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教学范文

舞蹈教学精选(九篇)

舞蹈教学

第1篇:舞蹈教学范文

    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它往往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盲目性上。这种盲目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身陷盲目而自以为成竹在胸,却影响了一批批的学生。二、身处盲目却自知,进而就会引发创新的思维意识和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①。这两种态度,前者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前者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始终固守落后的教学方法,意识不到它的错误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盲目的行进在这条所谓正确的道路上,不懂得创新和探索,则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终将误人子弟,从而不能体现为人师长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后者则可经受得起实践对其的检验,这是一种积极地、具有探索精神的、值得肯定的态度。它在某一点或几点上突破陈规、脱颖而出,并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成功,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为舞蹈艺术作出一定的贡献,也体现出个人价值的崇高。与之相比,第一种态度所持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便显得落伍且失败。所以,教学方法是在舞蹈教学竞赛中不断被推动着的,舞蹈教育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如此而不断向前迈进。

    舞蹈方法是舞蹈教学工作进步的动力,也是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使教学工作相对的稳定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反之,则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混乱,结果不堪设想。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关于舞蹈的外开性。外开性是芭蕾舞的特殊运动形式。“外开”是指舞者不论男女均需要从肩、胸、髋、膝、踝五大部位向左右对称的打开,尤其是两脚向外打开90度。这种外开不仅仅具有延长肢体的线条,使人体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又有炫耀贵族气质的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具有使人体最大限度占领舞台空间的能力,运动的灵活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为舞者的身体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这需要科学并有效地进行训练。比如,肩的外开。在教学时,老师应让学生感觉两肩肌肉向两旁打开、延伸,肩胛骨和锁骨向下放。而往往一些老师只片面强调肩向后打开,导致学生背肩、挺胸塌腰。或者根本不强调舞蹈动作中肩外开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动作过程中出现抠肩或耸肩的现象。又如,两腿的外开,两腿应从髋关节转开,腿部肌肉、韧带同时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整条腿向外开,脚向外打开90度,膝盖、脚踝呈向旁方向。有些老师只是一直强调两腿打开,而不解释方法,有些学生就会一直在掰脚,而胯根、膝盖、脚踝仍是抠的。出现貌似两腿打开的假象,这样不但不会达到训练效果,还损伤自己的身体。

    另外,关于肌肉的伸展。芭蕾舞的四大美学原则是“开、绷、立、直”。围绕着芭蕾舞的审美标准,它的运动规律也是遵循这个审美标准,肌肉的用力应是伸展的。拉长了的肌肉自然是细的、长的、紧的线条。有些老师,往往强调“肌肉收紧”,导致学生对肌肉训练进入误区。因为,他们只注重“收紧”,导致臀部、大腿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成短纤维状,使肌肉僵硬,没有弹性,并且越练越发达、粗壮起来,从而破坏了形体的正确发展。肌肉的伸展还需要运用“合力”,实际上就是骨骼肌和肌肉的一种“并拢”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两者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舞蹈也是如此。舞蹈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下,以最大限度体现出它的美丽。所以,即使在多么简单的动作都需要肌肉同时使不同的力,又将这些力合在一起,使之规范、标准,否则,学生就会出现“趔”的现象。

    再者,比如一个具体动作的例子——普利埃。蹲时,双腿的运动路线是向双脚尖方向打开着地下蹲,髋、踝关节的应用方向是向旁弯曲。起时,一方面,用脚和腿的力量推起;另一方面,躯干应从骨盆位置用力向上带动提起,双腿外开的使髋、膝、踝关节伸展到直立状态。“蹲”主要训练的是髋、膝、踝部关节的柔韧性,以使这三个关节的弯曲度更强。因此,在做蹲动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三个关节的柔韧性和弯曲度。在教授蹲时,常常容易把注意力置放在膝关节部分,从而忽略了髋和踝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髋关节一定是向旁边弯曲,也可以通俗地说是“向旁折断”。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抠跨的身体形态。

    以上就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会使舞蹈艺术向正确的、进步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会使舞蹈艺术向错误的、退步的方向发展。舞蹈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方法不只是一种“直感思维”或“灵感思维”,它的科学性是要受实践检验的。我们在总结舞蹈的教学方法是不应发主观臆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应当经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客观的得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在其基础上适当的创新。

    总之,舞蹈艺术是与时代进步,不断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理出一条条理性化、系统化、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高云着.《舞蹈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第2篇:舞蹈教学范文

舞蹈表现力作为舞蹈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是指舞蹈表演者(简称“舞者”)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对舞蹈艺术作品的情感、韵味和风格的表现程度,是舞者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艺术素质。同样的舞蹈由不同的舞者进行表演却会带给观众完全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甚至于相同的舞者在不一样的时间、地点和心境之下,也会有不完全一样的艺术表现。舞者给予观众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讲的舞蹈表现力。我们也可以更通俗地讲,如果观众觉得舞者跳得让人觉得很有感觉和味道的话,这个舞者就具有较高的舞蹈表现力;反之,如果舞者的表演难以在心灵上给予观众以触动的话,那这个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就弱。

二、影响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分析

(一)自身因素

第一,先天的身体因素。先天因素一般就是我们所讲的天赋因素,这和舞蹈表现力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天赋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先天遗传,其不仅为每一个人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且由于遗传素质不尽相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小学生存在不一样的舞蹈表现力。毫无疑问,学生自身先天的身体因素会对他们舞蹈表现力形成较大的影响,天赋较高的有可能会在培养舞蹈表现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先天优势。第二,对舞蹈的认知因素。如果学生对自己所要演绎的舞蹈作品没有真正的理解和学习热情的话,那么再好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都不会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本身对舞蹈有着十分强烈的学习热情的话,那是完全有可能爆发出非常可观的学习潜能。可以说,只有学生内心真正理解舞蹈、热爱舞蹈,才有可能发挥出最好的舞蹈表现力。第三,自身的心理因素。学生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即便拥有精湛的技艺,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进行表演时难以控制自己,必然也会影响到技艺的正常发挥,影响到作品的情感表现。

(二)外部因素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舞蹈表现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重视和培养得到提高的。一般来说,在艺术气氛较为浓厚的家庭,孩子一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说家庭中有人从事舞蹈事业工作,那对于孩子的舞蹈表现力的提升肯定有所帮助。对此,很多没有从事舞蹈事业但非常重视孩子艺术素质发展的家长,都会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如带小孩去参加培训机构的舞蹈学习,或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课外舞蹈培训、舞蹈表演和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第二,学校环境因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接受舞蹈基础教育的重要环境,在学校学生才可以科学系统地接触舞蹈训练。可以说,学校成为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第一课堂,学校舞蹈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舞蹈表现力,一个具有丰富的舞蹈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舞蹈内涵,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舞蹈表现力。

三、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舞蹈训练本身没有任何兴趣的话,那必然产生不出表演欲望,舞蹈表现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充分的发挥。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上需要舞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对舞蹈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大脑发展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舞蹈教师在进行训练时,应尽可能使用形象化方式,帮助他们学习舞蹈动作。如在“学做”舞蹈教学时,可事先向小学生讲解叔叔的英勇形象,然后模仿叔叔进行敬礼、立正。如此不仅可以很快抓住舞蹈人物形象,而且也使孩子们学习起来容易入手。此外,还可让小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舞蹈作品,并在观看的同时配以知识解说,让他们在优美的舞蹈动作和不同的内容表现中提升对舞蹈的兴趣。只有真正激发出了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对舞蹈有着较高的兴趣爱好,才能提升他们对这项艺术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舞蹈表现力。

(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

由于许多小学舞蹈教师误认为舞蹈教育只是一种技能教学,老师只要传授表演技巧,而学生则只要模仿舞蹈表演动作就可以了。殊不知,舞蹈艺术不是机械的技巧表现,而是情感的载体,艺术修养的不足只会导致表演实践难以找准方向。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的舞蹈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舞蹈的感悟和理解,影响到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即便是小学阶段,舞蹈教师也必须努力去提高小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舞蹈,进而提高舞蹈表现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舞蹈作品的文化表现。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小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每一门舞蹈艺术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这就需要对舞蹈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的舞蹈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在舞蹈表现时可以更好地诠释其艺术内涵,进而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和舞蹈关系紧密,舞蹈离不开音乐,绝大部分时候舞蹈都是在音乐的衬托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因此,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于培养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再加上儿童舞蹈配套的音乐大都是相对形象化且有情节的音乐艺术作品,如果我们将其和舞蹈动作完美结合起来的话,就可以向观众极致的展示舞蹈表现力,进而使音乐内涵和舞蹈动作相互升华。小学生在舞蹈表演中之所以常常出现动作衔接不够流畅,大多都是由于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深度不够,所以舞蹈教师在帮助他们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呢?首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让小学生聆听不同音乐,让他们可以用心去领悟音乐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用较为简单的舞蹈动作去领悟和理解音乐。例如,我们可以事先给小学生们欣赏音乐,然后引导他们自行想象音乐中的故事内容,听完之后再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增加他们的音乐理解力。其次,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让小学生去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多去倾听和感受不同的舞蹈音乐,不断提高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最后,应该使用现场实践的方式,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音乐主题让小学生尝试用舞蹈去表现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舞蹈动作的美以及音乐的魅力,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讷讷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力。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

第3篇:舞蹈教学范文

关键词:舞蹈舞感舞蹈教学培养

舞蹈以人体为工具,以形体动作的走位为手段,通过舞蹈运动本身表达作品意图及个人对作品、对生活的思想感情、理解诠释,舞者的身体神态、动作韵律、舞蹈气息、化装扮相等随着音乐的起伏传递给观众其表演作品的深邃,传递舞者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上的共鸣震撼。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的情调,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最体现作品与舞者的是舞蹈感觉,舞蹈感觉好像是看得见,又不是人人都能捕捉得到的精灵,它是对舞蹈理解所体现出来的感受,有的舞者的舞感是得宜于先天舞感天赋好,有的则是后天的引导培养。舞蹈教学中的“舞感”培养可以说是舞蹈艺术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之一,我们通过教学中得到舞感后能够去掌握舞蹈的风味,追寻舞蹈的内涵,找到真正用心舞蹈的感觉!

一、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舞感”

舞蹈是人肢体的动作艺术,动作中律动的“动”是舞蹈的核心。正因如此,舞蹈技艺的难度往往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的要求标准致使有些舞蹈教学较偏重肢体素质的训练,而对于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培养、艺术涵养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舞蹈理论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强调舞蹈编排的美感和内涵性,重视舞蹈者本身的表现力和内在的情感渗透。因此,在许多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的教学也在不断更新理念,在对学生肢体基本功动作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舞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对于舞蹈具体表现来说,一般分为舞者外部肢体动作和内心情感两个部分。外部肢体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内心情感是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因素。这两部分不分先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在动作上与思想情感上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魅力。

1.提高学生感官反应的准确性、协调性和敏锐力

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首先是建立在有肢体动作的“动感”基础上的,所以说舞蹈的动作动感是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个人动作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这个舞蹈者舞蹈水平好坏的根本前提,每个人都有先天反应的差异,都具有先天的不同。有人天生应变能力强,协调性好,有人就较弱。因此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提高舞蹈者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是关键中的关键。

然而,舞蹈的动感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动感,而是对舞蹈这全身各部位动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协调性,这就是舞蹈感觉的基础。舞蹈训练实际也就是这一简单道理的延伸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规范的专业训练逐步扩大舞蹈形体技术范围,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肌肉组织、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与感受力。规范的基础训练是在不断地增进这种动感的敏锐度、协调性和准确度,例如:舞蹈训练中常规的“擦地”动作,舞蹈者长期练习“擦地”,不仅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还加强了脚底、脚尖对于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系统大量的科学练习,不断地接受器官与外界信号的反馈,使得舞蹈者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舞者都需要一个规范系统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训练技能,一方面是对自身动感准确性的培养,这也正是提高自身感官反应准确性和敏锐力的正确途径。2.外部肢体动作的培养

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协调性强、敏锐力强、匀称的外部形态。通过系统基本功的形体训练,最大限度地美化学生肢体的线条,增强学生的肢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其自身素质。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就容易找得到。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我们要在肢体训练的基础上,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潜力作为舞蹈教学的出发点,把情感领悟能力的培养确立为教学的重要标准,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另外舞蹈肢体的表情有时不单单是靠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表现,在一抬手、一投足等动作过程中,气息也是贯穿作品的因素,培养学生身韵中的呼吸协调是做动作的学生去领悟作品的重要途径。

3.内心情感的培养

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舞蹈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悟性入手,通过长期观看欣赏舞蹈作品达到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用心领悟,用情表现,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中去。在内心情感培养中,眼睛的表情非常重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叙述舞蹈及本身的内心情感,所以首先要使学生学会眉目传情。教学中还可以用不同心情、场合的眼神来训练怒眼、喜眼、哭眼、怨眼、哀眼等多种表情,要求学生通过眼神来表达内心世界。

4.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自找题材、自找音乐、自我设计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学生的内在创作激情一旦点燃,就会突破自身而大放异彩。这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舞感能力,提高舞蹈综合素质。

二、舞蹈教学中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可以看出舞蹈都是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舞蹈跟音乐之间存在共同点,舞蹈需要音乐作为铺垫后对其作品进行激化与强化,舞蹈的动作创作都要对应音乐来进行。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音乐的表达更具备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表达产生重叠干扰,而是更进一步的烘托,特别是音乐中的抒情性更是舞蹈生命力的升华。舞蹈教学中,除了舞蹈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外,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舞感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舞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前提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群杰,王淑香.舞蹈感畅想[J].舞蹈,1997.

第4篇:舞蹈教学范文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教学;影响

舞蹈是一种很常见的艺术形式,并且越来越受到欢迎。因为我国民族数量较多,再加上地域差异,所以民间舞蹈的种类较为丰富,为了将民间舞蹈传承下去,各个地区都加强了对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视。舞蹈文化是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学习与欣赏民间舞蹈的人来说,可以从舞蹈文化中体会到人文精神以及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内容,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影响研究,从而探索出更多有利于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的路径。

一、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研究

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舞蹈文化。因为民间舞蹈起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社会上从事民间舞蹈教学的机构、学校有很多。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舞蹈文化融入进去,这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通常是将学科内容作为重点,在文化内容模块上很少涉及,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利于他们在跳舞的过程中正确融入情感,这样会使舞蹈表演缺乏感染力,无法让观众体会到民间舞蹈的魅力。在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之后,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舞蹈进行更多创新。比如在进行孔雀舞教学时,如果舞蹈教师能够将其发展来源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更准确地掌握舞蹈动作,时间久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民间舞蹈学习综合素养,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民间舞蹈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数量较多,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很多艺术文化。舞蹈是一种很常见的艺术形式,由于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知。[1]一方面,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舞蹈文化讲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很多民间舞蹈都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会带有一些有趣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历史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并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学生了解舞蹈文化之后,有助于学生增强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的意识。民间舞蹈是国家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学生保护民间舞蹈的意志越来越坚定,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也将越来越好。

二、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径探索

(一)创新民间舞蹈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舞蹈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舞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媒介,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把舞蹈文化添加进去。比如在教授秧歌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秧歌的发展来源以及适用场景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投入正确的情感,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升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将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联系起来,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成效,就必须保证舞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效率。[2]一方面,舞蹈教师需要对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对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精神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舞蹈教师要有很高的舞蹈教学水平,不仅要自身的舞蹈功底深厚,还要懂得如何将舞蹈的学习技巧传递给学生,进而可以为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第5篇:舞蹈教学范文

舞蹈与美育之间是具有着密切关联的,在现代的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如何能够准确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舞蹈作品的美感,也是舞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不能一味停留于对动作的机械模仿,只有通过学生审美意识加工理解后在通过肢体表达展现出来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美感。本文中将针对舞蹈美育在专业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

舞蹈美育修养;专业舞蹈教学;重要性

舞蹈是人类对于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时代,也可以说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美的欣赏与不断追求的过程,发展至今舞蹈教育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舞蹈与美的紧密联系,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舞蹈美育的价值,能够有效的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可以说舞蹈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与舞蹈的关系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意识、观念、素养,提升受教育者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培养手段。

(二)舞蹈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舞蹈是一种形体的艺术,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每一时期的舞蹈都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追求,可以说舞蹈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体现,因此,对于现代审美教育而言,舞蹈无疑能够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舞蹈自身要求在形体动作上要能够展现出美感,进而通过视觉对观者产生刺激,而同时,舞蹈还往往会配合一些优美的音乐,这也就能够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舞蹈动作虽然是具体可观的,但舞蹈动作所蕴含的内容确是含蓄、隐性的,这就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调动人们的思维意识,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经过想象的加工还能够实现在思想上对于美的进一步体验,这些对于美育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以舞蹈为渠道进行美育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美育有助于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

美育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这既包括外在方面对美的把握,也包括在情感上对于美的把握,通过美育教育来提高舞蹈表演者的审美素质与修养,能够更好地帮助表演者加深对美的认识,增强对美的判断能力,从而对自身的舞蹈动作表现进行积极的调整,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动作与形体当中,并在舞蹈表演中展现出来,这也就能够给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水平也将随着审美素养的增强而得到逐步的提升。

二、舞蹈美育在专业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形体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形体美育是舞蹈美育的重要组成,也是舞蹈美育作用于舞蹈外在层面上的重要部分,舞蹈本身是一种形体艺术,其对于美的表达也主要是通过形体而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对于形体美的把握在舞蹈教学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形体美育更加关注对于学生形体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形态动作来感受美和展现美,其对于学生形体美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包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坐、立、走姿的规范,长期的形体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形体美的表现方法,并养成正确的形体姿势习惯,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姿势,在专业舞蹈教学中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并以审美的视角来评判形体动作完成的效果,这也能够使学生的舞蹈动作表现的更加优美,进而更好的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改善舞蹈教学的效果。而要在专业舞蹈教学当中更好的发挥出形体美育的作用,还需要结合舞蹈类别的不同,针对舞蹈的具体特点,以及对于形体表现的要求,合理制定形体美育的方案,科学选择形体美育的开展方式,使形体美育与舞蹈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形体美育为舞蹈教学更好的提供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在舞蹈教学的基础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形体美的把握,将形体美育融入到舞蹈基本功教学以及舞蹈课堂的各个部分当中,如对于学生在舞蹈课的休息时间中的形体仪态也要加以规范,从而帮助学生良好形体习惯的养成,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信心,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有更好的发挥。

(二)情感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美学大师格洛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道:“舞蹈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在激动人心和陶冶情操上是其他艺术行为难以比拟的”作为一种人体艺术,舞蹈的特殊性极其明显。舞蹈艺术的本体是各种美妙的舞蹈动作。在表达和传递感情方面,舞蹈具有语言和音乐难以达到的妙处。动作是一种舞蹈语言,它是舞者的诉说,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从而达到创造视觉形象来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的基本功能。其中舞者与观者的交流方式主要以“意会”为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主观感受,有时候人们无法将一种美妙的感觉诉说出来,而舞蹈的使命就是将这种细微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也是决定能否将学生培养为“有灵魂的舞者”的关键所在,情感美育所关注的正是人对于情感中美的感知、理解与把握的能力,通过情感美育的作用发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的掌控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舞蹈的表演,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并在学生自我情感的加工下使舞蹈原有的情感内涵得到升华,也是学生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舞蹈的学习以及未来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美育既能够通过舞蹈艺术得以实现,也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而对于专业舞蹈教学而言,无论是形体美育还是情感美育,都能够发挥出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当前时期专业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美育的积极价值,全面推动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的舞蹈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晓旭 单位:大连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郭薇.大学生舞蹈美育教育的意义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第6篇:舞蹈教学范文

关键词:舞蹈;舞蹈理论;接受美学

舞蹈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美的反映,是现代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艺术类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文艺、服饰、人体动态艺术的综合交叉学科。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基数不断增加,艺术类学生人数也呈现增多趋势。学生基数的增多使得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舞蹈理论教学与学生审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应根据学生审美需求设计课堂。

一、接受美学的概念

接受美学的概念是1967年,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HansRobertJauss提出。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接受出发、从受众出发。HansRobertJauss认为一部作品没有读者,就只能是半成品,只有被受众接受,它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接受美学研究的是受众对作品接受、反映的过程中和受众审美、接受效果间的作用关系,基于接受理论而提出。接受美学理论提出后最初应用于文学领域,而后被引入到各个艺术研究领域当中。接受美学的提出丰富了美学研究方法,拓宽了美学研究范围。接受美学反对机械、片面、孤立的艺术研究,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关注受众的参与性和接受效果。

二、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舞蹈艺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舞蹈理论是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能够对舞蹈实践产生一定指导作用的相关理论知识1。不论是在舞蹈实践中,还是舞蹈编排、舞蹈学习、舞蹈表演都需要应用到舞蹈理论,可见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舞蹈理论涉及到舞蹈艺术特点、舞蹈艺术规律、舞蹈艺术发展、舞蹈载体、舞蹈形式、舞蹈类别、舞蹈实质等众多内容,是展开舞蹈实践的前提基础。舞蹈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学生如果想要学好舞蹈,把人体动作优美的组织在一起,展现肢体美,进行舞蹈表演,必须要学会舞蹈理论。若缺少舞蹈理论作为支撑,舞蹈表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多空洞无神,动作杂乱、僵硬,缺乏美感。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舞蹈理论才能使表演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有效性较差,多采用传统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忽视了学生感受和接受效果,这使得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审美取向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厌学情绪。想要增强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教学容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审美价值取向。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间的关系,将接受美学理论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舞蹈不仅是在展现肢体美,同时也是在传达表演者的内在情感,而舞蹈理论就是舞蹈表演内在美的灵魂。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舞蹈理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技能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展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2。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基于接受美学展开舞蹈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和个体感受。首先,教师应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由于当前艺术类学生基数增多,学生文化水平,舞蹈基础,接受能力各有不同。若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就难以得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把适用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从而实现利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如果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基本都不会认真听讲。另外,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忌空谈理论。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3。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舞蹈理论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多媒体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变的简单易懂,多媒体片段的播放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很大帮助。最后,应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想要对学生接受效果进行评价,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教师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学生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根据评价结果就可以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现状不理想。想要提高舞蹈理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积极融入接受美学理论,考虑学生接受效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注释:

1.周雪.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3(11):119-124.

2.杨晓玲.当代美国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11(14):132-135.

第7篇:舞蹈教学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美感;培养方法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个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融合的项目,并通过韵律美和身体美来充分诠释美。舞蹈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动作源自生活。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部分舞蹈教师只注重相关技巧和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完成过程中的美感,致使训练的效果和训练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所以,对于舞蹈教师而言,要在保证学生完成和掌握最基本的舞蹈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舞蹈美感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充分掌握优美舞蹈姿势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上提升舞蹈美感。

一、舞蹈美感的特征

“美”充分展现出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其通过特殊的艺术性让舞蹈充满强烈的魅力与色彩。

(一)形体美形体美是舞蹈形成的先决条件。形体美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出舞蹈的轻松性,而且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诠释人体美。因此,舞蹈的形体美就是把全部的情感都汇集于形体动作之中,最后将美的形象逐一地刻画出来。

(二)动作美动作之美主要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运动展现出来的。当前,现有的舞蹈动作向人们表现出了优美、和谐的动作美,但是由于不同地域所拥有的舞蹈风格和特点不同,致使展现出的舞蹈效果也不尽相同。

(三)音乐美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在。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舞蹈风格的不同,因此在不同动作风格之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可以让舞蹈充分展现出自身的感染力,使得舞蹈更加具有特色。舞蹈的音乐不仅可以吐露出舞者的情感,而且还可以让观众融入表演的情景之中。所以,音乐美有助于舞蹈的创造与发展,并指挥舞者展现出多样化的身体语言。

二、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美感的因素

(一)表现形式和表现欲望差学生在完成相关舞蹈动作的过程之中不能充分地与相应的艺术形象相匹配,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用动作来展现激情,不能通过面部表情、动作节奏来表达情感,致使舞蹈动作单调乏味[1],没有一点吸引力。与此同时,学生也很难沉浸在自己的舞蹈中,无法进行与外界的情感交流,致使舞蹈不能较好地体现出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

(二)技术能力和水平不足虽然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强烈的表演欲望,但由于他们技术能力和水平不足,影响了动作形式的美。比如,他们在学习相关的舞蹈动作时,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则进行,他们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造成动作僵硬、不熟练、不协调。

(三)动作要领理解不到位有一些学生即使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但是他们对相关动作的结构和具体要求认识不清,仅仅是照葫芦画瓢,丢失了动作的相关细节,进而造成舞蹈动作的美感变差。

(四)音乐节奏差由于学生音乐节奏较差,致使动作和舞蹈不能有效、合理地配合。因为对音乐的节拍感知能力低,导致所完成的动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音乐的特点,使得舞蹈动作缺少一定的美感。

三、舞蹈教学中舞蹈美感的培养方法

(一)重视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表现能力对于舞蹈技巧而言,舞蹈美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舞蹈作品与身体运动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作为舞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和平衡能力,达到舞蹈美感对舞蹈基本功的相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舞蹈当中拥有追求美感的意识。第二,舞蹈教师作为一名美学的传播者,要不断探究和钻研美感,有效科学地安排相关的课程及训练,并在展示动作的过程之中充分展现身体美和动作美,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会到舞蹈的美。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舞蹈而言,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强化对学生表演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保证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准确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指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个人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不同的舞蹈风格决定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因此作为舞蹈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各种舞蹈的风格和特点,正确指引学生练习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此外,舞蹈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和舞蹈动作的欲望,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

(三)强化学生美感训练舞蹈动作作为舞蹈最为基本的组成元素之一,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舞蹈,其都是通过人体各部位运动来加以实现的。同时,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之中,由于方向、速度和力量都各不相同,致使传达的舞蹈情感也有所不同。因此,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选择的舞蹈动作难度要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超出学生基本能力的前提下保证每一个动作都要富有特色。对于舞蹈而言,其优美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性之美,并可以挖掘出人性的美好,所以在课堂上,舞蹈教师也不能忽视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和协调性,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美感训练。

(四)培育学生韵律美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要求每一位学生依照不同种类舞蹈的音乐特点和舞蹈节奏,通过舞蹈来展现音乐所流露出的情感,让舞蹈充满较强的感染力。在舞蹈教学时,舞蹈教师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训练中按照舞蹈基本规范练习每一个动作。在练习的同时要注意舞姿与音乐风格之间的统一,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节奏的形式美。与此同时,舞蹈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听音乐,让学生可以听清音乐旋律中所表现出的特定内容和情感,从而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与舞蹈之间节奏的结合,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加强技能技巧训练舞蹈中所蕴含的相关技巧是进行舞蹈表演的重要基础,对展现舞蹈美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强化学生表演技能的训练力度。通过使用相关的方式方法或直接,或间接培育学生的动作美感。例如,通过使用简单、基本的专业动作来进行舞蹈训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动作的美感。对于舞蹈教师而言,要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要善于使用精炼的话语来阐释相关舞蹈动作的特点,并通过优美的示范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2],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表演意识。与此同时,舞蹈教师也要详细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表现潜力。第二,发展良好的素质。拥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是提升运动美感的基础。倘若身体素质较差,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作质量,致使不能充分展现出表现力和塑造力。灵活性是一种重要的身体素质,它不仅反映出完成动作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展现出自身的反应速度。因此,舞蹈教师要在根本上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舞蹈的表现力。第三,强化正确的技术。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之中,舞蹈教师不仅要将每一个动作技术结构解释清楚,而且还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动作的表现。此外,舞蹈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进行直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仔细体会部分动作的细节,深化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

(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对舞蹈的教授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倘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那么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就可以变成一种艺术享受。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时,要用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关爱学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每一位学生热爱舞蹈学习,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动学生进步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第8篇:舞蹈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编创;方法

舞蹈是当下备受大家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这门艺术应该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和对学生终生受用作为目标。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基本功,教会学生各种类型舞蹈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为培养综合性、创作性的舞蹈应用人才打下基础。这不仅能够强有力的提升高校舞蹈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对自己和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目前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长时间以来,高校舞蹈教学都是以专业艺术院校为模板,使用他们所使用的教材,然后生搬硬套用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进行教学,最后再用专业院校的那一套标准严格去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是,由于高校和专业院校之间在城市文化环境、师资力量、学校资源、学生基础、生源吸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以至于教学效果一直到不到想要的效果,更无法体现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质的提升。

(二)很少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学习质量是普通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舞蹈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舞蹈编创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而现阶段,学校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教师很少强调社会因素对于舞蹈编创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校期间也很少主动关注社会需求,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的一两年内很容易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而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此外,舞蹈中处处体现着生活艺术,舞蹈编创教学中忽略了社会现实因素和必要的实践经验,学生过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也无法真是的反映时代特色。

(三)教学方式老套以往教学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常常将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相关门类的知识摄入较少,以至于学生脑海中普遍都是常规教学的内容,但艺术综合素养较差。而且,由于舞蹈编创课程上,很多动作都需要根据文学知识、运动学、风俗学、历史学等才能编创出较好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编创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一种高雅但是又亲民之感。而在舞蹈编创课堂上,教师一般都不会对一个舞蹈进行完整的示范,缺乏综合素养和多样化教学引导的学生就会觉得课程太难且无趣。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编创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顺应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高校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将这种能力运用在舞蹈表演中,而检验学生对这项能力的掌握效果也只能通过舞蹈表演所展现出来。《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专门人才”。在社会各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必须全方位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加顺利,也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舞蹈编创人才才能符合社会需求,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是高校深化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开展舞蹈编创教学必将迎来新的要求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也给这门课程的发展创造了更宽广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伴随素质教育的迅猛推进,高校的舞蹈编创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积极创新和突破,将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视为所有舞蹈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鉴于此,学校需加深学生本学科更深层次的认知,注重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创造力,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舞蹈编创内容。

(三)提升就业率社会在不断发展,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确保学生初入社会时能与具有丰富经验的舞蹈人才竞争。而编创能力是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社会对舞蹈人才的普遍要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专门的舞蹈编创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相对较少,而整体来说,每年选择舞蹈专业的人才都在增加,就现阶段有限的教学资源而论,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这与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率。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编创能力培养的相应对策

(一)明确高校舞蹈编创教学的基本步骤高校舞蹈教学中,在教会学生舞蹈基础知识和一些动作组合后,学生往往还不具备舞蹈编创的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就必须明确编创教学的步骤,可以动作编创、舞句编创、简单舞蹈成品的编创由浅入深、由短变长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舞蹈主要通过人的肢体语言和神态表现艺术魅力,人体即为这门艺术表达的媒介,而作品都是由一个个基础动作构成的,所以,要提升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首先需教会学生编创舞蹈动作。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了解每一个动作的详细组成,鼓励学生对腰、胯、肩、颈等主要部位进行动作变换体验,然后加入其他部位的动作,组合成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在教学时教师需注意,既要让学生掌握各个动作的力学原理、表现技巧等,还要学会根据舞蹈风格融会贯通的编创组合各个动作,以此实现舞蹈编创的教学目标。舞句是特定舞蹈情境下的几个舞蹈动作组成,能够编创舞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舞蹈动作编创能力。此时,教师可以次啊去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编创想象力,鼓励学生在每个舞句的编创过程中表现音乐旋律中的乐思,只有将音乐无动作密切融合,才能精准的表达舞蹈情感。当学生掌握了舞蹈动作和舞句编创得技能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舞蹈成品舞的便传了。在教会学生如何编创成品舞之前,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多分析经典的舞蹈作品,促使学生了解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编创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例如如何巧妙设计舞蹈高潮部分以烘托音乐情绪,不同情感的舞蹈要如何引入和结尾等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更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自己所编创的成品舞之中,以此形成自己的舞蹈风格。

(二)强调舞蹈基础的重要性,强化学习理论知识所有舞蹈作品都是由不同的及出动组成,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编创者,掌握牢固舞蹈基础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要知道如何巧妙地在舞蹈中充分表现出精髓思想、舞蹈魅力、舞蹈情感以及自身独特的感悟,以此为出发点,便能编创出较好的舞蹈成品。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各种基础动作的掌握和理解。另外,不只是要重视舞蹈技能,还需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理论知识是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相关编创知识之前,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舞蹈,在自己编创舞蹈时,因为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存在脑海中,编创框架也会更加清晰。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编创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在编创热情的刺激下也能较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舞蹈编创过程中体会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主动探索和尝试舞蹈编创。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的转变教学模式,适当的给与学生们多一点自己的编创空间,多引导和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试验,,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编创劲头。

(四)提供多样化的舞蹈素材高校舞蹈教材中的所涉及的编创素材有限,这些素材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总结出丰富的素材,然后通过图片、视频、亲自示范等方式成现在学生眼前,并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寻到合适的舞蹈素材。另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采风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编创思维,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各种舞蹈素材的特点,然后运用这些素材编创成成品舞。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舞蹈活动聚集地或是带领学生去观赏舞蹈剧,通过观赏别人的集体舞蹈感受肢体运动规律,通过舞蹈中的旋转、跳跃等等冲击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观赏中感受舞蹈的活力与精神。除此之外,也可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让学生用笔记录下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肢体运动习惯,以此准确掌握各种动物的动作特点。

(五)激发学生的舞蹈想象力舞蹈编创主要通过想象力来发挥作用,高校学生在编创舞蹈时,一定要将自己内心所想融入在作品中,如此才能丰盈作品的内涵。想象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放方法得到提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通过主题想出主题背后的故事,并将故事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第9篇:舞蹈教学范文

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是经过几千年来的积淀而形成的,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共同生活,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各个民族所拥有的不同民族舞蹈都是代表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各个不同的民间舞蹈都在蓬勃发展,只有将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的教学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并且学习到民族舞蹈中的真正内涵。本文开始就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分类,使大家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结合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只有将舞蹈文化更加自然的融入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促进民间舞蹈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舞蹈文化;民间舞蹈;舞蹈教学;研究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且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各不相同,造就了我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民族歌舞艺术文化。

一、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

从我国的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由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古代鬼神的祭祀,产生了原始民族民间舞蹈;随着时间的发展,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文明发展,伴随着国家与城市的建立,民族民间舞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典舞蹈在此时建立并进一步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大工业文明和现代都市的建立和发展,当代舞蹈顺势而生,得到长足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着十分广大的内容,是指包括各个国家中的自然发展的,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与民风民俗紧密相关的各种舞蹈。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同,所以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其相对稳定的地区得以传播和保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经过了长期发展创造,经历了传承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层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分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原生形态指的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心理等共同作用而成的。相对原生形态舞蹈文化来说,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指的是积累与融合,变异形态舞蹈文化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新出现的、不同的舞蹈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内涵。

二、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影响

1、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现状

目前,有关舞蹈教育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就是有关于民间舞蹈教学的,但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聊一聊有关民间舞蹈的内容和知识,在实践课程中练习民间舞蹈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看似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上已经结合了民族舞当地文化,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做法比较牵强,并没有做到有机融合,这样反而会变得“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没有领会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和精华,反而变得混淆。除此之外,在理论课上没有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课上就做的更不好了。舞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遍遍示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单纯的模仿,最后只会教出一群“匠人”,而不会出现大师。虽然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动作的规范性是非常的重要,但是,民族舞蹈的特点是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的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表达着当地的审美情趣。在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要开放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和舞蹈真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积极性,舞蹈教师也应该用优美的动作和高难度的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结合舞蹈文化,加强民间舞蹈的教育

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舞蹈文化,教学老师应积极督促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督促学生自主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料与大师的舞蹈视频,通过小组分析各个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应该对其学习的地方,并将自己的所想所得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除此之外,简单的举个例子,在老师要教授傣族舞蹈之前,应对其进行分析,傣族人非常善良,当地舞蹈具有亚热带特有的风情,信仰佛教,“孔雀舞”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等等,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通过文化的角度分析民族舞蹈的动作和特点,比如说蒙古族的舞蹈经常性出现后点步位,手摆在身体两侧的斜前方位,这正是和蒙古族的生活与文化相关的。因为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蒙古族人非常崇尚鹰,所以在动作上有模仿鹰展翅翱翔的动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模仿马的动作。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文化特征,才能准确的把握蒙古舞蹈的体态特征,才能真正展现蒙古舞蹈的精神和内涵。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与人文教育积极结合。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和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是当中重要的一环,舞蹈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功、技巧,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和舞蹈品味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尝试对简单的舞蹈动作的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民间舞蹈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赞美和鼓励,通过学习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来感染学生的内心,陶冶学生的情操。一种良好的舞蹈文化会使舞蹈的表演者得到内心的升华。

三、总结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舞蹈文化充分融入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不同的民族舞蹈的风格,然后通过进一步学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学会真正的将精神和文化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促进当地的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不仅是全面塑造人格的艺术教育,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促进了我国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作者:王鹏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

参考文献

[1]李霞《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2010(33)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