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

第1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专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

任何一项事业的人才储备都对其本领域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档案事业亦是如此。随着百姓对档案工作的不断了解,社会大众利用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档案自身价值和独特作用的突出体现,档案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越发受到各级档案部门的重视。

为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形势,档案专业培训机构作为向档案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摇篮,必然要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因此,为在此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档案专业培训机构急需突破课程设置的瓶颈,深入分析档案专业的培训规律和学员需求,在增强以往课程科学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与时俱进的新颖课程,通过培训类型的更新作为增强培训效果的突破口。

一、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的界定

本文将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界定为专门针对档案从业人员或档案主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以提高其档案工作从业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机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的服务对象仅为档案从业人员或档案主管人员。也就是说,假如某个培训机构尽管开设了档案专业相关课程,但该机构同时也开设其他培训课程(如英语、计算机、财会等),且面向社会所有人员的话,那么该机构不能被视为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相反,假如一个培训机构服务对象仅为档案从业人员或档案主管人员,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即使开设档案专业外的其他课程(如管理类、文化类等),我们仍视该机构为档案专业培训机构。

此外,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和运作目的是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档案专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的现有类型

从目前来看,档案专业培训机构课程设置类型主要包括从业上岗类(简称上岗类)、继续教育类(简称继教类)、宣传贯彻类(简称宣贯类)、高级研修类(简称高研类)、师资研修类(简称师研类)五种。

上岗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档案行业的新上岗人员(具有档案学专业背景的除外),使其掌握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并获得档案工作从业资格的培训;继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已获得档案工作从业资格的人员,并结合档案事业的新发展、新方向,以专题形式开设的培训;宣贯类培训主要是针对现有档案从业人员,以宣贯、解读档案行政机构的新法规、新政策作为课程重点的培训;高研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档案专业中、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就档案专业领域某一热点问题以高级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师研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以提升其自身素养和授课能力开展的培训。

(二)现有课程设置的优点

综合看来,现有课程设置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理论教学系统,有利于新上岗人员全面掌握档案学知识;其二,课程受众分明,适合不同层次的档案工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培训;其三,课程设置类别覆盖面广,充分起到宣贯、培训、研修等多重作用;其四,教学相长,根据上岗类、继教类、宣贯类、高研类培训的实际情况开展师研类培训,起到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同步推进的作用。

(三)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

综合看来,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性不足。比如,在上岗类培训中,授课教师往往通过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方法尽管使学员在档案学理论方面达到了从业要求,但就其档案整理实操能力而言仍然差强人意。

第二,主题范围过窄。尽管现有课程设置类别全面,但主题较为单一。也就是说,现有课程只注重档案专业相关内容的教学,忽视了档案工作者在写作、管理、心理、文化、审美、历史等方面的培养。正如前面所说,档案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和运作目的是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以这一标准来衡量,现有课程对档案从业人员而言,尽管可以很好的增强其专业知识,但却无法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直观性不足。比如,在继教类、宣贯类、高研类培训中,授课教师只能借助口述(最多辅以多媒体等手段)向学员描述某单位、某部门的馆舍设备、保管环境,以及先进做法等。运用这种方法授课即使教师做到最大限度的详尽,但学员始终缺乏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不易给学员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三、档案专业培训机构课程开发的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档案专业培训机构在课程开发时应有针对性地着重考虑如下问题:

首先,针对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档案专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学员人数和实际情况,适时开设实际操作类课程(简称实操类),或在原有常规理论课程中加入实操环节,并借助模拟档案等教具,在授课教师的辅导下,让学员分组体验档案整理的全过程。此类课程便于学员交流,有助于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学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对学员解决本单位的独特性问题大有益处。

其次,针对主题范围过窄的问题,档案专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文化潮流,开设除档案学专业外的综合素养类课程(简称综合类),或在部分培训课程中融入该内容。我们不可否认,宽阔的知识视野,有助于任何一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而事实也证明,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出现的纰漏,未必由于档案知识缺乏所导致。因此,档案专业培训机构应破除专业的界限,有针对性地为档案从业人员开设写作、管理、心理、文化、审美、历史等人文类课程,极大地丰富其自身综合学识,切实落实“提高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宗旨。

再次,针对直观性不足的问题,档案专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培训内容适时开设以参观、交流、研讨为主的实地参观类课程(简称实参类),或将其与面授培训相结合。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根据不同主题,可以挑选有特色的单位作为考察目标,将实地作为教学课堂,使更多的档案工作者直观触及先进单位的先进设备,了解其先进做法,吸收其先进经验。此外,参观、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促进被参观单位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第2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干部为目标,以教育培训为抓手,以提高机关效能为落脚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服务发展的本领、依法行政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推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确定培训重点和内容,把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

2、坚持按需施教、分类实施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率。

3、坚持集中培训、分散自学的原则。将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激发干部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4、坚持全员培训、重点提高的原则。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对机关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重点培训服务“窗口”单位、“窗口”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展现机关新形象。

三、目标任务

1、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培训,重点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创造出造福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2、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和能力。全体干部要不断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善于处理以发展为中心与促进全面进步、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广大干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本领,使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解决矛盾纠纷,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增强医院的创造活力。

4、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广大干部要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里人理论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引导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四、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把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贯穿机关效能年活动的始终。要教育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育更高、更强、更持久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引导机关干部结合自身知识需求,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充电”。院科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带头学、主动讲、示范做,掀起机关干部学习培训的新高潮。

2、制定培训规划。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规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提出具体实施措施。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调查研究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工作。根据医院特点,组织开展岗位练兵和专业技能竞赛,着力提高机关干部的岗位业务技能。

3、明晰工作职责,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实施方案,医院建立干部学习培训督查和考评机制,将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列入考核内容,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并作为培养、选拔、任职的重要依据。

4、加大经费投入。医院加大干部学习培训的硬件设施建设,对重要培训项目经费和干部学习培训主要机构的基本建设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把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能力作为转变作风、提高效能的关键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做到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

第3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管培中心将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列为转型期落实新定位、满足新要求、实现新职能的战略任务,坚持“专项工作专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双向沟通业务对接”的途径,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模式,举全力开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

战略领航,价值为帆

管培训中心突出国网冀北电力和管培中心双重战略的合力引领,以国网冀北电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传播、推动与实践以及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提升与职能实践为源动力,指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工作方向。

追求“两个价值最大化”

“十二五”时期是国网冀北电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根本任务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努力追求企业综合价值和员工工作价值最大化(即“两个价值最大化”)。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成为2013年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管培中心以此项目为突破口,以传播、推动和实践“两个价值最大化”为使命,全力服务公司发展战略。

提升与实践管培中心核心价值

管培中心以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为抓手,以企业大学战略目标为引领,紧紧围绕公司党组要求、新的功能定位及品牌建设,通过与公司的职能对接、业务对接、岗位对接,深入培训研发与实践,全面提升培训内在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培训品牌,力求全面落实管培中心新的职能定位,实现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

方案策划,破茧成蝶

通过举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专项工作动员会、研讨会、汇报会、审稿会、小组会等会议,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员工层面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了2013年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总体方案和财务、人资、运维、营销等四个专业培训方案标准模板和范本,为3月初召开国网冀北电力全体部门培训负责人会议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议资料和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为4月份开始实施培训及全年培训的预期完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人员分类明晰是前提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管培中心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了明确的专业类别划分,确定了干部系列4类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16个专业类别。其中,干部系列分为中层干部(部门负责人类,包括党群中层、行政中层、助理、副总师)、县级供电局长、供电所长、班组长;一般管理人员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物资管理、行政事务、党群管理、监察审计、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工程建设、电网运行、电网运维、电力营销、安全监察、科信环保、综合管理和经法管理等中类专业划分人员。

岗位能力分析是基础

岗位能力分析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方案策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管培中心不等不靠,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编制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四项资料:《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国网冀北电力《公司本部岗位工作标准》、2006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员工培训发展手册》、2009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部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培训方案。其中,管培中心编制的《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经公司专业部门审核修订后,作为了本次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方案策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兼顾是原则

坚持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下四个方面:⑴体现国网冀北电力特色,把国网冀北电力的文化、战略、品牌建设等内容,列为通用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⑵强化执行力的建设,把执行力、组织协调沟通列为通用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⑶着力提升岗位适应性,把专业的形势任务、政策法规、制度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知识、安全生产等列为专业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⑷增强岗位履职能力,把重点业务或从业人员相对多的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列为专业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

培训班类型设置是技巧

管培中心详细分析了各中类专业人员规模与工作特点,决定设置“调考班”、“强化班”、“综合班”三种培训班类别。调考班,培训对象为2013年度有调考任务的专业,培训内容突出专业知识和能力;强化班,培训对象为核心专业或人数多的专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班,培训对象为人数少的若干小类专业人员,培训内容以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专业知识与能力。

管理为根,创新为魂

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管培中心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管理人员全员培训。

“两晒”、“五推进”措施有力

“两晒”:即通过创办管培中心《品牌建设动态》,定期“晒工作”、“晒业绩”;把项目团队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组织管理成效、课程开发进度、总结完善提升等工作成效展示出来;把培训师的培训授课及培训研究等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统计并展示出来。

“五推进”:即通过制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团队建设推进方案》、《培训师队伍建设推进方案》、《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方案》、《课题研究推进方案》以及《教研活动管理推进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设定节点、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业务竞赛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2013年,管培中心围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我来上一课”和“项目团队劳动竞赛”两项业务竞赛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管培中心统一下发2013年课程开发计划和课程开发标准模板,组织培训师认领开发课程,经过助教、学习、开发、成果展示与试讲等环节,评选年度十佳精品课程,以提升专职培训师授课能力,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针对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20个项目团队,从培训项目方案制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构建、培训规模、培训运行规范化程度、团队成员参与授课情况、公司专业部门及学员满意度、成绩分析报告、培训总结、培训事故等维度全方位考查项目团队工作质量与成效。

专题会议推进专项工作

国网冀北电力月度公司级培训中心工作例会,定期沟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方案策划、实施情况、团队动态及存在问题,保证了培训沿着公司要求的轨迹规范运行。管培中心月度工作会建立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月汇报制度,由培训管理部回顾上月工作情况,提醒业务部门需注意的关键事项,公布当月培训计划,并对项目实施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管培中心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统一项目运行规范,检查团队工作进度与质量,协调团队工作,解决团队疑问,强化整体合力,提升管理水平。

实时沟通,动态调整计划分布矩阵大表

为均衡分布培训计划,预览培训学员人数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源,管培中心设计了各专业类别的培训项目期次和时间分布矩阵大表,直观地反映了管培中心在全年时间里,每周计划接待的培训、会议等项目数量及总人数。培训管理部与20个项目团队实时沟通培训计划变动情况,及时合理地反馈计划调整建议,为管培中心宏观运行稳定提供了保障。

专业团队,职业运作

管培中心成功建立了项目团队与国网冀北电力对口专业部门的对接关系,畅通了管培中心与公司的沟通渠道。在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打破部门与教研室界限,盘活管培中心内部人力资源,以专职培训师为主,吸收其他部门相关岗位人员,组建以中类专业管理内涵为核心、覆盖小类专业业务范畴的无边界项目团队,突出团队专业特质,实现了专业部门对培训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垂直影响,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工作效率。

管培中心严格遵循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科学进行需求分析、方案策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培训需求分析由项目团队从企业层面和学员层面并行分析,重点寻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提升阶段,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方案策划由项目团队首先编制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再结合本专业人员情况,设计培训课程、办班类型和人员划分。

组织实施阶段,由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对培训班实施报到接待、日常管理、师资联络和费用管理。来自国网本部、国网冀北电力本部的相关领导,国网领军人才,省公司、地市级优秀人才,高校学者及管培中心专职培训师组成专家级、职业化培训师团队讲授培训课程。

所有项目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一级(反应层)评估;通过结业考试开展二级(学习层)评估;重点项目已经形成三级(行为层)评估实施方案,待学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由项目团队深入学员工作现场调研走访。

弓如满月,矢志未来

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是任务、是挑战,同时也是管培中心实现功能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良好机遇。正确把握好完成任务和提升能力的关系,才能升华自我、铸造品牌。

构建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

项目团队结合培训实施情况以及学员、培训师等的反馈信息,再度审视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在项目结束之后,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实施方案进行合理的修订。依据各专业类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并结合培训实践,编写相关专业类别培训课程关键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培训目标、适应对象、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重点难点、学时分配;通过收集并研究专家授课资料和助教听课,深入课程内涵,对原有的较为粗浅的培训大纲进行更科学准确的深加工,最后整合形成《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手册》(2013版)。

集中管理教学资料

管培中心将收集全部专业类别,所有专兼职培训师的授课资料,包括讲议、课件、素材等。对这些资料按照专业中类进行分类,规范编号,并将课件信息与课程关联,以利于查询和统计。拟开发建立基于网页版数据库的培训教学资源库,将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课件、讲议、题库、指导书、教材、素材、案例、经验等培训教学资源有序存储和集中管理。

总结提升项目管理模式与团队运行机制

第4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网;调控员;培训;需求;激励

作者简介:杨林(1983-),男,满族,辽宁锦州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辽宁 锦州 121001)王亮(1983-),男,辽宁丹东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00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42-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1]

在这场变革中,“大运行”部分的管理职责和业务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急需建立起科学的长效培训机制,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从目前电力行业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存在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不科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作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生产技能培训基地的锦州培训中心,积极思考如何提高电网调控员的能力素质,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培训基地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

一、培训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运行体系分为调度运行和变电运行两个层面,调度运行模式采取“国网省地县”五级调度机构,随着电网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将电网调度和变电设备运行监控功能实施集约融合,一体化运作,将极大地提高电网运行、应急响应能力和事故处理效率。[2]

随着业务的变化,“大运行”对调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原有调度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人员数量也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补充有一定素质和经验的人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随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广和深入,调度员和监控员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成为迫切需求。在这种模式下,调控人员不但应全面掌握电气设备的相关知识,而且应掌握电网监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一体化培训模式,使得调度员与监控员在业务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经验,提高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调度和监控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尽快适应“大运行”模式的岗位需求。

二、拟定科学的培训方案

企业培训活动起始于岗位需求,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岗位需求。明确的岗位需求是企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规划和培训方案制定的前提,也是培训实施、评估和激励活动的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有利于企业根据岗位的任职需求情况,优化完善培训方案,提高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实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3]

通过对调控员进行培训需求的现场调研,培训组织者可以准确地掌握调控人员的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充分考虑学员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满足学员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因此,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是统领整个培训活动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完成。

明确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培训目标是企业期望培训活动达到的一种状态,主要涉及到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方面,是企业培训效果的检验依据。立足培训目标,企业才能进一步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资源、培训方案等各种培训要素,才能更好地保证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根据现场的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并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的《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科学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效果。

三、培训的有效实施

培训实施是培训活动的实际操作阶段,涉及到培训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协调和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冬夏季等作业少的时机开展培训,科学安排培训内容,选用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师授课,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快速积累现场实际经验,改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效率。

要加强培训管理。采用班主任和项目专业负责人制加强过程控制,以保证培训活动按照培训方案有序进行,提高培训满意度。第一,对培训对象进行考勤、课堂纪律的管理,保证全部学员能够按要求参加培训。第二,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实现因材施教、按需培训。第三,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情况检查和考核,实时跟踪培训效果。第四,保持与学员的实时沟通,随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意见,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培训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培训的闭环管理。

1.新进人员的集中培训

“大运行”实施后,对调控中心新进调控员(包括新转岗调控员和新进大学毕业生)开展系统培训,以使其尽快熟悉电网监控和调度业务,胜任岗位要求。根据新进调控员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集中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调控员岗位职责、调度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电网调控一体化相关规程规范;电网接线方式;电网一、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原理、保护范围及动作过程;调度术语;电量统计;DMS系统应用;电网检修票、电网操作票编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分析;电网负荷预测;调度检修管理;无功电压管理;电网监控;电网调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

对于此类人员常用的培训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和仿真法等。各种培训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往往需要将各种方法配合运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调控员所需的业务能力,并使学员牢固树立安全、高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素质全面、专业技能扎实、应急能力突出的调控员队伍。

2.在岗调控员定期轮训

随着“大运行”模式和“调控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对调控员岗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有的调度员和监控员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有岗位需求。根据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及时更新完善培训教材,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消除薄弱环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快速提升调控员的能力素质。

由于在岗调控人员有一定专业基础,培训中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先进培训模式相结合,广泛采用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法和仿真演练法等,以提高培训效果和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交流讨论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对调度员应加强电网监控和电气设备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对监控员应加强电网调度方面的培训,以适应“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每年定期开展全员岗位轮训,加强调控员对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的学习,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大运行”体系下的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进行电网潮流分析、状态评价、电网监控、电网调控、电网操作、电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等方面培训。加强继电保护整定、配置及动作分析,新设备投运方案讲解,电网运行方式分析,电网经济运行分析,近年来电网典型事故案例汇总分析等。也可以编制事故预想方案,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调控员下达调令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对电网事故应急处置的能力。

3.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技术技能人才日益重视和持证上岗的要求,生产一线员工要积极参加本专业的技能鉴定考试。随着“大运行”工作模式和岗位职责的变化,考试鉴定的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应精心组织专家团队修编题库,及时对题库进行升级完善,使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试更有实际意义。

充分利用鉴定考试题库的内容和鉴定前培训,完善调控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调控员的能力素质,增强岗位胜任力。同时有利于提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四、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是企业培训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培训成果的重要手段。培训成果转化是指被培训学员将在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过程。培训成果转化会受到转化气氛、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运用所学能力的机会、技术支持以及自我管理(动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培训评估是为了促进学员持续进步和培训项目的不断完善,最终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反馈的信息和意见,考察学员培训前后的变化,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未来的培训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激励机制

培训活动的成效与培训激励紧密相关。当员工认识到积极的学习能够获得激励时,他们会主动参加培训,并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力,努力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培训的效果,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发展。

大力开展“岗前、在岗、转岗”三类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职业发展”一体化的培训激励长效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培养方略,激发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良好的职工成长平台。

六、结束语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电力的需求日趋旺盛,对电网的调控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中心积极研究现场调控人员的培训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培训,不断提高调控人员驾驭大电网和电网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为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优质、高效运行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秀平.以“大培训”为抓手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

[2]王立新.围绕“大运行”创新员工培训方法[N].国家电网报,2012-07-16.

第5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档案管理者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主动服务意识,这成为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形象的前提。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育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更加专业、系统和有针对的专业教育培训,才能不断丰富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思想、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

1 档案人员开展专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具体的讲,档案人员开展专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

档案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组织性与纪律性,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加强了档案管理人员对我国政策、方针、路线的学习,才可以避免档案失密、泄密等情况的出现。

1.2 保证了档案人员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

专业教育培训丰富了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与业务技能,促使他们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应用自如,从档案文书立卷、档案整理到编目、鉴定,再至档案着录、标引,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开发和保管档案信息才能变得更加准确、高效与完整,进而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1.3 满足了档案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档案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专业教育培训来满足档案人员的成长需求,不仅拓宽了档案管理人员工的成长渠道,也突出了档案人员的主人翁地位,使得他们能够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了档案管里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2 档案员专业教育培训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转换的过程,主动的、全方位的管理保证了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比如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通过专业教育培训这一途径,我国的档案管理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专业教育培训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缺乏创新性

绝大多数的教育培训只是为了满足于培训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补充,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学习成绩和效果而进行的一项培训活动,既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更没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支撑。最明显的表现为:一是现行的培训制度还比较简单,框架类的条文较多,无成熟的教育培训经验可供借鉴,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特色性;二是专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混乱,因为缺乏系统的运作机制导致了培训效果得不到保障,对于培训对象与培训安排选择方面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2 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我国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档案专业、课本型的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已经与现代教育培训严重脱节。随着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到来,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成为档案管理的趋势,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培训也应该与时俱进,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加大专业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通过积极吸收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来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手段。

2.3 档案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还存在着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教育培训的作用来看,开展教育培训还停留在满足档案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层面,缺乏实效性的举措来检验教育培训的效果,教育培训与档案人员的考证、考核还相互独立,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从档案人员自身来看,由于教育培训对于档案人员的吸引力不大,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紧迫感的缺失也导致教育培训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3 弥补档案人员专业教育培训不足的思考

3.1 立足于现状,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改变档案教育培训的观念,以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职责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教育培训促进档案人员知识更新、持续发展为契机,对档案从业者实施长期、有计划性的教育培训,成为促进档案人员教育培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在开展专业教育培训之前,要立足于现实情况展开调研,调研应该涉及档案人员自身情况、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现状、国家现行的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方针、地方性文件等多个方面,通过有目的、有次序的细致规划,不断更新、细化教育培训的内容、步骤,有层次和重点的进行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形成教育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2 立足于需求,提高档案员教育培训的质量

立足于档案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调整教育培训内容与方式,构建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型档案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要依据档案管理队伍的结构情况和实际状况,从培训内容、时间、形式等多个角度组织恰当的教育培训活动。比如对于文化层次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分阶段进行教育培训,从一般性培训为主逐渐过渡到专题培训,这样让他们逐步适应和提升自己的档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将案例、体验、研讨、互动等多种方式融合到一起,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中积极思考,然后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3 立足于激励,保障档案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教育培训与考核、激励之间的结合,不仅有效地激活教育培训的驱动力,也是保障档案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一是要形成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估活动来衡量教育培训的效果,可以对档案人员的观念、管理方式、管理能力等方面形成清晰认识;二是要发挥教育培训的激励功能,奖励那些在教育培训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人员,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实现这些人员的自我成长。

第6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检察 队伍建设 管理 培训

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难题,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十召开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全国政法机关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为推动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方向,明晰队伍专业化建设目标

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队伍专业化建设与检察文化建设、执法业务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使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进行,首先要解决宏观设计等问题、明晰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才能推动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有序持续开展。

二、科学管理,强化队伍专业化建设保障

以精细化管理、流程管理、量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切实提升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1、加强精细化管理。坚持制度管人、制度管事,抓好制度完善,从小着手,从细着手,实行无缝隙、无缺陷管理,相互贯通联系,把工作做透、做细,对落实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反馈并改进,切实提升精细化管理质效。

2、有序流程管理。从办公办案、接待、着装仪表等方面规范检察干警执法行为,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全面优化,设立具体工作流程图,可张贴于科室外墙或印成小册子发到干警手上,成为可操作性指南,确保每项工作有规可循。

3、注重量化管理。各科室根据工作职能性质,进行规范化管理,突出工作质量、数量、创新性等元素,对科室成员业绩全面量化管理。建立统一科学考评体系,及时奖惩优劣,形成有序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培训,促进干警综合素能提升

将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岗位技能培训、法律监督业务能力培训、群众工作能力培训、综合素能培训等在内的全方位培训体系。

1、岗位技能培训。举行演讲、辩论、征文、朗诵等活动,通过陪练培训、组织协调等,引导干警积极参与、全面协调、深入思考,达到提升演讲辩论、组织协调、调研写作等技能。完善传帮带等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导师培养等制度。

2、法律监督培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何提高新形势下的法律能力,是面临的一大挑战。可探索建立健全执法档案等制度, 将干警执法办案情况记录档案,确保建档、归档管理科学合理,并根据办案质量、执法工作创新等情况,强化干警责任意识,促进工作技能提升。

3、群众工作能力培训。基层检察机关在更大程度上要与群众打交道,需要更好践行群众工作路线,更好推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以及与群众打交道的水平。一方面可通过对案件在执法办案中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及其程度、性质等综合评估,拟定风险等级,有效提升执法办案风险防控能力,强化预警意识。另一方面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快速反应、重大信息报告、协作机制等可操作的工作技能模拟训练。再一方面可通过舆情处置能力培训,加强舆情分析研判能力,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与水平。

4、综合素能培训。注重干警综合素能培养,现代社会新型难点案件不断上升,要提升案件的专业化水平,必须注重干警综合素能的提升,可与高校建立常态化培训基地,让干警涉猎经济、管理、心理等在执法办案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方面,全面提升干警综合素质。

四、凝人聚人, 切实抓好凝心聚力工程

严格准入条件,打造良好的环境,切实抓好凝心聚心工程,进一步提升队伍凝聚力。

1、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职业准入,把好进人关,完善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深化检察队伍管理机制改革,科学规划招录检察业务专业人才与综合管理类人才比例。在用人考察中,要加强资格能力审查以及道德能力素质全面审查,真正把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全面引进,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2、打造良好环境吸引人。一是文化环境。坚持文化育检、文化兴检的原则,大力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倡导人人参与、注重参与渗透,强化价值认同,凝聚干警干事创业的动力。二是工作环境文化。打造配套的硬件设施,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鼓励干警工作之余强健体魄、怡养性情,形成忙闲有序的工作格局。注重环境美化,形隽永的工作环境。三是用人环境。坚持公平、公正,坚持让业绩说话, 让事实说话,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格局。

3、打造凝心聚力工程。一是多沟通。善于管理沟通,构建检察长谈话、政工部门“五必谈”、科长点评相结合的谈话谈心体系,经常了解干警思想状况,把握干警思想动态,发现队伍管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队伍和谐有序发展。二是善激励。完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科学设置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并修改完善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及干警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制度,将管理考核重心向平时转移,加强中层干部管理及干警绩效考评,探索建立科学统一的绩效考评体系。鼓励干警到不同岗位学习锻炼,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干警间“传帮带”,注重青年干警培养,进一步发挥干警潜能,激发队伍活力。三是重交流。检察机关人员使用上,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人才使用一体化。基层检察机关可以将业务骨干或有发展潜力的干警,送到上级检察机关,跟随学习办案,并在学习期满后提交心得体会予以交流。也可以在基层检察机关内部进行科室日常业务学习交流,多方面提升学习能力,分享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实现全员素质整体提升。四是求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发展是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往往起着较大的作用。在保持队伍稳定的情况下,可探索建立检察人员轮岗学习机制,既可以促进岗位技能提升与互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促进队伍呈现生机蓬勃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提升五个能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N].经济日报,2013年1月8日.

[2]检察日报.2013年3月28日.

[3]检察日报.2013年1月9日.

[4]检察日报.2012年10月29日.

[5].要大力推进检察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N].检察日报,2013年9月14日.

第7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为认真贯彻全国“二十公”、全省“二十八公”会议精神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在分局领导的精心策划,相关科、室、所、队的紧张筹备,和同志们的密切配合下,分局*年民警首期封闭式培训班自3月5日正式开班,历时八天对民警进行执法办案、法律知识、警体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专项技能培训,现在全体参训民警已如期完成了所有科目的培训,我们首期培训班的工作就即将圆满结束了。文秘部落

首先,谨由我代表分局党组,对首期民警封闭式培训班全面作个点评,好好总结总结开展民警教育培训班的做法和经验。

本期培训班前期筹备工作较为完备,局党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筹备组也召集相关科室领导贯彻安排,为整个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培训班计划参训人数为46人。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训练,从警务技能考核、体能测试和理论考试的成绩来看,警务技能考核方面,“”式手枪射击成绩的优秀率26%、及格率70%,微冲射击成绩的优秀率60%、及格率80%,搜身上铐成绩的优良率达100%;体能测试方面,100米跑成绩的优秀率98%、良好率2%、及格率2%,1000米跑成绩的优秀率36%、及格率100%,俯卧撑(仰卧起坐)成绩的优秀率78%、及格率100%;理论考试方面,成绩优秀率76%、及格率100%。可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参训民警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一种刻苦的训练精神,达到了我们教育培训的预期效果。参训民警普遍反映,通过轮训,学到了东西,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能力。总的来说,好的方面有不少。具体可将举办这次民警封闭式培训班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五个到位”: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内容到位、方法到位和奖惩到位。

一、思想到位,上下形成共识。强化教育培训,迅速提高民警素质,乃是今后一段时间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兴局强警的必由之路。开训前,分局党组一班人形成了向教育培训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的共识,明确提出“要创平安,先强素质”的响亮口号,提出了“把民警教育训练作为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公安业务工作的助推器和拉动丰泽公安分局新一轮大发展的新增长点”的工作思路,把民警教育培训作为全局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为使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局党组狠抓宣传发动工作。针对部分中层干部一味强调警力不足,平时不注重提高民警素质的倾向,组织全局中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决定》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入研究,广泛讨论。同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意见,献建议。针对少数民警存在的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思想障碍等情况,局党组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进行训前动员,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激励民警学员们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组织政工干部结合平时谈心,与民警沟通思想感情,揭开思想疙瘩,消除畏难情绪,鼓励民警轻装上阵,努力学习;将奖惩激励机制引入教育培训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民警学员们你追我赶,争当第一。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增强了广大参训民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局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自报到以来,绝大部分参训民警都思想比较到位,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进入紧张而又活泼的学习训练状态之中,同时严格遵守各项学习训练及生活作息制度;都能将此次的培训作为一次工作之余难得的素质充电和精神放松,力争在培训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收获,为投入今后的工作奠定更为扎实的素质基础。

二、领导到位,提供组织保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关键在领导。分局党组能站在公安工作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是成立组织。为确保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分局成立了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分局政工科、装财科、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法制科、治安大队、刑警大队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科,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计划、组织和实施等工作。首期培训班举办期间,分局由1名领导(也就是我本人)亲自带队,抽调政工、纪检、装财科人员组成工作小组进驻教育培训中心,与全体参训民警一起学习、生活,认真做好参训民警的管理考核和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工作小组能认真履行职能,既严格对参训民警的学习、训练的组织、管理,又关心、爱护每一名参训民警,有力确保了各项教育训练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小组的吴国强同志从进驻培训队以来,坚持在岗在位,严格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经常主动查铺,检查操场、课堂秩序,特别是培训工作后期他喉咙发炎、口腔溃疡,仍坚持带病工作,精神可佳。郑国生同志为了使学员们吃得好、住得好,每天早晨5点种就起床买菜,为培训班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二是摆上位置。分局党组把教育培训作为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像抓侦察破案那样,纳入分局党组的重要日程,并将其纳入岗位目标绩效考评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在今年政治工作要点中专门规划了实施“塑警工程”的工作思路,同时在今年的《丰泽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十大规范”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培养训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分局党组专门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后渚港区派出所的积极配合下,建造出了现在这么一个具有良好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环境、拥有标准化的室外射击训练场、软硬件兼备的规范的民警教育培训中心。各科所队在日常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的情况下,能合理安排警力,妥善解决工学矛盾,不折不扣地保证教育训练的完成。三是领导带头。全局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工科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教育培训方案,分局领导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并亲自出马邀请有关专家、教官和市局业务骨干到培训班授课,亲自做好思想发动。培训期间,还经常与民警谈心交心,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王局长还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望了民警,了解民警的学习训练情况,嘘寒问暖,及时为训练队解决实际困难。四是措施有力。为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分局党组重点把好三个导向。①舆论导向。一方面通过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和全泉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民警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公布栏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在强调重要性的同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参训民警的学习积极性。②政策导向。把岗位要求与民警素质挂钩,坚持将教与考剥离开来,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拟推行民警培训末位重训制。③激励导向。结合对每位参训民警进行综合考评,开展评选“优秀学员”活动(林雄健等7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学员”),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民警自觉学习,提高素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了人人重视教育培训、个个主动参与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三、内容到位,突出培训重点。分局能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将学与做、知与行、学与用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现实斗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训什么、练什么,因需施教,因人施训,确定培训内容。所设置的培训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一是以“三个代表”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首期培训班,我们除了开设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专题讲座外,还就“基层公安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现状及对策”课题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向民警传授队伍建设和内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并组织学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提高民警对加强学习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在培训班中,通过以案释法、案例评析等多种形式,为参训民警开设了“治安行政强制措施和刑事强制措施的法律理解和适用”、《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关于新的法律法规和办案程序的实用课程,组织观看了公安执法警示教育音像资料片。三是以警务技能培训为重点,注重提高民警的实战能力。着眼民警实战能力的提高,加大对警务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着重开设了射击、搜查、盘查、缉捕、队列和《内务条令》内容演练以及体能训练等基本的警务技能训练课程。并开设了“法律文书及办案中应注意的问题”的专题讲座,帮助参训民警提高在公安执法办案工作中制作法律文书的技能水平。四是以心理保健知识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在民警教育培训中专设“民警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主要从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发现“职业压力症”的能力、开设和管理好“感情帐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等方面知识,向参训民警传授自我如何主动地调整好心态、调节好情绪和调适好心理压力的基本知识及其方法。这种针对警察心理保健和心理素质训练问题而开设专门课程的做法,体现了对民警真切的人性化关怀,在全省县(区)级公安机关尚属首次。

四、方法到位,注重实际效果。在首期培训班中,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式讲授、灌输式教学的方法,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自学自练相结合,注意运用民警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丰富授课内容,开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相结合,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努力把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业务技能。在有的课程中,如《内务条令》部分内容演练、警务技能训练、心理保健课,我们还推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以及教师示范讲解、学员模仿操练等办法,提高了教育培训的质量。为调动民警学习兴趣,我们还在心理保健课的课堂上穿行了心理小测验活动。此外,在培训期间,培训班班部还适时组织了学员与局本部及外单位的篮球友谊赛,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教学效果。

5、奖惩到位,营造良好氛围。为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分局除了制定了教育培训中心配套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规定对教育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通报表扬,将并教育培训的成绩作为民警年终公务员考核、评功评奖和职务晋升和的重要依据;反之,对每次考试考核末位和不合格的民警向其所在单位进行通报,并不予结业,暂缓发证,要求其参加补训,规定直到培训合格获取结业证书后才能上岗。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和以上的奖惩措施,不仅保障了培训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参训民警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使一个“人人争第一,个个怕落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端正了民警的学习态度,激发了民警的学习热情,涌现出了不少乐于奉献、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如:此次参训的民警中,有相当一部份民警是已婚的,具有家庭负担(如女民警家中有幼儿的),但是这些民警都能克服困难,妥善安排好家事,坚持参与此的培训;有的民警带病带伤参加培训,如吴鲤灵同志是本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她本人腰脊肩盘突出,仍坚持参加早操和训练,纪律制度也遵守得较好;还有的参训民警家属生病也顾不上看望等等。民警身上这种可贵的精神,有力地保证了培训任务的完成和效果的落实。不管是在理论学习,还是警务技能和体能训练中,参训民警都能以最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其中。大家均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学苦练,踊跃提出心中疑问,及时消化老师教授的知识,扎实掌握相关技能。在早晨出操和警务技能训练中,能克服久未锻炼、身体素质有所下降的实际困难,竭尽所能投入训练。在短短的八天中,大部分参训民警在各门课程成绩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成绩。

以上讲的都是好的方面。“五个到位”的好经验值得以后举办的培训班加以继承和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首期培训班的成效的同时,也要正视在办班期间实际暴露出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个别民警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认为此次培训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劳民伤财,个别民警还由此而产生厌学情绪,积极性不够强,学习不够投入;个别民警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将平时工作生活中自由、散漫的作风带到训练中来,不能从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在遵守培训班的纪律制度上仍有所欠缺;有的民警上课打瞌睡,集合列队时存在迟到、姗姗来迟的不良现象,训练中有的动作不规范、不利索、作风不严谨,有的作风还嘻嘻哈哈的,这里我就不一一点名。

第8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对基层法官素质提升、司法能力推进的阻抗,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观念层面。首先,我国传统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一体化观念视司法为大一统的“官治”的一部分,司法行政合一模式使司法成为行政首脑贯彻政治意愿和道德原则的堂皇手段,司法的存在始终没有实现从工具到价值的转变,其政治附属地位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司法权成为国家行政权力的延伸时,任何纠纷事实上都会由强大的行政力量加以解决同时又披以司法的外在形式如在行政干预下形成的法院判决,司法人员素质的决定意义微乎其微,因而也就不可能造就卓越的司法队伍。其次,近代以来对大陆国家法律体系的移植使我国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了演绎适法的思维方式。大陆法系国家严密周至的成文法严格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使其身份获得独立的同时其思维的自治却受到相当的限制。法官成了法律规范体系下纯粹的实证主义者,无法能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引领法律的价值走向,其职业素质也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受限而无法产生质的飞跃。大陆法系国家推行成文法的目的,在于防止因法官滥权擅断而危害其民主基础。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也排斥法官的独立,以免造成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对峙而导致既有政治系统的失衡,这一点与大陆国家对法官活动方式和限度的预设有某种形式上的一致性。因此大陆法的规范体系移植到中国以后,中国法官虽然获得了身份上的标志,其实质地位并未有根本改变,这也是制约法官队伍素质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层面。基层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具有丰富个性的、尚未格式化的、并因此难以规则化方式处理的现实世界。与上一级法官最[本文来源于大秘书-www,,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大的差异是,基层法官每天都会直接面对大量的具体案件。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个传统文化烙印很深的乡土社会,是各种民风、民俗、乡规、民约交织之处,也是基层法官所处的特殊社会背景。民间朴素的思维方式常与法治的价值取向不相统一,民众多是关注司法的结果,而对裁判过程、理由并不在意。社会稳定需要司法保障,司法权的行使也需民众理解和支持,置身于现实社会进行司法的基层法官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直接、密切,若脱离社会远离民众,会使基层法院失去安身立命之本。诸如损害赔偿、离婚、借贷、宅基地等类型案件,这些类型案件标的小、琐碎,且绝大多数发生于熟人、亲戚之间,无法或很难获得真实可信的公文化的证据材料,当事人对诉讼非常陌生,没有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其法律思维或是残缺的,或是道德化的,或是感性的,和司法的理性思考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他们既不认为收集证据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也不太知道应该怎样去收集证据和应该收集哪些证据对自己有利,同时也更不能接受自己有证据因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而成为“失权证据”,而案件的处理结果对当事人非常重要,不仅有物质利益,且有精神利益如第三者介入导致家庭破裂,一方有“无法在村子里活下去”的感觉。因此,许多现实中审判机关认为很公正的裁判,老百姓却接受不了。在这种法律语境下,基层法官不仅要掌握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解释、价值衡量、漏洞补充以及法律论证等法律思维方式,还要考量公共政策、社情民意、民风民俗等各种因素,平衡各种权利冲突和利益碰撞,解纷止争,息事宁人有时可能牺牲程序或实体规则的制约和困扰。主要有以下思路:

第一,“三果合一”的思路。基层法官都希望所办案件圆满解决。即双方当事人对判决或调解结果都比较满意或至少是能够接受,不就判决上诉。从主体需求的角度而言,人们对诉讼的期望或者说需要不仅是获得最终的胜诉,更希望获得一个“满意”的判决。“满意”的判决更看重从心理或行动上解决纠纷,即确保纠纷解决过程的形式合理性。因此,当事人及公众从心理层面“服判”,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基层法官考虑受众的时候应更多地限于当事人、特定公众和上级法院,目的则基本限定于如何将案件处理正确,如何使得自己的判决更经得起上诉法院的终审及当事人“满意”足矣。目前,在基层社会存在一种特殊司法效果倒流现象,有时,即使是为了平息上诉人对裁决结果不满,了结案件,上诉审法官有时行使自由裁量权对如赔偿金额或欠款额度这样的问题做出没有充分法律理由甚至没有任何理由的改判。只要案件被改判或发回,不论原因如何,基层法院年终案件考核就受到限制,原承办人就被取消评先资格或扣发其奖金。更为严重的是,把改判或发回重审作为衡量基层法官原承办人素质能力与司法认知能力的基本评价标准。

第二,“多、快、好、省”的思路。就是指诉讼效率高、省时省力、结案质量高,原因有二:一是制度上的。法院领导通过办案数量、质量来展示衡量一个法官的能力高低及水平大小,至少目前一些法院办案数量一直与法官的“升迁”及“经济效益”挂钩。二是人性化的。日而复始的大量的、琐碎的、类型极为相似的案件,对于基层法院来讲,很容易产生一种单调的、重复的、机械的感觉。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司法知识、逻辑推理等法学方法去研究,所以,基层法官都会用“多、快、好、省”的方法减少投资成本、罢纷止争。而当事人更为关心的甚至仅仅关心的只是案件结果判决主文,而不是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无论是程序法或是实体法。所以,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关注,主要是行为的正当化及判决结果的实现。究其原因,法律的正当化至少起到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这种法律的正当化被用来对双方当事人施加某种象征性的压力,充分考虑老百姓对“法”的传统符号理解主要理解为刑罚或“法”同国家暴力紧密联系即具有国家强制力,以此增强法官调解或裁判的威权,促成裁判文书的实际履行。二是,通过法律正当化来实现自我保护,无论是针对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还是针对上一级法院更为挑剔的法律审眼光。

3规则层面。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靠法治予以规范调整,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规则之治,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司法审判更是为法律则所调整、规范。现代法官之所以有权解决纠纷,首先主要来源于他她们在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中的以及附着与这一职位的授权。法官已经主要不是内在于其所在社区的治理机构的一部分,而主要是现代国家的法理型统治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权利和合法性主要来源是国家垄断了暴力的使用,并以暴力作为最后支撑保证现代法官行使其解决纠纷的职能。如果现代法官不按照或无法按照这个法理型统治国家机器的要求运作,不按照规则行事,那么他她们的这种权利身份、利益就可能丧失或被剥夺。然而,法官并不是通常的、简单的协调员、解纷机器。国家并没有赋予法官以一切他她认为便利和必要的手段来解决纠纷的权力,而是要求他她们作为现代国家机器的一员,以某些被立法认定是现代化、规则化、理性化、系统化的合法方式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依据规则、秩序来解决纠纷。否则,他她的法官职务或法官权力也会被剥夺。正是在这些因素、困惑引导和制约下,基层法官以自己的现实能力和素质运用自己现有的、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技术、知识、技巧来处理、解决具有浓厚乡土文化积淀的各种冲突与纠纷。

4经验层面。如果仅仅从目前公布出来的裁判文书内容来看,基层法官素质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尤其是分析论证能力很弱。但是根据我们在基层法院的工作经历及互相评查一审卷来看,这一判断似乎很难成立。中国法院内保存的案件卷宗内,除了正式的判决书副本外,都有一份结案报告。这份报告对案件处理都有详细的介绍,有比较详细的关于裁判理由的分析论证。就我经历过的、看过的结案报告来看,即使是文化、业务水平相对说来比较低的基层法院法官实际具有的分析论证能力要比根据已公布的裁判文书推断他们具有的能力要强的多。各级法官基层法官每年一次判决书评比及最高法院每年在各种刊物上公布的裁判书已证实了这一点。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他们也许还比不上英美法官甚至欧陆法官,但他们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理论界对其现有实际能力的估计和判断。这也就进一步支持了面前的分析和判断得出的结论,中国法官在公开发表的判决书中表现出来的“分析判断不足”不是一个法官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制度使然。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一发现仅仅是对法学理论界之判断的一个批评。应当说,这其实也是对法学理论界对法官素质及能力提升之要求的一个支持。假如我们的法官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细致分析判断,那么提高基层法官的基本素质及司法能力就不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追求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可能的。

5管理层面。中国司法制度从总体上来看,毕竟还是属欧陆法传统的国家性质,是以制定法为主的国家。中国社会一方面在如何解决分歧求得一致的程序性价值之分享不够。中国法院毕竟是近代的衙门中分离出来的,威权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尽管法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员,其管理仍受“公务员法”的约束,但是,用“我说你听”的方式、行政的方式、命令的方式、决断的方式处理纠纷还是为许多法官接受,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是不大会说理,他们更不大习惯说理,因而,其司法能力注定偏低。另一方面,中国的法院和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比欧陆法院和法官在他们社会中的地位更低。不仅司法独立的传统不够,而且司法机构内部的行政色彩相当浓重。法院的外部行政化除了其在设置上影随行政区划外,主要指因其在财政和人事方面受制于地方行政,而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地方行政外在的“政策配合”和人员接收站,造成法官来源的多元化和非专业化,阻滞了法官改善的步伐。所以法院和法官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各种形式的干预,包括内部的层层审批,包括社会中波动的舆论干扰,包括地方各职能部门的干预。例如:某甲诉某乙一案,经查乙下属公司丙成立时,其注册资金300万元,由其主管部门乙拨付,但乙只拨付30万元。丙在经营中欠甲40万元,后又查明丙将其注册资金变更为50万元。法院依据事实确认丙给付甲货款40万元,乙在注册资金不足差额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因乙为政府某职能部门,由于其干涉,经多次协调该案至今未果。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坦白地说,至少有一些时候,说理论证在法官看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论证的结果是如此,但如果当地政府或是院长要你得出另一种判决哪怕是这些要求并不错误,也并非徇私枉法,仅仅是由于认识不一致——而这是常有的,或者是社会民情或大众传媒普遍要求法官这样做,那么法官有什么可能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论证呢﹖司法能力如何体现呢﹖要对这样的案件作出某种法理上的正当性论证,只能是自欺欺人。

6培训方向层面。关于法官的培训,应按对象不同区别对待。对已进入法院的大学生来讲,应增加职业道德,尤其是司法技能的培训;而对已任法官来讲,应在巩固其法律知识基础上,培养其职业道德,尤其是重点应培养其司法技能和司法方法。但是,目前法官培训,出现三个极端。第一个极端。一是法学理论界包括法学院校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教育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传授,不注重司法技能的培训,对司法方法的培训也是一带而过,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大学毕业生按现有规定30岁之前即可成为最高司法机关的正式法官,相对于法官这一特殊职业而言,其本身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与其所担负的重任显然不协调。二是实务界的法院系统内培训,也停留在法学知识浅层次的培训上,对职业道德、司法技能及司法方法等技能、技术,不进行任何培训,这不能不说法官的培训已陷入一个误区。第二个极端,在目前中国法官培训上,一提到培训,就知道是请高等学府的教授或知名法学理论家进行法学知识的传授,或者是聘请最高法院的学者型法官对下级法院的法官进行“司法解释式”的灌输,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培训的老师是从基层法官挑选,为什么不能让基层法官走上演讲台,把其长期积累的带有乡土氛围的文化、知识、司法技能传授给其他法官呢﹖特别是基层法官,通过调处基层社会各种冲突时,独创的技术、知识、技能是书本上没有的,高级法院以上法官也不可能具有的,甚至没有经历过的。第三个极端,目前的最高法院举行法官培训,与当前要求提高法官司法能力存在冲突。一是主体的培训。最高法院每一次举行的培训,主要对象均是高级法院以上法官,中级法院以上法官有资格的也寥寥无几,从现实看,目前教育的对象主要限于在地市级法院以上任职的法官,基层法院法官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培训的。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法定权利却得不到真正落实,这与他们所承担繁重工作应加快知识更新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二是培训内容,基本上都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已颁布实施后在实践中产生疑异的或是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举行培训,不进行统一思想,出现相同类型的案件,产生不同结果,民众对法律是否“公正”产生合理性怀疑。三是培训顺序。一般都是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参与人或起草人,讲授给各高级法院有关人员,然后由各高级法院受益人传授给各中级法院听课人员,然后由中级法院受益人传授给各基层法院包括基层法庭人员。这种培训制度弊端为基层法院的法官不可能也绝对不可能有机会聆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起草人或参与人对法律知识的传授,基层法官得到的知识都是经过二道工序一是起草人或参与人传授给省高院有关人员再传授到中级法院有关人员,再到基层法院有关人员,这样受益人基层法官难免产生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误解,由于传授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的局限性,可能将立法本意、字面涵义误听、误解、误传、误导,因此,受益人得到传授的知识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内容有可能不相一致,加上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在实践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机关又不能及时作出统一的解释,因此,造成法律的适用不统一,致使案件处理结果也可能出现矛盾或相反的后果。四是培训、模式相对滞后。表现在功利性太强,学历教育重考试及格拿文凭,没有突击能力培训。五,培训、教育方式缺乏活力,古板的学院方式课堂教学占主要比例,教材由全国统一编定,没有结合基层实际,不突出岗前、任职、晋级、续职资格培训,不重视传授方法论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注重技能培训,“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教育通病。因此,法官的培训应是多维的、多视角的,应引起法律院校及法院高层次决策机构的重视。

7准入制度层面。关于初任法官的资格,《法官法》第9条、第12条作出明确规定。从制订的标准中可以看出,法官的学历较低。尤其是允许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法官队伍,这显然是混淆了法律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区别,拥有其他专业的学位并不必然具有法律知识。所谓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规定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是为大量不具备法律素养的人进入法院系统开了方便之门。另外,我国法院院长、副院长应从法官和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中选任。显然,“具备法官条件的人员”又为不具备法律知识与学历的人员进入法官队伍敞开了大门,且是担任法院领导职务,真可谓法院准入制度的误区。

基层法官素质能力之提升

提高基层法官素质及司法能力,在中国现有的司法环境下,从不同层面有不同路径。综合不同的视角,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制度层面之提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司法体制内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不仅在外部即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上依附于行政机关,司法管辖区域与行政区划完全一致,法院的人、财、物供应也统统仰赖于地方行政,司法权运作中的类似行政化趋向,使法院的司法活动丧失了基本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司法权威面临着质疑,产生广泛的司法信任危机。因此,希望通过相关制度的调整和构建,逐渐淡化法院管理体制中的行政化色彩,而建立司法相对独立于行政的现代法院管理体制。

第一,应取消法官管理行政模式。我国尽管有法官法,且已修订,但是,法官法如形同虚设,法官管理仍然行政化,其一,虽然法官各有等级,但是没有任何价值,图有虚名,法官个人能力、水平、利益与法官等级无任何缘源;其二,法官级别仍然套用行政所谓“科员、副科、正科……”等行政级别,行政级别与法官本人利益息息相关,而法官的行政化级别待遇则造成了人才流动的功利性。优秀法律人才对中高级以上法院趋之若鹜,而设置在审判第一线的基层法院被漠然置之,出现“人才稀缺”现象,影响了法院素质的均衡分布。而今年年初出台公务员法,与法官法应该是同级的,尽管法官不属公务员,但是法官必须受公务员法的约束。这可以说是“一法笑一法”。就会使《法官法》无法以法律的方式运作,而成为无法之法。法官管理行政化,法官实行“干部”制与现代司法理念格格不入,违反司法独立原则,法院内部大量官职的配备,起到了一个误导性符号的作用,法官管理“干部”化造成责任不清,案件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法院裁决的终局性。因此,目前对法官“干部”管理模式必须改革,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对法官进行管理、使用,取消法官行政级别,使用法官等级制。法官级别应当与法官的审判实绩、业务水平、工作年限有关。建立起上一级法官从下一级法官中晋升的机制,但审判业绩突出的可以越级晋升。建立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相配合的机制。级别晋升一般不改变其原有的职务,实行年资制,在法官服务一定年限后自动晋升,这样可以保证法官地位的迁升不受外界干扰,使其潜心审判业务的提升,对法官是一种保障。

第二,严格法官准入,建立法官遴选制。

一是提高初任法官条件。修改后的法官法正式明确初任法官的任职资格与工作年限,规定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同时提高司法考试报名条件,由原来的高等学校法律专业专科提高到本科。由于法官这一特殊职业而言,其本身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与其所担负的重任应该协调一致,因此,应考虑适当提高资历年限,在“两考一培训”的基础上,严格资格考试的后续选拔标准和锻炼期限。结合最高院提出“两考一培”设想,通过司法考试之后,应经过3—5年的法律工作实习,期间,每年应向省院考核部门提交实习报告并完成相应司法调研任务,期满合格后,参加由省院考核中心举办的岗位职业考试,重点考核法律实际运用能力及从事法官职业的适职性,通过者被授予候选法官资格,经国家法官学院或省一级法官学院培训,待届满考核合格,视各地法官缺额情况报权力机关正式任命法官。

二是权力机关设立正式的法官选任机构、规范选任法官的程序、条件,将人大对法官的任命落实到实处。

考虑到现实国情及体制改革的渐进性,法官提名的权限和程序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改革方案。当前可考虑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任命和提请任命法官在履行干部管理程序和法律任命程序前,报上一级法院审核,报最高院备案。由此过渡到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法官人选由高级法院提名推荐,再由享有提名权的法院的同级权力机关予以任命。

三是建立法官逐级选拔制。

上级法院的法官缺额逐步做到从下级法院择优选任。从而保证法官在进入上一级法院时能以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适应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高层次的法制把握。逐级选任后的基层法院法官缺额由被任命的初任法官填补。

2知识层面之提升。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包括法官在内的法律职业群体准入门槛。应该说,这是提高法官整体素质的重要一步,也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化法官队伍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全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巨大差异及不平衡,特别是基层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更突出,使得统一的法官准入制度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法官素质面临很大困难。(下转第20页)(上接第47页)因此,加强对法院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高法官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一,应建立基础培训方法。法官法及《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对此也作了规定,但是培训力度、培训人员层次不够,全国各地培训对象仍为中级法院以上法官,而基层法官由于审判任务繁重,培训名额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法律业务学习和培训,迫切需要知识学习和更新,因此,应侧重基层法官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审判技能、司法方法的培训,加大基层法官的培训力度。

最高法院每年应举行不少于两次的法官培训。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由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参与人或起草人直接到某一个省法官培训中心,进行传授讲解,举办培训班,且培训主体应侧重于基层法官。培训方法程序为,不需要经过省高院一级的“二传手”,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受益人可以直接获悉第一手的信息,理解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立法本意及其字面含义。除此内容之外,最高院还应对已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在审判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或法律法规有漏洞,或出现与现实环境有冲突时,应指订统一的解释标准,贯穿于培训中去,使基层法官在适用法律、法规时有一个统一尺度,使案件处理结果不会因不同法官审理,出现不同结果,因此,法官培训的主体、法官培训的内容、法官培训的方法,是法官素质培训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二,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

一是上级法院应指导基层法院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基层法院应针对专门的法律问题进行研讨,除此之外还应采取以考促学、以会代训的形式学习,如某法院按照季度对全院法官实行闭卷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以考促学,以学促用,法官素质可以慢慢提升。

二是推行法官上下交流和挂职锻炼,促进学习交流。每年伊始,中院机关应选派业务知识强的人员到基层法院挂职,期限一年,专管办案,提高了基层法院办案的理念;同时,将基层法院的业务骨干上调中院学习中院的好做法、好经验,促进了上下法院的学习交流。

第三,建立应用法学的培训方法。案例就是每位法官对社会的答卷。它不仅反映各种社会现象、经济发展状况、法制建设水平,而且如实地展示了法官对立法的理解、法律意识、执法精神、分析能力、司法技能等等,换言之,案例是法官素质的真实表现。在法官的培训中,尤其是基层法官的培训教育中,更应当注重案例的教学。案例分析是部门法法理阐释的最好途径,是提高法官,尤其是基层法官素质最简捷方法之一。从语境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法提供给教师与法官一个沟通的情景,利用这样的情景设定问题的语境,进而形成讨论、争辩的氛围,并且经历一种法律角色转换的体验,缠绵在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之间的关系中。在培训教育中,必须精心设计法律问题,巧于提问,尽量让法官多思多论,渐入案例语境。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立,激发了法官的好胜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起到了启发智力的作用,锻炼了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还可以从事物的反面提出。这种问题的设立,既训练了法官灵活多变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潜移能力,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法官的好奇心,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技能及定纷止争的法学的方法。培训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法官综合自己全部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发展。实现了培训教育的课堂语境到培训教育的社会语境的延伸。如此,在对法律语境的重要功能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全国法官培训教育应侧重案例分析、司法的方法论、司法技能和司法社会学等教育语境的构造技术,从而把法官培训教育的重点集中到法律的司法适用上,使法官在内心深处体认到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现代法治社会就是司法社会。这样,法官素质观、能力观就通过教学中介而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基本理念。

第四,应建立提倡交流互动式的培训方法。

一是法院内部的互动式培训。目的是将单个法官的学术连接成学术共同体。可以采取专题研讨、高级论坛、经验交流等方式,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这样不仅法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和形成法官学术团体,保持法官在法学领域的前沿水平。

二是法官和法学教授的互动研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每届学术论文研讨会都有不少理论界的参与,从获奖情况来看,法官在对法律实务问题的研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当前来说,法学教授仍然比法官在整体上具有学术上的优势,特别是在法学理论上,更具顶端优势,在交流互动式培训中,可以邀请该相关领域的法学教授参与,互相学习,也可以展示法官的研究水平;也应该鼓励法官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从而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特别是有关法学前沿方面的知识、信息。

三是法官到法律院系承担教学课程。教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因为教学远远超出了学习的高度。法官到法学院系讲课,个人自尊心必然促使其对审判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这是其他因素所很难达到的效果。由于法官的职业特点,他们的授课也可以为传统的原理式的教学模式注入实践性的成分,也可采取由实践性的案例分析,引申出所含法学原理,这样,必然受到法科学生的欢迎。由于教学活动的扩散效应,法官授课对于扭转社会尤其是法学院系对法官的不确切认识、不准确定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法学人才进法院,构建一个适度的旋转平台。

第9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

开展教育干部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在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多年来,接受培训的大批干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证明,培训是继续教育和提高校长素质的有力手段。但培训面积大、人数多、形式多样、人员调离与转岗、学校合并等原因也给培训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培训电子档案,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特点

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既有电子档案的共同特点,也有别于其他电子档案的特性。

1.共性

依赖性。电子档案的形成、存储、转移、输出等均须借助计算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才能够完成,一旦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就无从谈起。电子档案依赖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数字编码、硬件、软件、技术设备更新和安全加密等。

数字性。电子档案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人们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电子档案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操作处理实质上都是数字信号的相互转化。

共享性。电子档案容易复制,便于传播,发达的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档案资源的共享。

2.个性

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电子档案产生之初,由于培训工作任务的突击性和时间安排的局限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同一时期可以有不同类别的培训,基本上不按照学期或者学年规划,具有任意性,电子档案的形成时间出现延迟,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具有分散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二是由于受载体寿命、保存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容易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到电子档案的安全。

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过程中,是由教育干部培训类型的多样性和电子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档案类型和档案形式上。根据培训形式,可分为常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各种专题培训、异地办班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等;根据培训学习方式,可分为学分制、脱产、半脱产等;根据培训目的,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等;根据档案形式,可分为文件、培训方案、领导讲话、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讲义、科研课题、教学质量评估等。培训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目标不一,对象参差有别,直接造成电子培训档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立卷归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电子培训档案归档和检索的过程中。从办班开始到结束,每期培训都有一系列有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如确定办班意向、上报领导审批、制定培训方案、组织报名注册、组织课堂教学、资料录入、证书审批、证书发放等。在归档时需要广泛收集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整理、组卷、编目,成为一套完整的培训档案,方便今后检索查询。

二、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分类

培训档案主要分为学员培训档案、培训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储备档案三个大类。

1.学员培训档案

学员培训档案是培训管理部门为受训者建立的体现受训者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培训项目的记录性文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务、职称、单位、参加培训的名称、培训日期、培训学时、培训机构、授课人、培训结果、培训费用等。

2.培训班管理档案

培训班管理档案是培训管理人员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过程性文件档案,包括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建议书、培训项目评估报告,培训中心及外聘培训师资档案、培训证书打印发放和继续教育档案、培训业务定点联系机构档案等。

3.培训知识储备档案

培训知识储备档案是由培训管理部门负责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数据档案,主要包括以专业类别划分的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培训课程、各种介质形态的培训书籍和讲义、培训实况影像记录光盘,另外还包括以发生时间为分段的同一培训课程的版本修订、知识补充与变更情况档案等。

三、建立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是培训档案管理要面对的新课题。由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是数字化, 文档处理需要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是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又是多样化,造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保存轻利用的现象。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档案保存的目的都是利用,存而不用只会失去档案的价值,造成档案的浪费。时代在发展,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为适应校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必须建立培训电子档案。

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训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能够充分提高培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节约人力物力给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电子档案存储信息量大,便于归档整理和编目,有利于信息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培训对象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培训,方便各类人员的检索查阅,使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更加人性化、公开化和方便化。

1.收集整理归档

培训档案内容很多,从培训班前期准备时就应着手资料的采集、整理、加工、归档和档案的电子化。自培训班筹办之日起就开始建立培训班档案和学员档案,培训班的档案包含培训班通知,培训班学员报名表,培训班实施方案,培训班教学讲义、提纲,培训班教材、课件、参考资料,培训班音像资料,培训班照片,领导讲话,学员名册,考勤表,研讨交流论文,研讨交流会议记录,考试试卷及成绩,教学效果测评表,培训班教学意见、建议表,教学质量评估资料,培训班总结,宣传报道等内容。

学员档案包含学员培训情况登记卡,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及培训时间,培训科目、课时及考核成绩,考勤情况,班主任鉴定,培训机构意见,人事部门意见,学员考试成绩、参训学员花名册等。以班次为单位建档,凡属培训班档案的基本内容均逐项录入电子档案。

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培训电子培训系统的电子报送工作,将培训的办班计划、课程表、校长培训审核表、学员成绩等报送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审批,待审批合格加盖省教育厅公章后及时做好计算机证书的打印及发放留档工作。

2.载体的管理

培训档案的载体主要是只读光盘、一次性可写光盘、可擦写光盘、磁带等。禁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归档后的培训电子文件需要集中存放,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封存保管,一份供查阅使用,另一份异地保存,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则应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存储培训电子文件的载体或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标明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等;归档的载体应作防写处理,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存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要远离强磁场,与有害气体隔离。

3.制度上如何规范

培训电子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开发利用,中间经过许多环节,培训的电子文件类型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多媒体文件,还有学员成绩数据库、学籍管理数据库等。将如此复杂、数量众多的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因此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归档工作有章可循。可根据《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结合各类培训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电子文件归档细则》《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文件,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4.人员的培训管理

《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努力探索干部培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现代化的成果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业务水平。

培训中心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心理教育及职业引导,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上广泛的教学资源,结合工作实际以多种形式按需施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5.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

此外,培训部门要注意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高校培训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沟通,建立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的横向联合,打破各个高校培训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培训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局域网、培训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网站等,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面对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干部培训电子档案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探索干部培训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隋春玲,刘晖,罗发奋.“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应凸显网络优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3]王伟平.试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J].科技档案,2004,(3).

[4]白莉,张莉英.论学校电子档案的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0,(3).

[5]屈秀红.成人教育培训档案的特点与管理[J].云南档案,2008,(5).

[6]梁秋英.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2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