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辩论赛新闻稿精选(九篇)

辩论赛新闻稿

第1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一、工作概况

宣传部是学院对外展示自己的纽带,主要工作是负责学院各项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总结。工作主要包括绘制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拍摄活动照片、发表新闻稿以及制作大型活动的幻灯片。

二、主要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

1.9月29日,由我部主要负责举办的“祖国在我心中”书画征文比赛圆满结束,活动过程中我部还将优秀获奖作品进行了展览。此项活动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我部在活动期间开展了作为从师(业)技能大赛中的一部分——“三笔字”现场比赛,也取得良好效果,获得老师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10月13日,“迎新杯”篮球、排球赛正式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开展期间,我部配合体育部积极搞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包括宣传展板的绘制和赛事预告海报的张贴。在每场比赛中,我部认真用镜头和纸笔记录比赛盛况,及时公布比赛结果。

3.10月16日,“骄子杯”辩论赛初赛、复赛圆满结束。在活动中我部主要协助学习部对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宣传形式为展板、海报,动员了本学院广大学生参与到其中。活动结束后,我们整理了活动照片及相关新闻稿。

4.11月4日,我院举办的“花开甲子·菊颂金秋”大型文艺晚会在省委党校隆情上演。此次活动经过精心策划和近两个月的准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获得老师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准备过程中,我部主要负责展板宣传、海报张贴、路标制作、横幅悬挂、会场布置和幻灯片制作等。活动进行中,我部还负责摄影、拍照和幻灯片的放映。活动结束后,我部发表了活动的相关照片和新闻稿。

5.我院的博客经过重新改版后和同学们见面了。充实了版面,丰富了内容,以方便同学们走进我们的博客了解学院的最新动态。

6.11月25日,组织部主办了团支部风采展演总决赛,我部主要负责协助搞好前期宣传工作。

7.11月26日,第十届“骄子杯”辩论赛决赛暨第七届从师(业)技能大赛颁奖典礼成功举行。我部为活动制作了幻灯片、作品展示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在我院博客上公布了比赛的相关信息及获奖情况。

三、工作成果

总的来说,本学期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部全体成员积极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现将我部本学期工作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总结如下:

1.态度端正

我部所有成员对本部工作都投如来大量时间和精力,都以端正的态度、负责的精神面对每一项工作。

2.团结协作

我部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特长,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每项工作。

3.开团创新

相对于以往宣传部的工作,我部本学期在展板、海报的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质量上也有所提高。

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本学期的工作仍存在很大不足,我们对相应问题作出如下总结和整改:

1. 新闻稿质量过低

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部干事所写新闻稿错误多、语病多、采用率上不去,无法及时的起到宣传作用。我部干事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多练习,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新闻稿的质量。

2. 展板主题不鲜明

我部绘制的展板整体上较美观大方,也在长时间的宣传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在宣传博客的展板以及团组织风采展演的展板的绘制中出现了主题不鲜明、配色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同时,注意突出主题,合理配色,把今后工作中的每一块活动的展板都绘制得更好。

3. 加强博客的宣传及博客的管理

新改版的学院博客虽然经过大力宣传,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很多同学依然对我们的博客知之甚少。对此,我部特地申请了博客域名,方便同学们浏览。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大对博客的宣传力度,不断充实博客内容,将学院、学校内发生的最新最近的消息、照片和资料等放入博客,使同学们能够通过学院博客更多更快地掌握学院、学校最新资讯。

4. 工作不够细心

在开学时发生了优盘遗失事件;在班级绘制展板时,我部未起到督导作用没有及时发现展板上出现的错误,等。针对此问题,我部成员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将工作准备得更加细致,并及时与各部、各班和社团沟通、联系。

第2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大家下午好!我叫,是级师范班学习委员,同时担任我院学生通讯社社长,学工助理,校博物馆讲解队队长等职务。

向院里提出“十佳大学生”的申请,是因为我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都觉得这是一份可贵而难得的荣誉,并且十分渴望得到她,这是我心里的实话,如若不然,现在也不会勇敢地站在这里了。我想,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干部,除了希望自己能够尽己所能没有遗憾地完成该做的事情以外,其实更希望的是能够被别人肯定,从而拥有继续努力下去的信心。我想,喜欢荣誉不是一个人的错,在追求荣誉的过程中获取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关键的意义之所在!

进入湖大之后,终于感觉到足够的自由空间,那时候,我笑称自己如鱼得水,因为有着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那么多的平台去展示自己,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结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在学习方面,迄今为止,我已经以较高的分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计算机二级考试,并且获得三等奖学金。

在活动方面,刚入校不久,我代表院里参加了校建国六十周年演讲暨普通话风采大赛,初露锋芒,捧回一个二等奖。与楚才学院一位学长合作,全程英语主持了校第四届英语朗诵大赛,随后在校第四节英语翻译大赛口译中获得第五名。院级辩论赛,挑战着心里的胆怯,担任了辩论队四辩的角色,却意外获得最佳辩手。在英语学习月期间,主持了英语电影配音大赛,并且在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工作方面,有幸加入校英语广播电台,主持每周二的英语广播节目,被评为优秀工作人员。后来,学校博物馆招聘讲解员,经过层层的筛选,我成为了其中一位,并且做了讲解队队长。在此期间,接待了无数国内专家学者、巴西孔子学院等国外高校访问团、各学院回访校友,中小学师生以及武汉周边市民,并且与武汉科技大学讲解团队进行了相互的访问,组队与武汉市博物馆纪念馆一起参加讲解员大赛促进交流与学习。去年12月份,院内三大组织新闻部合并为学生通讯社,承蒙大家的抬举,让我做了社长。接手工作以来,我一直紧密团结社内成员,在幕后竭尽全力、默默无闻地为学院做着各种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在校网站校报的发稿量相比于往年有明显的提高。我们积极与校记者团合作,向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校外媒体投发我院的宣传稿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对于班上的各项事务,我一直尽职尽责地去做,并且时常与班主任以及其他班委交流,积极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我时刻牢记一个中共党员所要起到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要求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与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地十分融洽。

第3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让我们从新闻选择说起吧。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把这种新闻选择叫做“新闻聚集”,②即提炼新闻点,发现新闻价值的过程与方法。也有研究者把这种选择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③我赞同这两位研究者的提法,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些新闻“选择”的不同表述,如“新闻追求片面的深刻”、“新闻是个性化的,切忌综合”等。这些做新闻的观念或做新闻之道,从表面看似乎违背哲学中的辩证法。哲学辩证法主张“全面”,而我们这里主张的是“片面”、“攻其一点”。其实,这正是做新闻的深刻与精髓之处。新闻中的采写编评发各环节无不体现记者的选择,可以说“没有选择就没有新闻”。选择到位,就能做好新闻。

哲学辩证法中的“全面”是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而对解决具体事物问题则主张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重点论。我主张的做新闻之道就是重点论,这种重点论是一个多级追索的过程,如同射击一样,追求的是命中靶心,即“攻其一点”。在追索过程中强调“片面的深刻”(即强调对新闻活动与新闻素材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进行深入挖掘或呈现),强调的是“点”,是“个性”,是“重中之重”,而对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因素“视而不见”或大胆舍弃。这种追索过程体现的是层层深入,也就是对一个新闻事件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追索过程,通过多次聚焦找到新闻价值的核心点,这个核心点就是“攻其一点”中的“点”,是“片面的深刻”。只有找到这样的点,才能使新闻彰显它的最大价值,才能达到做新闻的极致。这种做新闻的理念并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恰恰是为了找到更美更有价值的“森林”(这个“森林”就是具有最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因此,这种做新闻之道不仅不违背哲学辩证法,而且是对哲学辩证法在本质上的最深刻的体现和把握。

我们看看招聘会的新闻采编:一场招聘会总有一些事实信息、数字等,可以按惯例采写动态消息,报道招聘会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果等。但如果只满足于做这种常态的消息,长期下去会使记者丧失新闻敏感。我们可以尝试把新闻“聚焦”在“问题”上,使新闻报道体现深度。我在长春晚报任新闻部主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当时是2002年,吉林省在长春中国一汽举办了一次技术工人技能比武大赛,规模很大,现场还有一百多家企业前来招聘技术工人。应该说这既是技能比武会又是用工招聘会。跑口记者前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个综合消息,是一则常规的会议动态消息,把会议的主要内容、规模、取得的成果等信息进行了报道。当然,这样的新闻可以报。我把它安排在要闻版刊发。我在审编这篇稿件时发现了这样一句话:“一家企业用年薪10万元没有招到高级钳工。”当时我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大新闻,因为在2002年时年薪1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也暴露出教育、培训、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有新闻价值。但是,这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被淹没在稿件的“综合”之中了,不能引起受众重视。我马上给记者打电话,让记者立即联系这家没招到工人的企业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了解当下的技术工人培养背景与现状等信息,了解比武大会上有多少技术工人、都是什么工种等。记者回来后,我们当晚在截稿前写出了深度消息《长春好钳工比博士难找(主题)在技术比武大会上一家企业年薪10万招不到人(副题)》。这则新闻在各界引起反响,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有评论说,这是对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后教育体制的考问。此新闻的策划与采写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片面的深刻”,但它反映出现实中要注意解决的大问题。

我们再说说记者意见④的表达问题。很多媒体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在新闻作品中对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乐此不疲,生怕受众读不懂自己的作品或不吐不快。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受众的不尊重,更是对做新闻之道的背离。殊不知,如何表达意见的做新闻之道的根据仍在辩证法中。

辩证法中关于“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是记者在新闻(此处的新闻指新闻报道)中表达意见的方法论。新闻中的“个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新闻事实,是鲜活的场面、情节、细节、语言、动作、过程等,而“共性”与“普遍性”则是具体新闻事实即“个性”、“特殊性”中所蕴涵的“理性”或记者的“意见”。意见是主观的,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明说意见,那么如何表达意见呢?这一看似很难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不体现“主观”,在新闻作品中无处不打上记者意见的印记。记者采什么,不采什么;问什么,不问什么;用哪些素材,不用哪些素材;用什么样的引语,不用什么样的引语;描写什么场面、情节、细节,标题用什么字号,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发在什么位置或时段等,都强烈地体现着记者的意见。一向以客观、公正为标榜的西方媒体(诸如CNN、BBC等)记者,在对我国进行采访报道时,专门找个别落后、经济文化条件比较差的村落进行采访报道,而对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良好的人权状况“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因而,在他们似乎“客观”、“公正”的报道中,早已暗藏着他们的主观选择,他们的意见早就在其“选择”之中了。这些媒体记者无不精通此道,他们虽然没有明说意见,但在其报道中强烈地体现着,蒙蔽了广大受众。

从本质上来说,“选择”就是“意见”。辩证法原理说明:“共性”、“普遍性”是通过“个性”、“特殊性”来表达的,“共性”、“普遍性”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共性”和“普遍性”不能独立存在,离开“个性”和“特殊性”就没有“共性”和“普遍性”。因此,记者只要把“个性”和“特殊性”做好了,意见就自然蕴涵其中了,就可以使受众通过记者呈现的“个性”与“特殊性”发现“共性”和“普遍性”,达到对意见的认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抓“个性”、“特殊性”来做新闻,是记者表达意见的最高境界,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新闻传播效果。这也是记者新闻能力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这种做新闻之道,看似复杂,让人感到难以找到抓手,实则很简单,正所谓“大繁若简”,关键是你是否驾驭了辩证法,是否学会了“攻其一点”。

注释:

①做新闻:本文所说的做新闻是对新闻的采写编评发与新闻报道策划等各环节的总称

②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③李贵成:《地市报理论稿件常见痼疾及改进建议》[N],《中华新闻报》,2007年12月12日

第4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外活动 课外阅读 课外练笔

语文课外活动是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的,语文课堂有其不可否认的优越性,它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但是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有关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掌握的,但是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中有限的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另外,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认识上已没有多少分歧,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课外活动列入语文教学整体的机制中加以全面考虑。

如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形式,这项活动开展得好,可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情操品德、锻炼思维。在这项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指导方法、推荐读物和组织交流,指导方法包括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目的和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可推荐读物可以结合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可推荐几本书供学生选读,包括报刊和各种书籍,不一定要文学名著。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的比教师指导更大。例如: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上,有两三位学生谈到了读《穆斯林的葬礼》的感受和看法,没想到影响了全班同学。有一段时间,《穆斯林的葬礼》在全班风靡。当然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有新书推荐、书评讨论会及出专题墙报等。

二、朗诵(背诵)活动

这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对学生既有艺术感染和陶冶作用,又有语文训练作用。活动形式有主题朗诵会、朗诵比赛、佳作赏析、每周一歌、书法比赛、影视评论、采访调查、手抄报比赛、每日一格言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诵比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一开始教室里就书声琅琅,群情激昂。约十分钟后,便有学生争先上台背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学生睹此状,加油背诵,跃跃欲试,尝试成功之后,信心倍加。有时是分组比赛,分组比较灵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四组,也可以把一组分为两小组,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不过最成功的一次是把全班分为两组,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而且人数悬殊,男生才10人,女生30人。但是男生却信心十足,不服输,而且提议创新比赛的方式,即一组出上句另一组对下句,并且自告奋勇地提出由男生出上句,女生对下句。而背诵时最怕的是会忘记第一句。就这样男生上句女生下句,就像对山歌一样热情高涨,一会儿就把整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都背完,效果非常好。比赛完之后同学们还说:“这种背诵比赛新鲜活灵,够味,来劲!”实践证明,一次活动下来,即便是“大块文章”,完成率也在90%以上。

三、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形式多种多样,有与课外阅读密切配合的,如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等;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自由练笔、观察手记、日记、周记等;有跟其他课外活动互相配合的,如参观访问记、讲演稿、辩论会的发言稿、各种调查报告、各种墙报刊物的文稿等。例如:在一次市场调查时要求同学们回家后询问父母,拜访邻居,家离市场近的同学可到市场作现场采访,然后写成300字左右的新闻稿件。组织交流时分组宣读,评选优秀习作。不少同学对菜市场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如实的报道和评论,如:“奶牛喂盐水,目的何在?”“收了管理费,应管好市场卫生。”“活鸡喂沙石,良心何在?”“白菜货真价实!”等。这样的课外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本所学的通讯报道的写作知识,提高了采访、撰稿的能力,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难题,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关注社会、着眼民生的思想感情。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练笔,养成较好的动笔习惯。课外练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许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它。对课外练笔,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并组织佳作评析,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受到重视,从而坚持练笔活动。

四、佳作评析

课外练笔之后,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并组织佳作评析。这种佳作评析要及时,效果才会更好。这个经验来自于我读中学时的体验。每次老师布置作文时,我的兴致都很高,很快就完成。如果老师及时收上,及时批改,及时讲评,特别是佳作赏析,如果是自己的作品被选上,心里就会美滋滋的,信心倍增。如果是别人的作品被选上,也觉得收获很大,毕竟是同学,很熟悉他(她)的为人,同样也对他(她)的作文充满好奇,所以老师评析之后,印象非常深刻,以后再碰到这样题材的作文,就更得心应手。我想我的学生也是这样的心理,试一试,果然是这样。

五、演讲、辩论

开展这项活动要对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富有启发性、鼓动性和感染力。在活动中要注意与说话训练结合,可以从课前三分钟说话开始,如讲故事、介绍名人名言等,逐步发展为专题演讲、即席演讲、辩论答辩。我曾引导学生对影视、歌曲明星、文艺、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热现象进行辩论,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可根据学生对事物的反应及熟悉程度适当筛选,进行演讲或辩论。这种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在一次以“逆境有利于成才,还是顺境有利于成才”的辩论会上,反方在阐述“逆境有利于成才”的论点时举了李白、杜甫等人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而终成为诗坛魁首的例子,并对比状元宰相们虽身处顺境却大多在诗歌创作中无大成就。一般人看来事实确凿,无可辩驳,但正方同学却说:仕途坎坷、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对于诗人而言恰恰是顺境;而身居高位,养尊处优恰恰是逆境。诗人只有贴近生活,感受生活,了解民生疾苦,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写出好诗来。杜甫不是流落民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哪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的史诗?有道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而诗人若为状元宰相,政务缠身,远离生活,当然写不出好诗。正方之说,别出心裁,见解深刻,创新色彩很浓。如此例子举不胜举。

第5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要注重口语训练方法的指导,构建网络环境口语培训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重视经典,在模仿中学习

模仿是学习语言最快捷的方式之一。重视经典,把经典作为培训学生口语的范例,使他们学习口语表达时有所依据和参照,在模仿中更加轻松、快捷地学习。

《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环境的优势,播放名家课文朗读的视频,图文并茂,声情并重,发挥经典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跟读、模仿中学习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纠正方音,模仿名家对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巧的运用,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此外,网络中还有很多经典的专业语言栏目,可以作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典范。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电视散文》《子午书简》《快乐汉语》央视新年诗会、央视主持人朗诵大赛、央视朗诵艺术大赛、“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春晖”全国电视演讲大赛、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cctv大学生辩论赛等,都是培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最专业的素材。学生训练时不要贪多贪快,而是要循序渐进、由简入难,逐步学习,反复模仿,不但要模仿标准语音,还要学习有声语言中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这些口语技巧,乃至态势语言中的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等无声语言,也可以模仿,甚至完全拷贝。

这样,学生在经典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模仿、感悟,以专业水准、名家口语作为规范,以较高的起点,改变学生原有的不良口语习惯,从而轻而易举、卓有成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再现话题,在复述中提高

这一环节的培训,要再上一个台阶:选择恰当的话题,脱离文字材料依据,自己组织语言以复述、转述、讲述、概述等方式训练口语,强化其口语表达能力。

初始阶段不宜太难,可以要求学生对熟悉的课文进行复述:按照一定的要求(不同文体有不同要求、不同角度),在短时间内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取舍和思考,并精心酝酿语言,组织安排结构,甄选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思路清晰、自然流畅、整体协调、自然大方地复述。如《苏州园林》一课,配合苏州园林的视频画面,让学生用复述(讲述、概述)的方式,带大家畅游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之美。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有的放矢,收效显著。

然后逐步增加培训的广度和难度,选择恰当的话题,如:推荐网店的一本好书,分享一条好微信(微博、网络文章、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等),讲述或概述网络奇闻,转述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体育晨报》《天下足球》等)中的几则新闻,复述某一期《舌尖上的中国》(《人与自然》《健康早班车》《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的主要内容等。要求在熟悉话题内容的基础上,层次清晰、表达流畅、完整准确、要点突出,高质量地完成复述(转述、讲述、概述)的话题。训练时用手机录音,反复回放,品评优劣,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有极大提高。

三、展开情境,在创新中升华

这一环节的训练要更上一层楼,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实战,快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在创新中升华。

这种训练难度较大,可以循序渐进,如:开网络新闻会。请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搜狐新闻、腾讯新闻中的奇闻趣事。再如答“记者”问。请有意向的学生,先阐述自我与网络的关系,之后,由全体学生充当大众媒体“记者”对该同学随意发问,并要求现场作答。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网络主题片,配解说词;看网络景点视频,配导游词;针对网络新闻,进行新闻演说、开展新闻调查;针对网络事件展开评论、辩论;针对网络话题进行演讲;模拟央视主持人大赛秀主持;针对网络情境,进行采访、访谈等。

再者,鼓励学生即兴演示,自主创新,自导自演。借助央视经典栏目的模式,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突出网络优势和时代特性,如:非常6+1、超级演说家、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心理访谈、杨澜访谈录、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我是大医生等。一边播放某栏目的相应背景画面,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一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语言潜能。并在每个学生展示结束之后,给予简明扼要、中肯的点评,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自信。这样富有挑战性的训练,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飞速提升,富于独创性。

第6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说话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初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第7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一:活动介绍

1)活动宗旨:进一步探索专业和课程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岗位技能,促进学以致用,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鼓励求是拓新,通过案例分析接触大量实际情景,凝聚团队智慧力量,指点市场风云,评判成败得失。

2)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管理学院团委

3)承办单位:未来管理者协会、市场营销协会

4)参与企业:湖北长江崇文文化广场有限公司

上海森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5)比赛期间:200*年11月23日~12月27日

3)比赛地点:教四十五楼、西院学工部活动中心、西院大礼堂

4)参与对象:武汉理工大学全校学生

5)大赛内容:

自选案例: 各参赛队伍自由选取某一企业或某一经济现象作为案例,以此为背景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书,并制作ppt演示。

公共案例: 由大赛组委会给出案例,各参赛队伍以此为背景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书,并制作ppt(20页内)演示。

6)组队要求

每支参赛队伍由4名参赛选手组成;其中一名为领队(负责联络),要求其中必须至少有一名异性。有兴趣的同学均可参加。

7)大赛报名

报名时间:本次大赛的报名时间为 11月22日——11月25日

报名方式:

a. 大赛组委会于11月22、23日设立报名点(鉴湖、升升、南湖、东院),参赛队可在现场填表报名

b. 参赛团队可发送报名表至组委会指定邮箱:,报名联系人:王晶 159264887

二:活动流程

1)初赛形式:自选案例(n进20)

交稿时间:11月30日晚6点之前

交稿方式(以下任选其一):

a. 电子提交:将案例分析书的word电子文档发至邮箱大赛指定邮箱,12月1号公布进入复赛的名单。

b. 书面提交:将案例分析报告书(word的文档)交至管理学院办公室(东院教四11楼1101,交稿时间为早上9:00~下午15:00)。

2)复赛形式:公共案例分析(20进8)

比赛时间:12月10日

比赛地点:教四十五楼报告厅

具体如下:参加复赛的选手(代表队)确定后,在初赛结果揭晓后两天内,由组织者发给第二份案例,给参赛选手(代表队)一周时间分析整理。并通知各参赛队伍公共案例分析的企业背景。各队伍在复赛现场按抽签顺序展示其公共案例分析(ppt展示,限20页内),并接受评委的现场提问,在复赛现场交复赛的案例分析报告书,采用word的文档。根据各队伍的成果质量和现场表现,评委为各队伍现场评分 。选出决赛选手后现场公布决赛的公共案例。

3)决赛形式:自选案例和公共案例相结合

决赛时间:12月27号晚6:30

决赛地点:另行通知

具体流程如下:决赛团队在12月25日晚六点半前将决赛自选案例和公共案例的书面word文档提交至大赛组委会。决赛第一轮为自选案例分析ppt答辩,自选案例为选手初赛时提交的案例.第二轮为公共案例分析ppt答辩。参赛团队出场顺序由抽签决定。

三.比赛宣传:

宣传方式:

1)特邀校内影响较大的媒体做全面报道,如新闻经纬、校报、理工青年、学工广场。

第8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表达;训练

引言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际的口语表达训练教学对教学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课程意识、生成意识、课程资源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摆脱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创造性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类型

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的口语表达训练。利用零散时间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有着多种活动形式,例如,“日有所讲”、“诗意早点”、“模拟面试”等。日有所讲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空余时间,随机选择学生让其进行一分钟的话题演讲,并组织学生进行即时点评,给予合理的方法指导。其次,“全员性比赛”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话题演讲赛”、“诗文朗诵赛”、“辩论赛”等是“全员性比赛”常用的活动类型。第三,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辩手训练营”、“演讲口才班”等是常用的借助特长选修课程开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形式。

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系列等特点。首先,多层次。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在学校、班级、小组、个人诗歌不同层次上开展。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有演讲赛、辩论赛等,小组的活动有模拟面试、小组讨论等,个人的活动有日有所讲、诗意早点等。其次,多渠道。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渠道较多,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条渠道。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应当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全方位的训练体系。最后,多系列。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系列的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辩论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注重发挥不同系列活动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开展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的策略

1.师生互动法

言语交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实现交往目的的主要途径,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是言语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小型的辩论或演讲比赛时,不可以只让学生说,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应当参与到活动当中,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以身示范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训练学生的发音、气息、眼神、体态语时,教师应当能够随时亲自上阵,用满腔的热情、大方的风度以及专业技巧感染学生。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赏析观摩法

赏析观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高水平口语表达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热情。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乔榛朗诵的《雨巷》等优秀的名家朗诵,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掌握相应的口语表达技巧。辩论是目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常用的口语表达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辩论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辩论赛视频。教师在选取辩论赛的视频时,应当注意辩论赛的辩题与对抗程度,辩题应当使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对抗应当激烈并且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组织学生观摩赏析名家的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反观自己的口语表达,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改进。

3.日积月累法

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学习。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应当多读书多训练。没有人天生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艰辛的汗水是博闻强记的基础。在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训练中,教师不但应当给予学生口语表达技巧的指导,还应当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多记忆、背诵经典的诗词歌赋、哲理名言、幽默风趣的笑话以及动人的故事等,以扩充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笔,练好笔头功夫,在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稿子写好后再背,熟记后进行脱稿演讲,久而久之达到即兴演讲的最高境界。

第9篇:辩论赛新闻稿范文

品学兼优又十分活跃的学生沈冰

沈冰出生在江苏张家港杨舍镇,小学二年级时,沈冰进入校篮球队,六年级进入业余体校。高中毕业,沈冰被直接保送浙江大学对外经贸系,在浙大念了两个月后又被保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财会专业。

刚到新加坡,沈冰就通过考试申请到了"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下属《联合早报》的奖学金。1996年,南洋理工大学举行"新加坡"小姐的选美比赛,沈冰一举获得选美冠军,并被誉为"最上镜小姐",一时间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新加坡的许多影视公司,模特公司都来找她,她拍了几部电视剧、电影,还与模特公司签约当了一阵子模特。

大学毕业后沈冰进入《联合早报》做起了财经记者。在一年多的文字记者生涯中,曾有上司这么评价她--"最勤奋好学的记者"。她当时的生活是"上午采访,下午写稿",最多的一天写过4000多字。沈冰认为一年多的记者经验,给予她处理文字和分析材料的思维锻炼,令她获益良多。

正当沈冰在新加坡的事业有一定起步时,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的消息,她马上就寄了简历,托北京的朋友报了名。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感觉到自己在被召唤。主持人大赛选拔过程十分严谨,比赛结束时沈冰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沈冰抓住了这次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机遇,自小主持各种文艺晚会的她终于实现了心中的主持人梦想。

美丽大方又智慧干练的央视女主持沈冰

沈冰因主持人大赛的出色表现被《对话》栏目挑中。《对话》是央视二套的一个精英型嘉宾谈话节目,有个很有趣的说法是,几乎所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总裁,只要他来中国,不管有多忙,一般都要挤出时间登陆《对话》。而当时成长期的沈冰正好遇到了成长期的《对话》。《对话》因沈冰、张蔚等出色主持人而光彩夺目,沈冰这颗主持新星也在《对话》中冉冉升起。至今仍有许多观众怀念沈冰在《对话》中的主持。

在主持《对话》的一年时间里,沈冰既有压力又对工作充满激情。每期节目她都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参与整个流程,从创意到最后制作完成,文案也是自己写。像《感受吴敬琏》、《金庸谈江湖》等几期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冰说,在《对话》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大人物,当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时,我发现对话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虽然面对的都是各界精英,沈冰一直保持着谦逊平和的心态,她的主持风格一直从容内敛,而内敛中透出一股力量。

2002年沈冰客串主持了一把韩日世界杯足球,这让所有的球迷非球迷都没有想到。沈冰由此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网上每天不断有她的新闻,细致到她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沈冰自己认为:如果我是不发光的导体,世界杯就是飞火流星,它照亮了我。

在主持世界杯初期,很多铁杆球迷对沈冰的主持很不满,认为她根本不懂足球。对此央视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认为,沈冰的主持已经达到了这之前所期望的目的,她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来看世界杯,观众最终也认可了。当时的计划是有两个主持人,其中必须要有一个女的,而且必须是一个不懂球的女主持人。而正是外行的沈冰和内行的刘建宏搭档主持让世界杯更有看头了,吸引了许多本不是球迷的观众来观看。从小热爱体育运动的沈冰在节目中常常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让许多观众都感受到了这个并不太懂足球的女主持的真诚和真实。

世界杯后,沈冰去了《经济半小时》当起了新闻主播。她说,以前在《对话》栏目,一个话题可以准备很长时间,但新闻节目却不同,属于"短、平、快"方式,一个重要的话题要在几分钟之内说清楚,非常考验记者的功力。在新加坡的一年财经记者经验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今年5月新闻频道开播,推出一个全新栏目《新闻会客厅》,由白岩松和沈冰轮流主持。在布置得跟家里客厅一样的演播室里,白岩松、沈冰和嘉宾亲切自然的聊天式访谈让观众耳目一新。在有的节目中沈冰与省部级官员平等相视、无忌交谈,甚至有些锋芒毕露的提问赢得不少观众的认可。除了《新闻会客厅》,沈冰还在新闻频道另一档栏目《数字观察》中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