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网络工程课程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工程课程论文

第1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网络课程;IBM-Jazz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19

1.“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分析

对于软件工程课程来说,为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有关软件的开发技术,从而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高校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表明学生既要对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加以掌握,又需要借助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在实践方面,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也存在不足。例如,在网络课程开展中,实际案例不充分,实践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大大弱化了实践教学目标。为此,解决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在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便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与IBM-Jazz平台的有效整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认识到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开展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需求,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为此,大量学者提出将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和IBM-Jazz平台有效整合,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目标。Jazz平台是IBM推行的面向跨地域团队的下一代团队协作平台。将该平台应用于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开发中,能够使以往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一方面,Jazz平台对Web2.0技术充分支持,能够构建实时协作平台,从而便于师生在网络课程中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Jazz平台支持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对软件工程过程有系统且全面的理解及掌握。此外,Jazz平台能够对敏捷软件开发给予充分支持,从而为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的实现夯实基础。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使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与IBM-Jazz平台实现有效整合,需要了解IBM-Jazz平台的优势,在针对学生完成软件工程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具培训授课,让学生了解并掌握Jazz平台相关培训教材以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使用相关工具,以此初步实现将IBM-Jazz平台有效应用到软件工程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

3.相关实践研究

软件工程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在借助IBM-Jazz平台的基础上,需让学生掌握的实践内容如下。

(1)基于实践环节,不脱离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例如,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规模的软件开发过程,让学生在此期间借助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软件开发过程活动的理解,从而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2)明确实践项目,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基于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实践环节的复杂性,需对实践项目加以明确,并做好项目的分配,然后将项目小组作为中心,分析软件系统的需求、测试等内容。

(3)掌握相关工具应用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要将IBM-Jazz平台融入软件工程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便需要学生充分掌握Jazz平台的相关工具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实践课程的开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笔者通过本文的探究,发现我国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开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为此,通过融入IBM-Jazz平台,强化软件工程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需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此外,需要学生掌握Jazz平台相关工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参与软件的设计及建模,掌握软件的编码、测试、部署以及项目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6-3801-02

Research on Network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

DONG Ming-gang, CHENG Xiao-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Networking engineering is a new professional, how to design a realistic network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 tant proble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arget of network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tworking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 gram from network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training. The proposed program meets the capacities required by employ ers. And it is valuable for network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practice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相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而言,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很不成熟和完善。目前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另一个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这两类都没有突出网络工程的特色,没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人做了一些研究。文献[1]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献[2]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方向性和实践性。文献[3]提出了“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文献[4]对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述。

网络工程是我校2008年新增的一个专业。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区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和侧重点不同,同时也为了避免竞争,突出专业特色,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直接照搬。在大量的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1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打通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2.2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

第3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第4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03-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育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行管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技术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定位于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继续教育虽有基础、资源和载体,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继续教育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需要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学习的支持服务,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面向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特点,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参与继续教育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面向社会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办学,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掌握从事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轨道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的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优化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对比分析。通过与相关同类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是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类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其他学校只包含毕业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三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知识―应用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工程实践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模块:①人文知识模块主要设置由“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主要设置数学、物理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设置计算机类(数据库及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能力。

(2)工程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交通运输设备、运输规划、运输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方式。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线路工程、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货物运输组织、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环节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专业基础型和综合型为内涵,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课程设计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①课程设计模块,在对比了各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以及“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分别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毕业设计模块,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网络教学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引起的学习困难等问题,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网络教学应由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5个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需要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制定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网络教学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维持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确保网络课程学习的质量,还需要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系统的配合。

2.交通运输专业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核心的内容应当是网络课程的筛选、设计和开发。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存在工学矛盾,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的筛选网络课程的选择可以首先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及普通物理。这些课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受众广基础性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也大。

对于专业课程模板,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一部分学时分配给网络自学,一部分学时进行面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同学先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后,再由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及其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课堂交流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工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运行图课程设计、站场课程设计、车站运输组织课程设计)涉及较多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通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人布置一题,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与互动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实践环节不适合开设网络课程。

(2)课程开发及设计。对于已选定需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包括责任教师、学科专家、网络技术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美工、编辑等。同时,需要制定网络课程规划,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规划应包括以下12项内容:团队的人员组成和任务、课程背景、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单元和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资源、作业和考试、交流及合作学习、课程开发进度、学习进度安排和课程版权等。通过细致的网络课程规划,团队人员都能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和要求,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为达到课程目标而进行有效合作。

五、结语

本文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与继续教育教学特点,明确了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通过对比取长补短优化了原有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拟建立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实施网络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52-02

目前,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对移动网络优化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网络优化工程师是高职移动通信专业的重点培养方向之一。通信网络优化课程是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无论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还是职业素养的养成,都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1 网络优化课程内容的深入开发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网优职业岗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联合企业深入探讨,分析课程对应的主要岗位(如网络优化工程师,网络规划工程师,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工程师等),列出其工作岗位的目的、要求等内容,进而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同时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网优工作的学生也更适用,可更加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节奏与环境。以下以网络优化岗位为例,简述其岗位目的、要求等内容。

网络优化岗位目标:无线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网络进行话务数据分析、现场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网络结构调整、设备配置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小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网络优化岗位要求:在网络优化中充分理解网络质量、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三者的内在关系,从而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三者平衡关系。在网络优化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会审、实施后效果评估,完成相关文档的编写。

深入开发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分为五个教学阶段:

1)3G网络优化与规划概述(入门);

2)3G网络关键信令流程分析(基础知识);

3)3G网络测试方法与流程(网络测试技能);

4)3G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方法(网络分析技能);

5)3G网络优化的实践与优化报告的编写(测试、分析、文档处理等综合技能)。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深度探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取,基本符合实际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等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工作任务的形成

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职业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素质融合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理论知识,分解真实岗位任务,科学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针对上述归纳的不同职业技能,总结教学中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下按学习顺序列出几项主要的大任务,而每个大任务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

根据基本技能,总结以下四项教学大任务。

1)熟练路测相关流程――任务一:熟悉路测的数据采集过程。

2)熟练专业测试软件和工具――任务二:熟悉各种测试方法,掌握测试中所需工具。

3)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任务三:对实际网络故障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故障包括:掉话故障;导频污染;接入失败;覆盖问题;切换问题。

4)文档编辑处理能力――任务四:将制订的网络优化方案形成规范的文档资料。

网络优化是一种以实际经验为主的工程流程,而该课程通信网络优化引导学生对网络优化规划的理解与入门,后续的继续学习与实际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从工程案例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独特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探索性研究、以练促学、分组讨论聊天等四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具体实施四种教学方法,其中“案例分析”是尤为重要的核心方法。它贯穿于整个课程,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体验到工程优化的案例分析,为学生确定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体会何为“学以致用”。

从本课程的组织结构上看,“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来说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时结合“探索性学习”“以练促学”与“分组讨论”这三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考虑机房布局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将学生分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助教),负责帮助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协调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关系,相互帮助完成讨论小组的案例分析与方案的提交。

以练促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量较大的理论基础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体会另一种学习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性学习主要是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所增加的扩展性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的网络优化工程与流程,为学生拓展知识量,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积累一定的技术优势。

案例教学作为核心教学手段,贯穿教学始终,协助学生理解各项知识点,并使学生在虚拟网络课堂中体验实际工程场景,养成良好的网络优化思路与分析方法习惯,为日后的网规网优职业发展积累实际工程经验。

这四种方法紧密结合,相信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时会体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真正内涵的。

4 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实践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中,本课程选择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的教学技术手段。所谓“虚拟企业”,即要求学生如同企业工程人员,按照课程的进度,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定期将相关的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提交工作成果。在虚拟企业(网络课堂上),学生需按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进修相关的学习内容,完成网络课堂中的相关测验,以达到企业员工进修的效果。在学习和测验中,学生可以多次尝试,多次自我测验,以达到较高的成绩,方为进修通过,在阶段考核中方可加分;否则,进修不通过,不可加分。

这种虚拟企业的模式,使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与节奏,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进修测验为考核,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谓“虚拟项目”,即要求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工程团队的形式完成企业交给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有机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需设置相关的负责人,如项目负责人、小组长等,以方便教师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跟踪和质量督查。虚拟项目的设置主要源于企业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实例,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商量、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大型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每个工作环节的流程与重要性,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这种虚拟项目的模式是与虚拟企业模式紧密联系的,它们的实施与前面所介绍的“案例教学为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辅”教学模式相呼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实效。

第6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价值工程;高校;网络课程;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99―03

为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0年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各大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网络课程。然而网络课程建设的蓬勃发展与网络课程应用的收效甚微极不协调。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了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引入价值工程原理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

一 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涉及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价值、寿命周期成本和功能。价值的大小由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决定;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功能是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属性。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功能。在这里我们主要将功能分为两类: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基本功能说明一个产品存在的主要目的,它所回答的问题是“该产品能做什么”。附属功能主要回答“产品还有什么其它作用”的问题。对于价值管理的目标来说,附属功能都没有使用价值,主要起辅助作用,且占据大部分成本。[1]

“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基于项目是“做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原则,要求项目设计者明确区分项目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在项目“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首先来探讨网络课程本身的客观规律。

二 网络课程“是什么”

网络课程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由于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及课程观等,当前对网络课程“是什么”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述。综合网络课程的各种定义,笔者从实践的角度对网络课程“是什么”作这样的说明:网络课程是一种以网络为环境的系统的学习资源。并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网络课程:

1 网络在网络课程中的本质属性

网络作为网络学习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

(1) 网络作为教学媒体

网络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起到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和生成信息的作用。而这三种作用的产生源于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以满足学习者运用各种软件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站点浏览、知识管理。

(2) 网络作为学习资源

Bostock[2](1997)认为,由于通过网络浏览器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网络与这些资源的界限模糊了,因而网络从本质上讲是资源;尽管学习不纯粹是信息获取,但在设计网络学习环境时,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容易获得的程度仍然是很重要的。虽然网络资源天生不是为教育而设计的,但网络课程是为教育而生。因此,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丰富多样的知识表征,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还有情境模拟和仿真。

(3) 网络作为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浏览器提供了登录网站、浏览信息、资源上传和下载、网页、查找资源、字典、计算器、翻译等全方位的功能,所以网络是一种综合的认知工具。而且,作为一种通信的工具,网络可以提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者由此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因此,从认知工具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还应当具有无缝交流的协作平台。

2 网络课程的教育属性

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网络课程系统同样具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三者通过网络教学环境提供的强大的软硬件系统和协作平台相互作用。

3 网络课程的主体属性

网络课程的主体也就是网络课程功能的主体。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功能,我们确定网络课程的主体为学习者而非教育者,所以网络课程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且网络课程要求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对网络课程“是什么”的回答定义了概念层次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将概念的网络课程转化为产品。而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产品开发是从“做什么”出发来形成产品,即从产品要满足用户的功能着眼,实现功能才是产品存在的目的。是否由概念形成的网络课程就能完全实现网络课程的功能;从功能出发的课程产品能否满足网络课程的各种属性。事实上,网络课程提供的功能与用户需要的功能经常不一致,当人们追求新技术的热情超过了对学习效果的追求时,“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之间就越走越远了。

三 网络课程“做什么”

网络课程“做什么”主要针对网络课程功能主体而言,其实就是回答网络课程的功能问题,即网络课程能在哪些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首先要对本文中的高校网络课程和学习者作界定。

1 高校网络课程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高校网络课程指除教育部批准的68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学校以外的高校所建设的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网络精品课程。

2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者界定

本文中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指不完全网上学习的高校全日制学生。

3 高校网络课程的功能

“狠抓课堂,优化网络,重在自主,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这一口号精辟地概括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关系,提出了对网络学习者的要求,说明了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人才提出更多要求的二十一世纪,传统课堂应与网络课程并行完成培养合格新世纪大学生的任务。

(1)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

在“博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各专业以缩减课程课时数为代价增设多门课程,原本不足的课堂教学时间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扩招带来的大班教学,“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将“蜻蜓点水”变成“下马观花”,将“大锅饭”变成“小灶”。

(2)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交往

最近,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交往结构方式、交往性质、交往内容异化。”[3]“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不高、师生交往时间少、频率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尚未形成等等。”[4]课堂是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核心场所,也是传统沟通方式唯一能存在的场所,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限制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中的交流时空不限,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延伸了传统课堂交往,重塑和谐师生关系。

(3)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生活

网络是技术,是环境,更是当代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合作、创作,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信息素养,适应网络生活。

四 高校网络课程的现实功能

以某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为例,精品课程网站导航栏一般由“课程简介”、“教师队伍”、“课程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资源”、“习题解答”、“参考书目”、“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组成。从组成顺序来看,都大致相同地把如“教师队伍”、“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当成相当重要,而“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放在最后,甚至没有留言板和教学论坛,即使有也没有链接或者是为配合检查用的永不改变的某一天的主题发言,“授课录像”一般包括大概一节课的教学,且声音和画面都很模糊。教学资源也相当简单,有的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有的提供了几个相关网站的网址。

不需分析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思想,交互的便利,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单从网络课程的表面形式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是将网络课程作为花重金却不起实际作用的“门脸”来建设。冷落网络课程“是什么”,漠视网络课程“做什么”,颠倒“内容”和“形式”的定位。

五 价值工程法思想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价值工程功能分析原则切中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要害,对网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区分内部价值和用户价值

强调网络课程内部价值(对于学校和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用户价值(对于学生的价值)是网络课程产生劣质价值的开始。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迎接教育部(或上级组织)的评估;对于大多数网络课程的主持人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申请到建设经费进而作为职称晋级的材料支撑。这和很多公司都使用内部价值标准来选择所要投资的产品开发项目一样,他们所关注的是产品或项目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效益,而不是产品或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要优化网络课程的价值,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网络课程制作前把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

2 区分需要建设课程和可以建设课程

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一般流程:项目主持人申请―学校审核―学校批准并拨入一定建设经费―网络课程建设。从流程来看,可以建设课程的建设者一般具有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优势或为资深教师(职称高或职务高),因为这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审核专家的眼球。这和我国当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相符。“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在网络课程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满足需要建设课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功能。需要建设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课程;

(2) 授课面广的课程;

(3)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4) 教学内容适宜用多媒体表达的课程;

对于需要建设课程,学校应在网络技术人才、教学设计人才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 区分网络课程“是什么”和“做什么”

从产品层次分析,完整意义的网络课程应该展示网络课程“是什么”的所有内容模块和作为教学媒体、学习环境和认知工具的所有技术能力,这样就能够与当前流行的网络课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合拍。从产品的研发过程来看,要得到完全产品化的网络课程,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制作时间,这对刚刚起步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过高要求。“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从功能层次来分析,设计网络课程就是为了得到网络课程的功能。高校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延伸传统课堂的内容、交往和生活,要实现这一功能,应该选择最能表现网络课程功能的最简单技术(哪怕只是建立一个QQ群,我们也实现了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的功能),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功能。因此不能以是否表现出了网络课程的形式,而应以是否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内容的标准来评价网络课程建设。

4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附属功能的成本来降低课程的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课程的价值。比如在网络课程的展示活动中,有些设计者为表现技术能力而强调,“本网站具有搜索功能”、“本网站具有在线翻译功能”、“本网站具有注册和在线考试功能”、“……”。而由于网络本身提供的资源很丰富,所以课程中的这些附属功能设置有些本末倒置。也有些设计者为了表现课程内容的素材如何丰富,取用大量的图片、视音频来表达其实三言两语就一清二楚的内容。这样不但让学习者反感,而且长时间的下载更是让学习者烦躁。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坚持每一内容的设计和技术的使用都能够回答“该设计用简单的方法实现了网络课程的某一功能”的原则,使大部分成本用在基本功能上。

六 结束语

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努力建设体现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的优质网络课程[5]。我国高校网络课程既不体现网络教育的特点,也没表现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课程制作者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和网络课程的功能认识不足。而当前网络课程建设缺少理论的指导导致了网络课程制作者的盲目。本文藉由价值工程理论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希望能给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理论原则,以期引起价值工程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进一步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 B. 斯图尔特, [中]邱菀华.价值工程方法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2.

[2] Bostock S J, 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Active Learning[Z]. Web-based instruction,1997: 225230.

[3] 赖晓云,杜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塑高校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2-53.123.

第7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虚拟现实;仿真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概况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Instruction,即WBI)过渡,教学的网络化和多媒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而Internet(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美国各院校比较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网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其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公司的力量进行制作,其一是学校教师搞好资源的教学设计,由媒体公司进行制作,如印第安娜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其二是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为了公司自身的发展,为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无意识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丰富的具有教育职能的网站,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其三是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网络教育学院,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网络教学,其教学资源是由学院组织,根据课程设置建设的。美国教学资源的形式有用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也有配合学校教学的素材库,也有一题一论的多媒体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或用于学生自学。虽然美国人在资源制作方面形式比较随意,但他们认为开发网络课程极为重要。

我国早在2000年5月,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此工程共立项320个,经过几年的研制开发大部分已经完成。这批项目的研发集中了国内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体现了“名师、名校、名课程”的建设原则,因而代表了我国网络课程的最高水平。

网络课程以其灵活的、开放的、基于资源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对网络教育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开放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1、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位和非学位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2、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学习环境和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结合Web的具体特点,是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3、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信息传播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的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开发为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是Web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所在。

二、网络课程的开发方法

网络课程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表现的某专业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的教学包括网上学习、讨论、作业、练习、辅导、答疑、实验、考试等教学环节。因此,网络课程的开发不同一般的教学课件的制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开发。本章重点阐述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开发方法及网络课程与支撑平台的融合。

(一)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与制作流程

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网络课程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应遵循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原则。

(1)开放性是指网络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能够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

(2)交互性是指网络课程不仅要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

(3)共享性是指网络课程要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动态学习资源;

(4)协作性是指网络课程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

(5)自主性是指网络课程能供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

(二)网络课程的制作流程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认真的论证与规划。它的设计制作流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软件开发,有其独特的一面。经过开发实践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网络课程开发流程图。

从流程图上可以看出,开发过程包括两条主线,一条线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另一条线是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他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依托和交叉并行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教学设计应该在先,软件开发在后。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这样工作的效率太低,不利于两组专业人员的协作与沟通。

整个开发流程中,教学设计是关键,是龙头。没有好的教学设计,素材再丰富、界面再漂亮也没有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把好这一关,要由学科专家牵头,教育专家和软件专家协同完成。此外,素材的收集与制作的工作量最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项目运作前,一定要作好软硬环境的建设,否则将大大影响工期。

(三)项目的划分

项目化设计思想来源于现代软件设计工程],使软件开发如同搭积木一样方便。对网络课程开发也同样适合采用项目化设计,它具有以下优点:

1、项目化便于任务分工、便于资源的管理按项目进行任务分解,使任务更加明确,减少了任务交叉和不必要的沟通环节。课程资源也按项目进行划分和管理,减少了资源的冗余,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2、项目化有利于标准统一、风格一致各项目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进行设计,使课程集成更加容易,减少了错误率。

3、项目化有利于课程的更新、扩充和调试,易于维护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对某个项目进行更新或修改不会影响其他项目。同样地,要添加新内容或新功能,也仅是简单地增加项目就可以了。特别是对于网络课程来讲,教师根据学习对象的具体情况想动态地调整内容,也仅是项目之间的重新组合而已。

项目划分的方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从网络课程功能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划分项目。

1、功能项目除了通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功能以外,本课程还设计了其他一些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功能项目:知识点搜索项目、虚拟实验项目、自测练习项目和研究性协作学习项目。功能项目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由课程开发者自主选择,但注意不要与平台项目冲突或重复。

2、教学内容项目文字教材章、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网络课程的单元、项目划分考因素:

(1)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作为一个基本项目。

(2)适当照顾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目前各学校一般是以2-3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安排,因此一个项目最好包含几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为宜。

(3)项目划分要便于不同专业性质、不同的总教学时数的学生使用同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管理,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开发的网络课程的项目进行取舍、组装定制成为适合他自己的课程。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开发成果、给使用者(教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

(4)网络课程内容必须是项目化的。不仅从用户界面来看要做到项目化,而且文件夹和文件结构也要做到项目化。每个项目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夹,每一个项目有自己的索引页面。只在项目内部使用的媒体素材文件应当位于该文件夹内部。

(5)在项目内部文件之间,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提供链接,项目与项目之间一般不直接链接指向。因为这种随意的链接跳转容易误导初学者,使学生在复杂的教学内容面前犹如走迷宫,不能够较好地把握当前的学习位置、学习目标、教学要求,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融合

网络课程要依靠教学平台来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通用教学平台实际上已经为网络课程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环境,例如,作业、考试、讨论、答疑等等。因此,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不必重复开发这些功能项目,而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功能项目,为之提供策略、资源和必要的补充。

为了保证网络课程在任何平台上都能正常运行,一般做成与平台无关,即课程与平台之间只有一个接口。但是,若想在课程设计中实现一些特殊要求时,就很不灵活了。

三、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网络课程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课程的制作流程、项目的划分原则与方法及通用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融合。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制作流程来运作。课程的项目化既有利于任务分工和资源的管理,又有利于课程的更新、扩充、调试和维护,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网络课程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即教学平台。要熟悉教学平台的功能和特点,保证协调一致,不要做重复性工作,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接口信息对平台的功能做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马磊.Internet远程教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继续工程教育.2000,(4)

2胡跃荣.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其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第8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知识领域;课程体系;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提出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或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2001年至2008年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共有235所。从历史上看,网络工程曾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按照教育部的划分,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至今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没有对它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探讨适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对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2应用型人才界定与培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具备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可由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定位为技术工程师,主要由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承担生产实践任务,将决策、设计和方案等的实现以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由高职类院校培养。

3网络工程问题空间及知识取向

参照ACM、AIS和IEEE-CS专家在CC2005中所刻画的计算学科的问题空间,本文在综合当前各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网络工程的问题空间如图1所示,其知识取向:(1)强调的知识领域:网络为中心原理与设计、网络中心使用与配置、技术需求分析、系统集成、系统管理、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配置与使用、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践、保密:实现与管理、人机交互、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平台技术、软件设计、集成程序设计、法律/职业/伦理/社会等;(2)弱化的知识领域: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软件工程经济学、数字逻辑、图形学和可视化、科学计算(数值方法)、智能系统、算法与复杂性等。网络工程优先知识取向具体参见表1。

4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要与学校的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法对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其教育内容取决于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类型。本科教育具有“强基础性”特征,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走可持续内涵发展的道路,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其目标更关注“长远”,必须摈弃浮躁,重视基础,坚决杜绝产品教育。

追求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探索和实施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的关键点。地方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面向市场,培养大批应用型网络工程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网络工程是根据需求说明,用工程标准和方法规划、设计、实施、测试、应用开发、使用、管理和维护网络的全过程。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涵盖了互连网、局域网、无线网、移动网、电信网、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

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要求具有较宽的学科专业知识面、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主要从事网络工程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应用开发、实施部署、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可以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工作。

5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基本能力要求

5.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从知识教育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育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关注点也从“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学了什么”向“学生学会了什么”和“学生会做什么”迁移。文献[4]归纳了针对工程学士学位教育专业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的7个方面。我国从2007年12月开始推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其基本要求是:(1)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2)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包括8个方面,可概括为工程分析设计能力、协作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职业能力三大类,如表2所示(保留原来的编号)。

5.2基本学科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包括交流、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基本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强调设计形态和工程技术形态,要求强化网络工程与网络应用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部署、开发与应用等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由系列课程组成训练体系,使学生在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学科习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科优秀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

5.3系统能力的培养

系统能力包括系统的眼光、系统的观念、系统的结构、部分与整体、不同级别的抽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必须坚持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关注12个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典型的学科方法。

5.4能力的详细描述

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描述元素之一。根据CC2005给出的计算学科不同方向上11个方面59种能力要求,网络工程专业的能力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能力、通过集成开发系统能力、算法能力、应用程序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硬件与设备能力、人机界面能力、信息系统能力、IT资源计划能力、信息管理(数据库)能力、智能系统能力。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于研究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特点。

6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个知识领域,含39个知识单元。①网络及其计算: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规划设计、网络集成与优化、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②信息管理: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③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数据的机器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⑤程序设计基础: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⑥算法:基本算法、分布算法;⑦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⑧离散结构: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7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案例

本案例给出的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这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探索及实践总结。

7.1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专业定位:立足娄底,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适应本学科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研究、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能力。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②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具有设计、开发及系统分析和组建网络的能力;③掌握网络软件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④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设置方法,具有网络管理能力;⑤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⑧了解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工程标准规范。

7.2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框架

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框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如图2所示。“32X”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由横向三大子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纵向二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X个专业方向构成,每个平台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两大平台具有稳定性、专业方向具有可扩展性、选修课具开放包容性,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个性教育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本科教育观指下导,对

三大子系中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强化工程实践教学,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结构有机融合。知识处于表层,是基础和载体;能力处于里层,是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素质是核心,是内化于身心的品质和全面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系统,它由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共7项指标18个方面的内涵构成。

7.3课程体系结构案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该课程体系是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其教育内容和知识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3大部分及17个知识课程体系构成。每个知识课程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一般知识单元。其中,①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离散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站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故障诊断与测试、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TCP/IP原理及编程、软件工程与UML、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应用密码学、人工智能等。②学分结构: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5学分,其中必修课13分(含实践必修25学分),限选课17学分,任选课1分。③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必修课)、限选课(专业方向课)和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组成。课程结构特点是:紧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兼顾学生兴趣与特长;推行学分制。④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2W,第一学期第2、3周);社会实践(第一、二学年的暑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第三、四、五、六学期);教学实习(8W,第七学期13至20周);毕业论文/设计(12W,第八学期第3至14周);认识实习(1W,第五学期第1周);生产实习(2W,第八学期第1至2周);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W,第二学期第17至18周,不停公共课);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和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4W,第四学期第15至18周,不停公共课);网站设计课程设计和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3W,第五学期16至18周);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Web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课程设计(2W,第六学期第17至18周)。⑤专业方向:(1)网络设计与管理方向:接入网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无线网络及其应用技术;(2)网络软件开发方向:TCP/IP原理及编程,Java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UML,SQL Server 2000;(3)计算机工程方向:Matlab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7.4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在本专业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博士3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该专业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8%,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系统分析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等职称的“双师型”教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8人,获校“十佳”教师荣誉称号教师2人,学校教学比武获一、二等奖教师4人,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度均为本科生上课。2005年以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省、校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60余项,获得项目资助经费240多万元。本专业教师近四年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检索35篇,核心期刊75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23部。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获省、市、校级奖励40余项,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横向合作,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实验室: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施完善,建设有计算机通用实验室(9个)、操作系统实验、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网络测试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实验室、数学建模实训室、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训室等23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957万元,设备总台套数为2125台(套)。

实习基地:建立了地域广泛、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雄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习基地2个,实习基地条件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实践效果好。这些实习基地分别是:中软国际有限公司湖南ETC实训基地、广州达内外企IT培训中心、深圳市计算机行业协会、深圳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美国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娄底新蓝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娄底市电信局计算机中心、涟源钢铁厂信息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网络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金工实习工厂。

8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预期

8.1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人才培养思路是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践”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突出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着“学科专业+应用创新+特长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产业以瞄准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发展、面向社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和面向国际以接轨国际与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技术认证。推行“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与产业、社会接轨的适用人才;共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8.2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预期

根据学校总体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工程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规划;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制订符合“实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课程体系;③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使专任教师中能够有40%以上的教师能够从事企业级工程应用开发工作,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④开展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项目实训”的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⑤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⑥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习训练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⑦改革和创新相关教学管理制度;⑧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教学效果。

9结束语

本文在借鉴CC2005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问题空间及其知识取向,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确立了网络工程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在研究网络工程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的“32X”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最后给出了某地方高校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并探索了其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其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好,该校网络工程被确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知识领域与课程体系,对构建该专业教学规范,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蒋宗礼.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35-37.

[5] 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我国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与培养途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7.

[6] 蒋宗礼. 专业教育的科学化[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2):42-46.

[7] 蒋宗礼.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 计算机教育,2008(13):10-13.

[8]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网络工程教研室.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湖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pplicational-Type Professional Cultivate

GUO Guang-jun1, YANG Si-qing1, DAI Jing-guo1, GONG De-liang 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gnan College, Chenzhou 423000, China)

第9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钢结构;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曾聪(198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贾玉琢(196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规划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C11088)、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钢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016)、东北电力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7-02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带动和促进下,吉林省制订了《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东北电力大学也在2012年制订了《东北电力大学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钢结构”课程相继在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是精品课建设目标的核心,[1]因此,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成具有可学性和可持续性的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并向着部级精品课的建设目标迈进,课程组针对网络资源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

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有误

课程网站建设是各级精品课评价指标的一个重点,比如吉林省精品课的评价指标中关于网络资源建设就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了此门课程网站,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同时该网站已开展课程的辅导教学。”很多课程的网站建设都是以该规定作为网站的设计蓝本,规定上需要什么,网站就设立相应模块,共享相应内容。这就造成当前精品课网站的建设是以应付课程评估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为导向。这种思路成为了目前制约我国精品课网站建设进步的一个严重瓶颈。

2.网络资源的可学性缺失

可学性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即愉快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和快速的学习。针对精品课网络资源在可学性方面的缺失,有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王佑镁[2,3]的研究表明,现有精品课网络资源很难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愉快和满足感,学生学习时间短、积极性差、对网络资源的应用水平低,以上都导致了网络资源可学性的缺失。

3.网络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应用较差

很多课程的网站都是在申报精品课时临时做出来应付评估的,申报结束后既没有后续建设,也没有学生去应用,很多网站出现链接失效甚至整个网站都无法打开的现象。这是目前精品课网络资源“重申报、轻建设”的一个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网络资源建设者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认识不足。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是课程教师对于优质教学成果的一次整合,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建设思路不能模式化,课程的网络资源不能仅仅是文本、课件、图片和录像的简单罗列,每门课程的网络资源都应该是有灵魂、有特色的,应该能够体现教学者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比如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法的体现、作业和讨论主题的布置意图以及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按照以上思路建设的网络资源,才是独具特色的,是具备可学性的,是可以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只有明确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网络资源建设目标,精品课的网络资源才是真的“精品”,精品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和落实。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改革和实践

1.将混合教学模式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网络资源具有生命力的前提是其必须要被广泛应用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钢结构”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课时紧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多、部分课程内容抽象等特点,采用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满足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课程组提出了一种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把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与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4]该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同时网络资源在教学中也要扮演重要角色。其核心是做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同步,本课程组在课程网站中创新性加入了一个“混合教学”模块,该模块与每次课堂教学实行同步更新。

“混合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六个子模块,下面分别介绍:

(1)“温旧”模块。在该模块中对本次课程涉及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在讲授“焊缝连接强度计算”时,用到了材料力学中求惯性矩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已经忘了,通过“温旧”模块即可以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节省上课复习的时间,提高授课效果。

(2)“知新”模块。介绍一些工程背景,设置一些小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意义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课。比如在讲授“轴心受压构件”一课之前,给出一些工程图片,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构件是轴心受压构件,然后问一下学生,在没学本课程之前,认为轴心受压构件应该如何设计?这样很多学生会从材料力学的角度给出答案,而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现是稳定起控制作用时,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3)“复习”模块。将本次课所讲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

(4)“作业”模块。布置作业。

(5)“自学”模块。一些在课上不讲的章节,可以通过该模块让学生自学。

(6)“签到”模块。作为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一种手段,其签到情况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考量依据。

以上模块中,(1)和(2)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登陆学习,(3)和(4)要求学生在课后登陆学习。

通过在网络资源中设置“混合学习”模块,实现了“钢结构”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也显著提高了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和可持续性。

2.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5]东北电力大学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网络资源作为“钢结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卓越钢结构工程师”模块,将实际工程和注册工程师等元素融入其中,设置了3个子模块,分别是“工程赏析”、“注册工程师”和“工程论坛”。

在“工程赏析”模块中,搜集了一些国内国际的著名钢结构工程的多媒体资料和一些实际钢结构工程的施工图纸,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走近工程;在“注册工程师”模块中,将历年国家一级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摘录下来,供学生作答和讨论;“工程论坛”模块直接链接到了国内最大的钢结构工程师讨论平台——中华钢结构论坛(),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工程师,与工程师交流。

3.将“深层次学习”与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王佑镁[3]的调查表明,当前精品课网站的模块类别还处于“浅表学习”层次,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案等下载的“教学资源下载”类模块在网站设计和使用中都占到了统治地位。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具有交互性、自主学习性、科研性、工程性的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和设计。针对此问题,课程组在本课程网站中专门设计了“走近科研”模块和基于google工具套件的“云服务”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

在“走近科研”模块中,网络资源建设者会不断从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中下载一些与钢结构相关又较为通俗易懂的学术论文,在该模块中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做简短的阅读体会汇报,以此加强师生交流、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走近科研,接触一些书本中接触不到的新知识、新想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授钢结构节点连接时,给学生分享了一些半刚性节点的科技论文,让学生对于钢结构节点的连接方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云技术的“交流互动”模块使学生可以更方便实现基于手机终端的交流互动。除了网站上的“交流互动”模块外,课程组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博客等多种交流方式,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以上两个模块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资源使用的层次,真正做到“深层次学习”。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正在经历一个从重视资源共享到重视用户学习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途径就是网络资源建设者必须要将课程教学和网络资源建设有机整合在一起,把课程的网络资源做出特色,做出灵魂。通过设计一些独具匠心的功能模块,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性,通过课程组教师长期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实现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喜欢用,真正提高精品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8,(5):53-56.

[2]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9-62.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