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语言专业训练精选(九篇)

语言专业训练

第1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2-03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语文师资。衡量合格语文师资的标准有很多,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并严格执行,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对合格语文师资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看,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所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受到真正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虽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未真正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整体上并不容乐观,普通话达不到要求的等级、朗读水平较低、说话缺乏逻辑性、毫无有声语言运用技巧、态势语言不自然大方等问题比较普遍而严重。因此,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并切实执行,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构建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训练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首先需要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执行才能完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现状,依照口语表达自身一般内容构成,所设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至少应涉及普通话训练、朗读与朗诵训练、演讲训练等。其中,普通话训练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普通话是口语表达中说者准确达意、听者准确理解从而完成交流与沟通的物质媒介;另一方面,国家明确规定语文教师的普通话等级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刚性条件之一。现实的情况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受生源地系统性方言语调影响严重,加之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主动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和提高,所以,除少数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外,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在现有开设课程中,现代汉语课程对于学生学说普通话虽有帮助,但由于不是专门性课程,帮助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开设更具专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普通话训练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所说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方面的具体差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种口语表达能力。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有利于学生大学期间可以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领略、感受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内涵之美,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未来作为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朗读教学能力。因为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每个学年段都要重视朗读,而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师自身是否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较高的朗读水平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声、情、意如何统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甚至崇拜感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且只有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朗读水平,才能更准确地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指导。遗憾的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与朗诵能力,以至于在试讲或教育实习中,或者是示范朗读但效果极差,朗读还不如不朗读;或者是只好采取播放录音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弥补,这种弥补较之前者效果虽然要好,但产生不了教师现场的良好朗读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因此,需要开设朗读与朗诵训练课程,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声音技巧,在高低、快慢、抑扬、升降、顿挫之间,既恰如其分又创造性地传达出文本的美感。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也普遍缺乏在相对正式场合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的能力,表现是要么不敢说话,要么勉强能说但做不到表达的准确流畅和态势的自然大方。学校通过开设演讲训练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内涵、方法、技巧,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中准确、流畅、生动地表情达意,为其日后在教室面对学生讲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培养学生普通话能力、朗读与朗诵能力和演讲能力的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三门课程,而无论怎样设置,要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改变课程性质。变选修课性质为必修课性质,因为选修课只能培养选修该课程学生的相关能力,而不能培养所有学生的相关能力,这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其二,加大课程所需课时。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虽然需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训练,而实践训练具有个体性,需要每一个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查找、纠正存在问题。只有加大课程学时,才能保证生均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训练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开设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训练课程,但基本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不足。例如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版培养计划,2006版中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只有“演讲学”,而且因为是选修课,只有30个课时;2010版同样如此,所不同者只在学期发生变化。如此设置,不能说形同虚设,不过教学效果的确不明显。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课程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课时充足还是匮乏,都必须把实践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最重要安排。同时,任课教师必须根据能力要求和训练目的,探索、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其四,优化师资配置。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是能力拓展和提高课程,需要教师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因此,相关课程应选用具有良好相应能力的教师承担。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比较多的任课教师,以便把授课班级人数尽可能压缩,这样,生均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就会增多,训练效果就会更好。

二、构建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非朝夕之功,也并非单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口语表达能力具有综合性,是多种素质与能力如普通话能力、语言能力、声音技巧、思维能力、口语实践经验、心理素质等的综合体现。每一种能力或素质的提高都非易事,何况是多种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然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更日常化的实践训练中能够不断提高。课外口语表达训练体系构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大力推行班级、宿舍层面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所在时间最长的组织,充分发挥班级、宿舍作用,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巨大作用。一是明确要求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说普通话,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纠正,为学生学说普通话构建良好语言环境。二是以宿舍为单位,每天晚上用一定时间自觉进行普通话、朗读练习,相互评价指导。三是建立晨读制,要求学生在晨读时间用普通话放声疾读。四是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班日、团日活动,组织开展普通话、朗读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并要求全员参与,人人登台。在此过程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活动形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组织方式上每次活动并非都由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而可以考虑每个宿舍轮流组织;活动形式上,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可以个人登台,可以以宿舍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等等。五是为保证班级活动开展的效果,班主任或受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开展的严肃性,又能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

(二)建立并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社团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认可度较高的学生团体,每年新生入学后报名参加各种社团都非常踊跃。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管理部门如学生办公室以及学生组织如团委、学生分会,应有意识建立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社团如口才协会、演讲团、朗诵团等,广泛吸纳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同时,扶持其他性质的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文学社团等,鼓励其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

(三)建立专业或院系层面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品牌并定期举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或其所在院系应每年定期分别举办一次普通话、朗读与朗诵、演讲竞赛活动,并将其打造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普通话竞赛严格按照国家普通话测试题型进行,甚至直接使用国家普通话测试试题;朗读与朗诵竞赛内容当然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过在每次举办时可以考虑侧重一个方面的内容,如古诗词、现当代诗文、中外戏剧对白等,这样既有可比性又有变化性和丰富性;演讲竞赛主要是要选择好演讲题目,使其既有时代性又与学生有贴近性,让学生爱讲能讲。从组织来说,每一次、每一种的竞赛活动都应以班为单位,力争在全员参与基础上选拔参赛选手。与日常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相比,专业或院系层面举行的此类活动层次更高,权威性更大,它既是对班级、宿舍层面和学生社团相关活动成果的检验,又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四)组织学生参加其他各种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口语实践活动直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无疑至关重要,但通过其他实践活动间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从当众口语表达所需要的稳定心理素质、良好态势语言培养来说更是如此。英国著名演讲家R.S.劳伦斯曾说:“最初,只需要自己的姿态站得直。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犹如年青演员心中的恶魔。但是,一旦培养出这种沉着的气质,你将会从二、三流的角色中脱颖而出,受到别人的注意与尊敬,此后的发展就比较容易了。”“姿态站得直”或者说“沉着的气质”意味着演讲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态势语言,不仅使演讲者得以保持思维清晰、正常发挥,而且与演讲者的直接口语表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反之,则会因“紧张”、“怯场”、“恐惧”等心理造成思维的混乱或空白、态势的慌乱或猥琐、口语的结巴或语无伦次等各种问题。不断进行的直接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对于弱化乃至消除学生当众说话的怯场或恐惧心理,培养镇定自若的气质作用当然极为重要,而通过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志愿者活动等的开展,则可以使学生丰富经验、树立信心、开阔思维,增强整体素质,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可收到“功夫在诗外”的效果。所以,无论是院系、专业层面还是班级层面,在积极开展口语表达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多种非口语表达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

三、构建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构建口语表达课程体系和课外口语实践训练体系,对提高学生整体口语表达能力和未来从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合格中学语文师资来说,仅有这些还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针对性、专门性的中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训练体系。

教师语言能力是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才能,教师口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素质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教师语言能力进行专门培养。

(一)构建教师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口语教学内容与实践。其一,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体系。目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开设有语文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课程,对培养学生教师技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教学语言能力角度看,现有课程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应考虑增设如教师口语、教师体态语、美学语言学等课程。其二,强化现有课程教师口语表达章节内容。如若不能增设新课程,也应在现有课程教学中,凸现有关教师口语表达的章节内容。其三,强化实践训练。当前,教师技能课程还存在着重讲授轻实践、重读写轻听说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所以,所有教师口语表达训练课程或有关课程的相关章节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须贯彻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不断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技巧和能力。

(二)构建系统化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实践训练体系,深化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第一,在一、二年级,分阶段积极开展教育参观、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活动。第二,在三年级,切实进行微格教学、试讲工作,在此基础上,举办专业内“讲课大赛”活动,同时,多批次邀请中学语文名师到学校访问与交流,并对学生讲授“名师示范课”。第三,在四年级,扎实进行教育实习,大力推进顶岗实习。第四,上述各种实践环节分别实施后,通过经验交流会、报告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反思性教学。第五,积极筹建教师教育实验与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紧密合作型实践基地,依托实习基地的“青蓝工程”,大力推行导师制,形成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良性机制。以上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教师综合技能无疑具有重大作用,而从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来说则具有直接作用。

(三)加强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口语表达既具有教师语言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语文教师的特殊要求。其中,情感性是其极为重要的内涵和表现。所以,在口语表达实践中应要求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情感体验:其一,依文章体裁不同,情感运用要得当。文体不同,情感的有无、强弱、类型等并不相同。如讲议论文时,语言要犀利、敏锐、深刻而掷地有声,有政治家雄辩的气魄;讲记叙文时,语言要形象、自然、风趣,有文学艺术家的气质;讲说明文时,语言要准确、简洁、明了,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其二,依教学环境不同,情感表现度应有深浅。教学环境不同则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就不同。因此在语言形式、语言习惯、语言情感运用等方面,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其三,依教师个性不同,情感表现方式也不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个性,情感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如有的老师喜欢大胆模拟文中形象,情感表现得奔放自如,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的老师则擅长含蓄表现情感,对学生只是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悟。其四,重视体态语的情感辅助功能。“教师的教学语言,其实应当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教学话语;无声语言,是指教师的手势、神态、目光等。”有研究者认为,态势语言不仅具有独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能有力辅助和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去除学生的疲劳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间需要感情沟通、心理相容,而教学语言就是桥梁和纽带。语文教师的口语表达在这一方面表现尤甚。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和开发。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提升学生教学语言能力为重要目标,构建口语表达训练体系,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参考文献】

[1]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陕西理工学院本科培养计划[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78

[2]R S劳伦斯.现代演讲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0

[3]黄少梅.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探讨[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

[4]刘仲贤.语文教学需要正确运用态势语言[J].教学与管理,2003(1)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55)

第2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普通话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广范,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 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工作推上了新的舞台。各行各业对各层次人才的普通话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市场人才运作机制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论文联盟高。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旅游市场高级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不能停留在公共课程基础上,必需进行教学改革,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竞争优势。

1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口语技能训练

普通话口语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公共服务行业的解说员、导游员等特定岗位人员持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上岗[2]。”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将普通话口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之一,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口语强化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各项技能中的基础技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做到踏踏实实地投入学习。

2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专业口语技能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学习普通话首先要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掌握声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掌握韵母的发音、开口度以及音位滑动的过程,并注意唇的圆展,舌的伸缩;掌握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特别是上声的调值。认真发好普通话每一个音节。其次要掌握上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啊”的变化以及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南方人说普通话没有音变规律,特别是轻声、儿化的音变知识在南方口音中基本不存在,对于南方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因此需要做较精心的讲授。有了一定的语音基础之后再进行实践训练,重点练“读”和 “说”。根据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知识读好单音节词语;根据音变规律多读多音节词语;准确读好每个音节之后,进入到多读绕口令、经典诗文、优秀导游词等的朗读训练中,促使学生形成普通话语感;最后进入到说话训练,让学生完全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的普通话边思维边流利地表达。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

2.2注重学习方法

2.2.1提倡多读多练

提高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最佳方法是多读多练,首先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做示范正音;然后让学生反复练读并相互听音、正音,相互点评;最后教师给予纠正,学生再读。直至字音规范。课后布置学生反复练读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养成多读多练的好习惯。

2.2.2加强平翘舌、前后鼻音训练

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普通话发音都不规范,就声母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翘舌音,或平翘舌音不分,或分不清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就韵母而言,广西人由于受方言区影响,大部分人说普通话或没有后鼻韵母,或没有前鼻韵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分。针对这种现象,将平翘舌声母及前后鼻韵母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做为重点讲清楚,指导学生对翘舌声母zh 、ch、sh、r,前后鼻韵母en-eng、in-ing逐一反复训练,然后带出相关字、词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朗读短文、说绕口令等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2.2.3增添趣味朗读与会话训练

朗读是从普通话训练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过渡的桥梁,对于逐步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熟练讲普通话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3]。在做好单音节和多音节词训练的基础上,进入朗读和会话训练。朗读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要做到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基调.读出真情实感;2)发音清晰、准确;3)语调朴实、自然;4)语速适中(3分钟左右读完400个音节);5)注意读好

转贴于论文联盟

具有区别词义、词性作用的轻声、儿化及其它音变现象,轻重格式的把握;6)注意停顿、断句无误,情感自然、真切,并能恰当处理语言节奏,力求以声传情,声情并茂;7)多读多练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回读的熟练程度。教师可指导学生练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议论性、抒情性、叙事性的散文,也可以朗读报纸新闻。

会话训练作为常规训练的最终环节,是最能体现说话者的口语水平,要求说话者脱离文字凭借,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表达所思所想。为体现专业特点,笔者认为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有关当地著名景点导游词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学生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3改革教学形式,拓宽教学场所

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教师可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势,利用绕口令、朗诵会、角色朗读、短剧、导游等多种形势对学生进行听音、辨音、正音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将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语言训练要与语言环境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语音室以及电化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也可以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4]”。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周边景点或农庄做临时导游员,利用“黄金周”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感悟语言运用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只要别人听得懂就行;另一方面,学校及专业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普通话必修课,学生只能在课程不相冲突的情况下选修,学习时间不充足,没有获得专业性口语技能指导。因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4.1用老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老师在上课前可用3-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熏淘,可通过标准语音、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加上适当的眼神和体态语作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也可作配乐导游词解说,或说一段绕口令,充分展示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导游词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论文联盟

4.3教给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学生很难丢弃原有的方言习惯,不能在短时间内牢记普通话的标准音。必需交给学生一套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4.3.1记少不记多。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难点是发不出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或分不清哪些字发平舌音、哪些字发翘舌音、哪些字发前鼻音、哪些字发后鼻音。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识记。即记住少部分的平舌音或前鼻音,当看到不在我们记忆当中的字就判断为翘舌音或后鼻音。转贴于论文联盟

4.3.2记声韵配合规律。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声韵配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ua、uai、uang只拼翘舌声母zh、ch、sh,韵母ong拼s不拼sh。

4.3.3声旁类推。一个声旁是翘舌音,其带出的其它形旁的字大多是翘舌音,如主(zh)——拄柱注驻住蛀炷?疰。

4.3.4 对比练习。将读音相近或字形相近,平翘声母或前后鼻韵母不同的词作对比练习,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4.4营造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

4.5与相关的考试、比赛活动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森林讲解员考试以及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5改革教材及其他相关内容

5.1教材的改革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或《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等,仅可满足公共课程的教学、满足测试使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真正能让旅游专业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经常运用上的教材还没有。因此应尽快组织人力编写生动有趣、实用的教材,教材编写时可增加:“乘客、风光、导游、餐饮、服务质量、旅游费、线路、行程、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专业词汇,可选用《导游西安华清池》、《中国旅游胜地40佳》等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及地方景点导游词,也可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中华经典诗文等作为学生口语技能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5.2增加教学时数

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口语技能课时数与公共课程时数相同,远远满足不了专业口语的训练。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应增加教学时数,从30课时增加为46课时,并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授课时数。笔者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口语技能课程的全部学时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时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课时应留给训练,加大学生训练时间,确保训练效果。

5.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承担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普通话能力,而且要具有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正音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训练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指导能力,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直至使学生形成完美的表达能力[4]。但是,目前各院校普论文联盟通话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中文专业,有较扎实的汉语知识和语音学方面的知识,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尚有待充实[5]。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导游实务与技巧》、《导游讲解与促销》等的教师的普通话口语水平不高,没有达到一级乙等,甚至带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时没有得到标准普通话语言的感染,在指导学生进行导游实践时没能结合普通话全面指导,导致学生导游水平不高。因此需要现有教师通过学习或进修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全方位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

第3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普通话水平 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大学生职业素质之一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日显重要,许多用人单位都打出了“会讲普通话,语言表达自然流畅……”的招聘广告。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不断完善其职业素质,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已成为非师范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在非师范专业开设普通话口语课势在必行。

一、目前非师范专业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及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学校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提高普通话水平,对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调查了平顶山学院近三年来普通本、专科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调查结果显示,师范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好于非师范专业学生,体现出较强的专业差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学生受方言发声定势影响,发音不到位,朗读时语音语调不够规范,词汇语法失误较多,说话语音面貌、流畅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

二、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措施

1、增设《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重视语言素质培养。

我校《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只有师范专业开设,而非师范专业没有开设,这样对于非师范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要想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增设《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

2、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非师范专业的院系,应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小组,张贴“请讲普通话”的宣传标语,设计打电话、商店买东西、参加面试等生活情境,创造学生听、说训练的机会,使其产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需要,相互促进,彼此鼓励,使学生尽可能开口说普通话,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3、编制配套材料,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校语委办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普通话教材中 2500个一级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表,根据非师范专业学生特点,编制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材料,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记忆和强化训练,以增强词汇量,提高识字水平;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查字典、以字组词的辨析方式规范读音,培养良好的读音习惯;还可以让学生记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培养学生词汇和语法规范的习惯,增加词汇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条理性训练,做到“心到口到”,加强普通话思维的训练,想得快,说得好,有意识地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素质,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运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

4、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

针对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对说话有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应培养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自信心和坚持使用普通话的毅力。各任课教师及辅导员都有引导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职责,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引导他们踊跃参与,积极实践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类语言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普通话语感和说话习惯。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围绕普通话学习训练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才艺比赛,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练习普通话,有利于提高普通话语感,提高学生准确表达的意识,使说普通话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让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普通话水平。可通过课堂讲授、个人练习、课堂强化训练的方式,结合测试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让学生在平时的说话和朗读中自觉恰当地运用语流音变,以促进非师范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语言素养,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迟永长 面向现代化:我国普及普通话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2008.2。

[2]王栋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言教学研究,2006.1。

第4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共性与个性科学性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2]吴郁,侯寄南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第5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关 键 词:主持人 形体基本功 共性与个性 科学性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 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2]吴郁,侯寄南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赵忠祥,白谦诚主编.主持人技艺训练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第6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训练方法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的催化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已广泛地引入幼儿园教育,成为幼儿园启蒙教育的内容。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们对语言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小,求新求异思维活跃,较易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而且学习的过程更简单、更直接。

根据辽宁省学前儿童的教材内容要求,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和初步用简单的英语口语进行交往的能力,以及各种学习习惯和各种基础技能的获得为主,而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掌握。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最关键的是她们毕业后必须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用她们所学的知识去引导幼儿学习英语,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和初步的用简单的英语口语进行交往的能力及简单英语词汇的拼写能力。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语音不准确等,势必导致幼儿出现同样的错误,影响幼儿对英语的学习,有的甚至影响一生。所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训练。

一、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训练

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因为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举止表情外,板书的优劣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可以说,工整、漂亮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写好粉笔字,也是学前教育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训练学生在书写英文字母时必须掌握正确的笔顺。如字母i,应该先写下面的部分,然后再打点。有的学生却按写汉字的习惯从上到下写,写快了就会把上面的点和下面的|笔连在一起,显得十分别扭。字形t应为两笔,不少学生却将两笔合成一笔,看上去不像t,倒像l或是e,难以辨认。

2.训练学生平时练习及作业在四线三格按字母的占格、高低和大小要求书写,即使在白纸上书写英语字母也必须按照四线三格的书写规矩。

3.训练学生书写时注意词与词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紧靠在一起。字母之间的连写也应该按照要求,不能随意乱写。

4.训练学生在书写缩略词、时间、日期等单词时,必须按照特定的书写要求去书写。

通过以上训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英语书法字。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训练

英语语音三要素,即发音、节奏和语调。语音是英语学习基础中的基础,如果语音不准确,就会导致自己说的英语成了地方英语,别人听不懂,如果孩子学错了,以后就很难纠正。那么如何训练学前教育学生对语音的学习呢?

(一)发音的训练

在进行音标训练时主要侧重英语音位发音舌位和唇型的训练,这是学好发音的关键。在讲授音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小镜子,反复对照老师的口型,无数次地练习。注意口型,分清圆唇或扁唇。多听、多体会、多琢磨,要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调子是怎么升降的,要求学生每天读半小时到一小时。在学好音标的基础上拼读单词,要求学生反复跟读磁带,并把学生说的英语录制下来,让学生自己听、互相听、互相挑毛病,教师把关并给予纠正。给学生反复播放歌曲、演讲、情景剧等,听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在反复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尽量给学生挑选语言优美的经典片段作为背诵的对象。

(二)节奏的训练

节奏是良好发音的最根本要素。对学生来说,掌握英语的节奏是一个难点,也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英语节奏,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训练。

1.重读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了解重音的确定由上下文决定,有些情况下内容词不需要重读,而结构词却需要重读。给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重音规则,如“内容词在同一句子或较短的上下文中第二次出现时不重读”、“对两件事物或两方面的人进行对比时,需要把要对比的人或物用重读的方法使之突出”等。

其次,停顿是保证信息准确传递的关键,也是训练句子节奏的重点。Dauer(1993:95)简明地介绍了三种停顿情况:标点符号之前;连词之前;短语、从句或句子等语法单位之间。

2.连读和弱化是学生节奏练习的薄弱环节,我也作为重点对学生加以训练。

3.失去爆破的训练,如此句glad中的爆破音/d/和to中的爆破音/t/相邻,/d/应失去爆破。

为避免单调乏味,在英语节奏的训练上我采用多种有趣的形式。除了选用儿歌进行单纯的节奏训练之外,还将儿歌的节奏套用到一些日常用语中。帮助学生在儿歌训练的基础上不必很费劲就能保持正确自然的句子节奏。

根据Gilbert(1993:45)建议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还使用了拉橡皮筋的方法训练节奏,非常直观有效。具体方法是:双手拇指绷起橡皮筋,读重读音节时拉紧橡皮筋,可以适当夸张地拉长,读非重读音节时松开橡皮筋。这样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感受到元音长度和响度的区别。同时根据单词、句子或韵文的节奏,通过拍掌、跺脚、摆手、打响指、踏步等身体语言来强调重读音节的响亮度特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节奏感训练。

(三)语调的训练

我们知道,标准的发音并不能保证流利和悦耳的口语。完美的发音加上蹩脚的语调仍然是对听众耳朵的折磨。要知道英文单词是没有声调的,所以一个单词例如people可以以四种甚至四种以上的音调来念,那么在一个特定的句子和语境中究竟怎么念呢?这就是语调的问题。

英文语调是一种感觉,它并没有什么标准型,虽然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两种语调比较流行:英国型和美国型(当然还有很多人口讲澳洲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甚至中国式的英语)。简单说来,语调的学习需要一个环境。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语言环境?其中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播放DVD,听电影对白,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看原版英语影视剧是练习英语听说的最好途径,影视剧通过声音与图像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信息,将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到寓学于乐。

再就是“机器人”训练法。在进行这种练习时需要学生以最慢的速度和最平的音调(就像机器人说话没有声调一样)一口气把一个句子读完。这种方法不仅练习了音调,还练习了发音和讲英语的肺活量。

当学生以最慢的速度读句子中的单词时,学生会把单词中的每一个元音发得更饱满。只有当元音饱满时,单词念出来才标准、才好听。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好的发音习惯。

在三年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使用以上训练方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学前教育教师最基本的英语素质,为以后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小学阶段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小学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和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初等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在选拔人才时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普通话来说,文科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理科及其他学科教师要达到二级乙等,有的学校标准还更高。据了解,昆明某小学在2009年教师招聘中,对语文、数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分别提出了“一乙”、“二甲”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要求提高了,而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在普通话口语表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初等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结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摆在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传统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话是北方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差异较小,语音方面的差别也不算突出。用云南话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交流,障碍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不大的差异导致云南人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不够,也导致云南人说的普通话总是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等级也不高。以我校为例,初教专业的学生90%以上都是云南人,经过约30课时的教学,学生达到“二乙”的比例在90%以上,但“二甲”过关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领导重视不够,学生们主观上努力不够,校园语言环境不佳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普通话教学效率不高。反观普通话教学,我们发现初等教育专业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提升。

 

1.1 针对性不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的生源面越来越广。从我校来看,初教专业学生来自云南省大多数地州市,地区方言差异较大,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各班还有10%左右的以少数民族话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音状态差别很大,再加上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以及语言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复杂的语音问题。教师上课时讲解某个语音理论,要么面面俱到,对不同的方言问题都展开辨正训练,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明显,要么只能以某个方言区为代表做专项辨正,虽然深入细致,但又忽略了其他方言区的语音难点。这样一来,必然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了。

 

1.2 训练性不够。由于认识滞后,普通话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通话课的设置不够规范,缺少集中、系统、专项的普通话训练,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人说,普通话是小学就应该学好的,大学根本没必要学。这话没有错,但是重文轻语现象、城乡教育差别的普遍存在使师范生普通话底子很薄,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相对而言,初等教育专业对普通话课较为重视,但由于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人数多,生源复杂,教师上课要照顾不同方言区、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了防止遗漏,不得不对各种方言的普遍问题进行一一解析,这样一来,自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项指导训练,及时反馈训练结果。

 

1.3 教法单一,内容单薄。普通话是口耳之学,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教学时普遍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跟读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语音问题加以矫正。但是这种课堂集体正音的效果往往难以保持。普通话对于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信息输入作保证。由于学生人数多,语音状况复杂,教学时数少等因素,且不说教师无法兼顾各种语音问题,就是那些已经矫正的语音问题,因为相关联的语言信息补充不足,缺少强化训练,也很容易出现反弹。这是困扰普通话教师的一大难题,常常是刚刚纠正了的一个错误发音,第二次课甚至几分钟后学生就又一次出错。

 

如此反反复复,教学效率岂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检测普通话口语能力的一项测试,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普通话语音的静态特征,在声、韵、调、音变的正音上花了很多功夫,而对连读音变、语气语调、自然流畅等普通话语音的动态特征重视不够,结果是学生测试中单字、词语标准规范,一到朗读、说话,方音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虽然朗读和说话时发音基本标准,但是听起来还是“土腔土调”,主要原因就在于训练内容单薄,忽视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普通话教学缺少了对语感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用分离。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课教学的水平,要想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规律,构建普通话教学的新模式。

 

2 构建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2.1 实施分层级教学。针对初教专业学生方言复杂、普通话语音基础薄弱且层次差异明显的现状,采用分层级教学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过级率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是:教学前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分类编班,并根据摸底测试情况,对各层级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再紧扣普通话各级语言表征展开分项训练。

 

2.1.1 对象分类。普通话课的教学对象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之间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层次水平的差异,与之相应,教学也应分类展开。新生入学时,先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语音基础,并按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编班,可考虑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方音较重、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测试等级在“二乙”以下的,编入初级班;普通话语音比较标准,但有方音,测试等级在“二乙”与“二甲”之间的,编入中级班;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好,有方音但不明显,测试等级在“二甲”的,开设提高班。另外,为确保教师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指导,班级人数不宜过多,最好在40人以内。按教学对象的普通话等级分班是实施分层级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为各班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

 

2.1.2 目标分级。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指出,目标对于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合适的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纠正方音的过程中一步步达到标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提高普通话水平。目标设置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具体明确;二是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这两个要求,我们可针对各班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语音情况设置训练目标。

 

初级班的教学从声、韵、调开始,经过字、词、句的训练,促使学生由认识普通话、学会普通话逐渐过渡到能在会话中运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最终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中级班的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对照普通话标准音,找出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辨正,并强调连读音变训练,使普通话水平逐渐接近二级甲等。提高班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发音缺陷,同时要突出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提高朗读和说话的生动性,鼓励学生向普通话一级乙等冲击。

 

2.1.3 内容分项。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属汉语语音范畴,有许多共有的语音特征。教学时应突出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而方言中没有的语音,并注意纠正普通话没有,而方言中有的语音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的语音失误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在不同的班级分项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语音分布情况,宋欣桥教授指出,舌尖后音声母和前、后鼻尾音韵母所含常用字较多,是反映普通话水平比较突出的语音表征之一。结合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初级班的教学,声母要突出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声母的对比训练。

 

韵母要强调撮口呼以及复合音素韵母与单音素韵母的对比练习。声调要抓住阳平、上声的辨正以及入声字的准确归类。音变重点抓变调训练。中级班的教学,声母要力求辨清鼻、边音,同时尽量减少其他声母的无谓失误;韵母则要突出前、后鼻韵的练习;声调训练在调类正确的前提下要求调值准确。音变则加强儿化、轻声的训练。另外,中级班还应加强语流音变的训练,儿化、轻声的练习力求在静态语境(读词语)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动态语境(朗读、说话)训练发展。高级班的教学无需分门别类展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纠正个别难点音,如声母尖音、鼻韵母en、enɡ、in、inɡ的发音,并仔细寻找、矫正其他发音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语感训练,适当增加吐字归音训练。

 

2.2 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分层级教学是对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总体规划,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普通话教学的特点,还需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力求以课堂教学为中轴,以课外训练为保障,以丰富的语言活动为促进,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全面推进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点”是指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四个关键点。一是以普通话基础语音为基本点。要求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语音听辨能力,这是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二是以方音辨正为强化点。抓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正训练,真正体现分层级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质。三是以普通话水平各等级语言表征为突破点。认真分析普通话水平各等级的语言表征,确保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四是以语感培养为提高点。可以借助朗读指导进行语感培养,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跟读的过程中模仿语调,感知语势,积累语感。

 

“一线”是指以训练为主线。普通话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是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要以实践性训练为主线。训练内容要突出听辨音、正音及语感训练,训练形式要多样,单项训练除字词训练外,辅以绕口令、诗词朗读等形式,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综合训练则以朗诵、词句接龙、讲故事等形式培养语感,提高普通话思维能力。

 

“三结合”,即把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机会,明确目标、查找问题,持续不断地展开教学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逐步提高。把集中教学与分组强化训练相结合,既强调对学生共性问题的训练,又能使教师的指导尽可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明确标准、掌握方法,以课外训练为保障,强化训练、巩固标准音,通过课内指导——课外练习——课内检测——反馈训练的循环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的普通话不断向标准规范、熟练自然迈进。

 

当然,口语学习需要在一种自然的语境中才能完成由“语言学习”向“语言习得”的转变,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既能强化他们讲普通话的意识,促进语言习得,又能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及怯弱,勇敢地参与训练,不断充实自我。而语言环境的创建仅靠普通话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及率先垂范是无形的力量,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的坚持是有效的促进,各种形式的校园语言活动则是发展的保障。

第8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口译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学科,不是英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很多人认为只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就自然解决了;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但是,学生毕业到工作岗位后出现的问题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plug and play”,加强英语口译教学势在必行。

2.旅游英语口译教学及其特点

高职高专办学特点突出体现在教学上的职业特点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是培养他们的口译能力,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外国旅游者介绍祖国的风景名胜及渊源文化,随时解答旅游者提出的问题。速度和信度是检验口译好坏的标准。理想的口译是做到既快速、又准确,是速度与信度的完美结合。

3.口译技巧

口译课是一门集理论技艺学习和技能训练于一身的专业技能课,应遵循的原则是:讲解口译理论技巧和程序,配合合理的训练方法。教师讲授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转换成学生自己的技能。

⑴重复和增词。翻译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解释。正确理解是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正确解释,正确翻译。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极大不同,汉英两种结构的巨大差异,为翻译设置了层层障碍。中国特有的事物和习俗,往往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译法,而直译或硬译是无法让对方理解的。

“重复”是口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使用它是因为时间紧、压力大,为了争取更多的思考时间,以便听从理解。口译时经常重复的词有:as long as ,on ,whether 等等。

⑵适当变通。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意译。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可能反而伤害原意。如:“曲径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即可;移步换位“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

⑶省略文字。口译的省略文字与笔译的省略理论上差不多,都是省去那些不言而喻的字词,或省去那些译出来反嫌累赘或不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词语。如:这个美国青年局促不安,东张西望。译为:this American young man was ill at ease, looking here and there.

⑷掌握常用句型。有人形象地将汉语的句型描写成竿型,而英语则是葡萄型。也就是说,汉语注重内在联系、多短句,动词用得多;而英语重形态结构,从句多,因而连词多。常用的句型有:As/Because… ,so …,Although…, as a matter of fact ,both… and ,not only… but also…

4.口译训练

口译训练包括语言训练、语用训练和技术训练。从语言要素看来,语言训练涉及语音、词汇和语法。从技能来看,涉及听、说、读、写和译五种基本功能的综合能力。

⑴语言训练。导游人员的语音好坏关系重大,一口漂亮的英语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语音的训练可以从模仿、朗读和背诵三方面抓起。要求学生多听、多读、多背诵。同时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前说话的胆量,做到声音洪亮,毫不怯场。另外要求学生课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时间,听广播、演讲、看电影电视,可以边听边译。词汇量的大小反映了口译人员的知识面的宽窄。用词丰富,显示出口译人员的语言精湛,博闻强识。

⑵语用训练。语用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级和高级。在低级阶段,重点放在交往习俗的差异上,包括称呼、介绍、寒暄、访问,宴请、告别、送礼、祝贺、聚会、交友等;在高级阶段,通过外教授课、材料阅读、影视录像欣赏、邀请外国友人讲座等方法介绍目的语文化,对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方法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

⑶综合训练。临场训练是综合训练最好的方式,应该贯穿口译教学的始终。为了体现“临场”的特点,在教室里创造一个真实口译现场的小环境,每次口译课应从营造气氛开始。

口译的现时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译员既要面对发言人和听者,又要像一个讲话者一样完成口译工作,更要在口译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技巧,充分利用说话人以提供的信息,特别是诸如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信息,不断对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做出判断。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学生的公共讲话能力、与发言人和听众的沟通能力、临场发挥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口译课堂上十分重要的训练内容。

5.结论

第9篇:语言专业训练范文

首先,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次培训的内容。7月20日,学员报到,领取培训资料。共有600多名学员,分别来自安庆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开发区以及八县的小学骨干教师。下午,举行开班仪式。7月21日,开始分班授课,有小语班、小数班、英语班、美术班、班主任班、信息技术班和学前教育班7个班,我参加的是小语班的课程。

我们每天两门课,每半天一门课。第一天上午是一位具有古典美的老师给我们上《教学简笔画》,让我们知道课文中动植物以及人物等原来可以那样只选取一个面来画。紧接着下午,一位风风火火还忙着招生任务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按课表她应该给我们上《新课标》,但她说因为课件没做好,所以先给我们讲《教师专业成长讲座》,这才让我们知道她是我们培训期间的主要培训教师之一。在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们跟她学了几个专题:为什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漪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标;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新课标的内容。后面的那么多天,我们陆续接触了其他几位培训教师,有年轻的女计算机教师,有斑白头发满腹经纶的小语教老师,还有两位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桐城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

在这里,我着重就小语教老师的课程给大家做个汇报。

一、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汉语,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语言活动能力。

1、语言训练的概念、内涵

语文是语言和言语,语文课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又要进行言语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语言体系不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是为了进而自觉地不断提高言语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的根本就是言语。也可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2、语言训练的依据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如果说西洋语言的特点是“法治”,那么汉语言的特点则是“人治”。从心理学角度说语言是一种技能(即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这是由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3、语言训练的内容、重点、根本

语言训练的内容不仅是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感的训练,还应包括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应着重进行几种语言品格的训练,即语言完整性的训练,语言条理性、系统性的训练,语言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语言明朗性的训练,语言准确性的训练,语言构造的训练和语言速度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言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语言训练应达到的境界要求。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理解力。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多,动之以情的形象感染少,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变成了干巴巴的几条筋。重视语感培养有助于扭转这种现状,既能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的“个性”,又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语感训练可以从4个方面抓起:培养语言的准确领悟感,培养语言的流畅舒适感,培养语言的情味品用感和培养语言的形象再现感。

4、怎样进行语言训练?

首先,树立科学的语言训练观;其次,确立“时时”“处处”皆语言训练思想;最后,科学地进行语言训练。

二、语文该怎样教?

1、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1)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两者的关系是“鱼到水里”、“鸟到林里”(陶行知语),只要我们植根现实,面向生活,语文学习就有广阔的天地。

(2)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民族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

(3)语言与思维训练同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类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和智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和性格的活动,换句话说,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两类心理活动过程中转来换去,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才能紧密结合,学习效果才好。

(4)语言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的时候,除了要丰富他们的语言形式的积累、言语内容的积累外,还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听、说、读、写是言语实践的基本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即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2、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师生作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愉快教学模式和语感教学模式。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在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朗读法、背诵法、自学法、练习法、讲读法、谈话法等是常用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是必要的,它可以和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当然,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更需要创新和发展。

4、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词,意谓计策谋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指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计策、谋略。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纵向(结构)成分来看,它包含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过程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横向(内容)来说,它包含了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写话与习作教学策略、口语交际指导策略、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等。依据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活动进程,我们相应地将有效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即小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在培训中,我发现,每一位专家,每一个讲课的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而这些心态正是我们一般教师没有做到的。我们很少谈论教书的乐趣,而是经常在一起抱怨,说明我们这样的教师是存在职业倦怠的,是需要培养良好心态的。所以,我想,平时工作虽然平平常常,但也要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接下来我想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结合本次培训的心得,谈谈我个人的感想。受专家的启示,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发展,走向教师的专业化:

一、在教学中追求和学生一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一个班的学生就是拥有一笔财富、拥有一块实验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片天地和学生共同成长。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世界”,而是几十个“世界”。教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并熟悉这些“世界”,培养并发展这些“世界”。所以教师不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必须意识到“我是教师”,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教育者先受教育”的位置上,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教育情境的基础上,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心理与现实相适应,保持心理平衡,以便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以阅读教学为例,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对话,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所以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过分信赖教参。那么在课堂中就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但是又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因为学生的理解有时是片面的、错误的或者存在不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进行提示、启发、讲解、引导,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还要有提升。我觉得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这种对话,就会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而教师这种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专业化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从教学反思中获得发展

教学反思在《走进新课程》一书中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人曾说:“教30年书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认认真真写3年教学反思,不是名师也有名啊!”可见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觉得写教学反思也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走过的日子”对话,与收获和困惑对话。在写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善于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从反思中获得发展。

三、以书为伴,在读书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