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语言文学知识全文(5篇)

语言文学知识

第1篇: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师;教师素质

在国家强调重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重塑民族精神品格和民族文化的今天,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语文教育更应该被重视起来。如果说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那么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有些人认为教师只要会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专业素养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大。但是,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它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还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所以对学生成长和民族未来至关重要,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应提高。简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人素养的影响,简要分析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并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匹配,详细阐释汉语言文学在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人格素养等方面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帮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具体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而语言部分又有研究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两方面;文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国内外和古今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部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理论、文学鉴赏和文学现象几个方面对教师素质影响比较大。其次,语文教师的素养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规范、文学常识等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不仅要有对文学作品的丰富阅读量、对文学理论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博古通今的文化积累。

一、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素质

理论知识是指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文学理论知识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其发展的基石。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和掌握考试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范围更广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开始从事教师行业的初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相对充足的,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知识有限,而自身也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学素养的积累,就会导致自身文学理论知识以及文学素养逐步匮乏。所以,在受教育和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这能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用更科学的方式传道、授业,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汉语言文学能培养语文教师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课本中选择的许多经典篇目都蕴含着美的情趣的意境,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带学生朗读分析课文,更要让学生在字、词、句中,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师者若不能为,何以引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参考书、审美素养不高的问题,帮助教师培养审美情趣。如果教师能够潜心学习汉语言文学,肯多花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细细体悟文字之中所蕴含的深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文化积累。如果语文教师自身都“囊中空空”,又拿什么来教育学生呢?反过来说,如果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博览群书,其所具有的文化气质能够吸引学生,他在讲课时为学生拓展的文学知识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具兴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意义。而汉语言文学恰好满足了教师对于文学知识学习的需要。若语文教师能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就能掌握教学所需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养。

四、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行为修养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教师参与、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或是体罚学生等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些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所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教师行为势在必行。《的文学情缘》一书中突出了认为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塑造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是通过学习行为准则等来规范自身行为的。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保证教师不犯错,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行为修养。由于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所以,鼓励语文教师多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修身养性,用一种非强制性且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会更显成效。

五、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但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中,过多关注认知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情感和道德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有些舍本逐末。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民族品格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以外,还要对自身人格品质做出要求,做到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就会发现和理解蕴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沉感情,或是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国家危亡的担心,或是对美好道德的肯定与追求。比如汉语言文学经典《周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语句,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习,可以培养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意识,向学生传递友爱、奉献、家国情怀等正能量,在端正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要求和培养学生,为培养德才兼备,有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为青年做好充足的准备。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悠久,经千年积淀,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从整体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尽己之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科友.新时期高效课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之我见[J].东方教育,2014

第2篇: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师;教师素质

在国家强调重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重塑民族精神品格和民族文化的今天,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语文教育更应该被重视起来。如果说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那么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有些人认为教师只要会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专业素养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大。但是,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学习,它除了具有工具性以外还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所以对学生成长和民族未来至关重要,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应提高。简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人素养的影响,简要分析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并在两者之间做一个匹配,详细阐释汉语言文学在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人格素养等方面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帮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具体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而语言部分又有研究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两方面;文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国内外和古今的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部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学理论、文学鉴赏和文学现象几个方面对教师素质影响比较大。其次,语文教师的素养从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规范、文学常识等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不仅要有对文学作品的丰富阅读量、对文学理论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博古通今的文化积累。

一、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素质

理论知识是指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文学理论知识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其发展的基石。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学习和掌握考试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范围更广的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开始从事教师行业的初期对文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相对充足的,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知识有限,而自身也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文学素养的积累,就会导致自身文学理论知识以及文学素养逐步匮乏。所以,在受教育和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这能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语文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用更科学的方式传道、授业,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汉语言文学能培养语文教师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课本中选择的许多经典篇目都蕴含着美的情趣的意境,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仅仅照本宣科地带学生朗读分析课文,更要让学生在字、词、句中,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独特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师者若不能为,何以引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参考书、审美素养不高的问题,帮助教师培养审美情趣。如果教师能够潜心学习汉语言文学,肯多花时间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并细细体悟文字之中所蕴含的深意,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文化积累。如果语文教师自身都“囊中空空”,又拿什么来教育学生呢?反过来说,如果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博览群书,其所具有的文化气质能够吸引学生,他在讲课时为学生拓展的文学知识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更具兴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意义。而汉语言文学恰好满足了教师对于文学知识学习的需要。若语文教师能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研究,就能掌握教学所需的文化功底和文化素养。

四、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行为修养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教师参与、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或是体罚学生等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些现象都是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表现。所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教师行为势在必行。《的文学情缘》一书中突出了认为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塑造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是通过学习行为准则等来规范自身行为的。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保证教师不犯错,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行为修养。由于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所以,鼓励语文教师多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多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修身养性,用一种非强制性且教师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会更显成效。

五、汉语言文学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格素养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多功能的学科,但在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中,过多关注认知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情感和道德因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在有些舍本逐末。我们应当重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民族品格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以外,还要对自身人格品质做出要求,做到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就会发现和理解蕴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深沉感情,或是对亲友的思念,或是对国家危亡的担心,或是对美好道德的肯定与追求。比如汉语言文学经典《周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语句,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强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习,可以培养教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意识,向学生传递友爱、奉献、家国情怀等正能量,在端正自身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要求和培养学生,为培养德才兼备,有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为青年做好充足的准备。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悠久,经千年积淀,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从整体提升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尽己之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科友.新时期高效课堂与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之我见[J].东方教育,2014

第3篇: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基于以上诸多方面的考虑及对研究内容的把握,《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除“绪论”外共设八章二十五节,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讨论了选题的基本依据和研究的基本思路。接下来的八章是全书的主体,也是本项研究的核心,其在结构安排上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1]4第一部分是对唐代御史制度及御史选任情况的研究,该部分研究在书中主要是通过第一章“唐代御史制度概述”和第二章“唐代御史的选任”来展开探讨的;第二部分主要对唐代御史台的文化氛围、唐代御史的政治、法律思维及心态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把握唐代御史群体相对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性,该部分研究在书中主要是通过第三章、四章来展开探讨的;第三部分是对唐代御史群体文学活动及其对中国文学贡献的研究,该部分研究在书中涉及到第五章“御史活动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六章“唐代御史的几种代表性著述”、第七章“唐代御史的文学创作”以及第八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等相关的章节。毋庸讳言,不论是在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设置上,《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都弥补了当前唐代文学研究中所出现的结构性缺失,因而使得全书取得了整体创新的原创性成就。

二、优点及特色

古语云:“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通读《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该书确有不少优点和特色,就起荦荦大者言之,约有如下数端:第一,立论坚实,论证有理有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说:“如人要起屋,须是先筑教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这里朱子虽然谈的是为学与读书的道理,但用于学术研究同样有效。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应该努力做到立论坚实,论证有理有据,这是做研究最起码的要求。从《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一书的研究情况来看,作者始终以“文学是人学,文学研究无论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是对人的呵护与关怀。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作家的精神生活、生命意识之上的,而其精神生活、生命意识又不能不受某一时期特定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理论基点,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唐代御史的监察、谏诤活动作为国家整个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是如何影响有唐一代的文学生态,进而触及唐代作家的心灵建构,从而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其立论可谓客观公允、坚实有力,论证也是条理分明、有理有据,因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通读全书,想必大家一定会有同感,并对此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兹不赘述。第二,视野开阔,能够始终把研究置于唐代特定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从文、史、法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展开,并力求做到会通。诚如作者所云:“目前的唐代文学研究中,由于学界相互间研究方法和认知标准的差异,研究中各自为政、融通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若干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发生、演进的本质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不利于对唐代文学的正确认识。”有感于此,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努力从文、史、法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展开,力图通过传统法律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解读唐代文学。

第4篇: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

语言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语文则是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承担着基础的地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即在此背景下,以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为题,分三部分展开论述,以下为详细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理念,其强调的是在学生教育中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能力。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升国民素质[1]。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应试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学生成绩,而素质教育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应试教育的重点为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全体学生一致。其三,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多为情景式、引导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

在个体的素质组成中,语文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之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接受良好的语文教学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换言之,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更需要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

(一)注重培养文化素质

文化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而文化素质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首先便应该重视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其核心便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晨读》一课文为例,讲述了三个孩子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文章的故事,其核心价值为教导学生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自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文背后所传递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应该将课文的阅读,生字的记忆作为重点,让学生学习课文所传递的文化信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从小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一种素质,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有很多的课程涉及到了心理素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爱迪生》一课文中,除了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生字之外,还要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心态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此外在《地震中的父子》中所传递的父子情深,面对地震而临危不惧的心理承受能力,则是可以作为重点教学的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小学期间道德素质培养部分,思想品德和语文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学科,而道德素质对于个体的综合素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文化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重点。例如《中华贤士》、《海豚救人》《狼牙山五壮士》等课程其包含了文化认同、保护动物以及爱国情怀等高贵的道德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就课文、生字进行教学之外,更应该就其背后所传递的重要思想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在知、情、形三个方面的德道素质,引导学生付诸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就素质教育的内容、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进行论述,然后提出几条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或是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提升国民素质。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注重培养文化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三点基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小学语文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平生.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J].南北桥,2018(23):115.

第5篇:语言文学知识范文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而传统教学则以教师教学为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被逐渐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开展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指导

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不清楚或不了解的知识进行重新掌握。由于考试已经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心与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鼓励,还要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二是在进行学习与复习时,教师要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重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使得学生不仅对错误之处有正确的解答,还能对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深刻的了解,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关心,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变化的特点,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采用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可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穿插。如在进行《负荆请罪》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情境进行现场表演,要求对见面的语言、动作及神态进行着重表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思想的把握与理解。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培养创新教学观念,加强科学思维方式及教学方法的培养,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新时代教学精神与态度。第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建设。要不断完善自己,还要加强教学素养的培养,以保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引用在教学中。第三是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进行掌握外,还要做到灵活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

5.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由于小学语文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树立新的教育观,还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怀与肯定,切实保证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学观念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生活观,还可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