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护理考试总结精选(九篇)

护理考试总结

第1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1级必修《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1个护理大专班45名护生做为实验对象,年龄(20.31±1.05)岁,其中女生42名,男生3名。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护生在某考站实际得分的平均数(x)与该站点满分(W)之比计算该站点难度指数(P),即P=x/W。卫生部国家考试中心将试题的难度分为易、中、难3个级别,难度>0.8属“易”,难度在0.4~0.8间属“中”,难度<0.4属“难”。区分度选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成绩计算,区分度D=2×(G-D)/M(高分组指成绩排名占测试总人数前27%者,低分组指成绩排名占测试总人数后27%者,G:表示高分组得分之和,D:表示低分组得分之和,M: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满分之和)。区分度的评价为:D≥0.35为区分度很好;≥0.25~≤0.34为区分度良好;≥0.15~≤0.24为区分度较差;D<0.15为区分度太差,应淘汰。从内容效度、校标关联效度两个方面分析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试效度。内容效度的估计采用专家判断法;同时采用内容效度比(contentvalidityratio,CVR)作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内容效度的量化指标,CVR的计算公式为:CVR=(ni-N/2)×2/N(ni:表示认为某项目代表了相应测试内容的专家人数,N:表示专家总人数)。效度的取值范围0~1,一般来说,效度系数在0.4~0.7,值越大效度越高。用积差相关法求校标关联效度,以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操作考核占35%+期末理论笔试占35%)为校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r作为评估指标。用Cronbach’sα信度系数评估该考试的信度(reliability),并利用积差相关法(Pearson法)计算各站不同评分者所给分数间的相关系数(r),以评估评分者之间的信度。信度r的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信度越高,一般认为r在0.9以上可靠性较好。

1.2.2研究方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顺应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的要求,对实验班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操作示范结合操作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将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引入课堂,将操作技能融入真实的情境中,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德菲尔法的要求,选择该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定针对性的问卷,将初步拟定的考核站点、内容进行专家咨询。根据专家意见、学习进程、课程特点、教学大纲等内容,通过课程组专家及临床资深带教老师反复讨论,确立本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的5个站点,分别是护理评估考站、健康教育站(口试)、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笔试)、中医护理技能1站、中医护理技能2站(其中中医护理技能1站为难度较高的技能站点,中医护理技能2站为较易的技能站点),各站权重均为20%,并确定评分标准。在护理学院在读研究生中遴选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遴选及培训监考人员,进行护生动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前培训,通过预实验进行微调后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隔天对该班进行传统的理论期末笔试及操作考核,以作成绩对比。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t检验;通过描述性统计了解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成绩分布(均数±标准差)、难度、区分度等。

2结果

2.1《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分析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得分为70.20~89.00(77.74±4.33)分。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性W检验,P=0.37,结果表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服从正态分布(P>0.10);平均成绩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87,提示平均成绩分布偏向成绩较低的一边;平均成绩分布的峰度系数为0.80,即高峰态,提示护生的成绩相差不大。

2.2《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考站难度、区分度分析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难度在0.71~0.84,平均难度为0.78,难度属中偏易;区分度在0.15~0.28,平均区分度为0.26,平均区分度良好。

2.3《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效度分析

考试效度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主要从内容效度、校标效度2个方面进行分析。专家咨询结果与课题组审核的结果均认为此次课程中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的内容范围全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可作为评定个人成绩的标准;计算全部项目内容效度比平均数为0.95。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9(P<0.01),为中度相关。

2.4《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信度分析

考试的信度是指通过同一考试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反映了评价工具的稳定性。本次考试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67;除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外,其余考站均安排了2名评分者单独评分,对各站评分者所给的分数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以评估评分者之间的信度,各站点信度系数为0.51~0.94(P<0.01),表明评分者的一致性较高。

3讨论

3.1《中医护理学基础》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质量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总成绩服从正态分布(P>0.10),难度适中,平均区分度良好,内容效度良好,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为中度相关;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67,分析原因为各站点变量测算的是不同纬度的能力,所以计算的α系数不能反映信度,但从各站考核成绩与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相关系数r为0.39(P<0.01),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有效性。除基础与拓展知识考站外,其余考站均安排了2名评分者单独评分,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较高。由此可见,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有效,能较好地反映和区分护生的临床能力。

3.2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考核的作用除了及时地评价,还有导向的作用,通过考核方法方式、评价内容的改变,可促使教师更注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护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引护生注重各种核心能力的锻炼。如通过此次考试,反映出护生对技能的操作完成均较好,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评估缺乏针对性和条理性,思路不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薄弱;沟通时,较多护生用书面语或医学术语进行表述,不注意评价对方是否接受或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进行健康教育时,部分护生照本宣科的照搬课本内的相关内容,忽略了个案的特点,也不注意及时评价宣教的效果。分析原因:一方面,该门课程在教授内容安排上一向较重视护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以往的考核方式也是注重考核护生中医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与长期以往的评价方式,对于尚未真正接触临床的护生而言,易促使其机械地掌握中医护理技能,而对其他内容不能更深一步地理解及运用,将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转化为职业能力。提示以后的《中医护理基础》教学应更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更多、更深入的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学,早期培养护生的护理临床思维模式,加深整体护理、个体化护理的观念,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利于护理人员临床决策能力、护理操作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3.3在《中医护理学基础》运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存在的问题

此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护理技能的2个站点难度偏低;中医护理技能2站和基础与拓展知识站区分度较差、需要改进等。在日后研究中可考虑通过进一步优化站点案例设置和评价细目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站点的难度、区分度;通过指导性自学将基础与拓展知识站考核的范围和深度都进一步的扩大,提高其区分度,以真正地通过考核导向指引护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此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除运用于该课程终末评价外,也可进一步尝试运用于该课程阶段性考核。

第2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届护理中专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妇产科考前辅导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行护士执业证考试,该制度是保障护理安全和护士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检验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2009年开始,应届护理毕业生可以于毕业当年考护士执业证[1],本校从2010年开始,组织学生实习结束后统一回校进行辅导,共50天,150个学时,辅导前,学生已经修完了全部理论课与完成了十个月的临床实习,准备应考。本校于2009年未进行执业证考试辅导的通过率是27%,从2010年开始进行考试辅导,2010年通过率是60%,2011年通过率是71%,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1.辅导方案:

1.1学生回校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与两次模拟考试,均采用人卫网的网络测试,分两个模块,专业实务及实践能力,每个模块150题,每个模块的考试时间为两小时。每次考试后进行考试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2课时安排:内外妇儿和基础护理共安排150课时,其中内外科内容多,学生掌握知识相对差,安排的课时多,内,外科各40课时左右,基础护理内容多,但学生掌握相对好,因此基础护理30课时左右,妇,儿科各20课时左右。每个科目大约用2/3时间进行知识点讲解,1/3时间进行解题分析与重点难点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专业,各个科目的学时有增减。

2.具体实施:2008级护理专业共12个班,其中护理专业8个班、助产专业3个班、英语护理专业2个班。参加考试人数704人。其中英语护理班学生入学分数比护理助产班都要好。

2.1学生回校立即进行一次摸底考试,人卫网的网络考试,(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结果  表1.

科目

总人数

及格人数

及格率

平均分

专业实务

704

11

1.56

46.5

实践能力

704

1

0.14

39.7

题目类型分析  表2.

题目类型

题目数目

护理助产班答对率%

英语护理班答对率

记忆

72

43.2

45.3

理解

88

40.7

44

综合应用

36

34.6

38.1

简单应用

56

44.8

52

分析

44

39.0

41.6

不同科目题目做对率  表3.

科目

题目数n

做对率%

内科

88

31.52

外科

46

35.48

妇产科

42

27.33

儿科

54

42.3

基础护理

58

64.55

《妇产科护理学》摸底考试结果  表4.:

 

护理班

百分比%

助产班

百分比%

英语护理班

百分比%

总人数(n)

432

 

144

 

128

 

平均分

37.3

 

38.2

 

43.5

第3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课程考核;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49-02

考试具有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目前护理教育必需面对和思考的课题。我国高校目前的考试模式和评价制度,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由于考试形式单一和考试方法僵化,严重制约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为此,我们对我院本科护理在校的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的考试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目前,我国高校考试仍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重知识再现、轻能力创造,一考定成绩,这样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课题组针对我院三个年级的30余门课程考试情况进行调查,90%以上的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平时没有阶段性的考试。试卷的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部分课程的试卷完全是选择题。学生在临考前开始复习,主要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缺少对知识的整理和深化,也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2.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我院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以学期末的总结性考试为主,多数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学业成绩的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以200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6门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情况为例(表1),均无期中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加实验成绩占30%。这种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失公平性和准确性,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3.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缺少学生反馈的环节。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命题的科学性。我院护理学专业各门课程普遍缺乏对试卷考核后的总结分析,即使少数的考后总结也非常简单,分析不全面不深刻。考试结束后,缺少教师与学生反馈的环节,教师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沟通,指出其考试的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不足的方面做出辅导。

4.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和管理不合理。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考试课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成绩以百分制为主。而对于考查课,有的高校以闭卷考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由任课老师通过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提问等方式给学生记分,学生多可轻松通过考查课,评价的随意性大。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重视程度区别也非常大。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也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公共课程、学科及专业类课程的考试课所占比例不到40%,专业方向课均为考查课,考查所占比例超过60%以上(表2)。究竟哪些课该作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或“考查课”,界定的标准模糊,说服力不强,可操作性差。人为的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不利于学生对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5.考试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学院对考试课命题有明确的要求,并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组织考试。对于考查课的管理较为宽松,命题和组织考试都由教师自行决定,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课容易通过,考试课难过。在评分标准上,以试卷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相对要规范、科学合理;而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考核学生的,考核标准操作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区分度。考试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二、改革考试现状的思路

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考试应当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护理学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认识学生特长,发现学生学习障碍所在,以便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笔者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考试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允许学生带工具书进行考试,不以考核学生记忆能力为目的,而是考查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的时候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进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09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在应聘回答提问时,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而丧失就业机会。因此,建议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加开卷、口试、阶段性考试的比重,尽量避免以闭卷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的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其自学能力,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改革考试内容和题型。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考查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在考题的设计上,要重点检测学生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上,应适当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例,加大非固定答案的主观题的比例。虽然护士执业考试以选择题为主,但作为非选拔性考试的大学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在出题上应尽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在专业课的考试时,一定要安排技能考试的环节,让学生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操作考试,纸质的试卷一定要出论述性试题,答案不固定,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单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有一考定成绩的趋势,我们必需进行改革。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该包括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50%,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大于50%的比例。

4.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我院护理学专业多数课程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就再没有机会和科任教师见面,考试答案情况学生无从知晓,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考后反馈机制,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安排教师与学生见面,讲评试卷,对学生把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点。同时,试卷质量分析对于提高命题水平、考试质量、教学效果,完善题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试卷质量进行规范化、量化分析,有助于查明课程考试实际结果与考试预期目标间的差距,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正确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客观性,反馈教与学信息的真实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整改措施,同时也是试题库建设及实现教考分离的基础[2]。

5.模糊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人为地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弊端,让学生重视考试课而轻视考查课,教学管理部门对考查课的监管不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护理学专业许多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导论、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必修课程,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护理伦理及法规、五官护理等选修课均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应该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一视同仁,特别在实行学分制后,每门课程按学分计入学生的成绩,考核的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

6.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命题制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都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综上,“考试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构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系统”的基本内涵之一。国外一些高校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能力考查为重点,考试方式多样,试题答案强调开放性,成绩构成具有系统性,评分标准公正,考试机遇多样,成绩评定灵活,有许多可供我国高校考试借鉴的地方[3]。护理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有非常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护理学专业的考试,既要检测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考核相关的技能、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在现有的笔试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口试、答辨和现场操作、阶段测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状,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限,建立健全考试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

[2]刘伟东,屈华,石萍等.试卷分析的量化与规范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00-102.

[3]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555,547.

第4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目标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0-03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它是具有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而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2]。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轮转护士需求,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轮转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应用于轮转护士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的护士30名为试验组,其中本科8名,大专22名。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护士3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0名,大专20名。轮转时间均为两个月。带教老师均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在外科工作5年以上具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两组轮转护士的教育经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按照外科培训计划,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进行入科介绍。对照组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给相应负责该内容的带教老师教学,轮转过程由不同的带教老师完成带教。试验组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带教老师将教学路径表发给轮转护士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与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路径表严格执行由一个带教老师带教一个学生,每阶段均考核目标达标情况,并将教学路径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总带教和护士长,矫正、修改教学路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路径表是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由科室总带教出题,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操作考核在胸腔闭式引流、导尿、灌肠、胃肠减压、心肺复苏、气切护理6项操作中抽取两项,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分,由总带教进行考核。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一份护理查房作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初期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的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试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轮转护士初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77.43±4.56 87.33±3.42 82.60±2.28

试验组(n=30) 77.33±7.27 87.51±4.06 82.44±3.85

t值 0.0638 0.1894 0.1853

P值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轮转护士培训后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83.80±3.48 92.93±1.91 89.46±4.36

试验组(n=30) 93.27±2.29 95.93±1.55 92.89±2.35

t值 12.4268 6.6621 3.787

P值

3 讨论

3.1 建立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的内容相同,避免了由于传授不同的知识引起成绩的差异性。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对于轮转护士的培养方向模糊,往往轮转时师生双方均对教学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而试验组在培训过程中,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入于护理技术教学中[3],明确提出每阶段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给带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检验目标,而且即使中途遇到更换带教老师的情况也不会对轮转护士的培训造成影响;同时学生能预先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前预习,查阅资料,避免了传统教学无序被动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4]。表3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各方面的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照组带教是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沿用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学法,师生的了解较少,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试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它改变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模式,使带教老师能了解自己带教的轮转护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带教老师对带教每阶段严格实施阶段质控,每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内容及时矫正,分析变异原因,及时改正和不断完善。表3结果也显示,在护理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护理实践能力。

总之,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是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适于在轮转带教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73-274.

[2]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5.

[3]蝇宇,赵雁,张欣,等.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

第5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过程化考核 基护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92-01

基础护理学实训(以下简称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向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入,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当前高职基护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基护实训项目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使了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安全文明等情况做出综合的考量,并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前对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并将此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依据,此考量过程不仅仅应贯穿于一个教学单元,更应该贯穿于学期始末[2]。

一、基护实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持续较少。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等现象。传统的基护实训课堂中,通常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传统考核的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护实训考核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散漫、考前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

基础护理实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实训项目的练习,临近期末考试时才开始着手复习,靠死记硬背基护实训流程来应付考试。虽然最后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们对实训操作的把握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仍需提高。

4.传统考核后缺乏总结

传统的期末考试结束通常意味着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在期末实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学生本人,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出现了那些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法。

二、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课下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化考核教师可以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程化考核,获悉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总结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成绩评定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综合成绩包括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分别按照百分制给分。

1.随堂考核

基护实训课堂每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堂中根据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纪律、练习情况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等给以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成绩。

2.阶段性测验

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将基护实训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备用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尿术、鼻饲法、氧气吸入技术)定为重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重点实训项目给与4或以上学时进行学习,最后2学时定为阶段性测验时间进行课堂考核。教师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所需时间安排考核形式(如单独考核、几人同时考核、小组互评式考核等)。课程结束时,取所有重点实训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为阶段性测验成绩。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重,应最大程度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采用必考加抽考的形式进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无菌技术和静脉输液定为必考项目,剩余重点实训项目采用随机抽签考试形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鼻饲法、氧气吸入等临床常见的实训项目采用病案分析的方式考核。期末所考项目平均值即为期末考试成绩。

4.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平时随堂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成绩则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过程化考核改革成效

1.学生出勤率、上课纪律明显好转

过程化考核实施后,学生发现仅靠考前突击和期末考试无法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开始注重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出勤率得到保障,上课纪律也明显好转,基护实训课堂上散漫走神、玩手机等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采用过程化考核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在阶段性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课堂中以及课外开放练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尤其是教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利用课外开放练习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期末实训考核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熟练的完成实训操作。同时教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实施过程化考核是解决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高、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洪莲. 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J]. 中外医疗,2013,04:151+153.

第6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护生;助产学

助产学是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护生能合理、准确地运用助产知识,熟练完成助产操作,培养助产士具备扎实操作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以某个工作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护生思考,通过多途径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最后护生完成该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2]。该教学方法倡导“以任务为驱动”,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中,让护生自主收集和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从而锻炼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在护理教育领域广泛探讨并使用,目前在助产学课程中多运用于实训教学,理论与实训分离的教学方法未能将任务驱动的理念完整体现[3],也未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为提高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护生从事助产岗位的专业能力,2015年9月—2016年1月我院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助产学整体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学院2014级高职助产专业2个班共95名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日制高职助产专业护生;(2)已完成基础课程学习者;(3)第1次学习助产学的高职护生。排除标准:(1)没有全程参与该课程教学者;(2)未参加理论或操作考核者;(3)未参加问卷调查或填写不完整者。以班为单位分组,其中1个班48名为对照组,另1个班47名为观察组。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0.10±0.99)岁;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19.89±0.88)岁。2组护生所在院校年级、性别、年龄、已学课程科目、基础课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2组高职助产专业护生均在2015年9月—2016年1月第3学期开设助产学,以魏碧蓉主编的《高级助产学》为教材[4],由同一教师,同一教材进行授课,共108课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按照章节内容顺序安排教学进程,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法对每一章节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采用以示教法为主的教学法对每一章节的操作部分进行教学。观察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1.2.2教师准备包括研究员和授课教师,研究员2名,负责实施前对授课教师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训、阶段性跟进教学进度、完成护生考核任务(包括理论操作考试测评、调查表发放和回收)。授课教师1名,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职称为中级或以上,承担助产专业教学5年以上,有产科临床工作经验5年以上,负责护生课程教学,包括课前学习引导、课堂教学授课、操作示范、操作指导、课后作业点评。1.2.3资源准备构建由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室,仿真模拟病人,模拟病房,临床医院科室组成的教学实训场所;在学院内部局域网建立助产专业MOOC平台,有精品课程、课件、视频、试题库等内容。1.2.4设计驱动任务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5-10],由研究员、授课老师、三级甲等医院产科护士长组成任务设计组,根据助产学教学内容,以产科实际工作岗位设计总任务,以案例分解为子任务,以产科日常工作分解为分子任务,以工作任务组成细化为工作内容,联系教学大纲与助产专业MOOC平台,组成与工作内容对应的课程学习材料。以第4个总任务“围产儿护理”为例,设计总任务、子任务、分子任务工作内容及课程学习材料,见表1.1.2.5任务驱动的过程新的子任务开始前,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操作,护生以小组学习方式复习材料,并扩充相关内容并制作学习报告。开始任务后,根据细化的分子任务,师生讨论工作内容,护生找出学习报告中与工作内容对应的理论操作,教师随时添加案例病情变化,护生讨论可能的诊断,并在学习报告中寻找支撑点,同时进一步明确与工作内容对应的操作,护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辅以讲授或示范。如“正常新生儿”子任务中,讨论护士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刻需要对新生儿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理论操作,教师新添“新生儿体质量2kg”的身体状况,护生得出诊断为“足月小样儿”,寻找学习报告中支撑该诊断的理论是“新生儿分类”,需要的操作是“新生儿体质量测量”,然后护生开始练习操作,教师辅以讲授和示教。1.2.6完成任务后的总结护生以角色扮演、技能展示或案例讨论完成一项子任务,并制作一份与案例相对应的护理病历或工作报告,完成后护生自评,教师再给予针对性点评,并与护生沟通在完成此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干预,以便顺利开展下一个工作任务。

1.3评价指标观察比较

2组高职助产专业护生的助产学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评价。1.3.1理论操作考试第3学期末所有课程教学结束时,2组同时进行相同的理论操作考试。(1)理论考试以护考大纲为指导设计试卷,包括产科学基础(15道题)、生理产科(25道题)、病理产科(50道题)、围生儿护理(10道题),每题1分,满分为100分,要求护生在120min内完成。(2)操作考试内容为助产学课程实训22个项目[5],护生随机抽签选取其中2项进行考试,根据护生操作规范性、熟练度、操作过程中与产妇的交流、操作后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项操作50分,满分为100分。1.3.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采用张喜琰和李小寒[10]编制的护理专业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22,问卷是由学习动机(8个条目)、自我管理能力(11个条目)、合作能力(5个条目)、信息素质(6个条目)4个维度,共30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法,总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本研究测得Cronbachα系数为0.821。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期末考试前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高职助产专业护生助产学理论操作成绩的比较观察组助产学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2组高职助产专业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比较观察组在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质、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提高高职助产专业护生助产学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

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专业,护生必须通过护考获得从业资格[11],而近几年护考的方向愈加贴近临床实际工作[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助产学理论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生理论考试成绩。传统教学法优势在于系统化教学,护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知识多停留于书本印象而未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知识点融入到任务里,而每项任务的工作内容总有重复,无形中多次记忆知识点;通过完成任务时对病例的分析过程,护生在此期间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在面对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病例分析时能够有依有据的解题,从而提高护生此类题目的得分;通过该教学法,护生不断地进入临床工作岗位角色,执行实际临床工作,为通过现今护考提供了更好的能力基础,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提高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助产学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生操作考试成绩。传统教学法有利于护生掌握单个操作技能,多依靠教师的督促来保证护生练习质量,在护生人数过多时,操作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护生自主学习,故护生在练习操作中更多依靠自觉,练习质量有了保障;同时MOOC平台的充分利用可帮助护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身不足,带着问题去反复观看操作视频,从而更精准的进行练习,故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生操作考试的成绩。

3.2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护生软技能特征的成分之一[13],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护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质均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同时较难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故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14],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质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护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通过任务驱动的职业带入过程,护生以主人翁精神和职业带入感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从每一项工作内容到总任务的完成,护生自己在丰富课前知识贮备的同时,不断的感触到越多的知识贮备就会越加减少任务的困难程度,也就不断的激发护生学习成就感,保持全程学习的高昂状态,从而增强护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扩充课程学习材料,共同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组间合作能力;通过多渠道收集分析资料,锻炼护生信息素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锻炼护生自主地去完成每分解内容,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4结论

第7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基础护理学实训(以下简称基护实训)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是学生走向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入,优质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当前高职基护实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对基护实训项目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促使了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改革。

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安全文明等情况做出综合的考量,并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前对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并将此分数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重要依据,此考量过程不仅仅应贯穿于一个教学单元,更应该贯穿于学期始末[2]。

一、基护实训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持续较少。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不足等现象。传统的基护实训课堂中,通常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督促,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玩手机等消极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2.传统考核的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护实训考核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散漫、考前靠突击复习应对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

基础护理实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实训项目的练习,临近期末考试时才开始着手复习,靠死记硬背基护实训流程来应付考试。虽然最后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但是他们对实训操作的把握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仍需提高。

4.传统考核后缺乏总结

传统的期末考试结束通常意味着本门课程的结束,学生在期末实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学生本人,导致学生虽然通过考试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出现了那些不足,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总结并调整教学方法。

二、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教学设计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将过程化考核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课下练习的积极性。通过过程化考核教师可以动态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程化考核,获悉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错误和个性问题,总结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成绩评定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综合成绩包括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阶段性测验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分别按照百分制给分。

1.随堂考核

基护实训课堂每位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堂中根据学生听课的态度、课堂纪律、练习情况以及实训报告的书写等给以平时学习的随堂考核成绩。

2.阶段性测验

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求,将基护实训项目中的部分项目(备用床、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无菌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肌内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尿术、鼻饲法、氧气吸入技术)定为重点实训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重点实训项目给与4或以上学时进行学习,最后2学时定为阶段性测验时间进行课堂考核。教师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所需时间安排考核形式(如单独考核、几人同时考核、小组互评式考核等)。课程结束时,取所有重点实训项目成绩的平均值为阶段性测验成绩。

3.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重,应最大程度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摒弃传统的单一考试,采用必考加抽考的形式进行。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将无菌技术和静脉输液定为必考项目,剩余重点实训项目采用随机抽签考试形式进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鼻饲法、氧气吸入等临床常见的实训项目采用病案分析的方式考核。期末所考项目平均值即为期末考试成绩。

4.综合成绩

综合成绩=平时随堂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综合成绩则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四、过程化考核改革成效

1.学生出勤率、上课纪律明显好转

过程化考核实施后,学生发现仅靠考前突击和期末考试无法通过本门课程的考试,开始注重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出勤率得到保障,上课纪律也明显好转,基护实训课堂上散漫走神、玩手机等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保障。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

采用过程化考核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在阶段性考核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课堂中以及课外开放练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基础护理实训过程化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尤其是教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的效果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利用课外开放练习时间不断学习和进步,期末实训考核时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熟练的完成实训操作。同时教师也在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第8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1.科室准备

1.1带教计划修订:护士长、科室总带教老师根据院年度带教要求、护生文化程度及上届护生反馈意见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新一年度带教计划。

1.2带教人员确定:采用自愿报名加民主评选产生。首先科内发动,自愿报名。其次,根据护士文化程度、护龄、带教经验、护生评分、临床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定,择优录取,确定带教人员。

1.3带教培训:科总带教老师对带教护士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包括:科室带教计划;具体实施方法、步骤;优秀带教护士介绍带教经验;带教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2.实习生入科教育

2.1入科第一天由总带教老师负责集中教育。讲解科室规章制度;科内人员;病区环境;仪器设备;主要收治病种;常用药物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基本护理操作示教等。并强调医疗安全、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2.2根据护生文化程度差异结合护理院校实习要求,告知其入科后须掌握的临床护理知识、技能;出科考试内容、形式。

2.3护生与总带教老师相互交换联系方式,如:手机号、qq号等,以方便在实习过程中沟通、交流。

通过上述步骤,消除了护生入科时陌生感,对实习科室有了初步了解,对实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能帮助护生顺利开展护理实践工作,较好地完成护理目标。

3.实习过程中人文化带教

3.1带教老师二“主动”。一指主动与护生沟通,随时了解带教计划完成情况,个性化一对一带教。二指主动关心护生生活、交友及情绪变化,予以照顾、帮助。

3.2护生二“主动”。一指主动参与病房管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感情融洽的护患关系。二指积极与老师交流,不断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3护理总带教、护士长对每位护生至少进行一次交流,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鼓励护生参与科室活动,使护生能更好、更快融入新科室。

3.5严抓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护生进行各种形式讲课:即兴提问、小讲课、业务学习、疾病查房,鼓励护生主持讲课等。不断促使护生主动学习,强化理论知识。

4.规范出科考核

4.1理论考试:由科室护理总带教命题,带教老师监考

4.2护理操作考试、整体护理考试由总带教主持、把关。考核结果予立即反馈,肯定优点,指明缺点,告知其改进要点。护士长抽查。

5.带教效果反馈

5.1对护生考核:护生完成出科小结后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根据护生自我评定、平时工作表现、理论考试、操作技能、整体护理考试结果结合实习目标给出总体评价。

5.2对带教老师考核:避免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失真,评价表由护士长发放、收集,并在表格发放前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务求真是、可靠。护生从带教老师带教态度、专业知识、讲课能力、操作技能、教学管理能力等几方面对带教老师作出评价。

第9篇:护理考试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0

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要求和规范分析

1.1 考试内容的重新编订

从纵向上看,早在1995年,我国便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划分为包括内外科护理在内的五大类目,这种模式已经延续发展至2002年。2003年,因与其他资格考试的合并,其考试内容也进行了及时更新并缩减为四项,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更有专业操作能力的检验。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围绕护理学的四大分支而展开,实践操作能力上的考试内容则会涉及到护理学的所有知识要点。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又有了新的举措。它在大纲的设定安排上摒弃了过去以学科分类为首要参考原则的方法,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再局限于各学科间的硬性差别,而是基于系统学的理论视角,综合各疾病类别的临床表现及发病频率,总结日常护理工作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修订后的考试大纲有多方面的细节调整,共包含有21个章节。

1.2 考试科目的变革

改革以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以四大科目为主导,即上文所述的包括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在内的格局安排,改革之后,考试科目的整体结构精简为“专业实务”与“实践能力”两大类别,这两个科目都顺利通过就意味着执业资格考试达到合格级别。

1.3 考试内容更加复杂,对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

除了原先规定的五大护理学科内容,修订后的大纲又新增了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医药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护理伦理学、综合管理等跨越广泛的内容考察,几乎涉猎了与护理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考察手法上,以往强调与重视的是对理论知识的牢固记忆与基本的理解能力,现今的考核重点是应考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所有护理学知识去处理某一指定的护理任务的能力,如此改革主要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护士在考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力与业务处理能力等等。

二、资格考试下护理教学的变化及改革

1、促使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各知识点能细化至学科

为了全面适应与迎合考试大纲的改革要求,基于一定的指导原则将所有考试内容分解到各细小的学科体系中,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对考试内容的全面覆盖。在迎合考试大纲的改革要求,稳步推进护理教学过程之外,以最佳状态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也是大有帮助的。

2、更新护理教学方法

基于系统学的理论视角对考试大纲进行重新修订,更好地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补。比如,新增的临床案例研究就对考生的问题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期待,也迫使教学者不得不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以充分跟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节奏。

3、教学模式追求多样化,克服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

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跨度较改革之前有了大范围的扩充,且有少量内容在以往的护理教学中基本没有涉猎到。这样一来,便可通过开办小型讲座等形式,灵活地传授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兴趣活动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加强对护理学的学习与研究。譬如,可借助“护理操作技术竞赛”等带有竞技性质的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频繁开展内容多样的护理知识讲座,要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重视实习,提高学生临床处理能力

对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研究,可发现其中所界定的护理任务主要是指护士在从事临床工作的三年时间内所最为常见的护理工作。因此,要提升对学生实习经历的重视程度,保持与实习单位的密切联系。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规划,时间上要对学生的临床实践积累与理论知识的储备进行合理的安排,尽力满足考试大纲的要求。各实习定点医院也可适时展开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比赛。上述种种对策都有助于学生对护理学的全面了解,有效提高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3、对护理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借助新形势新背景,以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创新为机遇,深化护理教育教学的改革,着力提升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使护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起来,这也是深化护理教学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曙青,朱碧华.实验后反思在《老年护理学》教学课程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