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营销宣传方法论全文(5篇)

营销宣传方法论

第1篇: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饲料营销有方法:策略案例工具》这本书一共有七章的内容,详细的为读者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方法论策略。第一章主要是对大客户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根据大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对措施的提供。这里面主要讲述了养猪场,对养猪场的内部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根据这些问题帮助大客户制定了销售的计划,对于读者来说,只需要进行对象的转换,就可以进行相关措施的利用。第二章讲述了饲料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在进行饲料销售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销售的模式、组织、服务以及品牌的问题,在这本书里,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对应的措施,帮助这些经销商进行金融创新以及技术的整合,帮助他们进行品牌的打造。不仅如此,在这一部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从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以及推进实施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清晰明了的让读者和相关从业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大家讲述了饲料营销团队、品牌以及根据地的打造,让读者和相关从业者懂得了营销的内涵,只有注重自身质量以及品牌的力量,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第六章讲述了饲料营销和互联网的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饲料的网上销售,达到一定的销售量以及经济效益。第七章讲述了农民的组织化,在进行饲料生产的过程中,组织化的生产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也值得读者和相关从业者进行思考。从《饲料营销有方法:策略案例工具》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了,目前饲料销售市场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一些饲料企业,他们的饲料营销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没有对自身进行创新性的改变,缺乏顾客中心支的思想。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规程中也没有对自身的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进行精准定位,自然在进行实际生产管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企业概念,长时间这样的经营企业就会导致管理的随意性,产品也缺乏稳定性。不仅如此,对于饲料公司来说,饲料安全也影响着牲畜食品的安全,也同样关系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安全。对此,在进行饲料生产的时候,也需要注重饲料的安全,这样才能提升饲料的销售。与此同时,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饲料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塑料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一些饲料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销售数量,进行着市场的占领,在众多地方开设企业的分公司,负责那一片区的饲料售卖。但是对于一些网点的饲料分公司而言,在进行经营管理上面还缺乏一定的手段和经验。不仅如此,这些商还缺少一定的法律意识,造成了饲料销售市场的混款,也不利于饲料市场的正常发展。在《饲料营销有方法:策略案例工具》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在进行饲料营销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企业应该加大对销售人才的培养和运用。对于人才要多方面的进行培养和考核,作为有潜力的企业,应该大力的培养自己公司的人才,并且还要学会利用人才,将一流的人才放在一线销售上,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如此,企业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实用的销售方案,让饲料的销售可以按照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达到一定的销售目标,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销售的时候,还需要有自己的销售特色,灵活运用销售手段,在销售上有所大胆和创新,从而达到一定销售的突破点。对此在进行饲料销售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提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可以将市场占有率的大小作为销售业绩的指标,也可以不断地促进饲料的销售。除了上述的内容以外,从《饲料营销有方法:策略案例工具》这本书中我们还了解到,在进行饲料销售的时候,也需要建立市场调查体系。

对于企业制定销售政策以及新产品开发时,产品的市场调查和评估都是企业在制定销售政策以及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企业也都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相对应的策略。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在进行经销商的过程中也需要谨慎选择。很多饲料企业的销售人员在进行客户拜访的时候,为了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销售量而去拜访大客户,忽视了其他客户,对于养殖户也没有提供必要的服务,为了经销商往往采取了很大的让步,造成了市场的畸形发展。面对这样的现象,就需要饲料企业在经销商的选择上进行最合适的选择,这样才能让市场销售循环发展。与此同时,在进行饲料销售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因为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体系,可以让顾客在进行消费的时候更加青睐和企业的往来。饲料销售企业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企业才能在搞好促销和宣传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样才有了销售市场,也能够在市场上被用户接受。不仅如此,对于饲料企业来说,饲料自身的科技含量和内在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养殖户来说,运用高质量的饲料也是自身养殖的需要,对于高质量饲料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此,企业运用高质量的产品进行市场供应,也会形成良好的产品形象,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升级,寻求新的卖点,也会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但是对于饲料产业营销来说,单纯的营销模式未必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也需要借助传播媒介,例如确定企业形象,进行相关的广告设计。企业的形象通常来自于企业的产品本身,只有消费者认可了企业的产品,才可以坚定对企业的信心。

而企业的知名度也离不开广告的宣传,广告宣传同样也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对于优质的饲料来说,拥有一流的广告,才能构成企业的成功,对于广告设计来说,主要是商品促销广告以及企业形象广告。饲料营销中的广告设计主要以影视内容为主,因此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相关影视作品的拍摄,这样就需要在进行影视内容拍摄之前,对饲料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广告脚本的设计。在进行脚本的设计之后,还需要和饲料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确立最终的版本,从而更加符合企业产品的形象,提升企业产品的销量。由于饲料广告的受众和市场主要在农村,这也就决定了饲料产品广告形式的特征,在进行故事情节的设计时要清晰明了接地气,需要受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进行广告语设计的时候也应该简单突出重点,并对该广告词条进行反复的重复,可以加深受众的印象。不仅如此,在进行拍摄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的力求简洁,拥有乡土气息,广告语设计的朗朗上口,亲切朴实,例如史丹利复合肥的广告“史丹利复合肥,种地就用史丹利”非常简短的广告词,却深入人心,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不仅如此,在进行影视广告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广告中物体的使用以及颜色的布置,可以根据饲料企业自身饲料包装的颜色确定广告色彩的总体基调,这样更容易让受众认为,广告中的内容就是接近实物的内容。

不仅如此,在进行广告词设计的时候还可以多和饲料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让饲料企业进行广告词的挑选,从而拍摄出最适合他们的影视广告。在影视广告拍摄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广告后期的设计,在进行后期设计的时候也需要对影视广告片进行一些手法和技巧上的整理,使得广告片可以在后期上更加吸引受众的眼光。受众喜欢这条广告,才会更多的去留意这条广告,了解这个饲料的品牌,从而进行相关资料的查看,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是否对该饲料进行购买。影视广告,首先是在电视台的投放。可以先在没有上星的地方台进行广告的投放,对受众的反应进行一定的跟踪和调查,还可以将影视广告的海报进行张贴式的宣传,将其贴在农村的墙壁上。不仅如此,各个地区的销售代表们,还可以到现场进行一定的广告宣传,让需要进行饲料购买的大客户或者个体户亲自对该饲料进行一个检验,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饲料的销售,达到饲料企业宣传的效果。

第2篇: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设计;本科;培养;图形;教学

结合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而言,设计学不同于艺术学,前者介入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更为明显,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也在逐渐凸显。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实现“科技+人文”或“技术+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重点。而设计类专业中的“图形设计”课程,在技术上与软件操作联系紧密,在内容上与民族文化、图像符号等密不可分,具有“科技+人文”的中介性质。因此,借助“图形设计”课程的改革试验,探索在专业教学上的内容连贯性和技术递增性,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能力目标设定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消除专业界限和打破课堂壁垒,有利于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正走向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情境性与地方性。而“图形设计”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正好以此形成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规律性认知。可以认为,学术视野宏阔等4种能力目标在设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

(一)学术视野宏阔

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是一个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储备,也是将来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基础。设计学基于现代受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艺术与科学”“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泛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远景规划。由此可见,设计人才不能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专业范畴或者设计应用方向里培养,否则,将来容易在跨专业、跨界的设计需求面前手足无措。

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受到全球化的经济影响,也受到基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技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制约。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方式与过去有极大的改变,甚至是断崖式的改变。基于网络、基于大数据、基于信息接收终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设计界的技术、业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全面、跨界和具备跨时空协作能力的专业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局部的和静止的传统工作导向。不难看出,社会对设计创意概念的提取、对多维设计目标的表达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跨界的专业知识储备,这种要求是难以满足的。“图形设计”课程正好可以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的“云端”海量数字化图像资源,以及基于网络训练而来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的设计观念,通过图形从一维(点、图标)到多维(动态图像)的递增逻辑,逐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思维方法科学

从掌握造型规律和探究设计方法,到形成理论认知,以理论指导专业实践,是形成设计方法论的常规培养过程,也是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成长、完善的一般模式。同时,系统地学习设计方法、原理,以设计学中“解决问题”为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转换设计思维和创意实现的方式,才能使得学生从技能学习转变为观念更新、方法系统的掌握,转为对设计原理等方法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人才培养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传统的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划分、框定在专业应用方向(如服装、动画)里,进行细化的、精细的专业技能教学,不利于培养符合未来发展所需求的,具有设计方法论认知、宏阔专业视野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也就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跨界、融合和自我生长型的高层次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只有强调设计方法、原理的掌握,实现设计学中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才能使设计方法原理在设计学这一应用设计特色较强的学科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形成正确认知。虽然设计任务、设计要求和设计现象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科本质不会改变,基本原理方法的真理性、指导意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方法、原理,就具备了从设计基础进入各个具体设计门类(例如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的继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技能全面

设计课题的完成,涉及概念生成、元素提炼、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其中,除了概念是虚拟、无形的之外,有形、物化的环节都离不开图形、图像这个设计语言的参与。完全排斥图形图像语言的设计表达并不多见。因此,在设计类的基础课“图形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元素提炼、单元重复和复现推演等关键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设计实现中的单元提炼和重复推演两大核心表现手法进行反复操练,使他们基本掌握应对不同设计任务、课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经过系列训练之后,学生对在什么阶段进行借鉴原型的创新,什么阶段进行原型目标的嬗变,以及朝什么方向转换、变化等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如此一来,围绕设计学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利用“图形设计”课程组织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强化,很有必要。因此,应以“图形设计”课程学习为契机,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矢量排版、书籍设计等不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围绕专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对其中最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逻辑和构建学科的能力体系。

(四)管理营销务实

设计学人才目标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设计能力上,设计管理和相关营销也是不容忽略的内容。因为除了对设计目标的精准定位和具备设计能力的有力支撑之外,设计过程中的科学、高效和专业化管理,也是设计项目得以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网络化生存语境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管理和方法,以及基于5G通讯时代的营销、沟通方式、技术等,都是设计新技术、新业态下的保障条件。

二、目标实现途径

在完成了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认知与设定之后,就应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探索目标实现的各种方法、途径,探索设计类本科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例如,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保障条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具体设计项目为抓手,将设计研究、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宏阔学术视野等目标。

(一)依托依托“图形设计”课程,开展通识教育实验

以具备宏阔学术视野为培养目标,从设计学人才的创新、创造特性出发,选择中外设计历史、设计美学、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核心课程,从设计学视角进行解读、阐述。特别是要形成对中外设计发展脉络的清晰勾画,对关键时期的人物、事件和风格流派进行细致讲解,避免学生碎片化知识的产生,力求体系化、模型化的知识架构,提高教师学科理论化阐释和趋势化判断的学术水平。

此能力目标的训练,首先要在史论内容的讲授中强调图腾形象和地方文化符号的设计支撑作用与传播价值,对广西大石铲、花山岩画元素在文化主题设计和文化产业中应用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思维方法和设计元素对项目创意表现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史论能力板块的通识课程,形成设计类本科中的服装、动画、产品、史论等教学资源、平台相互镶嵌、共同支撑的局面,磨合设计类专业最需要和最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并逐渐构建能支撑设计类教学的跨专业、跨平台的通识课程体系。

由此可见,继续加大设计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舆论宣传力度,开展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推广研讨活动,分层次、分批次地逐步提高教学团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基于网络技术和内容需求的通识教育,开展不同范围、不同专业的协作尝试,持续推动设计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图形设计”教学的研讨活动,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另外,还要强化高校设计教师的通识教学意识,继续深入探讨设计类本科教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强化通识教育意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剖析图形设计过程剖析图形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原理

如果说内容是设计主题在意蕴表达上的保证,那么,设计思维方法就是在设计主题上的技术支撑和呈现方式。相对于绘画图像,设计图像更需要以设计的语言来表达。经过提炼的图像元素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受众的接收,而提炼的方式方法就涉及设计基本方法、原理的运用。除了提炼与推演外,格式塔心理学、表现与抽象、同构、简约与繁缛、节奏与韵律、认知与审美等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原理,都为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此,应以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设计类本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心,重新认定设计学大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全新的学科逻辑和课程体系,明确“设计史论”模块(理论认知部分,如中外设计史)、“设计思维方法”模块(方法论部分,如创意+设计美学、心理学)、“表现技能”模块(软件操作部分,如AdobePhotoshop为主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方案呈现”模块(作品部分,如静态摄影、动态视频,虚拟交互+实物3D/服装生产工艺等)之间的递进关系,构建设计学专业从“概念生成”到“方案呈现”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体系,并围绕能力培养要求架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例如,在1~2年级完成上述核心模块学习,具备设计学应有的创意思维方法和方案呈现技能之后,学生再细分进入视觉传达、服装、动画、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设计专业方向深造,结合各专业方向特殊表现技能进行项目实践和概念设计,继续贴合细化专业方向要求,提升专业能力,并顺势攀升为能力全面、方向技能突出的创新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细分阶段目标细分阶段目标,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软件操作是设计从业人员把设计方案直观表现的能力,是设计人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再好的设计创意,也必须最终落实到直观的设计方案、图纸之上,以便于与委托客户进行汇报、沟通。与此同时,设计方案也是项目后期执行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基于以上设计实际,培养设计学专业学生具备设计元素、一定版面、三维空间和时空氛围等4方面的方案表现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

设计元素的提炼,是设计方案后续得以保质保量进行的核心部分。设计元素的优化和提纯,相当于酿酒中的基酒,为勾兑成不同度数、不同口味的酒的产品,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作为视觉形象和推广应用的设计元素,LOGO和象征图形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要素,是其他应用得以推演、生发的“元”要素。首先,把基础元素进行提纯和完善主要是通过Adobe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软件实现。其次,满足在一定版面内插画、进行元素编排需求的,是Illustrator等矢量软件。再次,三维空间塑造的任务,主要由3D建模类和“犀牛”等物品渲染软件组合来完成。最后,多个场景、时空因素糅杂的设计表现,主要由视频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形成虚拟仿真类设计,由AdobeInDesign完成物化的、直观的书籍设计部分。以上述软件操作能力为核心,增减其他相关软件学习内容,就能形成适合不同设计方向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培养方案。

(四)打造教研平台打造教研平台,增强网络营销意识

当下,人们已经形成了基于网络、基于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的生活、工作方式。因此,“图形设计”课程应该着眼于现实和应用需求的实际,结合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穿插网络营销的案例,以增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网络沟通和推介意识、能力。

通过核心通识课程的专业教学,强化“设计思维方法、设计美学素质、多维表现技能和项目创新实践”的设计能力培养,弱化应用学科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自我生长的潜能和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学习能力,逐渐完善以跨界、融合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无界”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教学主体,强化教学科研对专业教学的支撑作用,以“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为探索样本,不断完善,将“无界”课堂教学平台拓展到社会服务领域,以社会服务能力、要求来检验、倒逼教学目标的修正、完善。

有鉴于此,在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开展了专项教学探究。例如,搭建了面向东盟的服务平台,将社会实践项目与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师生团队相继完成了“中国-东盟国家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或交流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我们将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提升团队创作实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项目实操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协同创新,凸显了设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的示范效应,并通过微信推送的网络传播方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强调以一些核心课程为抓手,剖析案例,总结规律,转换思路,探索新的人才路径,力争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只有抓住设计学专业细分、知识交叉、涉及面广和技术性强等专业特点,探索“无界”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才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配置资源,以资源定制教学方式,构建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支撑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方法、认知设计规律、注重设计创新和探索设计思维的综合能力,是专业教学不应忽略的。

参考文献:

[1]林有能,叶金宝.审美文化:从形而上研究到范畴拓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2]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3]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第3篇: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类专业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高等教育培养的是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解决的正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坚持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在尊重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落实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德育、美育、思政育人功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概述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以OBE理念为基础,以企业营销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内容包括营销基础知识、市场开发能力和营销计划能力三个模块。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会对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一般工作方法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正确理解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消费决策的基本路径,掌握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营销调研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从事市场开发、营销计划等营销岗位工作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对发现营销问题、捕捉市场机会、提高学生思辨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的课程教学要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旅游管理专业为我国的旅游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要使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青年学生认同并践行的价值观念,让青年学生明确要建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要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个青年人秉承的价值标准,只有思想上接受、认同,行为上才会自觉维护,才会自觉投身增进人民幸福感的旅游事业。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与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保障。

(三)专业课程实践育人的内在需要自从旅游业被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围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农产品营销、旅游精准扶贫、旅游业发展与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等各种生态、经济、机制建设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2]。旅游管理类专业以解决当代旅游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为己任,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程见习中通过教师带队进入红色旅游地了解红色旅游资源,实地感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和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感。

三、“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构建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立足于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教学过程,将德育思想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努力整合和融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德育目标,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3]。比如,研讨课中将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的故事融入理论教学,通过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示八桂大地的奇山秀水、边关风情,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通过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精英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和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建立互助合作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无私奉献的故事,鼓舞广大青年学子学好本领,建设家乡的学生创业热情;通过邀请知名旅游企业营销负责人开展营销前沿讲座,将文旅融合、异业整合、民族民俗促销推广等营销宣传实例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兴国等时代主题,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以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每节课的任务单,让学生在线上和线下学习中自然而然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首府南宁市容市貌,感受中国绿城的优美生态环境和文明、友善的城市氛围,生动讲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西、南宁的变化,由祖国边陲变成中国走向东盟前沿城市的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思想;通过组织学生到乡村旅游区参观,实地了解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下广大乡村的发展变化,了解乡村经营旅游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智力支持;再结合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打造中一定要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宣传员的主人翁意识,要有荣辱观,自觉维护旅游地形象。品牌建设不仅仅需要精美的宣传片与动人的宣传口号,更需要软硬件方面的保障,需要良好的设施和设备,方便、快捷、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与文明友善的人文氛围,所有这些体验要素的完美配合才能使得品牌形象真实落地,打动人心,并占据人心。

(一)旅游市场营销基础理论融入思政教育旅游市场营销基础理论部分由导论、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消费者行为三个章节组成。重点解决:(1)什么是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与一般市场营销的异同,营销观念演变,旅游市场营销基本职能,旅游市场营销趋势展望。(2)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营销环境分析方法、培养发现市场机会、规避环境威胁的能力。(3)明确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掌握旅游者购买行为的心理特点,熟悉购买模式以及购买决策过程。此部分融入的思政目标包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进取精神。具体如表1所示。

(二)市场开发能力融入思政教育市场开发能力包括STP营销战略和旅游市场营销调研两章节。重点解决:(1)学会市场细分的方法、能够对某一旅游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产品的目标市场;能够对产品进行定位,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选择和定位策略。(2)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熟悉问卷设计与制作及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3)掌握调查报告写作的内容和方法。此部分融入的思政目标包括:树立科学规划、分析的方法意识;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旅游企业的营销工作也需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营销计划能力融入思政内容营销计划能力围绕营销的核心内容4P展开,包括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产品价格策略、旅游促销和旅游销售渠道四章。重点解决:(1)从整体旅游产品概念思考旅游产品设计,对旅游产品所处阶段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判断,进行简单的旅游产品策略设计。(2)设计旅游产品价格策略。(3)为旅游产品设计渠道,利用渠道管理方法,处理渠道冲突。(4)制订旅游产品促销计划和推广方案。此部分融入的思政目标包括:培养创新精神;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公平、合法的竞争意识;遵纪守法的法规意识;对我国的旅游市场充满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团队合作,协作精神培育。

四、“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重视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高校需要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培优推优,建设示范课堂,观摩交流促提高,构建自上而下,全员参与,联动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务处要制定明确的各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一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激励措施与保障措施,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充满信心,变自发为自觉;二是完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健全“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考评等一整套全过程评价体系,以实现各专业课“课程思政”科学管理与持续深入发展。

(二)确立“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课程的科学实践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对旅游市场科学规律进行感性把握和实践体验,充分认识旅游组织目的地市场营销历史规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在纷繁复杂的营销现象和营销技术手段中保持独立思考,进一步完善自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体的课程设计,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引导的教学目标、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有促进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体现价值观引导的考核内容与形式等[4],即形成稳定、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深化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认识,重视改革创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5]。“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强化业务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做到德才兼修[6]。(1)作为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明确专业课知识讲授与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2)专业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要明确“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些思政话语,也不是要改变课程的性质和知识体系,而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要能够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充分挖掘,通过案例讲授、先进人物讲解示范、任务实践等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0-02-17].

[2]李金早.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EB/OL].(2018-01-09)[2020-02-17].

[3]张勇,胡诗萌,陆文洋,等.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6).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

[5]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

第4篇: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网络营销

一、研究背景

2016年底,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思政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不仅要在高校开展,还应在中职学校中进行。中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且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念信念、道德品质引导具备良好的实施条件,有效的思政教育能为他们未来积极向上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网络营销作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多,学生对该门课的重视程度也较高。基于上述因素,为该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内容提供了便利,当然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必须充分有效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日常教学中,才能够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思政教育特点及实施原则

(一)思政教育内涵特点

目前中职学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思政教育专业课分为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这些课程,力求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政治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从个人发展上,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拥有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职学生从年龄阶段上来说一般处在16~18岁,处于“准成年人”和“初成年人”阶段,身心发展相对较成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不能简单地靠讲授说教的方式完成,应该遵循:第一,理论与实践联动教育,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感官上的刺激和实践中的体会影响学生,继而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第二,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个性逐渐稳固,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了解不同学生特点,关注差异,进行教育。第三,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不能单纯地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割裂,而应该将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尤其是受重视的课程、日常花费时间较多的课程中受到思政教育,成为当今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思政教育实施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早已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原则,对思政教育来说,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思政教育效果相对技能来说是隐性的,如果教育引导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形成学生认同,教育效果将很难保证。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先认真了解他们的特点,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最终取得教育教学实效。2.渗透疏导性原则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是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进行的,教育本身蕴含着润物无声的渗透原则。理论知识最终的评价效果是寻求学生的认同,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循善诱、积极引导的原则,教育者的教法不能生硬,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困惑、问题积极地进行疏导解决,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矫正以往存在的误区。3.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学生的思政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将教学、管理、服务融合在思政教育中。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综合知识相对较弱,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加上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存在不成熟的倾向,由此产生很多问题。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要管理、服务好学生,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行为加强约束纠正,与此同时将思政教育内容贯穿其中,做好价值引领,让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中职网络营销课程内容特点

网络营销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将该门课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的实践能力。就课程本身来说,网络营销是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市场营销、商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内容,涵盖领域广泛,知识内容较多。

(一)多学科交叉

网络营销伴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它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应用营销理论知识。网络营销课程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市场营销的内容,还包括网站设计与规划、网页编辑等计算机网络内容。课程内容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

(二)学科的实践性较强

网络营销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市场营销理论、策略应用到电子商务营销环节中。互联网技术的加入,使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变得更为突出,学生需要设计规划网站,进行网页编辑,这些技术的加入,使网络营销相较传统市场营销向实践的角度迈出了一大步。

四、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拥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未来国家建设人才。根据思政教育渗透性原则,这些思政教育目标必须依托相关的事件案例、人物榜样、技术发展成就等鲜活的载体向学生传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想做好课程思政,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从课程导入、搜索引擎营销、网站编辑到微信微博营销等各个模块内容各具特点,针对不同内容,综合考虑,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向学生传达学习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宏观问题较多,也是最容易融入思政元素的环节。通过介绍课程的发展,切入推动其发展的科学精神,引入相关案例,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等。

(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把思政教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中思政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教育目标。不能让思政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应该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在对学生的素养培养目标中根据课程内容加入思政教育目标。例如,在微信、微博营销内容中,把职业道德要求加入教学目标。在自媒体上进行营销时,必须针对产品做合规宣传营销,而不能通过制造谣言等非法手段博眼球、做宣传,这都是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2.合理规划思政教学内容中职院校属于职业院校,目前教学基本上都分为理论、实训两部分,网络营销课程同样在学完理论知识后,在实训过程中也会安排相关实践操作内容。要充分考虑课程安排特点,安排思政教学重点。同时,针对网络营销各个模块内容,在课程之初,根据各个模块内容安排好每个模块内容的思政教育内容也是思政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例如,理论部分突出价值引领、思政元素渗透,而在实践操作环节,结合实践模块可以挖掘相关含有思政元素的实践案例,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思政教育内容。3.活用思政教育方法思政教育原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渗透性教育原理并且要将教育管理服务统一到思政教育之中,这要求思政教育在专业课堂实施中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等单一模式,必须结合学生特点,活用各种方法。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切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素材等,就网络营销来说,因为它属于一门交叉性学科,例如在网站编辑模块,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教授此部分内容时,切入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人物事迹或缺乏这种态度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其次,在切入素材之后要做好相关思政内容在课堂中的拓展,可以通过讨论,以教师深入展开分析等方法,目的是希望学生打开思路,理解思政教育内容。最后,教师在上述两个环节之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升华,让学生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三)实施效果考核

对思政教育结果进行考核,是达成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这一环节,一方面无法检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会降低学习思政内容的动力。当然,因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考核并不能完全照搬现行理论考试标准、模式,应把所有思政教育的评价方,例如将学校、教师、家长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使理论评价、实践评价等多种方式并行,课程思政的评价才会是有效且有意义的。

五、总结展望

本文在分析思政教育内涵、中职网络营销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中职网络营销课程中实施思政内容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的创新是对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及效果评价提出了初步的框架,但对具体融入元素构成、课堂组织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嘉琛.“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设计与实施[J].教育实践,2020(2):175-176.

[2]佘能芳.有机化学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0(5):1-3.

[3]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130-134.

第5篇:营销宣传方法论范文

一、设计师黄海及其海报作品

被称为“天才”设计师的黄海,1976年出生于福建,于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初入社会的他并未从事对口专业,而是投身于电视台的社会新闻工作,而后又在台湾文案大师刘继武先生门下进行学习,最终加入远山公司,设计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幅专业电影海报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此后黄海在电影海报设计领域崭露头角。2014年,黄海设计的电影海报《黄金时代》在互联网上席卷而来,随处可见的区域都成了这份海报的宣传阵地,这算是黄海“垄断”大众视野的第一步。而后黄海牢牢把握着电影海报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将《黄金时代》电影海报设计出了不同国别的版本:美国版、日本版、韩国版。正是由于这些灵动又富有深意的设计将黄海带到大众面前,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原创电影海报设计已经崛起。

二、符号学基本概念

人类社会生活由各种各样的符号构成,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还未意识到自身的力量,总是威慑于大自然,并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因而使用了大量的图腾符号。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也将人类的性质简单明了地作出概括。与动物相比,人类是有着符号化思维的,无论是两河流域出现的楔形文字,还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狼烟,都是一种抽象的指事和象征。符号,是一种能代表人类内在精神和外在物质的基本元素,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产生为众多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在文学、影视理论、艺术理论等方面。正如李幼蒸先生所说:“作为跨学科方法论,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人文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涉及一切社会人文学科。”现代符号学的源头理论在20世纪前期由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索绪尔和美国逻辑学家查尔斯·皮尔斯提出。索绪尔提出的二元符号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将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皮尔斯提出的三元符号论则将符号扩展到了三个方面: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其中皮尔斯提出的再现体和解释项与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分别成对应关系。以《黄金时代》为例,海报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符号元素就是“能指”,大众通过对海报中符号产生出对影片的解读就是“所指”,也只有在“能指”与“所指”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可以对影片海报产生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理解。

三、黄海电影海报设计中的符号表征

电影海报作为一种由众多符号元素集合而成的视觉语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符号形式和符号内容也在不断更迭和变换。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浓缩形象,承担着对不同题材、类型影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内涵的传达作用。一部影片往往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内容,这就需要电影海报通过不同的符号元素,在有限的二维空间中展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创造出能够引发观众情绪波动的作品,并达到提高观众观影欲望的效果,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海报作为视觉符号的载体,通过对不同符号元素进行组合,传达出有实在意义的内容。这些符号元素分别包括:文字、图像、色彩。设计师黄海在设计电影海报时就将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利用得恰到好处。他将影片想要传达的背景文化、主旨内涵、客观环境等通过符号传达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于电影内容,通过符号进行编码,再传达给观众进行不断解码的过程。

(一)文字符号

文字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不仅起到传达影片信息的作用,还是功能性与情感性的结合体。文字不仅能将影片所叙述的基调进行总括,还能体现影片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内涵,通过对文字进行不同的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运用书法字体表现苍劲有力,运用创意字体表现灵动活泼,等等。黄海设计的电影海报,因不同海报的类型对文字进行不同的设计协调,完美地烘托出整体的画面氛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黄海电影海报《影》(图1),这幅海报中“影”字以行书体的方式出现,并占据了整个画面的2/3。整个字形挥洒流畅,苍劲有力。整个字体运用干笔手法书写,营造出与纸张摩擦产生的颗粒感,与画面融为一体。在“影”字空隙部分,主人公手持暗箭隐匿其中,其隐忍的角色性格通过笔法与画面融为一体,突出地表达了影片的主旨。海报《龙猫》(图2)也运用了书法字体的表达形式,但龙猫的字体并没有《影》中行书体那样潇洒有力,反而是笔法圆润、灵动,在海报中的占比较小,处于左下方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猫”字的设计中,黄海用猫眼的形象代替了传统的笔画,使画面增添了不少乐趣,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的主题。在《太阳照常升起》的电影海报中,黄海选择了规范统一的印刷体形式来表达影片的主题。由于印刷字体是最常见的一种字体风格,黄海在字体上稍做修饰。他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剪影穿插在文字中,整幅画面以大红色为底,与白色字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图像符号

图像是海报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性,它能够向观众快速传递影片中的主要信息。电影海报作为一种营销、宣传手段,要想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脱颖而出,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图像。以下将根据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结合黄海设计的电影海报进行分析。图像符号即以图像的视觉相似性来构建能指,当我们看到某个图像表征时就能够联想到某物。在影视海报《黄金时代》(大陆版)(图3)中,为了体现主人公命运多舛的一生,黄海将主人公进行缩小,融于泼墨背景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我们能够透过这样的画面,感受到主人公萧红飘零动荡的一生,仿佛她经历的故事历历在目。指示符号,即一种提示性符号。当人们看到这个符号的时候,能够很快意识到它所要传达给的信息,并能够通过这个符号达到想表达的目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图4)中,讲述了一群文物修复者在故宫深处完成对稀世珍宝复原以及修护的工作。不难发现,在这一组六张的图片中,每一件文物中都存在着一个半蹲或匍匐于文物破损处的小人,锲而不舍地对文物进行修复,这正迎合了影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择一事,终一生”。文物修复工作者就如同画面中的小人,把自己当作一粒微小的尘埃,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发挥着中国匠人精神,这种手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匠人精神的极佳表达。象征符号,指一个象征物与被象征对象之间存在约定俗成的关系。如《影》中,使用了“太极”这样的经典哲学符号。画面中“子虞”和“境州”分别站在阴阳两端,是想通过阴阳两极来表现道家的思想,进而延伸两人之间复杂的哲学思辨关系。

(三)色彩符号

色彩是海报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之一,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国色彩心理学家格列高认为,色知觉对于人类有重要的意义,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是视觉审美的核心。蔡启仁先生也曾说:“人对色彩是相当敏感的,当他们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最先攫取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颜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优秀的电影海报设计师总能利用色彩瞬间抓住受众的视线,左右受众的情绪和感受。”色彩通过和谐的搭配可以产生美感,传达情感。在设计师黄海所创作的海报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对颜色明暗、纯度等方面的调整,遵循设计色彩的科学规律,将色彩符号高度利用起来,为观众呈现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浓烈、悠扬、悲怆等不同的情感。在黄海的代表作之一《山河故人》(图5)中,他采用了大量、丰富的斑驳色块,使得整体画面色彩纷繁。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的时代情感变化过程,纷繁复杂的情感特征与多变的色彩块面互相照应,由于色彩块面以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所以并未产生烦琐凌乱的感觉,让观众体会到色彩中隐喻着的人生百态的同时,也产生无穷的回味。在影片海报《大鱼海棠》(图6)中,黄海使用了高明度的红色与青绿色作为主色调,铺满整个画面。在颜色互相交汇的边界时而运用过渡手法,时而形成明确的色彩对比。主人公周围被橙黄色的光辉环绕,仿佛在歌颂这超越生死、超越种族规则的世间大爱。在整幅画面中星星点点地洒满了亮黄色小点,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奇幻的感觉。

四、结语

黄海的电影海报设计之所以能够被大家所推崇,从设计层面来看,他对符号的选用和把控恰到好处,能够精准地选取可以表达影片主旨的符号,同时兼顾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从情感层面看,他能够通过对符号的编排,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引导观众对影片进行情感解读。我们可以预见,有了黄海这样一批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设计者,中国电影海报也将迈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王萍.影视海报的符号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