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放空间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放空间设计论文

第1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交往、游憩等社会活动品质的要求提高了。原有公共开放空间类型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开放性、多样化生活的追求,建立开放的、多层次复合的公共空间势在必行。因此,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就更重要了。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国外研究概况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在理论上才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阶段,西方国家掀起了城市复兴的高潮,对滨水地区开发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1980年前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先后对本国许多城市废弃的滨水区进行了再开发活动。1988年霍依尔(Hoyle)等主编的《滨水区更新》,首次对全球滨水区再开发现象进行全面分析[1]。1996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滨水区中心”出版的《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案例》收录了39个详尽案例,同时介绍了其他91个建设项目。1997年,出版《城市滨水区开发》主要收录了北美地区的滨水区案例。1989年成立的“全球水上城市中心”出版的书籍更被称为是“滨水区规划师言论荟萃”[2]。同一时期,日本也掀起了滨水区开发的热潮。1988年出版《滨水景观设计》是研究成果之一[3]。

1.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形成对比,国内城市滨水区开发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有关城市公共开放型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专项学术研究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开放型滨水区项目才增多了。《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是国内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的书。书中介绍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动因和基本原则,国外滨水地区开发的实例,并对实例进行研究和分析[4]。王建国教授编著的《城市设计》,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到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历史发展、设计原则等,并以芝加哥河滨水区城市设计和宜兴团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5]。在国内,大量关于城市滨水区研究的成果也以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期刊的形式发表。

2 相关概念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6]。它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和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2.2城市开放空间

关于开放空间的概念范围,国内外说法不尽相同。林奇教授曾这样描述开放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7]。”

城市开放空间包含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重目标。它担负着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改善交通,改变城市面貌;维护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

2.3城市开放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联系

现代化的都市,人们渴望享受大自然,城市滨水区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需要,这种亲水的公共开放空间对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想象,让人们体味大自然的丰富与可爱。

3 滨水地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开发的重要性。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由于滨水地区规划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导致滨水地区的开敞空间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滨水地区基础设施不全,尤其缺乏亲水设施,很难吸引人群驻足,缺乏对人使用需求的考虑。这些问题都是城市滨水区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公共开放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我们应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如凯文・林奇指出:“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城市的区域、标志、节点、边缘、道路来体验城市。”城市的滨水区开放空间也一样,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景观要素和开放空间。我们应该在滨水区建立共享的原则、道路通畅性的原则、亲水性的原则及观赏性的原则等等。

4.1共享性原则

滨水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在规划时应确保滨水区开放空间的共享性,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开放空间所配套的项目如游乐、商业、休憩等为大众开放,把滨水区的岸线规划成共享的公共绿地,还给大众。

4.2通畅性原则

滨水区的交通组织十分复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框架下进行有序组织,应注意处理好该地区的水陆换乘,过境交通和滨水区的内部交通以及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的关系。为简化交通,应采用过境交通与滨水地区的内部交通分开布置的方法。

4.3亲水性原则

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在使用上亲水是体现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规划时应借助其形态的特点――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控性,充分利用水资源环境,让人不但从视觉上去认识,还从心理上给人们以享受。

4.4观赏性原则

滨水区开放空间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在规划时,应借助城市设计处理好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整体性和特色的平衡,处理好点、线、面的结合关系,以创造优美的滨水城市轮廓线,激动人心的滨水节点,连续的开放空间及开阔的视线走廊等。

5 结语

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已随着公众对文化、游憩、休闲娱乐、度假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进入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城市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体,要创建亲切宜人和公共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要努力创建人性化的空间场所,才能真正做到“以水为源,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规划书讯,规划师[J],2000.3

[2]黄富厢,水都规划开发与城市设计,时代建筑[J],1998(3)

[3]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学位论文[D],2004

[4]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建国著,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4.8第2版

第2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元素,人群行为,开放空间环境

 

校园的生命力和活力孕育在培养各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所属空间环境中,它不仅是学生居住和学习的场所,更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归属。人的行为对空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各种不同的行为决定了空间形态的构成。同时,校园空间环境的形式也必定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人与空间环境具有相互作用,交往行为与空间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使校园空间更具魅力,如何使校园各个角落充满人性化的、使人身心愉悦、满足人精神心理需求的魅力元素我们需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立足点来进行调查研究。

校园空间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博士论文,元素。有些具有开放性,如校园里的运动场、文化广场等,可以给人群活动提供空间;有些介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如学生公寓庭院,具有较强的领域感,利于创造安全、亲密的交往氛围;还有些交往场所设置在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灰”空间里,如空间景观通透、能挡雨防晒,是学生喜欢停留交往的教学楼的层架空层或连廊等区域。以下就人的交往行为与室内空间的交互作用作几点分析:

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公共空间

从生活出发,小尺度公共空间,能够给人提供更多“不经意”的交流机会。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需要的是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而这样的一些空间不需要宽阔的场地,可以充分的利用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甚至大树下的树荫等大小不等的空间,这样的一些空间不需要特别的设计,随意的位于校园之内,却能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由于其空间尺度小,能够保障一定的私密性;据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上,在1—3米的空间距离内人们就能进行一般的交流,并且能够充分体验到以优异的人际交流所必须的细节。博士论文,元素。所以这样的小尺度的空间如果能够配以合理的环境便能让人感觉到温馨宜人,也能避免大空间给人造成的冷漠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

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贴近生活,可以利用校园本身的建筑物或者植物来进行构建,成本低、使用频率高是校园开放空间环境重要的部分。

二、以道路为主的流动性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面积日益扩大,校园规划中功能分区日趋明显,结构也日趋合理,校园内部的通行时间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校园内部的通行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这样的因素决定了学生和教师在以道路为主的流动空间活动的时间较长,这使流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元素。

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角度出发,在校园步行这样低速的活动的方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促进人们交往的极佳的方式。所以在道路等流动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路线应该足够宽敞以适应学校人流在时间上相对集中的特点;但在一般时间段里,林荫道由于其绿色景致和其乔木遮荫的特殊是最受欢迎的;而步行路的地面铺装和路边的绿化景观的设计应该使人感到愉悦为着眼点出发,穿过绿地的小路可以根据行人踩出的足迹进行一次施工来确定出最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的路来。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也是各种车辆的通行的地方,在流动空间设计要很好的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的区分和衔接,考虑车辆停放的安全性、方便性和美观性等问题。博士论文,元素。

以道路为主的流动空间它指的不仅是人行为的流动,也可以是视线科穿透的空间,更可以理解为人行为所能触及到的大的空间,校园环境中它包括了道路及道路周围的活动空间,在对此类空间处理的时候要功能和美观兼顾。

三、校园广场—行为交往的聚集空间

校园广场是一个校园的空间高潮,它一般是由师生使用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大礼堂、教学楼、行政事务管理等等设施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大的学校可能还会有数个建筑群形成特征不同的次要中心。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城镇或村庄都有其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一样,每一个校园都需要有一个朋友聚会、乐队表演、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人们来这里观看他人表演或只是课余放松一下。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聚集空间,一般来满足两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穿越和停留。而人在此空间的行为模式有很多种,比如:一人听音乐、看书、看风景等;两人多为聊天、看书等;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有小型集会、无计划群聊或商品买卖等;十人以上有表演、展览、聚会等。

校园广场这样的聚集空间是学生停留时间较多的一类空间环境,所以在设计时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考虑,比如在交通方面为保证安全应该是以人步行为主,也要避免因为道路不通畅而导致的人员滞留。在功能上为了满足各类人群行为活动的需要考虑周边功能的支持,比如座椅的设置方式、座椅的舒适度、遮阳(雨)设施的设置、周围绿地植物的配置等等。

四、以人的行为为依据创造校园开放性空间环境

我们对校园内人的行为来对校园开放性空间环境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以人的行为习惯为依据对空间进行进一步的改造设计,以使得改造后的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使用。博士论文,元素。从而促使整个校园空间更加趋于完美。所以在对空间进行设计创造之前,设计人员应该深入到校园的师生群体中区,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在改造过程中更多的利用空间环境的多用性和灵活性,使得校园开放空间的点线面都能从细节入手,更加体贴入微的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环境。博士论文,元素。

另外在相应环境设计也应时刻注意对原有价值场所的保护和延续,利用校园历史、校园文化。保留过去人们在校园里遗留的行为痕迹来加强校园空间环境的特有性,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空间环境的重要标志。

我们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出一个既满足师生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又能满足个人自我意识的的校园空间环境,提升校园环境的品质,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人的行为心理与广场设计[J].城市问题.2008(8)

[2]李彦华、孙峰、司新林.“以人为本”论高校校园空间环境设计[J].当代生态农业.2005(21)

[3]钱俊.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8(3)

[4]柴彦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

第3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示馆开放性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城市规划展示馆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成为构建大众规划的重要“摇篮”,担负起向公众传播规划基础知识、引导外来者了解城市市情、沟通政府决策与公众信息的责任。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开放性。

1、提高对城市的开放性

图1宁波规划展览馆

(来源:作者自摄)

图2北京市规划展览馆

(来源:作者自摄)

城市规划展示馆是展示城市风貌亮点,是公众与政府交流的平台,进行城市公共活动的“城市客厅”,是城市旅游招商的“城市名片”,应该对其所处的城市区域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设计将内外公共空间一体化作为户外活动的自然延伸,室内外公共活动的互渗、内外公共空间一体化成为一种趋势。除了在室内公共交流场所引入宜人的自然光和绿化植被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馆内外公众直接的视觉接触和活动接触。

2、改善展厅的开放性

流线与展示空间是展厅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规划展示馆展厅开放性的一个趋势是把交通服务空间与展示空间结合在一起。不再将楼梯、通道这种交通过渡空间与展厅脱离单独设置,而是彼此交融。甚至把交通空间也作为一个美学要素加以突出,大量运用斜坡道、天桥等,增强了空间的戏剧效果。交通过渡性空间也被结合展品成为特殊的展示场所,使艺术融于建筑流线中。

传统的空间组织模式是单元式的展示空间通过线性的走廊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次组织在一起,参观的路径是固定的,展示空间以一种静态、独立、完整的方式存在。在新的规划展示馆建筑中,展示空间与交通空间通过一种动态的方式相互渗透,相互混合,展示空间以不同的方式渗透进公共空间使空间的功能分界模糊化,展示空间也不再以单元式的方式组合,而是呈现出多样异质的特点。展示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不可分的关系使空间更具流动性、模糊性与戏剧性,不可预知的空间体验使人们保持参观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的流线相互交织也为艺术品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赏角度。如宁波规划展览馆内流动的交通空间(图1),以及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内共享中庭(图2)。

3、库房和制作区的开放趋势

图3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媒体演示沙盘

(来源: )

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目前还没有实例。但根据博览建筑总体的发展趋势,将内部部分功能对外开放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规划展示馆的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有其有势:首先,规划展示馆的展品绝大部分是人工制作,价值不太高,因此库房和制作区对观众开放不存在文物保护的问题;其次,规划展示馆的展品(如总体模型等)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完善不断更新的。展品的制作过程中焕发着城市规划中的成果与经验,同时规划模型等的制作过程,对一般观众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内部使用空间对外开放的倾向将改变规划展示馆内部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截然分开的做法,使两者在功能上相互渗透。

4、开放性的新媒介技术的引入

新媒介技术是一种以数字为代码的电子技术手段。它通过电子介质手段从视

图4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时空隧道

(来源:作者自摄)

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个感观层面营造着特殊的空间“情景”,以刺激参观者的心理,为展示空间创造了新的“读取码”。新媒介技术所链接的图像、声音等媒介都是最直观地影响参观者心理的通道。新技术与新媒介组合的运用,无疑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展示形式,以其声、像、色、光的组合产生新形式,包涵了丰富的视听信息,备受各国展示艺术设计家的追捧,也使今天的展示艺术更有魅力。更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展览活动更加强调交互性、模糊性、创造性和共时性,而且媒介能力的提升使展览空间的可塑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空间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增强。如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内令人惊叹的多媒体演示沙盘(图3)。

新的城市规划展示馆建筑中,新媒体设备已经成了展示空间不可或缺的设施,墙壁、地板、天花等所有的建筑构件都变成了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展示的装置。建筑内部随处可见巨大的媒体墙,半透明的投射表面,和布满视频影像的地板与坡道。传统展示空间的界面的分隔被化解了,地面和顶棚都可以作为展示面,展示的信息充满了整个空间,展示排除了漠然态度的可能性,要求观众积极参与。在这样的展示空间中,参观者的每一次转身都面对着视觉和感官的“威胁”,不允许有一丝的怠慢和懒惰。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内则设计了一个将天花、墙面、地面融为一体的时空隧道(图4)。

5、结语

笔者对我国十几个大中城市新建的规划展示馆的调研、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进行阐述,目前的研究深度也十分有限。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建筑师的参与,它更需要行政部门、规划部门、文化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参与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建设,才能将城市规划展示馆建设成为受到全社会欢迎的优秀建筑。

参考文献

[1]陈锦富.构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新机制.建筑论坛

[2]李大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览内容与布局.上海城市规划,1999(5)

[3]马清运.城市展览——宁波城市建设展览馆.时代建筑,2004(2)

[4]刘瑞玲.充分依托档案资源建好北京规划展览馆.城建档案,2005(4)

[5]蔡晓丰支文军.“城市客厅”的感悟上海人民广场评析.时代建筑, 2000(1)

[6]唐林.对城市微笑——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世界建筑,2000(11)

[7]查红.基于旧建筑再利用的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第4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论文百事通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新晨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第5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习效果;体验;环境设计

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接受、体验、认知的过程,它包含了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对教学资源的应用以及对学习环境的体验。学习的效果也正是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这些因素都将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最终体现在学习的效果上。

1.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1)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诸如授课教师、教学资源、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心理等等,这其中学习环境因为属于最基础的条件而常常被忽视。课堂是学习者学习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所以课堂环境的优劣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影响很大。(2)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证实,温馨、积极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学习行为稳定,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具体的问题。而单调、机械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烦躁、厌恶学习的负面心理。即学习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2.传统的开放教育授课环境亟待改变

(1)我国的教学环境现状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从古到今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无不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奴隶制时期的“学在官府”思想到今天倡导全民学习的“终生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的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逐渐围绕并越来愈聚焦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和科学发展,也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下,人的个人需求和体验在当下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一切围绕教育的革新都在看其是否符合人的发展需求。(2)发达国家授课环境对比不同的国情、教育思想形成了不同的课堂表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提倡个性化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相对于我们国家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学习者个性化的内在需求,所以它的教学观念、授课形式、授课环境布置以及课堂表现都得以自由和随意,学生个性更加张扬、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虽然西方的这种教育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比较松散、漫不经心,实质上却更加适合处于求学期青年人的自然天性的成长、也更加满足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更加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一点是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的。(3)我国开放教育环境改变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资源、网络技术、教学活动等方面,而鲜有对授课环境的足够关注。在大众物质文化普遍提高的当下,面授课堂环境是否具有设计性、是否符合远程学习的特点、是否满足学习者的审美需求是当前远程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终身学习环境下开放教育学习环境的设想与探索

(1)空间划分开放大学的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分组学习、讨论为主,所以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应遵循的是空间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室内空间是根据相互间的功能关系组合而成的,而且功能空间相互渗透,空间的利用才最合理。空间组织不再是四四方方,空间的划分也不再局限于横排竖行,而是更注重听课、自由讨论、学习等功能空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尝试通过课桌摆设、地面设计、陈列品布局等等的变化来表达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而且这种划分又可以随着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课程或室内用途表现出灵活性、兼容性和流动性,如听课空间和讨论空间的快速转换,会议空间和分组讨论空间的相互转换等等,这些正是典型的现代空间设计手法。(2)色彩应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因为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所以色彩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的桥身是黑色的,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由于每年从桥上跳水自尽的人数惊人,伦敦市议会敦促皇家科学院的科研人员追查原因。开始,皇家科学院的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是黑色有关时,引来不少人的嘲笑。在没找出更好办法的情况下,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换掉,于是奇迹便发生了:桥身自从改为蓝色后,跳桥自杀的人数当年减少了56.4%!如是案例不胜枚举,它们充分验证了英国、芬兰的科学家们的研究:即色彩对人的情绪的确影响很大,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人的神经,进而在情绪心理上产生影响。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色彩的影响,室内设计非常讲究色彩与色调的搭配。不同颜色所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当人眼接触到不同的颜色,大脑神经做出的联想跟反应也不一。明亮的暖色会使人有温暖亲切感,心情活泼开朗;灰暗的冷色调会使人心生忧郁,这种心理效应可以被有效地运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习者并影响学习的效果。例如,青年人的授课环境里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活泼、纯度较高的色块室内色彩来契合他们的活力从而激发学习的乐趣;而对于一些老年学学习者的环境则应选择较为安静的、弱对比的色块,这样他们才会感到自然和舒适。(3)室内装饰传统的教室里,除了桌子、椅子、墙上的名言警句标语外,几乎没有其他装饰摆件,在现代这个物质极丰富的时代,这样的环境无疑显得极单调。如果长期在这种空间里学习很容易就产生疲劳、厌学的情绪,假设根据整体设计和情况适当增加一些贴心、温馨的特色配饰,学习者的积极性势必会提高。绿色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透氧度,在教室里适当配以绿色植物可使环境更显葱茏绿植,每个角落将更加充满自然气息。绿色植物装点的主题环境又将空间从现代拉回自然,透露出丰盈的生态气韵。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教育全民开放、注重学习者体验的时代。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使得教学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标准也有所提高。教室不应只是一间学习的场所,也是人们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学习者需要在自由随意、个性化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家是每个人最为温馨的港湾也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所在,所以如果在公共学习环境的设计中能够向家的标准靠拢来设计的话,那暖暖的灯光、贴心的装饰、充满生机的绿植以及随处人性化的座椅等等,都是吸引着每个人“回家”的必备之物。当代学校的建筑及空间设计都应该是根据人们日常学习的情境来设定。这种与传统教室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更擅于进行思考以及随机小组和网络合作。相信在这样的开放学习环境中培养的学生,较以往环境下学习者应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也更能够适应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孙香虎.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2]丁勤芝.中西方教育差异之我见[J].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1(3).

第6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业态规划

前言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学者对屋面利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屋顶花园与屋顶绿化等方面,很少有研究学者对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的屋顶开放空间进行探究。我国商业综合体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屋顶开放空间的设计有较大的潜力,值得研究学者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对于商业综合体这类建筑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成功案例

笔者将日本大阪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作为成功案例,对商业综合体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进行探析。难波公园建造于 2003 年,位于日本大阪的传统商业中心区,建筑面积约为24 万平方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难波公园的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第一,空间布局,难波公园分为综合商业区、办公塔楼和住宅塔楼,商业综合体内有一条 8 字形的峡谷通道层层推进,将商业区、屋顶开放空间以及绿地广场等建筑进行有效融合,每一层的屋顶空间都设计了不同的主体,并设置了溪流、绿地、池塘以及岩石等多样化的景观。第二,业态组合,在难波公园中,餐饮与商业零售占据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屋顶开放空间中,包含很多的咖啡厅,所以难波公园的零售业态较为丰富,更配备了医疗功能,医院包括皮肤科、耳鼻喉科以及妇科等多个科室,为附近的大阪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第三,交通流线,为了保障人群能够顺利进入游憩型屋顶花园,设计人员通过分层大台阶和坡道引导人群进入高处,就像城市中存在峡谷,使建筑和绿化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室内外空间的连接,设计人员还设置了视线廊道,在视线能够看到的视线处,设计了多种景观。

2.城市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方法

2.1 空间营造

对于屋顶开放空间的营造而言,分为空间形态设计以及空间划分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塔楼都是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常见的平面形状作为基础,并在垂直方向上尽量进行突变或者逐层递减等变化,所以,在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塔楼的平面形状和建筑的垂直变化结合在一起,为屋顶开放空间活动的人群带来视觉冲击和丰富的空间体验。屋顶开放空间能够通过植物、公共设施、地面高差、地面铺装以及构筑物实现空间的划分,满足消费者对亚空间的不同需求,亚空间划分最常用的方法是高差设计,通过从上至上的阶梯状退台设计,在分隔开放空间的同时,保持亚空间之间的视觉联系,提高空间的价值。

2.2 界面处理

屋顶开放空间中的界面处理包括垂直界面设计以及类地面设计这两方面。其中,垂直界面能够通过对比处理的方式,通过大小、颜色、虚实以及高低等方面的对比,体现出商业综合体屋顶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比如,成都万象城的垂直界面,应用的是玻璃墙,为消费者观察高流量业态提供便利,

192 建筑建材装饰提升消费的概率;类地面设计有以下注意事项:选用防滑材料进行地面设计,避免出现路面积水现象;避免使用反射材料,使得邻近建筑中的人们出现眩光现象;在屋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佳的铺装材料,保障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需求,比如素混凝土和彩色混凝土的配合应用。

2.3 业态规划

对于城市商业综合体而言,业态规划的内容包括业态组合、目标人群以及主题特色等方面,主要由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总体规划所决定。对于屋顶开放空间设计而言,其业态规划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或者多种业态组合协同来实现,以此满足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多样化功能需求。比如,如果屋顶广场具备较高的流量业态,在进行开放空间设计时,需要进行吸引人群的设计,设置更多的公共设施以及景观小品,吸引人们驻留在高流量业态区域,提高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另外,如果屋顶开放空间具有较大的硬地面积与尺度,交通也十分便捷,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外围的商业业态进行较强开放度及参与度的商业活动,比如,露天影院、户外运动以及创意市集等活动,以此提升商业综合体的带动性,还有可能成为商业综合体的特色。

2.4 交通组织

通常来说,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组织包括外部交通组织、内部交通组织以及入空间这三部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到商业综合体,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通组织的设计:第一,保障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便捷性,进行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商业综合体需要与城市道路相邻,如果与地铁站邻近则更有优势;第二,入空间的便捷性,设计人员需要在保障车辆不影响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使驾车人群在停车之后十分便捷地进入建筑,并设计相应的入口引导步行人群进入,一般来说,商业综合体的入口和出口都要面向地铁站、公交站或者通道等位置,为步行人群提供便利;第三,内部交通组织的便捷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街道层和屋顶开放空间的连接,引导人群进入到屋顶空间,比如,成都来福士广场就将屋顶广场的入口设置在商场主入口附近,通过景观楼梯进行连接。

3.结论

综上所述,屋顶开放空间的科学设计有助于商业综合体整体效益的提升。分析可得,通过对屋顶开放空间设计的分析可知,设计人员需要注重屋顶开放空间的空间营造、界面处理、业态规划以及交通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将商业业态和城市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发展有机集合。本文的探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7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外部设计;发展;建设规划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校园规划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性质是一样的。判断一个校园规划方案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验证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些校园户外活动对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学习效果甚至要超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良好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是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究新形势下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学角度分析

近代对于城市外部形态学的研究起源于对“图-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这对于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即在设计之初就开始关注虚体空间形态的设计以及如何促成虚体空间特征的形成,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虚体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空间实体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规划之前,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动线与连接体之间的重要性。现代规划理论指出,基地的边界线、建筑实体的外部轮廓以及轴线或边缘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了空间影响因子,而这些因子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连接系统。这个连接系统的整体性与合理性思考是未来建筑规划理论的发展重点,也是建筑设计师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城市外部空间的行为学角度分析

场所意识与环境意识理论表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已经从原来的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这就促进了建筑规划理论与其他人文学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给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20世纪60年代环境行为学的兴起,社会学家将人类行为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注重探究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行为学的出现,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规划理念与思考重点,指导他们从人类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即从人性化和整体化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合理的、适宜个人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这是未来校园整体规划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校园环境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发生在户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就是为户外活动的发生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1.校园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场所

所谓场所就是校园内学生与教师集中活动的区域,这些场所满足以下两个特征:不同的场所需要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用以表达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延续性;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场所需要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营造不同的气氛,用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多样性的需求。综合起来讲,校园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开放的绿色空间绿色开放空间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绿色植被集中覆盖的区域,这里有大面积的草坪或山坡、清澈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木等,给学生们放松心情和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空间的建设是校园个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规划者来说,应该从景观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绿色植被的类型、位置和搭配方式等,这将对场所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广场广场也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能和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礼仪性广场、集会性广场以及娱乐性广场等,这些广场的造型设计以及职能选择等往往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属性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等。许多高校新校区的前区设计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区设置一个礼仪性的广场,用于举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位于校区主干道上或是主干道旁,设计风格应该宽敞、明亮,并把握好规模建设尺度。兰州大学校园前的圆形广场就是一个结合了周围建筑风格以及山川、绿化等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场所,如图1、图2所示:

(2)院落结构

院落结构由建筑物以及周围的建筑元素(院墙、柱等)等共同组成,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环节可以将教学楼群、实验楼群等建设成多层楼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结构的形式。在实现了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美学和合理性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在学习和工作间隙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2.校园建筑要素之间的连接体

连接体是将校园各建筑要素组合成为有机整体的关键因素,具有连接作用、现行的空间形态两种特征。校园整体规划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线性”元素的探讨,包括街道、人行横道、线性开放空间等都是线性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校园外部空间的交通系统网络。

(1)道路

目前,大学校园中普遍采用树状结构的道路交通设计原则,强调轴线的作用,并与其他道路分枝相连,形成主次分明、导向明确的整体交通骨架,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校园布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些校园以一条或几条林荫大道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两侧高大的树木见证了校区的历史和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了校区内全体师生的精神支柱。这样的主干道往往连接着校园内最著名或是最古老的建筑。

(2)街道或步行街

步行街为他人提供了更好的欣赏园区人文景观的机会,也是校园内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群相对集中,步行街道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楼或实验楼之间相互串联,架起了一条各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如兰州大学就有一条以走廊形式贯穿教学楼群的步行街道,两端入口处分别与一个休闲广场与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楼区相连,将园区建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否认,具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产生一种成功的设计方案,但是设计的出发点决定了方案的具体属性和设计特点。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校园建设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将校园外部虚体空间的设计作为设计出发点与落脚点,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校园外部空间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校园内本身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出发,将校园特色融入外部空间设计中,创设出合理的设计“语境”,并用丰富的建筑因素予以表达。目前,普遍采用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是“图-底”翻转设计方案,校园的户外虚体空间在初期的设计草图中就要体现在实体的合理搭配上,将建筑物作为实现户外空间设计的手段。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职能需求综合考虑建筑群、道路交通、人工绿化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美学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与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外部空间的环境来源于优质的规划设计方案,而空间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本文在介绍校园外部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因素以及连接体的构成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发展策略,完成了校园人文内涵的表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作者:彭勃 贾晓浒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姜云.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第8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 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建设量的激增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千城一面、绿地空间缺乏、生态环境和形象品质较差。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经验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是改善城市品质的良方,以莱茵河畔一条长约1.5公里的河滨休闲大道改造为典型成功案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当今,人们对日常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公共活动的参与度和社会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社会公共活动的物质空间,也是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培育场所。从城市规划经济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政府提供的开放性、社会共用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品质的基础,也是激发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公平的载体,成为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1、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较为关注,以政府行政办公楼前的市民广场、商业步行街最为突出,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松散、分布不均、服务能力差、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

1.1结构松散、城市现代化水平低

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特征,除了在规模、尺度上的区别外,开放空间所起的效用、各自要素特征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从国外经验来看,优秀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但是,当前城市建设决策者常常认为公共空间建设的直接经济利益微弱,忽视了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更加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触媒的辐射引爆作用,过多重视产业空间建设,如工业区、居住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被边缘化,功能单一,结构松散,空间杂乱,难以形成有人气的休闲游憩场所,无法促进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低下。

1.2人均规模低、服务能力差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主要通过量的研究来反映质的变化,将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化为两个指标: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和5分钟(300米)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大小、空间分布、可达性成为人们可感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评价标准, 2005年,深圳特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4.7平方米/人设置为8.3-16平方米/人,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设定为60-75%;2007年,杭州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将人均面积配置标准由现状2.44平方米/人设置为8.0平方米/人,5分钟步行和5分钟自行车可达范围覆盖率分别增加至80% 和100%[ 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 2009年04期。 ]。在一般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人均规模较低,服务能力较差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时亟需解决的“通病”,特别是在老城区,建成度高,人口密度大,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规模和分布要求更高,而可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增量土地又少,供需矛盾突出,甚至引发了如社会分化、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

1.3追求形象、适用性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人的活动为基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大多基于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如有吸引力、可识别性好,活动丰富多样等。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价值观崇尚英雄主义和形式主义,一味强调宏伟尺度和形象,忽视了空间的功能性要求和以人为尺度的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独特性、丰富性等方面的诠释。城市公共空间的政绩观多了,城市魅力和个性少了,缺乏活动内容、缺乏细节考虑、缺乏适用场所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摆设,市民使用较少,环境效益低下,反而成了建设的败笔和资源的浪费。

1.4文化传承和彰显力度不够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展示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独特魅力的窗口,也是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承的载体。如同“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一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也呈现出“快餐式”倾向,照搬照抄国外广场、步行街及绿地设计,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文脉的传承,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城市文化特色脱节甚至格格不入,公园、广场等空间在景观风格甚至绿化种植上“同质化”,彰显地方文化的元素、设施、活动极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度不高。

1.5社会公众参与少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从土地权属来说,可分为独立占地和非独立占地两种。独立占地主要是城市公园、街道等由政府投资建设,非独立占地主要是项目用地的建筑退让部分,与城市街道之间形成的过渡空间,如商业门前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建设单位,而实际的使用者――公众,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参与较少,建设单位通常认为公共开放空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加注重地块内的设计及处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公共开放空间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剩余空间”,或成为景观设计师一味追求视觉形象的试验田。因此,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开发存在着建设主体单一、公众参与少、社会重视不够的特点,需集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众之力共同开发建设。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

新时期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和幸福都市的重要结合点”[ 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它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功能,其“溢出”的社会交往、居民自治、价值观建立等能够促进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社交文化系统的形成,符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型城镇化不再一味强调城镇化率,而是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质,让城镇居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建立公共开放空间体系,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提高,不断完善。首先,建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结构,将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融入城市发展的框架格局中,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相互呼应,充分发挥出城市特色山水资源的“绿色动力”,引导城市公共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公平、公正有活力的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其次,不断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标准,树立“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思想,从规划、城市设计到建筑、景观、艺术品等领域管控引导,重在功能和实用,避免形式和浪费。最后,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将城市边角空间、消极空间整合利用,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和谐,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相联系,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平等性等要求,创造生活性的场所,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出交通便利、环境舒适、尺度宜人、视觉愉悦、有安全感和丰富活动内容的公共交往场所;遵循“文化传承”的原则,创造出有地域感、可识别性高、传承历史文化的阵地,增强公共环境空间的凝聚力和城市文化魅力;遵循体系完整和多维度的原则,确保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

3、南京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

3.1规划背景

南京江宁上坊地区是东山副城东翼的一个功能组团,与东山老城区相邻,周边与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区相接,绕越高速、宁杭高速划定了该片区的南侧及西侧边界,用地范围约10000平方公里。上坊片区是沿老104国道聚集、发展的上坊集镇,90年代之后,集镇引进了一些工业企业,同时,进行土地整合建设了4个农民安置房小区,集镇商业设施多集中在万安东路(老104国道)沿线,形象品质较差(图1)。随着江宁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上坊片区的地理区位由城市近郊变成了城市门户,原有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亟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提升上坊片区的城市品质,塑造江宁副城现代化城市东大门的形象。2012年底,江宁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了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对该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和南京江宁上坊旧城改造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工作,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地区活力,塑造现代化城市的形象。

3.2区域现状及设计目标

江宁上坊地区作为麒麟与东山副城的连接地带,其发展现状呈现出边缘化特征,边界被高速公路和高压线隔离,片区内现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日渐缩产,违章搭建严重,整体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的状况。3.5KM2的用地范围内仅保留有两处低矮的小山坡,缺乏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国家级历史文物――万安石刻“藏”于一小片街心公园内,未能发挥出历史价值;居民缺乏良好的城市景观、公园及服务配套设施(图2)。上坊片区北部的麒麟科技创新园和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投资建设的研发园区,为基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上位规划将上坊片区定位为为周边研发企业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功能为主的地区,构筑宜居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造生态、绿色的生活社区,建立良好的空间基质,充数地方特色是城市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

3.3城市设计理念及措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上坊ING”的理念开创城市社区新时代,打造生态、智能、宜居、宜业的国际新社区。

创造“I”型中央核心区,融合公园商业办公理念,打造最ING的上坊时尚商业办公中心;以“GREEN”绿色生态为主导的城市内部绿色慢交通休闲环和外部绿色生态能源环贯穿渗透,建立城市绿色社区骨架;以高强度开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精明增长,同时,全面提升城市的品质。(图3)

3.3.1打造地区公共空间活力中心

江宁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历史文物公园、现状小山坡以及规划地铁出入口等要素充分整合,建立整体、开放和连续的公园架构来定义和引领未来上坊中心的品质和特色。沿北侧主干道文靖路的地铁出入口向南集中布置南北向商业街区,用一条长约450米,宽约50-70米不等的绿轴链接北侧自然山坡和南侧历史公园,引入公园式街区理念,与周边商业商务街区形成开放而紧密的室内外活动界面,打造地区复合开放的活力中心,建设“魅力场所”,实现“最大化的建筑密度和最大化的公园”,创造良好环境和活力空间,从而提升周边土地的附加值。核心区功能配置包括了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紧凑混合的布局支撑了活力来源,也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城市多样化场景和多重体验。

3.3.2完善层级,建立公共空间体系

作为以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社区尺度层面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参与最多的场所,如社区公园、街道等。城市设计引入“生态绿环”理念,将整个居住组团划分为4个社区,每个社区人口规模约2万人,分别以社区休闲内环和生态外环来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和品质(图4)。社区休闲内环是一条20米宽、总长约3.8公里的社区绿链,按照步行5分钟以及公共自行车300米租赁点的距离配置相应的公园节点和服务设施,连接了生活、工作、购物和休闲的不同体验的城市场景,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为了消解两条高速公路的交通噪音,城市设计分别设置了100米宽和200米宽的防护绿带,考虑与新能源设施、雨水收集终端处理设施、社区运动场等相结合,为住宅社区增加了生态基底。(图5)

3.3.3布局绿色活力的城市服务和交通设施

江宁上坊中心区宽20米的社区绿环整合和串联了社区的邻里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中心,满足了居民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同时承载了街道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功能,让人们在绿色廊道中拥有自由交通空间,将单一的交通通过性活动转换成可观、可憩、可游的体验式活动。这些措施旨在将居民日常的活动行为融入城市公共活动,使人们享有舒适的活动体验,促进相互交往和交流,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引领绿色低碳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图6)

3.3.4赋予文化场所,传承文化特色

上坊片区基地内的万安陵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

霸先的陵墓,现存一对神道石麒麟和石碑,1988年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状石麒麟仅用玻璃镶框保护,其所在街心公园规模较小,文物的历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上坊中心区城市设计将整个文物保护紫线范围内83亩用地全部打造成历史主题公园,公园旁建设历史文化博物馆,公园景观抽象化寓以神道概念,通过建筑、景观融合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在游、观、参与的过程中品味历史,品读文化,感受生活。

此外,社区休闲绿环和社区公园节点也是文化体验的空间载体,既可以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可以用景观小品、雕塑等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激发市民的地域归属感和自豪感。

4、结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灵魂场所,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开放空间,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和品质。城市开放空间比例的增加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开放空间系统的完整性和使用效率。完整性带来了服务的便捷化,贡献的平均化和及城市特点体验易于感知化;使用效率的考虑则完全抛弃了以往讲究形象的“面子工程”,高效利用开放空间,增加周边土地的附加价值。江宁上坊中心区作为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组团,本次城市设计抓住塑造空间、创造生活的理念,以公共空间体系建立为骨架,以建立人的公共活动场景为要务,实现打造公共交往、生态融合、智慧品质新城区的目标。

(感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院程向阳团队对本文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唐闻佳: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文汇报》2010年6月7日。

2、杨晓春、洪涛:《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再思考――从深圳到杭州》,《世界建筑导报》 2009年04期。

3、宋云、汪志雄:基于发展转型视角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年。

4、刘畅:剖析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建材与装饰》2011年07月。

第9篇:开放空间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数字资源;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73-04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腔热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风起云涌。湘南学院作为首批信息化试点本科院校,探索实践“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遵循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坚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落脚点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人才服务,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资源网络化。近年来,学校依托云空间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大胆实践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本文简称为空间)的课程教学,强力推进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深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做好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设,为课程教学方法变革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为了有效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变革,我校从优化网络环境、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条件保障,具体有:①建设快速、安全、高效的校园网,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到3G,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汇聚和百兆桌面”,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教工住宅区宽带网络全覆盖,办公区、图书馆、体育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公共场所覆盖无线WiFi。②购买14020个空间发放给在校师生,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③使用方便和功能齐全的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全校师生在校园内提供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数字服务。④购买10套功能先进的视频录播系统供教师进行视频制作,教师的上课视频能自动录播并上传到空间。⑤改造208间普通教室为多媒体教室以适应空间教学。

二、构建云空间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师生在教与学中多用空间

1.强化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培训,师生“个个会空间”

(1)制订《湘南学院空间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对空间教学的组织管理、培训指导作出详尽规定。

(2)争取上级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我校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指导。湖南省教育厅信息化办、省教科院高教所于2013年3月联合为我校主办本科高校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培训,培训讲师在3天的时间里对全校师生共进行了34场次、1400余人次的培训。随后,学校信息化办又针对各类人员进行了多次校内培训和研讨。

(3)采取集中观摩、公开研讨和个别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优秀空间的引领示范作用,举行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示范课。

(4)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以校必选课形式纳入教学计划,16学时,计1个学分,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该门课程。信息化办牵头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做成空间课程形式,课程向全校师生开放,引导师生通过空间进行学习。

(5)信息化办切实做好空间建设的技术指导和保障工作。各院系成立本系的由学生组成的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服务团队。

2.政策规定、项目带动、机制保障、奖罚结合等多管齐下,推动师生在教与学中多用空间

(1)把空间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① 在《湘南学院“教学质量年”实施意见》中,对空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和具体应用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② 在《湘南学院教学示范岗评定管理办法》中,教师的空间建设、空间资源建设和运用、利用空间进行教学改革、在空间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作业批改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

(2)建设一批名师空间课程。经本人申请、院系推荐、专家审查,学校每年以校级专项的形式选择若干门具有条件的课程作为名师空间课程建设。如,学校已于2013年5月、11月和2014年11月三次立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0门名师空间课程。

(3)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空间建设和空间教与学实践。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时,对运用空间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改革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中,鼓励学生进行空间学习和应用的创新及学习资源的开发。

(4)学校加强对教学空间的建设和应用的指导,制定了湘南学院教学空间、管理空间、学生空间、部门主题特色空间基本规范。对采用空间教学的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和课后辅导作出统一要求,如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在每次授课之后,必须在自己的空间安排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完成作业、提交作业,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空间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5)教职工个人评价全部依托空间进行,教师教学比赛必须使用空间资源组织教学,使空间参与面广、透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如,今年我校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形式及评分标准如下:决赛评审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行网络评审(占总成绩的50%)。参赛教师必须提供至少10学时决赛课程的教学视频及相应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供专家评审。第二部分是对教师现场说课、授课进行评审(占总成绩的50%)。每位教师限时20分钟,其中,现场说课15分钟左右,就说课相关的内容现场授课5分钟左右,不需带学生参加。现场说课、授课时参赛教师必须使用空间教学。

(6)以奖为主、奖罚结合,督促师生用空间

①实行空间建设与应用滚动排名。学校将以部门、院系为单位进行空间上传资源数、点击浏览数、互动交流数等综合进行滚动排名,每个月公布一次排名结果。个人空间也采用滚动排名制,每个月公布一次综合排名靠前与靠后的个人,对于连续三个月平均排名靠前的5%教师空间,每次奖励200元,靠后5%的教师空间,采取在校园网内网等方式予以公开。

②实行领导与分管部门双向负责制。学校领导根据分工与分管部门对院系的空间建设与应用建设进行双向负责,学校领导空间资源上传数、浏览数、互动交流数计入分管部门和联系院系参与综合排名。各单位负责人是本部门、院系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第一责任人。

③实行空间建设与应用项目责任制。对于学校层面的特色空间项目、空间建设与应用项目,由责任部门负责指定专人搞好建设,其空间上传资源数、浏览数、互动交流数计入所在部门参与综合排名。

④校工会与信息化办联合开展教职工“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岗位技能竞赛。

⑤设置“十佳空间教学优秀教师”和“百佳学生空间”两个项目,用于奖励在空间教和空间学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

三、试点引领、重点示范,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1.试点引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推广任务教学法

2012年,学校选择外国语学院进行本科高校外语类课程的空间教学实践。外国语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带头,由14位骨干教师参加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教研室,选拔了13位学生与教师一起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克服课件制作初期的一些技术问题。用心组织,精心安排上好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示范课、公开课,对比传统教学和空间教学的优劣,积极组织课堂观摩,整合教学资源。如,已在全校倡导使用的表格化教案教学就是试点成果之一。学生课后可以直接在空间上给教师留言,或者发私信同教师交流。空间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空间”。及时直接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

空间教学的推进,激发了广大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各教学单位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组成由同一个教研室或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为成员的团队,共同研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同制作和收集教学资源,共同设计表格教案。将共同设计好的资源和表格教案上传到任课教师的空间中,教师通过空间授课,学生通过空间学习。

外国语学院唐昊教师团队利用空间实践任务教学法,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上传到空间中,教师在课堂上将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任务和学习中需要注意之处向全体学习者作详细的交待,学生依据教师的设计按顺序完成一个个任务,只有完成了上一个任务才能继续下一个任务,在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时,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既可以在空间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在线交流,还可以互相结合成小组通过空间合作学习。

2.以空间为载体,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2013年,我校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成理论精讲、专题研讨、课堂辩论、实践实训等模块。空间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中发挥了它特有的优势。在“理论精讲”模块,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主要的理论和观点,更多的相关知识作为空间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放在自己的空间中,供学生课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在“专题研讨”和“课堂辩论”模块,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主题,充分发挥空间的优势,师生各自搜集素材,共同制作课件上传到空间中,既在课堂上进行研讨、辩论,更多的是课后在空间中进行。研讨和辩论的内容不再拘泥于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等青年话题,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马航失联事件、俄乌克里米亚争端等社会热点问题都可成为师生课堂和空间交锋的主题。在虚拟的实名制空间中进行讨论,师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既生动、活泼、随意,又不会出现低级、俗气的言论。

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中共湖南省教育工委《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立项资助。

3.挖掘应用,让数字校园卡助力课程教学改革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记载、管理和考核则一直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卡系统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则几乎是空白。我校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齐全,在校园内为全校师生提供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全方位的数字服务。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室学习情况、开放性体育场馆锻炼情况、开放性实验室实验信息通过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处理并传送到教务管理系统,然后再通过教务系统计算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分。如:

(1)建设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对公共英语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新生进校后进行摸底考试,按照“非艺术体育”和“艺术体育”两大类分别进行分级,每类分为A、B、C三级,根据不同类、不同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过级方案。

(2)新生进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根据学生在中学学习计算机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分别达标的个性化教学。如:①压缩课内学时,增设自主上机学习学时。文科及艺体类专业只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节省的学时用于学生自主上机学习,学时数为50,并安排教师辅导。自主上机学习时间读入学生数字校园系统卡中,自主上机学习时间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平时成绩。②医学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和《VFP数据库程序设计》两部分内容。课内106学时,学生自主上机学习38学时。

四、采取多种途径、分类建设的方式,师生共建共用学习资源

1.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基础。我校通过购买或者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成了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中心平台、掌上校园平台等5大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完成了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实验实习管理系统等20个业务应用子系统的建设。购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终端网络型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新潮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北森人力资源测评实践教学系统、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仿真平台、化工实验室流程单元仿真软件、数字化切片、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学生端等20多个网络教学、学习平台。

2.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服务

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决定了空间教学数字资源形式的碎片化、建设方式的多样性,为教师共建共用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更为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

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门数多,学生分布的专业、班级广且不固定,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有诸多的不方便,让学生采用空间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公共选修课学习,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时间地点方便,学习进度安排自由,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我把握,作业考试自主等优势。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我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

(1)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优势,采用项目立项,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和课程,开发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将课程建设与自主、开放学习相融合,学生在空间中学习、与教师和同学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在空间中指导、考核学生。我校2013年、2014年共立项15门公共选修课,如《音乐作品欣赏》、《中国古代诗词鉴赏》、《邓中夏与中国工人运动》、《中国旅游地理》等。

(2)为丰富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从专业公司制作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中选择我校培养计划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提供给学生进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选修课学习。学校引进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网络通识课程供学生学习,如本学期选择《西方文化名著导读》、《西方文明通论》、《魅力科学》等8门课程。

3.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湘南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聚集的优势,以网络空间平台为载体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院系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建立专门的网络空间,把网络空间作为学生建设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平台,与社区进行对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打造服务当地的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平台。如:

(1)以空间为载体,通过开放的方式来挖掘、继承、弘扬、提炼郴州地方文化,让郴州的地方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建立“岭北文化”空间对郴州地方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和研究,师生和民众在空间中展示对周敦颐的理学、衡山文化、湘昆剧社、女排精神及经过长久积淀的郴州民俗文化的挖掘成果、学习体会和研究心得。

(2)法学专业学生建立“法律在线”空间,搭建市民热点热线专栏,为市民、当地企业、商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加强地方民众法制意识建设、解决简单的法律纠纷,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援助。

(3)医学专业学生建立“医网情深”空间,将师生对应到各个社区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师生和民众更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建议,直至给出医疗指导建议。

五、经验总结

1.注重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为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方案和分期目标,理顺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的关系,自主建设和购买服务的关系,为信息化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教学改革深入融合

以空间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建设和条件建设要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有教改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使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条件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又需要学校行政的强力推动、周密安排和有效组织,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效果。

3.推进信息化教学应采取试点引领、重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模式

当今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较欠缺,信息技术水平也不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还有诸多困难。学校选取代表性的院系、代表性课程和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开展空间教学探索实践,形成示范性空间教学教案、示范性授课过程,总结出具有共性特征的空间教学基本方法,向其它院系推介,最终形成了少数教师探索、部分教师应用、全校教师推广三个层次的本科高校空间教学推广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5-107.

[2]韩先满.教育信息化常态推进的制度建设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0-11.

[3]杨思炜,高东怀,宁玉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20-23.

[4]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课程资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4.

[5]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