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高中必备辅导书精选(九篇)

高中必备辅导书

第1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党支部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1-02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组织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由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是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重要作用

1.学生党支部书记在促进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今后我们党的干部的主要后备力量。学生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2.学生党支部书记在建设思想堡垒中的作用。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光靠教师和政工干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党支部书记与广大党员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他们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必要性

1.高校学生数量增多,思想工作难度加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猛增,学生党员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虽然辅导员也在增加,但相比之下,差距还是较大,这就必然影响到工作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影响党员发展质量。随着“支部建立在班上”工作的深入开展,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成为党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

2.学生党支部日常管理工作量加大。从对新生入校后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定期或不定期地考察其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到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培养过程。再到对预备党员的培养,建立档案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安排正式党员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进行考察,最后对正式党员的后续管理教育等。并且还要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意识和自控能力。

3.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力量薄弱。高校从事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大多数都是辅导员,辅导员不仅要担负繁重的学生工作任务,还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势必会影响学生党员的质量。为了改变学生党支部干部力量薄弱的现状,确保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工作细致到位,上级党组织把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三、学生党支部书记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因此作为支部书记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理论学习上起到带头作用。必须做到:(1)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2)“一定要讲政治”。(3)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4)要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2.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素质是学生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条件。这具体表现在:(1)服务学生,以心换心。(2)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3)以诚待人,宽容大度。

3.文化知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是学生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的力量源泉。作为支部书记要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思想觉悟方面当好支部的“头”,在业务能力方面更要当他们的“头”,力争做到“又红又专”,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学生支部书记。

4.工作能力素质。工作能力素质是学生党支部书记所必须具备的本领。这主要包括: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5.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的基本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学生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具有一般脑力劳动者必须的心理素质,尤其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品质:(1)热烈的情感。(2)谦虚稳重的性格。(3)奋斗不懈的意志。(4)努力培养自己的情商。

四、学生党支部书记素质的培养、提高及其途径

1.自身修养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既需要组织上的培养,又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完善,是双方面作用的合力。

2.学习与实践互补,知识与能力共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是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努力做到在学习中增知识,在实践中长才干。

3.使用与培养相结合,用人与育人相统一。使用即是培养的目的,也是培养的手段,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只着眼于用人,忽视育人是短视的,应该做到“用养并重”,在“输出”的同时更关注“输入”,从而切实起到提高素质的作用。

五、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辅导员要充分信任学生支部书记,放手放权,保证支部书记独立工作,辅导员放手放权不等于不管,还要把握住方向和大局;学生支部书记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大型活动的开展上事先必须认真征求辅导员的意见,当辅导员与支部书记的意见不一致时,一般要服从支部书记的决定,重大问题由支委会研究决定。本着这样的原则,学生支部书记既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党建工作又不会偏离方向。

2.学生支部书记之间的关系。我们坚持要求支部书记之间定期交流,同时要求一个支部搞大型活动其他支部书记要现场观摩与指导,以不断增进支部书记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另外,每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院党委召开全体学生党员大会,从制度上保障学院学生党建工作“一盘棋”推进,增进了各学生支部间的融合与了解。

六、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意义和效果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学生党员任支部书记从思想上、心理上更加贴近学生,有效调动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支部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不断增强。

2.党员发展程序更严格,材料更规范。组织发展过程更加民主公开,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到加入党组织,各个环节都坚持“广泛征求同学意见、深入听取辅导员意见、最后支委研究决定”的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同时,发展党员的入党材料也避免了因辅导员工作忙而突击整理的现象,入党材料日趋规范。

3.提高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党支部规模的缩小,增加了学生党员在活动中自我展现的机会,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从而推进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程贞枚.浅析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与素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46-147.

[2]刘海娟.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几点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2):247-258.

[3]袁尚伟,董淑琴,陈爱东,等.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与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21-22.

第2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建设 职业准入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系列文件政策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凸显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取向。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党委的共识。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将社会、学校、学生和辅导员个人的需求统筹,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创新管理机制,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良性循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稳定辅导员工作队伍,大幅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而且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适应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各类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在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各类因素不断增多,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薄弱环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同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使学生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弹性学分制、选课制、选修制等,使高校固定的行政班级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并分阶段完成学业,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复杂和不稳定。而上述问题的出现,要求各高校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推进辅导员理论与实践工作水平的提高,力求更好地应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2、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其不仅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弘扬民族精神,让其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把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成长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不少人存在着“知”与“行”的背离。因此,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自身特点显著变化的必然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建设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职业化,让辅导员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行家,才能更好地教育、塑造、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是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石”。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成长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指导大学生端正思想,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引导学生全方位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增强竞争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这就要求辅导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即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激励辅导员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脚踏实地,无私奉献,让其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到目前,我国人事部门已在23个行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部门也明确规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不仅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并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有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还推动了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

1、建立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

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对从事高校辅导员职业人员在资格上的规定,是国家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最基本标准和要求,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实际工作能力或专业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职业资格证书颁发的最高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建立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的考核评价及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伴随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将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意向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取得高校辅导员任职资格证书,以此证明具备从事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行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规范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吸收优秀人才加盟高校辅导员队伍,开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2、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通常是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基准,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出的明确规定。职业标准是保障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高校辅导员准入的“门槛”,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伴随高校辅导员队伍实施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可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行业规范,诸如《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高校辅导员职业从业标准》、《高校辅导员职业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规章制度,作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职业标准的制定,将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和能力认定提供相应的依据,为用人单位录用和使用高校辅导员划定基本的范围,为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指出前行的方向。同时,可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进而促进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科学性的认可,并最终对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3、创新辅导员队伍选配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就要按照要求“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从把握选聘标准、严格选聘程序、扩大选聘视野三个方面做好辅导员工作‘选拔关’,把辅导员面试综合表现和工作表现相结合,建立辅导员选拔反馈机制,做好辅导员工作‘选拔关’,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高校辅导员制度从建立至今,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不断拓展,辅导员岗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和功能能否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格局。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选配模式,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岗匹配”原则和生涯规划管理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战略引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深刻认识和仔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来。

4、严格辅导员的入职程序

在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认真予以贯彻实施,特别是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从而不断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有明确的入职原则,必须遵守严格入职的程序,包括资格考试、申请材料与准入面试。辅导员资格考试可以由劳动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发起,作为对考试的领导和认证机构,可面向全社会每年组织两次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考试内容范围涵盖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参考人员的学历资格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参考人员要完成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和职业道德等课程,其中至少两门课程要得80分以上,并且不能有一门成绩低于60分。同时参考人员也必须完成计算机技术和文书写作两门课,成绩不低于70分。达到这一标准,参考人员才能取得高校辅导员资格,才能提交申请材料。在申请材料获得通过之后,申请人还要参加入职面试。只有通过由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的面试,申请人才能成为高校辅导员。

(注:本文系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校级课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09JS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艳:对构建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考[J].科教纵横,2009(8).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第3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书院制;辅导员;工作转变

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呈现六强六弱的特点: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娇惯依赖性强,自立合作观念淡薄;心理负荷强,承受能力弱。[1]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局限性突显,书院制的引入将带来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

一、民办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局限

1、辅导员工作深度不够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负担重,什么都在管,什么都在做,不可避免的陷入事务堆,疲于应付,极少进行学生工作的规律、经验总结、分析当代学生的特点、内在需求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也显得精力不足,又缺少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管理水平提升受限。

2、辅导员育人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把学生管理工作认定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辅导员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育人力量分散,辅导员育人效果不明显。专职教师只教书,忽视育人,辅导员只育人,不参与教学,教学与学生管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育人是系统工程,脱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想法和接受能力,很难进行有效的专业和学业指导;脱离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显得空洞又不实用。

3、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单一

民办高校把学生到课、课堂秩序、班级卫生、学生参加活动等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能力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浅表的标准导致辅导员工作追求暂时性效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检查,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管理方法简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辅导员工作形成了以要求为主,以培养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为方向,以完成学生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最终目的,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4、辅导员工作被动性强

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学生工作缺乏延续性和目标指引,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复、无效劳动多,被动地为完成任务而工作,至于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必要的、有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否能够改善的更合理却无人关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

二、书院制模式及辅导员工作新局面

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在学生公寓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生活社区为单位,融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文化为一体的学生管理制度。[2]它主要以宿舍为管理单位和平台,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的任务。

在美国各高校,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二年部分专业、院系、班级,学生活动集中在宿舍区,几乎所有活动都在宿舍展开,比如在哈佛,耶鲁等,每个住宿学院都是一个独立实体,有很强的活动自主性,每个住宿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教室、娱乐设施。[3]

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也在推行书院制模式,打破了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组织形态,借助学生公寓搭建以书院为单位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营造教师指导、朋辈交往的师生生活共同体。比如,复旦大学在新生入学时,无论何种专业,第一年都必须进入书院学习和生活,接受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三大课程板块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第二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学习。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设有党建中心、团建中心、教师技能中心、文化建设中心、科创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导师协调中心,职业生涯发展中心、社团发展中心、公益中心,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在书院生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并为书院学生开设通识系列讲座课程,如文学、历史、经济、社会、生命科学等,旨在加强师范生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又富有人文情怀。

书院制模式的引入,带来辅导员工作新局面:第一,工作空间延伸:辅导员工作领域不再限于教室和办公室,而是进入学生生活的区域,淡化办公概念,将工作融入学生生活。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压缩。书院制下,辅导员各项工作都在书院开展,并与学生同吃同住,辅导员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员,在学生思想、学术、生活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体验和指导;第三,辅导员角色、内容变化:从思想政治辅导员成为书院导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要为学生的成长答疑解惑。第四,赋予了辅导员展示自我的舞台。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分工呈现专业化特点,为辅导员在所属领域内开展科研提供了便利,也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转变

书院制的引入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理念、领域的突破和新的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准备和转变:

第一,为工作领域的拓宽做足理论知识储备。书院制模式的引入,辅导员工作领域得到延伸和拓宽,职责也更加丰富,这促使辅导员必须要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职业规划、生活指导,都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便于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第二,勇敢打破固有的工作思维和行为模式。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过分重视学校的制度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管理方式强制性明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及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自我意识增强,固有的工作方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长。辅导员应不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当中,不再追求暂时性效果,应从要求学生、管住学生转变为借助工作任务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接受和适应。

第三,着眼于“育人”,在实践中思考和提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见,辅导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我们忽视辅导员工作其实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因此,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实践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借助书院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重点放到“育人”上来。

第四,投入精力研究辅导员工作,走专业化道路。一直以来,辅导员工作多表现为遇事就事,随意性强,很少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和高度开展辅导员工作。事实上,随着学校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要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就需要逐渐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职责划分的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职业生涯目标,在某一领域深入下去,善于记录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管理工作案例,并能将经验、方法、对策方案上升到理论和学术高度,形成科研成果,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天宝.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理论及实践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6.

[2] 温旭.以书院制管理模式完善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3] 张治湘,冯林.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39-42.

第4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教材;教辅;出版;发行

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发行活动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出版业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的重要性及特殊地位要求我们对其规律进行认真探讨。我们认为,与一般图书的出版发行活动相比,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出版发行受国家严格规制

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发行是文化、知识与价值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然要通过一定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的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教材编写的审定管理

我国专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建设方针,实行在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无论教材的编写主体如何变化,都必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此外,《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编写教材须事先依规定向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后方可进行。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

2.严格审定出版发行主体的资质

根据相关规定,教材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由省级以上出版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教辅方面,出书范围未含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社,不得安排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选题。中小学教辅图书发行企业必须是经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批准的,且必须从依法设立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并依法签订供销合同。

3.选用严格

根据相关规定,选用的教材必须是经审查通过的、由国务院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图书。且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学生购买《目录》以外的图书。图书出版、发行部门不得强迫学校组织征订或随《目录》搭售中小学教辅材料类图书。

4.严格控制价格

教材教辅图书价格的确定必须遵循保本微利原则,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严格控制教材教辅图书的定价。教材图书方面,主要通过按印张定价、中准价等方式规范其定价。教辅图书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下发通知要求教辅图书降价,要求出版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价格政策,根据出版发行合理成本,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科学确定其价格,并主动向社会公示。

二、出版发行活动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

1.使用群体庞大

(1)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涉及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的使用群体是一个由6~18岁中小学生组成的庞大群体。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巨大的中小学生群体基数及其“人手一册”的刚性需求,形成了教材图书庞大的市场需求量。至于教辅图书,在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下,其需求数量甚至超过教材。在中小学生中,尤其是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中,每门主课都购买了两套以上教辅图书的学生不在少数。

(2)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涉及众多家庭。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的购买和使用几乎涉及到全国的每一个家庭。据有关调查统计,在我国,教育开支平均能占到一般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①教材教辅图书的品种、内容质量、供应和购买渠道、价格等,都会受到这些家庭的关注。

(3)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涉及众多出版单位。教材编写方面,我国实行项目申请制度,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可以申请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非常热闹,全国有100余家出版社参与。在教辅图书方面,凡具有资质的出版企业都可以参与开发,加之教辅图书市场容量大,获利较易,因此众多出版单位趋之若鹜。目前,我国580多家出版机构中,约有90%的出版社涉足过教辅图书出版。在全国三万多个书店中,有近80%的书店经营教辅图书。②

(4)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还涉及所有的中小学校及承担管理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而且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所审定的征订目录,已成为当地中小学校选购教材教辅图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

2.质量要求高

由于教材教辅图书涉及面广,承担着传播知识、开启心智、培育素质等特殊功能,所以对其质量有着比其他图书更高的要求,相关规章严格规定了教材教辅图书在内容、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第一,在图书的内容质量方面,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图书出版的差错率应该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教材图书影响面宽,要更加确保内容正确无误,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应坚决杜绝内容差错的出现。第二,在产品印制方面,要求图文清晰,装订合理,材质合格,不粗制滥造,不偷工减料。此外,在发行方面,教材图书发行“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按要求于每年春季和秋季,组织对本地市场上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进行专项检查。

三、出版发行活动季节性强,经营时间集中

教材教辅图书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学工作,为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其出版发行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强、经营时间集中的特点。

1.教材教辅图书的需求呈季节性

由于教材发行“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要求,发行单位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必须将合格、足量的教材送到学校。我国实行春秋两季开学的制度,使教材图书的发行也有明显的季节性。教辅图书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学生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或任课教师的推介,于开学前后购买,其季节性需求特征也较为明显。

2.教材教辅图书要求出版发行高效率

为满足教材教辅图书的季节性需求,在开学之前,出版社对教材教辅图书的出版印制及发行单位的征订、进货、配送等经营活动都比较集中。教材图书“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硬性规定,对教材图书出版发行企业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材发行是真正的“时间紧,任务重”。与教材相比,教辅图书经营的集中性表现为当季出版、当季发行。由于政策规定不允许学校和教育部门统一购买教辅图书,因此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市场化成分更多,竞争更激烈。教材需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频繁地更换或改版,但教辅图书的内容则需要紧跟学校教学发展和社会节奏,及时补充新内容。因此教辅图书内容每年都需要更新、修订。同时教辅图书需求的时间性极强,淡旺季明显,早日面市就会有更多的占领市场的机会,如果错过开学前后的热卖时段,就会加大退货压库的危险和过季化浆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辅图书就必须当季出版、当季发行。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季节性强、经营时间集中的特点,使其工作强度高,且必须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这是其取得高效益的重要条件。

四、教材教辅图书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激烈

1.市场集中度较高

在我国,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尽管合法参与主体众多,但长期存在着由少数经营大户占据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情况,教材教辅图书市场呈现出集中度高的特点。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前,由于政策原因,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和发行工作一直分别集中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开展,此时的教材教辅图书基本上属于专营性质。2001年开始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后,虽然政策上对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规定有所松动,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但实际上仍呈现出新的集中化趋势。

(1)教材出版方面,政策允许出版社通过竞标的方式出版新课标教材,但教育社和师大社等老牌出版社因长期对市场的垄断,形成了强大的优势,如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编写专家资源,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品牌与渠道资源等,使得各地在选择教材教辅图书时对其产品有着很深的依赖性。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投标实行了十年之后,仍然占据全国教材市场的绝对优势。2010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等组建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已占有全国中小学九年制教材50%的份额和高中教材70%的份额,成为同行业的龙头老大。

(2)教材发行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新华书店系统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的唯一发行单位,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材配送网络系统,且与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他发行单位目前都不具备与新华书店竞争的实力,很多出版社也不具备与新华书店在折扣、回款时间、退货等方面的砍价实力。因此,在各省的发行招投标中,新华书店仍然是绝大多数省份的不二之选;我国六万余家发行企业中,新华书店仍然拥有首屈一指的区域市场覆盖率。目前,在各省组建的出版集团中,绝大多数出版集团都将新华书店纳入到系统内,从而使省版教材出版社与新华书店之间原本已经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地方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中因而出现了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联手筑高地方壁垒的新“垄断”现象。这是教材图书市场中出现的新的集中形式。

(3)在教辅图书方面,政策规定对中小学教辅出版实行总量控制,出版范围包含教育类图书的出版社都可以出版教辅图书。随着政策的放开,教辅图书的市场化运作成分多了起来,大批民营书商进入教辅市场,形成了国有和民营共同经营教辅市场的局面。即便如此,教辅图书出版发行集中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由于旧的教材教辅采购体制的惯性,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教辅图书随教材一起征订,新华书店经营的教辅图书,大都是通过这种“统一征订”的方式发行的。如作为安徽省最大教辅商的安徽新华教育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9年度进校统一征订的教辅图书总金额就达8.1亿元,占该公司2009 年销售总额的90%以上。③

2. 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手段趋于多样化

教材教辅图书巨大的市场容量及其经营获利相对较易,对出版业经营者充满了诱惑。那些后进入者总要通过一些非常规的竞争手段打破既定的市场格局,先进入者为应对新竞争者的威胁、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也会不断推出新的应对举措,由此使教材教辅图书市场中呈现出竞争激烈,甚至动用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态势。如已获教材教辅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为了使本版书能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征订目录,利用各种方式拉拢甚至贿赂有关经办人员,已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对于不能通过目录统一征订的教辅图书,经营者就派出推销人员拿着样书直接到学校游说,然后依据订数到印刷厂印制。而一些教辅图书零售商,尤其是一些民营教辅图书经销商,由于不具备公开合法的出版商身份,往往通过策划选题、买卖书号的方式运作教辅图书的出版并直接联络学校、老师强行发行教辅图书。凡此种种,都对教材教辅图书市场良好经营秩序的建立起了破坏作用。

五、针对性强,目标市场容易把握

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针对性强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个环节中:

(1)在编写环节,教材的编写以教育部门审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而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小学生在特定学习阶段所应该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制定的,教材编写者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编制教材,以保证教材在内容上能适合教学需要。教辅图书作为对教材图书内容的补充,其编写必须紧紧围绕教材来进行,其内容的针对性也不言而喻。

(2)在编辑加工与装帧印制环节,教材教辅图书要针对各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审美要求,进行语言文字推敲和装帧设计,并合理使用彩色印刷。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用书一般插图多、色彩鲜艳。

(3)在发行环节,各地教育部门是根据该地区各年级教学需要,精心挑选并制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材发行是按照《目录》中教材选用的结果配送到学校,学校再配发给相应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使用,所以教材的发行对象非常明确、具体。而教辅图书作为教材的拓展,其需求是由教材教学派生的,决定了教辅图书发行与教材发行的针对性一致。即使是经营教辅图书的零售书店,也只有根据商圈内学生情况及其所用教材情况组织相应的货源,才能货畅其流。

总的说来,严格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编写的教材图书,是针对中小学生在特定学习阶段所应该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进行编写的,在内容上、出版形式上必须符合规定,并突出对学生学习需要的适应性,其目标市场是明确的,一旦选入了《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就是把握住了教材图书目标市场。而对于教辅图书来说,作为教材图书的补充,学生购买教辅图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材图书中系统化的知识,教辅图书出版单位只要把握住这一读者购买动机,其目标市场就明确了。有针对性地出版相应的教辅图书,再配合广告宣传等市场化营销策略,其产品基本可以不愁销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免费教材、绿色教材的推行,以及数字教材教辅如“电子书包”的发展,纸质教材教辅图书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了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的特点,正视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为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我国的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事业就必将健康有序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罗紫初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洁雯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1级博士生;刘美华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辑)

*本文系新闻出版总署基金项目“教材教辅图书出版发行问题研究”(课题号:239516)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杨旭,杨宁.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1/3 四成家庭称负担沉重[N].? 人民日报,2011-09-06.

第5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秘书;参谋活动;领导决策;决策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60-02

秘书的参谋活动,是以秘书部门和秘书人员为主体,以所在管理系统的领导者为对象,以辅助领导正确决策为目标,以秘书事务为中介,以出谋献策为手段,影响领导者决策行为的过程。秘书的参谋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否定也不能夸大,正确认识秘书的参谋活动,对辅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提高秘书的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提高我国秘书参谋活动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要求提高秘书的参谋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秘书参与对外事务的工作将愈来愈多,秘书人员应同样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在对外谈判、洽商、接待外宾和出外考察,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对外合作与外事纠纷的处理等等不再仅限于政府外交和外经部门,而是全国各地区、各政府机构和企业团体都会遇到的工作。秘书部门不仅要操办具体事务,还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参与制订有关预案,准备有关资料,发挥参谋作用。

(2)服务意识要求提高秘书的参谋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领导工作的客观需要的变化,秘书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拓展,领导更需要的是秘书的参谋辅助,这就要求秘书树立起正确的服务意识。正确的服务意识要求新时期的秘书不仅要熟悉国家政策方针,掌握国内外经济技术最新方向,了解企业生产、经济管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筹谋划能力、综合协调、随机应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就对秘书的智慧、知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领导做好决策及决策的贯彻落实。因此秘书人员要树立起正确正确的服务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办公自动化要求提高秘书的参谋活动。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进入管理系统系统和办公设备的更新直接影响着秘书参谋方法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信息收集和传递手段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秘书在参谋中对单一对象的认识将不再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到它与有关的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从而将其置于系统之中,这样就能保证参谋活动的科学性。秘书人员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现代办公设备的性能与操作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参谋活动的效率。

2 秘书参谋活动的特点

(1)直接性。秘书部门贴近领导,秘书人员与领导接触的机会较多,便于把握参谋需求、正确领会领导决策思路以及更多获取参谋时机,快捷有效地提出参谋意见和建议,取得更好的参谋效果。

(2)综合性。秘书部门兼具办文办会办事等职能活动,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掌握的综合情况多,便于全方位多触角地发挥参谋作用,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3)制约性。它是从秘书部门的地位来说的,是由秘书部门是领导集体的办公部门的职责决定的。一方面秘书部门的参谋必须是对领导意图要有具体的方案措施;另一方面,它还受到秘书对领导意图的认知程度、文字水平和时间的制约。

3 秘书参谋活动的原则

在现代管理工作中,秘书的参谋对于提高领导工作效率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发挥参谋作用,秘书人员在参谋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谋”而有“度”。所谓“度”,具体地说就是秘书在参与决策中首先应考虑如何向领导提意见。因为秘书是为领导服务的,因此一定要根据领导的意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和建议,切不可不顾领导的意图把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强加给领导。向领导提建议还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有时候明明是一条好的建议,但由于秘书在提供时不讲方法和艺术,结果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领导对你产生了反感。实践证明,秘书进言如果“度”掌握得好,正确的建议定会被领导采纳。唐朝的魏征以敢“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但他也是十分讲究“度”的,最终许多建议被皇帝采纳。

(2)“谋”而有备。所谓“备”,就是秘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时要掌握充分的资料,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些资料来源于调查。调查研究是参谋决策的重要前提,领导就某项工作或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依据是秘书部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决策。秘书只有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脉络、认识了事物发展过程之后,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建议才能被领导采纳。因此,秘书要当好参谋就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

(3)“谋”而有理。秘书向领导提出的建议必须有足够的道理。因此,秘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其一,作为一名合格的秘书,党性原则要强,政治品质要好,思想作风要正;其二,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和独立的科学思维能力;其三,要具备超前的、活跃的创新意识,要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才能拿出有道理的建议。为此,秘书就要扮演好“关起门来当领导”的角色,站在领导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领导决策中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4)“谋”而有据。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只有深入领会和贯彻领导意图,才能在领导决策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秘书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还直接关系到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工作质量、效率及形象。因此,秘书能否做到“谋”而有据至关重要。

4 目前我国存在的对秘书参谋活动的偏见

(1)否定秘书的参谋活动。有些人认为,秘书的工作不过是收收发发,抄抄写写,接接电话,送客人,什么辅助决策、参谋职能都是杜撰出来的。也有人会以海外秘书只是给企业领导提供事务为理由来否定秘书的参谋活动。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古代的知天通地的“巫”、“史” 进行占卜活动,征询天意,实际上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个领导者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更加需要别人的参谋辅助,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企业秘书部门及秘书人员的参谋活动,除了为领导决策献计献策外,还更多地表现在日常工作中的建议和意见,草拟文稿、处理信息、提供办会的建议和方案等等,都是一种参谋活动。

(2)夸大秘书的参谋活动。也有些人认为秘书参谋活动等同于国外的“思想库”、“知囊团”,把秘书个人活动比之为领导的高参。但秘书的参谋活动与广义的参与决策或出谋划策性质的参谋活动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有限的出谋献策性的参谋活动。秘书的参谋活动不具有独立性,秘书的参谋活动从属于领导者的工作思路和领导的职能范围,秘书参谋活动是从领导主观上的意图出发,力求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活动。秘书只有在领导的职能范围内提出的参谋建议,才具有针对性和实际参考价值。

给秘书的参谋活动以一个正确的定位,目的是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秘书在管理中的作用。领导需要秘书为其直接服务,社会也需要稳定的职业秘书人员。秘书人员认识不到这一点,会给领导决策带来干扰,影响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科性。

5 提高秘书参谋活动的建议

为了避免秘书参谋活动的盲目性、被动性,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有效而必要的辅助,充分发挥秘书的参谋作用,秘书人员必须坚持如下措施:

(1)秘书参谋的内容必须与领导决策的需要相一致。领导决策过程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一定条件下,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前途。因此,保障和满足领导的决策需要是秘书参谋的根本出发点。秘书参谋的内容是由领导决策的形态决定的。领导决策形态的差异和变化,直接决定了秘书参谋内容的变化。领导决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领导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要考虑解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有所不同。领导决策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秘书参谋内容的变化。

秘书参谋的内容取决于领导决策的需要,又对领导决策的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秘书为领导决策提供是过时的信息,那么领导以此为依据做出的决策就不是科学的。

(2)秘书参谋的时机必须与领导决策及实施的运转周期相吻合。领导决策的不同阶段对秘书的参谋活动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既体现在参谋的内容方面也体现在参谋时机的选择方面。秘书参谋的时机必须与领导决策及实施的周期相吻合。秘书参谋的时机取决于领导决策及实施周期所允许的时限。在决策付诸实施前,秘书必须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计划的全部准备工作,否则就会贻误和影响决策的落实。随着社会变化节奏的加快,要求秘书参谋的实现进程相应加快,尽量缩短各项具体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秘书参谋从属于领导工作,所以领导决策及其实施的周期对秘书参谋时机的制约是主要的,而秘书参谋时机对领导决策及实施周期的影响是次要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3)秘书参谋的方式必须与领导者的个性特点相适应。秘书参谋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领导者,领导者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响秘书参谋的效果。准确地把握领导者的个性特点是秘书参谋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秘书的参谋服务方式只有与领导者的个性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秘书参谋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到每一位秘书应采用何种参谋方式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特点。秘书人员只有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不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最恰当的方式提供参谋服务,才能取得最佳的参谋效果。一句话,秘书在提参谋性意见的时候必须先选准参谋方式,这是秘书参谋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选准参谋方式的关键在于把准领导个性的脉搏。

(4)秘书的参谋活动必须与秘书人员的基本素质相结合。秘书人员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在德、智、才上下功夫。德,指的是政治素质,主要是解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政治方向、阶级立场及工作原则的问题。在参谋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要求以大局为重,立谋为公,不谋私利。智,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智力强弱,与参谋效果大小成正比。智是谋的基础,多智才能多谋,足智才能善谋。才,指的是业务素质,也就是谋划的能力。有参谋之心,无参谋之才,只能望洋兴叹。没有良好的素质连一般秘书工作做起来都感吃力,做参谋工作自然力不从心,多谋善断更无从谈起。秘书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素质对于参谋效果的重要作用,正视自身素质的不足,实现单纯“助手型”向“参谋型”素质的转变。

总之,在现代领导活动中,秘书的参谋活动是秘书的重要工作,它既迎合了现代组织管理体系的需要,也是秘书自身素质发展的必然,更是领导活动效率和效益的可靠保证。因此秘书只有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参谋职能作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秘书。

参考文献

[1]范立荣主编.现代秘书学教程[M].北京:首都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5.

[2]方习文主编.秘书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东大学出版,2006.

第6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家访;探索

家访,又叫家庭访问、家庭拜访,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一般与家长沟通大学生的成长情况,商讨共同教育大学生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灵活机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300名大学生,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登门家访成本相对较高,家访途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基于种种因素,家访已经逐步淡出大学生教育阵地。但是家、校联动的教育方式却在大学生教育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努力让家访回归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认真探索的事情。

1.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的意义

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溺爱的成分较重,父母大包大揽,导致大学生缺乏基本自理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在宽松的大学环境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绩不理想、沉迷于网络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都市里求学,在巨大的背景差异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家访,无疑成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手段。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家访工作使家长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在校情况的同时,辅导员也可以找到帮助大学生成长的办法,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教育联盟,更有利于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的主要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访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比起传统式的走进学生家里家访,电子远程家访、书信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效率更高,成本较低,操作更便捷。

2.1传统登门式家访

高职院校辅导员登门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访方式。辅导员亲自登门家访,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拉近沟通的距离,交流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作汇报,和家长共同探讨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教育侧重点。登门家访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关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2.2电子远程式家访

辅导员由于要面对几百名学生,工作任务量较大,大面积登门拜访不可能实现。由于家庭情况不相同,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接受登门家访,或者因为家庭的隐私状况不想让人知道,一定程度上也不想接受辅导员的登门家访。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网络也进入普通家庭,辅导员利用电话、网络视频等手段进行远程家访,方便快捷,可以使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表现情况,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2.3书信互动式家访

在辅导员和家长沟通过程有些探讨和问题在电话或者网络上不能够说清楚,采取书信的家访形式可以让家长从直观文字上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领悟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意见。同时,通过书信家访的形式形成教育记录,方便总结查找,寻找学生成长曲线,更有利于形成个性教育案例。书信家访可分为纸质书信家访和电子邮件书信家访。

3.辅导员选择家访对象的基本类型

辅导员面对近几百名大学生,现实条件下辅导员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如何选择家访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家访工作,是辅导员家访前必须认真准备的事情。

3.1日常行为表现欠佳的学生

由于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的不一样,所形成人格气质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些大学生个性张扬,讲究自我,不服从学校的管理,自由散漫。这些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跟学生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应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将问题的源头找出来了,从而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学生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3.2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这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生的压力要大的多,所至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自信,是贫困学生一切问题的根源。辅导员在对贫困生家庭进行家访时不仅要给学生带去关爱,更多的是给贫困生送去了自信,给贫困生家庭送去了自信,对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3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学生

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辅导员及时在家访中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家长分担喜悦的同时也是对家长和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家长的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督促学生勇往直前,戒骄戒躁,积极做好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争取能够取得更良好的成绩。

4.家访工作实施步骤

4.1家访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准备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家访学生,并且对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背景等相关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如需登门家访,应与家长事先联系,应选择家长方便的时间,尽量避免冒然家访。在家访前必须明确此次家访的主要目的,要有的放矢,准备家访沟通的内容以及沟通的策略,深度地挖掘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源,从而争取家长的配合来共同教育。

4.2家访的实施过程

辅导员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必须对学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语言要得体适度,剖析问题后要认真听却家长的意见,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寻找问题存在的根源。辅导员在对每一次家访必须进行有效地记录,建立家访笔记,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都要详细的记录,形成档案,以便分析研究、观察效果,总结经验。

5.辅导员开展家访存在的问题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辅导员在开展家访工作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

5.1家长不重视,学生敌视家长

经历了紧张的高考了,进入大学以后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没有必要像小学生那样接受家访。同时,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算是已经成人,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家庭生活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甚至对辅导员的家访产生敌意,认为辅导员家访就是变相的告状,达不到预期沟通效果。

5.2语言不通,沟通困难

由于受地域等各方面的影响,辅导员在开展家访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学生家长不会讲普通话,而方言辅导员又听不懂,这给家访的沟通环节带来很大的障碍,如果登门家访的话学生可以提供中间翻译,但是如果电子远程家访的话这问题很难解决。

5.3辅导员自身素质应不断加强

辅导员家访工作是一门艺术,在家访过程中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决定家访的成败。首先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在与家长沟通过程才能准确地表达家访的意图。其次辅导员必须端正家访的态度,不能够带有斥责、抱怨、不满的情绪,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认真的家长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辅导员深入开展家访工作的策略

6.1形成家校沟通长效机制

家访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找出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校教育,及时和家长一起找到适合学生成长的发展之路。家访,作为家校结合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一直都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主体,应该积极建立长效的家访机制,鼓励辅导员走出去,走进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

6.2积极搭建家访网络平台

由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搭建家访网络平台,寻求多渠道的家访形式,例如家长QQ群、家校通通讯平台等,从网络入手,避开登门家访的各种弊端,降低成本,操作灵活简单,时间上也不受限制,并且可以同视频等手段更直观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从而达到登门家访的沟通效果。

6.3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都实行坐班制,为了不影响常态工作,很多辅导员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另外,因为大学生的住所分散的比较远,甚至还有省外的学生。为了不影响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学校应该建立家访经费使用制度,加大对辅导员家访的补贴力度,鼓励辅导员利用寒暑假走出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的成长。

家访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链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是学校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家访制度,作为辅导员的常态工作长期开展下去。(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联全.浅谈家访的艺术[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3).

[2] 钟雄英.思想教育与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第7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现状;对策

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辅导员队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继16号文件之后,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2006年7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24号令。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各高校也十分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无论是辅导员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尤其是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一、辅导员及职业化相关概念解读

辅导员是对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这里专指高校辅导员,即在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我国的辅导员角色诞生于特殊时期,经历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和辅导员的发展演变。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工作逐步具备特定的职业条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使高等学校辅导员逐渐将辅导员工作发展成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它具有社会化、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等鲜明特征,主要含义是:第一,社会化。辅导员职业化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体现,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化发展而产生的,辅导员的工作与社会联系紧密,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第二,专职化。辅导员专职化即指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会长期或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第三,专业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求辅导员具备辅导员工作应有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第四,专家化。通过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造就一批辅导员工作专家是必然的。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内容的培训和培养,并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实践锻炼,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理论素养达到一定的专家级标准;随着辅导员职业理想和职业定位的明确及国家社会对辅导员资格、地位的认可,辅导员工作必然成为一部分人员的终身职业和事业。

二、我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辅导员配备不足、职责不清、工作强度大

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没有辅导员数量上的保证,势必会影响学生工作的质量,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能达到教育部的规定,导致辅导员承担管理学生的人数过多、班级的数量过多,造成辅导员工作上疲于应付、粗枝大叶,甚至顾此失彼、忙中出乱出错,更谈不上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打造学生工作精品,没有时间和精力将学生工作做细、做深、做精。

现阶段,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不断地扩大,也偏离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功能,更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外,还要承担许多原本属于教育管理或行政管理范围的事情,如系部行政工作、学生学费欠费催缴、学生成绩梳理、学籍异动学生处理、教学实践环节、学科竞赛组织、上课出勤与课堂纪律维护、就业工作等等。学校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专职专任教师)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所有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跟辅导员有关,都是辅导员要做的事”,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由辅导员来完成。

辅导员的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职责不清,导致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辅导员工作24小时制,辅导员手机24小时开机,学生有事随传随到,精神高度紧张,时刻紧绷,辅导员整天忙于纷繁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

(二)辅导员思想不稳定、队伍流动性大

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对辅导员重视不够,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落实不力,各方面保障不足,辅导员自我感觉前途迷茫,担忧今后的而发展和出路,导致思想包袱大、顾虑多。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从未得到领导的肯定,也无法从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更觉得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缺乏从事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激情,缺乏身份认同感。再者,工作付出与收入待遇的差距也让很多辅导员满腹怨言,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热情随之递减,甚至倦怠,也是造成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辅导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

辅导员结构不合理,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我国高校辅导员年龄结构基本以年轻人为主,很少有年龄较大仍然从事学生工作一线的。正是由于辅导员队伍目前年龄普遍年轻,工作年限较短,导致辅导员队伍整体职称不高,基本停留在初中级职称,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非常稀少。辅导员学历结构偏低,以往都是以本科生为主,目前状况得到一定的改观,有一定数量研究生加入辅导员队伍。另外,虽然大多数辅导员具备较强的管理、组织和表达能力,但总体上辅导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较窄,欠缺成熟的学生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辅导员自我角色定位难、自我评价低、地位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是高校辅导员的一贯职责,但是当下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的重要性存在困惑。一方面受到社会外界价值导向的压力,有人认为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另一方面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对辅导员的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再者就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缺乏显现性,思想教育工作做不做差不多,做多做少差别不大,保证安全稳定底线即可;另外,目前大学生群体整体对政治比较冷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渴望不迫切,反而由于就业的压力,各种职业培训和考证考级是他们热衷的;最后,辅导员工作职责多、事务性工作多,忙于应付日常管理工作,容易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辅导员自我角色定位产生偏差。

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各高校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一直强调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重视辅导员工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执行不到位,对辅导员独立地位的认知缺失。另外,部分高校管理层、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岗位认知存在偏见,轻视或歧视辅导员队伍。认为辅导员是年轻人的岗位,辅导员是专业水平不高的岗位,辅导员是暂时从事的岗位,辅导员是不会搞学术科研的老师从事的岗位等等,辅导员整体在高校地位低下,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自身没有价值感、成就感。

(五)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辅导员管理机制包括准入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很多高校在录用辅导员时,主要的标准是应聘者是否是中共党员、是否达到本校规定的学历层次、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表达和协调能力,较少关注辅导员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辅导员培养培训上,各高校基本较为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总体上没有形成常规化、系统化的辅导员培养培训长效机制,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相对较差,致使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辅导员考核依据和标准难以量化,难以产生较好激励效果,甚至产生部分辅导员工作很优秀但仍得不到肯定的状况。

三、加强和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职业化是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克服其边缘人地位的根本措施,更是打造高素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必由之路。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职业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设性的对策和意见:

(一)提高认识,合理定位辅导员角色,明确辅导员职责,提高辅导员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主力军,直接承担着管理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并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学校的制度措施落实到学生的重要任务,在高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各高校必须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辅导员队伍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比例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高校领导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辅导员工作,摆正辅导员的位置,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把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辅导员队伍及学生工作应有的肯定和认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对辅导员地位、发展给予保障并严格执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上。

(二)梳理关系,建立合理组织结构,理顺机制,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隶属关系不清,受校院两级领导,组织结构不合理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结合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问题,辅导员管理组织结构应强化直线管理,减少层级,统一管理,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更新学生工作模式、理念,倡导全员育人及大学生自我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多渠道配备辅导员。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改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各高校除常规的辅导员岗前培训之外,应确立辅导员培训目标,建立长远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形成常规化、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长效机制。包括学历提升、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改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和学历结构,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完善辅导员保障机制,解决辅导员工作后顾之忧。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职称评定办法,评定办法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实践工作性强,事务性工作较多,任务繁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建立一套不同于专业教师职称评定的办法,成立单独的评审机构,制定不同的评定计划和评定标准。实行辅导员职务认定制度。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学校情况和工作实际,将高校辅导员可分为副科、正科、副处、正处四个级别或享受同等的级别待遇。进一步健全辅导员考核制度,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机制,公正公平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使得辅导员工作得到肯定和认可,提高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辅导员工作的待遇,提高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待遇。同时拓宽辅导员发展机制,鼓励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其次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

(三)开设专业,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改变辅导员专业结构混乱现状

社会的进步、高教事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对辅导员的短期培训或考察学习解决不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根本问题。当务之急是在高校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加大对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欢迎的专业化学生工作管理人才。

高校辅导员专业应属于普通高等师范本科专业,学制四年,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一般师范教育相关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理论,能胜任高校思政、学生管理和辅导咨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技能。如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开展党团学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一般学生心理障碍疏导、心理咨询能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等教书育人能力等等。

(四)单列职业,引入全面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掌控辅导员源头

将辅导员单独列为一种职业,将有效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消除辅导员在高校中“三等公民”的歧视待遇,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了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完善准入制度,应当建立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当前,高校辅导员所持证书与普通教师是同一本证书,即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作用是证明有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资格,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没有专门针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格的证书。国家应该设立独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资格认证机构,完善相应的认证制度,并颁发相应的高校辅导员资格证书,使得辅导员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得到国家、社会的认可,辅导员的地位得到肯定。

(五)把握契机,推动辅导员高学历化,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目前,各高校积极推行辅导员硕士化工程,硕士及以上学历也是大学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辅导员队伍的高学历化将促进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改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加快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

高学历化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基础,能有效改变辅导员队伍低学历的形象,树立辅导员队伍高学历的群体形象。知识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能力能够博得学生的敬重。只有当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提高,知识层次提高之后,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才会改变和提高。

辅导员学历层次提升,整体学历结构改变之后,会促使辅导员将这种该改变带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更有权威去影响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更容易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随着辅导员队伍整体的高学历化,辅导员队伍和辅导员工作充满学术气息、研究氛围,增加辅导员职业的知识含量、智力含量,是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年8月26日.

[2] 杨春如,贾永玉.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方宏建.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1,第1期.

[4] 程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永山.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第1期.

[6] 张博文,林娜.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透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第8期.

[7] 欧永美.大力推进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第4期.

[8] 李永山.美国高校专家型辅导员的特征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第1期.

第8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工作;阅读辅导

阅览室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职工及学生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对外窗口之一。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工作是联系读者与图书馆的纽带。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窗口,应在发挥文献功能作用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何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好读者阅读辅导工作,让文献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是阅览室工作人员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阅览室的作用

高职院校阅览室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获取知识的中心。当今的高职院图书馆阅览室已不再是简单的读者阅读场所,更是学术交流和思想交流的场所。高职院校阅览室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读者,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通过在图书馆的阅读学习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随着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阅览室已成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中心。图书馆除运用已有的纸质馆藏外还可以运用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网络方式对读者进行信息智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帮助教师和学生读者获取本专业包括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同时,高职院校阅览室也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中心,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图书馆的作用不但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

二、读者阅读辅导工作的重要性及我馆的基本工作

就高职院校来说,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读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图书情报资料的迅猛增长,摆在我们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直接帮助读者提高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广大学生来说,他们不满足只在课堂上听取教师传授知识,而渴望在课后利用第二课堂——图书馆去广泛涉猎各种书刊资料,以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他们进行有关图书馆文献知识教育的训练,进行相关的阅读辅导,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进行学习和研究作准备。前苏联O.C.丘巴梁在《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曾指出:“阅读辅导这个概念反映的是图书馆教育的过程。”阅读辅导是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方法,体现了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

阅读辅导的任务包括提高阅读认识、扩大文献视野、普及检索方法、培养阅读技巧和提倡系统阅读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往往根据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图书馆的阅读辅导活动应遵循针对性、主动性和科学性等原则。

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窗口,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承担取重要的责任。作为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其工作不仅仅是守守阅览室而已,更多的是参与到图书馆的其它各种工作中。作为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窗口,读者工作的第一线,更应当为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读者阅读辅导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之一,阅读辅导活动几乎贯穿于图书馆的全部业务之中。其中,图书馆目录对指导阅读有重大的作用,文献流通、文献宣传和参考咨询等更是进行阅读辅导的最主要的环节。近几年来我馆从以下几方面的读者服务工作中不断完善做好读者的阅读辅导工作。

(一)对新生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教育

每年新生入校后,图书馆都要对新生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教育。通过分班讲座、实地参观、印制“图书馆读者指南”等形式和方法,向新生介绍本馆的性质,馆藏情况、服务机构的分布以及服务方式和借阅规则等等,使新生读者对图书馆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阅览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参与到讲座中来,而且还有积极配合其他工作人员,做好新生入馆参观的任务。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用爱心和感情吸引读者。当新生走进阅览室时,应给他们体贴入微的服务,让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以后更喜欢亲近我们、亲近书籍、亲近阅览室。

(二)承担《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

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并以(84)教高字04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高校。2002年教育部颁发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能、培养信息道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是一门科学方法课和工具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新思想、接受新知识、利用新学科的能力,培养学生很好的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获取自己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从而使学生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我馆多年来《文献检索》课均以选修课形式在学生大学二年级开设,并成立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其教学任务均由各部室馆员兼职担任。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文献获取检索的能力,掌握阅读、利用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与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研究的能力。就目前我馆阅览室工作人员来看,其能力水平不一致,全体人员应当把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自己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有机会加入到此教学任务中来。

(三)辅导学生读者阅读图书

辅导学生阅读图书,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读者阅读内容的指导,二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辅导。阅览室要做好这两方面的辅导,必须了解学校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定期向学生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挑选和评价有关的书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书文献的内容,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在阅读辅导工作中,阅览室工作人员参与了本馆组织的各种活动,如“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中,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作与读书相关的专题讲座,特请学校教师向学生推荐“贵州商专学子百部阅读书目”,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勤奋学习,争当阅读之星”读书借阅争先活动等等。在大学三年级的学习期间,读者为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经常会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要热情接待到馆的每一位读者,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和帮助查阅资料。

三、人员配备是阅读辅导工作的关键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搞好阅读辅导工作。图书馆内的合作和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是保证阅读辅导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而充分利用读者服务部门的人力,却是搞好阅读辅导的关键。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服务部门人力的配备,许多高级职称的人员均安排在读者服务部门。目前我馆阅览室应重视高级职称人员的配备,在岗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整体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我,了解读者需求和阅读心理,提高参考咨询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读者服务,做好读者阅读辅导工作。

总之,高职院校阅览室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作为一名阅览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针对学生不同时期,做好阅读辅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1.

[2] 林君庄.浅谈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对新生的人本服务[J]图书馆,2012(3).

第9篇:高中必备辅导书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素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新时期的辅导员应是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具备如下职业素养:

1 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自己首先要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运用系统、科学、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方面包括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问题。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辅导员要紧跟形势,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准确把握政治方向,热爱本职工作,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在宣传大政方针和服从社会稳定的大局上,在思想上、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步伐一致。

2 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2.1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辅导员的工作是琐碎、零散的,做辅导员首先要热爱辅导员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要勇于进取、奋发向上。作为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虽然做的都是日常琐碎的小事但其工作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要树立起自信,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要忠诚于这份事业。辅导员工作也是具有奉献性的工作,工作内容复杂、繁琐决定了辅导员很少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只有日复一日辛勤的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老黄牛精神。

2.2 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交往较频繁的老师,其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学生。学生身上往往折射出老师的影子。辅导员要不断提升个人魅力,辅导员工作成败不在于你掌握多大权利、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在学生中树立了怎样的形象,有多高的威信。要让学生喜欢你,对你讲的话、做的事信服进而愿意接受你的说服教育。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辅导员必须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加强自我修养。书是最好的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2.3 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辅导员应该关心学生、亲近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到幸福温暖,这样才能与他们交心,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个性,要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疏导的方法耐心细致、不厌弃烦、因材施教。

3 要有扎实的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后,教育管理视角的定位不同于以前,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了人文精神,因此,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体现新时代的人文精神,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善于开拓新视域,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按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同时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网络方面的知识等,要不断地拓宽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做事与人际交往,辅导员主要是与学生与家长打交道,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而言,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辅导员工作的基层性、直接性、复杂性和繁琐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豁达的处事态度和宽广的胸襟,要有能打能抗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抵抗住压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其次,要有真实的情感品质。辅导员要具备人性化的职业道德与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它包含健全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甘当人梯、搭建平台的奉献精神。在心理建设上,辅导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客观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每一件事,一定要避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辅导员的工作中。再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最后,要具有良好的性格,辅导员的良好性格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还可以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总之,辅导员是特殊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还要具备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工作水平,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郭爱英.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