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定义内涵的深化,护理工作日趋复杂,护士职能范围也日益扩大 [1] 。通常我们认为,患者是我们唯一的护理对象,从而往往忽略了与患者家属的亲切交流。孰不知,家属的抑郁焦虑程度也间接地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为避免这一弊端,我们对92例内科心血管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收效颇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均为2000年7~8月住院的内科心血管患者家属,取样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17~72岁,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较广,文化程度差别较大(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职业及学历分布 (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法。在统一指导下,本人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然后填写问卷,时间限定在30min内,问卷发放104例,回收92例,回收率88.5%。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的比较用U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用F检验,必要时作q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的程度 有94%的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50.6±1.687)项,其中出现中度以上焦虑症状为60%,出现偏重度以上焦虑症状为30%,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程度见表2。

表2 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程度(略)

2.2 与家属抑郁焦虑相关的因素 (1)病情的轻重与家属抑郁焦虑程度的关系:危重病人家属的抑郁焦虑评分40.6±0.4。明显高于轻症者家属的焦虑程度26.9±7.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角色与抑郁焦虑的关系见表3。结果示:患者家属与同事,朋友与父母子女之间差异较为显著,q=4.32,P<0.05。

表3 不同家属焦虑评定结果(略)

3 讨论

3.1 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要想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一个人某时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好坏的心理状态 [2] ,心理状态多包括平静,心烦意乱,抑郁焦虑,恐惧等。根据心理状态的性质、程度,合理采用心理护理的对策,护理人员要正确对待患者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2 “疲乏无力”是患者家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抑郁焦虑症状 占94.6%。对于这一症状多选择休息。因此,在病区内安置备用床供患者家属休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有78%的家属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自己的情绪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厌食,这说明患者家属对抑郁焦虑症状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所以建议家属选择合 理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正确对待疾病的发展变化,为给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奠定基础。

3.3 帮助患者进行角色确认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患者关系越亲近,其抑郁焦虑程度越高,因为心血管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人越老对配偶的依赖性越高。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配偶更应该态度和蔼,以减轻他们的抑郁焦虑情绪。

4 护理措施

4.1 抑郁的特征性症状及护理措施 抑郁的特征性症状为:(1)对患者病情的悲观;(2)失眠;(3)食欲不振。无论原发或继发的抑郁反应,由于家属情绪低落,往往导致患者自我贬抑,影响康复与治疗。所以,我们护士应熟知上述症状,察言观色主动接近家属,提高心理护理的语言技巧,洞悉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做到态度真诚、亲切,语言温柔委婉。

4.2 焦虑反应的特征性症状及护理措施 焦虑的特征性症状为:(1)紧张不安;(2)易怒;(3)伴发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过度呼吸,骨骼肌紧张,头痛等和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多尿,肠蠕动加快,腹泻等 [3] 。由于家属过分紧张,戒备,对病情难免产生歪曲的判断,因此,护士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加重家属的焦虑程度。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尽可能帮助他们找出焦虑原因,采取相应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1 吴渭虹,张立红.护理行为对住院病人心理影响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9,106-107.

第2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烧伤换药; 焦虑情绪; 护理效果; 门诊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36

烧伤是由热力、电、化学物质等原因造成了组织损伤的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甚者丧失劳动力或者死亡。常常是因意外因素引发伤害,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的伤害和强烈的心理刺激,而且多次换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影响。烧伤患者如果不及时换药容易延迟创面愈合[1]。患者处于焦虑情绪中也会影响疗效,及时合理的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2]。笔者选择本院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价,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筛选2011年3-12月本院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280例,所有患者按照就诊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40例,男64例,女76例,平均年龄(44.8±18.7)岁,烧伤程度:浅Ⅱ度烧伤患者9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42例;对照组140例,男58例,女82例,平均年龄(45.2±17.6)岁,烧伤程度:浅Ⅱ度烧伤患者9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烧伤程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门诊烧伤换药的患者,给予实施常规换药护理措施,心理干预组患者在前述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如下:烧伤患者初到门诊即进行烧伤治疗知识的健康宣讲,使患者了解换药的有关知识,以此消除创面疼痛和焦虑情绪,介绍低温冷敷止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不同烧伤患者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比如创面渗出液减少且伴感染的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还有颜面、关节等部位烧伤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安抚和疏导指导,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针对性给予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正确的认识烧伤愈合进展和防止感染,树立治疗信心,减轻焦虑状况的不良影响,提高治疗效果。烧伤换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亲属和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观察和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安抚,避免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对所有患者在门诊初次就诊和护理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判断标准为:无焦虑情绪者评分低于50分;轻度焦虑情绪者评分50~59分;中度焦虑情绪者评分60~69分;重度焦虑情绪者评分高于70分,并进行统计分析[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表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用 字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患者焦虑发病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护理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90例,焦虑发病率为64.29%,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6例,中度焦虑患者32例,重度焦虑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50分得患者87例,焦虑发病率为62.14%,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2 例,中度焦虑患者30例,重度焦虑患者15例。两组护理干预前焦虑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48例,焦虑发病率为34.29%,其中轻度焦虑患者38例,中度焦虑患者10例。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大于50分的患者有80例,焦虑发病率为57.12%,其中轻度焦虑患者40例,中度焦虑患者28例,重度焦虑患者12例。两组护理干预后焦虑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焦虑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后焦虑自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x±s) 分

组别 护理干预前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n=140) 42.7±4.9 34.5±4.4

对照组(n=140) 42.8±5.2 40.5±6.2

3 讨论

焦虑情绪是指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思想和感觉不愉快的、害怕的和痛苦的经历,是能够影响疾病发展和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4-5]。烧伤是一种突发意外时间,患者身心易造成严重损伤,所经历的痛苦具有双重性,一是烧伤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剧烈疼痛,二是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体验,其产生的焦虑情绪尤为明显,由于对自己的外貌、肢体功能的残缺、经济压力、自我婚姻关系及自身的事业等诸多方面的担忧而引发。在烧伤患者换药治疗过程中,要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恰到好处地转移患者对疾病体验的注意力,有力的消除疾病给患者产生的不良心理刺激,防止精神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5]。本文对门诊烧伤换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结果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有效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因此,对门诊烧伤换药患者出现的焦虑情绪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根据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轻焦虑情绪对治疗的干扰,提高患者自身调控能力,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做出有力的支持[6-7]。

参考文献

[1] 史媛,吴红梅.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17):155.

[2] 苏康勤.烧伤康复期病人的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504-1505.

[3] 贺光娇.心理干预对青年头面部烧伤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50-151.

[4] 莫佩妙,张春兰.心理干预对烧伤早期焦虑患者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6):1109-1110.

[5] 朱志华,黄敏,叶宝霞.护理干预对中等面积烧伤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郧阳医学院学报,2010,29(1):94-95.

[6] 于颖哲.门诊烧伤换药患者焦虑情绪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06-207.

第3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消化性溃疡;焦虑症状;影响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178

临床上将胃溃疡加十二指肠溃疡合称为消化性溃疡, 现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易反复发作[1]。胃溃疡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 但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中青年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存在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其预后及康复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消化性溃疡也是以一种身心范围内的疾病, 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负面情绪与溃疡两者相互影响[2]。本院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 对其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6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 其中男140例, 女20例;年龄27~78岁, 平均年龄(46.2±4.5)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病程(1.6±0.2)年;学历:高中及以上120例, 初中20例, 小学及文盲2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所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得到确诊;②不存在听力障碍、视觉不良以及严重的其他系统躯体疾病;③患者同意接受调查;④排除无法正确描述病情的患者。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为:①对患者实施健康讲座: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认知, 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 多讲解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 有针对性的实施引导和鼓励,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 努力适应环境, 多与病友交谈, 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 保持乐观的心态。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自身的病情, 多听患者诉说,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通过观察和交流的技巧, 从多个方面评估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 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困难[3]。③组织培训讲座:向每例住院患者均发放一本《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护理配合手册》, 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指导。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再次组织讲座, 争取让每例患者及其家属都能到现场参加交流。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不超过7 d;有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不超过1个月;无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平稳, 溃疡合并焦虑症状在1个月后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56例, 有效2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40例, 有效20例, 无效20例, 总有效率为75.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干预后均比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的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较长, 需要周期性服用药物, 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时间存在, 一些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不足, 一些患者不能完全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单纯依靠自身的症状服用, 引起病情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效果产生影响[4]。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 同时依据患者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该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出院后, 应主动对其进行回访, 预约其复诊的时间, 了解患者的预后效果, 有无复发, 是否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同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 落实整体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重新回到社会及家庭中,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 消化性溃疡合并焦虑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焦虑状态,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美雄.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0(12):478-479.

[2] 王静.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2, 23(26):156-157.

[3] 陆忠红, 仇训华, 黄丽儿.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8(13):457-458.

[4] 林碧霞.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社会状态分析及护理.青海医药杂志, 2009, 10(7):648-649.

第4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候诊患者;焦虑;措施

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观念加强,对引起身体不适的疾病也十分关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到医院就诊,使得门诊部候诊患者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候诊焦虑[1]。焦虑患者过度担心自己的病情,常表现出无奈和痛苦。这种情绪可使患者治疗时间延长,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了解患者候诊焦虑原因并做出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其焦虑,对加快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1日~31日来我院候诊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4.45±19.65)岁,包括普通内科25例,神经内科20例、内分泌科8例、风湿科7例。该60例患者均在候诊时表现出坐立不安、紧张出汗、心神不定等焦虑的症状。

1.2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患者候诊期间心理状态,整理数据并分析其出现焦虑的原因。由医护人员对问卷进行设计,包括导致焦虑原因和具体措施两部分内容,每一部分都有小问题,如:侯诊环境如何、护士态度如何、候诊心理状态等。

2 结果

通过调查了解导致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2.1候诊时间过长 随着患者不断增加,候诊时间也在不断变长。过长的候诊时间是引起患者焦虑的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原因。本次调查发现,在60例焦虑患者中,有56例认为是过长的候诊时间引起其焦虑情绪,4例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1例甚至出现过激行。

2.2门诊护士态度 调查显示,有54例患者认为护士良好的态度,按规矩办事,办事讲究原则、耐心的讲解可以减轻其心理负担,有效控制焦虑情绪。另外6例认为无所谓。由此看出护士态度与患者情绪有很大关系。

2.3因不了解检查过程而恐惧 大多就诊患者并不了解将要进行的检查,担心检查过程疼痛或检查的安全性。本次调查中有45例表示因此感到焦虑,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为其讲解检查流程,让患者轻松检查,配合治疗。

2.4不信任医护人员 有些患者对年轻医生或护士不信任,认为老医生才能把病治好,所以在治疗时因害怕医生出差错而焦虑不安,尤其是来复诊的患者常常出现这种心理。本次调查中36例因不相信医生而焦虑,其中复诊患者19例。

2.5候诊环境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57例患者认为候诊时轻柔的音乐、舒适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可以缓解其焦虑情绪,在良好候诊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

3 护理对策

3.1利用候诊时间宣讲健康知识 大量患者候诊会使候诊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可以借此机会向患者宣讲一些基本健康知识,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宣讲健康常识不仅可以使患者打发漫长的候诊时间,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恐惧焦虑感[2]。

3.2改善护士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 门诊护士是医院给患者的第一印象,所以要求门诊护士不仅具备全面熟练的业务技巧,而且要以良好态度为患者服务。护士的良好服务可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从而使焦虑情绪缓解或消失[3]。

3.3注重患者心理护理 大多候诊患者都会有恐惧心理,不利于患者治疗。除恐惧外很多患者对医护人员存有偏见或心理有阴影,尤其是因病情反复来复诊的患者,其情绪往往悲观低落,这些心理都会使患者不配合治疗,所以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鼓励其积极面对治疗,使其充满希望。要让患者充分了解所得疾病,倾听其内心焦虑和不安,必要时可以告诉患者检查流程让其轻松放心的配合医生治疗。另外,男性和女性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一般女性患者更容易悲观。女性感情脆弱,较敏感,较男性而言更容易抑郁、焦虑不安,还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氛围影响,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性化疏导。

3.4让患者信任医生 有些患者不相信年轻医生,希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为其治疗。所以当年轻医生为其治疗时会出现担心和不安。就诊前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让其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用实际能力说服患者让其安心接受治疗,这样也有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

3.5改善候诊环境 患者在候诊时焦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聊,在候诊室安装电视机,播放令人放松的音乐或健康教育短片,也可提供健康有意义的报刊杂志以转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配备自动收货机器为患者提供饮料,免费提供冷热水,护士可在此期间分发健康知识普及手册或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小型卖店,以便于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买到急需用品。

4 讨论

鉴于候诊患者常常出现焦虑症状,我院调查了患者焦虑原因,并做出相关措施,取得良好效果。调查显示,使患者焦虑的原因主要包括等候时间长、护理人员态度、对检查的恐惧等,针对各种原因采取具体措施,如在患者候诊时为其讲解健康常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细心为其进行护理,在检查前为其解释检查的无痛苦性和安全性。若患者有心理问题则要提前进行专业心理治疗以免影响治疗[4]。通过一系列措施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控制,本次实验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俊虎,苏汝好,梁翠翠,等.医院门诊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0,10(5):114-116.

[2]郭锐,苗志敏,董鸣,等.国内医院预约挂号的现状和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41-43.

第5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心理干预;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很多患者经过手术治疗获得了理想的预后效果,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一旦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不仅会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造成患者死亡。患者的心理状况会对其手术治疗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焦虑情绪是手术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负面心理,会对手术治疗的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次临床实验对心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70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5)岁,患者文化程度在文盲至大学之间。其中,肿瘤手术患者、脊椎四肢手术患者、胸腹部手术患者和头颈部手术患者各30例。

1.2 方法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在手术治疗前后,对所有120例肿瘤手术、脊椎四肢手术、胸腹部手术和头颈部手术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将调查数据与常模数据进行对照。手术当天由专门人员进行调查表的发放,并指导患者规范填写后进行回收,回收率达到100%。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手术安全性、意义、方法、性质、手术中可能遇到的状况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患者的配合方法等。手术完成3至5天后,再次对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将手术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

2 结 果

肿瘤手术患者、脊椎四肢手术患者、胸腹部手术患者和头颈部手术患者之间术前的焦虑评分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类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分月全国常模分数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心理干预护理前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手术治疗是外科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若手术治疗成功则患者可基本痊愈,若手术治疗失败,则不仅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由于手术治疗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因而患者通常会发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出现焦虑情绪,特别是对于手术治疗缺乏认识的患者,其焦虑情绪更加严重。通常表现为术后疼痛、呼吸、血压、心率和焦虑程度等临床指标的变化[1]。

为了解除患者术前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应在手术实施前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患者的术前探访,巡回护士和手术护士应在传统职责的基础上,对手术的操作方法、手术过程和手术特点形成全面的了解,在手术的各个环节提供积极的配合,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2]。同时,要适当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前探视频率,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状况、操作方法和手术性质,并向患者解释手术可能造成的心理或生理改变,以及这种改变会随着手术的完成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可通过与患者交谈的方式,向其告知如何配合手术过程、术后恢复措施、手术安全性和意义等,从而保证患者充分做好各项心理准备,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做到语言诚恳、态度和蔼,以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安全感[3]。在安抚患者,为患者提供疾病咨询之外,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护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把患者视为亲人、知己和朋友[4]。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显著减轻外科手术患者的焦虑情绪。外科手术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对于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处理,并结合一定的生活指导和松弛疗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控力和自信心,将患者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从而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文礼.术前心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9,40(03):73-74.

[2] 朱晶晶.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与心理干预[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01):73-74.

第6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我们对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等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此次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常规护理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为60-78岁,平均年龄(66.3±2.3岁。病程时间10-20年,平均病程(16.5±2.5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67.4±2.1岁。病程时间11-22年,平均病程(17.8±2.2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程时间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祛痰和解痉以及止咳与抗感染、吸氧等相关的护理。而观察组50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的分析如下。

1.2.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全面的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有效的取得患者的信任。应针对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的稳定其情绪,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1]。

1.2.2健康教育干预护理人员应全面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能够有效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从而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指导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有效清理呼吸道的方法,合理氧疗,正确使用气雾吸入治疗方法。另外,应监督患者的生活习惯,并将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2]。

1.2.3环境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干预,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注意有效的调节病房的光线和温湿度,从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同时,为患者创造安静睡眠环境,减少夜间操作,睡前协助患者热水泡脚,饮用热牛奶,并整理好床单元,关好门窗[3]。

1.2.4营养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胃肠淤血,能量需求增加和分解代谢增强经常会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力大大降低,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营养干预,应针对病人情况、饮食习惯制定富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计划。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汽水、豆类等,避免易引起便秘食物,如油炸食物、坚果等,从而有效的保证营养的充分摄取[4]。

1.3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观察的临床指标主要有:①焦虑评分;②睡眠质量评分;③住院时间。

1.4评定方法

1.4.1焦虑评分患者的焦虑状况主要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分值为0-80分,随着分值的增加,则表示患者焦虑程度越明显。

1.4.2睡眠质量评分患者的睡眠质量状况主要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分值为0-21分,随着分值的不断增加,则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5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取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χ±s进行表示,并采取t进行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后焦虑、睡眠质量评分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的差异(t=1.2903,t=0.2013,P>0.05,统计学无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的患者焦虑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t=12.4041,t=9.2034,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系统中属于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常常伴有呼吸困难和焦虑等症状,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临床资料显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并提高其睡眠质量,降低住院时间。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首先,由于多数的患者心理变化较大,通过心理干预而改善其焦虑等情况[5]。另外,通过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有效的改善其睡眠情况,提高睡眠质量。然后,通过健康宣教和营养干预,使得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该病,并取得了较好的配合。有效的营养干预提供其机体免疫力,促进其快速的恢复,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6]。

综上所述,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焦虑状况,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甘国会,李共梅.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21(06:555-556.

[2]王春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稳期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21(23:678-679.

[3]张永琴.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护理干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1(27:333-334.

[4]代璐.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6(03:234-235.

第7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眼科;全麻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51-01

选取我院眼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实施全麻手术患者32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眼科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眼科全麻手术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3例,患者年龄在19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6±1.24岁,疾病种类:白内障患者为19例、青光眼患者为7例、眼部肿瘤患者为1例、泪囊炎患者为1例、眼球摘除患者为1例、斜视患者为3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32例耳鼻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6例。研究组与对照组耳鼻喉患者在性别、年龄、例数、疾病种类、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眼科手术全麻患者给予围术期常规临床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呼吸道、吸氧、并发症、饮食)等;研究组眼科全麻手术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护患纠纷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1]。

1.2.2 评价标准 ①抑郁自评量表,即SDS。此评量表主要用于评量患者对于焦虑的主观感受,分数越低则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②焦虑自评量表,即SAS。此评量表主要用以衡量患者的抑郁状态程度以及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分数越高则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 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眼科全麻手术患者经不同护理措施进行围术期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心理抑郁及焦虑情况以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3 讨 论

3.1 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①术前给予各项常规准备工作,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手术相关临床检查,排除患者具有手术禁忌症,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实施手术,术前应禁水四小时、禁食六小时,常规备皮保暖,对眼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可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生活能力锻炼,如使用大小便器等;②术后将患者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异物,以免呼吸道堵塞发生窒息等严重后果;③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④术后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适当进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应富含营养物质及维生素,适当给予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⑤若患者术后出现疼痛不耐受可适当给予止痛剂;⑥观察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渗血、渗液情况,及时更换辅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⑦术后严禁触碰患眼,若自觉眼部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2]。

3.2 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针对患者对手术内容不了解以及担心异常反应及手术效果等心理特点,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如讲解手术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告知将采取的应对措施,讲解成功治疗案例,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患者自信心;②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使患者得到充足休息,定期对病房进行地面及空气消毒,避免发生各类感染,保持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③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用眼卫生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生活及个人卫生习惯,降低眼部疾病发生率;④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使眼部疲劳出现病症,保持充分的睡眠[3]。

综上所述,眼科全麻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焦虑及抑郁情况,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红霞,周亚萍.804例眼科全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48-149.

第8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者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会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等[1]。患者临床上多表述为腹部闷胀不适、疼痛、发热等,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对其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本文通过分析胆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个性化护理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焦虑症状的护理效果。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20例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胆结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常规组(160例)和护理组(160例),常规组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41.305.78)岁;护理组男性85例,女性75例,年龄为24-61岁,平均(42.12 5.29)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术前焦虑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异常情绪。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可表现为:健康教育:术前向患者讲述健康知识,疾病知识,手术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并树立健康意识,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使患者树立信心。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并?ζ浣?行疏导,根据相关临床经验评估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绪,并提前给予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相配合,护理人员通过了解患者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制定护理措施,并使家属协助其共同完成[2]。通过谈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室内坏境,并告知患者术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情况,使患者做好充足准备,从而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焦虑评分判定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判定标准,判定患者焦虑评分。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为50-59分,中度焦虑为60-69分,重度焦虑为70分以上。

生活质量判定标准:对患者生活中各项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以我院自主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判定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分析统计学数据,Xz检验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S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组S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常规组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0.63%)显著优于常规组(75.00%),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9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8-01

突发性耳聋多系多因素所致的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多有单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有耳压迫感或麻木感,常对患者正常生活、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影响[1]。相关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疾病对自身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多有焦虑情绪,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及早康复[2]。为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促进患者及早康复,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34例,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经结合临床症状、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排除精神障碍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9.1±8.2)岁;单侧21例,双侧13例;病程8h~7d,平均(3.6±0.7)d。对照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8.3±8.1)岁;单侧21例,双侧13例;病程11h~8d,平均(3.7±0.8)d。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常规检查、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强化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患者受疾病因素影响,听力受限,加之对治疗过程、方法知之甚少,对治疗效果多存在较多疑虑,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为此,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热情接待,针对患者及家属疑虑给予耐心、真诚解答,透过多种渠道采集患者心理信息,以此为依据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此外,护理人员需通过书面语言或手势等沟通方式,及时准确把握患者心理动向,积极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②强化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可通过多种沟通方式向患者讲解突发性耳聋的发病起因、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疾病认知深度增加,并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耳保健知识。此外,可通过治疗成功案例的讲解,使患者加深对治疗效果的认知,并树立积极心态应对疾病与治疗,提高依从性。③强化行为干预,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密切关注,加强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播放舒缓音乐、深呼吸训练等方式疏解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焦虑量表 (SAS)评分及治疗效果,SAS评分满分均为100分,评分>50分则为存在焦虑症状,分值越高,病症越严重;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突聋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水平情况[3],依据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值校验,P

2结果

2.1两组焦虑评分比较

SDS评分:干预前,观察组(52.19±4.13)分,对照组(52.19±4.2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42.34±4.11)分,对照组(48.24±4.2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11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两组均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因疾病起因不明,发病具有突然性,使患者毫无心理准备,患者多难以接受,加之病痛折磨,影响生活、学习,使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负性情绪渐次蓄积,长此以往,可使患者并发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同时对疾病康复治疗效果亦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此,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消除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