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医共体对口帮扶精选(九篇)

医共体对口帮扶

第1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一、基本情况

界岭村位于两省三县结合部,下辖11个居民组,现现有居民872户,3098人。全村总面积39604亩,基本耕地2583亩,山地面积37021亩,村集体公益林2999亩,2020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0.36元。

二、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高度重视,认真谋划。一是认真开展调研。2020年年初,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杰带领院扶贫办工作人员赴界岭村开展调研,实地走访贫困户20余户(因病致贫户5户、发展能力不足户3户、因学致贫户10户,因残致贫户2户),查看他们生活状况、政策享受情况、对帮扶干部满意度、听取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年初,在界岭村村部召开了帮扶工作座谈会,会议听取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关于2018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回顾了年度帮扶工作成效,分析了短板和不足,同时听取了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关于结对帮扶工作的诉求;三是细化帮扶措施。在认真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和分析短板不足的基础上,县人民医院与长岭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共同谋划帮扶计划,针对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就医、干部帮扶等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为做好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党建引领,做好基层组织共建工作。一是强化共建力量。为推动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鉴于村两委班子的变动,适时调整了联合党委组成人员,明确了联系人,密切了与村党支部的联系。二是扎实做好基层组织共建工作。一年来,联合党委书记、副书记先后为界岭村党员上党课4次,受教育党员累计达80人次,与会党员听后,倍感亲切,深受教育,受益匪浅;院机关支部、内科支部党员与共建村党员先后共过组织生活2次,参加党员累计达90人次;“七一”期间,县人民医院党委深入界岭村共同开展纪念建党98周年活动,结合界岭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送党课进基层、慰问困难党员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调动了党员积极性,激励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中率先垂范,为全村树立了“脱贫光荣、我要脱贫”榜样作用。三是加大党建投入。为切实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前沿阵地建设,县人民医院党委多次协助指导村部搬迁工作,并捐助党建资金5万元,同时要求村两委在优化后的工作环境中要凝心聚力、团结奋发,抓好支部建设,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强力推进年度工作计划的序时进度,并确保联合党委十件惠民实事的顺利完成。

(三)完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夯实工作基础。贫困户基本信息准确是“精准扶贫、如期脱贫”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脱贫成效,院党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要求,组织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采集并核查贫困户基本信息,督促完善帮扶措施落实,及时完成大数据平台信息修改工作。一是核查贫困户精准帮扶信息。组织包保干部、村干部一同入户规范贫困户基础信息、经济收入、政策保障、包保帮扶、识别退出五个方面档案内容,严格进行贫困户信息核对。二是完善贫困对象动态指标台账。坚持以“两该两不该”问题为导向,严格落实“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工作。三是协助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及时按程序完成动态调整及信息平台录入工作,以确保家庭信息、手册资料、信息平台保持一致。全村2020年通过严格程序动态调整自然变更户中减人15人、增加8人,切实做到贫困人口的信息识别精准。

(四)积极开展社会扶贫,捐资捐物。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我院积极向社会各界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宣传工作,先后联系事业单位、医疗企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和认领援建项目。在我院的积极引荐推动下,向中国福利基金会争取0.3万元体育设施投入到界岭教学点,以利于开展体育运动;中国福利基金会为长岭乡47名就学儿童送去价值2.35万元羽绒服,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与关爱;促成了庐江县人民医院先后两次向界岭村贫困户捐款捐物3万元;江苏吴江红十字会向界岭村困难家庭儿童捐赠价值19.2万元的衣物;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向我院检验科捐赠价值60.8万元的医疗设备;联劝公益基金会向我院国际基层网项目捐赠资金19.48万元;华东中美制药有限公司资助界岭村贫困家庭学生1.6元;宋庆龄基金会协同北京仁泽公益基金会向我院及乡镇医疗机构捐赠肺功能仪25台、雾化泵68台,价值55.2万元;我院还积极筹措资金6.65万元分别用于村部阵地建设,用于义诊免费药品赠送,慰问界岭村贫困户、困难党员、留守儿童;同时在我院帮扶干部的努力下,先后为界岭村贫困家庭销售农副产品5.02万元。在全县开展残疾人免费鉴定工作,截止2020年12月底我院累计成功免费鉴定2064例。

(五)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我院43名帮扶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96户713人,全年共组织帮扶干部及在职职工500余人次进村入户,围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积极宣传脱贫政策,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寻找就业岗位,有效促进了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一是鼓励发展农副产业。2020在全体帮扶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共同鼓励带动下,积极动员贫困家庭发展种养业,帮助179户申报特色产业,年终获得奖补资金累计39.85万元。2020年界岭村被评为县级“特色种养业达标村”。同时,我院帮扶干部积极与有种养业的家庭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年度帮助销售农产品累计5万余元。二是关心关注健康状况。通过频繁的走访,精准的信息摸排帮助33人办理慢性病证;组织大型义诊,开展残疾鉴定90人次;为近千名群众提供医疗服务,针对当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免费发放近8000余元常用药品;三是大力宣传教育脱贫。2020年全村共有167名贫困孩子在学就读,其中春季“两免一补”资助81人、高等教育资助35人、中职就读获得资助14人、学前教育资助9人、28人获得“雨露计划”资助,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5人。四是确保住房安全。2020年通过政策宣传带动,易地搬迁2户4人,危房改造7户(其中贫困户1户)。五是动员贫困人口就业。2020年为县外、县内就业151人申报就业奖补10.66万元,全村设置公益性就业岗位92名,组织15户15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做到了在家有劳动力家庭户均一岗。六是申报扶贫小额贷款。2020年动员帮助21户贫困户申报小额贷款,用于产业发展。八是光伏扶贫。2020年通过政策宣传带动2户参与光伏入股分红产业。九是帮助开展项目建设。2020年在13个扶贫项目之一的桐源到户路段项目资金紧缺关键时刻,我院争取了1万元资金保障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健康脱贫工作扎实推进

(一)“先诊疗、后付费”执行情况。贫困人口2020年1至12月份在我院住院6350人次,除个别意外伤害贫困患者外,其他贫困人口患者均已全面落实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并严格按照要求与贫困人口签订规范的“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协议书”,对于留存资料按月收集装订整理形成档案材料。

(二)“35l”和“180”政策落实情况。按全市统一部署,我院住院HIS系统通过改造升级,与现行健康脱贫政策对接,对贫困人口住院全部实行即时结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兜底等全部“一站式”报销。2020年度1至12月份我院共计享受“351”即时结报6350人次,“180”即时结报8512人次。

(三)大病专项就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贫困人口三十种大病按规范开展专项救治,在门诊专设有“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门诊诊室”,按照要求登记并集中救治,并制定“一对一”诊疗方案。对于在我院就诊病人,逐人逐病建立救治管理台帐。2020年度1月至12月份合计救治996人次。

(四)健康脱贫宣传情况。院内电子屏不间断滚动播放健康脱贫宣传标语、在院宣传栏、门诊就医大厅、住院就医大厅、住院部各楼梯间等固定位置分别设立宣传健康脱贫政策栏,全面宣传健康脱贫政策。各病区医护人员在收治贫困人口就医时,全面做到主动询问、时时提供健康脱贫政策帮助,积极宣传“先诊疗后付费”等优惠政策;在贫困人员出院结算时,积极宣传和落实“一站式”。

(五)贫困人口住院管理情况。对贫困人口住院,实行健康脱贫病房、并标注“贫困人口健康脱贫床头卡”;加强对贫困人口住院指征把握,严防门诊转住院行为;加强贫困人口住院身份核查,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加强贫困人口住院的检查、用药、治疗等稽查,严格用药指征;加强“N+100”疾病目录管理,落实“分级诊疗”和逐级转诊。

四、工作亮点

(一)坚持弘扬“一种精神”。帮扶干部们本着为贫困家庭干实事、为脱贫攻坚做贡献,坚持一户不漏的原则,定期到户走访,问冷暖、问收入、问困难、问打算,解决困难、解答疑惑、解释政策,帮助开展“六净一规范”活动。使得贫困家庭对扶贫政策有了明确了解,对帮扶措施有了认同,对帮扶干部的默默付出有了高度赞许。更加体贴的帮扶干部、更加全面的帮扶措施,不仅进一步拉进了与困难家庭的距离,还增进了与困难家庭的感情,激发了他们积极性,帮助树立了“我要脱贫,脱贫光荣”理念。

(二)坚持发挥“二项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县医院医疗龙头优势。多次组织专家到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到户为病重患者“送医上门”,切实满足偏远农村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将免费医疗服务真正送到百姓家门口。二是充分发挥帮扶干部资源优势。通过三年的真情帮扶,帮扶干部与贫困家庭建立了“相信我、信任我”的稳固帮扶感情,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坚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契机,加强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市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的人才技术交流,把业务骨干“送出去”,把先进技术“带回来”,进一步提升我院医疗服务能力。二是抓好县域结对帮扶工作。2020年我院进一步加大了与庐江县人民医院的结对帮扶力度,通过学科共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时刻保持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科与科之间、院与院之间的业务往来,有效推进科室及医院的发展。三是抓好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第一医共体牵头医院,我院积极落实医改政策,采取措施提升体内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培训,为真正做到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专家治、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费用能降低,为力争实现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目标不懈努力。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年度工作任务和贫困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点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年度帮扶计划、帮扶措施不够具体,有待进一步细化。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对脱贫户、人的典型事迹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医疗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2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正处于转型期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的矛盾较为突出,困难群众比较多。全省150多万城镇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农村有190多万贫困和因灾返贫人口;阜新、朝阳、抚顺、本溪等资源枯竭地区,困难群众更为集中,不少职工家庭是双下岗,有的家里有长期病号,一些家庭的孩子因贫而辍学……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的心,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1年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遍布城乡的扶贫帮困活动。两年来,从机关到企业,从地方到部队,从集体到个人,从刚懂事理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帮扶活动中来。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火热的心,一片片真挚的情,共同汇成了一片爱的海洋。全省城乡大地,到处涌动着进万家门、解万家困、暖万家心的股股暖流,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和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助互济、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当务之急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首先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力组织实施。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积极推进扶贫帮困工作。省委数次召开常委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省长办公会具体落实,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等几个班子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27个文件,对扶贫帮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目标要求,对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分配和检查监督,对完成情况的考核验收和表彰奖励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全省扶贫帮困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带队,一次次地深入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亲切慰问困难群众,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全省先后组织14.1万人组成3.9万个工作组,节日期间深入到城乡困难居民家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广大机关干部识大体、顾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省民政厅、财政厅、计委、经贸委、农业厅等数十个扶贫帮困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各级新闻宣传部门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弘扬正气,营造氛围,为扶贫帮困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全省人民的热情支持下,全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很快由集中性捐赠活动扩展为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双百村”开发扶贫等多种形式,受助对象也由困难群众延伸到共和国的老功臣,其广度和深度在辽宁历史上前所未有,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共筹集扶贫帮困款物33亿元,帮扶、救助特困群众1100多万人次。

———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拨款2400万元,对建国以来省级以上基层和一线劳模实施补助。

———组织8次大规模医疗扶贫行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诊治病人4.7万人次,其中大病、重病2.3万人次,全省所有农村县的大部分乡村全部受益。

———捐建希望小学129所,资助贫困学生56483名;组织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11.8万人。

———“双百村”扶贫开发覆盖5万户贫困农户,受益人口近20万人,实现人均增收400元,14万人已初步摘掉了贫困帽子。

……

我们的社会不仅要成为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还要成为充满爱心的社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捐助,使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开展社会性捐赠扶贫活动,对帮助广大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年来,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全省上下积极响应,一场场饱含深情的集中性社会捐助活动持续不断地在辽沈大地展开。中华民族日久弥新的爱心与美德积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经引导,便得以迸发释放,构成了一幅幅全社会同舟共济、互助互济的动人画卷。

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捐赠。全体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他们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之情洒向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两年来,县以上机关的广大干部绝大多数都自愿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仅在2002年春节期间的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协机关的集中捐赠站上,就捐助扶贫款30.2万元,棉衣、棉被等2400多件。鞍山市公安系统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的23个单位、299名个人,自愿将他们的23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丹东武警部队140名来自全国最贫困地区陕西省安康县的战士,用他们节省下的生活津贴费每人捐款40元。

国有企业在扶贫帮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辽河油田、华锦集团、华油实业公司等企业各捐款100万元,鞍钢集团捐赠物资折款110万元。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鞍钢宝得轧钢有限公司捐款270万元,大连大杨集团捐款200万元,还有12家企业捐款在100万元以上。大连双盛园餐饮公司黄淑卿大妈已年过七十,几年来共领养了18名孤儿,已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800多万元,又特意购买了100吨白面亲自送到朝阳,并为走访的3户特困户送了慰问金。

社会充满爱心,会极大地凝聚人心,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阜新退休干部乔德龙5个子女全部下岗,生活困难,主动捐款200多元。葫芦岛市1942年参加革命的伤残军人许传普,85岁了,生活并不富裕,捐了300元钱和一件棉大衣。本溪铁路幼儿园5岁儿童杨晶园,把自己喜欢的10件衣物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小朋友。

在广泛开展大型集中捐赠的同时,全省还建立了一个由省、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五个层次组成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服务体系,沈阳市还推出了“扶贫超市”的新形式,使捐助者捐赠有门,受助者接收有序,为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各界人士热心助贫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条件。两年来,全省经常性社会捐赠达到293.8万人次,接收各种捐赠款物1.03亿元,使85.1万贫困群众受益。

各级政府动真情,办实事,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追加预算,加大扶贫投入。到目前,省政府已拿出扶贫帮困专项资金6.99亿元,并明确今后每年要增加50%。各市及县(市、区)也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全省上下还开展了市帮市,区帮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帮乡村的对口帮扶活动。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个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市,每年都对口支援阜新、朝阳、铁岭市大量的款物。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等市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两年来共援助资金和各种扶贫物资1.16亿元。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亲自带领慰问队伍,把资金和物资分别送到阜新和朝阳两个对口市,表达了两市人民对困难地区的深情厚谊。实施教育扶贫,既帮助众多莘莘学子圆了读书梦,也为众多困难家庭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治贫先治愚。开展教育、科技扶贫,为困难群众送知识、送科技,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性措施。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强调,扶贫帮困要注意帮助孩子成才。一个家庭把一个孩子培养起来了,就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支撑起一个家庭,就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两年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措扶贫助学专项资金4622万元,其中仅2001年当年就资助特困生89036人;发放“寒窗基金”资助金3369.9万元,使13869名辽宁籍特困学生全部顺利进入全国各个大学校园;发放助学贷款1.55亿元,帮助2.54万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对省属高校中家庭生活标准处于所在地低保线以下的大学生进行“爱心助学”。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计算机800多台,各类图书、药品、学习用品35万多元。

2002年,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资助5万名家庭特困学生就学的扶贫助学活动,当年就筹集助学资金1270万元,使全省56483名已经失学和正在面临失学的特困学生重返课堂或未失学。

为不使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抚顺市推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爱心助学募捐活动;丹东市举办了“爱的奉献”扶困助学大型募捐义演;阜新市通过“同唱一首歌”活动进行捐资助学。

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锦州市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捐资100万元,并决定今后每年要根据企业利润情况进行投入,设专户存储,所获利息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抚顺市顺城区深抚房地产开发公司田凤礼,一次与10名初中生结成对子,并表示要一直资助他们读完大学。

一系列的爱心助学活动,使一些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纷纷表示,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将来报效国家,报答社会。

为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2001年12月22日,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农村捐建60所希望小学的决定。倡议发出后,大连华农集团、北京保健食品公司等众多企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共捐建希望小学129所,是原计划2倍多,并全部在当年交付使用。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的同时,全省上下也加大了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2002年,全省先后组织省直12个厅局及66个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的1000名科技人员,组成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奔赴全省74个涉农县(市、区)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帮困活动,共落实科技扶贫项目100个,科技示范户5000个,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5万人次,一大批农民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医疗扶贫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

在贫困户当中,许多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因此,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医疗扶贫工作,强调要通过帮助贫困户治病,实现稳定脱贫。

两年来,全省卫生系统以城乡特困人群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特困户、荣转军人、五保户等患病人员为重点,先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医疗扶贫活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医疗人员23915人次,入户46956户,诊治病人468410人次,其中诊治大病、重病23150人次,带回支援单位诊治的病人2348例,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289.4万元,减免各种诊治费用1008.4万元,服务范围覆盖了全省所有县的大部分乡村,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光明工程”成功地对朝阳县1498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脱盲率和脱残率分别达到100%和95%,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白内障障碍县。许多家庭“一人复明,全家脱贫”。

朝阳市吕桂珍、刘彩莲母女二人均为严重白内障患者,经服务队医务人员精心手术,视力恢复良好,有了脱贫希望。母女俩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大夫重新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我们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今后也不会再受穷了!”彰武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70岁老兵,患白内障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经治疗复明后,十分激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关心。

为巩固医疗扶贫行动成果,为农民兄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省卫生厅作出了由省内19所著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四个市对口支援我省贫困地区县医院的决定,同时要求各市组织本地区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点支援县分院、中心卫生院、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全力组织集中性医疗扶贫的同时,全省还积极开展了日常送医下乡活动。两年来共援建农村卫生室373个,援助受援单位实施新技术362项,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933个,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次;派出下乡医疗队2022支,医务人员下乡13287人次,诊治病人33.8万人次,实施手术1346例,赠送医疗器械药品价值1199.4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农村脱贫奠定了基础。“三老”是共和国的功臣。两年来,全省先后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新建、改建高标准光荣院14所、敬老院89所。

辽宁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老军人、老劳模、老党员多。善待这些共和国的功臣,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忘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承载着我们对老一代创业者、建设者的感激和尊重。

为安排好这些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省委、省政府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以城乡“三老”为主要对象的建房助贫活动。匆匆步履,款款深情。为把“三老”建房工作落实好,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深入到建房一线工地指导工作或现场办公。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要察看建房情况,与喜迁新居的老同志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他说,我们要让“三老”都住上好房子,使他们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的“橱窗工程”,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各市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当年就使农村的1万户老烈属、老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喜迁新居。2002年,全省又为城市居住困难的老劳模、老先进人物、立功受奖老复员军人、国有企业老厂长、老车间主任、老技术骨干等建房2万套,为农村“三老”、优抚对象及特困户建房5486套。两年当中,3.5万套住房顺利建成,3.5万户城乡“三老”和农村贫困户喜迁新居。看着崭新的砖瓦房,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场面催人泪下。

82岁的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老复员军人李永库,去年把孙子送去参军。今年政府为他建了120平方米的高标准新房。老人激动地说:“党没有忘了我们这些老兵,不但给我们送来了手表、锅盆和衣被,还给我们建了新房。我永远忘不了共产党。”本溪市溪湖区张其寨乡特困户赵忠业一家三口,搬进了政府为他家新建的大瓦房后,失明的妻子程丽娟激动地说:“父母留给我们的是茅草房,共产党给我们的是大瓦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沈阳市于洪区高花镇老复员军人关升仁,由于家庭困难,36岁的儿子还没有娶上媳妇。去年在政府的资助下盖起了三间砖瓦房,儿子也娶上媳妇了。住进新房当天,特意将一副“建新房感谢共产党,住新居不忘政府恩,共产党万岁”的对联挂到了新房的门上。大石桥市永安镇老复员军人贾滋源,在新房门上也郑重地挂了“谢党恩不忘抗美援朝一老兵,保晚节时刻富而思进无暮年,革命幸福”的对联,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全省还先后投资6985万元,新建、改建、维修14所高标准光荣院,新增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床位1820张,实现了一市一所高标准光荣院的目标;投资2.6亿元,建设89所高标准敬老院,新增建筑面积18.17万平方米,改扩建1.79万平方米,新增床位9795张。“双百村”开发覆盖贫困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20万人,当年实现人均增收400元,其中14万人的人均纯收入已经开始超过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

救济式扶贫只能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生产力,搞开发式扶贫。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2002年3月,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落实省委开发式扶贫的要求,确定了以“双百村”扶贫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全省扶贫工作的思路,并明确提出,实施开发式扶贫是一个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战略,而“双百村”扶贫则是一个大战役,一定要切实抓好。

一年来,省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开发资金6120万元,市财政配套1661万元,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1.57亿元,全面启动了206个重点贫困村开发式扶贫大会战。

“双百村”扶贫开发,使受助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南天门村171户农户家家有项目,已建成标准化牛舍73栋,养牛500多头,种植中药材540亩。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组织村民发展股份制养鹿,年底每个农户分红300元,余下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目前鹿场办得红红火火。凌源市三家子乡宣杖子村山多地少,从去年4月份开始大干3个多月,投入人工12万个,资金超过百万元,硬是劈山建棚、挖河套建棚,异地取土垫1米多厚,建棚230个,艰苦奋斗场面十分感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宝合堂村196户农户中有192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人均植树100多棵,造林种草1381亩,成为市、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先进典型;他们还通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先后为10户危房户改建房屋,为18户移民户建上了新房。

“双百村”扶贫开发效果明显。全省206个村当年实施和完成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十大类扶贫项目达752个,覆盖贫困农户4.98万户,受益人口达19.98万人,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左右,其中有14万人达到或超过了人均收入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开始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以至生存难问题,我省还实施了移民搬迁式扶贫。两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3000元、5000元、3000元组合配套,对每个移民贫困户补助1.1万元。共完成移民6500户,21450人,各级财政共投入移民扶贫资金7150万元,使80%的贫困户永久脱贫。

“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这样评价辽宁省的扶贫帮困活动

遍布我省城乡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经过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建立起了由社会捐助、对口帮扶、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以及“双百村”开发式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等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组成的扶贫帮困工作体系;建立了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帮扶对象明确,任务目标具体,工作进展有序,管理制度严格,奖罚责任分明的扶贫帮困运作机制。扶贫帮困工作正在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党和政府倾心倾情关心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心甘情愿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与人民政府同呼吸、共命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就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特别是确保了前所未有的社保试点的顺利推进。近两年来,全省124万下岗职工平稳实现向失业保险并轨,就是因为广大职工相信,不管身份怎样变,党和政府的关心不会变,人民政府依然是人民群众的依靠。扶贫帮困活动也锻炼了干部队伍,转变了机关作风。两年来,先后有210个先进集体、208个先进个人和44个先进工作者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有20名在扶贫帮困行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公务员立功受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我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引起《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做了广泛报道;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批示:“辽宁省的这次扶贫帮困行动实在是太好了,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按中央的要求,各地都应做。”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范宝俊说:“辽宁开展的扶贫帮困活动声势大,思路新,经验好,把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把零碎工作变成了系统工程,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加快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今年全省又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帮困力度。省政府于今年春节前夕,一次性专门下发了11份文件,对下一步扶贫帮困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拿出1.3亿元专款补助各市,为大龄下岗职工购买公益性岗位10万个。

———组织100个科技扶贫队、1000名科技人员,推广100项致富技术,无偿赠送科技图书300万册。

———组织200个医疗队、1000名医生,深入到贫困户,治疗重病1000例,诊治病人10万人次以上。两年内使全省4.5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出资2500万元,市、县配套10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省“寒窗基金”规模扩大到2760万元,扶助特困大学生入学;安排1000万元,开设“爱心助学”窗口,为特困大学生提供伙食补助;组织社会力量,捐建60所希望小学,并资助5万名特困学生。

———安排1.6亿元资金,对400个村实施开发扶贫。

第3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当前,重大疾病经济负担已成为贫困群体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最艰巨的任务是健康扶贫,最突出的短板也在健康扶贫。应坚持以村为主,综合施策,精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患者。为此建议:

一、把我省健康扶贫{入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抓紧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一是做好因病致贫返贫户的核实核准工作,在保障贫困群众“病有所医”方面突出精准识别。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扶贫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省级层面的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管理数据库,包括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相关情况、社会救助项目、救助频次和金额等信息,并逐步实现相关信息联网共享、适时监测、动态管理。二是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在医改试点地区的选择和大病保险等方面向贫困人口较多、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因病致贫返贫比例高的贫困地区加大倾斜力度。通过医疗公共品供给侧改革,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科学确定医保药品目录,将治疗必须的、不可替代的进口药、罕见药、新药特药和器材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二、加大对我省基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力度,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是通过定点帮扶和强化培训两手抓来完善我省农村全科医生队伍。优先为贫困家庭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通过签约医生对因病致贫返贫家庭进行分类医治。二是建立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接收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建立引导医务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激励机制,对通过医联体、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方式积极帮扶基层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定、晋升、科研经费获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先和倾斜。三是强调预防为主,提高贫困群体的健康意识,把定期体检和大病筛查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医保范畴。

三、完善我省大病救助和保障制度,提高我省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建立健全我省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机制。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应落实好因癌症等大病而发生的大额自付医疗费用进行的再次补偿。有针对性地扩大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和项目。例如扩大包括癌症放、化疗及术后康复的“门特”范围。以“特药救助”、“特材救助”、“特病救助”、“低保救助”等为项目,实施针对重大疾病的分类救助;尝试设立大病救助基金。采用公益基金、保险公司、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向社会筹募善款,为大病救助提供资金支持。

第4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原创投稿

县人民医院关于开展“三送三帮”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县委“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三送’促和谐”活动要求和市、县卫生局组织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县直医疗机构和医疗专家对口实施医疗技术帮扶、卫生人才帮扶、资金设备帮扶,让优质医疗资源进乡镇、进社区、进农村的‘三送三帮’”活动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的原则。充分发挥我院的人才、资金、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各尽所能,想方设法,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2、强化服务的原则。全面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深入调研中提高自我、在解决问题中转变作风,真正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3、分类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医院的工作职能和业务性质,确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联系帮带对象和目标任务,注意找准发挥作用的结合点,开展针对性地帮带活动。

4、解决问题的原则。结合发展实际,着力查找影响和制约卫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为帮扶单位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办成一批好事、实事。

5、推动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县卫生重点工作,重点从机制创新、项目建设入手,帮助基层单位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提速、提质、提效作出贡献。

二、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三送三帮”活动,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使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深入实际,准确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进一步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为了使此活动的开展取得实效,特成立三送三帮”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医疗专家帮扶组。。

1、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刘 “三送三帮”活动办公室

组长;成员:

医疗专家帮扶组

组长;

成员: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会议、宣传栏、板报等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使全院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送三帮”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发动到位、帮扶对象落实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四、活动时间: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

五、帮扶对象:木兰卫生院、屏山中心卫生院、大由卫生院、龙岗卫生院、洋地卫生院、横江中心卫生院。

六.实施措施

1、落实帮扶,务求实效。我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求真务实,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原则,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以解决目前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问题。扎实有效开展帮扶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院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2、实施人才帮扶。

(1)选派若干名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到结对医院支医。医疗专家定期到帮扶医院坐诊,帮助帮扶医院完善管理制度、传授管理经验和为帮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讲课,帮助结对帮扶医院培养骨干技术力量,提高业务水平。

(2)工作期限。对口支医工作期限为一年。

3、实施医疗技术帮扶

(1)免费接受帮扶医院医疗技术人员业务进修,培训医疗技术业务骨干

(2)医疗专家组指导帮扶医院开展工作,对特殊病例义务会诊

(3) 定期为帮扶对象的医务人员进行业务讲课,提高医疗理论水平。

(4)帮扶结对医院开展一项实用技术。

(5)到帮扶医院寻回坐诊。

(6)到帮扶医院所在圩镇、集市、村等开展巡回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4、结对帮扶科室,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妇产科―――大由卫生院

骨 科―――龙岗卫生院

内 科―――屏山卫生院

外 科―――珠坑卫生院

儿 科―――洋地卫生院

急诊科―――横江中心卫生院。

七.有关要求

1、思想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要充分认识“三送三帮”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三送三帮”工作的组织领导,迅速采取行动抓好落实,确保“三送三帮”工作的顺利实施。

2、认真组织结对,切实搞好帮扶。认真安排好帮扶结对工作,认真落实为帮扶医院实施人才帮扶、医疗技术帮扶。帮扶组至少组织一次乡村义诊、帮扶一项实用技术、举办一次业务讲课、开展一次上门随访,帮助一个贫困病人、开展一次健康宣教。

第5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棉花糖果”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精准医保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精准医保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党的和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城区医疗保障局在城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南宁市有关医疗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行使医疗保障监督管理职能,坚持以关注民生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医保二次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政策,切实抓好医疗保障工作,深入查找推进精准医保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观摩视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实情、研究问题、指导工作,督促落实,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良庆区2020年医保扶贫基本情况

全面落实“198”政策。截至11月30日,国扶系统共有建档立卡户10944人,城区政府已为符合条件的1094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费,建档立卡人口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代缴率达100%、参保率达100%。良庆区贫困人员住院及门慢共报销9990人次,其中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特殊慢性病报销7561人次,涉及门诊慢性病医疗费总金额215.29万元,享受报销总费用199.86万元,报销比例达92.83%;住院报销2429人次,涉及住院医疗费总金额2239.20万元,享受报销总费用2060.72万元,报销比例达92.03%;累计认定审批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2148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落实“一站式”结算,贫困群众“跑腿”“垫费”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2020年11月,良庆区迎接自治区“四合一”脱贫攻坚验收,医保扶贫工作顺利通过,取得较好成绩。

(一)及时传达、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一是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南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南宁市精准防贫基金专项保障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南扶领发〔2020〕17号)文件精神,共同做好防贫工作。并根据文件精神,分别于10月下旬,12月初,安排专人对我城区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和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治疗,在按政策规定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医保二次保险、医疗救助或政府财政兜底政策报销相应的费用补偿后,年度内自付和自费的医疗费用超过0.5万元的人员进行排查,并将排查人员名单提供给城区扶贫办。

(二)落实“198”政策。一是全额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参合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二是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切实降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政策。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在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提高5%;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按照现行的甲类药品报销比例给予支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治疗全区统一确定的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的,取消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医保二次报销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参保年度内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报销后,余下的医疗费用(不含自费药品及自费项目)按照30%给予再报销待遇;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门诊特殊慢性病医疗费用政府兜底政策,住院实际医疗费用达90%以上,门诊特殊慢性病达80%以上。

(三)实行贫困人口特殊慢性病“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良庆区医疗保障局对基层医疗机构上交的贫困人员门诊特殊慢性病申请给予优先审批,并及时将审批结果报给卫生院,由卫生院及时将门诊特殊慢性病卡发给贫困人员,落实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优化门诊特殊慢性病审批程序,采取多种方式,会同卫健部门做好建档立卡人员门诊特殊慢性病认定。联合城区卫健局组织城区内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广西水电医院、崇左市复退军人医院等单位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辖区贫困人口慢性病进行认定及办卡,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审批通过,发放慢性病卡给贫困人员。

(四)全面落实“一站式”结算。2019年6月底前,各定点医疗机构积极进行院端系统功能升级改造工作。根据南宁市社保局、南宁市社保卡办的要求,城区所辖定点医疗机构于2019年7月6日已正式上线运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保二次报销+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一站式结算,解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基本医保二次报销、医疗救助等政策环环相扣、却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带来的群众“多头跑”难题。同时,为了解决参保居民因为没有办理社保卡而不能持卡结算的问题,实现通过“人脸识别”实人认证方式在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医疗费用,有效地解决了贫困人口“跑腿”“垫费”难题。

(五)做好村卫生室(所)“就医直接结算”工作。为贯彻落实医保扶贫领域有关工作要求,加强基层定点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保障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正常就医结算,我局主动与城区卫健部门对接,开展对辖区内村卫生室(所)“就医直接结算”情况进行摸底,做好村卫生室(所)连接南宁“金保工程”网络登陆医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村卫生室(所)开通医保系统的结算权限,并举办了村卫生室医保系统报销操作知识培训班,落实好推进村卫生室“就医直接结算”相关工作。目前,我城区现有卫生室59家,已全部开通医保报销系统并通过系统直接结算。

(六)开展“医疗保障进万家”扶贫宣传活动

1.良庆区医保局制定了宣传活动工作方案,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基本医保及健康扶贫政策,使医保政策深入人心,增强全民参保意识。2020年截至11月22日,良庆区累计共发放健康扶贫宣传资料12万份,海报700余份。良庆区累计推荐在广西医保微信公众号平台查阅基本医疗及医保扶贫政策信息7000人次。

2.良庆区医保局加强对医保经办机构经办人员及各镇分管、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以及乡镇卫生院一线医务人员、村医的医保扶贫政策培训及医保结算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确保政策“说得清”,群众“听得懂”。一是5月9日医保局专门致函给各帮扶单位,要求组织全体帮扶责任人举行相关医保政策培训。二是5月15日组织医保经办机构经办人员及各镇分管、扶贫业务负责人、脱贫攻坚工作分队分队长、各帮扶责任单位联络员、各定点医疗机构分管领导、各定点村卫生室负责人举办脱贫攻坚基本医疗保障战役业务培训会,增强各帮扶干部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理解和宣传,提升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医保经办机构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我城区城乡居民对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三是5月29日下午,城区医保局在2020年良庆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培训班上进行基本医疗保障业务培训,城区160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参加了培训。截至11月30日,良庆区医保部门累计对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及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以及乡镇卫生院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医保扶贫政策培训1800人次。

(七)出台脱贫监测户及边缘户享受医疗补助实施方案。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减少贫困存量的基础上,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着力巩固脱贫成果。6月底,城区政府印发了《良庆区脱贫监测户享受医疗临时补助实施方案》、《良庆区边缘户享受医疗方面防贫资金补助方案》。城区医保局根据补助方案,及时将监测户及边缘户1-11月享受的补助资金50657元下发给脱贫监测户及边缘户,防止他们因病致贫返贫。

(八)简化“零星报销”大病保险业务办理赔付手续。即从2020年8月12日起,对良庆区参保居民在办理大病保险报销手续进行改革,即由原先参保人员在办理医疗保险报销后,再自己跑到保险公司办理大病保险报销的流程,转变为由城区医保局社保中心直接将符合大病保险患者的银行账号、联系方式等信息提供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通过医保系统导出的报销数据直接核算,并将赔付金额直接转账到患病居民的账户,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多头跑”难题,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广大参保居民。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因国扶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医保系统的数据更新也需要同步更新,如更新不及时,会导致自治区医保局的医保系统数据与国扶系统参保数据不一致。

(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审批及门慢卡办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门慢卡认定办理不够及时。

(三)医保政策宣传不够到位。

四、对策建议

精准聚焦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医保扶贫政治责任、工作担当,真抓实干,不断探索医保扶贫新模式、新做法,确保健康扶贫连战连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将医保扶贫作为医保局头等大事,坚定必胜信心,全力以赴推进建档立卡群众100%参保缴费;未脱贫人口及两年扶持期内建档立卡贫人口合规住院报销达90%,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报销达80%;全面落实一站式就医结算;落实门诊特殊慢性卡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等医保扶贫四大工程。

二是继续加强与扶贫部门对接,共同做好数据核实比对。同时积极与财政、税务、扶贫、卫健、民政、残联军人事务管理局及各镇、玉洞街道的沟通协调,做好建档立卡人员动态信息比对工作。

三是继续优化门诊特殊慢性病审批程序,落实贫困人口门诊特殊慢性病先享受待遇后备案制度。城区医保局、城区卫健局和基层医疗机构加强沟通,采取组织专家下乡、进村入户等多种有效形式,共同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门诊慢性病卡办理认定工作。

第6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自结队帮扶农村工作开展以来,我单位共派出4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58名帮扶责任人开展帮扶工作。

1、开展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工作,针对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工作实施专项督导。要求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鼓励各医疗单位建立县域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系统,要求各医疗单位入院登记处张贴明显的先诊疗后付费标识。同时,强化督导检查,严肃责任追究,每月督导检查一次,对出现问题的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启动问责机制,并进入台账跟踪整改,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在送医疗下乡服务中,卫计委为所有贫困人口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对贫困人员住院实行先住院、后付费的医疗政策,实现了贫困人员签约服务的全覆盖,县级医院还组建专家团队,对贫困患病人员进行巡诊、义诊服务。为留守儿童送去书包和文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伊川县卫计委为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免费体检,为保证体检工作的全面开展,委扶贫办、农卫股联合开展各乡镇卫生院体检工作巡查督促。

3、定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我单位为康庄村拨付资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帮扶人入户了解贫困户思想动态、政策落实情况、务工情况、收入情况,还有啥困难,帮扶人到户协助整理户容户貌,还定期为贫困户送米面、送免费理发卡。

4、关爱留守儿童。在节假日为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定期下乡为孩子们进行体检,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们送去关爱。

第7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镇下辖18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其中贫困村9个,占行政村的50%,2014年末农村户籍人口4092户9615人,2015年末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469户2873人,贫困发生率29.9%,2019年末动态调整后,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044户1914人,其中已脱贫1021户1877人,剩余未脱贫户23户37人,贫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指导和部署下,在各省市、县级包保部门的帮扶配合下,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开展扶贫领域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2020年4月,按照县扶贫办《关于转发省扶贫办<关于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镇积极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由镇领导牵头,组织第一书记、村干部成立入户调查组走访各村所有住户,将因病、残、肺炎疫情影响等符合贫困户纳入条件的重新识别,将脱贫后因家庭变故符合精准识别贫困条件的进行返贫,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残、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远超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进行申报、排查,及时纳入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排查贫困人口自然变更。最终我镇确定贫困人口自然减少20人,无自然增加、无新识别、无返贫,无新纳入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脱贫监测户消除返贫风险2户6人。

2020年10月,按照县扶贫办《关于转发<省扶贫办关于开展2020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我镇开展年末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组织包括镇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组、村干部等在内的5人以上核查组入户核实本年度收入情况,统计贫困人口自然变更情况,符合脱贫指标的贫困户予以脱贫退出,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将因病、残、肺炎疫情和台风影响等符合贫困户纳入条件的进行识别,排查是否有存在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和返贫风险的脱贫户。经过核实确认,我镇最终自然增加2人,自然减少30人,退出22户36人,无返贫,无新纳入监测范围的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脱贫监测户消除返贫风险1户2人。

目前,全镇现建档立卡国标贫困人口1029户1865人,全部脱贫退出,无脱贫不稳定户,无边缘户。

二、工作落实情况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年,全镇上下凝心聚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由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推进,严抓狠抓责任落实,明确细化责任分工,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各站办所协调配合,全力完成脱贫攻坚各项指标。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展,2020年,我镇继续实施了“因户施策”、“以奖代补”产业项目,落实“小额信贷”、“雨露计划”、“一谷一城”、“村集体光伏”等项目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保障全镇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饮水、住房安全、养老保险、就业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享受全覆盖,认真落实问题整改。包保部门密切配合,2020年共完成了两次线下、线上动态管理,各项软件材料更加完善。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贫困人口全部退出

2020年末动态管理后,镇贫困人口1029户1865人全部达到贫困人口退出7项指标,退出贫困人口序列,存在返贫风险的3户8人监测户已取消监测标记。

(二)就业扶贫

在全镇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村容村貌综治员和供水管理员,推动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带动全家增收。共聘请生态护林员共76名,年工资1万元;村容村貌综治员18名,年工资4200元;供水管理员13名,年工资6000元。为了克服疫情和台风影响,带动贫困人口增收,2020年,全镇共计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81个(包括3个月扶贫特岗38个、6个月疫情防控员21个、6个月扶贫特岗22个)。排查出有意愿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55人,由人社局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有培训意愿贫困劳动力20人,由人社局组织提供技能培训。

(三)金融扶贫

四年来共为全镇18个村122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贷款405万元。其中:2016年为7个村28户贫困户发放贷款79万元,享受小额信贷贴息19617元;2017年为5个村13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5万元,享受小额信贷贴息11192.83元;2018年为10个村39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39万元,享受小额信贷贴息38872元;2019年为8个村42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52万元,享受贷款贴息54679元。

(四)雨露计划

为全镇贫困家庭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学的学生提供国家扶贫“雨露”计划救助资金,每人每学期可享受1500元。2020年春季学期补助27人,2020年秋季学期补助30人,全年共计发放补助金额8.55万元。

(五)兜底保障

2020年,全镇享受纳入农村低保贫困对象868户,发放低保金额304.55万元;享受特困供养贫困对象46人,发放特困供养金27.33万元;领取残疾补贴贫困对象454人,发放残疾补贴36.24万元;申请临时救助贫困对象36人,发放救助金额12.06万元。

(六)养老保险

全镇为符合参保条件贫困人口693人全部实施了政府代缴参保,代缴金额每人每年100元。

四、“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情况

不愁吃不愁穿。全镇贫困人口都能通过自产、自购或子女赡养满足主食每天500克米或面、500克蔬菜的供应和食用,且能按照标准补充100克左右的肉、蛋、奶、豆制品等营养食物;均可通过自主购买或子女赡养穿衣不愁,四季有换洗衣物,可以满足“不愁吃、不愁穿”。

义务教育。全镇贫困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9人,无因贫辍学学生。

基本医疗。全镇18个行政村,除村和西南岔村为卫生院所在地,其他村村卫生室面积均在60平方米以上,达到合格标准,并保证每村至少一名村医常年驻村。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代缴每人每年130元,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得到保障;村干部、帮扶人入户宣讲医疗政策,重点宣传村卫生室报销额度由300元提高到350元;慢病台账逐渐完善,慢病签约率达到100%,开展“一户一个家庭医生团队”、“一人一策疾病分类救治”等服务,切实保障贫困户看病和用药需求。

安全住房。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镇贫困人口共计实施危房改造387户(C级114户,D级273户)。其中2020年,镇纳入危房改造计划贫困户7户,6户D级改造,1户C级改造。截至目前,全镇贫困人口实现住房安全保障率100%,并建立住房安全长效保障机制。

安全饮水。水利部门集中实施管网改造,给水质监测未达标的村屯配备水质净化助理设备,目前全镇18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饮用水水质检测全部达标,历年水质检测报告齐备,于村内存档,农户家中饮水无肉眼可见杂物无异色异味,水量和取水程度上均满足每人20-60升水量,饮水安全达标。

五、问题整改情况

2020年,针对中央、省市巡视组反馈的扶贫领域整改问题我镇高度重视,深入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认真捋清问题关键。重点针对中央八巡“回头看”、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等开展全面排查整改。各村召开组织生活会,检视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松口气、歇一歇”等问题;全面排查安全饮水和安全住房,宣传用水管理制度和医疗慢病政策;排查产业发展落实情况,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宣传拓展小额信贷;抽调第一书记和机关工作人员成立督查小组,强化对包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等帮扶力量的管理。为确保整改落实到村到位,由扶贫分管领导、镇扶贫工作人员成立指导组,对标几次反馈整改问题逐项进行核查整改。经过整改,全体扶贫干部积极性得到提升,思想认识提升高度,饮水、住房、金融、就业等扶贫领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

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情况

(一)产业发展巩固脱贫

2020年,镇继续实施“因户施策”、“以奖代补”产业项目,鼓励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继续巩固以平贝母、五味子、天麻、蓝莓、蓝靛果、大果榛子等为主的长白山特色种植业和以养牛、养猪、养鹅等为主的养殖业项目。全镇“因户施策”项目共计投入164.4万元,受益人口497户822人,其中贝母455户754人,蓝莓14户25人,猪28户43人;“以奖代补”项目共计投56.89万元,受益人口277户470人。

(二)村集体光伏分红

按照县光伏收益资金统筹,2020年全镇光伏分红共计发放170.4万元,一级和二级贫困人口共计受益1475人。其中一级贫困人口910人每人受益1500元,二级贫困人口565人每人受益600元。累计受益1445人次。

(三)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我镇共计投入资金1200.75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村、沙河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投入资金487.65万元,村、亮甸子村、杨岔河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投入资金646.63万元,光明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投入资金66.47万元。

(四)防止返贫监测工作

1.制定“一人一策”。2019年末,根据县扶贫办文件要求,全镇展开全面入户摸底排查,排查出脱贫人口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3户8人标注为脱贫监测户。2020年3月,按照县级文件指示,为未脱贫户22户37人和脱贫监测户3户8人制定有针对性行的“一人一策”,每户在保持原有帮扶责任人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一名副科级以上帮扶责任人,根据未脱贫户和监测户家中实际情况,结合受疫情影响情况,因人制定可行性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2.实施蓝色风险预警。2020年4月,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转发<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的通知》(靖脱贫领组发﹝2020﹞37号)文件要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制定《镇关于印发防范监测边缘户致贫和脱贫户返贫实施办法》,对纳入防止返贫监测的农户实行红黄蓝三级预警。经过排查,我镇对脱贫监测户3户8人实行蓝色预警,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结合贫困户家中实际情况随时完善更新“一人一策”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

3.取消返贫风险标记。2020年10月,经过近一年的切实帮扶,通过“两不愁三保障”入户排查,全镇没有发现新发生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脱贫监测户3户8人全部消除返贫风险。

七、扶贫宣传工作情况

2020年,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落实行业扶贫政策,我镇重点针对医疗政策、安全饮水、小额信贷、就业扶贫等领域开展宣传。宣传医疗扶贫政策,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村卫生室报销额度不低于350元;宣传饮水安全政策,村内供水管理制度张贴在水泵房;宣传金融扶贫政策,为有劳动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宣传就业扶贫政策,为有外出务工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包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工作组、村干部多次入户,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

第8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创新结对共建活动载体,组织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多为对口扶贫点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二、主要内容

1、牵头组织召开对口帮扶单位工作座谈会。与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社科院、省工商联、安徽医科大学、省农行、中石化安徽省石油公司、中石化安庆分公司等单位加强联系,协调对口帮扶单位每年在岳西(或合肥)召开1—2次现场会或座谈会,总结经验,了解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增强贫困山区的“造血”功能。

2、广泛动员基层党组织参与帮扶活动。发动各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与贫困村“结对子”,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机关结对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帮扶点调查研究,帮助结对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坚持每年到帮扶点对接1—2次,帮助解决一个或几个具体问题,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3、深入开展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对口帮扶点,开展走访座谈,访民情,听民意,记“民情日记”,填写《党员帮扶登记卡》。采取一名或多名党员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每年上门走访1—2次,为帮扶对象做1—2件实事。通过志愿服务,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4、集中送文化、教育、卫生下乡。充分发挥机关资源和优势,每年到扶贫联系点集中组织开展1—2次送文化、教育、卫生下乡活动。组织党员捐一本书或购买一批适合农村的图书,集中送至“农家书屋”;协调相关方面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劳务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安排机关幼儿园部分教师到乡村幼儿学校,进行帮扶支教,为乡村幼儿教师到机关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创造条件;组织机关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为农民群众进行义诊、送医送药,为敬老院五保户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尽可能为贫困山区群众提供服务。

5、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助推山区“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建设,在姚河乡建立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联系点,组织机关党员和青年志愿者向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生活和体育用品。在机关开展“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捐款帮扶姚河乡中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暑期开展“城乡手拉手”共建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子女到共建点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座谈交流,邀请共建点品学兼优学生与机关青少年联欢,参观城市建设和科教文化场馆,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爱。

6、帮助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主动帮助姚河乡、姚河村争取省直有关方面支持,充分发挥挂职和选派干部的作用,指导推进实施姚河乡“土地整理”项目,积极配合县乡申报成片油茶、毛竹基地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村庄规划整治、乡村道路改造、茶叶加工厂等项目。协调省直有关方面资源,帮助姚河乡建设文化站,在姚河乡中心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为姚河村“农家书屋”每年更新一次图书,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每年集中将机关闲置的桌椅橱架和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进行挑选和优化配置后,赠送姚河乡、姚河村,缓解乡村两级办公及活动所需。

7、深入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加强学习交流,及时总结宣传党建工作的好做法、新经验,谋划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措施。利用举办党建工作培训班,组织基层党员外出学习考察调研,安排党员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等形式,帮助党员干部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8、切实做好“送温暖、献爱心”等走访慰问工作。每年“七·一”和春节前夕,组织机关党员走访慰问姚河乡、姚河村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送去党组织的温暖。广泛动员党员干部职工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和群众捐款捐物,从节约的机关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款项,切实帮助受灾地区和困难群众尽快渡过难关。

三、基本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帮扶工作由办公厅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机关各党总支、党支部要指定专人负责,将此项工作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制订好工作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领导。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关党委牵头并负责指导、协调、督查,做到有计划、有措施,统一组织安排,抓好帮扶工作落实。在政策结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上多下功夫,协调各党总支、党支部履行职责、落实措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2、注重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各党总支、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进行宣传发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关党委认真做好活动情况记录,及时总结成效和经验,对帮扶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事例、特色活动,对活动中表现积极,作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单位、个人,通过内网或会议等形式予以宣传表彰。

3、坚持实事实办,确保帮扶实效。要把多为帮扶联系点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与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年度帮扶目标,把服务人民群众体现到日常工作中。坚持量力而行,倡导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加强跟踪回访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服务措施。各党总支、党支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抓好帮扶工作的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果真正取信于民。

省委办公厅与岳西姚河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一览表

对口村结对党组织牵头单位

龙王村常委办、文明办支部,服务中心党总支机关服务中心

沈桥村综合调研室、机要交通处、保卫处支部机要交通处

马石村督查室、人事处、文印中心支部督查室

姚河村机要局党总支、总值班室支部总值班室

香炉村信息处、接待处、财务处支部信息处

梯岭村保密办、文书处、九狮苑宾馆支部保密办

第9篇:医共体对口帮扶范文

胶州市总人口87.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55人。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81亿元和80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1位。可以说,仅仅完成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不太难”,但如何由“输血”脱贫向“造血”脱贫转变、让已脱贫的人不返贫、陷入贫困的人能及时得到帮扶救助,最终通过体面工作、尊严生活,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更是我们关注和努力的重点。为此,我们坚持高标定位、精准化施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抓牢“三个关键” 找准脱贫路径

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认为,理解并落实好“精准”要义,必须抓牢识别、力量、方式“三个关键”,做到识别标准化、力量集成化、方式餐谱化。

一是坚持识别标准化。识得准,才能扶得真。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识别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我们创建了贫困户精准识别量化评估体系,将贫困户、贫困人口标准量化成11大类、73小项,用分值比较,用数据说话,切实解决了“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三个问题,实现了对扶贫对象识别由感性看到理性评、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通过再识别、再评估,全市新识别纳入贫困户19户、86人,清退86户、263人,确保了贫困人口应扶尽扶、群众心服口服。该做法在青岛市被推广学习,《农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全面报道。

二是坚持力量集成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集聚要素、集成力量,握指成拳、靶向发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市级统筹、深化结对、强化考核,实现了政府力量、行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三个扩大化”。政府层面,从市到镇均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扶贫经费列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其中2016年市级财政预算资金达3700多万元。实现了每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都有1名“第一书记”、联村局长、党员企业家、经济强村结对帮扶;每个贫困家庭都有1名机关干部和1名签约医生,有学生的家庭还有1名联户教师结对帮扶。行业层面,统筹各部门力量,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了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污水处理、环卫、公交“七个一体化”全覆盖;建立“阳光民生999”救助平台,整合慈善、民政、工会、妇联、残联、卫生等17个部门的资源,统一纳入救助系统,实现了救助政策有机衔接、救助资源有效整合、救助数据共享共用。社会层面,充分发挥妇联、残联、工商联、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强化国有企业扶贫社会责任,大力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三是坚持方式餐谱化。近年来,我们按照脱贫路径“餐谱化”的理念,坚持实事求是,让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更多选择“余地”,如在洋河镇重点实施乡村旅游脱贫、铺集镇重点发展电商脱贫、里岔镇重点实施光伏发电脱贫等。在针对贫困人口实施“五条渠道”脱贫、贫困村实施“五项工程”摘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强产业“造血”,走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路子。胶州市洋河镇地处南部丘陵地带,由于山多地少,土壤贫瘠,全市46%的贫困村集中于该镇。为此,我们通过实施“支部+龙头企业+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弱弱联合特色产业组团发展”等模式,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纳入全产业链发展。如省定贫困村东王家庄通过九顶莲花山旅游扶贫产业园带动,2015年村集体由零收入增加至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7600元提高到9700元。2016年底,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基础上,30%的贫困村也将实现摘帽。对暂时受条件限制无法实施产业项目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务工、合作带动等方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则探索将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托管经营分红收益。目前已整合扶贫资金近3000万元,由青岛市胶州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统一进行托管经营,并按不低于8%的标准进行保本分红,每年的分红收益200多万元,全部用于对贫困村开展公共服务和对贫困户进行帮扶。

抓实“三个重点” 增强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幸福生活终究要靠自己来创造。为激发内生动力,我们着力抓实“两业一改”三个重点,即通过学业、就业和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脱贫。

一是突出学业培养。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改变命运、造福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我们通过实施“启智工程”,优化教育体制机制,加大人才资金向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体倾斜,近年来累计投资13.9亿元,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99所,每年选派20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安排650万元专款重点培训农村教师,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教育脱贫成效显著,目前全市831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业、生活全部得到有效保障。

2016年2月,中央电视台以《寒门学子也有春天》为题,对洋河镇一贫困家庭学生通过教育脱贫进行了宣传报道。“启智工程”的实施,让仅有131户的省级贫困村洋河镇尧洼村走出107名大学生,9个博士、15个硕士;150户的铺集镇后涝庄村走出130多个大学生,成为远近有名的“状元村”“大学生村”。胶北前七城村贫困户王世敬家有4口人,夫妻有病有残收入较低,特别是 2个孩子因贫厌学,上学费用成为家庭最大负担。我们依托教育扶贫工程,通过教师结对帮扶关心、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仅解决了孩子上学的所有费用,而且使孩子增强了学习自信,该家庭年内即可实现脱贫。

二是注重就业创业。就业是实现尊严生活的前提。胶州市产业基础雄厚,拥有纳税企业近万家,有条件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为此,我们将贫困人口录入公共就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并在2年内进行“菜单式”免费培训。在方式上重点采取技能培训就业、产业带动就业、公益岗位就业、定向考录就业等,同时优化环境、强化支持,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工作方案,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信贷资金向贫困村镇和贫困群众倾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以来,先后有近千人通过就业创业脱贫。其中5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收益脱贫,150多个贫困户通过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脱贫,有128名贫困人口通过安排保安员、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脱贫,21名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就业脱贫。

三是深化产权改革。我们认为,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必须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唤醒“沉睡资本”。我们通过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关系、界定成员资格,以股权的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再按程序将该资产经营权流转至其他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既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目前,全市20个省定贫困村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同时对贫困村债务的形成原因进行识别分析、分类梳理,通过财政结余资金、债权清收抵消、债权债务核销等方式,进行逐步化解。对短期内无力化解或者暂时不宜化解的债务,通过“政府挂账”方式进行兜底,让贫困村庄“卸下包袱,轻装上阵”。目前已化解债务150.8万元,镇级财政挂账786.4万元。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已有1000多个贫困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抓好“三个环节” 构建长效机制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阶段内必须完成的一个目标,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抓好脱贫退出、动态管理、兜底保障“三个环节”,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持续脱贫,让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永不掉队。

一是脱贫退出要具象化。脱贫成效是检验是否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唯一标准。青岛市的脱贫标准是“一标两好四保障”,即人均年纯收入4600元,吃好、穿好,教育、住房、医疗、养老有保障。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制定了《贫困户脱贫退出定量评估工作规范》,明确退出标准、资格条件、评估程序、结果运用等指标;设计了《贫困户退出定量评估表》,将涉及家庭人员健康、子女、学生、住房、收入、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18项指标量化赋分,并实施听、说、看、算、评“五步工作法”,通过听邻居讲述、让贫困户自己说、看是否有保险、有无因贫辍学学生、住房安全是否有保障以及核算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评估委员会综合评议,让脱贫标准更加量化、细化。精准脱贫具象化标准的建立,避免了“数字脱贫”“被脱贫”甚至“错脱贫”等现象的发生。

二是动态管理要网格化。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状态等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为此,必须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重点对已脱贫的继续跟踪管理,对由于各种原因返贫或新陷入贫困的家庭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救助。我们以“服务型党建网”为载体,以网格化和信息化为基础,按照“线上提报、线下办理、全程督办”的方式,初步构建起“1234”贫困人口动态识别管理工作体系。“1”就是搭建精准扶贫信息平台,“2”就是建立精准扶贫网格员、精准识别评估员两支队伍,“3”就是强化组织、考核、管理三大保障,“4”就是实施网格员提办、市扶贫办交办、责任单位接办、市扶贫办督办“四办”机制。我们在每个村确定1名精准扶贫网格员,统一配备手机终端,每周对本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走访1次,及时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发现返贫或致贫情况后第一时间通过党建手机终端进行上报。评估员队伍由管区书记、村四职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组成,主要职责是针对网格员上报信息进行研究评估,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或救助。通过实施网格化的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帮扶、第一时间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