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世界范文

低碳世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世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世界

第1篇:低碳世界范文

我们生活在这美丽而慈爱的地球母亲,我们一定要节约资源,不能遗忘这位慈爱的母亲,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

所谓低碳,就是让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加,尽力去减少排放二氧,我们要提倡更多人去实践低碳生活,一定要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注意环境保护!从这点点滴滴做起就一定能减少二氧化碳!有些人能尽力去做的话,我相信他一定会感到幸福!!

我之前不是那么的清楚地球正在面临危机,就一贯的用水电,我认为不会减少太多资源,我在冲凉时大肆的洒水,天很热时,我打开空调睡觉。不管什么,我都很浪费!!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环保的节目,看完后,我好后悔啊!!我大量的浪费水电,不仅我还有别人在浪费,我如果能节约水,就不会让世界面临危机。我彻底醒悟了,我要节约每一份水,不浪费水。节约是多么重要啊!!

节目上说了,地球毁灭是迟早的事情,可能会是这二,三十年,因为美国的科学家发现有颗和月球差不多大小的小行星运行的轨道正偏往地球。如果真的撞上的话起码地球一半上的生物都会死掉。科学家正在想办法,可能会在地球以外毁掉这个小行星,但是处理的不好的话还是会祸及的一些地方。可能会设法改变它的运行轨道,但是二,三十年后还是会偏向地球。美国的科学家说一部分的人会移居去月球,虽然在月球上发现有生物生存过的痕迹可是人类能不能居住在月球上还是由很多问题的,比如水和食物。不过这都是眼前“可能”会发生的事,说不定它自己又改轨道去别的地方!在加上地球上有很多地方的臭氧层坏掉了,毁灭是迟早的事情。像南极和北极上空就有个大臭氧洞,所以才会使一些冰山融化,要是都化掉的话一些城市就要永远睡在海地了!!所以为了臭氧层着想不要再用有cfc的东西了!!

第2篇:低碳世界范文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 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 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 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发布《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 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第3篇:低碳世界范文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 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 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 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 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第4篇:低碳世界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怀柔区地域总面积2122.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8.7%。境内97.2%的地区为首都北京饮用水源保护区,承担着涵养生态、保护水源的重任,是保障北京生活用水安全和防风固沙生态调节的重要区域。因而全区建设用地总量较小,特别是经过多年发展,现有建设用地余量已不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缓解用地相对不足,以保障怀柔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怀柔经济发展情况看,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过半,汽车及零配件、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传统优势行业依然是拉动怀柔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影视文化、会展物流、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现有产业结构与“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距离低碳生态城市的经济结构尚有较大差距。以目前怀柔的资源禀赋以及北京市对怀柔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只有加快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服务型经济为内容的低碳经济,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因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怀柔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将成为怀柔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此外,尽管“十一五”期间,怀柔区生态涵养和环境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的难度逐步加大。特别是近年来,水资源储量下降已经成为怀柔区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连年干旱,地表水补充不足,以及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的实施,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27米,境内部分河流干涸断流,而与此同时,随着怀柔区经济社会和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河流、湖、库周边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因自然干旱少雨,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加大了怀柔区生态环境工作的压力,在国家级生态区和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中空气质量、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城市化水平以及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方面怀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成为影响怀柔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亦是怀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怀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不竭动力。目前,北京市正在积极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作为生态涵养区的怀柔,实现以服务型经济为内核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生态怀柔经济模式也必将成为怀柔亮丽的名片。近年来,怀柔区在城区、公园、景区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积极采取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增加了碳吸收,实现了固碳、减碳。基于怀柔的碧水蓝天生态优势,雁栖湖周边被确定为生态发展示范区,怀柔区若以此为契机,在做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绿色消费等作为怀柔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来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实现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才能全面融入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行动当中,抢抓住机遇,发挥出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怀柔的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低碳怀柔的路径思考

规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才能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发展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实现怀柔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一是要把低碳经济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确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各行业和企业的低碳经济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方向。二是按照国家已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研究制定符合怀柔区的用能等级划分、节能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标准定额。同时研究设计低碳经济的统计评价和考核指标,强化督促引导。进一步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科学的计量手段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

同时,通过大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编制并实施《生态区建设规划》,将生态区建设指标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把创建工作落实到基层,推动区域低碳化发展。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研究奖励扶持政策,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级生态区争创达标工作。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着力引进、扶持节能环保项目,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力打造雁栖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注重从源头上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导现有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第5篇:低碳世界范文

CIPA的孙万松主任首先致辞:“CIPA,在绿色经济中打造了一个云服务平台。在国际低碳产业中――推出了产业招商地图,搭建了世界创新与投资平台,成立了产业基金,建立了国际投资示范基地,派出了第一个海外低碳投资培训班。在绿色经济中,中央政府很重要,地方政府更重要。政策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中国绿色科技联盟的Ellen G. Carberry希望联盟及联盟成员与地方政府很好的对接国际低碳项目。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副总裁及研发群组总监赵盛章博士说:“应科院的目标是做产生经济效益能够用在工业界的、世界级的科研,应科院有将近300个技术分散转移在世界各地。我认为,低碳经济的智能化-ICT是个关键指数。”

华彬集团副总裁李普生的演讲PPT给人印象深刻,他对低碳经济的理解是――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中国人居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突围之路。

世界创新研究院秘书长、信宇资本董事长孟凡宇表示,资本公司的存在,即是整合未来和现在、目前和远景,是在转换的过程中保持增值。信宇资本的业务涉及金融创新、产业整合、主题地产和上市融资,目前正在依照国际惯例LP和GP的方式发起低碳的产业基金和主题地产基金,希望通过基金的通用模式与国外的基金良好对接,服务国内园区。

拜耳生态商业建筑中心经理Lucy Shi展示了“拜耳的气候保护计划及目前的主要项目‘生态建筑商业中心’”。拜耳的气候保护计划源于2007年。2007年至2008年的二氧化碳减排减少了7.1%。2008年-2010年累计投入10亿欧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和工程项目的实施,并研发了适用于化工产业园以及化工同行的拜耳能耗管理工具。

霍尼韦尔运营经理Jason Lo在发言的最后,言简意赅的总结:“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更具创新力和生产力的环境。我们是霍尼韦尔”。

IBM GTS 战略市场总监Jean Liu用几个数据向与会成员说明了绿色经济的兴起对企业的意义。IBM向全球发起一次调查数据显示,全球82%的CEO认为,绿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25%的消费者将绿色作为产品选择的因素。国际新能源署统计,未来22年中,全球向新能源投资的数额将达到20万亿美元。

Vecor亚洲业务发展总监David Harris说:“维科正处于自身转型中,由一个以研发为主转向一个可持续的、高盈利的、拥有健全商机渠道的公司”。

华夏道和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晶介绍,环境能源交易所依托公开透明的市场,为每个自愿参与减排的人或企业提供了渠道,使我们的低碳理念更加具体化和可行化。在这个平台上的买家、卖家以及共同生活的地球,都会是受益者。

如何运用好产业地图?国内园区与国外机构如何合作?可以合作的平台在哪里?

创新低碳产业地图,搭建低碳产业平台

CIPA的孙万松主任说:“今年4月,国务院9号文件提出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实现开发区共建。搭建国际园区产业合作平台,就是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双跨型园区模式,也是低碳产业的具体推进措施。用地图找到低碳技术,通过基金保证低碳技术在国内的引进,通过培训培养低碳人才,实施低碳技术在中国的实力保障”。

清流海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兆颐说:“清流海星将在中关村建立工作站,建立国内外双向的联系,咨询、培训、服务。更重的是找到好的项目进行试点。工作站将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国内外因地制宜的提供综合的咨询服务、先进的绿色技术、资本的引进、人才的开发、市场开发的需要和服务。

新加坡易货交易所执行主席李爱琴作为金融创新产品的代表人,为大家介绍:“金融易货原本就是一个低碳的行动。它让互相富裕的产能互相交换,能够挽救生存环境和地球”。

Active International (IRTA)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际易货组织之一。董事局董事Alan Elkin说:“加入IRTA,会员就进入了一个世界范围的易货交易网络。IRTA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客户自身优势,鼓励世界范围的商业易货扩展。”。

日本芝华集团总经理王健:“日本和中国的资源具有互补性。我国经济园区和企业走向世界,一定要营造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我们可以在这方面为中国的经济园区起一点微薄的作用。

张家港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惠忠:“中国的开发区应该是中国实行低碳经济,创造工业生态文明的主要战场。节能减排的潜能在开发区里能够体现的最大化,取得的效果也能够很快的显现。”

大连经济开发区作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开发区科技局局长冯海波说:“这两天的会议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平台”二字,不仅从创新和投资的角度搭建平台,园区和国际化之间也要搭建平台。”

促进项目落地和更实质的推进是什么模式?地方领导们如何建设地方产业基地?国内外的资本方怎么看待产业基金?

成立低碳产业基金,发展低碳产业基地

山东省淄博高青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培栋介绍:“高青县以山东黑牛作为龙头企业,将逐步形成生物质发电、有机肥、标准化牛质的大循环低碳农业模式。市政府、县政府对山东黑牛发展基金的3000万元引导资金已经到位,高青诚挚欢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进入。

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阎奋民是一位农业专业的博士。他表示,相信资本的力量,相信平凉红牛基金的创立将进一步加固平凉牛产业的基础,使平凉红牛产业持续发展。

山东省博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宗志坚向我们介绍:“世界琉璃在‘东博’,东博琉璃在博山。陶瓷琉璃产业是博山区的工业主导产业之一。我们还将准备打造生态工业城,博山低碳产业基金的3000万元政府资金已经到位,只要大家去博山,我保证一定会有所收获”。

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资本总额超过40亿元,是省内最活跃的本土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之一。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康伟说:“我们关注新兴产业,我很高兴看到山东黑牛、平凉红牛这种特色基金的出现。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定位,是当下我国各地方设立基金最需要考虑的定位问题”。

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刘晋泽: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总部位于伦敦的一家投资银行,公司业务范围是基金管理、房地产基金、碳基金。将来会更多关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化工厂内部节能减排的项目。中国是我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力量和实际行动构建一个我们自己的低碳产业链。

第6篇:低碳世界范文

离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还有200多天,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我感到,就当前的准备情况而言,“成功”是可以通过精细化的运行管理做到的;至于“精彩”,有内容丰富的场馆建设、实物展示、相关活动、各种论坛,既热闹又多样,看起来也有希望办到;而最难达到的,则是“难忘”了。因为“难忘”意味着要给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中国自身的客人留下具有思想冲击力的、可回味长久的东西。这也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电视专访时的坦诚之言。我们也许需要为世博会如何办得“难忘”,群策群言。在此,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角度谈一点想法,提一些建议。

诚然,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办好一个有新意的世博会提供了“难忘”的基础。因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正是21世纪城市时代“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进一步凝聚到世界关注的核心内容上去,挖掘出具有实质性长期影响的思想红线,回答好“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更美好”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站在世界走势的前沿,寻找对全球未来发展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东西,特别是要让不同意识形态的人都有同感,找到交流点和聚焦点。

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最严重的长期挑战,从工业时代的高碳城市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活,从今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要对21世纪的低碳发展做出关键的抉择看,我想说“城市越低碳,生活才越美好”。这就是说,上海世博会应该抓住2007年以来IPCC有关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抓住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形成共识的发展趋势,将其凝练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思想理念和物质展示形象进行传播。如果2010年的世博会能够为正在萌芽中的城市低碳发展时代,做出有创意的思想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传播贡献,并集成性地提供一批示范性的案例,那么就有希望成为世博发展历史上一次难忘的里程碑。

要这样做,上海世博会的各种主要活动,包括场馆建设、物品展示、各种论坛,就需要在有关“城市如何美好”的各种方案建议中,进一步突出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红线。各类场馆建设和物品展示,应该努力展现有关新能源运用、低碳化设计的技术,例如,世博园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各类世博活动,应该倡导低碳化的行为模式与制度体系,例如提倡参观者、展示者、管理者志愿进行碳中和、碳补偿;各类世博论坛,应该邀集世界级的专家学者、政府高官、企业领袖、社会精英,讨论碰撞人类走向低碳城市发展的各种思路与对策。

同时,上海应该伴随将世博会主题聚焦到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机会,促进政府、企业、媒体、社会公众加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理解、学习、宣传和实践,以便与世博会园区内的各种活动形成互动。政府,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主要促进者;企业,应该提倡低碳化的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公众,应该理解和实践低碳化生活带来的益处;媒体,应该为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摇旗呐喊和推波助澜。最近,全球知名环保网站“自然母亲网”发表文章,认为“世博会将提供一个契机,使上海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生活的全球典范。”如果我们为举办“低碳世博”所进行的以上种种努力,能够给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形成有长期冲击性的影响,给上海自身建设成为低碳导向的世界级城市形成高强度的推动力,那么,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令人难忘的目标就不远了。

第7篇:低碳世界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顺应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潮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及政治外交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推动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和当前能力应当率先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助于承担必须的国际责任,又能够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国际潮流,充分展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2.我国经济增长的必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国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以低碳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且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刚性增长。世界能源发展的长期方向是“低碳富氢”和新能源,逐步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或无碳能源转向。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在能源的供需品种结构、地区结构和结构性污染方面都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极不相称。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能源消费将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转变又异常艰难。发展低碳经济根本上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抓手,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随着世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要想在对外贸易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11).

[2]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8篇:低碳世界范文

关键词:世园会    西安    低碳旅游     SWOT措施。

1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低碳是人类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是世界的共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是证明。低碳经济自二十世纪末出现后,很快风靡了全世界。旅游业作为一门特有的经济部门,低碳式发展道路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2]

2世园会契机下西安市低碳旅游的SWOT分析2.1优势(Strengths)。

首先,西安有很大的自然优势。西安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属于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还有以秦岭、渭河平原为依托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古代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

其次人文优势也很明显。文化优势带给了古城西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她拥有众多文物古迹,走进西安古城就是走进了“天然历史博物馆”,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230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在国内可谓是首屈一指,很少有城市可以与其匹敌。在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依托下,西安市的低碳旅游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2.2劣势(Weakness)。

第一,娱乐品种及服务项目相对单调。随着游客的旅游经验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单调的旅游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而这便是西安旅游近些年来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第二,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这与我国很多优秀景点比较起来还是相对不够成熟。景区的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以“农家乐”旅游为例,体现在卫生状况差、路况不好、房屋破旧、缺乏指示牌等等景区配套设施的缺陷上,这对于游客的低碳旅游积极性将是很大的打击。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自身特色和营造自身品牌的意识。对于很多没有去过西安的人来说,除了知道西安是古都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印象。没有多少人知道秦岭就在西安境内绵延几百公里。来西安旅游的人,多数会去临潼,很少有人去秦岭,这与宣传有极大关系。另外,还有部分旅游资源完全没有被重视,白白浪费了历史资源。

2.3机遇(Opportunity)。

1999年的昆明世园会,让昆明成为一个世界的“春城”;2006年的沈阳世园会,使沈阳开始历史性的“战略转身”。世园会带给这两座城市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旅游牵引力。而2011年世园会对于西安来讲无疑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足以让西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速,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这一引擎作用,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源源不断的显现。

此次世园会所营造的高标准的低碳氛围会为游客树立强大的低碳理念,引起示范效应。在旅游业中推行低碳消费、绿色发展带动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为实践者,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前来西安旅游观光的游客树立低碳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西安市的低碳旅游发展。另外,世园会又倡导了低碳行为,它展示了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作为旅游各方参与者,都在行为上做到了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态和可持续旅游方式。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无疑是为西安的低碳旅游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

2.4挑战(Threats)。

第9篇:低碳世界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全球气候;温室效应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反常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世界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 式。低碳经济是指经济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高能耗、高 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是强调低能耗、低排放、低污 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从而导致了全世界范围的 能源技术、经济产业结构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 改变,出现了一批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

    1 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 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 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 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 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 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 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 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 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 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 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 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 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 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2010 年七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 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 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 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发达经济 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 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 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 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 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 争制高点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 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 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 代的大国责任,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 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 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 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 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 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这一承 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 经济,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都要求有一种新兴的产业或 者产业群为之作支撑,不然的话,这种模式将无法实践下 去,它的发展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低碳经济发展模 式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 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煤、天然气、石 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 的使用,极力倡导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 兴绿色能源的利用。新兴产业必将朝着低碳甚至非碳消耗 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兴产业必将大大降低碳的消耗,减少 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人类生活对自然的破坏大 大减弱。对于这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主要有:生 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产业、地热能产业、氢 能产业等等。对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传统产 业的挑战和阻扰,同时对传统产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 了不让经济出现较大的不利变化,必须引进国家的力量,强 调国家的调控。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 划,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一些战略性的安排,保证新兴产业 在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平稳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主要从保护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和避免传统 产业遭受大的破坏两个方面入手,比如在制定第十二五规 划时应该加入对新兴产业的规划,极力推出对新兴产业的 优惠、扶助政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 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 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 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 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 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 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3.2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改传统经济 的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碳消耗,而这个要求是 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纯粹的摈弃高碳能源 而到达到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仅仅是消费角度考 虑的,而没有顾及生产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生产技术 和生产力方面考虑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技术和生产力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新兴产 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生态生产力也叫绿色生产 力,它是指社会经济生产力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复 合,生态生产力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量循环以及信 息传递的过程。产业生产力则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 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 融合是指人类自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许考虑自然的 承受能力、生态循环能力,而不应该无顾忌的发展经济、发 展工业,而不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同时产业生产力和 生态生产力之间不能相互抵消,产业生产力应该遵循生态 规律为生态服务。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应该相互融 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历史上的产业生产力抵消了生态生产 力,而是使得两个生产力共同作用。比如:将低碳经济发展 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计为x,生态生产力计为y,我们希望 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催生的这一场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 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即(x+y),而不是差 值效应(x-y)。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 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

    3.3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 革命,对于以上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融合问题一直 都没有得到解决。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推 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但是其也加大了高碳能源的利用,对自 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历史上的“雾都”伦敦就是工业 所排出的大量废气所导致的。同样的,二十世纪的“电器革 命”和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发展得到了快速的 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碳基燃料的 消耗,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对人 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 兴产业革命应该改变传统经济革命的作风,要朝着和谐、可 持续的发展方向进行。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新型产业发展 的趋势和标准,它要求工业的发展跟生态的发展相协调,要 求人类跟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 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 “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 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 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 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 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 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 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 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 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 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 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 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 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 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 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 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4 结语 总之,我国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 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 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 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 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 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和新 兴产业,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 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浩.浅析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j].产业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