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大学成果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成果论文

第1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有关方面对论文造假的弊端认识不清,或打假积极性不够,而在于只治标,不治本,未从根源上入手。

所谓根源,就是论文在中国的异化。

在国际科研学术界,论文是重要的学术成果。首先强调的是“学术”,即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和争论的行为、过程,至于这个行为、过程是否会产生预期结果,反倒是第二位的问题。正因为论文的创作本身是“学术”,是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论文创作、发表、修改、再创作的循环,也自然成为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推进的过程。尽管不事功利、不计成果,但假以时日所获得的收获,却是实在的、巨大的。

而在中国,论文首先必须是“成果”,这个“成果”的最终目标未必是学术性的,而是各种身份、待遇、资格的标尺,也就是说,论文在中国,已经很大程度的行政化、货币化、利益化了。换文凭,要论文; 项目要指标,需论文; 升职、拿职称,同样得看论文。在这种异化体系下,论文的审阅方,往往并非是相关科目的专家、内行,即便是,也常常心不在焉,虚应故事。评价论文合格与否的标尺,往往便成了是否在“某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可以说,正是这种行政化、货币化、利益化的论文用途异化,导致了中国的大泛滥,也正是这种只计“成果”、不管“科研”的论文实用主义取向,让中国学术论文的质量江河日下。

畸形的论文用途,加上有关方面对造假、剽窃等不正当行为的打击力度、广度不够,造假成本低廉,令越来越多的“勇敢者”敢于冒险造假“博傻”。事实上,岂止造假、剽窃的论文是科技水平发展的大敌?畸形模式下产生的大量注水论文、劣质论文,纵然没有抄袭、没有做假,对科技进步又有几分贡献?

第2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科学论文是对科学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并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它记载科学工作者探索未知的过程,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和价值,也是科学家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记录。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著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著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著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著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著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 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 文题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 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 癌症 1988; 2(3): 144~145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著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齐顺贞主编 实用外科诊疗技术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digestion.2nd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第3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一)学士论文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第4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第5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三十年来,我国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达到347所,累计为我国培养了33.5万博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1]。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位授予单位也更加关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必须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这其中,又以学术论文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这样的要求,有不少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认为导致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在时出现逆向选择以及高校在论文要求改革上的博弈态度等问题[2]。那么是否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已经没有必要甚至必须取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要求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依据

1、国家规定的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中,体现出有关要求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第六条中,对于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描述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各高校针对上述要求,对博士生制定了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通过参加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并最终撰写学位论文,来证实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也提到“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的,应当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有关的出版著作、发明的鉴定或证明书等材料,”并且指出,在经过一定的审核认定程序后,“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 这说明,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是取得了科研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博士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反映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创造性

申请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如何审查其理论水平?国内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然而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来检验,显然是不全面的。张光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学术论文是理论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基本能够反映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3]。也就是说,通过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检验。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要求博士生将学术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核心期刊在审稿时更重视论文的理论水平和研究前沿;(2)核心期刊所聘请的审稿人均为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3)核心期刊的发行量相对大一些,拥有更多的关注度和同行业读者。博士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一定是基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提炼而成,如果课题本身缺乏理论研究深度,或者研究内容不是本学科前沿,就很难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被称为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从不同的侧重点收录世界各种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学术论文。其中,SCI在收录、统计和评价时,也关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高水平和学科前沿的学术论文将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如果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三大检索(或其中部分)收录,可以认为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该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在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1]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有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监督

博士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大多数时间,其学术交流范围是在指导教师和其所处科研团队内部。基于研究课题的不同,部分参与大型课题研究的博士生可以和一些校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这个范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科学研究是比较忌讳闭门造车的。长时间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下,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和反面因素。将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研究人员会通过阅读大量的与自身从事课题相近的文献来推动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式。学术论文在公开发表的同时,也提供了作者的联系方式,为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甚至合作的桥梁。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合作或者竞争的关系,从而促进了自身的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则因为公开的范围有限,公开时课题研究已经基本结束等原因,很难起到同样的作用。

同样的道理,学术论文在众多同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之下,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学术监督作用。常见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会因为学术论文的高度公开而暴露在阳光下。韩国著名科学家黄禹锡的学术造假行为,最早就是其在高关注度学术期刊的论文中,被发现并揭发的。

二、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整个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汇总,学术论文则是这个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中,创新点的凝练。国内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般都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有若干个创新点,并且将这些创新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时的重要关注点。因此,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是相辅相承的关系。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可以催生若干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的成果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如同各种高性能的芯片,学位论文就是要通过合理高效的电路和电子元件,将这些芯片组合成高性能的计算机。

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曾撰文,认为“发表学术论文是攻博(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作为博士生而参与发表学术论文,首先是得到了写作论文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经验,然后你在冠名于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抢得了先机。”[2]印证了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关系,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笔者在多年的博士学位申请审核工作中,发现评价较高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附带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目前公认的国内高水平学位论文的代表,其都对应发表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研究机构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SCI收录期刊数据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94篇;信息与通讯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5.83篇,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5.2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奖论文人均SCI期刊11.09篇。[3]这也证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完全可以从侧面反映学位论文的水平。

三、矛盾存在的原因

既然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如此天经地义,为什么业内人士对于要求博士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攻读学位有限的时间和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间存在矛盾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将学术论文撰写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剥离开来思考的,忽略了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攻博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想要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就必须涉及本学科的前沿课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4]刘朝晖在对西南交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攻读博士学位时间超过5年的博士生,不仅人均数有所增加,并且学术论文的国际认可度也有显著的提升。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从撰写到投稿、审稿和刊登,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国内博士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一般是3-4年。但是仅仅基于这样的原因就放弃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显然不太合理。对我校近几年授予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就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言,制定在读期间超过4篇/人的最低控制标准,既不难完成,也很有必要,否则无法从制度上纠正博士生急于毕业拿学位的功利心态。[5]

2、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仍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了硬性的要求,一部分博士生将发表学术论文当成了任务去完成。发表学术论文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甚至商业性,着眼于期刊是否被学位授予单位认可,论文刊登的周期是否符合自己申请学位的时间计划,寻找最少的付出和最大的收益,以至于业内曾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制定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相当于将博士学位授予的审核责任转嫁在期刊评委和编辑身上”。这种存在,既不利于博士生潜心研究,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甚至催生了新形势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种现象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分人抱有仅仅是为了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思想,被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这样的博士生,如果取消了学术论文的要求,那么他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精力会更少,学位论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存在标准一刀切的不合理现象

对博士生及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量化的标准更公平且更有可操作性,但是同时也忽略了个性化的评价,忽略了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上的区别。不过这个矛盾也并非不能化解,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四、结论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要求出发,高校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引导博士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关系

在进行课题研究中,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点滴积累。将学术论文的提炼回归到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

2、制定完善的学位申请审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有所要求,但不能仅仅评价学术论文的数量或质量。注重对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把关作用,严格执行学位论文预答辩、评审和答辩制度。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评审,以前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规定:对于新增学科、新增导师的首届申请学位者和课程成绩有不及格的现象或无硕士学位入学的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有6份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评审;同时,为了鼓励博士生按期毕业,对于超出正常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也进行6份论文的校外双盲评审;其他学位申请者为2份校外盲审和4份正常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博士生急于毕业的不良心态,不利于博士生系统深入的完成课题研究。因此,学校在近几年改变了学位论文盲审制度,对于有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博士学位申请者,可以减免双盲评审的份数,同时要求所有的评审专家均应选择校外专家,以此既能激励博士生潜心研究,提炼高水平学术论文,又能保证论文评审环节的把关效果。

3、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更加细致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高校充分考虑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及学术论文的质量关系,并将不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分为4档,协调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差异,制订了国际知名刊物I档和II档目录,并根据博士点学科分布特色,选取了部分一级学会刊物作为指导性目录,同时关注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的期刊档次,允许博士生分别以1-4篇学术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并对科研获奖、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的权重做了相应的规定。

博士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训练并掌握的基本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激励博士生摒弃杂念,投身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在纪念实施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1-2-12.

[2] 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71-75.

[3] 张光进,廖建桥,初浩楠.理论研究水平的非正式认可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897-903.

[4] 张羽.1958-2003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辽宁大学论文统计与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1)82-85.

[5] 冯长根.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8)[J].科技导报,2011.29(15)83.

[6] 丁澍,陈伟,缪柏其.工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33-38.

第6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原作者:汪小金

一、确定项目目标

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必须要为它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按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的目标必须要包括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这四个基本要素。通常,学校对完成论文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可能有伸缩余地),对质量也有基本要求,而对成本和范围则不做硬性规定。

在开始论文写作的研究工作之前,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要求:

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给自己规定一个硬性的结束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实是激励自己的最好办法。

成本:用多大的代价完成论文?外在的、经济上的代价不难确定,比如调查研究费、书费及其他费用等。论文写作项目的另一大块成本是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即:你愿意付出多大的精力来完成这个项目?你应该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投入精力。

质量:论文写作项目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它直接决定着你所获得的学位的含金量。学位的含金量主要不是取决于授予学位的学校,而是取决于你的论文的质量以及你在整个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锻炼出来的能力。质量可以用多种标准进行界定,比如:论文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论文答辩顺利过关,在同行审议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会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等等。

范围: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要做哪些工作?比如学习研究方法,进行广泛的文献搜索,选题,编制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设计研究工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讨论,撰写论文等。如果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就会影响到你的项目的质量。

作者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学期就对论文写作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从1999年3月至2001年7月、用比学校规定的6个学期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把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调查研究费用控制在3000澳元以内,以追求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态度,尽最大努力经历学习研究方法、选择研究题目、进行文献搜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全过程;不仅要完成优质的博士论文,而且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秀能力。这其中包括了时间、成本、范围和质量四个方面的要求。作者对质量还确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

撰写论文参加(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国际研究生论文比赛;

在美国projectmanagementjournal和英国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上发表学术论文;

成为导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为导师和学校带来一定的声誉。

二、初步选题和工作分解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和兴趣等确定选题领域。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一定要注意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

选题领域确定以后,就可以对论文写作项目编制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wbs)是项目管理中的基本技术之一,用来把大的工作任务分解成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较小的工作任务,并据此确定应该提交的各种工作成果和安排实施计划。论文写作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及其底层的要素应该提交的工作成果。

在工作分解结构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其中底层的要素和相应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来编制论文写作项目的进度(时间)计划。

三、论文题目与研究目标确定

项目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管理,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大而泛的目标不仅不便于衡量和操作,而且对人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比如:

􀁺“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就是一个不便于衡量和操作的目标;我们需要把“一流”的标准定下来,包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在这些指标上要分别达到什么水平才是“一流”的。

􀁺“把办公室油漆成很漂亮的颜色”,这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为:用1000元在8小时内完成4面墙的油漆任务,质量要达到国家白颜色墙的2000标准。

项目管理的这种要求,也应该在学生的论文题目和研究目标中得到体现。好的论文题目应该是比较具体的,直指论文要回答的问题,让读者明白论文的研究内容,要包括论文的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当然,论文题目必须简明扼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表1举例说明“好的”和“不好的”论文题目。

与论文题目一样,论文的研究目标也必须是具体的,直接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目标越明确、具体,就越容易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对研究目标的描述,可以采取下面这种形式:先用一句话描述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再具体列出有关的几个分项目标(可衡量、可操作的)。比如:

本研究旨在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并调查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这些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的现状。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

􀁺跨组织和行业调查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建立项目管理文化的模型;

􀁺在调查结果和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项目管理文化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四、项目实施与监控

在制订了工作分解结构和论文写作进度计划之后,学生就应该严格照此执行。学生如果能够按照计划认真完成前文所列举的工作成果,不仅最后的论文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学会规范的研究方法,极大提高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来学习的,不能以“走捷径”的方法来完成学位论文,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省略其中的任何环节,即便不会影响学生获得学位,也一定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任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项目管理要求人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这些问题。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对学生来说,论文写作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是好事。每出现一个问题都是学生的一次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应该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学习,朝自己的项目目标迈进。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甚至有意采取了“创造问题”的做法,以便“通过问题学习(learningbyproblems)”。作者深刻体会到:没有问题便没有学习(noproblem,nolearning);每克服一个问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提高一步。

项目管理强调按计划的均衡生产,不提倡大赶工和大会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态地检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与计划的偏差,找出偏差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定期检查各阶段要做的工作有没有按期完成,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有没有按期提交出来。学生特别要注意某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事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比如问卷调查表不能按期收回、导师出差、社会活动等。这些外部事件是项目的风险,必须要加以有效管理。学生如果能按计划均衡地实施和监控论文写作项目,就不会出现在交论文之前的一段时间拼命赶工的情况,可以保证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项目管理强调计划是需要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逐渐细化和不断更新的,因为许多情况是逐渐明了和不断变化的。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计划阶段编制的技术路径进行明细化。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曾经对文献搜索编制了图2所示的“文献搜索路径图”。

五、项目团队建设

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更糟糕的是,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是孤立地在从事这项任务。既然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依靠项目团队来完成论文写作项目,避免“孤军作战”的局面。

项目管理中所说的团队是“大团队”,即:任何能对项目的成功施加影响的人都是项目团队的成员,都是重要的项目关系人。项目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项目关系人的管理,搞好项目团队建设,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也许某些项目关系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你这个团队的成员,但至少你自己必须把他们看作是团队的成员,并且按团队成员对他们加以管理,使他们为你的项目服务。

撰写学位论文,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一个人的事情,其实也是有一个团队的,只是这个团队不像其他团队那样明显。除了学生本人以外,团队成员至少包括:指导老师、相关同学、其他相关老师、家人等。如果要进行社会调查,就会涉及到更多的人。在团队建设中,学生一定要了解相关人员在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上的利益领域和影响领域及其利益和影响力的大小,以便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特别重视与导师、相关同学之间的团队建设。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老师最主要的利益追求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学术声誉、学生的成就。与导师进行团队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好学生,让导师看到你的努力、你的成绩、你的培养前景,同时你必须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但是不需要送礼)。与同学之间,则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关系。作者的导师在作者完成博士论文后给予了作者这样的评价:他善于把导师的每一建议付诸实施,并且不断地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和感谢。作者的导师还曾经说过:“当一个好导师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有好学生的话。”作者希望把这句话送给正在或将要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们。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帮助你成功完成论文写作项目,你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好项目经理。

六、结语

第7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医药;大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59-0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大学生党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应该被人民群众所认识、理解、接受并用于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为实践指明正确的道路与方向,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只有将科学的理论与创造历史的主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党员是群众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受过良好的知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被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接受情况的研究较多,但多是从综合性大学出发,忽略了大学生党员之间存在的学科背景、思维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普遍性的情况及问题谈得较多,特殊性的情况及问题探究得较少。本文试图立足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科背景,以成都某所中医药院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等方式,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情况作相关调查,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情况,并试图探讨改善其认知状况的途径。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围绕“认知”的三个维度:即内容知晓、理解认同和自觉实践来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5份,有效率为91.07%。问卷在成都某中医药院校进行,共涉及学校14个主要学院,包含临床类、药学类、针推类、护理类等学校传统学科,同时也包含管理类、外语类、医信类等学校新兴学科。其中,男女性别比为43∶57,传统学科人员与新兴学科人员比为78∶21,党龄不足一年与党龄一年及之上人员之比为29∶71。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知晓现状

根据对问卷的汇总统计,表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相当熟悉的学生党员占67%,一般熟悉的占28%,不太熟悉的占5%。总体而言,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体系及历史逻辑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理论最为熟悉的学生党员占38%,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熟悉的学生党员占49%,对十以后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最为熟悉的学生党员占13%。这表示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基本原理的了解程度还稍有欠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最为了解,对十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了解还应加强。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认同

根据对问卷结果的统计,23%的学生党员表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非常理解认同,61%的学生党员比较理解认同,16%的学生党员认为理解认同上较有难度;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有67%的学生党员非常理解认同,政治经济学部份有45%的学生党员非常理解认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有71%的学生党员非常理解认同;比较看来,政治经济学部份比例较低,其问题主要出在对相关原理的理解上,比如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理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等理论难点,89%的学生表示这部分理论高度抽象,较难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1%的学生党员表示非常理解认同,23%的学生党员表示比较理解认同,6%的学生党员表示不太理解认同。表示理解认同的理论部份89%都集中在基础及重大的理论观点上,诸如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等理论上;不太理解和认同的部份93%都集中在无法用理论解释说明当今社会中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优越、效率与公平问题、西方世界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等等。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觉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应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98%的学生党员表示赞同。31%的学生党员表示有意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自己,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多数情况下思想与行动较一致;58%的学生党员表示有意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但理论与实际行动经常脱节,无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思想和行动经常出现矛盾;11%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关系较大,与个人实践关系不大。

三、中医药院校认知状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通过对大量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与分析,同时结合座谈、调研、听课等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现状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普遍性

普遍性表现为:和其他高校基本特点一样,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知晓情况较好,特别是对于重大理论观点,理解认同程度也较高。这与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较大,使思想理论的宣传达到了全覆盖;同时对党员前期的党校培训、定向培养等,也使思想理论的宣传达到了深层次。本次调研的对象大学生党员基本集中在大二及以上的高年级,大多已经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同时也受到了党员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以上几点,本次调研反映的总体情况较好。

(二)特殊性

1.中医校院校的学生党员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政治经济学部份,表示很难理解的比例较普通高校的比例要高一些;同时,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总体把握和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对比普遍高校而言,也显得更加薄弱和更加容易困惑。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是理科背景,高中时期缺乏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熏陶,导致其在人文社科方面相关知识的缺乏;同时,思政教师、支部书记和党校相关教师,并未注意到该校临床类、药学类、针推类等传统学科的学生与管理类、外语类等文科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在备课、讲授及培养的过程中,并未有意识地对传统学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及教学进度的改进,所以中医院校的学生党员大多表示对比较抽象的理论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困难。

综上,中医药院校可以从加强、改善人文学科的建设入手来补充学生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教师选配及党员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到专业化与差异化。

2.中医药院校学生党员自觉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更加淡漠。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党员在专业课程上的压力较之一般高校的学生党员更重,这使中医药院校学生党员思想上并不重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时事政治的关注,而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在很大部份中医院校学生党员那里,理论与实践是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割裂的状态。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通的地方,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并取得伟大的成功。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医药院校的实现,应密切注意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相通的地方,比如中医药文化中所讲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医乃仁术、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观念,就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高度契合。应注意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政教育,以提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党员的成效,并指导大学生党员与自身实践。

十以来,同志对中国道路、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党员,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推进。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紧抓中医药院校学生党员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更富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陈鹏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状况调查――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8(6).

[2]李玫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3]胡顺.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的方法论思才[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第8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37.57%。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着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第9篇:大学成果论文范文

                                                                                某公司掀起青工创新的“论文热”

 

搬货 看资料 记录数据 查看现场   在中心盘点一些物资 和清理现场的货物。在配送中心和业务科室之间奔走忙碌……这是亿金公司大学生乔丹丹近一个月的真实写照,她在为自己的创新论文不断寻找“基础资料”。

据了解,临矿集团“青工创新工作法”评选命名表彰活动以来,受青工榜样激励,亿金公司掀起了“论文热”,大学生纷纷“秀出”工作实践中萌发的好想法。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含金量,该公司为在职的80余名大学生提供到一线学习机会,鼓励大学生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翔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工作实践充实研究成果,力求研究成果在继承、创新、提升的基础上,服务于公司经营,将企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样的论文绝不会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公司效益提升是不言而喻的。”亿金公司领导向记者介绍说。通过让大学生“走基层”,引领大学生实现“创新梦”,这是亿金公司在临矿集团“管理提升”理念下的一项新措施,要求大学生俯下身子、贴近实际、在基层、到现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来提高论文质量。大学生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企业管理提升道路上的“锦囊妙计”,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打开亿金公司邮箱,已经收到的创新论文多达20多篇,皆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次无线条码的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将会对公司经济的再提升提供直接效益。”虽然还没有最终完成论文,但信息中心的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论文充满自信,“这次论文写作不仅让我重新梳理了大学四年的知识体系,更对理论知识如何服务于现场生产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

“只有亲身实践的才有说服力。通过企业不断引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为青年人才发展打通渠道,把优秀理论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实现人才队伍培养和公司效益的双赢,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亿金公司领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