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第1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来把握: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正是应用这一教学设计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与网络课件的交互独立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用Java语言便可以制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有较强交互性能的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将Java程序内嵌在网络课件页面中,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同时由于它支持多媒体功能,因而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到课件中,并运用相应的个别化指导教学方法,如操练、演示、讲解、模拟、测试、游戏等,从而真正创设出一个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应用Java技术开发出的网络课件,既满足了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又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几乎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该软件。

二、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景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支撑环境,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便是其中之一。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类似真实的学习情景,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虚拟现实能够提供一种可迁移的经验或丰富我们日常的非虚拟现实的经验,通过反映真实的世界,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做不同的选择,但又可以避免真实的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或时间与金钱的消耗。比如,在开发化学类网络课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了由于化学反应而可能产生的燃烧、爆炸带来的危险,又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在这种仿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自体验,学习者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添加一些支持学习者之间网络通信交流的模块。最简单、实用的就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系统(Chat)。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之间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BBS系统。BBS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共享白板、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利用BBS系统实现协作学习时,一般先由教师或学科专家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习者参与到某一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学习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在线聊天系统,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指导、激励作用。

通过这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网络通信技术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方便有效的协作式学习,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是在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者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模型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查阅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详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另外,在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媒体资源并不是用于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课程的具体学习资源设计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与问题,提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为了能使学习者方便地学习使用网络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注意设计完善的帮助系统。保证网络课件有一个清楚、确切、一步一步的操作提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不清楚如何继续做时,应利用帮助系统得到明确的指示。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帮助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操作应符合一般商业软件的操作习惯,如用F1键进入帮助系统等规定。

五、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第2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学习策略 高职

[作者简介]刘彦臻(1964- ),女,湖南攸县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JGZ102,项目负责人:刘彦臻)和2009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毕业论文(设计)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桂教人[2009]62号,项目编号:58,项目负责人:刘彦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72-02

一、引言

学习策略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国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Rebecca 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促进习得、存储、提取和使用信息而采取的措施,可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成功的学习者会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需要和学习阶段的学习策略。O’Malley 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特别的思想或行动。他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学习者利用认知处理学习的知识,通过对学习的规划、监控和评估等手段来调节学习;认知策略用于学习活动之中,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记忆、理解,进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步骤和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知识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合作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研究采纳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方法,参照Oxford的学习策略量表编制调查问卷,对某高职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过程

1.研究问题。(1)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使用现状。(2)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水平。

2.研究对象。某高职学院2010、2011届商务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202名毕业班学生。年龄从21~24岁不等。调查时间为两段,分别为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及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3.调查工具。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以学生匿名在线填写、提交问卷形式进行。问卷由“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现状”四部分组成,共72个选项。发放电子问卷202份,回收问卷1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11%,其中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89.4%。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接触过网络教育形式,其中67.57%的学生接受网络教育时间为1~2年。所有的学生每周都会上网,其中69.3%的学生周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8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习任务有促进作用,这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元认知策略。在计划策略方面,62.84%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制订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计划,上网学习之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在自我监控方面,60.84%的学生能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网学习的时间,提醒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学习,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及时调整网络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独立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评价方面,67.58%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后会以多种方式衡量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但只有40.35%的学生在每一次网络交流过后会认真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触,只有31.58%的学生有写博客或日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的习惯。

3.认知策略。(1)认知工具使用:93.86%的学生经常会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所需的资料;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资源;74.56%的学生会经常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Email、QQ等)与他人讨论问题。但是他们对一些新认知工具的认识不足,使用率偏低,56.14%的学生知道智能手机中用来辅助学习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只有13.16%的学生平时会利用手机上网学习;45.61%的学生熟悉一些Web2.0工具(博客、Wiki、RSS订阅等);35.09%的学生会经常使用概念图等工具辅助总结或梳理知识;还有29.82%的学生称对计算机和网络不太熟悉,影响学习效果。(2)信息识别加工。75.01%的学生会收藏一些学习领域相关的网站、博客等,并进行整理分类;83.78%的学生知道该采用网上哪些资源和常用工具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63.1%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网络资源完成相关的网络学习任务;72.7%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独立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71.05%的学生会利用电子学习材料中一些特殊记号来辅助学习;60.52%的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内容。(3)认知活动偏好。网络环境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是:利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51.35%,小组协作学习40.54%,用Word或PowerPoint等工具完成作品35.14%,上网查找资料29.73%,回答问题24.3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24.32%,听老师讲课16.22%。学生认为网络学习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的知识呈现形式是:多媒体课件54.05%,在线点播29.73%,录像16.22%,文本形式0%。

4.社会策略。76.71%的学生愿意在网络环境下与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同伴一起开展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学习资料;54.38%的学生在网上讨论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复别人的说法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网络学习社区中同伴的帮助;49.1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会向网上学习伙伴倾诉。

5.情感策略。78.07%的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学习的心态,希望学有所获;73.73%的学生表示与他人通过网络协作成功解决问题和顺利完成网络学习任务时,会有成就感;73.21%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达到全部或大部分教学目标,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自信;70.26%的学生对自己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7.57%的学生基于网络学习时感觉很轻松,觉得上网学习很有趣;56.76%的学生表示在基于网络环境中遇到学习困难时,有信心克服。

四、讨论与建议

1.通过训练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元认知策略训练。学习目标不清、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较差的学生,需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对他们进行元认知策略指导和训练,重点指导高职生借助专业知识及元认知能力激活、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上,并建立相应的网络监控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训练高职生的计划策略。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系部和专业分别制订相应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并嵌入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开题报告模版,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则根据指导书,结合自己的实习工作、生活实际情况,在开题报告中慎重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模板中指南的引导下填写个人学习计划表,并利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执行学习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其次,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监控策略。指导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监控学习过程并调节学习进度。最后,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总结环节强化高职生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审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因。

第二,认知策略训练。传统教育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选择、判定、组织与精加工,而复述以及机械识记等学习行为较少。在文献检索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如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网站和方法等。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阶段要指导学生鉴别出学习材料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并组合相关信息建立框架,找到不同材料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技能,掌握对比、分析、归纳、应用等信息加工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学习活动都在线进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和环境,学习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对学习策略的辅导全程渗透到面授、导学、助学和辅导答疑等各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素养、学习策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保证完成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全程教学和辅导任务。

第三,社会(情感)策略训练。基于网络的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寻求他人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交互非常重要,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获取其他专家的指导对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会有很大帮助,而且这种交互大多在平等、无功利的网络空间进行,能弱化传统教育中的身份隔阂和约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指导学生寻求他人支持时,需提醒学生注意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专业评价,从合适的对象群体中寻求支持;注意提问技巧,加强问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心态要平和,寻求支持有时需要等待;正确处理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要主动帮助他人,以换取他人更多的回报等。

2.通过课程设计发展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良好的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科学的学习策略。如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流程设计、电子档案袋等教学评价设计能提高高职生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评价策略);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认知工具设计的课程内容(导学课件、讲座视频、电子教材等)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发展;专题论坛、即时信息、课程答疑等课程交互功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策略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教学环境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的变化,基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工作流程制度、采纳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过程监控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基于网络的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如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知识,获取除导师外的更多帮助,从而加速提高其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

4.基于网络评价优化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策略。第一,多元评价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长期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学生、企业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很少介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则可以打破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在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聘请企业、行业、其他同学、其他教师、企业和行业参与其中,从多个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提出建议。

第二,改革评价形式。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形式以评分/评语+答辩为主。评价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好的作品和经验不被其他同学学习。而网络课程恰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有的作品都被展出,所有的同学都需参与,所有的智慧都被分享,所有的问题均被剖析,所有的教训均被告诫,以此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内容仅限于作品评价,评价内容较为单一,网络课程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评价内容全面而主次分明。作品无疑主要评价内容,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记录为评价提供多个视角,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共同作用,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

[2]马颜萍.浅谈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3]张命华,刘电芝.培养远程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教学思考[J].中国远程育,2009(1).

[4]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第3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36-0008

1.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加强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全国各高校掀起了一股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尤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各大高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按精品课程网站评审的条件建设网络课程。然而,许多高校网络课程要么只为“评”而建,一次性建设结束即告完毕,极少投入使用;要么把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课堂搬家,没有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我们不禁思考,这样建设的高校网络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吗?它们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为了深入剖析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问题,笔者基于学校课程网络平台设计和开发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并于2010年秋季开展了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通过网络课程教学实验,笔者力求探索适合校园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高校开展网络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高校网络课程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以网络为主和以网络为辅,前者主要是进行开放远程教学,后者多是高校内开展的网络教学。高校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教学则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积极的补充。但是,高校在引入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对教学对象认识不清、过分强调网络作用、对教学应用效果重视不够,等等。

为了分析国内网络课程应用研究的现状,笔者通过查阅CNKI中2000-2010年《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5本教育技术类期刊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秀博硕士论文,参照谢幼如等(2003)对网络课程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分类,以“网络课程”为题名进行论文搜索,共搜索到653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存在重设计开发、轻管理评价的现象。而且对网络精品课程应用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这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直到2007年才开始出现,且数量有限,2009-2010年应用效果的文章才开始增多,而且大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制定网络课程的应用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围绕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进行教学应用个案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关注学习者的收益程度,关注学习者的使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就教学实践来看,根据笔者对S大学19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目前大学网络课程应用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网络课程的建设,忽略其教学应用。该校现有网络课程要么只是搭建完成,还没有任何内容;要么就是将大量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评价等课程信息照搬到网上,使网络课程成为展现课程信息的平台,而不是网络教学的平台。

第二,网络课程模块设计不合理,没有系统的设计思想。很多网络课程都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络课程中,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使得模块看起来杂乱,不易于学习者学习。

第三,教学资料缺乏,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有网络课程中几乎都没有提供学习者详细的课堂教学、课外参考资料以及教学相对应的课件。网络课程没有很好地充当补充课堂教学的角色,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教学互动效果不佳。由于该校网络课程重开发,轻虚用,所以基本没有很好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得论坛、答疑、在线测试等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作用。

第五,网络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者对网站内容的更新率较低,有些网站甚至自建成之日起就不再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调整,造成资源陈旧现状,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3.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实现

3.1网络课程的设计流程

根据系统化教学设计思想,通过以下几个过程:网站的功能定位、教学对象分析、网络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及组织、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的确定和评价方式设计等,笔者对《跨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3.1.1网络课程的功能定位

高校在建设网络课程之前,首先应对该网络课程功能进行定位。正如前文所说,高校网络课程与远程网络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全英语示范性课程,是典型的高校网络课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示范性课程,为评审专家充分展示课程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全面的教学材料,更好地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供互动交流的讨论平台,方便教师与课程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便于及时检测反馈,检测学习效果。

3.1.2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教学对象及需求将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知识,吸收消化了大量教学内容,网络课程的资源可作为学生课后补充学习的工具。这包括利用网络课件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实现自测和练习;利用网络答疑模块提供答疑解惑途径等。因此,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使网络课程资源成为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工具。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为专业选修课,实验教学班为大三年级、来自3个专业的51名学生。笔者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点。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每周课后只有不到3小时的时间用于网络学习(如图2)。由于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所以学生课下投入的时间较少。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有针对性,应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考虑学习者学习时间,合理进行教学安排,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均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其基本功能进行网络学习。

3.1.3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是建设网络课程的核心,不仅指教师提供的教材、课件,还包括教师和为学习者提供的辅助参考资料。

首先,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课堂搬家,需要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项目要求的先进的英语原版教材。

其次,通过分析学生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要有利于学生自学,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每个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教学单元或统一知识点为依据。每一专题都提供相应的学习配套材料。每一章都提供有“内容概述”、“学习目标重点”、“词汇提示”和“配套练习”。

3.1.4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媒体呈现形式

网络环境下,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多媒体化。教学信息是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织起来的,使学生通过全方位的感官接受信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媒体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不应盲目追求媒体的多样性,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讯息设计理论,选择最合适的形式来表现课程内容。

3.1.5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方式及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作为课外辅导的网络辅助教学,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建设网络课程时,应依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确定教学应用模式。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按提示选择性阅读理论知识要点;按提示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和网页、课件;布置思考题;设置专题论坛进行交流和探讨;进行练习与测试;通过电影小片段感受课本知识;设置学习小组,加强小组合作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在不同教学活动中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3.1.6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网络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态度、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结合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的特点,最终选定课程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等作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项目。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结合传统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综合全面地进行学习评价。利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教学教务管理功能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检查,及时给予评定和督促。比如:课程的登陆情况,教学资料的访问学习情况,参与论坛讨论的发言次数,作业提交情况,在线测试成绩等。

3.2网络课程模块和整体结构设计

为了确定该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笔者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本课程强调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同时伴有教师监督学习、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及网络课程引导学习,充分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助学、互学、督学、导学”为辅的教学思想。根据调查并结合S大学网络课程现状,我们确定了本课程具体模块功能包括:课程导学、课程材料、自主学习、课程互动、案例库等,具体的结构框架如图3所示。

·课程导学:主要介绍了该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安排以及网络课程学习指南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该课程及教学内容情况大致了解,方便后期学习。

·课程材料:主要提供课堂教师课件以及课外补充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每个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大纲、内容以及课后练习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库:根据课程目标及要求设置的模块,主要用于同学们小组协作学习的成品展示。

·课程互动: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论坛、答疑、作业、测试等,用于教师与学生互动。

在整体结构确定后,笔者依托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课程的制作,图4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的主页。

4.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实践

网络课程建设完之后,为了研究其教学应用情况,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跟踪实验,管理参与网络课程,记录并且观察学习者的使用情况。

4.1教学应用方式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 Learning)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它指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模式以及学习方法与媒体的混合。但是这种混合并不是随意的掺杂,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各个部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者,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学习适当的学习内容。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把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培养其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

4.2教学实施过程

混合式学习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维持各方式、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因此,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自主学习和发展性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就是采用这种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本学期该课程总共16次课,教学内容为13个专题,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

·课堂教学:共有11次,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师讲解为主。

·自主学习:另外2个专题,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系统、易懂,我们将其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材料、课外拓展材料以及课后练习自测题等,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线测试:一个学期2次在线测试,主要是对课程进行阶段性的评测,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两次测试均以网络形式完成,当学生登录平台开始测试时系统会做相应的时间记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试卷,并给出相应客观题成绩,主观题由教师后期批阅。

·课程作业:本课程中设计了2个作业,以在线形式提交。

·小组协作学习:学期末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完成跨文化冲突案例的开发和分析,在最后一次课时进行小组汇报演出,作品形式是PPT展示和Word文档各一份。

4.3教学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课堂教学参与(15%):考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在线课程讨论及自主学习(10%):考察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课程作业(15%):通过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在线测试(30%):通过在线测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小组合作案例开发和展示(25%):小组协作开发跨文化冲突案例并展示。

·课程学结反思报告(5%):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4.4实验数据分析

为了比较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对于网络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态度等,笔者在实验实施初期和结束后分别对学习者进行了“网络课程需求调查”和“网络课程学习反馈调查”。其中需求调查问卷共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6份,课程反馈问卷共发放39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都达100%。另外在课程结束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态度,笔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分3个小组,对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综合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实验数据和教学观察等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认为,本次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总体比较理想。

网络课程实施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学习者对于使用网络课程学习的感情倾向,数据显示,只有6.52%的学生对该网络课程持肯定态度,认为对学习一定有帮助;58.70%的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学习有帮助,但是不确定;甚至有近三分之一,34.7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课程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如图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近60%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未使用过网络课程,而使用过网络课程的同学参与也很少,只是利用网络课程下载教师课件,而从未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去使用学习。

网络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通过反馈问卷对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有76.92%的学生对于本网络课程表示喜欢(如图6),与之前调查结果对比发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转变了对网络课程的态度。

对于该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也做了统计(如图7和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61.54%的同学对与自己参加本网络课程的学习表示很满意,很多同学认为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他们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近70%的学生并未表示支持。

数据也显示,对于“网络课程提高了学习效果”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同学只有近50%,显然虽然同学们很满意该网络课程,也表示很愿意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但是对于网络课程的效果评价还不是很高,这说明我们今后在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果方面还需多做努力。

4.5教学应用问题分析

虽然本次网络课程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通过对学生使用情况及访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平台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4.5.1混合式学习应用效果不明显

本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应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学生也表示更倾向于接受这种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然而,课程反馈调查数据显示,混合式学习方式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有5l。28%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方便他们安排学习时间,但也有近50%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没有帮助他们节约学习时间,进行有效学习。

在个案访谈中,同学A谈到:“其实我更倾向于混合式学习方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与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由于本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极其不稳定,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或测试的时候屡屡受挫,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同学B说:“混合式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减少课堂学习的心理负担,但是因为没有更多的指导,感觉网络学习有些迷茫,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混合式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指导和督促,学习效果仍然难以保证(如图9),此外,由于高校网络平台不完善、不稳定,造成时间浪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加强教学管理监督和网络平台稳定性非常重要。

4.5.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调查发现,61.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才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约33%的学生在为了完成在线测试或课程作业的教学任务时才会去关注网络课程,只有2.56%的同学会自觉地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如图10),另外,网络课程实施前,调查显示有近70%的学生希望本课程提供课堂学习资料以及课外补充材料(如图11),课程实施后,76.92%的选择认为课堂教学资料对其学习帮助最大(如图12)。由此可见,网络课程学习的价值没有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认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他们只是将网络课程看成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下载、获取课程材料的平台。这种对网络教学的狭隘理解和应用应该摒弃。

4.5.3网络课程互动效果不理想

本网络课程设置的论坛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和讨论的平台。然而学习系统的记录显示,答疑板块的发帖数目为零,论坛讨论主题共为3个,均为教师主动发出的讨论专题。截止2010年12月底,论坛回帖数为47,学生在回复教师帖时,也只是在回答问题,没有针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论或展开讨论。同样,有95%的同学是在有作业或教师提出要求的时候,才去关注论坛(如图13)。遇到疑难问题,66.7%的同学选择自己到课程资料中寻找答案,18%的同学希望去论坛和答疑求助(如图14)。

我们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调查(如图15)。数据显示,论坛人气不高、时间不足、论坛模块设计等是主要原因。在进行个案访谈时,有同学也表示:“不积极参加课程论坛,主要是由于该校网络平台采用实名制,不好意思对别人的回答进行直接评价,而且论坛中气氛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喜欢做第一个主动发帖的人,所以希望有营造论坛气氛的带动者”。另外一位教师也曾提出过,该校网络平台论坛模块过于死板,不能发挥真正论坛的作用,没有任何奖励机制去激励学生们参与,与一些其他性质的论坛还有差距。可见,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的交互手段,如何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交互模块,让更多学生参与,已成为当前网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5.4网络教学平台稳定性不理想

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常常会由于教育技术理论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而受到影响,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用户只需要轻松设置,就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课程,因此受到了很多高校教师的青睐。这样一来,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网络教学平台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很难做到个性化设计,而且其稳定性、可操作性依然难以保证。例如,学生不能正常进行在线测试,频繁出现闪屏,无法提交,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过分焦虑。对网络教学失望。另外,论坛设计死板,没有提供如虚拟金币等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也是影响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

表1调查数据也显示,虽然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该校网络课程可以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但是近55%的同学认为不能顺利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近65%的同学认为其运行不好,而且几乎98%的同学普遍认为网络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

另外,影响网络课程实施效果因素的调查(如图16)显示,87.18%的同学认为由于网络教学平台不完善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因此,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其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是保证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5.高校网络课程实施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普遍认可网络课程的作用。并愿意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对网络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期下载课程资料的狭隘阶段。要增强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应用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课程应用。虽然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要将其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不停留在为“评”而建的层面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变观念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课程都是通过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而成,教师可以轻松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解决了教师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因此成为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其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只有从功能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网络教学的效果。

(3)对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培训。实验和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参加某些论坛或教学活动,而是由于缺乏网络课程指导,不适应网络教学模式所致。开展有效的网络教学,必须给学生必要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操作的培训和所学网络课程模块功能的培训,减少学生心理障碍,方便学生学习使用,提高学习效率。

(4)提倡混合式学习模式,加强网络课程活动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网站功能模块的设计,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高校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学习自觉性仍然欠缺。为了鼓励并保证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教学时,要强调课堂与网络的整体性,课堂活动必须与网络活动形成整体关联,从根本上促进并监督学生课外的学习。

(5)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其网络课程参与度。受传统课堂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对于网络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及计算机能力的培训,使其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课程的参与度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应当重视网络课程的有效管理,为教师配备网络课程助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时间和技术能力有限的问题,督促并激励学生学习,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提供更好的支持。

第4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知教学理论;网络课程;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7―05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越来越多网络技术成熟的校园尝试通过开始网络课程以弥补传统的校园教育环境的不足,以期借助网络课程,开辟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教育机会平等化。有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网络课程的优势有目共睹的,它满载着学校、教师开拓崭新教育空间的希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于教与学不利的元素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知识管理之难、交流之难、反馈之难以及学习动机激活之难等方面。[1][2]

为了优化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兴趣,学者们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过程与步骤、其教学应用模式与效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形式、课程本身的维护与管理、支持网络课程的平台的研发乃至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习风格以及性别差异引起的网络学习差异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尝试[3],他们的讨论主要触及了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公布的《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及的网络课程所应具的六大关键特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可用性、技术性、媒体特性和文档资料[4]。《标准》的出台无疑让教师在实践中有章可循;然而,《标准》中的六大特征及其领衔的33个二级指标着眼于网络课程的技术环境以及“认知”的建构,但抓住这些关键特性,是否就能成功地运作一个网络课程呢?

毫无疑问,学习过程是认知与情感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效果也是两者共同作用的成果,如果说实现“知识的直观化、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活动化、智慧化是通往素质的必经之路”[5],那么对于无论是用于辅助还是替代传统教学形式的网络课程来说,这也是它理应实现的目标。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上述的“显性环境”,“隐性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如用以促学的情感策略等。就这个方面的相关讨论不多,也缺乏实证数据支持。为此,本文利用参与性观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基于情感策略的设计如何优化网络课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试探讨“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哪些情感设计有利于网络课程的软环境的优化。

二 情•知教学理论与网络课程

1 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分析、比较了当时的教学论三大主要流派――新行为主义教学论,认知教学论以及情感教学论后,博采众长,整合出独具特色的“情•知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突出了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避免了上述三个流派理论之不足及片面性。冷冉认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本位化,教学效果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而情•知教学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其教学心理化的本质和以情化人的核心思想。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有发动、强化、支配的作用。冷冉把情感因素的功能归纳为三点:一是情感因素与知识、智力一样同属培养目标;二是情感因素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基础;三是情与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可以起着推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作用,促进认知。学生的学业表现优劣受认知即智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如其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来得巨大。因此,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上,才能培养“知、情、意和谐统一、现实的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新人。”[5]

情•知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要求,其内涵可概括为七个方面:(1)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同学关系;(2)适宜的学习环境,无强烈的光、色刺激,无噪音,无恶臭;(3)课堂情调有疑问,有惊讶,有迷惘,有争论,有笑声,而以愉快为基调;(4)学习的情性过程与认知过程时而平行发展,时而合而为一,不存在厌倦和思想溜号;(5)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只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才进行讲解、示范和指导;(6)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性与情绪性因素,给学生以指点,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7)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情知教学,在情知教学的环境中进一步教会学习。[6][7]

一言以蔽之,情•知教学理论富于“人情味”,强调师生/生生关系、环境创设、情感交流、适时反馈、思想引导以最终达致以情促学。

2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的情感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由两部分组成: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8]。

把情•知教学理论引入网络课程的建构是基于承认学习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对于学习的成败具有性,从而必须在网络课程里增大情感的导入,在设计与运作网络课程时每个细微支出都配以情感设计。其实,早于1989年Sheerin就提出了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应具备7大元素――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评分标准(举例说明)、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有意义的活动(可促进学习动机、有趣、值得学习)、过程选择(允许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学习风格)、反馈和均衡的材料结构(配有适合各种水平的学习以及其主要学习目标应大同小异)[9]。在网络技术尚未发达、网络课程远未流行的年代,Sheerin提出的网上自主式学习材料构建清单略为简单,提纲式的清单并无深入解释具体内容与操作,然而其先锋意义在于把大量心理学的元素引入网络材料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并赋予其重要地位,突出感官刺激(通过呈现方式)、动机刺激与维系(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反馈)、承认学习风格上的差异。

随着网络学习的铺开,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情感课堂中的情感设计并基于实践经验提出各种建议,众说纷纭。借助情•知教学理论,可把各项设计梳理成氛围与环境创设、师生/生生关系培育、情感交流、反馈、思想引导等五项。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网络课程的建设者首先应在网络教学中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学生在一种智慧化、人性化、人文化的学习氛围中自由交流和学习[10],教师要在网络学习环境要体现人文关怀,保持灵活的人际交互和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学者们建议教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个性特点,另外还可通过BBS、聊天室、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等工具来创设更公平、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11];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能为网络课程所利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多,博客也被认为是建立起师生间关联的有效工具,它既有助于实现师生“思想”共享,也有益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把个人隐性知识与情感显性化的过程中惠泽了学生的情感培养[12]。同时,网络页面的布局与设计、学习导航设计、内容结构划分、利于学生的情感产生和交流的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以及网络学习材料的选材等也不容忽视。[13]

除了利用技术,还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和控制学习活动激发、调动、维持、控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后在讨论板中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互相评价以提高其高层次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群体合作意识[14],实践中还发现当教师把协作活动融汇到作业甚至测试中去,学生可在促进合作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能力[15],此外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减低学业挫败感,构筑健康情感。

此外,反馈方式的改革对学生情感而言是股不容忽视的塑造力量。增大在反馈设计投入,从原则、格式到呈现方式的革新可增加反馈的有效性,同时借助鼓励性、纠错性的语言,时配以亲切的表情符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节学生情感、建立亲切健康的师生关系。[16][17]

三 情感策略优化网络课程环境的研究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情感策略的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 哪些情感设计对优化网络课程相对有效?

2 研究方法

被试:被试对象为广东某涉外型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共计9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73人。所有被试对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修读了《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使用知识。所有被试对象于2006-07学年均参加了历时一学年的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英语》辅助课程的学习。

步骤:第一学期始,《综合英语》网络课程按照《标准》中的六大指标33项二级指标进行设计,具备网络课程的教学、作业、测试、反馈评价等核心板块。第二学期始,笔者在第一学期的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尝试以情感设计优化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

设计:实验课程主要从教学、作业、测试、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入手,以情感设计为显性技术环境润色,具体操作与目标如下表:

数据:研究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获取数据:(1)Blackboard系统录得的每位被试对象在06-07学年参加《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含访问次数、关注板块、网络使用习惯等参数);(2)问卷调查:在06-07学年第一、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所用问卷相同,由13个问题组成,其中3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他10个均采用李科特量表进行测量,1到5分别代表“非常同意/满意”到“非常不同意/满意”。

统计手段:本次调查共收回90份有效问卷。收集到的上述两组原始数据借助SPSS14.0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

四 结果与讨论

1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与参与度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在第二学期末,被试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有所提高,Paired Samples T检验的结果显示满意度的统计值为:t=-6.671,Sig.=0.00(< .05),同时,置信区间没有跨零;此外,通过由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表3和表4数据统计所得,学生在第二学期探访网络课程的频率(t=-6.027,Sig.=0.00 < .05)和每次停留的时长(t=-4.203,Sig.=0.00 < .05)都有明显增加,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基于情感因素的充分考虑而设计的网络课程,及在有效刺激、维持、控制等情感元素的引入后,学生对充满情感关怀的网络课程更为满意,更愿意参加,在经情感优化网络课程环境里的体验持正面态度。

2 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描述

分别在两个学期期末,学生在给出的同样一套含40个描述网络课程的词汇中,选出10个他们认为最能描述网络课堂特征的词汇时,学生所选的词汇有所变化,可见学生对经情感设计改良后的网络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除了一些在第一、第二学期均上榜的词汇外,有个别词汇,如“提高学习兴趣”、“导航清晰”进入了排行的前十。另外,“页面设计合理”、“具激励作用”、“具激励作用”等词汇的中选百分率也大大提高,这表明情感设计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态度及情感有正面的变化。而从学生所选出的词汇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体验的评价正是与设计意图相符的,情感策略与设计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也解释了其于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提高的原因。(如表5)

在所采用的情感设计手段中,以教学博客、个性化材料共享、三文治式评价反馈最受学生欢迎。可见,越是能直接抒感的元素,越能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刺激学生的情感。而一些相对隐性的情感促学手段,如网络协作的活动,受到学生的认可度较低。虽然如此,这些隐性手段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其不容易被学生感知与测量,因此其效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 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情感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刺激了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和满意体验。若教师要提升网络教学的效度,就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培育网络学习的良好气氛,刺激学生在线学习动机,有意识地增加网络课程中的情感设计,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富有情感关怀的教学氛围,消除各种教学障碍,打开以教育为目的的情感渠道,把学生从孤独无助的网络学习体验中解脱出来。而这对网络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设计之始需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与使用习惯,以便设计真正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使用环境的课程。如条件允许,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课程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群体,也能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静,杜艳.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反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协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7):183-184.

[2] 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98-99.

[3] 谢幼如,刘,高瑞利,尹睿.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46-49.

[4] 教育部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标准(2003年)[S].

[5][6] 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7] 宋庆泮.“情•知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普教研究,1995,(6):46-49.

[8] 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9.

[9] Sheerin, S. Self-acces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324.

[10]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7):52-56.

[11]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52-54.

[12] 陈美芳,项国雄. 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30-32.

[13] 吕薇华.创设情知互促的教学格局[J].教育发展研究,2002,9:115-116.

[14] 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5)(上):37-40.

[15] 李西刚,王淑娟.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交流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9):68-70.

第5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07-03

Exploring Network Education Applications Course Design Plat-form based on Moodle//LIU Liyan, AN Heyi, GUO Zhongqi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features and benefits of the Moodle platform, an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Network in Education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employs real-life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how network inquiry-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can be designed in the Moodle platform

Key words moodle; network in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ing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Moodle作为一个简单轻便、相容性高、功能强大、技术门槛低的开源软件,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已逐步在网络教育中展示了一片新天地。在我国,Moodle平台在高校网络教育中使用得越来越广。对此,作为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习者,通过本文初步探究如何在Moodle平台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主要是以宁夏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育应用为例,探索如何把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融入Moodle平台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1 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和学习管理系统众多,如Blackboard、webcT、Aiuto等课程管理系统。而在这些系统中,Moodle平台在课程管理系统工具中名列第一。在我国,Moodle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对Moodle平台的汉化翻译工作在国内已经于几年前完成,并且陆续出版关于Moodle课程设计的培训教材,有些省份还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其中培训内容就包括对于Moodle平台的使用。

2 Moodle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原则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Moodle平台为基于网络开放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网络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Moodle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指导,结合教学设计模式,遵照教学设计的逻辑步骤,首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其次分析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再次选择学习资源及组织学习活动,最后评价反馈调整教学过程。

3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整体构思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近年来网络教育和数字化学习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各级学校都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但是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了解网络教育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整体构思 网络教育应用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以其学习内容新颖、理论知识前沿、实践技能部分实用性强而一直被学生所喜爱。本课程从网络教育的理论性开始,从网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网络的基本类型、网络教育应用的界定、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构成等方面对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性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又以网络化教室的应用、校园网的教育应用、互联网的教育应用等专题的形式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结合;最后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网络教育应用开发新技术对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进行展望。

作为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实践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学习搭建网络课程,学习课程管理系统、做好课程活动设计是完成实践内容的第一步。本文将本课程在Moodle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课程学习模块、资源模块、讨论模块、测验模块。又在课程学习模块和资源模块中分别设计八个主题,分别是网络教育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教育环境的构成、网络化教室的应用、校园网的教育应用、互联网的教育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教育应用开发新技术、网络教育应用实践。

4 基于Moodle平台下的网络教育应用课程设计

根据Moodle平台的功能优势和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征,本文构建出在Moodle平台中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模式为: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等;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协作活动的设计、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Moodle环境下根据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

1)教学环境的设计。Moodle平台下的网络学习环境通常包括:适用于个别或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用于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地区性内联网络系统;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系统。根据Moodle的功能特点以及以上的学习环境,本文设计出一个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在线学习环境,如图1所示。

2)教学资源的设计。根据Moodle的功能与特点以及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的内容,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可以包括文本资源、图形图像资源、音频资源、动画资源、视听教材和课件等。Moodle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关系如图2所示。

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在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学习任务及其操作的总和。在Moodle中有各种学习活动模块,如聊天室、讨论区、Blog、Wiki等,本文根据Moodle平台各模块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和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如图3所示。

1)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者根据自己所确定的与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相关的学习主题,可以在资源模块中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根据所提供的资料按需进行探究学习,并且在评价测验区进行自主测评以检验学习效果和反馈学习不足。例如,对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中的网络教育基础知识以及网络教育环境的构成等理论知识,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资源区选择相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该资源区有知识讲解文本、相应课件、精品课程视频和虚拟网络实验室的链接等供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利用。

2)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由于Moodle平台支持平滑的、同步的文本交互,聊天窗口里包含个人图片,支持URL、嵌入HTML和图片等,并且所有的谈话都可以记录下来供日后查看,所以可以设计出协同、辩论、伙伴、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方式。如进行网络教育应用中网络教育应用开发技术章节的学习时,需要学习者进行讨论分享交流。该章节的学习完全可以采用协作学习活动进行学习,具体方式如表1所示。

3)指导性活动的设计。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问题的设计者、资源海洋的导航者,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在Moodle平台的不同模块中都体现着指导作用。在交流互动区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进行不同教学目标的交代和教学资源的展示,学习者通过作业提交向教师进行学习活动成果的反馈。

学习评价设计 结合Moodle平台下该课程学习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进行基于Moodle平台下学习评价的设计。

1)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形成性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阶段和小组性评价阶段。诊断性评价阶段主要评价每一个学习者对于网络教育应用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情况,可以从Moodle平台获得包括学习者学习资源、视听教材和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互评的数据也可以作为组内学习情况的评价。最后,教师指导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估。

第6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模块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7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及教学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进行教学,已成为继传统的教学之后的又一教学方式。在网络课程教学[1]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发适合自己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应用在高校中已经趋于常态化。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为例,从网络课程设计的必要性、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和系统模块设计四部分进行阐述,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设计的必要性

(1)通过浏览许多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站,绝大多数网络课程的设计都缺乏系统的内容组织,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设计,所以设计并开发网络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比较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引入大量的教学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教学实例上学生能很快掌握知识的关键点,既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对于学习者计算机知识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3)网络课程的设置与书本知识相比较,采用非线性结构呈现教学内容,同时使用媒体技术,实现了一些同步或异步的交流。

(4)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大学生(包括专科和本科)的公共必修课,学生人数众多,开发网络课程既满足了大量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在线讨论、在线答疑、下载资料等方便快捷的操作,在学校及社会上反映良好。

2设计原则

21网络课程设计的交互性原则

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3]是个体异步学习,没有教师的面授和群体学习环境。针对网络课程的学习特点,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指导学生学习,老师的角色就变成指导者和管理者。只有在网络课堂上制定一些制约措施,充分发挥指导者的指导作用,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管理得好。据此,提出四个方面的网络课程交互性:学生与视频课件的交互性、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学习群体内的交互性。

22网络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4]是指网络课程在时间、空间和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上是开放的。因为网络课程是链接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实现互动交流,对课程信息及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真正实现了平台的开放。

23网络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5]是指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及时更新的、可生长的。因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新换代比较快,所以网络课程的内容也需要实时更新,要跟得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及学生的需求,而且还要不断扩大知识的内容,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信息,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等。

除此之外,设计过程中还要遵循共享性、协作性、多维性、整合性、多媒体化等原则。

3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

一般情况,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很多,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风格的确定、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策略的选择、教与学模型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环境设计和评估模块的设计。设计中采用了狄克-凯里教学设计模式[6]。

此模式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应用。设计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需求,与传统教学相比,修改了很多教学模式,以适应网络课程的教学。同时,根据网络课程学习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环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通过此模式,设计出一套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此平台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对传统教学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进,用此模式完全符合设计开发的需求。

4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如下所示。

(1)注册页面。用户要进入系统学习,首先必须注册个人信息,获得用户名和密码,否则不能进入学习。

(2)登录页面。用户只有用注册之后得到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本系统,进行学习。若用户名和密码不正确,则又返回登录界面。用户可重新登录。

(3)系统主页面。也就是用户注册或登录成功后所进入的系统页面,该页面默认显示的内容是课程介绍模块的课程简介。在系统左侧的各个学习模块的设计均采用了下拉列表式的设计方法,可进行折叠,右边呈现与左侧模块对应的学习内容。

(4)课程介绍模块中有三个模块。课程结构知识树模块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学习者可以点击不同的章节,进入不同章节内容的学习。课程简介模块介绍课程的详细信息。课程学习目标模块介绍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

(5)学习内容的模块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计算机中不同计数制之间的转换模块、巩固练习模块、上传作业模块。

(6)学习评价模块包括两个模块。一个是测试题评价模块,在该模块下还有四个子模块,分别是浏览测试题模块、进行点评模块、下载测试题模块、上传测试题模块。另一个模块是作业评价,该模块下也有四个子模块,分别是浏览学生作业模块、批改学生作业模块、下载作业模块、上传作业模块。

(7)资源共享模块下也有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在线浏览、上传资源、下载资源。

(8)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教师两大模块。学生模块具有提出问题、发表留言、发送E-mail、接受E-mail功能。教师模块具有提出问题、删除问题、发表评论、删除评论、给出正确分析、发送E-mail、接受E-mail功能。

5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在相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通过对本学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老师的具体建议的分析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网络课程平台。该平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共享网络课程的信息,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等,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网络课程的设计也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汪琼译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沛计算机辅助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第7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教学设计,才能提高网络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

一、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课程体积小,灵活性强,传输速度快,功能强大,且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动态性。网络课程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自制课程平台将各种素材合成,创作出自己的课程内容表达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秀的网络课程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习成为一种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新型开放的教育体系。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它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交流与协作、动机兴趣、信息呈现、媒体选用、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追踪、测评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是开发网络课程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我国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参考相关部门对已开展网络教育的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的网上调研,发现其网络课程建设存在如下一些共同的问题。

1.教学设计理念仍以“教”为中心。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面授,教师在教室中的面授其实只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辅导答疑、学生的自学、练习、实验、交流等都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而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主要是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在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进行设计。但是,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仍强调“教”,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呈现。在讲解和演示环节中,甚至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而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自主意义建构进行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忽视了课程设计须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相符合的这一要求。这就造成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2.学习情境设计匮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一方面,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有利于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唤起其探究和发现的兴趣,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往往一开始就进行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且大部分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在中小学网校里,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而没有为学习者设置模拟的学习情境,缺少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或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无法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难以引导他们不断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或在讨论组内发表一些看法,尤其是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不能采用在这方面更具优势的协作学习……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3.教学设计过程中相关的导航功能不强。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而且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对教学起点的分析,不能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能明确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目标和技能;对于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没有用帮助页面的方式给出指导,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系统;一门课程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没有提供对整个课程的全文检索功能,难以让学习者快速而简捷地找到所需信息;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系统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就只能重新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网络知识来进行操作。

4.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仍较单一。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静态网页形式呈现,其组织方式是线性的,且更新频率不够快。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三种方式:①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②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p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试点高校都采用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但是各种多媒体技术在网络课程中的整合应用却十分有限,仍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的讲解与呈现以大量文字阅读为主,将课程内容制作成PowperPoint演示文稿,或仅仅是将教师讲课的过程录制下来放到网上,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这些方式与课堂教学没什么两样,而且由于缺失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境,学习效果比起课堂教学来差很多。

三、当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方向

1.指导思想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美国的布卢姆倡导“掌握学习”的教学方法,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掌握学习内容。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提出,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学习。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设计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更好地获得发展。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媒体手段的选择、课程的交互性方面都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同时,在所有的网络课程中都要体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必须根据网络教育的对象和网络课程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网络教育的对象绝大部分都是成人,与传统大学的面授学生相比,他们面临的学习困难更多,他们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且面临学习时间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种种困难,但同时他们分析、理解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和明确的目的性。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精简,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以缓解他们学习时间紧张的矛盾。此外,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以提高学习效果。从某门具体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根据这门具体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重点、难点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教学设计,应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哪些重点内容,提示学生哪些是难点、疑点,掌握兼顾、联系、衔接重点和一般的方法,提出各应使用多少时间,各应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对这些内容要一一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对于理工科网络课程,应重视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进入实验室或工厂进行实验、实习。若条件实在不允许,则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实验。对于文史类等社会科学课程,则应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的监控。重视与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指导、服务,是开放教育和传统学校课堂面授教学的显著区别和主要特色。平时作业和小组学习是实行过程监控的主要手段,能否及时按要求完成作业是监控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状态、实行形成性评价、衡量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业可分自测练习和评阅作业、书面作业与网上作业、课堂作业和阶段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不仅要批阅作业对错,而且要写出具体的批阅意见,并坚持及时反馈、双向交互。实践证明,紧紧抓住作业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积极的进行创造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目的。教师要组织灵活的学习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学习,其中多见于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开展协同学习、合作学习,还包括传递教学信息、传递学习资料,对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释惑、互帮互助等。这些都有助于克服远程教育中师生异地而处带来的困难,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对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内容、学习安排、教师责任都应该提出明确规定,并作出具体安排。

4.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应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没有某一种媒体永远优于其他媒体,也没有哪一种媒体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的种种需要,并避免一些不利后果。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其技术基础,课程的呈现就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但现在的很多网络课程就是简单的印刷文字的电子化、教师头像搬家,综合应用几种媒体来呈现课程内容的还很少,严重影响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科学效果。

现在尽管技术上已经很先进了,但网络教育的教师和网络课程的设计人员受传统面授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没有更新。因此,广大的网络教育教师和网络课程的设计人员应摆脱传统面授教育观念的束缚,尽量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关于使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教学设计,应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并付诸实施:一是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应尽量使用多种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如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避免使用单一的媒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也不是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应根据学科性质、课程内容及网络带宽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媒体。二是帮助学生自主利用现有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从本质上看,网络教育基本上是以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媒体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基础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教育及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学科(专业)教师和计算机、音像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集体创作的网络课件,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且具有虚拟现实的情景。学生使用网络课件学习,将会成为今后远程开放教学中越来越普遍的学习形式。三是师生之间通过电话、E-mail、BBS、Chat等现代通信手段,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辅导答疑和交互讨论,这也是远程开放教学的重要形式。

5.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灵活多样的互动环境。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优质的网络课程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而且这种学习环境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的。良好的互动环境将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能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课程一般应用于远程学习,学习者与教师时空分离,因此,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应设计讨论交流系统。

(2)提供及时反馈。反馈不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远程网络教育中互动的重要表现。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延长注意保持的时间,并能不断增强求知欲。另外,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对象的年龄差异、文化程度、学习能力及课程内容等特征。例如,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交互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年龄小的学习者交互能力差一些,面向他们的网络课程设计交互性应相对简单,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导航和方便的控制。随着智能Agent、智能检索、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置疑的。在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应该依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使网络课程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丽.浅谈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科技广场,2007,(6):

172-173.

[2]张健,姜艳芳.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3):104-106.

[3]苏娜,张莉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2009,(3):86.

[4]曾海文.浅谈网络课程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9):

180-181.

[5]程志,桂占吉.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43-44.

[6]邢耀东,蔡培阳.刍议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145-147.

第8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本文在调查网络教学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列举了目前网络课程的4种模式,最后对网络课程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网络教学发展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多年来,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主导传授,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而网络环境教学,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者,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理论的形成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起到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课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点来设计。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及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例如我本学期所带的Flash课程,大部分都是在机房操作教学,本身就利用了局域网的功能。在机房中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以便督促学生学习,而学生在做完例子后可以通过局域网提交作业,这样教师在一台机子就可以及时

检查学生的作业并做好记录。

三、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结晶,而网络教学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网络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资源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紧要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虚拟性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型教育系统。

3、实时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

4、协同创作性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按照通讯角度来讲,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按照学习者的组织形式来看,可以有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按照课程材料媒体种类来看,有多种媒体参与的混合形式或者仅利用web媒体的单一形式。应用Web来进行教学的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这里简述4种:

1、信息传递式:信息传递式是指利用Web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讲座笔记及作业细节和百科全书,加上在线信息资源的超链接,学生可以在没有和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是目前网络课程比较普遍的方式。

2、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它体现的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它通过创设支持式环境,使得班级学生成员之间可进行提问、解答和资源共享等合作活动。

3、辅助学习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教师辅助学习者的学习,采用Email、电子论坛或计算机视频会议来提供指导等服务。辅助学习模式还可以确定参数来建立多用户对话环境。

4、内容生成式:内容生成式指的是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具体的活动是学生设计开发网页,通过网络资源和链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将信息内容呈现。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信息资源内容的重要来源。

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因其自身灵活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有人认为网络课程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去学习,但是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和网络所提供的更多的学习机会是网络课程的优势所在。我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资源渐趋丰富,课程种类更齐全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等;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第二,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转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是结合Web的具体特点,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第三,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Web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这种平台的设计使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Web必然将应用于课程教学。

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大势所趋。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2]《中国电化教育》,张舒予,1999.9。

[3]《中国电化教育》,吴军、赵呈领、许雄,2000.6。

第9篇:网络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告学 教学改革 网络课程 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日常教学中来,网络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广告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作为向广告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广告专业教育,面临着“优化教育机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广告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的任务。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可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优势,探索新型的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此,我校的广告学系列课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借助学校提供的4A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广告学网络课程建设,尝试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目前已初步建成《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3门网络课程,并已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本文结合上述3门广告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4A网络教学平台是先进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

4A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所谓网络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4A网络教学平台始于国家教育部2000年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学振兴行动计划”,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负责研发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它是学校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全面教学资产积累、全面教学风采展示的校园课程资源管理中心。

4A分别指代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内容)。4A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设计、技术架构和用户数量方面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主流网络教学平台之一。主要由课程管理系统、作业系统、答疑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其设计理念先进,设计基本出发点在于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同时,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答疑、笔记记录等,都能在网上得到良好的支持,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了全面的工具支持。

我们的广告学网络课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借助了这一平台实施了广告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网络化。由于我校的广告学专业以艺术类招生为主,学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较差,理性思维相对较弱,理论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而我们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切实提高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广告学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策略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结束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施教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已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因此,我们在建设广告学网络课程时,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喜欢怎么学,愿意学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依托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照顾到个性差异,等等。为此,我们在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

2.课程内容设计:自主化、情境化

网络教学突破了以教室为中心而形成的“同一时间和地点内教与学”时空的限制,建构起了无围墙无时空的“虚拟教室”。网络教学提倡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处在分离状态,如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教师在这“虚拟教室”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对此,我们在“课程信息”模块中将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核及评价方法等在线,要求学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日程安排、课程阶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在“课程学习”模块中,我们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更注重向学生告知每门课程每个章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并使每章的内容都设有扩展知识,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对多样看法进行交叉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良好的开放性,我们将广告学界与广告业界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上转补充到扩展知识中,做到课程的教学资源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以期教会学生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思考、整合和吸收,为学生营造了探索与创造的空间。

鉴于广告学理论课程比较抽象难懂,艺术类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我们结合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将理论教学情境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研究表明,文字描述性的情境或案例由于表述的过于简化以及不够准确,所以容易使问题脱离了原本复杂的真实情境,并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理解,妨碍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迁移。多媒体形态,尤其是视频形态的情境、案例可以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的内容作补充与拓展,在“资源库”模块中分别对《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安排了相关的视频广告资料,借助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对理论内容作了形象化的演绎与延伸,使抽象的广告原理、规则、概念等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切合了艺术类学生擅长形象思维的学习特性。

3.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竞赛式

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将更进一步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助学、导学作用,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是网络课程的一项设计原则。在《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活动设计中,我们首先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之后都附有课后练习与思考题,并在4A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交流”模块中设立了讨论区,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场所。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深受年轻学生的喜爱,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在讨论区中,学生分别对课堂上有疑难的内容提出问题,或就课后思考练习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回复,对学生的疑难与看法进行一一解答,并可将它们进行再次延伸,进一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课程近几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到“作业”模块供后学者学习讨论,并欢迎后学者进行点评,教师则认真做好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工作。这种教学活动因消除了课堂教学中面对面发表已见的顾虑,同时又因可比性和借鉴性较高,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涨,唇枪舌剑,各抒己见,有助于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学习经验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广告实践的能力,我们结合《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广告大赛。为了便于组织参赛,我们以课后作业为形式要求选修课程的同学全体参加比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各类比赛的信息、开展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学生之间的即时交流。近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广告大赛,如世界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获奖颇丰,捷报频传。通过竞赛,使学生运用、检验了所学的广告学专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通过《广告学概论》、《广告文案写作》和《广告心理学》4A网络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到网络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优势,“实现了从手段到环境、内容、方法的质的变革”,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为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局,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现代广告,2008,(6).

[2]陈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