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1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国家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大连财经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院的发展,逐渐完成从观念到实践上的转变将成为学校面临的工作主题。为此,工商管理学院针对学校新的理念,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社保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现状

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现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方面从社保专业当前的课程设置介绍;另一方面主要从社保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介绍。

(一)社保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社保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各高校的学科构建基本成形。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产生是从人力资源专业分化而来,但是课程设置也同其他高校相似,设置了必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必修课包括社会保障学、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社会保险实务;专业选修课有企业年金、比较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调查方法及应用、办公软件实务等课程。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区别,如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侧重于管理学领域;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突出社会学领域。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则侧重于管理和社会的结合,而且社保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设置了大部分课程都有实践教学课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及实训室等缺失,所以实践教学形同虚设,这也是大部分高校的通病,也是导致社保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社保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总体说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根据对大连财经学院2012级至2016级社保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调查,该专业的毕业生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为40余人。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也有个别同学自主创业(如2012级毕业生中有一名毕业生开设一家咖啡馆)和继续深造(考取国内研究生或出国深造)。从事社保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今天,社保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比例在逐渐缩小,大部分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和专业无关或者关系较小的其他岗位。

三、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专业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早在1987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何东昌就提出,“高校不应该单纯地将培养理论研究人员作为主要目标,应当把绝大部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大量需要的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人才”。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党的十也提出将引导一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这些都是政策方面的要求。

大连财经学院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重新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为国家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作为大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社保专业,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必须寻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2、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与其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优化阶段,对于中间层次的人才数量将急剧增长。清华大学有关人员对一些生产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明确需求应用型人才的企业占66.2%,需求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占13.7%,既需要应用型人才又需要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占9.8%(孔繁敏,2006)。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样的,社保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迫在眉睫。

3、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这也是进入老龄化国家的标准。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在前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养老不仅涉及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还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医疗等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此外,我国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从业人员没有专业培训,远不能达到当前养老事业发展需求。这也要求社保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侧重点,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老龄化的需求,这也为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

(二)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较“宽”,并且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首先,这个培养目标最终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为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其次,培养目标较“宽”。在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宽窄不均现象。而我院的社保专业培养目标较宽,既有劳动就业领域的人才,还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甚至还有商业保险方面的人才。这种宽泛的定位目标无法引导专业的特色建设,也会浪费资源,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最后,由于缺乏对社保行业的深刻理解,使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与社会需要无法匹配,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

2、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上,注重理论而轻视应用。理论课程较多,忽视了应用型课程。课程更新速度慢,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没有开设新的课程来满足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工作相联系,保证学生相关技能的学习。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社保专业作为在我国开设时间较短的新兴学科,社会保障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随着社会保障事业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社保专业,社保专业师资缺口较大,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老师梯队远未形成,尚缺失高职称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4、培养条件和设备缺失。传统高校专业培养主要依靠图书馆或者其他资料来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就需要应用型的条件和设备来保障。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实践知识很难通过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来实现,而主要需要依靠实验室或者校外实践教学实现。而我院社保专业迄今为止尚且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专门针对社保的教学软件,而一些校外教学实践也尚未得到落实,这也致使本专业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技能和经验,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四、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社保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社保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为后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基础。培养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谁培养人是涉及培养的人才专业领域,重点是专业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涉及专业的针对性问题。针对大连财经学院社保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结合社保专业的情况,专业下属于工商管理学院,同时是从人力资源专业分化出来的专业,我们可以注重培养企业社会保险、企业福利和企业劳动关系为主的专业人才,注重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可以对重复课程进行整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课程之间有一些重复性内容,这样每门课程就会出现重复性教学,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一些重复性章节,进行实践性教学。

2、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社会保障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只有不断适应国内外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才能与世界接轨,与社会需求人才接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开设一些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的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时更新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学生得到最新的内容。

3、增设校内实践仿真模拟课程。社保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院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保障软件等来进行模拟实践教学,模拟社保大厅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社会保险为例,我们可以以政府和企业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整个工作流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学校要加强社保教师培训力度。对我们现在的任教教师加强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践,主要方式包括参加学术会议、教师进修、企业挂职锻炼等,既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保发展的前沿动态,也能了解校外社保业务的实际运行,增强我们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社会紧密联系。

2、增加企业实践教师。学校和教研室可以引进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社保专业实践教师,为社保专业学生讲述实际工作过程,并定期开设讲座,使学生能够增加对将来就业和工作的了解,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也便于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1、社保专业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专门实验室。使学生可以模拟操作,进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的实训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保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社保专业应从多方努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通畅的实习渠道。例如,学校可以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系,让学生参与他们的调查工作,并推荐到相关部门实习。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重要文献[M].海南出版社,1998.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第2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生命教育 项目总结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项目准备

1.确定项目组成员分工。

王宏德、陈卫平教授负责项目的组织策划、总体设计和总结结题;周志军、伍慧玲、刘大中、杨非、周军、黄生贵等负责本项目论文撰写和资料收集整理;胡金枚、卜剑莉、潘鑫、王凤斌等负责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

2.项目开题。

2012年12月12日,项目组召开了开题会,聘请了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刘晓林教授、任丕顺教授、副院长李玉民教授、高教所谭平所长、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战兵教授、劳光辉教授等专家指导完成本项目开题工作。

3.实施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

为了抓好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项目组推行了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具体做法:学校教职员工根据个人特长,开发1-2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每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吸纳10-20名学生参与,组成一个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小组指导教师即为“导师”,学生为学员。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有300多名教师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导师,共4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生活动小组。实行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后,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生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

4.举办各种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组先后聘请:汪文首老师为全院学生主讲了《如何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杨非老师主讲了《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刘建琳老师主讲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学生了解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组老师的指导下,我院学生陶炬的《低碳生活校园行》和赵成华的《大学生志愿者农村环保行动》获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指导教师:唐业仁、伍慧玲);我院学生谭剑锋的《手机道德的构建与实践》获201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指导教师:李宇)。

(二)项目实施

1.利用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为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项目组利用各种方式,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一方面,我院建有机械制造实训基地、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等10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学院推行“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依托湖南省和中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学院已与北汽福田、三一重工、比亚迪汽车、山河智能、、广汽菲亚特等200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就业基地,这非常有利于我院学生顶岗实习的进行。

2.建立了6个社会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

自2011年以来,经过项目组的多方努力,我校先后与故居、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等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共建设了6个社会实践基地。项目组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我们一年组织2次(一个批次400人左右)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充分利用基地资源,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影响和熏陶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如2012年5月12日,项目组组织300多名学生入党积极学员在湖南省益阳南县厂窖开展了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11月,项目组带领我院党校4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到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了我院学生社会实践范围。

近两年,项目组通过举办组织大学生辩论赛、冬季阳光运动、魅力女生评选、学雷锋、健康机电、文艺晚会、校园文明行等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例如从2011年开始,在项目组胡金枚老师的指导下,电气系电器维修小组常年坚持义务为全院师生维修家用电器。

4.组织社会实践,认真总结成果。

项目组组织指导了学院2011级、2012级全体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召开2011级、2012级的学生社会实践汇报会暨总结表彰大会,出版了校本教材《2012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汇编》、《2013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汇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项目组指导学生直接面对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激发学习热情。寒暑假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并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束后,写一份详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2011级、2012级的学生有六千多人参加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共收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六千多份。

二、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效

1.从教师层面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从实际和实践应用出发,让学生所学知识更能贴近实际、贴近需要、贴近社会。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达到了自身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项目组10多名教师通过这三年的项目创新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比如2012年6月,项目组杨非老师课题《“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研究》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C1070)立项;2014年7月1日,项目组杨非、伍慧玲老师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立项。

2.从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校内课程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校外假期社会实践及顶岗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比如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彭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毕业后两年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二)主要成果

1.已立项的子项目。

(1)2012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谭剑锋《手机道德的构建与实践》,(指导教师:李宇)。

(2)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陶炬的《低碳生活校园行》(指导教师:唐业仁)。

2.学生暑期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汇编。

(1)2012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彰与汇编。

(2)2013年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假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表彰与汇编。

3.项目组公开发表的论文。

(1)刘大中,王宏德《浅谈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文,发表在《企业家天地》,2014年第4期。

(2)王宏德,伍慧玲《高职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途径探索》一文发表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三、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一)项目特色

以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路径为研究对象,选题新颖,现实意义强。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路径,为高职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拓方法。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身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项目创新

一是把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调整思想认识、修正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增长才智,在实践中获得社会知识。二是在常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探索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新路径,不仅从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而且从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中服务社会,意义重大,这正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三是推行了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提升社会实践的地位。让学生有倾诉的老师,让老师有牵挂的学生,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四、学生及社会的反响

(一)从学生方面看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能够扎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课堂所学和社会适用有机结合。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认识清楚,能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能力。自2011年以来,随着本项目的实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院现有社会实践部、车工协会、焊工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技术协会、武术协会等6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有7000多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了7000篇社会实践报告。这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锻炼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受益学生达7000人左右。

(二)从社会层面看

学生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学校的美誉,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学生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直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百姓,给社会送温暖、送快乐、送技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广泛赞誉,并且引来其他学校学习,这种影响的扩大正是社会正能量的增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优秀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创新建设试点单位、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工作单位、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等80余项荣誉称号,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对学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大量报道,学生的才干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好评。比如,经权威调研机构麦可思公司(MyCOS)对我院2011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院一年后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4.7%,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高5.1个百分点;一年后的月收入为3350元,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高868元;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3%,比全国高职院校高9个百分点。

(三)从辐射和影响看

通过经验介绍和校际交流,项目组让成果走出校门得以推广。项目组通过组织各种研讨会推广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和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产生辐射作用。例如2012年12月12日,项目组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我院召开“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经验交流会。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任丕顺、刘晓林、李玉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战兵教授、劳光辉教授等及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合各自学院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进行经验交流,并就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研讨会上,项目组主持人陈卫平教授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我院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受到各位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社会影响较好。

参考文献:

[1]龙鹏举,等.关于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第3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 实践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203-02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现转型发展是湖北民族学院 “十三五”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任务,转型发展的核心是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由知识传授模式向能力培养模式转变。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社会生存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立足地方、突出特色、加强应用”的原则,为地方培养合格的规划设计应用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第4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of cultivating nursing students.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a new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worked out, which is consist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evaluation mode, practice bases, practice instructors,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 and second class, aiming to cultivate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nursing talent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Applied talents; Nursing; Construction

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1]是地方高校向新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辽东学院作为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关键是实践,即加强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3],实践性和社会性是护理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适应辽东学院“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品德优良,具有从事护理领域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多年办学经验,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地方高校护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受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这一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4]。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地融合,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1.2 培养模式单一[5]

以往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功能制护理的框架上,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操作为分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基础-临床-实习”培养模式,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要求不能相适应。

1.3 教学方法单调

护理学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以校内培养为主,而这部分又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校外部分以临床实习为主,重点是培养临床操作技能。在这两方面的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与护理职业岗位需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

1.4 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考核以往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没有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全面。

1.5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6]

单一的培养模式、单调的教学模式、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2 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业界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人才培养的进程,从护理专业特点出发,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创建了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均服务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表1)。这样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使实践教学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 设置实践学期

2.2.1 临床见习(实践学时:2周) 临床见习是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到医院和社区见习,通过直接与护理人员、不同护理服务对象接触,使学生对护理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职业和服务群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见习,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护理程序知识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2 专业社会实践(实践学时:1周) 专业社会实践是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实地开展校外实习、社会调查、考察和研究的一项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本课程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护理工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了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护理专业发展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具有运用护理学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7]

在校内实训环节,根据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可分别采用演示法[8]、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9]、角色扮演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10]等。这些方法的采用需要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灵活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4 开设沟通能力训练课程(100学时)

沟通能力训练是以沟通理念学习为经,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交流技能的训练为纬,以演讲、人际交往、求职三大工作情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为宗旨,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及奉献精神,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如自我介绍、演讲与答辩、应对结构与压力面试等技术,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5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11]

实践教学的考核采取全程考核;为提高就业率,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完全按照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制订;除了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进行考核评价;为保证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也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结果中来。

2.6 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12]

2.6.1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 近五年来,医学院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学校-医院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在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教学的同时,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和单位可利用校内基地进行技能考核和培训。这既可促进实验室建设,又加强了校医合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2.6.2 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 争取专项经费,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在教学医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既可用于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也可作为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用于技能考核和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2.6.3 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与当地社区、社区卫生院、养老院、县区的乡镇建立长久的合作,成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地点和场所,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2.6.4 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建立三十多个长期稳定的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锻炼的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2.7 建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3]

为保证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达到“双师”要求,目前护理学专业教师“双师”率为100%;为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专业青年教师保证每年到临床实践半年以上,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施外聘教师计划[14],每年定期聘请校外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授课,指导临床技能操作,使校内实践教学与临床接轨,并让学生体会临床技术操作的要领和特点,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8 建立双控式、过程化实习管理模式[15]

双控式管理指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全程接受学校的实习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也要全程接受实习医院规范的运作体系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习带教制度,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研究实习计划,认真执行和落实,在实习全程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院方的管理和安排。院方按双方签订的协议,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同时,认真按实习计划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

2.9 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16]

通过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各方面才艺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技能、团队精神等都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2.9.1 “5.12护士节”活动 “5.12护士节”活动是我院护理学专业开办以来逐渐形成的专业特色活动。在“5.12护士节”活动中,通过护士授帽仪式、烛光传递、护理礼仪表演、医学生宣誓等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爱患者意识,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参加表演的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锻炼机会,观看表演的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对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9.2 各级护理技能大赛 每年定期举办校级、院级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护理技能。院级竞赛有护理技能竞赛,校级竞赛有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和基础护理学技能竞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护理技能大赛,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发现不足,使实践训练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9.3 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义工活动,慰问看望老人,和院里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服务,了解老人需求和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献爱心;开展社区走访活动,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常识了解情况和临床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帮助社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9.4 开办天使学报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具体负责天使学报的相关业务。天使学报院内定期出版,至今已连续开办九年。在天使学报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9.5 校园文体活动 每年定期开展的院校两级的文体活动包括读书活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学生各展所长,从中培养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5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机构;品牌机构;开发运营模式;创新

Abstract: to develop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is reply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dowment pressur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he operation more successful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typic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operation pattern analysis showed that endowment project success in development operation depends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subject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ension service resourc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bility, one of the most basic is the capital strength and endowment facilities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mode

Keywords: social endowment institutions; Brand agencies; Development operation mode; innovation

一、养老机构的分类及其特征

在我国的实践中,有关养老机构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按有关法律规范所进行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功能及护理技术需求所做的分类、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平常用的做多、最为关注的是按照养老机构的性质的分类,结合中国机构养老的实践,我们大体可以将我国的养老机构分成以下几类:

1、政府办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其服务具有公益性,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护理层次视举办者的行政层次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而异。是综合性的养老机构,能满足多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各级政府举办的护理院(护养院、护老院),以服务于那些在生理机能、心理有残疾,需要专业护理和支持的老人。

3、社区举办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主要为相关社区老人提供短期、基本的养老服务。

4、社会力量举办的护理院,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失能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护理服务。

5、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相关设施并开展运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机构。其中,部分具备强大资本实力和超前(强烈社会责任感)理念的社会机构兴办的老年公寓能为各层次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各地实践中,出现了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由社会机构运营的情况,通过引入社会化机制,提高政府办养老机构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本质上,这些机构依然划归政府举办的各类养老机构中。

本文以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公寓的运营模式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

1、社会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2000】19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及服务队伍专业化。并要求保证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此后,民政部又于2005年11月16日《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就落实国家有关扶持社会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优惠政策做了具体部署,特别就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办福利机构的发展做了可操作性的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至“十一五”期末,全国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社会)养老机构有4141家,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6%,养老服务床位41.2万张,占全国所有养老服务床位的15%,入住老年人总数为23.8万人,占收养老年人总数的11%以上,床位使用率为57.8%。

2、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一批品牌机构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氛围下,社会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投资、捐赠、托管等)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品牌机构,成为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典型。

以老年护理见长的天津鹤童;以医护结合的整体健康养老为目标的河北燕达健康城;以活跃老人颐养见长的上海亲和源;以老年房产滚动开发为支撑,终身养老为理想的北京太阳城;由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探索公益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曜阳老年公寓项目”等。

其中,已经开展运行、涉及土地开发、项目运营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的等多方面内容的有上海亲和源、北京太阳城、河北燕达建康城等。

三、典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开发运营模式

为了更好地分析典型机构的开发运营经验,我们通过构建一个分析模型,根据分析模型中的参数组合,将这些机构经验抽象成模型来表现。分析模型中的指标可以分成四类:

一是开发(运营机构)性质,按其注册不同可以分为民非企业和公司企业

二是与养老设施获取、开发相关的指标:土地取得方式、开发资金来源、开发方式;

三是与养老服务提供(养老设施运营)有关的参指标:养老资源及其组合、定位、理念与能力、服务提供方式等。

四是与扩张方式有关的指标:合作开发式扩张、自我开发式扩张等

第6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 实践教学; LMP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31

实践教学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之一。全面了解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使更多在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社会、体验价值、践行责任、升华思想,是广大专业从教者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含混

“理念”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高校实践教学是受制于专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活动。[1] 但是,纵观近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不难发现,其要么理念不清,将办学理念与专业教育理念相混淆,要么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片面追求实践教学设施配备,造成实践教学或偏离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或成为低层次的业务熟悉过程。

(二)教学体系同质

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因受限于不同教育资源与背景,并坐落于有着不同市场需求的城市,因此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本该立足需求、着眼能力、彰显特色。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据调查,近年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在相关经费配套下尽快完成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纷纷奔赴名校展开调研,学习、参考其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等,有的甚至全全搬回。这不仅使实践培养渐失优势,教学体系趋于同质,而且也造成了毕业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三)教学时间短欠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从时间上得到保证。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任何实践教学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时间过于集中,减少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据统计,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将专业实习集中放在第六学期的前半学期,且实习单位多由学生自由联系。二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除国防教育、思政社会实践、学年论文等必修实践环节外,学生真正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只有6-9周时间。这一点从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设置中也能清楚看到(专业总学分为170-174分。其中,集中实践环节为13-20分,仅占总学分的7%-12%)。

(四)教学管理滞后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下,制定并组织专家审核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施计划;组织、协调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并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利用的活动过程。[2]近年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虽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进步,但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加快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新要求下,还存在以下严重问题:管理理念滞后。重命令,轻服务。管理制度残缺。多规章,少考评。管理机制僵化。喜控制,厌协调。管理方式传统。看结果,略过程。诸如此类问题,直接影响到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成为制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要因。

二、实施“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施“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就是要把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各自为政下的重复、断链式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交流反思为重要环节的“分层次Layered、多门类Many category、重特色Pay attention to characteristic(简称LMP)”的新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分层次实践教学

与理论课程的设置相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提高发展过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系统化分层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层次实践教学,即建立一个由价值认同实践、基础能力实践、职业能力实践和研究能力实践四大环节构成的循序渐进的复合实践教学体系。

1. 价值认同实践。实践教学第一层次,应在第一学期进行。目的是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所选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培养其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专注等积极情感。实践方式可采用“现场见学”和“聆听心声”等。在我国,长期以来未在初高中阶段开设任何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初识教育课程①,因此对于那些主动或被动(调剂生)选择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的大学新生来说,秉持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理念,在实践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专业认同情感是极其重要和必须的。

2. 基本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二层次,应在第一、第二年学期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工作方法和技能,学会“开始共处、开始生存、开始求知、开始探索”。实践方式可采用校内课堂训练与校外现场演练相结合。实践内容包括“人际交往与口语交流”、“应用写作”、“生涯规划”、“文献检索技术”、“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统计数据处理”等。

3. 职业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三层次,应在第三到第六学期间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把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付诸于实践,思考、验证理论内容的同时,熟练掌握各专业职位的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操作技巧。例如,在学习“社会保险概论”课程时,教师应根据面授进度及时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社会保险登记职位”、“社会保险费征缴职位”、“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管理职位”、“社会保险待遇给付职位”及“社会保险统计职位”的业务职责、业务要求、业务内容、业务流程等。实践方式可采用“实验室仿真职位模拟”、“案例讨论”和“用人单位参观学习”等。

4. 研究能力实践。实践教学第四层次,应在第七、第八学期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连线成面”,得心应手地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性或疑难性等综合课题的能力。实践方式可采用“课题参与”和“校外机构实习②”两种。具体操作应分为五步:一是确定‘研究能力实践’的指导教师;二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并公布研究课题名称;三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志向选择课题及指导教师(课题提出教师即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通过面试再次确认学生所选内容实属其深思熟虑之结果;五是按照指导教师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始该层次实践。

(二)多门类实践教学

多门类实践教学强调专业细化,其作为第三、第四层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支撑,要求学校能够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将学生分派至不同的实践机构进行专业实操。如,对今后欲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包括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或民政厅、局等综合性部门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从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学生,应将其分派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等部门进行专门实践;对今后欲进入企业从事劳动保险业务管理的学生,应将其分派至不同性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等等。显然,多门类实践教学能够把理论教学和虚拟教学与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衔接和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多门类实践教学既可以解决校方因某一实习机构名额不足而致的派遣困惑,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学而不专、学而不深等难题。

(三)重特色实践教学

重特色实践教学纵贯于多层次实践教学和多门类实践教学之中,以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解决同质化培养和规避毕业生间恶性竞争为己任。重特色实践教学中的“特色”,是指建立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上的“方向特色”,而非置于专业定位或专业建立初衷之上的其他“特色”。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于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因此专业建设与发展应在立足社会保障学科和专业特色基础上发挥并体现各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例如,法学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强法学功底的社会保障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应能突出法学特色,注重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相结合,对那些在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或民政厅、局等综合性部门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起草、解读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文书的能力;对那些在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利,处理多元养老服务法律纠纷的能力;对那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践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其处理社会保险损失赔偿纠纷,参保纠纷,滞缴、少缴或迟缴社会保险费纠纷,以及社会保险金发放纠纷等各类劳动争议①的能力。

三、基于“LM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支撑与路径选择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落实“LMP”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措施。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普遍存在实践基地建设滞后、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等问题,改革实践教学条件迫在眉睫。

(一)开展“联合教育基地”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要学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须在系统掌握上述几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基地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合教育基地”建设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升华。该思路源于美国辛辛提纳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也称‘专业实践计划’Professional Practice Program)”,但又与其不完全相同:首先,“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尽快实施结构性教育改革,将校内学习与相关生产领域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其次,“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既能与本地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局等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又能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再次,“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能将“联合教育基地实践”列入必修环节,作为学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最后,“联合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能够按照学生的职业志向,定期②、公平地将其分派到不同联合教育基地进行专业实操。[3]

(二)打造“循证实践导师”队伍

“循证”起源于医疗卫生领域(循证医学),原指根据患者特性,医生能够严禁、清晰、明智地利用自己的临床技能,并遵循目前为止研究者提供的最佳研究证据进行医疗决策。20世纪末,这种在医疗领域已打下坚实基础的医学实践模式开始渗透到社会科学等在内的非医学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实践取向。如循证管理学、循证法律学、循证社会工作等等。这些新兴领域尽管诞生时间不尽相同,但他们均已迈入实践领域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循证实践”是提升实践教学科学性与专业性的重要策略。它主张基于最佳研究证据展开实务操作,要求实践者(学生)能从以往凭借直觉或习惯、单兵作战、缺乏实时监管并时常与科学理论脱节的实践方式,转向遵循研究证据,以“最佳证据”保证“最佳实践”的方式上来。[4] 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践者(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也应有较强的问题诊断能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能力以及查找、评价和应用证据的能力等等。显然,这对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讲一时间很难做到,其完成必须借助于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循证实践导师”队伍已刻不容缓。

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循证实践”要求教师要在循证中教学,在教学中循证,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因此,地方院校除通过“挂职”学习使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进一步增强专业教师的科研实力。换句话说,教师应根据不同实践问题,及时检索文献,搜集最佳证据,并科学地评价和应用这些信息,从而正确地指导学生。[5]

2. 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为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能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又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积极探索。指导教师应尽快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式实践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交流反思为重要环节的课题驱动式实践教学”。

(三)践行“全程跟踪管理”制度

“全程跟踪管理”,是指在跟踪测评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反馈管理,达到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1. 跟踪环节划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应分成“实践管理”、“实践指导”和“实践学习”三个跟踪环节。其中,“实践管理”环节由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管理方式、管理能力构成;“实践指导”环节由实践准备、实践指导、实践评价和实践总结构成;“实践学习”环节由实践态度、实践纪律、实践效果构成。

2. 测评反馈设计。首先,应视不同跟踪环节分设测评指标。如,“实践管理”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管理理念指标(以人为本)、管理态度指标(积极性、协作性、责任性、纪律性)、管理方式指标(权威型、合意型)、管理能力指标(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指导”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准备阶段指标(实践计划、实践教材或大纲、实践动员)、指导阶段指标(指导态度与责任、指导内容、指导水平)、评价阶段指标(实习报告批阅与修改、实践成绩评定)和总结阶段指标(实践工作总结);“实践学习”环节的跟踪测评指标应包括:实践态度指标(学习态度、配合态度)、实践纪律指标(出勤纪律、现场纪律)、实践效果指标(实践报告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实践环节成绩)。[5]其次,按照管理者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管理者,管理者对学生、学生对管理者等六条路径实施阶段性测评,并将结果上传至指定机构进行整理汇总。之后,由教学管理系统及时反馈给测评对象,促使其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

[2]向海梅,刘明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63-165.

[3]徐平,徐建中.美国辛辛纳提大学的合作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2):45-48.

[4]杨文登,叶浩生.社会科学的三次“科学化”浪潮:从实证研究、社会技术到循证实践[J].社会科学,2012,(8):110-117.

第7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 改革 完善 高职英语

 

纵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对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拓宽相关知识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展开讨论。 

一、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和完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最近几年,各地的高职院校不断增加,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由此而来产生了很多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纵观目前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状况,存在许多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是继中等英语教学的延续,而在此之前许多学生未接受全面的英语词汇和听力训练,生源的复杂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难度加大;进入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的时间大大减少,远不及在普通高中时的学习时间长,英语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落后,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差,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准则,对英语的教学要求低,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1.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对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要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观念,将课堂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明确学习计划,总结英语学习的方法,挖掘他们的潜力。明确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与学的统一连贯性,培养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创设教学环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传统的授课型转变为交际型,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创设教学环境,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真实言语体验中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新课程要求下,高职英语教学要加强对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顺应当前社会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语言实践训练,强化英语基础知识和口语训练之间的联系,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兴趣,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1.转换教师角色,改变传统观念。新课程下,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重新进行角色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以人为本,关系爱护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至高无上的形象,和学生建立平等学习的关系,相互帮助,启发,激励和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

2.在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新课程改革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很老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的语言技能,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分析,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总结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 

3.改变教学方式,新旧教学方法相结合补充。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在秉承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借鉴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同时辅以传统的课文复述和单词的听写环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教学计划。在新教材中,有大量的语法知识,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并接受。 

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下,

更要求老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注重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更新新的观念,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熏陶,适应新的教材,拓宽相关的知识水平,加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资源。 

5.学生和老师相互交流学习,强化终生学习的思想。新课程要求老师有丰富的知识,不断学习,加强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加强合作,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教导学生,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材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一切以人为本,提取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优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英语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新观念,加强高职英语的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下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顺应社会需求,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美玲;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同庆;;试论新课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第8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实践,我真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它为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它为我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牢实的根基。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各班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各科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习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到病房实习,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插胃管、床上洗头、床上檫浴、口腔护理、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各种灌肠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或向老师及更多的人请教,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一附院实习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平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第9篇: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社工人才;全国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社工人才队伍,招聘专业社工进入社区、机构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事业;社会各界、各级政府正关注与支持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会学与社会工作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全体师生以此为契机,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于2010年1月11日正式撤系改院,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我院发展迈上新台阶及我院社工协会成立之际,为进一步加强与华中地区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本院学生的专业素养,我院应华中地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联合会邀请,参与到第二届华中地区社工文化节中,在此期间将自行组织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并观摩、参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活动,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强专业学习、进一步扩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

二、活动指导思想:

在遵循本院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使同学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平台,搭建一个各高校相互交流、探讨、分享的平台,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在不断扩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弘扬社工文化。

三、活动主题:践行社工理念 实现社工价值

四、活动时间:3月22日——4月15日

五、参与高校: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

六、本校主办组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协会

七、活动组织方式:

1、活动设立总组织协调人员一名,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分工、协调及与其他高校的联络、交流等事宜;

2、社会工作协会在整个活动中起宏观协调的作用;

3、每项活动设立具体责任人一至两名,负责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行及总结;

4、每项活动安排一至两名指导老师,指导活动的开展实施。

八、具体活动项目:

(一)社工文化宣传周

1、 展版宣传

活动时间:3月22日——3月29日

指导老师:金小红老师

活动负责人:肖瑶、罗跃红

活动目的:让本非本专业人员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让本专业的同学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活动方式:

(1)制作大木版海报,对此次社工文化节进行宣传;

(2)制作小塑料展版在东区小树林悬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进行简介;

展出内容:

(1)社会工作基本知识

①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②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外、港台地区及大陆的发展情况;

(2)我校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

①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计划;

②本专业优秀人物介绍及事迹简介;

③本院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状况;

2、 电影展播

活动时间:3月28日、29日晚

指导老师:罗力群老师

活动负责人:刘坤

活动目的:通过与社工实务相关的影片或影象,使同学们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社工的相关知识。

活动方式:(1)观看与社工实务相关的影片或影象;

(2)就片中所涉及的与社工领域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3)由老师对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材料来源:借鉴湖北师范学院或武汉理工大等其他高校资源、通过老师搜集或自己从网上下载;

3、 快乐社工游戏

活动时间:3月22日——3月29日

指导老师:曾永泉老师

活动负责人:钱寅、侯珊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过程使同学们体悟社工实务理念

活动方式:(1)结合展版宣传进行;

(2)在展版宣传的同时,邀请对游戏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

(3)请参与的同学们发表感受;

(4)给游戏优胜者颁发纪念品;

(二)社工实务零接触

1、专业社工情景剧

活动时间:3月29日上午

指导老师:祝平燕老师

活动负责人:冯珊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在模拟实践中更形象深刻的学习社工的工作技巧与方法,体会社工工作的相关理念,饯行社工的价值。

活动方式:寻找相关的经典剧本,结合实际情况对剧本稍做修改,在本院范围内招募演员演出,邀请专业老师或者心理咨询老师对表演进行点评。

2、主题论坛

活动时间:暂定3月29日晚

指导老师:杨生勇、祝平燕老师

活动负责人:石瑛、尹丹

活动目的: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社工老师或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了解当前大陆地区社工发展状况;

活动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暂定三个方案,方案一不行的话实施方案二,方案二不行的话实施方案三;

(1)方案一:请其他高校社工方面的老师;

(2)方案二:请已从事社工方面工作的学姐、学长分享工作经历;

(3)方案三:由在深圳社工机构工作的学姐、学长或其他高校社工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些有关深圳社工发展的资料,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3、走访参观

活动时间:3月30日

指导老师:杨生勇老师

活动负责人:陈海滨

活动目的:让同学走出学校,走近社工,在观摩和亲身体验中,进一步践行社工理念,了解社工价值。

活动方式:

(1)参观武汉市相关的社工服务机构:如湖北慈宁服务处、青少年空间等;

(2)参与社工实务,如参与“临终关怀”社区教育活动的志愿者活动;

(四)社工实务分享:

活动时间:4月11日晚

指导老师:杨生勇老师

活动负责人:杨海雄、邓洪洁

活动目的:由于内地的社工专业在学习期间得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同学,为此,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可使社工专业的同学能都有一个机会更多的了解社会工作的实务。

活动方式:(1)大三参与社工专业实习的同学分享实习经历;

(2)已从事社工专业方面工作的学姐、学长给予我们社工实务方面的指导;

(五)社工文化节闭幕式

活动时间:暂定4月13日

具体事宜安排有待4月初与其他高校及社工协会成员进一步商讨

九、经费预算:

1、展版制作费:100元

2、横幅和海报等活动宣传费:150元

3、邀请社工论坛主讲人的礼物:100元(若院里恰好要邀请专家来做讲座或采用其他形式举办主题论坛,此项支出可删除)

4、邀请专家、评委老师的招待费:50元

5、活动的消耗材料、奖品、游戏道具:100元

6、材料整理、打印、装订费用、后期结果总结:50元

总计:550元

十、预期困难及应对方案:

1、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前积极向院系申请,活动的筹备在经费方面尽可能节省;

2、活动各方面的资源缺乏:

(1)宣传方面:制作海报、展版,写宣传稿、新闻稿、照相机等资源缺乏;积极争取院宣传部的物力、人力支持;

(2)文艺人员:需要参加武汉大学的开幕式,我校应邀要出节目。争取院艺术团人员的支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