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精选(九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

第1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其意义。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2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舞蹈艺术鉴赏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3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鉴赏课的特点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感官形象给人一种直观体验,同学们感兴趣,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缺点在于,由于直观感受作为主要方式,容易缺少系统分析和理论导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只注重感觉、兴趣、爱好,而忽略了艺术中的思想内涵、理性知识及审美意蕴。对于鉴赏课,同学们常常是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因此,上好这门课首先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目的及定位。本文在向大家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意义时,开宗明义地申明艺术赏析不仅需要感性和直觉,同时也需要理性与思辨,在严肃的环境下运用想象和进行欣赏。这种引导,首先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识及审美观念的确立。

1.从技术层面到身体语言的理解

艺术是对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经验的表达,而不是流于纯粹形式的把玩。因此,技艺的模仿和学习不应是高职艺术课堂的重点,而更好地理解艺术本真的意义才是我们课程学习的目标。

在当今多数同学眼中,观看舞蹈,特别是舞蹈表演性舞蹈,主要是看其技术技巧。有此观点并不奇怪,很多舞蹈作品中超人的“跳转翻”能力和惊人的“柔术”炫技,吸引了很多外行人的眼球。然而在一阵掌声和欢呼过后,除了惊叹大家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教师在上课时,有时为了吸引学生也步入了误区,课堂的焦点和兴奋点都放到了舞蹈炫技的展示上,以为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同学们对舞蹈发生兴趣。但其实,这样的行为诋毁了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败坏了同学们的审美趣味,降低了他们的艺术眼光,这样的“鉴赏”与高职艺术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高职的艺术教育除了要注重感性,更需要注重理性思辨。高职艺术课程虽说是以普及和通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但普及并不代表肤浅和简单。

梅洛?庞蒂告诉我们:“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舞蹈是一门身体语言,肢体表现性的魅力是巨大的,而舞蹈的语言魅力与杂技的极致和体操的力量是有区别的。“舞者的身体应该是文化与审美记忆的载体。”舞蹈技术除了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外,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舞蹈技术的高层次是艺术表达,而不是技术本身。在课堂上要让同学们了解什么,对艺术应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或是一味迎合。在对舞蹈作品的鉴赏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和讲解的方向应更多地放在舞蹈的历史流变、身体语言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身体语言表达的内涵和作用上。

2.以符号性的形态分析舞蹈本体

学生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那段舞蹈在表现什么?就动作讲动作,对于舞蹈老师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而分析舞蹈语言之中的奥妙才是舞蹈鉴赏课的真正意义。舞蹈语言是“有意味的形式”,当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观赏作品时,要从对事物的模仿、借物抒情,上升到把舞蹈看作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因为舞蹈的“形式”――人体姿态及其连接、运动,其实是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这种以人体动作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高度抽象、写意的。舞蹈语言的流变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情感方式、习俗特点和审美判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语言乃存在的家园。”舞蹈语言正是以特殊的形式显现着这个世界。

舞蹈语言的符号功能极强,可以通过一个动作概括一个民族的什么倾向和文化性格。每每言及这些,同学们的眼神中无不透露出好奇和疑问,于是教师就将敦煌“飞天”的形态和芭蕾中的“阿拉贝斯”造型对照展示,让同学们从动作的不同形态、线条质感和走向当中寻找其内在的答案。从这些极具典型性的身体符号当中,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体悟了东方舞蹈语言之“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涵和西方舞蹈语言“开绷直立”的不同文化魅力。在“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舞蹈语言中,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意蕴。

3.以科学的视角走进舞蹈文化

在舞蹈鉴赏课中,作品的介绍必不可少。教同学们“怎么看、看什么”是此环节的关键,如何让同学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需要授课教师反复思量。有几种课堂现象值得反思:一是“盲目观看”。有的老师认为鉴赏课就是观看,便从头至尾的播放舞蹈剧目,同学们在没有文本知识的辅垫下浑然不知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寓意,看的昏昏欲睡;二是“跳跃式观看”。有的老师只为课堂内容好看,全然不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学生上课只为看热闹;三是“孤芳自赏”。有些老师认为作品是经典,经典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于是观看之后不提问、不讨论、不做任何点评,同学们看了没机会说,不明白的也不敢发言。

第4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5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民族舞蹈 教学现状 相应对策

一、我国民族舞蹈特点概述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正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是不同民族的标志性文化,它们会因为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历史背景而承载着不同的生活内容、民族情感与美学规律。所以我们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民族舞蹈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就需要针对不同民族舞蹈的不同民族习俗进行区分,之后再进一步去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风格,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风格性特点,才能够对不同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在日后的舞台上完美展现这些承载民族文化的舞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承载传统文化、保存古代舞蹈的遗存、在民族融合中迅速发展。舞蹈表演者在舞蹈传承过程中相互学习,不断创新完善肢体动作,通过表演者的共同提炼,可以让舞蹈自身更加完美,散发出生命力。[1]

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具体内容为:

1、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

近年来,民族舞蹈教学得到了多数高校的重视,但由于受到教学环境、设备、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少部分重点艺术院校具有完整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其他院校虽然也有民族舞蹈教学课程,但却不够专业,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上,舞蹈课程相当于学生的形体训练课,难以顾及民族舞蹈的教学。还有些学校只是将民族舞蹈课程作为选修课,在日常教学中以鉴赏内容为主,缺乏实践的肢体训练,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教师也难以投入热情到教学中。[2]

2、以舞蹈技巧训练为主,忽略学生情感培养

民族舞蹈是群众在劳动中情感激发到一定状态的产物,表演者不断变化的肢体语言是主观情感的表达。民族舞蹈的核心之处是表演者情感与肢体动作的完美结合,在表达情绪时可以感染观众,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与表演者的舞蹈节奏统一。如果没有情感,只剩下肢体动作的舞蹈表演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即使每个动作十分标准,也缺乏动人的魅力。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性格特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动作是否到位、标准,并不能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与眼神的表现力。这直接导致学生很多表情跟不上肢体动作,还有些学生面无表情,不能融入到舞蹈的情境,因此就不能感染观众。[3]

3、课程缺乏基本的教学理论与相关鉴赏内容

我国部分院校的师生认为舞蹈学习理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践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中忽略舞蹈理论,直接进行实践学习。一些院校并不是认为舞蹈理论不重要,但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理论不够扎实,难以将枯燥的知识理论转化成为有趣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然而舞蹈理论在教学中并不能被忽视,只要是一个学科,就必须要学习理论。这些舞蹈理论是对各种舞蹈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迅速了解到不同舞蹈的发展概况、艺术风格等,对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如果学生理论学习不扎实,那么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舞蹈实践能力。另外对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也要注重培养,不然鉴赏能力只停留在外行人的水平上,就难以在整体上把握舞蹈学习了。

三、提高我国民族舞蹈教学水平的建议

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促进民族舞蹈课程走向专业化、完善各项教学细节,还要不断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感情,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1、促进民族舞蹈走向专业化

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众多,只有将其引入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系统化的教学方向,才能不断完善。所以,高校要在充分认识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合理配置教师队伍、教材内容、场地服装等教学资源。例如蒙古族的马鞭、傣族孔雀舞的长裙等,这些舞蹈资源如果能够配置齐全,学生可以有更为直观的印象,进而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国民族舞蹈课程要想发挥出更大的作品,就必须要走上专业化道路。

2、完善教学细节因素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中一些隐性的因素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维吾尔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戴上有小辫子的八角帽,穿着维吾尔民族的服饰走到教室对学生们行维族礼仪,然后引入教学内容,学生看到教师这样的穿着与礼仪,就能想象出来维吾尔人民深邃的五官与挺拔的体貌特征,进而捕捉到维吾尔民族舞蹈中“挺鼻尖、收下巴、甩辫子”的动作特征。所以教师要注重这些教学中的细节并完善,让这些细节因素产生有利的教学效果。[4]

3、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

教师在对每种舞蹈教学时,要对其相应的文化进行介绍,让学生可以充分领会到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在教授藏族舞蹈过程中,会让学生了解到藏族人民生活的高原牧区的环境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因此呼吸具有强烈的负重感,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藏族舞蹈中表演者要慢呼慢吸的特点打了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表演过程中才会更投入感情。

参考文献:

[1] 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40-42

[2] 苏京.巴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17-19

第6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育 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第7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重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以聆听和欣赏为主,即教师在台上用乐器演奏,或者是播放音乐,然后学生在台下被动聆听;当学生聆听完毕之后,再由教师带领他们对音乐进行演唱;当学生可以充分诠释音乐之后,课堂教学便算完成。整体来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局限性强,而且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音乐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音乐课就是听听歌和唱唱歌,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音乐教师可以合理地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将舞蹈有机地融入到音乐之中,就可以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小学音乐《秋天的联想》一课为例: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并可以使用不同的情绪和音色去演唱《红叶》和《土风舞》这两首歌。但是,在欣赏《土风舞》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无精打采的样子,甚至有些学生还在“我行我素”。对此,笔者及时导入了舞蹈。首先,笔者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秋天是什么颜色的?这个季节会带给人哪些感受呢?当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红色枫叶时,会不会有种身体想要动一动的想法呢?”带着对问题的思考,笔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土风舞》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让学生深切感受人们喜庆丰收的热闹场景。而在观赏的同时,笔者一边让学生跟着节拍去感受音乐,一边让他们认真留意视频中人们舞动时的状态。如此一来,学生便在视频和问题的牵引下,不知不觉地融入到了学习当中。

再以《阿童木之歌》为例:虽然这首歌曲是2009年上映的经典动画片《阿童木》的主题曲,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却极为遥远。为了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兴趣,笔者在教学时将这部动画作品中有关舞蹈的一个片段搬到了课堂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感受一下歌曲中那欢快、振奋的节拍。因为小学生对动画片偏爱,当他们看到视频片段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在这时,笔者还鼓励他们围绕视频进行“律动模仿活动”,从而让他们在舞蹈的引领下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缺乏兴趣的引导,不论是哪一门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都会味如嚼蜡。通过将舞蹈和音乐课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观看舞蹈,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音乐节拍的把握,从而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具实效。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阶段,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不能让舞蹈在课堂中占据主角地位,而是要让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歌曲编创舞蹈

创新是时展的基石,是教育进步的明灯。在音乐课中渗透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让他们在联想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创新空间,全面诱发他们的创造意识。通过对舞蹈和音乐的巧妙结合,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同时还能丰富课堂的内容,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具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通过一首歌曲的歌词内容鼓励学生编创舞蹈,或者是通过长短音、强弱音、高低音的变化来编创合适的舞蹈姿势等。

以小学音乐《牧童之歌》为例:在教学期间,当唱到“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两只手掌的食指和大拇指贴合,围城一个“圆”,以此比作太阳,然后将手臂慢慢举起,模仿出“太阳慢慢地爬上”的情境;当唱到“骑上骏马扬起鞭”时,男同学可以摆出骑马的样子,然后右臂后伸,模仿出“扬起鞭”的样子;当唱到最后一句“唱上一首歌呀心花开放”时,可以让全体学生站成排,一起摆动腰肢和手臂,从而勾勒出一幅快乐、自由的“画卷”。当然,教师在引导之余,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编创趣味的小舞蹈,这样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比如《火车火车跑得快》这首歌,在编创舞蹈的时候,男同学可以排成一排,然后模仿出火车开动的样子;而女同学可以一边跳舞,一边挥手,扮成等车的乘客。当“火车到站了”,男同学可以及时变换动作,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原地踏步,表示火车马上就要停了;而女同学这时则可以聚成一团,一边唱着歌,一边做出要上车的动作,从而让课堂气氛更胜一筹。又如粤语童谣《落雨大》,在编创舞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道具雨伞,然后一边撑着伞,一边演唱这首歌;而在舞动时,可以适当地将手掌伸出雨伞覆盖的范围,表示用手掌触碰雨水的场景。如此一来,既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具真实性,又能让学生在学习和表演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继而编创出更多有趣新奇的舞蹈。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其内容更是天马行空,五花八门。在将舞蹈与音乐课进行结合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来编创舞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扎实把握歌曲的内涵和意义。比如,在编造《火车火车跑得快》的舞蹈时,学生通过想象,不难发现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场景和寓意。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编创舞蹈时,教师要及时做出引导和指点,譬如在哪个节拍应该如何去编造动作等。

借观赏舞蹈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诱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但是,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鉴赏音乐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短板”:感知的方向源于旋律的快慢,旋律快的就认为是欢快的歌曲,旋律缓慢的就认为是悲伤的歌曲。笔者认为,这种“流于其表”的鉴赏方法,不但局限性强,而且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错误。因此,借助舞蹈观赏来帮助小学生鉴赏音乐,并以此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无疑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但具体如何操作呢?

以小学音乐《七个小矮人之歌》为例:在鉴赏这首歌曲时,可以事先播放准备好的视频资料,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如,“通过对舞蹈的观赏,思考一下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做出联想,如“快唱的时候应该如何去演,慢唱的时候又该如何去演”等。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质量,还能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譬如,有的学生便在发表见解和看法的同时表演出了自己心中的小舞蹈,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在鉴赏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舞蹈的时候多思考一些“为什么”,如:“这个节拍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动作?”“旋律变化之后,舞动的速度和幅度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哪些特点?”“这个动作可以表达出哪些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把握这部曲子的中心思想。而且,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在思考时自行模仿视频中的动作,或者是由教师带动学生一起舞动,从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单纯地透过音乐去鉴赏音乐,必然会让他们遇到许多的阻碍;但是通过“观赏舞蹈、舞动肢体”,却可以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知识点的生成当中,继而让他们牢牢地把握音乐的脉搏,感受到乐曲背后所蕴含的含义,以此完成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借舞蹈来展开的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但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点,同样很重要,因此不能忽略教师在这期间的重要性。

结束语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作为音乐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出符合他们内心需求的教学方法。舞蹈和音乐在艺术上是两个既独立、又联系紧密的板块: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律动的想法,从而衍生出“舞蹈”来;在舞蹈的影响下,学生们会进一步感受到音乐的节拍变化和乐段乐句的划分特点。因此,在开展小学音乐课教学时,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有必要将舞蹈融合到音乐教学当中,从而创造出一个新颖的“音乐课”。将舞蹈和音乐进行巧妙结合,不但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能降低他们在课堂中的压迫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只有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舞蹈所蕴含的魅力,才能使他们的音乐技能提高,并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获得无尽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秦月.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J].大众文艺,2013(14)

[2]张莉.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J].科普童话,2014(11)

[3]周庆辉.舞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3)

第8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舞蹈教育 美育

作为一名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舞蹈工作者,对于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的缺憾深有感触,比如:很多学生对于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其中一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认为它是一门高雅艺术,但由于知之甚少则望而却步;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舞蹈,干脆就不闻不问。其实舞蹈教育实际上是美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据说在古希腊,“雅典的青年人到十六岁为止全部教育就是舞蹈”。正所谓“舞以宣情”,舞蹈能使人受到感染,激绪,振奋精神。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学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增设了文化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舞蹈和舞剧欣赏”。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普通高校学校学习的教材和资料,我便搜集整理了关于舞蹈训练、舞蹈史、舞蹈常识等有关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编写了简易教程,开设了“舞蹈与舞蹈赏析”选修课。

如何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喜爱和欣赏舞蹈、舞剧,从而达到美育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而深入的探索。

一、舞蹈中的形体美

舞蹈首先是人体艺术,这是真理,谁也用不着故作高深,另想出深哲奥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中,形态最美的是人,是人体。其结构上、外观上、形态上的美感是万物莫能比的。玉石的美,珍珠的美,毕竟是“死物”之美;乔木之美,鲜花之美,毕竟是“无意”之美;孔雀之美,骏马之美,毕竟是“无心”之美。只有人,才能达到有形有态、有意有情之美。

为人体唱赞歌,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人体之美,都是不过分的。在人体的一切美感中,“性感美”是最出色的美感之一。没有性别差异的人,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注定无风采无神韵,当然也无起码的美感可言。

人体之美,最有美感的是动态之美、行为之美。因此,用最大的兴趣去崇尚人体之美,讴歌性别之美,赞美动态的人体之美、性格之美,都是有道理的。

而表现这一切美,最佳也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就是舞蹈。借用舞蹈形式能把人的美感能量发掘出来、表现出来、发

挥出来。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最早提倡和发展普及型舞蹈教育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普遍设立了舞蹈课,这一做法都基于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基本认识: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教育目标,初期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法律有帮助;对个人而言,表情达意有益处。

舞蹈也是一种运动,对学生来说,是比柔软体操或是枯燥体育更完备的一种课程。这也无疑把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和体育课相结合,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了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这不仅使舞蹈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且替代了传统的体育运动课,使学生对舞蹈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和娱乐性。

三、开设“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意义

1.让学生学会欣赏舞蹈,提高其舞蹈审美能力。

基于舞蹈在美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舞蹈作品的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舞蹈的思想主题,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和标准起到了一个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讲解舞蹈作品之前,首先要认真严格地对每一个作品进行筛选,所选择的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主题、立意和较高的欣赏价值,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得到深刻的启迪,在审美认识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有些好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不能达到其教育效果,因此,针对每一个作品,我尽可能收集最完善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体会为学生作细致的点评,使学生明白每一个舞蹈作品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还是有深刻主题和寓意的艺术作品,通过讲解,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舞蹈作品的目的。比如在欣赏军旅舞蹈作品《走・跑・跳》时,先将作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对作品的理解。然后反复播放作品,在播放过程中讲解该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对现实生活中军事训练动作的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它通过当代军人在艰苦的军训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歌颂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团队精神。

2.提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欣赏完一至两个舞蹈作品之后,安排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设计一些能够表现如亲人离别、欢聚和一些容易用动作语言表达的场面和情景,同时还鼓励学生模仿倒垂柳、雄鹰展翅飞翔等简单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切身感受。虽然学生的动作并不很美观,也不是很到位,但却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舞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了舞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自身的深切感受。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与舞蹈赏析”课的讲授,我们可以从受到舞蹈教育的学生身上发现,通过舞蹈教育使得他们身体器官更加灵活、敏锐了,而且从不同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因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极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这也充分证明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一伟大论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4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北京)

还有很多学生渐渐地喜爱上了舞蹈,对于舞蹈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学生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开始惊讶于舞蹈艺术的表现魅力了,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可以不分国界,不分民族,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语言。”……

3.普及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当今社会人人都离不开艺术,舞蹈就是一种艺术。学生要想具备更高的艺术修养,就必须了解舞蹈,学会欣赏舞蹈,使其不断地提高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因此可以说:进行舞蹈教育正是要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艺术欣赏活动中,真正地、充分地得到艺术的享受。

第9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

一、高师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及目的

对于年轻人一般都倾向于比较现代的街舞、现代舞,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动的瞬间激发他们身上绚丽的光芒,反映出十足的朝气与内在气质,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传统的民族舞蹈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古板,很难让青少年产生兴趣;再加上近些年高师舞蹈专业的生源整体质量偏低,素质不高,学前基础参次不齐,有好有坏,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固有教育体质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舞蹈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人为化,形成了以往是过多教一些简单、肤浅的舞蹈组合,以为舞蹈不用学太难,了解就可的错误观念。时代在飞速变幻,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了,所以要改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多元、综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针对学生进校后不同的专业素质进行整合,开展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素材,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1.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应针对舞蹈的内涵教授

通过汉、藏、蒙、维、鲜以及云南花灯、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民族为教学内容,采用以综合课、单元课为主,剧目排练以及剧目赏析课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综合课程中让学生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有个大范围的认知,初步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各个民族习俗。

通过单元课有目的针对某个民族,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是什么,不同的组合练习表现何种风格特点、有何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特点等,并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如: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民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海拨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带来生活的困境,老百姓需长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扎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中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单个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就采取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形式逐渐加强难度,增强理解及表现。

2.加强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学生的审美意识较强,教师应把这种审美意识引导和启发到民舞的教学中来,让舞蹈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剧本赏析课,欣赏大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进行一定的评论和赏析,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读懂作品的意境,分析此剧目是如何处理,进行层次划分的,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让自己内心情感与该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事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所区别,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跳会教,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舞蹈教育工作者,形成自己院校所特有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要进行舞蹈教学法的实践阶段,首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①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中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②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多种手段来向学生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用心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③运用情感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加意识。教师通过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唤起情感共鸣,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陶冶,不仅要打动视听,更要打动心灵。合理的情感激励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还会对学习民族舞蹈产生极大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觉能力的积极状态,使“要她跳”变成“她要跳”,使“苦学”变成“乐学”,进尔产生持久学习舞蹈的动力。

学生耳闻目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就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民族舞蹈的训练,虽与古典、芭蕾、现代的训练方法不同,但仍要以身韵“拧、倾、圆、曲”,芭蕾的“开、绷、直”,现代舞的“何松何紧”为先决条件,在柔软度、能力及表演方面有共性,只是民族特点不同。如在训练中所强调的风格、所贯穿的韵律、所注意的部位、所应用的方法等。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必须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多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点,通过“化合”作用加以发展,以丰富课堂的训练。

三、实践出真知,极大增强各方面能力

1.通过学习不同民族风格的剧目排练课程,参加各种社会演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采取开放式多样性教学,摒弃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舞蹈课堂,让舞蹈贴进时代表现生活。只有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才能更清晰准

确地勾勒出精致的画面。创造性是舞蹈发展和丰富的动力,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了学生在以后可能从事的舞蹈编排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生不要单纯模仿动作,在完成基本功学习之后,鼓励提倡学生敢于根据时代特点创新编排舞蹈,进入艺术实践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舞蹈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及艺术主张,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用广博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借鉴、扩展,极大的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做到与众不同;而学生又学有所得,那才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民族舞蹈学习、表演中的文化特点,大众文艺,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