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精选(九篇)

电视新闻评论

第1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摘要]:

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评论举足轻重,必须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化整为零,走出误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同时通过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电视要主动出击,在社会转型和媒体竞争中构建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

abstract:

nowadays, news comments play a great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levision.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news comments should follow the disciplines of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and walk out of the erroneous zone of traditional news comments. news comments should mainly transmit opinions besides facts in the converg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popular discourse and multiple expression ways, news comments should guide public opinion, embodying the interaction of visual elements and commentary element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new media, chinese television should construct a powerful “television opinion field” in th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media competition.

keyword:

television news comments; erroneous zone; popular discourse; opinion field

人们在批评电视新闻浅层化简单化的时候,无不对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寄以厚望。然而,从平面媒体搬来的救兵——新闻评论却没有在电视上展示出足够的威力。迄今为止评论在电视新闻大家族中仍然是一个弱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扯不清楚的问题。评论是一个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评论在引导新闻舆论中举足轻重,难道中国电视能够缺失或弱化自己的新闻评论吗?显然不能!电视新闻评论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改革中发出时代的强音!如何才能发出这一强音?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化整为零,走出误区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这在报纸上是泾渭分明,但在电视节目上却难以区分清楚。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焦点访谈》式的,由于《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人们早已习惯以这种节目形态来界定电视新闻评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节目形态上来看,《焦点访谈》其实属于新闻专题,只是由于它的出生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就此被贴上新闻评论性栏目的标签。然而,这种单一的述多评少的节目形态严重的制约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有时甚至淹没在网络舆论的喧闹之中。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近年来,我们发现此类评论节目悄悄地“关停并转”,化整为零是电视新闻评论走出误区的开始。一些电视台果断地撤并和周密的策划让新闻评论重新焕发出青春。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和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都把原来单独设立的评论节目打包进栏目,实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无缝链接,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正如孙玉胜所说:“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形态。” [1]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而且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在60分钟的直播过程中,辟出四个时段供观众发表见解,名曰“新闻即时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通过短信平台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最高峰时,一则新闻有800余人参与评论。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生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近年来,民生新闻中的电视新闻评论开始大展脚拳,新闻主播也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的阿丘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陈杨,都以他们的睿智与魅力在新闻报道中找到各自的评论天地,他们的点评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受到观众的喜爱。虽然,时下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浅尝辄止,一时难以满足观众解读新闻评析事实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从敢于评论到善于评论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加快这一进程,我们还要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由于《焦点访谈》强大的舆论监督及影响力,加上它贴上新闻评论节目的标签,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对社会弊端和不良现象进行的批评报道主要是传播事实性信息,应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传播功能。如果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新闻事实加以评论亮出观点表明立场,就会强化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或许有人会问,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对批评报道的把握难道不是一种舆论导向吗?当然是。但在事实的基础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舆论导向的影响更大。因此,笔者认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

那么,如何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呢?笔者认为:一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二要遵循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规律。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机理是这样的: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传播形成一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谈话场”,这个“谈话场”在观众中的传播便形成了大众传播。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是它引起交谈、鼓励谈话的功能。实际上,电视似乎常常是关于谈话的。作为一种媒体,它确实是由可视的谈话构成的。”[2]谈话节目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评论节目形态,它以平等对话的双向交流代替宣传教化的单向传播。国外并没有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形态,但无论是cbs的《60分钟》还是半岛电视台的《针锋相对》,难道会有人说这里面没有评论吗?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之一,就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播意见性信息。

二、大众话语,多元表达

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电视评论的界线日趋模糊。在这个模糊中产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话语方式的改变,一个是表现手段的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居高临下和国家话语和曲高和寡的精英话语。然而在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期间,更具平民彩色的崔永元又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小崔会客》让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相聚一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与江西资溪面包经营户王信文一家共话全民创业,电视评论就在这一对话中实现了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

作为软新闻的评论,它在表现形式上更能推陈出新。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和广州电视台《时事查笃撑》就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拉呱》创造性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进行民生新闻的播报和评说,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娱乐性。或许《拉呱》不是地道的新闻评论,主持人小么哥说的一些事新闻价值也不大,但在山东省的许多村子里是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广州电视台的《时事查笃撑》是一档以情景短剧形式播出的时评节目,在极具广州地方风味的“tv茶吧”中“嬉笑怒骂论时事”,节目中还加入了一些动画、漫画、mtv等特技。《时事查笃撑》选取的题材多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如《公交车乱改道,市民好难受》、《如何睇的士拒载》等,这些大众话题反映了市民的社会诉求。但由于节目表演大于评论,收视情况并不理想,这也说明了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有自己的边界的。

电视新闻评论的叙事方式也有不少创新。扬州电视台《时评新语》是一档以社会新闻评论为主的栏目。这个节目有两大特点,即叙述方式的改变和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的叙述方式受到了扬州评话的启发,其评论语态的改变是从人称开始的。传统的新闻叙事一般多用第三人称,但在《时评新语》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在《“圣诞”究竟是个啥?》中,主持人在描述了圣诞这一天的热闹之后说:“快乐归快乐,我倒想刨根问底地问一句,在咱们扬州人心目中,‘圣诞’究竟是个啥?要我说呀,圣诞就是‘贺卡节’。”“评论不仅要亮出矛盾双方的观点,更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媒体的观点,否则,就不能叫做评论,充其量只是深度报道。”[3]或许有人担心,这种以我为主会不会带来主观和偏见。其实只要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我”的存在就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

如何让电视评论过程化?戏剧冲突和悬念设置是实现过程化的重要手段。辩论就是一种充满强烈冲突的话语方式。美国电视观念认为:“争论”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电视新闻的话语应该是多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观点应该要相互不断地撞击。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便是切合了这样一种电视新闻传播观,以辩论的形式评论时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导观众,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之间那一场舌剑唇枪,火花四溅的争论。不少辩题多为时下的社会热点,如《全国高考分省录取到底公不公平?》、《孔子究竟是圣人还是丧家犬?》、《房价只能由行政手段调控吗?》、《现在进入股市是风险大还是收益大?》等。然而,评论尺度难以把握,辩论似乎风险更大,如何拿捏?这是许多电视人所担心并为此裹足不前的原因。前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很多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讲,而在于你怎么样讲。”[4]怎样讲?这取决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准确表达。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寓思辨于形象之中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另一个传播特点。视觉化、过程化、多元化和碎片化是当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的基本走势。

三、迎接挑战,主导舆论

在急剧变革的转型社会和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才能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呢?零敲碎打是不行的,要打“组合拳”,要形成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场”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在电视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视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然而,电视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

当今世界,中国已是手机拥有第一大国,网络用户第二大国。手机短信借助传统媒体的平台,点播变广播,个人媒体聚合成大众媒体;以新浪为首的门户网站,在没有新闻采编权的情况下创造了一种“新闻超市”。据2007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这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者。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博客虽然是小众的网络媒介,但越来越多的博客已经从心绪记录转变为时事评论,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日益强大的网络新闻舆论场正冲击着电视新闻舆论场。

从“最牛钉子户”到“华南虎照”,形形的网络事件爆炒,传统媒体无不趋之若鹜,都想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分一杯羹。问题是电视新闻就甘心做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二道贩子”吗?电视新闻如何由跟风变为引导,关键在于有无独家新闻和权威评论,只有让更多的资深记者坐在新闻主播台上,让更多的意见领袖走到镜头前面,电视新闻才能在传媒新闻大战中争得第一话语权。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拥有一支人数不多但素质很高的评论员队伍。其实,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也出现一些名牌主播和资深记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组成一支有影响力的评论员队伍。当然,电视评论员还包括话语级别较高的社会精英。作为网络舆论的制造与传播者,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电视媒体只有汇集、引导和影响众多意见领袖,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才能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面对更多的传播渠道,面对更开放的受众参与,一个严峻形势和重大课题摆在电视人面前:电视新闻如何主导新闻舆论的话语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电视读报到电视读网,从网络链接到短信互动,电视新闻评论吸纳各方言论,搭建一个数字化多媒体视听传播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过分倚仗读报和读网,必然会造成独家新闻和评论内容的缺失,从而丧失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力。面对网络这一最大的民意表达平台,电视新闻评论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出击?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媒介融合中的步伐加快了。“两会”期间央视国际开创“名嘴两会博客”,囊括了央视主持人、记者和央视国际网络记者关于“两会”的博文。这一平台既充当了新闻传播渠道,又是影响广泛的意见互动空间,包括征集、评论、预告等,他们以网民留言为素材共推出十期特别策划,涵盖了网友对房价、教育、医疗等热点的建议和意见。王小丫在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将“网民建言册”递到总理手中。这一传递实现了新闻言论与公共事业的成功对接。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创始人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写道:“还是在《焦点访谈》创办的初期,我就提出要‘多报道、少评论’,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中的平衡。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电视新闻还只是处于报道阶段。分析与评论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5]时至今天,中国电视新闻的评论时代还是遥不可及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6]我们的电视宣传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动”?在新旧媒体竞争与融合的今天,电视人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电视新闻已进入转型期,中国电视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不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涅磐,就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湮没!

[注释]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90页;

[2](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3]周明涛:《叙述方式的改变与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全新》《视听界》2007、4,第59页;

[4]赵华:《前台长杨伟光解密央视幕后“新闻”》《南方周末》2007年11月1日

第2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1.新闻评论的内容应以事实为基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新闻评论写作的根本。说真话,少空话,禁假话,既能体现主流媒体说权威,又是民间大众的代言,这才是新闻评论赢得大众、获得好评之关键。其中,作者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作者的立场、社会责任感、勇气更为重要。只有以敏锐的目光洞悉时事变化,以敬畏之心守护事实真相,不盲目、不媚俗、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写出有见地、有思想、有力量的新闻评论。如在“殴打空姐事件”中,许多电视媒体做出的评论就体现了敢讲真话,并赢得了群众的赞誉。这说明新闻评论只有以事实为依据,敢讲实话、讲真话,实事求是,才能赢得大众,获得好评。

2.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满着情感元素,才能引起共鸣。新闻评论是带有态度性的文字,发出的声音彰显立场与观点性的内容。如果没有感情,只是单一式的、呆板的说教,是不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北方》,在每一个重要的新闻后面,主持人或多或少发表一种新闻的评论,有的是气愤,有的是同情,有的是义正词严,有的是谆谆教导式的,每一种情绪、每一种情感,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新闻评论,才能让老百姓听下去、看下去,最终形成一种信任情感,并成为节目的最忠实的观众。同时也可以看到,新闻评论的情感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增添文章的情感力量,才会增强说理效果。

3.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形式要新鲜与活泼。同志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又一次提出:“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新闻评论,是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者不可或缺,更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文章不鲜活、不生动,难以吸引大众。

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在内容上求“新”。在选题上,要善于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并及时做出分析和评价;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还要善于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

电视新闻评论,也要在形式上求“活”。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其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生动风趣。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评论也呈现出大众化、草根化和普及化的特色。这无疑是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对于新闻评论界思想的繁荣、文风的进步有促进作用。这样的评论让我们主流媒体放下架子,形成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创新风格,这样的新闻评论,才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才能吸引观众。

4.体现电视评论的电视性,关键在于电视手段的有效运用。声画合一、声形并茂是电视最为显著的特点,有着广播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画面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和语言,它和解说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样电视评论在注重文字解说的同时,也要注重画面的运用,做到既要“以话引图”又要做到“以图说话”。像给城市不文明行为曝光,可以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行人不走人行道、汽车闯红灯、随手扔杂物、拥挤的汽车站点、乱贴小广告等等,这些都是评论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第3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评论类节目在我国电视媒体中出现并渐渐兴起,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创新开办《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一大批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之后,具有我国电视媒体特点的新闻评论类节目逐渐成型,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凭借着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等新的特征得到了受众的青睐,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响力受到新媒体的强势挤压,生存压力倒逼传统媒体寻求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视音频技术的成熟和网络宽带的扩容,我国电视媒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卫视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其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了贴近性,《时事开讲》《新闻公开课》《新闻1+1》等节奏明快、形式多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量涌现,让受众在节目内容的多次传播中易于接受。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分析

1.选题关注时事热点,兼顾时效性和深度

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改版中推出了《新闻1+1》节目,节目以新闻事实报道与评论员评论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节目突出“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象,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的宗旨。

《新闻1+1》聚焦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社会民生新闻,密集关注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人物等,在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中彰显出新闻节目的人文情怀。例如:《安倍晋三狂妄的代价!》《井下人的新生活》《高校反腐,正在进行时》等选题都是根据最新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从中选取观众更为关心的话题,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评论,起到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这档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将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和重点内容梳理归纳后重组在观众面前,使新闻更具有纵深感和跳跃感,视角更犀利视野更开阔。

2.注重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培养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综艺娱乐节目不同之处在于不注重主持人的身材、相貌、口才等外在因素,而是更注重他们丰富的学识与阅历,睿智的头脑和谈吐,成熟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新闻1+1》和《实时开讲》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相貌平平,没有过人的外表,而是往台上一坐,像聊天一样。但是他们却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对新闻时事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在节目形式上《新闻1+1》也是独树一帜,从最初的固定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模式,到现在加入更加灵活多变的评论员点评模式,形式更加灵活,评论角度更多。主持人白岩松,其学者般的反问、机敏的智慧、犀利的语言、咄咄逼人的口吻、深刻活泼的节目风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使其在内地电视荧屏上树立了明星主持人的形象,如今,白岩松已然成为《新闻1+1》的代言人。除此之外,央视正培育着一批像白岩松这样的名记者、名评论员团队,通过主持人和评论员团队打造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央视最动人、最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3.事件与评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借助电视这一平台,利用其声画兼具之特征,新闻事件在电视画面和记者采访中多角度展示,比单一的语言评论和文字评论更加直观,特别是在评论中通过与新闻现场画面的结合,对受众来说更是新闻事实的生动再现。除了画面语言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电视新闻发挥其在视觉、听觉综合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大量加入同期采访、背景解说、背景数据动画展示、图表特技、场景再现等多种传播手段。让原本晦涩的抽象观点表达更直观易于接受,增强了说服力,信息传播更有效。为了增强节目吸引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内容组织和编排中更讲究技巧,演播室和事件发生现场,主持人、事件当事人、独立第三方(专家、学者)等这些因素在节目中相互交错,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对其评论交织并进,以非线性模式将整个节目编排在一起。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媒体时展趋势

1.增强评论的价值,将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客户端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早已不是信息的第一者,新闻信息也不再是稀缺之物。海量的新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耳目,让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面前束手无策。传统媒体为了抵抗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转向深度、观点、背景解读、大数据分析、综合梳理等层面,多元挖掘新闻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重事实轻评论是早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明显特征,如今已经无法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传播手段中赢得受众。只有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持续追踪热点话题,解读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梳理呈现各方面观点,并将新闻事件在横向比较的同时放入社会生活全局中纵向解读,迎合受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新需求,丰富了节目模式。

以《新闻1+1》为例,它关注最近发生的时事、经济、政治、社会新闻事件,并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不仅对新闻时事进行调查追踪,同时配合多角度解析评论,环环相扣穿行,改变过去线性陈述的模式,形成跳跃组合的非线性信息传递的模式。既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挖掘分析,又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对观众的舆论引导和对相关部门的舆论监督。例如《新闻1+1》中的《高校反腐败,正在进行时》,这一期中并没有单纯地说明近期发生的3个高校腐败现象的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延伸到整个中国目前高校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反腐的高度,最后依靠第三方评论和评论员对高校腐败现象进行了评价。

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事实已不是观众看节目的重点,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了新闻事件,其重点在于评论员的第三方的评论,这样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评论比新闻事件本身更显价值。

2.融合发展,电视媒体争夺新媒体多次传播的新高地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唯有与新媒体相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其自身缺点,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渠道,把电视观众的关注点留在屏幕上,把交流互动环节放在屏幕下,把电视节目内容与新媒体互动融为一体,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拓宽观众参与方式,增强观众参与热情,可以反向增加节目粘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可通过微信、微博平台获取网友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在节目中穿插。同时,网络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多屏传播时代的来临,许多电视节目将实现电视、电脑、移动智能手机等多屏传播。受众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所观看的内容,让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第4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电视新闻评论代表了社会舆论,其本质是是人们的思想以话语的形式依托电视这个媒体平台展示出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的传播手段屡见不鲜,传统的媒介正在逐渐被多种新媒介所取代,过去的大众媒介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原本辉煌一时的收视率不断下滑,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如何在媒介融合入的趋势下对电视新闻评论进行创新是许多人日益关注的重点。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简介

1.1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电视新闻评论员或评论群体对当前发生的具有新闻热度以及新闻意义的时间和问题所表示出自己的意义或看法,并且深入分析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所进行的语言类节目,主要分为以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和深入分析内容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和将新闻事件的介绍和评价相结合的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两大类。

1.2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体现出新闻性这个本质的特点。这个新闻性不仅体现在报道的新闻应该具有很强的时新性,是第一手新鲜资讯,同时要求对新闻的评论要有新观点和新思想,注重挖掘新的评论思路。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要求报道的新闻应是与民生相联系,是群众所感兴趣的话题,且评论的结果也应该具有百姓易懂的特点,语言尽量平实易懂。

再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具有政论性。新闻评论以报道的新闻事实为基础,在其之上进行深入论证和层层剖析。评论员或评论群体应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实的论点去证明,万万不能片面或武断地去看问题。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该具有指导性。新闻评论节目以电视这个影响力较大的媒介为平台,面向广大的社会群众,直接影响着舆论导向和社会风评。新闻评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存在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具有积极的引导性。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阶段,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首席地位正在接受者网络等新媒介的挑战。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中信息的时间、空间以及成本都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日益融合,共同推动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这种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方式和节目流程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传统媒体不再享有话语的绝对领导权,意见表达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媒体在节目中对新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时,由于媒介的狭窄,普通群众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缺乏抒发看法和交流观点的平台。媒体的看法就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见评论,传统媒体享有绝对的领导权。但现在,许多交流平台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层出不穷,一个新的群体“网民”随即出现。他们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实时性十分关注,能够借助这些新技术平台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评论。各种不同的平民意见和媒体评论意见平分天下,当媒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报道后,广大网民还会对媒体的评论进行或褒或贬的点评,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反映各种民众呼声的新媒体在许多热点事件的处理和判决中影响日益深远。举例来说,前段时间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在全国引起强烈讨论,新闻案件刚报道出来,很多网民就先于媒体在微博或博客上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抒己见。在网上输入“昆明”“暴恐”等关键字进行检索时,获得了3000多万条结果,可见网民们的意见虽然大多在民间,却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2.2传统的电视媒介对新闻反应的灵敏度下降,新的媒介技术掌握了新闻的新鲜度

电视评论节目由于其制作录制流程复杂,在新闻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进行及时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十分滞后。但随着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媒介的出现,只要新闻事件和热点时事一经出现,人们立刻就能借助这些简便的媒介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进行传递和扩散。网民们发表微博、建立论坛,只需通过手机进行几分钟的操作,就可以激起大家进行广泛的讨论,十分简便。但传统的节目要经历选定新闻热点、寻找专门评论家点评、现场节目录制、后期效果制作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往往要在一个新闻热点发生过几天才能出现在电视上,这就会错过人们的热点关注时期,难以提起人们的观看欲望,影响人们参与电视讨论的积极性,失去了新闻最基本的实效性特点。

2.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日益不受关注且高素质的专业评论人才缺乏

如今,很多电视节目都以高收视率为节目好坏的评价标准,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利益化道路。面对媒体之间日益残酷激烈的竞争,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将抢占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和安排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原本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热评节目也被一些相亲、选秀、明星娱乐等商业气味浓厚的节目所取代,这就导致很多新闻评论节目被调整到不受观众喜爱的时间段,或者节目的时间被严重缩短,日益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游走在电视的边缘。同时,很多电视新闻评点员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点评素质,缺少睿智、长远的目光,在节目中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片面与不客观,只是肤浅地分析一些众所周知的表象,没有触及深层次,这就使得节目失去深度和引导性,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于有些点评员只顾自己哗众取众、吸引眼球而一些骇人听闻或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新闻评论意见,导致节目丧其应有的失权威性和影响力,失去观众的信赖。

3 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创新之道

3.1合理安排新闻评论节目,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加强对时效性新闻的安排,尽量做到当天发生的新闻,第一时间就有评论节目。在普通大众对新的热点时事还有兴趣的时候安排解说评论节目,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以弥补节目本身对新闻反应的滞后性这个缺陷。在这一点的改革创新上可以借鉴新闻频道2011年8月1日改版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节目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会播放一期,每期节目都是从国内的时事政策、新鲜话题、热点聚焦、突发事件等热点中选取当天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进行评论,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在展示当天热点新闻的事件全貌时,由具有丰富新闻点评经验的主持人解读时间的真相并进行评论。开播以来,在群众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收视率也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2培养专业的新闻评论人才,提高节目的特色化水平

针对很多新闻评论节目中评论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的问题,电视台应加强对优秀评论人员的开发和培养,使评论人员具有冷静的新闻分析解读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节目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打造,新闻评论人员不仅要有极强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富有特色,有自己的解说风格。如凤凰卫视新改版的《铿锵三人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也是针对每天发生的热点民生问题进行研究和评论,但其特色在于并不过于追求问题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在嬉笑怒骂、谈笑风生的日常聊天气氛中给观众传播信息并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个人特色十分鲜明。

3.3加强与各种新兴媒体的合作,提高群众的积极参与性

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太过单调,观众们在屏幕上只看到主持人不停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枯燥而乏味。因此,新阶段的新闻评论,应借助多种新兴媒体平台,在主持人进行解说时,可以与场外观众网上连线或者开通微信、微博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讨论中。新闻节目应根据每期新闻的种类有意识地挑选一部分观众朋友作为场内嘉宾,适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场外的观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登陆论坛、微博留言等方式进行全民参与,这样不仅考虑到了观众的感受和参与,还会让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提高。

第5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关键词:新闻脱口秀;《新闻痒痒挠》;评论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31-02 收稿日期:2016-10-18

作者简介:刘 黎(1967―),女,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研究员,研究方向:电视文化、口语表达;

张 谅(1985―),男,湖北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痒痒挠》制片人,研究方向:节目策划。

电视新闻脱口秀是围绕一些社会热点以及时事政治事件,给予客观而独到的评点[1]。它在“说新闻”的基础上,承袭“谈话”这一人际交流方式,述评结合,借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传递信息、产生娱乐的节目样式。这类节目以社会热点新闻为题材,以讲故事为基本叙事策略,以诙谐、幽默、轻松为主要表达特点,剖析受众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巧妙表达思想观点,从而影响受众。

一、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中的评论新方法

最初的电视新闻评论内容与方法主要来源于报纸(尤其是党报)或由电视台自己编发在消息前后零星的编前、编后语等,以报纸的思维模式与广播的传播特点为主。1980年《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播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报刊与广播评论的独特新型的电视评论节目样式――新闻述评的出现。《东方时空》(1993)和《焦点访谈》(1994)栏目的开播,使新闻评论功能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而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与样式也变得更为丰富。但无论如何变化,新闻与评论是新闻节目中结合紧密、配合默契的“二人转”。从最初的“编前语、编后语”到现在的多形态与多样式发展,不变的永远是“新闻”加“评论”的组合,变的是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以及述与评论的方法。

当下,电视新闻评论与脱口秀结合,节目功能更偏向于娱乐化,新闻述评的形象性和谈话节目的思辨性整合一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增多了:实时评论、专题评论、集纳式评论、辩论式评论、独立评论、互动式评论、记者现场评论……评论类型增多,其评价的方式、方法当然也会发生变化:有倾向性的叙事、直抒胸臆始终是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评论的基本方法,而合理使用段子、打油诗、三句半、对联等文化手段更是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摆脱庸俗、低俗,走向信息传递与愉悦心情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

二、湖北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脱口秀节目《新闻痒痒挠》简介

《新闻痒痒挠》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汉派方言新闻脱口秀节目。该节目针对实时热点事件进行麻辣点评,以观点新颖见长,辅以新闻视频短片,形式多样,幽默搞笑。该节目时长60分钟,周一至周日午间11:10播出;日常版栏目共分为六个环节:《有图有真相》《痒痒唠新闻》《新闻有道理》《痒痒有说法》(以上四个环节都有评论)、《有事问痒痒》《rap新闻(片尾)》,周末版节目还增加了情景剧《痒痒蛮有戏》和《萌宝来了》访谈。

“主持人是最无法包装的。”[2]《新闻痒痒挠》的主持人“痒痒”是在网络上初具影响力的汉派脱口秀主持人,本名陶文,其形象定位于时尚帅气、青春阳光;其性格特点可概括为心地善良、个性搞怪、充满正义、热衷公益、体恤他人;其风格是“中国脸,国际范,武汉腔”。他评论时,观点在嬉笑怒骂之间呈现,态度在举手投足之中体现。

《新闻痒痒挠》在节目开播初期,所有节目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和其他公众平台。如何在没有独家资源的前提下做出独特的新闻评论节目?节目组要求每位编导以原创的精神来做编辑性节目,不仅要有针对新闻事件的“神评论”,还要在形式上出奇出新,要求编导充分发挥“关键词”“新闻归纳”等处理手法,巧妙利用主持人的演艺特长,将幽默段子、打油诗等形式运用到新闻评论中,最终形成了该节目独特的新闻评论风格。

三、《新闻痒痒挠》中新闻新评论方式举隅

1.巧用段子搞笑说理

“段子”本是相声中的术语,指相声作品中的一节或一段内容。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扩大了。“段子”就是“笑话”,“段子手”就是写笑话的高手,“讲段子”也就是讲笑话。当然,段子不能完全等同于笑话,“段子”往往更耐人寻味。

用段子做新闻脱口秀评论往往能让听众产生痛快淋漓的效果:

(1)春花(辅助主持):痒哥,听你这一说,我再也不拿新的四大悲剧来形容小默了。

痒痒:哪四大悲剧?

春花:久旱逢甘霖――酸雨;他乡遇故知――借账;洞房花烛夜――凤姐;金榜题名时――蓝翔!

这是网上一著名段子,版本很多,但编导选了一个比较适合节目定位,雅俗共赏的版本。

最初,《新闻痒痒挠》的段子基本来自网上,但为了节目的独特性,节目组要求编导改编或自己写段子,于是,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段子在新评论时产生了“神奇”的作用:

(2)昨天我到社区开证明的时候,被拒绝了。当时,我准备去复印店复印身份证,进去之后掏出身份证和一张百元钞票,我怕店主找不开,就跟店主讲:“我这里只有一张一百元的。”店主摆了摆手说:“不好意思,我们这里不复印人民币,有身份证也不行 !”

(3)前几天,小李子过生日时许愿:我希望明天出门就遇到一个忠诚的、好看的,不抽烟、不喝酒,天天陪在我身边的伴!

第二天早上,她一出门,就看到屋门口蹲着一只流浪狗。

2.用打油诗打趣、讽刺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

(1)评某期某开发商偷人家的建材装自家房子的新闻:

痒痒要送他一首诗:堂堂正正开发商,偷偷摸摸贼模样,来来往往跑六趟,兢兢业业你真忙。

(2)对醉酒新闻的评论:

朋友间小酒天天醉,喝坏了脑壳喝坏了胃,喝得倒头车上睡,喝得家都不晓得回。造孽啊!痒痒也建议:适当搞酒莫贪杯,不要过量才有味~!

(3)对结婚喜事变丧事的评论:

闹婚一场戏,尺度要注意,演得太卖力,婚事变葬礼。未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本来是一家人的喜事,结果成了几家人的悲剧,这也印证了一句话: 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礼,个性张扬。

(4)对碰瓷现象的评论: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小气,都舍不得买点番茄酱当血,难怪被识破撒。这真是:街头上演碰瓷,哪料倒霉背时,查出逃犯事实,等到法律收拾!

3.三句半热闹助阵

三句半是民间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形式,它是以f为主的韵文体曲种,也是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之一。一般由四个人表演,先由三个人每人说一句话,再由第四个人接半句。四人的道具也有所区别:第一个用鼓,第二个用木鱼,第三个用小镲,第四个用锣。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形式简洁,所以它用在脱口秀的新闻评论中是相当不错的一种调味品,能起到烘托气氛,活跃现场,吸引观众的效果。

(1)安检虽然蛮麻烦,但目的是保平安,为了大家都安全,莫烦,莫烦!

(2)这就叫:虐车狂魔行为怪,借车要用脚来踹,毁坏公物还斗狠,蛮坏!

当然在新闻脱口秀节目的评论中,三句半是不用道具的!

4.巧用歇后语,节目更亲和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其前半截的用意,但节目评点中一般还是会将后半截说出,因为这样会使评论之意更加清楚、明白,更能让节目亲近听众。

(1)一边是小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边是办事部门盐店里E天 ―― 闲(咸)话多:部门A说需要部门B的证明,而部门B说,冒得部门A的证明,我用么事来证明?这就像是:我说你要先给我蛋,才能孵出鸡,而你说我要先给你鸡,才能生下蛋。纠结这些问题,实在冒得意义。

(2)从“70后”变成“90后”,跨度也太大了吧?这叫么事?老黄瓜刷绿漆――装嫩。

5.妙用拆字拆词、同文歧义、谐音等修辞,评论效果出其不意

(1)拆字。此处拆字主要是以汉字拆开偏旁,打乱字体结构进行说事说理。这种评论更细腻、更透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下说谎的“谎”这个字:左边一个言字旁,意思是说话;右边一个荒,荒诞的荒。也就是说:谎话对于说谎的人来说,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对于听到的人来,那就蛮荒诞。

(2)谐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用在新闻评论中有别具一格的效果。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栏目组的编导瞳瞳。有一回我问他:“诶,瞳瞳,你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起这样一个名字啊?”瞳瞳说:“一开始我也不晓得,后来我发现,我爸爸妈妈每次借了别个的钱之后,都会跟别个承诺‘欠你的钱,我们通通(瞳瞳)都会还给你的’,这叫,父债子偿。”

(3)同文歧义。同一个词语或同一个句子,不同的断句或理解角度不一,表达结果、效果不一。用在评论中,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我的同学大毛,就是个典型的吃货,前几天他去一家单位面试,完了之后我跟他一起吃饭,我就问:“大毛,面试过了吗?”大毛点了点头:“面,试过了,味道不错!就是稍微有点淡。”

6.对联

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重大节日以及婚丧事都要用对联,因而,对联是广大受众熟悉的事物。对联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语言表达的独特艺术形式。用在评论中,它能言简义丰地概括现象、说明问题本质。

这个事,可用一幅对联说。上联:婆婆地铁晕倒医生冲前相救;下联:医生化解危机婆婆感激涕零; 横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如果说《新闻痒痒挠》是一档深入民心,“挠”到了社会生活的痒处还不隔靴搔痒的节目,那这些新颖的、不断优化的新闻评论方式便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焦点时刻”和“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视评论新模式。以丰富深刻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并带动了各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电视新闻评论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然而随着人们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各地政府对媒体舆论监督态度的日渐开明,电视传播制作手段的日益丰富,近年来有些评论节目反而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参与性、自由开放性、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等显著特征和优势的网络新闻评论吸引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和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焦点访谈”以4句话表达选题的原则和定位思路,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该节目播出后,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体现了栏目重视受众,内容贴近受众,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品牌。

二、论据的形象性和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而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使得它在提供论据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它至少有三种方式可提供论据:屏幕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介绍。电视节目的优势贵在视听结合,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屏幕形象动态、具体、形象,其真实性和可视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再加上评论员的直接评述,构成了电视评论在展示论据方面的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和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可以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通过设立短信平台等形式,使观众能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时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和电视能实现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评论员出镜讲说提供的论据往往是图像所无法传达的抽象的内容,或者是个别被采访者不能掌握的背景材料。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现场采访都是为了获得能够作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信息,这是共性;而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现场采访所要获取的又是两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一是获取论据,一是请观众和专家参与论证。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采访和后期制作。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由于电视新闻评论员直接参与节目采访制作全过程,作为目击者和参与者,他们的采访和评论更贴近节目的内容和观众,因而也大大提高了声音的真实性和言论的权威性以及节目的感染力。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和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第7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个性化节目题材评论话语节目品质

在快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迅速传播和大量生产,为受众选择信息,增加了多元化的阅读方式、深度及高度。新旧媒体不断融合,发挥着各自的优势,而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一改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而是互动的全方位的为受众传播信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传播信息的途径之一,逐渐以个性化、平民化、多元化、即时互动,成为节目长久追求的目标。

一、题材选择上,突破常规

1、把握重大热点新闻事件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事实,以评论的方式向观众进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评论不仅需要时效性,还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报道。新闻评论节目能否把握住新闻发展趋势,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节目的个性化塑造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节目结构体系,要突破从传统新闻的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就需多角度优化评论选题,搜集新颖的、具有价值意义的题材,才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同等节目的水平下才会把握高质量的新闻,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面对选题上,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以新闻时效性为第一要务。紧抓灵活多变的题材,及时跟进热点新闻事件,关心群众所关心的,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来正确解释新闻事实,引导群众舆论方向,最大限度地做到客观真实的报道,实现题材的新闻性和评论性。以《新闻1+1》为例,节目选题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来还原新闻真相、解读事件,力求以精、简和敏锐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如乙肝疫苗事件提出的关注婴幼儿生命安全,疫苗生产厂家的责任问题追究,到2014年安全网络话题,每一个视角的出发都是抓住最新的切入点,探讨新闻事件的由头来引出事实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

2、立足本土,挖掘民生新闻

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更加注重大众生活中的新闻。如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栏目中的民生新闻易于被观众接受,并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地方电视台没有权威的消息来源,只有走差异化的道路,关注百姓身边的事,对日常生活进行加工提炼,表达群众的意见,反应群众生活,达到新闻教化的社会功能。但是地方台又不能仅仅囿于当地新闻,适时适地尝试大视角的选题,可增加不同地域的受众,产生心理的共鸣。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在立足本省的实际情况下,关注百姓身边事,选题涉及时政、民生、社会、法制等方方面面,而且每个选题都具有典型性,并能很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来引导舆论。2014年12月3日和4日连续报道“杭州廉价牛肉”,揭秘廉价牛肉背后真正存在的原因,12月25日报道杭州公交车劝阻吸烟被打事件到12月26日报道12306泄密事件调查事件等,一系列深入报道,涉及范围广,报道之深满足了不同领域观众的喜好。

2003年“非典”事件触动了我国媒介的变革,触动了百姓对重大事件的知情权的呼声,致使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选择议题上侧重在关注贫困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来反映倾听百姓心声,打造节目个性化的诉求,提升节目收视率。

由此,电视新闻评论须在选题上深下功夫,更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利用电视媒体声画合一,声画对位的优势,使报道给观众现场感、立体感,树立电视节目的权威性。

二、评论话语上,注重平民化视角,突出深度观点

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视角,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评论发言人的立场和电视媒介的公开发表的倾向性评论。往往都是以权威专业领域的专家作为评论员。但随媒介融合的趋势加重,受众的碎片化、个性化和即时互动,个人的权力话语权越来越被重视,使电视新闻评论进入全民发言的时代,不仅仅要满足受众的信息“知晓权”,还要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话语表达权,使受众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与尊重。

1、成为观众的“主心骨”

观众对节目满不满意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收视率。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从百姓的实际出发,听取百姓的观点,少些高端的新闻,多关注民生,才可贴近群众生活。此外,还需充分利用“以情动人,以情载理”,体现新闻的人性关怀和思想。《新闻1+1》在节目的评论上力求贴近大众。2014年10月14日,《新闻1+1》做了一期题为《“千万”别报什么专业》节目,根据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和高考填报志愿难的社会话题,侧面反映了节目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时事热点的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平民化趋势,让电视新闻评论制作更加具有挑战性。新闻媒体在做好国家党和人民的喉舌外,不能单一的走时事新闻的发展道路。如《马斌读报》是比较流行的电视读报节目,一般选择前一天的某些关注度高、争议较大的新闻事件加以简单的评述,进而表达本台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讲述和评说,来反映真实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点滴,客观、公正地呈现故事原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必须把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履行好节目敢为民请愿、敢于揭露真相、发挥舆论监督的服务意识。

2、“代民立言”

“代民立言”要求新闻评论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讲述故事真相,还原事件的本质。如《新闻1+1》在2013年12月20日播出的《垃圾短信,该彻底治治了!》,2013年手机短信状况(上半年)调查报告显示用户平均每周接收短信35.9条。节目通过对群众的街头采访,让我们对国内三大手机运营商提出质疑。随后节目连线,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这条新闻说明,节目评论的深度加深了观众对事件的看法和质疑,也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节目还对受众提出建议,在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中要时刻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新闻评论的好坏,影响到媒体公信力的建立,站在受众的立场发言才能被大众接受,才能正确引领舆论场的方向,提升节目质量,传达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主流媒体的观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三、提升节目品质,促进节目融合

1、挖掘独特的主持风格,突出节目个性

主持人作为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中心和灵魂。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亲和力的平民形象,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新闻现场还是电视主播间,主持人都是新闻事件的引出者,其情感和思考对节目品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内涵、修养和智慧是电视评论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在于意见的传达和主持人观点的表述。主持人需要历练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与实践基础。《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平民个性和亲民风格,是此前这个节目长盛的因素之一。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期待说明对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的肯定。主持人在解读信息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他们在分析、评论、判断热点事件和公共话题时起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在关键时刻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本质的需求。所以,新闻评论节目个性和主持人独特的涵养对节目的形象塑造十分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2、应用媒介融合的优势,增强节目互动

媒介之间的融合升级,使电视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数字技术,开始了对传播渠道、报道方式的高度整合和深度融合,对新闻事件也开始进行全天候的实况转播,增加了节目与民众的互动性。如《新闻深一度》是全国首创的电视、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从现场和演播厅进行连线转播,观众还可以在微信与微博对事件发表留言和看法。加之,节目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兴起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话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受众的多元化选择,电视新闻评论优化节目要重视观众的参与互动,主动传播新闻信息。如《新闻1+1》和《新闻深一度》往期可以在网络上播出,并且在官方微博更新节目每期的话题,还可以通过添加微信公众账号和扫描节目官方二维码,与粉丝即时互动交流,让观众表达不同的观点立场,使节目鲜活有趣,提升节目空间,以此来引导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

结语

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坚持个性化的品质追求,积极打造亲民的节目类型,摆脱自身束缚,引进新鲜血液,自主创新,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结构,与观众积极互动,发挥主流媒体的特色,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流的节目单元和主持人,提升节目整体素质,在同质化的媒体浪潮中,优化节目和新媒体融合,提升节目形态,实现权威媒体的自我目标。

参考文献

①孙宝国:《中国新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8

②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王一兵,《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J].《当代电视》,2009(12).

④彭庆红,《浅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J].《新闻传播》,2012(3)

第8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传播手段;研究方法;选题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的蓬勃发展,其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在同一城市同时出现几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同一电视台同时出现几个新闻评论节目;甚至在同一频道内部不同时段也出现多个新闻评论类节目。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评论从业者已认识到新闻选题的重要性。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如何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呢?

    第一,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需要具有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

    这是从新闻价值的层面上来谈的。新闻理论普遍认为,新闻价值包含六个因素,即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着性、时宜性、趣味性,而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它与普通新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新闻价值上主要表现为: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中的事件、事实,都必须具备这些因素,因为各因素在不同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中的分布和数量不是也不可能等同。

    所谓典型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评说,因为,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许许多多的国内外大事,电视新闻评论不会也不可能一一予以评说。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把握住那些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来反映一般,通过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式影响受众。实践表明,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反响如何,社会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典型的新闻事件。

    所谓异常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应该遵守的社会准则与规范,破坏了特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种行为既有道德层面的,也有法规层面的。它还包含那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但又暂时不为大家所熟悉或者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对前者,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对社会上这些不正常的、不合法的、假恶丑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评论、批判,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警醒,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明辨是非、善识美丑,起到激浊扬清的功效。对后者,电视新闻评论追根溯源,并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对我们周围的人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它,以及它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等等,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面对不熟悉或无法理解的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怀疑或焦虑,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谓建设性,就是指电视新闻评论评说过的事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正面的、表扬性的或中性的新闻事件,在受众中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效应,如褒扬好人好事等。电视新闻评论同时也担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是党和人民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所以,从群众的观点出发,揭露问题的题材不可或缺。批评鞭挞不正之风等不良行为乃是社会正义的体现。选择这类题材时,要考虑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选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增加凝聚力,必须考虑社会承受力。我们所说的“建设性”,即对于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揭露问题入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认识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及症结之所在,并及时地采取措施纠正之,力争以后杜绝这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概括地讲,电视新闻评论的这种建设性,是以舆论监督的方式扬善抑恶,倡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信心,引导人民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注重效果、讲究方法。

    电视新闻评论是通过电视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它借助于电视这样一种传播媒介,声画文有机结合,现场感、立体感和纵深感鲜明,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易被观众接受,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这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在选题上,要更加注重效果、讲究方法,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促进难点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树立和鼓舞人民的信心,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具体到每一个选题,就是要追求反馈,凡事最后得有个交代。对于那些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时机、环境、经济条件等诸方面原因,其解决难度太大或者现时情况下不可能有结果的选题,哪怕再炙手可热,也不妨暂时放一放,等待恰当的时机。否则,凭一时冲动做下来,会发现它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观众通过观看电视新闻评论,在关心每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不由地想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吗?这件事情现在如何了?这个人如今怎么样了等等。当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在眼前被最终解决了的时候,他们会对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反之,电视新闻评论只将一个个问题或事情摆在观众面前,却迟迟没有或鲜有结果,那么观众自然会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最后可能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要立足自身,又要有突破。

    这是从电视媒介自身属性上来谈的。处在不同层次的电视台开展新闻评论,它的选题范围自然受到地域限制。

    县、市电视台作为一个区域性电视台,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受众对新闻的信息需求,打破旧的自我束缚、画地为牢的意识和框框,建立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新闻视野和新闻触角,将新闻办成一个包括本地新闻、省、市重大新闻、社会新闻的总汇,这其中当然包括作为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众多节目中拥有绝对高的收视率,并成为收视的惟一高峰。

    故而,县市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时,不妨也考虑多加突破,大胆尝试,跳出地域性,适时选择一些大视角、大手笔的选题。这一点对于应对电视“触网”后的激烈竞争尤显重要,因为面对各个不同地域的受众,只有能引起普遍兴趣的选题才会有较高的收视率。

    第四,根据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编排来确定宜于表现的选题。

    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每期节目只讲一件事;另一类,每期节目说两件事以上。

    前者在选题时需要找那些影响巨大、受众波及面广泛、发生根源比较复杂、有较多新闻背景的事件,如,延寿电视台《百姓看法》节目,每期大约8分钟,一般只讲一个话题,或揭露某地主管部门与非法奸商互相勾结生产劣质钢材,扰乱市场经济秩序(2006年4月3日《追踪地条钢》)。或披露某考区师生共同舞弊问题(2005年10月17日《里应外合闹考场》)。

第9篇:电视新闻评论范文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一――深入性。理论思维即逻辑思维是新闻节目即兴评论中运用最多的思维,逻辑思维的大量运用使即兴评论能够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示事物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入性就成为电视新闻即兴评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特征。但深入性“不是故作深沉地罗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而又解决无望的问题,不是故弄玄虚卖弄让人听不懂的学问或专业,不是靠一大堆陌生的概念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深入性指的是准确交代新闻背景,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恰当分析相关问题,通过现象和细节准确评述事件本质”。现阶段,央视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努力剖析事物表象,探寻其内在规律,从而给广大受众带来一定的启迪和深入的思索。

保证逻辑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主题要高度集中,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使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电视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有声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因此要使观众明白传播者的意图,前提就是一事一议、简单明了。不要长篇大论地叙述,那些长篇大论、深奥复杂的评论文章,不用说听,就是看,受众也很吃力。在这一点上,现在电视新闻中流行的读报节目就是很好的例证。读报节目中在阐述完社会现象之后往往都会有一两句简短的点评,观众听着不费力,十分简单明了,这也是读报节目受到观众追捧的原因之一。此外还要注意运用逻辑性的评论语言,它不仅要精练、简明易懂,还要干净利落,尽量使用短句,避免使用过长的复杂句,这样有利于受众的理解。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二――形象性。在新闻节目即兴评论中,形象思维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有时会比一大串嗦的理论有用和精彩。因此形象性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即兴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形象性要求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这主要指播音员必须充分发挥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直观性和导向性的长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容形式较严肃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更加注重人情味了,而生动活泼的表达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在这方面也有些很成功的例子,如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曾讲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地方,无偿培训农民工的社会活动,却成了一些培训学校和一些官员谋取私利的“敛财”工程,在叙述完现象之后,主持人点评道:“农民工免费培训这样一个牵涉上亿元财政资金的项目,就像唐僧肉,大大小小的妖怪都惦记着,要是资金运行没有规范,支出没有监管,事后没有审核,那就像唐三藏取经没有三个徒弟作保镖一样危险!”这段点评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犀利地指出某些机构运行的问题所在,效果要比单纯讲大道理好很多。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三――独创性。横向思维、异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扩散思维这样一些社会思维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中常常被运用,原因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即兴评论时,往往不满足已有的答案和固有模式,敢于创新,想他人所未想,提出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而正是这些思维的运用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思维具有了独创性的特征。要注意独创并不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而是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将论点和论据准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还以央视“第一时间”的读报板块为例,说到金融海啸期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却逆市上扬时,主持人并没有直接言辞犀利地批评这种现象,而是这样评论:“一句话,人家‘不差钱’,不过也许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觉得咱们成为奢侈品第一大消费国不是什么光荣,如果钱真是多得花不完,美国有比尔・盖茨、巴菲特,中国有陈光标、曹德旺,这些都是花钱行善积德的好榜样。”主持人在这里巧妙地将其与正面榜样进行比较,比常见的直接对这类事情进行批判效果要好得多,是一个异向思维运用得很恰当的典型例子。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四――整体性。系统思维和集中思维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中常常被运用,从而使评论更具有全局意识,也因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即兴评论有了整体性的特征。整体性思维的要求是,在与即兴评论几乎同时进行的短暂的构思中,要有把新闻事实与环境的关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来作综合考察的意识,要从整体着眼来判断其新闻价值。

时代推进新闻改革、推进新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当然,对于整个新闻改革来说,采取新的评论思维方法只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在新闻改革中运用、开拓新的思维方法,也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与观念更新。新闻思维方式的更新也要受新闻传播活动的制约,新闻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和社会同步进行,才能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