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进口食品市场分析

第1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A品牌看好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广阔前景,在对整个市场环境状况、竞争状况、市场发展趋势、行业标准和产品自身优势进行了仔细考察后,决定在中国市场上谋一席之地,巩固和扩展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创造新的奇迹。

产业概况分析

食用植物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随着粮油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的食用油行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之势,成为朝阳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2001年我国国产食用植物油1383.17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165万吨,进口值为39.64亿元人民币,出口食用植物油13.45万吨,当全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达到1534.72万吨。2002年食用植物油国内总产量超过1531万吨,比2001年提高了10.7%;进口食用植物油319万吨,进口值为108.7亿元人民币,进口值比2001年增加了174%,而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为9.74万吨,比上一年减少了27.6%;2002年食用植物油的市场总供给超过1634万吨,整体总供给量较2001年的增长了15.39%。由此可见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正呈快速上升态势,食用油的市场增长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进口食用油的价值增幅远远超过其数量增幅,这说明进口食用植物油中,高价值食用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进口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揭示出食用植物油消费的新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细分化、高档化。

现阶段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城市以食用精制油为主、农村以消费二级油为主;食用油的品种丰富,但大豆油的消费量最大;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品牌众多,除有限品牌的市场分布较广泛之外,其余品牌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逐渐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竞争状况分析

自从1991年嘉里集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开启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大门后,福临门、鲁花等品牌与其在品牌、品种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对抗,将整个食用油市场竞争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众多区域性品牌纷纷跟进效仿,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全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大小品牌已有400—500个之多,从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营销网络的建设来看,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已经成为普通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三大主导品牌。

在很多人看来,各品牌植物油生产企业之间的矛盾并不大,几乎所有的小包装食用油企业都站在同一个植物油阵营,共同对抗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以食用动物油为主的饮食习惯。但现实的市场利益也使这个共同阵营内部产生分化,在品牌竞争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便开始转向种类竞争。

作为最先被人们所知道的小包装食用油,色拉油在卫生条件方面首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然而,这种油的油香味太淡,不太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1990年,金龙鱼针对中国人的需求特点,推出了调和油,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营养和美味。

在天然食用油领域,橄榄油和粟米油一直是国外受宠的产品,但由于我国是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因而花生油很自然的直接成为中国人天然食用油的首选。鲁花大力宣传花生油的绿色健康,以此来展开花生油对色拉油和调和油市场的竞争,而金龙鱼则隆重推出粟米油,并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来倡导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

同时,其它品牌推出的各种类的天然植物油,也纷纷打出各自的营养概念牌,争相抢夺终端市场。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以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为天然保健油的百花齐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阶段。

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食用油市场激烈竞争,在价格战、广告战、概念战之后,最终落脚为产品本身的功能、品质和产品品牌的竞争。食用油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升了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和对健康的要求的提高,中国老百姓选择食用油时更加注重健康、营养。此外,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个规模不断扩大、购买力日益旺盛的中产阶级正日渐形成,他们对健康类食用油有了更大需求,这也使高档食用油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竞争加剧,中档或低档食用油如花生油、调和油、色拉油等品种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业内巨头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利润空间较大的高档油就是最好的选择。高档品质的健康油针对的是一些特定的消费群体,虽然细分市场相对来说暂时不是很大,但这些特定消费群体具有较高消费能力,所以健康油市场前景很是乐观。据此我们认为,2004年将是天然保健类食用油驰骋争霸的一年。这种趋势已在今年春节的食用油市场已初见端倪。各个种类的天然植物食用油远比往年丰富多样,其中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用油更是备受消费者青睐,在礼品市场上也是风头正健。

行业标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物油的生产标准比较低,食用油生产企业纷纷上马,导致食用油质量良莠不齐。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的颁布实施,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对本已激烈的小包装食用油的竞争来说,更如添薪加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作为行业中的新秀,健康油在行业标准日益规范的环境下,必将有机会引领新的油品发展潮流。

产品优势分析

第2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中国既是产品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份额。自从加入WTO,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85.5亿美元,增长15.2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88.5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而中国农产品进口额高达652.4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5%。中国农产品的进口远大于出口,农产品贸易已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重点市场情况

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为392.1亿美元,同比减少2.5%。中国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和荷兰。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前十个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81%已经下降到2009年的65.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将获得诸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入世会使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进口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入世后,农业平均关税要从22%降至17.5%(除粮棉油免税外,中国一般的农产品关税税率为50%-70%,高的达100%以上),降幅很大。这样一来,以前受保护越大的产品,其进口增长的幅度就会越大。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显性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意义

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量化分析,并通过对比较优势结果的分析来反映产品的竞争力。其定义如下:

RCA[i,k]=(X[i,k]/X[i])/(X[w,k]/X[w])

分子表示一国总出口中某商品所占的份额,其中X[i,k]表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分母表示全世界范围内总出口中该商品所占的份额,其中X[w,k]表示世界贸易中k类商品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贸易出口额。如果RCA大于1,则认为该国在该商品出口中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小于1,则认为该国在改商品出口处于比较劣势。

(二)应用显性比较优势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进行分析

中国农产品的RCA自1978年以来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4年就失去了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具体划分,中国农业在1978-1990年具有次比较优势;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78-1991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各种农产品的RCA乘上它们的份额)在0.1以上的农产品一般有6种;而在1992-1998年期间,加权后的RCA在0.1以上的农产品只有2种,最大的值来自水果及蔬菜,此外是谷物及其制品(在1995年和1996年是肉及其制品)。失去比较优势的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纺织纤维。由此可见,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的丧失是大面积发生的,即大多数种类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不仅仅是总体意义上的比较优势的下降。

进一步具体分析,选取47种农产品,分别计算它们在1978、1988、1998年的RCA。得出:197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5种,占样本总数的53.19%。1988年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21种,占样本总数的44.68%。

由上表可见,1998年起,我国农产品中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只有14种,而比较优势较弱的有33中,占总数目的70.21%强。我国大多数种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丧失。

通过显现比较优势分析可知,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如下:

1.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内的粮食产品已经基本失去比较优势。

2.肉及其制品与活动物一直具有比较优势。

3.油类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

4.园艺类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5.纺织纤维失去了比较优势。

五、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统治地位,世界农产品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所以,分析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具体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一)美国反倾销和农业补贴等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

2009年我农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47亿美元,同比减少8.2%,美国是我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欧盟和东盟。

美国为控制进口数量,保护国内生产商利益,对包括牛奶及奶制品、婴儿配方奶粉、含牛奶的动物饲料、糖及含糖产品等在内的195个税目的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美国对配额外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2007年简均配额外最惠国关税税率为42%,而配额内关税税率则为9.1%。美国对本国农产品生产商的高额补贴严重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公平性,使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极大的集中优势,间接损害了许多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贸易利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打击更是巨大。

(二)欧盟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

2009年我农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为57.6亿美元,同比减少10.6%。欧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主要由于其专门针对中国制定的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欧盟农产品进口关税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关税高峰问题;二是关税配额问题。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优势产品如肉类、鱼类、蔬菜水果及其制品、食品、饮料均属欧盟关税高峰涉及的产品,其进口关税超过15%,而部分水产品进口关税超过20%。目前,欧盟给予中国蘑菇罐头的配额每年约为2.8万吨,远低于每年6万吨的实际进口量,对贸易造成严重的限制。通过高关税政策,限制了中国农产品对欧盟地区的出口额,保护了本地区农产品在本地区的销售额。

(三)日本对中国进口食品过度监管削弱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2009年,我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金额为76.9亿美元,同比减少0.2%。日本虽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我对日农产品出口占我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37.6%降低到2009年的19.6%,降低了近18个百分点。对于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日本为了限制进口额,采取了不合理的过度监管措施,造成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出口的不利局面。

日本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过度监管可总结为:1.专门针对中国制定不合理的检查制定;2.频繁修改食品质量标签要求;3.许多日本农兽药残留指标的设定高于国际标准,并对国内、国外企业实施双重标准。这些不合理、内外有别,阻碍公平贸易的歧视性政策,不仅沉重打击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的出口,更损害了双边的贸易利益,障碍了自由贸易的进程,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四、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可行方案

(一)政府的职责

最能够决定一国外贸出口的总趋势和导向的部门是一个政府,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态势和发展方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我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与世界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进行磋商,以国际认可的规章条例,适时适宜的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商谋求利益。中国政府应对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国提出合理的要求,比如要求日本政府取消专门针对中国农产品的存在过度监管的食品安全审查制度,和欧盟就消除针对进口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歧视和高关税达成共识。并且,这些外交提案并不是单一性的利己行为,中国政府有权利有义务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的待遇提出抗议和诉求。

食品安全是中国农产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危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能够实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是加强对食品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合格食品在市场的流通,对非法农产品生产商给予严厉的制裁和严肃的处理。只有营造健康合理的食品市场竞争环境,才能有效的提高食品生产商生产安全健康产品的积极性。如果对食品生产的审查和监管力度不到位,让非法食品生产商更加有利可图,不安全食品在市场流通的隐患难以得到根治。

(二)企业应强化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意识

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相P企业应对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予以重视:

一是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新《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强化法律意识。企业要牢固树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责任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消费者和社会高度负责。

二是要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通过设置食品信息平台、公开产品信息资料、食品标签、客服电话、参观日等多种方式,让消费者看到食品企业在食品链上所做的工作,并对消费者的意见及时反馈,不隐瞒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购买食品安全相关的保险,建立良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对农户的服务、电子交易等多种手段,推动与完善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

四是企业要不断加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或以联合、参股等方式加强对源头、原料生产的控制。企业要大胆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大力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合作经济。

(三)农户应加强参与市场的意识和规范生产行为

由于国情的原因,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而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庞大的农场和雇佣专业的农业生产工人,已经把农业生产彻底工业化和机械化。所有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生产规模小,农户市场意识差,农产品质量低等多方面的劣势。

由此,作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和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间接参与者,农户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行为从根本上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农户,首先应提高个人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日渐发达的信息渠道多方面了解市场,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这也直接为农业个体户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其次,农户应在政府和企业的引导下逐步规范生产行为,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不能以牺牲食品安全为代价攫取超额利润,挣取不义之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

[2]刘志澄.21世纪的中国农业国际贸易,中国农业科学,2001,z1.

[3]Balassa,B.,(1978),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Further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5

[4]吴建清.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M].上海出版社,1997.

[5]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1978-1998.

第3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2007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做好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深化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继续做好粮、棉等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

――粮食。粮食总量平衡工作的任务:一是继续稳定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拉开品种和地区差价,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执行机制和补贴机制,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政策。二是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既要引导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又要防止粮价过度上涨,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三是保证市场供应。要充分发挥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调节作用,坚持常年、常时在粮食批发市场拍卖临时储存的小麦和稻谷,把握销售节奏。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粮食运输的组织和协调,做好产销区的衔接工作,防止出现地域性缺粮。协调粮食局指导各地组织好粮食供应。四是做好粮食进出口品种调剂工作。要认真研究粮食进出口贸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组织进口保证供应和保护国内农民利益的关系。

――棉花。一是加强信息引导和宣传,抓好新棉收购,要切实防止出现“卖棉难”和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二是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质量监督。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防止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引导农民和加工企业做好排除异性纤维工作,提高棉花质量。三是综合运用储备和进出口手段,调控好棉花市场。收储部分国产棉花,引导市场棉价合理回升。要在不影响国产棉销售、保护棉农利益的前提下,组织好棉花进口。四是扶持发展国内棉花生产。

――食糖。2006~2007榨季全国食糖市场由上榨季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本榨季食糖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食糖宏观调控,促进糖业健康发展,保持国内食糖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糖价过度下跌,保护糖农和制糖企业利益。一是将政府协议进口的糖转入储备,并适当收储部分国产糖。二是控制国营贸易进口节奏,避免进口糖冲击国内市场。三是严格限制糖精生产销售。四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

――化肥。一是做好化肥淡储工作。在维持总量800万吨不变的基础上,要对新年度淡储化肥的承储企业进行招标。同时要不断完善化肥淡储的制度,并及时检查淡储化肥承储企业的储备情况。二是推进化肥流通市场化改革。明确从事化肥经营必备的资格条件,建立化肥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化肥市场管理办法。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形成《化肥经营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三是继续运用关税手段控制尿素出口,停止进口磷矿石,出口磷酸二铵的加工贸易。四是做好钾肥进口协调工作。

――石油。编制年度成品油专项用油分配计划;监测成品油进出口进度,协调成品油进出口中的问题。研究提出年度成品油供需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建议。根据国内外市场成品油价格、数量、品种变化提出相关措施建议。研究改进成品油进出口管理。专项调研扩大企业成品油出口自问题。

继续深化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引导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统一配送。要鼓励有资金实力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要推进粮食的装卸储运“四散化”变革,提高粮食运输效率,减少损耗,降低成本。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研究建立与市场价格挂钩的、能够在供大于求市场价格过低情况下保证农民收益的“黄箱”支持政策,防止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

――棉花。继续抓好供销社所属棉花经营企业的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办好区域性棉花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促进棉花流通现代化,提高国产棉竞争力;鼓励棉纺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合作社的联合,积极探索多种组织形式的棉花产业化发展路子。

――化肥。明确从事化肥经营必备的资格,建立化肥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化肥市场管理办法。争取在条件成熟时,形成《化肥经营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

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

为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结构调整,要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一是要加强对石油、钢铁、电解铝、稀土、焦炭、稀有金属等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状况和进出口的监测和研究。二是要继续运用调减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削减出口配额总量等手段,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三是要认真研究WTO规则,加强规则的运用,逐步创新调控手段,如建立战略资源性产品出口审核制度等。四是要加强出口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加强稀土、焦炭等重要商品出口企业的资格审核。加强出口企业的协调,提高行业集中度,避免我国出口企业恶性竞争,在我国出口占据国际贸易较大份额的产品上,争取更大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五是要抑制外资企业掌控重要资源性产品出口。在稀土、钨锌锡锑等稀有金属、焦炭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上,要控制对外资企业的出口配额发放数量。

做好外贸监测分析和政策协调工作

一是跟踪监测外贸进出口形势,做好月度外贸进出口分析工作。及时跟踪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外贸运行形势分析,做好月度外贸形势分析。二是努力做好重大政策协调工作。做好缓解贸易顺差扩大的相关政策落实、跟踪研究国货复进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出口加工区相关工作;参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制定工作。三是做好重要商品进出口总量计划工作。控制重要资源性产品、高能耗产品出口,组织好国内紧缺的能源、原材料等重要工业品进口。做好进出口总量平衡,把握好进口的时机、节奏,做好粮棉进出口、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工作。

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合作

一是继续做好自贸区谈判工作。妥善解决自贸区谈判中的难点。二是积极参与WTO谈判等有关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对WTO农业规则的修改建议,为我国农业争取更大的支持空间。做好2008年WTO对华第2次贸易政策审议的准备工作。积极应对WTO贸易争端,参加汽车零部件的应诉工作,加强对我国产业影响的分析,提出谈判建议。三是加强与台、港、澳经贸合作。四是认真做好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工作。成立“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研究工作小组”,做好我委牵头负责的“国内产业竞争力分析”课题及相关课题研究。五是做好关税税则有关工作。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要求,提出调整年度关税税则和临时性关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第4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但有关专家认为,受投机资金炒作或美元、原油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食用油价格有可能出现反复震荡,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须高度警惕少数企业“跟风炒作”哄抬价格。

食用油价呈上涨态势

进入10月中旬以来,受国际油脂油料价格持续上涨,进口成本增加影响,我国部分生产企业上调出厂价格,国内食用油零售价格呈现较明显的一轮上涨态势。

广州一家大型超市透露,该超市10月底已经接到金龙鱼品牌的调价通知,表示金龙鱼在该超市销售的所有食用油品种价格将会上调10%。

广州一位超市专柜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已经知道长寿花等品牌将会调价,但具体调价时间不知道。她说:“最近一星期食用油尤其畅销,因为有部分消费者听说涨价提前购买食用油。”

对此,广东省物价局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介绍说,今年以来,豆油、菜子油、花生油等总体价格保持稳定,但到10月20日后出现小幅上涨。1月份至10月份广东菜子油、大豆油、花生油、大豆调和油等4种主要食用油综合平均零售价同比微升0.1%。其中第三季度,4种主要食用油综合平均零售价环比微降0.33%,同比上升1.1%。

据该局了解,近日,广东市场较多零售商确实接到调价通知,益海嘉里等企业拟上调旗下食用油品牌产品价格,幅度在10%左右。

成本和通胀因素致食用油涨价

油价为何在稳定了近10个月之后突然出现一波上涨潮?广东省物价部门分析认为,除进入四季度消费旺季后需求增加因素外,涨价也与国际国内市场供求波动变化有直接关联。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从国际市场供应来说,受10月上旬美国农业部公布大幅调减2010/2011年度玉米、大豆的产量和期末库存量影响,目前大豆等农产品期货价格维持大幅上涨走势,造成我国近期进口大豆价格上涨,进而带动下游面临涨价压力;另一方面,市场普遍预期国内食用油产量减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就预测今年全年我国油菜子同比减产5%左右,大豆保产或减产1.3%;进口食油和食油子折油合计同比减少4%,也推动了食用油价格上涨。

但有关专家同时指出,这一轮食用油价格上涨背后的通胀因素不可忽视。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建华分析认为,当前世界货币流动性过剩,大量“非商业持仓者”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投机逐利,加上美国商家为推销美豆借题炒作,造就国际市场大豆牛市行情,推动了食用油价格不断上涨。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导致食用油生产、流通成本增加,最近国家再次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受比价关系影响,国内对大豆和豆油及其他种类食用油的价格上涨预期也进一步加强,从而与国际通胀预期形成“联动”,拉动了价格上涨。

截至目前,消费者对食用油价格上涨心态较为平稳,记者在广州市场上看到,超市内食用油货源较为充足,销售终端特别是存货较多的商家并不急于涨价,部分商家还有低价促销活动,市场供应总体平稳,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抢购风潮。后市大涨可能性不大

针对当前食用油价格上涨态势,广东物价、海关等部门认为,后市继续大涨的可能性不大。

广东黄埔海关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该关统计,大豆进口价格虽然自7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但自5月份以来同比仍是连续下降态势,进口均价在每吨430美元至470美元之间窄幅波动,9月份进口均价为每吨460.5美元,同比还是下降4.4%的,考虑到从大豆的采购到完成豆油销售,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预计进入春节食用油销售最旺季时,实际生产成本并不高于去年同期,不会给企业造成过大的涨价压力。

广东省物价局也认为,当前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属于连续下跌后的正常反弹。展望后市,尽管美国农业部下调本国大豆产量和库存量,但全球食用油供求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供应仍较充裕,加之今年以来我国食用油产量仍呈增势,预计国内食用油价格持续偏强运行,但大涨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去年以来,国内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政府食用油储备制度,目前拥有较充裕的库存,有能力保障市场有效供应。

第5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2009年3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年中期至2008年9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元/t,低于中国242元/t(11%),而最高时(2008年3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2008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以上,在2008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2008年5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元/t、4569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和47.5%。2005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2008年9月至今高18.8%;2005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2008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美元/t,比中国高0.9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2008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元/hm2、5466.68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年总成本6579.15元/hm2,比美国高114%(表1)。具体分析,除2007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2008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年灌溉成本为72.2元/hm2,而美国仅为6.2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美元/hm2的2.43倍。根据统计,1997-1999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kg/hm2,比美国高83.3%。

2.4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2009年3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左右,比2005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3)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制、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世界各国均具有消费优质粮食的能力。在确保不与民争粮的基础上,可逐步开发粮食产后的精深加工研究。

(4)健全完善粮食价格和成本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拓展粮食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并加强国际市场粮价监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险峰。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J].农业展望,2007(9):3-7.

第6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大米行业调研报告范文一 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适的设备,通过适当的工艺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将混入稻谷中的各类杂质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质量,同时利用磁铁除去稻谷中的铁钉、铁屑等,以保证生产安全。砻谷工序就是用橡胶辊砻谷机或金刚砂砻谷机将稻谷的颖壳脱下,并使颖壳与糙米分离。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机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层和胚乳分离,然后再进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处理,这样就可得到所需等级的大米。

现代新型大米还应用色选、风选、去菌除尘、灭菌绝虫、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装等加工技术以使大米更卫生安全,鲜香营养,损耗更小。

大米(rice)是人类的主食之一,据现代营养学分析,大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A、E及多种矿物质。就品种而言,大米有粳米、籼米和糯米之分。

中医认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称誉为五谷之首,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滋阴润肺、健脾和胃、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2012年11月我国大米的产量为1138.7万吨,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9.56%,与上个月环比增长了13.79%。1-11月我国大米的累计产量达9637.9万吨,与前一年同期累计增长21.97%。

我国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粮食进口量将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将运往中国。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计算,2012年进口的粮食总量将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5%以上。

我国人口中有65%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9万公顷,而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以上。2010年全国大米产量8244.4万吨,同比增长30.5%。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至少仍将有两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大米需求将大幅增长,城市消费结构改变,将间接消耗更多的粮食。

我国大米行业的发展步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规模小、组织程度差。大米加工领域主要以小生产、小作坊、小商贩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业和领军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米品牌的进入,国内大米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品牌消费时代的到来催生高端大米行业。我国消费者正从日常消费品时代步入品牌消费时代,加之媒体对毒大米、陈化粮事件的频频曝光,更大了人们对发大米的安全和品质的注重,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日益显著。

大米行业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大米行业定义与分类

(一)大米行业定义

大米,是指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国把大米行业归入农副食品加工业(国统局代码13)中的谷物磨制(C131),其统计4级码为C1310。

(二)大米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中国的大米分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籼米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根据籼米的收获季节,分为早籼米和晚籼米两种。粳米由粳性非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根据粳米的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两种。糯米由糯性稻谷制成,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粘性大,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两种:籼糯米由籼型糯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粳米由粳性稻谷制成,米粒一般呈椭圆形。

二、大米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免征农业税,提高农民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加大农业税减免的力度,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相继宣布全部免征农业税,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取消粮食出口退税,控制粮食出口

为应对大量出口给国内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2007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从2008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共涉及84个税则。根据公告,出口退税的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海关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其中,2008年3月1日以后,无论新老合同一律按调整后的退税率执行。2010年6月,财政部又消息,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包括酒精、玉米淀粉等商品在内的出口退税。

从2004年开始,中国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全面补贴。目前,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简称为四补贴。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90亿元、农资综合补贴756亿元、良种补贴198.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30亿元,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立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2011年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亿元,两项补贴合计1011亿元。

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

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决定,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明确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2010年2月31日,为引导市场粮价平稳上升,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2010年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0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别提高3元、5元、10元,提高幅度分别为3.3%、5.4%、10.5%。

为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1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提高9元、10元、23元,提价幅度分别为9.7%、10.3%和21.9%。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有利于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三、大米行业产业链分析

大米行业下游消费主要表现在口粮和工业食品加工等方面。首先,口粮年均消费量超过1亿吨,约占稻米销量的8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断调整,消费形式也将日益多元化,人均大米口粮消费总体呈稳中有降格局。但由于北方大米消费群体有扩大趋势,加之大米在酿酒以及食品等方面用量却不断提升,且饲料需求增长强劲,大米需求总量仍然稳中有升。

大米的上游产业链有化肥行业、农业机械行业和农用运输车辆行业等,这些行业对大米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国民经济中许多行业都与大米行业相关,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大米行业的发展,因此,大米行业的发展依赖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大米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综合来看,由于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大米的产量已出现下滑,进而导致大米进口量猛增。根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初步估算,2013年大米产量下降0.7%,至2 .0 28亿吨,全年中国进口大米约224万吨。中国大米对外依赖的增加将对行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未来国内加大大米供应是必然趋势。

五、中国大米行业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大米行业的主要上游产业有:化肥行业、农药行业、农业机械行业、农用运输车辆行业和燃油行业等。

目前中国化肥和农药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是天然气价格上调以及煤、电价格的调整,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推动化肥业和农药行业整体成本的上升。国家通过出口调节、储备调控、协调调运、市场监管等手段将对稳定市场、稳定价格、保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起重要作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化肥和农药涨价势在必行,大米行业对化肥行业和农药的议价能力将逐步减弱。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用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两个行业发展迅速。由于中国稻米收割机械化率较低,且粮食运输运力不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用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的需求将十分旺盛,大米行业对这两个行业的议价能力较弱。

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的放缓,全球对原油的消费总体呈现疲软的趋势,所以燃油价格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增幅;但是,从长期看,随着可开采原油的日益减少,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对原油需求的逐步提升将推动原油价格的长期上涨,所以,燃油价格长期内将呈现上涨趋势。

(二)购买商议价能力分析

大米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口粮、工业食品、酿酒和饲料等行业。

虽然中国人均大米消费有所减少,但是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大米口粮消费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近几年,随着中国工业食品、酿酒等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大米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大米行业掌握了更多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议价双方中处于有利位置。因此,中国大米行业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强。

(三)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大米是中国大部分人群的主要口粮,中国口粮消费量约占稻米销量的85%。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有所调整,各种西方的餐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大米消费量,中国人均大米消费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虽然,西方餐饮对大米的消费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大米依然是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口粮,大米消费具有非常大的刚性,大米行业替代品威胁很小。

(四)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一方面,从上个世纪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口泰国香米,泰国香米最早进入广东市场,拉开了大米产品的档次。由于泰国香米的品质远远高于国内普通大米,迫使湖南、江西等地大米基本退出了广东中高档大米市场。近几年,随着越南大米出口的迅速发展,越南大米开始抢占中国部分中高端大米市场。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大米进出口总量不超过100万吨,而中国大米需求量超过1亿吨,中国大米基本属于自给自足型,国外大米在短期内很难对国产大米产生威胁。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外企业开始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并逐步控制了中国食用油市场,而大米市场很可能是外资企业接下来重点开拓的市场,如果国内企业不认真对待,将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五)行业现有企业竞争分析

近年来,中国大米行业迅速成长,年增长率超过25%,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性的行业。中小企业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由2000年85%市场份额降到不足20%;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产量由2000年1500万吨增长到2011年9777万吨,年均增长18.6%,尤其是最近两年规模以上企业保持30%以上年度增长率。规模以上产品市场价值由2000年26亿元增长到2010年3546亿元,增长超过135倍,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6.5%。

第7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本刊辑录论坛主题发言,供读者参考。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

当前粮食工作新形势与粮食安全新任务

一、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与粮食安全新课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粮食工作也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撑下,市场稳定,粮价稳定,人心稳定。粮食供求形势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粮食生产创新高。我国粮食生产曾在1996、1998、1999年三年突破5亿吨的水平。进入新世纪后,从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跌到4.3亿吨的低谷中扭转过来,连续4年恢复性增产,从2007年恢复到5亿吨水平,到2012年达到5.871亿吨的最高水平。十二年时间,水稻增产1639万吨,占增加粮食产量的12%;小麦增产2095万吨,占增加粮食产量的15%;而玉米增产13946万吨,占增加粮食产量的73%,玉米增加一倍多。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但要看到,水稻、小麦增产不多,刚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杂粮和薯类的产量却在减少。

二是城镇化创新高,粮食供应上新水平。2012年末,全国城镇人口已实现7.11亿人,占总人口的52.6%,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中国的特点是大城市多,城市群多,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质化的增长。据统计,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要比农村人口多30%以上。而且乡村中季节性缺粮户、卖转转粮的户数增多,供应压力加大。全国每年新增粮食供应量80亿斤左右。目前国内有效供应呈现不足,调出地区和调出量“双减”,原来14个净调出省只剩下7个(即东北三省、内蒙加河南、安徽、江西);原来产销平衡地区9个,现剩下3个(新疆、甘肃、宁夏);沿海的调入省广东、福建、浙江等自给率已下降到30—40%,每年需入3800万吨到4000万吨才能平衡。

三是粮油进出口创新高。本世纪初加入世贸以后,农产品对外贸易额年平均增长19%左右,当前的粮油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2年进口大米234万吨、小麦369万吨、大麦252万吨、玉米521万吨,谷物进口量已达1376万吨,大豆进口已上升到5830万吨,这样谷物加大豆共计进口7200万吨,另外还进口植物油601万吨。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就出现逆差46亿美元,到去年逆差上升到490亿美元。预计今后进口逆差将成为常态。

以上三个特点带有全局性、关键性与趋向性,是我们观察粮食形势,分析发展趋向,研究战略对策应首先考虑的。

总的看,目前粮食形势是稳定的,近期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但是从底线思维来观察,当前,我国粮食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粮食紧平衡的状态转向偏紧方向发展,因而粮油进口量增加,粮食自给率下降。从中长期看,粮食安全隐忧增加,风险加大。

当前粮食安全上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粮食生产增长乏力。现在粮食产量基数已很高,要上新的台阶,还没有新招。当前农业资源还在减少(耕地、水资源等),化肥农药已施到极限,农业上的难点(政策上、科技上)均无新的突破。

二是粮食供应残缺不全。粮食物流发展滞后,不少地方粮油供应仍依靠小商贩、小作坊、小集市。

三是粮食消费上挥霍浪费。舌尖上、餐桌上的浪费达到惊人程度,人们对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淡化,“八方归农成为农游八方”。

以上表明粮食、农业已成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粮食、农业作为基础建设已大为落后。“四化”中唯一落后的可能是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周期长、难度大,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现在抓起,持续下功夫。

最近,在湖北农村考察时作了重要讲话,着重指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在学习十精神和的讲话中,深感寓意深刻,高瞻远瞩。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大国,必须时刻关注“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端好13亿人民的饭碗;时刻关注“种子能否自制,粮食能否自给,粮权能否自主,粮企能否自强”,使粮食安全的警钟常鸣。形式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粮食的发展步伐要加快,要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的这个瓶颈问题。根据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特别要防止城镇化进程中把粮食和农业现代化挤掉了;防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把粮食的自丢掉了。这个教训一定要记取,这条底线一定要守住。

我们讲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在宏观上,要保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综合平衡,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以稳定大局;在微观上,要保证每个粮食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以稳住人心。

纵观世界潮流,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粮情,我们认为,在粮食安全这个全局的大事上要做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守住三条红线,建设一个体系”。

“三条红线”一是18亿耕地的红线;二是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6.5亿亩的红线;三是农村劳力中留守作为“职业农民”的不低于7—8千万人的红线。保住三条红线,才能保住粮食的生产力,粮食生产才有希望。“一个体系”即可持续、抗风险、能自主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构筑起我们粮食工作的钢铁长城。

这个工程内涵丰富、要求甚高、任务繁重、难度很大,是粮食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需要进行以下四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一是要建立稳定增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体系,在现有粮食生产基数高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二是建立起高效运转、全面服务、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把粮食供应到千家万户。三是建设好以中央储备为核心,以地方储备为支柱,以社会储备(农民储备与企业储备)为基础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粮食储备体系和相应的仓储物流体系,同时把粮食应急机制建设好。这是搞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四是建设和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宏观指导,特别要深化粮食价格体系改革,同时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所用。

根据关于我们要重新“赶考”的指示精神,立足当前,展望今后,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粮食系统要考虑经受以下三个考验:一是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国内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的考验;二是发生突发事件的考验。如疫病、自然灾害等;三是国际粮食危机和粮价大幅度波动的考验,防止国际粮价上下波动对国内粮价的冲击和拉动。总体看,有些苗头已经显现,我们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落实粮食安全的责任制,应对多种紧急情况。这是粮食工作和整个经济工作面临的新难点,是对粮食工作的新考验。在经济转型时期,我们尤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加强应急的各项工作,勇敢地接受检验,扎实地做好工作,以期在新的一轮波动中从容应对,做到在粮食安全上万无一失。

二、认真搞好粮油企业改革和建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座的有许多粮食行业、粮油企业的领导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挑在您们肩头上,行业的希望寄托在您们的身上。粮食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又是朝阳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首选商品,是大有希望、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大有前程的行业。我们希望全行业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为中心,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在服务中发展自己,在风浪中锻炼成长。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贯彻落实、总理关于粮食工作的重要指示,在粮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下功夫,把粮油企业的基本功抓好,把粮油企业的行风抓好,把粮食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抓好。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着重点是“稳中创新”。

第一,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为稳定市场、稳定供应做好工作。当前粮食市场出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怕购销倒挂。所谓稻强米弱,麦强面弱,根本问题是价格上的倒挂。特别今年出台的保护价增加幅度较大一点,早稻、中稻、小麦、玉米几个品种都高于国内市场价格,而且不少还高过国际市场价。所以目前企业叫苦不迭,新粮只有中储粮一家托市收购,其他企业大多不敢下手,轮换粮的价格也下降,这样可能重演上世纪末的顺价销售顺不出,坏账挂账大幅增加的现象。而且由于国际市场粮价低,外国粮商向中国大幅增加出口。这些都需要考虑从宏观上、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二是怕某些品种脱销断档,这是面临的又一难题。比如优质稻、粳稻供应偏紧,经不起抢购冲击等。要突破以上难点,需要有新思维、新政策,有新增长点,新开辟利润源。这就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创新路的步伐。这是全行业的出路所在。要注意防止哄抬粮价或压级压价,维护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粮油企业要从节约资源、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在开辟新的利润源,培育新的增长点下功夫,以尽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要坚持改革,搞活机制,努力实现“两链结合”。即:建立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安全营养、绿色生态供应链;同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全社会的监管链,力促二者落到实处,紧密结合。前一个链条和体系在生产流通供应上环环扣紧,层层负责;后一个链条和体系从源头到终端,政府、社会、媒体、公众多方形成合力,层层监督,不留死角。这样就有可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粮油产品的安全,使守法者得益,使违法者无容身之地,受到应有的惩处。这两个方面都要通过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协调各方行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行业内外形成良好风尚,造成生产销售放心粮油的良好气氛,促进粮油食品行业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地健康发展,从而使粮油企业做强做大,为走向粮油食品强国开辟出一条新路。

第三,要创新驱动,培育企业家精神。要以创新工作为重点,把创新贯彻到每个环节。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既要抓每项工作的小改小革,又要重点抓核心技术、高精尖产品的技术攻关。要进一步推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组织协作攻关。每个重点企业,要拥有自己的名牌产品、知识产权、加工诀窍、技术专长,在行业中领先,在国际上创一流。

“创新驱动”关键在企业家。每个企业家要有创新精神、开拓毅力、闯关气魄、制胜勇气。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论认为,中国要想成为企业家,首先就要解决缺乏企业家精神。

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央计划里的单位”,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公司”。即便是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要想进入并立足于某一特定行业,也仰仗着与政府官员结成良好关系。这限制了他们实践真正的商业构想和商业机会的能力。对此我们应引起重视,企业家要在创新精神上用功,走创业道路,探索做一个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才会有创新型企业。为此,要至始至终以创新求创利,以创利谋创业,打开新局面。

第四,归根结底,要抓人才培育,树企业新风。要发扬粮食系统的优良传统,并与时代精神的教育相结合,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理想、能战斗的队伍。粮食行业自古以来就是“良心行业”,粮食产品是“良心产品”,粮食人是“有良心之人”,全心全意为十三亿百姓的吃饭服务,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粮食行业的体现。无论国有民营,所有的粮食人都应具备这种理念。中国粮食人要坚守“遵法、厚德、尚智、为民”的职业道德和行业精神,坚持以法治粮,依法办事;坚持“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崇尚知识和智慧,充满创新精神;坚持以民为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健康而贡献毕生精力。我们认为粮食产品需要净化,更重要的是粮食人的灵魂需要净化,社会风尚也需要净化。中国的粮食队伍是在党的直接培养下,在人民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定要永葆优良传统,千万不要沾染浮夸之风,堕入腐败之门,不论干部、职工、企业家,一定要做一个干干净净、有智慧、能创业的人,为人民的粮食事业立新功。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

正确认识“粮食自给率”

2012年中国粮食连续第九年增产,粮食进口量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于是引发了许多人士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关注与担忧,关于粮食自给率的讨论之声不绝于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宣布,将努力把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增长,人们不断意识到,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在下降,只是如果将大豆单独计算,中国的谷物自给率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平。2012年中国不仅大豆进口量增加,小麦、大米和玉米的进口量增长的大幅度更大。有分析称,2012年中国三大谷物——小麦、稻谷、玉米自给率为97.6%,大豆自给率降到了18%,2012年整个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只有88.4%了。

粮食概念是中国特色,包括:谷物、大豆和薯类。国外没有粮食的概念,大豆归为油籽,薯类归入食物。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8025万吨。其中,谷物及谷物粉的进口量为1398万吨,大豆进口量为5838万吨,这两项的合计数是7236万吨。海关总署粮食进口统计数据,还包括木薯的进口。2012年粮食产量是58958万吨,按谷物和大豆进口量计算,粮食自给率是87.7%。按全口径粮食进口量计算,自给率是86.4%。

粮食自给率应该是国内消费进口粮的数量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上面的分析中使用国内粮食生产数据替代国内粮食消费数据只是为了方便,因为要得到准确的国内消费数据有很大的难度。据了解国内没有一家机构长期坚持粮食供求状况的分析工作。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按月编发中国谷物和油脂油料供求形势月度报告,面向社会提供谷物和油脂油料供给和需求状况数据,以促进对国内粮食市场变化与发展的认识。虽然已经坚持了17年之久,但只收集和积累了谷物和油脂油料供给与需求以及价格数据,并没有收集和积累根据国内粮食口径计算的国内粮食消费数据。

用生产数据替代消费数据方便可行,但存在一个大的前提,即国内粮食库存应该保持稳定。因为准确计算粮食自给率,需要清楚当年国内消费的粮食有多少产自国内,有多少来自国外。年度内进口的粮食,并不一定在年度内消费,可以进入仓库,留在未来年份中消费。有这种可能,由于市场的原因,在粮食进口发生的同时,国内粮食库存也在增加,比如进口增加可以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缺乏竞争力的结果。因此在计算自给率时,需要考虑库存的变化,不能简单地或者说无条件地用生产数据替代消费数据。

回到对于2012年粮食自给率的计算上来。如果考虑库存变化,2012年国内谷物的自给率并没有因为大米、玉米和小麦大量进口而降低,反倒因为国内谷物库存增加的数量大于谷物的进口数量,仍然维持在100%的水平。

虽然谷物自给率仍然100%,但是2012年的粮食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确是事实。234万吨的大米进口(如果考虑统计外进口,数据还会大很多),369万吨的小麦进口,520万吨的玉米进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3.05倍、1.95倍和1.97倍,尽管国内年度谷物自给率保持100%,但是进口的增加,也反映了谷物市场出现了新变化。就小麦而言,年度小麦自给率确实降低了。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小麦供求平衡分析,2012/13年度国内小麦自给率降低至97%。就稻米而言,尽管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米进口国,但是由于库存增加,整个稻米的自给率仍然保持在100%。2012年4月之后,进口籼米数量增加,在拉低国内大米价格总体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内的有效供给。就玉米而言,进口量增至520万吨,只是大都不是市场化进口。2012年秋粮上市后,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变化,供给由紧转松,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最终达到3083万吨,而且市场普遍认为的由于市场有效供给减少价格将大幅度上涨的预期也没有出现。玉米增产与玉米消费出现新情况,特别是后者的变化,证明了目前为止不依赖进口国内也还可以实现供求平衡。在价格的作用下,小麦饲料消费增加,玉米消费量下降,通过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玉米自给率还保持在100%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预测,这种状况估计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12年谷物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内谷物库存也大幅度增长,是国际市场存在有效供给和国内市场出现有效需求的结果,是受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因素变动的影响,进口增加导致国内新增供给总量大于年度消费量,国内粮食库存最终增加。

以上的分析表明,2012年虽然谷物进口量增长,但是玉米不是年度市场必需的进口,籼稻进口量增加,更多地是价格因素导致的结果,小麦进口更多的是因为国内玉米价格过高引发了饲用小麦消费需求,从国内整个小麦的供求形势看,虽然库存量略有下降,但国内小麦库存庞大,并不缺乏小麦的有效供给。因此,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概不能只利用一年的数据,确定国内的粮食自给水平,特别是作为衡量国家粮食供给安全水平时,更应该是如此。

到目前为止,中国谷物的自给率仍然是100%,从供给角度分析,是因为国内谷物产量不断提高,从需求角度分析,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国内谷物需求由于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而相应减少。国内居民粮食消费结构随着收入的提高不断改变,城乡居民在食用植物油消费增加之后,相对减少了口粮消费需求,增加了肉禽蛋消费,饲料粮消费需求应该相应增加,养殖方式的改变,在增加蛋白粕需求的同时,相应减少了玉米的消费。

计算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如果考虑大豆进口,会让很多人担忧中国的粮食安全,因为中国政府曾经宣布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保持在95%。对于大豆进口问题,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甚至认为大豆进口严重冲击了国内大豆产业,重创了中国的大豆生产。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谷物的高自给率,与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油脂油料供求平衡分析,2012/13年度利用进口大豆生产的豆油1100万吨,占国内植物油供给量的35%,生产豆粕4600多万吨,占国内豆粕供给量的93%。如果没有如些巨量的大豆进口,中国的植物油供给将出现严重的问题,中国的蛋白粕供给将无法满足肉禽蛋生产增长的需要,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将非常突出。中国的大豆进口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增加的,开始时很少有人认识到大豆进口增长的必然性,更多地强调的是进口大豆给东北大豆产区带来的压力。大豆进口大幅度增加,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中国国内市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和食用植物油脂。需求决定一切,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大豆进口的数量,当然会越来越多。

没有谁预测到中国会进口如此巨量的大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布朗提出谁养活中国的问题时,就有专家预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肉禽蛋消费将不断增长,由于国内玉米生产无法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未来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玉米。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关于玉米进口的预测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可以利用国内玉米资源实现供求平衡。这些年来,有的玉米出口国的相关组织,一直在努力促进中国进口玉米,希望向中国出口玉米。尽管做出了努力,但一直没有结果,到后来甚至认为中国不进口其玉米,是中国采取了限制性贸易政策。事实上,中国对大豆进口有着很多的疑问,可大豆还是进来了,对玉米进口并没有采取什么抑制措施,可玉米还是没进来,关键就在于玉米进口需求没有出现。这几年进口了一些玉米,玉米需求似乎出现,于是关于中国将大量进口玉米的各种说法四处泛滥。有人士在2003年时就预测,中国将在2007年进口3000万吨玉米。当时即就被指出预测缺乏依据。在这几年玉米进口稍有增加之后,这位人士便公开说多年前他就预测到了中国会大量进口玉米,表现得非常不像学者而更像江湖上的算命先生。最近其又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在未来10年将显著高于供给增长,粮食自给率不断降低。其中玉米自给率将显著下降,玉米产量在2020年将达到2.1亿吨,玉米总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2.3亿吨,预计2020年我国玉米供需缺口在2000万吨左右,自给率会下降至91%。即使由于技术进步加快,可以实现较高水平的单产和总产,玉米自给率也会降到93%。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其做出上述预测之时,国内玉米市场又发生了新变化,在供给继续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市场需求受到消费理性回归的影响减弱,国内玉米供给压力又一次出现。

为什么玉米供求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要得出更为深入与深刻的认识,可能需要将玉米供求臵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背影之中去分析认识。首先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也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产能过剩的玉米深加工业日子自然不会好过。其次,与美国燃料乙醇大发展不同,中国的玉米深加工发展更多的是同人们的食用消费需求相联系。以白糖为例,白糖价格自2011年8月自每吨7800元的高点下跌,目前已经跌至不足5000元。2013年5月份,国际原糖价格在16.6美分/磅—17美分/磅区间内震荡,该价格对应的配额外进口加工精炼完税成本仅为5200元/吨—5300元/吨。白糖进口增加,国内糖价回落,淀粉糖需求减弱,影响玉米消费。第三,各地认真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大吃大喝现象明显减少,餐饮行业肉禽蛋消费下降显著,影响玉米饲用消费增长,食用酒精需求减弱,自然影响玉米需求。第四,H7N9禽流感造成恐慌性消费消失,有估计认为玉米消费量因此减少200万吨。

目前国内玉米市场已经出现了大变化,如果以前些年的市场情况为基础,预测未来的市场变化,难免不出现夸大的问题。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09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快速增长的状况将不再继续。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未来中国的玉米消费量还是会增长,但每年的增长速度似乎将放慢。当前的供求走势表明,在最近几年,中国玉米市场实现自求平衡的可能性很大。

农业部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分析: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5亿亩,只要把玉米产量增长恢复到80公斤/公顷/年以上的速度,到2020年时可以满足2.5亿吨的消费需求。现在国内的玉米消费需求估计为2亿吨,到2020年7年时间增加5000万吨,每年增加700万吨,以现在的情况看,并不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数据。张世煌研究员介绍,最近二十几年,我国玉米产量增长只有39公斤/公顷/年。近几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整合资源,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调整生产技术布局,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措施,推动国内玉米产量增益速度迅速恢复,现在已达到48公斤/公顷/年。预计2020年有望实现2.5亿吨的生产能力。即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产1680亿斤玉米。

我们似乎并不需要担忧未来国内的谷物自给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开放市场的条件下,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内谷物平衡,使国内的粮食自给保持在较高水平具有可持续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为有利。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现在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着“竭泽而鱼”的情况,比如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以水换粮”问题很大。还有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连年耕作,重迎茬问题突出,就是没有大量的大豆进口,这一地区的大豆生产持续也有很大问题。受耕地资源限制,我国大豆自给率不断降低。依赖国际市场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已经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无法生产出来的大豆及其食用植物油脂油料,是理性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一是建立有效的流通贸易体系,以保证国内能够较为顺畅地获得这些食品资源,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减少需求压力。

去年12月在国家粮食信息中心召开的全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小麦价格为什么上涨?二是国内玉米缺不缺?三是粮食周期性变化是否到来。现在来看粮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籼稻价格已经一年没涨,随着新米上市,籼米进口数量仍然较多的情况下,“镉”大米问题发酵,籼稻市场正表现出供给压力。小麦价格经过2012年下半年的大涨之后,在今年新产小麦上市前,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新产小麦上市初期,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当政策性收购启动后,价格很快就稳定在了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小麦市场在饲用消费减少之后,表现得比上年平稳。现在国内粮食宏观调控的作用力,已经由前两年的抑制价格上涨,转为托升粮食价格,以防止“谷贱伤农”。当前的新问题是:由于国内保护性收购价格水平不断提高,而国际市场粮价下跌,进口粮食运到国内港口完税后的价格,比国产粮食的价格水平还低,从而导致了市场化进口的大量发生。这既是国内粮食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加重了国内粮食价格周期性下行压力。现在不仅粮食出现这类问题,白糖和棉花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内外价差扩大,导致进口增加,加重国内供给压力,国家不得不增加收储。

全球市场在本世纪以来发生了大变化,粮食价格大涨,使得粮食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未来全球粮食供求会一直紧张下去吗?不知道!只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粮价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利用价格手段刺激粮食增产,已经遇到困难。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价格,一方面冲抵国内的提价刺激,促进进口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国家收购和国家库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如果国内现行粮食政策持续,每年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价格,以弥补不断上涨的粮食生产成本,保持和促进粮食生产积极性,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保持稳定,那国产粮食价格全面高于进口粮价的情况将继续,当国内粮价触及“天花板”,国内外价差扩大到配额外的粮食也能进口时,国内粮食市场将面临的大考验。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的复杂的粮食供求形势,似乎不能用粮食供需“多与少”、粮食自给率的“高与低”来简单地解释。要加强对国内外粮食形势的监测与预测,开展深入的市场分析与研究。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迟京涛:

利用市场和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但我国粮食进口也在波动中不断创出新高,2012年,谷物加大豆进口超过7200万吨,大豆等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而城镇化方兴未艾,食物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此新形势下,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仅必要,而且具备条件,同时,要防范和管理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

一、要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应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首先,需要说明我们理解的“粮食”概念,作为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我们承诺的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概念指“谷物”,我们理解,这就是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但从国内的角度看,可能需要将粮食安全的概念进一步放大,即不仅包括谷物,还要包括油脂油料、肉、糖、乳品等主要的食品和食品原料,主要有两个考虑,一个考虑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消费结构在升级,粮食的消费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另一个考虑是因为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比较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需要统筹考虑多品种。

(一)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2004年,我国还是农产品净出口国,不到10年时间,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影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但是动物蛋白(肉、奶等)、植物油、糖消费增长,带动对大豆、玉米、棕榈油等大宗商品消费的增长,虽然我国粮食从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了“九连增”,但国内供给并未能实现与消费同步增长,2011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2年,我国进口5,838万吨大豆,1,397万吨谷物,1,052万吨植物油,如果加上其他进口的油料、食糖、肉、乳品等食用农产品,我国进口的粮油食品接近1亿吨,占国内消费量接近13%,如果由国内生产,至少需要6亿亩耕地,反映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展望未来,我国消费升级还将继续。考察消费习惯与我国接近的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我们预计,我国的消费结构将在2025年左右才能进入成熟期,趋于稳定。我国粮油食品的消费增速在放缓,但在未来的十多年里,粮油食品消费还将继续增长。

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于美洲和澳洲,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是典型的东亚式的人多地少,而美洲和澳洲是典型的人少地多,我国的工业区、农业区和生活区是重叠的,都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而如美洲的美国是分开的,这就决定了我国保障农产品供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既要面临水土资源不足的资源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资源禀赋决定我们没有能力依靠国内资源完全满足需求增长,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我们不能过度使用现有资源,我国未来的粮油食品供求缺口还将继续扩大,主要缺口依然集中在动物蛋白、植物油、糖消费增长带来的相关品种上,比如大豆、植物油、玉米等,我们初步预计,未来的油脂油料、谷物、食糖、原奶等农产品的供求缺口将达到2亿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20%左右。当然,存在缺口并不意味着就进口这些产品,比如可以进口些肉来替代玉米和大豆。

因此,未来我国农产品的供给需要进口来弥补,需要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

(二)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也是具备条件的。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对全球粮食供给能力的分析,即“全球粮食够不够”,另一个问题是全球粮食出口是否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如果受到影响,“我们会不会有钱也买不到”。

1.关于第一个问题。

近年来,全球粮价上涨,引发全球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但其实,所谓的“粮食危机”,不是全球粮食出现了实质性短缺,而主要是高粮价对一些低收入国家带来冲击,更多表现为贫困问题。虽然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要大大低于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但仍然刺激了供给,有效应对了需求增长。2006年以来的较高粮价对全球供给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全球粮食供求进入新一轮相对宽松阶段,展望未来,全球仍有较多的土地和水等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投入增加、制度变革带来单产提高的无形资源,过去50多年,全球谷物产量增加的80%以上贡献来自单产提高。

另一个影响全球粮食供求的重要因素是生物能源,现在看,以美国玉米燃料乙醇、巴西甘蔗燃料乙醇为代表的能源和粮食互动关系已基本稳定下来,全球粮食生产及贸易市场已消化了这一因素。美国玉米燃料乙醇产量已经达到140亿加仑,接近150加仑的目标,其发展燃料乙醇并未影响玉米出口。巴西燃料乙醇增长很快,但食糖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也很快,食糖出口已经占全球市场40%以上份额。

我们认为,在合适的价格刺激下,全球供应潜力可以适应需求增长。

2.关于第二个问题。

全球农产品贸易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分散,全球的供给结构更加稳定。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其农业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粮食物流、中转设施均为出口设计,粮食离不开出口,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已经形成互相依存关系,粮食出口大国限制出口的可能性较小。

从历史经验看,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贸易禁运,但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最近的一次是,1980—1981年美国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对苏联粮食禁运,结果是完全失败,之后30多年来,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均未发动粮食禁运。2006年以来,全球担忧“粮食危机”,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是,我们发现,出口大国并未限制出口,限制出口的国家均为进口国或出口小国。因此,未来即使粮食出口大国再出现限制出口情形,结果可能是我们依然可以进口,只不过进口粮食的价格比较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满足我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具备条件的。当然,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考虑到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有个品种选择问题,谷物品种,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应该基本是国内自给的。

二、有效防范和管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给国内粮食产业和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一定会给国内粮食产业和市场带来不利影响,但我们不需要讨论要不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而是要讨论如何应对和管理可能的不利影响。

我们分析,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时,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应对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冲击,二是如何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三是如何保障国际采购供应链的稳定。

(一)如何应对低价农产品对国内粮食产业的冲击

目前,农产品进口出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即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供给不足,而是因为国内农产品竞争力不足,表现为国内的价格比较高,这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2012年我国三大谷物国内供给并不缺,但我国进口了1100多万吨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里面当然有一些品种调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国内价格比较高,而进口农产品价格比较低。更突出的是食糖,2012年国际市场的食糖加上50%的配额外关税,17%的增值税,进口到国内仍然有利润空间。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结果就是未来我国不缺也会进口,或者是进口量会超过国内供求缺口,配额可能都挡不住进口。不必要的进口的持续增加,将不仅冲击国内农业生产,而且将使加工国产原料的企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如果政府进行“兜底”收购,又必将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实,目前出现的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粮食产业问题,主要不是我们“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带来的问题,而是我国农业竞争力出问题导致的“被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带来的问题。其中,托市收购和临储等政策不能适应形势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008年以来,我国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价格逐年提高,政府确定的收购价格成为市场底价,逐渐高过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已经成为“价格高地”。在近年来国际市场供给受高粮价刺激而增加,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除了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竞争力外,可能需要对我国的托市收购和临储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不再提高托市和临储收购的价格,或者尽量少提高,这样可以打破市场对托市价格逐年提高的预期,让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不让国内市场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高地”,有效减缓进口压力。同时建议研究进行差价补贴的可行性,设立一个能使种粮农民获得一定的收益的“保护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托市和临储价格,则启动托市和临储,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托市和临储价格、低于“保护价格”,则不启动托市和临储,而是将市场价格与保护价格之间的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

第二,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托市价格,还需启动托市收购或者临储时,我们建议对这些政策性业务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做法是,继续坚持“政府委托、市场运作、权责明晰、自负盈亏、适当补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化流通和加工企业的仓储、加工优势,由国家设立参与企业的条件,让符合条件的流通和加工企业都能参与竞争。这样就将国家粮食政策性业务变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由企业来竞争提供,既有利于降低财政支出,也可以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大程度提高市场的竞争性,为市场化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如何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一是具有市场化的大企业,在需要稳定市场时,只要几个大企业发挥行业自律,就可以达到目的。另一个是维持充足的储备,但如果国家战略储备规模过大,成本将很高,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国家储备政策进行丰富和完善。具体建议:

第一,在战略储备之外,发挥市场化贸易和加工企业的仓储资源和能力,建立适度规模的商业储备。具体操作办法是,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保持一定量的库存,该部分库存可随时按照国家要求进入市场进行调控,商业储备的设施、日常经营管理都由企业承担,国家给予适当费用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还可以大大节约储备成本。

第二,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优势,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储备。目前,国内粮油加工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这一特征,在需要抛售成品粮油来稳定市场时,委托包括中粮在内的、拥有较大产能的市场主体来执行,给予适当的加工费补贴,并以加工厂为主体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

(三)如何保障国际采购供应链的稳定

第一,全球供应链战略。可以借鉴日本等国家和国内能源行业的成熟经验,在利用全球资源过程中,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粮商,建立全球粮食贸易网络。

第二,进口品种多元化。比如适度进口畜禽产品:目前国内粮食供求缺口主要是饲料粮的缺口,我们在直接进口玉米、饲用小麦和大豆等饲料原料的同时,可以考虑适度进口猪牛羊肉等饲料转化产品,以缓解饲料原料进口压力,还可以减少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再比如,维持大米和小麦适度进口,既是品种调剂需要,也可维持稳定的国际贸易渠道、以备不时之需。具体到某个品种上,也需要开辟不同进口来源,以分散进口风险。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

开展场际交易 促进粮食流通

国家粮食局的《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粮食批发市场“积极组织开展跨区域大宗粮食品种的交易,充分发挥在粮食产销衔接中的作用”。粮食批发市场在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发挥粮食市场“稳定器”作用的同时,还承担着促进粮食流通、满足消费需求、为粮食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落实国家粮食局的这一要求,粮食批发市场分会通过开展粮食批发市场合作,组织场际交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开展场际交易的意义

全国各地粮食批发市场开展业务合作,组织市场之间粮食交易(简称场际交易),是促进粮食流通的重要途径,是粮食批发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经过充分沟通协商,全国25家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达成了共识,于2012年4月10日在郑州签订了《场际交易公约》,举办了场际交易启动仪式。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亲自出席启动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曾局长认为,粮食批发市场开展场际交易,是构建全国粮食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提高粮食流通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社会粮食交易的有益尝试,是粮食批发市场业务领域的开拓创新,对搞活粮食流通具有重要意义。曾局长要求场际交易要坚持服务于国家粮食市场调控、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要坚持规范化、标准化运作模式,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完善交易机制,积累经验,稳步推进;要坚持为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理念,通过支持、引导粮食企业进场交易,权威价格,促进全国粮食安全高效流通。白会长指出开展场际交易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能够形成权威价格,发挥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衔接产销、促进流通的作用。希望粮食批发市场发扬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奉公守法的优良传统,坚持创新驱动,务实求进,为国家粮食流通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首先,促进粮食流通是粮食批发市场的历史使命。23年前国务院《关于成立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省际间粮食流通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重要职责,之后国务院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件一再强调支持引导和积极促进贸易粮食进场交易。粮食批发市场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贸易性粮食进场交易至今没有形成社会粮食流通的主流,没有成为粮食批发市场的主要业务模式。在市场化条件下,贸易性经营是我国粮食流通的主要形式。要发挥市场机制配臵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集中公开交易形成权威价格,对粮食生产、消费和供求产生有效调节作用,粮食批发市场就必须创新引领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实现关键环节的重大突破。开展批发市场合作、组织场际交易,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场际交易,积极组织跨区域大宗粮食品种流通,充分发挥批发市场在粮食产销衔接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提高粮食流通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促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

第二,开展场际交易是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区域性、差异性、互补性特点,使得粮食流通经常地大量地跨区域乃至全国性流动。粮食批发市场组织场际交易,是传统产销协作、产销衔接、购销洽谈的升级,是新形势下组织粮食企业进场交易的积极探索,开辟了贸易粮食流通新途径。通过支持、引导、组织粮食企业进场交易,运用集中、公开、公平的市场机制,克服分散、封闭、私下交易的弊端,促进信息对称、信号正确、流通顺畅、交易高效,保障粮食流通安全,进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同时,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贸易粮食流通的过程中,贯彻执行政府的调控政策,促进政府调控意图的实现,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政府粮食调控。

第三,开展场际交易是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合力、为粮食流通服务的重要举措。加强市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在各市场建立之初就形成了共识。从单一市场到众多市场,从市场主任联席会到粮食批发市场分会,逐步形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但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粮食批发市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粮食批发市场的合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履行好组织社会粮食流通的历史责任,要更好地为粮食企业服务,要促进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就必须走联合、合作的道路。粮食批发市场既面临着共同任务、共同责任、共同事业、共同利益,又有各自优势、各自长项、各自资源、各自特点,具备广泛的合作基础。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粮食批发市场从工作、经验、信息沟通交流提升到主业业务合作,是市场之间联系、依存关系质的升华,是深度融合、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将有力地促进粮食市场的共同发展,推进粮食市场体系整体功能和力量的提升。这是粮食批发市场由个别分散到整体联合、由各自为战到兵团协同的重大转变,是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粮食批发市场分会工作的重要成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第四,开展场际交易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首先,符合政策导向。组织贸易粮食进场交易是国务院有关文件一贯倡导的政策要求,符合市场化条件下组织粮食流通的实际需要;其次,粮食批发市场具备规范完善的交易机制、成熟健全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交易组织能力。在组织企业进场交易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交易管理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规范化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服务功能和市场形象明显提高;第三,具备了实践基础。近几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与四川、华南、广西、通辽和陕西等市场合作进行了场际交易试验,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试验了机制,受到会员企业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第四,市场主体培育成熟。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规范交易意识、执行政策和遵守规则观念得到了较大提升,会员对批发市场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批发市场提供交易机会、购销渠道、市场信息和银行融资、物流运输等服务,需要批发市场规范的交易机制规避履约风险、结算风险,符合粮食企业的利益,具有客观现实需求。

二、场际交易取得初步成果

在国家粮食局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指导和粮食批发市场分会的推动下,场际交易启动一年多来,各签约市场大力协作,积极进行培训宣传活动,组织粮食企业进进场交易,从起步运行到初步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广大会员企业的欢迎,开了个好局,树立了形象,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呈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场际交易成果丰硕。截止到今年8月20日,郑州、四川、山东、华南、武汉、通辽、河北、陕西、福州、新疆、山西、甘肃等市场主办或参办了19次场际交易会,并组织网上协商交易,共成交粮油158万吨,成交额45.7亿元,参与交易的800多家企业分布16个省份。

为活跃交易,各市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签约市场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场际交易活动,开展场际交易蔚然成风,成为各市场业务工作的中心任务。二是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场际交易的影响,进行深度市场开发,引导企业进场交易。三是采用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会员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完善交易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四是典型引路,在会员企业中培育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让会员现身说法,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五是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功能,为会员创造良好的交易条件;六是市场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相互学习交流工作经验;七是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发的场际交易系统为全国市场提供无偿服务和技术支持,是开全天候、不闭市的交易平台,功能完善,运行稳定。

场际交易的成功运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今年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领导提出要发挥场际交易对促进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白美清会长在粮食批发市场分会三届会员大会上指出,从扩大场际合作交易入手,进一步优化组合,合作共赢,为产销对接、粮食安全开辟一条新路,这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应予推广。白会长去年12月亲临“2012年闽豫场际粮食交易会”现场,对场际交易给予了高度评价,寄语场际交易越办越红火。场际交易还得到了一些省市区粮食主管部门领导同志的好评和支持。

三、各方努力,共同推进场际交易

首先,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场际交易是推进粮食流通规范化、组织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粮食批发市场为粮食流通服务的创新实践。各签约市场要进一步加深场际交易对于市场发展前途命运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行动上自觉,把开展场际交易作为市场业务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其次,进一步加强对干部员工的思想发动和业务培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粮食专业技能。第三,持续不断地进行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培育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发挥核心会员“领头羊”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会员进场交易。第四,积极举办和参与场际交易活动。各签约市场要建立合作机制,主动及时沟通信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经常主办和参与其他市场举办的场际交易活动,逐步实现现场交易经常化、网上交易日常化,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第二,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积极组织会员企业进场交易。向会员宣传介绍场际交易对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场际交易的规则和操作技术的培训,引导企业进场交易。了解企业购销意向,做好沟通协调,努力促成交易。特别要重视大型用粮企业的开发,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三,开展服务创新,为会员提供增值服务。坚持“为会员创造价值”、“让会员实现价值”的服务理念,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千方百计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市场条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增强市场号召力、影响力。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了解会员需求,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利用市场的影响和资源,协调各方面关系,为会员企业排忧解难。要用我们真诚有效的服务,赢得会员的信任,提高市场的威信和影响力。

第8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产品;品牌管理;营销策略

一、前言

水产品以其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点成为食品中的上品。水产加工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更是一个增值潜力大、创汇能力强的朝阳产业。宁波,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由于毗邻沿海的区位优势,使宁波的水产业成为宁波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水产业大体经历了家庭作坊式、小规模初加工、企业化、品牌化四个发展阶段。

本世纪初宁波海产品正在进入品牌化发展时代。目前本土发展起来知名海产品牌就达十多个,如南联食品、陆龙兄弟、史翠英、老板娘、梦婕、胖子、海能等,其中不乏浙江省出口名牌,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是集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国内外贸易、水产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中美合资企业,部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南联公司产品就打入国际市场畅销美国、欧洲等地。2001年通过美国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验证,2011年获得“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验室等级证书”,2013年被认定为“浙江出口名牌”,2014年获得“宁波市出口质量奖”,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目前,公司主要出口产品有冻青占鱼、冻鲣鱼、冻[鱼、冻秋刀鱼、冻沙丁鱼、冻西瓜皮(正鲣)、冻马鲛鱼、冻黄占鱼、冻煮青占鱼肉、冻煮鲣鱼肉、冻金枪鱼、冻金枪鱼肉、冻鱿鱼筒/圈、冻安康鱼段、冻月亮鱼片、虾等,畅销于美、韩、日等国家及欧洲市场。多类产品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商标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近几年由于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宏观政策的制约,大量出口型企业开始奉行“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发展战略,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二、出口转内销品牌是王道

国际市场不景气,大量企业转战内销市场,这就使得国内水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进行品牌化发展就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出口型企业,因为其产品往往有品质好但成本高、价格高的特点,如果不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利润空间――实行品牌化发展,几乎不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品牌是必由之路

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产品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使消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食用风险,产品的鉴别成本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宏观的商业环境和消费者自身经济条件的变化,都使消费者需要对自身的条件、文化需求进行准确辨别并要寻找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而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品牌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2、行业现状分析

但就对宁波市场调研发现,宁波区域品牌众多,由于价格竞争劣势,销售量始终在一个低位徘徊,利润空间低,不少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出现倒闭或转做它行的现象。要改变水产品牌市场目前圈里热闹圈外冷的现状,必须回到消费者本身上。

3、水产业品牌塑造关键点

一直以来,中国海产品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保鲜”和“安全”。保鲜方面。由于受冷冻条件的限制,很多水(海)产品的销售半径不出200公里,从而失去了海产品唯一的一个“鲜”字优势,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针对海鲜产品市场最适合不过。安全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中国老百姓最为迷惘和苦恼的问题,很多人从海外疯狂采购奶粉、水果甚至面包,一大批原来出口海外的食品企业也迅速抓住机会“转内销”,依托欧美市场严苛的食品安全检验标准赢得国人的充分信任,从而抢占市场。

三、宁波区域市场分析

宁波是个盛产海产品的城市,而且宁波人对海产品的“鲜”字尤为钟情,因此很多产品做得地道不地道,很多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宁波人一尝便知。但是,随着海产品的各种污染、加工、添加剂等原因,宁波人钟情的海产品的那种“舌尖上的记忆”还是否存在?

1、宁波本土水产品牌渠道分析

目前,宁波的海产品已涌现出很多品牌,抢占日常消费市场和礼品市场。陆龙兄弟以黄泥螺为主打产品,结合市民消费和礼品销售,并通过会议礼品、网络销售、积分卡等方式,成为宁波人津津乐道的首先品牌之一;史翠英通过大批量的广告传播,慈善活动等文化行销的方式,专注于平民阿嫂和中端礼品市场;老板娘、梦婕、胖子、海能等品牌则通过进超市、建立旗舰店以及关系行销的方式分割市场。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水产品的产地水源安全问题、深加工的技术标准问题、保质保鲜方面的专业问题、产品品质的安全检测问题等等,都让本土生长、本土消化的品牌遭受着一种被质疑的“白眼”。

2、南联食品市场突破口

作为宁波老牌冷冻海鲜公司,有十几年丰富的冷冻品销售经验和渠道,在海鲜原材料采购上有优势,南联食品突出“原产地”诉求:产品通过FDA和EEC认证、第三方HACCP质量控制,突出产品的“高品质”;专业的冷冻技术和不远万里的销售经验,确保海产品的“味道鲜”。南联冷冻食品长期以来一直发展海外市场,这一点是取胜国内市场的突破口。如何深挖这一关键诉求点,通过策划、设计、营销等一体化的整合运营,借助冷冻技术、专业认证,突破销售半径,通过“外宣内攻”的策略,让“舌尖上的记忆”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心里,必将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最大成功。

四、水产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思考

目前的营销基本上有整合营销、差异化行销两种。整合营销也就是业界常说的4P营销,其核心是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系统贴身配置;而差异化行销也就是业界常说的4C行销,其核心则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进行系统贴身配置。这就意味着无论整合营销还是差异化行销,其关键因素都有一个关键词――贴身!

在著名的“行销28律”中,“人性律”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任何整合营销传播都是基于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因此,在分析市场定位时,首先切入人们对海产品的“固有需求”和“不满足需求”。对“固有需求”的满足,是企业占据大多数消费者对产品的惯性思维需求,这是个企业必须要做到的关键元素;对“不满足需求”的了解,正是我们打开消费者心理防线进入消费视线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关键所在。

五、南联食品创新营销模式

1、营销策略

为建立系统的、完善的、持续的营销传播方案,并能有序执行,南联食品制定“中提升、双引擎”的行销策略来迅速抢占市场。中提升:根据海产品的市场特性及南联水产品的特性,拟确定以“原产地、高品质、味道鲜”的差异化行销策略。

一是建立体验馆。要求在商业发达或人流集中的地方选择3-5家建立旗舰店,要求统一的VI设计和终端门店,以品质取胜,为产品形象展示和礼品市场的销售铺点。二是突出欧洲品质。重点突出推广南联“得来吃”(品牌名可斟酌,后面会分析到)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青睐程度,以FDA和EEC认证、第三方HACCP质量控制等为诉求点,突出产品的高品质,获得信赖感。伞是建立行销手册。通过突出产品特性,突出差异化和高品质,在高端商圈、企业家群体及高端酒店和会所展示。

双引擎:打造一个高端品牌,造就品牌拉力;建设一个商务商圈,推动礼品市场。一是高端品牌定位。在以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一方面推出普通消费群体的“得来吃”品牌,一方面需要重新注册一个专注于海产品的中高端品牌,设计包装中高端的礼盒包装,并突出品牌的“礼”字,摆脱原有产品的形象和定位,进军中高端市场的全新形象(原有产品品牌及LOGO保持,以固有原来的忠实客户群);同时,需要建立一整套全新的VI设计。二是建立完整的品牌传播策略。建立自己的内刊《南联海产》,可以建立与客户的互动;通过网络、电视、杂志、报纸、微博等媒体,全方位打“组合拳”。三是打造舌尖上的记忆。着力通过专业期刊、微电影、海鲜文化等方式,打造“舌尖上的记忆”这一主题,让这一广告诉求真正能够深入人心。

2、打造商务商圈

一是打造服务商圈。通过“捆绑销售”和合作借位的方式,与有企业家主体、行政副总等商圈的组织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赞助沙龙、活动以及提供礼品等方式,让新的客户群迅速建立,在原有的目标商务商圈中进行有效营销,通过自己组建客服代表,服务商圈。二是建立完善销售渠道体系。建立和完善品牌形象标准体系,原材料采购体系,生产标准体系,包装体系,销售渠道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让产品销售及人员在工作服务中让顾客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三是互联网渠道。以实体旗舰店的配送体系为主,实施网络销售,在微博、淘宝商城、QQ商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多家B2C,C2C网络购买,成立网络直营旗舰店,并尽可能参与商城活动。

第9篇:进口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

一、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从而建设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储备工作,50年代建立了储备粮制度,作为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的用途;60年代建立了农村储备粮和战略储备粮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1990年我国粮食丰收后,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和保护粮农的利益,国家又建立了专项粮食的储备制度,特别强调专储收购价格,要能起到保护价的作用。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上述系列制度在支持粮食生产,保护粮农收益,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促进总量平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是薄弱环节

1.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现状。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及政府官员一直致力于有关粮食安全的三大体系的建设:第一,粮食安全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体系,以保证粮食增长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要继续保护好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当前主要是坚持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政策。二是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保收系数,改善种粮效益。第二,粮食安全的调节储备体系,以保证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建立充裕的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忽视。主要是确保中央和地方储备规模到位、风险基金落实,做到“管得牢、调得动、用得上”。同时,加大倡导民间储备,储粮于民。第三,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以保证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发挥。我国加入WTO以来,粮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在日益加快,因此,大力培育和建设粮食市场,尽快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对捏、外贸易的合作,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调节供求,提供信息,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2.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从往年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发现,我们国家把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主要用在了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生产体系建设中,以确保粮食的供应和储备安全。但是,随着近年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及粮食用途的扩大,粮食进出口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占很大比例,随之而来的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严重。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来一直严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壁垒。而在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既规范着国内粮食产品的生产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药物残留标准也要求越来越严,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越来越苛刻。),绿色贸易壁垒,包装和标签壁垒(发达国家借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健康的名义,对进口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废弃物、包装容器进行了苛刻的规定。)等。在粮食贸易遭受贸易壁垒时,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是提交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而这种措施不仅耗时、耗力,且成功的难度系数高,风险大。

由此可见,在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一直是薄弱环节,一方面,各部门不重视,把重点放在国内粮食市场上,没有重视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进出口贸易情况;另一方面,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途径少,措施不健全,法律、法规覆盖范围小,粮食贸易争端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

三、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的意义及作用

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对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缓解粮食供需紧张,保障国内消费需求。灵活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可以借助国际市场平台,一方面稳定粮食进口来源,另一方面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第二,提高粮食国内自给率,降低国际市场依存度。建立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通过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来提升自给率,降低国外依存度。第三,稳定国内物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价农产品进口到国内,在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给国内稳定价格总水平和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灵活的农产品外贸反应机制,能够抵制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缓解中国增加进口时往往面临高价的局面。第四,提高粮食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形势严峻、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近2500起,并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其次,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与危害严重。第五,增加粮食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农产品中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农产品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缺乏多样性和优良化,造成农产品产销的不平衡,带来农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如何构建农产品外贸灵活反应机制

1.三方协作,建立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协作,建立全面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机制,完善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促进对所在国反倾销法律法规的研究,时时跟踪我国出口农产品被西方国家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并及时向国内传递相关信息,以有助于国内相关部门快速启动应对机制,联合行业商会与企业应诉;建立健全企业应诉的奖惩制度,加大其奖惩力度,以促进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针对农产品贸易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联合,必须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依据科研成果,阻止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行歧视性限制,以保护其合法权益。

2.充分发挥和利用WTO及相关协议的贸易争端解决机

制。一是DSU争端解决方式。当WTO成员认为其它成员实行的贸易政策或者采取的某一行动违反了世界贸易的有关协议,就可以使用DSU来解决争端,而不应该采用单边措施。只要一成员方因争端未决而选择了申诉,另一成员方必须应诉,以双方都能接受DSU有关机构对最终通过的裁决或者建议执行情况的监督。二是SPS协议措施。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SPS)允许成员国确保国内消费者能够得到“安全”供应的食品进行消费。我国承诺将根据《SPS协定》的规定,仅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限度内实施SPS措施。中国将不会以作为对贸易的变相限制的方式实施SPS措施。中国将在自加入之日起完全遵守《SPS协定》,并保证所有与SPS措施有关的法律、法规、法令、要求和程序符合《SPS协定》。三是特殊保障机制(SSM)。SSM是在新一轮谈判中,针对乌拉奎《农业协定》规定的特殊保障措施(SSG)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利用的不平等情况,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提出的建立一种专门为发展中国家使用的、在进口数量激增或进口价格下跌时可通过征收附加关税缓解进口冲击的救济机制。

3.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管理机制。一是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形成由中央统一协调管理,地方分工合作的预警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收集与农产品出口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对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事件进行合理评估,提出相应对策,提醒外贸企业对农产品出口的各种限制做出应对的准备和预案,有利于规避和解决贸易摩擦。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对农产品贸易制约日益明显,我国农产品检验标准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按照WTO协议中关于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健康标准的协议,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三是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通过建立和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将农产品市场准入性检验,由生产或经营者委托检验形式转变为由政府出资的例行检查方式。这样既发挥了政府的监督作用,又降低了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成本,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地农产品质量信誉等级档案。对经品牌认证的农产品实行免检制度。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农产品质检机构应保持全额拨款,事业费不变,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体制。

参 考 文 献

[1]冯昭奎.世界粮食够吃吗[N].学习时报.2010(7)

[2]周光俊.食品安全与大众健康[J].西部粮油科技.2001,26(3):34~35

[3]陶家渠.大粮食安全观[N].人民日报.2010(7)

[4]王东.聚焦全球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N].学习时报.2010(2)

[5]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十二五”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012,3

[6]郭航.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和对策研究[J].国际商行探索.2010(4)

[7]张晖.国际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0

[8]陈志刚,宋海英,董银果.中国农产品贸易与SPS措施贸易模式影响程度及应对策略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

[9]《对外开放与中国农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多边贸易谈判与中国农业发展[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1)

[10]杨胜利.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分析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5)

[11]赵勇,赵国华.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9)

[12]李建勇.从新贸易保护主义解析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困境和对策

[J].企业导报.2009(11):71

[13]周江燕,赵景峰.金融危机下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对经济的影响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