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语言训练论文全文(5篇)

语言训练论文

第1篇: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1.1、有效的体验

从根本上讲,体验是职业教育体验训练教师模式的第一个步骤。简单地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知识的转变,才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并察觉到学习中的不足,为日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体验主要包括有三个部分,即感官体验、理性体验和行为体验,三种体验是递进的,标志着学生体验感知的进步和加深。简单地说,教师应该在职业教育中引导学生从感官体验上升为理性体验,并最终升华为行为体验,进而完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体验环节,为职业教育体验训练教学模式提供有力支撑。首先,针对于感官体验,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某一职业的特点、技能、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直接的体验。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职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依靠眼睛进行直接的体验。其次,针对于理性体验,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性的体验。通过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就能够对某一职业的相关因素产生更加详尽的了解,就能够将直观片面的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某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过滤,进而对特定职业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正确意识的引导下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最后,教师必须将学生的理性体验升华为行为体验。顾名思义,行为体验就是指通过实际的行为来获得更加真实、立体和深刻的体验,其可以被看作是实践教学的另一种延伸。通过行为体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进而对已有的理性体验进行升华和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特定的职业进行感受和领悟。更为关键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在行为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提炼和能力的提升,并且更加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2、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有效体验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必须开展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训练,才能够真正发挥体验训练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力。首先,教师所开展的训练应该主要针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该项工作,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专业的技能与能力,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开展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专项训练,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特定的情景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的技能解决问题,由此就达到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随着市场的发展,现代企业更加重视职业化人才。其中,职业化人才不但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包括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开展相应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教师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领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相应的人员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

1.3、改变意识和教育观念

另一方面,要促进职业教育中体验训练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传统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职业教师没有意识到体验训练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更进一步说,部分教师从主观上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就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前者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将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当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后者虽然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却没有立足于现代市场需求,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意识较低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要提高体验训练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就不得不提高自身的意识,以及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首先,职业院校必须改变教师的错误观念,要使其明确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也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正确的制定教学的目标与计划。其次,教师必须了解体验训练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意义,才能够制定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教学计划,才能够促进该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与进步。最后,职业院校应该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参与培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具备相应的能力开展体验训练教学模式,才能够将体验与训练区分开来,根据各自的目的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体验训练教学模式做好有力支撑。

2、结束语

第2篇: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生命意义体验是个体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这种体验则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但如何获得和提升生命意义体验仍是未知[7]。本研究拟通过横断和间隔不同时段的追踪研究,在高中生中探索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了解能否通过增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进而提高高中生的生命意义体验。

对象与方法

对象。横断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某省的三所中学选取1659名高中生被试。A中学245人(男98、女147,高一106、高二139)平均16.5±1.2岁;B中学278人(男140人、女138,高一145、高二133),平均16.8±0.8岁;C中学1136人(男569、女生567,高一613、高二523),平均16.7±0.8岁。追踪研究对象:从C中学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高一、高二各1个班,共84人(男48、女36,高一40、高二44人),平均16.5±0.9岁。

工具。中文版的生命意义问卷(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MLQ)[8]:共两个分量表,生命意义寻求(MLQ-S)和生命意义体验(MLQ-P),各5题。在横断研究的3批被试中,寻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0.82,体验分量表为0.75-0.80;在追踪研究的3次测量中,寻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0.81,体验分量表为0.81-0.82。

研究程序。横断研究在一个星期内收回所有数据。追踪研究第一次测量(T1)与第二次测量(T2)间隔一个月,与第三次测量(T3)间隔5个月。所有测量在施测前皆征得了班主任和当节课任课老师的同意,在晚自习最后一节课后15分钟进行整班施测。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AMOS7.0进行路径分析。

结果

在所选取的3所学校的高中生中,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均呈正相关。追踪研究结果:

(1)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简单相关分析从表2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三次同时测量的寻求和体验仍为正相关,前次测量的寻求与后来测量的体验以及前次测量的体验与后来测量的寻求之间也为正相关。同时,前后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之间,以及前后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体验也具有较高正相关。因此,在考察前后测的寻求与体验或体验与寻求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干扰变量。

(2)前后测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偏相关分析由于同时测量的寻求和体验之间、前后测的寻求之间以及前后测的体验之间都呈正相关,所以要想了解前测寻求和后测体验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控制前测体验和后测寻求,要想了解前测体验和后测寻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控制前测寻求和后测体验。在控制了相关变量之后,发现前测寻求与后测体验之间以及前测体验与寻求之间都没有显著相关。

(3)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关系模型根据偏相关的分析结果,对三次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检建立关系模型,见附图。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各项拟合指标表明此关系模型与数据高度契合:χ2/df为1.470,P值为0.184,GFI为0.964,NFI为0.998,CFI为0.984,TLI为0.985,RMSEA为0.078。从附图中可知:三次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之间均呈正相关;后测体验只受前测体验的影响,与前测寻求没有关系;后测寻求只受前测寻求的影响,与前测体验也没关系。

讨论

Steger及合作者们对美国被试进行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同时测量还是间隔一个月的测量[4],无论是在年轻人还是老年人[9],寻求和体验均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似乎暗示着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关系可能是体验—寻求式的,即个体失去生命意义时会去进行意义寻求,在体验到意义时则倾向于减弱或停止寻求。不过体验—寻求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未知,因为两者的负相关仅存在于美国被试中,而在日本是正相关[5],在西班牙为零相关[6]。此外,这些研究对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只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没有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因此难以确定二者的真实关系。

本研究中,无论是横断研究还是追踪研究,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皆为正相关,这并不代表两者之间真实的关系,而可能是由于共同方法偏差导致的虚假相关。研究还发现前后测的寻求之间、体验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所以要了解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真正关系,除采用追踪测量的数据外,还需排除同时测量的不同维度以及后测的同一维度的干扰。

第3篇: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2]。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单靠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除课程设计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学年,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认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50部以上,理论书籍10部以上,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既丰厚学生的专业修养,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第三,实行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员投入,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阅指导;第四,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情况与学分挂钩,强制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五,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学年举办1—2次征文比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出版。

二、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类课程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第4篇: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2]。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单靠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除课程设计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学年,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认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50部以上,理论书籍10部以上,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既丰厚学生的专业修养,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第三,实行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员投入,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阅指导;第四,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情况与学分挂钩,强制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五,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学年举办1—2次征文比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出版。

二、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类课程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因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格。

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三、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

如果说强化基础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之必须手段,那么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文学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作家、诗人,但是如果能够强化文学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作家、诗人奠定基础,无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成果。因此,第一,在现有正常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基础上,开设诸如小说写作、戏剧写作、散文写作、诗歌写作、影视文学写作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定期邀请知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举办讲座活动,给学生以文学写作的激发和启示;第三,组织、扶持学生文学社团,聚集有文学写作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将文学写作、经验交流经常化;第四,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文学刊物,专门刊发学生的文学作品,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评奖、表彰;第五,向文学期刊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向文学期刊投稿,组织、激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学写作竞赛活动;第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进行切实指导。

第5篇:语言训练论文范文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2]。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单靠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除课程设计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学年,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认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50部以上,理论书籍10部以上,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既丰厚学生的专业修养,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第三,实行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员投入,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阅指导;第四,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情况与学分挂钩,强制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五,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学年举办1—2次征文比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出版。

二、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类课程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三、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