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素描社团活动总结

第1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二. 外联部简介:

我院外联部在我院党总支团总支的领导下主要以拓宽院、校际交流工作为主题,以增进校企合作关系为工作重点,旨在向外展示学校学生的真我风采,努力提高我院学生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会和各项活动筹集资金,外联部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同学”。外联部全面负责我院学生会的对外交流联络工作以及在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外联部的职责

1、增加同学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同时为同学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2、促进学院与外界进行学术、文化、艺术、文娱等方面交流。积极为学院的各种活动拉赞助。平时密切注意一些与同学们相关的厂商,发掘潜在的赞助商,洞察潜在赞助商的合作意向,及时收集信息,力求学院与企业双赢,为我院美誉度的提升坚持做不懈的努力。

3、与兄弟学院密切联系,把各兄弟院的成功管理经验和优秀活动引进我院,为其他各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院间的联系,做好桥梁纽带工作,取其精华,学习他们的经验,借鉴其可行的方法。以完善我院学生会的工作。(大学生假面舞会活动策划书)

4、每次活动做到有书面策划、书面总结。计划要得到院团总支批准后方可实施,并要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遇不可抗力因素须临时更改计划,也应尽快与学院联络商妥后在做定夺。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将之列入总结之中,以方便日后存档学习。

5、保持和发扬学院优良传统,树立本学院健康、进取、创新的良好形象。时刻牢记自己是传媒工程学院的一员,爱院如爱家,积极宣传我院的良好形象,全面提升我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6、发挥本部门特色,加强与其它部门的联系共同搞好学生工作。同的学生会的其他部门团结合作,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工作,为建设我院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共同努力。

8、加强自身建设和理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业务素质。以身作则,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为学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纳选成员应具备的素质:

1、时间观念:外联强调高效率、高质量,所以每个外联人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

2、诚信要求:每个人必须以诚信为本,坚持为学院工作,不得考虑私利,贪图所得,一旦发现,立即处分;

3、文字基础:外联强调优质策划书撰写,文笔是很重要的基础,主要要求在于描述的细致准确,创意的描绘能力;

4、良好的沟通、学习能力;

5、对公众事件的活动洞察力(即活动时间的把握、活动内容的把握);

6、具有非凡的口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具有团队精神:在学生会的大家庭中只有我们,没有我。

五、纳新人数:8人(性别视能力而定)

六、内部保证:在以团总支及主席的带领下,张竟予携副部龙剑定在本学年度 做好交接纳新活动。

外联部是最锻炼人交际能力和沟通水平的部门,注重学习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双发展提高了有力保证。

有能力的你还在等什么?外联部欢迎你的加入。

注:报名表见附件一(可根据样本自行复印)

第2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立体鲜明:典型形象的多维阐释

首先谈多面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电视剧中的人物性格应该是一个倾向鲜明而又组成复杂的有机统一体。英国戏剧理论家德莱顿在人物塑造上主张复杂性和鲜明性并重,他认为,性格即倾向,而且在戏剧中这种倾向不能深深埋藏起来,他们必须很明显地表现在行动中和言谈中,而这种把一个人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不能认为只包含某一种特殊的美德、恶性或激情,它是许多在同一人物身上并不矛盾的因素的总和。德莱顿对“多面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物创作方法进行了相当通透而明晰的诠释。在《团长》中,龙文章这一崭新的中国军人形象便是多重性格、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在他身上体现出了矛盾的繁杂领域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统一。既是冒牌团长,又是招魂神汉;既能在上司面前装痴充愣,又能在下属面前装疯卖傻;既唯唯诺诺,又骁勇善战……其性格倾向不可谓不复杂,如果说李云龙、常发、许三多这些军人形象还是有限制的立体描摹,那么龙文章这一人物便几乎是无限制地多维透视,他把特殊年代殊人物的多面人性展现到淋漓尽致。但就是这个时而猥琐、时而乖张的“炮灰团长”,在特殊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战争天才,在枪林弹雨中游刃有余,在敌军阵地中如入无人之境,在挽留美国督导官时不惜下跪求情,在撤退求生时命令背负数十箱书籍……这都成了龙文章的人性亮点与人格魅力。正是这种复杂性和鲜明性相交融的人物塑造方法使其成为中国军旅剧人物长廊中当之无愧的“这一个”。其他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还有不少,如懦弱与聪明并存的阿译、粗暴与义气融合的迷龙、阴损与智慧统一的孟烦了、坚毅与犹疑结合的虞啸卿等等,剧中这些鲜活的形象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其次谈可信性与传奇性的统一。二者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细节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相结合,从而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细节的真实”,是指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必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去反映生活,必须真实地再现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保留着生活的客观性、独特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所谓“艺术的虚构”,是指运用一定的文艺创作手段使人物形象更具典型性、传奇性和艺术审美性。作为一种诉诸观众感官的文艺形态,电视剧给人以最直观的视听感受,因此在其人物塑造中,抛弃艺术虚构的“自然主义”和剔除真实生活的“唯美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在《团长》的人物塑造中,不难看出创作者有意识地再现历史景观,从社会环境到战争场景、从服装道具到人物语言都试图还原当时的本来面貌,即便某些地方还存在硬伤。黑格尔曾经论述过戏剧的三个要素:“一般世界情况”、“情境”与“情致”。前两者分别为左右人物行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后者为人物在这特定环境下的隐秘心理活动。《团长》中的人物言行就是建立在它所营造的基本真实的各种环境中,加之一些艺术手段的处理,人物形象便既生动传奇,又真实可感,孟烦了的过度油滑狡黠看似虚假,但回味残酷的战争环境和其多年的从军经验就有了真实度;上官戒慈“葬父招亲”貌似荒诞,但是有了“国灭”、“家败”、“夫丧”等一系列“境遇”作为帮衬就有了可信性。

对比强烈:人性张力的艺术表征

关于戏剧人物性格描写,恩格斯认为,“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损害的”。[1] 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更是认为,没有对比就没有戏剧。梅阡曾回顾他同曹禺一起创作《胆剑篇》的情况:“当我们集中力量琢磨人物性格时,他(曹禺)的构思是有特色的,就是采取性格对比的表现方法。他对我们说:人物性格要对比着写,性格的鲜明性通过对比表现出来,互相衬托。这是他的构思的特点,也是他对历史人物做了研究之后琢磨出来的路子。”[2]

《团长》中塑造了不同系列的人物群像,编剧在创作中通过不同层次的差异对比使得整个剧集在人物表现上充满了艺术张力。与《士兵突击》彻头彻尾的“男人戏”不同,《团长》在众多的硬汉形象之外巧妙地设置了两个女性角色――上官戒慈和陈小醉,并叙说了两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从而让阳刚壮美的剧作平添了一抹温婉柔美之气。此举不仅使整部电视剧的艺术表达更加和谐灵动,而且吸引了众多女性观众的眼球,不能不说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是《团长》在人物塑造方面第一个层次的对比手法。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层的对比策略,那便是男性和女性角色在各自内部之间的性情反差。首先,在男性角色内部的鲜明性格对照可谓比比皆是,在率真和狡诈之间,唐基和其他角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所有人都性格粗暴、傲气十足的环境中,唐基对虞啸卿的唯唯诺诺,对官兵的爱惜和善成了众多形象中的异数和另类,最终由于他的险恶用心,部队出师未捷,功亏一篑,在表面的人物性格对比之下,其实是善与恶的较量,正与邪的博弈,只不过最后以“正被邪压”的悲剧性结局收场;在勇敢与懦弱之间,阿译和其余战友格格不入,骄狂的龙文章、骁勇的迷龙、乐观的不辣、沉静的董刀乃至狡黠的孟烦了个个不但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而且在生活中充斥着“大男子主义”的阳刚之气和王霸之气,唯有阿译除外,这个时刻不忘理顺头发、逃跑时大喊“保持队形”甚至喜欢巴结奉承的副团长总显得懦弱可笑、迂腐滑稽,这便把大多数人物的“大无畏”精神反衬得更加明朗、更加崇高,也使整体人物群像越发真切动人。正如日本戏剧理论家世阿弥所主张的:保持新鲜感的首要秘诀是努力寻找表现对象的对立面,使其不同寻常,变得更丰满、更深刻。

另外,剧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同样在性格比较中成就了其艺术审美功能。一个敢恨敢爱,一个含蓄婉约;一个强势泼辣,一个温柔可人;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平民草根,对比之中呈现出对于女性角色的两种审美意味。身份和性情的不同使二者对待爱情的方式有了明显差别,因此也就酿造了两段迥异的感情故事。上官戒慈和迷龙即时成婚,居家生活;陈小醉和孟烦了若即若离,行走在爱情与亲情的边缘。性格决定命运,两个女人不同的性格为自己命定了不同的感情结局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对比化人物塑造方法使得《团长》中的众多形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环境影响:家国场域的人格形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总是要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在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典型中总是精心地描写典型环境,以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要素。一切现实主义的成功作品的人物典型塑造,必须通过“环绕他们、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恩格斯语)去完成。《团长》秉承了这种“环境塑造人物”的艺术表现方法,全剧共展现了三种环境对人格、人性的影响。

其一,社会环境。这主要是指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的社会背景。在这一大环境中,前线炮火连天,死者如麻;后方物资奇缺,民不聊生,整个社会秩序紊乱,处于非常时期。这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同时也使人性走向扭曲和异化。孟烦了手捧“万金不换”的家书泪流满面;陈小醉为生活所迫卖身度日;士兵为一块西瓜打得你死我活;百姓为生存而惶惶不可终日,这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直接后果。更加严重的是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团长》开头部分所展现的后方败兵的生活图景就深刻说明了这一问题,精神萎靡、百无聊赖、疯狂斗殴、无缘无故地歇斯底里,这种病态生活方式的逼真描绘一方面是对特殊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客观揭示,另一方面也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在那个不同寻常的年代,环境对人的建构作用是显著的,而生命个体往往是弱小的、消极的、无奈的,只能任凭时代和命运的愚弄和摆布。笔者认为这便是《团长》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其二,地域环境。《团长》中塑造的几个主要艺术形象虽然隶属同一编制,却均来自不同省份,这既符合战争年代的实际情况,又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真乃编者的成功创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物必然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性格特征,因此,这一由残兵败将组合而成的“炮灰团”,俨然成了具有复杂地域风情的中国社会的缩影。来自北平的孟烦了终日以“小太爷”自居,口若悬河,爱耍小聪明,不时地损损别人,骂人不吐脏字,天文地理、人世百态无所不知;来自上海的阿译性格脆弱,谨小慎微,生活精致,极其注重仪表;来自四川的不辣生性乐观,环境适应能力强,善于在逆境中生存;来自河北的豆饼憨直厚道,包容性强,吃苦耐劳;来自东北的迷龙体魄健壮,性格豪爽,言行粗暴,为人仗义……剧中根据不同地域特征进行的性格处理,虽然有简单化、标签化、夸张化之嫌,但其性情内核基本符合各自的区域特色。

其三,家庭环境。中国人长期以来生活于“家庭―伦理型”社会之中,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建构和性情熏陶是十分显著的,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也经常成为文艺作品中的最基本叙事单元。《团长》虽然没有像《闯关东》、《走西口》那样采取家庭化的叙述方式,但它从侧面反映了家对人的影响。其中。最能表现这种家庭形塑作用的莫过于孟烦了,剧中通过对其父母的正面描摹展现出了一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庭环境,严厉的家教、书香的熏染使孟烦了一方面不乏爱国热情、知识渊博、外语功底深厚,另一方面对于爱情犹豫不定,对父亲的态度若即若离。他的所思所感和处世态度具有明显的来自家庭的根源性因素,因此其所有的言行也就有了深层依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另外一个例证是迷龙这一形象,成家前后的迷龙有着明显的改变,之前的乖张行径和之后对于妻儿的责任感形成鲜明比照,这也不能不说是家庭环境对人物的再塑造。

心灵描摹:灵魂博弈的“两难结构”

在论述戏剧冲突时,黑格尔认为心灵本身的分裂与矛盾,才是最理想的冲突,戏剧冲突的使命和动因在于表现心灵,借以展示出心情和性格的巨大波动。黑格尔所说的这种“心灵本身的分裂与矛盾”,其实就是在戏剧人物塑造中常见的“两难结构”,即一种“二律背反”的悖论:两者都有道理,但任何一种道理的引申结果都构成对自身的否定。人物形象就是在这种心灵博弈中充分表现其品质和性格。英国戏剧理论家亚却曾经论述过与之类似的戏剧“抉择理论”:“没有任何东西比做一次将使抉择者和其他人的性格和命运受到决定性影响的重大抉择更富于戏剧性的了。整个情节,只要它是或者表面看来好像是自由意志的产物,其中都会含有抉择的成分在内;但是当两种抉择可能性陈述得十分清楚,而抉择又是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以后才做出来的,那么其效果就特别明快有力了。”[3] 黑格尔与亚却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团长》在塑造形象时便自觉运用了这种诉诸人物内心的“两难结构”。剧中孟烦了和陈小醉的感情纠葛就是典型例证,当两人相互萌生爱意之后,孟烦了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心境,一方面抑制不住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养不活”对方的担忧,因此他始终徘徊于爱情的边缘,成为一个“想爱不敢爱”的情感懦夫。随着左右摇弋的内心活动,人物行动也必然呈现出“进一步退三步”的畏首畏尾、犹豫迟疑,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戏剧张力。类似的心灵表达还体现在龙文章身上,在法庭上面对说实话和说谎话的两难境地时只能癫狂招魂,在战场上面对进攻杀敌和爱惜袍泽的两难处境时不能不心如刀绞。这些精彩的人物描写在剧中充分展现出艺术魅力,这种“二律背反”式的艰难抉择之所以能够打动受众,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共通困境。艺术作品中“两难结构”的展示并不是为了获取解决方案,而是要更深切地品味人生。

总之,艺术反映生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加工,从而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意义。因此,艺术形象之美是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当然也是电视剧的审美特点。电视剧艺术是表现人的艺术,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命运、性格的表现,既反映了电视剧思想性、艺术性的水准高低,又体现出电视剧作品的价值追求,人物形象塑造,是电视剧的生命所在。《团长》中的形象塑造总体上表现出多维性、对比性和深入性的和谐统一,彰显出较高的艺术水平。虽然有些地方略有概念化、脸谱化、标签化之嫌,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它在人物描摹上的审美价值。

注释:

[1]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1页。

第3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空间;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114-04

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过程,社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除了大学的课堂教学之外,课余闲暇生活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大学生的“灵魂发育”主要在闲暇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此外,不科学合理的闲暇生活还是滋生种种问题与不良现象的土壤。因而大学管理者必须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加强闲暇教育。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其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及其过程的总和。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除了教学计划安排(上课、实验、实习等)、课后完成学习任务(如做作业、复习)以及基本生理需要(吃饭、睡觉等)所需的时间之外的,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剩余时间。本文根据对江西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

这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达98.7%。

该项调查是在2005年11月于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进行的。大一新生刚入校,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大二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比较忙,闲暇时间较少,所以被访者中大一、大三、大四的比例较小,以大二为主,占46.3%,这种结构保证了所调查情况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调查显示,工作日大学生每天的闲暇时间4小时以上的达46.9%,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8小时以上的达52.9%,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比较充裕的。由于不少同学在双休日学习第二专业,因而双休日每天的闲暇时间大于10小时的比例不是很高。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自我评价

对闲暇生活的评价可以从闲暇生活满意度、计划性和个人描述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请你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描述一下你的闲暇生活”一项中,作积极描述的(如丰富、充实)占30%,作一般描述的占31.1%。作消极描述的(如空虚、无聊)占38.9%。调查发现,很肯定地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太低,“不满意”与“说不清”的比例之和(37.6%)与作消极描述的比例(38.9%)相当,可见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闲暇生活无计划的比例太高,反映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处于一种盲目、无意识、放任自流的状态中。

(二)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

不同的闲暇活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层次性。美国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将人的闲暇活动分为六个层。按活动层次,闲暇活动通常可分为高层次闲暇活动(如求知型、陶冶型、实践型)、中层次闲暇活动(如娱乐健身型、交往型)、低层次闲暇活动(如恢复消遣型)。大学生对各项闲暇活动的参与率如图l所示,对各个层次的闲暇活动的参与率作一平均,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活动的参与率分别是50.3%、25%、21.3%,可见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层次普遍偏低。

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上网查资料的比例最高,但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同学是查找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真正查找专业学习资料的较少。可见大学生上网也主要以低层次的消遣活动为主。

(三)大学生的交往倾向

与人交往贯穿于大多数闲暇活动中,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班同学。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经常与外班同学一起上课,但与外班同学的实际交往并不多。调查显示,大学生与老师和社会人士交往的机会与所期望的要少得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希望从与老师和社会人士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多地接触社会。学校和各院系应该创造更多师生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起更多接触社会的平台。

(四)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集体活动占有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组织的活动兴趣最高,而对党团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了集体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发展个性与特长的场所,本应该非常活跃,但大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并不高。在访谈中了解到,社团活动内容单调、收获不大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五)大学生对校园闲暇环境的评价

对江西财经大学校本部北区的闲暇环境的调查显示,认为“满意”的占23.3%,“基本满意”的占60.1%,“不满意”的占16.6%。在学校闲暇场地与设施的调查中,有50.7%的被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要,49.3%的认为能满足需要,设施不足是集体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你认为最需要增加的场地与设施”一项的调查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体育设施、自习室、娱乐场所、学生活动中心、草地及座椅。大学生闲暇时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宿舍,许多同学的闲暇时间是在宿舍里闲聊、睡觉和看电视中度过。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闲暇意识与技能的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闲暇意识淡薄,许多人的闲暇生活没有计划性。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和憧憬,入学后面对突然多起来的闲暇时间无所适从,明显缺乏安排闲暇生活的经验和技能。有些大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心理过渡期较短,不少同学的心理过渡期却很长,一直在迷失自己。虽然能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无聊,但却意识不到应该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生活,或者没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闲暇生活。于是,当看到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普遍现象时,便对这样的闲暇生活产生了一种认同。

(二)主观诉求的迷惘与矛盾

在许多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对闲暇活动有着某些诉求,但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上的迷惘。从以上大学生交往倾向调查发现,老师与社会人士是大学生比较愿意交往的两个群体,但实际的交往机会却很少。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校外的“堕落街”,虽然在那些网吧消磨时光被学生自己看作是堕落行为,但还是经常光顾。“堕落街”的称谓反映出大学生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此外,大学生的某些闲暇生活诉求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比如大学生希望能更多地与人交流,但又常常单独活动,不喜欢被人打扰。既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得到锻炼,又强调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往往导致对集体活动的抵制。

(三)闲暇活动供求关系错位

大学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平时的文艺活动也多,各种社团可供学生选择,按理说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还是觉得空虚无聊,对集体活动的兴趣还不如自己组织的活动。这说明学校闲暇活动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相互错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不了解,闲暇活动的组织不力等。不少同学反映,有些社团活动只是每周开会、交稿件,一个学期下来什么也学不到。

(四)闲暇活动空间不成体系

大学里存在着大学生闲暇生活需求庞大与学校闲暇活动空间相对狭小的矛盾。一个学校不可能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与设施,但校园规划建设中对闲暇活动空间缺乏全面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却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哪些场所与设施可以由社会提供,哪些应由学校规划建设,没有作综合的考虑和合理的规划。对位于市郊的学校来说,闲暇活动空间的系统规划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校内的场所与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去市区消费又受经济条件、空间距离的限制,学生的闲暇生活需求很自然就被抑制。

三、改善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的闲暇教育

自古以来,闲暇就有教育与发展的功能。古希腊认为发展有益的闲暇行为与提高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闲暇是人的能力协调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认为闲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更有效的再生产。这种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闲暇观在古代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闲暇的发展功能还在于,闲暇状态能促使个体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多种个性,有效避免线性生活方式引起的生理和智力的衰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灵魂发育”,很大程度上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闲暇教育应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仅仅让人成为职业技术的载体,甚至是技术的奴隶。高等教育不仅需要谋生教育,还需要乐生教育。闲暇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应将其融于课堂教学和校园闲暇文化建设中。

(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

校园闲暇文化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大学生个性和人格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其次,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应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为首要目标,以培养大学生闲暇生活技能为基本任务。第三,突出校园闲暇文化的特色。结合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来营造闲暇文化氛围,形成本校闲暇文化的特色。第四,完善闲暇文化建设制度。把校园闲暇文化建设制度化,构建大学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起到必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第五,构建闲暇文化体系。校、院、系、班各级单位每年每学期要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闲暇文化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闲暇文化体系。

(三)完善校园闲暇空间体系

大学校园闲暇环境的规划设计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运用“自下而上”的规划方法。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大学生的闲暇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的闲暇需求结构,从而确定校园闲暇场所与设施的类型、数量、规模及其布局。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学,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偏好也不尽相同。大学校园的区位不同,其闲暇空间的规划建设也不一样。地处市区的大学,应更多地考虑校内外闲暇场所设施的互补与共享。地处郊区的大学、一校多区的大学和大学城,则应注重校园闲暇空间体系规划建设,尽量使学生的基本闲暇生活需求在校内得到满足。布局上,休闲娱乐场所设施应尽量临街,以便于服务校内外,满足校内学生需要的同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上,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对内实行半商业化经营,对外实行商业化经营。

第4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教学团队;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生物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ADME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与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学科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学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生物药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数不断压缩,如何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在有限的课时数里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度,成为新时期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简要总结了教学团队在提高生物药剂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与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1建立教学团队

集合团队力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于2010年成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团队,该团队由参与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授课的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并推选学术造诣深厚、创新性学术思想活跃、团队协作精神与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兼备的教师任团队首席教师。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内容研讨,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调整教学重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落后、重复的章节内容,增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②组织师生教学座谈会,把师生请出教室,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面对面地畅谈对教与学的想法与建议。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师对教学的想法与态度,也让教师真正了解现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显著促进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大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③开展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结对子,一帮一"活动,通过新老教师合作,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帮助青年教师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因此首先要让新教师深刻理解教学目标;备课质量对教学的影响显而易见,新、老教师对教案和课件进行逐一探讨,精雕细琢,力求完善;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新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听老教师课4节,自找不足,学习提高,老教师每学期不定期听新教师课4节,课后及时反馈听课意见,从教学态度、语言表达、师生互动、教学工具的利用、教学节奏的掌握等各个方面给予提点,帮助新教师更快成长;④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地输送骨干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培训,近5年已先后有5位青年教师分别去往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交流学习,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2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对于生物药剂学的课程学习至关重要,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消化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2,3]。但是,长期以来生物药剂学实验缺乏正规的教材,采用临时打印的讲义,学生在实验前无法预习,影响实验完成质量;实验内容的选择缺乏系统论证,多年来一成不变,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脚步;此外,生物药剂学多以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实验操作要求较高且耗时长,所需的手术器械、仪器设备较多,实验费用高,故长久以来生物药剂学实验都以实验示教的形式进行,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由资深教师领衔,组织教学团队编写实验教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精心选择,引入一些新方法、新技术,使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4]。其次,团队获得学院的支持,添置了大量的手术器械与实验设备,使实验不再只局限于示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提高对预实验的重视程度,从实验讲解,到供试液配制、手术操作、仪器使用、样品分析测定等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准确无误,以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

3优化教学方法

现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PowerPoint技术已在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5]。然而生物药剂学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各种给药途径的药物体内过程,抽象的文字描述及静态的图片很难将过程描述清楚。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掌握,我们采用3DMAX软件制作了药物从口腔吞服以后在体内运行的3D动画视频。视频动态描述了片剂在胃中的崩解、溶出及药物穿透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并且清晰展示了胃肠道生理结构,如小肠绒毛、微绒毛等,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药物口服吸收的过程及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各种因素,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药物学与人们的健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提高学生对生物药剂学课程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且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医药问题引入课堂,比如在口服吸收教学中,开展"毒胶囊事件"的讨论,探讨去除胶囊壳后直接吞服或用馒头夹药粉吞服等做法的可行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将会是一个长久的命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生物药剂学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在学生中获得了较好的反响。然而,要在有限的课时数里保证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并能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跟得上学科发展的脚步,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与应用能力,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新国.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1.

[2]刘建平,王柏,尹莉芳.生物药剂学实验教改尝试[J].药学教育.1998,14(4):34-59.

[3]刘道洲,成颖,崔晗,等.提高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1):861-862.

第5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研团队;团队结构;团队创造力;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C936;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104-05

一、 引言

随着团队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团队结构的影响和有效性研究逐步兴起,关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研究问题。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团队由专家、教职人员或专职研究人员构成,具有较强的科研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达成个体和一般研究群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团队结构对科研团队构建、运行和科研任务达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团队创造力是衡量科研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是评价科研团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结构出发,探讨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考察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需要选择用来判断团队创造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团队的创造氛围、创造性成果数量或创造性绩效等都可以作为评判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指标或标准。对于影响团队创造力相关因素的识别,需要考虑到相关变量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和影响程度。因而,综合案例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即在现有研究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团队结构变量。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研究数据;分析团队结构各因素与团队创造力的相关关系,进而,探讨团队结构各因素对团队创造力影响,并构建科研团队结构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假设模型。

二、 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结构通常被概况为团队组成成员方面的变量,一般通过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几个方面来描述[1]。有关团队的成员结构对团队创造性影响的研究分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别强调了团队结构中的成员个性特征、个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领导角色、成员角色期待、角色压力、人口统计特征异质性、专业异质性和教育、文化背景异质性等因素的重要影响[2,3]。针对科研团队结构因素的影响,傅世侠等[4]提出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个体能力、学历和专业构成因素对团队创造氛围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影响。通过归纳整理现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特点,分别从成员个体能力、团队角色配置和团队异质性结构三个方面,讨论案例团队的团队结构,并由此确立科研团队结构的探索性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个性特点和社会性的性格倾向对团队合作、内部人际互动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影响[5~7],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成员个性特征包括开放性、随和性、外向性、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与团队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测量中,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被许多研究学者视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之一。有的研究也指出了团队成员个体专业化的知识水平、认知背景和专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8]。另外,个体的创造能力虽然并不等同于团队创造力,但许多团队创造力的研究理论依然支持个体创造能力对团队创造力的积极影响,并将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能力作为研究测量指标之一。因而,将团队成员的个体能力划分为成员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创造性认知和创造倾向等指标。

有关团队成员角色配置指标,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指出了团队成员基于任务偏好、个性特点和角色感知的角色期待以及合理的角色分配所带来的角色满意度,有利于团队创造性思想的交流和相互激发[9,10],并将团队成员的角色期待指标纳入到实证研究的检验和探讨中。另外,团队领导角色的作用和影响是团队结构相关研究探讨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关研究分别尝试运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手段去全面理解领导角色对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11,12];同时,从多维度、多视角考察领导角色对成员个体创造力和团队整体创造力的影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领导角色的创造性认知和动机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产出;同时,领导角色对于创造性工作的支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被检验和证实。有关角色负荷的相关研究,指出超负荷的多重任务压力给团队成员工作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任务型角色的缺失所带来的一部分角色任务的不合理分配、任务分配不明确等问题,也会影响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绩效水平[13],因此,需要将其纳入到团队结构的探索性评价指标中。

团队结构异质性一般用来描述团队成员在社会特征和认知特征上的差异性。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从人口统计学、社会学角度入手,将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功能性认知背景等方面来测量成员结构的各方面差异程度,并将上述各方面特征归类为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和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14]。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相关指标与团队创造性和有效性的关系,通过对各类别指标的验证分析,多数研究倾向于认为易于识别的异质性即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而不易识别的异质性即认知类别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团队创造性的发展。因而,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入职年限、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专业背景等指标,可以作为考察团队异质性结构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指标。

三、 团队创造力的探索性指标确立

团队创造力由个体创造力概念延伸而来,涉及个体和团队层面各因素作用下的团队整体的创造性特质。来自管理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学的相关研究,分别将团队创造氛围和团队创造性产出作为评价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指标。

从团队的情境因素入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将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团队氛围视为团队创造力的表现;将发生在团队内部的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开放式的创造性气氛视为团队的创造氛围[15]。这种内部的创造性氛围有别于文化,并不涉及团队内部隐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团队内部的创造氛围更多地用来描述团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稳定的开放性、创造性的状态,反映了团队氛围对于新颖性、创造性工作的支持与否。对于团队内部创造氛围的考察,主要来自创造主体,也就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内部环境的感受,即围绕团队成员周围的团队环境是活跃的还是刻板的、是保守的还是开放的、是互动的还是紧闭的、是支持创造性的还是墨守成规的,来判断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因而,需要将团队创造氛围作为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指标,考察团队内部氛围是否具有活跃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中,跨层次的组织创造力模型[2]以团队和个人创造性成果的产出作为衡量组织中各层面创造力的标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创造力研究[16],将鼓励和支持创造性发展的团队环境作为团队层面的创造力评价指标之一。针对科研团队的创造力评估,一些学者将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定义为,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体现出来的团队整体特性[4],包括团队整体的创造性品质和创造性成果。因而,衡量科研团队的创造力,就需要考察面向团队科研目标和科研任务的创造性成果产出。在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中,团队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是考察团队创造力的主要评价指标,这不仅是由于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情况容易掌握,更是因为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多寡能够更清晰、明确地反映案例科研团队现阶段团队氛围下的创造行为活动结果。

四、 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分析

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案例研究调查,主要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科研团队,通过前期预备调研,选择了3个来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属于不同团队结构类型的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根据案例研究的通用做法,为了尊重被调查科研团队成员的意愿,保护案例研究中所涉及科研团队的科研信息,在下一步的研究描述和讨论中,将隐去涉及团队及所属实验室的具体名称。

(一)案例科研团队结构各指标的概述与分析

在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中,根据以上科研团队成员个体能力各项指标开展资料收集、访谈和实地调研,逐一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得到3个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的成员个体能力、角色配置、异质性结构等方面各指标信息,并概况分析如下:

A案例:团队作为导师—学生型结构的科研团队,成员主要是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成员构成的。团队的科研任务主要面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有机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废水高级氧化还原处理技术和环境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指导教师与学生成员在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和经验上存在一定差距;从团队的角色任务安排来看,该团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领导角色、一般执行者、协调者和支持者也就是辅助角色;团队的领导者不仅鼓励团队成员在本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创新,带领团队在污染控制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科研创新成果。不过,由于团队成员科研经验和能力上的差异,团队领导者需要承担多重角色的任务职责,具有较大的角色压力,而一些学生成员却并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所在。该团队人口统计学相关的结构差异并不显著,大多数团队成员为年龄在30岁以下的男性成员,受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

B案例:作为学科型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海岸及近海结构工程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具有各级职称的教师、博士后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研究生构成。他们在计算力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背景,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成员能够实现科研思维和工作方法的有益补充。该团队的角色任务与原有的学科建制有着密切联系,学科带头人即是团队领导者,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团队科研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博士后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作为一般执行者和支持者;领导角色任务主要是团队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统筹,并不存在多重的角色任务压力。同时,大多数团队成员都有着明确的科研工作职责和任务安排,没有发现明显的多重角色压力和任务角色缺失。从团队结构异质性来看,成员构成较为复杂,年龄构成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成员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C案例:作为项目团队结构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主要由该实验室本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外单位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产业研发部门的科研人员构成。由于团队科研任务面向新能源车辆动力、车辆电控、车身轻量化等研究方向,科研工作涉及计算力学、材料科学、化学、电气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交叉研究。因而,成员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面向项目任务合作需要,角色配置既沿袭原有学科建制的任务分配特点,又结合了团队的项目任务需要,团队领导者作为学科带头人,既承担团队的领导角色又承担团队的主要科研工作,还负责团队内部的协调和联络工作。其他成员各自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有着较为明确的角色安排;不过,对于团队领导者来说,多重任务职责存在一定的角色压力;成员的年龄分布较为广泛,涵盖各个年龄阶段,男性成员占大多数,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与该团队的科研工作方向有很大关系。

(二)案例科研团队结构与团队创造力指标的统计汇总

根据探索性案例研究调查获得的科研团队成员结构和团队创造力的各项指标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见表1),为进一步比较分析提供依据。

3个案例团队都具有较高的团队创造性成果产出,也具有较好的团队创造氛围,因而,3个团队的团队创造力总体水平较高。同时,综合考察团队结构各项指标发现,案例团队在成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领导角色的支持等指标上,都具有较好的反映,说明案例科研团队成员大多具备团队任务需要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科研创造能力,团队角色配置较为合理。并且,团队领导能够支持创造性的设想并鼓励团队的创造性活动,这表明了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个体创造能力、任务角色配置和领导角色支持几项指标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另一方面,案例团队在团队角色压力、社会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总体水平较低,即大多数案例团队的成员不具有多重角色和角色任务模糊所带来的科研工作压力,而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等社会类别方面的差异程度较低,表明了团队角色压力和社会类别异质性可能对团队创造力具有负面影响。此外,从各案例团队在认知类别异质性指标的水平来看,大多数案例团队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科研经验构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程度不显著。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异质性结构却因团队实际情况不同而表现不一。其中,两个案例团队的成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专业背景差异,而专业背景差异程度较小的案例团队也表现出了增强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差异的期望,也说明了认知类别异质性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6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三位一体策略;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1.我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的孩子对于美术的接触基本上限于学校教育,在校外参加美术辅导的学生一个班也只有一两个。所以想要在农村学校形成美术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下功夫。如何利用好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和每周两课时的社团活动,在学生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2.概念界定

三位一体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竞赛辅导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营引导全体学生学习水彩画知识、训练基本的水彩技能和趣味性的水彩技法。在水彩社团活动中对于部分喜爱水彩画,想继续钻研的学生展开深入教学,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人数基本在二十人以内,教师可进行小班化的针对性辅导。在此基础上我合理利用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水彩画的热情,经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全面铺开,会涌现出一些对水彩画感兴趣的、想要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学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验证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特别适合农村初中。

二、实施策略

1.课内水彩教学

新课改把水彩画作为单独的单元纳入美术教材中,共三课,分别是《铅笔淡彩》《水彩画小品创作》《美丽的西湖》。从铅笔淡彩到水彩画再到水彩画创作,内容成递进式的梯度。

(1)导入形式多样化

课前导入对于水彩画教学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倍增。农村初中生接触水彩画的机会不多,为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准备了每节课的课前欣赏内容――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作品。我为他们设计情境体验的环节。这样“对胃口”的导入情境,不仅学生喜欢,而且还能为上好水彩课做铺垫。

①欣赏体验式

在课内水彩画教学的六个课时,我挑选了四种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分别为:铅笔淡彩画法、干画法、湿画法、混合特殊技法,这些表现技法都是画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创作精华。欣赏了这些作品,学生开始对水彩画感到十分好奇,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使水彩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领域。在课间我会走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讨论这些水彩画,探讨表现技法,比如欣赏约瑟夫的《街景》和杜高杰的《黄山朝晴》两幅水彩画在创作手段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说:一个是画街景的,一个是画山水的。我引导他们得出:约瑟夫表现的技法以湿画法为主,杜高杰表现的技法结合了中国画的元素。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和认知都会有所提升。

②游戏体验式

对任何艺术来说,恰当的掌握和运用技法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学习者的视野。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让其深刻体验创造的乐趣才是教育之初衷。如何让技能转化成智慧,在水彩画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发现技能和技巧。比如水彩画教学水与色的关系,学习初始可以让学生在水彩纸上运用水和颜料调和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乱涂乱画”,甚至还可以听着音乐,跟着节奏“乱画”。画到笔干色渴,然后蘸水、蘸色接着玩,还可以在已有的颜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展示学生的游戏成

果,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不同效果,再采访学生效果产生的原因。通过游戏和采访帮助学生学习水彩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笔法,激起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水彩画基本训练的热情。

(2)探究手段多元化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教参上的内容上课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

我校学生造型能力普遍偏弱,这也是他们不敢画的原因之一,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探究手段进行了灵活化的处理。

①探究方式由浅到深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静物之美》,作业是用素描的形式表现静物。我利用这个作业让他们先尝试简单的上色,拉进与水彩画的距离。这样的教学难度是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特别高。这样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环节。铅笔淡彩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素描践上进行的,在形体塑造上不需要像素描的调子那样讲求完整,但需要一定的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可以让学生用物象的固有色来表现,再慢慢引导学生从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做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如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通过这样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进入到水彩画学习的氛围。

②探究形式个性多样

在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时我通过教师作品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水和颜料用量的控制,尽量画出作品的透明感。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教授学生水彩画创作的小诀窍:a.水与颜色比重的控制:颜料加水后变淡,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来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浓度。画面要有透明感,应给颜料加水而不是加白颜料。根据需要涂画的面积调整笔头的水分含量。在干的颜色上叠加着色,用这种方法描绘的颜色不会有污浊感。b.巧用身边的物品:练习用纸巾、食盐、棉签与水彩颜料结合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探究手段多样化能营造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学习成果展示

由于社团上课时间有限,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练习,我要求每周课后让学生在家创作,两星期交一张作业。为了让学生坚持,我就采用生生之间比赛竞争,好作业在班与班之间巡回展览,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培养竞争意识,期末作业进行校园内展览……水彩画社团现已成为我校的精品社团。

3.竞赛辅导

美术竞赛是水彩画教学的重要平台,农村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比赛。我抓住每一项比赛机会,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课堂练习和习作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个等级的赛事活动,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1)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初中生的绘画创作基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它有别于儿童期的更关注创作的愉悦性,又很难达到成人期的高度写实,所以对于几乎无校外辅导经历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技能像空白的纸

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创作时强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上。同时,教师也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适合怎样的学生。素材的收集有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取材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收集素材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对书本、画册、广告宣传等形式的美术素材进行收集。第二:收集美术作品,这个更多的要靠教师来完成,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平时多积累,赛前勤思考的习惯。

在参赛过程中,这些素材就派上大用场了。美术类竞赛分为两种,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针对命题创作我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去找素材,如“伙伴”“阳光下”“校园生活”等主题,就可以用同一类素材。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给你收集的素材命名,最多可以用多少名称?”“如果用了某个题目,这幅绘画就跑题了,做何补救?”在一次杭州市艺术节的现场比赛中,围绕《夜晚》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学生巧妙地将一轮月亮添加至她的素材库中,将原本不符合主题的画面变得切题,最终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2)设计画面,展开想象

有了充分的素材,接着就可以对素材进行组织了。这一阶段非常关键,中学生对于画面的布置和安排还不够严谨,往往随心所欲地将相关素材一股脑儿放进画面中,没有经过精心整理和策划过的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且没有主次,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训练学生设计画面尤为重要,在构思时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画主要的内容,画面调整阶段可增加一些元素也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反复推敲、比较。初中生的画面设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把整个画面画得很满,没有透气的地方;第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

在辅导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家水彩画,如威廉・透纳,引导学生观察其作品的构图,并用几何图形来概括总结:有S形构图、梯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如指导学生创作《归》,学生在画面的远景画了芦苇,中景偏右画了在桥上背着竹篓的小女孩,近景描绘了桥下的水草和石头。整个画面的左边特别空,有点重心不稳的感觉,我引导学生可以在左边添加些动物,如狗、羊、鸟等。最后根据画面学生添加了两只羊,有了高低错落、近远的叠加,画面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也增加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3)巧用材料,抓住瞬间

水彩画写生与创作中常使用一些小技法,以增强水彩的表现力。基本上有如下几种:印的效果、泼洒的效果、加盐的效果、涂蜡的效果、撒颜料的效果、刮的效果。常用到的物品有:纸巾、食盐、海绵、棉签,这些工具与水彩颜料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初中生的水彩画学习过程中也适合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首先趣味性的技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趣味性的技法可以增加画面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平时的水彩画训练中我会给学生“玩”的时间,提供一些工具给他们,也允许他们自带工具。学生就用树叶、塑料尺压印出特殊的肌理,我鼓励他们把这些实验的结果保存起来,有机会就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一次辅导学生创作《家乡》时,学生表现雨雾朦胧的天空总是达不到要求,留白的技巧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有时能成功,有时就发挥失常。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几种工具和技法相结合,试试看用撒盐和纸巾两种材料。先用盐洒出雨点的效果,再用纸巾修改和整理,这样效果就稳定多了。在竞赛过程中稳定很重要,一些效果好的尝试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我建议换方法。因为水彩画中水的渗化作用和流动的性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

触,让创作过程多了一些不可确定因素,而用简单易做的方法能增强学生比赛时的自信心。

三、实践成效

在水彩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不仅适应我校学生的特点,而且也逐渐形成了我校的艺术特色。

1.更新观念,激发兴趣

通过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再觉得美术课是随便玩玩的课程,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美术追求。一幅幅学生水彩画作品就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是一次次与内心的对话、一次次心灵与艺术的碰撞。在学习水彩画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对作业敷衍了事,而是主动地尝试、体验,纵然过程中有失败,但我再也没看到无所谓、毫不在意的脸庞。每次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美术教室,因为他们期待一副成功的作品由自己的笔尖洋溢开来,他们享受优秀作品被选拔参加比赛时的成就感。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探索、开拓、坚持、团结的力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水彩画多次获得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的大奖,也使得我校成为区农村学校中的艺术强校。

2.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美术课堂必须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不仅需要教师把课上得生动形象,还需要我们能够让课堂充实,有真材实料。因为美术课的多样化,又因为美术课的与时俱进,促使美术课堂不能停留在课内,而是要求我们扩充知识,扩充思维,向课外蔓延。延伸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课堂艺术。延伸要具备实用性,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延伸要具备广泛性,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延伸要具备深刻性,让学生产生感情或引发思考。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课内外的结合,能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中也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位一体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

3.提升业务,提高质量

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展水彩画教学的这些年,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三位专职教师均投入到对初中水彩画教学的研究中,更新了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向专业内涵发展。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三位教师还是组成了水彩画工作室,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坚持水彩画练习、互相学习切磋,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师多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级画展,先后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四、实践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进展效果

(1)教师提前和学生沟通下一节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课堂效果比较明显;(2)让学生自觉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工具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2.面批作品时以教师引导为主

(1)针对学生能力分层次面批作业,生成个性化作业;(2)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导。

3.竞赛辅导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作讨论时间充分,能取得超值的效果;(2)避免学生讨论时趁机自由玩耍,显得散乱而达不到效果。

以上是我在水彩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条件,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与内心对话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把遥远的艺术向往变成触之可及的有形作品,真正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在对素描教学方法介绍和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艺术类学生管理提升对策,认为应该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与家长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和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加强师德教育,更新专业教师习惯性思维的就业观念,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性格、行为等多方面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如何做好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目前一个迫切研究的课题。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美术爱好者入门必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强的基础指导作用,将素描教学方法运用到他们的思想教育领域同样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素描教学方法

(一)整体观察意识

一幅素描作品缺乏整体感,一定杂乱无章,没有秩序感。因此,为了表现整体感,首先对所描绘的对象要有整体观察意识,无论摆放多少静物,始终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形体的分析比较,从内部结构到外观现象作出有机的联系,去粗存精,予以归纳概括,当对于所描绘的物象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般人来说,通常的观察方法是局部观察,这是一种由某一局部向另一局部单向移动的观察方法,通过局部的拼合,凑成一个表面化的形状。例如画人物头像时还没确定好头部的结构架就开始进入头发、眼睛、眉毛、鼻子的细节描绘,这样就会出现局部高于整体,造成喧宾夺主的副作用。这样局部的观察方法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处理整体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正确的描绘程序:“整体——局部——整体”。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细节(局部)就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细节的形象或具体的局部也会缺乏真实感,为了更加确切地表现形象,眼睛要时常观察到局部细节,但重要的是描绘细节时,始终不要脱离形体结构的大关系(整体)。在整体制约下做细部描绘,做到有“严”有“活”、有“虚”有“实”、有“稳”有“变”的艺术处理效果,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二)形体内在结构认识

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就是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理解,弄懂其结构原理并利用结构来塑造其形体。在绘画过程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作物象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如一个立方体,虽然视觉仅能看到形体六个面中的三个,素描表现也仅涉及视觉所见的这三个面。然而在认识上却应该理解到整个形体上、下、左、右、正、反、全部六个面的组合联系,这样才能够从结构的观点去透过形体表象认识其内在联系,掌握造型上的主动性。当我们观察形体时应透过其表现,推测估计它全部结构的存在。不仅要分析眼睛看得到的一切形体之朴素衔接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要想得到眼睛看不到的那些位于背面的形体,将它和看到的前面的形体衔接起来观察其来龙去脉,有些地方表现方法可以是意到笔不到。

(三)形神兼备的感受力

形神兼备是绘画造型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与任何艺术品一样,一幅素描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是与作品的造型形式感和作者的情绪感密不可分的。那些穷于物象之形似,产生造型僵化,是失去艺术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当然形不准也无处求神,没有形体真实感的表现,素描造型就没有说服力,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就无从表达。故而形神统一成为塑造成功素描作品的重要标志。有经验的画家都十分重视造型技巧中两个方面的发挥,一个是造型的形式美感,另一个是形象神态刻画的深度。因为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关键之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即使是那些强调真实甚至追求自然主义的艺术作品,也都对现实生活作了不同程度的提炼和加工。如果是分毫不差的真实,百分之百的客观素描写生,还不如用高科技的照相机拍照来得省事、真实。

二、当前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全校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

艺术专业学生对新事物较好奇,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大多学生认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思维灵活,思想开放,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上课迟到早退,有不少同学因迟到、旷课次数太多而被学校给予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常常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张扬、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等负面表现,使他们在全校各种常规检查评比中常常落后于别人,因此导致学校领导、系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都一再强调要统一管理、强化管理、严格管理,但往往在统一严格管理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局部特殊性,一味地限制约束学生,把艺术专业的学生管得太“死”、太“平”没有了个性,而这在专业上也就难有较大的发展和成就,这样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其实是失败的。比如在宿舍管理中就要既坚持统一标准,又考虑学生张扬个性的合理要求,不能简单机械地强求一致,艺术类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大都喜欢在床头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进行装饰,这应该是合理的,但如果简单地以“不够整齐统一”为由一律禁止,不仅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遭到学生的“软抗”,往往会形成一种“虽有禁而实不止”的尴尬局面。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片面认为加强管理会扼杀创造性思维,因此,他们对全校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有意无意说一些反对的话,从而影响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实上加强管理与扼杀创造性思维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放弃管理却与风气的败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人的惰性因管理的加强而逐步得到克服,放弃管理惰性就会膨胀。惰性与人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素质越高克服惰性的能力就越强,越低惰性越大。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低时,决定了其综合素质也相对低些,惰性大自我约束的能力就差。

(二)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

由于艺术类学生入学录取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艺术专业系院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理论,而忽视、轻视思想教育的现象。有的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因此,对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工作存在马虎应付的态度,注重了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导致不少学生思想空洞,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社会文化基础素质仍然普遍较低,表面上有《大学语文》等常规社会文化课程,还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哲学等选修课程。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没有打好艺术创作所需的思想文化知识,到考试时想方设法作弊。另外,许多专业教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他们关系不大,由此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内涵,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忽视了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

(三)注意了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

显性观念认为认真学习好专业课和各种文化课,做个好的学生。隐性观念是,在学习好的同时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多接触,从思想上引导以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和谐发展。艺术类的学生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命清高,不能认清自我,比较突出感性思维,而缺乏理性思考,喜欢乘兴而做,兴尽而止,有兴致时,可以通宵达旦。兴致低时,也可能多日“不务正业”。特别是80后的新一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溺爱,有中国“小皇帝”之称,表现在行为上出现沉稳不足而奔放有余,情感丰富,好恶不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较明显,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且容易激动,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遇到困难问题要么正面顶撞,要么消极回避;较少能冷静地思考怎样解决好问题。

而学生管理者也只是注意了学生显性观念的引导,忽视了隐性观念的改变。没有注意到当前艺术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容乐观,近几年随着艺术类专业的扩招,就业问题突发严峻。艺术专业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来临,精英教育时代已结束,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卖方市场,在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但是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却还未充分与之相适应,不少人仍持有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特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这种思维根深蒂固,平时不加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思想上都希望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可理想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是应该大力改变就业观念的时候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三、基于素描教学方法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对策

(一)应用整体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按照素描整体观察意识,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全校统一严格管理与艺术类学生局部特殊性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家庭教育相配合,在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前面,胸怀宽广,具有一些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和异端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培养高级审美趣味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要实现保护艺术专业学生个性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实现平衡,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

(1)严与活的关系。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中有方,严中有活。严是管理的立足点,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性、纪律性、刻苦性的总要求和理性的培养。但严的同时要注意严与活的统一,即制定制度要严,提出要求要严,贯彻执行要严,而教育管理内容要活,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要活,活是艺术专业大学生管理的艺术化表现,也是素描理念中的局部表现;

(2)稳与变的关系。稳是条件,必须创建一个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及有条不紊的学习、生活秩序。变是指管理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新、奇、特的追求;

(3)虚与实的关系。虚指的是正面的思想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实是指在管理中要做到“三实”,即着眼实际,坚持实干,狠抓落实,从日常工作抓起,下功夫真干、苦干,长期坚持,一抓到底。

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习惯性以为严格才是对学生最大的爱,而事实上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判断一个学生要看“整体”,如果“局部”地认定一个学生不可救药,那么这位学生有可能就会真的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因为同学看不起,老师看不上的学生是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而如果认为一个学生是块好材料,缺的只是精心加工(老师引导和同学帮助),尽管他自己有些小缺点,那么老师宽容、耐心会使他自律、自束。要经常同家长联系、沟通,询问家庭情况,了解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加以引导,这样更能有效地把学生工作做好、做活。

(二)借鉴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借鉴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加强教育工作,应用素描结构认识的知识打比方、举例子,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在学期间,认真学习各种文化与专业知识,重视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平时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学生们如果自我定位准确,要求的条件符合客观情况,并且对对方的要求越简单,求职将越能实现,反之,要求越多,实现起来越难。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必须是十全十美,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的时候,应该先解决生活问题。向学生说明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就如素描形体内在结构认识方法提到有看到面要认真刻画,没有看到的面,也要“表达”出来,每一笔每一笔的表达都是很重要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一笔一笔认真去画,才能完成一副好的素描作品。因此,每个艺术专业学生应该和其它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破除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的就业期望值。通过一定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成为艺术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应用形神兼备的感受力方法,推动文化活动优势,提升学生内涵

艺术系(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专业教师的国内就业形势学习,更新教师就业观念,让教师树立不一定专业技能尖端,而不重视人文修养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就是当前社会可用之才,反之,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尤为重要。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注意加强教师个人的道德风范和修养,讲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学校及系院要创造条件,让各大学之间,相互开放课程并承认学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在相邻的不同大学间自由选择;尽可能地邀请各地著名学者、艺术类教授、专家来校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演出及艺术作品展览,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及趣味,尽可能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尽快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会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因噎废食,为防止学生沉湎网络而禁止带电脑进校园。积极鼓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能有大量接触学生的机会,象梅贻琦先生所说“大鱼带小鱼”的感觉一样。这样通过他们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发挥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所没有的某些工作优势,弥补他们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强、思想活跃、群体意识差、比较散漫,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素描的感受力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统一的管理和枯燥呆板的说教,应该根据艺术专业学生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参与性强、有文艺特长的特点,扬长避短,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内涵,做到形神兼备,既让学生的专业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发挥、展示,又潜移默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导向和教育功能。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歌咏、舞蹈、音乐欣赏等文艺活动的编排、表演和鉴赏,可以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创作和评论,可以是适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园活动,也可以是与典型人物的座谈交流或社会考察等等。特别是艺术创作类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在策划组织、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中,既可以受到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应用素描教学方法理念指导艺术类学生工作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能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里,使他们心服口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实践,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张海峰.改革教学管理模式促进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第8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有机的整体,是有着丰富的完整内涵的复合结构。从其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功能上看,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目的上看,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性中,而文学的审美性又总是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这不是把文学看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为 哲学 意识形态、 政治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的存在。

我们须要注意的是:第一,意识形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形态只存在于它的具体的形态中,没有一种超越于这些具体形态的所谓一般的意识形态。第二,所有这些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都各自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意识形态对象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形式上的差异。这样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并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整的思想领域。例如,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总的来说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表示不满,对于在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人性的丧失、人的异化、人的悲惨生存状况以及非人的生活环境等,进行“诗意的裁判”。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思想系统,它的整体性也就充分的显现出来。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复合结构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总的说是一种复合结构。

第一,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须讳言的。这里所的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其实,在一部作品的审美描写中,往往既含有某个集团和群体的意识,同时又渗透了人类共通的意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质。

第二,从功能上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认识的,又是情感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例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有的作品则表现为现实 发展 的预测和期待,许多浪花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

但是,文学的反映包含的认识,又不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 科学 上的认识。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性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性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黑格尔说:

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那根弦,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蕴含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

黑格尔的意思是,情致是两个方面的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这些都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就像盐溶于水那样,无痕有味,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

第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既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者还是读者,他们都无法达成实际目的,或者说无法获得实际的东西,譬如事物的有用性, 经济 、政治甚至情感的物化结果,有谁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一个金币、一个官位或者一个真实的爱人呢?这是一个缥缈的虚幻世界,是无限美好的水中月镜中花。你只有用心灵、用想象才能获得那种超越世俗的情感与精神收获。在世俗的心态里,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将离这个世界更加遥远,甚至与它毫无关系。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说:

第9篇:素描社团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商州三录》;朴素自然;方言土语;白描手法;风土人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09-01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的、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语言大师。他的《商州三录》系列散文呈现给我们一场视觉的盛宴,这些散文以商州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源流,向我们介绍商州的山光水色和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是《商州三录》最显著的语言特点,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总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他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艺术效果。

贾平凹语言的朴素自然首先得益于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他在选择语言时,着重于还原本真的生活,运用商州的方言土语,从而使作品的语言质朴自然,富于表现力和生活气息。他重视从生活中从大众语词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语词运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母子俩拿了镢头上山,挖了一畦地,暖活活的太阳就照的身上出汗。娘俩开始种小豆,一仄头,t见合欢树下站了两个人,一个头发灰白,是个男人,一个是秀发女子。”(《周武寨》)“仄”、“t”两个字正是当地的方言土语,传神地描绘出母子俩的神情动作。又如“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房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鸡蛋,眯了一只眼对着太阳耀。”“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同时一声怪叫,嘎喇喇地,在远处什么地方,如厉鬼狞笑。”(《商州又录》)在这里“耀”、“团结”和“嘎喇喇”等都是陕西方言有的用法,这些词使作品的表达更贴切,更生动形象。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在经过独具匠心地加工提纯后,显得朴素又鲜活有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方色彩。

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彷佛将我们带到了商州的山村之中,使人感受到《莽岭一条沟》的坡坡涧涧、塄塄坎坎,触摸到镇柞的山民干农活特制的板锄,接触到《白浪街》里受固有传统影响永远处于中不溜地位的陕西人。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使文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作者正是通过这些通而不俗的艺术语言使作品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朴素自然中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此外,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是贾平凹语言朴素自然的一大技巧。“所谓白描,就是不加修饰地把人物和景物的面貌勾勒出来。”这种描写不粉饰,不雕琢,是自然真切精确洗练的。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贾平凹在语言叙述中就经常熟练地运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白浪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湖北人在这里人数最多……所开的饭店餐具干净,桌椅整洁,即使家境贫穷,那男人的卫生帽一定是雪白雪白,那女人的头上一定是纹丝不乱。若是有客稍稍在门口向里一张望,就热情出迎,介绍饭菜,帮拿行李,你不得不进去吃喝,似乎你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倒是来享他福的。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先喝茶,再吸烟,问起这白浪街的历史,他一边叮叮咣咣刀随案响,一边说了三朝,道了五代……一顿饭毕,客饱肚满载而去,桌面上就留下个七元八元的,主人一边端残茶出来顺门泼了,一边低头还在说:‘照看不好,包涵包涵’”。这里看似平淡的白描式的语言,却把湖北人在白浪街做生意的精明,形神毕肖地勾勒出来,从饭店老板注重卫生的细节描写到招揽客人,以及殷勤款待,活脱脱地向我们展示了湖北人做生意的精明。贾平凹对人物的描写如此,对环境的描写也是大量地使用白描手法。《黑龙口》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是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着,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幺零食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贾平凹的散文大多以清新的白描手法为主,偶尔加以轻轻地点染,从而呈现出一派大巧若拙的朴素自然美来。

贾平凹语言的朴素自然,还源于他所描写的内容是商州的风土人情。商州,大体指陕西南部商洛山川一带,是中国乡土社会最被古老文明渗透的地方。这里民情古朴,充满原始的纯真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爱憎分明,强悍坚韧,重情豁达。对于商州的一切,贾平凹保持着一种深深的情感,这里是他的生命之根之所在,又是他精神的故乡。他对商州的感情是深厚的:“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象、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因此,当贾平凹怀着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对都市生活的厌倦情绪初回商州时,他在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努力发现、挖掘山乡生活和古朴习俗中所蕴藏的人性人情之美,作者着意抒写恬淡、闲适、灵动、神秘的风土人情,犹如静美的田园诗、田园梦,融化在商州山川独特神奇的民情民俗中,充满山野质朴气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桃花源”似的民俗风情画,让我们享受了一餐原汁原味的商州美味,虽然是农家的“粗茶淡饭”,却鲜美异常。《商州初录》里的《莽岭一条沟》描述了一个全然安宁、自足的世界:十六户人家依山而居,自给自足。人们相隔遥远,却声息相通,相互关怀、友爱。他们大多数人从未走到沟外的世界,也没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里没有争斗,没有倾轧,也没有生存的艰难,山沟提供着人们足以享用的一切,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他们拥有着自己的一套人道秩序,对过往的行人在门前置茶、置水、让吃、让喝。作者所寻求的那种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在这种理想之境里得到了实现。这里的乡风民情被描写得如牧歌般令人流连忘返,让人品尝到古老文明本身的生活魅力。《黑龙口》有这样一段描述:“紧接着的是两家私人面铺,一家专削面,大油糅合,油光光的闪亮,卖主站在锅前,挽了袖子,在光光的头上顶起白布,啪的将面团盘上去,便操起把锃亮的柳叶刀,在头上哗哗的削起来:寒光闪闪,面片纷纷,一起落在滚烫的锅里。然后,碗筷叮当,调料齐备,面片捞上来,喊一声:‘不吃的不香!’另一家,却扯面,抓起面团,双手扯住,啪啪啪在案板上猛甩,那面着魔似的拉开,忽的又用手一挽,又啪啪直甩,如此几下,哗的一撒手,面条就丝一般,网状地分开在案上。旅人在城里吃惯了挂面,哪里见过这等面食。”读这样的语言我们体悟到的是朴素自然,平易晓畅,而又简洁明快。又如《龙驹寨》中的一段描述:“县城各地,都是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逢集,龙驹寨不分日月,不论早晚,总是人多。在这个几百里方圆,这里就是北京城,就是大上海,山民们以进城为终生荣耀”。简单几笔就把龙驹寨在当地人心里的重要地位勾勒出来,平实朴素而又传神。

总之,贾平凹的语言是朴实平淡的,但是这种朴实平淡不同于缺乏艺术性的俗,而是在朴实化、口语化的同时又艺术化。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正好可以用来评价贾平凹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赵树理.随《下乡集》寄给小读者[N].文汇报.1963-06-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