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培训测试的效率和质量。这种综合素质包含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较高的培训水平、较强的测试能力以及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文章着重从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与提高这些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普通话培训测试是高等师范院校一项常规性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推广普通话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作为一名老测试员,在多年培训和测试实践的基础上,与同仁对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综合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深刻的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及意义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于1994年作出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师范院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属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二级或一级水平。”为此,师范院校的师生应下气力学好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测试站应相应地认真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应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和效应,才能真正把测试工作长期做好,为推广普通话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能等同于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应具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

(一)高尚的工作道德规范

这是做好一名合格测试员最首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测试员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有事先请假,并自行落实好替补人员,保证测试正常进行;更要求掌握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的质量;还要求态度温和,富有爱心地询问或解答考生的问题;还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给考生上好考前培训课,为他们的普通话等级考试推波助澜等等。

(二)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

如果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具有优良的普通话口语谈吐表现,不具有良好的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行为,就不可能赢得学生和老师们的信赖和尊敬,就不配测试员的称号,更谈不上保证培训和测试的质量。

(三)较高的培训水平

培训是促使考生普通话等级考试顺利通过的关键环节。测试员不仅具有测试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培训的职责。如果一个测试员只会测试,而不能胜任培训的任务,那就是一个有缺陷的测试员,一个不完全的测试员。如果一个测试员不能上好培训课,那必然引起考生的强烈不满和反感,甚至他们会向测试站提反抗意见:“收了我们的培训费为什么不派一个好的培训老师来上课?……”所以,一个称职的测试员同时要是一名合格的培训员至关重要。

(四)较强的测试能力

要保证测试的质量,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除了要求测试员有高尚的工作道德,更要求测试员有较强的测试能力。

(五)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可能会有不少人或测试员认为这点不应作为测试员的素质要求。但笔者认为:如果是一般基层单位的测试员,这方面素质不够,还说得过去。但高等师范院校的测试员必须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否则枉为高师测试员。熟不知高等师范院校的一般老师都应具有较好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每年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算称职。所以高师测试员也不例外,应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要求且并不过分。

三、培养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一)工作道德方面

1.测试员要培养热爱培训测试工作的自觉意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测试员要热爱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组织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良好的工作道德,来自于对工作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如果测试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标准高、要求严,以一流的表现和成绩来赢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他必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尽职尽力地进行培训和测试,出色完成工作。而不是得过且过,迁就自己。

2.测试员要加强作风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作风修养具体包括实事求是的作风,主动负责的作风等,这些作风的养成,对于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测试工作应坚持的原则。这就要求测试员必须认真执行测试标准,实事求是地打分定级,维护公平公正。切忌任何个人感情因素,随意抬高或降低考生的成绩。

主动负责精神,既是测试员的思想、才干在道德修养上的反映,也是培训测试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测试员要创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绩,必须具有主动负责的精神。这就要求测试员主动做好培训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写好教案,制作好培训课件,调适好录音笔,检查各种测试材料、签字笔、秒表类是否具备等;主动认真地完成培训测试中的讲课和测评任务;主动负责地做好培训测试后的收尾工作,如课后指导、解答疑难、评分、登分、签名、关闭测试仪器等。还要求测试员主动协助工作人员做些常规工作。

3.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观念,自觉遵纪守规。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是执行培训测试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测试站必须经常对测试员加强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测试员则要不断加强纪律和制度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遵纪守规,做一名有能力有水平守纪律的测试工作者。

4.勇于解剖自己,认真反省及时改进;开展批评,乐于接受监督。测试员应当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解剖行为,把自己培训测试工作表现中各种错误思想或做法以及潜藏在思想深处的不符合工作道德要求的东西,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并对这些思想意识或做法进行公正严厉的斗争,作出是非分明的抉择,及时改进工作思想和方法,增强工作道德水准。

在工作实践中开展批评,接受监督,是测试员进行工作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测试员应当经常听取同仁和考生的批评意见,把舆论压力变成加强自身工作道德修养的动力。

(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与水平方面

1.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多说多用。测试员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虽然已进入了一级水平但却不能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否则就会“不进则退”。特别是生活在方言区的测试员会受到各种方言的影响和干扰,如果不加以经常性的练习和运用,就会使普通话标准程度下降,导致普通话表达能力降低,所以测试员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掌握普通话口语表达技巧,多读多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的例词和作品是最好的练习材料),多说多用,才能始终保持并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与水平。

2.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测试员说普通话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时时处处做起,并且坚持不懈,变成一种自觉自然的永久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能力与水平。

(三)培训能力与水平方面

1.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和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备好课是提高培训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测试员对培训课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备教材就是熟悉吃透教材内容和重点、难点。测试员要熟悉《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两本书的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授课;备学生是要了解授课对象是何专业何层次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和现状如何,他们有什么要求,这些备课时都要事先了解清楚,在教学时才能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备教法就是选定上培训课的主要授课方法。由于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所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精讲多练的方法,最适宜最有效。在“练”的过程中则要采用测试员示范带读的方法,多读多练,必有好的训练效果。中文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等级要求不一样,文科和理科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差异较大,这些不同之处要求测试员还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学。

备好课是从宏观和微观上构思好培训的蓝图和设想,接下来是要落实到实际课堂培训教学中,否则蓝图就会变成空想,所以要求测试员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教学环节,充分调动考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好的培训目的。

2.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语音技术来上培训课,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多媒体的应用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综合发生效应,给人以丰富性、可感性、生动性。如果测试员在备课时能先制作好课件,然后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语音技术来实施培训课堂教学,能促使考生耳目一新,好学勤练,那将会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所以测试站要想方设法提供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给测试员培训课用,而测试员则应积极制作课件,熟悉多媒体和现代语音设备、应用程序及操作技巧,以便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能应用自如,顺理成章,出色完成培训任务,从而让考生满意,得到他们的好评。

3.观摩优秀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优秀的培训测试员往往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极佳,所以测试员尤其是年轻的测试员定期观摩优秀的培训测试员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与水平。

(四)测试能力与水平方面

1.多测、多摸索、多总结、多交流。俗话说:“熟能生巧”。每个测试员只要多参加测试,多去摸索测试的规律与要领,多去总结自己测试中的经验和失误,多与同仁交流做法,积极取经,定能逐渐由测试生手变成一个熟手、巧手,从而提高自己的测试能力与水平。

2.培养快准细严的测试工作作风。快、准、细、严是对测试工作作风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快”就是快速。测试工作的时效性强,测试员必须高度集中、反应灵敏、动作快速紧凑地进行测试,要讲究效率,完成各阶段的任务。提倡快速作风,绝不意味着可以草率从事、盲目行动,而应该在紧张的测试工作中以镇定的情绪、清醒的头脑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克服急躁、忙乱、慌张的行为。

“准”就是准确。准确是认真负责精神的体现,是保证测试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准确理解和运用评分标准,专心致志倾听读音,准确地定分定级,从而保证测试的结果真实,质量过硬。

“细”就是细致。在测试工作中,有许多评分细则,测试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倾听判断每个环节的读音,否则就可能出差错。测试是一项漫长、单调且高度紧张的工作,测试员要有不厌其烦的韧劲,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怕吃苦,甘于枯燥,乐于做细功,当然,细致并不意味着慢慢腾腾,不讲效率,而是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追求完美和质量。

“严”就是严谨,即严密谨慎之意。测试员要严格执行评分标准,不能随意估分,敷衍了事,或带个人感情因素来打分。在考场上要谨慎地询问或答复考生问题,不能随便提示或暗示考生读题,也不能马上告知考生成绩,而应暂时严格保密,这样才能保证测试能正常进行下去,按时完成任务。

(五)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方面

1.多总结、多思考、勤记录、积累素材、发现亮点。普通话培训测试是一项很专业化的技术工作。每个测试员都应经常自我总结这方面的可贵经验和不慎失误;经常思考培训测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题及解决办法。通过反复思考说不定会突然醒悟或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亮点问题,这就要求测试员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免一闪即逝。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下一步培训测试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更可为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的学术研究提供新鲜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下一步科研活动的顺利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多交流、广泛听取同仁意见和经验,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从事科研活动,决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最终会陷入目光短浅、狭隘的个人主义境界。测试员从事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要多与其他测试员交流,广泛听取同仁的意见和经验,开阔思路,活跃思维,再结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确定新颖的选题,形成独道的观点,最终化为的科研成果定会得到学者、专家的认可。

3.广泛阅读,善于借鉴,勤动笔写作。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只要多看书看资料,广泛地阅读,并善于借鉴和效仿,写文章时定能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富有文采。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活动,测试员每从事一项有关普通话测试方面的科研项目,必定要广泛阅读大量的资料,了解学术界的前沿状态,从而确定自己的科研内容、方法和思路,而不能落入俗套,毫无意义。

古人又曰“勤能补拙”。只要测试员经常自我加压,勤动笔去写论文、报课题,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逐渐摸索到规律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它在推广普通话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要起率先垂范作用。普通话测试站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要保证测试站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有一流的培训测试质量作保障,而一流的质量直接来源于测试员一流的综合素质,所以培养与提高测试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且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程,应长抓不懈、从严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3]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基础测绘;人才教育;技能培训

在高科技、高技术、高文化的今天,测绘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测绘工作是一项独立工作性强、技术面广、科学性高且极为细致的工作,其中测绘队伍建设又是一个测绘工作的根本问题,只有不断培养职工的新生力量,才能使测绘工作与时俱进、肩负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信息的重大职责。测绘职工岗前培训与其它职业的岗位培训一样,包括职业思想道德、责任心、业务技能、工作经验、作业方法和作风观念等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培训工作的长远战略性意义

1、职工的培训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将来的长远发展。新职工的培训是基础性工作,既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长远意义。真正重视职工的基础素质培训,对单位、对职工都将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若在抓基础工作上片面重视生产进度,过于压缩和简单化新职工的培训工作,这对于新一代的培养和测绘队伍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将会给新职工在质量意识、责任心、技能素质和工作方式方法上产生很大的误导。

2、职工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坚实基础,要树立这样一种质量理念,并不是偶尔几句“要重视质量;要有责任心;要努力学习技术;工作出错要处罚;不好好工作就回家”等口头强调和训词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在优良环境中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引导才会看到的结果。一时之需,急于求成,一次性完成培训的方法,显然对测绘职工的全能素质培养无法巩固,不能达到一定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思想境界,容易让职工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所谓的“快速培训法”在测绘工作的培训上不宜采纳。

3、在大力打造新职工培训的战略部署中,领导的作用显得异常重要,无论工作任务有多重,时间有多紧迫,要以培养整个测绘队伍素质的远大目标为第一重任,同时需要不断地给新职工灌输引导和改变方式方法等来提高培训质量,一切从严从实、从细从难强化培训,只有充分发挥职工培训的基础性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加强巩固新职工的全能素质和技术能力,才能使整个测绘队伍有利于更好地发展。

二、测绘新职工培训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生产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和项目变动频繁,新职工培训工作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他们的业务知识基础、业务操作技能、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作业作风、作业方法和工作责任心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强、巩固和引导,制约着测绘行业高素质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1、新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者和职工没有足够认识到新职工的扎实基础素质和内部环境建设的作用,逐步导致了作业员的业务基础不够踏实,责任心和积极性渐渐下降,引起了作业成果存在技术问题处理不当并导致多次返工情况。

2、培训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手段单一

虽然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职工的全能素质,但却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培训的长远意义,只是一时之需,急于求成地快速完成培训,没有连续的、整体的、系统的培训方案。至于培训方法就更不讲究了,只是沿用了某些企业的做法:安排一个老师傅跟随学几天就上岗作业的“快速培训法”,没有系统的业务操作训练和具体的业务知识学习,更没有业务经验、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作业作风、作业方式方法和工作责任心的精心引导,优良传统和工作的经验方法逐步失传。

3、培训资源欠缺不健全

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二是没有固定的培训场所和环境;三是没有经过严格受训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四是学习资料少、缺乏系统的培训教材。

4、市场投入与培训投入不平衡

较偏重市场运作,在经济项目投入上不惜“一掷千金”,渴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忽视了显效期较长的培训投资。错误地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尽量降低成本,在培训的精力和资金上投资极少。

5、对培训认识不统一

在整个职工群体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不统一,认为只要目前能做能干能完成任务就好,没有过多考虑队伍和职工的发展,安于现状的“实用”、“够用”思想成为阻碍队伍建设和职工继续提高的重大因素。

三、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的对策与措施

1、正确认识现状,更新观念,创新思维

改变岗位培训理念,制定符合实际的业务培训实施规划,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职工,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提升测绘行业整体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文明素质;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能力着手,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使整个职工队伍逐渐向学习型组织转换;加强职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确立“以人为本”、“用其所长”的培训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努力培养学习型职工,营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良好氛围。

2、建立能够满足培训需求、具有测绘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收集有针对性地实用学习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外业实景信息和内外业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和更新内部实用的内外业一体化视频影音教程系统。使之成为班组学习园地或业务培训教材中的一个业务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将把外业作业辅导搬到室内来进行,便于新职工能多次学习和理解。

3、实行培训班组责任制,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

改变培训经费投入方案,以岗位培训为主,对培训班组实行“三定一包”(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自包产量和培训经费)责任制。对新职工实施一定的学习培养系数,然后逐年减少,这样既能培养出新职工又能完成测绘生产任务,并确保了培训师傅工作量和培训经费的落实。

4、重点加强新职工的业务基础训练

如何提升新职工的工作责任心、积极性、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首先要训练他们的业务基本功和内功。充分利用外业测绘工作的性质特点,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业务基础与思想素质相结合,将外业测绘岗位锻炼打造成培养新职工业务基础的有效方法。使新职工能更多地掌握测绘基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同时磨练了他们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意志,进一步增强完成艰难生产任务的能力素质。

5、新职工在优良环境中的巩固期

其实新职工的培训并不是在其上岗后就算结束了,而应该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和优化环境内要给以保持1-2年的培养和巩固期。因为在这时间内是新职工的快速成长期和适应期,思想、观点、立场在不断的变化,他们的观念尚未固定,不同的环境就会出现不同的思想素质,容易受到不良习气侵害。俗话说,“学坏三日有余,学好三年不足。”可见学好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领导、师傅从长远的策略,从不同的环境、角度给予支持、引导、巩固和发展。所以新职工不利于经常调换变动班组或师傅。

6、支持和鼓励倾向于重视工作成果质量的职工

管理者应懂得质量是单位集体的生命,是发展的根本,要善于支持和鼓励倾向于工作成果质量的职工,积极调动职工质量意识。进度与产量固然重要,但领导应有重视质量的正确引导,如果每个人都以生产进度和产量为重,那么质量意识就会在职工的思想中渐渐淡化,久而久之,就会趋向于无法挽回的严重错误。

四、结束语

测绘职工岗前培训工作是测绘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要把扎实业务基础作为一种信念,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提高业务技能,才能保证现代高科技测绘事业的兴旺发达,只有在积极的氛围中才能提升职工的全面素质。本文中介绍的培训方法与经验可为业务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第3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无损检测 培训 资格鉴定 探讨

0 引言

第一届广东省无损检测人员代表大会1983年在汕头超声电子研究所召开,宣布广东NDT学会正式成立。同年,广东NDT学会与当时的广东省劳动局锅炉处合作,在佛山南海化工机械厂举办了第一期射线检测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取证班。从此拉开了广东省无损检测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鉴定、颁发上岗资格证的大门。30年来,广东NDT学会举办学习班近60多期,其中还与其他行业、兄弟学会联合办培训班、根据企业的需要下厂办班。特别是2009年9月15日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无损检测人员认证制度已符合欧洲无损检测联合会(EFNDT)多国互认协议所有的认证标准,已被多国互认协议(MRA)所接纳并注册。广东NDT学会更重视学员的资格审查和考试的要求。依照GB/T9445-2008《无损检测 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标准及欧盟联合会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实时成像1级、2级技术资格的培训考核鉴定工作。

为了搞好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广东NDT学会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责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组织了一支热心学会工作,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会通过多年的办学,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而且还积累了适合于射线、超声、磁粉、渗透检测学员实操练习和考试含有各类自然缺陷的试块。试块种类包括:不同板厚对接焊缝、锻件、铸件、铝合金、不锈钢件、不同直径和壁厚的管件等。学会同时还利用办班节余的积蓄,购买了X射线机、磁粉探伤机、投影仪,标准试块,桌子、椅子等教学设施。正是由于广东NDT学会现有师资、教学仪器及试块、教学管理等条件已基本成熟。已具备了成立“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试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要求。为此,学会已向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资格认证委员会提出了成立“广东省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试中心”的申请。届时如果成立“广东省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试中心”的申请预审、复审合格,将获得颁发培训中心印章和授权文件。

1 什么叫无损检测

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通过检验去判断是否超出了验收标准。检验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破坏性的试验,通过切割解剖产品进行力学性能、化验、金相等检验方法去分析数据,产品不能复原,此类属于破坏性检验。

另一种是不损伤产品的试验,通过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实时成像等检测方法来判别产品质量的好坏。这种不损伤、不破坏产品来发现缺陷的检验方法称为无损探伤。

2 无损检测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检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客户的要求,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采用更有效的检测方法,准确地探测出产品缺陷的大小、性质及位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目前广东省应用无损检测技术的有:造船、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民用航空制造与维修、核电、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铁路、地铁、高铁、高速公路、桥梁、建筑等行业。广泛使用四大常规的工业无损检测方法(射线、超声、磁粉、渗透),而且还开展了实时成像、涡流、高能射线加速器、声发射、红外线等新的无损检测技术方法应用,不少检测单位和科研机构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

无损检测的对象也越来越广泛,不单是对常规的金属材料、钢构件、承压特种设备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而且对非金属产品、水下钢结构、地下金属管线、起重设备、悬吊大桥钢索也可以进行无损检测。在桥梁工程、海上石油平台维修安装、地铁、高铁、城际轻轨维修工程等领域也都应用了无损检测技术,而且对无损检测技术提出了更多、更精、更准的需求。以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运行,以保障国家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3 广东NDT学会开展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的状况

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所追求的目标,而要目标的实现除了不断提高无损检测设备的先进性、精确性和适用性之外,还应不断提高无损检测人员掌握、使用、维护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无损检测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为实现这些目标,广东NDT学会多年来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新技术讲座、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形式,不断推动无损检测技术进步。同时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对参加学习的无损检测专业人员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执行检测标准、实操技能进行培训、宣讲,以自己的丰富经验言传身教引导学员敬岗爱业。

广东NDT学会先后在广州、深圳、番禺、佛山、清远、东莞、肇庆、顺德、江苏无锡等地开办过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实时成像等检测技术的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发证等工作。特别是2005年广东NDT学会恢复正常活动以来,以广东NDT学会名义独立举办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班达到33期,人数达792人次。广东NDT学会举办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班采取了灵活的办学形式,除了按年初制订的培训计划外。还能根据广东省外资企业较多的特点,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的特殊需要下厂办班。下厂办班已成为广东NDT学会开展培训工作的一个亮点。因为下厂办培训班人数少,收费有限,而且教师食宿交通费用开支较大,可以说下厂办培训班是纯粹为企业服务。但企业职工不用外出学习可节省交通、住宿费,上课时间调整至晚上或休息日,白天可以上班,得益的是企业。目前广东NDT学会采取按计划集中办班和根据企业需要下厂办班的方式,基本上满足了广东省内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省内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

4 广东NDT学会目前开展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的做法

广东NDT学会开展的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实时成像等检测技术的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发证等工作。是严格执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认证机构制定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中心管理办法》和《无损检测人员培训中心工作条例》。并根据GB/T9445-2008《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标准,规范我们的办学活动,培育和促进无损检测人员健康发展,提高无损检测人员技术素质,具体做法是:

①明确参加培训学员的报考条件。主要是对报考2级资格人员的条件要求特别严,必须持有1级资格证书或提供大专(理工科专业)学历,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体检视力正常、无色盲。

②培训课时:按教学大纲要求,1级资格不低于40学时,2级资格不低于120学时。

③办班形式:集中办班为全脱产学习形式。下厂办班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

④考试内容:通用基础50道题、专业知识(按产品门类)各25道题,实际操作考试考两件试样,分别填写探伤报告。1、2级资格题目不相同,2级人员增加编写检测作业指导书,射线检测还需评定底片12张。

⑤发证:笔试、实际操作考试各单项成绩均达70分以上(含70分)者为合格,随即报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资格认证委员会审核并颁发技术等级证书。

5 省内从事无损检测人员培训的状况介绍和多证合一的设想

目前,省内除了广东NDT学会开展无损检测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外。还有广东省特种设备协会、中国船级社、电力系统等都各自对管辖企业的无损检测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国内多部门,多系统分别办学,分别颁发无损检测人员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且互不相认。其结果,只能苦了企业。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到企业审查的时候,只承认自己系统发出的资格证书,不认可其他系统颁发的资格证书。但涉及到产品出口的时候,国外的相关部门只认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颁发的资格证书。作为一个企业为了生产许可证或者某一批产品出厂,同一个检测人员不得不面对各个部门的考核。同一个人同一专业则分别去不同的部门参加培训、考核、取证。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笔者从事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工作多年,与其他部门也联合举办过不同专业的技术等级资格培训班,四大常规的检测(射线、超声、磁粉、渗透)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针对不同的产品执行的验收标准不同而已。既然四大常规的检测原理相同,一个学员参加过同一专业培训,如果考核获得通过表示已掌握了该专业的检测方法,就没有必要重复考核。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①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国内各系统的无损检测人员培训机构负责人研究,探讨哪些检测方法、哪个产品门类的资质证可以互认。

②在目前无法统一的局面下,倡议相关培训机构联合办班通知,通知有需要的企业送人培训通过考核可发双证或多证。具体考核方法由各认证机构确定。

③为了保障各培训机构的切身利益,参加培训的每个学员分段收费,培训费(含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操练习)由举办机构收取。考核、发证费由发证机构收取。收取的费用严格按相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4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生 社会交往 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李斌(1978- ),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84-02

一、问题的提出

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的片面作用的影响,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往往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刚入学的新生出现身体素质差、生活能力差、交往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弱的不足。这样的大学生显然不能肩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意义,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会交往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情境的处置、社会认知的指导、社会情感的体验与社会技能的修炼。而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变换角色,亲身体验特定活动内容,以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标。因此拓展训练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选择了江苏理工学院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考虑到实验的方便性,本研究最后随机抽取同一教师任教的6个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随机确定了其中3个班级(103名学生)为实验班;另外3个班级(101名学生)为对照班,此6个班级的人数相当,男女生比例相当,独生子女比例相当,生源地分布均匀。人数共204人。

2.实验过程。本实验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信任量表、F容纳他人量表以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无差异,实验后对其两组再次进行调查。具体过程如下:(1)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所选量表的测试。(2)实验班采用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教案》进行拓展培训,对照班不参加拓展培训,但日常生活和学习同实验班。(3)实验后再次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量表测试,内容与前测相同。(4)实验控制。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信任、容纳和社会焦虑等量表的测试,无显著差异,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其他学习和生活方面保持一致,杜绝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为了避免实验对象产生异常心态,两组学生均不知道在实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5)实验指标。本实验选取了信任、容纳和社交焦虑三个量表作为反映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指标进行问卷调。(6)实验培训课程介绍及安排。实验培训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热身部分,二是训练主题部分,三是回顾点评部分。前两部分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训练主题部分,更要发挥体验的作用,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自我体验,回顾点评部分,结合亲身体验紧紧围绕社会交往的相关问题展开。

3.实验补充。为了获得更丰富、生动和全面的资料,以弥补问卷材料的不足,笔者在此次研究中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调查,并对所有的访谈进行了现场笔记,以备资料的后期整理和分析。

个别访谈的对象有: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导生。参加训练学生12人,男生6人、女生6人,每次访谈时间大约15分钟。其余对象的访谈时间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集体访谈的对象为:实验B。利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集体访谈,时间持续大约45分钟。

笔者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对所获资料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整理与分析,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力求进行客观反映、深入剖析和全面思考。最后应用SPSS17.0以及EXCLE软件对实验前后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

第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前测数据,P值均大于0.05,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对照班前后结果比较(如185页表2所示)。

问卷都是在没有参加拓展训练的前提下,通过前测和后测我们对社会交往问卷中的信任、容纳他人和社会焦虑三个量表进行分析。对照班的学生,后测得的社会交往能力中信任、容纳的均值,比前测均值高。对应两组数据的P值为0.08和0.09,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后测所得人际交往能力中焦虑的均值,比前测得的均值低。P值为0.0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见,对照班前后也没有显著差异。

第三,实验班前后结果比较(如表3所示)。

问卷是在参加过拓展训练对象的前测与后测中获得,对社会交往问卷中的信任、容纳他人和社会焦虑三个量表进行分析。实验班的学生,后测得的社会交往中信任、容纳的均值,比前测得的均值高。对应两组数据的P值为0.01和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后测得的社会交往中焦虑的均值,比前测得的均值低。两组数据的P值为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见,实验班前后存在显著差异。从各项均值间存在的差异我们看到,实验班的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并有显著提升的趋势。

四、分析讨论

1.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相互信任感。从184页表1、表2和表3各组均值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由80.09增加到93.69,对照班由80.15增加到81.85,经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的信任均值都是在提高,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实验班通过拓展训练能较明显地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信任。

拓展训练产生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一种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要完成一定“任务”,队员之间必须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培养起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本领。然而拓展训练的过程就是打消对别人的怀疑,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以及彼此间的协助、合作的精神。人在社会交往中,对人性的态度往往以信任度表现,具有高信任度的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更容易表现出信任行为,也就更容易与人合作。大学生之间的信任,是大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和良好友谊建立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社会交往的发展基础。

2.拓展训练帮助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相互包容。从表1、2、3各组均值可以得出,实验后,实验班由77.78增加到83.87,对照班由77.76增加到78.92,经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容纳均值都有提高,而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容纳程度。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团队培训课程,不仅要求自己要认真仔细完成自己所充当的角色,更需要队员的帮助和合作。然而,好的帮助和合作的前提是容纳对方,从内心接受对方。内心不接受对方的帮助和合作,不是真正的帮助和合作,那只是形式上的,不会准确高效完成培训师所给安排的各项任务。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入,在完成培训所给的“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学生间的隔阂,融入团队中。

3.拓展训练降低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从184页表1、表2和表3各组均值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由26.79降到20.69,对照班由26.27降到24.16,经检验,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总体比较,还是同年级之间的比较,实验班的社交焦虑均值都有降低,而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拓展训练可以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问题,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一种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对社会交往极为不利,在良好的社会交往中必须消除这种心理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如今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已引起有关部门和权威人士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对照班的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前后存在微小差异,并有微小提升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所增长。实验班各项均值间存在较大差异,实验班的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日常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会有显著性提高,但这与拓展训练是分不开的。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中,逐步提高了社会交往中信任和容纳,能在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中消除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其次,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情境的处置能力,有利于指导大学生提高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信任、相互容纳的能力,降低了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社交焦虑。

[参考文献]

[1]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康金峰,王林.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体育课的启示[J].高校讲坛,2009(35).

[3]王娟,张玮平,靳博.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

第5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但即使主张废止该政策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凭借高考加分进入大学的考生与其他考生一样能够完成大学的学业,因此,如果仅仅从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看,似乎又不存在公平的问题,反过来,如果那些真正有体育特长的考生,在高考录取中,其特长不能得到体现,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另外,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往往看到,那些具有特长的考生,反而比一般考生在毕业后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在没有更合理的,更完善的方案取代现行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之前,如何确保获得高考加分的是那些真正有体育特长的考生,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少数人利用暗箱操作渔利的腐败现象,降低考生参加特长培训与测试的经济成本,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现行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如果能够切实做到“三个开放”,就可以较好的解决的这一政策在以往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加分测试的过程向公众开放

尽管不同的省份,关于体育加分的政策不尽相同,但从加分条件的设置来看,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部级以上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不需要另行组织测试就取得加分资格的,一类是省级比赛中的优胜者或二级运动员,必须通过统一的测评获得加分资格的,公众对第一种情况质疑的不多,但对于第二种情形非议的不少。原因在于二者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存在差异,特别是第二类加分项目的所谓“省级体育比赛”往往是专为加分组织的赛事,其比赛结果的公信力让人狐疑。

必须通过测试才能获得加分的类别,其测试项目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计分的项目,考生必须取得规定的成绩才能获得加分,譬如田径项目,对于这一类项目,公众质疑的相对要少。另一类是定性计分的项目,即考生要通过评委的主观评定计分,再根据分数排出名次,获得规定的名次才能加分,譬如武术,健美操之类。公众对这类项目的加分意见最大,这是不无道理的,“近3年来,湖南参加体育竞赛优胜者测试的学生中,像武术这样主观性强的项目,获得通过者日渐增多,2008年为 129人,2009年为163人,2010年则达到267人;而像田径、游泳等量化性强的项目,总计获得通过的人数却连年下降,2008年是 55人,2009年降为38人,2010年为28人。”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问题。

如何提高加分测试特别是那些主观性很强的竞赛项目的公平性与公信力?加分测试的整个过程向社会开放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即允许公众进入加分测试的赛场观看。既是比赛,就不怕有人观看,考虑到这样的赛事民众的观赏热情不高,主管部门与组织者可以特意邀请部分考生家长与热心民众入场观看,让评委们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参赛者评分,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在网上直播,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样,评委顾及个人声誉与社会舆论,就不敢胡乱评分,也就斩断了利益输送的终端环节。

二、高考体育加分测试向当年全体考生开放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助理刘国清表示,高考体育加分工作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推动中学体育工作发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而开展的。如果不与高考加分挂钩,就带动不了学生参加体育的积极性。比如,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湖南省的武术和健美操成绩不错,这是因为政策形成了好的群众基础。

但我们同时看到的另一个现象是,湖南省各中学在田径项目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但全省加分的田径运动员却相对较少,而在武术、健美操等评分主观性很强的类别中,二级运动员人数是田径项目的几十倍,可见,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方面作用有限,效果更是让人怀疑,为什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运作,致使该政策异化为部分有钱人的游戏,而绝大多数学生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恐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让人费解的是,已经上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红头文件的体育加分政策,在实际运作中,却处于半公开、半封闭的状态,考生特长培训的联系者,更是像鬼子进村,打枪的不要,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居于培训测试的链条上的每一类人,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而其中某些人的诉求不便公开但相互心照不宣,这就是体育加分政策遭到公众非议的症结所在。如何解开这个症结,从而消除这个链条上的暗箱操作现象与猫腻?

有效的办法之一,高考体育加分测试向当年全体考生开放,即符合条件的应届高中生只要自愿,都可以参加统一组织的体育加分测试,测试的宣传、报名、组织工作由高中学校负责,实现学校与赛事主管部门、组织者的无缝对接;考虑到参赛的考生数量可能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可以适当调整加分的名额,调整的办法是:对于定量计分的客观性项目,不做名额限制,只要测试合格的考生就取得加分资格;对于定性计分的主观性项目,设置录取比例,根据测试分数从高到低认定加分资格。

这样,学生在就读高一时,就可以做出参加三年之后的体育加分测试的决定,并早做准备,这样,参与的学生多了,最终有利于实现制定体育加分政策的初衷——“推动中学体育工作发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同时彻底打破了体育特长加分现存的利益链,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消除该领域的灰色地带。

三、体育加分项目的考生特长培训向社会开放。

家长和考生对现行体育加分政策的质疑,不仅包括特长加分的真实性,也包括培训测试费用的畸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所谓过关费根本上不了台面。这笔费用具体怎么分配,只有培训的组织者才清楚,但数目庞大,让一般收入的家庭难以承受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体育加分测向全体考生开放后,一些属于加分项目的体育特长,考生可以通过自行训练培养,但是部分加分项目专业性较强,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如果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完全依靠自己训练,很难在测试中胜出,因此,必须将培训费用降下来,让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能够承受,这就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机制。

如果我们做到了“体育加分测试向全体考生开放”,且实现了高中学校与加分测试的主管者、组织者的对接,那么,少数人垄断培训工作的前提丧失了,这就为建立新的培训机制——体育加分项目的考生特长培训向社会开放——创造了条件。

第6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大连供电公司在新体系下岗位工作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在岗位能力素质任职(胜任)模型(标准)的指导下,将员工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结果应用于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以岗位适应性培训、专题培训、现场技能培训、政治素养建设、廉政教育和创先争优、全员考试考核考勤等多种方式为载体,分层、分类、分专业提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

主要管理做法

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图1)

主要流程说明

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公司“人力资源十二五规划”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需求,提出员工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规划,经审议批准后,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

人力资源部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办公室,依据《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规划和目标》,组织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人力资源部组织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为员工能力素质测评提供有效的评估依据;作为公司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编制公司员工通用素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汇总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措施。各专业职能部门负责掌握本专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现状,根据专业工作重点和“五大”体系深化建设要求,对照岗位说明书,编制所辖专业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方案。培训中心作为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项目实施支撑部门,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编制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保障措施方案。

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措施方案,形成《大连供电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提交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依据岗位工作分析结果,按岗位类别、专业、性质分别建立《岗位任职能力标准》和《岗位胜任能力标准》;通过现场技能考核、专业知识考试、岗位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方式,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中心和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员工能力素质分模块的测评与评估,形成员工能力素质评估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所属单位、分公司查找员工能力素质“缺项”,对各项查找出来的“差距”按专业和人员类别进行排序;各专业职能部门汇总各所属单位、分公司“差距”后,进行汇总分析,按照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人力资源部汇总各专业上报“差距”报表,形成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测评分析报告,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提出《公司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措施项目》并审议,落实实施经费,并行文下发,为公司经营决策层提供辅助决策意见。

公司培训中心制订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服务方案和保障方案,专业职能部门设计策划员工“缺项”能力素质提升项目。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中心、专业职能部门的方案、项目,结合公司年度教育培训专项计划,总体设计员工队伍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员工通用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通用管理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专业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员工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廉政教育等,组织实施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考核。

培训中心作为员工能力素质提升支撑单位,负责公司各项措施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为各项措施项目提供师资、培训硬件、实训设施、后勤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所属各单位、分公司开展现场岗位技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实操培训、技术问答、技术讲解、技能示范、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能力素质。人力资源部通过组织开展全员普考工作,对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专业职能部门通过专业调考、竞赛的方式,对生产、营销、党群、廉政等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培训中心在实施每一个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后,均进行培训评估,检验、评估措施项目实效效果,并指导、监督各所属单位、分公司通过技能实操考核等方式考核检验现场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部汇总、分析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的实施效果,形成能力素质提升成果报告。公司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对实施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深化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意见。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创新实践以能力素质评估为导向的全员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并依据工作岗位分析、能力素质模型建立(任职与胜任模型)、员工能力模块化评估等工作成果、多维度实施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为此,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管理办法并成立了能力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以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大连供电公司即成立了由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培训中心组成的能力素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见图2),出台了以“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工作措施原则,依靠“四轮驱动”,保证全局能力素质提升工作有力、有序、有势的状态下稳步推进。

大连供电公司制订、下发了《大连供电公司能力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员工内部流动管理办法》《员工持证上岗管理办法》《员工见习(试用)管理办法》《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全员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大连供电公司培训班管理办法》《大连供电公司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流程正常运行。

人力资源部组织本部各业务部门,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开展各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制订专业工种《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标准,搭建《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任职与胜任能力)》,细化对各岗位通用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履职经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廉政和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在集约化大培训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实践员工能力素质渐进式评估、提升体系,利用心理测量学、应用统计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先进科学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履历档案分析、考试考核、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能力测评工具,根据一定的理论并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方法,对员工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格特点、工作动机、仪表礼仪、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相应项目进行差距查找,分门别类的设计策划素质提升措施项目。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根据大连供电公司公司人力资源总体配置情况,结合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岗位设置,将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高技能人才比例、人才当量密度、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培训积分等纳入全员绩效评价关键业绩指标体系。

在公司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与单位(部门)负责人业绩评价体系两个层级中,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并实施季度、年度考核。

依据“三集五大”岗位定级和岗位或职务晋级的需求素质模型,将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测评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岗位模型等进行关联评价考核,纳入公司整体业绩评价体系。

管理评估方法

按照公司“员工渐进式能力素质评估、改进体系”及有关办法要求,以季度、半年度为周期对各单位人员配置率、持证上岗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全员培训考试合格率、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等指标进行测评与评价,并形成动态发展的人力资源能力素质发展模型,并不断反馈。

以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及相应教材为基础,每半年对各专业、工种员工进行普考、调考,并关联员工综合能力素质状态自我评估结果,掌握员工短板技能点、知识点,辅助以专项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存在的问题

员工能力素质是一个动态的“冰山模型”,能够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的知识点知识冰山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包括心理素质、性格潜质、思想动态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先进的能力测评评估工具得以掌握。

受到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影响,能力素质测评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面和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能形成全面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体系;岗位工作分析与测评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效度和信度层次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尚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内容会出现偏差。

能力素质测评的作用与效果未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重视,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重学历、重学校、重专业等现象,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素质评价结果相配合。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相对单一。虽然目前流行的能力素质评估工具与技术有很多种,但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中或仅采用理论考试,或仅采用技能实操考核,多数情况下较为传统单一,而更为先进的行为测试、心理测试等尚未全面应用。

心理测试测评工具使用率较小。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量大、岗位工作压力大,岗位工作危险性较高,担负的社会责任大,在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比重应相应增加。

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对策

加大以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工作,面向电力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进一步开展岗位工作分析,采用跟踪描述、岗位写实、绩效考核、岗位标准规范等形式,建立符合公司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岗位说明书。

进一步推进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的形式多样化工作。作为供电企业,公司在开展能力素质提升措施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岗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要求、专业要求等,理顺出企业各需求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工作能力、员工性格特点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然后逐项设计具体的测试评估要项,合理的使用各类先进、科学的能力素质测评评估工具。尤其是,供电企业要更加注重提高心理健康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在员工能力素质测评工作中的使用频率,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各方面表现优异但心理测验不符合岗位标准需要的员工,应重点采取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压力释放等多种素质提升措施。同时,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际一流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对国内仍不完善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作大胆尝试,综合运用能力素质评价技术和工具开展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搭建。

能力素质测评与评估程序的规范化。公司应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和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工作标准的要求,策划设计岗位能力任职模型搭建的程序和方法,为公司经营者集团提供能力素质提升辅助决策支撑。公司人力资源部应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测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程序进行测评,提高测评的效度和信度。针对岗位的专业、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应做好能力素质测试评估工具的选择,其次要对不同测试与评估工具的测量结果在整个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中所占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定。

应进一步加大能力素质测试与评估工具信息化应用工作。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在《国家电网公司生产岗位职工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了多个工种、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测试题库等,在专业知识测试方面基本形成了统一模块、统一题库、统一标准、统一测试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并于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生产岗位员工的专业知识模块的测试与评估工作;但在员工能力素质其他方面,如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仍未有较为合适的评估策略,员工能力素质状态的完整性、准确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

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显成效

稳步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得到渐进式提升

自2009年以来,大连供电公司累计举办各类、各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项目361期,累计参培人次达103369人次(其中,2009年66期、7877人次,2010年86期、16461人次,2011年98期、37234人次,2012年111期、41797人次),员工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低当量员工(当量折算为0.6,及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无职称人员)从2009年的788人已减至0人,率先在省内实现“0”低当量,公司人才当量密度从2009年的0.9016提升至2012年的0.9787,在国家电网公司27个大型供电企业中的排名从2009年的第21名提升至2012年的第14名。2013年上半年,大连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营销、基建、财务、人资、党群、安全等专业竞赛、调考活动中,取得了2项团体第一名、2项团体第二名、3项个人第一名、3项个人第二名、4项个人第三名及11项个人优秀选手等荣誉。

多措并举,创新实践能力素质提升“181”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分类标准,结合公司专家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及持证上岗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在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公司强调“一突出、三提高”,即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以服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心,强化高端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强化一般管理、技术及技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80),强化低当量员工素质能力提升(约占员工队伍总数的10%)。在加强员工技术技能专业能力素质提升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将“ERP员工心理辅助”、全员考勤、廉政教育、政治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工作措施切实落实到员工能力提升工作中去,全面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工作作风、政治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

立足“全面规范、四轮驱动”,全面深化推进员工能力素质工作

大连供电公司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启动之初,公司即出台了“领导带动、全员互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四项基本工作措施。一是领导带动,将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各级行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二是全员动员,公司倡导全体员工从我做起,人人“动心、动脑、动手、动腿”,全身心投入到员工能力素质提升工作中去;三是竞赛推动,坚持以赛促培,积极参加上级各项竞赛、调考活动,以优异成绩验证能力素质提升;四是考核促动,出台、细化全员绩效、部门(单位)负责人业绩评价考核细则,量化关键绩效指标。

第7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转贴于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测绘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现有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测绘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按照高职测绘专业培养工程施工、国家基础测绘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观念,根据“循序渐进、分段进阶”的能力养成规律,将“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划分为认知见习、单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阶段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对测绘行业开展广泛而深入调研基础上,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测绘行业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体现学校特色、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专业课程,优化“工学结合”的测绘人才培育模式,在合作企业进行面向专业素养课程的认知见习,体验职场实境,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测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1.1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 “三融合、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内涵式发展为原则,创新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学校深度融合,根据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培养理念,依据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强化学生专项技能培养;强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环节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使学生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培养,逐步推进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与专项技能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以企业顶岗实习促进就业,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之间零距离。

1.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平台

基于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借助行业、企业的设备、标准、人员和需求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与陕西测绘局技能鉴定中心建立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定期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及教师进行职业素质培训及行业政策法规讲座,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普康商贸有限公司在该院设立订单班,为企业培养测量仪器设备销售、维护人才;陕西天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该院共建“摄影测量工作站”,使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强化学生摄影测量内业处理能力。具备一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岗位实习,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用人机制,使一部分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与校企合作企业签订正式的用工聘任合同。

1.3 以行业用人标准为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

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从而敦促学生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为主线调整课业内容,以充分体现符合职业专业特点的测绘人才培养特点。以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确定该专业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使教学内容直接准确地反映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体现学历和职业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

1.4 以实践技能为目标,以赛促教,赛证融合

在双证书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和行业的资格认证,以认证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促进职业技能提高;以校内的技能大赛为平台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省级、部级的各项工程测量技能大赛,通过竞赛项目快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以竞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

2 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以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基于测绘岗位的工作要求确定测绘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施工过程,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并加以分析,明确所需职业技能内容,提取归纳行动领域综合能力,构建体现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以测量工程生产过程的系统性为出发点,围绕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培养,融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于一体,确立《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工程测量》、《数字测图》、《GPS应用技术》5门优质核心课程,系统安排课程的结构、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及总课时,调整课程标准,重新编排教学大纲,秉承“工学结合”的理念编写实践教材,优化实践课程理论。加强校内实训硬件设施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从企业聘请技能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指导实训教学,并承担部分对实践性要求较高且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倾力打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实施。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带动,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课程和课件。

图2 工程测量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框图

3 教学模式改革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教学组织模式,利用施工工地、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旨在达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培育的目的。

3.1 以“岗位任务”为重心,改变原有的教学与实践安排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技师课程开发模式,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教学的时间。经过教学改革,目前工程测量专业实践课所占比例为48.4%。调整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2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制定科学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

①在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互动式教学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积极倡导启发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以问题为引导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地形测量》课程的教师把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实例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在考试内容上,注重了内容的应用性、灵活性和综合性,部分课程的考试内容融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项目(英语等级、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证、工程测量高级证等)。

③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我们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如《测量学》、《GPS测量》、《控制测量》、《数字化成图》、《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链接了很多典型教学图片和动画,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又弥补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3.3 “教、赛、证”三位一体,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发挥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专项技能的培养功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将技能大赛的内容、技术规范、标准引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大赛的准备和参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通过参赛过程的分组竞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将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有机结合,使优秀选手在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同时,亦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工程测量技能大赛就可与考取中级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学生通过实训锻炼掌握仪器操作,经过考核获取资格证书扩大就业能力。

4 结论

依托陕西省测绘局和企业的测绘项目为载体,创新的“三融合、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建筑工地、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外综合性实训场所进行面向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综合项目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对满足测绘人才市场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4(6).

第9篇: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说起培训,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无非就是读文件,说经验、讲案例、喊口号,许多的培训会议内容繁杂、时间冗长,但实则缺乏针对性,培训的质量十分低劣。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全县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培训会议,几乎也是照搬以前的套路,培训结束几乎真正留下印象的内容极少,为此,笔者站在测试操作者的立场思考:如果我是受训者,我会需要怎么样的培训?而这些内容也应是培训的重点与核心。

一是释疑

文件只是一些粗枝大叶、条条杠杠的内容,有些内容比较简单,有些比较晦涩,简单的老师不一定懂,晦涩的老师不一定理解。这就需要培训者进行解读,也就是所谓的释疑。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培训看,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新旧有变化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就是旧方案中有,新方案中仍有,但是已经发生变化的内容。例如,在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学生的体质测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取消了选测内容,全部变为必测内容。旧方案中耐久跑测试不合格,总分即不合格,现在取消了这一规定,等等。凡是新旧方案中出现变化的内容,培训者应该仔细研究与对比,然后在培训会议中传达给受训者,以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二)新增加的内容

有一些内容在旧方案中没有,新方案中增加了,一线老师该怎样进行操作,也是需要培训者关注的。例如,旧的测试方案中是没有加分的,新方案中增加了加分内容,那么,学生的总分是如何计算的(总分是测试分和加分之和),学生的等级又是如何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是依据总分计算的)等等新增加的内容也要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

(三)模糊不清的内容

有些内容在方案中出现了,但没有具体的做法,例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第七条提出: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但是,没有说明复核的运行细则,那么,到底核不核,怎么核,怎样就代表学校的数据弄虚作假,不真实,等等。培训者也应该结合本地区的方案告知参训者。

二是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根据文件精神对一些操作方法进行统一化规定。笔者认为,这块内容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测试操作方法

经过多年的测试,老师们对测试也是驾轻就熟,但是笔者认为测试项目的动作技术标准要形成共识。例如,引起向上该怎么做是规范的,怎么样就是不符合动作要求的,合法动作的下限是什么。坐位体前屈有些学生是蜻蜓点水式的,有些是慢慢往前推直至中止,显然,前者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在培训中就要明确,该怎么做,比如可以规定,推靶与手指在终点处必须静止不少于2秒等等;肺活量测试中,吸气与吹气的不同会严重影响测试结果,那么,怎样吹气与吸气就要进行培训。培训就是要划定操作标准、统一尺度。

(二)测试场地布置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解读》中测试场地规格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但是,笔者认为仍有涉及安全或者测量的内容需要指出。例如,立定跳远场地要平整、防滑;引体向上要器械牢固等。立定跳远到底是就放一根皮尺,然后学生跳的时候直接读数,还是要在地上画5厘米间隔的刻度等等。培训者是需要事先研究的。

(三)测试组织管理

全校整体的测试组织是学校的事情,培训者是没有必要干预的,但是,在测试中的一些可能在学校间存在差异的细节必须作出统一规定。例如,耐久跑怎么组织测试,是全班一起测,还是男女生各一组进行测试,还是其它。不同的测试组织对测试结果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成绩计录与登记。不妨明确规定耐久跑测试每组学生不得超过15人。再比如,50米测试是蹲居式还是站立式,按照规定两个均可,但是,为了统一,可以规定全部采用站立式,等等,而这样的强制规定,也让学校在测试组织中有了明确的方法,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

(四)数据文件格式

目前,所有的测试数据都必须要录入电脑,然后,再进行上报。这些要求在上报手册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许多学校的操作者根本不看,一方面导致数据格式不正确,返工;另一方面,上交的文件学校间差异较大,不美观,缺乏文件应有的严谨。因此,一个地区应当统一规定。文件的格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录入数据的格式,例如,秒怎么表示,是“.”还是“””,立定跳远怎么记录,是写成2.50,还是250等等,需要统一的规范。另一个是文档的格式,纸型、页边距,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录入数字的字体、字号等等,是word文件格式,还是EXCEL文件格式,这些是需要统一的,从笔者以前的经历看,这一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五)测试进度安排

测试进度是测试工作的重要部分,是要声明的内容,主要是每一项工作完成的截止时间,例如,测试数据的收集时间,数据录入与上报时间,测试结果的公示时间,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查复核时间,不合格学生的补测时间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时间,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安排、计划工作时就有的放肆了。

三是测试

测试是指培训测试,培训测试分实践测试与书面测试。实践测试主要是对动作技术的评定,考察受训者的实践操作与评判能力。书面测试是培训者把一些重点的、核心的内容列入考卷,达到巩固培训的目的。对测试合格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教育内容,计算学分,不合格的自学后补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