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范文

生物化学精选(九篇)

生物化学

第1篇:生物化学范文

    一、 引入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气氛

    美 国着名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在教学情境设置中,教学生活化运用最为广泛。当然教师要注意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要注意素材的典型化,并要与所学内容有紧密联系。

    设计1:免疫话题可以从学生种牛痘说起,提问:为什么牛痘只要种一次即可获得终身免除天花的忧患,而有些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接种呢?这样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冲突,就自然产生了学习动机。

    设计 2:上课伊始,提问每年 12月 1日是什么纪念 Et?生 :国际艾滋病日。师:今年(2006年)的主题是什么?学生答不上,教师就打出2006年艾滋病日宣传画及宣传口号(StopAIDS,Keepthepromise),请学生尝试翻译(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师: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艾滋病为什么目前是不治之症?从艾滋病 自然引人新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内容与每个人有关,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 3:上课之初,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提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它是一种免疫失调病。那么什么是免疫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4:每年到春末夏初,蚕豆上市之时,总有一些人会因吃蚕豆而发病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总之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人新课,一方面使新知识的学习找到了生长点,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延伸和深化,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降低了学习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二、利用生活素材。掌握知识本质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学生情况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对教材 内容进行取舍和加工,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还要注意补充生活素材,当然 ,这种素材的补充不应该增加学生负担,应该能为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服务。如课本只介绍了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等,教师则可补充说明疫苗有三种:分别是减毒的微生物(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的微生物(百日咳病菌,伤寒疫苗)以及微生物成分及其产物(链球菌脂多糖),同时将儿童疫苗计划接种卡投影给学生看,介绍我国计划免疫的情况,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儿童时期接种过的疫苗,这样既联系了实际,又丰富了认识。

    教学生活化并不排斥引导学生亲近课文 (文本),有时要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例如课文中有这么一段 :“l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 ,过一段时间后 ,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一些防御作用的保护性成分。”读完这一段,我布置思考题 :联系课文思考如何制备抗蛇毒血清?在我点拨下 ,学生说出了制备抗蛇毒血清的方法和原理,加深了对抗体 、抗原以及它们关系的本质认识。

    教学生活化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比如在介绍器官移植时,我补充了感动 中国中的一个事例:孝顺的儿子瞒着患尿毒症的母亲为她捐献了自己的一个肾脏表现了感天动地的至爱亲情 ,使学生深受震撼和教育。我们还介绍了几年前全校师生为患红斑狼疮学生捐款的事例,宣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这些德育形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有机渗透,不留痕迹 ,也是教学生活化的一种体现。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知识应用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 ,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 目标。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我们引用了 2004年全国高考题 :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 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我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不同章节的知识形成有机联系,知识得以运用。

第2篇:生物化学范文

1.1案例教学法比如我们在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时,先给大专学生讲讲疯牛病,疯牛病的起源,发病机制,让大家对此产生兴趣,开始讲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大专学生视野,提高了大专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了教学任务。

1.2问题引导教学法比如我们讲糖代谢,军训过后为何会肌肉酸痛?过几天为何症状消失?为何糖尿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

1.3教学做一体化比如我们在讲血浆脂蛋白时,把这次课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采血,自己测测血浆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再给大家讲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功能等,让大专学生在做试验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看自己的测定数据。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1.4任务介绍教学法在讲核酸时,先让大家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在课堂上给大专学生他们发现DNA双螺旋的过程,其中的有趣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时知道一些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为科学奉献终身的思想。

1.5多媒体动画比如我们在讲酶的作用机制时,采用多媒体动画,让大专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酶的作用机制。

2学法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我校大专学生特点:(1)活跃;(2)独立;(3)求知欲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讲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由讲改为导的教学模式。

2.1复习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的最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在学习相应章节时,要提前复习有机化学的相应章节。

2.2写小论文在重要章节的学习前,给大专学生布置写小论文的作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大体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3做题给学生发参考习题,学生通过做题掌握重点、难点,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协作学习每一章节讲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章得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2.5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大专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指导方法,爱动手的,给机会在课堂上给大家演示试验;爱演讲的,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医学上的小故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结语

第3篇:生物化学范文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282

国内刊号:11-2161/Q

邮发代号:2-8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4篇:生物化学范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为背景,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归生活”。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生物课生活化教学实质就是密切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和提升,而并非所有生物学知识都能“生活化”,也并非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因此,教师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拉硬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人挖掘生物知识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生活学习生物课程,学好生物课程更好地造福于生活,这是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真谛。

2.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

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一是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文本、科学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生物课课程资源来开发,使其成为教师“修路”“搭桥”的材料,使抽象的文本内容形象化。深奥的教材内容通俗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易学好懂,其学习就积极主动。效率大大提高。实现文本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对接、融通、整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二是要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欢乐与愉悦。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校内外丰富多样的生物课课程资源。用各种有趣的生活事例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用多样化的生活现象来诠释抽象、枯涩的文本知识,使文本知识生活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能使沉闷的课堂充满欢乐与笑声。三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参与、体验感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学生就会有感而发。这既易于引发学生交流争议,也有利于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使教材内容得以完善,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延伸,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四是要让学生直面社会生活,真实感悟生活,全面认识生活,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生活,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社会生活。这除了需要我们组织学生更多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外.也需要我们积极将生物课教材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更多地、更真实地感受社会生活,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明白生活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不如意、不光彩的一面,也正是这种不如意、不光彩,才需要我们积极进取,勇于斗争。

不断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生物课生活化教学的主要途径

3.1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气氛;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把复杂抽象的生物问题生活化,以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过程中,生物教学面向生活,创设生活情景,使课堂充满现实感,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气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3.2补充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丰富教材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材中也常常引入生活材料创设情境,但因受时空因素的制约,这种情境不一定与各个地方的实际相符合,往往容易给学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补充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营造充满困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巨大诱惑力的学习场境中,引领学生或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信息的搜寻、筛选、提炼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途径;或以问题为引子,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争辩、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走出误区,澄清认识;或以竞赛为手段,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现实,就能化死记硬背为体验感悟,化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化独自苦思为合作交流,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第5篇:生物化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化学生物絮凝,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协同作用,抑制作用



为解决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的问题,污水一级强化深度处理工艺已经成为国内外污水处理研究的热点。目前一些主要的强化一级处理工艺主要有: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和化学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1,2,3,4]。其中化学生物絮凝强化一级工艺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结合了化学和生物协同絮凝作用的强化一级处理新工艺,它由一个停留时间短的曝气池(30分钟左右)和沉淀池构成[5]。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混合絮凝反应和污泥回流,形成良好的絮凝反应条件,在化学絮凝和生物絮凝的协同作用下去除污染物[6]。它既有高效的对SS、TP、胶体态状和悬浮态的COD的去除效果,又可以实现对部分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7]。因此它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协同作用在混凝剂和活性污泥剂量比较小时比较明显;当剂量增加时,协同效果减弱,去除率增加趋势缓慢,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对某些污染物的去处效率还有减少的现象。





图1 不同PAFC投加量下COD 的去除效果





图2 不同PAFC投加量下溶解性COD的去除效果





图3 不同PAFC投加量下SS的去除效果



图1、图2、图3引用张志斌[6]等的研究图表与数据,结果表明:在污泥回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化学生物絮凝凝工艺的各个污染物指标处理效果高于化学强化混凝工艺。但随着PAFC剂量的增加,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CODcr和溶解性CODc、SS的去除增加相对缓慢;在投加量小于70mg/L,两种工艺对SS的去除率增加趋势的差别特别明显;投加量俞大,两种工艺的去除率差别俞小。而对于CODcr和溶解性CODcr而言,当PAFC剂量为100mg/L时的去除率反而小于PAFC剂量为80mg/L时的去除率。



卢峰[8]的实验也表明:结果混凝剂、助凝剂量一定时,污泥回流比加大并没有明显提高磷酸盐的去除率;回流比的大时COD的去除效率反而小于回流比小时的COD的去除效率;而且污泥回流较大时对SS的去除效果与污泥回流时差别不大。



沈小红[9]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化学生物絮凝和化学混凝的各个污染物的去除率,在投加量小时差值较大;对COD的去除而言,PAFC剂量分别为100、80、50、30mg/L时,两工艺的去除率相差分别为14%、24%、22%、29%。罗坚[10]的研究中,当PAFC投加量为10.6mg/L(以AI2O3计),COD、SS、PO43—P、TP的去除率非别为65%、78.8%、72.7%、



72.6%;当增加80%的回流污泥后,其去除效率分别为67.8%、80.2%、74.7%、71.3%;前三项指标的去除率增加量非别为2.8%、1.4%、2.0%,增加效果不明显;对TP的去除率却下降了1.3%,反而不如化学混凝的效果好。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二则的协同作用不是简单的数学叠加;在纯在协同作用的同时,还有相互抑制的作用[6]。尤其是在投加量相对较高的时候,抑制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使得去除效果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但以上研究没有对抑制作用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笔者通过探讨高投加量时二者的抑制作用的原因,为探索减少抑制作用的条件,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提供借鉴;可以进一步减少混凝剂、絮凝剂的用量,降低污泥回流量,减少污泥回流动力设施和费用,节约经济成本。



2.抑制作用分析



2.1竞争抑制作用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由于混凝剂和活性污泥对污染物去除能力很大,该工艺对各个指标的去除效果较佳。但混凝剂和污泥的浓度比较大时,二者的协同作用相对降低。这一定程度是由于,混凝剂和活性污泥之间存在相互竞争污染物底物的作用。活性污泥的吸附势能不仅可以吸附COD、SS、TP等指标,它的吸附空位上还可以填充大分子的混凝剂或其支链,絮凝剂可能会和活性污泥优先结合,影响活性污泥的去除效果。铁、铝离子可以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结合,影响微生物的絮凝作用以及化学絮凝效果。另外,像铁离子,是构成微生物体内酶的重要铸成部分。它在生物体内的含量维持在某一特定值才保持酶的生物活性,发挥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如果混凝剂的剂量过高,过多的铁离子进入细胞内与酶作用影响到酶的作用的正常发挥;其它的金属离子则会引起酶中毒;同时由于铁、铝离流入细胞内,这也会影响到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2.2污泥的抑制作用



污泥剂量小的时候,单位用量的污泥的处理效率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生物絮凝作用。而活性污泥的量增大时,去除率增大,但是相对增加量会减少,协同效果下降;活性污泥的剂量继续增加的时候,某些指标的去除率可能会下降,去除量也会减少。这说明:可能是由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吸附过程,存在一个吸附和解吸的过程;已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污染物在向水中释放。回流污泥量达,污泥浓度达,相互堆集,比表面积会大大减少;其吸附空位可能会发生重叠。回流污泥量大时,是污泥包围着污染物,被包围的那部分污染物同时被许多不同的吸附空位竞争地吸引着,这就造成污泥的吸附效果只发生了局部的作用。



回流的污泥中不仅含有未反应的混凝剂,也含有一定的磷酸盐、TP,以及悬浮固体颗粒,溶解性的以及非溶解性的COD等污染物指标。而且污水处理效果较好时,污泥中的这些物质的浓度较大。因此回流后流后的这部分物质会增加污水中的污染物指标,而且它们的转化形式有两种:一部分消耗药剂,继续转化为污泥被去除掉,另外一部分随处水排出,这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到出水的水质。



2.3混凝剂的毒害抑制作用



当回流活性污泥量或混凝剂的投加量都很大的时候,二者的抑制作用还可以解释如下,主要是过多的絮凝剂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细胞对有机颗粒的吸附、有机颗粒物质进入生物细胞内部、细胞对颗粒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代谢物的释放。其中被吸附到细胞表面的颗粒物,由于它们的分子量比较大,颗粒的尺寸也比较大,一般不可能通过自由扩散透[11]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的内部。必须先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运输载体结合后,才通过蛋白质载体的促进扩散作用和主动运输[11]作用,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物降解作用。颗粒物的主动运输作用需要消耗ATP所释放的能量,输率比较慢。但是像Fe3+和AI3+则由于是小分子物质,可以很容易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细胞的内部,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动力是浓度梯度。



当混凝剂的用量增加过大时,可能会有过量的Fe3+和AI3+比较容易地进入细胞内部,大量地聚集于细胞基质中。

当Fe3+和AI3+离子过多的时候,基质内的离子强度增加,就影响到这些基体的生长环境;过多的离子可能会过多地黏附于基体的表面,和基体发生不利的物理、化学作用(如影响基体的物质交换作用),影响到其对水体中的有机颗粒的正常的代谢活动,降低了各个污染物的去除量或者去除效率。另外,混凝剂的量过大时,生成的絮体的量也较多,生物体表面聚集的这些絮体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这些絮体颗粒和生物体可能带有异性的电荷,发生吸附,造成絮体颗粒黏附在生物体的表面,这样就会造成絮体和有机颗粒的接触机会的下降,降低微生物细胞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影响颗粒物质的传质扩善作用。



其次,由于一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由下式反应提供的:



ATP - ADP +PO43 +E.



(E代表此反应过程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参与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此反应还是可逆的过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合成生物体的时候还必须合成ATP,储备能量。这必须要有必要量的PO43 。但是进入达到生物体细胞内的Fe3+,有可能与PO43 离子生成沉淀。这就较少了生物体内合成储备能量物质的ATP的基质PO43- 。这就会减少了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基础,因而影响到生物的生理活性,降低其降解有机物的功能。



由于Fe3+还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它不仅可以降低生物细胞内的酶的生物活性,而且在其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进入到细胞内部时,它可以氧化它所触及到的载体蛋白质。即使是部分Fe3+黏附于细胞膜的表面,由于这些蛋白质可以自由地移动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之间,因而部分可以到达细胞膜外表面,被Fe3+离子所氧化。通过以上两种情况下的化学氧化作用,使这些具有运输功能蛋白质变质失活,丧失其作为有机物质、代谢产物进出生物细胞载体的作用,降低微生物体的生物活性,因而削弱了对水体污染物质的吸附、降解作用。



3结论



由于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化学和生物絮凝的协同作用,该工艺的处理效果比化学强化处理工艺更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较高投加量下,虽然处理效果有所提高,但二者的协同作用相对降低,协同性能下降。说明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即存在协同作用,也存在相互的抑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和它们的投加量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是增加趋势应有所不同。低投加量时,两种作用相对不大,但协同作用远大于抑制作用,使二者显现出较好的协同效果。当投加量增大时,两种作用都增加,但是抑制作用的增加要快于协同作用,而且还会影响到协同作用,抑制作用表现明显。因而使协同作用相对下降,协同效果相对减弱。

参考文献:

[1]Blanca Jimenez C, Homero Landa V.Physical-Chemical and Bacter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Wastewater from Mexico City[J].Wat.Sci.Tech,l998,37(1):l-8.

[2]Harlenan D R F, Murcott S.The Role of Physica1-Chem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Mega -Citie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J].Wat,Sci.Tech,l999,40(4):75-8O.

[3]任洁,王闯,邵志刚. 上海河流污水物化法强化一级处理的中试研究[J]. 给水排水, 1999,25(9):8-9.

[4]夏四清,杨殿海,高廷耀.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中的生物作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2):61-63.

[5]郑兴灿,张悦,陈立. 化学生物联台絮凝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J]. 中国给水排水, 2000,16(7):29-32.

[6]余松,夏四清,赵建夫. 化学生物絮凝与化学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 (1):65-68.

[7]张志斌,夏四清,赵建夫,等.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05, 25(7):53-56.

[8]卢峰. 城市污水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和化学混凝工艺的比较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上海,2004: 03-01.

[9]沈小红.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试参数优化与工程应用可行性分析[D].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上海,2005: 03-01.

第6篇:生物化学范文

1.1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及本校教学目标及临床生化检验高自动化现状,修改教学大纲,加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够从事检验医学的生化项目的操作、方法学评价、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和临床应用工作,同时也能查阅相关文献,关注研究生化检验的新进展、新思路、新技术并能对常见疾病的临床生化指标合理选择及综合应用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

1.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临床生化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保留经典的部分课堂讲授教学,系统讲授临床生化检验的相关核心理论知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学习还应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加深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讲解自动化仪器的内容,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检测原理、工作过程、标准操作规范等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内容简单化;课后把PPT课件拷给同学,防止听课过程中埋头记笔记而错过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及讲课的思路。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满堂灌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PBL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举例论证式教学、对比归纳式教学及双语教学,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以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再如在教学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检验报告单,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联系,开展病例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亲身印证理论教学在临床疾病诊断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检索有关新进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供相关医学、医学检验常用的期刊及网站名称,比如:clinicalchemistry、丁香园(http://www.dxy.cn)、检验医学信息(http://www.clinet.com.cn)等。

1.3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目标

根据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本教研室特对生化检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1.3.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繁多

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对涉及以前学过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糖尿病检验中血糖及血糖的调节、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等及肝胆疾病检验中的肝的结构特点、肝疾病中生物化学变化等,进行课堂对比归纳、梳理相关知识点,重温原有基础及临床知识,引导学生认知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加深对各种疾病所涉及知识的本质的认知,即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系统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内容不断涌入,一些旧方法被更新和改进,作者根据临床生化检验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在常用的生化检验技术和生化检验项目,合理地增减了部分授课内容,比如血糖的测定有氧化还原法、缩合法和酶法三类方法,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酶法中的己糖激酶法,前两类已经淘汰的方法略去不讲,在理论课上重点向学生介绍酶法的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等;还有授课内容增加最近临床上出现的新技术,如肾功能监测的血胱抑素C(血CysC)等内容的讲解;同时,床旁实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由于快速省时的作用,正广泛用于病房、门急诊及家庭保健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也是补充检验科项目最好的方法;课堂上也应着重介绍包括POCT的分类、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等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生化检验项目和生化检验技术,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

1.3.2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安排3个必备基础知识

全自动化分析技术、方法学的评价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本校医学检验本科生化检验课程中这三部分内容理论课学时数占了理论课总学时的40%。由于多数的医院已经实现了医学检验全自动化,从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更加重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课上侧重讲解自动化仪器构造和原理、工作流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维护及试剂盒的选择、实验室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等自动化生化检验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树立流程化、过程化的质量管理及控制理念,课后为学生提供分析案例,由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达到能应用所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掌握干扰医学检验结果准确的影响因素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来理解医学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工作的重要性。

1.3.3加入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例(案)教学法已经在多个医学学科应用,本教研室已经应用在了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改革效果,加强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诊断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对话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作者增设了对某疾病病例分析的内容。任课教师先对某个内容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等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然后提供典型案例,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各种检测项目结果实验室诊断;让学生先根据所提供的病例复习理论课内容,查阅资料,判断患者的可能患病类型、诊断依据、还需申请哪些检测项目等对疾病的确诊有所帮助等,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后修改成统一意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意见不同时展开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举一反三,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其讨论分析结果的报告。

2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依据.以前的临床生化检验理论课考核主要是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教研室采用过程考核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日常考勤、病例分析、质量控制和期末考试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2.1日常考勤

为了避免考勤流于形式,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日常考勤不再局限于课代表或者任课老师点名,而是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分课前、课中或课后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事先针对上一章节所留病例进行提问,采取学生抢答及任课老师抽答的方式,再者采用任课老师抽查点名记录,期末各任课老师汇总,给出考勤分数。日常考勤占总成绩的10%。

2.2病例分析

在病例分析教学后,交一份最终讨论结果给老师。成绩根据该同学所在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该同学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来决定。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10%。

2.3质量控制

任课教师质量控制理论课结束后布置作业,每位同学认真分析,其分析结果以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呈现,带课老师根据同学书面作业的分析给出成绩。质量控制占总成绩的20%。

2.3.1室内质量控制作业

给出某生化检验科某一检测项目一段时间的室内质控数据,要求学生画出质控图、分析质控图是否在控,如果失控写出可能的失控原因和违反了那些质控规则以及如何处理。

2.3.2室间质控作业

给出某生化室某次某个项目的时间质量评价统计结果,要求学生利用能力比对(PT)评分方法,评价这次项目中各个标本检测结果的通过与否,结果是否在允许误差内,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及本次结果是否可接受,并对质评结果进行讨论,尤其是质评成绩不合格的项目,认真分析可能产生偏差的原因。

2.4期末考试

根据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出题,每章节都有覆盖,建立题库;期末考试由主讲老师从准备好的题库中抽出A-B两套平行难度的试题,试卷的题型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其他任课老师不知道考题内容,再由教务处任选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核试卷。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为减少人为阅卷差异,采取集中集体阅卷,各任课教师每人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每人批阅一题,流水作业,再由专人复查核对。评分标准一致,对学生相对公平也更能真实地反映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适应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研室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教师不定期到附属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检验科学习,掌握临床上新的全自动化仪器的工作原理、检测技术和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地衔接起来。(2)每学期教研室都要举行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经验研讨会,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坚持听课督导和以老带新;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全自动化仪器培训,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享各自的经验。(3)期末考试后,针对试卷上学生错误较多题目分析讨论,布置教学任务以便教师在假期能提前根据本学期存在的问题,更新知识,调整授课的内容及方法,修改课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

4小结

第7篇:生物化学范文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将生物化学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静态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的合成、分解及相互转化(动态生物化学),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实施教学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再次分解整合,对于下个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学期只挑选部分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对生物化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强化,其知识量和内容的深度,远比在生物化学的体系讲授中要大,所以避免了相同的课程内容讲授两遍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根据后续课程的要求,将生物化学课程分为“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进展与技术”两部分,静态生物化学主要引导学生从掌握组成生物大分子简单的结构单位开始,过渡到认识复杂结构;动态生物化学则要求注意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备课中,应确定每一章的知识点,同时增加课外新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以及每个章节进行小考等教学形式实施课程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进行实际教学。1.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提问或讨论中,将学生的积极性发言或回答问题记入平时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性,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开拓学生眼界。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学习。学生自主学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明显,自主学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控。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中外文献,将当前生物化学某一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写成自己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论文读给全班学生听,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最后让论文的作者自行解答,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毕业撰写论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业余的科研活动,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有了较为真实的实验认识,业余科研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识意,提升其创新能力。3.计算机多媒体(CAI)辅助教学,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将生物化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后,一方面能利用大量的彩色图片,使抽象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学习也更为主动积极;另一方面与黑板教学相比,能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等,使生物化学中很多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设备,让学生下载,避免了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讲理解的弊病,方便学生复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考核方式多样化。除期末考核外,重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小测试、科技论文写作、课堂考勤等等多种形式,真正的将课程的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及实验占60%,期末考试占40%。

三、教学评价和效果

第8篇:生物化学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4级中医八年制专业的138名学生作为PBL教学研究对象,授课教材使用中医药出版社《生物化学》第7版唐炳华主编教材,

1.2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针对中医专业特点,将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授课内容整体优化后划分为三大版块,即物质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物质代谢版块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四个部分。肝胆生化与疾病是第三版块。在有限的学时内,全程展开PBL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精选适合PBL教学的物质代谢版块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版块内容,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在课堂中以微视频形式播放并讲解相关的具体临床病例情况并提供患者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此患者基本情况,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并比较不同临床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以促进学生从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版块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微课小视频在课堂展示以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发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结石和黄疸等疾病相关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疾病从生物化学知识角度讨论疾病发生的机制及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八年制学生从物质代谢角度理解并讨论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以及中西医治疗差异,培养他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评价和分析

PBL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课堂中提到的问题,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电子版教材、网络精品课程视频、网络微课、慕课教学平台、手机移动百度搜索等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中抢答积极讨论。鉴于课时的关系,有些复杂问题留给学生放在课后讨论。授课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授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控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结合目前我校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进行评价。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和实验成绩(10%)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分(由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情况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每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每组同学给予更高的平时成绩。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问题回答的正确性,问题回答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做出总结,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定。当然,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教和学双方面同时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后,笔者对参加PBL教学的中医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思路开拓、知识的记忆能力等方面。此问卷主要评测中医八年制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物质代谢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对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合适度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回收138份,应答率100%。调查的具体结果见表1。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82.60%学生认为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85.50%学生认为PBL教学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80.43%学生认为PBL教学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记忆能力。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活跃了中医班生物化学课堂气氛,在结合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基础上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PBL教学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主观题时思路更广阔,能够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方面。

3讨论

PBL教学法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以讨论这些问题为手段来激发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4]。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微视频展示相关病例情况,介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和准确度,以给予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结合PBL教学方式,在中医八年制班级中以讨论形式讲授物质代谢与疾病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中医班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生物化学学习氛围。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PBL教学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对物质代谢中复杂代谢途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性的卓越中医人才。例如:教师通过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引导中医八年制学生对“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分析临床问题角度充分挖掘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潜能。尽管PBL教学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和生物化学教学效果,但是在顺利开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精选临床病例,学生应对物质代谢授课内容十分熟练,并配合老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案,才具备解决和分析临床问题能力。其次,在中医八年制班级生物化学中实施PBL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备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背景,凭临床和教学经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病例。再次,教师还应掌握医学最新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临床疾病发病动态和各种临床治疗方案,将生物化学代谢知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紧密结合,才能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陶怀 张波 周赛男 宋岚 胡梅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宋岚,胡梅,张波,等.在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6(19):73-74.

[2]张丽娜,金国琴,张学礼,等.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2):8-10.

第9篇:生物化学范文

1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