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测量土地方法精选(九篇)

测量土地方法

第1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测量;特点;实践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基本国策一直以来都是“切实保护耕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工程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工程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密切相关。通过土地整理,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够促使经济实现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而土地整理工程离不开科学测量,测量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的应用极为重要。

一、土地整理测量概论

(一)土地整理概念

1.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按照社会科学家的说法,土地整理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手段等,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二)土地整理测量涵义

土地整理测量(绘)是根据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和后期评估等环节的要求,通过测量仪器和成图技术,在野外采集一系列空间数据,满足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预算、施工放样、项目竣工和后期评估等环节的需要,它是土地整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土地整理测量工作的特点

(一)土地整理测量工作是为土地整理服务的,所以需要保证土地整理测量工程数据的准确性,因为只有在准确的土地整理测量数据下,才能保证土地整理工程决策的正确性,同时对于土地整理测量工程的预算及成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参照物不同,土地整理测量工程的结果绘图比例也会有所不同。因为土地整理测量工程最后的完成即直接反映在土地整理工程的图纸上,不同的参照物,土地整理工程所测量出来的结果在绘图上比例就会有所差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会根据土地整理工程不同的类型而选择不同的图纸。

(三)土地整理测量的目的是将在土地整理工程实际工作中对土地整理工程测量数据进行应用,所以在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土地整理工程实际测量的尺寸在大于需要的尺寸,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土地整理工程测量需求的区域的应用需要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根据测绘内容的不同及服务的时间段,可以把它细分为地籍测绘和工程测绘两个方面。

(一)地籍测绘主要服务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前期和后期

对一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难免要打破原有的土地权属界线,为有利于将来整理后土地重新确权定界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同时,地籍测绘也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补充。

(二)工程测绘在土地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理想的测绘成果能反映出土地整理工程区域的地物、地形、交通、水系、房屋、境界、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土地整理工程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2.节约投资。土地整理工程是一项大投资,土地整理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土地整理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应为土地整理工程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规范工程行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土地整理工程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翔实,能反映出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四、土地整理测量具体实践工作

(一)准备工作

1.对控制点进行实地踏堪设置;

2.要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资料进行收集

(二)控制测量

众所周知,全部测量工作的基础都是控制测量,土地整理工程的测量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有效地进行控制测量,才能够将其与国家坐标系统进行联系。若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到的土地面积过大,那么应该基于“逐级控制、分级布网、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来设置工程控制网。

(三)首级控制网

首级控制网布网形式通常都采用边连式或者点连式,由GPS来完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首级控制网的高程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为首级控制网的坐标系统。首级GPS控制网的比例误差不大于20mm,固定误差不大于10mm。为了便于长期保存,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号,并埋设固定标志。通常都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来进行高程控制,这样既能够较好地减轻测量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够达到高程控制的需要。若曲面拟合达不到精度要求或者存在着一些特殊要求,那么则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四)碎部测量

通常都采用全站仪和RTK来完成碎部测量。碎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桩与桩之间的穿线工作。尽量要注意缩小中桩放样的误差,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减少中桩放样误差,应该在放置中桩后,及时校对改点,如果已经超出允许范围,那么应该重新放置;后视导线点与测站之间的长度要大于中桩到测站的长度。对于存在观测死角、测点被破坏的问题,应该对观测点进行重新选择,通常只需要多设置一个观测点即可;对于测点之间不可见的问题,可采用全站仪的交会法来进行解决;对于各已知点距离太长的问题,可选择一个位置固定、明显的标志来作为参照。另外,每日都应该定时保存当日所采集的数据。

项目用地测量;对于机关学校、工矿用地、居民地等建设用地的测量工作,不需要详细测绘每一建筑物,只需要通过对其地类边界进行测绘来求得面积。可简单测绘出此范围内的地貌、地物、地形,但是要重点测绘出其范围内的电力电讯、沟渠、道路等。按实际宽度测绘河流、桥涵水沟、道路的宽度,沿轮廓测绘鱼塘,河流水面高程点也要进行标注。

地形加密:要按1:500的比例来测量现有的水库、河流、沟、塘、渠;为了达到计算土方量的要求,要对沟渠沿线的高程点进行加密处理,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随着在土地测量中大量应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从而使土地变更状况调查和土地测量数据收集变得更加便利和简单。通过集成使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能够有效地形成动态、实时、系统的观测体系。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权属调查及地类测量和统计

地类测量和统计:对各个地类图斑的范围、大小、位置进行测量,各类土地面积要以村为统计单位,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来进行填写。

权属调查:1:2000及以下要实地测绘,1:500及以上可以先测量后调查,通常都采用RTK的方法来测量界址点,形成界址点成果表。

结束语

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的快速发展,能够符合农业发展要求,达到生态标准要求、改善耕地使用质量、提升耕地的有效使用面积,这无疑会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测量是土地整理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其主要依据。通过测量,能够为土地整理工程提供大量的测量数据,为土地整理工程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光俊.土地整理测量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2,03:102+95.

[2]朱俭凯,刘美丁.基于流程型组织理论的土地整理测量优化分析[J].华商,2008,20:122-123.

[3]陈汝明,谢莲.利用土地整理竣工测量成果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J].国土资源导刊,2008,06:48-50.

[4]谢东祺,张蕾,丁青坡.探究土地整理测量的作用――以赤峰市喀喇沁旗重点整治工程项目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122-123.

第2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客运专线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基床加固

1 工程概况

郑西客专高速铁路ZXZQ02标段第一项目部共有路基全长3.097公里,现以第一项目部一工区管段DK45+530~DK45+900段路基基床加固为例,对铁路客运专线水泥土挤密桩加固基床的设计、施工,成桩后桩的质量检测等进行介绍。该段路基位于河南巩义市与荥阳市交界处,本段路基土质为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II级(中等),基床承载力低,普遍基床地基承载力不足130kPa,不能满足重载铁路路基的要求,部分地段存在排水不畅和翻浆冒泥病害。为消除湿陷性,并控制工后沉降,需对该段路基地基采用水泥土挤密桩加固地基,进行彻底、完全整治,以保证重载列车安全运营。

2 主要设计概况

2.1 设计参数

桩径0.4m、0.5m,桩长6m~14m,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237.33KPa,单桩承载力要求不小于62.83KN。检测方法采用平板荷载试验。

2.2 原材料

2.2.1 水泥:标号为P.032.5,桩径0.5m,掺量为干土重量的12%,桩径0.4m,掺量为干土重量的6%。

2.2.2 土:检验合格隧道施工出土(黄土)。

2.2.3 水:生活饮用水。

2.3 质量检测

2.3.1 桩深≮设计值,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成孔时钢尺测量验孔检查。

2.3.2 桩位(纵横向):设计桩位±50mmm,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经纬仪或钢尺检查。

2.3.3 桩垂直度:1.5%,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成孔夯实孔后吊垂球测量垂直度。

2.3.4 桩体有效直径:不小于设计值,抽检频率总成桩数的10%并且每检验批不少于5根,开挖50~100cm深后,钢尺丈量。

2.3.5 无侧限抗压强度(90d)。≥ 3MPa,抽检频率3‰,无侧限压实。

2.3.6 桩身密度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13.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4.9.7:孔内填料应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7。

检测数量:施工单位抽样检测总桩数的3%,且每台班不少于1根。

检测方法:在全部孔深内,每1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检测点的位置应在距孔心2/3孔半径处,轻型击实试验应符合《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的规定。

2.3.7 桩间土处理效果的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13.10:

在孔之间形心点附近、成孔挤密深度内,每1m取土洋测定干密度、进行湿陷性试验和压缩试验,计算干密度与其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最小挤密系数)、湿陷系数和压缩模量。

检验数量:沿线路纵向连续每50m检验3处。

设计要求:消除湿陷性,桩间土最小挤密系数不小于0.88,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3。

2.3.8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数量及标准参见《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4.8.12、《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4.9.8:

检测数量:总桩数的2‰,且每检测批不少于3根。

检测方法:平板载荷试验。

设计要求: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不小于设计值。

2.4 桩位布置。DK45+530~+570段,桩长12~14m,需设预钻孔,预钻孔直径0.25m,挤密填料孔直径0.5m,桩间距1.0m,三角形布置,12%水泥土;DK45+570~+900段,桩长6~12m,桩径0.4m,桩间距0.9m,三角形布置,6%水泥土。

3主要施工情况

施工方法:人力配合机械施工。分成三个施工小组,每小组6名作业人员,一台锤击式材油打桩机(东方夯锤DD32型),一套填土击实设备,并三个小组共用一辆五征运输车运输水泥土。日均成桩90根,并创下了日成桩120根的记录(中原刊物专访)。

本方法的特点在于每组人员少,易于组织,且施工效率高,安全程度高,故采用本方法,人力配合机械施工。

3.2 原材料选择。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从检验合格隧道施工出土(黄土)中取料作为料源地。水泥选用经过严格招标确定的河南新乡、同力普硅P.032.5,水选用深井饮用水。

3.3 施工参数的选定。从试验结果可看出,原材料的各项试验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主要问题是选定施工参数:最佳夯实次数、虚填厚度、最优含水量等。

成孔在地基土接近最优(或塑限)含水量时进行,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0%,需对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增湿处理于地基处理前4~6天进行,需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

2006年10月22日进行了工艺性试桩,试桩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完成。开工前在路肩上进行3根试桩(0.5m),试桩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经过数据分析处理,最后确定施工技术参数为:最佳含水量13.8%,填料质量水泥含量12%,打桩机汽缸重3200kg,气缸及锤总重5350kg,频率35~60次/分钟,锤落距250cm,下沉速度控制在1―2m/min。夯实设备垂重200 kg,夯实次数30次,落距200cm,虚铺厚度30cm,夯实厚度18cm。为下一步水泥土挤密桩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施工技术参数,具备全面开工的条件。

3.4 挤密桩施工

3.4.1 定位:在开工前,施工技术人员按照设计要求在路肩上准确标出当天施工桩孔位置。水泥土挤密桩在定位时,纵向、横向采用白灰点按间距按设计间距布置,应掌握“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测定天然含水率(每天)。

3.4.2 利用锤击式打桩机成孔:保证成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无缩孔,成孔直径为50cm。

3.4.3 桩孔检查:由现场技术人员、质检员利用检孔器检查孔的直径、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每孔必检),合格后方可回填水泥土,由现场技术人员作好施工记录。

3.4.4 桩身质量:桩径0.5m,桩身含水泥12%,桩径0.4m,桩身含水泥12%,拌合过程中检查。

3.4.5 填土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拌合好的填料每份三次,每次一袋填入孔内,夯实设备垂重200 kg,夯实次数30次,落距200cm,虚铺厚度30cm,夯实厚度18cm。施工参数根据开工前成桩试验确定。

3.4.6 工程照片

打桩成孔

4 质量控制和检测

4.1 成桩质量控制

4.1.1 所用原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测定土的含水量,如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必须晾晒或加水搅拌,水泥土应随拌随用,不得超过水泥的初凝时间。

4.1.2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配合比及试桩参数施工,由专人负责过磅。在原材料无变化时应进行定期试桩。原材料一旦发生变化必须通过试桩,重新确定施工参数。

4.2 成桩质量检测方法

4.2.1 环刀/蜡封法检测桩芯土密实度,采用高于设计的压实系数K0=0.97时,湿密实度≥2.11g/cm3,干密实度≥1.85g/cm3,(设计压实系数K0=0.96)。平板荷载试验,单桩承载力要求不小于62.83KN。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90d)。≥ 3.2MPa。

4.3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法。采用平板荷载试验。当每小时内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可加下一级荷载,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小于237.33KPa。

5 总结

5.1 适时进行试桩试验,选定合理的施工参数,适当加大抽检频次,以试验结果真实反映施工质量。

5.2 在水泥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操作者要掌握必要的技术并须试验人员进行监控。

5.3 郑西客运专线ZXZQ02标第一项目部一工区DK45+530~DK45+900段在精心组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率先完成挤密桩施工,完成了多个突破,用以指导友临单位施工。

5.4 水泥土挤密桩是一种路基加固的新方法,该施工方法操作简便,加固效果好,形成的复合地基经检测,其承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为以后此累施工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中国铁道出版社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5]160号,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3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执法;传统土地测量;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 A

在传统土地执法中, 测绘技术对工作效率及收集到的结果数据精确度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土地测绘方法已难以满足当前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求, 因而为了有效提高测绘的精度和质量, 土地执法人员在土地测绘技术中推陈出新显得尤为重要。

1 土地执法的传统测绘技术

1.1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将钢尺和比例尺结合使用是一种较为常规的测量方法。 通过将不同规则和类型的土地, 分割为若干个可规则的土地块形来进行计算, 并最终对各个土地面积进行加总。 钢尺和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有时可能有较大的误差, 且人为因素干扰较多, 遇到较为规则的土地还好处理, 但若是遇到折线或呈弧形的土地则不好进行处理, 就很容易引发争议,引起土地纠纷和浪费。 由此可见, 这种测量方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1.2 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如上所述, 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形状规则的土地测量; 如果遇到形状不规则的土地, 则可以使用经纬仪与钢尺结合的测量方法。 该方法还是需要以钢尺与比例尺结合的方法为基础,通过把经纬仪架设在不规则土地上的各个拐点处进行适当的角度测量, 然后再与钢尺所测量的长度相结合, 综合计算出土地的面积。 但是由于建筑物形状的复杂性, 用经纬仪对拐点的实际测量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致使难以在土地执法中运用。

1.3 全站仪测量方法

以上两种测量方法实际操作繁琐, 工作效率较低, 并且只能实现对土地面积以及标高的测量, 而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土地拐点的具体坐标值, 因此土地测量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 同时人工投入量大, 测绘成本高, 测算工作超负荷。 为了适应人们对土地测绘精确度的需要, 引进了全站仪, 提供了方便适用的面积测算功能。 与前面的经纬仪相比,全站仪的测量方式不需要将任何仪器架设在土地各个拐点进行测量, 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大面积区域以及整个区域的测量。 测量者可以通过在各个目标点位置架设全站仪, 然后将全站仪附件棱镜按照顺时针顺序放置到目标位置点上。 选择了全站仪的面积测量程序之后, 在全站仪的显示屏幕上就可以实时实地读取目标点之间连线围成多边形的面积数值。 目标点的数目并不受限制, 因此测量某个弧形地块时可以使用多点模拟的方法确定几个界点, 使用仪器瞄准测量这些界点以后输入全站仪, 仪器便会自动闭合成多边形并计算出土地面积。 可以看出, 此种测量在土地测绘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也保证了土地执法中资源的合理运用, 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因此应该提倡这此种方法。

2 土地执法测绘技术的推陈出新

2.1 GPS 全球定位技术与测绘软件的开发

在对原有传统测绘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土地测绘技术也日益高科技化。 接收机技术、 广域差分技术、 实时差分技术、 CCD 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满足了静态、 动态和高精度定位的需求, 接收机的形态也更为轻便灵活。 与此同时, 信息化测绘软件也逐步发展, 数字测绘技术与 GIS 结合, 数字信息采集后可以直接转换格式并存入数据库中, 实现多种用途以及数据平台共享, 加强了执法工作的连续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可应用于湿地资源的勘测利用等, 切实利用有效的定位优势, 充分优化配置。

2.2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遥感技术

通过 GPS, 遥感 (RS) 技术可获得丰富的数据资源, 并可将数据和其他文档信息提供给 GIS 技术, GIS 技术是把传统地理学科和现代信息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技术。 该技术为达到土地利用和规划的目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遥感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普及, 尤其是在实时动态检测系统方面, 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在逐步推动数码摄影测量和工程测量技术应用普及的同时, 在土地执法中也保证了数据的综合实效性, 方便了生活, 服务了社会。

2.3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与 GPS 连接, 并与激光扫描仪结合使用, 就能制作出三维的地面物体模型,从而在建筑施工、 文物保护、 建筑维修、 地形测量、 交通事故现场测量、 城市规划以及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也使土地执法难度减小, 该技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3 结束语

传统不是守旧和不思进取, 而是为高科技奠基, 使之能在土地执法工作中更好地运用。 如今高科技测绘技术还未完全普及, 传统测绘技术在土地执法的过程中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 传统测绘技术和新兴高科技测绘技术, 还将长期共存, 互相促进发展与应用。 因此, 只有推进综合利用, 才能更有利于土地执法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孝强. 疏导、补漏、严查破土地执法顽疾 [J]. 国土资源导刊. 2011 (08)

[2] 张维宸. 让土地执法之剑更锋利 [J]. 资源导刊. 2011 (08)

[3] 阎秀明,安永建,韩会伟. 传统测绘技术和现代高新测绘技术的关系及应用 [J]. 河北水利. 2011 (06)

第4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测绘;准确性;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测绘是一项较为繁琐的系统性工作,是土地管理工作中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权属特性等内容进行的专业测绘。土地测绘包括建设用地测绘、日常土地测绘以及地籍图测绘等,而测绘工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测绘效果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到土地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效率。因此,在进行土地测绘作业时,必须从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管理措施、信息技术平台等多方面,建立可靠完善的测绘体系和保障措施,有效提高测绘工作效率,确保测绘质量,定期保质保量完工。本文将探讨土地测绘过程中影响测绘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一些有针对的预防控制措施,推动土地测绘工作高效、优质、快速进行。

一、影响土地测绘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1、测绘技术方法的选取因素

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测绘方法不但能降低测量工作量,而且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等都会直接影响测绘质量。同时,应该认识到测绘作业的工序有很多,包括界址点测量、地形测量以及控制测量等,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由于不同的测绘方法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测绘项目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测量人员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测绘方法。

2、观测技术人员自身存在操作技能不合格等不足

在进行土地测绘工作中,观测技术人员的自身技能、素质如何等,会直接影响到土地测绘的准确性和质量水平。观测技术人员是测绘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所有的仪器和测量设备都是通过观测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的,所以除了仪器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测绘质量全部依靠观测技术人员的主观因素。往往一个测绘项目包含着许多的工序,例如控制点测量、地形地籍要点测量、回访检查、界址点测量、面积计算、汇总统计、成果装订、验收检查等等。每一个环节工作的质量都将对整个测绘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整个测绘成果的准确性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3、测绘仪器设备自身精度不够

在测绘工作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测绘仪器,对测绘结果的准确度有所影响的除了主观的认为因素,就是客观存在的仪器质量。测绘工作是通过测绘仪器来进行的,通过测绘仪器得到数据然后整理成资料。在实际的测绘工作中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误差就是指的测得的数值减去真实值所得的数据。对于仪器产生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选择测绘仪器的过程中,还是要尽量的选择质量好的,符合测绘精度的,在性能上符合客户需求的,最大限度的控制测绘质量。

二、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的预控措施探讨

1、提高对土地测绘准确性控制意识

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涉及国家、民族尊严以及个人利益,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影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测绘准确性和质量监督管理是法律、法规赋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提高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保证,更是测绘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从组织准备、设备维护以及作业过程等全过程实施流水线质量监控,把土地测绘的测绘准确性和质量问题消灭在测绘作业全过程中。

2、优选先进的土地测绘方法

要根据土地测绘项目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测绘方案和优选测绘技术方案,并在真正测绘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情况要对方案做相应的调整,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测绘技术来提高土地测绘质量。测绘方案设计、技术选用、以及施工设计等均应科学合理,技术方案和测绘工艺上要择优而用,制定可行有效的操作流程。在方法和方案上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争取在改进土地测绘工作质量方面做出贡献。

3、人为因素的控制

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土地测绘工作中,测绘企业要雇用那些具有专业技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测绘人员来进行土地测绘工作。土地测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并通过考试拥有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另外,测绘企业还应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加强对测绘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有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水平,确保土地测绘工作按时、优质高效的完成。

4、加强测绘设备质量控制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会应用到测绘仪器设备。为避免因测绘仪器设备自身质量因素影响测绘准确性,应做好测绘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建立测绘设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养护体系,如进行测绘设备零件及组装性能检测等,一旦发现测绘设备损坏,要及时给予维修、养护和更换措施,并定期更新测绘设备,引讲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和测量系统,确保土地测绘工作当中设备性能的准确稳定发挥。依据测绘环境积极优选先讲的测绘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并不断改讲徒弟测绘的方案,提高土地测绘准确性,增强测绘质量。

5、开展土地测绘准确性和质量全面检查

土地测绘现场准确性和质量全面检查是土地测绘作业不可缺少的工作。土地测绘工作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错误,并将其消灭在初级阶段。测量工作检查应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指派专人负责项目的检查,每完成一部分测绘后测绘人员应先自行检查,无误后再请专职检查员检查,在确定没有问题后方允许进行下一部分的测绘。

三、结语

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应做到对测绘准确性和质量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强化土地测绘质量监管和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测绘诚信体系,规范土地测绘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测绘企业土地项目测绘管理制度,为提供高质量的土地测绘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冷峻岩.浅谈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及控制措施[J].赤子,2013(3):216.

第5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要求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many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s technology has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working has made breakthrough progress. Article expounds the cadastral survey related issues, and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and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colleagues taught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Measurement methods; Measurement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地籍测量

1.1 地籍概述

测量工作的总体上包括了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两个内容。本文所说的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国家相关地籍的监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国家所属的土地权属为工作核心,采取测量、勘察以及调研的方式,将国家早已备案的土地现状进行进一步的位置核实、土地质量与数量调查、以及土地使用现状进行综合统计与评价的方法。其测量的数据结果将以表格以及图册的方式输入国家土地档案管理部门。

按我国的地籍按照任务可以分为:初始地籍与日常地籍两种;

按照发展阶段而言,其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而作为地籍

测量工作,其不仅能够清晰的表达出当前我国地籍信息的具体状况,还能更好的对我国的土地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让我国的土地能够得以最好的分配,让我国的土地具有更好的利用率。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 采用科学方法, 对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 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是:准备工作(资料收集等)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地籍档案检查验收。

2 地籍测量工作要求

2.1 调研

当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时,最重要的是要系

统的对权属调查地的土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数据分析与勘察调研,这样才能减少地籍测量共工作中的误差。

地籍测量的领导者一定要测量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的分配,尽量

减少测量土地重复的情况发生。

2.2 技术

地籍测量的技术要采用国内优秀的并具备一定商业化的测量技术,在测量中也要选用自主开发测量软件,以此来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3 数据分析

地籍测量工作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调研的数据结果,地籍测量的人员一定要及时统一性存入计算机信息平台,并且进行一定的处理。

2.4 信息沟通

地籍测量的工作者还有尽量构建一个完善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沟通信息平台,以方便于相关工作者查阅资料,并且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检索系统。

2.5 质量保证

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障其在工作中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调查和测量工作,来不断确保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总体达到优级。

3 地籍测量方法

从上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优秀的地籍测量的方案对于地籍测量工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地籍测量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籍测量方案。

3.1 地籍测量-控制测量法

在一般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大多数地籍控制测量是通过根据不同土地的精度要求而进行的。在整个地籍测量的控制工作中,地籍测量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地籍测量工作的原则与要求,进行科学的选点、埋石以及野外观察。在控制测量中,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根据GPS定位系统进行勘测,来不断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度;

3.2 地籍测量-界址点坐标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地籍勘测过程中国界址点和土地的测定点之间,加设控制网加密一、二级导线,然后在根据当前高科学技术GPS 定位系统的优势与特点,来实现地籍测量。有数据表明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主要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 法,地籍测量工作人员在进行GPS-RTK 方法时,要最大程度的保障监测点没有检核条件,一个界址点需要认真测定二次。

在进行静态模式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及时更换地籍测量点,每两个检测点的观测时间要超过15min ;

地籍测量的检测点一定要注意布置均匀,来不断保障地籍测量的数据结果的全面性。

3.3 地籍测量- 碎部测量法

在地籍测量方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该方法主要流程为:在地籍测量的土地的检测点a 处上架社测量仪器,并对监测点a与下个检测点b进行系统的定向连线,以此类推,最终实现全面性土地调研的方法。

3.4 地籍测量- 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需要的主要设备有太平板仪、小平板仪、经纬仪以及白纸。其主要是利用数学专业中的图解成图法,在测量地点采用经纬仪、太平板仪以及小平板仪互相配合的测量方式,然后将土地的最初模型成图在白纸上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测量方法中所使用的平板仪不能够精确的为测量人员提供野外实测坐标,因此该方法所得到的测量数据只能事单单的图解一些常数而已。

3.5 地籍测量- 摄影测量法

该方法主要是利用蝗安航测量摄像片与测制底图的方法来不断实现土地勘测中的界址点坐标。尤其是在界址点坐标过多与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况下,其完全可以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方式,进行界址点坐标的勘测工作,不仅节约了勘测经济,还增加了勘测的精准度。

3.3 GPS 测量方法

GPS 只提供地理空间位置,地籍空间数据还应该包括属性信息。例如,地籍信息系统中条道路包括了该路的一系列点的空间坐标及该道路的属性信息(宽度、等级等),而 GPS 只能在外业采集到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

(1)GPS 定位模式和精度要与地籍信息系统匹配 GPS 定位精度及模式多种多样, 确定GPS 处理方法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以达到地籍数据所需要精度。

(2)坐标系统的转换。由于 GPS 定位采用的是 WGS-84 坐标系, 因此它测出的坐标与一般的 GIS(如地籍空间数据)不相同,必须将WGS-84 坐标进行转换,因为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GIS 系统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的平面投影方式。

4 结 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工作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当前我国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清楚的反映出国家现存土地的施工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利用,还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土地经济利用的最大化,让其可以充分的为我国的经济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国伟.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及前景[J]. 中国土地科学. 1995(04)

[2] 金君.GPS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J]. 测绘通报. 1999(07)

[3] 彭永麒.城镇地籍测量的可行性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5)

第6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地测绘 GPS技术 测量精度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影响GPS土地测绘精度的因素

土地测绘采用CPS测量技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定位容易出现误差,影响土地测绘的精度,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1 GPS卫星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卫星星历误差,而星历提供了具体某个时刻的卫星轨道参数,计算出来的具置与实际位置有所偏差。其次是按照在GPS卫星上面的原子钟钟面时,和标准时间存在误差。再次是GPS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的标称相位中心和真实相位中心的偏差,降低了土地测绘的准确度。

1.2信号传播途径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受到电离层的影响,折射了电磁波的效应,影响了电磁波的频率和电子总含量。其次是GPS信号的传播速度在对流层的影响下,传播温度、湿度、气压等造成土地测绘偏差。再次是土地测绘过程中,周边的环境影响了接收机有效接收卫星发射和折射的信号。

1.3信号接收机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接收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原因,影响GPS在土地测绘的定位结果。其次是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相对测站标石中心位置,存在偏差,如果没有减少误差的影响,将无法形成土地的精密定位。再次是GPS相对定位所采用的观测值,量测的时候,经常忽略1-5周的周跳,严重影响坐标的精度。

2.提高土地测绘精度水平的方法

关于土地测绘精确度的提高,在利用GPS进行定位的时候,要兼顾定位系统存在的弊端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2.1测绘硬件设施的改善

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GPS接收机,如果测绘土地的基线边长在10公里以上,则采用的接收机最好是双频模式,这种接收机能够在土地定位坐标的时候,减少电离层延迟时对坐标精确度的影响,并可以在动态和静态的情况下,快速地测量;如果基线边长在10公里以内,则采用的接收机可以是单频模式,这种接收机对微处理器的要求不高,功耗少,而且故障发生率低,适合土地测绘的野外作业。另一方面是在GPS土地测绘作业之前,鉴定接收机的性能,针对接收机经常出现的码跟踪环偏差、钟误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等问题,全面掌握接收机的性能、特征,检验好GPS测量仪器,以提高接收机处理土地测绘数据的准确率。

2.2改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

GPS测量精度水平的提高,除了在测绘硬件措施选择得当,还要结合土地测绘的需求,改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

(1)GPS网的设计。首先是控制GPS基线长度的相差,使得GPS测量的土地精度分布均匀;其次是采用封闭式的GPS网型结构,形成闭合环或者子环路;再次是在土地测绘条件准许的情形下,构建连续模式的三角网型结构,以全面提高整网和点位精度分布的均匀水平。

(2)土地测绘的选点。首先是选择位置要方便GPS接收器的安置和作业,并且确保与被测卫星地平高度角在15°以上;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减少在其他物体影响下,反射GPS信号到天线上,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避开山谷、斜坡、障碍物等;再次是测绘的地点要尽量和雷达站、电台等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电磁波的干扰。

(3)土地测绘的观测要点。首先是观测的时候,控制好对中位置,在观测之前和观测之后,都要严格对仪器高度的测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而出现中误差,可以以建立观测墩的方式,减少存在的误差。其次是观测的时间要充足,结合土地测绘的具体要求,安排要测绘的次数和时间点,确保观测搜集的数据具备绝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测绘数据的严谨计算,一方面是检验观测到的数据是否准确,根据规范要求统计和分析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等,如果确定所观测的数据出现差错,则要重新测绘,在确保数据绝对准确之后,才能进入下轮作业。另一方面是网中均匀分布平面坐标和高程起算的数据,尤其是高程起算点,其精度对分布敏感度最高,笔者认为尽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在控制网当中均匀布设高程起算点。

2.3补充性的土地测量方法

土地测量的补充性勘测方法,还要提出GPS勘测质量等方面的其他保障需求:

(1)编制符合工程实际的GPS土地测量的工程方案,方案中体现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然后在测量中贯彻方案内容,要求进行检验和记录测量流程。

(2)以国家和建筑行业的GPS土地测量标准为依据,建立测量工程各岗位的职责,在充分了解GPS测量程序的前提下,安排专人跟踪和检查交底工作,以全面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

(3)项目技术的经理或者其他管理人员,根据GPS土地测量的设计参数和相关设计需求,确保工程在技术范畴内质量达标,然后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土地测量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其重点在于土地测量结果的验收。

(4)对工程的GPS土地测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要坚持按照相关的要求测量,并记录好测量的完整流程,另外技术的交底工作也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测量单位要通过自检,检查自身工作的完成率,并在测量质量发生严重问题的时候,及时汇报。

(5)在GPS测量作业完成之后,检查测量情况,保证质量问题不会出现在土地测量的工程当中。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野外地形资料搜集的时候,采用GPS技术,有效解决了勘查区域分散的问题,但土地测绘采用CPS测量技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定位容易出现误差,影响土地测绘的精度,其中包括GPS卫星方面的因素、信号传播途径方面的因素、信号接收机方面的因素,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善测绘硬件设施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方可确保土地测绘精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浩然.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2期:397-398.

第7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对运行多年的病险水利工程的加固维修,大面积的扰动土地,加上强降雨的冲刷,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的监测尤为重要,它是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依据,也是防治效果完成情况的参照标准。对于占地范围大,施工周期长的项目通常采用径流池观测法和卡口站观测法测水土流失量。对于达不到以上要求的一般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水土流失量。本文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量,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为今后的水保方案设计和验收提供依据。

    1 概述

    广东是南方水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广东省的有大中型水库334座,小型水库7036座。受当时条件所限,已修建的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普遍出现老化,病险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开展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许多加固工程也相继完成。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维修加固过程中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必定会产生水土流失,如何准确的测量出此类工程建设扰动地表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对以后水土保持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高州水库是广东省的大型病险水库之一,该水库由两个库区组成,之间由联通渠连接。工程扰动范围大,施工周期长,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范围广。本工程取土场多,弃渣场多,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因此,开展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尤其是渣、料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监测的重点。施工期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期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项目区侵蚀强度采取定性分析,最终判断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这就是水土流失量监测的最终目的。

    2 监测方法

    该工程监测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

    (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的地表扰动不同类型的面积。

    (2)地面定位监测: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采用均值)和土壤侵蚀量。

    简易坡面量测法:在开挖边坡和堆填边坡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样方坡面面积、初形成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降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从而得出各时段的沟蚀量,并通过沟蚀与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

    (3)巡查法:不定期地进行全线踏勘,若发现较大的流失现象或扰动类型的变化(如出现新堆渣、已堆渣消失、开挖面采取了措施等)及时监测记录。

    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长期定位监测点。根据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特点和扰动地貌的土地类型划分结果,定位监测主要布设在弃土弃渣场平台和坡面、土料场、大型开挖面、挖方区域、填方区域以及相应的背景值观测点。

    4 监测的实施情况

    (1)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2)施工期: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植被恢复期: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5 监测数据分析

    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得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共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8万t,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8416t/km2.a。其中主体工程区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04万t,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来源,平均侵蚀强度为7266t/km2.a;其次是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为0.56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2500t/km2.a;弃渣场产生的土壤流失为0.10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0800t/km2.a;施工(营)场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5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4800t/km2.a;临时道路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4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8000t/km2.a。

    植被恢复期,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植被覆盖率和降雨情况,对项目区地表类型进行分类,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为58.7%,其中建筑物及固化面积为24.96hm2,本区域不产生水土流失;平地面积为35.50hm2,本区域产生的水土流失为微度流失;坡度为5~8°的面积为12.33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坡度为8~15°的面积为5.05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项目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938.8mm,施工期项目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87mm。根据植被覆盖率、地形条件和降雨量综合分析得出,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500t/km2.a。

    施工期项目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通过采取桩钉法、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不同类型的施工工区进行了监测,批复的方案的防止责任范围是96.81hm2(扣除淹没区面积),预测的水土流失量为5.13万t,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2990t/km2.a,侵蚀强度属于剧烈侵蚀级别;实际监测的防治责任范围是77.84hm2,实测的水土流失量为1.8万t;施工期实测水土流失量比方案预测值减少了3.33万t。

    植被恢复期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低于500t/km2.a。监测结果表明,扰动后的项目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布局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6 结论

    (1)多数维修加固工程由于工期短或者是工程占地面积有限等因素,不具备径流小区和卡口站观测条件,所以简易观测法作为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观测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其观测数据通过多次测量汇总后翔实的反应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2)结合工程的监测方案、合理划分监测区域并布设监测点、选择科学的监测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了定期定位的监测方法,整个监测过程所记录、整理的数据及图文资料可真实、动态的反应出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防治效果,为今后水保方案设计和工程水保验收提供依据。

    (3)在监测过程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解决了监测点布设受制约的情况,综合分析多项测量结果,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

    (4)从预测的侵蚀模数到实测的侵蚀模数到最终的植被恢复期的侵蚀模数,是一个陡降的过程。这个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本工程在施工期过程中实施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参考文献

    [1]宁建国,广东西南部地区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强度监测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3):32-34

    [2]陈法扬.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商榷.中国水土保持,1999(3):30,36

第8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关键词]土壤流失量;《生产建设及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类比法;水土保持方案;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难点之一[1],其难度在于编制人员需要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估算土壤流失量,即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时间加长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773—2018)(以下简称《导则》)之前,土壤流失量预测往往采用类比法,即选定一个在自然条件、施工工艺上较为类似的工程,参照其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进行修正,测算对应工程的土壤侵蚀模数,再根据换算的侵蚀时间预测土壤流失量。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①类比工程土壤侵蚀监测数据可信度存疑。部分监测单位责任心不强、编造数据,在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中又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水保监测过程数据的合理性复核,使得土壤侵蚀数据难以追溯。②修正系数取值随意性大。对于数据可信度较高的类比工程,方案编制中需确定修正系数,而该系数的确定有较大的随意性。系数取值不同,则最终土壤流失量数据差异性大。③不同侵蚀时间侵蚀量相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以下简称《标准》)要求达到或者超过一个雨季的按照一年进行预测,因此存在扰动时间超过一个雨季的年土壤流失量均为同一数值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2019年1月,《导则》正式实施。《导则》基于大量现场试验,总结出了水力和风力作用下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参数取值办法,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提供了相对可靠的途径。《标准》规定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采用数学模型、试验观测等方法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水保监〔2020〕63号)要求水土流失预测依照《导则》和《标准》相关内容进行计算。《导则》内容全面丰富,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采用一般扰动地表、工程开挖面和工程堆积体等不同扰动条件分别测算,基本可以满足常规工程的预测需要。本研究以大唐溧水电厂工程为例,基于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导则》规定进行土壤侵蚀量的测算,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导则》在应用中的可行性,同时针对目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导则》应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水土流失预测分区

大唐溧水电厂工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经济开发区,要在原秦源热电厂区内建设2×100MW级燃气轮机热电联产机组。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于2016年6月,采用类比法进行土壤流失量预测,估算工程占地面积6.9hm2,挖填方总量5.75万m3,临时堆土方量300m3。实际工程于2019年10月开工,2021年3月完工,工程建设期间,先进行全场清表,随后基坑开挖,进行建构筑物施工,主体工程完建后进行场地平整绿化。该工程水土流失外营力以水力为主。一般地表扰动贯穿工程始终,兼有堆土场存在。本研究通过无人机对工程现场进行航拍,获取现场高清正射影像,同时结合现场踏勘,获取不同扰动模块的面积、坡长因子、坡度因子等参数。项目正射影像及预测单元分区见图1、2(图2中空白区域为厂区和施工区部分)。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看,在工程建设期间,各建构筑物、道路等在不同时间段形成对扰动面的硬化占压,因此在主要建构筑物投影占压面下不产生土壤侵蚀;由于在施工前对场地进行了清表,因此工程主要侵蚀方式为地表翻扰型一般扰动地表;工程建设期间存在5处临时堆土场,会产生堆积体土壤侵蚀。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将各预测单元划分见表1。

2结果及分析

根据堆土场堆积形态,实测坡长、坡度,并现场分析土质,采用《导则》中推荐参数计算5处临时堆土场土壤侵蚀量,见表2。综合考虑工程各建构筑物施工时间(形成硬化面则不考虑土壤侵蚀),根据《导则》中推荐参数得出各个区块土壤流失量,形成工程土壤流失量估算汇总表,见表3。该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类比法)在水土流失预测单元有重大漏项(遗漏堆土场)的情况下得出结论为:建设期预测水土流失量284.8t,其中水土流失背景值41.4t,新增水土流失量243.4t,土壤侵蚀模数约4900t/(hm2·a)。利用《导则》预测土壤流失量182.240t,其中水土流失背景值0.485t,新增水土流失量181.755t,与类比法测算出的数据差距很大。其中,《导则》预测背景流失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与现场实测值较为吻合,即在植被覆盖良好、地势较为平坦的地表,一般不会出现动辄几十、上百吨的流失量。我们利用水文泥沙法对项目区土壤侵蚀量进行统计,在实施了临时苫盖、碎石压盖、截排水措施的情况下,2020年侵蚀模数仅约为400t/(km2·a);如果根据表3结果反推侵蚀模数,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2020年项目区侵蚀模数约800t/(km2·a)。两项结果均远低于原方案确定的侵蚀模数4900t/(km2·a)。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导则》预测结果要远比类比法可信度高。

3讨论

3.1利用《导则》预测常见的错误

目前已经有部分单位尝试利用《导则》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笔者借助网络查阅了部分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发现有以下几类常见错误。(1)换算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时间有误。部分报告利用Myz=R×K×Ly×Sy×B×E×T×A(式中:Myz为土壤侵蚀量,t;E为工程措施因子,无量纲;T为耕作措施因子,无量纲;其他参数意义同上),简单地将A值去掉,认为剩余的部分即为土壤侵蚀模数,然后换算出侵蚀时间,带入W=∑3j=1∑ni=1(Fji×Mji×Tji)(式中:W为土壤流失量,t;j为预测时段,j=1,2,3,即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3个时段;i为预测单元,i=1,2,…,n;Fji为第j预测时段第i预测单元的面积,km2;Mji为第j预测时段第i预测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Tji为第j预测时段第i预测单元的预测时段长,a)中求解。这种方法实质是将《导则》简化为一个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数学公式,但该公式中R值本身是含有时间概念的。根据《标准》需按照最不利时段换算土壤侵蚀时间,因此部分方案编制单位在《导则》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时间换算是不对的。例如,南京市溧水区某工程扰动时间为5—9月,横跨雨季,即水土流失预测时段换算为1年;而在《导则》的体系下,根据不同月份的R值,5—9月R值累加值为4407MJ·mm/(hm2·mm),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换言之,在《导则》的体系下,已经不需要进行侵蚀模数的取值和侵蚀时间换算。(2)背景土壤侵蚀模数取值有误。目前运用《导则》编写的报告一般会确定项目的背景土壤侵蚀模数,根据W=∑3j=1∑ni=1(Fji×Mji×Tji)求解背景土壤侵蚀量。比如,南方红壤区的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背景侵蚀模数小则100t/(km2·a),大则400~500t/(km2·a)。而根据顾亚兰[2]的研究,即便在江西鹰潭坡度20°~30°的典型红壤样地上,植被覆盖良好的样地实测土壤侵蚀量几乎为零。方案编制实际与试验观测结果明显不符,表明背景土壤侵蚀模数的取值存在极大随意性。实际上,根据现场调查,可以确定扰动区域施工前的植被覆盖情况和耕作措施,根据《导则》推荐数据换算,再结合地形因子,可以确定B因子和T因子数值,最后带入《导则》给出的公式,即可以推算出背景土壤侵蚀量。在植被覆盖度较高、地形较缓的前提下,背景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小于100t/(km2·a),极少会出现较大数值的情况。(3)不注意扰动方式问题。部分报告简单参照水土流失分区划分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如在预测章节将电厂工程划为厂区、施工生产生活区、进厂道路区等。而根据电厂各部分的施工工艺,以大唐溧水电厂工程为例,除了有一般扰动地表,还有临时堆土场,不同扰动形式应对应不同的计算方法。某些大型工程还有长时间的边坡开挖,甚至兼有风力侵蚀。应在水土保持分区基础上根据不同施工工艺继续划分水土流失单元,选取合理计算方法,不能以简单的一个分区笼统得出侵蚀总量。

3.2建议

(1)延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介入时间。目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即可。因此,建议委托单位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在工程布置基本确定、施工组织基本明确等设计深化后再组织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例如,火力发电工程在初步设计之后、输变电工程在终勘定位阶段、风电工程在微观选址阶段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的实质性工作。在此阶段,编制人员才有条件了解施工场地的布置、堆土场的位置和面积、塔位、风机点位的具体地形数据,并且有可能了解工程施工工艺,从而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降低水土保持方案的重大变更风险。(2)界定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量概念。长久以来,业界认为流出项目扰动区域的土壤数量为工程造成的土壤侵蚀量。这种定义面临一个逻辑上的难点,比如某工程在工程边界完全截留住流失的土壤,即使工程现场内部泥水横流,也可以认为侵蚀量为零。这与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初衷不相符,同时也与《导则》里明确的各类扰动模型土壤流失量测算方法不相适应。(3)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章节的审查。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章节,是保障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的重要一环。长久以来,由于类比法的缺陷,方案评审中往往对预测章节做弱化处理。随着《导则》的,编制人员已经有条件相对精确地进行水土流失预测。从本研究工程实例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施工工艺合理获取相关参数。以水土流失分区为单元进行的侵蚀模数确定及流失量估算已经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而根据施工工艺,更为精确地确定流失单元和相关参数应在未来方案评审中给予重点关注。(4)做好《标准》和《导则》的衔接。《标准》中要求利用侵蚀模数计算水土流失量,而《导则》则是直接根据各参数计算侵蚀量,两种计算方法存在矛盾,急需标准制定部门给出解释说明,做好两份文件的衔接工作。

4结语

相比类比法,利用《导则》进行预测较为复杂,应用难点在于需根据施工工艺确定扰动方式,需对现场进行更为细致的踏勘,但其结果相对更贴近实际。本研究利用《导则》以大唐溧水电厂为例进行了“无防护措施”下的水土流失预测计算。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该项目扰动面积较小,侵蚀外营力和扰动方式较为单一,但计算中依然对项目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概化,如:考虑到基坑边坡存在时间较短,未进行工程开挖面土壤侵蚀计算;坡长因子Ly取值时不考虑区块内建构筑物和道路的切割;R和K因子直接采用规范推荐值;坡度因子Sy取值时考虑将各个区块的坡度全部取2°等。以该工程为例,利用《导则》计算土壤侵蚀量虽然方法较为明确,但前提是方案编制人员需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具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如按照以往可研阶段进行方案编制,则各建构筑物施工时间、施工方法、堆土方式无法确定,即便按照《导则》进行计算,仍不可避免地进行“拍脑袋”,导致预测结果依然不可靠。

[参考文献]

[1]高旭彪.浅探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水力发电,2008,34(1):9-10,41.

第9篇:测量土地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对运行多年的病险水利工程的加固维修,大面积的扰动土地,加上强降雨的冲刷,将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的监测尤为重要,它是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依据,也是防治效果完成情况的参照标准。对于占地范围大,施工周期长的项目通常采用径流池观测法和卡口站观测法测水土流失量。对于达不到以上要求的一般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水土流失量。本文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量,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数据为今后的水保方案设计和验收提供依据。

1 概述

广东是南方水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广东省的有大中型水库334座,小型水库7036座。受当时条件所限,已修建的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普遍出现老化,病险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开展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许多加固工程也相继完成。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维修加固过程中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必定会产生水土流失,如何准确的测量出此类工程建设扰动地表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对以后水土保持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高州水库是广东省的大型病险水库之一,该水库由两个库区组成,之间由联通渠连接。工程扰动范围大,施工周期长,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范围广。本工程取土场多,弃渣场多,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因此,开展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尤其是渣、料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监测的重点。施工期采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项目区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期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对项目区侵蚀强度采取定性分析,最终判断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这就是水土流失量监测的最终目的。

2 监测方法

该工程监测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和巡查法。

(1)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地形图、数码相机、测距仪、测高仪、标杆和尺子等工具,测定不同分区的的地表扰动不同类型的面积。

(2)地面定位监测:本工程主要使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

钢钎法:在汛前,将直径0.5~1.0cm、长30cm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照横3行,竖4列的布局布设于监测区域,每条钢钎前后左右各相隔2m,样方面积为80m2。钢钎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距坡面均留5cm,编号登记入册。在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观测钉帽距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厚度(采用均值)和土壤侵蚀量。

简易坡面量测法:在开挖边坡和堆填边坡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样方坡面面积、初形成的坡度、坡长、地面组成物质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降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从而得出各时段的沟蚀量,并通过沟蚀与水蚀的比例计算出流失量。

(3)巡查法:不定期地进行全线踏勘,若发现较大的流失现象或扰动类型的变化(如出现新堆渣、已堆渣消失、开挖面采取了措施等)及时监测记录。

3 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长期定位监测点。根据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特点和扰动地貌的土地类型划分结果,定位监测主要布设在弃土弃渣场平台和坡面、土料场、大型开挖面、挖方区域、填方区域以及相应的背景值观测点。

4 监测的实施情况

(1)监测前期:主要采用巡查、调查监测法。组建工作组,调查该工程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原地貌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植物种类及覆盖度、项目区所属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2)施工期:依据监测方案对项目区进行全线踏勘调查,选定典型地块设立水土流失观测场,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渣保土状况进行定期定位观测;同时开展面上的调查、巡查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变化情况,记录工程进展状况、损坏水保设施量、土石方量、弃渣量、水土流失量、流失强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情况。

(3)植被恢复期:采用样地调查及巡查等方法,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数量和质量);工程措施的数量、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植物措施的生长情况、成活率和覆盖度;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益等。

5 监测数据分析

利用钢钎法和简易坡面量测法测得广东省高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期共产生土壤流失总量为1.8万t,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为8416t/km2.a。其中主体工程区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1.04万t,是土壤流失的主要来源,平均侵蚀强度为7266t/km2.a;其次是取土场区,水土流失量为0.56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2500t/km2.a;弃渣场产生的土壤流失为0.10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10800t/km2.a;施工(营)场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5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4800t/km2.a;临时道路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0.04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8000t/km2.a。

植被恢复期,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植被覆盖率和降雨情况,对项目区地表类型进行分类,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为58.7%,其中建筑物及固化面积为24.96hm2,本区域不产生水土流失;平地面积为35.50hm2,本区域产生的水土流失为微度流失;坡度为5~8°的面积为12.33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坡度为8~15°的面积为5.05hm2,本区域产生轻度流失。项目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938.8mm,施工期项目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787mm。根据植被覆盖率、地形条件和降雨量综合分析得出,植被恢复期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500t/km2.a。

施工期项目区水土流失量的监测通过采取桩钉法、简易坡面量测法对不同类型的施工工区进行了监测,批复的方案的防止责任范围是96.81hm2(扣除淹没区面积),预测的水土流失量为5.13万t,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为52990t/km2.a,侵蚀强度属于剧烈侵蚀级别;实际监测的防治责任范围是77.84hm2,实测的水土流失量为1.8万t;施工期实测水土流失量比方案预测值减少了3.33万t。

植被恢复期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低于500t/km2.a。监测结果表明,扰动后的项目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布局更为合理,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6 结论

(1)多数维修加固工程由于工期短或者是工程占地面积有限等因素,不具备径流小区和卡口站观测条件,所以简易观测法作为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观测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开发建设项目。其观测数据通过多次测量汇总后翔实的反应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情况。

(2)结合工程的监测方案、合理划分监测区域并布设监测点、选择科学的监测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了定期定位的监测方法,整个监测过程所记录、整理的数据及图文资料可真实、动态的反应出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防治效果,为今后水保方案设计和工程水保验收提供依据。

(3)在监测过程中,采用了调查监测法、地面定位观测法 和巡查法。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解决了监测点布设受制约的情况,综合分析多项测量结果,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数据。

(4)从预测的侵蚀模数到实测的侵蚀模数到最终的植被恢复期的侵蚀模数,是一个陡降的过程。这个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本工程在施工期过程中实施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参考文献

[1]宁建国,广东西南部地区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强度监测方法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3):32-34

[2]陈法扬.城市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商榷.中国水土保持,1999(3):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