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精选(九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

第1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浙江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三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4%,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步增强。外贸出口首次超过2000亿美元,增长19.9%。三大收入稳步增加。企业效益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5.2%,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3.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15.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2%和9.5%。物价上涨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认真落实国务院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价格监管,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幅从6月份的6.4%回落到11月份的4%。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涨幅与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存在差距,但与全国涨幅基本持平(全国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目标为涨幅控制在4%左右,全年实际涨幅为5.4%)。此外,针对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设立10亿元省级财政中小企业再担保资金,实行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

(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9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84个,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召开全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推进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支持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5和1.2个百分点。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制定实施11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抓好服务业目标任务分解和工作督查,大力推进4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108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积极推进杭州、宁波及金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296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顺利实施,新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示范企业81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1.96%。产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约55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约1150亿元,引进签约重大项目协议投资约3100亿元。

(三)“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省委召开海洋经济专题工作会议,组织实施规划和试点方案,制定政策意见,设立10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编制出台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等专项规划,推进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举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组织浙台海洋经济恳谈签约等重大活动,签署一批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舟山群岛新区启动建设。组织编制新区发展规划,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启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开展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前期工作。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实施。建立省市联动、部省合作推进机制,编制实施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探索“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出台海关联网监管、精简涉税事项审批等政策,努力为国际贸易营造高效便利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扎实开展“围绕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专项行动,积极主动攻坚克难,有效推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投资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投资218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1.2%。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分别完成投资1300亿元、620亿元、260亿元,分别完成计划投资的104.8%、132%和103.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20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10%左右。其中,交通项目完成投资845亿元,杭甬、宁杭客专线下工程基本完成,绍诸高速公路、黄衢南高速公路、台金高速东延段等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26万千瓦,嘉兴电厂三期、绍兴滨海热电工程、杭嘉天然气输气管线等建成投入使用;水利项目完成投资115亿元,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上虞段、台州永宁江治理二期、嘉兴市海盐东段围涂等工程建成。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扎实推进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和省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九景衢铁路浙江段、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工程、甬台温天然气输气管道、苍南电厂等19个“国批”项目获批。

(五)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区域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效明显。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编制实施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两百双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开展整乡整镇的环境综合治理和先进县创建活动,6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整治,改造建设农村住房41.4万户。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制定实施新一轮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重点欠发达县等给予特别扶持,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工程。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制定实施援疆、“十二五”规划和项目年度计划,扎实开展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新一轮各项任务。及时启动实施援青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启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加强重点能耗和污染企业监管,加强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18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示范工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部署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企业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000万亩。

(六)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帮助39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医保“一卡通”。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204万、214万、100万、128万和106万。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大工程76个项目,完成投资974.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启动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千镇万村种文化”等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实施13项部级、31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450元、初中650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超额完成任务。抓好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20.9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国家及有关部委在我省实施的各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家发改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工作,在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评价制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启动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管理、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积极申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制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指导意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新增52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村镇银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基本实现全民医保,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得到副总理的批示肯定。全面启动29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制定实施鼓励浙商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和项目对接,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兵装等央企对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切实做好引进外资工作,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资产并购、资源开发、营销网络建设等。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16.7亿美元,增长6%。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下行特征比较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势头仍在延续,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省经济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够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发展需进一步加快,内生增长动力亟待增强。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强化。经济持续发展的要素约束加剧,能源资源消耗增长偏快,“两高”行业增长依然较快。受少数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等影响,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左右,与年初确定目标相差约0.5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依然较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带来的潜在风险较大。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总体看,我们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仍将缓慢复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省内三大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等,都给我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2012年也将是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的一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宏观复杂”和“微观困难”叠加。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年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凸显。为此,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信心;又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

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并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提出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初步考虑(见表二):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主要考虑: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与2011年增速相比,适当调低一些增长速度预期目标,既可客观反映经济走势,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调结构、促转型上来。二是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8%左右的目标衔接。三是在外部环境变数较多的情况下,保持合理的增速,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根据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考虑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方面,2012年投资保持合理增长的压力较大:一是房地产投资回落影响较大;二是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给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带来压力;三是实体经济投资信心回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等,工业投资增长动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我省“十二五”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陆续进入开工高峰期,三大国家战略推进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新的投资增长点正在形成等,有利于支撑一定的投资规模。

――外贸出口增长10%。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外需下滑压力增大,外贸出口形势总体趋于严峻。受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叠加影响,我省出口比较优势有所减弱。出口订单等先行指标持续回落,也预示着出口增速回落趋势短期难以改变。但我省企业总体适应能力较强等将推动出口保持一定增长。考虑到国外发展环境变数较多、2011年高基数等因素,2012年出口增速趋于回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012年消费仍将稳定增长。一是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日趋完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加;三是保障性住房、农村住房改造等消费需求继续释放,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住房、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降温等给消费增长带来压力。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着力拓宽消费领域,完善鼓励节能、节水、环保产品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着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商贸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推进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建设,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抓好投资消费结合点,深入实施中心镇“两百双千”工程、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二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三个千亿”工程计划、重点项目计划、“国批”和“省批”项目前期计划、省级政府投资计划、央企对接合作项目推进计划等重大计划实施,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确保实体经济投资有效增长。扎实推进一批重点电源项目和电网项目建设,加快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拓展与能源资源富集省份、能源央企和国际能源合作。扎实做好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三是优化实体经济投资环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加强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强化对浙商回归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工作。完善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核评价机制,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继续抓好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细化民间投资“新36条”配套措施。切实改善企业投资预期,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社会保险缓缴、减免等措施,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大开拓市场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各类展会,鼓励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加大促转型力度,扎实推进出口品牌和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加大“走出去”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点推进境外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营销基地、经贸合作区、资源合作开发项目建设。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左右、9%左右和9.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2.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5%、2.5%、2.5%和3%。提出这个组合目标的主要考虑:坚定不移地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一是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导向,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提升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十二五”规划要求,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确保研究与试验经费占GDP比例稳步提高,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更加突出节能减排的倒逼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切实降低消耗、控制污染、提高效益。

为此,要立足加快转型、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扎实推进“四大建设”,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着力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扎实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海洋新兴产业规划、重要海岛开发利用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实施,力争国家早日批复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强化项目推进,扎实推进一批“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加大要素保障、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力度。着力构建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强化政策争取,研究制订舟山群岛新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目录,力争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用地用海、财税金融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夯实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大“两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42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规划,扎实推进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赶超工程,制定实施“五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提质,严格落实“优、新、高、特”的产业导向和准入要求,积极做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和要素保障工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专项规划的贯彻落实,争取在生物、新能源、物联网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四是努力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组织实施服务业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和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快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4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2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108家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扎实做好杭州、宁波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五是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严格执行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标准和环保标准,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推进杭州低碳城市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深入开展“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六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各项工作。加快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科技大平台建设,确定一批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建设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杭州、宁波、嘉兴三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151人才工程、海外引智“双百计划”。

(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主要考虑:一是国家控物价一揽子政策效应仍将逐步显现、猪肉等食品类价格涨势趋缓等都有利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2011年我省物价上涨对2012年翘尾影响较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确定为4%左右,既考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又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为此,要把稳定市场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保障供应、价格调控等各项工作。一是强化重要商品保障供应。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切实保障煤电油气稳定供应。二是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深入治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严肃查处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涉企收费、商业银行收费、涉农价费等专项检查。三是强化价格监测预警。认真落实重要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动态。加快建立我省价格调节基金。四是强化民生价格和清费减负政策落实。加强药品、教育、体育、养老等公益价格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落实对小微企业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考虑:坚持发展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就业方面,虽然受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仍然较大等影响,重点群体就业难矛盾仍将比较突出,但就业局势将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方面,2012年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提速、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等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速回落、农业生产成本较快上升等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为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为民办事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务求取得新的成效,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进企业及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提高扶贫标准。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千万农民素质提升等工程,推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下山搬迁、结对帮扶、产业化带动工作,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加快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推进国家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三是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规划,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计划。四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如期完成。全面完成行动计划五年目标任务。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标准和保障措施。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五是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进国家优生项目试点工作,实施妇女健康素质提升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具有浙江特色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新模式。六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大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保障性住房、欠发达地区发展、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投入。

为实现2012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用足用好各类改革试点政策,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我省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扎实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制度,健全上下联动的试点推进机制,深入开展11个主题的改革试点。制定阶段实施计划和年度实施意见,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完善试点考核督查制度,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为全省面上改革提供借鉴。

二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组织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健全部、省、市三级联动的试点推进机制,着力在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打造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等国际贸易发展平台,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推进小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加快地方金融制度创新。加快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推进第二批10家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试点。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争取国家及早批复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方案。开展规范民间融资管理试点。

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并轨,完善社会保障医保“一卡通”体系,实施异地即时结算机制。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和县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延伸覆盖。推进嘉兴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9个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五是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实施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试点。完善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价格制度。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氮氧化物、氨氮交易机制,开展省级二氧化硫交易工作。研究制定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改革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认真做好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加快推进七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16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开发实施政策性小麦、大麦保险新险种,出台鼓励地方探索开发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的政策,加快构建政策性农业、农房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非行政许可事项和前置条件,以投资、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和前置审批条件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的意见及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扎实开展国家规范与创新招投标试点省工作。

三、确保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的“三个千亿”工程计划圆满完成

2012年是“三个千亿”工程(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的收官之年。在项目安排上,主要考虑:一是突出转型升级。围绕我省海洋经济建设、“四大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服务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大实体经济投入,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一批事关长远、技术含量高、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二是突出民生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三是突出市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全力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

初步安排:2012年“三个千亿”工程共156项,完成投资216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69项,投资1199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42项,投资704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45项,投资257亿元。同时,初步安排2012年省重点建设投资计划1350亿元。

(一)千亿基础网络工程

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高起点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经济转型升级的硬件支撑。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建成宁杭客专、杭甬客专、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杭长高速工程二期、杭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长湖申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杭长客专、金温铁路扩能工程、宁波铁路枢纽、宁波市地铁工程、温州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龙庆高速公路、杭新景高速公路建德寿昌至开化白沙关段、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浙江段、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杭宁高速公路拓宽、龙浦高速公路、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能源网络建设。实施天然气热电联产抢建行动计划,争取建成1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加快建设舟山六横电厂、苍南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三门核电一期等项目,推进台州第二电厂、温州电厂四期、华能长兴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电网项目投资140亿元,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500公里、变电容量1600万千伏安,加快建设皖电东送二期特高压交流、溪洛渡-浙西特高压直流、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稳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甬台温、金丽温天然气输气管道,甬绍金衢成品油长输管道等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生物质、太阳能光伏发电。

加快水利网络建设。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杭嘉湖南排独山排涝应急工程等项目,加快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杭州闲林水库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太湖治理五大工程、嘉善太浦河取水二期工程、临海方溪水库。有序推进临海南洋涂、玉环漩门三期、嵊泗县小洋山北侧围涂、宁海县下洋涂等围垦工程,完成圈围面积12万亩。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传输网、数据网、支撑网“五网建设工程”。加快3G移动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提升网络的覆盖效果和质量。新增250万线以上FTTH(光纤到户)的覆盖能力,新增骨干带宽1000G以上。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发展,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二)千亿惠民安康工程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安民的各项工程建设,确保民生事业有新突破。

扎实推进强塘固房工程。新加固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主要堤防150公里。加快推进温州西向排洪工程、永嘉三塘隧洞分洪应急工程、丽水盆地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等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3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整治河道180公里。建成100个农村住户改造示范村,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浙江档案馆新馆、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杭州市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规划建设任务,开工建设5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项目,积极落实支持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等政策,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加快建设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等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扩建、省立同德医院扩建、省人民医院滨江院区改扩建、省老年医疗中心新建等项目,加大对庆元、平阳、磐安等欠发达地区综合性医院投入,确保在建中央投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如期建成。建设小康体育村3000个和一批全民健身中心(广场)、村级体育俱乐部。

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工程。大力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工程,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1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新建12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300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00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6万张。力争开工建设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扩建、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二期等特殊训练及康复建设工程。

扎实推进环保生态工程。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二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2000公里,完成6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加快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成3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省村庄整治率达80%左右。建设重点防护林19万亩。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央预算内投资重大项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帮扶致富工程。积极推动发达地区产业与欠发达地区深化产业项目合作,新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项目200个,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欠发达地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偏远海岛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新解决21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新建设一批陆岛码头、库区码头及撤渡建桥项目,新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0公里。

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实施100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避让搬迁工程。改扩建避灾安置场所300个,改扩建救灾仓储20个。加大信息采集与预警系统、应急抢险和基础能力等应急能力建设,完成10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设完善1500公里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

(三)千亿产业提升工程

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0个,新建集中连片的稳产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00万亩,建成一批以蔬菜、水产、茶叶、蚕桑等为重点的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块状经济,扎实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加快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绍兴县印染产业升级一期工程、浙江医药年产2万吨维生素E项目、永兴特钢等项目建设。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在九大领域中集中力量抓若干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的产业,组织实施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杭州生物产业、信息产业、软件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宁波新材料等5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建成浙江大华11.4万套安全防范音视频监控产品产业化、嘉善富士康电子项目二期等项目。

加快装备制造、临港工业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嘉兴石化年产80万吨PTA项目、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5万台发动机项目、三一装备有限公司年产1527台履带起重机项目、星月集团年产120台地毯簇绒成套设备等项目。推进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乘用车项目、南车城市轨道交通电气设备制造及车辆维修组建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第2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全面和超额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江西崛起新跨越的良好开局。

一是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五个大幅增长: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总量突破5000亿元,达到5469亿元,增长13%,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超过计划目标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646亿元,增长28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达到33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大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600亿元,达到16831亿元,增长179%,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进出口大幅增长,海关进出口总额948亿美元,增长53%。其中,出口突破50亿美元,达到546亿美元,增长455%。

二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实施省重点工程93项,总投资1435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61亿元,是近几年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一年。并形成了四个明显标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到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的骨干工程相继开工,第一批列入规划的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今年汛前可基本完成。

三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三个积极变化: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517∶316,二产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7%,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14%,提高2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出现了积极变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首次突破200%,达到203%,提高27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2%,提高11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38%,提高2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薄弱环节、重大产业投资力度加大,非国有投资比重上升。在城镇投资中,工业、科技等领域投资增长都在40%以上,非国有投资占647%,提高7个百分点。

四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取得重大进展。突出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到去年底,已淘汰水泥生产能力265万吨,关闭小火电机组67万千瓦。污染物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当年建成南昌、宜春等设区市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4座,新增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66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1030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预计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达到772%,11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五是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上取得重大进展。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八个方面、52件实事全面完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教育和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达到298万人;人才流动实现了进大于出的突破,流进流出比转变为115∶1。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全省977%的城市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个县(市、区)。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成功争取到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举办权。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7‰以内。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万个,200万城乡低保对象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143%。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机制体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农业基础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极为重要的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省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据有关国际经济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仍可达到4%以上,虽然较上年有所放缓,但仍属较高水平。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国际投资首选地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海内外投资向环境优越地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省由“承接基地”变为“承接热地”,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承接,更有效益的开放,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三大需求的协同拉动,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前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和出口增幅明显加快,经济增长正在由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三大产业增长潜能的逐步释放,有利于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当前农产品价格走势判断,全省粮食生产将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会逐步恢复,棉花、油料、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增长加快。从汇总各地、各行业上报的情况看,去年全省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今年还有一大批企业建成投产,将推动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有利于商贸、旅游、餐饮等消费业持续繁荣;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产业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综合上述情况,可以预见今年一、二、三次产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根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部署,今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围绕江西崛起、富民兴赣,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6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财政总收入772亿元,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655亿美元,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力争8%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总量1935亿元,力争2000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的部署,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努力在构筑江西崛起的大格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创新充满活力的大机制、拓展更高水平的大开放、优化投资创业的大环境上有更大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1着力抓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80亿斤以上。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食用植物油、奶业等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油菜种植面积56万亩;继续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工程,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80万亩;加快生猪繁育基地建设;力争奶牛养殖达到48万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继续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力争新增耕地10万亩。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提高1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汛前基本完成34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续建山口岩和伦潭水利枢纽工程。积极推进峡江、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抓紧做好鄱阳湖湖控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快赣抚平原等12座大型灌区建设,改造7座大型泵站,启动中型灌区建设,力争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推进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第五个单项,开工建设8—10条保护1—5万亩圩堤,加固保护5万亩以上圩堤。加快五河整治步伐,重点解决沿岸城市防洪问题,建成吉安县永和堤除险加固工程。在20个县启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二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16亿元,再选择90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坚持把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村路电气、商业流通网络、配送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力争建设15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扎实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按照长远目标、分期实施的要求,以核心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铜、钢铁、光伏三大产业发展,力争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150亿元、750亿元和200亿元。铜产业,建成贵溪冶炼厂高纯阴极铜、电子铜箔二期、金田铜业铜棒,续建江钨集团新型合金铜杆、上饶线材厂特种漆包线,开工建设华赣电解铜、德兴铜矿扩产改造等项目。钢铁产业,基本建成新钢300万吨薄板,建成南钢高速线材、新钢中厚板、大洪人管业钢带,开工建设洪钢无缝钢管三期改造等项目。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西赛维高纯度硅料、江西格美多晶硅切片、天能硅光伏多晶硅料、圣德科技太阳能多晶硅、赣能非晶硅、晶湛科技多晶硅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新医药与现代中药、重大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扶持项目由去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资金扶持规模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单个项目扶持力度由平均5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左右。进一步密切科技与产业的结合,促进自主创新,着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扎实推进高新矿产经济工程。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控制资源开采,促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推进铅锌资源整合,采取合理方式整合岩盐资源。重点实施江铜铅锌冶炼、江锂电解锌等项目。推进江钨金属镍铬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抓好重点骨干企业裂变扩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争创名牌产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新增3个,总数达到10个。抓好重点园区做优做特。加快推进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樟树及新干盐化工基地等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20个,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突破500亿元。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部署和政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供气、税费征收等方面,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政策差别。设立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加快组建江西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江西发展银行、安康人寿保险公司、江西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抓好南康、修水两家村镇银行开办试点。推进江南证券、瑞奇期货、省国投和国信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积极争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香港大新银行、渣打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赣设立分支机构或机构。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推进泰豪软件、赣锋锂业、三川水表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年内实现5家以上企业上市。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工业设计平台、信息咨询、数字媒体、中介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培植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业集群。加强软件外包基础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依托金庐、中兴、先锋三大软件园,努力把南昌建设成全国性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支持巴士在线与央视合作,建立覆盖全国的移动数字内容平台,打造全国最大移动媒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建设山人文化产业园、共青影视基地、萍乡动漫产业基地等,进一步做强搞活电视、报刊、出版、广告、演艺等产业。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围绕打响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陶瓷特色游、乡村民俗游、度假休闲游。精心办好“2008·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婺源生态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继续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宾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游、购、娱、食、住、行配套功能,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7%。进一步繁荣城乡市场,精心组织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建设和改造30个配送中心,力争全年对农家店的配送商品增加20%。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繁荣、文明、整洁、优美、可持续和创建园林城、生态城、花园城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重点抓好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和重点乡镇建设规划。重要规划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多方案比选。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抓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积极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高中心城镇承载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集中,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1%。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县增强发展能力。对税收增幅高、增量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力争财政总收入超2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0个。加快推进南昌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建设,支持其他设区市完善功能配套,壮大特色产业,切实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积极有序推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沿京九线、浙赣线城市带的发展,积极推进昌九工业走廊等经济带的建设。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对城市经营性用地坚决实行“招拍挂”制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抓好城市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经营管理,促进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5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支持和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大型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战略重组,积极探索增量资产奖励股权、股票期权激励等实施办法。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深入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等各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的投资调控体系;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完善项目备案、核准和审批制度;继续推进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工作。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设区市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县(市)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小火电降价、脱硫加价政策,分步推进工业用电同网同价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处理费制度,做好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核定工作,出台资源有偿占用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推进融资担保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提高产业对接的层次和水平,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承接转移、主动对接,促进一批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落户江西;通过建立孵化园区、股权出让、嫁接改造、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各类投资基金落户江西;采取提供科研条件、给予高薪报酬、利用猎头公司推荐等多种方式,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构建外贸出口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加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能力和产品品牌建设,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轻纺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南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发利用煤炭、矿产和林木等战略性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境外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承包工程规模,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抓好南昌、九江、赣州出口加工区和新余、吉安加工贸易集中区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巩固“铁、空、水、海”联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落实支持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搭建和完善“百姓创家业”平台,放宽全民创业的市场准入,消除不利于全民创业的限制性规定,努力为创业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创业舞台。

6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主要是建成铜九铁路,续建昌九城际铁路、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向莆铁路,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衡茶吉铁路,推进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配合国家实施京九铁路、武九铁路和横南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展杭南长客运专线、南昌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地方铁路专用线规划工作,开工建设樟树新干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用线。公路,主要是建成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续建瑞金至赣州、萍乡至洪口界、景德镇绕城湘湖至丽阳段等3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隘岭至瑞金、九江至瑞昌、上饶至武夷山、石城至吉安等5条高速公路,推进吉安至莲花、抚州至吉安等8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继续安排农村公路改造1万公里,启动县到乡公路改造工程。水运,重点是建设九江城西港区等四个码头,开工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南昌赣江东河四级航道,开展南昌至湖口二级航道前期工作。民航,主要是建成赣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北机场扩建工程,配套建设昌北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景德镇机场扩建前期工作。管道运输,主要是基本建成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天然气入赣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南京—九江—武汉原油输送管道。完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是建成华能瑞金电厂2台35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新昌电厂、贵溪电厂、华能井冈山电厂四台60万千瓦级机组,力争开工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超高压50万伏输变电“八站十线”工程。配合中央有关企业,续建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实施286个城镇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力争今年新增日供水能力35万吨、供水管网120公里,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污水日处理能力34万吨、管网210公里。抓好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设施工程、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宽带网村村通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

7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工程,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江铜贵溪冶炼厂废渣选矿扩建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景德镇陶瓷窑炉改造、九江鑫山水泥余热发电等节能项目,龙南和利稀土技术改造、峡江雄狮造纸废水“零排放”等清洁生产项目,组织实施好萍乡市、星火工业园、华春集团等部级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加强生态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按照“七个不准”的原则,加大鄱阳湖、“五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十大工程”。选择3个市、11个县、20个乡镇、10个工业园区,开展创建生态城、生态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加强环境保护。按照“五个一流”目标和“五个零排放”要求,组织实施工业园区超标污水零排放等七大专项环保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火电厂脱硫改造。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九江、赣州等城市建设危险物、医疗废物处理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关闭调整3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和淘汰其他落后产能。抓紧修订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行业发展。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污水管网,按建成长度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进行奖励;对已纳入规划的在建配套管网,按公里补助。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设施建设。

8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今年省财政再新增50亿元,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八个方面60件实事。重点是: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来抓,新增小额贷款50%,扩大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规模,确保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力争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8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的规模和范围,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扩大到510万人、260万人、6万人和260万人。切实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农村低保人数,提高财政对城乡低保对象补差标准。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争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410万、参合农民住院一次报账率达到90%;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将新增的5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继续推进济困助学,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民办学校学生进行补助;完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给予适当补助,对山区、库区、湖区等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构建高、中、低相配套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价格体系,力争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6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23万户以上。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8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贫,将移民搬迁扶贫扩大到41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完成5万人搬迁。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解决好1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2万户;开通463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接通4000个行政村的网络宽带,新增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调控好重要商品的价格,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防止大米、肉类、禽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

第3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永城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和谐有序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我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2.32亿元,增长9.6%,居直管县第一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2.69亿元,同比增长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21.09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44.8:43.8,第三产业占比突破40%。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48.6%。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导产业链得到了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大力实施“三大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企业20家。面粉食品转型加快,鑫鼎食品二期、麦客多食品二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食品产业园年产值实现7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到25.0%,总量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升到11.0%。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了“四优四化”及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先后组织实施了“3030”优质小麦工程,“10010”优质大豆花生工程;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150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90万亩,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供给质量。农业生产总体良好,全年粮食再获丰收。

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点、知名品牌。第三产业增长平稳,全年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总部型企业达到近300家。全市电商企业年销售额30亿元。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共接待游客321.18万人次、增长27.8%,实现综合收入5.89亿元、增长30.9%。

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聚力推进“双创”,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6548户、增长45%,新发展企业3745户、增长75%,市场主体总数达78648户。新认定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协鑫光伏、林洋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协鑫垃圾发电等项目进展顺利,4个风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复。

产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夯实。实施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对标改造升级,实施服务业“两区”优化提质升级,经开区和商务中心区双双晋级全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在全省三星级服务业“两区”中排名第一。经开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6%,增加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5%,税收增长10.8%。商务中心区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亿元,税收3.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新入库企业104家,全部法人单位达到325家。

(三)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

招商选资成效突出。2018年全市新签约招商项目84个,新开工建设招商项目69个,续建投资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6个,建成投产及开业运营招商项目5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69.9亿元,利用外资4468万美元。

重大项目强力支撑。2018年谋划八大类工程133个项目,总投资416.17亿元。其中,安排较大项目68个,总投资321.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8.5亿元,完成投资116.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07.6%,建成投产或竣工项目21个。省下达我市A类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1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3.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3.2%,综合排名位居十个直管县市第一位。

    (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

强力推进百城提质建设工程。编制、修订完成了《永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32项专项规划。围绕打通城市外环,加快构建城市交通环路闭合圈,实施了东环、西环、南环等项目,累计完成市政道路26公里。汽车物流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双十双百”工程。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提标工程,实施城市水系工程、雨污分流工程、城区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总目标。2018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计划完成投资76.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7.7亿元。

规范有序建设特色小镇。拓展特色小镇功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转移延伸。芒山镇被命名为中国汉文化研究基地,在以汉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下,全镇经济转型升级。

(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

    强化农村产业支撑。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动力,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部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电商进农村服务网点基本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实现了“农产品走出去”和“工业品下乡”。

加快乡村绿色发展。突出抓好农村“四大革命”, “厕所革命”上,农户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年底前实现全覆盖;“保洁革命”上,全市29个乡镇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的保洁机制;“乡风革命”上,推进“敬老尚俭”工程,倡树文明新风。“道路革命”上,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 启动了“庄庄通”“户户通”工程。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道路、水利、能源、

信息等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升抗旱应急能力。实施了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高工程、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治理水系连通工程、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投入扶贫资金1.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六改一增”工程,高质量完成2099户5446人脱贫任务。

(六)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实施了“全面改薄”,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了公办幼儿园建设,12所农村中小学改薄项目、650套教师周转宿舍项目进展顺利,城区“大班额”问题持续破解。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镇文化大院建设,推动我市优秀文化资源下沉。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扎实推进我市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新增实名制就业1175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4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26人;全市登记失业率3.83%;外出务工53.5万人次,人均务工收入3700元。

    (七)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合作空间。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标准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网站一体化,持续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主动防范金融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集资、金融犯罪,立案查处案件26起,有效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政府债务平稳、无风险,争取各项地方政府债券15.71亿元。

(八)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狠抓农村新能源革命,推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实现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7%。“四水同治”初步构建了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出境河流断面水质所有因子达标率100%。PM10、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三项指标全部走在直管县、商丘市最前列。

(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社会治安持续强化,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广技防联网报警技术,深度推进“平安大喇叭”,持续推进“一村一警”综合联动,积极防范行业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煤炭、煤化工、电解铝、钢铁、面粉食品等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压力巨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仍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不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发展软环境还不够优化,平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等。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146”定位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航向,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入开展“三大攻坚战”,聚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加快推进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五专案为作战图,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以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当好全省县域经济的领跑者、走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增幅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空气优良天数和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2019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突出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快速增长。

狠抓项目保障投资。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按时序、按节点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推进第一批7个省重点A类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年度投资目标38.5亿元。加快八大类185个市属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年产20万吨乙二醇现代煤化工项目、阿凡达机器人高科技项目、孟氏门业(三期)等项目。

精准加力有效投资。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勇于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垄断,向社会资本和外资开放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扫清体制障碍,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服务振兴实体经济。紧盯国家、省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向我市倾斜。准确捕捉国家投资动向和政策信息,全力以赴争资争项争政策。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对接,保持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动能。

积极实施创新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争取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引导骨干企业发展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载体。积极实施“永城制造2025”行动;建成并网发电龙源风力发电、协鑫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长青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打造豫东新能源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成长型项目,加快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我市科技人才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智力支撑。

(三)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产业转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实施好“3030”和“1010”工程。大力发展符合我市特点的具有农业特色的田园经济、林果菜蔬,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效益。持续推进中粮佳家康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健康生态养殖项目。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依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继续做大做强铝精深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带动产业链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经开区承载功能,年内计划投产奥赛精密机械项目(新建)、苏美达二期项目(续建)等。积极改造提升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抓好煤矿改扩项目投产达效。积极稳妥化解落后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

促进服务业提速提质。重点抓好服务业“两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好河南金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招商和运营管理工作,加快中原医院、教育园区、健康运动中心、欧蓓莎三期等项目建设。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培育“千年运河”文化品牌,建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精品文化带。深入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加快旅游“三大支点”建设。推进日月湖景区、时庄申报创建国家4A级景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健全大物流体系,培育壮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发展。突出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现代内贸流通体系。持续推进电商示范创建工作,培育一批本土知名品牌电商,加快电商提质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发展新动能。

(四)突出百城提质,推进新型城镇化。

持续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规范化管理与服务水平,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继续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持续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全国生态城市创建活动,以创促建、以创促管,提升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城区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继续以开展“城市双修”为抓手,重点实施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过程等,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环境、完善热力燃气设施、完善宽带网络设施。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大力支持重点镇发挥优势、特色发展,打造相比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优势,建设一批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镇。以一镇一业为导向,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历史人文小镇。把高庄、陈集、顺和、十八里等乡镇打造为工业强镇,把城关、酂城、马桥、裴桥等乡镇打造为商贸重镇,把芒山、陈官庄等乡镇打造为旅游名镇。

(五)突出乡村振兴,建设宜居乡村。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切实保障有效供给,增加紧缺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种养加一体化,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抓好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一批“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和“五美庭院”。持续推进“四大革命”,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总体能力、建立完善保洁革命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乡风革命精准程度、全面决胜道路革命。加快供水供气、宽带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共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作用。加快乡村低值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强镇域经济引乡村人才。壮大乡镇工业园,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工业园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育壮大乡镇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返乡创业的“凤还巢”政策,打造一支乡村振兴职业农民队伍。

(六)突出基础设施,强化支撑能力。

加强交通支撑体系建设。持续抓好永城段三洋铁路、沱浍河复航工程、连霍高速芒砀山站拓宽工程等一大批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建设S316线豫皖交界至永夏界段改建工程、G343豫皖界至永夏界段改建工程、东环路大桥工程;争取开工建设S201济祁高速至六路环岛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S202线永夏界至G311线段改建工程、S202线G311线至S201线段改建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能源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生物质、风力、光伏、垃圾等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建成运营110千伏蒋口输变、35千伏秦竹园输变、35千伏十八里输变和35千伏太丘输变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永城市永夏矿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

加强水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启动引江济淮永城段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蒋口、马桥、双桥三个项目区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包河刘庄-贺庄段治理工程。维修重建中小河流危桥50座,小型涵闸30座。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护长效机制。

加强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持续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和网络优化升级,实施电子政务重点专项,推进服务平台、数据平台、机构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信息服务渗透融合能力。

(七)突出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配套支持优质企业科技投入、研发投入,增强企业主体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畅通企业家沟通渠道,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家队伍。推进麦客多食品、鑫鼎食品、卢师傅食品、帅翼驰、闽源特钢、科源电子铝箔等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促进二次创业和转型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方面网办优先,能上尽上,一方面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

突出招商选资实效。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重要载体、重大平台,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突出招商实效,注重财税贡献,聚焦高新技术、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成长型项目,持续引进“三高四化”企业,争取全年利用省外资金70亿元以上。

(八)突出人居环境,打造生态之城。

抓住和用好国家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改善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强化城市扬尘污染和农业污染防治。强化节能监察,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切实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把确保水质达标、治理黑臭水体、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抓紧抓实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确保水质达标、保障饮水安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全域生态屏障。

(九)突出民生保障,共享发展成果。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持续抓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以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能力为抓手,大力发展养殖、种植、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项扶贫,对脱贫户持续扶持,对新纳入贫困人口精细管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关注妇女儿童、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各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严格落实低保“兜底”政策。保证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对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实行财政补贴。积极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重点实施城区学校新改扩建项目、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及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永城市中心医院老年养护中心、永城市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楼项目建设。

第4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嗜血妖娆”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1-8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全县在县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七一”讲话精神,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为契机,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细落实“五促一保一防一控”,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稳中加固。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54.1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年计划的42.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2.1%、21.9%、13.6%;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34.73亿元,同比增长2.9%,占年计划的39.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亿元,同比增长37.0%,占年计划的4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年计划的45.7%;出口总额29101万元,同比增长13.2%,占年计划的55.9%;实际利用外资30万元(验资口径),占年计划的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81元,同比增长11.1%,占年计划的5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4元,同比增长14.1%,占年计划的43.7%。1-8月,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30.9%,占年计划的79.9%。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34.4%,占年计划的76.3%。

(一)绿色产业加快建设。始终把绿色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更高质量培育“1+3+N”生态食品产业梯队。全力支持圣农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派驻招商、服务专员进驻圣农,全过程全周期对接服务。“十四五”期间圣农拟实施产业项目35项总投资270多亿元,2021年计划开工14项总投资13.4亿元,圣农生物质发电厂项目顺利开工,圣农肉鸡加工六厂、圣农(光泽)鸡业产业化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圣农发展”品牌价值首次突破百亿。圣农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产销分离,带动批发业新增销售额8000万元以上,为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积极推进水、渔、茶、蜂等产业系统发展,加快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武夷山矿泉水生产加工二期、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即将投产,光泽县“稻花鱼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推广。

(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围绕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建立重点工作“三化”管理机制,出台了《光泽县规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从策划、招引、落地、建设、投产等项目成长全链条考核。安排23名县处级领导牵头挂点26个省市重点项目,共选派143人次参与项目推进、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牵引各乡镇各部门系统化系列化谋划推进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以来,共谋划生成项目428个、总投资238.4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40个总投资90.8亿元。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共集中开工项目5批、82项、总投资107.33亿元,开工项目中产业项目53项,总投资88.13亿元,占82.11%;年度计划投资33.8亿元,占38.35%。1-8月,26项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9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4.0%。在全省第二季度“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中获得第4名。

(三)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研究出台《光泽县促进平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机制,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联合预审等服务。创新活力持续激发。申报2021年省级科技项目9项,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福建圣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围2021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南平市唯一一家)和2021年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光泽青年创业孵化园入选2021年度省级众创空间。持续深化科特派机制,打造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现场教学点4个,新选任县级科特派40人,建立利益共同体19个,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探索,启动水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围绕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目标,组织编制《光泽县碳中和先行行动方案》。

(四)宜居品质加快提升。深入推进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出台了《2021年光泽县城乡建设品质提升攻坚方案》,重点围绕“五个提升,十个试点示范工程”,生成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94个,总投资约10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2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0个,新建项目64个。相继建成岭崇撤渡建桥、中山南路等项目,扎实推进梅树湾大桥、乌君山大道等项目建设,贯通东方路、洪济路,加快实施外环东路。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连片棚户区改造,加快中山南路、城东、二一七路、坪山、镇岭、武林路等六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深化“九局六长”网格员巡查队伍建设,深化“好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抓实市容环境整治,推动沿街店面环境、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9个省级试点村及以华桥—官屯—吴屯示范带、油溪—饶坪—上屯示范带、小寺洲—桃林—百石示范带、石城—管蜜—增排4条示范带为重点,推动乡村面貌向“绿化、美化、花化”升级。

(五)民生福址加快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1-8月,全县重点民生支出80463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6%。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谋划教育基础类项目10个,总投资2.98亿元。有序推进校舍维修和附属设施建设,校舍维修2600平方米,城北小学建设基本完工。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截止8月底全县累计接种19.5335万人次。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与省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建立县总医院“外聘名医工作室”。县康养中心基本建成,精神卫生防治院正在基础施工,县医院住院大楼改扩建项目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8月新增城镇就业63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9%。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鸾凤乡油溪村农村幸福院评为五星级农村幸福院,是南平市唯一一家五星级农村幸福院。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我县经济虽然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工业增长动能不足。工业增长缺乏新动能,龙头企业偏少,我县的工业产值增长主要依靠圣农企业带动,圣农发展和圣农食品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87%左右。相比之下,县内其他几大产业,如:中药材加工、水饮品、竹木加工以及茶酒食用菌等产业的产值贡献小,难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上半年全县39家规上工业企业尚有8家企业减停产,减停产面达20.5%,年内要全部实现增速转正存有一定困难。

(二)三产发展提升不快。金融、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缺乏大型企业的有力支撑,观光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营实力较弱,竞争能力不强。主要的指标完成依赖于一两个大企业、大项目,增长支撑点不多。目前尚无新入统规上服务业企业,存量规上服务业企业数也仅有3家。限上商贸企业少、规模小,对社零总额拉动不明显。全县限上商贸企业仅21家,去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餐饮住宿行业经营情况不如往年,导致限上商贸业增长乏力,社零指标增幅不大,且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存在结构不合理,限上和限下的比重分别为20%和80%左右,限上企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项目投资后劲不足。项目谋划水平低。普遍存在为完成谋划任务而谋划。没有按照“可上报争取资金、可推出招商、可落地实施”的要求,导致谋划的项目质量普遍不高,谋划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深入,421个谋划项目八成属于概念性项目,长期停留在纸面上,项目转化率低,难以争取资金、难以推出招商、难以转化实施。省市重点项目数全市末位。项目推进速度慢。在土地要素上,征地拆迁缺乏系统性安排,土地报批困难,土地储备不足,普遍存在项目等地的现象。在资金要素上,由于项目策划水平不高、成熟度不够,融资难度较大。

三、下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全省、全市上半年经济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围绕年初人代会审议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持续推进“五促一保一防一控”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乡村振兴,塑造美丽乡村新格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机关联乡村”机制,重点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衔接,持续促进脱贫村、脱贫群众发展。积极推广“民企带村1+1”、华桥村物业经济等模式,扩大“民企带村”覆盖面,争取年内“民企带村”建制村达60%。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全力对接服务圣农,加快圣农公司改(扩)建养殖场和新建肉鸡养殖场选址建设工作,实现白羽肉鸡出栏3亿羽以上。加快泽汇现代渔业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建成并投产。持续完善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四好”农村道路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供水第二水源引调水工程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止马镇、鸾凤乡11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动乡村面貌显著改变。

(二)突出创新转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好用足“一关一树、一瀑一园、一陶一街、一山一叶、一羽一水”等资源禀赋,抓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集群。继续开展重点企业增产增效行动,加强对年计划新增产值超2000万元的新增长点项目的服务指导,积极帮助减停产企业恢复产能、挖掘潜能,促进增产增效。持续发力,积极培育打造杉关、油溪3A级景区,打造圣农食品、丰圣智能蔬菜、矿泉水等工业游。力争年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家,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业10家、规上服务业2家。加快圣农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技术平台提升为产业(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争取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优化“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争取省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2项。组建成立“邮储行光泽县支行金融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团队”。

(三)加速项目攻坚,坚决稳投资保增长。落实项目闭环管理机制,抓实项目“三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十大提振”“12345”攻坚行动和“五赛五比”活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持续招引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力争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签约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健全完善规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做好用地、用林、资金等要素保障,强力推进2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5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1个省重点项目和1个市重点项目竣工,争取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1.6亿元以上。持续优化项目审批和前期服务,推动已谋划项目、市重大前期项目快转化,实现亿元谋划项目转化率达30%以上和市重大前期项目转化率40%以上,争取更多新谋划项目、重大前期项目列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盘子。积极帮助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17个重点项目征迁,完成土地征收2314亩、房屋拆迁10233平方米,确保全县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四)加快功能完善,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晰城市西拓北进战略布局,高标准制定城西新区规划,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更新并举,加快城西新区、城北新区开发,推进原林化厂等地块老城更新,推动中山台公园、城区景观提升等7处立体绿化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外环东路、城市棚户区改造-林业综合厂地块安置房、城南社会停车场。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将城区老旧43个小区,9064户纳入老旧小区微改造范围,补齐水电路气讯短板,打通消防通道,配建适老化设施。开展坪山、镇岭、寺前街、城西等集中旧屋区成片更新研究,结合防汛排涝城市路网、滨水空间、城市停车场建设需要,科学确定更新范围,通过回购安置房、货币化安置、小地块就地建设安置房等多种手段实现旧城区整体更新。推进城南片区慢行系统建设工程、城市排水提升建设项目、城区污水管网提升工程、城区杆线设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第5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现就推动社区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社区就业工作摆上社区建设的重要位置

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和扩大就业的总体部署,把社区就业工作摆在社区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协调推进。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城市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今后在评估社区建设成果时,将把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和社区就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二、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当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重点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对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和公益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社区工作岗位,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按照“十五”计划提出的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扩大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各地应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鼓励企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兴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要适应市场、转变观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努力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

继续执行从199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好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43号)的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项目取得的收入,在规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将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工商个字〔1998〕第120号)提出的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项政策,为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各级金融机构要按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59号)和《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1998〕278号)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兴办社区服务小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的金融服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多渠道筹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好下岗职工贷款担保问题。各级建设、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解决好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场地安排、项目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优惠政策检查督查制度、部门协商通气制度、社会举报监督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明确免收费用项目和减收费用标准。全面推广一些地方将有关优惠政策印在《再就业人员优惠卡》上,发到下岗职工手中,并对部门收费进行登记的经验,让下岗职工直接了解政策,并加强群众监督,更好地把社区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四、切实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工作职能主动向社区延伸和拓展,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起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已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城市,要努力把网络联接到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发挥街道等基层组织的优势,充分采集社区岗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送到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面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探索社区就业服务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实行劳动保障事务等措施,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并为他们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有关证明等项就业服务,引导他们在社区实现再就业。

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社区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结合社区就业实际需求,努力开发适应社区就业岗位需要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采取实用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广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的带头人,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着力解决好社区就业难点问题

针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存在的社会保险接续等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灵活有效的办法,依法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兴办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向出中心人员讲清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程序、办法和个人帐户基金的结存情况。对在社区再就业的人员可以开设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窗口,方便其参保。要加强对参保人员社会保险档案及个人帐户的管理并随时提供查询服务。根据社区就业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灵活就业形式的相关政策,解决好从业者劳动关系处理、合法权益保障、劳动争议仲裁等具体问题。

六、加强部门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第6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第7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计划与市场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计划与计划经济,市场与市场经济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有必要把计划和计划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区分开来,模糊二者的界线,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计划和市场是可以而且应该相结合,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则不能相结合。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必须把握和处理好计划与计划经济,市场与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四个关系。只有把握和处理好四个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和偏差。

 

一、 计划和计划经济可以兼容,但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

 

计划和计划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甚至可以说计划和计划经济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为计划经济离不开计划手段,没有计划也就谈不上什么计划经济。但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和计划经济的实质、内容和产生存在的时间都是有差别的。计划和计划经济并非同时产生,也不一定非得同时存在。计划比计划经济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得多。一般说来,人类一开始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就有计划。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逐利性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必然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没有计划或计划性,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预定的成效则是相当困难的。在整个人类经济活动过程当中,都有计划,而计划经济并非存在于整个人类经济活动过程当中,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才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建立初期,在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确实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一体制所固有的弊端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它的主要弊端就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大家都吃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市场和市场经济可以兼容,但市场不等于市场经济

 

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可以说市场和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离开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但市场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实质、内容以及产生存在的时间都是有差别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并非同时产生,也不一定非得同时存在。市场比市场经济的产生在时间上要早得多。市场和商品、商品经济是差不多同时产生的,没有市场存在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存在,离开了市场,商品经济就无法运行。市场和商品、商品经济确实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市场经济则是和资本主义制度差不多同时产生的,是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尽管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就产生了,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所以不存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的效率最高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无穷的活力。市场经济之所以具有无穷的活力,带来高效率,是因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开放性和平等互利性,能够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最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带来人们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经济活动方式,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开放的商品经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以及发展了的近现代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经济等。在所有这些经济活动方式中,市场经济是效率最高的经济运行方式。对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所带来的高效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一部伟大著作中,曾给予了热情的赞扬,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1〕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热情赞扬的奇迹,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必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事实也是如此,在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经济空前活跃,充满生机,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无疑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效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振憾。

 

三、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并行不悖

 

计划和市场并非同时产生。一般说来,人们一开始从事经济活动就或多或少就有计划或计划性,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则是商品经济产生以后的事。然而市场产生后并不排斥计划,而是和计划一起调节人们的经济活动。计划与市场都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既然二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那么计划与市场就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兼容互补的。计划和市场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好的结合效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调节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计划调节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2〕也充分说明了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可以结合,同时存在,并行不悖。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决不是说不要社会主义的计划,而是反复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3〕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同时并存合乎经济运行规律,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都可以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来确保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四、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体制,难以兼容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也就是经济体制,是不能兼容的。实行公有制是计划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实行多种所有制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实行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公有制和私有制是根本对立的,是不可以相容的。但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公有制和私有制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容的。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我们已经突破了把公有制和私有制根本对立起来的观念,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运行方式,属于经济体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可兼容性。因此市场经济始终未能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干预和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只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么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的要求来运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如果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两种体制同时运行,则必然阻碍甚至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于把本来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硬是强加于市场经济。如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权力经商,以权谋私的行为等,本来是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绝不是骗子对骗子的经济,“要发财,靠胡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红顶商人”,坑、蒙、拐、骗等不诚信行为是难以容身,无法存在的。把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本来不属于市场经济的问题硬是强加于市场经济,这是对市场经济的偏见。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对经济生活的行政干预和权力的滥用则使以上行为大行其道,欲罢不能。从这个角度看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彻底退出经济运行领域的过程,是限制和减少行政权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是政企职责分开的过程,是减少腐败,提高社会主义经济道德的过程。

 

五、 结语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我认为一是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是从新的功能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十分正确的、创造性的科学思想观点。但并没有明确计划与计划经济,市场与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第一,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是方法,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方式,是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必须区分开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而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调节途径和方法。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同时并存合乎经济运行规律,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同时并存则违反了经济运行规律。也就说,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的结合论、在计划经济与市场关系上的对立论都是正确的。因此,不管是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可以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不排斥市场的,同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不排斥计划的。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可以同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但由于没有完全弄清楚计划与市场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因而使转轨变成了并轨。如不扭转这种倾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将变得非常艰难而漫长。第三,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也不等于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是互补的,是可以内在统一的,也存在主辅的问题,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是互斥的,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根本不存在主辅的问题。所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由建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终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实践上的重大进步和发展。第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计划与计划经济,市场与市场经济,计划与市场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四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尤其是能够使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和偏差。

第8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一、改革滞后的规划体制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我国的规划体制和“五年计划”一直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规划体制在从强计划向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规划的功能性转变上有了明显的进展,“十五”计划不论从编制程序、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但总体上来看,规划体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追赶型和适应性变化,规划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依然明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甚至于缺陷,严重影响了规划本身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包括规划体系紊乱、数量过多过滥;各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相互衔接不密切;规划审批程序不明确、编制程序不规范;过时的规划和内容过多,需要加强的规划不足;重规划的编制过程,轻规划的实施评估等。在规划工作中则具体体现为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部门间各自为政、规划互不衔接,规划内容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下级规划抄上级规划、上级规划无法在下级落实;墙上挂的规划多,可操作实施的规划少等。

“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相比较,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建立,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追求协调发展和降低社会摩擦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联系将进一步突出;经济安全问题更加引起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加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加快,政府将更加重视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设定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对现行的规划体制提出更高的变革要求,这就需要对规划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以建立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规划体制。

二、国外的经验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规划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估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涉及到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规划体制的差异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地位以及路径依赖程度等,这使得各国的规划体制总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存在各种差异。比如在决定规划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方面,美国和英国模式更强调经济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私人物品领域和可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建立和维护供私人资本进行竞争的公共环境上。法国、德国、日本模式则主要体现出政府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战略的特点,强调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采取较多的经济干预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俄罗斯模式则具有典型的体制转型特征,政府规划功能经历了从高度计划的模式到基本放弃,之后又进行恢复和重塑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特点又使得这些国家的规划体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也决定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在规划体制方面的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可供我们吸取和借鉴。

(一)各国具有不同的规划体系,但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功能的不同,各国的规划体系大多包括三大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但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

德国以空间规划为主体,联邦国土规划由联邦政府负责编制,主要是制定联邦范围内的规划目标、全国性的规划标准,并根据各州发展现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调整全国性的布局。对基础结构、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就业机会和定居条件等进行经济区划和平衡。该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由联邦建设部牵头,与有关各部协商后提出规划草案。除这一综合性规划外,联邦政府还负责编制全国性的专业规划如铁路、联邦级的公路和高速公路、主要水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区、军事用地的规划等。联邦规划对州、市、县的规划起指导作用。各州和地方政府要负责编制与上级规划相协调的地区各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法国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计划性”最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法国政府成立了计划总署,负责对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先后制定实施了11个4年经济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对市场作用的日益重视,指令性计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九个计划开始向合同制方向发展,并成为中央政府调节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工具。从第十个计划起,计划合同中量性的指标在减少,衡量结构调整及质量的指标在不断增加。但政府仍通过计划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设计国家的发展战略,缩小社会各界的收入差距。

美国政府具有自己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法国、德国等相比,虽然没有相对固定和直接的国家计划,但联邦政府下设的各委员会和部局都有各自部门的详细规划,并通常通过法案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联邦政府也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临时制定相关规划,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田纳西河谷开发计划等。

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至今,其规划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即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和以指导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一度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总体规划,但在1990年代起又开始着手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000年开始实施了《俄罗斯联邦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2000~2010年),并从1993年开始制定实施了3~4年不等的中期规划,以及1~2年不等的具体实施计划。

日本是一个较多推行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国家。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13个中长期经济计划。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了以下三项经济计划:1992年《生活大国5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1992~1996年)、1995年《新经济5年计划》和1999年《未来10年计划——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及经济新生的政策方针》。同时,日本的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规划也较多吸收了德国的空间规划的经验,对包括土地、交通、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划。

韩国政府也比较重视经济长期发展规划,196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7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后开始实施“新的经济长期设想计划”(1996~2020年),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政府开始调整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

(二)规划的地位和内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规划综合反映了政府管理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取向,是政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从各国规划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规划的内容日益丰富,规划的主体日益明确,规划的程序日益科学化,规划的体系日益完善,规划的权威性日益提高,规划之间的功能界定和相互衔接日益加强。总体上看,规划日益上升为公民意志和国家法律。但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国规划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国家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在变化。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大,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优势越领先,政府的产业政策则越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越向战略性、指导性和定性化方向转变,政府也就越重视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不断弱化,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三)具有规范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和完善的规划法体系

规划编制程序是否规范和民主直接决定着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权威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具有相应的规划法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功能、主要内容、编制程序以及规划调整的法律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规划的制定都要遵从公开性和透明度,民众大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规划都要经过权力机构的审批,一旦通过则通常以法案或法律的形式实施。各国规划的编制过程基本相同,都要遵循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比如德国空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编制阶段。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制规划的初稿。编写人员可以包括内部职员,也可以包括外部聘请的专家。

商讨阶段。政府邀请有关利益各方对规划的初稿进行商讨,讨论过程往往要重复多次。政府综合有关利益各方的意见后,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仍可以对最终稿发表反对意见。

审议阶段。政府将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对最终稿的反对意见以及政府对反对意见的解决办法一并送交议会。议会讨论有关资料,最终表决通过之后,规划就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另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规划都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地区的规划在地区议会批准之后,需要上一级政府最后批准,以保证上下两级规划的一致性。当地方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相冲突时,联邦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地方规划进行指导。理论上讲,如果地方拒绝中央政府的指导,中央政府有权直接修改地方的规划。同时,由于地区规划直接涉及到私人利益,有关利益各方有向上级政府和联邦或中央政府进行申诉的权利。德国各州的规划法,都对规划程序有详细规定。如不按规定程序走,公民可以对通过的规划进行起诉,法院会判规划无效。这种做法虽然容易使制定规划的时间比较长,但由于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最后制定的规划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使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得到保障。规划出台后,也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便于执行。

(四)具有分工明确的规划编制机构体系和健全有效的规划执行评估机制

一个分工明确和职能合理的规划编制机构及体系是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国家在联邦或中央政府大都设有专门的规划部、局、署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总体规划制定的组织、协调工作。比如德国的规划权归三级政府所有,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设有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部,主管立法,制定城市规划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全国经济区规划、区域规划大纲,协调地方、部门之间的工作,掌握部分资金资助地方的城市建设。法国负责协调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机构是计划总署。计划总署可以得到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持,比如国际信息与展望中心(法国官方的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计划数理经济前瞻研究中心、生活条件观察与研究中心等,计划总署给这些机构一定的预算补贴。

与此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规划执行结果的评估,并有一套进行评估的法定程序和运行机制。法国政府在制定规划后,为了使公民更清楚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使国家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责任心,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一个政府的部际评估委员会负责,称全国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由11位专业独立人士组成。全国评估委员会通过与计划总署协调建立评估机构,会同相关的政府部门共同确定规划评估方案和评估费用预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对项目费用落实情况进行确认等,最后出具评估报告。

三、建立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规划是政府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制度。规划的地位在本质上与社会制度无关,而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政府调控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地位有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市场发育不足所造成的缺陷还需要政府进行矫正。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领域,也会存在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弥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生态治理、发展差距、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总体规划的任务就越发紧迫。而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家战略的地位在日益突出,政府制定并实施国家战略的手段和途径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在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要加强;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规划的地位同样不是要削弱,而是要进一步加强。

(二)要坚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广泛借鉴、兼顾实际,适度超前,协调一致”的原则

建立适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规划体制的改革应当坚持几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第一,长远谋划、分步实施。以市场化为方向,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体制作为规划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建立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相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广泛借鉴、兼顾实际。既要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注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相适应,充分反映和体现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适度超前,协调一致。要尽快解决规划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超前性和指导性功能,使规划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体制相协调。

(三)要突出强调和体现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

第一,系统性。要加强不同规划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相互衔接,对规划体系进行高度整合,避免各规划之间交叉重合甚至相互矛盾,建立层次分明、边界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要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的互相衔接。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其编制的依据应该是经同级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要调整解决重点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以及行业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规范性。目前我国规划体制中的制度性规定,有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更多的则是不成文的惯例和约定俗成的做法。规划工作的不规范导致了规划程序上和规划内容上的随意性。因此,规划工作必须走向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规划体制。为此,从长远来看,应该制定《规划编制法》。

第三,有用性。要切实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过时过多过滥的一类规划,特别是许多已经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和不再是政府产业政策调整重点与领域的行业规划。要针对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的与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的地方规划中所存在的雷同和缺乏地方针对性的问题,调整或者不再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编制中长期规划。要针对目前规划内容原则性过强、操作性较差的问题,要通过改进规划编制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第四,权威性。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下级规划和上级规划不衔接,上级规划难以在下级规划落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依法动用司法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四)要重点围绕“四个转变”进行规划体制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规划的领域由较多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向主要以公共产品与服务和非竞争性领域为主转变。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行业和领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因此,沿用传统体制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的规划应该退出,规划的内容要进一步向公共政策领域转变。

第二,规划的体系由以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为主体向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并逐步加强空间规划转变。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全国的综合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区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空间规划应当集中体现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取向,要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第9篇: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离婚和再婚人数增加,经济发达地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殖保健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计划生育组织管理职能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都给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难度。本文主要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出发,对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如何剖析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一、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1994年1月,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这绝对不能动摇。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盲目增加,会严重影响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是极不利的。

(一)生产力的矛盾观决定当下经济社会条件下必需实行计划生育。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就必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之一。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些历史性的转变,离不开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动摇,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计划生育是为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两种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一种宏观调控。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正是在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作出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实行计划生育决不是超越历史阶段,而恰恰是我们过去推行计划生育的某些方法超越了阶段。因此,我们不但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而且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抓好。

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计划生育工作不断遇到过去未曾遇到的冲击。计划生育工作广度增加,难度加大。

(一)目前中国农民生育模式似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的影响,尚处在传统向现代化模式的过渡阶段中。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陈旧的生育观念似对现行的计划生育危害仍很大,一些人似把生育一个男孩作为精神上的最大满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广大地区及经济落后的乡村,思想观念的落后,养老保障事业的滞后,农民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到还是生个独生子最可靠,“养儿防老”观念还很浓厚。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个体经济家庭中,为使家业后继有人,大有“不生儿不罢休”之势,甚至纳妾生子。旧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离婚率升高,婚外恋增多,都对计划生育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二)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刺激了“生男”欲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似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仍以数量为主、质量为辅,这样的经济利益导向使人们对孩子数量有转变的要求,使生育意愿偏离人口控制的要求,计划生育的难度更大,特别是党和国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从而对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同样造成家庭容易多生且一定要生男为止,给计划生育造成负面影响。

(三)世纪大迁徙拷问流动人口管理能力。人口流动和迁移增加,计划生育管理跟不上,信息化管理不系统,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新的难度。人口的空间流动,使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育脱离流出地的行政系统监督,而在流入地也游离于行政系统监督之外,使行政约束弱化。特别是生了双女外逃,想再生一个男孩的夫妇对于计划生育干部真是显得有点无奈。

三、如何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针对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两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对人口控制及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国家人口完全问题。

(一)人口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我国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并接近更替水平,重要原因是育龄妇女婚龄后移,多胎生育有所减少,但仍可能反弹,加上我国近三亿多妇女有生育能力,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大部分尚未达到要求少育的水平,巩固计生成果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三个出生高峰的顶峰,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因此,要提高干部群众对计生工作的再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加快奔小康步伐的大事,一刻也不能放松。

(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计划生育俗称天下第一难,而难就难在农村。乡村干部作为计生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村党支部书记是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村级计生工作的好坏。因此,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生干部队伍面临着需要转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优化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计生工作能力,真正建立起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计生队伍,建立村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村级工作不力、压力不大、责任心不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