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奥巴马竞选演讲精选(九篇)

奥巴马竞选演讲

第1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现年四十七岁的奥巴马,十二年前还只是一名地方律师,而他当选国会参议员也才短短三年。如今,这个资历浅薄的政坛新人却成了美国二百多年历史、四十四任总统中唯一的非白种人总统,其“坐上火箭”般的蹿升速度着实令人惊异。

奥巴马的成功,成就了一个完美的美国梦。那么,奥巴马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

勤奋坚毅 混血小子

跻身精英阶层

有人说,奥巴马人生经历之曲折,恐怕没有哪个美国总统候选人比得上,用作家本・华莱士的话说,其故事“堪比林肯的小木屋经历”。而也正是这样充满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奥巴马不同于美国历史上以往任何一位总统。从火奴鲁鲁(檀香山)到雅加达,奥巴马漂泊四海的经历造就了他具有独特魅力的性格,从而使他成为继约翰・肯尼迪之后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

奥巴马是一个黑白混血儿,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可以说,他一来到人间,身上就混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一名白人女子,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在奥巴马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婚姻破裂。六岁时,奥巴马又随母亲和继父――一位印尼石油公司经理,来到印度尼西亚。

奥巴马在印尼雅加达的一所天主教学校度过了四年。虽然常被人称为“小黑鬼”,但年幼的他学习勤奋,为人友善,并展现出组织天赋。他的老师这样描述他:“他总想成为第一,站在最前面。他有天生的领导欲。”从一年级开始,他就负责“排队”,同学们也很自然地听从他的指挥。有时候,朋友们发生争执时也会找奥巴马作仲裁,他会抓住一个朋友的手,再抓住另一个的手,硬拉着他们握手言和。十岁时,奥巴马的家庭再度破碎,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被送回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奥巴马的妹妹认为,母亲、外祖父以及外祖母对奥巴马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弥合分歧、保持开阔思维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同情心和对冒险的热爱;从外祖母那里,他继承了实用主义、冷静的头脑以及在风暴中心处变不惊的能力;从外祖父那里,奥巴马学会了打牌,也学到了外祖父对生活的热情和“一切皆有可能”的生活态度。

直到十八岁时,奥巴马才开始在美国本土生活。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几年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85年,大学毕业的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他获得了一份社区干事的工作,年薪仅为一点三万美元。虽然收入甚微,但这段经历打破了他原先巨大的孤独感。与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目标。奥巴马把这段时间定性为“寻根式”的精神觉醒,他在这里加入了被他称为“精神导师”的黑人牧师赖特所在的教会。

三年后,他考入有“美国精英阶层培养皿”之称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二学年时奥巴马被选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总编辑,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他也成为一百零四年历史中这份哈佛校刊的首位非洲裔社长。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极优等”法学博士学位的奥巴马,放弃了众多诱人的职位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在律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他遇到了另一名哈佛校友、高材生、黑人女律师米歇尔・罗宾逊,她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1996年,奥巴马出马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席位并获得成功。自此,奥巴马正式迈入政坛。尽管其平凡的出身被《芝加哥论坛报》形容为“看似不可能的从‘菜鸟’到宝石的历程”,但奥巴马夫妇身上集合了好几所名校的光环,精英化程度丝毫不输于克林顿夫妇。虽然克林顿因夫人在预选中败于奥巴马而心存芥蒂,但这位美国公认的智商最高的总统之一也由衷承认:奥巴马极具政治天赋。

化害为利 复杂身世

变为政治财富

奥巴马是那种为美国政治游戏规则度身打造的人:直觉敏锐,判断精准,每每到关键时刻都能抓住机会,成功地把困难转化为优势。这种天赋,在奥巴马一生的关键转型中都有体现:从一名自小生长在印尼和夏威夷太平洋岛屿文化背景下的普通混血儿,成功融入美国芝加哥的黑人社会;从一名无神论者变成基督徒;从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大学老师变成当代美国最出色的政客。就是在对待自己复杂身世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其善于化害为利的变通能力。

奥巴马自己也承认,他在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种族认同危机。因为肤色与学校里的大多数同学不一样,奥巴马曾一度被“我是谁” 的问题所困扰。为了给自己寻找自信,奥巴马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非洲的王子。据奥巴马在夏威夷畔纳荷中学就读时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经常跟我们说他爸爸是一位非洲国家的王子,是一个让他为之自豪的成功领导人。”而当他生父有一天终于从非洲重新访问美国,并应邀来奥巴马的学校演讲的时候,奥巴马就坐在听演讲的同学中间,他把头埋得很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奥巴马生父的演讲很成功,老师完全被折服了,对奥巴马说:“你有一位很了不起的父亲。”同学们也并未因奥巴马撒谎而嘲笑他,但这些鼓励并不能解除奥巴马心中的肤色自卑。为驱走“白或黑”的烦恼,奥巴马甚至选择酗酒、吸食大麻……奥巴马坦言自己挥霍了少年时代。

肤色问题甚至在奥巴马进入政坛后仍带来麻烦。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成为州参议员使他免于了许多黑人都曾遭受的“跌跌撞撞”,但是他仍然无法避免生活中绵绵不绝的细微伤害。例如他去百货商场购物时,保安人员会密切留意和尾随他;在餐厅门口,一些前来就餐的白人会把他当成黑人门童,把车钥匙扔给他。他说:“我知道那是什么样,人们会告诉我因为我的肤色所以我不能做某些事,我也知道那种强咽愤怒的痛苦。”

不过,奥巴马始终记得母亲对他说过的话:“作为黑人是一种珍贵的遗传,是一种特殊的命运。这份光荣的担子只有在我们足够强壮时才能承担起来。”小时候如影随形的自卑并没有让他长期沉沦,反而在他身上激发出惊人的斗志――要通过奋斗和成功来证明自己也是地球上合格的居民。当年马丁・路德・金曾引用《圣经》的话掀起了黑人民权运动的风暴,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

在强烈的成就欲望的驱使下,奥巴马开始直面自己的身份,并把它看做一笔财富。他把一个被生父遗弃的悲惨童年演绎成一段感动世人的成长故事, 把一个并不起眼的州议员职位变成进军华盛顿的起点,从博士、教授、州议员、国会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锁定最高奋斗目标――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

一鸣惊人 政坛新秀

堪比影视明星

奥巴马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是参加2004年7月在波斯顿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那次大会选举克里为总统候选人去挑战已当了一届总统的布什,但会上最耀眼的“明星”却是奥巴马。

在那次大会上,四十三岁的州议员奥巴马被指定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在那次演说中,奥巴马提出了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这里不存在一个自由主义的美国和一个保守主义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这里不存在黑人的美国、白人的美国、拉美裔的美国或亚裔的美国,而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他还提到了“希望”。“我说的‘希望’,是奴隶在篝火旁谈论自由的希望;是移民们历尽艰险来到这里的希望;是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员为国深入险地所抱的希望;是矿工的儿子对抗命运的希望,一个有着可笑名字的瘦弱孩子(奥巴马的中间名是“侯赛因”,易让人想到萨达姆・侯赛因)相信美国会有他一席之地的希望。”

正是借助这次激情演讲,奥巴马一炮而红,从走上演说台时的无名小辈变成了走下演说台时的政治明星。发表演讲后的三个月,奥巴马当选国会参议员,成为国会中唯一的一位黑人参议员,也是一百五十年中的第三位黑人参议员。

由于那场演讲的广泛影响,奥巴马的名字在美国政坛迅速蹿红,受欢迎的程度堪比影视明星。他来到华盛顿后,频频登上杂志封面。他早年的自传《从父亲开始的梦想》有声版还赢得了格莱美“最佳朗读专辑”奖。奥巴马趁热打铁,于2006年10月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大胆的希望:重温美国梦的想法》,新书一问世即成为畅销书。在帮助议员和州长候选人竞选期间,他顺便在全国推销他的新书,所到之处发表演讲引起白人和黑人的巨大兴趣,选民们竞相聆听他对政治和治国的立场观点。该书出版后不久,《时代》周刊就将他选作封面人物,标题大胆而且醒目―― “为什么奥巴马能成为下届总统?”

创造神话 “希望之星”赢得最后胜利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此时距离“波斯顿演讲”的时间刚好两年半。

起初,没有多少人看好奥巴马的竞选前景,原因很简单,一是他的资历太浅,二是他的对手太强。十二年的从政经历,三年的国会参议员生涯,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一次精彩演讲,两本政治类畅销书,这就是奥巴马全部的政治履历。再者,他的身世背景过于非主流,非洲裔血统更容易触动美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种族话题;而他从党内初选到竞选的对手则是爱德华兹、希拉里和麦凯恩等名声显赫的“大将”。因此,一些人认为奥巴马参选总统只是为了凑热闹,就像其他黑人政客一样最终只能昙花一现。

然而,奥巴马却成了本次美国总统大选最大的赢家,创造了美国选举的“神话”。

分析人士认为,四方面的决定因素让奥巴马最终大胜:

第一,金融危机成为扳倒竞选对手的杀手锏。纵观美国大选历史,除了1988年大选共和党连续第三次赢得总统选举胜利外,美国选民很少投票支持同一个政党连续执政十二年。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两场战争,遭遇了无情飓风的蹂躏后,共和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千疮百孔。麦凯恩的竞选从一开始就压力无限。不过,凭借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出生入死、为国效力的英雄形象,麦凯恩曾一度在与奥巴马的较量中领先。然而,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碾碎了他最后的希望。与布什经济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麦凯恩,理所当然地被选民们抛弃。

第二,“弱势群体”选民投票时支持奥巴马。美国媒体称此次大选大约有一点三亿选民投票,达到1960年以来最高水平。有评论指出,“奥巴马一代”(十八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是奥巴马获胜的关键因素。女性、非洲裔和拉美裔等选民群体是奥巴马主要“票仓”,初次投票选民成为推举奥巴马登上总统宝座的生力军。

第三,感情牌打得很成功。与麦凯恩的“硬汉”形象相比,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让他大获加分。在投票前,奥巴马的外祖母邓纳姆在长时间与癌症搏斗后,于睡梦中安详辞世。她早前已寄出选票,可说是她给奥巴马留下的最后礼物。奥巴马在上万群众面前潸然泪下,发誓如果成功当选,将为所有“无名英雄”奋战,给美国带来改变。这番表白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选民。

第四,“和解、变革”的竞选主张和富有煽动性的演讲吸引了大批选民。美国历史上优秀的政治家,如林肯、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都是演讲高手,奥巴马与这些前辈相比毫不逊色。奥巴马的演讲,既激情四射、振奋人心,又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当今美国正逢艰难时期,人们渴望一种新的领袖,而不再相信老的政客。奥巴马对“希望”和“变化”的阐释激发了人们对新政治理念的渴求。奥巴马身上表现出来的真诚和鼓舞人心的力量,人们以前没有看到过,所以愿意相信他。“奥巴马”这个名字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载体,承载了美国民众对变化和希望的诉求。

舵手更换 美国“航船”

将会驶向何方

2008年11月,奥巴马成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新主人。

奥巴马的当选在一瞬间激起了世界的热潮,欢呼、担忧、兴奋、失落,各种复杂的情绪在不同地方蔓延。在很多人看来,奥巴马为“美国梦”做了完美的诠释。奥巴马本人也踌躇满志,言语间用肯尼迪、克林顿激励自己。

然而,从总统到伟大总统是条荆棘密布的路。如今,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面前是“满目疮痍”。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自富兰克林・罗斯福后,首位当选后便面临经济、政治、外交局势多重考验的美国总统。近代美国历史上,从未有一位新总统需要处理这么多危机。

第2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关键字 美国 总统大选 网络 影响力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尘埃落定,而网络媒体在这次大选中的超凡影响力成为人们热议和研究的课题。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肇始于18世纪末美国总统竞选活动始终与各类传播媒介形影相随、密不可分。最初,总统竞选的信息主要经由报纸、演讲、集会等形式传播;二战前后,广播问世,刚刚就职的罗斯福总统抓住时机,以“炉边谈话”深深打动了美国人民;1960年,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总统电视辩论成就了“电视总统”肯尼迪。2008年,美国总统的候选人奥巴马又把网络媒体拓展成了竞选的新疆域,利用网络开展竞选宣传、组织支持者、拉选票、募集资金、跟踪和制造公众舆论,以压倒性姿态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当选美国建国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对于这位新总统来说,网络对他的作用就像广播对于罗斯福、电视对于肯尼迪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媒体第一次彻底地充当了美国大选中的政治工具。

一、网络使助选活动如虎添翼

2007年初,颇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建者之一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离开了倾力打造的网站,赶赴芝加哥,加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新传媒竞选团队,成功地把社交网站的理念移植到了新传媒战略的中心战场——“我的奥巴马”网站(my.barackobama.com,简称mybo),协助奥巴马赢得大选。mybo如同一个巨大的网上社区。创建之初,网站成员只有数千名。那时,奥巴马的“网站军师”休斯把焦点放在初选第一州——艾奥瓦州上,集中突破。最后。奥巴马赢得了该州的初选。艾奥瓦州的获胜促使更多新的支持者登陆mybo。在大选进程中,mybo如同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成百万的网络用户。

在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志愿者都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要做的通常是电话游说(phone banking)和上门拉票(canvassing),和本地区居民聊天、沟通,宣传候选人的竞选政策。这两项活动往往费时费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传播。mybo则提供了众多实用网络工具和功能。大大提高了传统助选活动的效率。

第一步,志愿者在该网站上创建个人档案,阐明自己为奥巴马助选的原因。第二步,加人当地的网上团体。第三步,通过网站提供的工具,获得当地的电子地图和邻居的住址。寻找并联系到住在周边的犹豫不决的选民。之后,敲开邻居的家门进行上门拉票,并收集反馈结果,把新增的选民汇入竞选团队的数据库。志愿者们还可以在网上得到一份电话号码名单,然后开始电话游说,并在网上填写选民调查问卷。此外,网民们还能够建立个人博客,在网上日志中记录自己的助选活动中的思想和所作所为。

二、网民充当网上“舆论领袖”

在不经意间,网民会在他们熟悉的社交网站上观看到各种传授为奥巴马助选的视频。视频中的主持人在网络媒体上充当了总统选举中的“舆论领袖”。舆论领袖指在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和了解,因此能向他们身边那些广大的公众群体提供这方面的有关信息,并对此作出相应的解释。

例如,在youtube网站上有一段名为“我的奥巴马网站之旅”(mybotour)的视频,其中的女主持人年轻貌美,声音甜美,颇具亲和力,最重要的是她还负责维护mybo网站。这位美女网络高手会耐心地演示如何有效地利用该网站,支持奥巴马参选。网民只要按图索骥,敲击键盘、轻点鼠标,既可亲身参与美国政治。网上视频中的主持人感召人们赶快行动,加入当地的网上社区,联系选民,为候选人奥巴马筹集竞选资金。方法是创建个人筹款网页。在设立筹款目标后,向亲朋好友群发邮件,劝说他们为支持奥巴马竞选而慷慨解囊。在视频结尾处,女主持人还不失时机、满怀深情地对网民说:“你会发现选民离你并不遥远,我们期待着像你们这样的草根支持者改变现状。”在点击率颇高的各类社交网站上,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上载视频,与他人分享有关大选的专业知识,宣传自己的主张。简言之,凭借网络媒体,人人能有机会充当的网上的“舆论领袖”。

事实证明,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虽然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8400万美元公共竞选资金,但是他的全新的网上筹款战略奇迹般地大获全胜。奥巴马筹集到的竞选经费超过5.2亿美元,数倍于历史上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总统。据估计这些资金超过85%来自互联网,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足100美元的小额捐款。奥巴马的竞选经费远超对手麦凯恩。麦凯恩的首席竞选策略顾问史蒂夫·施密特(steve schmidt)曾经因为擅于操作总统竞选而享有美誉。但是这次,一度所向披靡的施密特也不得不承认其团队的失误。他说:“本次选举对未来最重大的影响在于,它彻底打败了竞选的公共募款方式。”他不禁赞叹网络筹款堪称“一次意义深远的技术飞跃。”

三、网上互动为候选人赢得美誉

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婴儿出生率高,2008年总统大选出现了历来最多的25岁以下的选民。“80后”的选民群体成了一股受人瞩目的力量。上一届美国选举的经验表明,利用新科技来拉拢年轻选民的“经济效益”比较高。因此,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积极备战,倾其全力利用网络新科技来接触年轻选民。他们为奥巴马建立了大选网页,制作了大选博客,还开放了任由公众评论的功能,在社交网站上与选民在线互动,赢得了大量网民的喜爱和支持,击退各种不利于赢得选举的无稽之谈,从而提高了美誉度。

在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中,有专人负责替他与facebook上的数百万粉丝在线沟通,加强与年轻选民的交流,拉近与年轻选民的距离。奥巴马的一名支持者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名为“百万人支持奥巴马”的群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聚拢了25万成员。而在myspace上,有约4.8万人将奥巴马加为好友。此外,奥巴马的支持者中,不乏大牌名人。最有名的当属美国脱口秀黑人主持奥普拉·温弗瑞。有名人的助选,确实给奥巴马增添了不少人气。

针对各类媒体上散布的谣言,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专门建立了“反诽谤网站”(),运用网络技术,大胆辟谣。该网站不仅逐一列举谣言细节,详加批驳,还鼓励网民帮奥巴马“传播真相”。点击网站首页上的链接,网民可看到“谎言”和“真相”的更详细内容。网站还提供有关“真相”的视频。除直接辟谣外,网站还精心设置了与网民互动环节,号召众多奥巴马支持者帮助他破除网络迷雾。譬如,网民比较“谎言”和“真相”后,可以在网页的“传播真相”栏内填写电子邮件地址等简单内容,随后点击“发送信息”键,便向他人发出一封已写好信息内容的辟谣邮件。此外,网站还专设“举报点”,请网民举报有关奥巴马的新谣言。

四、网络“真人秀”劝服选

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奥巴马是历史上第五位非裔美国人参议员,也是当前美国参议院中唯一的一名非裔参议员。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能虏获许多民众的心。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巧妙地利用奥巴马上述个人特质,将其打造成一位活力十足、身材健美、充满睿智的非洲裔政治明星。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奥巴马在facebook上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而且在youtube上拥有大量宣传视频。 这些视频看似是网络产物,但实际上都是由奥巴马竞选团队精心打造的,为奥巴马竞选做宣传造势。这支团队利用社交网站播放宣传内容,就像把奥巴马的“电视真人秀”的主场转移到了社交网站。在网站上,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年轻人只要看到奥巴马,就不仅会联想起当红的黑人运动员、歌星和影星。而了解美国历史的中老年人看到奥巴马的形象就不由得会想起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奥巴马在视频中大谈特谈选民们关心的问题,话题涉及伊拉克、安全、医疗保障、种族、环境能源、经济、教育等方面。经过分析,mybo上最受欢迎的视频不是电视广告;而是传记类和仅在网上播出的视频。未经修改的原版政治演讲吸引的观众数量最多。身为黑人的奥巴马以美国社会的“痼疾”和“禁忌”的种族矛盾为主题的演讲可谓大胆。这段37分钟演讲是youtubc频道中最受欢迎的视频,查看率已经超过数百万次。

除了奥巴马亲自担纲出演网络“真人秀”的男主角外,一些网上草根支持者的真人秀也吸引着选民们的眼球。自2007年6月份以来,youtube网站推出了“奥巴马女孩”视频。这个年轻女孩是来自纽约的名模,名叫特安珀·李·埃廷格(amberleeettinger)。她穿着性感热辣的服装,在纽约附近地区劲歌热舞,她边走边唱着一首名为“我深情迷恋奥巴马”的歌:“我等不及到2008年大选:宝贝,你是最好的候选人!你采取了边境安全措施,请打破我们之间的界线吧,全民医疗保险,嗯。这使我感到温暖。……”这段视频一经推出。马上走红,在短短几天之内有近百万人点击观看。尽管奥巴马的竞选班子称与这段耗资2000美元的自制视频没关系,表示不会就此发表评论。但是,“奥巴马女孩”却欲罢不能,她继续以性感造型拍了一系列为奥巴马造势的短片,依然深受网民青睐。“奥巴马女孩”以“另类”的方式给网民以独特的视听体验,把年轻人的追星行动和政治助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她的狂热感染每个看过“奥巴马女孩”视频的网民。在另一段名为“奥巴马女孩vs朱利安尼女孩”的音乐剧视频中,“奥巴马女孩”说:“我们将成为第一位的,击败朱利安尼。”她还用挑衅的口吻说:“朱利安尼女孩,别大惊小怪,至少奥巴马不会与表亲结婚。(朱利安尼曾与自己的表亲结婚)”。此时,“奥巴马女孩”又把传统电视媒体上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相互攻讦和诋毁巧妙地融合到音乐歌舞形式中,以戏谑的口吻加以演绎。在此,政治也悄然走上了娱乐化之路。大选不再只是政客之间的博弈,而是变成了网民的娱乐消遣内容。

社交网站上的“真人秀”颠倒了旧有的总统大选的范式,自下而上的情感型劝服不断拓展阵地,逐渐取代了自上而下的理智型劝服。正如传播学巨匠施拉姆所言:“大量实验表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五、结论

在2008年大选中。网络媒体势不可挡,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力。就连奥巴马本人都坦言没想到网络具有如此魔力:“我没料到网络在汇聚草根力量方面如此有效,不管是筹款还是组织活动。我想,这大概就是此次竞选的最大惊喜。”

第3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但是两大政党却还没有进入正式对峙的阶段。的奥巴马与共和党的麦凯恩还没有进行过面对面的电视辩论。铺天盖地的广告战也还没有开打。这一切,都要等到8月底9月初两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那以后的两个月中,两党才进入真正的阵地交锋。

6月3日初选结束以来,两党都在紧张进行着选举的布局。募集资金、基层动员、筛选副手名单,通过出访打造形象等,是各竞选班子在本阶段的主要活动。而这时出台的民意调查,对于预测11月份的大选并没有多少准确性。

本文试图从竞选资金流向、“战场州”地图及候选人风格方面切入大选的这一“布阵”环节,探讨易被大众媒体忽略的共和党若干优势。

金钱分布图

先说两党竞选人的收支状况。今年初选期间,的奥巴马和希拉里各自花出了大约2.3亿美元,爱德华兹5000多万,再加上共和党罗姆尼的1.07亿、麦凯恩的8300万,以及其他各个候选人的总和,本次初选的花费已经达到了8亿,超过了2004年总统大选的7.18亿美元。

初选尚且如此,到了大选的最后关头,竞选资金就更加重要了。奥巴马在过去这一年多里表现出了超常的募捐能力,创下了历史记录。不过到目前为止,两党的募捐从总体上说是旗鼓相当的。

从历史上看,登记的党员人数比共和党多,而共和党的地方组织和募捐能力都比强,但这种情况在过去8年中有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大选之后,集中了很大的力量去建立基层的募捐网络,使得该党的募捐能力出现了超过共和党的趋势。这种能力在奥巴马的竞选运动中以爆发力的方式显示出来。到今年6月底以前,奥巴马已经募得了大约3,4亿美元,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目。

虽然奥巴马不断强调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的重要性,小额捐款者也占了捐款人数的将近一半,可是他的大部分竞选经费却仍然募自大捐款户,也就是捐款200美元以上至法定上限2300美元的人。这个人群的分布,很能说明奥巴马支持者的特点。

律师捐的钱最多,到5月底以前已经拿出了1800多万。其次是退休人员(1500万)、通讯和电信业(1000万)、专业的基金和股票经纪人(800万)、教育界(750万)、医疗界(700万)。总体上看,支持奥巴马的富裕阶层中专业人士占的比例很大,而企业家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就单个的公司看,捐款的第一名是高盛,而摩根、花旗、雷曼兄弟等等大投资银行也在最大的捐款集团中。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谷歌的雇员也是奥巴马的热情赞助者。在这些公司里,麦凯恩募得的捐款只有奥巴马的1/4。

不过,总部的募捐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自己的候选人。在4、5两个月中,总部募得的捐款还不到500万美元。这笔钱连8月份代表大会的支出都不够。6月初,对外发出了紧急呼吁,结果不少人立即慷慨解囊,使得6月份的捐款一下子上升到2200万,但是与共和党总部相比依旧有很大距离。

共和党方面,募捐从来不是麦凯恩的强项,他的整个竞选运动一年以前曾经近乎破产。他当初的对手罗姆尼和朱利安尼都比他有本事。到6月底,麦凯恩总共募得的捐款只有1.4亿美元左右,只有奥巴马的1/3强。

麦凯恩的募捐方式与奥巴马有非常大的区别。他更多地在比较富裕的人群中举办募捐会,出席者每人至少要捐上800美元;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者只占捐款人数的1/4左右。退休人员给他捐了1000多万,和捐给奥巴马的数目差不多。其它各个行业中,除了能源工业之外,每个行业都给了奥巴马更多的钱。

共和党支持者的钱似乎更多到了共和党总部。截至7月中旬,共和党总部募到的捐款是总部的一倍以上,达到1.67亿美元。

募捐收入的记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竞选支出也同样关键,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

比较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募捐手段,奥巴马一方用非常多的精力去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由此争取到许许多多的小额捐款。这样的做法,拿到的钱多,用出去的钱也很多。在6月份以前,奥巴马募得了2.87亿,用去了2.44亿,手头剩下了4000多万。而麦凯恩募到了1.省略在《纽约时报》上做的攻击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广告。

红蓝摇摆州

经过2000年大选之后,人们都熟悉了“摇摆州”一说。这些州内两党势力相持不下,百分之几甚至更少的选票就能够让整个选举结果摆到另一面去。所以,选战在这些州表现得最为激烈。

虽然有一些州几乎从来都是摇摆州,但是每次大选摇摆州的分布都还是有些变化,这与当地人口和经济社会状况在过去4年中的进展有关系。比如弗吉尼亚,历来是共和

党的红色地盘,但在过去10年里面,靠近华盛顿的北弗吉尼亚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有些县份拉美裔移民数目上升了30%,同期黑人数目也在迅速增加,种种因素,使得弗吉尼亚州逐渐由红转蓝,过去两届州长选举,都是人胜出。在2006年中期大选里面,候选人吉姆・韦布以7200票的微弱多数。战胜了共和党的时任联邦参议员艾伦。韦布如今是参议院中最有影响的议员之一。今年与总统选举同时进行的参议院改选中,该州两位联邦参议员候选人都曾经担任过州长。迄今为止,人沃尔纳募得的捐款是共和党对手吉尔莫的5至6倍,沃尔纳似乎已是胜券在握。这种情况对总统选举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次大选中公认的摇摆州包括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佛罗里达、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纳、威斯康星、艾奥瓦、密苏里、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内华达,一共有160张选举人票。目前有把握的非摇摆州有200张票,共和党有把握的是178张。全部的选举人票一共是538张,入主白宫至少需要270张选举人票。

摇摆州今年的选举,充满了各种变数。在这些州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东部大湖区的几个重工业州。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密歇根、印第安纳、威斯康星这几个州加起来有79张选举人票。奥巴马若是能够赢得这些州就可以进入白宫;而麦凯恩如果在这里获胜,加上他相对比较有把握的佛罗里达的27票,就能够成为下任总统。

大湖区这些重工业州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年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比如密歇根州的失业率就高达8.5%,该州的汽车城底特律是美国最贫穷的城市,失业率超过了15%。这些州大量选民对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减税等共和党的经济政策非常不满,他们愿意给一个机会。在初选的时候,麦凯恩到密歇根对汽车工人说了一句大实话,告诉他们因为全球化而失去的工作“不可能再回来了”,结果让他丢了该州初选。

但是,这些州也有大量价值观上非常保守的选民。许多支持经济政策的蓝领工人在持枪、堕胎这类社会议题上站在共和党一边。同时这些州里也有不少很保守的农业地区。克林顿的竞选顾问卡维尔曾经说过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宾夕法尼亚就是在匹兹堡与费城之间隔着阿拉巴马。”阿拉巴马是美国最保守的农业州Z--,而匹兹堡与费城都是历来支持的大都市。

由于上述一系列因素,摇摆州大批集中在大湖工业区。在往后的几个月里,专家和媒体都会密切关注大湖区的经济政治态势以及选民的动向。

鲜明的风格对比

这是美国历史上候选人对比最鲜明的一次竞选。除了意识形态、种族、年龄等等明显的方面之外,两位候选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作风吸引了不同类型的对象。

奥巴马是一流的讲演家。他的演讲融合了教堂牧师布道的感染力和大学教授的说服力,迷倒了大批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选民。他看着透明玻璃屏幕上的讲演稿,能够游刃有余地同时对着成千上万的听众说话,令人觉得一点也不生硬。

麦凯恩的公众讲演能力,大概勉强算得上二流。他总是不知道如何对付玻璃屏幕上的字句,在看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副尴尬的表情。不过一旦离开讲稿,他倒是说话很生动,也很有些急智幽默。他比较善于在小规模的集会中赢得听众。

在美国以外的多数人看来,奥巴马的胜利看上去十拿九稳。欧洲发达国家的人们尤其不明白,在伊拉克战争和经济衰退的阴影笼罩下,共和党怎么可能有任何胜利的希望?然而,世界对美国的了解,多是通过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媒体,对于那个保守的美国却往往所知不多。这个美国是很沉默的,只是到了总统选举的时候经常让世界大吃一惊――他们两次将小布什送入了白宫。

显然,今年选举的局势对于共和党非常不利。布什总统的民望近来降到历史最低点,只有28%;在民调中比共和党领先超过10个百分点。可是,麦凯恩尽管在民调中落后于奥巴马,两人之间的差别却只有几个点。考虑到所谓“布莱德利因素”,也就是过去许多接受民调的人不愿意被人认为怀有种族歧视倾向,因此给予民调人员以违心答案,两个候选人之间的差距愈加不明显。

两位候选人迥异的风格给解释个中奥秘提供了线索。

以改变为号召的奥巴马的运动推动人们着眼于未来,适应正在变化的世界,欢迎变化的发生。因此,他在从全球化中得到长足发展的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里以及在年轻一代人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面对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奥巴马以他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讲演来鼓动着世界。每个为他所吸引的人,都从他的讲演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的折射。讲演的能力,是奥巴马成功的关键。

麦凯恩则代表了美国的传统,体现了保守的美国人在变化的世界中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这种价值观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家庭责任的忠诚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行动而不是语言。麦凯恩代表的美国,也是一个不擅长向世界解释自己的美国。在这些美国人中间,不擅长讲演并非缺陷,甚至有可能为麦凯恩加分。

第4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奥巴马来了,走了,却留下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小”话题,奥巴马政府要将“奥巴马”的中文译名改成“欧巴马”,将“白宫”的中文译名改成“白屋”。

大家一听,这不是折腾吗?不过这也不是头一回有这样的折腾,韩国将汉城改成首尔,现在我们也习惯了。咱们自己,也费了很多年劲,终于通过2008北京奥运,彻底将Peking改成了Beijing。

奥巴马为什么要改名呢?而且他要改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字,是“奥巴马”还是“欧巴马”并不重要,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将“白宫”的中文译名改成“白屋”。

奥巴马政府通过美国媒体说,中国人向来称WhiteHouse为“白宫”,意思是“白色的宫殿”。但奥巴马政府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醒中国政府,美国没有宫殿,并坚持在官方声明中使用“白屋”,意指“白色的房屋”。

如果直译过来,White House本来就是白房子,又不是WhitePalace,怎么就翻译成了“白宫”呢?既然已经叫了这么多年的“白宫”,奥巴马为什么要将“白宫”改成“白屋”呢?

在美国的竞选政治中,有一个著名的方法,叫做“用词语创造流行看法”。奥巴马正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和希拉里的竞争中,他一直高举变革的大旗。特别是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奥巴马的讲台下,一定是一个大大的单词――“CHANGE”,而希拉里的讲台下,却大大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她是把这个广告位给浪费了,写名字干什么呀?谁不知道是希拉里站在那儿啊!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奥巴马,毫无疑问就是讲台下的单词――“CHANGE”。而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希拉里,除了“HILARY”的名字本身,恐怕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通过把“CHANGE”牢牢地贴在自己脑门上,用“CHANGE”这个词语,奥巴马制造了自己会给美国带来变革的流行看法,并且最终,他赢了。

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罗伯斯比尔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词语统治世界。”现在,“欧巴马”总统要把“白宫”改成“白屋”更加用意深远,他是要用“白屋”这个名字,传递美国最重要的民主价值观。如果中国每一次对美国的新闻报道,都不是“白宫发言人说……”,而是“白屋发言人说……”,甚至“白房子发言人说……”,就是在一遍又一遍地传递美国的价值观。而自由价值的扩大,无疑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思想家哈耶克说,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中立的词语,因为大多数的词语,都有它的立场和逻辑,你使用了这个词语,就被它的立场和逻辑影响了,就不能独立思考了。

把哈耶克的话反过来想,当我们表达问题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去思考,就要去选择立场鲜明、逻辑强势的词语。“奥巴马”改成“欧巴马”只是虚晃一枪,“白宫”改成“白屋”才是鲜明的立场。

奥巴马走了,轻轻地一挥手,留下了一间“白屋”。■

E-mail:chinacbr@vip.省略

TIPS

奥巴马的遣词造句技巧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总共用了2382个词语,并且多数都是带有感彩的词汇。在提到美国面临的现实情况时,奥巴马用到了许多带有贬义色彩的名词,比如危机、暴力、仇恨、失败、敌人、恐惧、拒绝、挑战、冲突、抱怨等,这些词汇充分渲染了美国正处于危机的这一事实,从而充分激发了听众的认同感。

第5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词,修辞,合作礼貌原则

一、引言

二百多年来,从乔治·华盛顿到巴洛克·奥巴马,总统们通过就职演说表达其美好希望和英雄梦想,展示其雄才大略和施政纲领。因此,很多的就职演说词不仅仅是总统个人忠诚与热情、风度与智慧的生动写照,更是美国民族社会与历史、经济与文化的壮丽画卷,值得鉴赏和学习。巴洛克·奥巴马就任之际正逢全国性的金融危机,其就职演说不可避免的也会起到表达这位新晋总统的政治思想和增加公众对于政府的信心的作用。本文将从修辞手段的运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就这篇就职演说词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二、修辞的运用

特色总统就职演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宣传本届政府的主要政策以唤起民众的热情,使民众认可新政府并加以支持。各类修辞手段的运用将会使得演说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以达到上述目的。

1、排比修辞

排比的运用排比(Parallelism)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讲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于大选翌年1月12日正午举行,宣誓完毕后,总统发表就职演讲,向国内外公开发表,宣布自己往后四年的施政纲领,说服公众接受支持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是客观、乐观和实用的,把先人品质、个人理想和公民的希望融入演讲。在其演说词中,奥巴马多次运用这种修辞方式,起到了吸引听众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在文中可以找到多处例句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Hispanic,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

2. 对照修辞

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中成功地使用了对照这一修辞方法,巧妙地运用了诸多关联词语如“ rather”,” but”, “ instead ”, “ not whether. . . but whether. . . ”, “ not. . .but. . . ”等,有时不用关联词语。例(4) :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 - hearted———for those who p 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 - 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在这一段落中,奥巴马在重申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的同时,指出伟大不是天赐的,而是需要努力赢得的,用“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与“It must be earned”对照,目的是强调后者。接着,两个否定句“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 . ”和“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 . ”又与后面的肯定句“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 -

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 ”形成对照, 使用了关联词语“Rather”来引起听众的注意,说明美国能走到今天并不容易,突出强调了广大美国民众的默默奉献对国家繁荣和自由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前后事物鲜明的对照,成功地激发了听众的思想感情,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为达到演讲目的,奥巴马运用恰当的语用手段,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需要考虑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演讲是一种通过有效的言语手段说服他人的艺术,也是语言活动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特殊交际。2008年11月,生长在平民家庭的巴拉克·奥巴马以压倒性票数当选美国第44届总统。他胜选的原因很多,但他颇具词锋的口才吸引了众多的选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奥巴马的演讲用词浅显,行文流畅。他最重要的几篇演说都是气势磅礴,节奏分明,言简意赅,既有林肯式的深邃和思辨,也有马丁·路德·金的激情和抑扬顿挫,不仅能感染打动眼前的听众,事后也经得起推敲细读,反复品味。二、礼貌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礼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种常见现象,反映了人们为维护和睦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努力。礼貌现象逐渐成为语用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由美国哲学家Grice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它是会话活动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在奥巴马的演讲词中。Leech 提出的这一原则,在奥巴马的演讲词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小结

全球演讲之父揭秘奥巴马竞选之道 征服听众走向成功“比起希拉里和麦凯恩,奥巴马显然缺乏经验和背景。那么,他凭什么就当上了美国总统?”昨日,有着“全球演讲之父”称号的史蒂文·E·卢卡斯教授在华中科大称,奥巴马成功当选总统,重要的一点是他过人的公众演讲技术。奥巴马在新罕什尔州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到了他的竞选口号“Yes,We can”。事实上,在演讲的开始,他并未获得很高的支持率,然而在最后3分钟里,他不断重复着这个充满感染力的口号,给在场大部分观众带来了希望,并激发了大家一起回应口号,此时观众成了他演讲的一部分。奥巴马成功当选,他在演讲中再此提及“Yes, We can”,他甚至升华了主题——改变,“我们不能再往回走,不能重复历史,我们要继续走下去,我们要改变现状,开拓新的未来!”各种修辞的运用以及合作礼貌原则的展现,是奥巴马演讲的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 孟颖;;演讲词的修辞原则及其要素[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张学玲;;奥巴马获胜演讲词的巧妙之处[J];考试周刊;2008年53期

3. 郑殿臣;;奥巴马就职演说的语用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第6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你中有我,构建亲和力

所谓你中有我,就是把自己和听众放在一起,让听众切身感受到演讲者和听众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条船上”的人,成与败是连在一起的,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从而达到“你中有我”,构建亲和力的目的。

对于奥巴马而言,2004年无疑是他充满收获的一年。这一年他被选作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演讲人,正是这次演讲使他成为美国红极一时的政治家,一个独一无二的黑人政治家。在这篇演讲中,他把自己和听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讲道:“在美国,只有一部分人富裕是不够的。我们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如果在芝加哥南边区还有一个孩子不会阅读,那也会让我感到难过,尽管他(她)不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还有一位老人无力支付处方药,还在为药品与租金而烦恼时,那也会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贫穷,虽然那不是我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如果还有一个阿拉伯裔美国人得不到宪法赋予的司法权利,那就等同于在侵犯我自己个人的公民自由权。这就是我的基本信仰:我是我兄弟姐妹的守护人!正是这种信仰能让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寻各自的理想,同时让我们和谐地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单一的大家庭里。在我说这话时,有些人还在试图分裂我们。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不存在一个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也不存在一个黑人、白人,拉丁及亚裔人的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演讲中,奥巴马完全做到了“你中有我”,把自己当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由“我们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领起,接下来用排比句式阐述了要共同富裕的命题。然后,在阐述公民自由权时,他进一步说:“我是我兄弟姐妹的守护人!正是这种信仰能让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寻各自的理想,同时让我们和谐地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单一的大家庭里。”在层层递进中,奥巴马把自己真正地推向了听众席,推向听众的心中,让听众不自觉地感到眼前的演讲者就是自己的代言人,从而打动了所有听众,使他在这次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个黑人参议员。

娓娓叙事,打造亲和力

娓娓叙事,娓娓是用来形容说话有吸引力,娓娓叙事就是生动地叙事,让听众受到感染和心灵的震颤,从而打造亲和力。

2009年奥巴马在《你好,芝加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这样讲道:“我曾经是最不可能赢得白宫的候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支持者,我们的竞选不是从华盛顿的大厅开始的,而是开始于艾奥瓦州得梅因的后院、康科德的客厅、查尔斯顿的前厅。是辛勤劳作的男人、女人捐给了我们他们微薄的积蓄,5块钱、10块钱、20块钱。我们从年轻人那里得到了力量,他们拒绝服从同龄人冷漠的神话。为了工作,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并与亲人分别,可是他们拿很少的报酬,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少得可怜。那些并不年轻的志愿者却拥有一颗火热的心,为了大选他们在寒风中敲开善良的陌生人家的门,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世纪以来,我们人类,我们的政府没有从地球上消亡的原因。我想说,这同样也是你们的胜利!”

奥巴马在大选揭晓登上总统宝座的时候,向听众娓娓讲述了自己在这次参与竞选过程中,他的支持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为他参与竞选筹集经费,奥巴马深知那被捐献的“5块钱、10块钱、20块钱”,是背井离乡辛勤劳作的男人、女人的微薄积蓄,是他们的艰辛劳动换来的,以及那些志愿者不畏严寒的奔波等等。在竞选胜利时刻,他的娓娓讲述,让听众看到了这位演讲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感恩的人,在感动中,接纳了他,从而消除了距离感。

动之以情,提升亲和力

奥巴马在11月7日连任美国总统胜选演讲时讲道:“真正让美国与众不同的,是将这个地球上最多元化的国家的人民团结到一起的那些纽带。是我们共命运的信念,是只有当我们肩负某些对彼此以及对后代的责任美国才能走下去的信念,是无数的美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自由——它既赋予了我们权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责任;是爱、慈善、义务和爱国。正是这些让美国变得伟大。今晚,我满怀希望,因为我已经看到美国精神正在得以发扬。我看到有些家族企业,所有者宁可减少自己的薪酬也不愿让邻居丢掉工作;我看到有些工人宁愿缩减自己的工时也不愿看到朋友没有活干;我看到有些士兵在失去一条腿或胳膊之后又选择再次入伍;我看到海豹突击队员不避危险冲上楼梯、冲入黑暗,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兄弟在做他的后盾。这就是美国人,这就是美国,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统、带领这个国家前行感到无比光荣。”

奥巴马在这里直抒胸臆,饱蘸浓情,听众被他演讲中所提到的镜头所震撼和动容,从而备感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也让听众感受到在眼前这位总统带领下,未来一定大有希望。于是,在被深深的震撼中,在对总统的信任中,在总统亲和力的感召下,很自然地提升了亲和力。

第7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很亲民――艾奥瓦州的学生贷款债务负担在全美排第九,话题就围绕“减轻学生负担”这个热点展开。两天前刚宣布参加总统大选的希拉里,脸上始终挂着标志性的微笑,侃侃而谈。

跟随希拉里前来的都是她的“圈内人”。其中有希拉里长期的助手、竞选团队的副主席阿拜丁,新闻秘书梅里尔,竞选团队新闻顾问马果丽斯等人。他们为这场活动在细节上做足功课:为显示亲民,希拉里一行从东部一路乘坐中巴车来到位于中西部的艾奥瓦州,没有摩托车队开道,只有几辆黑色中巴车,车上也没涂竞选口号。希拉里的助手事先早就告知参加座谈的学生,见到希拉里后,不要称她为“国务卿女士”,而是直呼“希拉里”。在美国特勤局特工保护下,进屋的人只有参加座谈者和少数旁听者。少数经允许的美国记者能参与拍摄和采访;屋外几十位随行记者,包括不少外国记者,都挤不进去。17岁的学生琼斯在旁观后说:“这一看就是竞选主管安排的。”

本次美国总统大选将在2016年11月举行,在此之前,、共和党分别要举行党内初选,选出最终对决的候选人。目前,希拉里的竞选团队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租下一个办公室,设立竞选总部,预计将为其筹集至少25亿美元的竞选资金。

权力是最大的诱惑

希拉里渴求白宫宝座久矣。她不缺能力,不缺手段,懂得厚黑,也知道隐忍。这些都是她当总统的“素质”。

1998年,还在白宫当第一夫人之时,面对夫君克林顿与实习生莱温斯基之间闹出的丑闻,希拉里背地里虽抽了夫君的嘴巴,但最终选择了隐忍,因为她有着更为长远的政治眼光和谋虑。她也为此打了伏笔。美国历任总统卸任后都会搞个图书馆或博物馆,克林顿的图书馆建在阿肯色州小石城,里面有不少希拉里的故事。图书馆内还有一个编年档案馆。《环球人物》记者曾专门查看克林顿当年与莱温斯基闹丑闻的那段历史,却没有找到丝毫印迹。

2004年总统大选时,面对希望她出山参选的呼声,希拉里再次隐忍了一下,没有与争取连任的小布什争锋。2008年,看准共和党难再执政的情势,希拉里第一次出手,但最终功亏一篑。创造历史的机会被奥巴马夺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在奥巴马出人意料地请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后,她调整心态,表面上尽量与奥巴马和睦相处,同时韬光养晦。当时,每每有人问她是否还将竞选总统,她总是断然否认,以便让奥巴马放心。

2013年卸下国务卿之职后,希拉里一边演好外祖母的角色,一边眼睛还在盯着白宫。去年以来,她为再度参加竞选屡屡试水。记者曾在希拉里为其新书《艰难的抉择》签名售书现场看到,当她在屋内为人们签名时,一辆为2016年竞选总统造势的大轿车就停在签售现场,工作人员忙着发放为她竞选造势的海报、像章等。

去年,奥巴马成了“跛脚鸭”,已经辞职的前防长盖茨、帕内塔等高官相继出面公开批评他。希拉里也突然发声,称她在任时与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很快,希拉里又立即为缓和与奥巴马的关系而和稀泥。翻云覆雨间,足见希拉里具有美国政客所必须的厚黑素质。

下一盘风险很大的棋

希拉里参选,不仅再次将自己摆在美国政治的风口浪尖上,她事实上也是在下一盘风险很大的棋。

克林顿家族在美国政坛经营多年,基础雄厚。希拉里与华尔街利益集团关系密切,筹款能力很强。在辞去国务卿一职后,她就马不停蹄地通过演讲牟利。出场费一般为每次20万美元以上。去年3月,希拉里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次演讲费高达30万美元。高盛公司也曾请希拉里演讲。据说,较之克林顿,人们对希拉里演讲的需求更强,因为她刚离开政府。人们希望听到她讲美国政府内部那点儿事。更为重要的是,希拉里极有可能东山再起。

不过,希拉里的强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成弱点。首先,候选人想胜出要寻求选民最大公约数。希拉里看准中产阶级牌,但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念,又是一个极具伸缩性的票仓。较之奥巴马,希拉里在美国中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百姓中的亲和力不够。

外界也不断炒作克林顿家族敛财的话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希拉里走马灯般接受媒体采访,竭力“澄清”克林顿一家何以暴富。她说,当克林顿一家离开白宫时,已经“穷得要死”,他们现在的富有完全凭借“努力工作”而得,“与很多真正的富人不同,我们交纳了所得税”。但有评论揶揄道:较之“乘着私人飞机在讲台上站一个小时便到手一张20万美元的支票”,“那些在我家房顶干活的人”才算“努力工作”。

希拉里曾在奥巴马政府内任职,怎样能不成为共和党抨击的“奥巴马第三任”,也是一大挑战。迄今为止,希拉里在所有已宣布参选者中气场最为强大,但美国是一个极易喜新厌旧的国家,一夜之间便可地动山摇,充满戏剧性是美国大选周期内最令人眼花缭乱之处。希拉里如何与过去的自己拉开距离,以展示一个能够带领美国走向未来的领袖,这并非易事。

对华态度最受关注

希拉里宣布参选后,立即引来人们对其未来中国政策的关切。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所有候选人必须表现出自己是美国“全球利益”坚定的捍卫者,在对华问题上“示硬”便成为必然。

有观察家认为,要想了解希拉里“当选”后对中国的影响,需要关注她身边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拉里任国务卿时负责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近来多次发表演讲,称一些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中国不会适应世界,而是试图改变整个世界使之适应中国。坎贝尔与希拉里关系较为密切,此种看法极有可能影响希拉里的对华政策主张。换言之,希拉里一定会从“政治正确”本能出发,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

在这一点上,其实谁入主白宫都一样。所以,中国人应该已经适应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是制衡中美关系的重要杠杆。“把中国自己的事做好了,太平洋彼岸的国家代表就不得不与中国有事好商量。”

第8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她们是特殊的名人。在总统或者首相身边,光环闪耀,伴随荣光,成为总统政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左右国家命运,把握历史走向……

她们名字之外的另一个称号叫“第一夫人”!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4日,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的妻子米歇尔今年44岁,历史与命运注定她要成为一道崭新而独特的风景:皮肤黝黑,非洲裔;身高1.8米,是美国“第一夫人”中个头最高的……

用篮球考验奥巴马

米歇尔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工薪阶层家庭中长大,她的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秘书。

米歇尔从小就成绩优异,曾进入芝加哥历史上第一所为天才少年提供特殊课程的学校学习,并且还跳过几级,在13岁就选修相当于大学水平的生物课。中学毕业后,米歇尔顺利考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社会学,是大学里为数不多的黑人女生之一。随后米歇尔又考入哈佛法学院,她的同学说她聪明绝顶,做什么事都举重若轻,总是受人青睐,“各个层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她”。

1988年,米歇尔毕业后回到芝加哥,供职于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但米歇尔不满足于在律师事务所终老,她选择了公共领域来展示自己的才能。1990年,在通过当时的芝加哥市长办公室副主任的面试后,她很快得到了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机会。此后,米歇尔先后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并于2005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薪水是丈夫的两倍。

1988年,米歇尔在芝加哥西德利与奥斯汀律师事务所结识了奥巴马,奥巴马当时刚刚完成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年的课程,来这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而米歇尔在此专接知识产权案件,被管理层指派帮助奥巴马。

奥巴马对米歇尔可谓一见钟情,不过米歇尔担心办公室恋情影响不好,所以迟迟未接受奥巴马。米歇尔的哥哥克雷格说,米歇尔在带奥巴马回家拜见父母时,家人最初都以为,“他不过是米歇尔生活中的另一个匆匆过客。妹妹的眼光太高了,奥巴马根本不符合她的要求。”米歇尔央求哥哥与奥巴马一起打篮球试探一下他的为人――她总听爸爸说球场是深入了解一个男人性格的理想场所。克雷格说:“通过这场篮球赛,我没有发现他性格存在缺陷。”于是,米歇尔和奥巴马开始约会,经常出双入对。

玛丽亚承认,她第一眼并没有瞧上女儿的追求者,奥巴马也不做个自我介绍,“我当然有意见”。但她话锋一转,说:“随着我对他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这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尽管某种程度上米歇尔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她却是家中最懒散的一个人。事实上,米歇尔最渴望的伴侣是具有父亲乐观品质的男人,而这种世界观确实与奥巴马充满自信的性格之间是一条直线。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起初,米歇尔并不是政治进程的积极支持者,她说,“因为我感觉政治舞台乌烟瘴气,贝拉克则是一个很干净的男人。我过去曾想,他最终会醒悟过来。”

然而许多了解奥巴马的人都知道,奥巴马能入主白宫,米歇尔功不可没,她是奥巴马竞选成功的“秘密武器”。她经常和丈夫讨论国家大事,为他的演讲出谋划策。2004年竞选参议员成功后,奥巴马曾经公开宣布,米歇尔才是奥巴马家“最耀眼的明星”。在为丈夫竞选时,米歇尔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她会谈起自己的父母,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会说起两个可爱的女儿,称她们是上帝赐给她最好的礼物;当然也会谈谈自己的丈夫,谈他多么优秀,称他可以改变美国。“我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之间挣扎、疲于奔命。我最能理解这些母亲的心。”米歇尔这番肺腑之言不知为奥巴马赢得了多少美国妇女的心。

奥巴马的政治抱负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秘密,但他在政坛上的快马加鞭还是让家人感到震惊。2000年,奥巴马还只是伊利诺伊州一名默默无闻的州参议员,在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时落选。2004年,他以压倒性胜利进军国会山,成为美国参议员。他获得的选票总数也创下了伊利诺伊州选举史上的最高纪录。在他的家人还没适应这一新身份的时候,奥巴马又开始考虑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米歇尔说:“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他刚刚赢得参议员职位,说心里话,我觉得这已经够好了,(他)已经是美国参议员了。”

但后来她还是跟上了奥巴马的节拍。

作为总统大选的一项必要内容,米歇尔也会时不时在公开场合演说,多次演说下来,米歇尔已经越来越有亲切感。米歇尔的演说富含感染力和号召力,她从不长篇大论,而是喜欢用唠家常的方式演讲。

或许从表面上看,米歇尔的演说有些杂乱,然而却能更好地感染民众。她不会谈及丈夫的竞争对手,更不会拼命揭对手的短处,也不会谈及政治,却能很自然地为丈夫拉到更多选票。

同为非洲裔,奥巴马长得还不够黑。奥巴马的妈妈是白人,爸爸是黑人,而米歇尔的“黑”更为纯粹。她出生于芝加哥南部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今年44岁的米歇尔,按第一夫人的标准看,几乎显得过于年轻。但米歇尔对奥巴马竞选总统,有种志在必得的期待。她说:“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想一直不停地竞选下去,我们想一次成功,趁着我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可以大胆地改变这个世界。等我们到了谨小慎微的年龄,我们会给其他人让路。”米歇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出镜,也是选择一些关于如何操持家务或者如何成为丈夫贤内助的生活话题。不过,总统候选人夫人的特殊身份难免会让米歇尔碰到一些尴尬的场面,或者回答一些很刁钻的问题。在一次演讲中,被问及如何看待共和党制造的攻击奥巴马的广告时,米歇尔回答:“幸运的是,我们太忙了并没有看到这样的广告”。律师出身的她,帮丈夫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尴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自始至终,米歇尔都表示自己不喜欢政治,更喜欢当一个“称职的妈妈”!

相夫教女不输劳拉

从去年美国大选紧锣密鼓地展开至今,奥巴马的家庭一直备受关注并成为美国家庭的楷模。而这不能不归功于16年来给予他最大支持的妻子。

在世界第一夫人中,作为贤妻良母的劳拉和布什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小布什是出了名的懒汉,劳拉则是那种每次淋浴后都会把浴室清扫得干干净净的人;小布什偏重阅读管理方面的书,且看完后到处乱丢,而劳拉博览群书,自己的书柜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丈夫在外喜欢出风头,爱耍嘴皮子,遇事不冷静,妻子则不张扬,

遇事沉着冷静,话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小布什曾对记者说,是劳拉让我集中精力干事情,而且提醒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劳拉说自己给小布什的生活带来了平和,而小布什则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兴奋与激情。但对政治不参与,在家一心一意照顾她的一对双胞胎千金――芭芭拉和詹纳。

于是有人以劳拉・布什作比较,认为贤妻良母的米歇尔堪比劳拉,因为她也始终将丈夫和两个女儿摆在第一位。

“对我来说,生活就是结婚生育、买房子有自己的家,贝拉克可能是一个律师行的合伙人,或者是个教师,或者在社区工作。我们看着孩子长大成人,接受教育。然后参加他们的婚礼,抚养我们的孙儿。”这是米歇尔・奥巴马曾经描绘的理想生活。

“无论在白宫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家,孩子将总是我们小宇宙的中心。”米歇尔说,当然这也是2岁就失去父亲、跟随母亲颠沛流离的奥巴马的最大心愿。“我们关心她们成长的每一步,尽量给她们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检查她们有没有做作业,定期参加家长会,都是我们在忙活的。”

贝拉克・奥巴马和米歇尔有两个女儿――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米歇尔常常在竞选活动现场给这两个被她称为“小人儿”的孩子打电话,她跟丈夫、女儿的甜蜜家庭生活也一直是奥巴马在竞选中的一大“卖点”。

米歇尔的家庭琐事也能吸引民众。比如她家从来没请过保姆,如果她有事外出,她就让70岁的母亲照顾孩子。在竞选演讲中,她常常会说“多谢外婆”,在提到孩子的时候,她常常说难过得“无法呼吸”,因为大选使两个读小学的女儿备受冷落。

现在作为当选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把律师的才能带人白宫。但是她已表示,她的优先事务将是照顾两个女儿。她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说老实话,我的头号工作将是继续当‘妈妈’,照顾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她还称,她希望将重点放在让妇女保持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方法和军人家庭的需求上。她将任奥巴马的非正式顾问。

抨击男性更看重自我

在男人的事业选择问题上,米歇尔曾经发表过尖锐的看法。2004年,她对《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说:“我注意到,在所有男人眼里,最重要的是自己,其次是家庭,上帝或许在其中占据一定位置,但自己总归是第一位的。但女人一般是将自己排在第四位,这是不健康的。”

她还说:“我来自一个传统家庭,我在成长过程中见到的是:妈妈料理家务,爸爸上班赚钱。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晚餐。这样的生活让我有安全感。但奥巴马来自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他的成长过程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则在世界各地奔波。因此我们在很多家庭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我必须放弃自己的一部分看法,他也是,这就是婚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让步。”

有时候必须寻求妥协。她说,“你正在做大事,赶快走吧,我来料理这些琐事。因为就算这样说的话,我心里也会很生气。”朋友们说,米歇尔和奥巴马都为迁就对方做出了牺牲。米歇尔的前同事辛迪说:“有时这个人让步,有时那个人让步。经济问题是一大麻烦。当时两个人欠着不少学生贷款,经常为这个问题争吵。”后来,奥巴马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大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

至少在目前这个时候,米歇尔已接受了将自己的事业放在丈夫和家庭的后面。对此,她解释说:“我知道,帮助这个国家挑选一名合格的总统比我的事业更重要,我不想太自私。此外,我相信他(奥巴马)是最合适的人选。我每周有三四天在路上跑,不可能从事一份全职工作。奥巴马从没要求我放弃工作,他希望我做‘让自己感到舒适的事’”。

奥巴马参加大选后,她为了照顾家庭并辅佐丈夫竞选,被迫减少了80%的工作。苏珊是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负责法律和政府事务的副主席,她说:“她(米歇尔)原打算彻底离职,但又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她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很难说放弃就放弃。”做了第一夫人,想不放弃也难了。

事业智慧堪比希拉里

有媒体认为,跟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第一夫人相比,在事业成功和智慧方面,米歇尔堪比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是女性从政的成功典范。米歇尔・奥巴马虽不从政,却也是事业成功的典范,是全美国职业女性看齐的榜样。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米歇尔先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名校普林斯顿和哈佛法学院,受的是最精英的教育。毕业后先是成为成功的律师,继而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她曾经担任过芝加哥规划署署长(该署长后任芝加哥市长)助理,还创办过领导者培训计划项目。

在去年1月份成为丈夫的全职竞选顾问前,除在6个机构的理事会担任职务外,她还是芝加哥大学医院负责外事的副院长,年薪高达21.2万美元,是奥巴马的两倍,是典型的赚钱养家。所以有人说,可以不当总统,但不能没有米歇尔这样的老婆。

与媒体的视觉不同,有些选民将米歇尔的坦诚和希拉里的躲躲闪闪做比较。新罕布什尔州一名积极活动分子表示:“我相信米歇尔说的话,但我无法相信希拉里,我也不想去分辨克林顿的不忠历史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为什么希拉里不将克林顿踢出家门呢?我敢打赌,如果她那样做的话,很多人会将票投给她。”

正如有些选民所说的那样,因为有米歇尔这样一位妻子,即使奥巴马不是一位完美总统,但他肯定是一个敢说真话的总统。

引领时尚比肩杰奎琳

既有内涵,又注重着装打扮,有媒体称,米歇尔・奥巴马有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风度。

杰奎琳・肯尼迪引领时尚,被称为一个时代梳妆的人。

米歇尔拥有自己的私人造型师,在大选过程中,她利用各种机会显示居家女人的质朴与优雅,她在公众场合出现时的着装和她的品位自然很快成为那些时尚杂志的“八卦”。

凭借高挑、自信、端庄的形象,米歇尔正成为众多知名设计师追逐的焦点,备受美国时尚界的推崇。外界都爱拿她和杰奎琳・肯尼迪比较。《名利场》“年度全球最佳衣着人士”评选、《人物》杂志2008年度十大最佳衣着品位女性、《花花公子》“最性感政治女性”的评选中,米歇尔都榜上有名。《人物》杂志曾这样评价她:“米歇尔在选战中一路走来散发自信、令外界惊艳不已,她的雅致造型令人想起著名的前第一夫人。”这番话显然是指米歇尔的装扮神似杰奎琳・肯尼迪。

“她穿我们平时穿的衣服”,这样的时尚评价,使米歇尔立即和那些年轻的女性支持者们缩小了心灵距离。她上电视时提及自己穿的一条棉布花裙子,随即那家服装零售连锁商便迎来了蜂拥而至的女顾客,她们都是为了那条148美元的

裙子来的,该公司还表示,那款商品在许多家商店中都脱销了。

“无论什么场合,我都会穿自己买的衣服。”米歇尔的着装原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单色调,如紫色、白色、黑色、红色,衬托着最令人憧憬的古铜肤色,偏爱无袖中长裙,显示她修长的身材。

第9篇:奥巴马竞选演讲范文

Obama’s winning has created many firsts: he is 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of USA, the first president who refuses public campaign chest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What’s more, he has become the first “President Internet”, as he had successfully mad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internet web2.0, which attracted lots of “long-tails” and the masses and led his final success. In this sense, Obama is not only a successful president, but also an outstanding advertiser.

奥巴马获选总统,成就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的美国梦,他的成就也代表了广告,营销,公关手段的进化和发展,伴随着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竞选也以更深入和互动的方式建立起与选民之间的关系,获得选民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奥巴马的胜利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第一个拒绝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8400万美元)的总统,甚至奥巴马还成为了美国第一个“互联网总统”――因为他的竞选极大地利用了互联网web2.0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长尾”和草根力量,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奥巴马的“网络营销”。

视频网站传播――新媒体力量的生动化运用

奥巴马曾经是一个社区创建者,深知网络力量的他在本次竞选中也操起了老本行,他的竞选团队创建了一个社交网络来增进奥巴马在网络的影响力。奥巴马在Facebook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而在最流行的视频类网站YouTube上,仅仅在一星期,其竞选团队就上传了70个奥巴马的相关视频。

这些在网络上的竞选视频,开拓了除电视媒体外更广阔的广告平台,这些看起来非常草根的网络节目,实际上是由专业的奥巴马竞选团队量身定做的。但它们看起来更平实而更叫人容易接近,所以实际上这些视频所获取的关注不比那些制作精炼的电视广告差。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自从3月上传至网络以来查看率已经超过500万次,使他成为网络“红人”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关键词购买――搜索引擎广告的精准狙击

大家广为熟悉的搜索引擎广告也没有被奥巴马忽视。奥巴马购买了Google的“关键字广告”。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Barack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

奥巴马购买的关键字还包括热点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一搜,即知道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位竞选人。可以想象,美国人日常搜索的关键词都打上了奥巴马的烙印,想不关注奥巴马都难。这可难为了同台竞争的麦凯恩,麦凯恩在互联网的信息,就这样轻松的被狙击了。

网络口碑营销的最高境界――激发病毒营销的传染力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甚至发动了病毒营销这种形式。一封名为《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到处传播。邮件内容甚至非常有针对性的采用了中文,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奥巴马当选对美国当地华人选民的好处,最后他们说“请将这封信尽快转送给您的亲朋好友,并烦请他们也能将这封信传下去。这是您在最后几天里所能帮助奥巴马参议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博客战争――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体

博客一开始是网民共享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在博客已经成为一种高级媒体,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甚至正式裁定政治博客属于媒体,按照这一裁定,博客已经被列入媒体的范畴。并将拥有媒体活动豁免权,不受到竞选募款法案的限制。而本次的总统选举则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关于博客的媒体作用”的一课。

奥巴马的竞争者之一希拉里通过自己的博客了自己的竞选宣言,并且不断通过博客这一窗口展示着自己的政见和观点。选民可以在她的博客发表对她的看法,希拉里的团队则会选择好的博客放在首页进行推广。

而善于学习的奥巴马则通过自己在网络的博客为自己鲜明地树立起清新、年轻、锐意进取的候选人形象。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更具亲和力更有竞争力。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生动演绎了博客在总统竞选广告战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