文”)又影响了交际双方的有效沟通。总之,凡事须有度,网络语言使用不当,或者任其泛滥势必会给传统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传统媒体有必要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加以把握、规范和引导。唯有如此,网络语言和传统媒体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2012BYY010)

参考文献:

[1]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0.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78-88.

[3]彭育波.论网络语言的几个特点[J].修辞学习,2001(4).

[4]李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1).

[5]王献福.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J].前沿,2008(7).

[6]豆红丽.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12(3).

[7]安志伟.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36.

[8]吴子慧.网络语言对报刊语言的影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第7篇:网络语言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反思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形态,目前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网络语言的产生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如今,网络语言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热潮。网络语言虽然不是一种规范的语言方式,但作为当下一种重要的语言形态,对其特点进行研究极为必要。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

网络语言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语言。如今,网络语言不仅仅在网络上使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不自觉地使用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具体特点

在对网络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时,为更好地进行论述,笔者从网络语言的内容特点及传播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网络语言的内容特点

(1)创新性

网络语言的典型特点是创新性。网络语言的创新性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形式方面。网络语言通过如下多种形式表达含义:数字、视频、动画、符号、图片等。②语义方面。网络语言的语义创新集中体现在网络语言的自我更新,即新的网络语言快速出现,且很快被人们在网络上使用。

(2)会意性

网络语言的构词形式多种多样,可谓是千奇百怪、千变万化。很多网络语言仅通过汉字、符号、图片的简单组合即可明确体现出使用者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形容网民在线方式的网络语言有“潜水”“隐身”等。除此之外,还有“濉薄”等网络语言,其均具有一定的会意性特征。

(3)简约形象性

网络语言内容除了具有创新性及会意性等典型特点之外,还具有简约形象性。例如,在网络上网民常将“thank you”用网络语言“3Q”代替,将“再见”用网络语言“88”代替,将“开心”用网络语言“∶)”表示等。从上述网络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言的内容还具有简约形象性的特点。

2.网络语言的传播特点

除了网络语言的内容具有鲜明特征之外,网络语言的传播也同样具有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

(1)随意性

众所周知,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是自由的、开放的。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具有了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及使用者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会考虑到其是否规范。因此,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特c。例如,将“大侠”说成“大虾”,将“版主”说成“斑竹”,将“好的”说成“好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诸如“I 服了 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这样的网络语言在构词方面无疑是错误的,若长期使用会对正确运用语言产生不利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错误的语言运用现象却在网络上随意传播,很多网民似乎并不在意。

(2)爆发性

很多网络语言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爆发性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往往令人咋舌。例如,在网络上曾经一度出现“范跑跑”“楼歪歪”“周老虎”“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词,这些网络语言往往是由于某个特定事件而产生的,一旦产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些网络语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之后,很快又会被人们遗忘。但提及当年的这些网络语言,很多人却又记忆犹新。

三、关于网络语言的反思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并不能纳入正规语言体系之内。当前,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自然有其特殊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均不同程度地背负了各种压力,在这些压力下,人们在网络中并不希望再受到更多束缚,再承受更多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网络语言内容及传播方面之所以呈现上述特征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规范语言使用的现象,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语言运用方面的规范性。通过相关规定的制定和颁布,网络语言的使用一定会更加有序。

第8篇:网络语言范文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网络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语言也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网民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来表达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本文立足于网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了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语言;文化

自从1994年中国加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的网民数量正在突飞猛进的增长,在2015年12月份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突破了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产物走入人们视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网络语言的理论概述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DavidCrystal把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能够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并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等方面的特征。于根元教授认为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交际中为了提高打字速度,相应的对词汇进行改造,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可能出现对文字、图片、符号等的随意添加。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

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八种类型:1.汉语谐音词语。偶:我;酱紫:就这样。2.拼音极简缩略语。MM:妹妹;BS:鄙视。3.特殊符号表达。(^_^)/~~:拜拜;O(∩_∩)O~~:开心。4.数字简化表达。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5.英文极简缩略语。CU:Seeyou;DL:download。6.传统词语赋予新的含义。可爱:可怜没人爱;神童:神经病儿童。7.名称借用。恐龙:长得不好看的人;8.影视作品歌词的引用。甄嬛体:臣妾做不到啊;且行且珍惜。

(三)网络语言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说明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网络语言的形成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同时也是网络文化的外部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各种形式中,网络语言最具有独特性。1.网络语言反映了网民的生活态度网络语言是网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的区别于其他语言社团的语言表达式,揭示了网民对客观世界的态度与看法。也可以说,网络语言反映了网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从网络语言的形式上看,它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网民对词语的独到见解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2.网络语言是网民的身份象征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也不例外。网络语言像是一种“语标”,它标记了网民的身份。“语标”因群体不同所表现的特征也不同。网民通过对传统语言的加工,创造出属于自己群体的语言,从而完成了社会定位与群体归属。现今,网络语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存在于网民生活中,传达着网民群体之间的一种特别的默契。至此,网络语言被当作网民的身份象征。总体来说,网络语言已经逐步的渗透于我们的文化当中,成为现今的一种交际方式,所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以及相关学科一个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二、网络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网络语言的产生也对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一)对语言的规范的影响

索绪尔指出: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它拥有自己的秩序。在网络语言中存在多个语言系统,并且不同系统间符号混用现象频繁出现。语言系统的混用现象可以划分为两类:可读与非可读语言符号的混用;不同系统间可读符号的混用。这种语言现象对语言的传统规范进行了挑战。在网语系统中,个性化的表达看似不符合以往的语言规范,但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巴尔特曾说“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从这个层面看,网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网络语言虽然挑战了传统语言规范,但网络语言一定程度的创新表达呈现了当代人对事物的新看法,反映了当代人文化表征,是人们表达情感的真实记录,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特征。

(二)对传统道德的影响现

今道德的传播途经变得丰富多彩,呈现出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道德传播的进程,而网络语言变成了道德传播的加速剂。网络语言是语言史上表达最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它涵盖多种语言形态,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涉及到图像、画面等其他形态。网络语言有其发展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传统道德的冲击。有时网民为了凸显个性,创造出一些粗俗的词语并在网络上盛行,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目前网络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道德和法律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约束力。所以,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督,积极引导网络语言的走向,不断提高网民的精神文化价值。

三、结语

网络语言已经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增添娱乐氛围,又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感。但随着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影响逐步加深,网络语言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正视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正确引导网络语言的走向。

参考文献:

[2]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朱晓施.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2014.

第9篇:网络语言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 文体 语言使用者

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原本单一、规范的汉语语言收到外来语,甚至是符号的强烈冲击。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变体的一种主要形式已经成为80、90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2.与网络有关的特别术语;3.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本文将第三类的语言作为本文主要讨论的语料。

根据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理论:当社会生活反思渐变火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归纳起来,网络语言可以粗略分为四种情况:数字、符号组成的网络语言;通过汉字谐音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如“表”同汉语中“不”的发言极为相似,因此被用来表示“不要”,“表太好”其实就是表示不要太好的意思,同样的可爱一词在网络语言中逐渐被“阔爱”所代替;汉语自身分化而形成的网络语言,如网络语言中倒霉不叫倒霉,叫“衰”;汉语和英语共同使用形成的网络语言,如:恋爱ing,而me2表示me too。

二、网络语言的文体学分析

1.语音层面。网络语言在语音层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字的语音变化和汉语语音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数字5在网络语言中被当作“我”的代名词,0则成为“你”的代名词,520(我爱你),53770(我想亲亲你)。这种语言的表达能够受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喜爱,使得网络语言抑扬顿挫,更具气势。有一类被成为童语现象的重叠词,如:秀秀(表演)、东东(东西)等,使用这些词汇也会增加语言的新鲜色彩,这种重叠词的实用多表现出一种感彩都因不同语境的变化而能得到合理的解读。

2.语言形式表达层面。网络语言突破原本单一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汉字,符号和英语字符同时并存的局面。网络用语与原本的汉语语言符号单个表达比较起来,能让网络语言接收者更容易的感受到网络语言传出者传出此信息的时态,更具有形象性。而恋爱ing,上课ing这种汉语和英语语法混用的情况也会因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影响人的感觉。让语言接收者感动动作的延续性和时间的长久些。因此,这种语符相互交替使用比单独使用正在上课,正在恋爱这种表达更具有形象性,体现了持久性。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语言的使用多是谐音和英Z的结合,这种语言特征更多的是被一个群体所共知的,在遇到尴尬的情况的时候,譬如和长辈一起不能自由表达自己言论的情况下,网络语言无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语义转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词在使用中语义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青蛙一词,原本是用来指水陆两栖的一种动物,但是在网络用语中此词用来指长相不佳的男性,而蛋白质一词原本是食物中所含有的一种物质,但是在网络的用法中却被用来指脑袋不灵光。这种通过其他词来表现负面医药的用法作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为了避免某种尴尬发局面,或者是为了摆脱使用不雅的词的出现。语义的转变通常情况下是与一种情感和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网络语言的使用更加具有感彩,生动形象。

三、网络语言使用者的特点分析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相同社会特征的群体。

1.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的使用者能够综合、灵巧的运用符号、数字和英语等符号系统说明网络语言使用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创新性。将英语语言中的词汇渗透到汉语的语言使用中,使其融入到汉语的词汇中,成为潮流词,说明这些网络语言使用者首先是对英语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这种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2.“网络是开放的系统,网络语境是开放的语境;开放的语境滋生自由的思维;自由的思维必然钟情自在的语言” 对于新鲜事物、刺激感的追逐是网络语言使用者的又一特征。网民们创造新词的速度相当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旦他们发现“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汇缺少了新鲜感,马上就会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遄趾透力是当今网络语言中颇具典型的例子,这种词汇甚至是超出了网络用语的范围,在广告、宣传都具有相当的传神作用。网络使用者摆脱单调的语言陈述模式,进行形象化、多种语符的语言文化创造,体现了他们不拘一格,对新事物的不断追求。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从语音层面,语言表现层面和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文体学分析,进而揭示出网络语言使用者的特点。虽然网络语言的使用遭到了很多的质疑,有些学者认为汉语的误用、滥用以及和英语的患者使用破坏了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通过英、汉结合等多种方式的使用在推动汉语发展,表达传神的意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种语言的产生必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状况,研究语言变体也正是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网络语言理应受到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