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低碳城市发展精选(九篇)

低碳城市发展

第1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比传统经济模式更低能耗、更低排放、更低污染的社会经济系统,关乎生产、生活、生态、技术、制度、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低排放为特点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被认可有效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全新发展方式,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新规则。但截至目前,各国尚缺乏低碳发展的成熟经验,因而有必要先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探索,进而向更大范围推广,而城市作为人口、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相对集中的区域,正是探索低碳化发展之路的有效载体。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试点工作。

然而,当今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阶段,低碳城市的建设、低碳发展之路的探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对能源的需求量惊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观。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大背景下,确保经济平稳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走出一条以点带面的低碳发展之路,似乎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发展,应对低碳经济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低碳经济包含了如何打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绑定和如何在新的低碳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两层内涵,应该综合运用诸如强制性的法规、激励性的财税政策、成熟的碳交易计划等经济、行政手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构建低碳经济的体系,促进低碳生产、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社区、建设低碳城市、构筑低碳社会、形成低碳生存主义。

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发展,应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固然不能继续走片面追求增长,忽视对碳排放量的控制,以牺牲资源、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但也应注意减排要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不能为减排而减排,采取诸如拉闸限电等削足适履的办法,损害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新兴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新兴绿色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然而传统能源目前仍占据中国能源供应的主导地位,同时,传统能源产业也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运用新能源时稳步推进,及时填补因传统能源退出所产生的能源缺口,实现能源产业的平稳升级。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对传统产业、传统能源、传统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因此会对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产生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因传统产业升级所引发的人员分流问题,因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移民安置、全行业转产问题等。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政府―基层组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解决思路,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发展,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一是集约发展理念。要科学规划,合理进行功能区分,节约用地,注重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传统经济主要依靠大量人力、土地、资本的投入推动经济发展,低碳城市要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提升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是绿色发展的理念。低碳发展属于绿色发展的范畴,低碳城市要注重生态保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不仅要建成低碳生产示范区,而且要建成低碳生活、低碳交通的示范区,成为环境美好,服务便捷的宜居区。

三是和谐发展的理念。低碳城市要勇于体制创新,为建设和谐社会进行有益的探索。这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积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宜居家园。也包括在新型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做到社会风清气正,人民心平气和。

四是不断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理念。一个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源、制度环境、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管理等均可以通过不断的改善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政府在比较优势的创造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低碳城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益尝试,应始终秉持创新动态比较优势的理念,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动态地引导低碳经济示范区持续升级。

五是不同层次均衡发展的理念。低碳产业主要包括3个层次:一是产业低碳,整个产业是低碳的,如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二是环节低碳,产业链上的某个或几个环节是低碳的,如光伏产业的研发、后期制作和应用;三是技术低碳,有些产业虽然本身不是低碳的,但应用低碳技术后,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也符合低碳经济理念。低碳城市作为试行低碳发展的示范区,应在这三个层次上都进行尝试,才能更具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第2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现状 意义 措施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又是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现状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由于近几年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突出,碳排放强度偏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且还在逐年增大,但是碳排放空间却不大。能源短缺是先天的不足,环境恶化是后天的粗放利用造成的,这种发展模式,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从客观上来说,实行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必然选择。

2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以往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变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

3 发展低碳经济可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目前我国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开采的状态,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4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异常带来的各种灾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

5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开发低碳产品,有效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6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通过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几项措施

1 由政府主导,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展行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工作,以确定低碳发展模式,不能搞大帮哄,走形式,这样才能使“低碳化”能够有序发展,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

2 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注重应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因为完善的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可以使节能减排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3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要通过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节能减排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的关键。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必须淘汰生产能力落后企业,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4 强化各级领导和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引导,使他们了解低碳经济及发展低碳经济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的意义。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做任何事都应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5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加强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表层概念等。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6 整合市场,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技术,并加速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7 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有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制定实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建设发展低碳城市。

7.1要想使城市具有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高效的低碳能源,首先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7.2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重点,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3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摘 要:本文以低碳交通发展模型计算贵州省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经过对比分析不同交通类型的碳排放量和折合的计算方式,选出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2000年至2009年贵阳市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显逐年递增的趋势;贵阳市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占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76%,公共交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交通;发展模式;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88-01

低碳经济源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特指CO2低排放的经济模式[1]。城市是导致城市变成一个碳排放的集中地,而城市交通在城市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低碳交通发展对未来低碳城市实践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ケ疚耐ü以下公式折算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城市交通CO2排放量=∑ni=1KiEi。

ナ街校Ki为能源与CO2排放强度指标。根据国际标准,汽车每燃烧一升汽油排放量CO2量折算系;Ei 单位里程汽车的能耗量。

1. 贵阳市交通发展状况

ヒ桓龀鞘械慕煌结构一般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用交通2大部分组成。本文基于贵阳市2000年至2009年机动车拥有量状况(详见表1),分析贵阳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变化。

表1 贵阳市机动车拥有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0年)

おご颖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贵阳市机动车辆每年以平均速度以12.53%的速率在增长。其中,在这10年中,增长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私人汽车量、其他民用汽车量、城市出租汽车量和公交运营车量。它们增长的速率分别为40.07%、10.41%、6.32%和4.10%。从各类型的车辆来看,民用车量是公共车量的69倍。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私人车拥有量远远大于公共汽车拥有量,并且仍然继续拉大差距。

2. 不同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ネü以上公式和表1,可以折算出贵阳市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见图1和图2。从图分析可知,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交通引起。为了更明确各类型的交通在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及各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ィ1) 各交通方式占贵阳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ゴ油1和图2可以看出,贵阳市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主要由民用汽车引起,其中私家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21%。其他民用汽车CO2排放量占城市交通CO2排放总量的76%。由此可以看出,贵阳的民用汽车CO2排放量是城市交通CO2排放量的主体。减少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应该控制民用汽车的使用量,适当的增加公共汽车的数量。

ィ2) 假设全部由公共交通承担城市运输能力的交通碳排放总量

ゼ偃缑裼闷车的运输量均由公共汽车或城市交通运输全部由轨道交通承担,其交通CO2排放量对比分析结果标明:如果贵阳市民用交通的运输量均由公共交通来承担,2000年至2009年城市交通CO2排放量平均下降约67.47%。如果贵阳市城市交通的运输量均由轨道交通来承担。其CO2排放量下降达到90%以上,平均下降约95.78%。

ヒ虼耍基于贵阳市城市的特点,贵阳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模式应该大量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了提高居民的个人生活质量和汽车业拉大经济的发展,鼓励提高民用汽车量的同时,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污染大气气体和室温气体的排放。

3. 结论及建议

ネü以上贵阳市城市碳排放量的分析,计算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和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包括城市公共汽车、公共租车、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它们在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中的比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ス笱羰谐鞘薪煌ㄌ寂欧抛芰恐校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和67%。这与贵阳市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私家汽车和其他民用汽车占据贵阳市机动车辆的主要部分。

ス共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的发展,对于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贵阳市周围群山环抱、城市范围较小、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特点,发展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压力、交通拥堵程度和城市交通碳排放总量,都有很大的作用。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轨道交通是贵阳市最佳的交通发展模式。

げ慰嘉南祝

第4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偶然:早晨一觉醒来,窗外满眼灰霾,见不到灿烂的阳光;上班路上,俨然流动的停车场;新装修的房屋充满刺鼻的气味;蜿蜒的河流或干枯或污浊,散发着恶臭;春天遭遇沙尘暴,夏季高峰缺水断电;还有远在北极的雪豹,融化的冰雪让它在精疲力竭中沉没下去。

有科学家说,如果气候不断变暖,有一天,海平面骤然升高,将吞噬众多沿海城市和太平洋岛国。请你记住,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好莱坞大片。

如今,气候变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以及城市中的人们,除了怨天尤人、回忆过去和沉重的反思,更多人寄希望于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传统意义上的冬季应该从这一天开始,但今年的立冬与前几年如出一辙,丝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意”,天气预报也表明,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大家都在讨论,今年的冬天难道又是一个“暖冬”吗?

时隔三天,2011年11月11日,在山水城市南昌,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以下简称“低碳大会”)隆重召开,众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作为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惟一的一个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南昌市政府在大会期间正式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标志着南昌由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迈进,一幅美丽迷人的低碳生态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根据规划,南昌市未来五年将投入817亿元打造低碳城市,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38%,到2020年降低达45%~48%,并与奥地利在南昌合建1平方公里的大型国际低碳社区,形成“四区八地”的低碳发展示范体系。

群雄逐鹿 各显神通

回顾西方工业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发展“高碳模式”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将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的能源却占80%以上。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其本职就是要将城市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低碳大会上也认为,“当今世界,以智能、低碳、绿色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共识。”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道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在当前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纷纷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把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高度。”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的深层关系。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2008年初,国家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这是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首次尝试。

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具有分水岭意义,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

至此,“低碳城市”在国内迅速“蹿红”,成为各大城市追逐的新高标和新品牌,没有一个省份缺席。

为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改委通知,首先确定在“五省八市” 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即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今年年初,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并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导向。节能减排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目标与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一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低碳城市不仅遍布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呈现多样化。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曾经的直隶总督署所在地,今天以“中国电谷”享誉海内外,已有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大有超越“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星罗棋布;深圳借力大运会,首推“碳中和”,通过企业和个人购买碳排放指标,“中和”大运会产生的碳排放,加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南昌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走低碳发展国际化道路,积极构建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系;天津,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打造中的新生态城是国内首个低碳环保示范区,建立了国内首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厦门着力在城市布局、低碳建筑、城市管理等方面构建低碳新城,在全国首推土地出让捆绑低碳指标;浙江建德誓要消灭所有大楼的空调外挂机,代之以“水空调”。上海、北京、武汉、无锡、芜湖、珠海、成都……近年来,不分南北东西,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聚集在低碳城市的同一面旗帜下,探索低碳发展模式。

建设低碳城市同样离不开企业的作用,在第二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上,有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也是绿色经济的主体,走低碳经济道路,为低碳发展服务,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蒙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构建着乳业的“绿色王国”。不仅斥资4500万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畜禽类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厂,用牛粪进行发电,同时还建造了万吨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此外,太阳能路灯、利乐包装纸做成的垃圾箱、风力发电设施也在蒙牛工厂内随处可见,成为了蒙牛“绿色生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世界乳业峰会上,蒙牛一举斩获了两项大奖,其中的“最佳环境可持续发展奖”则是对蒙牛“绿色战略”的最大肯定。

高碳的煤 低碳的灯

今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7年低碳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

“其中处于高碳区的有18个省份,占中国省区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正是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高碳阶段。”研究成果称。

该课题组选取了社会经济资源基础、能源消费、碳排放、碳吸收能力和低碳产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搭建了一套省级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根据其低碳经济发展指数的先后排名,全国各地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北京、福建、广东、浙江4省为低碳区,上海、江西、青海、四川、广西、黑龙江、湖南、陕西8省区市为相对低碳区,海南、重庆、吉林、安徽、天津、江苏、湖北、辽宁、云南、内蒙古、新疆、河南、甘肃、河北、山东、贵州16个省区市为相对高碳区,山西、宁夏为高碳区。

“我们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怎样才算“低碳城市”?“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难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过程,我们强调的是不断向低碳化迈进的方向。”

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各地无一例外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头戏”。至于哪些产业是低碳的,那就见仁见智了。除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大干快上”,其他如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江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鹿心社对低碳经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中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新瓶装旧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有的是“低端不低碳”,打着低碳旗号的新兴产业园区,缺乏创新技术,停留在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甚至为了发展某种低碳产业或技术,而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地方政府动辄提出建设低碳产业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罔顾城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随着“低碳经济区”大量兴建,光伏、多晶硅、LED等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

有些城市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刻意减少高碳行业的比重。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还需要许多高碳行业,这些可以通过低碳技术进行改造,但不能完全摒弃。“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

据了解,斯德哥尔摩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而河北的怀来县,人口不足20万,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去年却大胆提出要建中国第一个“零碳城”,然而至今,“零碳城”还是纸上谈兵,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低碳城市 规划先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选择适合这个城市的产业和发展模式,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走同样的道路,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现在,一部分城市已经编制或了低碳发展规划,正在积极探索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如南昌、杭州、贵阳、保定等。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司司长梁丹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对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日前,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单位知名专家的评审。规划提出,杭州市要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等发展任务和示范建设工程。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6月23日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国际研讨会”上说,贵阳正在探索一条欠发达城市加速经济发展与加快绿色转型的路子和途径,坚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用产业的手段保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市建设与自然融合共存,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城市;以良好的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法律上、制度上来规范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贵阳是全国最早制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贵阳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环保法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规划设计所副所长洪昌富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应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产业选择上,不能走传统的道路,要选择低能耗的产业,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应做出更加系统的规定。二是在城市交通上,要注重交通形式的调整,就业与居住的平衡,研究什么样的道路网布局有利于引导民众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城铁、轻轨、BRT等公共交通。像北京那样为了发展公共交通,采取票价打折的方式鼓励市民乘坐公交的城市并不多,很多城市没有这样的补贴力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节能,供热产生的能耗在城市建筑能耗里占非常大的一部分,要从规划上进行一些指导,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促进新能源的利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认为,真正的低碳生态型城市应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对低碳的考量,二是从基础建设开始注重生态环保,三是有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四要有幸福感,五要有规范的公共管制。

“低碳经济是不可能买来的,要靠中国人的智慧去创造,而且从世界购并也不可能,联想购并IBM也没有购并来核心技术。所以,只有创新才能强国,靠科技、靠创新、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我们的选择。”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在低碳大会上疾呼。

第5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低碳发展成为必然。城市作为工业和人口的集中之地,是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未来的10至15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避免“碳锁定”、城市怎样低碳发展,本文从借鉴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步骤、公众参与的低碳行动、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低碳研发技术体系的形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低碳 碳锁定 城市发展 路径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最早提出低碳减排概念,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是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后,“低碳”理念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丹麦、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着手开展有关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及发展规划。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也及时、积极地加入了国际社会的“低碳”行动:2006年初,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上,我国政府作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强调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2010年12月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的“中国日”活动,让全球看到了中国的低碳实践展示。

“低碳”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低碳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后重新选择的发展道路。目前全球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作为工业化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城市消费着全球75%以上的能源,排放着全球80%的温室气体,所以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CO2的排放中,将承担重要的责任。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低碳社会的构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30多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 2009年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但从发展水平上看,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空间将很大。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研究显示,未来10年至15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将年均提高0.8至1个百分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十二五”末超过50%,2020年为60%,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过去30多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为4231亿元,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6958亿元,2009年的工业产值约为1978年的37倍。虽然重化工业有着较高的碳排放量,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越过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大幅度缩减重化工业比重。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将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及交通建设,而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又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因此我国城市化的高能耗需求将是刚性的。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发展,怎样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建设城市,怎样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被“碳锁定”等,是我们所面临且必须思考的问题。

“低碳”视野下的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一)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借鉴

丹麦在新能源政策和节能技术领域有近20年的尝试,目前已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能源税、碳税、政策补贴等也已在丹麦实行多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其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2009年,该市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CO2净排量降低到零)。哥本哈根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重视城市规划、调整能源结构、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城市绿色交通、推广节能建筑、提高公众意识等。

英国伦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行者,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政策有:发展低碳及分散的能源供应、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建立较为完善的低碳交通体系、实施碳价格制度、政府严格执行绿色采购政策等。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瑞典的马尔默市是从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生态城市的典范,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该市的西海港区是著名的生态城。马尔默市最大的特点是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该市建筑耗能有严格的标准,对建筑物每平方米年耗能有具体规定。

日本富山市是日本低碳城市的先行者,低碳体现在城市建设、交通工具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如积极推动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集中居住,政府对在市中心购买住宅的居民给予补贴。

美国虽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约定,但美国各界并未消极对待气候变化,也未放弃对低碳发展的探索。作为全美低碳城市的典范,西雅图市是美国第一个达到《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城市。在低碳行动上,西雅图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由大企业牵头,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以气候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气候行动;以较低的审计成本计算家庭及企业办公室的碳排放量,通过家庭能源审计,帮助家庭降低能源方面的支出;阻止城市规模继续向外扩张,把建设重点放回中心城市,同时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及公交系统的效率,控制公共交通的碳排放;政府每三年一次请第三方机构对该市减排结果进行评估,衡量减排目标是否实现。

(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步骤

1.编制本城市区域内的碳排放清单。在规划城市低碳化发展之前,首先应分析本城市区域低碳的源头在哪里,从能源来源角度、能源终端消费角度及“低碳”领域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城市区域内的碳排放清单。

城市能源来源有:化石能源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无碳能源中的核能、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碳中性能源和生物质能,其中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能源的终端消费有:工业、建筑物、基础设施、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低碳”覆盖着城市的广泛领域,包括改变能源结构和使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电网和发电技术的改造、节能交通工具广泛使用、传统高能耗产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创新、节能产品开发和生产、终端耗能部门的能效提高、建筑材料的改变、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金融部门的低碳服务等。其中建筑和交通可成为节能、提高能效、降低CO2排放的重点领域,这是由于在所有的能源消费中,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多不足1/3,而建筑和交通能耗各占1/3左右。同时,因城市CO2排放量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故居民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将为低碳发展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在厘清本城市区域内主要碳排放源及排放量、编制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对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未来情景进行分析,以便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2.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未来情景分析。未来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人口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变化和交通体系变化、经济增长、生产方式转变、BAU情景、政策情景、低碳情景等。

“BAU(Business As Usual)情景”是国际上用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研究中的一个概念。BAU情景是指从某个时间点起,在不再附加任何针对性政策的情况下,按照原有轨道和趋势发展的经济社会路径。也可理解为“按原轨道发展”或“一切照旧情景”。例如,如果为中国设定的BAU情景从2005年开始,那么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政策目标就可以不在BAU情景分析中。在BAU情景下,即按以往发展的经验及“一切照旧情景”看,我国2005-2020年期间,单位GDP能耗只能下降15%,其余的25%-30%就是政策情景下减排的成果。

政策情景是指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和实施后所产生的效应。在政策情景下,能够看到由于政策实施后节能措施的增加、碳排放量的降低、污染的减少、能源结构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推广、森林碳汇的增加等所产生的效应,还可看到在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运用、重工业自身能耗的减少、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节能交通体系的推广、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等。政策包括的范围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通过改革能源价格,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坏成本的价格体系)、财政政策(对新能源及节能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税收政策(碳税的开征,引导生产者及消费者行为)等。

低碳情景分析,不仅包括所有政策情景分析范畴,还包括进一步探讨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如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集和碳封存(CCS)技术推广速度的乐观设想来进行低碳情景分析。

3.城市低碳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如果以非低碳技术建设,将会被“碳锁定”,产生投资和技术的锁定效应。而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年限(15年至50年)内,一般不会轻易更新。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部门极容易发生锁定效应,这些部门一旦建成,其运行方式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就难以改变,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陷入一种被动停滞状态。如要“解锁”,会以付出较高成本为代价。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首先应从规划出发―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认识低碳与城市的关系及低碳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联系,规划的视角要具有全球性和前瞻性,即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的视野下、对未来情景的分析下谋划城市发展。在城市的新建、扩建、改建规划中牢固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的任务、目标、原则、方向、重点项目等。让“城市化和低碳化”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和目标。

首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城市低碳体系。城市低碳体系包括产业低碳化体系、能源供应低碳化体系、基础设施低碳化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低碳化体系、交通低碳化体系、消费模式低碳化、高水平生态系统、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及低碳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其次,从低碳化目标出发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单指向的,即无论是城市整体形态构成、高度造型、地面布局、地下利用、土地利用模式和水资源、重大基础设施、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发展、生态环境、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还是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物流、环卫等具体单项目标,都须在低碳视野下确定,设定总目标的碳排放量须绝对减少并减轻排放强度,单项减碳目标要量化。在总目标下,将减碳目标分解到工业、建筑、基础设施、交通及居民生活等各主要领域,同时制定各主要领域的减碳实施方案。

第三,在实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时,对实施的重大项目要认真识别、判断,识别推进低碳发展过程中的商业机会。如丹麦的松德堡市,在将拥有750年历史的老城转变为充满活力的零碳城市时,清洁技术行业集群的兴起,创造了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西雅图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促进了绿色建筑、家庭能源审计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利用。

第四,跟踪、评价规划目标的进展。从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对城市的生产、交通、建筑、消费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公共低碳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延缓实施其项目,杜绝将此类项目脱变为“政绩工程”。

(三)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建设低碳化城市,并不只取决于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实施、落实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新能源的推广、运用,而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样对城市低碳化产生积极影响。应进一步倡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对办公楼、宾馆、商场建筑物,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同时还需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在商品包装上,详细标注商品生产和使用中的碳排放量,供消费者参考和选择,通过引导消费行为,推动生产企业减排,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公共活动、媒体等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发展,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居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倡导适宜装饰,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鼓励市民短距离步行,长距离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低碳化发展,重要的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使市民养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四)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都是将立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及保证,例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都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发展法规。2008年,英国实施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2009年英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约束“碳预算”的国家。苏格兰议会于2009年7月通过了《气候变化法(苏格兰)》,从立法层面制订了一整套控制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日本政府颁布实施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证。德国的《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热联产法》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技术。美国于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后又陆续推出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等相关法律。2007年以来,美国国会专门针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气候法案多达15个,2009年6月众议院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欧盟的《能源政策绿皮书》和《提高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涵盖了建筑、交通和制造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提高能效的75项具体措施,这些能耗标准的实施可减少欧盟成员国终端能源总消费的11%。2009年,欧盟各成员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建筑能耗标准,大力推广无主动供暖的超低能耗新型建筑。

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已有《环境保护法》(1989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颁布、2004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节约能源法》(2008年)等法,但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应从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城市低碳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法规,应着眼于低碳发展作进一步修改和调整,通过立法、修改法律和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完善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支撑。当前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核聚变技术、清洁煤利用技术、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生物燃料以及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和大企业集团对低碳研发技术很重视并有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要实现全球减排的长期目标,2030年所需减排量的10%将依靠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来实现。为了争夺未来关键低碳技术的主导权,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研发。特别是燃煤发电比重较高的美国,在该技术的机理、潜力和经济性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美国还尝试通过立法,规定2020年之后新建燃煤发电站必须应用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而挪威、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则正在积极尝试碳捕集、碳利用与碳封存的新途径,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经济性。

我们在城市低碳化建设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低碳研发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追踪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与发达国家、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国外科研机构在低碳发展及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为城市低碳化发展作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使城市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结论

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未来。我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高能源消耗、高排放的相同特征;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稀缺等制约性问题。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路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时期,为了避免未来城市发展被“碳锁定”而付出沉重代价,在“低碳”视野下,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研究我国城市未来发展路径,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J].经济导刊,2005(10)

2.刘关.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道路上的国际视野.中国房地产报,2010-9-26

3.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2)

4.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环境经济,2010(9)

第6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成为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诞生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创造出一个低碳、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极大的重视城市生态效益,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的人类城市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城市能源消耗、经济模式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就是以气温升高为主的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环境资源竞争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的增加,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而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倡低碳城市建设,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合适我国国情的低污染、低排放、抵消耗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2.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的扩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却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电力供应紧张、油价不断攀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而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使人类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发展的方向,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3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得到了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正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实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与设计。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的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引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重庆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以来,并未出台一套完整的如何建设、怎样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第二,政府政策制定不合理,政策结构混乱。重庆市由于缺乏太阳能、风能等绿色环保资源,导致重庆市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采取“拉闸限电”、减少柴油供应、临时关闭重污染企业等不得当的应急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节能减排目标,而且民怨沸腾,失去人心。

第三,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立,认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尽管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但是,区县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过多考虑经济因素,并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然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持消极怠慢态度。

第四,低碳交通、低碳出行实施难度较大。重庆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道路坡度相对较大,道路条件恶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使用。而且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出行的方式也出现了由公共交通向私家车转移的趋势,由于私有车辆的增加远远快于道路设施的建设,这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常态化,更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符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第五,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低碳重庆、宜居重庆的建设要求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但是大部分市民低碳意识淡薄,甚至少数市民对低碳生活有抵触情绪。低碳生活并不是以牺牲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其是鼓励居民选择低碳产品,选择低碳出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有利于城市与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居民生活消费方式。

4.重庆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对策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参照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重庆低碳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重庆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树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庆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要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结合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优势,借助国家政策优惠,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由于重庆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高新技术也以引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技术化人才,发展新兴学科,做好新能源人才的培训规划。

第四,加强低碳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居民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的宣传,发动、组织重庆市民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培养市民低碳环保意识。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重庆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步由高碳时代向低碳,甚至零碳时代前进,但由于目前经验的缺乏,规划的不完整、低碳意识的片面性以及自身条件的一些原因,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只要明确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全民参与的合作互动机制,大力支持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正确引导市民低碳环保意识,就一定能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2] 戴亦欣.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

[4] 徐渝.低碳城市:重庆绿色发展的新目标[J].决策咨询.2011(1)

[5]杨李宁、付祥钊.关于重庆低碳型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0(9)

第7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1.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4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报告所发起了关于气候变化及能源问题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研究,并在2007年2月使用了“低碳城市”的概念。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低碳城市的内涵和本质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使居民生活在一个减少化石燃料依赖、空气清新、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有足够的闲暇、基础设施完备、人际关系和谐的城市,即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的、更公平、更和谐的社区。低碳城市作为一种区域和空间概念,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载体。当前城市模式化存在的弊端――因为拥挤、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备导致的低生活质量与高碳排放是和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的,也是今后城市规划、环境政策等应致力于改进的地方。

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而言,技术改进、能源替代和降低发展速度及变革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三个方案不是非此即彼,不可兼容的关系。对于决策者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或意识形态可能是更关键的,要认识到不仅仅是我们所使用的能源除了问题。当我们无法找到比化石燃料更高效的低碳能源来支撑现有的城市经济方式和规模时,我们只能利用可利用的低碳能源并改变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矛盾。从替代能源到变革城市化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前者是我们正在想办法实现,但后者还很少有人考虑到。打破传统思维框框,可能是一场更关键的“低碳革命”。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种能源物资消耗增长的生态约束机制,作为一种社会公平的约束机制,对当前的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扩张型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低碳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们对上述“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实践。

3.城市低碳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的历史,严格的环境政策同时具有科学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城市政策的内涵和效果。此外,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就城市低碳化而言,碳排放的总量管制将是刺激民间企业进行低碳和无碳能源、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市场孕育的必要条件。

4.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当今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城市的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系统的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加快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转变.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经济结构影响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社会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是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举措;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能源、经济、社会低碳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系统终端碳排放的减少依赖于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利用。

4.1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求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

4.2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

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表现出先降后增的态势。相继第三产业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影响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除第一产业比例与其能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外,另外两个产业的相关性都比较强,第三产业的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92,且显著相关。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2006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占全部的78%。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4.3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2006年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17%、14.5%和17.7%。(2)城市规划的失误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6年城镇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000年的8.6倍。根据2007年4月末统计数据。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私人小汽车出行量已逼近公共交通.且小汽车每车单次运送的人数在下降。(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户规模呈下降趋势。2006年比2000年下降8%。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调整消费方式,民众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每个家庭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塑料袋。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4.4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支撑低碳

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旧,英国重点研究、开发和示范供暖与能源分布、大规模更洁净发电、可再生电力、化石燃料发电和碳捕获与存储、核电、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日本将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研究。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为获得低碳技术,我国城市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内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

第8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经济》:请您介绍一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周跃云:湖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多学科综合性高校,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特别是我校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重点城市株洲,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平台,服务株洲、服务长株潭。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平台,更好地整合湖南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研究和学科力量,立足传统工业改造与产业转型,推动节能减排、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客观现实,针对“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和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对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政事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成立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也是出于湖南工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的硬件建设日新月异,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我们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逐步进入、继而形成和奠定湖工大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逐步显现湖工大在这两个研究领域对政府决策咨询、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宣传导向等多方面的智囊作用,进一步提高湖工大在湖南省高校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这个平台,培育一支强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培养一批有一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族。

《经济》: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是什么?

周跃云: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作为对接高校与政府各相关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它的定位十分明确,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积极充当政府决策的参谋,勇敢担当技术研发的先导,努力成为企业产业转型的助手,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扮演好以上角色,使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能切切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确立了“五大”办院宗旨,即“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平台、大应用”;推行“三大”战略,即“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产业化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研发中心、一流的人才中心、一流的孵化中心、一流的创新服务中心,完成“两型社会”和低碳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五大任务。

《经济》:低碳经济的研究对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周跃云: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与“两型社会”建设是吻合的。探索低碳经济的现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拓展。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节能减排与环境改造任务繁重,进行低碳技术集成与创新开发研究,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能够为湖南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也能为各类企业的产业转型、体制与机制完善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经济》:研究院是如何设置低碳课程,用以研究低碳经济和培养低碳人才?是否有研究方向和案例?

周跃云: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和知识是关键。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全新领域,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刻不容缓。为了突破人才和知识的瓶颈,我们采取“外联内合,积极申报新专业,主动开展普识性培训”的策略。

对于课程设置,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低碳理论、低碳知识、低碳技术与工程等低碳专门课程的开设,满足低碳经济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设计原理与技术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满足规划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三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一批适应未来需要的具备建筑与城乡规划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的低碳技术、低碳工程和低碳管理的新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另外我们计划在今年5月中旬,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创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定期主办“城市低碳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高级研讨班,广泛传播“低碳发展”新理念,力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在案例方面,我院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开展“我国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指数的创建与”项目;同时与株洲市两型办合作,进行“株洲市创建低碳示范城总体实施方案”编制。下一步,我们准备选取湖南省有典型意义的市、区(县),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区(县)、低碳生态示范城规划,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推动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经济的发展。

《经济》:研究院设置的低碳课程在全国开创了先河,课程在设置阶段是否遇到一定的困难?

周跃云:低碳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新型战略性专业,申报这个专业的确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至少在湖南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只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来开设专业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一切可以说是在摸索中前行。另外低碳经济尤其是低碳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我们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采取整合内部师资力量培训上岗和外部多方聘请的方式解决困难,逐步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在教材方面我们采取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师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等方式来逐步完善,将来要逐步引进、建设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低碳经济理论与技术的本科教材。

第9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必要性;需解决问题;规划探讨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绿色建筑、交通,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达到减低碳排放量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低碳城市强调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推广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让人们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地加大,同时,我国的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加上当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主体,所以能源消费面向的部门主要是工业,可是由于我国落后的整体科技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逐渐加重。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向和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就是城市规划,所以,我们要以城市规划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

(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

(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降低低碳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城市不应该是一种方法,而需要多种方法并行的。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4.1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4.2产业规划

实现低碳目标要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而太阳能因其适用的广泛性成为低碳城市清洁能源的首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4.3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4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

4.5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设计是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良好前进。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当以当前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当前土生土长的植物为最佳选择目标。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将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当地个性和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5结语

构建低碳城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行业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建设低碳城市,人人有责,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作为城市的规划部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创造一个节能型的环保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