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交际范文

语言交际精选(九篇)

语言交际

第1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微笑 面部表情 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这两种形式,而非言语交际又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Albert Mehrabian)认为:信息的总效果有7%是来自文字,38%来自音调,而55%却来自面部表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言语交际。美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做了一项研究,针对在对同一民族的对话中,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在总信息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区分,该项研究表明言语交际在整个交际活动中所表达的信息只占30%左右,而非语言交际所表达的信息量却占了70%。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活动当中,语言只占整个交际活动的35%,非语言交际传递的信息却占了75%。由此,非语言交际是人们在表达和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微笑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笑和有声语言一样,承载着不同文化所赋予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微笑所表达出的意义是不同的,不了解微笑的特殊含义则会影响双方的交流,甚至产生误会,因此了解和学习微笑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非言语行为―微笑的功能

吉尔兹认为,微笑以一种准确而特殊的方式交流: (1)有意的; (2)向着特定的某人; (3)传达特殊的信息; (4)按照社会通行的信号密码。等等。(克利福德?吉尔兹,1987:265),但微笑并不仅仅是一种固定意义的持续表达,“如果将笑的意义放在一根轴线上观察,中央处有同感、亲爱、同意等笑的意义,它们相互之间都可以明显区分出来。轴线的两端,一方有谦虚、奉承的笑,另一方则截然相反,有傲慢和嘲讽的笑。”(山琦正和,2008:217)微笑这一行为之所以能表达出如此多的含义,是由其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决定的。Malandro 归纳出微笑的六大功能:补足功能,抵触功能,重复功能,协调功能,替代功能,强调功能。下面对其中三大功能进行展开说明。

抵触功能就是微笑的一大重要功能。抵触功能即说谎。当你收到一份不太想要的礼物时,你可能仍然微笑,但你的心理活动也许跟你的微笑表情相矛盾;甚至两种表情相互矛盾,比如微笑的同时又皱眉。。这说明人的交际意图非常复杂,皱眉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心里感觉不舒服,表面上还要努力掩饰,主要就是为了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效果。很多时候人们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而不被别人发现,故而保持微笑的表情,此时的微笑会欺骗人们的眼睛,内心与所呈现的表情是不一致的。

微笑具有协调功能,在人际交往中, 微笑是一种友好而无声的感情表达,它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减缓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融化心理上的隔阂与矛盾,最终达到互相谅解的效果。微笑还可以促进彼此的信任,增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美好。在当今社会中,微笑已成为一种高雅的交际艺术。很多企业运用微笑服务来促进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和谐。由此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转。微笑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友好相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而微笑又是人们表达有好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微笑具有替代功能,微笑是爱心的表现,它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感染微笑主体的心情。微笑可表达一种慈爱、表现一种教养,有时对人微微一笑,这里可表达出种种不同的语义:轻轻赞许、满意、高兴、惬意或者某种欣慰与承诺。微笑是人们交往活动的通行证,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剂”。

3、文化的不同赋予非语言行为―微笑以不同的含义

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更胜于语言的交际功能、非言语交际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语言交际一样,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人际沟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萨莫瓦(Samova)认为,非言语交际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意义,因此人们的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含义都会受到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做“一会即觉”,这就是说是人们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就能感受到或者明白对方的态度观点,这是因为对方的表情是他或她所在的特定文化环境中所习得的一种表情符号,它涵盖了特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中国,尤其是在传统的婚礼中,男方家庭以微笑的表情来表示开心和幸福,而女方家庭即使再怎样高兴,也只是用掉泪的方式来表示对出嫁女儿的不舍以及对女儿的祝福。正如弗朗索瓦?基佐所说的:“如果一个民族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那么他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会同自己的过去决裂;他们在动手摧毁过去的时候也不能摆脱过去的影响;就算处身于最剧烈的变革当中,他们仍然在根本上延续着历史赋予他们的特质和命运。”(理查德・刘易斯,2007:136)

在日本,妻子在面对丈夫去世时是很淡定的,甚至面对微笑,而在其他国家,妻子或许不会是那样淡定,甚至会是嚎啕大哭。日本人认为死亡是必然的命运,忍住眼泪是对死者的尊敬。 笑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最初总是与美好相关联的。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与农耕稻种的生产方式密切相连的,稻谷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对太阳的渴望和追求,成了人们内心的永恒向往和冲动,如果用颜色来描述人们内心世界的光明与憧憬,那就是白色和红色,而在感情上的表现就是笑,一种向着太阳的微笑。同时,在他们看来笑是一种通行证,是一种愉悦众人的武器,使人们在相互交流和沟通时的符号和语言。 日本籍的英国血统文学家小泉八云,在题为《日本人的微笑》的随笔中描述道:“日本人即使临死时也能莞尔一笑。平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微笑,没有伪善,没有反抗,同人们经常联想到的那种性格软弱的病态微笑也没有关系。它是一种竭尽心力,长时间培养成的一种品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果用西方式的脸部表情来解释这种微笑,不管作何努力,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标准看待个人不同的微笑表达方式。越是久远的年代,越是偏僻的地区,其标准就可能越奇特。人类微笑最神秘、最费解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能够透露我们不经意间产生的想法和欲望,也能够成为一种面具,让自己以另外的面目呈现给外部世界。(安格斯・特鲁贝尔,2006:72)所以要理解微笑所真正表达的含义,我们,就得首先了解与它相关的文化环境与背景。微笑传播作为一种符号建构,其含义是由特定文化决定的。微笑作为一种交际符号,其含义是由特定文化含义所决定的,同时,微笑也能折射出特有的文化意义。笑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最初总是与美好相关联的。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与农耕道中的生产方式密切相连的,稻谷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对太阳的渴望和追求,成了人们内心的永恒向往和冲动,如果用颜色来描述人们内心世界的光明与憧憬,那就是白色和红色,而在感情上的表现就是笑,一种向着太阳的微笑。同时,在他们看来笑是一种通行证,是一种愉悦众人的武器,使人们在相互交流和沟通时的符号和语言。

日本籍的英国血统文学家小泉八云,在题为《日本人的微笑》的随笔中描述道:“日本人即使临死时也能莞尔一笑。平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微笑,没有伪善,没有反抗,同人们经常联想到的那种性格软弱的病态微笑也没有关系。它是一种竭尽心力,长时间培养成的一种品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果用西方式的脸部表情来解释这种微笑,不管作何努力,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标准看待个人不同的微笑表达方式。越是久远的年代,越是偏僻的地区,其标准就可能越奇特。人类微笑最神秘、最费解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能够透露我们不经意间产生的想法和欲望,也能够成为一种面具,让自己以另外的面目呈现给外部世界。(安格斯・特鲁贝尔,2006:72)所以要理解微笑,就得考察与它相关的文化背景。微笑传播作为一种符号建构,其含义是由特定文化决定的。文化设定了使我们成为人,以及使我们微笑、使我们哭泣并使我们感觉相互联系的因素。

4、学习了解非言语行为―微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微笑是交际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交际方式,它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当中。人们利用微笑所表达情感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人们利用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尽管微笑是一种交际的通行证,但由于微笑承载不同的文化含义,不同场合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微笑具有其特殊性。了解文化差异和微笑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有利于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误解,甚至冲突。若不能正确理解微笑的含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对微笑语的运用存在偏差,很可能会导致交际活动的失败,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名被革职的菲律宾警察挟持香港游客,在挟持过程中,很多游客惨遭毒手。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在事发现场,面带微笑对着镜头,他这一表情深深伤害了网民及其香港民众。很多人指责菲律宾总统为冷血动物。总统阿基诺三世在记者招待会上出现时,仍然面带微笑,这一次招致广泛而强烈的批评。总统为自己的这一表情表示道歉,说自己的微笑是一种习惯性表情,没有任何冒犯之意,说那是无心之失。

《微笑的表象与内涵》一节里,提到不同民族对微笑抱着不同的态度:或吝惜,或慷慨,常常因文化差异引发误解。以该段为例:“在西方人的眼中,菲律宾、泰国以及柬埔寨人跟日本人一样,喜欢在不该笑的场合笑。” 学者沈旭晖在文章中引述了一位菲律宾大学女教授AileenBaviera的话――微笑是这位总统的一贯风格,该教授研究东亚国际关系,并且认识总统本人。“我亲眼见过他谈及自己最关心的严肃事情时也是那样的,笑是用来显示冷静,真的不是有意表示不敬。”在这次事件之前,网络上早已有着“Philippines Smile for No Reason”(菲律宾人会无缘无故地笑)这类外国人所下的按语。

因此,如果不理解特定国家的身体语言而想当然的运用的话,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甚至会招来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微笑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交际语言,不但能很快缩短你和他人的距离,并且还能传情达意。了解微笑这一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的使用该非言语行为。微笑的运用须注意场合,对象和程度;微笑时要做到适度,要“有的放矢”,适可而止;微笑同样要自然、得体,发自内心,不能为笑而笑,假装发笑。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点导致交流双方难以相互理解。只有了解了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微笑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交际语言,不但能很快缩短你和他人的距离,并且还能传情达意。了解微笑这一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的使用该非言语行为。微笑的运用须注意场合,对象和程度;微笑时要做到适度,要“有的放矢”,适可而止;微笑同样要自然、得体,发自内心,不能为笑而笑,假装发笑。由于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点所导致的,强烈的语言文化色彩使交流双方难以彻底理解对方。只有了解了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人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

5、结语

微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交际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微笑有其独特的功能,既能表达出与本身相反的含义,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化会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充分了解与微笑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利于使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片面或想当然的了解微笑的文化含义会导致交际活动的失败。了解微笑的文化差异、尊重差异,把握和细究微笑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非言语交际,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吉尔兹:《深描说:迈向解释的文化理论》,《文化:中国与世界》,三联书店1987年版,265页。

[2]山琦正和:《社交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217页。

第2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行为 外语教学

1.引言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非言语交际在这个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82%的信息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言语行为,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递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掌握并有效地运用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及分类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言语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方式,即不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而是通过利用系列的体态语(如面部表情、姿势、举止、手势、触摸等)、空间与距离的使用来进行交际,甚至连交际参与者的衣着与沉默都可列为非言语交际的范畴。美国著名学者萨莫瓦(Samovar)对非言语交际进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volves all those non-verbal stimul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etting that are generated by both the source and his or her u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at have potential message value for the source or the receiver.”这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即,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环境造就。

非言语交际行为一般分为三类:1.体距语;2.身势语;3.副语言。体距语指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而身势语指除发音器官动作以外人们在说话时使用的身体动作、姿势及脸部表情表达的情感意义。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指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一些发音特征或语音现象。

3.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1 非言语交际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语言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言语交际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因此,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上的外语教学,作为传输语言和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应该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然而,一直以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主要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我们总是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外语教学没有满意结果的一个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比言语交际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当言语交际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时,非言语交际可以替代、补充或强调言语交际,它在人们的交际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毕继万,1999)外语教学是一个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中非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重要性。教师要把非言语交际教学引入到外语教学当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外语学习者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识,遵守某一具体文化的传统和规则。

3.2 非言语交际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非言语交际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这两个方面共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势必越来越频繁,非言语行为和外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国际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把非言语行为和外语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掌握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能够促进我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帮助我们进行更有效的交流。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和交际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广泛地使用非言语行为来补充或替代言语交际。毫无疑问,系统地研究并使用这些非言语行为会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交际效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也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师要掌握好目的语。同时,要理解非言语行为并擅长使用它们。只有以这种方式,外语教师才能够为学生学习外语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4.非言语交际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有以下作用:

4.1 教师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具有调控作用。

任何交流都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在内容层面上,言谈双方互相传递信息,即交谈内容;在关系层面上,双方对交流本身做出评价,后者往往表明双方的关系,揭示互相的印象,提供系列微妙的关系信息。在以言语表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不停地用非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该信息的情感,对双方的态度,课堂教育中的师生交流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堂教师不仅仅以他的言语行为传授知识,更以他的非言语行为传递大量信息表达他对学生的期望、态度或者观点。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不被教师本人所察觉,而学生却有如读一本书那样一览无余地读懂其中的每个细节,并继而形成对教师、自我及对教学内容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细心的教师通过“察颜观色”,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恰当而幽默的非言语交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双方心情舒畅,教学气氛和谐。因此,外语课堂上师生的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调控作用,决定教学的成败。

4.2 非言语行为可替代言语行为。

非言语交际手段不仅对言语交际有辅助功能,它还可以离开有声语言,单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起到言语行为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例如,课堂上,一位外国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时,经常耸耸肩,这一非言语行为表示教师不赞同、怀疑或无可奈何等含义。

4.3 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手段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的内在情感和态度,使情感、观点和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例如:课堂上,老师边说“very good”,一边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这非言语行为在这里加强了有声语言“very good”。

5.英语课堂上使用非言语行为应该注意的事项

虽然我们说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但这并不是说这两者的作用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5.1 分清主次,二者兼顾。

外语教学中,对于言语方面的教学要求是精而准,而对非言语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广而博。言语表达不仅要求流利,而且需要准确和地道;非言语行为必须放在言语活动的辅助地位,恰当结合使用,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使用非言语行为仅仅是某种教学艺术上的需求,而不是削弱言语教学活动,应该是配合和加强言语教学活动。

5.2 处理好非言语行为中的褒与贬。

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有褒有贬,但必须以褒为主,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多点鼓励赞许的目光,不要有轻蔑鄙视的眼色,多点亲切的微笑。

5.3 注意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手段有其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共同的。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是,非言语交际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某种非言语手段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而局外人则不理解或误读。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微笑点头都表示会意、赞许、鼓励等含义,但美国人之间的交往中还频繁出现一种眨眼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含义。如果中国人在交流中使用这种眨眼方式,有时会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被认为不正经。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许多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向学生传递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进行交际时常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方式是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

6.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非言语交流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非言语信号,以形成默契、和谐的非言语交流。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四方面素质。

6.1 良好的情绪。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1)教师心境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心情开朗、乐观会给课堂带来快乐,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2)教师心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心境具有扩散性,教师的喜怒哀乐常常会扩散到学生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学习的热情,诱发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境忧郁寡欢,智力活动减弱,创造思维压抑,对课堂信息的接受也显得迟钝,在这种状况下就达不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甚差,失误也大。

(3)教师的心境影响自身的言谈举止。优美的言谈,良好的举止,亲切自然的教态,是教师良好心境的外部表现,而教师的情感美与课堂教学的优化,始终是和谐统一的。如果教师的心境恶劣,必然在课堂上口大气粗,吹胡子、瞪眼睛,这样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反感和厌学情绪会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心境。

(4)教师的心境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坏的心境使师生关系僵化,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冷淡,相互关系就会疏远,心理无法相融,也就难以解决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因此,教师上课应尽量保持乐观主义态度,去想那些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喜怒哀乐运用得恰到好处,以感染学生。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组织教学的特点之一。

6.2 抑扬顿挫的声调。

教师授课要把握好自己的声调,要做到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切忌四平调。

在教学中教师说话音量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高音喇叭似地讲课属超限度音量讲课,使学生感到太受刺激、容易疲倦,心神不宁;同时对毗邻课堂教学也产生干扰,令人生厌。有的教师讲课声音过小,使学生普遍听得吃力,稍一疏忽就“滑脱”了语言信息。响度太低、太弱,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

如何合理地调控教学言语的响度,教师要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根据基准音量,上下浮动,合理调控响度。例如:因教材内容情绪的抑扬变化而变换响度的高昂与低沉;因讲课场所的大小与间隔状况而升降声响;因听课人数多少,课堂内外的噪声大小,教室门窗的开与关,以及个人噪音特点而合理调控言语响度。主要标准就是要使坐在每一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

只有音色悦耳,咬文吐字清楚流畅,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听得乐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赖于发音、重读、语速等重要因素。要获得这些语言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广泛学习,吸取经验,尽快掌握语言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6.3 亲切敏锐的目光。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它比有声语言更富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眼神,对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通过目光传递,随时以目光语对学生施加影响,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进程。讲课前,教师扫视全班一周,这瞬间的目光接触,可以稳定秩序。讲课当中对思想开小差者,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方法,以目光传情达意,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淡漠、严厉、责备的眼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精神振奋。在教学中教师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把表扬、赞同、默许、批评、制止、鼓励等意向通过不同的眼神传递给学生。

其次,师生通过目光“对流”,保证视觉通道的畅通,促进师生双向信息交流,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欢快和振奋。教师双目炯炯有神会给学生以振奋,两眼无光则无论如何要求、激励学生都会减低其应有的效果;东张西望、游离不定、虚晃的目光流露出教师内心对于课堂问题的焦虑,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了听课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始终保持畅快的“对流”,以期在这种相互的“对流”中实行教与学的同步进行。同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眼神来洞悉、透视学生的心灵,寻找学生学习的契机,依据学生目光中所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以便掌握火侯,相机处理,完成课堂教学。

6.4 端庄大方的教态。

衣着的整洁朴素、动作的协调优美、表情的自然和善等,都能给人以美感,令人愉快、让人心情舒畅,学生听课没有压抑感,从而增加师生间心理上的接近,为增强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反之,教师的动作表情呆滞,学生会觉得味如嚼蜡,教师也变成了赞科夫说的“教学机器”了。

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一是乱。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态势。比如,习惯于讲台上来回走动、习惯性挥手或不时望着天花板等,阻碍了信息的表达,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二是滥。有些教师使用态势语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反馈。三是俗。即态势语的设计和使用粗俗,缺乏高雅沉稳之感,难登大雅之堂。这些都是必须要改掉的不良教态。

教学中态势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朴素准确。这是对课堂态势语质的方面的要求,即态势语要根据讲述内容的需要,为提高表达效果而准确使用,不能使用含义模糊,或过于夸张的态势语。其次是繁简适度。这是对态势语量的方面的要求,即态势语须据讲述内容需要而产生,切忌使用过多,以免形成手舞足蹈的现象。再次是大方潇洒。这是对态势语在风格方面的要求,即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之间,都要不失稳重、高雅的仪态,举止潇洒大方,神情亲切自然。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外,还要在备课时注意态势语的设计和训练。

7. 结语

总之,非言语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非言语能力的培养。随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导入非言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索质,也已成为众多外语科研工作者和外语教师的广泛共识。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并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毕继万.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

[5]列滨斌.保证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国内外教育文摘,1989年第8期.

[6]申贤.重视非言语交流的教育作用.国内外教育文摘,1992年第10期.

第3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宠,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爱抚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向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插进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插进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第4篇:语言交际范文

人类交际手段可分为言语交际及非言语交际,但作为一种更加古老的交际手段,非言语交际却常受到忽视。本文以典型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为例,探讨在跨文化视角下的非言语交际差异。

【关键词】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

一、相关概念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我们信息传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除语言之外,人们还通过许多非言语手段进行交流,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非言语交际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式来传达和交流思想。实际上,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非言语交际行为,其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除了运用语言之外的交际行为都可以称为非言语交际。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分类方法众多,本文中我们采取将其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类的方法,并在下文中分别论述。

二、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视角下的差异

正如言语交际存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样,非言语交际也受到各地间文化的影响。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由于语言及文化认知上的不同,人们会借助非言语手段来传达思想,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差异,这会对交流产生阻碍。在跨文化视角下,非言语交际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语交际行为完全不同;在某文化中表示某种含义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中还有其它不同的含义;某种非言语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存在,而在其它文化中不表示任何意义。

三、实例分析

1、体态语。(1)手势。手是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非常频繁的肢体器官。手势的不同可以预示谈话的内容,体现谈话双方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上,手势的不同往往带来敏感效应。有时相同的手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例如,在美国,同时比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everythingisOK”;在日本人眼里,这是谈论金钱的象征;而法国人会认为这代表一文不值的东西,希腊人却视其为猥琐的动作。又如竖起大拇指的动作,在中国表示称赞、了不起;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常被用作搭车的手势;如果将大拇指向下,就成为侮辱人的信号;在日本,大拇指表示"老爷子"。(2)身势。人们在交谈时,身体的动作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同的身势在特定的文化下可能传递不同的信息,如谈话者的身份地位差异及双方的亲疏程度。以站立和坐姿来看,如果谈话一方坐着,另一方站着,往往透露出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可能体现在辈分、等级或资质的差异。而不同文化对这一差异的理解也不相同。在中国,一般地位较高或年长者在谈话时常坐着,地位或辈分较低的站着,以示虚心听取意见及部署之意,而在西方情况却相反,地位及辈分较高者常站着,以示掌握谈话的主动权。(3)脸部表情。人的感情变化直观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因此对面部表情的解读在文化交流上也非常重要。其中哭与笑又是最明显而含义多变的方式。例如,大部分国家都把笑当作友好快乐的象征,而哭常代表悲伤情绪。但在阿拉伯,笑声有对别人不敬的意思;居住在英国一个西海岸小岛的祖芬格族在表达喜悦心情时会采用大哭的方式,例如庆祝重大节日,族人们团聚一堂嚎啕大哭。(4)头部动作。头部动作可以表达某些情感或者态度。比如,在中文和英文中,点头代表赞同、肯定,等同于“对”、“是”,但是在印度、希腊等其他地方,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反的;相同的举止在很多其他地方(例如意大利北部)却不被人使用,那么就没有固定的含义。

2、副言语。(1)非言语声音。非言语声音亦被某些专家称作功能性发声,比如从身体里发出的声音、感应叫声和拟声等。想让他人保持安静的时候,把食指伸直贴近嘴巴并且发出“嘘”的声音;当人感觉到寒冷时,就会把身体缩紧并且发出“丝丝”的声音;又如拟音词将动物等的叫声用相应的词来模仿。(2)沉默。在交谈中,停顿和沉默包含丰富的意思,既能够表达无声的对抗,也能够表达默许;既能够表达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表达默认;既能够表达坚决的态度,也能够表达顺从他人的意见。恰到好处的沉默或停顿可以达到比语言更有效的效果,能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巧妙效果。

3、环境语。环境语是指某些空间因素,例如我们对周围环境如何作出反应,如何利用这些空间以及我们如何借助来交流。在中国,人们在公交或电梯里肩肘相抵的情景随处可见,对西方人这是很难忍受的。当不得不靠近他人的身体时,一般会向他人表达歉意,以此表示并非有意冒犯他人的空间领域。

4、客体语。客体语包含装扮、发型、服饰、饰品等。外貌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接触陌生人的时候,很大的部分是首先看到外貌妆容,良好的外表会给人以很好的印象。我们经常借助容貌来大致判断他人的素质、性格和品味。妆容无时不刻不在向他人显示一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情绪、思想品格等。

综上所述,在非言语交际中,我们的举止、表情都包含文化的特点,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言语因素的差别能够让我们减少甚至避免许多障碍和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之间的交际。我们在了解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尽力避免成见,真正掌握和运用非言语行为,使其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服务。

【参考文献】

[1]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 交际语言教学法 学习者中心原则 教师角色 教学实践

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教学大纲(syllabus)和交际法(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教学大纲详细说明教什么,交际法说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如何教。交际法指的是地道地使用语言的一整套方法。它要求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取得的真正的表达效果。在交际语言教学中,交际法总是居于重要的中心地位,这一点已在英国及其它国家的语言教学中获得认可。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强调语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交流的能力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掌握语言结构。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内涵规模扩大了很多,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的交际法支持者,都把交际语言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式。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视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在语言学习中,交际是中心,上下文要素是中心,并且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问题,而且存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使用英语”,即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强调使用集体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个人,学生理解失败实际上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既不是讲话人的过失,也不是听话者的错误。成功的交际是由于坚持不懈地使用语言而完成的。并且认为学习语言技能的四个步骤顺序是听、说、读、写,认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相互依赖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语义集中原则(Meaning-focused)

语义集中法要求按照谈话水平进行交际。说话人的意思是从语言使用的整个情景当中取得的,而不是孤立地从单词或句子中取得的。因此,交际活动应该采取措施保证教与学在谈话和前后关系中进行。语义集中法要求不必过于计较说话时出现的错误。只要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教师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不必纠正他们的错误。因为错误是没有掌握第二语言规则的学习者的一种有规律的偏差,是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这一阶段的常见现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误,帮助学习者自己来认识和纠正这些错误。

2.学习者中心原则(Learner-centred)

我们必须意识到是学生在学习语言,而不是教师。因此,交际法要求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成为语言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习者中心原则指的是学生积极地参加使用和思考语言的活动。他们应该按照他们接受的语言输入(language imput)得出关于语言行为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学生自己是语言的分析者,他们能从其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中得出自己的语言行为规则。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在交际和相互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有时学生与教师协商学习活动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这些活动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则肩负着创造课堂环境和气氛的重要作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入交际活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3.任务调整原则(Task-oriented)

交际法认为,交际场合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安排活动和布置任务让他们操练,他们就会有一个实际使用语言的场合。交际任务和交际活动在语言教学中不仅应有真正的地位,而且必不可少。没有这两条,我们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和任务包括推理、协商、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小组活动、两人活动、个人活动和分角色活动。学生应当成为语言节目中的一个角色。在许多情况下,为完成演出任务和举行交际活动,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气氛。

4.真实性原则(Authenticity)

真实性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语言,即应当是在交际活动中真正使用的语言,而不是为了非交际目的人为编织的语言;课堂上的交际情景应当尽可能与真实生活情景相似;任务和角色应当是真实的,在表演任务和担任角色方面,学生应该有一个交际目的和交际愿望;学生的语言输出量(output of language)应当是无法预见的和创造性的,他们的语言应当有语言形式的变化,而不只是显示掌握教师所教的语言的单一的形式。

5.一体化原则(Integrated)

一体化原则要求把听、说、读、写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把语言和交际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布置一个旨在提高阅读技巧或能力的作业时,我们应当把它与写作等技巧或能力联系起来。这个原则也要求在交际中使用非语言手段(non-verbal means),如在课堂上可以使用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手势(gestures)、身体运动(body movement)、标记(signs)和图表(charts)等,因为它们是交际手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交际语言教学大纲也有其目标指向。它以培养流利的口语和语意的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目标,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要通过实际交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课堂活动应把集中设计的语言资料,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媒介,来达到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标。

2.备课大纲

大纲的本质一直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中心。它所阐述的是学习外语时需要使用外语的典型情况:如它们可能需要讨论的话题:Talking about Travel Experience、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如它们需要的语言功能: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如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概念:Describing something 、Asking about Admission to a school、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大纲试图说明的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在用外语交际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熟练程度。

3.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际法的教学活动中,与交际方式相一致的练习形式和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交际中能达到交际大纲的要求,并且建议把这样的交际过程作为分享信息,讨论意义和相互影响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Group discussion/debate, Pair work, Games, Role play, Free talk, Error correction等。

4.教材

语言材料直接影响课堂反馈质量和语言使用的方法,这说明教材在促进交际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交际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分为三种:

一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教材,有许多课本是直接提供给交际语言教学法使用的;

二是以任务(作业)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业为基础的交际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如练习手册、提示卡片、活动卡片、实践材料和小册子;

三是以实物为基础的教,指的是来自实际生活的材料,如画片、广告、杂志、报纸或语言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录音和视听材料。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实践语言模式。教师作为语言材料的组织者,同时教师本身就是语言材料,教师是课堂活动步骤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并能大量地提供符合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实际教学、观察学习和课堂组织的经验。学生作为一位谈判者,跻身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之间,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谈判者的作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贡献出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跟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虽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和传统教学法相比, 教师在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前教师要做全面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有效地组织和引导课堂活动,随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学生方面,由于许多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教室中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采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在教学初期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他们会认为,课堂上老师不再讲授语言点和语法,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都没学到,因此会迷惑和不知所措。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理解交际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转变原有的观念,让他们知道并不是背下来一些语言结构就等于掌握了一门语言,要学会运用才是最关键的。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完全运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而摈弃其它的教学方式。交际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之一,应该把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来看,交际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从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一前提下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交际教学法的作用。

五、结语

交际法的主要原则给英语语言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对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擅长阅读而不擅于听说的状况颇为有益。贯彻这一教学法,编写一本好的教材至关重要。同时采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挑战。然而,我们必须接受这一挑战,才能训练学生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将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参考文献:

第6篇:语言交际范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那么他们如何应对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呢?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学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法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如果在全体同学面前纠正一位腼腆同学的错误,也许他就永远不会再开口讲英语了。如果一位学生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批满了“×”,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并会对英语弃而不学。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容忍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因为语法上的错误而影响其进行正常交际。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一位被认为是称职的英语教师,除了读英语单词和课文外,无论何时何地都只会说汉语。她被认为是位称职教师,只是因为她能按照英语课本清楚地解释语法内容。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学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进行交际。

第7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字;非语言交际;身势语言;伴随动作

非语言交际手段大都应用在外语教学中,有许多人在教学手段中提及非语言交际,而且大多数还是在英语教学中,本文旨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非语言交际以及了解俄罗斯的非语言交际,在生活中予以帮助。

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如果没有语言,人们不能沟通,不能交流,人与人之间可能连感情都不能产生。文字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文字很多我们古老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来。但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等进行交流的时候,不只是说话,写字,看文字,还有各种的身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还有伴随动作,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动作的话,说出来的话往往显得单调,这表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而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不错,而且行为学家曾形象的比喻说:“手势是人的第二张嘴舌”美国的FBI电视剧中有很多关于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破案的案件,这表明对于肢体语言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日后走入职场面对各种状况。

一、各国的肢体语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的语言说话时所用的身势语言也是各有各自的特点的,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不好” 欧洲人要搭车时则是上下挥手;在日本小姆指是表示“妻子 ”的意思,大拇指是表示“丈夫”的意思,美国人挥手是表示再见的意思,但是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会朝着你走过来而不会离开。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好的”我同意的意思,在日本,这种手势是表示钱的意思,但是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经常伴随着咬紧牙齿,表示非常痛恶。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伴随动作是属于国际通用姿势,像鼓掌表示欢迎,举起手来表示礼貌,摆手在送别的时候表示再见,伸出舌头的时候表示一种惊讶,这些都是大多数国家常用的身势动作,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这是绝大部分的民族表达自己意向的方式,但是也是有例外的,美国人和巴西人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表示发疯。日本人把大拇指放在喉咙上表示被“炒了鱿鱼”。西方人手指指在胸前的时候是指自己,而东方人经常是指自己的鼻子。打招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际行为,西方人是用握手,拥抱,亲吻等方式来表达的,现在的中国几乎也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且握手现在基本上属于国际的打招呼的方式。

二、在中国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一)中国独特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将手心朝下并放在脖子上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如果一个人无意中将筷子饭碗里,再将饭送给中国人吃的时侯,中国人可能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在中国,是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里的。在中国的话跺脚表示气愤、恼怒、灰心悔恨。手心向下,四个手指同时向自己的方向弯曲几次的时候意思是叫别人过来。用伸直的食指指尖在自己脸颊旁轻划几下,这是中国人在半开玩笑的状态下表示丢人,没羞的意思。用两只手拿东西给客人或别人表示的意义是尊敬。打躬作揖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肢体语言,但是都是古代的时候比较常用,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会用到打躬作揖这个肢体语言了,打躬作揖具体说来有很多讲究,具体分为长辈啊,晚辈啊,左手右手都有讲究之类的,现在在过春节的时侯,晚辈向长辈拜年还常用作揖伴着问好来表示。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照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就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左手掌对右手拳或包或盖。右手拳左手掌是“吉拜”的意思,反过来,左手拳右手掌就是表示“凶拜”了,这是在作揖的时侯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

(二)已经演变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语言文化的变化之后,现在的人们已经偏向于西方的握手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简单大方还不失礼,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没有压力,所以现在已经都采用这种方式来打招呼了。被人砍头这种姿势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表示被老板炒鱿鱼的意思了。

三、在俄罗斯使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Всплеснуть руками 两手举起轻轻一拍表示喜悦惊讶惋惜困惑等。Развести и руками 两手一摊表示莫名其妙、惊讶、惋惜、困惑等,这一手势常同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这两个动作同时出现。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груди(и слегка наклонить голову)一手按胸(微微点头)表示请原谅、对不起,致以歉意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к щеке一手按颊,表示难为情、惭愧、不好意思等。Прижать руку скобкой сколо рта一手呈括号状放在嘴边,表示保守秘密、说悄悄话等。Постучатъ по столу敲敲桌子表示所指的人是傻瓜。покрутитъ палъцем у виска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下,表示所指的人脑子有毛病,是疯子、神经病。постукивать польцами по лбу用手指敲脑门表示紧张思考,回忆某事等。хлопнуть себя по лбу用手拍一下额头,表示终于想出来了。щелкнуть пальцами打榧子,表示称赞、满意、惊奇等。почесать в затылке搔后脑勺,表示为难、难办。бить(ударить) хлопать по рукам击掌,表示谈妥、商定、成交。махнуть рукой 把手一挥,表示不再注意、不再关心,失望等。показать куким握拳,把大拇指从食指和中指间伸出,表示嘲弄、蔑视、轻视对方。пожать плечами双肩一耸,表示不理解,莫名其妙、惊讶、没有办法等。би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表示友好亲昵。потирать ладони捂掌,表示满意。щелкать языком咋舌,表示羡慕。Крякать嘴里发出咯咯声表示满意。крутить носом缩起鼻子,表示不满、藐视、不同意,坚持己见之意。стучать по столу дереву敲桌子(木头)表示消灾,不让倒霉的事发生。плевать через левое плечо往左肩后吐唾沫,并伴随呸呸的声音,表示消灾,不让倒霉的事发生。сыт по горло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прпложить палец и лбу или к голове把手指放在太阳穴或头部,指的是高度评价一个人的智商прпжимать палец к губам把手指放在嘴唇的手势意思是请安静。

四、在交际方面中俄有什么异同

在中国,吃饭后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意思是我吃饱了。但是在俄罗斯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中国人用食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几圈,表示动脑筋,有点类似于西方的表达动脑筋的方式。在俄罗斯呢,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圈,表示所指的人脑子有问题,是神经病。用手指敲脑门表示紧张思考,回忆某事等。在我国伸舌头或者吐舌头有表示调皮、害羞、惊讶、不好意思等很多意思。俄罗斯咋舌,表示羡慕,嘴里发出咯咯声表示满意。竖起小指表示“差,坏,不好”的意思, 伸出小指并向下表示鄙视的意思,这个姿势在中国和俄罗斯都是表示一样的意思。

人们用语言交际的同时更是处于身势语言等各种伴随动作的范围之中。有些时候我们如果离开这些伴随的动作的话,语言的交际很可能发生问题以及产生误会。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各国的语言的伴随动作,这样我们出门在外的时候才不会闹出笑话,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日本人问一个从美国来的旅客,机场有没有给提供行李车的服务。美国旅客想告诉他,机场有这种服务,而且还是免费的。于是他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表示OK的手势回答他。然而这样的手势对日本人来说,意思是表示钱,因此,日本人觉得行李车的服务肯定是收钱的。而这时,旁边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这一幕,于是认为美国人在对日本人说“他是一个卑鄙的小偷”,应该小心点,要不杀死他。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平常说话也是有很多表情和动作的,尤其是说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更是需要依靠大量的身势语言以及伴随动作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人们的种种心理通过千姿百态的手势体现出来,有时姿势甚至比言语更能传达说话者的心思。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语言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补充作用。有些时候,身势语言,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际的伴随动作才更能体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所以本文通过各国以及中俄非语言交际的简单分析帮助了解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7.

[2]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一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89.

[5]赵红娟.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J].西安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第8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模糊性;模糊语言;言语交际

人们意识到语言的模糊性并对其进行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例如,老子《道德经》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易经》的“无极而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这里的“道、名、天、地、阴、阳、性、无极、太极”等都是相当模糊的概念,这三部经典对其所作阐释也是相当模糊的,然而却是极富哲理发人深思的。

关于模糊一词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不分明,不清楚;二、混淆。模糊(fuzzy)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其实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

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或文学用语中,较多的使用模糊语言。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受到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制约。在一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如果一味追求用定量或定性的词句来表达,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有时甚至会使语言枯燥、生硬,影响交际的实现。那么,何时要精确,何时又要模糊,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尺度,制定一种标准,什么样的精确超出必要,什么样的模糊可以容忍呢。“合作原则”能够承担此任。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具体说,“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着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一、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的模糊形式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普遍性,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这里所说的语言的模糊性就是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人工语言例如机器语言、计算机语言与自然语言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不具备模糊性。“自然语言的单位及其组合,语言的范畴和现象,语言的形式和规则等本身,在不少得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蔡富有《语言学的模糊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语言研究》)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不仅存在于语义之中,而且存在于语音、语法,也存在于人类语言活动之中,语用之中。换言之,整个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都具有模糊性。来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这块面太硬啦!”到底怎么个硬法,“硬钢”挺硬,硬玉、硬水、硬橡皮、硬面儿饽饽,都硬。可是硬跟硬还不一样。可见光说“硬”是不精确的,不精确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要精确也行,矿物学家就用“摩斯硬度标”来表示矿物的硬度,但是咱们平常用不着它.此外像“好”“坏”“美”“丑”“有风度”“上岁数”都是模糊性的。咱们平时说话离不开语言的模糊性。沙夫说:“完全消除语词的模糊性,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贫乏得多。”

二、语言模糊性的语用价值

1.模糊语言可以增加文学语言的生动性

没有模糊语言就没有文学。模糊语言可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使文学作品富有强大的生命力,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草原上奔驰。”这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对山野寂静的夜晚的描写,用了两对相反意义的形容词和两个比喻句,这种模糊的写法,恰恰写出了寂静山野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声音,使读者有个确切的想象。又如:战国时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邻家女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个女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这一切从语言文字上无从得知,只留下人们无尽的遐想。

2.模糊语言可以增加交际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归根结底是为交际服务的。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所以说话者要尽可能地使听话者最大限度的理解他的意思,而听话者也要用心捕捉对方话语中的重要信息,同时要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常识去填补语义空白,以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并做出反应。

例如:“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是1972年总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在这时十分成功的运用了模糊的语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意不给点破,既坚持了我国的严正立场,又不失外交的礼仪,有礼有节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大方,得体,若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则整个宴会的气氛就会被破坏。

3.模糊语言可增强话语的风趣、幽默和礼貌性

际中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把话语说得更加委婉和礼貌。上面所提到的美国哲学家Grice的会话应遵守的“合作原则”,在许多场合我们并没有遵守,甚至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这一条或那一条原则。究其原因,这是说话人为适应环境,尊重对方而采取的一种礼貌策略。生活中,我们常被别人问及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此时,如果遵守“合作原则”,做出真实、全面的回答,实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可是要是不回答,又会有损对方的面子,伤害双方的感情,所以人们在这种时候常常使用模糊语言以增强话语的幽默及礼貌性。例如:一个青年和其未婚妻及未来的岳母泛舟湖上,老人突然发问:“要是我和女儿同时落入水中,你会先救哪一个?”这个青年机智地回答:“我将救起未来的母亲。”母女俩起初一愣,然后会心的开怀笑了起来。像这种“两难”的发问回答不好,场面会很尴尬。用模糊语言轻松回答,皆大欢喜。

三、形成中的模糊语言学及其发展前景

认识模糊语言现象的客观性,有意识地运用模糊语言,并非为了把自然语言都变成模糊概念,而是为了把对语言的认识开拓到人们所忽视和没有给与正确认识的领域。研究和探讨语言模糊现象,是语言学研究深入发展的表现,是一件颇有价值的事情。

然而,迄今为止,模糊语言学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对模糊词语的研究,还停留在模糊语义和模糊修辞的研究阶段,对语音、语法的模糊性,以及对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的研究涉及不多不深,而对模糊语言学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研究,更是薄弱。换言之,模糊语言学处于形成期或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显然加强这方面研究,应是模糊语言学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主攻方向。模糊语言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完全取决于这方面的重大性进展和根本性突破。

【参考文献】

[1]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1988(1).

第9篇:语言交际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知识;技能;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58.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7-01

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熟悉到位不到位,处理的公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指一个人把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可以统称为语言知识。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一 语言知识的构成因素

广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和语用学知识。第二语言教学只熟悉到语言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交际情景中的话语,即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理解和产生”。

1.语言要素 。

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是组成语言的要素。索绪尔把“语言”区别为“语言”和“言语”,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系统,而把“言语”看作这种抽象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着的,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其表现形式——“言语”。由于“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把握语言,固然我们常用“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实际上语言教学要从言语着手,以言语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这就涉及到了“言语要素”,言语要素指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在语音方面,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声调、一个个的词、词组、句子的重音和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词的语音、词的意义、词的用法;在语法方面,就是词与词怎样组合,靠什么组合,其先后顺序如何,句子与句子怎样联结,段落之间怎样联结等等。

语言要素是抽象的,言语要素是具体的,是活生生的,是语言要素的具体体现,我们说话时所发的音,所用的词语,所说的句子或话语都是言语要素。

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知识、规则起什么作用,这是值得进一步熟悉的题目。学会了一种语言的规则是不是就把握了这种语言呢?实践证实并非如此。由于语言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操练规则只是学会了怎样做的知识,并不代表会做。把握语言的标志是学习者能否用这种语言交际,即听懂别人的话,说出你想说的话。懂得语言规则能帮助我们少出错误,说出正确的句子。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则并不代表符合语义、得体。因此,语法知识、语法规则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而要在言语中学习,为交际服务。

2.语言知识 。

语用涉及到交际双方及其交际意图,语境和施、受行为等方面的因素。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既有形式的一面,又有功能的一面。语言形式指语言的结构体系,语言功能指语言在使用中的表意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存在着多重性关系。 课堂教学与自然习得不同,自然习得中语法规则的习得是伴随相应的语用规则而习得的;而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语言要素的学习和语用规则的把握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语法规则固然必要,但是一进入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其交际能力就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 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及其相互作用

1.言语技能。

言语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言语技能在语言教学中介于语言要素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个中间环节。语法翻译法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它只选择了语言要素中的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局限性不问可知;而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自觉对比法也只考虑到了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使其教学到此为止,没有提升到交际能力的高度,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在汉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言语技能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误解,以为学会了听、说、读、写,就是学会了交际。由于熟悉上的误区,也就使得教学停留在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水平上。功能法以为,“语言教学的单位不是以往各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单词、词组或孤立的句子或一、二句对话及其组成的课文——文段,而是话语。文段呈现语言形式,而话语才是为实现交际目的服务的”。功能法还以为,“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只能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不能培养交际能力”。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等同,言语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要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才能获得。交际能力中应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要选择在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交际技能的形式要求在语言课上把留意力放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上,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时,力求做到交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