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歌颂友情的诗句精选(九篇)

歌颂友情的诗句

第1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布莱克 济慈 写作手法 思想感情

1.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出众的诗人,他们创作了大量名篇,其中不乏有描写当时优美风光和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向往的诗歌。这些诗歌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启迪和训诫,其中一些优美的诗歌至今广为流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先驱,布莱克曾创作了名为《秋颂》的诗歌,而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济慈也创作了著名的《秋颂》,两诗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人所处时代的不同,两首诗分别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同时写作手法相同之中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会对两位诗人的《秋颂》进行分析与比较,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首诗歌。

2.创作背景的比较

2.1布莱克《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秋颂》是对秋天美丽景象的描绘,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他在创作《秋颂》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前的和谐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布莱克一改以往的诗歌形式转而描述自然,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生态和谐的画面描绘的淋漓尽致。《秋颂》中对秋的描绘是布莱克所描绘的四个季节之一,留给读者一幅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清新、和谐的美景。

2.2 济慈《秋颂》的创作背景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诗人,济慈深受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而与其它浪漫主义诗人不同之处在于济慈对美的向往。其《秋颂》的灵感来源于他偶然的一次出门散步,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丰收在即,面对此情此景,济慈创作了这首朗朗上口的名诗。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追求与向往。

3.写作手法的运用

3.1用词的比较

布莱克的《秋颂》共三节,每节包含六行。全诗都在描绘秋天硕果累累,花草芳香的美丽景色。整首诗用词简单,诗行短小,简单易懂,使读者朗朗上口。济慈的《秋颂》也分为三节,每节十一行,运用五音步抑扬格,整齐统一。全诗虽然诗行短小,但是整首诗总共三十三行,比起布莱克的《秋颂》,显然较长,通过描述秋色到秋人再到秋声,层层深入。

布莱克的《秋颂》中运用了许多头韵,例如:fruit- flowers, sit singing以及fled from等。相比济慈的《秋颂》,济慈在词的运用方面似乎更加丰富。济慈运用了大量的头韵,例如:season-sun,mist -mellow-maturing等。与此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尾韵与拟声词,例如:still-until-will,shells-cells等,以及大量的拟声词,例如bleat(咩咩地叫)、whistles(啸啸声)、twitter(吱吱叫)等。

济慈的《秋颂》中的名词大部分都是复合名词,由各种定语、动名词以及过去分词修饰,这有助于济慈赋予他所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及事物更加准确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例如一些复合名词:stubble-plains(满是小麦的田野)、hedge-crickets(篱边的蟋蟀);形容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half-reaped furrow(收割了一半的犁沟)、full-grown lambs(肥壮的羊群);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soft-dying day(渐渐逝去的一天)、maturing sun(催熟万物的太阳);过去分词加名词,例如:barred clouds(一团团的晚霞)、twined flowers(缠绕的花儿)等。布莱克的《秋颂》中,也运用了一些复合名词,例如形容词加名词的一些用法,modest eve(暗淡的夜晚)、narrow bud(含苞待放的花朵);过去分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feather’d clouds(柔软的云朵);动名词加名词的用法,例如:clustering summer(繁盛的夏季)等。虽然布莱克也有所运用,但是相比济慈诗中词的运用,济慈的《秋颂》里的词语的运用显然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了济慈对词的灵活运用的才能。

除此之外,布莱克和济慈都运用许多动词使自己描绘的秋天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布莱克的诗中laden,stained,opens,rove等,济慈诗中的conspire,load,bless,bend等。诗人赋予每个单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感情,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充满着大自然美丽梦幻的世界。

3.2修辞的比较

第2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中国的古诗词如同一座丰碑,彰显了一个民族浑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选入的几十首古诗词以及新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积累的优秀诗文70篇均为古代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字字珠玑,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但是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

一、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二、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

分析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

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

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富有韵律,是最适合朗读的了。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诗词的语句美,感知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意蕴。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如分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配乐朗读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蕴,从而陶冶情操。

五、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一点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促进其情感、想像、记忆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逐步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这样一个精品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第3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的主题、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诗中所体现的真与美的永恒主题,探讨诗人如何运用结构来突出主题,用中心意象及复合意象来提升整首诗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主题 结构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世界家喻户晓的英国文学巨匠。他不仅是一位戏剧大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十四行诗独树一帜,在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这些诗抒写友谊和爱情,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是他思想和艺术高度凝练的结晶。

十四行诗原是14世纪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其形式完整、格律严谨,音韵优美。16世纪,这种诗体传入英国。莎翁娴熟的运用与创新使它结束了对意大利式十四行诗的照搬和模仿,形成英国式的韵律、韵式和语言,因此被称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本文将从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4首进行赏析,旨在揭示莎翁十四行诗的艺术特色,欣赏莎翁诗歌之美。试读此诗:

O!how much more 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

By that sweet ornament which truth doth give!

The rose looks fair,but fairer we it deem

For that sweet odour,which doth in it live.

The canker blooms have full as deep a dye

As the perfumed tincture of the roses,

Hang on such thorns,and play as wantonly,

When summer"s breath their masked buds discloses;

But,for their virtue only is their show,

They live unwoo"d,and unrespected fade,

Die to themselves.Sweet roses do not so;

Of their sweet deaths are sweetest odours made:

And so of you,beauteous and lovely youth,

When that shall vade,my verse distills your truth.

哦!美将怎样愈加美幻美轮

如果用真来做它甜美的装潢!

玫瑰本娇美,但我们觉其更美

因它花中包裹着甜蜜的芬芳。

野蔷薇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

恰似馥郁的真玫瑰色彩烂漫,

当夏风撩开它们蓓蕾的面纱,

它们俏挂在刺丛,搔首弄姿;

但除了姿态,它们无一所长,

绽放时无人爱,凋零时没人望,

独自枯亡。甜香玫瑰却不这样,

它们的芳骨提炼出最甜的芳香:

你也一样,美丽可爱的少年郎,

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

一 主题

在第54首诗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贯的友谊、爱情、时光、美等主题,都具体表现在对真善美理想的定义、对永恒的美的追求以及对友人的赞美上。他在这首诗中开篇就宣布道:“哦!美将怎样愈加美幻美轮/如果用真来做它甜美的装潢!”莎士比亚崇尚天然,相信如果美确实需要修饰的话,这装饰就是“真”,所以,“真”与“美”是统一的。接着,诗人用玫瑰花和野蔷薇进一步形象地阐释了真和美的关系:“玫瑰本娇美/但我们觉其更美/因它花中包裹着甜蜜的芬芳。”这里,诗人将“真”比喻成玫瑰的“香味”,虽然“野蔷薇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恰似馥郁的真玫瑰色彩烂漫”,但“除了姿态/它们无一所长”,所以没有人真正欣赏它们,在夏天结束时它们只有“独自枯亡”。没有芬芳的野蔷薇只有外表美,却缺少真实的内涵,而“甜香玫瑰却不这样/它们的芳骨提炼出最甜的芳香”。诗人通过对比,颇有哲理地揭示出只有真和美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美。莎翁用花来比喻的,是抽象的“美”。这种“美”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而“人”的“真”指的是人善良忠实的美德,因此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点出玫瑰与他友人的类比,“你也一样/美丽可爱的少年郎/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诗人强调只有外在的美貌和内在的诚实品德相统一才能真正具有美的内涵,才是真正的美。

真善美的永恒是莎翁诗歌的另一主题,在第54首诗中同样得到重点强调。时间是莎翁十四行诗中一个高度关注的对象。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可以躲得过时间的“镰刀”(time’ssickle)。何以克服时间毁灭一切的力量?莎士比亚在整组诗里常劝他的青年朋友结婚,以便把美在后代身上保存下来。除了结婚生子以外,他还认为诗歌也可以作为传承美的手段。任何形式的美在现实中都会最终消亡,但却可以在世代传颂、经典优美的诗歌中永生。在第54首诗中,诗人用类比方法说明真善美的永存。夏天转眼即逝,但是夏日里玫瑰的芳华可以经过提炼而将美的香气保存。友人虽如玫瑰般甜美,但岁月无情,无论人们多么爱他,他都会像玫瑰一样离开尘世。不过,莎翁自信他的咏诗文采、他的不朽诗篇,能使芬芳的花朵和姣好的面庞,永不凋落,就像把香气从玫瑰中提炼(distilled)出来,长久保存一样。正如诗中最后一句说的,“当美消逝/你的美德提自诗行(W When that shall vade,my verse distills your truth)”。由此宣告了美的永恒。本诗体现了诗人的宏伟理想,即通过他文采昭彰的诗篇将人性之善之真、青春之华之美,存为永恒。诗人在反复吟颂美的同时,真正歌颂的是能让文字变为不朽的人的智慧,是歌颂人的伟大,表现的是诗人的信心和巨大的创造性。诗中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是诗人热爱生命的表现,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 结构与韵律

本诗是莎式十四行诗的“4、4、4、2”诗式结构,其理解可分为四个步骤:前四行写玫瑰之真正的美在于其内在的芬芳。第二个四行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野蔷薇与真玫瑰一样美丽的外表――怒放之时也“色艳如染”、“俏挂刺丛”。其中第一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个四行却陡转笔锋,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玫瑰与野蔷薇的迥异:野蔷薇虽外表娇艳,却无内在,只能孤独凋零;而真玫瑰即使枯亡,仍可以通过提炼出的香液获得长存。最后一部分的双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指出“可爱的友人”就是一朵内外兼佳的芬芳玫瑰,即使青春消逝,他的美德仍可从诗人的诗行中得到提炼,获得永恒。

而从另一层面重新分析此诗的意义结构,会发现它的三段论式布局。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借玫瑰之美之香比喻青年友人的美貌与美德都可以借诗人的不朽诗篇得以永生。全诗的前两行点题,指出只有真才可以为美增光添彩。接着从第三行到第十二行是论证部分,是此诗主体,用比喻及对比说明具有内涵的真玫瑰比仅仅外表美丽的野蔷薇更能留存芳香,进而引出最后的第三部分,即由点睛的对句得出结论:美在不朽诗篇中的长存。

本诗节奏和谐,音韵悦耳。其节奏是每行有五个音步,每一音步包括一轻一重两个音节,如′Whenˇsum′mer"sˇbreath′theirˇmask′edˇbuds′disˇcloses;(用ˇ表示重读,用′表示轻读)。诗的尾韵安排是:a-b-a-b-c-d-c-d-e-f-e-f-g-g, 即1、3行(seem, deem),2、4行(give,live),5、7行(dye,wantonly)(此处为眼韵,即只是表面上的押韵),6、8行(roses,discloses;),9、11行(show,so),10、12行(fade,made),13、14行(youth,truth)押韵。为了达到押韵和节奏整齐的目的,诗歌在多处出现语言变异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倒装的语序上:如,把seem,deem,live,discloses,fade等词放在各行的末端。诗人还用了头韵法,如doth beauty beauteous seem、as deep a dye,听起来洪亮有力,为诗歌增添了形式美。

三 意象

意象是诗人借助想象力重新建造起来的感性形象,是诗歌提升、延续、强化情感的载体。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随处可见,对它们的解读是理解莎士诗歌的钥匙。第54首全诗围绕着一个中心意象――“芬芳的玫瑰”展开。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玫瑰也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而这首诗则强调玫瑰的芬芳,它所比喻的也是作者的友人。诗中对野蔷薇和玫瑰花的描写在读者头脑中形成生动的意象:花儿怒放,色艳如染,在夏日的和风中摇曳婀娜。而诗人强调的却是二者内在的不同:虽然外表相似,野蔷薇却因缺少醉人的芳香,无人问津;而芬芳的玫瑰即使随夏日流逝而枯萎,仍可提炼出香精芬芳长存。通过对比,作者在诗的最后说明主题――友人如玫瑰。了解玫瑰之美,会鄙视野蔷薇之伪,也才会明白友人高贵的纯真美德。玫瑰的芬芳象征着爱友的纯真和忠诚。如野蔷薇华而不实的人,生前无人赞美,身后也不会受后人景仰。爱友是美的,而他的忠诚使他变得更美。外表的美是短暂而易逝的,而内在的美德却是永恒的。玫瑰这个中心意象贯穿全诗,对整首诗意义的体现和意境的烘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有学者认为“玫瑰”和“野蔷薇”两个意象包含着性隐喻,比如,“当夏风撩开”野蔷薇的“蓓蕾”,强烈隐含着性行为的暗示。Eric Partridge则完全从性的角度解释此诗的意象。野蔷薇“怒放”暗含了在性方面的自我欢娱;“它们俏挂在刺丛,搔首弄姿”强调放荡(wantonly)的性取向。而玫瑰的“甜蜜香气”(sweet odor)可解释为“充满了性乐趣”;玫瑰和野蔷薇虽一般美丽,却象征着两种人:一种不仅外表美丽,而且情趣高雅,纯洁忠贞;而另一种徒有美貌,却生性放荡,令人唾弃。而“美丽又可爱的少年”是像玫瑰一样高洁的人。

诗歌的意象美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美,即单象美;一是组合美,即构成全诗整体的复象美。莎士比亚诗歌中的复合意象居多,一首诗本身可能就是由多种意象组成的意象。“夏日之美”这一大自然的意象贯穿于莎翁的整组诗中。在第54首诗中,诗人也提到“夏日的风(summer’s breath)撩开它们蓓蕾的面纱”。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复合的意象,夏日暗藏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从玫瑰的“甜蜜的芬芳”、“色彩烂漫”,到野蔷薇怒放时的“色艳如染”、“搔首弄姿”,我们可以感受到夏日里万物的华美;从野蔷薇的“凋零时没人望”、“独自枯亡”到甜香玫瑰的美也“消逝”,我们可以感受到夏日的匆匆离去。而在整组诗中和这一复合意象相连的始终是如何留住夏之美,拒绝“可怕的冬天”,在第54首诗中也一样。夏天象征着好友和爱人的青春华年,然而它却太过短暂。如同夏天的斑斓和灿烂会随时间褪色,爱友的靓丽容颜也会老去,如何使青春常驻,葆其“永恒之夏”,诗人决意要萃取夏天玫瑰的精华,使“其芬芳永在人间”。诗中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仍然希望用自己的诗、用自己的笔与时间抗争,永久地将爱友的美留住。从而将夏日之美得到进一步升华,也使得这一夏日意象更具“深邃的内涵和读解的张力”。

玫瑰的真实内涵使其它一切虚伪的事物,相形见绌。而诗人对爱友的颂扬也是对真善美的颂扬。莎翁的第54首十四行诗通过优美的韵律,意象、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展现出了真善美永恒的主题。Ben Johnson曾称赞莎翁为“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莎翁的诗歌虽然历经几个世纪,但其主题与形式之美果然如诗人预言的那样穿越时空,恒久流传。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4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奉制诗; 颂世; 历史感

唐代高级官僚的边塞诗以奉和或送人出使之作较多。奉制边塞诗又以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朝最著名。规模较大的有太宗朝的《五言春日侍宴望海应诏》、《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中宗朝的《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总管张仁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玄宗朝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等等。诗作者皆台阁重臣与文馆学士,并不以边塞诗擅场。如景龙三年七月,四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和蕃,奉制作诗者十四人,多为珠英学士及修文馆学士,有崔日用、薛稷、马怀素、沈佺期、崔湜、李峤、阎朝隐、韦元旦、唐远悊、李适、刘宪、苏颋、徐彦伯、张说。当时“凡天子游宴,唯宰相及学上得从。”[1]作者都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力量。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兼朔方军节度使,往朔方巡边,唐玄宗御制诗为他壮行,张说有诗应制,源乾曜、贺知章等二十人和作。以上这类奉制诗都是五律或五言排律,对仗工整,渲染排场,颂扬皇恩,在艺术上也较为平庸,所以,历来研究者们对于他们的边塞诗都不重视,以为“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但若试以排沙拣金的态度来看,满朝朱紫们除了制作马屁滥调之外,有一些较好的边塞诗作——包括奉制诗、送别诗等等,以高屋建瓴的视角透视历史的风云变幻、对战争结束后的盛世繁荣充满自豪。诗中显示了开阔的胸怀、自信的面貌、积极的心态,展现了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势,描绘了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画卷。以充沛的热情歌颂国家统一与社会建设成果是他们独到的成就。这些诗的基调是风和日朗的,没有边塞诗中常见的烽火弥漫,但却透露出烽烟才散尽后的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繁衍。

初唐的佳作,有着半似牧歌、半似史诗的情调,打着一缕春眠初醒般的轻快的光线,仿佛晨曦刚刚穿透了薄雾,教人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这个新鲜的世界。如杜审言《送和西蕃使》:“使出凤皇池,京师阳春晚。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拜子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种落逾青羌,关山度赤坂。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宁独锡和戎,更当封定远。”

送人从戎之作也活泼新颖,毫无担忧之意:“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赠苏绾书记》)书记翩翩,说明敌弱我强,毫无压力;战不经年,说明出师必捷,马到成功。殷殷祝愿中流露出信心。

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历任洛阳丞、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为修文馆学士,在官位显赫的文章四友中政治地位不算高,但诗歌造诣却最高。李峤为景龙中宰相,文章宿老。唐高宗调露元年,朝廷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李峤为监察御史奉使朔方,作诗《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诗中扶今追昔:“……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生活在武后时代的李峤虽然常常忧伤的感叹,“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汾阴行》但是,面对着今古之变,作为一名大臣他也会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英雄怀抱,有时候他也能抛弃那种空虚怀疑的无病呻吟的哲学,放下才人名士们在坎坷失路时常发出的黄梁梦醒、富贵无常的感叹,而以现实的建设性的眼光积极看待社会生活。这首诗中比较了秦汉各代守边的得失,为农牧业的复苏和进步而期盼不已,还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各族来附的欣悦。

永隆二年前后,李峤作为监察御史还曾奉使安辑岭南,都有诗纪之。如《安辑岭表事平罢归》、《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道中》等,格调亦健朗。

无疑,初唐的诗歌处处透露出一种早晨的精神,少年的精神。在一切的诗中充满着期待,以迎接新生活的姿态活跃着。这朝气来自于百废俱兴、红日初生的时代,无怪乎初唐名臣李百药在高龄赋《帝京篇》,博得唐太宗“卿何身老而而才之壮,齿宿而意之新乎?”[2]的赞叹。

而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名臣们笔下散却了愁云,显得那么开朗和轻快、精神饱满:

苏颋《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描写了“将坛登礼盛,军容出塞华”的场面,表达了“当看荣还日,及此御沟花”期望,显得踌躇满志。

张说《奉和圣制送王睃巡边应制》,是一派开元初的和平气象:……“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阅历盛唐至中唐的贾至善于作“煌煌大文”,有《燕歌行》:“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檎单于。前临滹沲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我唐区夏余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千菅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匈奴慑窜穷发北,大荒万里无尘飞。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苏颋,修文馆学士,中宗朝宰相苏瑰之子,与张说以文章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开元初入相,宋璟以与其同掌国政为荣。张说在睿宗朝、玄宗朝前后三次为相,喜推奖后进,引天下名士,又倡导经术,倡开文馆置学士,领袖文坛,以盛唐雄浑之气改初唐之绮靡余风,被唐玄宗誉为—代文宗。贾至,贾曾之子,官至礼部侍郎、京兆尹。与其父先后知制诰,唐睿宗传位玄宗及唐玄宗传位肃宗,两朝册典即出于贾曾父子之手。他们都是盛唐时代在朝廷中的见证人。这些诗中,最直接表现盛世风貌的是贾至的《燕歌行》。他分析批判了隋代穷兵黩武导致两败俱伤的错误政策,歌颂唐朝采取明智的安边政策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拥护。漫长而艰苦的、历代纷乱的英雄割据终于结束了,迎来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局面。他叙写历代燕地的情形,为入唐以来国家统一、休养百姓而引吭高歌,此诗不炼字句,不设排偶,一气呵成,写得意气风发。起句就很有力度,中间大段笔墨反思往昔历史烟云,世事如棋局局新,末尾两联与开头两联相呼应,炽托出了一种欢腾的场面。以上这些诗,都是在唐朝经济日渐繁荣之后才能有的作品,体现出以往历代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所以它们虽然数量不很多但却不失其可贵。它们不是黩武之作,也不是反战的呼声,也不重视抒发个人的志向,而是目睹国家昌盛的欣喜,以满腔爱国热情歌唱统一的国家空前繁荣。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经开始富有了深厚辽远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又建立在时代优越感之上。

奉和之作貌似千人一面,从中却能反映作者对民族政策的不同态度。开元名相宋璟、姚崇、张说、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力主抑武修文,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新唐书·宋璟传》记载:“圣历后,突厥默啜负其强,数窥边。侵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出,为其狙击斩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踰年,才授右武卫郎将。”开元时代《边关宁静,张说请求唐玄宗将镇边的六十万人裁兵二十万。当唐玄宗欲击吐蕃,他又密请讲和以休息边塞。他们进步的政治见解都在诗中有所体现。例如,同样是送张说赴边诗作,担任过考功员外郎、御史大夫、官至礼部尚书的王丘就与宋璟立场不同。王丘诗号称“肃杀从此始,方知胡运穷”(《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誓欲把“胡”逼到穷途末路,宋璟则提出“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并认为“不战”、“至和”才是最高明的的胜利。又如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提出“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也体现了诗人宽和的治边策略。唐代一些较为正直的臣子每每以奉和或赞颂的诗文婉言进谏,如魏征主张偃武修文,他奉制作《赋西汉》诗,有“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之句,唐太宗看后赞道:“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张说作《皇帝马上射赞》[3],歌颂唐玄宗“一面昭仁,三驱示武。走则发射,伏则不取。”分明是以射猎象其治边,有意抑制其黩武倾向。显然,有一部分奉和诗在歌功颂德的表面下还带有着进谏的用意。

进步的奉和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国家人们的精神面貌。男耕女织,农夫高枕,牛羊兴旺,社会百废俱兴,所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进步官僚对国计民生的关怀。贞观以来国家总体上是在发展中,到了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到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4]在这些歌颂诗的背后,事实上就有着杜审言所欢呼的“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大酺》)的狂欢庆典、有着杜甫所赞美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素缟车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忆昔》)这样确实存在的热闹与繁荣。

官僚缙绅与学士们对于诸如军中不平等、赏罚不均、士卒艰苦等问题,完全都没有以诗歌曝露。甚至,象高适这样为百姓说话的诗人担任中央官员后也不再作为民请命的诗了。这虽然是他们创作主题上的的一个缺陷,但从另一方面看上述歌颂世态的诗,凡写得较好的作者都是政声不错的贤臣,如李林甫之流却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作为重权在握的政治家,一旦发现社会的弊政了他完全有能力用行政手段革除,没必要借诗歌说话。只有当士人地位还比较卑下时,才需运用诗歌舆论的手段干预政治。因此,不宜单以诗歌批判社会阴暗面的深度,来判断一个诗人走上政治舞台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也不能以阶级的眼光评判唐代的诗人,说官员们批判了社会阴暗面、看破了城市的繁荣就是进步的,而歌颂了生活的美好阳光就是无视人民苦难。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们都有权利歌唱。只要他们反映的不是虚假的繁荣,那就是值得称道的。

中唐以后,大臣的有关战争诗已无足称者,如唐宣宗大中初,白敏中打退吐蕃的入寇,与同列宰辅作诗。白敏中的“西边北塞今无事,为报东南夷与蛮。”(《贺收复秦原诸州诗》)魏扶的“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贺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呈上》)崔铉的“共遇圣明千载远,更观俗阜与时和。” (《进宣宗收复河湟诗》)不过老调重弹,未开拓新境界。与其他阶层的边塞诗作者一样,台阁诗人们创作颂世边塞诗作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时代国力紧密相联,因此佳作都产生于初盛唐时代。他们的作品价值比我们从前所认识的要更加大得多,内容并不都平庸肤浅,其创作心态也决非一句“歌功颂德”所能全部概括。他们的诗作为唐代边塞诗增添了高昂的调子,也添加了一抹早晨的亮色。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李适传》。

[2] 《新唐书·车百药传》。

第5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罗伯特•彭斯是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用苏格兰方言书写诗歌,歌唱民主、自由的思想,歌颂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我的心呀在高原》(MyHeart’sintheHighlands),《一朵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和《友谊地久天长》(AuldLangSyne)是彭斯乡情、爱情和友情的“三个代表”。彭斯的《我的心呀在高原》充溢着浓浓的乡情,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Myheart’sinthehighlands,myheartisnothere)。他用了五个“再会吧”(Farewellto)的排比句式,烘托出故园难忘之情,让人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张明敏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唱响的《我的中国心》与彭斯的《我的心呀在高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诠释了爱情的永恒真谛,“我心爱你永不渝,直到四海海水枯;直到四海海水枯,岩石融化变成泥”(AndIwilllovetheestill,mydear,Tilla’theseasgangdry.Tilla’theseasgangdry,mydear,Andtherocksmeltwi’thesun)这不就是中国成语中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吗?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是对友情的千古绝唱,成为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Bridge)的主题曲。

这首歌,在很多西方国家,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着辞旧迎新,而在很多亚洲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则象征告别或情感的结束,其中文版本的主调更具有感伤的色调。诗歌的第一节“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Shouldauldacquaintancebeforgot,Andneverbroughttomind?Shouldauldacquaintancebeforgot,Anddaysoflangsyne?)连续用了两个修辞性问句(rhetoricquestion),强调朋友间旧情难忘,让人颇感荡气回肠。“友谊永存”(auldLangsyne)在整首诗歌中起到叠句(Refrain)的作用,仿佛在欣赏一首《阳关三叠》,从而让人不由得想起琴曲《阳关三叠》的来源,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写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诚如《友谊地久天长》所言,“让我们来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

修辞的相似性

“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法,全世界都强调以明喻、隐喻、排比、对偶、复叠、仿化等形式来进行描述,但这无一不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3]13-14威廉•华兹华斯以《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确立了其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地位,而《咏水仙》(IWanderedLonelyasaCloud)是其浪漫主义思想的扛鼎之作。《咏水仙》共分为四个诗节(stanza),其韵式(rhymescheme)为“ababcc”,行文安排应合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赋比兴”的修辞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这三个概念最初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相传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毛诗序》也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赋。”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对《诗经》中的“六义”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赋”是一种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叙事手法。郑玄《周礼•大师》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诗人写诗,往往把赋、比、兴三种手法交叉使用。《咏水仙》的第一、二和三节是“赋”中有“比”,具体分析如下: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这一节着重描写黄水仙的“众”与“乐”,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说明了黄水仙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精神,诗中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lonelyasacloud),而黄水仙却拟人化为一群小精灵。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向远方仿佛无穷无尽;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这景象带给我的精神至宝。在这两个诗节,诗人继续用明喻的手法描写黄水仙的“众”,“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同时还用比较的手法,把“粼粼湖波”和黄水仙的欢乐对比,前者明显不如后者之乐。目睹此情此景,诗人“遇见这快乐的伙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久久凝视——却未能领悟,这景象带给我的精神至宝”导出了诗人之“兴”。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他在《诗品序》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把文学的感人与文学的相似性思维联系起来[4]。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最后这一诗节,是整首诗的“兴”的部分,在诗人的沉吟和思考中,表现了诗人享受于回味自然美景带来的精神愉悦,这也符合华兹华斯推崇的诗歌体现主观感受的理念,“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Theyflashuponthatinwardeye)便是一种诗人特质的相似性思维。

结语

第6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顾浩;友谊词作;友谊;审美;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Friendly Blossom is the Most Flowery: Restudy upon Poet Gu Hao's Poems about Friendship

WANG Tong-shu

顾浩同志写友谊的词作,量多质高,精彩纷呈,流芳诗苑!

我曾在《深情动江海,高义薄云天》、《心满友情气自华》(见王同书著《顾浩词的多彩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论文中专谈顾词的亲情、友情,指陈其友情词在各词集中占很大份额,2008年前出版的每本词集都有。选入《顾浩词选》的就有《情久长•会学友》、《归去难•送别》、《解语花•雨夜寄友》、《琵琶仙•为某歌手而歌》等十二首,占全书十分之一强,可见顾词人的重友情结非同一般。

近见其在《扬子江诗刊》(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一组《吴韵汉风》词作,共十首,而写友谊者竟有六首,占这组的百分之六十(另一首写漂母的《母爱颂•公祭漂母大典感赋》:“凡举也亮北斗星。更将军凯旋,涌泉相报。”也可以说是写友情的,因为韩信与漂母并无亲缘,素不相识,让韩“一饭进口,百恩入怀”,生命意识、进取意识高涨起来,词的主旨正是歌颂助人为乐,济人急难的友情壮举。如此说来,则友谊词占这组词的百分之七十)。可见顾词人胸中友情之花何等烂漫辉煌,层出不已。

这组词多是新作,这些词不论是写师友、学友、乡友、艺友、文友,或是写诗友之情,均意高情深,各具风华,仔细品味,获益良多。现就这些近作再作评说:

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

贤达风采,慈母情怀,耿耿然、数十余载!纵云遮雾障,路岖程长,忠诚之心终不改!每辛苦多日,完美一课,频频赢得满堂彩!智乳喷涌,桃李花开春常在!

更以身作则,为人垂范,桩桩事、誉满江海!赞守职若命,视生如子,播向校园都是爱!今潇洒居家,远近登门,纷纷总把恩师拜!但愿有来世,当年好景又重再!

永念之情•缅怀远方故友

欲忘愈想,欲断越缠,萦脏牵腑五十霜。是念岁欢识,三载欢聚,万缕幽情两相藏。垂手明窗,携手芳园,殷勤互助赋华章。而古城一别,柔指一屈,多少年、天各一方!

或遇严寒,或遭酷暑,因有知己未曾慌。忽秋雁传书,锦字传意,四页百句泪千行。何怕路遥,岂怕时艰,奔到故地人不双。望江海浩瀚,卷帙浩繁,更教我、心事浩茫!

我是谁•替友人塑像

脚踏大地,头顶长天,常问我是何人?经络血畅,脏腑气壮,傲为炎黄子孙。骨坚如铁,仪柔似水,更有世传龙魂。万般心思,都因中华情深。

不忘峥嵘岁月,冰霜清晨,风雨黄昏。雷狂昂首,浪恶耸肩,谁敢颠倒乾坤?遇魔嗤鼻,临难挺胸,众里高歌九霄闻。但愿福满人间,五洲和谐共阳春。

善行歌•同友人议人

握拳而来,撒手即去,不过百十寒暑。人生于世,命关乎天,岂可视作尘土?想孩提日月,襁褓朝暮,父母血汗难赋。到七龄就学,几载开蒙,师恩浩荡垂千古!

当一进弱冠,春光满面,征途修远举大步。然风旋云乱,山回路折,圣贤也有失足处。愿多增笑语,少添哭声,菩萨心肠暖万户。如造祸他门,掳福自家,只能列入另类数!

诉衷情•访友人故居

紫玉河畔,红星巷里,小楼还在人何去?古木叶青,故居瓦老,激起我、离情万缕。更遗物揪心,留照伤神,顿然滚滚泪如雨。追昔问后,愁思纷纷若飞絮。

记得儿时携手,石桥观涛,胸涌千种童趣。数载同窗,多年共事,相解却、百般忧虑。岂料狂潮胡搅,而傲骨难屈,一别屡屡梦乡聚。呼魂兮归来,盛世赳赳金杯举!

思友人•听友人遗音

容别音存,形离魂在,又聆听、友人高语。字字意远,句句情深,哪来魅力如许!雷过长空,撼山覆水,顿然风收云去。雨润万物,沁脏怡腑,瞬间霞飞花聚!

更巨臂一挥,金声玉振,激起我、百般心绪!桩桩往事,历历临目,杯不成双难为举。相处短暂,再会渺茫,满腔忧愁纷似絮。叹只见晴天,未逢盛世,九泉路上思千缕!

这六首词看其副题,对主旨一目了然,细细品味,有作者精心专注。既有歌颂师道之宏伟,又有弘扬益友之深情,还有惋惜损友之另类,和慰安表彰受委屈不改素志,终获昭雪的诤友!既有对远方朋友的怀念,更有对去世友人的追思,深情中寓旷达,温惋中显豪壮,都是顾词中的精品力作。

友谊,这一人类的情感,是远胜于、远高于人类其他的感情的,中外哲人都有定评。中国古贤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外国作家说:人类最美好、最无私的感情是友谊(法国巴尔扎克语)。诗文写友谊,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辉煌灿烂。孔夫子时代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管鲍知心,高山流水知音:到了唐朝,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杜的“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元稹、白居易的“莫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宋朝苏轼、秦观、陆游的怀友诗词,同样令人销魂落魄。元朝王实甫豪气凌云的“笔尖儿横扫五千人!”(《西厢记》写张生为求友人白马将军解兵困之危的诗。)由元入明的《水浒》作者施耐庵,除写了震撼世界的友谊之歌《水浒传》外,还写了千古传颂的专记友情的《耐庵遗曲》,“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两字儿‘平安’抵黄金万倍重!”明朝著名诗人高启的“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更是令多少人倾倒的怀友之歌。

清朝最著名的友谊之歌,是大才子吴季子受考场作弊案牵连充军宁古塔,其好友顾贞观与纳兰性德,誓相救助,历经险阻,终获成功。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词。“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盼乌头马角终相救!”“辞赋从今宜少作,留取心魂相守。”(见顾贞观作《金缕曲》)等等。

现当代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众所周知,体现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郁达夫的也以诗文诤友“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伟大也要有人懂”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古到今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友谊之歌!

友谊是中国诗人的作品主轴,是动人心弦的主旋律,是人生路上的白天的鲜花,夜晚的明灯,给人开朗,给人快乐,给人力量。

古贤友谊诗作的精华是什么?是将友谊认知、推崇为人生辉煌的不可或缺的,男可以无妻,女可以无夫,但不论男女却不可无友。无妻无夫之人,人生未必失败,无友之人,人生肯定失败,因为不仅是“孤陋寡闻”而且“寡助”(参阅《论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老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生只能以失败告终。古贤友谊诗作精华另一点是友人间不是“好行小惠,言不及义”,结党营私,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是为国为民为公的立身行事,才是友谊的至高、至善、至美之境,才会有持久之力,才会有四季不败之花!

顾浩的友谊词作,正是先贤精华的继承与弘扬。并且有新的创意。顾词人以往的友谊词多是以细节凸显深度,从微观展现宏观,现在的作品则是概述凸显深度,从宏观展现细部,以大时代的动荡,作挚友立身行事的背景,和与挚友情谊的芳香!可谓各尽其妙,互为补益。有的和前贤同类佳作相较,亦可比肩。

顾浩友谊词的特色和启示有哪些?

顾浩友谊词的特色是浓情厚意,升沉不改;境界高远,时空穿插;魅力洋溢,映衬出新。具体特色简列如下:

1、浓情厚意,升沉不改。

顾浩的友谊词作,是先贤精华的继承与弘扬。可是,友谊,这一人类的情感,在中国虽已有几千年的辉煌灿烂,但是,不要忘记,孔夫子也提“损者三友”,指出交上不良友人会导致人生歧途,乃至走上不归路(顾词《善行歌•同友人议人》“如造祸他门,掳福自家,只能列入另类数!”就有此意)。而且封建社会更多的社会相是:“富易妻,贵易交”;杜甫也说:“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然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是封建社会的负面常态。反映在诗作中的则是“子系中山狼”、“一阔脸就变”之类,不过这类作品,殊不多见,多的则是正面的响遏行云的友谊之歌!顾词最大的特点正是对传统的友谊之歌积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多是正面的“升沉不改故人情”。从师友中的普通小学教师,到普通的乡民,再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显达的、平凡的同学,都一样怀念,一样的友谊浓挚,真情不改。如:《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永念之情•缅怀远方故友》、《我是谁•替友人塑像》、《善行歌•同友人议人》、《诉衷情•访友人故居》、《思友人•听友人遗音》等,多是如此的“万劫不改尔素”!

2、境界高远,魅力洋溢。

这一点也是顾词人的着意追求。如《师恩浩荡•贺张名媛老师九十寿辰》记张老师:

守职若命,视生如子,播向校园都是爱,今潇洒居家,远近登门,纷纷总把恩师拜!

这些和以前写恩师钱仲联、诗师吴奔星教授一样的笔墨情怀,但这首词出人意外的是结尾:但愿有来世,“当年好景又重再!”愿与老师来世再结师生缘,可见对老师之敬爱。意境升华,魅力大增!

再如《访友人故居》、《听友人遗音》中的:

小楼还在人何去?古木叶青,故居瓦老,激起我离情万缕。……岂料狂潮胡搅,而傲骨难屈,一别屡屡梦相聚。呼魂兮归来,盛世赳赳金杯举。(《访友人故居》)

容别音存,形离魂在,又聆听、友人高语。字字意远,句句情深,哪来魅力如许!雷过长空,撼山覆水,顿然风收云去。雨润万物,沁脏怡腑,瞬间霞飞花聚!(《听友人遗音》)

前者是入室想所历,后者是听音忆当年,多有“世有良材天不永”的遗憾,然而,又不止于遗憾,而是“盛世”告慰友人。这样境界就远胜古人的为友抱屈,怨尤不已了。这样,在危难中相互支持,在暗潮中点燃亮点,正义的友谊之音,“沁脏怡腑”、“霞飞花聚”也就给读者自然带来振奋和力量!横逆终会“风收云起”,“盛世赳赳金杯举”是必然之事。

3、时空穿插,映衬出新。

时空变化,互为映衬,是顾词写友谊词的常见艺术构思。这组词出新处在于少写当年相交的细节,而多写在大革命洪流中的风云变幻,“雷狂昂首,浪恶耸肩”,“遇魔嗤鼻,临难挺胸”,“众里高歌九霄闻”,今昔对比,穿插变化,友人的砥柱形像,与沉冤虽雪,但未享盛世,成为永难弥补之憾事,成为友谊情感之痛。忧喜变幻,痛定思痛,思路开阔,思绪飞扬,这就既出古人之新,又出己作之新,成为友谊作品之范。

至于顾词人友谊类词中的精细有味的副标题如:思友人当年、观友人照片、接友人电话、与友人谈心、读友人旧信、替友人塑像、同友人议人、访友人故居、听友人遗音,都为五字句,像一首五言诗,写出了友人、友情的方方面面,都别具匠心,别有情味,像警句一样,起“词眼”之用,见作者功力。

顾浩友谊词的启示是广泛而深刻的。

细品顾词人的写友谊词作心潮自然腾起波澜。

一,友谊情感也是发展流变的,淡浓深浅,时有变化,友情可能夭折。人亦如此,好友可能淡忘,可能反目,可能敌对。“七贤”分崩,“朱穆绝交”(参阅孔融《论盛孝章书》),即此理也。只有以人生进步为目标,坚决反对“颠倒乾坤”!努力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有这样的友谊信念、基础和目标,友谊之花才能长开不败。没有进步目标,不能与时俱进,友谊之花是开不鲜艳,开不长久的。

二,友人们的兴旺意识,心灵契合,会使友谊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特异功能,会成为力量的源泉,胜利的旌旗,深情厚意,时时更新,层楼日上,泛泛之交也会成为祸福与共,生死不弃的友谊楷模。

第7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班老离休后,不与别人玩牌、打麻将,一心专注于写作,尤其爱写诗。但他并非每天坐在那里埋头思考、创作,而是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撷取真善美。多年来,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把党情、人情、民情、亲情、友情蕴于笔端,融入诗中。我常被他爱写诗的执著创作精神所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言:“因为中国是诗词的王国,语言因为有诗而动人,文章因为有诗而精彩。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瑰宝。”如今他搜集诗词、古语、名句等装订了12本,共8000余条(首),达20余万字。对经典诗词,他总是仔细琢磨,先理解,后背诵,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其中有100多首诗词,班老已背得滚瓜烂熟。

近年来,班老写的诗达百余首,大部分发表在报刊上。他的诗是他做人做事的宣言,更是他人生旅程的真实记录。班老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优残军人,他根据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用真情写出了豪迈的诗行:“昼伏夜行冰雪天,忍饥受冻在深山。抗美援朝卫祖国,何惧异国流血汗。举目四望白茫茫,硝烟弥漫征战场。中朝人民如兄弟,誓把豺狼消灭光。”前不久,在辽宁省总工会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他创作了《皓首暮年心如丹》等5首诗,其中有一首分别获得诗歌创作和咏诵一等奖。说起辽宁朝阳市的巨变,自当提到穿城而过的大凌河。对此,班老感慨万千,按捺不住激动与喜悦,为之讴歌道:“沧桑巨变越千年,古老龙城换新颜。人工湖上虹桥跨,青山绿水胜江南。”

班老常年坚持健身运动,这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无论风霜雪雨,每天早晚他都去公园健身,一边步行,一边背诗,脑体并用,一举两得。“早晚徒步绕园行,健身背诗两不停。熟读诗词百余首,身心健康乐无穷”,正是他坚持健身的真实写照。

1986年3月,班老即将离开工作岗位时,单位交给他一项任务――编写工会史志。一向以服从工作安排为己任的他毅然而充满自信地接受了这项新任务。经过两年多的辛勤耕耘,班老圆满地完成了26万字的《朝阳市工会志》,因而受到单位领导和上级的肯定和表彰。对此,他颇为欣慰地赋诗直抒胸臆:“盛世修志时难逢,不遗余力勤耕耘。有益子孙千秋业,蚕老丝尽乐无穷。”

第8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我爱老师,是因为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有次,我考试没考好,十分不理想,语文老师教我应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英语老师鼓励我给我说真心话,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我爱老师,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清醒剂,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在下课或有空闲的时候 ,我们和语文老师谈心,和他玩,和英语老师讲讲过去办事,真令人开心。

人们常用“如诗如画”来比喻世间美不可言,令人憧憬的境界,没有当过老师的人,大概想不到“如诗如画”的境界,可以与老师的工作相联系,那是因为老师太累,生活又清苦,于是就有了“教师如烛颂”《烛光》等歌颂教师的篇章。

第9篇: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陆云;情理;诗境;风格;文气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151-006

陆云虽以“四言五言非所长”(《与兄平原书》)自谦,但其存诗22题(包括“失题”),共134章,另有残章2首,残句1首[1],在西晋诗人中仅次于陆机,而多于张华、潘岳。就内容言,善于从感性物象出发,升华出抽象之理,将魏晋诗歌的说理性推向新阶段;就诗境言,其抒情说理往往以晶莹意象出之,构成一种澄澈的诗歌境界;就风格言,其拟《诗》以及应制诗之类,善于风入雅颂,典雅灵动;就文气言,不仅一章之中以线型结构为主,前后连贯,文气骏爽,而且每章之间,意脉贯通,承转自然。从而形成了陆云诗独特的审美个性,在西晋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学界对陆云诗歌研究涉及者多而深入者少。叶枫宇《西晋作家人格与风格》列专章论述二陆,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亦有二陆赠答、拟代诗的专论,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着力论述了陆云人格精神、文学思想。这些研究虽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的观点,但诗歌文本解读明显不足,理论抽象的深刻、系统亦显薄弱。唯日本佐滕利行《西晋文学研究》、林彝芬《陆云及其作品研究》尚属于专题研究。后者论述粗疏,流于资料梳理;前者对陆云诗艺术研究也缺乏应有深度。故笔者不揣谫陋,论述如下。

一、情动魂魄 理警人心

现存陆云诗,体式以四言为主,五言为辅;类型以应制赠答为主,抒情言志为辅。然从诗歌发展史角度上说,其诗既具有魏晋诗歌一般的抒情性,又将魏晋诗歌的说理性推向新阶段。

陆诗抒情,多以生命感性为存在形态,往往由具体的人生经历出发,表达真切的生命体验、独特的家国情怀以及别样的人生境遇,又在普遍人性的意义上触动人的心灵,因此成为其诗中最为动人的内容。

从表达内容看,其言情主要有三类:第一,游子思妇之愁。其《失题》(美哉良友)二首,是士龙赠妇的往返之作。首章拟妇赠诗,思妇自述德行之美质,渴望相见之殷切,不得相见之伤情。次章答妇赠诗,游子梦想美人之光华,梦中相见之欢愧,梦醒现实之苦痛。《为顾彦先赠妇往返》四首,一、三首拟彦先赠妇,写夫妇空间阻隔之遥远,游子思妇之情深,漂泊异乡之苦涩,昔日恩爱之深厚,固如金石之坚贞。二、四首拟妇答,写与君别以后之孤独,年衰色弛之忧虑,承君眷顾之喜悦,及时欢爱之渴望,美人诱惑之隐忧,秋扇见捐之悲叹。士龙写游子思妇之情,既有“何用结中E,仰指北辰星”的爱情坚贞,“道同契合,体异心并”的同气相求的知音之感,又突出“堂构既崩,过庭莫G”的覆国亡家之痛,这就大大拓展了《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之情的抒情区间。第二,亲友离别之情。陆云赠答诗多写离别之情,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兄弟离别。元康六年冬,机由吴王郎中令迁尚书中兵郎,而士龙继任吴王郎中令,二人借机约定同归故里。因局势混乱,机被诏返洛,兄弟饯别于归乡途中,机赠诗,云作《答兄平原》。全诗以“怨”字振领全篇,凸显别情之黯然;然后分写离别场景之难堪,别后悬想之神伤;最后以“衡轨”“非服”为喻,感慨兄弟难以割舍的情怀。写离别之悲层层转深,而语尽情遥。陆云少数应制诗间写别情,也别有特色,如《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飞辔清晖,扶桑移荫。视景祗慕,挥袂沾襟。娈彼同栖,悲尔异林。”虽饯别之宴祥和欢乐,然顾视日影,友人又不得不离去,于是诗人心头顿然百感交集,念往日之同栖,悲今日之分飞,不禁涕泪沾襟,故《采菽堂古诗选》曰:“写别绪有生态。”[2]321 第三,家园故国之感。陆云的覆国亡家之痛,虽然没有陆机表现得那么强烈,然而其情感的厚重则又过之。如《答兄平原》在追溯辉煌家世,描述家道衰落,自惭回天乏术中,充满重振家风的渴望;在描述思乡之殷、归乡之切、友于之乐后,反跌出堂构倾颓的满目凄怆,又充满覆国亡家之痛,种种复杂情绪交错缠绕,使此诗情感非常厚重。《答张士然》自叙其自吴适洛的行役之苦,同样渗透着“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的故国之思。二者互为因果,深化了情感底蕴。其实陆云与友人的赠答诗,心灵的牵挂,深情的期待,殷殷的叮咛,深挚的祝福,情感也令人回肠动心。

陆云兄弟在经历覆国亡家、屏居乡里十年后,不得已而入洛仕晋。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诗写游子思妇、离别之情、家国之感,既带有普遍人性的伤感伤别的忧郁,又镌刻特殊人生的无奈苦楚的阴影。

陆诗说理,以理性智慧为存在形态,往往由具体感性的物象出发而升华出哲理,表达抽象的宇宙认知、特殊的生命感悟以及超越的人生境界,在普遍意义的哲理上警策人心,因此成为其诗中最为深刻的内容。

在中国诗歌发展上,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学问为诗,从某种意义上说,陆云得风气之先。受玄学的影响,正始诗歌“篇体轻澹”。陆诗拓展了嵇康诗的玄学境界,浸透着强烈的玄言色彩,真正拉开了东晋玄言诗的序幕。台湾林芬芳直接将陆云这部分诗歌划归于玄言诗范畴。[3]88然而,陆云并没有完全走向“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之理”的玄言诗一路。其言理,大多由具体感性的物象出发而升华出抽象之理。如《失题》(悠悠县象)八章,由自然而及天道,由天道而及先哲,由先哲而及社会,由社会而及人生,最后以感慨收束。全诗以“悠悠县象,昭回太素”“日征月盈,天道变通”之自然迁变引起,以“思乐万物,观异知同”“薄言观物,在堂知化”的由形下而形上的思考为转折,最后升华到哲理的层面:“达贵伊何,天爵无荣。浑沦大昧,混其浊清。毁方遁象,遗顽履贞。道实藏器,景以昭形。”阐明以德为先、无用为用的用世之道的抽象哲理。由具象走向抽象,是其基本表达体式。陆云赠答诗亦有纯粹作理语者,然其说理仍然不排斥具体的感性形象,如《答吴王上将军顾处微》其一:“邈矣大昧,造化明明。物以曲全,人以直生。类聚百族,群分万形。员渊挺随,方川吐琼。”言天地造化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性也,则物曲而人直。取《易・屯》与《系辞上》以说理,然其结语又以圆渊、方川出玉而喻之。

或以感性形象而究心玄理,或究心玄理而以感性形象喻之,使陆云诗说理灵动而不枯淡,得之嵇康,又远迈当代,故《古诗评选》赞叹道:“晋初人说理乃有如许极至,后来却被支、许凋残。”[4]96 支遁、许询说理过之,而诗歌意象营构不足,缺少陆云玄理诗的情致。

必须指出的是,陆云尚有大量的应制酬赠,以谀语为尚。其应制之作,或谀君主,或谀王公;其赠答诗,或谀其宾,或谀其友。善作谀语是晋诗一大特点,这种谀语,虽源于《诗》“颂”,然因为对所颂对象的功业、才德、家世、令名的赞美,言过其实,且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诗》“美盛德之形容”的崇高感。从内容看,既缺少说理诗的深刻警策,也没有抒情诗的动人肺腑。善作谀语,也是西晋“士无特操”的标志之一。世风习染,陆云也无法超脱。然“二陆”四言诗是“西晋‘颂美’雅诗的典型。……代表整个西晋四言诗之基本模式。”[5]189

陆云诗歌的价值主要集中于以情动人魂魄和以理警策人心两个方面。然而,善作谀语的内容虽不足取,在艺术上则又取得了西晋其他谀颂诗所难以达到的成就。

二、意象晶莹 境界澄澈

陆云四言诗成就最高,其诗汲取了嵇康诗歌的造境艺术,其抒情说理往往以晶莹的诗歌意象出之,构成一种澄澈的诗歌境界。这类诗歌,数量不多,但在西晋诗坛却又别具个性,其诗学史意义不容忽视。

这种诗美的形成源于陆云的审美理想。“清”是陆云的基本审美理想,语之清、气之清,以意象之清为表征;体之清、格之清则以意象之清为载体。[6]

以简约雅洁、晶莹悦泽的语言,创造出玲珑剔透而富有质感的意象,是陆诗造境的特点之一。陆云推崇“语省”“e”,“一过上口”,达到“清工”“清美”(《与兄平原书》)的审美要求,正是其四言诗语言、意象特点的理论抽象。如《失题八章》其四:“蓬户惟清,一室。明发有怀,念昔先哲。通梦幽人,彷佛遗烈。清晖在天,孰与永日。”以“蓬户惟清”写其室,“清晖在天”写其光,都突出了一个“清”。值得注意的是,此诗的前章:“有{萋萋,甘雨未播。黍稷方华,中田多稼。庭槐振藻,园桃阿那。薄言观物,在堂知化。”在造境上与此章形成鲜明对比。云兴而行,甘雨将降,田野之黍稷、庭院之果木也抽出轻盈的花穗,自然界是如此绚丽多姿。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诗人将日光之清置于甘雨之后描写,蓬户之清又置于雨后万物绚丽的背景下描写,更突出了天之高旷,日之清丽,蓬户之静,心境之闲。特别是《赠郑曼季》,写景状物,布采鲜净;设譬取象,晶莹玲珑,尤其富有鲜明的质感。或写景状物,如“流莹鼓物,清尘拂林”,“泳此明流,清澜川通”;或设譬取象,如“德耀有穆,如瑶如琼”,“河鲂登俎,遗答清川”;或写景取譬融合,如“垂翼兰沼,濯清芳池”,“和璧在山,荆林玉润”等,都具有这样特点。

以不染尘俗、境界超越的意象,构成超拔空灵而又骏爽流动的文气,是陆诗造境的特点之二。陆云虽未明确提出文气说,然所言“清绝”“清利”等概念,均是就文气而言。文气“清绝”“清利”,生于意象的排列组合,如《失题六章》其五:“闲居外物,静言乐幽。绳枢增结,瓮牖绸缪。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天地则尔,户庭已悠。”闲静而心不系于外物,虽绳枢瓮牖,亦不妨调和精神,砥砺操守;道法天地,则户庭自然悠远闲静。前四句写人,境界超拔,以居处之简陋与心境之闲静两组意象构成对比,刻画了一个超然物外、怡然幽静、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后四句写境,以神如春和与节如秋清之意象对比,写其心境和谐,操守高洁;以天地无为而动与户庭宁静悠远之意象对比,写其顺乎自然,与道逍遥。语言雅洁,意象空灵,境界清绝,前后四句皆按由内而外的意象排列,蝉联而下,连贯畅达。《采菽堂古诗选》以“名言,超越”[2]329 评价此诗,的确得其神髓。而《失题八章》其一:“思乐芳林,言采其菊。衡薄遵途,中原有菽。登彼修峦,在林寤宿。彷佛佳人,清颜如玉。”芳林采菊,其行也洁;中原采菽,其德也馨;寤宿山林,其心也静,同样具有超拔骏爽之气。

这类诗歌在情感上超然世外,消解了现实的压抑和桎梏,因此境界超拔空灵。加之语言简约雅洁,意象疏朗而又前后连贯,所以文气骏爽。补充说明的是,此二首诗以“清”写境、以“玉”写人,也同样突出其玉洁冰清,创造出玲珑剔透而富有质感的意象。

以清省的语言、简净的文体,创造出象外有余意、篇外有余情的审美韵味,是陆诗造境的特点之三。陆云强调体清,认为“文适多,体便欲不清”。“清省”“清约”是体清的主要标志,文体清简省净,切忌冗杂。语省、情省、意省,殆无长语,则是文体清简省净的基本前提。所谓情省,即以清省的语言构成篇外的余情。如《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于城南堂皇被命作此诗》其五:“攸攸昊天,南正兴言。朱明有晔,万叶翠繁。昌云垂天,凯风熙颜。王臣在此,贻宴于欢。”成都王司马颖即将自京归藩,在洛阳城南堂设宴饯别王粹、羊玄之,士龙应制作诗。本来,应制之诗,以谀颂为主,内容并无足观。然此章宕开笔端写饮宴之背景:夏日晴空万里,炎阳高照,万物繁盛,瑞云垂天,南风怡颜,王之盛宴,贻其欢乐。其表层写景,其深层乃赞美司马颖德泽万物,恩及众人,以篇外之余情拓展了诗歌意义的表达空间,增殖了诗歌的余味。这类诗歌抒情说理,一般使用意义包孕的概括式语言,以构成象外之余意。如《答顾秀才》:“芒芒上玄,有物有则。厥初造命,立我艺则。爰兹族类,有觉先识。斯文未丧,诞育明德。”此诗立意乃在赞美天生顾生乃锺天地人伦之美。然而,诗人由阐释天地彝伦的抽象说理引入,同样扩展了诗歌意义表达空间。上诗情余篇外,此诗意余象外,都构成了袅袅不尽的韵味。

《文心雕龙・才略》曰:“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朗练,即“意境爽朗,文辞洗练”[7]1814;检乱,即语言有序;“布采鲜净”,即意象清丽。概括言之,陆云的这类诗歌,轻绮而不繁缛,以之说理,理不枯淡,用来抒情,神清气爽,且意象晶莹剔透而质感鲜明,从而构成“蓝田玉烟”式的空灵的诗歌意境。这种审美特质,既与乃兄有别,在西晋诗风中独树一帜,也直接影响了东晋兰亭诗风的形成。

三、风入雅颂 典雅灵动

由于西晋复古之风盛行,诗坛也弥漫浓烈的拟古习尚[8],傅咸“拟经诗”、夏侯湛《周诗》、束《补亡诗》等,正是这一习尚的直接反映。机、云兄弟也都擅长拟古,然二人也有不同。陆机着眼于流行诗体,故以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为摹拟对象,并以“拟古”名之。在艺术上,既拟其意,亦拟其形。陆云着眼于传世经典,故以《诗经》《楚辞》为摹拟对象,并不名之“拟古”。在艺术上,或拟其形意,如《九愍》;或追求神似,如拟《诗》系列。其拟《诗》及应制之作,皆善于以风入之雅颂,构成典雅灵动的风格。

其应制诗,善作冒头,直接继承雅颂“史诗”的叙事、抒情方法,然而在整体上又无雅颂平板涩滞之弊。如《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诗》前二章之冒头,直接取雅颂之风以入诗:“列文辟公,时惟哲王。阐纵绝期,平显幽光。内实慎徽,缉熙有臧。出j方慝,间督不扬。高山峻极,天造芒芒。”“天子念功,大典光备。肃肃王命,宰臣莅事。穆矣渊让,遗功遂志。思我远猷,徽音孰嗣。”所谓冒头,本是比喻诗之发端。王世贞《艺苑卮言》曰:“古诗四言之有冒头……二陆诸君为之俑也。”[9]994-995 程建虎解释说:“冒头指诗歌发端未切诗旨,有大量琐语铺叙,这一现象在应制诗中表现特别明显。”[10]细致考察,冒头并非琐语,而是以庄严典重的雅颂之音,美其盛德。此诗首章取《周颂》之《列文》、《大雅》之《文王》《崧高》,次章取《大雅》之《A民》《思齐》之意,赞颂司马颖重开天光,功德峻伟;恭敬王命,莅事谦恭。用语典重,风格板滞。这是西晋应制诗的基本模式,二陆诸君则开风气之先。此诗后四章则取“国风”的情调以入诗:“后命既灵,王人反洹P搜猿鲎妫饮饯于迈。磴筱螅轺轩蔼蔼。和风弭尘,清晖映盖。”(其三)“思乐中陵,言观其川。公王戾止,有车辚辚。伊谁云飨,我有嘉宾。羽觞举酬,酢尔征人。”(其四)“悠悠征人,四牡WW。发轸北京,振策紫微。昔乃云来,春林方辉。岁亦暮止,之子言归。道途兴恋,伏载称徽。”(其五)“圣泽既渥,嘉会帧Mヂ弥庸模堂有瑟琴。飞辔清晖,扶桑移荫。视景祗慕,挥袂沾襟。娈彼同栖,悲尔异林。我有旨酒,以歌以吟。”(其六)由设饮饯行,悬想其归去之情境;再由太尉起驾归去,悬想其归途之眷思;最后概括描述饮宴场面之隆重,时间之久长,告别之伤感。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的时空与想象的时空交织,忽此忽彼,腾挪起伏,其结构在士龙诗中乃别具一格。其时空处理的方式显然取《秦风・蒹葭》而加以创新。这种由雅颂冒头,然后以国风笔调叙事、写景、抒情,由庄重典雅转入轻盈灵动,使诗歌在整体上并不给人涩滞平版之感。

其直接摹拟《诗经》作品,以《赠郑曼季》《赠顾骠骑》为代表。这类诗歌也多以风入雅。如《赠郑曼季・谷风》(五章),序曰:“《谷风》,怀思也。君子在野,爱而不见,故作是诗,言其怀思之也。”诗题取自《小雅・谷风》,每章皆以“习习谷风”起兴,然诗意却取《大雅・隰桑》,表达“小人在位,君子在野”[11]924之主旨。诗之写景,又取《王风・君子于役》手法,将眼前之景与虚拟之景交错并陈。“习习谷风,扇此暮春。玄泽坠润,灵爽烟薄8呱匠憔埃乔木兴繁。兰波清踊,芳浒增凉。感物兴想,念我怀人。”(其一)“习习谷风,载穆其音。流莹鼓物,清尘拂林。霖雨嘉播,有{凄阴。归鸿逝矣,玄鸟来吟。嗟我怀人,其居乐潜。明发有想,如结予心。”(其二)“习习谷风,以温以凉。玄黄交泰,品物含章。潜介渊跃,候鸟云翔。嗟我怀人,在津之梁。明发有思,凌彼褰裳。”(其三)“习习谷风,其集惟高。嗟我怀人,于焉逍遥。鸾栖高冈,耳想云韶。拊翼坠夕,和鸣兴朝。我之思之,言怀其休。”(其四)四章都是抒发浓郁的怀人之情,然而用笔重点不同,描写对象有别。首章由眼前的暮春之景而兴感,二章悬想所怀之人居处环境之美,三章由万物之和而兴感,四章悬想其所怀之人逍遥的人生。可见,首章与三章是写眼前之景,二章与四章是写悬想之景;结构在虚实中显出变化,诗境在推宕中亦显空灵。《赠顾骠骑・思文》(八章),序曰:“《思文》,美祁阳也。祈阳能明其德,刑于寡妻,以至于家邦。无思不服,亦赖贤妃贞女以成其内教,故作是诗焉。”诗乃赞美祁阳身养俊德,内教谨严,由齐家而治天下,题意拟《周颂・思文》以及诗《序》“后稷配天”之意,而其结构反而与《大雅・文王》《大明》相似。此诗二、三章全写悬想之景,第四首先写悬想之景,后写眼前之景,也是虚实相间,质实与空灵交错。

《古诗评选》评曰:“西晋文人,四言繁有……入隐拾秀,神腴而韵远者,清河而已。既不貌取列风,亦不偏资二雅。以风入雅,雅乃不疲;以雅得风,风亦不佻;字里之合有方,而言外之思尤远。”[4]93 其实,陆云着眼《诗经》的整体艺术,杂取雅颂之典雅,运之以风诗之灵动,又汲取《楚辞》《古诗》抒情方式,言象简约而清莹,典重之中透出灵动,此即“自树宗风,不一循‘三百篇’”[4]9也。

四、结构缜密 意脉贯通

陆云强调文章贵有“经纬”,有特别自觉的文体意识,因此,结构缜密、意脉贯通是其诗赋共同的艺术特点。从形式上说,其四言诗,除了《答兄平原》(伊我世族)分章不明或为单篇外,其他都是短章组诗:一首数章,一章数句。不仅一章之中以线型结构为主,前后连贯,文气骏爽,而且每章之间,意脉贯通,承转自然。其应制、赠答、抒情诗无不如此。

其应制诗,结构缜密是其特点之一。如《征东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六章),虽为宴饮应制之作,然其结构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开篇境界阔远。“芒芒大极,玄化烟薄M切纬善鳎凌象垂文。大钧造物,庶类群分。先识经始,实综彝伦。”诗本为宴饮饯别而作,然首章却叙述天地造化、物从其类、人遵彝伦的人类文明进化,追溯晋源于周、受命于天、顺天安宁的王朝更迭历史,以雅颂典雅庄重的笔法,形成阔远的境界和厚重的历史感。这种结构,即前文所论之“冒头”。第二,线型结构模式。此诗冒头与正题亦构成前后连贯的关系:由天地而及人伦,由历史而及现实,由颂君而及谀宾,构成典型的线型结构模式,这也是西晋应制诗的基本结构模式。第三,转接过渡自然。此诗虽取线型结构模式,但是由历史转入现实,则又是有收束,有承接。如“厥镇伊何,实干心膂。文教内辅,武功外御。淮方未靖,帝曰攸序。公于出征,奄有南浦。”(其三)“南海既宾,爰戢干戈。桃林释驾,天马婆娑。象齿南金,来格皇家。~音协徽,宇宙告和。”(其四)第二章追溯晋之辉煌历史,以“永言配命,唯晋之镇”作结,第三章开头则以“厥镇伊何”的连珠修辞格自然承接,又以“实干心膂”开启下文。言晋室依赖股肱之臣而文治武功,自然过渡到所颂对象,有结构而不露结构之迹。第四章描绘西晋升平和谐的景象,也始终紧扣南方臣服、四海来朝,将所颂对象的功业巧妙镶嵌其中。而后二章写西晋的繁盛与升平,又始终不离“文武方升,允兹兼弘”的人才济济,颂晋谀人,同样显得结构精巧。

其赠答诗,在结构上与应制诗基本相同,先有冒头,然后切入主题,最后收束。如大将军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张彦明,迁官入朝任中护军,司马颖设宴饯行,士龙作《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以赠之。诗以宴饮别情为抒写载体,以用才用世为说理核心。前三章先言古代明君广揽人才,再言今之君王崇德爱才,故百官用世而显达。突出明主用才与百官用世之间的因果关系,隐含着诗人欲附凤翼而求显达的期冀。后三章切入宴饮别情,先写王公宴饮之快乐,再写酒阑离别之伤感,后写临别殷殷之劝勉。以抒写别情为主要内容,饮宴之欢之久,反衬出别情依依。而想象离别途中的伤感,强化了别情的浓度;临别的劝勉,又升华了别情的高度。这也是此诗描写、抒情最为成功之处。全诗除冒头之外,以时间流逝为结构线索,前后贯注,一气呵成。亦如应制,其赠答诗的冒头也往往与正题内容逻辑关系紧密,从而使冒头成为全诗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赠汲郡太守》(八章):“于穆皇晋,豪彦实蕃。天罔振维,有圣贞观。鸣鸟在林,良骏即闲。萃彼俊V,时亮庶官。”(其一)首章颂美晋君求贤,人得其所。这一冒头,在结构上恰恰笼罩此章之后的四章。二、三章颂美汲郡太守奚生的威仪、道德、识见、令名、际遇;四、五章叙述自己对奚生的期待、劝勉、祝福;六章叙述晋君以行直道而用才,奚生以明德而受禄,将朝廷用才与人才效用合写,在内容上关合首章。诗之主旨至此似已收束,然而后二章却又转入别情之描写,似乎游离主题。但是,从抒情上看,则是由四、五章自然生发而来;从内容上看,诗人抒情又是紧扣奚生盛德、沐浴皇恩而来;而自己与奚生之别,亦止是“职思既殊,亦各有司”而已,与第六章似断而实连,也显现了陆云诗细针密线的功夫。陆云部分酬赠之作,围绕一个主旨推演开去,基本上也属于线型结构,如《赠顾骠骑二首》,按照“明照有吴,入显乎晋”的时间顺序,“秉文之士,骏发其声”的内容主旨,而展开叙事与抒情,层次分明,结构井然。

其抒情诗,以《答兄平原》(伊我世族)为代表。从陆机赠诗十章看,此诗或原为组诗,因为文集散佚,后人辑自类书,未标分章,遂不可考。此诗内容、结构、情感与士衡赠诗近似。从所表达的内容看,诗可分为八章四层:第一,追溯其辉煌家世,歌颂祖考的德化与武功,赞美三兄的道德与事业。第二,自责不能重振先祖基业,表达对兄士衡升岳凌云的殷切期望。第三,抒写其离乡后的故园之思与归乡途中的骏奔之情;叙述途中兄弟欢会之短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生感慨;再抒写归家之后目睹家道衰落之感怆。第四,回归酬答之旨,称赞兄诗之美,以及自己答诗之目的。由家世、祖考、兄长,到自责无能;由思乡、归乡、欢会,到归家之感怆,或以隐性的时间连贯,或以显性的时间连贯,使原本零乱反复的复杂情感层次井然,结构细针密线。而由自责无能转入抒写吴亡之怆痛与离乡之思念,意脉转接自如。特别是写近乡时“经彼乔木,有鸟嘤鸣。微物识侪,矧伊有情”的亲切,以及见到兄长时“乐兹棠棣,实欢友生。既至既觐,滞思旷年”的欢悦;至家时“华堂倾构,广宅颓墉。高门降衡,修庭树蓬”的悲凉凄怆,前后文气连贯而下。叙事、描写将眼前与过去、现实与想象交织,写景与抒情、叙事与抒情圆融,顺叙与逆叙、对比与反跌统一,强化了所抒发的情感的浓度,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西晋四言诗的典范之作。其《失题诗》结构也非常缜密,如《失题》(六章),按照怀人―等待―落寞―沉思―守道―总束的结构顺序,由怀人而上升到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虽其冒头与其他应制、酬赠之作有别,但转接、结构则基本相同。

概括地说,陆诗之作理语,既有浓烈的玄学思辨色彩,又有丰富的感性形象,上嗣嵇康,下开东晋;作情语,既有情真语切之处,又在生命迁逝之感中,浸润着深刻的覆国亡家之痛。其四言诗,抒情、说理往往营构晶莹的意象,形成澄澈的境界;而且语言清省,结构缜密,以风入雅颂,典雅庄重而不失灵动活泼,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个性,在西晋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萧统《文选》以“综辑词采”“错比文华”为编撰标准,对陆云诗歌清省简约的审美个性评估严重不足,所以选入较少。而《文选》的经典地位,桎碍了陆云诗歌的传播。直至王夫之《古诗评选》才发现陆云诗的价值,选目多,评价高,可谓独具慧眼!

参考文献:

[1]刘运好.陆士龙文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李金松,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林芬芳.陆云及其作品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4]王夫之.古诗评选[M].张国星,校点.北京:文艺出版社,1997.

[5][韩]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6]刘运好.以自然为本:陆云诗学思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6):561-568.

[7]詹A.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刘运好.论魏晋经学与文学复古之风[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5):121-128.

[9]王世贞.艺苑卮言[C]//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