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语言经济学理论全文(5篇)

语言经济学理论

第1篇: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是通过对近期国外农业经济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分析其理论与方法发展趋势,并说明应当如何科学借鉴,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农业经济发展。本文试图按照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现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2关于农业生产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农业生产函数研究,主要运用由生产函数、贸易函数、需求函数构成的系统模型分析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有学者试图寻找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农业生产函数,如使用Rwtlan函数对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农业机械的弹性随时间不断提高,化肥的弹性呈下降趋势,教育对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正效应(MansandFrancis,2003)。学者们重视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趋势是采用自愿的、分散的、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大型农场转移到小农场,可以提高贫困者的需求曲线和大农场的供给曲线,即将土地从富人转移到贫困者手中(DeinigerandOlinto,2000)。大型种植园是在殖民地国家存在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RobertandAn-drew,2010)。比种植园更有效率的方法是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政府应及时提供上述政策支持,内容应涉及利率、土地税,提供教育、研发和技术普及投入等(Hayami,2002)。1952—1978年,中国的目标是满足工业和城市部门的发展需要,政府采用土地集中和大面积耕种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向大生产单位集中,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投入要素由国家统一提供。这种方式对农民的生产激励很小,农业生产率低下(ShenggenandJoanna,2010)。

3关于农业生产要素研究的新进展

在农业劳动力投入决策、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影响、农业人力资源投资、农业生产与农业要素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有学者对择业选择、劳动合同与政策影响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说明了农业劳动力就业选择、劳动合同和劳动力组织问题特点(JamesSangHyop,2007)。在假设有效率的情形下,相关的劳动市场研究涉及了农户决策与生产组织问题(Yang,2003)。计件工资可以用于可观测、工作效果可计量的工作,如运输农产品等。但对于不明显的工作,如施洒化肥等,一般不会采用计件工资。对易于监控的工作,则可以采用固定工资合同,对不易监控的工作,则倾向于使用计件工资合同(NewmanandJarvis,2000)。在新“二元论”中,一般基于大型农场雇佣劳动力生产的无效率而效率较低,需要采用政策进行调整(Deininger,2003)。当前的研究应关注如何使家庭耕作向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耕作方式转变。需要建立超越空间、时间的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产业链(Reardon,2005)。当农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时,农业收入决定了教育投资;当接受教育的农业工人在非农部门找到工作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提高(HayamiandGodo,2005)。有学者给出了由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引发的可观测的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借助于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经验数据,给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数据,讨论了健康、营养、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结了教育对农业产出贡献率(Wallace,2002)。技术进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Johnson,2000)研究了由初始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引发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Smih和Haddad(2000)利用跨时间、跨国界数据研究了改善儿童营养的投资决策问题,认为决策的50%决定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25%决定于粮食的供给水平,20%决定于饮水和卫生条件。在关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变化影响、农业技术研发投资收益等方面,认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学者研究了机械采用模式和作用,以及农业机械化政策问题(Prabhu,2007)。农业研发可以直接提高小型农场和农业家庭产量,从而提高食物的自我消费量和市场交易量,可以从农业之外的其它部门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可以改善农民的市场决策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也有学者认为,缓解贫困和收入均等化是不同的概念,农业研发不能同时解决这两类问题(Hossain,2007)。增产技术与土地节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土地节约型技术可能会带来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多样化丧失等问题,这种技术仅适用于贫困问题严重和人口密集地区。产量增长型技术有助于保持森林和植被,但也会因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带来新的环境问题(Ha-zellandWood,2008)。证实了技术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作用(AntonioandRobert,2010)。绿色革命改变了南亚国家的经济状态,也改变了农业研发的目标和实施,即由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转变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农业经济体制创新为目标(AsianDevelopmentBank,2000)。信息传递同样具有价值,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从朋友、邻居,从农业投入要素供给企业,从媒体、政府获取信息等。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信息密集型产业,如何提供信息来满足需求,取决于市场和制度环境(Gautan,2000)。扩散对农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58%、研发的回报率为49%,研发与扩散投资的回报率为36%(Alsto,2000)。研发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推动农业部门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非农部门的增长,研发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引擎(RobertandDoug-las,2007)。

4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政策对价格、产出,以及纳税人、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作用的研究,涉及单一政策工具的使用,分析了系列农业经济政策间的福利转移和转移效率问题,涉及供给条件、要素供给弹性、要素成本分担和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等。多数研究仅涉及对农产品价格、农业投入要素市场有直接作用的农业政策问题的研究(AlstonandJames,2002)。对于多数国家,GATT谈判后,农产品贸易政策方面仍然留下了许多问题,存在很多无效率的贸易条款。多哈会谈、WTO谈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部分修正,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出口竞争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下一轮的WTO谈判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会(DanielA.Sumnerr,2002)。各种因素引发的“市场失灵”都会作用于农业。农业的外部性表现在土地水分和营养成分的流失;灌溉系统对自然水系的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增加;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等。由于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农业政策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设计风险分担政策。农业保险市场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采用风险分担合同则可以激励农民降低风险的努力(Chambers,2002)。不完全竞争可能引发农业生产中的低效率行为,使农业产量下降。如会出现高定价(产出)、低定价(投入)和过度投资现象(SextonandLavoie,2001)。为达到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政府需要对现有生产状态进行精确统计,为了提高信用市场的效率,政府需要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隐匿信息”的问题(Robbrt,2002)。

5关于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进展

在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方面,根据Ravallion(2007)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75%。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主要出口产品是农产品,农业产值占GDP的15—30%左右,农业生产率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影响经济增长(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9)。有学者借助跨国界的时间序列分析寻找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有相关性,但相关关系不确定。在开放食物进口的条件下认为,资源向工业部门的流动可以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这一观点被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国家采用(Temple,2005;Voll-rath,2009)。有学者(Irz,2002)分析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与贫困缓解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对缓解贫困比其他部门生产率提高更加有效;有学者(GardnerandTsakok,2007)找到了农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证据,但同时指出,仅从数据分析上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面对使用现实数据无法确定两者的相关性的问题,有学者(Gollin,2004)提出从历史数据中寻找答案,基本研究结论是: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增长都得益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农业悲观主义的学者认为,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农业生产率提高将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农产品是基本消费品,直接影响劳动效率;大量工业品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交易成本。对于土地稀缺的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保障食物供应的自给率很重要,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GollinandRogerson,2009)。农业可以直接提高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贫困、改变性别歧视、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FAO,2004)。农业发展的间接作用是改善了国民营养水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比例,任何忽视农业间接作用的农业重要性评估都是不公正的(ValdesandFoster,2005)有学者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有利于缓解贫困,如亚洲农业生产率提高15%,可以使贫困率下降0.485。在南亚地区,农业部门的贫困弹性高于其他部门(WorldBank,2007;HasanandQuibria,2004)。这些国家的农业增长主要是依靠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Thirtle,andLinandPiesse,2003)。农业也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更有利于建设平等的社会(Gollin,2009)。农业气候条件约束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制度障碍也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Pingali,2006)。但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农产品贸易融入国际市场、新技术采用和对气候条件适应能力提高,给农业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Pingali,2006;Byerlee,2009;PingaliandMcCullough,2009)。农业收入增长引发的食物结构变化,增长提高了农村女性的城市就业率,也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Pingali,2007)。

6关于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第2篇: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的发展,对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应用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再加上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学中应用的比较晚,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重视程度、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1]。本文主要就案例教学在理论经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 现代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

伴随着成人远程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远程教育的经济学。本文主要立足于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借鉴国外的教育经济学成型的研究规律对我国的远程教育经济学进行研究方向的展望。主要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远程教育的外部效率研究,主要涉及远程教育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以及远程教育带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等。远程教育的内部效率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教育的生产函数、规模经济以及师资供给与相关培训等;最后一方面研究是如何更加公平高效的为教育生产提供相对充足的资源。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更好的对教育财政进行有效的研究。

二 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分析

案例教学起源比较早,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欧洲以及其它国家流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了中国,在管理学、法学以及其它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也正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才使得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理解和深化理论的具体内涵,除此之外,还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精髓就在这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互动性。对于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 在我国的理论经济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形式,这与案例教学中的理念是完全相背离的。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影响使得案例教学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机制下,很多学校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度不高,对于鼓励和倡导实施案例教学的机制也是缺乏的[2]。

(二) 案例库不够健全

想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理论经济学的教学案例。因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案例库。但是在构建理论经济学的的案例库时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难度系数比较大。有些学校在对案例进行收集、分析、研究以及整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案例都是从一些文学作品、期刊以及报纸上照搬来的,采用这种方式对案例进行编制,虽然就案例的教材以及案例的内容而言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差距,但是案例的教材与内容却没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大,严重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三) 教学手段落后

案例教学需要一些高科技的技术来支撑,比如多媒体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就不免会给很多高效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有些学校缺乏专业的案例教学教师,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以及案例课件、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资源是严重缺乏的。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实验性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化的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这种要求对于高校的经济也是一种压力。由于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的缺乏,使得经济学案例教学在高校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就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四) 师资力量不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就失去了作用。在国内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师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符合教学的需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理论教学的素质比较高,但是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不仅如此,在应变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总的来讲,国内的理论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因而各高效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完善师资力量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

四 提升我国理论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针对案例教学在我国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一)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

伴随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也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教育模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现代社会人们提倡终生学习,而远程教育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终生学习目标的需求。案例教学采用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函授、面授或者自学的形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对各种媒体信息手段的应用来对师生进行联系,进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远程的传授。如今社会是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网络资源的信息量比较丰富,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任由受教育者进行选择。在远程教育中,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不同地点的快速学习,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经济学案例讨论作出及时的评价,对其中的关键性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明,建立网络讲堂的资源,方便更多的用户使用。不仅如此,远程教育技术还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指正,帮助学生及时的发现问题的存在进而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另外,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案例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不但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条件充分的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进而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 加大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革新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想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在教学的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设更多的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对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另外,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

(三) 建立和完善案例库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大纲内容以及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经济学案例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案例库进行不断的完善。加快我国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编制适合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案例库的案例质量。因而,在现阶段,就要加大对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首先,对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要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案例,这样形成的案例才有利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案例要能提供人们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多种路径和空间,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应该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来对案例进行标编,在案例教学中,不管是对案例进行选择和编制,还是对案例教学进行设计,都应该要围绕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开展。

(四)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案例教学的需求。因而必须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来实现对他们教学技能的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三点优势:首先,必须对经济学以及相关学科进行透彻的了解。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未能掌握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不懂得经济学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探讨的前沿及进展,是搞不好案例教学的。其次,要对案例有所了解,对案例中隐含的理论知识有个透彻的了解,明晰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教师不仅需熟知案例内容,还要关注整个案例研讨过程,要为案例讨论过程作好充分准备。最后,要有平等的观念。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不仅如此,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起步比较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一定能够对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17-120.

第3篇: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第4篇: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因为西方经济学属于从国外进入的一门学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认识态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最早认为西方经济学仅仅是国外的经济理论并对其全盘否定和盲目排斥,到后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照学照搬并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教学和传播的道路上也是历经艰辛。为了能让西方经济学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建设提供理论和指导,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门学科知识。从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来说,它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并为这个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来说,西方经济学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在一定意义上是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用于今后的经济指导。我们要客观地、完整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研究前提,对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这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克服研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2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在以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认识,趣味性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比探究理论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也对学生课外的资料查阅等没有进行要求;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较少,理论联系实践,师生互动,课堂内外教学、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无法实现,无法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推动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其次,课程教学因其特点局限了人才培养途径,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更无法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多数学生无法掌握和吃透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动力。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应增加多样式的教学训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表达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本质上仍属于纯理论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完善工作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就要通过相关案例对其进行现身说法,必须要打破封闭的单向传递式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配置和互补,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3.1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

为构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将生活中的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为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理论的概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困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教师可搜集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助性的指导,通过相关案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2结合图形的教学演示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很多的知识点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进行较好地知识传输。教师可以采用几何图形、图表数据等不同的训练形式强化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知识点的表述和解答。通过几何图形进行知识点的描述,可以代替复杂的文字表述。通过运用直线、曲线、曲线与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等,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大致描绘。教师可通过具体训练,观察学生在制作图形时的错误和不足,并要求他们结合西方经济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去思考问题。图形训练的方式非常灵活,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开始,不断地根据知识特点改变相应条件,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和规律,真正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涵。

3.3加强计算和数据分析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点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分析,如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量化表现为数学的计算公式和表达式。通过进行数学计算可以使西方经济学各量化关系变得更为简洁和精确。经济学中的计算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而是要充分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发展规律,然后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此外,通过科学计算后,还要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主要是要通过计算结果找出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轨迹。

3.4分组学习和集中讨论

第5篇: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质;劝说;隐喻

一、经济学修辞学沿革

众所周知,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学科大类,经济学修辞学作为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若将其简单拆分为经济学和修辞学,修辞学却属于文学范畴,于是经济学修辞学融合了经济学和文学两个学科的性质便一目了然。因此,研究经济学修辞学必须从修辞学开始。同时,从方法论角度来讲,经济学修辞学涵盖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是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发展,与后现代主义存在必然联系,因此需要展开对后现代主义研究,以便于更好理清经济学修辞学发展来龙去脉。

(一)修辞学对经济学修辞学影响

修辞学形成发展源远流长,中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多用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以达到说教目的。但修辞学最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则形成于西方,最早提出修辞学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修辞学“在某一特定场合下寻求一切可利用的劝说手段的功能”[1]81,好文章需要包含人格诉求、理性诉求、情感诉求三个基本要素,这时修辞学更大程度上是修辞术,一门说话、表达艺术。经过柏拉图、赫斯拉、奥古斯丁逐步缓慢发展,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发展重获新生,并分化成为辞格和说服技巧,同时丰富了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之间联系。作为18世纪经济学界代表人物的亚当•斯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修辞学,他在《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著作中运用修辞学全面反映了修辞观。亚当•斯密道德哲学思想、经济学思想通过修辞学更加清晰地反映表达出来,为后人全面理解把握其思想做了充分铺垫,同时修辞学与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逐渐建立起密切联系。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修辞学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其范围、作用、功效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理查斯对修辞学认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修辞学应该是对误解及其纠正的研究;二是修辞学应该是对词语的作用方式进行的持之以恒的、系统的、详细的研究[2]。提到修辞学,伯克被认为是代表性人物,他将传统意义上修辞学定义范围大大扩展,认为修辞的目的不只是说服别人,更多的是把孤立隔绝的个体连接起来以此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尼科尔斯更是认为修辞学是关于用言语形式表达判断和选择、知识与感情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认知学等学科兴起更是为修辞学发展提供了新理论、新动力、新营养元素。修辞学不仅是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物,打破了各个学科相对独立状态,还为促进跨学科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催化剂。由此可以看出,修辞学对科学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辞学使得科学哲学更加具有逻辑性、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受众理解与沟通。修辞学的发展为科学哲学的修辞学的转向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修辞学转向的推动中产生了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对具体领域里的经济学方法研究有了促进,为经济学修辞学的产生开启了大门[3]。修辞学为经济修辞学产生提供了基础,经济学修辞将修辞学所具有修辞、说服等方法加以吸收借鉴,促进了经济学修辞学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对经济学修辞学影响

20世纪7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以“滞涨”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主流经济学束手无策,引起大众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强烈质疑,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讨论也更加激烈。此前,科学哲学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哲学探讨的一般意义上科学方法论,而经济学方法论作为探究具体科学方法论,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性与具体性、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随着现实问题日益突出,以波普尔、库恩等为代表的主流科学哲学家在经济领域话语权受到严重冲击并日渐式微。后现代主义在此背景下兴起了,它强烈反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所采用的实证主义、操作主义等手段,认为传统经济学方法论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理分析都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是现实情况证明了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无效性。后现代主义借助来自实用主义哲学、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证据论证,不存在绝对确定的知识,不存在知识的可靠“基础”,也不存在通向知识的特殊通道,因而以有特许权的知识来源观念为基础、力图确立探究经济行为之规则的传统经济学方法论是不可能的[4]。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对当代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以及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科学哲学方法论的重要一支。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对结构主义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的解构和批判,具有鲜明反传统色彩,主张多元性、差异性,反对理性、主流、单一思维方式,提倡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等,它所关注的无序性、矛盾性、对抗性、不确定性。总之,后现代主义正在颠覆真理客观性判断和知识存在意义,后现代主义作为反对“科学主义”的一种理性运动,批判了现代主义将科学作为一个享有特权的理由形式或真理媒介的观念,挑战了所有相互对立的理论、范式和学派都共同遵循的某种元科学纲领,重新构置了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联[5],是对现代主义的强有力反思、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态度和思潮不但影响着思想、哲学、艺术等多种学科,而且发展成为科学哲学一种方法论。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经济学领域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更是直接导致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修辞学的诞生。经济学修辞学吸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破”重要特征,反对操作主义、行为主义、实证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反对教条主义、权威主义、理性主义,更加突出其文学特质、说服特征和隐喻修辞特征,使得经济学方法论更多丰富,更加多元化。

二、经济学修辞学特点

传统经济学方法论强调描述经济行为、经济现象时应该使用自然语言,经济理论不仅要包括事实还要包括逻辑,特别是现代主义为了达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量采用操作主义、实证主义、行为主义等“科学”方法论,并且通过数学模型、数理分析、公理假设运用,导致了经济学研究数学化、数字化,结果使得经济学失去了文学特质,阻碍了经济学发展,使经济学失去了灵活性、文学性、实用性,某种程度导致经济学脱离公众。20世纪80年代,以麦克洛斯基为代表经济学家开创了经济学修辞学发展全新阶段,她认为经济学发展不仅仅需要事实和逻辑、数理分析、模型构建这些传统经济学方法论工具,而且还需要在经济语篇分析中采用修辞学手段、工具、方法。此后,经济学修辞学研究形成了多视角、多维度方法,经济学修辞学理论不断丰富发展。虽然经济学修辞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对它至今还未有一个统一定义,该理论代表人物麦克洛斯基认为,经济学家在经济语篇中,惯用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学术经济语言,在经济论证中强调实证主义、操作主义、行为主义、统计推断等现代主义方法,认为只有它们才具有科学性,从而忽略了经济语言所具有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客观性,使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模型艰涩难懂,难以被大众理解[6]。因此,经济学修辞学本身是一种方法论,经济学家利用修辞手法将其经济思想、经济理论说服受众,达到其接受经济思想目的。通过对经济学修辞学解释分析,不难发现其具备文学特质、说服特征、隐喻修辞特征。

(一)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质

经济学自从从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独立成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其科学特质从未消失,另一方面修辞学发展赋予了经济学更多文学特质,文学特质不但没有削弱经济学科学特质,反而促进了经济学受众群体的扩大,研究范围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传统经济学研究分析更侧重于科学特质,科学特质的体现通常是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公式公理的运用、经济学物理化等数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传统意义上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将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的结果呈现出静态化、抽象化、干瘪化,某种程度上更加专业化,不利于经济学普及发展壮大。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使得经济学赋予更多文学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经济学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从共性到个性的跨越,经济学的经济语篇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科学范畴公式公理、数学表达式推论,又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特质语言将其表示出来,使经济学呈现出画面感、动态感,跃然纸上。正如经济学中通常提到的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天花板价格一样,通过数学推导方式推导出所要定价的最高价格,用这种带有文学特质经济学语言表达不但简洁明了而且让人印象深刻。麦克洛斯基在其《经济学的修辞学》中说,经济学家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文学。同时麦克洛斯基认为,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经济学修辞学手法运用,因此,对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征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是必要的,甚至更有必要对经济学修辞学作出明确解释。在经济学理论推理分析中,基本上都有限定条件“一般”“基本”等限定词。限定词语的使用,一方面说明了论述表达严谨性,另一方面将两种未经论证的标准作对比,而最终是否接受的选择权掌握在受众手中。经济学修辞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方法和工具,而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征为经济语篇研究赋予更多色彩,犹如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曲线”时,通过供给和需求之间大量复杂运算关系,最终会得到价格和数量关系的无数个独立的点,如果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此基础上少许加工把这些独立点连接起来,经济学家称为需求曲线,其浓厚的文学特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经济学上供给方和需求方围绕着价格进行博弈的路径及其趋势。

(二)经济学修辞学劝说特征

通过研究经济学修辞学发现,其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家如何巧妙利用经济“话语权”说服受众接受某种经济学说,达到某经济目的或政治目的。因此,经济学修辞学劝说特征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其也是经济学修辞学主要目的。要达到比较理想劝说效果就必须充分运用劝说手段和调动劝说各方参与性。劝说手段使用目的是使劝说更加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在调动劝说各方积极性方面,要打破传统意义上说教式劝说方式,使被劝说者潜移默化主动思考接受经济主张或者经济表达。首先,劝说手段运用多样化、形象化。劝说只是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所要达到目的,也是衡量经济学修辞学经济语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表达经济思想、经济理念时更大程度综合运用比喻、类比、反讽、打比方等修辞方法,在劝说过程中注意思维连续性、连贯性。按照分析思路达到所要的表达目的和效果,劝说效果达成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使受众接受经济主张;二是使受众相信经济思想。在劝说过程中使受众接受或者相信的经济主张是否正确显得不是太重要,更重要的是使受众相信或者接受。正如阿兰•格勒斯对自然科学修辞的看法一样:我们身处的学术氛围,虽然到处充斥着夸克和引力透镜,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劝说机制,这样的学术氛围是自然修辞学得以重生的自然环境[7]。其次,充分劝说调动参与者积极性。明确劝说参与者是必须的,通常情况下劝说参与者一共有四要素:劝说者、受众、劝说目的、论据论证。劝说者目的是使受众相信其主张或者理论是可信的或者可接受的,具体在上文已经论述过了,当然使受众接受或者相信其主张或者理论的原因很多,手段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受众在参与劝说过程中,主要是辨别劝说者的论述是否具有逻辑性,是否具有事实依据和基础,是否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是否在理解范围内。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就可以选择接受或者相信劝说者主张或者理论。劝说目的主要指的是劝说者终极任务,要达到目标就是主张被接受或者被相信,因此双方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论证论据在劝说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论据按照不同的属性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不管运用何种论据形式,最重要的是保证论据可靠性和真实性。

(三)经济学修辞学隐喻修辞特征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讲,隐喻是指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通过建立两者之间联系和互动关系,已达到对目标对象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用来说明的域被称为始发域,被说明域称为目标域。域隐喻修辞是经济学修辞学核心元素。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学中的数学理据、数据统计以及经济学建模都是隐喻,直线、曲线、点乃至表格皆为经济变量的隐喻表述,经济语篇具有强烈的隐喻性。隐喻贯穿于整个经济语篇当中,将常见已知简单事物解释陌生未知复杂的事物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隐喻本身就成为表达沟通桥梁和纽带。隐喻按照始发域与目标域之间关系,大概可以细分为三种关系。首先,非经济现象来说明经济现象,明确直观表达出非经济现象与经济现象直接关系,通常表达式是A像B,这种情况被称为明喻。明喻更多引入除经济学现象之外的常见现象以说明经济事件或者经济现象。“粘性”是一种物理学现象,事物一种宏观属性,用于经济学当中比较贴切反映了工资价格不容易变动基本特性。“天花板”是房屋建筑屋顶常用建筑材料,生活当中抬头就能看得见,经济学术语中天花板一般说明最高价格。通过受众熟悉的非经济现象解释经济现象,比较容易使受众产生思想上共鸣。其次,经济现象或者事件内部的类比,即是隐喻,通常的表示方法为A是B,这种修辞方式一般情况下比较隐蔽,也是经济学领域当中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类比。这类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修辞,很好的帮助理论经济学家在推演论证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简洁的经济隐喻词汇代替冗长复杂的概念解释,来完成经济理论的抽象表述,使得其理论更好的被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形成在经济语境下交流沟通,人们思维将极大拓展,经济学家创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交流会更加顺畅。最后,数字或者符号对于经济现象的类比,这种数字或者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数学表达方式,用一个数字、一个点或是一条线来描述经济现象的符号或数字隐喻,把现实中的经济活动模拟在了经济语篇中的模型里,在一定的经济变量、经济系数、经济假说的经济条件约束内,用高度概括的符号或数字隐喻比拟了经济世界的运转[3]。

三、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影响

经济学修辞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研究动因就在于解决“经济学家曲高和寡、商人被误导、百姓遭愚弄”的问题,它的产生是后现代主义对经济学影响融合的体现,同时强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经济学修辞学有效提升了经济学的解释性

经济学修辞学作为一种经济学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经济语篇通俗易懂,被更广大受众所接受。因此,经济语篇本身的通读性、解释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著作或者理论如果想被接受,首先也是最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受众理解,经济学修辞学使经济学研究成果通俗化,去掉了专业性外壳,使抽象枯燥经济学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经济学呈现出一定的文学性,这正是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质充分体现和印证,这种特质增强了经济语篇解释能力,经济文本焕发出充满文学色彩魅力,增强了受众对于经济学的认可。同时,经济工作者在经济理论研究、构建过程当中,将经济学修辞学文学特质与现代主义方法论充分融合,从经济理论的背景介绍、前提条件、模型选择、论证论据和理论预期目标的达成等各方的推理演绎过程全方位运用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进而使经济理论研究结果呈现出浓浓文学特质,使广大受众对经济学研究抱有更深的认知。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经济学修辞学对于经济学独特阐释作用,为论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做了语言文字体系方面的支撑。经济学修辞学通过在经济语篇中对自然语言修辞润色,赋予其文学属性,进而达到对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这种解释最终会以理论、专著等形式表达出来,通常情况下是由图表、文字、数字构成。从最终研究成果来看,经济学修辞学的着力点在逻揖推理、数理分析、实验操作,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方法论对于经济语篇起着解释文本、解释模型、解释理论诠释作用,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学修辞学对于经济语篇解释发挥着举足重要作用。经济学研究需要不同方法论,不同方法论可能对于经济学研究目的达成起着不同作用,经济学修辞学兴起也就是三四十年时间,但是它却从另外一个视角重新认识、思考经济学,以更加人文角度看待经济学发展,使经济学更具有可解释性、可阐释性。在经济研究工作中,充分运用逻辑分析、抽象思维、模型构建,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语篇自然语言语义、语形、语用和语境的考量,架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借鉴桥梁,为进行分析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学修辞学重构经济学认知模式

传统经济学更多情况下是经济工作者与受众单相互动,经济工作者研究成果以文本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干瘪文字,交流通常受限于经济工作者内部,阻碍了经济学发展进步。经济学修辞学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窘境,尤其是经济学修辞学劝说特质充分运用,不但增加了经济学被公众认为度,而且因为双向互动交流沟通,经济学当中艰涩表达形式有机会被及时修正,这种反馈机制对于受众和经济工作者对经济学重新认识与建构有着重要作用。在上文中详细解释了劝说这一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重要特质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学理论或主张被公众接受或者相信。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更多是通过数学推理得到目标结果,但因为是严格缜密推理则对经济现象描述、经济模型构建、要素完备性、假设条件都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而事实情况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到的目标结果,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物力,但是结果却与实际相差很大,将经济工作者带入研究结果无法与经济现象符合的尴尬境地。经济学修辞学在发挥劝说特质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论据论证的合理性、可信性,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接受。通过苛刻条件得到理想条件下的结果,只是对经济模型、实验操作、数字统计等预测推理、描述,因此需要对其严格界定范围进行松绑,已在更大程度上与事实相符,使其具有真正经济学意义,更贴近符合现实生活中对经济现象分析、描述或者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当然,对界定范围的松绑,必须遵守学术研究规范,自觉去除非理性、任意性修正,要达到对相关假设微调,使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进而形成可操作性、普遍适用性经济学研究成果。经济工作者通过不断调整经济语篇中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过程,也是经济语篇创作过程中不断运用修辞学手段,是受众和劝说者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过程,更是参与双方对经济学不断认识的过程。因此,经济学修辞学这一方法论能够更为客观的、全面的、公正的去看待经济理论的构建,重新创建经济学领域的认知模式,最终影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方向。

(三)经济学修辞学使经济学表达流畅自然

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大大超出了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的运用。在经济学理论、学说构建工程中,将现代主义方法论通过非现代主义方法论表现出来,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客观实在、逻辑验证、数理分析等方法就得出经济结论在经济语篇中以更加自然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经济语篇创作过程中,经济工作者常常会运用受众看得见、摸得着或者比较熟悉事物、理论解释要说明经济现象、经济理论,这种表达方式既不会让受众感觉很突兀,又不会影响表达效果,反而是通过自然表达方式使受众自然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学普及,打破了专业性壁垒,激发了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性。经济学修辞学方法论隐喻修辞方法的使用,通过明喻、暗喻或者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或以常见非经济现象隐喻经济理论、经济现象,或用不同学科理论隐喻经济理论抑或数字、符号表达经济现象,隐喻就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手把许多内在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在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选择性地完成了对有用概念的相似性联结,从而创造性地演绎出经济学理论中所需要的隐喻构建,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预设的经济论断,将经济理论可视化、生活化,用贴切方式使经济学理论自然表达并为受众接受是经济学修辞学对经济学发展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AIistotle.Rhetoric[M].trans.byW.RhysRoberts.NewYork:RandomHouse,Inc.,1954.

[2]邓志勇.西方“新修辞学”及其主要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3]温婵.经济学修辞学的理论特征分析[D].太源:山西大学,2014.

[4]杨玉成.后现代主义和经济学方法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5]郭贵春.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

[6]朱立华.经济修辞学研究概述[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