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养老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养老心得体会

第1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地意义,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更要以发展的和谐的诚挚的心来搞好保障工作,确实打造好“和谐社会”的工作,充当好角色,努力创造良好的环竟,服务氛围,高效、廉洁的工作模式,心为服务对象所想,解弱势群体之难,构建好和谐工作的幸福网。

3、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社会主主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方案范#文.库整-理^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素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劳动保障人,我就学习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方方面面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让群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才能凝聚人心,齐心协力,战胜和推动我们的事业全面发展。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

第2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满意度;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8%以上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已经超过8%的比例,这充分说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伴随着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充分延长了徐州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使得该地区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老年人口的增多给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加之政府长期推行“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由传统的大家庭逐渐演变为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受到冲击。今后随着徐州地区养老事业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化,养老院将会逐渐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首要选择。

养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事业组织,又称敬老院。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集中提供专业化的居住场所,并在了解老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周到、安全和舒适的生活条件,营造温馨的居家氛围。我国养老院分为民营养老院和公办养老院,公办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而民营养老院是由私人经营,属于自负盈亏的盈利性组织,因此其收费较高,且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办养老院数量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加上民营养老院的质量不高,造成养老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根据以往对养老机构发展的研究基础上,以徐州地区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综合得出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最后给出专业的对策,以期对徐州地区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研究意义

虽然近几年我国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公办养老院数量不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且大多数民营养老院的发展步履维艰,基本上处于基本维持机构生存的状态,甚至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我国中部地区就是这一问题的重灾区。所以,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养老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本文选择中部地区的徐州市进行深入调研,探讨该市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局以及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中发展较为良好的养老机构的经验教训,尝试性的探讨对策性建议。

二、影养老机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入住原因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老人中有36%是因为养老院老人多,可以聊天,精神上能得到充实,有42%的老人是因为养老院方便,护理更加周到及时。小部分人群则是因为住房紧张、子女不孝顺等因素。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因为子女在外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他们,他们自己在家又比较无聊、寂寞,老人们都比较喜欢热闹,喜欢集体生活,还有一些就是自己身体情况的原因,自理能力差,子女又没有时间去照顾他们,只有把他们送去养老院。入住原因其实对老人生活满意度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发现一般是因为无聊,想要精神能得到充实而自愿人住养老院的人他们的满意度要高一些,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不得不住进养老院、住房紧张等因素的满意度要低一些。

2.养老观念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老人们认为孩子对自己是有养老的义务,把自己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的表现。子女的想法也与父母不尽相同,他们觉得这样做不仅不能尽孝,而且还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居家养老。说到底,还是养老院的宣传没做到位,没有展现出养老院良好的生活环境、入住养老院的好处以及更能及时周到的照顾父母,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大家对养老院不好的看法,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致使大多数老人、子女都对养老院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就算迫不得已住在养老院。也会让老人对养老院的满意度很低。

(二)家庭因素

1.子女数量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大多只有一个子女,约占所调查总人数的56%,这些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在家照看父母,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条件下,他们选择将父母送到养老院,从而能够得到专业细心的照料,老人也不至于因为一个人在家而感到孤独或生病时无人在身边照顾。其次,他们大多工作繁忙,不能时常来养老院看望父母,这就使得老人们虽然在生活方面得到很好地照料,也能和院友们一起聊天解闷,但是家人关怀却很少,哪有老人不希望子女能够待在自己身边或是能够定期来看望的呢,较少的子女关怀也是老人养老院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两个子女的老人约占23%,其中一儿一女的约占47%,这些老人对自己的家庭比较满足,大多都为自己的子女感到自豪,但相同的是,他们也期望子女能够多来看望他们。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老人占21%,由于子女数比较多,平时子女来看望他们的频次也就比较多,这样他们平时得到的家人的关心比起其他子女数较少的老人也就较多。综上可以看出。子女数也是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子女数较多的老人所得到的子女的关心也就较多,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也就较高。

2.家人关系的变化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看,在之前与家人同住的老人中,家属送老人来养老院生活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家属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老人:老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照顾:老人在家居住时与家人产生矛盾较多。而老人进入养老院后,一方面虽然由于家属要定期向养老院支付一定的养老院的服务购买费,造成家庭开支增多,但照顾老人生活的问题也因此转到家庭之外,这样家属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工作中:另一方面本来造成子女间种种矛盾的父母赡养问题也因此而得到缓解。老人的养老院的生活费用通过平摊到子女身上,公平公正,子女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另外由于老人离开家庭到养老院生活就避免了老人与家人不必要的种种矛盾的产生。总的来说,老人入住养老院后,无论是老人还是家属的生活满意度还是相对提高的。

(三)养老院因素

1.基础设施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徐州地区不像苏州、南京这些较为发达的地区,本身的资金也有限,导致投入到养老院的资金有限,对于公办养老院来说,资金是由财政拨款的,所有的设施都是由政府所置办,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又由于养老院的数量多,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养老院,导致一些基础的设施都比较简陋。民办养老院就更不用说了,社会和政府给予的补助其实是杯水车薪,基本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解决,资金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基础的设施也并不是很好。根据我们走访的几家公办和民办的养老院来看,有些养老院基本设施紧张,还有的虽然基本的设施都有,但是设施都比较简陋,公共设施适老程度比较低,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这是相当危险的,更别说舒适了。这些老年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布局,配套设备简陋和设计考虑不周使得老人对养老院的生活不尽如人意,生活满意度大大降低。根据调查,老人对基础设施满意的占27%,一般的占28%,不满意的占45%。说明老人们大多都对养老院的基础设施不太满意。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其实是最基本的,这些基A设施如果比较简陋,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的话,那么老年人对养老院的生活自然满意不起来。

2.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高低。现在大多数招聘的护理人员都是些文化程度比较低,素质不是很高的人员。今年三月份,在徐州一家养老院中,出现因老人不愿睡觉,护工割破老人耳朵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只是因为老人还没有睡,便强行将他的衣服脱下来,甚至还割伤老人的耳朵,这让人何其的寒心。由此可见,护工的素质与服务态度与老人对养老院是否满意是密不可分的。就是因为这些不好的事件。导致很多市民对养老院的总体评价不高,称不放心让老年人人住养老院。也许这只是个别案例,也许只是少数的护工素质如此低劣,但正因为这些少数导致大家对所有人的否定与误解。还有少许护理人员对老人也是爱理不理,有些人只是将照顾老人当作一项任务,完成日常工作就好,也并不会额外地关心老人,更不会细心地去照顾他们,他们只是对老人进行简单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的卫生清洁服务,当老人们有些不开心的时候,也没有及时地安慰,与老人聊聊天开导开导他们,只注重老人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老人心理方面的需求,不知道老人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使得老人缺乏幸福感。因此,养老院在招护理人员时就要格外地留心,要招一些态度端正,素质高的人员,并且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相关地培训,提高他们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素质的提升。

3.情感关怀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养老院除了要为老年人集中提供专业化的居住场所,更要深入了解老人的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周到、舒适的生活条件,尽量为老人们营造温馨的家的氛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养老院基本做到了前者,能做好后者的少之又少。他们对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重视,却忽略了老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对老人们的情感关怀。在调查中甚至发现一些养老院为了方便自身的经营管理,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方式,限制养老院老人们的自由活动,也不允许外部人员进入养老院,从而减少了老人与外界的交流,这不仅不利于老人与他人或外界的情感交流,而且严重影响了养老院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此外,由于目前的养老院普遍重视养老院的轻服务管理,而没有将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养老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养老院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简单的生活起居照顾和日常的卫生清洁服务之外,老人们更期望得到家人、院友、工作人员的关怀与爱。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都是老人们除了物质之外的精神需求,现在许多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除了提供服务外与老人的情感沟通较少,甚至产生比较恶劣的矛盾,从而忽视了老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他们没有以老人为中心,没有深入了解老人的自身特点,没有深入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在闲暇时间老人们只能选择聊天、看电视等娱乐方式,老人们得不到必要的情感关怀,生活品质却得不到提升,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自然也就得不到提升。

4.娱乐活动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目前不少养老院已经开始重视丰富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文娱活动。不仅可以使老人们身心愉悦,还可以促进老人与院友们的沟通交流,增进老人们之间的友谊。经常性的娱乐活动毋庸置疑是提高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各个节日,为老人们准备一些精心的节日晚会或其他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氛围。节日的温暖。以减少他们因为子女无法相伴在身边而产生的失落感。平时多组织一些家属集体探亲活动,及时提醒老人们的家属经常来看望老人,毕竟,什么都比不过亲情来的难能可贵。

老人们如果定期能够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老人们的幸福感也就会不断提升。此外,组织不定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除了为老人提供物质方面的服务,也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陪老人聊天谈心,让老人们与外界也加强沟通联系,让老人们除了亲情、友情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些简单的娱乐活动不仅给老人们平时单调无聊的生活带来一些愉悦,更是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5.饮食起居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在对200名老人的营养情况调查中发现,患有营养不良症状的占23%,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占47%,营养良好的比例仅占30%,高龄老人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直接关系到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到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养老院的食堂在膳食提供上存在种类和数量上的不合理,长期下来很可能会导致老人的营养不良,身体状况变差。所调查的老人中有一些本来就是因为身体状况较差子女却又无法照顾,所以被子女送来养老院以得到专业、周到的照料。那养老院就应该足够重视起来,对老人们的饮食营养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在老人的食物供应上注重多样化:在食物烹饪方面注重健康:还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位老人的身w健康状况档案,对有特殊需要的老人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此外养老院还应该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以对老人饮食进行长期指导。养老院足够重视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确保老人的营养健康,老人们对养老院的生活必然会很满意。

三、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对策分析

(一)宏观层面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当地养老院的走访,得知政府对养老院会提供相应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有限。为了提高养老院老年人的满意度,需要政府加大扶持的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院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落实对养老院的扶持政策,改善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养老院的宣传,通过各个渠道让大众关注养老事业。

2.呼吁社会援助,增加社会的关注程度

养老院单靠政府的扶持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援助。社会应增加相关的志愿者协会和各种活动,如养老院与各类社团进行合作、养老院接受媒体的调查和访问等。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老人们多数以上欢迎社会公众的参观、访问、调查或举办活动。这种活动可以间接的增加老人对养老院的好感度,并提高对养老院生活的满意度。另外。大众媒体应加大对养老院的关注度,使养老院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加的透明化和科学化。

3.健全养老院老人的保障制度

近年来,养老院中老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新闻层出不穷。老年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同时增加了社会公众对于养老院的不信任,以及加强了老年人对于养老院生活的抗拒心理。所以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幸福的生活,需要健全相应的养老院老年人的保障制度。

4.转变公众的养老观念

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尤其是农村地区。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改变公众的观念。尤其是养老院养老对于老年人的好处,在养老院中,老人们有自己的社交群,可以从事老年人喜欢的事情,更方便交流和沟通,有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同时减轻子女的负担。

(二)微观层面

1.完善养老院的基础设施

在对养老院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的养老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养老院应该系统的完善养老院的饮食、交通、住宿和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在饮食上。采用科学的营养饮食方式,确保老人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身体更加的健康:在交通上尽可能的创造便利,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和就医;在住宿上,提高住宿的标准,让老人住的安心:增加娱乐设施的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2.养老院管理科学化

根据国内外对于老年人身心方面的研究报告,针对性的改善老年人的管理模式。比如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不适合正常的用餐时间,可以科学的改变用餐时间。另外,可以根据老人的睡眠习惯,制定相应的锻炼时间,加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养老院应定期派专门的调查人员收集老人对养老院生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养老院的服务体系。

3.改善医疗设备

经过调查得知,养老院中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42%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另外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根据研究,身体健康对于生活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因此,要提高养老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必须要改善养老院的医疗设备。老年人发病率高,需要及时就医,养老院应该配备专业的医疗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养老院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老年人的满意度影响很大。首先,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招收标准:其次,对于招收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服务的能力,与老人的沟通等;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保障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5.增加老人的日常娱乐活动

由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每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娱乐活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养老院应积极举办各项娱乐活动,例如类、运动保健类、综艺表演类活动和读书、看报、书法、绘画等知识活动,还可以举办旅游活动。让老人在活动中找寻到乐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6.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增加心理咨询项目

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越健康,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心态好的老人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对于生活中消极的事情,也能坦然面对,生活满意度较高。而心态不好的老人,容易产生抱怨,对身边的很多事情抱以消极的态度,生活满意度较低。因此,养老院应增加心理咨询项目,改善老人们的心态,让老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第3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当前传统的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已弊端凸显,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优势于一身的社区居家养老开始崭露头角。作为浙江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县(市、区),诸暨在试点推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做了许多探索,以诸暨实践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诸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当前人们在改进农村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上已没有太大争议,但对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优点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比较陌生。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诸暨市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探索

诸暨市现有老年人口21 万余人,占总人口比重20%左右,其中16 万多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社区,占老年人口的近75%。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诸暨市以“银龄互助、邻里守望、助老劳务储蓄”等为手段,探索构建“以家庭照护为主体、社会(社区)服务为依托、志愿服务为补充”的“互助共济”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⑴全面实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诸暨市建有市、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分工明确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从2009年开始,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市场化运作,建设了生活护理、休闲娱乐、老年爱心食堂、阅览室等大量设施,89008800家庭(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老人安装“一键通”等现代养老方式。在此基础上,2013年起,依托全覆盖农村社区的“星光老年之家”,鼓励符合条件的升级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目前已建成80家功能特别完善、覆盖面广的照料中心并投入使用,以照料中心为依托,整合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活动。

⑵将养老机构纳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把全市27家镇乡(街道)敬老院转型升级为社会福利中心,整合医疗、体育、文化等资源,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一方面直接承载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发挥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并为辖区内家庭养老护理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供支撑,提升其照料、护理能力。2013年已建成8个示范点,三年内实现全面转型。

2.创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

⑴市场运作模式。2009年底,诸暨市筛选确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公司运作管理、连锁经营服务”的模式,把居家养老服务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不久前,市暨阳美好社区服务中心被枫桥镇引进,成为试水居家养老服务的又一家民非企业,承担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保健、紧急求助、心理咨询、精神慰问等服务项目,令居家养老服务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⑵数字化养老模式。近3年来,诸暨市为社区1368 名居家老人安装“ 一键通”,确保为老人提供24小时贴身保姆式服务。依托这一平台,释放老年人消费需求,只要拨通热线,就能得到相对低廉优质的自费购买服务,既解决老年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又使得企业在社会化运作中取得合理回报。

⑶低偿服务模式。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低偿服务模式。如陈宅镇陈宅村有一支由23位村民组成的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他们为全村失能老人上门护理、理发、洗衣、洗被,收取低廉费用,激发潜在的养老服务需求,也保障了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各社区建成的老年食堂也开始尝试低偿服务,为老人提供午餐。老人可以在照料中心活动一整天,这为许多白天外出工作的子女解除了后顾之忧。

⑷银龄互助模式。诸暨所有农村社区都建有老年协会,依托协会实施银龄互助项目,鼓励健康、年龄相对较低的老年人帮扶空巢、高龄、病残、失能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比如在王家井镇,可以由老人就近选择已登记的邻居、亲戚进行结对,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服务模式,结合养老服务评估和补贴制度,不仅解决了老人的日常照护问题,也为大龄农民再就业开辟了道路。

3.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⑴引导社会慈善聚焦养老。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有识之士、爱心人士率先把关爱的眼光投向老年群体。累计已有3000万元捐款投向城乡社区,帮助改善养老服务设施,资助老年人文体社团等,丰富老年人生活。如璜山镇姚王村由太子龙集团出资设立“敬老日”,每年正月初六为全村老年人拜寿、发放红包。再如同山镇西源村一位企业家每年为该村老人每人发放600元慰问金,两年共投入48万元。

⑵壮大志愿帮扶队伍。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为老服务。积极与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学校和企事业合作,建立为老社会支持系统,探索建立“助老劳务储蓄”保障机制。每个城乡社区都组建了“银龄互助”志愿者帮扶小组,党员干部志愿者帮扶小组,青年、妇女志愿者帮扶小组,“十小”行业志愿者帮扶小组,对需要照料的老人,建立联系卡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上门”、邻里守望服务。目前已建成志愿者服务队伍562支共74407人,受益老人5万余人。

⑶实施老年优待政策。诸暨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老年人优待政策。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旅游景点及各类展馆,其他老年人享受半价优惠并为老年人购买出行保险。老年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成立了市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工作站;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老年电大教育点已覆盖全市502个村(居),市老年活动中心开始规划建设,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二、诸暨市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模式的启示与思考

1.经济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物质基础

中国农民的养老品质差异与当地经济差异水平紧密相连。诸暨是工业强市,强大的财政实力保证了各项养老补贴和老人优待政策的实施。2013年诸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补贴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2000万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100元,80周岁、90周岁以上老年人再分别享受高龄补贴每月30元、50元,在此基础上,向百岁老人发放300元每月的保健补助费;落实资助困难人群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困难老人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市镇两级财政各承担50%;对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给予3~5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每年拨付1~3万元作为运行经费补助。

2.社会参与: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不竭源泉

养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诸暨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一是多方筹措社会资金。诸暨的农村大多拥有驻村企业,企业主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或其后代,普遍具有建设“生活共同体”的意愿。诸暨市鼓励和引导驻村企业共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吸引了3亿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普通百姓也参与到敬老、爱老的大军中,许多村里的“敬老食堂”都是在村民“几桶油”“几斤米”“几百元钱”的资助下慢慢建设起来的。二是社会组织积极有为。尽管村里有各级财政补贴和社会慈善捐款,但“坐吃山空”不能成为长久之计,为使这笔钱能“生钱”,村老年协会将本金交给村里有实力的企业家使用,每年获得至少10%的收益作为日常使用资金;老年协会还通过举办“贺金婚”“千叟宴”、联欢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

3.结合地方优势: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特色之路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应充分依赖本地资源,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不仅有利于集约资源、加强农民居民的向心力,更有利于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全国范围内脱颖而出。诸暨是书法之乡、体育之乡,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牢牢抓住已有资源,以农村社区文体建设为亮点,走出一条较有特色的养老之路,近些年农村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一是利用原有的文体设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室内都建有图书馆、室,有些室内还建有书画室、排练厅、健身房等,室外都普遍有健身路径、篮球场、休闲凉亭等,同时还在原自然村设立服务中心分场所,方便老年人就近参加文体娱乐。二是老年体协、老年书画协会等团体活跃在城乡,镇村体育文化队伍空前繁荣。诸暨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是全国老年体育先进集体,近年来已在全市所有乡镇( 街道)和行政村建立了老年体协组织。老年体协总共有13 种文体活动,每年都会安排8~10次全市性比赛活动,每四年举行一次大型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4.文化传承与兼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精神动力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体现了传统养老文化的亲缘关系和现代养老文化的服务关系,在维系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同时,积极引入个人积极参与、养老助老社会风尚等现代文化元素,有利于农村养老文化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兼容反过来又成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精神内核,助推农村养老的进步。诸暨市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以“新民讲堂”“道德讲坛”等形式延续乡村文脉,创设受农村群众特别是老人欢迎的道德风尚建设载体。

2013年全市建成27家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至2017年底,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覆盖率将达30%以上。比如安华镇三合村的文化礼堂,它的创建得到了村里老人的大力支持,老人们全程参与“五廊二堂”(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才艺廊,二堂指礼堂和讲堂)的资料收集、设计和组织施工,建成后他们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文化礼堂不仅成为村里的培训室、红白喜事堂,更是老人的休闲集散地。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村史、感受文化、感受文明。

参考文献

[1]孟庆哲.关于我国养老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思考[J]. 科技和产业,2009,9(4):75-77.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1):63.

[3]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0-250.

第4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和面临问题,指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养老形式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雷立法予以制度化、规范化。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立法经验,笔者提出了实行农村养老保障单独立法,建立以维持年老农民最低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农民社会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的立法构想。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养老保障模式是指为保证老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赡养的方式和方法。这是农村养老保障立法的基础。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按照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一)家庭养老,即指由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 0% ,县(农村地区)占38. 1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另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999年6月,农村97. 6%的老人仍然为家庭所供养。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2. 4%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

  (二)土地养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养老的一个重要保障。土地分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对土地的使用和收益是父母的专有权利。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使用权,必须以赡养父母为前提。千百年来,这种让渡与受让的实践,要求年轻一代必须负责家庭养老。这不但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且是一种近乎于因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强制性义务。直至今日,土地仍然在维系农村养老关系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拥有土地的农民还可以依靠土地的产出作物或有偿让渡给他人使用获得收益来维持生活。

  (三)储蓄养老,就是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平时积蓄维持生活的养老类型。这在农村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人年轻时有所为,年老时也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同时没有什么负担,生活上可能比子女要好些,因此他们没有向子女提出赡养要求。但是,也有一些农民因为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了信心,认为只有钱财才是可靠的,因而在年轻时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四)集体养老,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主要包括五保供养、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农民退休养老和养老院制度。

  (五)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2000多个县(市、区)的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

二、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以家庭保障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形式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减轻了社会负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养老形式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养老矛盾重重,赡养纠纷事件逐年增长。

  (一)大家庭养老格局解体,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首先,家庭规模小型化使多个子女合力赡养老一辈的家庭养老基础和优势在逐渐消失。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大量涌现,子女结婚成家随即分家析产的现象相当普遍。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正在摧毁传统大家庭的养老格局,多子女老人吃“转转饭”的现象日益增多。据1982年到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从4. 3人/户降到3. 97人/户。199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 9人/户;2000年又降到3. 44人/户。中国的家庭结构也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体的结构,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 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 81%,比1982年增长了4.92个百分点。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和完全核心家庭的增多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乡合计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 6%。据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 。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村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 %;而据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这一比例已下降为50%左右。

  其次,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家庭养老的负担。据来自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同保德信金融集团联合的《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青壮年群体正在缩水,老龄群体迅速膨胀。中国青壮年人口数量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到21世纪中叶,中国总计将失去18%一35%的青壮年劳动力。而此时,中国老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6%左右,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这种人口老龄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有1亿人左右,是世界上农村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城镇的现实,使农村家庭养老不堪重负。

  再者,传统孝道的调整力度减弱。随着家庭人口外流,迫于岗位竞争压力,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学习或工作,子女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虽然老年人的收人通过子女汇款增加了,但他们在需要时却无法得到子女应有的照顾。传统孝道的调整力度受到削弱,健康不佳的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不足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影响着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得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土地养老形式在逐步弱化。历经时代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在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已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每人都可依其农民身份依法获得一份土地,而不再以对父母的赡养为必要前提。源于老一辈对土地等家庭财产的控制与让渡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存在的危机。此外,受土地制度、土地数量及土地收入的限制,加上我国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村老年人单纯依靠农村可耕地养老的形式日显不足。

  (三)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养老保障作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有不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东莞、温州的一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浙江省杭州市的乡镇覆盖率已达到95%,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一次性交纳几千元养老基金,已开始按月50元、60元不等数额领取养老保险金。而有些贫困地区农民因难以承受其经济压力和风险,连一般的保费都无法收齐。从目前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根据他们的缴费额,几十年后,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的养老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尽管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有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但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达不到理想的保障效果。

  (四)农村集体养老面临困境,举步维艰。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在目前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其适用对象、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特定性,集体养老难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五)储蓄养老固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银行储蓄的低利率、高膨胀、大额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人低的现实,使得单靠储蓄难以保障养老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针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悬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借鉴吸收各国立法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以维持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引导农村养老立法向城乡养老立法一体化过渡为目标,尽快建立健全独立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制度。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建议

  从理论上讲,城乡养老保障立法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是城乡养老保障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和政策性区别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障立法只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即在城乡养老保障二元化格局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首先单独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该法的制定将会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法治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立法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首先,立法要以《宪法》和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中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同时与《民法》、《继承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等法律相协调和衔接。农村养老保障法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对象、形式、种类,家庭养老的内容、土地养老的内容、集体养老的内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及其性质、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发放、农村养老的责任主体、机构、性质及其法律责任等等。其次,形成以农村养老保障法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益保护法、农村家庭养老示范法等相应部门法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农村家庭养老条例、农村集体养老条例、农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办法、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条例、农村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税收减免办法等行政法规为保证的阶梯形立法体系。此外,地方人大和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现实需要,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部门规章,切实保障农村养老法律的贯彻实施。

(二)农村养老保障基本模式

  以家庭保障为主,以土地保障、社会保障为辅仍将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模式。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相对于城镇保障,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是说,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家庭成员间的互助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进行农村养老单行立法,就是要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立法中予以突出强调,并辅之以具体措施,使尊老爱幼这一优良传统民风在法律的保障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完善管理监督体制

第5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养老     民生    幸福

“老有所养”是中国百姓千百年来传统的生活追求,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内涵。中国社科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老有所养”,无疑是迫在眉睫的民生议题。无锡市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正是区委区政府致力改善民生、解决好“老有所养”问题、构建幸福惠山而举全区之力精心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充分体现了“爱民有真举措、亲民有真感情、惠民有真实效”的执政理念。

一、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情况介绍

无锡市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长安街道金圈里村,占地48亩,建筑总面积3.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共建有8幢单元建筑,其中供养楼五栋,设置床位650张,是江苏省第一家实行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高水准颐养院,总投资1.2亿元。项目自2009年10月投入使用至今,已对全区500多名五保老人进行了集中供养。颐养院配套设施完善,集养老、康复、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使多项服务功能全方位满足五保老人的需要。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自开办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等荣誉称号。

(一)突出“人本关怀”,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惠及更多弱势群体

五保老人颐养院所在的惠山区位于无锡市西部,面积327平方公里,管辖1个省级开发区、5个街道、2个建制镇,户籍人口41万人,是无锡的西大门、经济副中心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惠山区始建于2001年,其前身是“华夏第一县”无锡县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吴文化、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2500年的人文历史。建区以来,惠山区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区实现GDP385亿元;工业总产值1105亿元;财政收入78.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250元。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惠山区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民生,坚持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到全区人民。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惠山区一手积极应对危机抓经济发展,一手完善社会保障抓民生事业,为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公平对待,以对五保老人开展集中供养为重要突破口,2008年起连续两年把建设区五保老人颐养院工程列为惠山区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颐养院工程自08年3月立项至09年10月全面竣工并正式启用,目前已成为全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规模最大的敬老院。

(二)突出“精品意识”,从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出发,提高颐养院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1、坚持园林化建设,硬件配套设施突出酒店化、标准化。作为江苏省第一家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的公益非营利性四星级养老院,惠山区按照省级文明敬老院的标准,以现代化、园林化为建设目标,高起点地打造五保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颐养院绿化率达到52%以上,院内环境优美,喷泉、假山、水景、夜景让人流连忘返,让居住在此的五保老人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园林酒店式的服务。在硬件设计上,房间全部是参考三星级酒店标准间设施,每个供养楼都设有服务台和休憩活动场地,还设有150平方米的“银发超市”。老年活动中心配有健身房、阅览室、室、乒乓室、剪纸室、书画室、网吧和多功能歌舞厅等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五保老人在医疗、生活护理以及物质、精神上的多种需求。

2、坚持保姆式服务,软件管理突出人性化、亲情化。真情暖银发,安度夕阳红。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自开业以来,重点围绕服务老人为中心,强化服务管理,汇编形成了《服务管理实用手册》,首次在养老系统明确了护理环节标准。采购、护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程序明确、运转灵活,全面提高了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颐养院还大力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相关认证,进一步推进了颐养院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使颐养院的管理水平逐步规范并与国际接轨。

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让所有入住的五保老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贴心、放心,充分感受到了“幸福无锡”的温暖。

二、对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调研,关注弱势,“民生工程”才能落到实处

1、解决民生问题要着眼于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确立民生工作新思维,以有限的财力,实现良好效应,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扎实推进重点民生事业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不断破除制约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是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惠山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达70000余人,其中五保老人580名。惠山区委区政府在调研中发现,全区五保老人虽然享受各项民政政策,但由于分散供养,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参差不齐,特别是由于没有直系亲属,五保老人特别是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状况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即生存现状的脆弱性、精神供养的缺失性和供养保障的差异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温暖更多地给予五保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惠山区委、区政府在多方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供养这一整体解决思路,通过建设高标准五保老人颐养院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五保老人特别是农村五保老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困难,以新的视角和视野来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做到暖人暖情暖心。实践证明,集中供养模式的优势很明显:不仅集中了财力为五保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居住环境,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还突出了“老有善养”思想,破解了社会化养老难题。

从这个项目的生成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每一个民生项目的生成都要着力于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人居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一要系统调查,全面规划。处理好“民怨”和“民愿”的关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在谋划决策阶段,广开渠道,充分吸收群众的意愿和意见,对涉及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而系统的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既有长期的解决规划,又有当年的解决步骤,防止民生工程成为政府一厢情愿的政绩工程,既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责任感、迫切感,又能在调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善谋得大气,善谋得长远,善谋得实在,民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情况很多,难度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易到难,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让人民群众每年都得到一点实惠,每年都看到一点希望,逐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向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保体系倾斜,向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和关爱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倾斜,向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倾斜。

2、解决民生问题要着眼于关注弱势群体。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农村五保老人无疑是最缺乏生存能力、最需要帮助照顾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带着责任去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难题,就能让五保老人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各级政府应当承担起财政投入的责任,成为致力于为社会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正的服务型政府。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惠山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完善社会保障的民生事业,始终把改善和提高弱势群体生活质量视为民生工程的“重头戏”,努力打造“幸福惠山”。为了让五保老人得到公平对待,2008年起惠山区连续两年把建设五保老人颐养院工程列为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惠山区财政拨款700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五保老人颐养院的建设,区政府每年还出资1000万元用于五保老人颐养院各项日常支出。从2008年立项到2009年10月投入使用,仅花了一年零七个月时间,就打造出了江苏领先、全国一流的五保老人颐养院。

(二)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民生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民生工作不仅仅是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一个关乎全民利益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教育事业、环境保护,都需要依靠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民生“大合唱”,才能奏出社会和谐“主旋律”。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惠山区已成为无锡最重要的工业区。目前,惠山区已拥有各类工商企业12000多家,平均每30人就拥有一家企业,而且正以每年1500家的速度递增,已成为中国企业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建设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这一“暖心工程”中,惠山区委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爱心扶助,突出爱心培育,不断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一是加强与市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配合,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二是通过领导和群众专访突出宣传;三是通过现场咨询加强宣传。在爱心的召唤下,全区55家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闻风而动,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通过定向募捐的方式,共捐款5000余万元,为这一事关全区五保老人福祉的民生工程添砖加瓦。同时,广大富裕起来的惠山百姓在得知兴建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后,也积极参与到捐款中来,100元、200元、1000元……真正让政府的“暖心工程”演变成为一项全社会的“爱心工程”,提升了全社会对五保老人弱势群体颐养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在活动中,全区共募捐善款1.2亿元,其中7000万元留存作慈善基金,5000万元用于颐养院建设。可以说惠山区五保老人颐养院是一项由政府倡导、企业家和社会各届捐赠共同筹建的五保老人安老“暖心”工程,是全区人民尊老敬老的“爱心工程”,彰显了“爱心惠山”的内涵。

由此可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应该把广泛深入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形象、网络有专栏,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宣传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提升民生政策的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民生工程,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了民生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转变观念、精神供养,“民生工程”才能凸现亮点

养老如养花,善养者姹紫嫣红,不善养者枝叶枯萎。虽然五保老人在颐养院衣食无忧,吃喝用具应有尽有,虽然工作人员每天按时送来香喷可口的饭菜,可是,有谁能够理解这些老人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痛苦呢?谁又能够带给他们情感的温暖、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归属呢?这就需要社会、政府转变养老观念,让老年人吃饱穿暖的同时,更加重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工作重心逐渐由重物质向重文化转移,倡导“文化养老”,使精神供养成为“五保”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养老院;城市老年人;传统养老;三级编码

一、引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78亿,占全国人口数的13.26%。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化程度最高的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将超过现在世界第一的日本。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状态,而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随着患病、失能、丧偶、子女照顾不及的老年人的数量继续上升,势必对现在传统养老模式是一重大挑战。社会竞争逐渐加剧,生活成本不断抬高、节奏不断加快,年轻人几乎很少有时间、金钱和精力来照顾父母。

根据以往学者调查的结果来看,相对于农村老年人,城镇老年人对于入住养老院的态度更加开放。关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影响因素,以往学者限于社会特征和健康特征两个方面,但也有关于个人观念和世俗家庭的影响等因素。被研究对象来自于淮南市田家庵区龙眼小区附近的29位老人,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的方式,通过详细深入的聊天,对城镇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有助于改善养老院的养老模型。

二、 研究方法

采用性质分析中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城市老年人对于选择养老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扎根理论是指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然后上升到理论,研究过程严格扎根于原始资料,不掺杂研究者的主管思想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本研究通过上述程序对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遵循着扎根理论中的饱和原则。

本调查中对29名老人进行深度分析。性别方面来说,受调查的男性老年人有16人,女性老年人13人。年龄方面,在50-59岁之间的为6人,在60-69岁之间的为6人,在70-79岁之间的为13人,80岁以上的人为4人。学历方面,不识字的老人为7人,小学学历的老人为3人,初中学历的老人为6人,高中、中职学历的老人为10人,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老人为3人。从受访老人的子女状况来看,有子女的老人为24人,无子女的老人为5人。从可以负担老人去养老院的经济能力来说,认为自己可以负担的老人为13人,认为子女可以负担的老人为8,和子女共同负担得起的为6人,负担不起的老人为2人。对于个人入住养老院的接受情况来说,能接受去养老院养老的人有8人,认为自己很难接受的有14人,看个人情况选择性入住的有7人。调查前取得老人的同意,调查中采取面对面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年龄、学历、收入来源、基本的社会保障、身体状况、子女情况、可接受的养老院价位。

1.编码过程。

(1)一级编码。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 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

得到的14个开放性编码:

(2)二级编码。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 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 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 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根据一级编码初始概念化归纳得到的7个范畴:子女的影响、个人思想、自理能力、老人经济能力、文化影响、老伴的影响、组织构架。

(3)三级编码。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 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 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就像是一个鱼网的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可从二级编码中归纳出三个主范畴:家庭因素、老人因素、养老院因素。

基于以上三大主范畴编码,确定了“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核心编码。

2.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三级编码的分析,确定了“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意愿的影因素”为核心编码。家庭因素、老人因素、养老院因素为主范畴的理论模型。

(1)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组织和家庭结构的变革,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以家庭为中心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养老需求,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养老院的需求的声音越来越大。家庭因素为影响老人选择入住养老院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包括了老伴的影响,子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影响算是家庭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将父母送出去而不能在家照看起老年会被视为不孝,即使老年人想入住养老院,其子女在当今还不是特别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而不敢这么做。经济因素中老人的收入也是至关重要,调查中发现,老人在对养老院价位的选择方面,是和自己的经济能力挂钩的,即自己经济不行,就不会选择高于自己收入的养老院,即使该养老院在各方面做的都不错。

(2)老人因素。在影响城市老年人对养老院入住意愿的众多因素当中,老人因素也不可小觑。老人因素包括自理能力、个人思想还有个人经济能力。其中传统思想对老人的养老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很少一部分会去选择养老院这种养老模式。在将来生活不能自理后,在去选择养老院养老这种模式,这样的老人常会以不能给子女们增加负担为由而去选择入住养老院。

(3)养老院因素。各种学者的研究调查也表明,养老院的各种方面也为老年人选择入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包括了软件、硬件设施、组织构架。在这,硬件设施为医疗健康设施和基础设施,在普通的养老院中,普遍都存在医疗健康设施缺失的情况,在一些高n的养老院中才会出现“医+养”这样成本要求比较高的医疗健康设施。即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各有好坏,一部分老人反应,最基本的住宿条件也是比较混乱的,卫生条件达不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设施也是建设不全,影响着老年人对养老院你的需求,生活照顾方面也是很多老人们关注的重点,例如饭菜,平时的洗漱照看。同时还有精神慰藉,在目前的养老院的水平来说,很难做到精神方面的照顾。在收费标准方面,调查中的老人有16人选择价位在800-1500元的养老院。私人养老院价格不菲,公里养老院数量少,且不能满足各种老年人的各方面的需求层次。

3.信度检验

为研究本文中结论的可信度,采用SPSS中专门用来检测信度分析的模块为Scale下的Reliability Analysis。信度系数为0.84。

三、 研究结果

在对来自淮南的29名老人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对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编码分析,构建了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为促进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意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可以根据以下方面提升老年人对原则养老院养老的意愿。

通过对淮南市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人都基本满意现在的生活,并基于自身条件从心理上接受机构内养老。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状态与子女关系、是否参加娱乐健身活动、睡眠质量、生活环境及物质条件相关。因此,子女应该多多关爱老年人,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还要给予他们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慰藉;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心情舒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建设养老机构时,应加强基础设施、院内环境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改善,使入住老人有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老年人由于特殊的体质,其营养素的结构水平不同于成年人,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健康问题。(1)Arnet等(2)指出改善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状况对改善老年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社会负担都有深远的意义。(3)老年人体育锻炼与慢性病多少成正相关,患慢性病较多者应注重体育锻炼。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营养咨询机构及养老机构几者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从对温饱的追求转变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而且近年来,国内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空巢老人问题也更加突出。

“在种种问题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被无情打碎,因此需要社会化的服务和帮助跟进到老年人家庭,这也为中国养老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高龄、失能、空巢家庭老人不断增长的现状。老年人群是整个人群当中最脆弱、最需要照顾、关爱的人群,因此健康、医疗等服务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有学者表示。因此建设将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及营养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机构是新时代的要求,不但使养老院具备了医疗、心理咨询、营养咨询的功能,而且降低了社会化养老的成本,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专业、人性化的服务,为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

我国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和服务不足,远不能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所以为养老机构配备医疗服务功能,将成为解决入住老人医疗服务的首选。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为老人健康提供医学帮助和基本医疗服务,比如某些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及常见病,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常见药物的提供 ;为入住老人提供应急医疗服务和就医陪同服务,这是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最基本功能。 (二)通过机构内设置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甚至独立医院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为入住老人提供身体健康的监测服务,如提供体检、身体健康监测、血检、尿检、心电图、B超服务等;(三)可为入住老人提供专门化的、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健康提供指导,重塑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对入住老人进行入户巡诊、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等健康指标。(四)养老机构的拓展医疗服务功能,使养老服务与医疗能够更有利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天然地具有医疗服务的性质,是集医疗救治、康复理疗、健康干预、养老托老于一体的老年人养老―医疗结合的发展新模式,以走出一条“以医助养、寓养于医、医养结合”的新路子。(五)医养结合型的长期照护。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是指由具有一定医疗、护理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为患病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力求达到使老年人能够在同一机构中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有助于满足高龄、患病、失能、空巢老人的医疗与养老的多重需求。

2.养老机构配备心理咨询功能

老年人是各年龄阶段人群中的一特殊群体,要经历各种不同于其它人群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是一般老年人所不可避免的,如退休、子女离家、丧偶、经济来源改变及各种躯体疾病的增多等,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幸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认知能力低下、易产生孤独感和依赖心理;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激怒及产生恐惧、抑郁和焦虑;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另外,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

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所以,养老机构配备心理咨询师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3.养老机构配备营养咨询功能

进入老年以后,人体功能代谢降低、消化功能减退、体成分改变、器官功能改变等;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生理、社会原因,已成为营养问题明显的另类人群:脂肪、胆固醇摄入太多,动物或豆类来源的优质蛋白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超重和肥胖人群增多,钙、锌、铬、维生素B1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摄入不足。老年人已是营养问题比较严重的人群。因此,老年人应该合理营养,以加强老年保健、延缓衰老进程、防治各种老年常见病,达到健康长寿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因此,老年人应有一定的保健准则:首先,养老生活要有目的性,并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其次,还应该保持睡眠适度、注意休息放松;最后,还要合理营养。

[参考文献]

[1] 黄瑞琦.茅露平,沈 莉 .上海市长宁区养老机构部分自理老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4):386-7.

[2]Arnet JW,Zahler LP.Dietary intake and health habits of healthy,retired,elderly men〔J〕.J Nutr Elder,1993;12(3):43-58.

[3]李志菊.胡 志 .合肥市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安徽医学,2009;30(10):1212-5.

[4]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J].中共浙江省党校学报,2007(2).

第7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日间照料中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9[本刊网址]http://

一、发展现状

Y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4%。近年来,Y区非常重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把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民营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了Y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投入力度日益加大

为应对老龄化趋势,Y区大力鼓励民间力量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机构。从2012年至今为民办养老机构发放建设运营补贴166万元、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运营补贴75.14万元,合计241.14万元,其中市、区各配套120.57万元,各项补贴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在去年新建2家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今年准备再培育1-2家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加床位300张以上。此外,Y区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区财政出资为高龄老人按时发放生活补贴。除此之外,Y区启动“暖心关爱”工程,为辖区300名重度残疾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助,这些资金的发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Y区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均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7月,Y区共有7家公办敬老院,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共有床位1336张,入住老人870人,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由区政府主导的示范养老机构--“x市清馨苑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动工兴建,该项目占地170亩,其中社会化养老用地150亩,区综合福利中心占地20亩。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600张,计划2015年底该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

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望解决90%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为此,Y区积极筹建Y区12349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化的呼叫中心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以12349居家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覆盖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到2015年老年人入网率达到100%。

(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照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Y区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也迈出关键性一步。截止2014年底,全区共建成并投入使用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个日间照料中心的使用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保健、阅读等服务功能,受到辖区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二、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大,运营成本高

一是资金缺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按照Y区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目前Y区养老服务业资金缺口较大,加之养老服务业前期投入大,收益慢,养老服务业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还不高,Y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目前Y区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资金主要有慈善机构捐助、民政福利募集资金,这一部分资金增长速度较慢。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是其占社会养老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还是较少。

二是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状况不好。Y区新建商住小区虽然建筑规模、配置设施档次高,但是人住率低,且大多为年轻人,老年人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的运营状况普遍不好,加之日问照料中心属于社区公益利设施,非盈利机构,人员工资支出大,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二)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匮乏

一是养老服务事业的主管部门级别低、人员少。区老龄办在同财政局、土地局、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进行工作沟通和协调时面临着级别不对称的问题,其协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基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老龄工作机构大多有名无实,甚至连名也没有,老龄工作多由民政人员兼任,专职工作人员很少。

二是社区老年服务人员匮乏。基层社区老年工作一般都是“一人兼多职”,很少有专职人员负责,且多数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通常只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一般的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专业化、职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滞后。

(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严重不足

一是已建成的小区难以协调出大面积的社区养老用房。Y区的17个商住社区,目前的社区用房均达不到市定的500平方米的标准,致使民政部门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协调日间照料中心用房,且面积不大,更找不到和社区办公用房毗连的地方。部分村民安置小区办公用房比较紧张,也提供不出成规模的用房面积用于养老服务。特别是2012年之前已建成商住小区,因找不到开发商,也缺乏社区用房规划,也就没有地方建设日间照料中心。

二是老旧社区养老用房需要改扩建或重建,难度大。如洛钢、镇北社区今年已列入重建议程,但新建需要发改、土地、规划、环评等部门审批,立项报批手续比较繁琐,目前进展较慢。

三、建议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的引领性作用。加强政府在制度、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城乡自治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

(二)优化社会养老模式

一是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养老模式。政府可将尊老福利补助金置换成“消费券”,明确使用范围和用途,确保养老资金用在老年人身上。同时,政府出台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者介入社会养老,通过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帮助老年人和家庭减轻压力,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是探索发展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物业服务企业较为熟悉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与老年人日常交往较为密切,通过开展全员助老服务或组建专职养老服务队伍,利用物业服务企业二十四小时的工作特点,使老年人获得全天二十四小时的守护,也为推行基于物业服务企业的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逐步完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创办家庭护理院、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探索成立老年服务公司,切实将社区互助与提供有偿服务结合起来。抓住政府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资金上扶持的机会,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要拓展养老服务载体,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便捷实用的社区老人服务网络。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一是举办养老服务产业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的养老社区、老龄服务企业和组织积极参展,搭建起全景式的产业链展示平台,通过设置养老金融、养老机构、养老用品、养老食品、养老服务、养老文化和临终关怀等展区,传播养老理念、借鉴先进经验、展示养老产品、引导老年消费、增速养老产业。

二是以休闲养生为主题,建立养老休闲度假中心。利用我市最佳生态宜居地建设的契机,通过康复医院的引进和建设,同时配套各类相应设施,吸引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进驻养老休闲度假中心,打造完整的“健康体验+养老休闲”旅游产品链,把养老与度假旅游结合,深化养老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医养结合进社区,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搞好试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医保政策适合养老的特点;鼓励医疗机构创办或托管养老护理机构,缓解床位紧张;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鼓励其申请办理内设医疗机构并纳入住院医保管理体系;鼓励辖区院校开设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四)打造全方位老年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助老爱老“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每个社区至少有一问老年学堂;每个社区至少有一支助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养老专职社会工作者;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老年人心理(法律)顾问。

二是依托社区打造“老有”系列养老服务。打造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惠、老有所安、老年用品借用等系列服务,涵盖文体、娱乐、健康、家政、护理、学习、休闲等多个方面,为老人提供代购、送餐、就医、短期托养、生活照料、疾病护理、情感慰藉、精神文化生活等无偿、低偿或有偿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社区为中心,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以12349服务热线为纽带,整合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向老年人提供政务咨询、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旅游指南、法律服务等服务项目,构建以信息化为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五)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准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选择愿干、会干、能干的人员充实到养老服务工作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使老年人的养护质量得到提高。

二是搞好养老工作业务培训。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养老服务工作内容,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除培训法律法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外,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第8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09-0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导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国家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一、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受传统文化影响,现时家庭养老仍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空巢老人”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看来让人心酸,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养老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老年群体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已成为趋势。

目前,我国已存在的绝大多数社区老人服务都是由政府提供并由街道居委执行的,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对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等生活困难老人的经济救济、日常上门巡视、义工服务、负责操办老人去世的后事等,对于身体更弱无法自理的老人,则会选择送入公办的养老院等。但是这样的现状对于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仅仅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众群体的养老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问题。目前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只占老年群体的很少一部分,而且是城区老年群体的一部分,乡镇的老年群体完全享受不到。这种地区偏差导致很多老年群体目前还几乎处于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满足或者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如果放任下去,必将造成一些社会动荡因素。

其次,现存的老人社会服务往往是补救性和救济性的,只注重老年群体的生活救济补助和日常照顾,老人的社交、心理方面的综合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老年群体变成目前最孤独的群体。养老,不仅仅是满足老年群体生活需要,老年群体更应该在精神上获得支持和照顾。

再次,目前已存在的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显示,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养老场地欠缺。目前的养老主要是由各个社区组织的,但是还未得到政府和广大社会群众的有效支持,社区本来存在很多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配置,情况不容乐观。

最后是养老服务专职人员的缺乏。众所周知,养老不仅仅是解决老年群体的衣食住行问题,还应该兼顾老年群体的各种精神层面及医护层面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和良好的服务素质,还需要一些专业的卫生医疗知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仅存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人员不足,很多服务人员还缺少必要的医护常识,使得老年人得不到好的服务和照顾。

三、几点政策建议

养老,已不仅仅是每个家庭的问题,应该上升为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应该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在居家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起步的阶段,加强养老观念转变及群众对于养模式的认知,是获取群众对于这一新型模式支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一,应该加强政策宣传。政策不明往往是阻碍政策实施的大问题,不论什么政策及社会活动,当群众不明了时,阻碍因素便在无形中产生了,此外,如果缺少了群众的支持和监督,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控制机制就得不到有效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或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做到内外分工明确及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抱着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心态,融入群众,造福于民。

第二,调动社会有效资源,实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和配置,实现居家养老模式带动社会发展的双赢模式。当养老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时,人们就不能仅仅拘泥于家庭养老的思想,所以对于每一个老年人,得到的待遇应该是一样的。政府或社区可以积极调动地区周边的闲置或者暂时闲置的劳动力,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和照顾,这其实是社区义工的一个延伸,即利用资源配置手段,达到闲置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和居家养老服务的更好进行,实现双赢,形成一种社会积极互动的模式。

第三,扩大试点范围,实行地区或区域化统筹,政府控制、群众监督的发展模式。养老政策特别是居家养老政策有待于广覆盖老年群体,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但是当一项政策涉及范围广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监控机制的不完善而屡屡出现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使得这一造福于民的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第四,政府应该积极提倡和引导广大社会企业关注养老服务,使解决养老问题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由政府买单。

第9篇:养老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