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人生观和价值观精选(九篇)

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怎样就“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木桶的短板”,引导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会遵守规则。这就是接下来研究的课题。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规则?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我的理解就是“法”和“德”的集合。“法”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德”分为社会道德、公序良俗、行业道德等。规则的底线用“法”约束,底线以上用“德’约束。

承担社会责任,遵守规则有多重要?

事实证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三鹿企业不可谓不大,国家知名免检企业,因为不遵守规则祸国殃民。地沟油提炼技术不可谓不难,荷兰把地沟油转化为航空油造福人民,而中国某些人把“山寨”的食用油流入饭店、超市祸害国人,凡此种种,在“潜规则”盛行的今日,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已经江河日下。

我们认为培养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的形势已经非常紧迫了。“90后”学生作为国人的新生代精英,责任感和规则只有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从少年强到中国强。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做如下改变:1、把法律、法规引入课堂教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等。2、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入课堂教学。3、培养“尚武精神”,把国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引入课堂教学。

谈谈引入这些的原因和意义。

1、①引入“交法”必要性:

中国的交通在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日趋混乱,交通事故层出不穷。这好似邻国日本在80-90年代城市化中的交通重现,可是日本后来全民普及交通法规后,情形大为改观。看看下面的事实: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7年减少,从2007年开始,日本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跌破6000大关,比2006年减少9,6%,这也是时隔54年,首次低于6000人。

日本交通事故死亡率连续多年在现代工业国家排名最低,甚至低于50年代汽车尚未全面普及的水平,这一成果是惊人的。

反观中国:十多年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2008年死亡人数更攀升到8,9万人,平均每天就有二三百人丧生车祸,远远多于汽车保有量高得多的美国。

②引入婚姻法尤其新司法解释必要性:

君不见社会上甚至学校“小三”盛行、“二奶”盛行,傍大款、傍富二代成风,闪婚、闪离如同家常便饭,以结婚、离婚的名义公然“抢劫”财产,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更甚,这种风气愈演愈烈,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大有毁灭中国正常的婚姻制度之势。就在此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给这种歪风当头一棒。新的司法解释本着公平、正义原则引导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拿来学习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即不要陷入物欲而丢失感情、责任、甚至人性。

2、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以文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东方,不但以强大的创新力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造就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而且以宏大的包容性为世界文明的演进贡献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们的教育几乎完全放弃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看看下面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恶果吧:北大硕士公务员家暴父母;疯狂英语李阳对老婆家暴;浦东机场留日学生刺母现场,众人围观仅老外出手相救;上海某职业学校和几所普通高中女生“”;网络爆炒的女学生酒吧坐台……

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传统文化,青少年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建立朴素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尚武精神”,加强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近百年我们的民族往往被冠以“羊”性的帽子,我们的“狼”性那去了,我们的卫青、戚继光、郑成功呢,不是要等到快亡国灭族的时候才会有人呐喊我辈须尚武。其实就现代来说国家或民族的“尚武精神”就是指全民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必要性我们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作对比:

中国曾完胜西方霸主:西班牙人帕拉福在《鞑靼征服中国史》中记载:“这个海盗(指郑芝龙)烧毁了八艘他们(指荷兰人)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们最后被迫向郑芝龙纳税,每年三万埃库斯(相当于十至十二法郎)。”李约瑟甚至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的清朝军队:在200年后的1832年,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闯入吴淞口,随船的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巡视了(吴淞)炮台的左侧,考察了这个国家的防务内部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们是以敌人的身份来到这里,整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参照8年后鸦片战争的进程来看,这番话丝毫没有夸张。

中国军事水平为何不进反退?如前文所言,明清之际,中国的军事水平并不落后,既有当时大胆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成效,也因为西方近代科学方才起步,制造方面也都处于工场手工业水平。但到康熙朝之后,中西军事水平差距急剧扩大,除了科学和工业两大因素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进入了刀枪入库的和平时期,从政府到国人的国防意识已经消失殆尽。

近代史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国防意识不能松懈,国防教育不能松懈,落后就要挨打。

以上所论都是教育理论的探讨,尚需在实际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动感日本网站

[2]凤凰网历史频道《真相》

第2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敬爱的党支部:

距今为止,已经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三次课程,通过几周的学习,我深深的感觉到无论是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在自身思想觉悟的提高上,我都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通过上周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我不仅从理论上领略到伟大的、神圣的中国共产党的魅力,而且在活生生的故事以及老师的旁征博引之中触及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风采。

通过理论学习我深切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产党员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树立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要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抵御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

以前若看到这么一段话,我会很不以为然,觉得太过于理想化。但是,共产党的人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可以很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008年的雪灾,用生命抗击灾难的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员:壮歌一曲憾潜川的抗灾巾帼英雄徐翠萍;弃生命于不顾奋力抢救群众救命粮的杨帆;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抗灾英雄周文山…震撼世人的汶川大地震,舍己救人的也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员: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许许多多党员干部,怀着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情感,冲破塌方和泥石流的阻隔,冒着飞石和余震危险,徒步数小时甚至十数小时,进入重灾区,而我们的温总理也在最快的时间里奔赴灾区,指示人们奋力救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很简短但却有力的一句话感动了全中国数十亿人民;“有一种倒下,可以托起生命;有一种抉择,为人民点燃希望。灾难突如其来,很多基层党员干部面临生死的抉择。那一瞬间,他们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群众。”马前国、龙德强、罗鸿亮、王洪发…一个又一个的基层党员勇往直前感染了无数的人民群众抗击地震,抗击灾难。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员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抢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3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我是2009年参加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多我的时间里,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了新的认识,对党的性质和本质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切都得感谢党支部全体同志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谢谢!这一个季度我的思想感悟很多。

一、增强了对党性方面的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整个儿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员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各个时期,都起到了模范带头的先锋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此时此刻,更明确显示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才能够顽强的面对挑战,才能够实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端正入党动机就是要摒弃个人利益和私心杂念,而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争取入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提高觉悟、以实际行动使自己具备党员条件和素质的过程。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必将不断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在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深化自己的行动,纯洁自己的思想,不断否定自我,在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4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引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近况

当代青少年大多属于“90后”,出生于革新开放后的中国,成长于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竞争他们自信满满,但残酷的竞争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由于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不足,辨别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复杂社会新不足的理解往往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独立意识普遍较强,迷信权威并习惯于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审视不足。他们不愿受到束缚,不愿与家长分享情感。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于家庭的供养,缺乏自立的精神。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但他们多数人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收益,从而导致在团队活动中为获得个人价值或满足感而忽略集体利益或其他成员的权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团队忠诚度和责任感。

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原因

当代青少年是我国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骨干力量,也是具备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世纪的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学校阶段是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完善起来的重要时期。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学习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的是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着青少年今后人生发展的方向和生活追求的道路,故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操守,清醒辨别是非,坚定不移地朝人生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青少年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永恒动力

当代青少年要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永恒的学习动力和科学的学习策略,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青少年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

(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应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如果我们只是为自己或自己的小世界而活,那人生的意 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而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 义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

三、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认识,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存活的目的、价值和意 义的看法。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不足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一)应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作为一名青少年,首先必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正确的运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矛盾的策略去解决不足;其次,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应对将来工作和生活各种挑战。

(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强化责任意识

当代青少年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强化责任意识,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自私。对于由于自身理由引起的不足要勇于承担责任,做能担当的大学生。还要敢于质疑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要勇于接受他人的监督。

(三)明辨是非,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现在各种“文化”和“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比如非主流,享乐主义等等。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面对灯红酒绿的形形的这些现象,甚至有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还美其名曰“增长社会经验”,等等。对于此类的思潮,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明辨是非,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侵蚀 。

(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青少年要利用空闲时间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去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地做义工,勤工俭学,等等。一方面能够帮助别人,另一方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代青少年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甚至还会走一些弯路,所以要明确目标,坚定地向前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像同志所说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第5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6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关 键 词】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地位观念

【 正 文 】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个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只给价值体系带来一些微小的震动,而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一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我们在考察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上,还应更深入一些,去考察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价值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主导价值观念,只要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变化,整个价值体系仍然是稳固的,而当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整个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倾斜了。把握一个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念,从主导价值观念的沉浮中可以掌握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向。 在结构上价值体系与科学体系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根据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说法,科学体系是由“硬核”和“保护带”两部分构成的,硬核是一个科学体系得以确立的核心理论,如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而保护带是建立在核心理论基础上的其他理论。价值体系也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价值观念所构成。每一时代或每一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整体,内在的价值精神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样的整体构成一个相对封闭、价值自足的价值体系。其中总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念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约束着价值观念,为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稳定和统一。 价值体系的核心之外是“保护带”,保护带由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所构成。保护带中的价值观念越靠近内核,受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越大,越靠近则灵活性越大。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有新情况出现,这些新情况都会冲击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遭受冲击之后,尽量在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上调整自己,使生活的变化不至于影响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保护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当现实生活不断冲击价值体系时,保护带会一层一层地剥落,直至核心价值观念在外,此时核心价值观念没有价值观念的保护,经不起时代变化的撞击,整个价值体系的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呢?在价值体系中获取核心地位至少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第一,价值观念必须稳定,否则无法保持价值体系的稳定;第二,价值观念必须隐蔽,否则很容易在外来冲击中丧失自己的地位;第三,价值观念必须深刻,否则无法给价值观念提供标准和尺度。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一个价值体系中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很多,否则价值体系定然会因价值多元化而瓦解。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人生观并不稳定,有时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观;人生观也不隐蔽,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也不能给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其本身的合理性还要依赖于其他价值观念的支持。除了人生观之外,政治观念、经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核心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要比这些价值观念更稳定、更隐蔽、更深刻,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深处并表现于外在行动的价值观念。 二 每一个价值体系的基础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都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社会生活的根本状况和根本要求。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当属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劳动,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由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断定,关于生产劳动的价值观念和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对地位的看法中包含着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它们有些时候表现在观念层次上,但更多的时候存在于心理层次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整个价值体系。 沉淀在心理层次上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少发生变化;这两个价值观念非常隐蔽,以致于人们经常忽略它们的存在;这两个价值观念也非常深刻,其他价值观念如人生观念、政治观念等都以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为根据。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统帅着其他各种价值观念,这些被统帅的价值观念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保护层。由于核心价值观念隐藏在各种价值观念的背后,发现核心价值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如此,核心价值观念并非完全不可认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发现它们的。下面援引马克斯·韦伯和托克维尔的研究成果,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初期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 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至今仍然很有影响,他发现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一个核心,从而把握了资本主义精神中最深刻、最稳定的因素。在他看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最有力的力量不是赚钱牟利的欲望,而是与新教禁欲主义有某种契合之处的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解,即“以劳动为自身目的和视劳动为天职的观念”〔1〕。 新教伦理主张在工作上勤奋,在生活上节俭,并且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其观念的来源都集中在关于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中。这种劳动价值观“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2 〕新教伦理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劳动的意义,把劳动与基督教徒的“得救”联系起来,使劳动有了更高远的价值。以这样劳动观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不断进取的内在冲力。 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发现了关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平等观念。托克维尔承认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地位,他说:“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任何时代都有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制约其他事实的独特事实。那个时代的基本思潮,或由此引起并将人人的感情和思想汇集起来的主要激情,几乎都是由这个事实造成的。这就像一条大河把两岸的小溪汇纳起来一样。”他认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社会里,“显示民主时代的特点的占有支配地位的独特事实,是身分平等。在民主时代鼓励人们前进的主要激情,是对这种平等的热爱。”〔2〕平等观念在资本主义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把人们的观念从封建等级思想中解放出来,并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秩序,给其他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赋予了民主的精神。

马克斯·韦伯和托克维尔分别发现了资本主义初期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在短短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不可低估,正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资本主义的活动提供了全面的价值根据,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推动力。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以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核心,其他各种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样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差别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区别各种价值体系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民主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不同于专制时代的价值体系,其根据即在于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区别上。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价值观念也与人的本质相关,从人的本质出发也可以说明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何以能够成为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人具有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并以劳动同动物区别开。劳动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和普遍本质,这是人相对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现实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现实本质上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农民与地主、 工人与资本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一切方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自然也会产生特别深刻的影响,围绕着劳动本质产生了劳动观念,围绕着社会关系产生了地位观念。人的本质浓缩了人的基本生存状况,这样两个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联系的价值观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 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劳动的价值理解是其他价值观念的基础。劳动观念包括对劳动目的的看法、对职业的热爱、对创造的态度等等。有些时候劳动观念以更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就是一种隐蔽的表现方式,理性主义表面看来肯定的是理性的地位,科学主义表面看来肯定的是科学的价值,其实肯定的都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积极态度。各种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等等,无一例外都受劳动观念的引导,当劳动观念积极向上时,这些价值观念也积极向上,当劳动观念消沉低落时,这些价值观念也消沉低落。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对社会地位的价值理解成为价值体系的另一个核心。地位观念包括对等级的看法、对平等的理解、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等等。由于与地位相关的问题经常被讨论,所以这个核心价值观念比较容易把握,它与其他价值观念的联系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这个核心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本位或整体本位,也可以表现为权力本位或金钱本位,还可以表现为政治本位或经济本位等等。各种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等等,都鲜明地打着地位观念的印记。在平等观念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而在专制观念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 三 价值体系并非只有一个核心,而是有两个相互并列的核心。这种状况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个后果是价值体系由于有两个支点而变得更加稳固,当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削弱或蜕变时,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可以维持价值体系的延续。另一个后果是由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两个而使价值体系内部容易产生冲突,从而使价值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很难保持完全的统一。劳动观念是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地位观念是对地位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二者所关注的对象和目标不尽相同,所以二者之间出现价值方向的差异在所难免。当积极的劳动不能带来相应的社会地位时,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就会产生冲突,价值体系内部就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一个价值体系的稳定程度与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致程度相关,当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所肯定的价值比较一致的时候,这个价值体系就比较稳定,能够经受住外来的各种冲击;当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所追求的价值相互矛盾的时候,这个价值体系就不稳定,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难以避免解体的厄运。 价值体系就像一个椭圆,椭圆与圆的根本区别是有两个焦点,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就是价值体系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当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很远时,这个椭圆的形状就很扁;当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很近时,这个椭圆的形状就接近圆形;当椭圆的两个焦点完全重合时就是一个完美的圆形。理想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并不妨碍对地位的追求,对地位的重视也可以促进劳动的热情。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没有冲突的价值体系,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总是存在着分离的倾向。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应该符合这样两个要求:第一,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应该是统一的;第二,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之间包含着冲突,那么无法为人的活动提供一致的价值方向,这样的价值体系注定不是完美的价值体系。如果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的位置不平衡,其中的一个过分张扬而另一个过分衰微时,往往容易带来片面的追求,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这样的价值体系也算不上是完善的价值体系。 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当劳动观念过分突出时,需要用平等、自由等地位观念引导它,而当地位观念过分张扬时,需要用创造、进取等劳动观念推动它。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不平衡会给价值体系带来许多问题,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只强调伦理道德,所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注意力都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忽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是不完善的,缺少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最大缺陷。这样的价值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在维护社会关系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推动创造方面基本上是失败的。 在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紧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以弥补传统价值体系忽视劳动创造的弱点。那么,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呢? 首先要把劳动与利益结合起来,让劳动者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只有把劳动和利益结合起来,劳动者才能对劳动本身有兴趣,才能发现劳动所蕴含的价值。社会中不劳而获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阻碍人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带来相应利益的时候,劳动者便能发现劳动对个人的意义,认识到劳动是有价值的。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劳动与利益的结合,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这种结合更加紧密,这些现实的成果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劳动者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也是积极的劳动观念所应有的内容。每一种职业都是神圣的,都是无可替代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论是医生、教师、清洁工或其他职业,都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途径。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对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还要引导人们在劳动中发现更高的价值。把劳动的价值仅仅局限在个人利益上,把劳动看作是谋取金钱、地位的手段,尽管这种理解也可以带来高昂的劳动热情,却不足以让人保持长久的积极向上精神。当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时,劳动的热情便也消失了,还会滋生出不劳而获的观念。所以应该把劳动与更高的目标联系起来,让劳动的价值超越个人的利益,指向社会共同的长远利益,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劳动观念才是真正合理的,才能够带来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 在价值观念建设中也不能忽视地位观念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道德观念的培养。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其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积极的劳动观念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劳动热情,能给社会生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合理的地位观念和道德观念可以增进人与人的联系,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又要有合理向善的地位观念,这是我们价值观念建设的一个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45,38.

第7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变革,人们对同一价值现象往往持不同的评价,这些不同的价值评价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存在,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价值观多元化。

通俗地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它是人们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成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世界观的核心部分,如果说“世界观、人生观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那么价值观则是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追求什么?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它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选择,也指向了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的行为。对价值观多元化,不同的人往往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价值观多元化打破了以往社会结构中单一价值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产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但也有学者认为价值观多元化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同时,社会中多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人们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从而使一些人产生价值选择的困境、行动方向的迷失。笔者认为价值观多元化既存在着对社会价值体系发展的积极作用,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重大冲击,造成人们价值选择的困境。对价值观多元化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否则社会中就有可能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行为失范和社会失控等一列不良后果,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校时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方法上,强调硬性灌输,教师把现成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和乐于接受。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本身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等待装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容器”,从而导致学生对价值观教育不感兴趣兴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方法的低效在价值观多元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价值观多元化对学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价值观教育面对多元化,必须积极改革,主动应对,这样才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本文从价值哲学、心理学、解释学等视角论证了价值观、价值观多元化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传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与价值观多元化要求不适应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价值观教育改革的策略,即构建“引导—活动”价值观教育模式,并论述了该模式的取向、目标、内容、实施方略和师生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还并不是一个很为人注目的课题,尤其是以价值观多元化为背景的研究为数更少。

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应以价值论的研究为理论基础,而后者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我国的青少年应有怎样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刘济良著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作者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青少年价值观危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对价值观教育的操作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目前国内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价值观教育的著作。此外,陈章龙著的《论主导价值观》对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以及产生价值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多学科的论证,提出构建新集体主义价值观。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价值观教育的论文,例如:《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观教育的战略选择》(张佩云,200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价值观教育》(莫钦,2006),《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重要性》(彭纪春,2007),《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姜雪凤、关锋,2007),《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朱小蔓,2003),《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吴倬,2005),《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02),《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研究的思考》(陈新汉,2002),《主体性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种解读》(曹清燕,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价值教育浅论》(李学锋,2004)。

摘要

第8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1、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因为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中,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支配人生观,人生观又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3、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对人生有无意义、意义大小的评价标准就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决定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反过来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

第9篇:人生观和价值观范文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国民教育迫切需要攻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在中国社会“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价值观环境中,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但由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及行为的非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价值行为与核心价值观并未完全吻合。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价值整合机制、价值观内外化机制为依据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高职学生;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20-04

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趋向,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高职学生主流价值观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不仅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观主流与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

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国家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期盼国家和平统一、民族振兴;在政治价值观方面,关心时事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价值观方面,渴望国家富强,拥护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在发展价值观方面,支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荣辱观方面,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信守法、艰苦奋斗。

(二)价值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矛盾凸显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栋梁之才,愿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但面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对部分学生缺少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对思政课程抵触情绪较大、社会实践流于应付,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诱导和干扰,颠倒学习与休闲、娱乐的主次地位,有的甚至因网络成瘾、短期利益等而中断学业。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推崇正义美德,但较之“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更推崇“明哲保身”的行为方式;“人际和谐”是比“社会有序”、“精神文明”更希望达到的效果;认为不正之风在所难免,不必太认真,对“追逐金钱”、“升官晋级”等动机表示理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为追求个人目标不顾道德底线的行为;“勤俭”处于他们道德目标选择的最末位,铺张浪费、炫耀消费已成为当前教育者着力纠正的行为。

在自我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希望自己有实力、能胜任、有地位、有威信、被信赖,但在艰辛的奋斗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在惰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学习上消极应付、生活上得过且过,虽为懒散、拖拉、退缩、逃避等行为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部分学生通过否定权威、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

在学业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能够将学习与成才有机结合,但却狭隘地理解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将高收入工作视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希望快速掌握轻松成才的秘诀或发财的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功利倾向强烈,对能够直接获益的知识能力投入大量精力,对不能直接获益的学习则敷衍了事;投机心理严重,认为“学习为考试、考试为文凭”,个别学生甚至通过冒险作弊的方式获取考试高分,极大地败坏了学习风气。

在职业价值观方面 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看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有保障”、“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等因素,而对“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则不太重视,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同时向往较高的经济收入,表现出职业价值目标功利化、职业价值评价准现实化的特点。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知评价偏差 高职学生正值智力发展的高峰,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创造性均得到发展,但这些积极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又以消极方式出现,表现为:社会阅历少,辨别真伪能力较低,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不满、否定一切,甚至悲观厌世。另外,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学生录取成绩总体偏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的接受有难度,部分学生的认知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等高度浓缩的政治概念和政策思想的程度。

情绪活动复杂 高职学生的情绪年龄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在情绪状态上具有两极性、冲动性、矛盾性等特点。他们取得成绩、受到鼓舞时兴高采烈、踌躇满志,受到挫折时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他们“喜”时手舞足蹈、欢呼雀跃,“怒”时暴跳如雷、大动干戈;他们对自己不满又不想承担责任,等等。这种内心的冲突和不稳定容易使高职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动摇,在价值选择上彷徨,有时会步入价值观念误区,导致行为偏差。

意志品质缺陷 高职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有很大提高,但目标选择仍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在消费性广告宣传的刺激下,有时将比较对象设定为媒体呈现的“虚构”人物,给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物质财富目标;计划执行仍具有较大的惰性,想得多、做得少,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经常因为遭遇挫折而动摇信念,怀疑自己的选择;自制力发展水平仍显薄弱,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观念,个人计划只能短时间坚持或条件稍有变化就见异思迁。

自我意识偏差 青年期常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是自我意识确立和迅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不断促使高职学生寻求解决方法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现实自我”短期内未达到“理想自我”,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继而放弃努力、自暴自弃。另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故意散播的虚假信息,世俗化、低俗化和感官化的大众文化,国家官员、社会名人、教师亲友背离道德、超越法律的行为,这些与高职学生长期以来所受的教育形成巨大反差,使他们在自我调节过程中陷入了道德迷惘和价值冲突中,错误地以极端个人主义、权利主义、物质主义对“理想自我”进行设计。

(二)价值观的多样性

事物具有多样性,价值观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价值观或相互一致或相互矛盾,例如:友善与仁慈一致,诚信与欺诈矛盾。当一个人有一只表时,他可以知道时间,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间指示不一致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表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说明,个体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当今中国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碰撞、此消彼长,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变化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趋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以中华民族在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必须以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追求,抵御价值观矛盾冲突对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凝聚全民团结和睦、奋发向上。

(三)价值观与行为的非一致性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价值观被定义为“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价值观决定着个体的态度、意见和行为。”随着对价值观研究的深入,价值观对行为直接预测力不高的证据也不断显现。例如,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存在文化差异。西方人的自我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知识,在价值观和行为之间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东方人行动前更多考虑到他人的反应,其价值观和行为的一致性较低。人们认为诚实守信很重要,而当前我国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的犯罪形为却比比皆是。人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而“找熟人”、“托关系”已然成为办事的“第一想法”。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个体的实际行为受制于两个因素: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和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当外部环境压力相对稳定时,某种态度与具体行为间的一致性取决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即该态度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越大,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心理冲突越强,态度抗拒不一致行为的力量也越大。反之,态度的向中度越低,以这种态度为背景的行为会更多地取决于情境作用。价值观是个体本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在时间压力和情境影响下,个体价值行为选择取决于态度的向中度。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的确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困惑与不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引导学生构建个人价值意识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当前迫切需要攻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理解,在情理交融中认同,在分析鉴别中选择,在思想反思中内化,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价值整合机制 价值观培育是一个价值认知需要、价值情感体验、价值意志选择、价值行为践行和价值整合的过程。应以高职学生价值认知需要为基础,系统化、现实化地澄清价值观的缘起——从何而来、方位认定——是什么、价值判断——为什么、决策判断——怎么办等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句说明高度抽象的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和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需要;以价值情感体验为动力,运用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去理解、评价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体验;以价值意志选择为支柱,有意识地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坚定、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力量;以价值行为实践为关键,促进高职学生把价值观念内化整合形成价值观,然后外化为相应的价值行动,至此价值观才真正生成。

价值观内化机制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幼儿期和童年期个体主要是接受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处于价值观萌芽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个体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新的认识,青少年期个体开始意识到以往价值观的逻辑矛盾性和父母价值观的局限性,在对现有价值观的批判中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价值观内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服从。人们为了获取精神的、物质的报酬或避免遭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化的行为,由于此种行为是由外在压力造成而非自己真心实意所以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获集体并不统一。(2)同化。人们自愿而不是由于外在压力,接受他人或集体的观点、意见,在自身认识、情感、态度上与他人或集体的价值观念相一致。(3)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或集体的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己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结合价值观内化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他们才能有选择地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价值需要、道德规范等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

价值观外化机制 与同龄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但动手能力较强。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自我实践、自我认知、深度体验和价值观确认和行为养成的重要过程。因此,要着眼于校园及周边环境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心理进行熏陶,利用地区文化、公益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增进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感;要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社会共同愿景与个体价值观结合起来;要树立道德模范、同辈标兵,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价值手段与目的关系,促进高职学生将所内化的价值观外化为良好的价值行动和价值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高职院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要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应依据学生现有的生活实践、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以能够实现和达到为限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要注意运用教学活动载体、管理服务载体、文化教育载体、网络信息载体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载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系统性、有效性;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高职学生在教师高尚人格的感召下,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以较宽的文化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念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消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低介入模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价值认知中,变“旁观”的被动参与为“当事”的积极参与;要变价值灌输为价值引导,将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增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高职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时,能分清是非、把握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朝健康方向发展,为构建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共同社会理想和追求的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21.

[2]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48-149.

[3]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100-101,128-130.

[4]简洁.关于职业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77-79.

[5]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3):23-26.

[6]李德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及正确引导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64-67.

[7]李晓冉,韦亚星.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39-141.

[8]吴倬.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3):11-16.

[9]赵飞.价值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47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