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范文

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

第1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园林设计

对了专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而传统是的教学方法一般以教师作为课程讲述的主题,这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反的互动式教学将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参与者;学生是活动的执行者、参与者、反馈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园林设计》课程的应用不但符合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要求。

首先在讲述如何在《园林设计》课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园林设计的性质和特点。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它包含文学、艺术、生态、工程建筑、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将诸多理论内容融合在一起,并指导实践。

其次我们应正确认识我们在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一贯以来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采用“满堂灌”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很少,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不爱思考的学习态度,也进一步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第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核分数,导致学生注重背书,以通过考试取得高分为学习目标,有的学生甚至只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学校和教科书,对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不能适应社会高分而低能。

最后《园林设计》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互动式教学的概念互动式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以教学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影响到老师,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管理人才。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园林设计》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以案例分析法、项目驱动法、实践讨论法三个部分来展开教学工程。

1.案例分析法为了丰富实际教学,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案例来丰富实际理论,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从而将理论知识得以掌握。在讲述经典案例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实际案例中的优势和缺点。

2.项目驱动法教师以项目教学为主体,将知识点融入整个过程之中,项目一般来之真实课题或教师设计,如在城市选取已有园林或空地进行设计,或以虚拟场地进行设计,教师将地址概况简单向学生介绍,让学生通过对拟定场地进行现场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自己分析调研结果,完成设计草图,制定设计方案,完成独立设计并成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在调研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草图阶段与学生交流选定最佳方案,在方案制定阶段及时指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在最终设计成图阶段教师则应作为一个最为挑剔的审核者。

第2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任务型教学法 课程设计要素

1.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那种主要由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只是沉默、顺从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任务型学习”应运而生,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成功的授课离不开完备的教学计划,但要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教师有责任在授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相反,如果老师对教学资料及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的要素

2.1课程设计的原则

成功而高效的课程设计需要有某些原则作为指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实践。

2.1.1将较难的任务前置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在课堂的前半阶段最活跃,精力最充沛。因此,把那些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精力的学习任务放在课堂的前半阶段是明智的选择,而且这些较难的任务往往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地推动整个教学流程的进行。

2.1.2将安静的教学活动前置

激烈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尤其是当学生特别疲倦时,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学生不能尽快地安静下来,从而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保证学生处于正常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当将较安静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激烈的活动之前。

2.1.3使整个课程设计连贯

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应当首先简要地介绍课程的内容,其次组织一系列相关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以有利于开展教学,最后对所讲内容进行整合并作出总结。显而易见,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确保课程设计能够连贯,学生能够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2.2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指的是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当具备的能力和达到的水平。显然,教学目标作为一根总的指挥棒,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帮助教师更深地思考在课堂中应当教什么;它激励教师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筛选满足不同学生的材料。总之,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手,教师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开始一节课,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如何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反之,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年轻老师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压力过大而迷失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制订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2.3课程设计的步骤

不可否认,任何形式的课程设计的步骤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最常见的课程设计步骤如下。

2.3.1导入

对于大多数课程而言,第一部分往往是导入,所谓导入部分其实是一个“引子”,它利用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开场白活动引出文章的主题。导入环节可以是讲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提问,也可以是复杂的活动,比如通过在背景音乐下唱歌或者在黑板上画较复杂的图画来引出文章的主题,关键是如何将导入部分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

2.3.2演示

一般说来,演示的内容是文章主旨的体现,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讲解和学习者的演示,等等。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学生的演示在任务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且这种演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详尽,比如学生在论证自己某一观点时,要有充足的论据作支撑,这些论据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但论据必须恰到好处,符合文章的主旨。

2.3.3自由练习

自由练习在任务型教学中深受欢迎,因为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自由练习是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而建立的,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自由写作、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活动,等等。自由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纵向思维能力,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由于自由练习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很重要。

2.3.4反馈

反馈是一项积极的练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另一方面能使老师清楚地看到哪些教学目标完成了,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老师会思考哪些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好,每项活动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其中等问题。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

2.4对学习者的了解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者,教师至少应该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教师应该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是谁。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同时,鉴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尤其是在设计课程时,教师更应该考虑一些潜在的因素,比如以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否理解该课程和教师应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要求等。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及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尤其是冗长枯燥的课程时,最好先用令人感兴趣的“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一无所获。

最后,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他们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而有些则主要通过写来记忆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并使这些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目的,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有的学生需要提高口语水平,老师就要开展像英语角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帮助他们,而有的学生需要提高写作水平,老师就应要求那些渴望提高写作水平的同学多做练习。

2.5材料的选择

使用合适的教学材料将会使课程设计更加高效。教学材料的覆盖面很广,比如科普类的、文学类的、叙事性的和新闻类的,等等。但从整体角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广的材料有两类:真实性材料和脚本材料。以英语教学为例,真实性材料适合听力理解,在听力理解中,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单词的发音及语调;当谈到口语作业时,脚本材料略胜一筹。一方面,脚本材料符合英语口语的特征并适合口语练习,因此,通过使用脚本材料,学生能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在交际中表达轻松自如。另一方面,脚本材料的使用不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因为不论是脚本材料的内容还是结构都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

2.6课程设计的评估与作业布置

评估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获得相应的知识及技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评价整个课程甚至向学生询问关于下一堂课的建议。如果本次课不尽如人意,教师就应该采取措施去改进;如果课上得很成功,那么就要思考原因何在。为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教师有责任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围绕文章主题设计相应的对话及小组讨论,或者写下对整堂课的评价,或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无论作业采取何种形式,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完善课程设计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总之,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包含很多内容,它激励教师更深地思考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为成功的授课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设计的内容,而且要培养预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效率又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陈坚林,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戴炜栋,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上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吴一安.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3篇:课程设计范文

《物流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将会进入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即利用一周时间运用SLP法,去解决工厂建厂时的设施布局问题。通常设立课程设计小组(3至5名学生组成),不同小组会给出不同的初始条件,如产品的年产量(一般是变速箱),地块的形状、面积,工人数量,作业单位,产品工艺过程等,要求各小组设计该条件下的最优工厂布置方案。各小组根据SLP法的固定步骤(如图1所示),逐步执行,最后评估得出的几种布置方案哪种最优。通过该课程设计,可让学生对工厂的布置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掌握规范化的设计程序和产品物流分析的方法。随后,将会安排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计划课程设计、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设立这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的初衷本是想让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本应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设计体系,各课程设计分别附属于不同的课程,相互不连贯,设计对象不统一,加之题目较少、模式僵化等原因,很难达到课程设计设置的初衷[5]。因此,本文提出以《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为基础,采用该课程设计中所有的初始化条件,根据各门专业主干课课程设计要求,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课程设计群。该课程设计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如变速箱总厂)设立各课程设计群的初始条件,逐步完成每一个设计模块的内容,还原一个真实的变速箱总厂生产运行情形。如图1所示,在建厂前要先进行设施选址研究;对变速箱产品进行物流分析后,要进一步制定产品的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控制产品质量;完成了变速箱厂的总体布置后,还要对装配车间和仓库进行设计等。这样,从变速箱总厂的选址、建厂到生产、制造、销售整个流程都走了一遍,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整体性认识,简化了对不同课程设计要熟悉不同产品的认知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革内容

综合课程设计群是在《物流工程》SLP法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在适当环节加入设施选址模块、产品物流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产品质量控制模块、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和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具体内容如下:

2.1设施选址模块SLP法给出了工厂建厂地址的初始条件,可把该已知条件作为未知条件求解。引导学生该地块是怎么来的,怎样进行设施选址。在《物流工程》授课过程中,已学习了设施选址的几种方法,如重心法、保本分析法、因素评分法、运输模型法、p-中值选址法等。可进一步划定一些初始条件,如原材料产地、运输成本、距离等,直接以具体地名为目标,这样可借助电子地图来确定距离和原材料产地等选址的基本因素,使设计的内容更接近实际情况,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产品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后续的专业课,该课程中的物料需求计划是重要的知识点,可添加进变速箱总厂的生产运行中开展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效果。学生对变速箱的结构已非常清楚,根据原SLP法的课程设计设定的年产量,给定变速箱厂的销售数据,可制定相应的物料清单(BOM表)、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和细能力计划等,进一步分析该厂的生产运行情况。

2.3产品质量控制模块《现代质量工程》课程设计可加强学生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认识,让学生在该模块的实践中,学习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可根据变速箱的生产过程,运用质量功能展开理论,虚拟顾客需求,并转化为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性需求、关键工序控制需求、关键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需求等。针对变速箱某一工序作产品质量分析,制定该工序产品质量抽检措施和合格率,同时利用鱼骨图、直方图、控制图等方法,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并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综合实践。

2.4装配车间设计模块装配车间是生产企业里最重要的部门之一,《物流工程》课程里已介绍了生产节拍和装配线平衡等知识点,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在SLP法的课程设计里,已经确定了变速箱总厂装配车间的位置和面积,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装配车间的设计。装配车间设计模块包括根据物流量设计搬运方案、装配线组织设计等。搬运方案的设计可参照物料搬运系统设计(SHA)方法,而装配线组织设计则是重点内容,包括确定生产节拍、工作站数、装配线平衡、传送带速度、运输工具、人员及工作班制等。

2.5工作地人因设计模块根据《人因工程学》的课程设计要求,可选择变速箱总厂某一工作地进行人因工程学的设计与改善。例如选择装配车间的装配线,在装配车间设计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虚拟条件和要求,完成工作地桌椅设计、灯光系统设计、作业环境改善设计、人机系统评价等。工作地桌椅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套基于人因工程学的适用于变速箱装配的桌椅,灯光系统设计包括照度的计算、灯具的选择及布置、等照度曲线图的制作等,作业环境改善则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噪声改善、通风改善、颜色警示标识改善等。而人机系统评价与优化则从作业空间、作业方法、环境影响、作业组织、机能的负担、信息的转入与输出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优化。

2.6仓库设计与管理模块库存是生产物流优化的关键环节,是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进出口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年产量和销售需求确定库容量,开展库房设计,包括仓库货架设计、通道设计、搬运设备配置、库存控制模型选择、存储策略选择、拣选策略选择、库存成本分析、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等内容。

3课程设计管理与考核

构建基于SLP法的综合课程设计体系,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办学特色、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等情况,自行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特别是对课程设计初始化数据要合理制定。建议设立半开放式的初始化条件,即一方面对各设计小组给定不同的基础参数,另一方面保留一些参数让各小组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和自身理解自行虚拟,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要熟练掌握各门专业课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能引导学生在初始化数据基础上向各门专业课知识点方向扩展,把各门专业主干课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宽广的知识面。在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在过程监控中采用“任务为驱动”的模式,指导教师把课程设计内容分成多个具体的任务,列出所有任务的进度表,在某一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各课程设计小组根据任务表来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检查进度和掌控项目总体进度。②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课程设计小组以3人一组为佳,这样两个班有近30个课程设计小组,一般安排两位指导老师。而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学生在宿舍完成,因此,怎样加强引导和进度检查,就成了课程设计管理的关键问题。我校采取每天随机抽查的制度,利用Excel表的随机数功能,产生四分之一的组进行进度检查和引导,并记录抽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之一。抽查当天公布随机产生的第二天抽查小组,如需要答疑的小组可安排在抽查结束后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因每天花大量时间检查浪费了学生自主做课程设计的时间,又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和未知的新鲜感,促使学生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③通过答辩来确定课程设计小组的成绩。答辩是评价各小组及小成成员对课程设计完成效果的最佳方法。由于课程设计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为避免组内分工不平衡,在开题时就应该强调,课程设计的内容要分工明确,结合上述的任务进度表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位同学,但又要兼顾课程设计的整体性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熟悉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答辩时所提问题不限于某位同学负责内容。答辩时,先由组长介绍整个课程设计的分工、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设计的具体方案、该方案的主要亮点等。然后由指导老师对设计小组的每一位同学提几个问题,视回答问题的情况评定该组员的答辩成绩。总成绩由抽查成绩、答辩成绩组成。

4结论

第4篇:课程设计范文

1.课时量少。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专业课课时数量逐渐减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时间单独对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讲授。而学生在进行实践时遇到的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现场解答,由于指导实践的教师只有一个,很难及时解答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

2.实践时间短。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以“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为例,其设计时间为周3周的时间,需要分别设计两套比较复杂的污水处理系统、除尘系统是很困难的。因此课程设计题目难度不宜太高,要求也比较低。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锻炼效果有限。例如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给定的水质条件和出水要求选定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然后再根据工艺流程进行设计计算。由于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工艺流程选择未必合理,可能需要重新选择再进行设计计算:而在对设备构筑物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进行计算后对结果进行校核,由于学生对构筑物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需要进行对此校核计算结果才合理,再加上绘制设计图纸,1周半的设计时间过短。

3.课程实践过于理论化。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下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一般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较少,学生在接到设计题目后也不会安排到类似的工程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学生缺少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只能根据课本理论查找相关的设计手册,完成设计计算,整个过程过于理论化,与工程实际相差太远。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成功融入本科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实验教学,以下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多媒体视频资源虽然丰富,但对课程设计类综合技能培养针对性不强,教师和学生不方便获取和利用;二是多媒体视频在制作之初的目的比较泛,对课程设计具体环节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在应用过程中费时,学习效率和兴趣难于保证和维持;三是已建多媒体视频交互系统,大多是单门课程,缺乏依据特定学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要求系统设计多媒体视频系统。四是多媒体视频系统的交互管理功能并未融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二、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以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群所涉及到课程设计的部分课程试点。首先应用文献研究法,在对相关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个别征求意见、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等形式,选择实践中课程设计环节的相关设备和工艺及具体课程设计环节。把原始的“计算+绘图”的课程设计方式改变为“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新型课程设计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规范学生的动手设计时间,采用新型多媒体教学,视频参观,实际拆解,主动计算,自主绘图,充分应用。从而达到课程设计教学的目的。通过课程调整,将实习环节的学习过程分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2~3个阶段,按照“3+1”或“2+1+1”模式进行生产毕业实践教学改革。其中“,3+1”模式学生前6个学期(3年)为在学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习阶段,学习,后2个学期(1年)在企业(或学校)采用学习、研究和项目实训一体化模式完成学业“;2+1+1”模式学生前4个学期(2年)为在学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习阶段,后2个学期(1年)在企业(或学校)采用学习、研究和项目实训一体化模式进行工程素质、到手能力培养,最后2个学期(1年)再回到学校学习。针对不同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企业培养模式拟采用“订单式”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有关协议企业从学校全日制三年级学生中尝试预先招聘在校本科生,并与其签订“预招聘合同”,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实施对口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校内则采用参与科研项目或申请科创项目的方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师实验室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确定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在目前已有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模块设计结构上根据本研究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化和补充。应包括登陆权限管理模块、视频数据库访问、管理模块、师生交互及实践教学操作环节考核模块等基本模块。

三、课程设计改革内容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根据环境保护行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和内容的更新、精简,从而增加实践教学时节,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与实践。将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实习课时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在整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取消以课设实验,代以综合大实验,构建课程实验新体系,并探析小班制或创新团队的课程实验教学新模式。

3.环境工程专业生产毕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合并,构建生产毕业综合实习,让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在岗训练,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或通过“订单式”、“导师制”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从而构建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核心的生产毕业综合实习新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第5篇:课程设计范文

采用多维分析法和时空分析法。多维分析法认为,事物有若干性质,并由这些性质构成,分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就是分析事物的性质。作为一种方法,其将对事物的分析等价为对事物多质的分析,没有交叉互质的一个性质就是一个维,对事物多质的分析方法就是多维分析。任何事物都拥有自身的时空,事物性质的变化都必然是在事物的时空内变化和发展,对事物性质分析最本质的方法就是在时空维上的分析。以计算机设计课程群为例,从时间维来看,问题分阶段逐步展开、逐步解决。分阶段即分程序设计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逐步则是指从简单到复杂,从语言到程序阅读,再到程序设计的过程。在时间维上,程序设计问题的解有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即程序阅读。从空间维来看,程序设计=数据+算法+语言。其中,数据+算法为程序设计的核心[1]。空间维是两维的,即数据维与算法维。程序设计课程解决离散数据与结构化算法的设计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解决对象数据与对象互动算法,数据结构课程解决数据结构与算法。算法是数据的操作过程。计算机设计课程群中的课程数据形态具有差异,算法是对其一定形态数据的加工。从空间来看,程序设计问题的解有两个重要观察点:数据和算法。

2时间维分析

程序设计问题在课程群的时间维上,一般都能体现从简单到复杂。在数据上从简单的无结构数据到有结构的数据,从简单的无操作数据到有操作的对象数据。在程序设计上,从不可分解问题的简单设计到可分解问题的复杂设计,从语言学习到程序设计学习。程序设计问题解在课程群各自独立的课程的时间维上,没有得到足够和充分的展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以至于学生无法掌握程序设计能力。如同要有充分的文学阅读,才能为文学创作奠定基础,由于程序设计的复杂性,从语言学习再到程序设计学习,才会使程序设计学习简单化,程序设计问题解的学习也是能力的学习,而非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需要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程序设计的间接经验是他人设计的程序。阅读程序就是学习程序设计的间接经验。阅读程序作为程度设计的重要过渡桥梁,使学生在符合认识与学习规律的条件下,充分掌握程序设计能力。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语言、程序阅读、程序设计。在解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将程序阅读作为新的观察点和分析平台。程序阅读就是对已知程序或程序段的阅读,程序阅读又分为3个步骤:理解程序结构、模拟计算机执行程序、上机验证。程序阅读有3种层次:第一种是能读懂程序中所有语句和数据,这是基础层次,是其它层次掌握的条件和前提,属于计算机语言;第二种是能读懂程序设计中的技巧和方法;第三种是能读懂程序设计中的设计思想[2]。

3空间维分析

3.1课程群的解空间与各课程的子空间

计算机设计课程群的解空间可即程序设计解空间分解为: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课子空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子空间、数据结构课子空间,如图1所示。计算机设计类课程群的解空间与它的三个子空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课程群的解空间由3门课程的解空间构成。另一方面课程群的解空间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3门课程的解空间呈现泛化。课程群的解空间具有程序设计最本质的意义,对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有着本质的指导意义。课程群的解空间有数据维和算法维,程序设计课的解空间是由离散数据维和结构化算法维构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的解空间由对象数据维和对象互动的算法维构成;数据结构课的解空间由结构数据维和结构数据的算法维构成。程序实质就是对已知数据进行加工得到结果数据,是数据与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相比较程序设计解的二维而言,数据维是处于主要和核心位置,程序设计就是围绕数据的加工处理。程序设计课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的加工处理方式有所区别,程序设计采用结构化的处理方法,如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采用对象方法,如继承、事件、多态等。对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离散数据是与运算是分离的,主要分析数据的形态,即常量、变量、表达式。其中变量是重点,体现了数据与存储空间的联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数据是对象的一部分,即数据成员;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数据有结构,且重点在结构上。

3.2各课程的数据分析

在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中,数据变量对应一个存储单元,有三层含义:一是表达物理存储单元;二是表达存储单元的存储内容;三是存储内容的读写性质。必须全面完整理解和掌握此3个含义。例:intx数据变量定义,分配一个存储单元;x=0;x<=10,数据变量体现存储单元的存储内容:x++;cout<<x,数据变量读写反映了数据变量内容的变化。关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的程序重点关注和描述对象数据成员的构成、内容变化和访问限制。只有关注和分析有关联的对象数据成员的关联情况、对象数据成员与存储空间的关系,以及与对象数据成员的一切有联系的内容,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全面掌握。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以数据为加工处理的算法过程,才合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逻辑[4]。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的重点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定义性描述。例如:顺序表就是利用连续存储空间的线性关系来实现连续存储空间中数据元素的线性关系,只有先从数据的逻辑结构上理解,才能理解存储实现,分析数据的物理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数据定义是对实现数据逻辑结构的计算机语言代码的描述,在算法设计之前须要有充分的分析、表现、描述,以使算法设计有依据和目标。在程序设计中,首先要分析数据,充分、全面、清晰地分析数据后,再作算法分析和设计。在数据与算法的二维空间中,基于数据加工处理的算法才会自然合乎逻辑地体现出其过程。

4结语

第6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C++;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程序设计”现已成为大多数院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程序设计基础课。非计算机专业对程序设计的要求不同、学时不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基础知识结构要求也不同,所以教师不能只是沿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C++具有繁多的数据类型以及复杂、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对于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应对C++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以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目前开设的“C++程序设计”课程,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C程序设计”的讲授方法,对面向对象的知识只是局限于教材上的例子,例子只局限于某个知识点,不利于面向对象概念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C++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的实践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程序实验环节只是配合每一章所学的内容进行实践,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只是孤立地了解程序设计的知识,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缺少学科的综合性,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很差,无法将实际的具体问题和程序设计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对“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将教学的目的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C++语言内容繁多,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要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不要过多钻研语法细节,而要把握C++程序设计的算法思想、基本原理,由整体到具体,培养学生对C++语言的兴趣及正确的思维模式。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时,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背景、学习目标来安排。我们首先尝试将课程重点划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重点:数据类型、C++运算符、逻辑表达式及常用的C++内部函数;

中间层重点:控制结构、数组、指针、结构等知识及基本应用;

核心层重点:函数、类及构造、继承、多态、C++流。

三层重点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地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有效地学习C++基础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有重点地加强了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们将课程内部结构进行了改革:弱化指针,将指针内容浅化,并移到函数之前讲授;面向过程部分占60%比重,面向对象部分占40%比重。

再次,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教学,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案例进行划分,每一知识点内容均通过生动、有效的示例讲授相关知识点内容,我们将教学案例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

(1) 基础案例:采用简洁案例验证基础知识,此类案例着重于较高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以直接的方式掌握基础语句使用格式及系统内部函数使用格式,理解相关基础知识。

(2) 简单程序案例: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程序示例。

(3) 单元综合案例:每一章主要知识点及已学内容的综合案例。其示例内容为实际应用程序设计内容的某一模块或某一功能部分,使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实际应用。

基本型案例、设计型案例及综合型案例相辅相成,使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C++程序设计”中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不容易接受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化繁为简,以实例引导,讲解语法规则。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在每一章节、甚至每一节课均以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导,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的顺序授课,而是以精选出的程序设计案例为中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讲述上,把要学习的语法和概念融入到具体案例中讲解。每一案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实际问题;

第二步: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归纳出一般规律和概念。

采用“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和概念”的新教学三部曲,使学生在学习每个新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完整的、实际的、具体和有形的项目作为知识的联想和应用载体,进一步介绍C++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它不同于以前教学中“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三部曲,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在应用中学习,从而避免了枯燥、繁杂的理论说教,这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二点是将学习C++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教师应以演示编程为主,学生模仿编程训练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详细地讲解程序设计思路、程序设计方法及程序设计步骤;

中期阶段:教师演示部分难度较大的代码编写过程,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完成其余的代码编写过程;

后期阶段:以教师简介程序设计思路、程序功能模块设计特点及主要技术运用特点,学生完成全部代码编写,教师则起辅导学生作用,教师充分注意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三点是采用“三语”教学并用,“三语”教学是指以中、英及C++三种语言描述程序代码功能及实现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每一代码行,从而理解整个程序。

“中”是指用我们正常的语言描述某一代码行;

“英”是指在对代码行中每一个英文单词正确发音基础上,讲解其单词原义及在代码行中的意义;

“C++语言”是指在中、英语言讲解的基础上用C++语言实现代码行,并解析其功能特点等。

4实践教学的改革

“C++程序设计”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因此,在授课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上机实验来加强实践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为学生安排1:1的上机实验课时,其中2/3的上机实验是有老师辅导的,其余1/3由学生自主完成。上机作业要求与课堂内容有很好的衔接性,并且难易程度有机结合。在上机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内容与算法,布置相关的编程作业,由学生单独动手编写程序,上机调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上机时要发挥其主导地位,可以提出改进算法的思路,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完毕,教师对实验结果加以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讨论和讲解。

“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应是:(1)紧密配合理论教学,通过相关实验,帮助和加深对语句功能的理解;(2)通过实验可以将各门课程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思考利用C++程序设计语言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将实践教学训练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基本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60%。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验证操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直接操作验证的内容,如C++语句语法基本格式、C++系统函数的基本验证,约占整个课程学时数的25%以上。二是验证型实验,对C++语法和函数的基本应用,要求掌握程序的基本调试技能。

设计型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30%。例如循环应用、数组应用、排序问题、类与对象应用等,要求能编写简单应用程序。

综合设计型实验:例如结构化方法编程应用、面向对象方法编程应用、C++流应用等,约占整个实验学时的10%。

综合设计型实验由教师布置或由学生结合本人的兴趣,从实际应用中选择有具体应用背景的实验题目,安排学生分组共同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教师给学生讲解综合设计型实验的题目要求,要求学生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题目要求,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写出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框架设计。

(2) 将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框架设计交给教师批阅,师生一起讨论,确定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

(3) 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C++语言的代码设计,完成各个功能单元的实现和调试。

(4) 联编调试,要求把各个功能块联编起来进行调试。

(5) 写出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实现等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型实验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他们交流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

另外,我们建立了互动式教学体系,通过建设“C++程序设计”课程网站,包括课程资料、实验指导、网上答疑、知识自测等子系统,形成功能强大、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开辟新的教学与复习手段,使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课程资料提供了包括章节重点、教学课件等,用于配合课堂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网上答疑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新思想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知识自测提供了试题的在线考试和模拟训练,试题类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学生在学完相应章节的内容后,可自行选择测试内容和题型进行在线测试。

5结论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本质,包括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等,从而掌握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C++程序设计”首先应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重点划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重点层三个层次,我们对课程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式教学,对教学案例划分为基础案例、简单程序案例和单元综合案例,采用“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和概念”的新教学三部曲,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中文、英文及C++三种语言共同教学,强调学生实际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启发式教学与综合作业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计算机程序开发的主要手段传授给学生,淡化程序设计理论,强化实验及实训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编程能力,强化训练调试程序技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利于学生将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工具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刁成嘉. C++面向对象编程基础[M]. 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金丽. 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版,2007(35):201.

第7篇:课程设计范文

《C#程序设计》内容涉及范围广泛,选题应立足于课程实践,兼顾学生的兴趣、社会的需要和知识体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有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又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在内容上一定要丰富、新颖,特别注意难度适中,不能让学生可以轻易在网上直接查找到完整的源代码,然而也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觉得束手无策,一点可学习、借鉴的知识都查不到。因此,选题来源上,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方式一:汇集指导教师主持或参与过的横、纵向课题作为选题,我校具有农业背景,为现代化农业服务,横向课题以各个农场的实际项目为主,为农场高效生产、科学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例如,温室大棚监控、党建管理系统、田间灌溉系统等,纵向课题包括厅局级科研项目,省、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例如,奶制品溯源管理、育秧棚植株苗间监控、母猪行为采集系统等;方式二:来自往年大学生创新项目,如智能牛舍监控系统、仔猪饮水量管理系统等。选题时一定注意控制设计的工作量,明确训练的核心内容,并将题目及时下发。

2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利用课程设计一、两周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里只将C#课程设计视为其中一个环节,作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次尝试和探索。不同的需求,设计出的程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展现其创造力,学生可以设计出赏心悦目的界面、实用的功能按钮、功能封装的自定义函数,编写数据库操作的触发器和存储过程,及下位机的读写命令等等。凡是学生想要做的,就鼓励其大胆尝试,并配以指导教师,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即使尝试失败了,也要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总结教训,失败是为下次成功做最好的积累。

3时间安排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源自于实际项目,学生对于实际项目的需求和设计目标缺乏感性认识,盲目开始设计,会多走弯路,影响设计的时间进度。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前,学生需要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基础知识储备和项目需求储备。基础知识储备在《C#程序设计》的理论课程及其前续课程中已讲授;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实际项目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眼界,因此,花费时间,深入了解整个实际项目流程非常必要,步骤为:首先,为学生提供每个项目负责教师的联系方式,要求学生自己主动沟通,了解课题的实际需求;其次,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已了解需求的学生向其它学生表述项目需求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的表述及其他学生的理解情况,评估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在开展设计前提交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前期准备就绪,正式进入实际操作环节,指导教师在该环节中,应多听少讲,主要负责科学评价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实践环节的考核,其方式和评分方法要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是相当有难度的。通常在掌握学生基本编程能力的基础上,对其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考量,额外增加其创新部分的奖励。目前采用的考核为“三道基础问题的上机操作+系统汇报”结合的方式,尽管这种做法,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方法已在我校《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中连续实验了4轮,每个学期选择一个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人数和层次大致相近,共8个班级的学生成绩。从成绩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71比参照班的平均成绩高5分,其中优秀等级(90~100)的总人数多于参照班,课程设计的题目类型覆盖面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及需要选择题目,并且在掌握了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因此成绩相对理想。实验总体效果表明,对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论

第8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课;财政学

一、“微课”的界定

(一)“微课”概念

“微课”最早出现于1960年,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的说法。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和实施较国外稍晚,自2010年提出“微课”概念,短短几年的时间,微课在中国已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演变,内容上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学术界对“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本文认可概念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主题明确、简短、完整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包含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并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小环境”。

(二)“微课”的特点和优势

1.教学内容短小

“短”和“小”这既是“微课”授课内容的特点,也是授课时间的特点,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限制在20分钟以内)。“微课”授课只围绕难点或重点等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而录制,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度快,导致我们生活中很多需求出现了“快餐化”现象,文化也不例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两个小时的课程,而“微课”正好在人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讲授,适合人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适应碎片化学习。

2.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明确并且是教学中的难点或者重点,虽然“微课”时间较短,但是一个结构紧凑而且完整教育资源,可以完整的将知识点和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一段精美的、完整的“微课”不仅包含课堂教学活动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信息完整、结构紧凑、包容量大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体现了小“微课”、大“世界”教学特点。

3.教学方法新颖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互联网+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形态和必然趋势,引领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微课则是实现“互联网+教学”的基本单元。“微课”设计的着眼点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意在为学生“解惑”。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和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都具有重要意义。

4.教学语言精炼

教学语言在微课教学中对于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高度提炼和凝结的语言,能最准确、完整的表达主题意义。精炼的语言尤其在微课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由于微课授课时间短,所以要在20分钟时间内实现授课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必须依赖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魅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微课”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和目的。“微课”的这一特点不但适用学生也适用教师。教师在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将相关视频进行剪辑或者截屏,保存在自己授课的课件中;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对于难易理解的内容或者没有听清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财政学》课程“微课”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界大力推行微课教学的今天,《财政学》的微课建设并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如火如荼,研究的人比较少,微课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这就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目前的《财政学》微课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微课”制作质量不高

“微课”教学的如火如荼,为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财政学》微课制作的质量差强人意,整体表现的比较粗糙,如音质不清、画面不明、单调、乏味等。造成制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制作的成本太高,好多西北地区的学校没有制作“微课”的设备,要录制“微课”就必须到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找关系排队才能实现,不但等待时间长而且制作费用昂贵,导致好多老师和学校望尘莫及、望而却步;二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微课制作,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重视很难制作出精美的微课,同时没有对“微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少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微课”教学还没有广泛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在国外甚至发达地区的高校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差别大,很多落后地区高校的《财政学》教学中微课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西部独立院校的老师甚至对微课闻所未闻,学校无论从软件还是硬件都不具备制作微课的条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涉及微课课程,相比较发达地区的如火如荼,微课在西部地区还属于新型事物,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三)制作“微课”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重在利用微视频技术将知识点可视化,以更好地传播知识。微课的使用属于教学范畴,但是微课的制作属于技术范畴。由于对微课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所以某些学校严重缺乏制作微课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影响了微课的应用。在《财政学》教学中,老师们一般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微课制作的技能,学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也仅能保证学校网络的正常使用,尚不具备制作微课的技能,在西部独立院校既掌握微课制作技术又具备《财政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寥寥无几。

(四)对微课的认同度不高

目前微课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这直接影响到学校领导对微课这种新事物的态度,导致微课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的独立院校微课几乎没有任何应用,所有的授课还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这既不利于教学改革,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授课教师水平层次不齐

对于很多老师来讲,录制微课还是有压力的,因为毕竟录制微课面对镜头时要求老师语言精炼、表述准确,行为举止要得体大方,不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可以畅所欲言,洋洋洒洒。所以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有些老师平时上课语言幽默生动,知性优雅,但是录制微课时就表现得非常拘谨,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需要录制好多次才能完成,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成本很高,这种的微课学生也反映不好,还不如课堂教学效果好。

三、《财政学》微课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财政学》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来讲比较枯燥、乏味,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宏观。传统教学中一节课时间为45-50分钟,超出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上限,再者通过多媒体教学中连续播放的幻灯片,信息量大,速度又快,学生消化和接受能力有限,这些都会导致学习的兴趣下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将课程的知识点提炼浓缩做成微视频,再配以动画、图形等,增强内容的形象生动性,既可以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二)实用性原则

《财政学》微课的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潮流,不能因为微课最近很“热”,就集中力量打造微课,为比赛制作微课,为评比制作微课,很多微课资源花巨资制作后都浪费了,在教学中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也不能因为流行微课,就将好多内容都制作成微课,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摒弃,要真正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发挥出来,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就必须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做为微课设计的内容,而不能一概而论。在学习中只有难点和重点内容学生才有可能反复学习,微课的意义才能提现出来。

(三)整体性原则

“微课”的开发需要事先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所谓“整体”也就是说在微课短短的10几分钟内所呈现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由于短小精悍、方便快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高效自主的学习需要而设计制作的,既是一种新资源,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被迫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一个一个零星的、看似碎片化的知识点来学习,它通过视频资源,利用移动的便捷性,将知识点完整的传递给学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一切学习资源。

(四)艺术性

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将老师从课堂搬到银幕已不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微课制作的艺术性,运用一些影视化的拍摄技术和方法如3D、4D或者VR,将微课拍摄的唯美、精致、逼真,伴随着与授课内容一致的画面不断出现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欣赏“大片”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

四、《财政学》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与运用

(一)成立微课设计团队

目前好多学校尤其是西部学校并没有制作微课的硬件设备和专业人才,所以导致《财政学》微课制作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人或学校独自制作、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制作。另外由于“微课”制作费用昂贵,所以好多教师和学校制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或者用于教学观摩,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少。受到制作费用的约束,《财政学》微课的数量并不多,没有大量的“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还是主要依赖传统模式。如果能集全国之力、整合各校教学资源、成立一个专门的《财政学》微课设计团队,集结高校财政学教授和微课专业人才,建立教学资源共建机制和共享环境,微课研发团队合作分工,专家带队,凝聚智慧,精心研究和设计微课总体大纲,这样将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微课。

(二)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

由于受到微课制作的硬件、软件和制作成本的限制,现有的微课制作方法和表现形式单一,既有教师的课堂实录插入后期制作的PPT模式,也有直接在教室录制的简单录像,视频剪辑痕迹明显,内容的要点不全,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图像不清、音质差,不能很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和满足教学、学习的需求。提高微课视频制作的质量关键有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内容

《财政学》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微课教学,只有具备以下特点的内容,运用微课教学才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重点、难点内容适合用微课形式教学。难点、重点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和接受不了,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学生才有反复学习和观看可能性,微课教学才有意义。其次,短小精悍的内容适合用微课形式教学。微课教学避免盲目追求潮流,是否能用微课教学完全是由授课内容决定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10-15分钟)阐述清楚就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教学。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财政学》微课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微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将动画、声音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录制专门的教学微视频,使教学视频更有整体连贯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3.提高思想认识

《财政学》微课设计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制作的质量,在后期编辑、剪辑的过程中始终抱着制作精美、画面清晰的微课为出发点,制作出优质的微课课程。

(三)突出微课建设的特色

微课虽小,但是“五脏”俱全,这五脏分别是指“精”、“实”、“新”、“特”、“效”。所谓“精”是指微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人入胜;所谓“实”是指微课要有实用性,避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所设计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接受和学习起来有难度的;所谓“新”是指微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和创新,一定的要能体现微课新颖性特点,突出特色;所谓“特”是指微课的设计要有新意、制作精美、有特色,避免粗制滥造,资料堆砌;所谓“效”是指微课的应运要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要有实效性,实现授课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更高层次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特色才能有效果,如果微课能设计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快餐式学习,让学生满意。

(四)将微课和翻转课堂有效结合

胡铁生老师曾经提出“微课和翻转课堂两者能很好地结合”的观点。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和创新,它通过“讲”、“学”次序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微课以视频构建为核心,由于其具有时间短、内容少等特点,不可能和其他大的数字资源或网站平台相衔接,但是在翻转课堂里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非常适合学生移动学习,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量。同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反复探讨,使得课堂上的正式学习和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接。

(五)制作系列微课

“系列微课”又称为“专题式微课”或“专题微课程”。目前的《财政学》微课过于分散,不成体系,各个微课从内容上联系不紧密,没有连贯性,知识衔接不够,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知识技能,难以让学生针对某个专题主题进行系列化、完整化的学习,这就导致无法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群,这是当前微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学》微课在设计时可考虑选取某个较小的专题内容(一般为3-5节,每个专题的总微课数在10节以内),各微课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或专题,形成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财政学》课程可考虑高校之间联合,开发出一些专题内容相对集中,实用价值大、特色鲜明成体系的专题微课程。

第9篇: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单项实训 综合实训 岗位训练 实践学习 过程考核 结果考核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操作要求严的专业,尤其是作为会计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入门学科,该课程存在入门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初学该课程时不能很快入门与掌握,而且该课程不仅要学生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更要通过学习掌握会计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从事的是最基本的岗位工作,如出纳、记账、制单等会计基础工作,《基础会计》理论教学课程更多从理论上传授给学生会计专业方法,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要克服学生懂理论弱实践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达到目标,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会让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期,毕业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所以《会计实训》课程不仅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真正学会运用理论知识,缩短上岗适应的过程,这也是用人单位所希望的教学效果。怎样让学生通过实训过程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做到如何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训中有一种真做账的感受,而不是一种游戏做账,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笔业务。在《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实训内容、实训方式、时间安排,结果考核等方面都要有一个科学体系设计。

1 实训内容设计

实训内容安排要让学生打牢做账基本功。《会计实训》做为会计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操作课,一定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打牢做账基本功,尤其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实训内容的安排,做到“点”要细,“面”要全,点面结合,实训内容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大模块。

单项实训强调的是实训中的“点”,紧扣会计核算基本流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凭证-账簿-报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要学生全程动手,处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点内容,所有的实训资料都是学生通过实训形成的,常见的实训教学中,实训材料的安排上通常采取给出一定实训材料,原始凭证式已经生成的,重点训练填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而忽视每个环节中资料的相互关联性。如学生在凭证的填制中如果理论课程的学习会计分录熟练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不会是很大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凭证的处理环节,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学生在实训中不懂读原始凭证的资料,不知道一份原始单据该填制哪一种记账凭证,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基本看到的都是已经给出的表达清楚的原始业务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业务种类都要通过会计人员业务分析与判断,所以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记账凭证的填制,也要学会原始单据的填制与审核,通过原始凭证的填制可以达到几个实训目的,第一,有效训练了学生分析业务类型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填制记账凭证;第二,锻炼了学生对原始凭证审核的能力。账簿处理环节,很多学生对账簿基本内容登记不会觉得棘手,而对账簿的开设、结账、结转、划线等细节处理上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账簿环节实训中除了要训练学生登记账簿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训练他们对开账、结账、划线等实训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对职业学校的学生,重点要训练他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正确编制方法,要让学生在编制报表过程中学会不同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和对应关系,通过单项实训,扎实每一个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模拟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对完整会计资料处理能力,让学生对实训内容有更完整、更系统地训练,综合实训以仿真资料形式完成。

2 岗位工作责任实训设计

会计实训教学中更多训练的是会计核算能力,学生在实训中会计岗位业务工作能力得到训练,但很多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职责非常模糊,如在凭证填制中,一些学生对相关岗位责任人签字一栏就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处签名,还有一些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如果没有分岗位训练,就认为会计应该是所有岗位的工作都由一人完成,而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上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有明确规定,不相容的职位相互分离的要求,所以在《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应该设置岗位分工模拟实训,以小组分工形式,这种岗位分工实训可以在单项实训和多项实训过程中完成目标,如实训中,小组设出纳、记账、复核、主管等岗位,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与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不同岗位互相监督,而且,岗位实行定期轮岗,让学生分别体验各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通过岗位责任训练,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有一种责任感。

3 实训时间设计

实训时间安排要与理论课时间有效衔接。《会计实训》作为理论课程的实际操作课要充分体现课程一体化的特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实训课程内容在什么学习阶段安排效果最好。单项实训内容应该要突出项目学习的要求,会计核算的每个环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训内容,安排每一项目的实训任务,如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的具体任务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综合实训的内容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学生才能处理完整一套公司的账务资料,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与岗位能力的衔接,在时间安排上应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期,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实践学习课程,采取仿真资料的形式,学生如临其境,有一种做真账的感觉,综合实训至少安排一般纳税人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完整的两个公司的资料,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每个环节的业务,形成完整的会计档案资料。

4 实训结果考核设计

实训结果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学习结果的一项重要环节,《会计实训》课程考核包括实训过程考核和实训结果考核两部分,总分100分,每个过程考核占一定比重,过程考核占40%,结果考核占60%。每种考核要包括多项考核指标。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出勤、纪律、上课认真态度、小组讨论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采取小组成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升杰.对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

[2]柴美群.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之管见[J].价值工程,2011(20).

[3]胡燕玲.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