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精选(九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第1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4份问卷,收回4份,其中有4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第2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农民最真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需求,全面考察农民信息化水平和条件,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需求的专题调研。

1.1研究对象2011年4—8月,项目组分赴海南、辽宁、陕西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历时5个月,行程遍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个市和区县。抽样人群主要选取2种:一种是以创业为代表的农村精英农民,包括村官、种养大户、科普带头人、农技协带头人、创业农民;另一种是普通大众农民。其中精英农民是农村中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群体代表,具有承担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促进科技文化知识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技术和能力,因而选取比例较高,达70%。

1.2研究方法调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包括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定量分析则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象取自1800个参与“三农”网络书屋建设与信息技术科普培训项目的人员,抽取约1/3的样本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计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率为89%。

2问卷分析

2.1阅读偏好为调查农民阅读方式是继续运用传统方式还是转向网络阅读,问卷通过“您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对象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的书刊阅读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传统书刊阅读为主,数字阅读为辅,阅读偏好开始向网络阅读方向转变。经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调查样本选择电脑、书刊和手机方式阅读的人数分别为438、271、63人,比重分别为57%、35%和8%(图1)。

2.2知识获取渠道为了解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渠道,问卷分别从“您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和“您知道的国家提供的学习场所和渠道”2个方面进行调查。

2.2.1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问卷结果显示,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各有不同,网络、书籍、报刊、电视、政府农业部门和专业协会是调查样本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人数的77.8%、66.8%、58.3%、57.0%、39.5%和35.8%,其中有485人选择了网络这一途径,表明调查样本除了从政府部门、协会等权威机构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外,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得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手段(图2)。

2.2.2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从对调查样本已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来看,通过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田间学校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8%、54%、50%、49%、42%、34%、18%和13%,其中农家书屋、科普活动站、党员远程教育、农技推广站、“三农”网络书屋等场所是最为调查者熟知的学习场所和渠道(图3)。2.3知识需求状况为了解农民知识需求的详细状况,问卷从“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识”进行调查,并分别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经济与工程”、“寻医问药”、“文学技术”、“教育及培训”、“党政法规”和“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通过考察调查样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发现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知识需求在整个知识需求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选择比重(文中对指标选择比重的统计指选择指标中某项选项的样本数与样本总数的比值)分别为27%和18%,同时调查样本对百姓生活、农业经济与工程和教育及培训也是需求较大的,分别占12%、11%和11%(图4)。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知识的关注点还集中在其实用性上,所以,提高受众的科学素质及满足其生产、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的具体调查发现,对于种植技术,农民更加关注种植综合(239人)、蔬菜(179人)和瓜果(170人)相关知识;对于养殖技术,农民需要养殖综合(219人)、家禽(194人)、牲畜(161人)和兽医兽药(134人)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百姓生活,农民更需要科普动态(318人)、吃(223人)和住(171人)方面的知识;对于农业经济与工程,农民需要农业经营管理(271人)、农产品加工(258人)和农业工程与技术(196人)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及培训,农民更需要技能培训与竞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党政法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和学法知法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于寻医问药,农民需要常见疾病和医疗保健知识;对于文学艺术,农民对文学作品、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需求更大。

3结论与建议

3.1“农家书屋”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农家书屋逾40万个,根据规划,到2012年,农家书屋将全面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真正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仍然很大,上网查找成为广大农民补充知识的重要方式。

第3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1: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状况

 

2:城市外来务工的学习心理特点。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主要以电话方式和实际调查为主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外来务工调查问卷的分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四、现状的分析主要是心理现在状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城市外来务工青年都有比较明确的教育价值观。有75%的人认为学习是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有25%的人认为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还有其他没有考虑的有16%。调查好表面,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对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特征,他们都认为,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也就是说。学历越高收入就越高。

 

他们对学习态度也有明显的不同。有67%的人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对学习热情是中等。9%的青年害怕学习,他们也占了相对的比列。还有就是有90%的人都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还有部分人是因为上班没有时间学习。

 

在我的调查中有55%的青年认为学校老师能给自己传授知识和能让自己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有45%的人认为学校来时能力有限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能学到比较使用的知识,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被试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收入,其次为:住房。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收入、住房、农村医疗保障、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五、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六:思考与建议

 

第4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青年农民工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80份问卷,收回76份,其中有68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第5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制鞋业 新生代农民工 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19-03

成都制鞋业自2006年起迎来鞋业订单、企业和技术转移的高峰,已逐步构建了完整产业。从2000年到2009年,成都制鞋企业数量增加4倍左右,产值由24亿元增至200亿元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25%以上。如今,成都女鞋产量占到全国的10%,占全球的7%。随着成都制鞋业的不断发展,暴露出人力资源不足、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农民工拥有专业技术证书;尽管有一半的被调查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快速上岗。由此可见,成都制鞋业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对其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本文根据对成都市235名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从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农民工培训障碍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

一、成都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

本次成都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工作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制鞋和鞋材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期间收回问卷260份,回收率86.7%;其中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为90.3%。男性被调查者10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4%,女性被调查者1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6%。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22~31岁之间,其中22~29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为主要群体,比例为86.5%。

1.文化水平。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为小学的有8人,占3.4%;初中学历者有132人,占56.2%;高中学历的有90人,占38.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5人,占调查对象的2.1%。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2.婚姻状况。调查对象中有162人已婚,占总调查人数的68.9%,而未婚人数则占31.1%。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大批步入婚嫁之年,农民工的婚姻状况直接对农民工就业稳定度以及可接受的培训投资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3.工作年限。调查对象外出打工年限3年以下的有23人,占8.9%,调查对象外出打工年限“3~5年”的有132人,占50.8%,5年以上的有105人,占40.4%。本次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当中多数人已经具有工作经验,成为相对熟练工人,在就业市场上便多了几分底气。

4.收入水平。在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2000元~2999元,为106人占总数的45.1%,1000~1999元的人数为82人占34.9%,3000~3999元的则有29人,占12.3%,4000元以上的有5人,占2.1%,1000元以下的有13人占5.6%。2011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已达1690元,实际收入分布状况见表1。总体而言,本次调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之上。而调查对象期望的月平均工资3000~3999元,共有128人期望工资达到这个水准,占总人数的54.4%。

调查数据表明,文化程度的差异在收入层面上也有反映,同时,收入水平高的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同时可以分析出,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还是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工人群都对现有的收入水平存在不满足的心态,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现阶段的收入水平,而这也是培训能够对他们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5.劳动合同签订。在本次调查中,只有约43.5%的农民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56.5%的农民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正如有些农民工所说;用人单位与他们签合同只是为了应付国家关于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检查,而非出于保护他们的权益。一些用人单位从起草劳动合同到让农民工签署,农民工并不了解和完全认同合同书,就连合同书中关键部分(如工资福利、安全保障等)留空待填,这都说明了签订的合同只是出于形式主义考虑,实质作用和法律效应都有待加强。尽管签定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劳动权益得到了保障,在问到您为何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时21.6%的人选择了“自己没想到要签”,7.9%的人选择了“自己不愿意签”,31.5%的人选择“用人单位不愿意签”,26.3%的人选择“签不签无所谓”,还有12.7%人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不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认为:寻找打工的机会主要是靠同乡、好友介绍,工资、待遇、保险大家都一样,因此签不签合同对个人实际收入没有影响;不签合同,可以来去自由,一旦签订了合同,就必须服从企业工作时间、纪律的约束,不那么自由了。

6.工作时间。在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有158人有“1~3年”本工种的工作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中大约有65.5%的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时间25~30天,平均有6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10~12小时。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超出了国家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有28%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必然压缩了他们的休息时间,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很明显。制鞋企业大多的作业环境大多有毒有害,例如,正己烷、三氯乙烯、苯分别是去渍油、干洗剂、油漆等常用溶剂里的主要成分,在制鞋企业中经常用到,人体长时间地吸入这些高危害性毒物,就会出现严重皮肤病、中毒等临床征象,尘肺病也多发生在粉尘较多的打磨车间。而过长的工作时间也成为了其参加培训的阻碍,没有充足的个人时间,农民工就连休息时间也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办法提起劲来参加工作时间外的脱岗培训,这对培训时间安排上造成了比较大的阻碍。

7.工作动机。在对调查者出来打工的原因调查中,“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赚钱养家”不再成为最主要的因素,“追求城市生活”和“开阔视野,锻炼自己”成为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比例分别占到了37%和43%,这表明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基本上不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契机和更好的人生际遇,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提高技术能力以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仅关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因素,他们更加注重安全的工作环境、学习一门技能、落户城市等,他们更多地希望得到社会认可。

8.工作期望。谈到对将来的规划是被调查农民工大多希望在城里买房,从而落户城市。他们的“城市梦”也比其的父辈更执著。而存在“外出赚钱,然后回家养老”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相对较小,新生代农民工是更渴望城市化也是更容易城市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的生活,意识形态和行为都更城市化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明白要融入城市,长久居住在城市购买住房就成为了唯一的出路。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第一代农民工很少把城市作为他们的最终归宿,他们多是希望通过在城市里打拼赚取资金,退回到农村创业或者是回农村生活,因此在城市一般都是租住简陋的民房、住工厂宿舍或工棚等,住房问题并不突出。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回农村的意愿较弱留城意愿很强,他们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就形成了其留城的主要障碍。

9.工作满意度。在被调查人群中,对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人数有30人,占到总比例的14.9%,对工作满意的人数有45人,占总人数的19.1%,而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达到23.4%和14.9%,而其中不满意的原因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工资太低、福利待遇不好、工作太辛苦、工作不稳定等。工作环境优劣、劳动强度大小常常是新生代农民工决定去留的重要因素。不过对于制鞋业农民工而言,工资福利依然在种种因素中占有较强的影响力,主要的原因分布概率如图1。

在此次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比较吃力”甚至“不能适应”现有工作。可以看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的缺陷存在明显的自卑感,由于制鞋业农民工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中人员密度比较高,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高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与他们自身在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既给他们学习技能提供了动力,也为他们生存产生了压力。而对于改善农民工满意度方面,许多调查者希望能够提高工资收入水平、提供培训机会,而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购买社会保险也是现今青年农民工重点关注的区域。

二、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概括出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几个特点:

1.受教育程度相对提高。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部分知识,但由于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的限制,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随着城市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高知识的产业工人,新生代农民工若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将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也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要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迫切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就业培训的质量。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就业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员工,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基础在于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对高层次技工人员的需要。现有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多的手工技能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农民工快速实现非农就业。但是,这些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已婚”比例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婚姻差异显著,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据全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为83.7%,在老一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只有10.2%,绝大部分都已经结婚。在这次的抽样调查中,样本中有68.9%的农民工已婚,在未婚比例占31.1%。对农民工而言,婚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态度。结了婚的农民工因为有家庭顾虑,一般更倾向于追求稳定的生活,属于风险规避者,不愿意更多地承担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这就使得他们对培训的需求相比未婚者要低。

3.就业动机重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选择工作时依然注重工资和福利待遇,但对于改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是否有职业培训机会等因素也逐步上升为主要考虑指标。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上更倾向于第三产业以及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追求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就业岗位。不愿从事高强度、高危险的苦、脏、累工作。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的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逐渐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现代高技术要求的企业需要。随着农民工在外工作经历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看到了没有一技之长的弊端,没有市场竞争力会随时面临失业,而且在城市中只能干最脏最累的工作,这些都使他们产生学习知识、进行职业培训、增长技术水平的愿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愿意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4.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技术,特别是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对农村又非常陌生,尤其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就是生在城市,与城市孩子的成长环境有许多相似,他们对农村、农业、农民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有农村情结和对土地的感情。出来打工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养儿育女,而是希望通过到城市打工寻找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希望能够在城市立足安身,也希望在城市积累经验,为自己未来的创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结论与启示

1.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一是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完善不同培训对象特别是适合农民工的培训模型,增强培训针对性。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授培训知识,积极倡导采用动画、幻灯片和多媒体等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培训,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强化培训考核,培训完成之后积极依靠职业技术认证资格考核,转化培训效果,提升农民工技能含金量。

2.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方式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制鞋业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知识面较宽、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培训。二是逐步把1~3个月的短期培训延长到6~12个月的中长期培训,让参训农民工真正掌握一门单项职业技能或具备初级技工的水平。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或者是企业与协会的合作,把农民工培训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新成长劳动力在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接受系统正规的职业教育,让协会通过产业组织优势加强技术指导。四是加大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培训。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预防职业病危害。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落实责任制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将卫生部门监督检查、检测结果和卫生学评价意见等资料存档保管。对农民工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告知生产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浩,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J].人口学刊,2009(2):27-32

2.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J].兰州学刊,2009(7):71-73

3.葛晓萍.期望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启发[J].成人教育,2011(6):69-70

4.魏红丽.广东省制鞋行业安全问题及安全质量标准化初讨[Z].2006全国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创新青年科技论坛,西宁,2006

第6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现状

喀什地区的部级贫困县有塔什库尔干、岳普湖、疏勒县、英吉沙县等8个县,占新疆27个部级贫困县较大比例。同时也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南疆三地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努力实现稳定就业,喀什地区近几年逐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注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挖掘本地区培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培训工作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1.调查对象的来源

本文调查选取了喀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疏勒县、莎车县和英吉沙县三地为核心调查对象的来源,针对农村户籍人员随机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男性占59%,女性占41%:20岁以下占9%,21—30岁占55.2%,31—40岁占33.3%,41—50岁占2.7%;文化程度小学占l2%,初中占71.7%,高中占15.7%,大专占0.53%;民族汉族占63%,少数民族占37%。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调查(包括培训需求、接受培训途径、培训内容结构和方式、不接受培训的非经济原因、培训成效、培训满意程度、培训与经济收入、掌握技能情况等)、择业期望调查(务工期望、收入期望和外出务工心理等)、创业意识调查(风险意识、创业和培训认识等)。走访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受训学员。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等资源的限制,此次调查必定存在缺陷和不足,但调查结果大致反应了我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2.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2.1 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需求趋势调查分析

(1)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情况: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总体需求强劲

调查显示:已参加培训的人员所占比例为35%,比例荏苒较低。大部分农民有参加培训,学一技之长的想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因,许多人意识到自身素质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要求。这一需求势头有利于喀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喀什城市化的推进。也有部分人表示没考虑或不愿意参加,说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对农民参加学习有一定影响。

(2)培训途径:政府作用明显

从已参加过培训和最想选择的培训途径来看,大部分人员选择政府行为,比例为58%。这一方面与喀什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有关(如绿色证书培训、科技下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培训和就业引导培训等),另一方面说明农村劳动力对政府培训有很高的信任度,也反映出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参加培训还抱着由政府安排的依赖思想。也有人想参加学校举办的职业大学等学历提高培训,社会培训和企业岗前培训介入较少,农民接受培训的途径狭窄。民间师徒培训很少有人认同,说明随着三大支柱产业的提升,农业技术含量提高,喀什农业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迈进。

(3)接受培训的内容和结构方式

调查表明,引导性培训开展较多,比例为55%;职业技能培训占有一定比例,为45%。创业培训尚未启动。职业培训中许多人选择了非农技能,说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等非农化转移的意识明显。就培训内容来看,处于单—性和低层次阶段,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培训单位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能有效的配合,互通信息不够,内容和结构存在雷同和重复,尚未建立起与新城建设项目工程相适应的“订单”培训,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形不成规范有序的培训就业网络。种植、养殖业培训也仍有需求,这与当地经济结构现状和特色产业的升级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显示出目前的培训内容和结构过于单调,专业设置老化,培训内容与市场脱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社会发展要求和劳务需求有差距,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多元化的培训需求。

(4)不接受培训的原因分析

调查中,30%的比例的人员是出于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培训专业,可见目前开展的培训专业滞后,有人是因为找不到培训机构,说明培训宣传力度不够。也有人认为有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这反映出科技下乡活动对农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部分人认为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特别技能,体现出农民固守土地、安于现状的心理还大有人在。受文化程度限制,学不懂的原因也制约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再学习的愿望,有人认为是没有培训时间和劳动力,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更希望送教下乡和就近抽空参加学习,说明目前的培训在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的作息规律。

(5)培训效果分析

总体来看,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明显,多数人对培训表示认同,认为花钱花时间参加培训值得,并愿意出高价参加过硬的、技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因经济原因放弃学习的只占极小的比例,就目前的状况看农民有承担培训的经济能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能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的说法同意的有29%,30%是因为不了解,26%认为差不多,15%的不同意,说明参加培训对经济收入的增加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够显著,农民还没有深刻体会到培训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农民很看重眼前利益,由于培训中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和其素质所致,在不能百分之百确认效果时,不愿轻易冒险尝试。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人员掌握种植技能,工业和驾驶等技能占一定比例,服务技能较少,说明培训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

第7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除了对农民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与认定之外,对农民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农民自身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人员结构、男女比例、文化水平及农户家中耕地的规模等因素都会对他们对农业技术的要求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影响农户技术需求的因素

1、农户的年龄因素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的年龄因素对其农业技术的需求意识起到比较重要的影响。其中,年龄较大的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较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中的青年群体往往更愿意进入城市中工作,留在农村的人群中往往以年龄较大的农民为主,而这些年龄较大的农民通常都比较关切农业生产的成果,从而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更加重视,其对技术的需求程度也就相对较大。

2、农户的经济因素

对农民技术需求造成影响的除了年龄因素外,农户的经济水平也对其农业技术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户中往往更需要新技术与新品种的支持。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随着农民自身家庭收入的提高,其家庭整体的经济水平也就较高,这就使他们更加有能力对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购买。

3、培训经历因素

除了对农户自身的各项基本因素进行分析之外,培训教育经历也对其需求农业技术的程度有所关联。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之前参加过政府及相关农业、科技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指导活动或者科技培训讲座的农民,往往在农业技术需求的调查中展示出了更为积极的意愿,更乐意进一步进行相关农业技能的培训。从这里我们可以意识到,在我国近年来所开展的农户培训讲座与指导活动对农民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农民在接受新技术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于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学习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已经从中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成果,从而使其对今后农业技术的需求程度也就更高,相对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户而言更乐意进一步地接受培训教育。

4、土地规模因素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户所有的土地规模大小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一些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相对于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户而言有着更强烈的学习新技术的意愿。这是因为这些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中,往往将土地的种植作为其全家收入的支柱,通过对农业新技术的良好学习,其所带来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收益与其所有土地的规模呈正比增长,即土地规模越大,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越大。而对于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户来说,由于其土地占有量不大,在其家庭的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就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只是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农业的种植上,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如饲养业、服务业等,即农民的技术需求程度同其土地规模与收入构成情况有着重要的关联。

三、结语

第8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消费习惯 建议

1.引言和文献回顾

2011年3月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了较大的消费行为差别:他们衣着入时,出行考虑快捷方便,尽管储蓄较少,月光族较多,但消费时不再受自己的经济收入制约,出现了超前消费行为。他们开始追求时尚品牌,并重视自身的感受和心理体验,已经逐步和城市青年相差无几。新生代农民工尽管身份上是农民,也从事辛苦的劳动,但在外表、言行以及行为上正向城市青年接近。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习惯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特征,为政府制定针对此群体的政策和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保障。

1.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研究

田圣炳和陈森(2011)、刘玉连和周芳苓(2011)、王晓贞(2010)等学者都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唐有财(2009)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30岁以下16岁以上、拥有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青年。张兆伟(2008年)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为:1980年以后出生,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进入城市连续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农村户口的务工者。刘胜(2010)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户籍、从事非农业生产、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1980年以后出生、学历大学本科以下。宛恬伊(2010)将出生于1980年(包括)后拥有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青年视为新生代农民工 。

1.2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和特征研究

周静华和赵阳(2009)认为:(1)“80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第一代农民工高,基本没有务农经历;重视继续教育,注重提升自我。(2)更加认同城市,渴望融入城市。(3)更加关注自我,追求享乐,业务生活比第一代农民工要丰富多彩,文化广场的卡拉OK、图书馆、娱乐室都是他们业务时间的去处。刘钰(2010)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的新特征(一)外出就业动机的转变(二)对劳动权益的诉求转变(三)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和定位的转变(四)消费观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强烈要求和城市人享有等同的社会资源,享受物质生活欲望强,追求时尚,攀比心重。(五)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六)外出生活的追求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新生代农民工对外出的期望值高,希望能融入城市,独立性强,功利性也较强,羡慕城市和认同城市生活度高。段成荣,马学阳(2011)认为新生代农民土的“新”特征:(1)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半壁河山。(2)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2010年新生代农民土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年。(3)面临婚育的双重压力。近半新生代农民面临着结婚这一重大的生命事件。(4)就业期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向制造业集中,从批发零售、建筑和农林牧渔这三个行业退出。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大量选择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为职业,他们从事个体工商户、农业劳动者或无固定职业的比例却在大幅减少。再次,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1.3消费习惯研究

李文同(2010)认为消费习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长期、稳定地保持重复性的行为。消费习惯是消费者心理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反映。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积累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重大的影响。申菊梅,李欣(2007) 通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构建一定的因素对太原的牛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对厂家提出建议。张凤云(2008)利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网上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进行研究,寻找消费者旅游消费的消费偏好,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何振峰,张红萍,房华,陆昌华(2009)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居民的保鲜猪肉消费行为,结果显示消费习惯是决定消费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居民对于不同保鲜猪肉产品的中长期消费行为变化不一致,多数产品的短期销量变化模式相似,表现为周末消费量增大。定义了社区间消费行为的相似度,并应用于社区的聚类,结果显示南京市城区有显著不同的猪肉消费类型小区。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文献综述法。广泛、全面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文献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广泛搜集已经出版的相关图书;二是广泛查阅各种相关的报刊资料;三是在互联网、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2.2问卷调查法。自编调查问卷,用于测评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习惯现状。

2.3面对面访谈法。本文通过20个个案的深度访谈,该方法主要是为制定正确、合理的调查问卷做好准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习惯。

2.4数据统计法。主要使用EXCEL和SPSS 17.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研究

3.1样本选择

江苏省是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为了更好地体现样本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本文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分别选择南京、扬州和淮安共500个样本进行调研,根据常住人口统计变量计算得出南京210人、扬州 100人、淮安190人。本次研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3.2受访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

本次调研统计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女性为主,比例达到52.3%,未婚者占多数,达到68.5%,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要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工龄在一年以上的达到68.1%,年龄在20-27岁的比例最高,达到75.4%,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占70.8%,月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样本总量的72%。按所在行业进行细分,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51%,表明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向制造业集中,就业期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习惯分析

4.1消费分配与消费构成情况

平均每月所有消费超过当月收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调研人数的比例为3.8%,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超前消费习惯。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消费主要以吃住为主,占总调研人数的24.3%;其次是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占总调研人数的17.9%;服装消费排第三,占总调研人数的13.3%;通信支出排第四,占总调研人数的10.9%;娱乐支出排第五,占总调研人数的9.2%;寄钱回家排在第六位,占总调研人数的9%;人情支出排第七,占总调研人数的7.7%;储蓄投资排在第八位,占总调研人数的5.3%,其他有20人,占总调研人数的2.3%。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求是第一需求,该理论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验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消费仍然是以吃住、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服装消费等生理性需求为主。

4.2服装消费习惯

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最倾向于去小型服饰店购买服装,占总调研人数的33%;其次是去百货商场购买服装,占样本比例为20.6%;网上购买服装排在第三位,比例达到17.9%;去专卖店购买服装排在第四位,占比达到17.3%;去服饰类的批发市场排在第五位。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更多的重视服装的价格,其次是品牌和质量。已经有17.3%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和城里人一样倾向于去百货商场购买高质量和著名品牌的服装产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已经有42.3%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已经有了在网上购物的消费习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小型服饰店和服装类的批发市场依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重要的购物场所。

服装价格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占比达到28.9%;服装质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次要因素,总共有25.4%的人选择了这一因素;服装的款式排在第三位,所占比例为25.4%;服装的品牌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10.5%;服装的流行因素排在第五位。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更多的考虑服装的价格、质量和款式和因素,对品牌和流行元素也有较多的注重。

4.3餐饮消费习惯

有39.6%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自己做饭,有37.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单位就餐,有21.5%的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于在小吃店就餐。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以自己做饭为主,在单位就餐排在第二位,在小吃店就餐由于价格贵,卫生没法保证排在第三位。

有36.2%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就餐时首要考虑食物的口味,因此食物的口味是新生代农民工就餐时考虑的首选因素,其次是食物的价格,价格因素依然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选择餐饮服务的重要因素;食物的方便性排在第三位,食物的营养价值排在第四位。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受到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他们的餐饮消费方式具有城市型消费的特征,比较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就餐的方式灵活多样,注重饮食的方便性。

4.4住房消费习惯

61.9%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己租房子住,23.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住在职工宿舍,还有10.4%的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已经买房子了,2.3%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在亲戚家。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消费是所有消费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消费,由于目前房价过高,按照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人难以在其所在城市买房,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以租房居住和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为主。

4.5娱乐消费习惯

有23.7%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上网作为其首要的业余娱乐方式,可见上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娱乐的首选;看电视排在第二位,选择看电视的比例达到16.7%,逛街排在第三位,比例达到12.6%;看电影排在第四位,占比为11.2%;聊天排在第五位,选择聊天的比例达到10.4%;看书或者报纸排在六位,KTV排在第七位;打牌排在第八位;去附近景点玩排在第九位,听收音机排在第十位。

不同群体的休闲及娱乐消费方式都有着不同特征,休闲娱乐方式可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较小,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休闲娱乐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除了打牌、看电视传统的娱乐休闲方式外,也出现趋向城市化的消费倾向,比如,上网、就近旅游、看电影、看书看报纸、逛街等。

4.6出行习惯

调研结果显示有52.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乘公交车出行,可见公交车依然是新生代农民工出行的主要方式;选择骑电动车出行排在第二位,比例达到22.7%;由于出租车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有8.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坐出租车出行;有2.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自己的汽车,选择自驾车出行,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一小部分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以女性为主,未婚者占多数,工龄在一年以上的达到六成多,年龄在20-27岁的比例最高,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占到70.8%,月收入水平在2000元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样本总量的72%,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

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超前消费习惯,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紧密相关,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消费主要以吃住为主,其次是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求是第一需求,该理论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验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消费仍然是以吃住、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服装消费等生理性需求为主。

在服装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最倾向于去小型服饰店购买服装,其次是去百货商场购买服装,并喜欢到网上购买服装,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喜爱。服装价格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服装质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在购买服装时考虑的次要因素,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注重服装的品牌和款式,也开始追求名牌服装。

在餐饮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以自己做饭为主,在单位就餐排在第二位,在小吃店就餐由于价格贵,卫生没法保证排在第三位。食物的口味是新生代农民工就餐时考虑的首选因素,其次是食物的价格。新生代农民工在就餐方面已经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开始更加注重饮食的口味。

在住房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选择自己租房子住,其次是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还有10.4%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在城市中拥有一套住房是新生代农民工梦寐以求的愿景,住房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成功的关键。

在娱乐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上网娱乐作为其首要的业余娱乐方式,看电视排在第二位,逛街排在第三位。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除了打牌、看电视传统的娱乐休闲方式外,也出现趋向城市化的消费倾向,比如,上网、就近旅游、看电影、看书看报纸、逛街等。

在出行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选取乘公交车出行,选择骑电动车出行排在第二位,由于出租车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有8.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坐出租车出行;有2.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自己的汽车,选择自驾车出行,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中有一小部分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有了较高的消费能力。

5.2建议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消费习惯,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采用网络营销模式来进行推广和销售,重视网店的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和安全防护,重视客户的口碑和评价,着力打造星级店铺,加强培养客户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快速周到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应该为这一群体“量身打造”住房政策,缓解其安居难题。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为题纳入住房建设发展规划中,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建设农民工公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置夫妻房,探索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

针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以上网、看电视、逛街等为主,应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休闲文化。首先要落实待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文化消费能力。其次相关部门和企业单位要合理引导,激发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休闲文化产品的热情。再次,要搭建平台,让新生代农民工主动传承城乡休闲文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培训、讲座、讨论、演出、联谊活动等形式,让他们在熟悉的乡邻和同事中充当文化使者,把新颖、时尚的城市休闲文化传递给农村,同时将古朴、典雅的农村休闲文化带到城市。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研究(编号:2011SJD630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田圣炳、陈森.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密码[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6).

[2] 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12).

[3] 张兆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认同研究――基于某高校外来务工群体的个案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4] 刘胜.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地调查[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5] 刘玉连,周芳苓.矛盾与冲突-贵州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关系的调查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5)

[6]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R],2010.

[7] 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

[8] 宛恬伊.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水平与住房消费――基于代际视角的比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9] 李文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0] 夏小寒.消费习惯在企业营销决策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11]Dell Hawkins,David L.Mothersbaugh.Consumer Behavior: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M]. McGraw-Hill College, 2009.

[12] Liyue Lin,Yu Zhu.The Diverse Housing Needs of Rural to Urban Migrants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China: Insights from a Survey in Fuzhou[J]. IDS Bulletin.2010, 41(4).

[13] 申菊梅,李欣某.某市牛奶消费者消费习惯分析[J].科技资讯,2007(11).

[14] 张凤云.我国居民网上旅游消费习惯的统计分析[D],河北:河北大学,2008(5).

[15] 何振峰,张红萍,房华,陆昌华.保鲜猪肉消费习惯案例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9(6).

第9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

关键词:“就业难”;“招工难”;均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34-03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激烈的竞争也同时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新兴科技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受到各大企业的欢迎。同时,最廉价的劳动力――农民工,也是各大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出乎意料的是,“就业难”和“招工难”这两个矛盾却同时存在,并且势不可当地蔓延开来。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从2006―2009年,就业人口增加了4.4%,而企业需求增加了16.4%,同时,失业人口却也增加了17%。杭州“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日益严重,而此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如果长期以往继续发展,最终会使得市场瓦解,经济崩溃。

通过在杭州市开展对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对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难”存在的原因分别进行阐述,同时对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客观反映企业、大学生、农民工的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难”与“招工难”现状

(一)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难”现状

1.大学生自身条件及就业现状。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分别对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对企业的期望和对目前“就业难”的看法进行调研。

首先,在对大学生自身条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6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奖学金。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较为重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选拔不再仅仅是对学习成绩的选拔,更加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拔。在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中,结果表明超过50%的学生参加过实践活动。这个比例反映出大学生也逐渐认识到与社会融合或相关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并努力寻找社会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

其次,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调查中,我们看出男女生对薪酬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男女生愿意接受月薪的均值分别为2 507.81元、2 613.54元。显著性检验也表明男生愿意接受薪酬的均值显著低于女生。而影响男女生薪酬期望的因素大致可以从男女生在校期间的情况看出,女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状况普遍较男生要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荣誉获得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信心,获得荣誉越多的大学生,他们对就业会更有信心,这可以合理的解释男生薪酬期待为何较女生低。

最后,我们了解了大学生对目前就业难的一些看法。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在调查过程中,大学生反映的影响他们就业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毕业生人数过多,竞争太过激烈。同时,大学生认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2.农民工自身条件及就业现状。农民工“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来政府部门和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影响农民工的因素分析。为此,我们从农民工角度进行调查获取数据、信息,主要了解对农民工自身而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以及调查如何改善农民工就业问题,从而对其进行实际性的解决。

从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归纳得出农民工“就业难”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一,农民工的自身因素,即个人技能。在现在高科技的社会下,越来越多的工作运用电脑网络直接操作运行,农民工则很难在现代社会的网络技术下拥有竞争力,而多从事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服务行业或体力劳动。第二,外部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和较低的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也是农民工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以及每年毕业人数和待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在这个多食少肉的时代,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农民工不但就业压力大,而且个人的权益又得不到保障。第三,农民工信息获取困难且不够全面。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而对于很多农民工而言就会缺少了解某些就业信息的渠道,而会错失各种机会。

根据上述提出的三个因素,我们也得到了相应的一些改善措施。首先,企业应为农民工提供合理公平的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这是改善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可知,一切改善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措施都应建立在公平的就业平台之上,如果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其他的改善方式或措施都可谓是形同虚设。其次,农民工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同就业难因素分析中可知,影响就业的第一因素是个人技能,那么就要针对这一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以提高个人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为农民工多提供完整准确的就业信息。如此,公平的就业机会+个人技能的提高+就业信息的全面将使农民工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流中找到合适的职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不断增多,对于现在城市的建设发展农民工已成为城市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对此政府为在异乡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了一些就业扶持政策,但调查表明很多农民工对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都不了解或不是很了解。所以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宣传力度,既然出台了有助于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就要使农民工真正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这样政策才会有助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招工难”现状

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的缺工情况仍然严峻:在调查的269家企业中,累计有54.3%的企业存在缺工现象,其中9.3%的企业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被调查企业中认为求职人数大于所需数量的企业占了24.3%,而认为求职人数不足的企业占36.8%,部分企业求职人数过多,而部分企业求职人数又不够,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且都占相当比例的现象。这表明现今就业人群容易出现聚集于某一类型企业或热衷于某一行业的现象,大部分求职者竞争同一个岗位,而使得一部分企业的求职人数过多,另一部分的企业却无人问津,造成了“招工难”现象。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高达53.8%的企业认为缺少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61.5%的国有企业认为大学生的能力不够高,不符合企业标准,另外69.2%的国有企业认为大学生自身对企业期望值过高。可见,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福利的同时,对大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专业对口且能力优秀的大学生。

对民营企业来讲,过半(50.7%)的企业认为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同时也有46.5%的企业认为自身能给予的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大学生,同样有高比例(45.1%)的企业认为大学生的能力不够高,不符合企业的标准,在实际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够满意,认为在这个方面离企业标准有一定差距,另外有40.8%的民营企业认为大学生工作具有频跳槽现象,因此招大学生时有所顾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工难”。

合资企业同样认为缺少专业对口的人才(53.8%),并且大学生自身对企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不成熟,持这种态度的合资企业比例分别为69.2%和46.2%。

二、企业与就业人员供需的均衡状况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企业、大学生与农民工三方的调查结果,探究“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所在,需要将企业和就业人员在素质、福利等方面的供需状况作阐述,比较企业所能提供的福利待遇与就业人员期待的福利待遇或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之间是否存在很大差异。

(一)企业与大学生供需的均衡状况分析

在企业的福利提供上,所调查的269家企业中有74.1%的企业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56.8%的企业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只有接近半数的企业能够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培训、膳食和住宿,相比较而言,为员工提供深造机会和旅游津贴等福利的企业很少,可见企业对于员工的基本保障能够比较完善地提供,但是进一步的福利条件提供较少,不太注重员工的深造机会,暂时没有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在对大学生的调查访问中我们搜集了大学生对企业给予的各项福利条件的关注度。企业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在“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培训”和“提供住宿”上,大学生对这两项相当关注,相比之下,企业在这两方面的注重程度则不够。这样的差异需要企业能够更加完善自己的岗位培训机制及福利待遇,以缓解自身“招工难”的现状。

另外,大学生注重的各种自身素质与企业看重的素质是否相同也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心目中,人际关系技巧、专业技术与特长和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这三个就业因素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企业在招大学生是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工作方法是否有效,其次是敏锐广阔的视野。这两者差异比较显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适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自己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广阔的视野。

在大学生的角度看来,外资企业是就业相当好的选择,其次为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大学生的就业期待相对集中,这便大大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度。而在对企业的调查过程中看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门槛较高,对大学生相关工作经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有要求,外资企业则很看重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而这也正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大学生中获得在校荣誉和证书的人数所占比例比较高,均超过80%,而参加暑期实践和社会实习的比例却相对较低。也就是说,与企业的切实需求相比较来说,大学生仍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少与社会融合或取得相关工作经验的途径。

(二)企业与农民工供需的均衡状况分析

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我们总结出农民工对企业给予的福利条件例如加班费、上岗培训、社会保险等的关注度。同时引用企业的调查结果数据,该数据显示有多少企业能够提供这种福利条件,将这两者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最看重加班费的多少、伙食与住宿的提供,而企业恰恰在这几方面尤其是伙食、住宿的提供上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要,要切实的解决“招工难”的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改善伙食、住宿和加班费,为农民工的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另外在调查前期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难”困境是由年龄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详细了解了企业在招农民工时对其年龄问题的注重程度 。大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的年龄要求控制在25~35岁之间,而农民工的年龄分布范围则要大得多,企业需要的年龄段的农民工与正在待业的农民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对企业的招工和农民工的就业有相当的影响。

三、小结

本文在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以及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背景下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杭州市大部分企业由于自己企业的性质而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工情况,以及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难现状的普遍存在。通过以上对“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大学生和农民工都存在一些影响就业的自身因素。譬如农民工的个人技能不足,社会竞争能力弱,就业信息获取缺少就业渠道而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与就业人员之间的均衡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导致就业和招工“两难”境地的悖论状况。例如,调查结果说明企业能提供的福利条件和大学生期望的福利条件之间存在着差异。在能力方面,大学生和企业实际也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等等。对此大学生和农民工等就业人员应当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关注企业的用人指标,从而缩减与企业需求条件的差距,从而缓减“就业难”和“招工难”现状。

参考文献:

[1]胡月彬.当前中国用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谢学峰.珠三角“用工荒”现状、原因及对策探究[J].新西部,2010,(8).

[3]陈明霞.“用工荒”引发的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