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精选(九篇)

保护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

第2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科研管理方法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发展。所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新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这对于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加快农村经济进步以及健全农产品保护法律法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

1. 1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享有的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使用的标志等而依法产生的民事权利。

所谓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对自己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农业文学产权,即关于农业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一种权利。二是农业工业产权,是指农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农业专利权和商标权。三是植物新品种权。这是一种旨在保护育种者权益的法规,其核心内容是育种者育成的品种被别人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这个品种的培育者交纳一定的费用。

1. 2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网络化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三层含义:首先,知识产权成果放在首位,必须具有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成果;其次,突出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强调科技融人经济的技术经济过程,即通过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促进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以上三层意思,对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来说缺一不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也反映了农业、科技、产业化三个要素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2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浅析

2. 1现状概述

首先,随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逐步进展,农业知识产权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以植物新品种申请为例,截至2005年,我国植物新品种申请总量已经达到了2 996件,品种权申请年均增长50%以上,申请地区由1999年的17个扩大到2005年的30个,同时,国内企业和个人申请量也在不同程度有所上升,总量已达到1 113件。年申请数量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10名。

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先进成果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业技术产权的转让实施率较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30%--40%,农业专利技术实施率为20%,这与我国专利总体转化率不足一成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2. 2制约因素浅析

(1)内部制约因素

①农民文化素质低,影响农业技术的产业化。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民认识不到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愿意采用新技术,其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农业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②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较高。由于受白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致使广大农户不敢轻易接受、试用新的农业技术成果。现阶段,我国农户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

③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忽视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严峻考验,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差,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

④农业企业产业链条短,企业产品单一化严重。农业企业普遍产业链条较短,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只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农业企业才是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体,主体的缺失必然阻碍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国家层面上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水平。

(2)外部制约因素

①农业科研管理方法不利于农业专利保护。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与现实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科研管理方法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农业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

②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两者难以兼顾。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全是一种偏重推广的价值引导方向,这使得许多农业科研工作人员陷人农业技术推广和保护的两难境地,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申请。

③无法控制农民侵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同,很多情况下侵权者是居住分散、尚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导致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从道德上不愿将侵权案件诉诸法律。

④缺乏资金及自主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目前还非常紧缺,更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进行规模性的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目前只有极少数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此项融资便利。

⑤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缺少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展示的平台。农业本身作为一种弱势产业,其收益相当微弱,所以涉及到农业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体系不健全。其次,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成果评估的一套详细标准,因而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从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交易。

3促进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对策与建议

3. 1优化内部环境

(1)增加农民收人,扩大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2)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使用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比较切实可行的有两种途径:

①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

由当地政府以及职业技术院校联手,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比较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动向。

②充分发挥示范农户的带头作用

鉴于一些农户思想保守、不愿学习新知识、不敢采用新技术的现实,可以先组织一批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愿意接受新技术的农民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并采取优惠的价格资助他们采用农业高新技术,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周围的农民。

3.2优化外部环境

(1)完善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利用专利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保护育种成果;利用商标法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利用合同法和反不正当法保护科研成果;建立健全各项推广法规政策,为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工作保驾护航。

(2)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和完善示范园区的建没。由政府牵头,建立为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园区。

(3)促进农业科技技术体系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健全县级技术推广中心;科研单位要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4)农业知识产权在抵御风险方面的资金支持。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提供贷款支持;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基金,扶持农业科研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开发。

4涉农知识产权产业化模式探索

4. 1涉农专利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专利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双驱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所谓的“直线双驱互动型”就是指,以促进农业专利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农业专利权人与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在实现技术和资本对接以后,双方能够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深人合作,如技术指导,联合攻关等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机构将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农业专利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农业专利的转让形式和转让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其三,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与专利权人共同进行专利技术产品开发;最后,农业专利技术产品成熟,适合市场化的条件,达到农业专利产业化的目的。

4. 2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市场导向型”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植物新品种的育种人,在取得品种权的条件下,无论育种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完全可以自己去进行品种繁育,进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植物新品种权人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买受人,经过买受人对该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从而实现产业化;或者是项目投资人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了品种权人,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开发的意向,从而实现对植物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通过“中介机构”的品种权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帮助其寻找有合作意向的买受人,通过买受人的资本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实现新品种产业化的目的。

4. 3涉农商标产业化新型模式

结合我国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现状,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提出“直线互动型”模式。其结构如图3。

涉农商标不像涉农专利技术那样,在进行技术对接以后,还有一个较长的产品开发过程,其可以直接被买受人使用,因而提出“直线互动型”。所谓“直线互动型”是指以促进涉农商标产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心和纽带,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经过双方的谈判,从而达到涉农商标产业化的目的。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中介服务结构将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联结在一起;其二,涉农商标权人和买受人(意向买受人)双方就涉农商标的转让形式和价格进行谈判和磋商;最后,达成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协议,买受人(合法使用者)将涉农商标进行产业化使用。

4. 4地理标志产业化新型模式

第3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修船企业;专利技术;核心竞争力

自二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航运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给国内的修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在这十五年中,我国船舶行业在修造船总量、改造船总量、外轮总量各项指标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上均实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伴随着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曾经欣欣向荣的国际航运市场也不复往日辉煌的景象,许多修船企业在这异常凛冽的经济寒风中步履蹒跚,乃至破产倒闭。近年以来,除了因油价走低而“因祸得福”的油轮市场以外,航运市场大多萎靡不振,BDI指数长期徘徊于历史低位。在这愈发残酷的航运市场大环境之下,如何“苦练内功”,提高修船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众多因素之中,修船企业对于自身开发和改造的技术,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绝对是重中之重,掌握了技术就等于获得了第一生产力。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技术改造进程,普遍遵循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即在引进国外成熟专利技术的同时,坚持并持续研发自身具有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武装和保护自己,已经成为修船企业在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一、我国船舶技术引进及专利申请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式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一的船队规模,但是船舶修造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被一些航运强国(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所垄断,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始终停滞不前。由于我国目前占据的主要是低附加值船舶市场,也存在比较突出的行业结构性矛盾,形成低端船修造产能严重过剩,而高附加值船舶设施和能力不足的困境。同时,我国修造船企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新船型开和设计方面鲜有突破。一方面,我国目前能够自主研发的船型,基本都是建造技术十分成熟的普通船型,而高技术及高附加值船型,诸如超大型LNG和LPG船、VLGC、18000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和豪华邮轮等,由于设计水平还略显稚嫩,一般只能从国外设计机构获取建造方案。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附加值型船舶上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辅机、增压器、冷却器、电子仪器等大都需要从国外专业厂家引进。

以往,国内有几家修造船企曾特地向日韩知名船厂“取经”,聘请对方管理层人员来华交授经验,建立合资船厂(如大连STX、南通中远川崎等),同时派遣大批技术人员赴对方船厂吸取经验,并引进了LPG和LNG船等多项先进的船舶设计,这些大胆的尝试都成功使得我国船舶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发展成就。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部分船企在修造船技术引进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盲目性,一味地追求最先进和最好,而忽视了这一技术对于企业的适用性,这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浪费和经济损失。

2015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共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3.9万件,占90.9%;非职务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占9.1%。根据2013年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的统计,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占全国专利申请量28.1%,其中发明专利同比增长5.5%。由此可见,船舶装备制造业通过利用经济形势的倒逼机制,正在逐步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等转型升级之路。同时,这份报告也显示,在我国船舶行业的专利申请人中,个人、修造船企、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专利申请人的比例大约是5:3:2。修造船企的专利申请仅仅占到总数的三成左右,说明船舶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在国内专利的申请上,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分别占到约四成和六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部分修造船企的知识产权意识仍然有待提高,专利技术水平相较于国外同等行业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合理运用知识产权来服务企业,力争避免专利纠纷及经济损失等问题的认识不够透彻。

二、我国对专利权保护和技术引进的相关法律

我国专利法的第一条即明确其立法宗旨:“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专利权领域的介入,以使得在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公权力在专利权的保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干预。

企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和引进后的技术创新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引进所得的独家技术、创造所得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所得的新产品,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引进后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也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创新的成果产品化后投入市场之时,辅以合理的商标战略,就能够通过商标法予以保护。一言以蔽之,船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方面面,迫切需要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有力保护。

三、修船企业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若干策略

1. 企业商业秘密的定位

一般而言,修造船企在引进特定的国外专利技术时,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国际规定和法则,进而对该技术进行专业性评估,这其中包括调查与检验专利的有效性,适用时间的有效性以及适用范围的有效性等;在完成关键的初评之后,接下来必须做的是是关于引进专利的成本核算,诸如裁剪商业谈判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专利引进后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等。对于那些成熟的专利,船厂必须按照合同协定支付专利使用费,这既是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体现,更是对于企业自身的保护,有效地规避了专利引进的风险;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修造船企应当尽快根据法律法规申请专利。一旦申请成功,专利技术必须公开,这里便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如何准确定位并保护船厂的“商业秘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对于修造船企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发掘和储备,而这些人才运用大量智力活动制作的相关图纸和工艺,就是船厂最核心的“商业秘密”。判断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能否成为有价值的“商业秘密”,须运用商业性、秘密性、实用性和保密性四大准则进行判断。

2. 技术保密措施的制定

修造船企在决定了一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成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之后,必须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技术保密措施,以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完整性。首先,修造船企应当订立合理的保密合同。保密合同一般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条款:善意保密条款,泄密报告条款以及救济补偿条款。保密合同的订立必须做到普适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在影响范围上必须覆盖本企业的所有人员,对于那些掌握重要商业机密,为企业发展带来显著竞争力的关键岗位员工,应当签订额外且有效的保密协议。其次,修造船企应当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素质培训,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条例。通过向企业员工传授商业秘密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企业秘密等必要知识,修造船企不仅能够优化内部控制,也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而技术管理条例的制订及执行,为企业员工泄密和侵权等失职行为提供明确的准则。再者,修造船企必须在技术研发部门内设立专职的管理岗位,赋予该岗位员工管理涉及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事务的实权,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体系不受侵害。

以中海工业(上海长兴)有限公司为例,企业已经承接过的“振华7#”与“托斯忠诚”改造船工程,以及地中海集装箱船球鼻艏改造工程,除去已有的设计院退审图纸以外,还有公司技术部门为这些工程项目单独做的生产设计及工艺改进,这些理所应当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机密,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保密措施加以保护,其执行对象包括技术工艺部、事业部、内协工程部以及商务部四大部门,涉及到项目总主管、营销代表、工艺员、质检员等等关键岗位。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节点来划分,技术工艺部属于前期管理目标,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属于中期管理目标,而商务部则是后期管理目标。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其控制风险也大相径庭,技术工艺部由于职责构成相对简单,管理控制风险相对最低,商务部则其次,而事业部和内协工程部的总管和主管由于职责需要,需要做到内外沟通的协调和平衡,因此控制风险最高,管理难度也最大。

第4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㈠护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注册护士6121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护理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专科以上学历占25%,中专学历占65%。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辛勤工作、勤勉敬业、锐意进取,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护理服务理念明显转变,工作内涵得到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我市从1997年起在区县以上医院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基本实现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坚持实施“三基三严”为重点的护理人员素质训练,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以及突发事件病人的抢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推动了护理学科发展,护理服务不断向社区、家庭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得到发展。

㈢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护士执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实施护士执业准入制度,连续11年共计11000余人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有5500余人获得执业护士资格,并及时进行了执业注册和再次注册,定期对达不到规定教育学分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依法执业。多数医院建立了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垂直管理体系和护理质量控制及评价,制定了完善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及考试考核,保证了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㈣医院感染监控有力,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成立了市医疗质量监控委员会和市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自2004年7月1日起对全市区县以上50个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目前博山、周村等区县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全部进行了集中处置。制定了《市护理质量考核实施细则》、《市医院感染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市医疗废物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定期组织专家对全市区县以上医疗单位的护理质量、医院感染、医疗废物处置等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发督办单,限期进行整改,杜绝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㈤学术竞技活动开展活跃,“白衣天使”风采得到展现。

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和技术水平,2005年与市妇联、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全市护理操作技能大比武,经层层选拔,有42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决赛,其中7人获得技术标兵,35人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在重大疫情面前,广大护理工作者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展现了新时期白衣天使的风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心肺复苏和心脏紧急救治、抗生素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等各类技术骨干培训班16期,15000余人次参加了学习和培训,有160余人次和50余个单位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备不能满足病人护理需求。不少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0.4。有的医院为降低护理人力成本,以临时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形成了医院内一支同工不同酬的特殊队伍,影响了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有的医院对人才缺乏合理使用,未能科学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有新的提高。二是部分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相当一部分医院对护理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将护理的人力成本和必要的物质成本一减再减,我市医护之比低于卫生部1:2的规定,护理管理体制未理顺,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未完全落实。三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落实欠佳。临床护理服务存在着不主动、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护理工作尚未完全做到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存在差距。四是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护理管理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切实抓管理、抓质量。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滞后。五是护理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不清晰,办学质量不高,缺乏系统规范的护士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规划,缺乏对专科护理岗位和护理管理岗位护士规范化培训。

二、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我市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切实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适应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我市护理事业2006-2010年发展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法加强护士执业监督管理,规范护士执业行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实现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深化整体护理的内涵,巩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探索发展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教育,以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规划目标和要求如下:

㈠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

1、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数量。根据不同病区、不同病种以及病区的实际开放床位数、床位使用率、护理工作量等要素测算,合理配备护士。总床护比达1:0.7,普通病区病房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1:0.5,至少达1:0.4;重点科室应达到1:0.5—0.7(设定条件为全院床位使用率85-95%),重症监护单元(ICU、CCU、NICU等)为1:2.5—3(设定条件为床位使用率75—85%或使用有创呼吸机治疗病人不超过40%的情况下),手术台与手术室护士之比为1:3。到2009年底,三级综合医院的编制护士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所有医院编制护士均要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人力资源指标纳入医院综合评审及质量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医院评审的一票否决性指标,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短缺的状况,切实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

2.科学统筹护士人力资源。根据《省综合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和《省各级护理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职责》,做到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职责明确,履行到位,执行有力。对医院现有护理岗位进行调整。脱离护理岗位的人员不得占用护士编制,不得按护士序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享受护士待遇。到2008年底二级以上医院非护理岗位占编护士数为零。职称晋升中,应优先考虑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在医院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即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进行护士配置,对护士实行按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分层次上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加强护工规范化管理。护工是在护士长和注册护士的指导下,对病人实施生活护理的人员,不属于护理技术人员。建立护工队伍,是规范病房管理,满足病人生活护理需求的重要措施。各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工,普通病区床位与护工之比为1:0.1-0.2,重症监护单元为1:0.3-0.5,其他岗位可根据需要适当配备。依据省护工培训标准,建立护工培训持证上岗制度。护工由护理部统一管理,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护工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医院要制订护工服务规范、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生活护理质量。要严格界定护工岗位职责,护工不能从事护理技术性操作及对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严禁以护工代替护士从事护理工作。

4.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其中三级医院不低于6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㈡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各项护理工作之中。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模式,从维护病人权益和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调动积极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护理服务,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努力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善护理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

依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省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基本标准(试行)》、《省中医医院中医护理评审标准》及《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细则(试行)》,积极开展评价工作。探索建立护理服务内容公示制度,在有条件的医院试行分级护理挂牌服务,建立有效的护理服务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有效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使“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模式真正落到实处。到2008年,我市85%的二、三级医院护理服务要达到标准要求;2010年,我市100%的二、三级医院护理服务要达到标准要求,基础护理合格率要达到98%、分级护理合格率要达到95%、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率要达到9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要达到100%。

㈢培养临床专业护士,充分发挥护理专家作用。

专业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建立专业护士制度是提升护理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发展专业护士是护理专业发展的方向,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级护理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年内我市将优先在重症监护(ICU、CCU等)、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病、器官移植、急诊急救、精神病、产科、手术室护理等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养工作。2007年,依据省专业护士岗位培训管理规定,启动专业护士培训工作,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到2009年,全市专业护士总量要达到100人以上,60%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要配备有专业护士;到2010年,全市80%以上二级以上医院要配有专业护士。对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护士,通过两年护理实践和一定时间的定向国外进修等多种方式,着手培养一批我市的临床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打造护理品牌。

㈣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实施岗位培训制度。

1.完善护理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医院要处理好护理垂直领导与院科两级负责制之间的关系。护理部要作为医院独立的职能部门,主导护理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的管理,使之成为责权统一、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的组织保障。根据卫生部1986年《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规定,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到2010年,500张床位以上的三级医院要配有护理专职副院长,300张床位以上的二级医院配有专职护理副院长的要达到50%以上。护理部正、副主任(总护士长、副总护士长)及工作人员要到位。

2.建立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组织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参加全国及全省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到2010年,100%的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完成岗位培训,80%的护理管理人员完成省内培训工作。

㈤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1.严格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合理配备社区护理人员,促进社区护理的同步发展。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具有相关临床工作经验,通过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全科医学护理知识与技能岗位培训,并经全省统一考试合格。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可根据国家有关职称晋升的规定,申报相应的护理技术职称。

2.规范社区护理服务行为。根据卫生部社区护理技术服务项目目录,制定社区护理技术服务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3.提高社区护士队伍业务素质。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护理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优势,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4.加强社区护理质量评估。以居民对护理服务满意率、投诉率、社区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为重点,建立社区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考核和监督。

㈥调整护理教育结构,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

1.合理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压缩护理中专教育规模,到2010年,把护理中专招生规模控制在招生总数的30%-40%;大力发展护理专科教育,达到40-50%;争取增加护理本科教育。

2.适度增加男性护生招生比例。转变观念,发挥性别优势,在急诊急救、精神科、男性科、手术室护理等工作岗位上充实男性护士。

3.加快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精神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面,注重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㈦加强聘任制护士管理,确保护理服务质量。

1.严把聘任入口。要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考试考核,择优录用已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并实行试用期制度。

2.规范聘用手续。护士录用后,要按照《劳动法》、《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人事,并按时交纳社会保障费用。同时,受聘人员应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争取到2010年达到同工同酬,允许其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及行政职务任职资格,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加强聘用后管理。对聘任制护士的教育、培养、管理,要与在编护士同等对待;要严格“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健全奖惩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充分调动聘任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

㈧大力发展中医护理,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㈨合理安置大龄护理人员,注意发挥大龄护理人员的积极作用。

1.在护理部设督导组,安排具有副高以上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从事质量控制和督导工作。

2.在特殊部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设一定数量的护理专家岗位,如设立护理专科门诊、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等,发挥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㈩加强护理领域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市护理事业发展。

不断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护理科研管理机制,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护理科研项目和护理科研专项经费,造就一批中青年科研人才,加大对科研能力和论文书写能力的培训力度,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到2010年,全面提高我市护理科研的数量和质量。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护理工作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护理工作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关心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护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发展建设好临床护士队伍,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要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高,推动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协调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诊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适应。区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配齐配好护理专(兼)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分管院长或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参加护理管理培训班,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各级医院要把护理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和总体计划,继续加强和完善护理部的职能作用。未设立专职护理副院长的医院,主管院长要至少每季度一次定期听取护理工作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规划》实施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并进行责任追究。

㈡落实政策,完善措施。

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确保病房床护比、医护比达到要求。要科学调整并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坚持护理人员不得从事非护理工作,对在编不在岗护士不予注册,限期清理。制定职称晋升倾斜政策,促进护理人员分层次上岗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护理科研投入,努力营造鼓励优秀护理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要完善辅助支持系统,药、技、后勤等做到下收下送,减轻护士承担的非护理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医院要积极筹建静脉用药物配制中心,减少临床护士用于配置静脉输液药物的时间。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保证把有限的护士人力及工作时间用在对病人的直接护理上,提高护理措施落实率。

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活动,努力创建规范化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示范岗。

各医院要坚持“以人为本,护理先行”,进一步深化护理改革,规范护理管理,改进护理工作,引导护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为病人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氛围,提供优质、全面无缝隙护理服务,努力实现护患关系零距离,护理质量零差错,护理技术零缺陷,护理服务零投诉的目标要求,全力打造市护理品牌,为创建平安医院做出积极贡献。

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各医院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技术水平。三级医院在《规划》的落实上要为我市医疗机构作出表率,发挥示范。各及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单位在组织实施《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

第5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我国涉粮知识产权的立法状况

(一)生物技术方面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需要法律的有效保护。我国于1980年3月加入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3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出于谨慎考虑,我国目前《专利法》中明确将动植物品种排除在专利法之外,但赋予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新方法符合《专利法》规定的申请条件的,可获得专利保护。我国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

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规主要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13年修订)以及与其相关的两个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在我国,关于保护植物新品种的条例颁布时间虽然较晚,但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在协调农民权益与育种者权利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及劳动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涉农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及保护模式,2000年7月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三)地理标志方面

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首次以法律性文件明确了我国通过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2001年10月,第二次修改后的《商标法》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对地理标志的概念及保护方式做了明确规定,随后国务院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我国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予以保护。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并实施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部门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保护原产地标记所有者权益颁布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这一部门规章及其配套实施办法。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接受地理标志产品申请和认定,这是在借鉴与总结原有两个规章的基础上制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一大进步。2007年12月25日,农业部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开创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先后制定了18个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目前,在法律层面,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实行双重保护制度,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商标法保护。而在管理机构上,我国共有3种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管理、保护的模式:首先,商标法方面的保护,主要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时,严格保护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来实现;其次,对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则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对注册地理标志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来实现;最后,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的保护,主要通过农业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及保护来实现。三者层层递进,法律逻辑严谨,使我国关于地理标志的双重保护制度发挥到极致。

二、我国涉粮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一)涉粮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产品品质、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国际农业竞争、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农业市场主体弱小,研发投入有限,难以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劣于发达国家。以我国水稻技术为例,我国转基因水稻品系主要技术等均受控于国外专利,因此一旦转基因水稻被商业化就有可能无法控制种子价格上涨,我国农民将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的困境。同时,作为转基因作物,其在不断推广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及相关动植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这种不可避免的危害剥夺了农民和消费者选择传统品种的权利,最终导致国家农业技术被发达国家控制的程度越来越高。

(二)立法层次低,体制不完善

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缺乏系统化、权威性并相对完整的法律法规。与转基因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中。这些法规并无太强的针对性,甚至其中有些规范性文件并非为保护生物技术的专门规定。且这些规范性的保护文件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部门规章,效力等级不高,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而国外多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专业化保护,因此,我国亟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保护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权威性法律。

(三)管理机制不完备,安全准入无保证

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农业知识产权经营机构,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涉粮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任何高新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农业技术也不例外。审慎之举是在任何农业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应首先确定其是否会影响人的健康,是否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某项技术还未证实其安全性之前,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安全评估,对其市场准入进行全方位、科学化的审查与实验,获得可靠的安全性结果后方能逐步扩大生产。

(四)管理体制混乱,分工不明确

缺乏健全的保护涉粮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当前在管理涉粮知识产权过程中,普遍存在行业垄断、区域壁垒、部门冗杂、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涉粮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经常出现国外的个人或组织借来华参观、考察、学术交流之机,将国内一些物种资源甚至某些领先国际并已经成熟的涉农科技成果擅自偷运出境的丑闻。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科研人员为谋取私利甚至将职务发明转卖给其他企业。所有权单位往往因诉讼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不得不接受相关损失,从而导致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对申请专利或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三、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减少确权纠纷环节方案――确立“两委”的准司法性质

此处所述“确权”,包括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对专利、商标等申请的受理、审查阶段的确权及因权利冲突或侵权纠纷所引起的对权利有效性的再次认定。确权环节过多、周期过长,不仅影响权利安定性,而且容易造成行政资源与司法资源浪费,影响涉粮技术的移转和扩散。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和简化专利权及商标权的确权程序,最为直接的方式是确立“两委”的准司法机构地位,以衔接行政管理机构与司法机关关系。在我国现行的“两审终审”司法审判制度下,将“两委”定位为准司法机构,是简化专利和商标确权程序、避免循环诉讼的有效方式。

(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管理机构集中化、专业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部门冗杂、重叠执法、管理不统一所造成的诸多弊端,不仅使政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受损,也使市场主体在寻求保护时无所适从,因此,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实有必要。可考虑建立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体制,以理顺各级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的关系,减少行政管理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同时,应建立政治、经济、科技、知识产权和有关行业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切实解决目前科技投入分散、分割、重复投资、重复立项等问题。

第二,建立涉粮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机制。一项事业取得成功或者一个组织要实现持续健康运转的必备条件是充分、及时地信息交流,而政府部门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汇总、筛选、加工和交换者之一,在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涉粮知识产权信息共享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我国政府应通过积极推动和引导,在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有特色的专利专题数据库。同时,对商业性组织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给予指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专利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提高公众利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专利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

(三)导向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

第一,加强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的自我管理能力。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新区管委会要在职能范围内,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动性,使其自身加强知识产权自我管理意识,减少不必要的侵权与诉讼案件发生,从源头保护涉粮技术。从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方案制定、成果保护到技术转让等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

第6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一、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应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方针。通过近几年对生态环保类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实践人员访谈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得出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城市规划部门、生态示范区、环境监测站、环境监理站、森林公园等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环境规划、排污管理、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征费、使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能从事城市管理规划、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培养为本位,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这一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技能特点和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1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行业共建一个平台,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三个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行业标准、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培养过程三个阶段(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即:

三个阶段能力细化分项基本技能培养文字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查询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专业技能培养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评价能力、生态环境规划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培养3 满足行业需求,服从岗位设置,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秉承“专业服务行业、课程服从岗位、内容符合要求、教学切合实际”的理念,通过对环保行业职业岗位设置和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调查分析,根据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结合职业标准,对应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和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下图所示。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据,深入开展专业调研,聘请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开发。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完成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项任务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并综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规范的相关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实施项目引导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通过专业任务开发,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及专业群的技术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等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任务的开发、技能培训等工作。与森工环境监测站合作,承担部分森工林区环境调查任务项目,通过任务开发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中来,项目内容即实训内容,在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团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保证团队发展目标的实现。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2010年9月,为推进森工系统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力度,经森工总局和省环保局与我们学院共同研究决定,双方合作共建“森工环境监测与指导工作站”,从而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自2010年起,双方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锅炉烟尘(污染源)监测、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亚布力名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下辖23个林业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水样采集技术规范教学,迎春林业局污水处理厂及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2011~2012集中供热锅炉改扩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监测工作。每一批学生参加监测前黑龙江省森工环境监测站都要结合实际的监测项目作培训。通过培训,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地表水、地下水)从监测点位的布置、采样器的使用、样器容器的洗涤、样品的保存、运输等。监测点位布置原则、气候条件影响因子、采样器具的操作使用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教学,教学中工作,让学生能学用结合。

五、加强监督评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加强监督和评估,设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以及学生教学信息站等质量监控机构,监控对象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效果,同时确立了监控的关键点,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以及教学输出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1.监控方法

一是实施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校外专家等多层级听课制度,听课要求明确;二是根据学院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实训基地等专项评估;三是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如督导评教、教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评教、聘请企业专家评教等;五是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多途径及时采集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除了学生网上测评、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以外,还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室日记、教学信箱,以及教学工作QQ群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平台来交流和收集教学信息;六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抽样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情况,采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今后培养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调整课程设置。

2.教学质量评价形式

(1)学生评教

问卷测评:根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问卷。问卷可以由督导听课时随堂进行发放,也可以在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时集中发放。随堂发放的问卷往往采集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座谈会上发放的问卷,则是采集学生对该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意见。问卷回收后均经统计和分析处理,反馈至相关教师或部门,要求及时整改,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座谈会评教:每一学期,面向所有班级至少组织一次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可以结合教学检查工作进行,每班至少要有2 名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解答学生疑问,同时倾听学生对学期教学工作的意见,如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意见由教学秘书整理归类后及时分解反馈至相关教师和部门,督促改进。

(2)教师自评

结合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任课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求对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进行书面分析总结。分析材料经教研室认定后交系部存入教师业务档案。

(3)教师互评

教师互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教研室或系部组织公开教学活动,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二是由教研室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开展交流和互评。第一种方式为主要方式,特征是多人评一人,评议对象明确。第二种方式比较自由,以交流为主,评议对象发散。

(4)教学督导评价

由于教学督导组织按院系两级设置,因此教学督导评价由院系两级双管齐下。学院教学督导处和系教学督导室每学期均各自组织督导员对教师进行随堂抽查听课,预先不告知,过程有交流,事后有反馈。院督导处对教师进行有重点地抽查评价,系督导室以每学期对所有参与授课的专兼职教师随堂评价1次为最低要求。评价指标与教师互评听课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同。听课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至教师本人,评价材料存入教学质量档案,评价成绩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挂钩。

(5)企业专家评价

为了考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度和实用性,建立了企业专家进校听课的制度。从大中型企业邀请部门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来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听课评课,企业专家所给予的意见建议以及所带来的行业企业信息,启发了教学改革思路,推动了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工作。

3.有效利用信息

在整个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的过程只是手段,对所采集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和利用才是监控的重点工作,监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开展问题跟踪和研究等活动,以实现教学运行过程的及时纠偏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几点:一是多渠道采集信息,对信息进行比对和评价,提取有效信息和共性问题;二是对梳理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进行落实和整改,及时纠偏,防止让信息采集流于形式;三是对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情况及时做好反馈,尤其是向学生反馈;四是对突显的教学问题进行跟踪,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五是将监督评估的结果与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奖惩制度。

第7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保护制度已成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大部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约着整个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产业集群必须采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显著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以中小型企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依托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实践,比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的硅谷和128号公路附近的信息技术集群,丹麦的家具集群、巴西的陶瓷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集群等等。在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经济发达的省份。

近几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辽宁省本溪市产业集群取得了快速发展,有代表性的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等。

2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

(1)产业集群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认识不深、贯彻不够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是完善和齐全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务院、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意识,不熟悉计算机软件、未公开信息等知识产权新主题,甚至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都是陌生的。不少企业把本单位掌握的技术,独家引进的专有技术理解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更不用说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超额利润。

(2)产业集群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才紧缺

产业集群中的诸多企业,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所占比例较低,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截止2009年末,本溪市钢铁深加工制品产业拥有各类人才总量为6886人,占职工总数的40.5%。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55人,占职工总数的1.5%;工程技术人才1059人,占职工总数的6.2%;管理岗位人才663人,占职工总数的3.9%;技能型人才49o9人,占职工总数的28.88%。可见,管理人才奇缺,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产业集群中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专门管理人才,就不能依法保护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3)产业集群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高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知识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我国大多数的产业集群的(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远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要求。产业集群中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靠购买专利技术和商标许可使用来维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这样的企业不仅要付高额的使用费,而且企业的生产没有生命力,受制于他人专利技术的限制,企业没有发展前途,甚至是死路一条。

(4)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

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品牌、缺少自有技术,尤其是缺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不少产业集群的一个不容轻视的缺陷。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产业集群存在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所生产的芭比玩具在美国市场卖9.9美元,自己仅得加工费0.35美元;作为信息产业大省,广东组装的电脑,只获得不到3%的利润,而拥有电脑芯片制造技术的国外公司,税后利润却高达20%。大量事实证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3产业集群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明确产业集群中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就产业集群而言,应结合自己的集群生产重点和产品特色,明确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效益的速度。产业集群中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对其而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是发展之本。在技术上领先的应向跨国公司学习,通过专利战略取得国际市场,当技术不占优势的企业和其他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合作时,应确定哪一方将拥有该项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并采取妥善措施保护知识权。同时,要重视与专利有关的技术合同的管理。

(2)加大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提高自主知识权的数量和质量

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全社会对产业集群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各级政府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应低于5%。为了鼓励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2009年,本溪市共有19个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计划,争取省贴息资金5316万元。此外,市政府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2009年,共有22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得市政府的贷款贴息资金扶持。通过加大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可以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

质量。

(3)实施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开展知识产权的管理

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产业集群为了获取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信息,谋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倡导者”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本溪市为了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关于本溪市主导产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暂行规定》、《本溪市人民政府加快本溪钢材加工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医药产业集群、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2)产业集群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各级政府构建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第一层面:知识产权局专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处,负责全市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指导工作;第二层面:各产业集群分别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对侵害所属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联合对抗的行动,利用企业群体的力量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第三层面: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隶属于企业决策层负责,主要从事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工作。对内负责和技术、市场部门协调,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并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专利商标的申请、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培训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等;对外则主要负责监控他人的侵权行配合进行调查取证、诉讼等工作。

第8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企业;知识产权;自主保护;主体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只有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何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最终将这些创新转化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成了维持企业竞争形势的迫切需要”[1]。

一、我国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日益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下,大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手段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情况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自主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当前我国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第一,我国许多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重视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相互之间的“拿来主义”、剽窃之风盛行。再加上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仍停留在专利等传统工业产权的层次上,而对品牌、企业形象、外观设计、软件等新型知识产权特征认识不足,因而无法实现对它们的有效管理和保护。20多年来,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一些企业的领导者、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却对知识产权知之不多,更谈不上运用法律武器来自觉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第二,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紧迫感,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动力认识不清,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据统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2]因此,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在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但普遍暴露出不善于利用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主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等问题。甚至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侵权只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情,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筑中严重忽视了企业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缺失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缺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企业多设有专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有知识产权专家、律师、资产评估师、市场分析员等专职管理人员,甚至有的还为企业领导层配备专业人员协助企业领导管理知识产权事务。而且,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直接隶属于公司总部,与生产、营销、技术、财务部门共同组成企业高层管理机构,如IBM公司、三菱公司、富士公司、东芝公司等。[3]国内少数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也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部,在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由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企业的专利申请、开发、转让、诉讼、保护和商标等专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4]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都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总工程师负责或研发部门负责,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一并管理。然而,企业知识产权涉及到科技、工程、经济、市场和法律的诸多理论与实践,单由科技开发部门承担肯定是行不通的。[5]科技管理人员往往由于对有关法律、技术贸易的理解不全面、不彻底、甚至不正确,因而达不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另一方面,即使配备了专、兼职管理机构或专、兼职人员的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也多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这严重滞后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企业多数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因此也未形成科学的、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和对发明者的激励机制等都无明确的规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不健全通常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使企业一些新的发明创造成果不能及时申请专利。这样既使得企业的发明创造成果无法快速应用和推广,损失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给其他企业时间上的可乘之机,最终甚至丧失该项知识产权。例如,中草药本是我国的强项,现在却有900多个由我国研发并完善的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申请了专利,在每年上百亿元的中草药专利许可贸易中,我国不仅拿不到专利费,还不能向拥有这些专利的外企所在国家出口这类专利产品。[6]二是对自己所特有的商标没有及时申请注册,遭到他人抢注而引起纠纷,以及对已有的注册商标保护不力等现象。如浙江省一家在国际市场上颇有知名度的企业,在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时,由于未能及早注册商标,反被一些外商抢先在他们准备进行营销的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使该企业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总之,这一制度缺失往往导致企业即使有自主创新,由于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不健全,因而知识产权的利用率、商品化率、产业化程度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无法适应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由于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所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人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或培训。据本课题组对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调研显示,近81%的人员是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知识产权的,约有3%的人参加过各种学习,包括学校学习、各种有关的培训等,并且基本上都是专利法、商标法方面的培训,另外约有1%的人是通过有关具体事务的处理了解知识产权知识的,例如在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的过程中,在专利、商标诉讼中等。由于上述教育培训没有跟上的原因,导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水平还停留在刚刚启蒙的状态。尤其是对专利、商标以外的保护手段缺乏认识。甚至绝大部分人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例如定义、内涵、体系等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甚至有人居然不知道商业秘密、地理标记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核心竞争的需要。

综上,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这些现状严重地阻碍着企业可持续发展,制约着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难以取得竞争主动权和优势,难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势在必行。

二、德国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经验

近几十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和保持其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德国政府更加致力于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打造了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巴斯夫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

(一)德国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保护的主体

在德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成为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主体。一方面,德国企业在整个国家知识产权开发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据介绍,2005年德国企业在德国专利局申请专利60 222件,获得授权的专利20 418件,其中13%的申请来自西门子公司、奔驰公司、罗博特博世公司、Infineon技术公司等四家德国大企业。同期,德国企业申请的欧洲专利和国际专利,有2/3集中在德国10家大公司,德国中小型企业则申请较少,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申请比例也只占到了6%。[7]另一方面,在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上,德国企业也发挥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重点是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职能、评价体系、产学研合作、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员工培训和奖励等方面均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成效的制度规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自主管理和保护,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因此较高。

(二)德国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几点经验

第一,德国企业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保护方针。德国企业并不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独立或孤立的战略去研究,而是将其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加以综合系统的考虑,并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确定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德国企业还普遍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如拜耳公司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是:一是要积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增加价值;二是知识产权管理要构建全球化的结构;三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要以全球商业战略为导向;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要作为战略上重要的无形资产来保护;五是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基础。

第二,德国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落实其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职责,并形成了高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职责主要有:专利情报管理,创新发明的挖掘,申请专利,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管理专利权、商标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发明奖励,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对知识产权的评价管理,对外沟通交流,对涉密文件的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等等。德国企业大多由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部门来落实上述职责。不过,具体由什么部门来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则存在差异。第一种是由企业法律部来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拜耳公司。第二种是由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先正达公司。第三种是由公司法律部和研发部共同来管理知识产权。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汉高公司。

在明确管理保护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德国企业还普遍形成了高效的内部沟通渠道,使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一个整体:一是企业总部设有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实现内部数据沟通和信息共享。二是知识产权管理、研发、生产、销售和法律部门之间经常沟通交流,各部门均十分重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执行。三是企业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定期向总部进行业务报告或专题报告。

第三,德国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培养。据相关资料显示,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时,都必须接受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文件管理及保密规定,知识产权发明、申请、应用、维权程序和途径等。员工经过教育培训,逐步形成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不少德国企业还注意培养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对技术、法律人员定期进行跨学科轮训,或派员去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高校学习,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专利律师资格考试,以此培养企业自己的具有理工科背景、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人才。

第四,德国企业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申请与评价体系。德国企业对研究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最合理的成本,选择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第一,一项研究成果在申请专利之前,企业要先进行价值评估。根据价值大小,选择是否公开、是自用还是许可别人使用、是申请专利还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第二,在获得专利授权后,企业则要适时评估每项专利的价值,如有价值就每年按时缴费维持,没有价值就定期放弃。第三,凡具有巨大价值或者涉及企业核心利益、技术公开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掌握、而本企业又难以维权的,德国企业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严格保护;如果对一项发明创造企业难以有效保密的,他们则及时申请专利。

三、企业发挥保护知识产权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

企业作为是我国社会最前沿、最基层的生产部门,它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绝对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排头兵。然而,结合我们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我们有理由呼吁,要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进一步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我们必须充分地重视和发挥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中的主体作用。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主体作用,要不断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的主体。”[8]

发挥我国企业的主体作用来保护知识产权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知识产权的外部保护或者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事后救济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政执法调处一般存在手段不强、措施不硬,受管辖权限制,跨地域执法难度大,而司法途径解决存在结案时间长、司法成本高,时效性难以保证等问题,致使企业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固有的特点,行政与司法保护往往难以弥补受害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也即可能会出现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局面,会严重地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建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应在继续强化国家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

(一)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意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缺失是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作用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偏低。在相当多的企业中,由于受传统科研体制影响,对研究开发的新技术热衷于通过鉴定、评审等程序获得奖励或鉴定证书,然后将技术成果束之高阁或向社会公开,而对技术成果申请专利表现得十分冷淡。同时,企业防范知识产权侵权的意识也不够强或存在侥幸心理,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中忽视知识产权保护,陷入被人侵权和侵犯他人权利的危险境地。因此,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彻底改变知识产权保护仅仅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事情的错误观念。尽管说,相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首先立足于企业的自主保护上,牢牢树立企业就是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二是要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在牢固树立自主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基础上,整个企业上下将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工作贯穿于自主创新和一切工作当中,有利于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的形成。

(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发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因为,企业自主保护其知识产权最终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借鉴德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尽快加强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这么两大方面:一是建立专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机构来专司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项目资料如合同资料、设计图纸、客户资料、市场信息等因掌握在个人手中而导致的不利于管理、不利于保护、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至于是由企业的法律部还是研发部来承担此责,则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二是通过引进或培训熟悉知识产权工作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人才来强化保护队伍。这里可以考虑借鉴德国的做法,即对企业的技术、法律人员定期进行跨学科轮训,或派员去律师事务所、高校学习,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以此培养企业自己的具有理工科背景、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三)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强化管理

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是发挥企业自主保护知识产权主体作用的制度性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有章可循。主要包括:(1)建立严格的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企业知识产权档案详尽明晰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任何一家企业,只有对自己的家底十分清楚,管理严格,才有可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掌握主动。(2)建立企业专利查新、确权、运营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一制度既能使企业避免重复研发,从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同时又不至于侵犯他人的现有权利。(3)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分类保护体系。企业要根据保护客体的不同情况和保护措施成本的高低,选择不同方式或途径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4)制定系列其他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如对职务技术成果的管理制度,在技术人员,申报成果,进行技术转让,与有关单位的合作等活动中,均有可能公开企业的技术成果及其他信息,造成企业技术成果新颖性的破坏或者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的消失等;又如建立一定的员工约束制度,防止本企业人员由于兼职、调动、离职、私下转让等途径造成的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当然,从调查结果看,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甚至部分企业已经与员工签订专门的保密合同。(5)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出色的员工能分享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获得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保护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重视行业协会与企业联合保护,形成合力应对知识产权侵权与纠纷

在企业间交往日益濒繁复杂的今天,单个的企业在整个市场和整个社会上日益显得渺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互相依赖和联合协作的趋势日益突出,再加上知识产权侵权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具有的跨地区性侵权甚至是跨国界侵权的存在,使得企业有时候依靠单个力量来维权显得有些无可奈何,而且维权成本很高甚至得不偿失。所以这也是导致某些企业不愿积极维权的一个原因。因此,可适当借鉴国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的做法,建立和健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等要发挥组织、协调、自律、维权的作用,来解决依靠单个企业力量无法应对的纠纷,以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9],这也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方向、重点与制度的构建[R].2008年4月21日吴汉东在2008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sipo.gov.cn.

[2] 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博远,项沐.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石化,2004(6).

[4] 王立诚,许必元,李海燕,严小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5(4).

[5] 朱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初探[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6(4).

[6] 王立诚,许必元,李海燕,严小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5(4).

[7] 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和法律保护赴德培训考察报告[R].2006.

第9篇:保护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五粮液集团合作办学,培养白酒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白酒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五粮液集团等白酒龙头企业不断研发“民品”、“腰部产品”、“定制产品”。在15年专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专业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和一年来白酒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以适应白酒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是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与运用专业等的专业基础课,此门课程的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多门课程组合而成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包含了多门传统课程,分别是《白酒酿造技术》、《白酒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由于该门课程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所以学生对《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善课程内容、优化授课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1]。

 

1.2 专业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我院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不能完整将专业技能传授于学生。另外,我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之缺少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的时间,都给专业教学的实施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往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方面,加之专业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完成实践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专业性强的《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严重背离。因此,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教学模式总共分为三个流程[2]。第一个流程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我院专业课教师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到五粮液等著名酒类企业进行白酒生产安全与白酒“三废”处理的相关视频拍摄。在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前,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提出学习要求。其次,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3],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场观察、模型教学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对知识点酿造废水厌氧处理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厌氧池工作时的3D动画,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知识。第二个流程是实践操作。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讲解之后,提出理论知识涉及的实践项目,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题目如让学生拟定出符合中小型酒企制曲车间的安全生产条例,让学生利用酒糟培养出食用菌等,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实践。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我院酿酒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别增设了来自酒类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老师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提示和有效地引导。第三个流程是项目评价。项目评价包括组内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三个环节,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2 优化教学内容

 

《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在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知识点的组合与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4]。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模块训练,及时解答学生在《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学以致用”的准则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讲解污水处理中反应釜这一内容时,可以分为三个模块进行讲解,第一个模块通过视频展示反应釜的生产实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反应釜的各种用途;第二个模块是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反应釜,让学生对反应釜有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印象,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第三个模块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反应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反应釜,帮助学生加深对反应釜的进一步认识。

 

2.3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按照“校企一体、集群建设、统分结合、项目运转”的思路,依托生物与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五粮液股份公司,统筹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实践性、生产性、开放性,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真学、真做,获得真本领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我院已建设完成了校内小型酒企,包括厂房、酿造车间、制曲车间、检测实验室、勾兑实验室、白酒灌装包装车间等,完整模拟酒企的全部生产过程,使得《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理实一体化课程得以在我院内顺利进行。

 

2.4 出版实用性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想很好地在高职《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中得到应用,就需要不断完善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5]。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已成功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此本教材按照国家《白酒酿造工》及《环境检测员》职业标准应知应会要求,选取了4个项目共13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不仅按知识+操作编写,便于理实一体化教学,而且体现了典型性、可操作性、可迁移性、可检测性原则。其中,知识板块是根本,要在日常教学中把这一板块的内容突出出来,结合实践板块中的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白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3 结束语

 

高职《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要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为一体,授课内容力求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并且要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职《白酒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