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

第1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业企业集团 预算管理 会计核算 关系

摘要: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群众医治疾病的重要医疗服务平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我国政府大力开展公立医院改革活动,坚持“优化医疗结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等内容上,并破除了“以药补医”的传统医疗机制。遵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精神,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综合改革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变化。本文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对某县级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通过对其分析透视全国其他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 综合改革 经济运行

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对公立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综合改革,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医药加成”政策的取消,使得公立医院的直接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再加上国家财政a贴无法满足公立医院运营的实际需求,使得公立医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本文根据实际案例,将某县级公立医院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对其在综合改革形势影响下的收支状况、收入状况以及业务状况等数据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得到的数据绘制成表格,针对表格中呈现的数据,对公立医院具体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下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一)公立医院收支总体变化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该县级公立医院在2014-2016年总体的运营状况比较平稳,总收入大于总支出,医院处于盈利的状态。从表1可以看出,该医院收入年平均增长达到了25.34%,药品收入年均增长2.81%。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20.53%。

(二)某县级公立医院收入构成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医疗收入占比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公立医院主体收入的药品收入在这三年来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取消了药品加成。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政府财政补贴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占据的份额比较低,从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之间财政补贴逐渐增多,这与国家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其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占比仍然比较小,所以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扶持力度,保证公立医院的平稳运营。

(三)某县级公立医院业务情况分析

从表3中不难发现,该县级公立医院的年门急诊数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间接说明了经过综合改革,该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明显上升,使得更多的患者选择在此就医。而且在2015-2016年的出院患者平均费用呈现下滑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取消了医药加成,公立医院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医药费用降低,患者看病贵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医患关系将更加和谐。

(四)某县级公立医院资产与负债情况分析

本文对某县级试点公立医院在2014-2016年的资产用户负债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统计在表4中。

从表4中可以看出,该医院在实施综合改革后,其流动资产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总负债包括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态势。可以看出在改革前后该医院的资产和负债规模均有所扩大,且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比例比较大,该医院主要通过举债来筹资,存在资不抵债的风险。

(五)该医院运营创收与偿债能力

在2014-2016年这三年间,该医院每位职工的年均业务收入逐年上升,2015年时,该医院的职工平均业务收入达到了27.85万元,医院经营创收效益明显。2016年时,该医院的每床年均业务收入可以达到36.98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25.6%,足以说明该医院在综合改革后创收营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在2015-2016年该医院的偿债能力不容乐观,从该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来看,其资产负债率呈现出上升的状态,资产负债率一直都在55%以上,在2015年达到最高水平,年增长明显。可以说明该医院在综合改革后债务负担比较重,资产结构不够合理。具体见表5。

(六)某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生产效率

从表6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自从综合改革后,该县级公立医院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技术效率的提升更为明显,可以推断出在综合改革后,该医院的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该医院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议

通过上述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综合改革后,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的经济状况运行相对平稳,总体呈现出盈利的态势。随着政府投入逐年增加,我国大部分的县级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都快速增长,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虽然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对于医院如此大的运营机构来说其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医药补医”机制的破除,使得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医药收入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占据的份额比较重,如果药品收入始终保持下滑的状态,很多公立医院势必会将自我创收作为增加医院收入的重要途径,那么势必会导致公立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公益性。因此,为了彻底杜绝“医药补医”运行机制死灰复燃,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的“取消药品加成”对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公立医院总收入远不如改革前,如果这种态势持久地延续下去,那么公立医院现有的资金收入将很难维持其正常运营。因此,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整体,应切实发挥其强大的职能优势,增加财政拨款,并对公立医院实行各种形式的补助政策。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除了原有的财政补助措施,应增设保险补偿项目,针对公立医院的运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保险补偿工作。明确界定公立医院需要补偿的内容和范围,根据公立医院的特点,确定各个范围及各个内容的补偿金额,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财政补贴的资金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公立医院增收创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适时调整居民医保报销政策,在确保居民合法经济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公立医院的收入水平,增强公立医院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完善的医疗价格体系

受以往工作模式的影响,许多公立医院无法根据当下的市场价格进行成本核算,使得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实际状况存在很大的出入,成本核算结果有效性降低。同时,由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比较混乱,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高,根本无法为政府的财政补贴提供准确的依据,政府财政补贴的内容和数额无法界定,使得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到位不够及时,直接影响了公立医院正常的运营。因此,公立医院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认真落实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确保全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为政府财政拨款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政府补偿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同时,公立医院应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充分发挥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根据医院运营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树立医院财务风险意识,制订有效的应对方案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公立医院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但是公立医院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树立自身的风险意识,始终保持警惕,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态势,科学地部署当下和未来发展规划,将财务管理作为公立医院重点工作推进。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式,并广纳社会上的财务管理人才,针对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与医院的总体规划目标相统一,避免盲目投资,节约经营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医院经营风险,以确保公立医院的稳定运营。

三、结语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最终方案中的核心环节,对“以药补医”机制进行整改,同时取消了药品加成,并以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公立医院的运营进行扶持,医院所减少的合理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来进行补偿,以切实确保公立医院运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出现一些变化,占据主要地位的医药收入逐年下降,从表面上看,公立医院的经济收益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整体的经济效益仍然保持平稳上涨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公立医院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鼓励并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并将政府投入纳入预算,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要拨付及时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公立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桂峰,马安宁,尹爱田,盛红旗,王宪祥,陈秀芝.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对医院运行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1):17-20.

[2]周正哲,应争先,魏晋才.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践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8):24-27.

[3]吴姝德,方鹏骞,刘向莉.湖北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9):75-77.

[4]许海弦.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运行情况分析[D].山东大学,2015.

[5]熊宝玲.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与对策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6.

[6]史书源,田立启,李江峰.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经济师,2016,(1):281-282.

[7]姚业楠,毛宗福,魏伟,刘静.三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运行再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16,(2):19-22.

第2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2010年,为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转变卫生部门行政职能,鞍山市根据全国统一部署,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时间节点。

2011年2月,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国资、发改、人社、财政、卫生、医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研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组建了市公立医院管理局,具体承担19家市属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法人代表聘任、签订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以及组织实施绩效考核等职责。

2011年,选择在双山医院、妇儿医院、长大医院3家公立医院开展了首批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按照设计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规定程序,完成了医院院长的选拔聘任工作,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落实了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了院长的目标责任,制定了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12年,在第一批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第二批5家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深入研究和创新医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符合鞍山市公立医院运行实际的治理结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创新医院管理体制,明确顶层设计总体框架。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原则,制定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案,设计了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框架,按照“三会”(医管会、监事会、职代会)、“一层”(以院长为核心的经营执行层)、“两派驻”(派驻纪委书记和总会计师)的模式建立起分权制衡、责权明晰、公开透明的公立医院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办医主体,细化责权分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公立医院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行发展。

医管会:为公立医院管理的高层议事、协调、决策机构。负责确立公立医院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制定公立医院监管规则和经营者选聘办法。医管局受市政府授权举办和管理市直属公立医院,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投融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及医院院长选聘权。

监事会:为公立医院外部监督机构。负责对医院管理层贯彻执行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医管会的决策和决议情况、医院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医疗质量和效率、财务预算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进行监督与管理;负责保障国家利益、医院利益和员工利益不受侵犯。监事会对医管会负责,由医管、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纪检监察、各医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总会计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并向医管会汇报工作,履行医管会安排的其他监督职能。

医院职工代表大会:为公立医院内部重大事项决策和监督机构。负责审议院长的工作报告、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改革方案、财务预算与决算等重大问题;审查医院奖惩与分配办法等方案,以及其他与职工合法权益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福利事项等;民主评议和监督医院各级领导干部。

以院长为核心的经营执行层:为公立医院日常管理的执行机构。具有医院的经营管理权、经济分配权和人事用工权。院长是医院的法人,受医管局委托,具体管理医院日常工作,对医管局负责,并接受上级监事会、同级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实行职业院长选聘制,及由院长提名副院长的院长组阁制。

医管局派驻人员:医管局向公立医院派驻纪委书记和总会计师,作为经营执行层的成员参与医院日常管理,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监督机构。

(二)创新医院运行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积极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引领医院从“增人员、增设备、增床位”的外延式发展向“强管理、强技术、强服务”的内涵深化式发展转变,从以创收为导向的营运方式向以绩效能力为导向的营运方式转变,比较好地改变了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存在的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状况。

1、建立用工新模式。以“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为核心内容,建立新的人事用工模式,实行全员聘用,实现人员能进能出。一是敞开进口,赋予医院用人自。先后制定了《鞍山市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鞍山市合同制护士管理暂行办法》和《鞍山市高端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建立了人事用工分类管理制度,开放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两年共自主招聘高端人才53人、合同制护士242人。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凡具备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加职称申报,医院根据实有人员和有关标准核定岗位数自主设岗聘任,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稳定职工队伍,大大调动了职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打开出口,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探索问题医院退出机制,首先是将医院员工在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实施劳务分流,人员关系保留在原医院,解决人员工作和收入问题;其次是实施医院转型,将有条件的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次是将医院的资产通过一定形式变现,解决医院转型和所有分流人员的遗留问题。这是一种公立医院退出机制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建立起运营高效、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开展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绩效分配制度,实现薪酬能升能降。将职工薪酬与业务收入脱钩,改变单纯以经济收入决定绩效的办法,把医疗质量安全、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实现了“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岗动薪移”的新型分配机制,有效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实施护士垂直管理,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工作综合管理,统一调配“人、财、物”。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开展护理量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艰苦岗位有人愿意干,同时也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和落实。

(三)完善外部监督机制,确保医院的公益属性。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科学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引导医院走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之路,促进医院社会效益、运营效益最优化。

1、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医院改革进程,分类建立了医院责任指标体系,对已实行内部运行体制机制改革的医院实施委托责任状管理,对未实施内部机制改革的医院实施目标责任状管理,使医院的目标责任更加明确,院长的责权利更加明晰,调动了积极性,增加了内部活力。创新建立了新的考核体系和标准,研究提出了“社会指标、效率指标、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发展指标”五个维度的考评新架构。制定了《鞍山市直属公立医院年薪制管理办法》,建立了市属公立医院院长激励约束新机制。下发了《鞍山市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强化了对公立医院院长的考核与评价,使考评方法更加精细科学、贴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

2、创新评价方法。为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探索实施了“第三方”评价机制。一是聘请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专家团队,全程参与对医院的考评,客观真实地评价医院运行中的成绩和不足,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为开展专项治理提供方向。二是聘请中介组织开展医疗服务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评价,认真查找医疗服务中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首先是调查对象由住院患者改为了出院患者,实施入户调查;其次是将住院门诊分开调查,更广泛地收集患者意见;第三是增加样本数量,提升调查可信度。经过改革,2012年开展的第二次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患者综合满意度比2011年同比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三是推行“主治医生出院后回访、医院专职人员回访和医院纪委抽查回访”的医院内部三级回访制度,倾听患者心声,主动发现和弥补存在问题,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是在考评体系中设立了“社会指标”,将政府各部门对医院的监督管理结果纳入考评体系。同时聘请社会医疗服务监督员,参与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实现社会监管。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感受、社会评价和医疗服务需求,对于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推行精细化审批制度。为维护医院资产运行安全,推行预算制和资产投资审批制,加强了医院的财务管理。一是为细化资产管理,医院预算须经院长办公会讨论确定,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上报医管局审核批复后执行。二是加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的管理,不断强化成本管理,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耗费进行严格控制。

“三会、一层、两派驻”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建立,使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公益性质进一步体现。通过成立医管会、医管局,明确办医主体,设置权力分界,实现了管办分开,初步建立了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有效实现了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和资产监管,医疗运行和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明确了院长的目标责任,使医院运行及管理自进一步加大,充分调动了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内在活力。通过实施以“松绑放权”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签订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把质量、效率、服务、社会满意度和成本控制、人均医药费用增长幅度控制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将考核和评估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让医院行为与政府目标高度一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了较好体现。通过加大公益性投入,改善就医环境、就医流程,实现了方便看病、舒适看病;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基本药物、同级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实现了便宜看病,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医改成果,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第3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一问: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城市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战场。由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公立医院内部综合改革,又需要外部改革配合支持,还要与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基层综合改革等工作紧密衔接,因此这项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探索改革的路径,2010年国家在17个城市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试点城市扩大到34个,今年增加到100个,2017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从前期实践来看,各地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便民惠民措施稳步推开,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比如破除以药补医、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价格调整、收入分配以及落实财政投入等方面,都探索了有益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拓展深化改革试点的基础。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当前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逐利机制还未完全破除,体制性机制性改革有待深化,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健全,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合理就医秩序还未形成,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依然较重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和主体作用,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改革的路子。

二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立一个新机制,就是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通过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添动力、资金保障可持续、医院发展有后劲。构建一个新格局,就是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的局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形成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格局,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改革联动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同步改革,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上下联动,与社会办医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公立医院改革环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避免出现改革“孤岛”,形成改革的叠加效应。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目前,全国各地分布着约6800家城市公立医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层级类型,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情况比较复杂。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公立医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在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三是坚持探索创新原则。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到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下,鼓励地方发扬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突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

三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要抓住牛鼻子,才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次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任务:一是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责权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三是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四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五是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分类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扩大服务资源,满足多层次需求。六是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畅通转诊渠道,调控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七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居民健康相关信息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综合监管、科学决策、精细服务的新模式。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四问: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一是落实政府四个责任。要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根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宗旨,明确公立医院的职责和改革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确保实现政府办医目的。要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员培训、公共卫生、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政策,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完善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人事薪酬等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公立医院围绕公益性目标提高运营效益。要落实政府的监督责任,加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引导建立多方监督机制,保证其依法、合规、安全、有效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测算,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留出空间,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部分比重,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益。要强调的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仅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所造成的损失,而是补偿新机制的运行成本。因此,价格调整要进行详细测算、统筹考虑,并将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相互衔接,既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还要兼顾患者和医保的承受能力,切实防止增加患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看病就医负担。

三是改革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切断以药补医机制利益链的重要环节。当前药品和耗材费用虚高是加重群众看病负担和医院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有利于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条,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降低药品和耗材虚高价格,能够有效扩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空间,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因此,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别的药品,明确了分类采购的办法。特别是对临床用量大、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要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以量换价;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和谈判结果采购药品,挤出流通环节的水分。

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将坚持公益性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统一起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既要打破“大锅饭”,又要坚决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和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之间的挂钩机制,通过科学的薪酬制度和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促进医务人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五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强化财务和质量等各类管理,杜绝浪费,减少冗员,优化组织和人员结构,大幅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

五问: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落地?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惠及广大群众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坚克难,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试点城市要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部门职责,责任到人。要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试点城市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使改革成效成为评价政府绩效和干部业绩的一个“风向标”。

二要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试点城市国家、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联动机制,确保试点区域内所有的公立医院都纳入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并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联动,统筹推进。

三要明确进度安排。试点城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把握好改革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

四要加强督导评估。各省(区、市)都要建立督导、考核、评估、问责机制,督促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改革任务。相关部门要制定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退出机制,对改革进展滞后的地区向省政府通报并落实问责。

第4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2010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及县乡(镇)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入,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快改革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县级公立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建成县域内公益性质突出、规模适当、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使90%的患者能在县域内得到诊治,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域、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

依据“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化结构、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其规模、编制和功能定位,报市政府审批后,并给非公立医院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县级人民政府原则上负责举办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到“十二五”末,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县,县级公立医院中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人口较少的县重点建好县级综合医院,对现有的县级公立医院也可整合资源,实行一个机构、多块牌子。

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按照床位与人员1:1.5的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5%,护士不低于每病床0.4人。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逐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二)明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县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等工作,是县域内医疗服务、医学临床教育、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向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用中医药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是县域内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临床教育、中医药医学康复中心。县妇幼保健机构,在当前主要是做好有关妇女儿童的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在人口较多、其他医疗机构对妇女儿童的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围绕妇女儿童的健康适当的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正确定位,控制规模,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减少业务上、建设上的重叠,减少有限资源的分散浪费,避免小而全、盲目建设。

(三)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由县长或副县长担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规划、决策、保障、监管”职责,负责县级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使用(即“三重一大”事项)论证后的决策,负责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持续发展、运行绩效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政府的补偿、奖励、院长聘(任)用等挂钩。

县级公立医院应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的运行管理,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医院对人员聘用、收入分配、日常管理等事项具有自。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院长人选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聘、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提名等方式产生,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考察后由县级公立医院管委会主任聘任,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1.建立以保障人员基本工资为重点的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县政府要承担县级综合医院70%以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要逐步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具备条件的县区,可逐步将绩效工资列入预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缴费中应当由县级公立医院缴纳的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由同级财政承担。县级公立医院发生的救灾、援外、支农、支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等费用纳入财政专项补助;紧急救治、无主病人救治等费用经核准后由有关责任方据实结算。县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政策性亏损等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历史债务统一打包剥离,由县区政府制定还款计划,财政补助和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逐年解决。逐步建立财政补助稳定增长机制,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

2.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各级财政按比例给予足额补助。

3.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三统一”管理。目录内药品必须通过县级药品采购结算中心进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逐步实现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4.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的原则,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定检查治疗价格,适当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

5.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等医保付费方式,促进第三方控费机制形成。提高报销比例,实现费用即时结算。

6.加强成本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提高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县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的40%用于日常运行,30%用于绩效工资,30%用于事业发展。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的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县级公立医院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设置岗位总量,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坚持按需设岗,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岗位设置方案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竞聘上岗,依法签订聘用合同,打破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未聘和非医务专业分流人员。

2.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持“财政预算到单位,绩效考核到个人”的原则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要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重,原则将绩效工资总额的40%至60%作为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和公益性科室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严禁将绩效工资与业务收入挂钩。

3.合理确定县级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的绩效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由主管部门确定。按照实际情况,可在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设立岗位津贴和综合目标考核奖等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可与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差距。同时,加强对公立医院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总量的监督管理,使其与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

(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1.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步伐。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及时制定或修订公立医院建设计划。对业务用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公立医院,可有计划地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发热门诊、肠道病门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已有信息平台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涵盖诊疗规范、合理诊疗、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并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推行居民健康卡,努力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

3.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4.推行惠民便民措施。优化门急诊环境和流程,延长门急诊时间,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畅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健全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护理责任制,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患沟通,改进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控烟、公共卫生等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七)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简化紧缺专业大学生的招聘考试程序。鼓励和吸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级公立医院长期工作。力争到2015年末,县级公立医院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30%以上。

2.建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新进县级公立医院的住院医师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培训费用由省、市政府分担。

3.加强人员培训。实施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每县每年参加培训不少于10人;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在职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县级政府支持公立医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城市三级医院学习进修,每县每年到三级医院进修1年以上者应当在10人以上。有条件的县区可利用3至5年时间对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一遍轮训。要出台县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40岁以下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系统的培训计划,鼓励他们参加在职医学学历教育。

4.落实对口支援制度。积极开展县镇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免费到县级公立医院培训进修。对位置偏远、医疗条件较差、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应以托管和领办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提高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对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较好者,以对口支援为主开展帮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项目培育。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支农的职责,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在晋升职称前到农村工作1年的制度落实。

继续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有条件的城市医院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托管、派出管理团队等对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对口支援。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规定,落实城市医院长期派驻医师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制度,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八)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由司法、卫生部门共同管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具体业务管理。由司法部门为主、卫生部门配合,面向社会选聘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调解员,并建立医疗专家库和法律专家库,提供咨询服务,及时介入纠纷调解,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建立医疗责任成本分担机制,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医患纠纷的调解成功率。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

(九)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

1.加强卫生部门监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强化对预算、收支、资产、成本等财务管理的监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

2.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施监控,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3.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诚信制度和医务人员考核档案。实施公正、透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加强社会监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区政府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发展和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机构编制、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末,市政府每年将组织力量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第5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公立医院;医改;公益性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9)04-0097-05

一、公立医院改革事关医改成败

根据医改总体部署,今后3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阶段。同其他改革措施相比,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核心,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事关医改成败。

第一,医院是整个医药卫生体系的核心。医院是连接政府、医保、药品供应、社区医疗卫生和群众的枢纽。医改的绝大多数政策,都要通过医院来实现。如果医院的效率不高,国家和个人的巨大投入就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适用的医疗服务。只要医院还维持着以创收为导向的机制,就会削弱甚至抵消医疗保障的效果,政府的投入就难以转化成百姓的福利。

第二,“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在公立医院表现出来的。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目前医疗服务体系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诊疗、药价虚高、技术路线偏向高端、重治疗轻预防等问题,主要是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没有理顺造成的。

第三,广大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多年来,公立医院以创收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改变了整个医务人员队伍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状态。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和风险,疲于奔命:一方面不能安心地靠自己的技术获得正当的回报,感受不到职业的荣誉感。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回归天使的本位。

第四,公立医院改革有利于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公共卫生等改革能否落实,取决于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能够同步推进:群众对于医改成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在公立医院看病就医的感受来获得的;从现实来看,公立医院是各项改革中较为滞后、阻力和难度较大的一项。公立医院改革远比医保、药物等改革复杂,需要调整利益格局,改变许多体制机制甚至潜规则,还要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总之,公立医院是整个医药卫生体制的“终端”,是所有其他医改措施发挥作用的平台。目前,公立医院已经成了医改的“短板”,需要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二、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

(一)为什么要办公立医院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是否有必要大量举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算账不能只算政府的帐,还要算社会的帐。目前政府的财力有限,群众的财力更有限。如果政府不提供保障,群众就不得不承受更高的成本,对整个社会来说,负担反而更重。政府办公立医院,直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适宜技术、适宜药品是最有效的医疗保障方式。实践表明,在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中,以公立医院为基础的国家医疗服务制度,是最能够全面实现效率、公平和可及性等政策目标的制度,是人类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必然。当前,有130多个国家采取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保障模式,在西方私有化浪潮最剧烈的上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仍然保留了全国的公立医院体系;俄罗斯“休克疗法”过程中,也没有触动公立医院体系。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埃及、泰国、巴西等国,公立医院都办得很好。

具体地说,公立医院具有下列制度优势。1、调剂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医疗服务是必需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人享有。举办公立医院,是实现地区、城乡和人群之间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之一。2、实现和维护医疗体系的非营利性质。世界各国,非营利性医院都占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引导医院以质量和服务为主要目标,避免医院为了盈利而侵占患者利益。3、公立医院由税收进行筹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政府对公立医院体系可以采取总额预算包干管理,有利于医院主动节约成本,控制医疗费用。据OECD国家的研究,采取“办服务”比“买服务”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低2个百分点。4、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都由政府管理,在管理手段上更强,有利于避免医院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如果不办公立医院,仅仅向市场“买服务”,医院会利用在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不断推高医疗费用。政府为了保民生,不得不接受日益加重的“买服务”的负担。美国政府的老人、穷人医疗保险采取的是“买服务”的方式,医院知道政府不敢削减福利,于是有恃无恐,把医疗费用不断推高。5、公立医院体系,有利于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院网络,发挥规模效益,实现资源共享、转诊、信息传递,实现治疗的连续性和整体性。6、有利于实现应急抢险、医疗援外等政策目标。

这些制度优势,决定了公立医院是政府在医疗领域履行职能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建国之后的30年,依托公立医院体系普及了初级医疗卫生,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奇迹。因此,公立医院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公立医院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

(二)什么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应当表现在:1、在定位上,公立医院运行的目标应当体现政府意志和社会利益,而不是以自身的发展和营利为主要目标;2、在资源配置上,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应当着眼于缩小地区、城乡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尤其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公平的享有安全、方便、支付得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在成本控制上,公立医院体系应当起到平抑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疗服务总成本的作用,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收益的适宜技术、适宜药品,严格控制高端服务和享受性消费挤占资源;4、政府建立起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公益性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三)我国公立医院违背公益性的原因

前些年,我国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过度商业化、市场化,我们把公立医院当作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来对待,违背了医疗卫生规律和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公立医院因而从改革开放以前的资源匮乏、激励不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发展、营利动机过强。我国公立医院违背公益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立医院定位偏差,投入不足。公立医院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受政府委托维护人民健康的非营利机构。但在现实中,许多公立医院自负盈亏,一些地方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等目的,过度强调公立医院的经营性,减少财政投入,默许甚至鼓励其从事经营性、营利性的行为,这是在“以GDP为本”的不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必然出现的行为。

第二,考核监督不力,导致公立医院的经营者违背出资人的意志。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和管理十分软弱,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违反区域卫生规划、超标配置高新技术设备、对外投资等行为,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进行管理。这种状况的

根源,固然有公立医院过度发展、尾大不掉的原因,但是归根到底,是由政府部门不作为导致的。

第三,偿付和激励机制不符合公益性要求。在政府投入不足和监督考核不力的双重作用下,公立医院形成了自我营利、自我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营利空间更大的药品、检查等项目,费用迅速增长,公立医院内部也长期形成了违背公益性的运行机制。以营利创收为目标的科室核算、开单提成等做法还广泛存在,医务人员不得不通过提高费用来获取收入。

总之,我国出现“看病难、看病贵”,不是由于公立医院办多了,而是没有按照医疗本身的规律去办公立医院,没有把公立医院办成真正的公立医院。因此,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是回归公益性,使得公立医院切实体现政府意志和社会利益。

三、回归公益性需要综合治理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需要综合治理。不但需要从“明确定位、保障投入、强化治理”三个方面下工夫,而且需要改革内部运行机制。

(一)明确定位

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要在理论、法律和政策上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具体包括:1、明确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回归公益性;2、明确公立医院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举办的非营利机构,其资产的性质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目标是改善社会健康绩效,而不是营利和资产增值:3、明确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法人”,行为要体现出资人即政府和全体纳税人的意志;4、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和履行公益性承担投入、监管和考核的责任。

(二)保障投入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政府干预医疗卫生市场、规范公立医疗机构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物质基础。因为:1、从总量上说,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直接分担医疗服务成本,降低居民负担;2、从结构上说,政府通过调节投入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和激励公立医院行为。例如,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就把医务人员的年度工资总额与其履行政策性职能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目前,我国各地探索的多种改革办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财政补偿问题没能解决,这些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医院的趋利机制,这样即使建立了医保制度,医院也没有动力主动节约费用,医保资金的作用也要大打折扣。

我国公立医院投入机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投入占的比例过低。2007年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只有21%,政府直接投入只占公立医院运行成本的7.3%左右,均低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2、定价的方式违背医疗卫生的生产特征。医疗服务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医生。现有投入机制未充分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迫使医院通过药品、检查等收费项目弥补人力成本。这种机制是导致诱导需求和技术路线高端化的主要原因。3、投入以间接投入为主,直接投人过少,不利于医院实现公益性。当前大量政府投入是通过“医保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医院的,医院的人员工资、基础建设费用等,都要依赖医院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服务成本越高,得到的补偿就越多。在这种机制下,医院不仅没有“动力”控制费用。反而有“激励”把费用越推越高。推动医疗服务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不仅不能缓解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而且长期来看将对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压力。

国际上运行比较好的公立医院,通常是由政府直接购买生产要素,直接补偿人员收入、基础建设等成本。这样才能彻底把医生营业收入和其自身利益脱钩,激励医院和医生把提高质量和控制成本作为主要目标。

公立医院投入机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从以间接投入为主转变为以直接投入为主,以“补物”为主转变为以“补入”为主。1、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调动医务人员实现公益性的积极性。公立医院的医生是国家工作人员,工资和福利由财政保障。这是多数举办公立医院国家的做法,对于避免逐利性有最直接的作用。只要医生的工资要靠自己的经营收入来获取,医院的逐利性就难以避免。2、探索从间接投入为主转变为直接投入为主的途径。随着医保覆盖面的不断提高,医保和医院目标不一致的矛盾更加凸显,医保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的风险已经出现。应当集中合并使用医保资金和政府投入,通过总额预算的方式。按照医院的人员编制、服务范围、服务人群等指标核定投入,直接投入医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总额预算控制的机制,鼓励医院主动节约医疗费用。从我国的经验来看,上海市上世纪90年代实行的“总额控制、结构调整”,江苏省镇江市实行的总额预算控制,都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比较有效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目前,上海的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北京,镇江的医疗服务费用明显低于苏南周边的地市,甚至低于苏北的平均水平。3理顺医疗服务的价格,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提高医生的劳务收入,降低药品和检查费用。

为了保障政府投入获得实效,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1、要把公立医院的财务管起来。要实现医院行为符合出资人意志,把财务真正管起来,是最有效的办法。是一切改革措施的基础,是增加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前提,也是对公立医院进行监督考核的关键手段。应当建立规范透明的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公立医院的重大财务收支,要由政府或者政府参加的董事会批准;公立医院的日常财务情况,政府也要进行检查和审计,还要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监督;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向医院派驻会计师等办法。2、加紧制定关于非营利性医院管理的法律法规。非营利性,是公立医院的起码要求,但是在操作中并没有具体落实的手段。只要把“非营利”的要求落到实处,公立医院改革就成功了一半。3、对于财政保障工资的医院,要同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聘任制,鼓励竞争上岗,吸引有能力的医生留在公立医院。

(三)强化治理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是确保其意志得到贯彻的重要手段。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有利于体现出资人意志的管理体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公立医院定位偏差、补偿不足,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职能不能有效落实,影响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职责。一是公立医院隶属关系复杂,举办主体分散,全行业管理薄弱,对于区域卫生规划、财政补偿机制、转诊机制、医院协作资源共享都造成问题。二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院的约束力不够,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对外投资、盈余分配、重大仪器购置等和公益性密切相关的权力,过度下放给医院,致使一些本已超标发展的医院还在拼命扩张。三是一些地方的卫生主管部门手里掌握的管理手段有限。

增加公立医院投入,必须和强化公立医院治理同时进行。主要思路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权关系,加强考核和问责。1、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公立医院出资人的职能,扭转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这也是“管办分开”的基本精神。“管办分开”关键在于内容,而不在于形式。政府应当切实尽到监督管

理和投入的职责。至于哪个部门来承担这些职责,是新建一个“医院管理局”,还是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置公立医院管理机构,这是政府部门设置的技术问题,应当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来进行设置。2、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医院之间的授权关系,明确政府和医院之间的责权划分,对于落实公益性有重大影响的职能由政府掌握,对于人事管理、内部组织、年度预算执行权等微观管理职能下放给医院院长。3、加强对医院和院长的考核和问责。纵观国际经验,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对于公立医院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与院长和医生的利益有密切关系。例如,英国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公立医院,将会被处以摘牌或者托管的处罚。我国目前虽然许多部门对公立医院设有各种考核,但是一些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对于医院和院长的利益没有实质性影响。起不到引导和威慑作用,考核指标未充分体现公益性。例如,一些地方还把经营收入、利润率等作为公立医院的考核指标,这是违背公立医院定位的。应当建立公立医院公益性考核指标体系,重点体现费用控制、服务质量、覆盖人群等公益性指标;定期对公立医院进行考核和评级,并且将考核的结果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广泛宣传,引导患者选择。

(四)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内部运行机制,属于医院微观管理的范畴,应当在目标确定和责权利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医院和院长的创造性。但是,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政府还要积极推行一些关键措施。1、彻底结束科室承包和科室核算。不解决这个问题,公立医院就不可能恢复公益性。在健全医院财务和考核制度的同时,应当帮助医院建立内部考核和激励制度,引导各个科室和整个医院一样,遵循公益性原则。2、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在考核的基础上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实行绩效工资制度。3、改革人事制度。从长期来看,应当实行全员聘任制,但是短期内为了避免减少改革的阻力,应当主要依靠分配制度改革来引导和规范医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全员聘任制。

四、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

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期之内,应当从以下方面人手,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

(一)建立示范性公立医院。让一部分公立医院先公益起来

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众多。在试点期内。建议选择部分地区或者部分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进行试点,集中精力和财力,将其办成真正的公立医院。对于试点医院,要保障财政投入,加强监管,优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体系的垂直整合等配套措施,以便形成合力。尤其可以优先在医疗资源比较短缺、就医条件较困难的区县,把公立医院办好,推动大型公立医院的资源、人才向基层下沉,这样既可以立竿见影地使老百姓得到福利,也有利于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优化。

(二)建设公立医院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服务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国外已有成熟经验。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包括1700家公立医院)从“全美国最糟糕的医院”,一跃成为美国绩效最好、成本收益最高的公立医疗系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建设。这成为近年来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改革的一个亮点。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作用体现在:可以记录患者多年的病历档案、健康指标,减少患者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可以帮助医生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监测病人状况: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对所有医院的费用、价格、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当前在全国拉动内需、扩大政府投资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力量推动公立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推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

建立一些公立医院集团,鼓励大型骨干医院同中小医院组成医疗集团或者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城市大医院同县(市、区)中心医院合作、合并,实现医务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设备、信息的共享。这既可解决大医院人才“拥挤”和中小医院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有利于引导患者就医下沉。

(四)进行一次公立医院全面普查,摸清公立医院家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当前部分公立医院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是一笔糊涂账,不仅政府部门不掌握,医院自己也不够清楚。应当以改革为契机,对公立医院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公立医院的家底,查清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对资产和收支进行清查核算,为规范今后的收支行为奠定基础,同时创造条件解决公立医院负债问题;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公益性的要求,对公立医院实际的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并严格执行,为进行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重新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区域卫生规划的资源配置,进行统筹和调整,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差异。

第6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从市医改办的安排可以看出,今年的医改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包括五项:一是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二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力度,三是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四是努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下大力气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各县市区、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抓好这五项工作,其中,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重中之重。下面,就加快推进我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第一,县级公立医院是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的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如果只解决基层不解决龙头,就不能解决看大病问题,也就无法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90%左右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这个医改在县域内的目标。

第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主要反映在县级公立医院,三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成果也要通过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来巩固和提高。因此,不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或者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深入、不到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能明显缓解,三年来的医改成效、政府的大量投入、人民群众的实惠、社会的评价都会大打折扣。

2010年,省政府在全省确定了5个县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1年扩大到37个县。与此同时,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启动了榆林、延安、宝鸡、汉中四个市的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改革试点,为我们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我市虽然从去年10月底全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进展比较缓慢,一部分县市区还没有进入实质性改革环节。所以,这次市医改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实质是推进我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会、转段会和培训会。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要理清思路,明确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下茬立势,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省政府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陕政发〔2012〕9号),我市在去年10月,出台了《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咸政办发〔2011〕136号),这两个文件的总体精神是一致的,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要一并执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使90%左右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要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补偿机制。从今年起,全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都要在政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调整到位的基础上,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面实施药品“三统一”。同时,要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的原则,由省、市、县财政按比例补助。推行这一改革举措,主要是为了让县级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具体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县级药品“三统一”领导小组要把“三统一”延伸到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物价部门要指导调整、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三是财政部门要落实好财政补偿资金。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财政补偿机制,落实财政补偿资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特别是财力相对紧缺的县,一定要提早打算,预留足够的财力,全力支持这一重大改革举措。

二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好机制,实现医院自我管理、良性运行。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探索建立医院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决策层面的管理。二是建立院长聘用制度,实行院长负责制,这是执行层面的日常管理。三是建立一套量化标准,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医疗成本。卫生部门和医院要负责落实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这项工作。

三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按照一定比例核定医务人员编制,人员实行总编控制;二是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坚持竞争上岗、按岗聘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同管理;三是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绩效挂钩。人事部门要积极牵头抓好这项工作。

四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能不能看好病,关键在医生。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病不出县”,县级公立医院能否承担如此重任,是关系医改成败的重大问题之一。各县市区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和在岗人员培训工作,确保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达到二级甲等医院配备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并重,以德为先。许多深层次问题单靠机制、制度解决不了,还必须进行思想教育。

五要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强医院监管涉及卫生、财政、人社、物价等多个部门。卫生部门是主要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等进行监管,加强对预算、收支、成本和资产等管理的监管。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医保机构的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总之,要通过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确保公立医院规范运行。

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公益性原则,这是医改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方向。

二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原则。没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没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最终医改也不会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三是大胆探索的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凡是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群众健康的,都可以先行先试,不断在解难题、建制度上取得新突破。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同时又是一件必须抓好的实事。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上部署,加强领导,强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一个民生任务,更是一个政治任务,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好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态度非常明确。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市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市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协调、督促、管理职能,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及时协调和研究解决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发改委要会同卫生部门研究制定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规划。市编办要及时与省上沟通,根据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工作任务等,对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重新进行核编。市人社局要制定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市财政局要按照省上提出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制定我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政府保障政策措施,明确市县财政分担比例。市物价局要按照省上提出的有关要求,会同卫生、人社部门提出调整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的指导意见。

二要强化考核,狠抓落实。今年全市医改工作的各项重点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务求早见效、见实效。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分解工作目标任务,确保责任到部门、到单位、到个人。市上将依据省上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估,落实兑现激励措施,使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三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医药卫生投入。财政投入资金首先要满足国家、省里要求达标的项目,弥补“短板”。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要用于基本医疗保障扩面提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外,今年医改进入到深水区、关键时期,国家、省上还要对医改前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年度审计,所以,要求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自查,是否有医改资金拨付不到位、滞留、挪用、挤占等现象,特别要在村卫生室建设奖补资金、村医补助、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重大卫生项目资金、实行药品“三统一”有关补助等方面进行细致严格的清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决不能在国家、省上审计检查的时候出现任何问题。上级进行审计检查,一定要抓一些反面典型,如果哪个部门、单位出现问题,除了上级批评处理之外,市上还要从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政策宣讲,及时解疑释惑,使医改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一方面,让群众了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的方向、工作重点和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使群众认识到解决深层次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预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改革动态的宣传,让社会各界看到我们推动医改的实际行动,增强对改革的信心,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动员,让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意义,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投身改革。

第7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新医改方案公布10个月后,医改深度新方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出炉。

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对外公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而正式开启了医改中最艰难、最复杂、最困惑的新闸门。在达成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公立医院如何破冰,试点城市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的路径到底在哪里?备受关注。其中,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最具社会争议,这也是本次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对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了卫生部。

医改试点地方经验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出台,今年将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请问在这方面推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卫生部组织推动试点工作,其他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分别选择1-2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从今年开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的改革为什么现在还要先试点?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涉及的面广、特别是涉及到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结构调整等问题,为了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发展路径,妥善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国家决定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所以要先行试点,然后再稳步推广。

重建政府补偿机制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备受瞩目,其具体实施方案更令人关注。国务院通过的只是指导意

见,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看主管部门及各地方的情况和实施方案,初期是否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改革方式,而最终也可能不是全国一刀切的方式?

卫生部:试点城市要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评估和监督,及时总结试点情况,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具体改革方式方法选择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地方特点特色。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则是要坚持公益性质。当前公立医院存在的一些逐利行为,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趋利性与此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这个公益性质该如何界定?实现公益性的最核心问题又是什么?

卫生部: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要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管办分开”有无具体思路和举措?

卫生部:实行“管办分开”,成立医院管理局等专门的公立医院的管理机构有助于加强公立医院的治理和管理,推动公立医院提高运作绩效。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督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这样的模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指出,要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以药养医”是公立医院不争的事实,也是医改最核心的难题。那么,政府补偿机制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财政补贴是否是本次改革的关键?

卫生部: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同时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

政府补助渠道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障,也是这次医院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障公立医院的经费。

社会资本进入待解

《财经国家周刊》: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是医改的一大重点,“公立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医生坐冷板凳”,这是中国医疗资源大小两极严重失衡的现状。试点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卫生部: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要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尤其是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入股公立医院还是“公转民”?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是否会出现实质性的改观?

卫生部:国家将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服务准入方面,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二是保证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民营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待遇,执行相同标准。三是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五是正确引导,依法监管,规范执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在行业监管方面有关部门还将制订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文件,实化相关政策措施。

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第8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 影响因素 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69-03

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推进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解决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一环。2009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明确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012年初至2014年4月,国务院分两批共确定1011个县级试点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33号文件细化和实化改革政策。同时,国务院办公厅38号文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正式启动。

笔者采用随机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四家盟市三级医院,通过实地考察、统计,结合医院编制床位与实际开放床位、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全成本核算、药占比与药品成本率、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次均诊疗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医院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率等因素,对城市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调研分析建议。

一、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医院的过快扩张

通过表1统计数据发现,四家盟市三级医疗机构,平均编制床位675张,但实际开放床位925张,超过编制床位数37%。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均超过核定的编制床位数。

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针对性要求各地严控公立医院扩张。

公立医院快速扩张,使医疗费增长过快,挤压了基层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院生存空间,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不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除“叫停”公立医院新增床位审批,《紧急通知》还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禁止豪华装修,严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对严重超过编制床位数、没有批准开展的建设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项目医院,给予通报批评,暂停等级评审、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审批或财政资金安排,还要追究负责人责任。

二、公立医院建设与患者需求

通过表2统计数据分析,四家盟市三级医院,2013年平均门(急)诊50.46万人次,2014年平均门(急)诊53.95万人次,增长6.9%;2013年平均出院2.71万人次,2014年平均出院3.07万人次,增长13.3%。

据报载,2004―2013年,我国的卫生医疗机构年增长率1.5%,医护和医技人员的增长为4.9%,床位数增长7.34%。同期,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由39.91亿增加到73.14亿人次,年均增长率6.96%;住院人数由6657万人增加到1.91亿人,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12.42%。

透过这两组数字,医疗卫生资源的增长落后于群众治疗需要的实际非常明显。全国各地陆续深入开展的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无法忽略的一个问题在于,当前的医疗市场资源依旧不够优化,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但同时,公立医院快速和无序扩张主要表现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床位规模两方面。截至2010年底,仅全国县级医院拥有1000张床位的是45家,到2012年已经达112家。

目前医改的方向是保基本,强基层。无序快速扩张是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和利益机制有关,长期以来公立医院没有建立完善、合理的补偿机制,这是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应该深层次改革破解的问题之一。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过快过大,忽视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粗放式发展和管理等问题,不利于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公立医院改革,亟须正视医院内部管理和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

三、城市公立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及结果分析

通过表3对四家盟市三级医院统计数据分析,2013年四家医院平均开展全成本核算的科室为94个,其中有结余的科室43个,占参加成本核算的45.7%、亏损科室51个,占参加成本核算的54.3%;2014年四家医院平均开展全成本核算的科室为92.5个,其中有结余的科室49.5个,占参加成本核算的53.5%、亏损科室43个,占参加成本核算的46.5%;通过一年全成本核算、开源节流,2014年有结余的科室增加了6.5个,增长7.8%,增收节支效果明显。特别是K市医院亏损科室由2013年36个,降低到2014年11个;结余科室由2013年50个,增加到2014年72个;内部挖潜降耗、开展全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核算,效果显著。X市医院2013年亏损科室48个,结余科室仅6个,2014年没有变化。虽然该医院门诊楼建设有一定影响,但是内部全成本管理、挖潜降耗的提升空间较大。

通过进一步对四家盟市三级医院全成本核算数据分析,结余科室多集中在医院内科、妇科、检验科、影像科等重点科室;亏损科室主要是中医科、儿科、注射室等。如何提高中医科、儿科、注射室等科室职工积极性和合理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升服务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四、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药品成本率对公立医院改革影响

根据现行政策,四所医院尚未执行药品零差率。

1.四所医院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平均值为39.6%,与去年环比平均降低了0.7%;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医院药占比符合国家对三级医院药品不超过45%的规定,并且比上年平均值略有降低;T市医院药品收入仅占医疗收入36%,表明该医院药品及抗菌素管理严格、医院收入含金量较高。

2.四家公立医院药品平均成本率33.9%,环比上年平均降低2%;X市医院28.5%,药品成本控制成功,纯利润高于其他三家医院;K市医院38.4%,高于X市医院近10个百分点,该医院应在节约开支、挖掘药品管理潜力方面狠下功夫。

五、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

目前,三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规定不超过10天,通过对四所公立医院2014年医院运行指标分析,平均住院日9.6天,符合标准。降低平均住院日可以在实际开放床日内,增加患者住院数量、提高医院救治能力。

四家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平均值96%。T市医院92.4%、X市医院91.5%,表明医院内部某些科室空床较多,病床使用率低,应分析原因做相应调整。

六、次均诊疗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

通过对四家医院2014年统计,次均诊疗费用248.03元,与上年环比平均增涨4.9%;其中T市医院次均诊疗费用涨幅4%,绝对值超过平均值达65.3%。W市医院次均诊疗费用虽然低于平均值,但比上年环比增涨24%。

人均住院费用8950.54元,与去年环比平均增涨2.1%,X市医院比上年增涨8.7%,超过平均涨幅;W市医院比上年略有下降,但绝对值超过平均费用15.3%。次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的上涨增加了患者和财政的负担,对公立医院改革有一定影响。

七、医院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

1.四家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平均成本率为32.9%,X市医院39.7%,高于平均值6.8%,人员成本较高、职工收入高于其他医院;该医院在全成本核算中,结余科室最少、亏损科室最多,应该重点考虑调整医院绩效工资的发放额度,降低人员成本。

2.四家公立医院卫生材料平均成本率14.9%,W市医院卫生材料的管理控制较好,低于平均值3.2%;K市医院高于平均值2.5%,应该加强卫生材料的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3.四家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平均成本率5.9%,W市医院为4.2%,说明该医院医疗用房和大型设备陈旧、需要进行更新;K市医院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率8.5%,高于平均成本率,表明该医院近年医疗用房和大型设备进行了更新,发展潜力较大,但医疗成本较高。

八、城市公立医院建设与民营医院的发展

卫计委的《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医院总数23170所,其中公立医院13384所,民营医院9786所;总卫生机构人员数911.9万人,总床位数572.5万张。相比1978年医院总数增长了149%,医护人员和医疗床位的增长幅度近150%。比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医院服务体系的增长慢半拍。

“挂号半天,看病5分钟”,是目前医疗市场供求现况,说明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难以满足国内日益膨胀的医疗需求。民营医院发展慢,是全国医疗行业面临的长期难题。

中国医院协会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底我国民营医院共有10166所,比上年增加1302所,增长率为14.69%。民营医院机构数占到全国医院总量的43.24%。但是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和出入院人数仅占全国医院总数量的10%。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3年末国务院又《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初《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出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大门被视为正式开启。

在积极政策的引导下,资本市场中嗅觉灵敏、操作灵活的资金积极参与。民营医疗机构或社会资本在特色专科医院和高端医疗服务两个方面较易成功,还可关注公立医院尚未开展的如月子中心等领域。

虽然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体系已是一种必然,但如果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不高,病人减少,赚钱机会就会降低。投资医院无法在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一个医院的成熟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和综合实力与技术配套。2003年以来,因政府对公立医院资金投入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允许公立医院通过委托经营、股份制或整体出售等办法,引进社会资本,并给予3年免税政策等优惠条件。

九、城市公立医院“公益性”与运行机制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从改革方案设计、制度建立到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文件中多次提到“公益性”。

我国公立医院由政府投入或举办,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但是医生医疗行为、奖励分配模式、社会风气、经济利益因素等对“公益性”有一定影响。

1.医院内部分配制度对“公益性”的影响。医院采用“收入―支出=结余x提成比例”的分配办法,或在实际工作中改按工作量核算,即“工作量x单价”实际结果仍然是收入。收入越多个人收益越高的核算模式刺激了对患者的大检查和大处方,造成过度消费和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公立医院“公益性”。

2.社会舆论对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医院个别医疗事故的过度炒作和指责,影响了人们对医院这一特殊行业的认知和医疗行为的理解,全国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迫使医生对患者全面检查,以防止出现医疗纠纷而自保,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对“公益性”产生影响。

3.政府投入不足与“公益性”的影响。现阶段,政府补助仅占城市公立医院收入的5%~8%,仅够离退休人员工资。在职人员的工资、绩效完全需要医院创收来解决。医院为保证职工待遇,调动其积极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绩效工资发放比例,有的地区已超过工资。其结果也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4.医疗服务价格与医院“公益性”。医院背靠计划经济体制,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严格控制;医院面对着市场经济体制,使用的药品、卫生材料、水暖电等随行就市。被人为压低、“扭曲”的的医疗服务价格也成了医院寻租的空间。医院或医生通过额外的收费弥补损失,给医生红包成为常态。这种非正常的医患关系,破坏了信任,也为暴力伤医事件埋下隐患。

十、城市公立医院开展分级诊疗落实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当前,在我国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为减少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张、“大小病”通治的现象,结合实际提出实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制度应注意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使基层医院达到治疗病种大于2000种,平均住院日少于8天,开展手术种类多于400种等技术要求。应注意分工协作,实现双向转诊,达到城乡万名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应注意推动医保报销制度改革,实行报销差异化管理,引导群众小病在基层的理念。

总之,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又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还要建立起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和绩效评价机制,把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技术难度、质量、数量及患者满意度等作为奖励标准,全面深化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郑炜等.取消药品加成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影响因素调研.经济师,2015(2)

[2] 牟璇.中国医改破局进行时:“挂号十天看病十分钟”难题待解.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3)

第9篇: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院改革 管理体制 人事制度

论文摘要:如何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应变机制和规则,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如何进一步体现公立医院机构的公益性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公立医院机构是否要进入市场等等,尝试从公立医院人事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推进医院管理人员人事改革与职工人事改革来强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来应对公立医院体制面临的挑战。

公立医院改革是我国医改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最为艰巨复杂的改革。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公立医院体制自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建立一种过渡性的应变机制和规则,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如何进一步体现公立医院机构的公益性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公立医院机构是否要进入市场等等,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我们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成效还不够明显,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尽管公立医院享有较大的财务自主权,但其享有的人事自主权却非常有限。从当前公立医院人事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尝试通过推进医院管理人员人事改革与职工人事改革来强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来应对公立医院体制面临的挑战。

1 医院管理人员人事改革

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去行政化原则,已经为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各级公立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高州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给公立医院更多的自主权,医院就能给患者更多的满意。坚持去行政化的原则,公立医院的改革就能大踏步前进;阻碍去行政化的实现,公立医院改革必然会举步维艰。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确立的 “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一些改革试点单位已经开始在医院中层管理上进行改革,取消了行政级别。但这一改革需要在医疗管理层面上展开,全面取消行政级别。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焕清认为医院不是行政单位,医院院长不能由政府任命。有了政府的干预医院工作就很难推进。特别是通过政府换届,来更替医院院长的作法,医院院长的心思是不会放在医院的。他要考虑的不是如何降低成本,为百姓减轻负担,而将是如何搞“形象工程”、保自己的下一步晋升。医院管理专业性很强,管理者即要懂管理也要精通专业技术。政府对医院必须有一个很宽松的政策,在医院管理中不过多的干预,让医院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政府给予全力的支持,医院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对院长的激励约束机制。

比如医院院长应由医院职代会直接选举,干得不好的,职代会有权对其弹劾和罢免。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们选出的带头人一定是最棒的。也可以实行法人结构改革。政府需要从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来直接管理医院,过渡到利用各种间接管理工具来监管医院,这包括合同制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信息收集分析系统。在完善公立医院自主权方面,主要是完善医院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人事权包括医院领导层的聘用权和职工的使用和解雇权。同时医院可以保留现有的医院领导结构,使医院领导层继续直接向政府负责,同时接受上级政府卫生部门的行业监督,并作为医院所有者的代表和医院管理者的身份来管理好医院。例如江苏无锡市卫生局实施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公立医院托管制”改革,对医院进一步“简政放权”,医院实行法人代表任期责任制,院长是医院的法定代表人,由医院管理中心聘任,对医院的全部医疗服务、资产经营活动和行为负总责。任期内,医院法人代表原则上相对固定。市医院管理中心负责每年对托管医院进行绩效考评,任期届满进行经济审计,实行经营责任追究,兑现风险奖惩。医院法人代表负责提名并考核医院经营集团成员,由医院管理中心聘任。

2 医院职工人事改革

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以聘用制为核心、按需设岗、因岗择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下岗分流的用人制度;建立科学分配制度,在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岗位工资制,建立起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医务人员合理薪酬改革人事制度。从长期来看,应当实行全员聘任制,但是短期内为了避免减少改革的阻力,应当主要依靠分配制度改革来引导和规范医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全员聘任制。

人事制度改革赋予了医院用人自主权,而要真正发挥人事自主权带来的积极作用,推动医院劳动生产率提高,还必须实行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职工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要在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以岗位工作量、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度,将职工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相联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将技术、服务、管理等要素纳入分配,进一步扩大医院自主分配权,允许医院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自主确定人员分配办法,体现向“高技术、高风险、高贡献”倾斜的分配原则,实行风险责任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年薪制、项目奖励制等多层次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在考核的基础上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实行绩效工资制度。高州市人民医院的科主任们,没有创收压力,他们只要管好科室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吸引更多的患者就行了。医院骨干医生和护士实行年薪制,奖金分配则实行“星级管理”,星级越高奖金越多。医院每六个月评一次星级,与科室创收不挂钩,但与劳动强度、风险高低有关,医德医风、医疗质量、群众评议、领导评议,都可以决定医护人员的收入多少。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权和劳动用工权。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定岗、定编、定员、定责、定任务。公开岗位标准,实行公开竞争,实现双向选择,全面推行干部聘任制、技术人员评聘分开制、职员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例如无锡市卫生局就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凡属“老人”,其退休后养老保险金由财政承担并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支付;新进人员除特殊人才外不再进入事业编制,实行合同制和制。他们这种探索制定医务人员社会兼职管理办法,能够建设有利于人才引进和流动的软环境,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公立医院出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如果把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力量组织起来,必将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