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学概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学概论论文

第1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法语教学;法国文化;改革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博览会;众多国际机构中都有中国的一席之地,无数事实证明中国定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强国。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今后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开放的同时,中国也迫切需要与为中国带来经济增长的外界进行交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外语学习体制十分必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法语:许多高校开设了法语专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更多的人对法国文化产生了兴趣(电影,艺术,音乐……)

传统的法语教学方式己经难适应现展的需要。“全球化”、“一体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等新时代的特点给法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法语教学中要重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个人,在学习或接受新事物时,总要用自己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来分析、评价新事物。学习法语也一样,习惯用母语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系统来对法语及法国文化进行对比、筛选,这样就难免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在法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法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从而把语言的交际因素引进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文化因素,自觉改变和调整自己固有的框框,以达到正确掌握、精通法语的目的。在法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就是文化因素。由于学生对法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其文化敏感性又较弱,因而常常忽视法、汉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并无意识地以汉文化为基础理解和套用法语,这种文化迁移无疑给学生的法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

大量事实证明,仅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是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造出的句子——语法和语义都正确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规则而被摒弃。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因此成功的法语教学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并能够实际运用使他们具有社会文化能力。在法语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中、法语言的差异及对法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少了解,会影响学生对法语的掌握与理解及交际能力,学生们在练习中往往将中国人平时打招呼的习惯照搬到法语练习中,例如:“你吃过饭了吗?”“你去哪里?”“你干什么去?”等等,然而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语句是不会出现的。如果在交际中把汉语中的招呼表达成“Avez-vousmangé?”“Oùallez-vous?”,法国人听了会产生误解,以为是邀请自己吃饭,或者是在干涉他们的自由。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常常受本国文化因素的束缚,为自己的母语所左右,把汉民族的文化模式想当然地强加到法语文化模式中去,这样就会产生对法语词汇、法国文化的不确切甚至错误的理解。

2法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法语课堂教学,教师的板书和讲解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听起来被动、枯燥。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语言运用和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法语语言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知识传递的课程为知识操作与知识创造型的课程,不把课程看作是预先设定、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动、不断更新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声音、图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更多的是“授之以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内容,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现代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创造外语素质教育环境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法语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多媒体技术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重要载体,更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法语教学实践,可以改变教师以“教”为中心的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新型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对法语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及时把教学内容融入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去,并控制好课内外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人。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作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发挥英语在法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语言迁移”是一个教育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一种语言对目标语言学习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二语习得研究中为“母语迁移”。在我国的高校学习法语的人群中,无论是法语的专业的学生,还是法语作为二外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是他们的一外,且基础较好;由于英语与法语同属印欧语系,更接近,学生们常常会更多地受到英语的影响,所以在作为第三种语言法语的学习中,既有“母语迁移”,又有“英语迁移”,后者甚至大于前者。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数法语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其中英语正迁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感叹,法语常与英语混淆,学习来很难,这正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一般来说,当英语与法语相同或相似时,多会产生正迁移,当两种语言不相同,特别是似同又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便容易产生负迁移。

第2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制作的课件《黑龙江科技学院基础实验网络平台》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理科组一等奖的好成绩。本网络平台基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角度,内容涵盖全部三门课程。本网络平台设置教学文件、虚拟实验、网络课堂、教学指导、学术交流、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素质教育、拓展资源和资源下载共计10个专栏。我们根据需要,专门开发了适合三门实验的考试系统,到目前为止有近6000人次通过本网络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基础实验中心每学年涉及采矿类、机械类、土建类、电气类、材料类等近30个专业,3000名学生,学生、教师受益面广、覆盖面宽、能够引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更深入地开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基础实验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拓展了我校的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空间,提高了整体基础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以竞赛为引导,实施创新教育

实验室在现有实验设备条件下,于2005年、2007年和2010年举办了三届大学生力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自行组织、设计、制作、测试、分析、论证,全方位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首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供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结构设计图上要标明结构制作的材料型号和尺寸大小。最后整个参赛项目的设计方案要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竞赛组委会进行审核,项目设计方案经审定后方可参赛。实验室提供活动场地,学校提供制作材料。学生以5~6名一组为单位独立完成竞赛的各项工作,即从工程结构的设计、制作、实验、强度要求来论证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并提出工程结构的改进方案,最后以书面形式提交项目竞赛的总体报告参加答辩。经过答辩委员会对每项参赛作品的设计、制作、实验、分析、答辩等综合质量进行评审,评审内容由作品设计创新性、作品制作质量、测点分布合理性、加载方案合理性、结构的实验应力分析、结构的改进方案、报告质量、答辩质量等组成,最终评定出竞赛获奖等级。力学创新实验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挫折与失败的冲击下的团队协作精神。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工程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工程结构的综合设计、工艺制作、实验分析、实验操作、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竞赛作品已用于结构应力分析实验教学中,为学院增添了20台实验设备,节省教学设备经费l5万元。2010年力学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在“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2011年,力学实验室还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开展现场实测特色实验,如对松浦大桥、龙塔的现场实测,以及其他工程设施中典型建筑物的实地测试。根据学生能力,选择优秀学生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在创新这个层次上进行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活动常态化。

三、以实验室开放为平台,提升创新教育能力

力学实验室实行“预约登记”制度,从早上8:30到晚上9:00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时间“预约”,同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积极为校内教师和学生服务。力学实验室主要结合各个专业的需要,配合学生做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配合教师搞好科学研究。例如,为材料学院的毕业设计做常温、低温冲击试验200多件,为机械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设计做弯曲疲劳试验,测试试件80多件等。力学实验室对安全学院李凤仪教师有关于煤矿回填科研项目的压块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实验试样400个,历时3个月。

四、以开展对外服务为外延,充实创新教育的内涵

第3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文言文 教学改革

文言文,尤其是选入课本的经典文言文辞章,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文言文,能够读懂及理解文言文。但当前,职业学校由于就业、生源等种种原因,文言文教学有不小的困难。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职业学校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大行其道。而文言文教学,如果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则影响职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职校以就业为导向,如果无助于增加个人竞争能力,则学生对其学习提不起兴趣。归根究底,就是教学模式单一。

(二)语文教师的观念落后

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职校语文教师仅仅认为,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即可,其它的则不必教授学生。诚然,这些是最基本的,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有两个核心:一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接受文化遗产。因此,文言文教学观念落后主要是其教学的目标存在偏差,没能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就职业学校的生源而论,大都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可以说一般,学习各种书本知识的能力有限。再者,职业学校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学生也是为了将来能够谋得一个好工作而进行学习的,对于无助于就业的学科,学生多半提不起兴趣。再说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要难得的多,学生也不愿多花时间去钻研去探究,慢慢的也就没了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叛逆性,对于教师和家长关注的事情多半不上心,个性十足。因此,学生不肯中规中矩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尤其对于需要下大气力才能学好的知识,更是耐不下心来。这也就是说,当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上文中,笔者分析了当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不能有效开展。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职业学校还应积极借鉴高中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推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问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教师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把网络引进课堂等等。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营造出平等、活跃和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及兴趣。

(二)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应认识到,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最基本的文言文,弄懂文言文所传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新的目标,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就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饰演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而学生仅是配角而已,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采取措施,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而自己做学生学习的辅导员。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在职校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依旧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因此,这需要学生从改变传统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主角。这需要学校和家长两方面的努力:第一,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转变应试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提高其技能,更应全面提高其素养。第二,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开展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强化文言文整体教学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因此,作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深入研究语文教科书,牢固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和文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文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职校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开展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并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字词的含义,从而可以弄懂文言文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但仅仅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这需要给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知识。这也就是说,职校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部分,也要重视整体教学。

(五)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我们都知道,教师是课堂上毫无争议的主角,常常是不怒而含威。这也就等于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像个管理者,而不是和蔼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职业学校语文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正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就要求职校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文言文学习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

此外,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出融洽的教学氛围,从而可以提高职校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有不少的学生还读不懂文言文。而这和文言文教学无法有效开展有很大关系。当前,在我国的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模式固化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希望本文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庆利.职校文言文教学探微[J].职教之窗(试题研究),2010,(9).

[2]陈新燕.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72).

第4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语音教学;校本教材;教学观念

前言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尽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这些年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但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缺少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但是目前的教材不完全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

一、目前高职英语教材的现状

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备类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不断涌现。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英语教材版本众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无法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于一身。绝大数高职高专教材依据了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其使用对象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高职学生入学词汇达到1000个,A级为1600个。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但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生源复杂、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材改革时没有能够结合学生特点以及院校发展方向凸显教材特色。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应当实用性、趣味性、系统性、先进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配套性相结合。现行教材往往只能做到其中的一些特点,却无法涵盖齐全。

二、高职英语教材改革的几点思

1增加语音教学,突出语音教学的重要性。

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是在人们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人们因其劳动所需而进行了沟通,并在不断的沟通中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交流方式固定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言。由此来看,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工具,表情达意是其主要作用,语音是其传递意义的外在形式。如果语音传递有误,则表达的意思也会产生误差。而语音相比文字来讲,则有无形化、短暂化、易失化等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说一种语言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它的语音,只有这样才可学会、学好一种语言。英语的学习和汉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在汉语学习时,对于不会读的汉字,往往我们可以凭借字典中的拼音,将它正确地读出来,英语也有类似的发音工具,那就是英语的语音也就是音标。所以,学会音标的正确读法以及最基本的拼读规则,学生就可以借助音标将不认识的英语单词成功地读出来,即使有时独立拼词有困难,音标教学至少也可以起到降低发音难度和加快识词速度的作用。针对目前小学不学音标、中学不重视音标,高职高专学生大多不认识音标这种情况,我们应给予重视,应及时给高职高专学生补上音标学习这一课。可以说语音的学习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学好语音能够恢复和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多年外语学习的经验和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将语音单位细分为音素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学习单词和句子发音时的囫囵吞枣与似象非象也就是“犯错”。2,学好语音可以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尽快地达到英语学习的基本词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了英语音标的发音规律,可做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写其形”,具备了这种能力,可极大地减少学生的英语单词记背任务。3,学好语音可以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英语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也就是学习英语音标是学习英语或学好英语的第一步。2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突出实用性。

高职人才的素质重点是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英语教材应突出专业文体与语篇知识,重点解决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论述和表达。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术语。高质量的英语教材应当同时展现教育和知识技能。教材的内容贴近社会实际,有现实意义,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者的共鸣。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求职,学习动机单一,目标明确——学习“有用”的英语。结合专业特点编写的校本教材,突出了实用性,无疑能够促进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来看,目前的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学习普遍存在语音不过关、语法知识杂乱、缺乏学习英语的方法等弱点。编写结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能够最大限度地由此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和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词汇和表达。结合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一是发展的需要,二是应用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主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包括义务教育后学习的需要。应用的需要则包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在学习中的应用)。编写符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减少了知识性学科性课程,学生可学到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程度,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3突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导者。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再好的教材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合乎时代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从教学指导思想上来说,很多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忽视了高职英语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原则。在英语教学方法上,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仍采用“说教式”教学法,仍然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不重视语言材料,将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法学习相分离。他们希望通过介绍分析课本上语言点来教会学生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培养出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的高职生。21世纪需要创新型教师,教师应当能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教研技能。

第5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引言

《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明确指出:东方教育不仅能够创造教育,为人们提供精神资源,还能够丰富人文视域[1]。对于高校的汉语言文字专业来说,学生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创新素质,从而影响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也必须实施改革,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

1.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现状

1.1缺乏时代特征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字学、中文信息处理、中外语言学史及汉语史等[2]。所有课程当中,属现代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仅有中文信息处理课程,其余的基本与小学所学语言类似,其中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课程少之又少,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了基础,反而忽略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学科的发展需求,能反映现代社会需求及可实施实践的内容实在太少。

1.2与语言实际脱节

经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多数是“汉语言文字学课程过于抽象”、“针对生动的语言现象很少进行分析”、“缺乏与现实相连的具体的语言材料”等[3]。所谓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的语言材料包括书面语、日常生活当中的口语、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新词语、新语法等,以及紧密联系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言,如广告语、新闻语、网络语等。但是目前高校的汉语言文字学却因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而很少将生活中的具体的、生动的、实际的语言引入其中,导致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汉语言文字学本身有很多专业术语,很多词或句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这也是使得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

1.3课程体系淡薄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字的课程体系是比较淡薄的,通常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专门独立而设,很少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同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专业术语较多、内涵界定不确定、理论内部不统一等,导致其很难与其他课程综合起来,也就难以实施现代化教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也很难将其渗透到其他学科当中去。

1.4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也主要是授予学生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很多人认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不然,从根本上来说,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然而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2.汉语言文字课程改革

2.1更新教学内容

课本是进行汉语言文字学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为实现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改革,首先要教学内容,引进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其次,高校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敏捷的反应,尤其是互联网已非常普遍的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已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相像。为此,教师需及时更新其自身的知识,授予学生最新的、最能反应当代社会特征的知识与观念。再次,提倡“百花齐放”,改变原有的“依材施教”的传统,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看法或观点,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和分析,以加强其对知识的辨析能力。

2.2贴近实际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因此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改革还需要注意贴近实际生活。据调查,针对将汉语言文字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多数意见比较关注如何将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如“如何正确理解广告当中的语法现象及语言特征?”、“如何在教学当中规范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新语言?”、“如何通过教学使新语言能服务于市场经济?”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就有需要让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汉语的应用进行改革。

2.3强化实际用途

针对汉语言文字学,我国社会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即高校的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需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的协调,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汉语运用能力,而且据调查,有60%以上的人认为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非常有用的。为此,也必须强化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实际用途。如在进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时,可侧重古语文的解释及古代语及现代语的相互沟通针对现代汉语则可侧重训练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或演讲。

2.4转变教学模式

2.4.1更新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也正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文文字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改变这种善,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当辅导角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健全学生人格。

2.4.2倡导研究性学习。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人类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是时代所需,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高校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有必须倡导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深入研究,给予学生一个天马行空的空间,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过程当中了解学术概况,同时还可发现本学科的深层价值。

2.4.3实施开放式教学。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实验室的建设也比较成熟,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也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将课程搬上电脑或搬入实验室。如在讲声音的频率和强度时可利用相关语音软件为学生展示声音强度和频率的变化,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4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授课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能将已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在实践当中丰富理论知识。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结束语

高校设置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不在于体现其实际的应用性,而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为此,高校汉语言文字学必须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除此之外还要转变教学模式,倡导研究性、开放式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论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改革――基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14(01),pp.112-113

第6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实验教学的资源浪费较严重

由于实验教学中一些学生的操作不当,或是对操作的时间点把握不好,导致很多实验需要多次反复的操作,这对于一些较为昂贵的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造成了较多的浪费。

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在购置时,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除了承担每学期一次或是几次的实验内容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浪费。同时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还需要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特别是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维护费用更高。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是为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服务,基本不针对学生开放,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也限制了对化学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因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的模式固定

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学生观察和模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就已经把教学中的实验效果和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演示并加以验证。同时实验教学的课程僵化,很多实验教学仅仅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这些固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教学地位还是处于以往的“被动式”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应试教学。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单一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考核往往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验证和比较,是教师操作过程的“反复”。被考核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操作程序,就很容易通过课程考核。单一的考核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技能,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化学实验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化学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化学教学讲解的一部分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大,一些现象和化学反应只能在实验室才能解释清楚。如,一些化学元素的放射性产生新的元素和物质。其次,以往的化学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常用能源材料的逐渐枯竭,将不断的开发新的能源的替代品。这些新知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体系中没有体现,或是没有完全体现出。这些新课程的开设将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专业培养高素质、良好操作技能人才的必备知识。第三,以往的实验室设备、仪器管理和实验室设施配备以及使用状况的不合理,特别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不适合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培养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化学专业技术人才,始终离不开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因此实验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高实验室的设施设备配备,完善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实验材料上的配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一些新建的高校和西部的一些高校因为财政问题,往往只能先满足基础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造成了一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形同虚设。如西部的某个地方新建高校在本科评估时,专家们看到的化学实验室和该校的物理实验室混在一起。另一部分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化学试剂材料的配备,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于这些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实验室,应“尽其所值”。虽然许多高校购置了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建立化学示范教学中心,使得化学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一些设施因为比较昂贵,甚至很少允许学生进入到实验室操作。

只有在学生集中上实验课时才允许进入,一些实验室和仪器由于相关实验的材料和试剂价值高,学校无法长期采购相应的材料和试剂,导致这些设施和设备是“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往往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极大的浪费更不利于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对实验室发挥自身的效益和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尤为重要。高校应长时间地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了解专业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规范化,更能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2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水平,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1夯实自身的教学功底

高校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要通过扎实的教学功底,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性进行试验,加强学生的专业试验操作能力。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起到主导的作用。作为主导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随着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试验教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对不同学生的采取有差异化的实验教学引导。

2.2更新旧的教学理念

高校试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更新旧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上多做努力。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内容,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往往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设定模版和程序,从而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应在实验教学中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验证、传授,而应该把试验过程和试验方法融入到试验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实验兴趣。特别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把试验过程和结果生动化和形象化,并在试验中随心所欲的掌握试验的步骤,使一些瞬间现象能通过计算机技术清晰地表现出来。

2.3创新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实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结合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在树立人才质量意识上,认真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把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具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并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新的应用性材料的实验,如乙醇替代汽油作为新兴燃料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对新原料的开发研究,为以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在实验中不断验证做充分准备。

3规范学生的试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规范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创新试验设计

化学实验是一种要求严格、操作规范的行为。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如不能按实际步骤进行操作,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重大的安全问题。提高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帮助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按写实验教材上的步骤作预习,按部就班的完成试验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化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这个严谨的过程认知新事物。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试验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对不同试验步骤和内容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这对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3.2加强学生实验的指导和总结。

学生对化学试验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认知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对化学试验的过程感兴趣,忽略了试验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在试验之前和试验之后缺乏必要的步骤。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在使用前指导其认真学习试验的步骤和方法,在实验后对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只有通过这样重要的环节才能使化学实验的效果得以体现。

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在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清楚;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明确。其次,在实验中对学生的操作要实施监控,对于一些新的实验设计,可以让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出现的新结果和新现象进行很好的认知。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不规范、不科学,甚至危险的操作。最后对实验进行总结,在实验之后的总结尤为重要,一些结果和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原理和法则解释清楚,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在构建“分层次、多形式、一体化”教学体系。

第7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概论”课 文、理工科 差异性教学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为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概论”课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概论”课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较大的突破,但关于“概论”课教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概论”课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探讨较多,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怎样进行“概论”课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少,根据“05新方案”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五门缩减为两门,同时课时减少,而“概论”课教学内容乃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专科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异是很大的,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工科学生日常实训时间多的特殊性,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为此,四川省教育厅特委托四川几所高职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四川省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专题研究。该研究虽然在院校属性和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但所有专题的教案、课件、案例,以及实践、作业等运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差异性,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和认识,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文、理工科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

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概论”课应实行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学时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多数是直接走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且其每学期实训时间比文科专业学生要长,以本学期教学班级为例:机电专业实训时间是4周,而英语专业实训时间只有1周,两个专业授课学时相差达6个学时,如果教学计划针对所有专业,就会出现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不完,或者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完了,而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还大量剩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撑了”的现象,根据文、理工科授课学时的差异要制订差异性的教学计划。

2.掌握程度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层次,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差异很大,在“概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有这种感受:上文科专业学生的课比较顺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常常只要老师提到上句,学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常常在老师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样回答问题,课堂死气沉沉,老师经常感觉很疲惫和挫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学生大多经历高中文科政治、历史的强化培训,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时对政治、历史不重视,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也比较差,致使文、理工科专业使用案会出现:理论性太强,知识性太弱,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太难,听不懂;理论性太弱,知识性太强,文科专业学生认为太简单,在重复高中的东西。所以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必须编写差异性教案。

3.学科专业的差异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所以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基本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但专业不同,对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了解和关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社会动态和社会现象等宏观方向,理工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本行业状态和本专业技术动态等微观方向,加上大一基础专业学习中,文科专业学生会更多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则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从而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足。造成的结果是:“概论”课使用社会案例,文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概论”课使用理工专业案例,理工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为了使各专业学生感兴趣,必须差异性选择案例。

4.领导重视的差异

高职院校各系部领导的任命,虽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领导由本系部专业相关毕业的领导担任。文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文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多,比较熟悉,也比较重视,而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理工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少,比较不熟悉,也相对不太重视。文、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重视的差异会导致本专业辅导员和学生重视的差异,因此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必须使这门课与其专业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课件、布置不同的作业,能使其领导了解这门课,觉得学习这门课对本专业有用,从而重视这门课,最终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喜欢这门课。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学生差异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差异性教学?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计划差异制订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课学时存在差异,以本校为例,文科与理工科专业授课学时相差6学时左右,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表和各专业的特性,由本专业“概论”课任课老师制订教学计划,不能所有专业使用学计划。

2.教案差异编写

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要求教案必须差异编写。文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高,一般知识性问题都有所了解,点到为止即可,所以文科专业教案可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特别是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低,一般历史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都不甚了解,知识性问题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专业教案要加强历史、社会和知识方面的阐述,特别是基本文化素质方面的讲解。

3.课件差异制作

课件教学已经是当前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件制作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必需技能。“概论”课课件教学成为主流,但不管按章节的传统讲课还是当前热门的专题讲课,课件模板和制作风格都是一样的,没有文、理工科专业的差异,而现实是文科专业学生想象思维比较丰富,跳跃性思维较强;理工科专业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喜欢按某种顺序、规则想问题,掌握内容。因此,“概论”课课件制作时文科专业要多用图片、动画等引发想象的内容,而理工科专业要多用图表、数字和序号等直观的内容,这样比较符合各专业的思维方式,便于了解内容,理解所学知识。

4.内容差异讲授

课堂讲授是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有些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学生喜欢“概论”课,提高课堂讲授的针对性是关键,对文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相关案例,把政治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既要避免重复以前的内容,又要使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找到理论根据;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历史事实和专业方面的案例,把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理解当前国家的现状和政策,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5.作业差异布置

课堂讲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课后作业的布置对考核内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关重要,但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一直都不够重视,也没有统一要求。本课题组从课题组教师的经验出发,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文、理工科专业要差异布置:文科专业学生要多动、多调查、多制作,把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中;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多想、多思考、多总结。把实践中的体验升华成理论,这样才能使各专业学生和领导觉得“概论”课与本专业、本人有紧密联系,有实用性,从而重视“概论”课,喜欢“概论”课,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6.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基于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以及教师对他们讲授上的差异,我们认为,期末考试时,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考试形式与内容上也应有所差异。文科生可以半开半闭,闭卷部分,侧重于基本理论;开卷部分,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全部采取开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们在开卷的情况下,对“概论”课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与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单春晓.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第8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观念 中学生 学习心理 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8-01

初中生学习心理在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家长、教师看重的则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学生为中考做好准备,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是衔接小学基础教育与高中扩散思维式教育的纽带,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还是一门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初中语文不仅仅是单一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其中口语交际与综合学习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密切关注初中语文教育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心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心理

信息网络在现当今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它的出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便捷。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使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再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教,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的教学,如观看电影、听音乐等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信息科技对学生的吸引,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其中,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网络游戏也会在不经意间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尤其是正处于对所有事都好奇的中学生时代,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正确看待网络上的信息,对网络还抱有一种好奇心理,很有可能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例如有的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游,导致精神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焦虑,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特点,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教会他们正确、适当地使用网络,尽可能避免网络带给他们负面影响。

2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学生的学习心理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分析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情况、社会经验等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变化,采取有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当中有着这样一部分“极端”的学生,一是“自我”的学习心理,教师必须围绕“我”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学;另一个则是完全按照教师所讲的进行机械学习,只是学习形式,而没有对知识的本质进行理解,完全照搬教师的理论,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种“被教”的学习心理,态度,学习知识。这两种“极端”的学习心理,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关注学生心理及学习态度,针对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 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姚斯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观念就开始在逐渐地改变,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着改变,现代化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具备开放式思维,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等的对话产生出思想上的交流,不断地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一步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更能促使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是否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学生的情感态度角度来看,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兴趣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心理辅助作用,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尔曾经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导向,在信心建立起的基础上再一步步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不仅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在生活当中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

3.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主的对学习活动进行事先的计划和安排,在学习过程中自我修正、完善,以及在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我反省、总结。例如,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学作品的改编,最终由教师综合对比性的点评各小组的改编作品,使学生在互动学习当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学习心理在人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中学生特征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心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2010(13):29.

第9篇: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2-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4、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