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现金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现金管理论文

第1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中小企业现金流风险

1关于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的调查

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否则就会引发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本来就比较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走访调查了武汉10家中小企业,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识及管理措施。对于调查题的设计,我们采取专家论证和小范围内预调等形式,以确定表述清楚,被调查者容易理解和回答。我们主要采用了集中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行业主要包括化工业、冶金业、服装业等制造业,既有内贸企业,也有外贸企业,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从事财务工作的占60.79%,从事生产管理工作的占13.51%,从事销售与采购工作的占15.8%,其他工作的占9.9%;被调查者职级为单位中层管理者的占58.6%;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72.6%。这些情况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现金流量管理重要性及本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措施的认识与体会比较到位,能比较可靠地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质量)。

2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现状

由于调查企业的选择及调查题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虽不能以上述调查结果断然做出任何保证性的结论,但其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根据我们对武汉地区10家中小企业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

2.1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生产、采购与销售人员对现金流量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认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采访中大多数企业很少对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因此造成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和投产后因无流动资金而停产的项目。有的企业为了维持生产,持续大量地向银行借款,形成固定资产折旧和利息费用同时加大,以致长期亏损,使企业陷入瘫痪状态。

2.2资金使用不合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把过多资金用于长期项目,致使流动资金补偿不足,几乎全部以流动负债来维持运转,财务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企业间相互拖欠较为严重,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企业支付能力严重匮乏,“三角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金流转不畅又造成了企业高额库存,生产经营无法平稳进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2.3缺乏对融资环节的有效控制

企业对资金需要量及融资风险没有科学认识,盲目认为融到的资金越多越好,从而忽略了资金的使用时间价值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比例,使企业陷入过度负债或借新债还旧债经营的恶性循环之中。

2.4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一些企业对现金流量管理缺乏事后控制,并没有从资金的使用、筹集过程上观察出市场动态。因此无法择其优、去其弊,为新的现金流量循环运动提供借鉴。

3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的对策

3.1明确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为实现有效现金管理,企业应制定如下的现金流管理目标:一是能有效实施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二是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三是加大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应付账款的交付周期;四是最大化各项收入,最小化各项生产、销售及存货成本;五是充分利用企业现金盈余,加强投资活动,缩短投资回收期限。

3.2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现金流的安全稳定运营

3.2.1建章立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的资金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规范,预计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量,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相比较,强化企业的现金回款能力和跨年度往来款项的支付能力。二是严格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审批制度,对防止形成资金沉淀、避免产生不安定因素有明显效果。三是规定资金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付款计划制度及流程,严格按计划付款。

3.2.2明确和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及使用制度,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明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和权限,严格按照资金付款审批流程操作,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公开透明,有效避免越权审批。企业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和办法,做到大额资金必须集体决策。

3.3规范和完善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3.3.1现金预算的编制

目前最好的现金预算编制方法就现金收支法,企业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全面反映和揭示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等内容,并对现金不足部分制定筹措方案,对多余部分制定利用方案。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应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审视,从而全面促进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3.3.2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

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流出各环节的基础上,对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包括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文件记录、独立检查等。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流出各事项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流出的真实和合法。

3.3.3现金资产控制

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包括接触性控制、相关职务的分离、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应当定期盘点和监督。

3.3.4现金流的日常控制

包括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应付账款支付,保持最优的存货储存量,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无为的浪费。企业对外清理回收款的重点应该是时间较长、风险较高、难度大的应收账款,对内积极清理内部的“三角债”,以加快企业现金周转。

3.4加强措施防范企业现金流风险

3.4.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机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财务、审计、市场等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规模较小的企业成立风险管理机构不太可能,但可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并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3.4.2建立现金流预警体系

为有效地化解现金流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应当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使用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总额、银行信用额度等指标构筑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模型。当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估计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现金流预警系统来动态追踪和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或没有觉察出的现金流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

3.4.3评估与防范现金流风险

企业应当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现金流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以补充定量分析的不足,而且有时候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有效。企业的专门风险管理人员应结合对现金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专门的分析报告,对现金流风险做出综合评估,提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6(10)

2容少华.对现金周转管理的战略思考[J].财会月刊,2006(11)

3何瑛,彭晓峰.价值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5(4)

第2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薪酬管理的基本形式,进而对在该类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思路。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薪酬;年金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

民营科技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具有新型运行机制的科技型经济组织。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l、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是民营科技产业的第一特点。高技术产业往往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比传统产业更高,所需资金大大高于传统产业。而产品或服务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可超常速成长。而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使科技型企业又面临较大风险。

2、人力资本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第一资本。在科技型企业里,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它是一种支配和运作货币资本的主动性的第一资本。

3、知识型员工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第一资源。由于产业本身的原因,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较高,并且具有高智力、高学历、高素质等属性。如深圳华为公司.8000余名员工中,大学学历以上的员工占到85%,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达3200多人.其中70%以上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可见,民营科技企业的第一资源就是知识型员工。

4、激励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民营科技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这一资产却存在于知识型员工的头脑之中,是企业无法拥有和控制的。基于知识型员工的不同特点以及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企业激励机制成为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的第一要素。

二、民营科技企业薪酬机制的基本形式

伴随着民营科技企业历经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3个阶段的发展,薪酬机制也经历了3个阶段。

l、股权激励。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之初,很难有较多现金奖励给激励对象,“股份”自然成为企业家的第一选择。骨干员工、技术人才可以通过个人出资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成为公司股东,这样,不仅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也使激励对象和企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由于民营科技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私有性、自主性、收益性、价值隐蔽性等产权特征也为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了现实可能。然而,股权激励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刚创立的民营科技企业资产较小,激励对象往往能获得较多股份.对企业决策有发言权,可能会为增加自己的短期收益而放弃企业的长期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创业初期实施激励约束机制较少,随着企业成长,早期的激励可能会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期权激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给予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份的权力便成为主要的激励方式,获此权力的激励对象可以在期权计划约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购买公司股份.激励对象付出越多,将来获得股价上升的回报也就越多。股票期权激励对象获得的奖励更多集中在股价上升带来的巨大收益上,将知识员工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热情。近年来,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激励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怎样消除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之间的冲突,因此,四通、华为、联想等陆续进行了形式各异的股权期权激励和产权改革,希望有效实施长期激励。然而,随着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微软公司宣布结束期权制度,期权激励的局限性也引起大家思考:企业的类型、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股市环境如何等等都成为推行股票期权的重要影响因素。

3、全面薪酬管理。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每年利润的绝对值较大,可以提取现金实施激励.从而可以选择更多的激励模式,进入综合化、系统化的全面薪酬管理阶段。同时,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上市,一些企业使用非流通股实施激励计划,缺少股票市场价格的衡量,只能以每股净资产值作为评价指标.带来了被激励者过于关注净资产变化而不重视其它业绩指标的问题。即使企业上了市,由于我国股市很不成熟规范,亦不能高估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采取全面薪酬机制很有必要。这个阶段,企业需要考虑激励的方式和时间。方式是指采用股票期权还是现金实施激励:时间是指受益人在短期内获得奖励还是长期获得奖励。根据这两个维度,激励模式也有4种主要的形式.企业可以将现金和股份激励相结合,减轻使用现金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笔者认为,民营科技企业可以将企业年金作为长期的现金薪酬形式,以弥补短期现金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不足。

三、企业年金计划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年金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在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与职工个人之间的民事协议,是在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雇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福利保障关系的文件,主要规定企业在为职工开立的企业年金账户和企业为个人账户供款方面的义务以及职工可以享受与此有关的权利。

从薪酬管理角度分析,企业年金主要有如下功能:

1、企业年金对企业员工招募和甄选的影响。作为组织诱因中员工报酬的重要部分,企业年金能够与职业机会、组织声誉等其他组织诱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挑选最佳员工的利器。

2、企业年金在员工激励和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一个人在充分激励后能发挥激励前的3—4倍的作用。企业年金能够提高退休金水平,满足员工退休生活较高层次的需要,降低了员工老年生活的不确定性,给在职员工一种安全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来回报企业。

3、企业年金在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劳动报偿或社会保障权益,能使员工老有所靠、老有所养。由于各国对企业年金计划普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员工的养老保险负担.使企业年金成了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剂.使员工和企业都能从计划中得到实惠,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减少劳资纠纷。

4、企业年金在企业广义薪酬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年金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理念和自身实力的不同实行个性化设计,在完成企业薪酬管理目标的时候,往往能与工资、奖金和其它福利等作为一揽子薪酬统筹考虑.成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协调好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法宝。尤其对于科技型企业.雇主必须为员工的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使之胜任本职工作,因而一般不希望员工过早离开自己的企业。企业年金对员工来说是一笔延迟的工资支付,员工为了能在退休后得到足额的养老金.必须为这个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这样,企业的年金计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隐蔽性合同”,发挥出“金手铐”的作用。

四、如何在薪酬体系下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是薪酬体系中福利工资的组成部分,应与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项目等为共同的薪酬管理服务,因此,企业年金计划的设计要以企业薪酬管理战略为基础:

(一)企业年金的目标必须反映薪酬管理乃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确定企业年金计划的作用对象。由于员工的年龄和岗位等因素的不同,年金激励作用也不一样。新员工普遍漠视养老金计划.而关注养老问题的往往是老员工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任职期较长的员工。对于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经常需要招募新员工的行业,如零售服务业等.采用企业年金的方式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企业年金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为薪酬战略目标服务。而知识型员工、经理、财务专家和技术主管则对企业年金比较感兴趣.对这类关键岗位任职人员往往有较大吸引力。

2、确定企业能够提供的福利类型及程度。不同规模和效益水平的企业能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目标和薪酬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必须考虑成本收益。如果企业年金计划目标的实现代价过于高昂,那么,成本低廉的其他制度安排将比其能更好地服务于薪酬战略目标。

3、确定企业年金计划的目标。是与其他企业争夺人力资源的需要,还是着眼于其内部的人才开发、保持其内部员工的稳定?这一目标将决定工具的选择和制度安排。职工持股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股票红利计划这些工具将为员工提供较高的预期报酬.而退休金计划使员工退休后能够享受到比社会养老保险水平更加富足的老年生活,有助于留住人才。

(二)在现有薪酬体系下建立企业年金应进行准确的经济分析

由于企业年金的福利成本具有较强的刚性,即其福利的减少或收回可能将会对激励水平和工作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实行企业年金计划势必会加重雇主的福利成本。一旦建立,无论成本发生何种变化,雇主都得继续提供。因此,如果雇主决定为员工建立年金计划,就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年金福利的成本收益分析。

1、企业的基本经济状况。企业年金是通过雇主长期缴费而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持续良好的经营状况是保证其正常缴费的物质条件。因此,不仅需要确定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还要对企业的预期经济走势进行分析。尤其是以盈利水平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当期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和预期分析。

2、企业薪酬体系的状况。在企业人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薪酬体系的各项目之间存在一种隐含的相互制约、此消彼涨的关系,而不同的薪酬福利项目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激励效应,如何组合各项目才能达到最佳的总体激励效应,要视企业实际状况f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等)加以权衡和选择。作为自愿利的一种,企业年金的建立应该放在企业整个薪酬福利体系的框架内来加以考虑。当薪酬体系的激励效应出现问题,需要兼具长期激励和较高弹性的工具时,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年金计划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3、在现有薪酬体系下确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分配方法。确定参加计划的员工:确定不同层级员工的分配系数。客观地说,每一类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薪酬战略无疑也将体现这一特点。为更好地发挥年金计划的效果,需对参加的员工根据职务等级、工作岗位、工龄长短、工作绩效等因素分为不同层级,并综合评价不同层级员工的平均贡献大小。贡献越大,分配系数也越大。确定每个员工的分配额度.根据薪酬体系分配用于年金计划的资金总额、层级系数,最终确定每个员工的企业年金额度。对于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另行增加额度或提高分配系数。

第3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现金流管理目前在生产型或商业流通型企业得到经营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近日EVA概念在国内的推广者——思腾思特公司所面临着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尴尬局面,却不得不使许多公司引以为鉴,在现金流管理方面予以更多的重视。

咨询公司很少提及现金流的问题,与思腾思特公司类似,典型的专业咨询公司,在现金流管理方面也和其他企业一样,存在问题。如果您的企业出现如下问题,那么,你的现金流已经亮起红灯。

你的现金流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吗?

资本金不足,无后续资金注入

思腾思特公司,成立时启动资金仅一两百万美元,股东以财务性投资为主要动机,对于公司在运营中发生的现金流耗损没有通过进一步的注资来支持。许多咨询公司也都认为,公司经营以人力资本为主,不需太多流动资金,更不需过高的资本投入。孰不知,咨询公司运营流动资金的充足也是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现金流量,就似人体血脉供养不足,必将给公司持续经营带来问题。

市场拓展并未带来足够的现金回流

目前国内对咨询公司专业服务虽然十分认同,但对服务价值的认定却仍未充分考虑,许多咨询公司付出的专业劳动并不能获取充分的现金回报。思腾思特公司进入中国不久,就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富创造和毁灭排行榜”,并且以管理咨询、财务咨询等手段向中国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广EVA概念及应用方法,市场增长潜力的确不小。然而由于处于市场拓展初期项目定价往往打有折扣,且客户来源于国内,咨询服务难度大,现金收益却来得低微,项目做了不少,年咨询业务收入却仅有1000余万元,扣除相关付现成本后,留存公司现金流量已很有限。

缺乏其他有效的融资手段

资本金较小,经营收益又不理想,且无足额的有效实物资产用于抵押,一般也就很难通过银行流动奖金贷款等其他融资手段解决资金缺口。

现金支出是否难以控制?

人力成本支出没有有效的规划

许多咨询公司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但在人力成本支出方面却没有合理有效的规划,难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激励。员工对薪金收入不满,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还会在公司财务控制不严的情况下设法增加自身各种费用开支,从而导致公司不能有效控制人力成本,现金支出不确定性增加,公司经营风险增大。

项目运作成本没有有效的控制

项目运作中,也没有有效的成本核算与支出控制措施,项目运作成本往往高出项目收入,导致在项目运作层面上的现金收支不平衡。

公司财务控制体系并不健全

咨询公司与生产型企业、商业流通性企业相比,规模要小许多。因而,公司往往忽视在财务控制体系方面的建设,现金预算制度、项目成本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制度等不甚健全,最终致使公司成本结束软化,现金开支难以预期与控制。现金流入的不足与现金支出的难以控制,会使咨询公司的现金趋于匮乏,最终将使公司正常的人力成本开支、项目成本开支以及办公成本开支难以维继,从而使公司陷于资金链断裂,公司面临破产的局面。

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是否明确?

要有效加强咨询公司现金流管理,为其经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需从首先明确现金流量管理的目标开始。

咨询公司主动进行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包括:

1保证公司日常运营合理开支;2增强现金流量的可预见性;3为不可预期的现金支出提供合理的内外部融资支持;4为闲置资金进行有效增值;5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决策支持;6信用管理与融资能力管理。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也是加强现金流管理的一个必要工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控制,让你的现金流管理拉响警报。

人力成本控制

人力成本控制应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和成本支出的相对可控。人力成本主要包括工资、奖金、项目分成、福利费用、日常费用开销、特殊费用开销等。其中,对于工资、奖金、福利费用、日常费用开销等,属于可预期的日常人工成本,应在公司现金流安排中优先保证,对于奖金、分成、特殊开销等不属日常人工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期偏差,但公司应根据有关员工提出的建议及实际相关项目时间安排节点,纳入年度或月度计划,从计划上给予事先保证。

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是咨询公司实际赢利和现金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项目成本控制不仅责任在于公司财务部门,更在于培养业务部门在项目运作中的收入成本意识,既要有效节约成本,又要切实保证项目成本合理开支所需现金。

现金预算制度

咨询公司同样应加强现金流管理的计划性,为此可由财务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参与,以人和项目为基本要素,建立现金预算制度。由各业务部门编制现金收支计划,由财务部门汇总并监督执行。现金收支计划包括年度计划与月度计划。年度计划主要为公司整体业务进行提供决策参考,月度计划主要为项目实际进程中的有关收支提供具体支持。

为经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健康的现金流量管理可以从经营、投资、融资等三方面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对经营活动的支持

1公司经营活动提供基本的现金流量保证;2公司进行业务拓展和市场扩张提供资金决策依据。

对投资能力的支持

1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短期投资工具,既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又使闲置资金有效增值;2通过对公司积累资金的充分利用和有关项目或操作平台的财务分析,寻求长期投资机会,帮助公司实际业务经营的多元化。

第4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改革思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趋于完善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成长、趋于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1)正规金融机构。①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其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农行的业务基本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且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其建立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相分离的重大举措。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③农村信用合作社。它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目前,农信社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④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原来只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2003年8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直到2007年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2)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已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各种民间金融。

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②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国外称作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③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2、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存在诸多问题

(1)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向农户贷款。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07年末,县域四大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在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2004—2006年,除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可见,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短缺,是造成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2)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实力较弱、服务范围有限、支农力度不够,基本以承担粮棉油收购为主要任务,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截止到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而言不仅总量太过有限,而且增长缓慢。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广阔的农村,但是由于受到商业因素的考量,农村信用社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选择性贷款。这就决定了其放贷的范围、对象都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同国有商业银行相同,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作为主要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的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业务“非农化”倾向相当明显,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合作”这一原则。

(4)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由于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够完善、人员素质低下、信用环境差,加上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等原因,不良贷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个百分点。

(5)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出现小额农贷冒名借款、化整为零、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出现小额贷款不想放、大额贷款不敢放的问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农村金融上升到了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1、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机构体系

(1)逐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转型,激发其经营活力,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一是要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二是要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及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一方面,应当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增强其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能力,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营较好、更适合商业化运作的农村信用社,应转变其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政策性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归入国有或地方的政策性银行。通过政府注资、人民银行再贷款来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决定》要求继续“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

(3)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商业金融应引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的客户分类管理方法,在便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营自,通过利率覆盖风险,增加在农村的金融投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有些支农贷款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发放,政府给予贴息。

(4)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具体来说,一是要把高利贷与正常民间借贷区分开来,用法律保护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二是对规范的又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政策上允许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按照合作金融原则组建比较规范的民营信用社;三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的监管和存款保险体系来防范和控制风险,积极发展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拓宽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

2、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成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如增加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鼓励发展以农业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地域分散、规模不一、形式多样,因此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努力探索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的配合,建立起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2]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3]王俊川: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DB/OL].

第5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现金流预算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现金流入预算、现金流出预算、现金缺口预算、融资预算。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确保预算可控、能控、在控,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及经营目标。

二、现金流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预算管理中,现金不仅是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也贯穿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对企业的现金财务状况变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依据,关系到企业的控制和计划,同时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的现金流入及现金支付能力的数据以及相关信息。现金流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地对现金流进行管理和控制,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发展。

三、现金流预算管理的目标

第一,明确资金预算和对现金流的控制。第二,现金流预算编制系统将与资金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在实际的预算管理中使预算编制体系与实际的现金执行控制制度相结合。第三,有效的提高现金流预算管理人员对现金流预算管理的分析和考核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发展提供有效的现金数据依据,并且对现金流预算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人员及管理层领导提供重要的现金数据信息依据。第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财务预算与现金流紧密衔接,控制财务预算的执行,增强财务预算的调控力和执行力,确保资金能够有序落实。第五,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现金的预算管理为基础,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分布,为现金流的预算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第六,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预算管理制度,为企业的资金使用提供有利的依据。

四、优化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预算管理的措施

利用电力企业管理平台的现有系统,对企业的现金流动建立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平台,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提高现金流预算分析能力。对现金流预算管理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预算管理系统、预算方法的多样化、加强预算的控制力度等,不断提高现金流预算管理能力。

(一)加强科学预算管理观念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金流预算管理,加强企业各管理部门人员的科学预算管理观念,促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序进行,对企业的资金流动落实到位。科学理念的树立从潜意识里改变着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固有思想,能够有助于将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实际发展紧密结合。

(二)建立良好的预算管理组织在财务全面预算管理中,应对现金流预算管理设立专门的负责管理部门,将管理的工作责任具体化,良好的预算管理组织的建立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起到优化和促进的作用。建立资金流管理平台,明确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和预算资金,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通过完善预算管理系统的结构,结合创新的预算管理方法,从而建立管理人员对企业预算系统的接口。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运用预算编制系统和实际现金执行控制系统对现金流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企业月度现金流预算管理的监督制度,同时还要对现金流进行季度周期预算,加强对现金流预算的管理,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抗风险能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如此虽然能够很好的反应市场情况,同时也保存了预算的完整性,但是在当前的现金流预算中,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预算或定期预算等,以对电力企业的预算能力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

(四)加大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加大对现金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与预算管理的相一致,还能够对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解决,促进预算编制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信息沟通,督促各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完成项目资金的拨付申请,控制现金流预算与执行的偏差,实现业务预算与现金流预算的紧密衔接。

(五)加强现金流日常管理加强现金流的内部控制,加大现金流的循环速度及周转顺畅,在不同的流动环节对现金进行调节和控制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流,对大笔资金流动实时地进行监督。同时还要提高现金流的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成本,保证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和闲置现象出现。

(六)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电力企业的发展中,现金流预算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立合理的市场突变应对政策,促进现金流的周转和循环的现金流风险分析和预警系统,通过对现金流预算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促使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在企业出现现金流困难时,可以采取应急的抗风险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现金流的风险和风险损失,并按照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现金流风险性的大小进行评估,保证资金的周转,促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七)加强现金流预算分析加强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深化现金流量预算精益管理。重点抓住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支付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等方面来进行,及时反映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现金的增减变化,正确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与支付能力,为企业融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五、总结

第6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金持有 理论 述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43-02

公司现金持有研究现已成为国内外公司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各种实证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但是仔细考察可以发现,这些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多基于几个基本的理论解释,包括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成本理论等。这些理论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冲突,笔者拟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与评价,为未来更深入的实证研究找到清晰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公司现金持有的理论解释

1.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关于现金持有的理论解释最早可追溯到凯恩斯,与其宏观经济学理论相联系。他最早分析了企业持有现金的四种动机:营业动机、收入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资性动机(Keynes,1936),前两种动机后被归纳成交易性动机。在凯恩斯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中,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与收入相关,而与利率无关。后来的学者对此开始质疑,并提出不同观点,对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Baumol(1952)运用管理学中关于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动机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金持有量与存货量的管理具有相似之处。他以存货管理上的经济批量法来确定企业的最优货币资金持有量,这被称为现金管理的存货模型。该模型后经Tobin(1965)进一步阐述,故被称为“Baumol Tobin Model”。该模型得出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结论,发展和完善了凯恩斯的货币交易需求理论。但是,该模型假设公司有一个恒定的支付频率,而且模型中的公司只有现金流出不发生现金流入,这显然是与实际不符。Miller and Orr(1966)则提出了一种能在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每日随机波动的情况下确定公司最优现金持有水平的模型。他们认为,公司所持有的现金不能完全预测,但是可以很方便的确定一个上下限,现金余额在这之间波动。Whalen(1966)从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及现金缺乏所带来的非流动成本角度出发,将利率因素引入预防性货币需求分析,得出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预防性动机现金持有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2.权衡理论。严格来说,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并非专门研究公司现金持有的理论,而主要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公司金融文献中,率先开启公司现金持有问题研究的是Kim et al.(1998)和Opler et al.(1999)。他们将权衡理论(The Trade-off Theory)引入到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分析中,尤其是后者对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建立在管理者行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基础上,认为公司会自动将现金持有调整到最优水平,此时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公司最优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则取决于现金持有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事实上,该理论与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对现金持有的收益的内涵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现金持有权衡理论认为现金持有的主要成本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即其他投资机会相对于现金资产的更高回报。根据Opler et al.(1999),现金短缺的成本即为持有现金的收益,其边际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凹形曲线,横轴为现金持有量:现金持有规模越大,持有现金的收益越低;反之,现金持有规模越小,持有现金的收益越高。现金持有的边际成本为无风险收益率,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无论现金持有规模如何变化,边际成本保持不变。两条边际曲线相交点确定了现金持有的最佳水平。

后续关于现金持有权衡理论的文献,更多的关注了现金持有量的变化情况,将单期模型扩展到更多时期,如Almeida et al.(2004),Han and Qiu(2007)、Riddick and Whited(2008)等。他们发现,外部融资成本、经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未来投资机会都影响着现金持有水平的变化。

3.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不同,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基础上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公司不存在目标现金持有量。Myers and Majluf(1984)针对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额外融资成本,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

该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资本市场与公司之间,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所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管理层为使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外部融资成本最小化,会按照融资成本的高低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选择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选择股权融资,因而公司融资行为会表现出特定的先后顺序。

按照该理论的逻辑,公司持有现金是作为一种缓冲,防止经营现金流不足以满足投资支出所需,当现金亦不能满足投资支出所需时,公司才会根据需要寻求外部融资,因此公司不存在最优现金持有量,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余额只不过是反映了现金流入、流出的结果而已。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则现金余额减少,直至需要外部融资弥补;反之,则会导致外部融资减少,现金余额增加。

在权衡理论与融资优序理论中,同一因素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方向不完全一致。投资机会在两种模型下都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企业规模、现金流量与现金持有量在权衡模型下负相关,而在融资优序理论下正相关,财务杠杆与现金持有量在权衡理论下的方向不明确,但在融资优序理论下负相关。

4.成本理论。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都假设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现实中,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关系导致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管理层会以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Jensen(1986)从管理层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自由现金流的存在意味着正净现值项目已经投资完毕,理应返还给股东,但管理层拥有这些自由现金流的随意处置权,他们有可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行过度投资,损害股东利益。现金持有的成本理论所分析的就是管理层的问题对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

沿袭“自由现金流假说”的逻辑,现金持有的成本理论认为,现金充裕的公司不必从外部融资,这使得管理者免受外部市场的约束,随意处置权增大,因此管理者有激励在公司内部积累过多的现金,从而实现他们侵占其他股东利益的目的,比如增加自己的津贴、在职消费、构建企业帝国以及其他控制权私利。然而,一个矛盾的问题是,根据“自由现金流假说”的逻辑,管理者积累现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滥用现金,这又会使得现金持有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管理者的问题导致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过高还是过低,在理论上比较模糊。

另一方面,由于成本增加了外部投资者的担忧,必将反映为公司融资成本的上升,减少公司问题即可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进而降低公司现金持有的必要性。因此,现金持有的成本理论认为,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产权安排、良好的投资者保护环境,可减少管理者的问题,使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使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降低。但如前所述,当公司治理机制等因素较差、产权安排低效、投资者保护不利,管理者的问题较为严重时,该理论却无法对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给出定论。

二、关于公司现金持有理论的评价

1.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实证困难。从现金持有的理论沿革可以看出,凯恩斯最早提出的现金持有的三大动机始终是大多数现金持有研究文献的理论出发点。我们认为,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区分公司持有现金的这几种动机,但在实证研究中区分这几类动机却是颇为复杂的事情。

首先,我们注意到,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企业持有现金的投机性动机,主要研究的都是预防性动机。在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因为两者概念所指有相通或重叠之处,不得不合并处理,故这些研究所提及的预防性动机中其实已包含了前述的投机性动机。第二,区分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也比较困难。这主要在于,诸多影响交易性动机的因素一般都会对预防性动机产生影响,并且影响的方向相同。比如,公司现金管理具有规模效应,这是交易性动机的范畴。但是,根据预防性动机的解释,规模大的企业一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也更强,自身需要储蓄的现金可以更少,这表明现金持有量与公司规模负相关。我们无法根据这种负相关关系区分这种规模因素是源于交易性动机还是预防性动机。第三,区分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难处也与上述情况类似。我们无法判定一个公司增加现金是源于动机还是预防性动机,因为两者都可能导致现金持有量增加。这就给相关的理论假说的验证造成了困难。

因此我们认为,在分析和解释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中,应把现金持有的成本收益概念界定的更为宽泛,不管何种动机,只要某种局限条件的改变对现金持有行为决策者有利,那么都可认定为收益,都会在边际上导致现金持有量增加(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当然,在具体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标来决定忽略哪些内容和突出哪些内容。

2.权衡理论与融资优序理论存在修正与调和的可能。这两种理论相通之处在于,都假设了公司决策者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不同之处在于,目标现金持有量的存在与否。权衡理论认为持有现金的成本大于零(无风险利率),而边际收益又是下降的,因此公司总是不会把现金用光的,存在着一个停止动用现金资产的点,即最优现金持有量。而融资优序理论认为持有现金的成本等于零(净现值),而外部融资成本肯定大于零,因此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者面对正净现值投资机会时一定会在融资之前先把现金资产用光,持有多少现金完全取决于正净现值投资机会的多寡和变化,现金持有决策是附属于投资决策的。权衡理论使用的是内含收益率,融资优序理论使用的是净现值,其实这是相通的,分歧不在于此。

我们认为,造成两者结论看似不同的最主要根源在于权衡理论对“最优”的界定。“最优”是指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现金持有量。然而,边际收益是可以不断变动的:正净现值投资机会出现就可以改变边际收益曲线的位置进而改变最优现金持有量。同样,边际成本也是可以不断变动的。这样,最优现金持有量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根据公司面临的现实局限条件而不断变动的。这跟融资优序理论所主张的“持有多少现金完全取决于正净现值投资机会的多寡和变化”是一致的。从另一个方面看,既然假设了公司决策者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那么公司现金持有决策都必然是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依归的,都是在当时现实局限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换言之,公司现金持有量时时处处都是“最优”,现金持有量的变动则是从过去的“最优”向新的“最优”的调整。看似偏离“最优”时,一定是因为研究中漏掉了一些现实局限条件,比如后来许多学者就纷纷在分析加入了调整成本等因素,以更好拟合现实局限条件。

综上所述,权衡理论与融资优序理论完全有机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与调和,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公司现金持有行为。

3.成本理论的解释力主要在于现金持有的价值效应。成本理论与权衡理论与融资优序理论不同,假设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如前所述,该理论在解释公司现金持有行为时的最大问题在于,管理者的问题既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过高,也可能导致过低。这使得该理论解释力大打折扣。但是,该理论在解释现金持有在事后产生的价值效应等方面却旗帜鲜明:由于会以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那么由他们做出的现金持有决策必然损害股东利益。因此,我们认为基于成本理论而进行的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实证研究,可能在理论基础上更为坚实,结论更为稳定和可靠。

参考文献:

[1] Almeida H, Campello M, Weisbach M S.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 59(4): 1777-1804.

[2] Baumol W J.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 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2,66(4): 545-556.

[3] Han S, Qiu J. Corporate precautionary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7,13(1): 43-57.

[4]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5] Miller M H,Orr D. 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Money by Firm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3): 413-435.

[6] Myers S C,Majluf N 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 187-221.

[7] Opler T,Pinkowitz L,Stulz R,et al.Th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52(1): 3-46.

[8] Riddick L A, Whited T M. The corporate propensity to sav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9,64(4):1729-1766.

[9] 毕重林,朱国泓.西方现金持有理论演进及其经验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8)

[10] 王蔚.现金持有理论及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0(26)

第7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一、引言

在理论假设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市场融资,来化解流动性管理问题。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本身治理结构缺陷,流动性管理便成为财务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界对于企业实施流动性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权衡理论则认为,企业通过比较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拥有丰裕的现金是有价值的;成本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分化。这种利益分化使得管理者往往通过持有大量现金并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流动性管理研究领域,西方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看法。但是,我国学界对于流动性管理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同样,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经验尚且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角度,分析公司如何进行合理的流动性管理,选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可参考的观点。

二、研究的意义

Breakey和Myers(1996)认为,如何决定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是微观金融领域尚未解决的十大难题之一。现金持有行为不仅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还与公司治理状况和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现金持有的行为决策能否为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则是股东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过,对于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还没有明确一致的结论。此外,有关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

我国学界关于企业流动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分析上,如张人骥和刘春江(2005)主要以成本理论为基础,重点考察了治理机制对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管理层对于股东利益保护的越好,那么现金的持有量就越低。张莉、杨继伟(2010)从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公司现金持有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辛宇和徐莉萍(2006)则发现,治理机制越完善,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越趋近于目标水平,发生过度持有或持有不足的可能性较低。

与此同时,另一些学者则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权衡理论进行了研究。如,彭桃英和周伟(2006)的经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成本理论,权衡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并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长期高额持有现金,主要是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高、投资渠道狭窄所致。此外,程建伟和周伟贤(2007)为信息不对称理论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周伟和谢诗蕾(2007)以及连玉君和苏治(2008)的实证研究则认为权衡理论更能解释企业的实际情况。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该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具体说明了研究的思路和主要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现状。有关现金持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的货币需求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了若干现金持有模型,如Baumol模型(baumol,1952),M-O模型(Milker和Orr,1966)。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交易成本模型和权衡理论展开,实证文献较少。20世纪80年代融资优序理论和现金流量理论问世以后,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现金持有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实证研究文献快速增加。目前国外对公司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分析大概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分析。

(1)基于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比较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现金持有量的主要收益包括:降低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能使企业在发生财务约束时实施投资政策;降低外部融资的成本与清算现有资产。持有现金的成本主要包括持有成本(管理费用和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

(2)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拥有丰裕的现有是有价值的。Myers和Majluf(1984)提出来融资优序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为投资所需资金筹资时,为最小化信息不对称成本和其它融资成本,存在融资顺序偏好,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3)基于公司成本理论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分化。这种利益分化使得管理者往往通过持有大量现金并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己的目标。根据Jemen的观点,当管理者手中拥有大量可处置的自由现金流时,他们更可能倾向于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行过度投资,这些行为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或消费更多的额外津贴来增加私人利益。

四、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则基本从2005年开始受到学者关注,主要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于最近几年逐渐丰富起来。

彭桃英和周伟(2006)通过对企业高额现金持有行为的研究得出权衡理论比理论更适合用来解释我国企业高现金持有行为。

杨兴权、张照南(2010)发现公司治理环境的改进有利于抑制公司超额持有现金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但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弱化了治理环境的这种作用。

汪东红、王海刚(2008)以2003-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与公司价值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当现金持有量水平较低时,企业增加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当现金持有量的水平达到一定数量后,便会出现问题,导致公司价值下降。

张人骥、刘春江(2005)探讨了股权结构、股东保护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关系。选取2000年上市公司991个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差异较大,在股东保护程度较好的情况下,现金持有量较小并呈负相关关系;在考虑股利支付、连续亏损和共线性等因素的影响时,拒绝了二者之间存在二次共线性关系。

王春峰、周敏、房振明(2010)以流动性偏好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出不同融资约束的公司会依据其现金流波动性进行有差异的现金持有行为决策;以2001-2006年间4285个公司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现金流波动性和现金持有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子啊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流波动性高于非融资约束公司,而现金持有量却低于非融资约束公司;前者现金持有量与现金流波动性显著正相关,而后者无显著相关性。

以上研究对影响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存在两方面的局限。1.由于最优现金持有水平不可观测,因此以上研究都采用实际观测值作为替代指标。但是,实际值往往与最优值有较大的偏差,使用这种替代方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偏误。2.采用静态模型进行分析,无法捕捉现金持有水平的动态调整特征。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拟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现状和制度背景出发,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采用近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为此,本文尝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流动性管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提高跨期投资选择权的价值,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有助于公司适时把握投资机会。但流动性资产的收益较低,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并不能过多持有。因此,公司会维持一个流动资产持有比例,并积极地进行动态调整。然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不同,企业动态调整行为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相对而言,信息不对称更大的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行为会更加积极,因为投资选择权的价值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使其调整的收益远大于调整成本。

1.核心假设

在实证检验过程中,依据上述理论预期,提出两个核心假设:(1)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的公司将表现出更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2)信息不对称会促使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流动性管理。

2.样本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CCER 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6-2012 年,筛选原则如下:(1)选取2006 年1月1 日以前上市且仅发行A 股的公司;(2)剔除金融类和ST/PT 类公司;(3)剔除总负债率大于100%,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的公司;(4)为防止兼并或重组的影响,剔除样本区间内总资产成长率或销售成长率大于100%的公司。

3.实证模型的设定

为了对两个核心假设进行检验,以现金持有水平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指标,将样本公司分成两组:(1)信息不对称较强组(A组)和信息不对称较弱组(B组)。

检验方法:假设1的检验关键点在于A组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是否显著高于B组;假设2的检验关键点在于A组向目标现金持有水平调整的速度是否显著快于B组。

4.核心变量的选取及界定

(1)流动性的衡量

以现金持有量来衡量公司的流动性,衡量指标为: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

(2)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衡量

选择文献中广泛使用的三种标准进行分组:公司规模、股利分派率和负债率。

(3)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Bootstrap 法

分组检验过程中,基本判断依据为:A组和B组间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和调整速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第8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一、住房公积金政策需要全过程管理

住房公积金政策具备三重属性:从国家规定来看,住房公积金政策属于规范性文件范畴;从政策理论来看,住房公积金政策属于公共政策;从中心的性质和运作特点来看,住房公积金政策是住房公积金决策部门生产的“产品”。住房公积金政策无论是作为规范性文件、公共政策,还是作为产品,都需要建立一套全过程的管理机制,以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满足政策对象的需求和管理需要。

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要求,国家及天津市最主要的规定体现在2004年至2010年先后的五个文件中,按时间顺序为: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天津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4]93号)、《天津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天津市政府《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10]57号)。

当我们研读这些文件后便体会到,国家及天津市政府十分重视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的论证和政策实施后的评估。同时也明了,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要经过以下程序:起草和论证———合法性审核———决定———公布———解释———备案———清理与评估———修改与废止。但是我们也看出,上述文件主要规范了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没有设计完整的政策过程,未建立明确的政策持续改进体系,还不足以直接用于住房公积金政策管理的具体工作。

公共政策理论对政策的过程更看重全过程管理和持续的完善,相较于国家和天津市现有规定,其最大不同在于增加了“议程设置(界定问题并提出决策目标)”的环节,明确了什么情况下现实中的问题能进入政策制定程序。

住房公积金政策是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推出的产品,产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客户满意,并根据客户需要进行持续改进,参考产品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经验,产品质量管理的最核心思想和目标,就是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目前,住房公积金政策的管理基本停留在制定、执行政策阶段,没有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也没有对政策持续改进设定周严的规定和鼓励措施,可以说处于产品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

参考质量管理理论,住房公积金政策要不断满足单位、职工需求和风险管理等需要,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发动全部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缴存单位和职工以及其他相关人群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提出需求或建议,推进政策的持续改进。

二、住房公积金政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目前住房公积金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来看,各城市住房公积金政策管理在不断规范,但从政策的全过程管理角度看,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将从四方面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明确的政策发起条件

从公共政策理论来看,无论是政策创新,还是现有政策的完善,需要某个待解决问题的出现,作为政策议题纳入政策考虑范围,从而发起政策制定程序;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政策持续改进的原动力必须是全员参与“找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列入工作计划。目前,住房公积金政策存在政策发起条件不明确,即在什么情况下应提出议题、如何提出政策议题、应提出政策议题而不提出政策议题有没有考核等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制定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单位、职工反映的问题,有“全员参与找问题”和“政策发起”的雏形,但没有形成长效、系统的问题反映渠道和处理标准,主要靠政策制定部门的自觉性调查发现问题,或是等上位政策变动、领导指示再发起政策,减缓了政策反应速度。

1.如何发现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特点,发现以下情况或问题,应该提出政策议题:(1)上位政策变动。(2)市场形势变化。(3)风险预警。(4)内外部意见建议,包括住房公积金管理人员、缴存单位和职工、人大和政协、政策评估等途径。(5)专题调研成果。(6)某类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确保出现的问题都得到及时处理和反馈

问题出现后,应对问题的处理设定操作标准,确保出现的问题都得到及时处理,保证政策反应速度,同时借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关于“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的做法,将问题处理情况反馈给问题提供人。

具体来说,政策制定部门应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在一定时限内处理,处理步骤包括:(1)分析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存在的风险和影响。(2)在现行政策范围内能否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操作解决的,转具体执行部门解决。(3)需要完善或创新政策的,提出政策初步思路;不需要完善或创新政策的,说明理由。(4)将问题的处理结果反馈给问题提供人,定期公布收到问题的情况及处理结果,一方面可以作为对政策议题处理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确保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得到100%反馈,提高“全员”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为政策持续改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缺乏明确的政策方案论证要求

政策发起后,文件起草前,应该形成详尽的政策方案,对政策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的目的、预计效果、操作性和风险等进行充分论证,只有经论证的政策方案才可以进入政策制定程序,避免政策议题随意进入政策制定程序,减少行政资源的浪费。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住房公积金政策制定部门自发论证,在形式上一般体现为《关于××政策的说明》的一部分内容。由于缺乏独立的政策方案论证环节,议题直接进入政策制定程序后,部分内容可能缺乏充分的论证,导致在操作性、风险控制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几率增大。

政策方案是对需解决问题出台政策的论证,是政策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政策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才能提炼出更精练、可操作、防范风险的政策文件。政策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问题说明

明确问题的原因、涉及的单位或职工群体特点和数量,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

2.现有政策综述

明确对问题是否已有现有政策,分析现有政策的缺陷。

3.经验分析

介绍其他城市、行业、领域对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

4.政策条款论证

(1)核心条款及依据———明确政策主要条款内容及相应的政策依据、参考资料、所借鉴的经验以及其他理由。(2)合法性———不违反上位政策规定。(3)合理性(成本与效益分析)———主要论证政策制定和实施所需人力物力等,对比政策受益面大小、受益程度或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普遍性、迫切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等,判断政策的必要性。(4)协调性———与相同层级的其他住房公积金政策不存在相互矛盾和不利影响。(5)操作性———政策配套的要件、流程和信息系统可行、可控。(6)风险预测———对政策实施后在业务操作、系统运行、资金流动性等方面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对部分风险无法控制仍坚持推出政策的,应说明理由。

5.量化分析

在现状分析、风险预测、效果预测等方面涉及可量化指标的,应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6.方案择优

原则上应提出两种以上备选政策方案,并提出最优方案建议,说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三)政策执行中重操作轻解释

政策解释包括对政策条款的含义、依据、目的等内容的说明。政策一般以高度概括的文字拟写,但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加上住房公积金与银行存款等其他个人资金相比存在很多的特殊性,缴存职工并不容易理解,因此政策解释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很多城市在政策实施后没有统一政策解释的环节,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不一,对外解释口径也不尽相同,单位、职工在一些问题上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政策制定部门、操作流程设计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比较统一,与职工直接接触最多的前台人员往往只知道具体业务如何操作,对政策规定的理解不重视,导致以下问题:其一,缴存职工询问政策或操作原因,经办人员只告知这是文件规定的情况,这种解释方式不利于说服职工,可能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其二,出现稍微复杂的情况,不能举一反三,遇到和政策字面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就不予办理或留件处理、请示领导,降低业务办理效率。

政策制定部门应会同操作流程设计部门在政策实施前拟订条款说明,对政策主要条款注明制定依据或理由,描述政策的含义、可能包含的特殊情况等,一方面作为住房公积金业务前台人员的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统一对单位、职工的解释口径。

(四)政策终结程序不明确

从现有的文件来看,政策废止的条件规定比较明确,但没有对政策废止的发起部门、操作流程、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对需要废止或重新公布的政策由政策制定部门自觉发起,缺乏有效管理。

按照《天津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限届满,确有必要继续实施的,起草单位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前6个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论证,形成新的送审稿,由制定机关重新公布。根据上述规定,考虑到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制定周期,应由政策制定部门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形成评估报告,提出废止、修改或重新公布的的建议,并提交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

三、住房公积金政策管理全过程设计

(一)住房公积金政策的管理环节

本文认为,住房公积金政策过程可以设计九个环节为基础的管理循环,包括:政策发起(议题的提出)、政策方案的拟写及论证、政策立项、政策文本及说明的起草、政策的合法性审查、政策的审议、政策的及执行、政策评估、政策改进或终止。

(二)住房公积金政策管理各环节的基本运行方式

环节1:议题的提出和处理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利用以下方式发现需要政策解决的问题:(1)定期分析外部政策变动情况、房地产金融市场情况,发现是否存在上位政策变动、市场形势变动等情况引发的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或发起新的政策。(2)定期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发现现行政策下是否存在风险,需要调整政策或发起新的政策。(3)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分析政策是否存在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或发起新的政策。(4)通过专题调研报告,分析政策是否存在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或发起新的政策。(5)在具体业务办理过程中发现政策是否存在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或发起新的政策。

本环节核心在于通过内外部多渠道收集可能需要政策解决的问题,由政策起草部门对问题进行处理,决定是否纳入政策议题,并定期将收集到的所有问题和处理结果反馈给问题提供人,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其重要意义在于,要求政策起草部门必须对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予以关注,在规定时限内处理,并报告处理结果,将目前不可控的政策发起环节变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考核的环节,为政策持续改进提供基本前提。

环节2:政策方案论证

确定需要列入政策议题的问题后,应该进入政策方案的论证阶段。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天津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都用大量篇幅对政策的论证提出要求,反复强调要对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和风险进行论证,足以表明政策方案在政策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内部论证外,还应该以适当形式征求政策对象(单位、职工)、有关部门的意见,发现并修补存在的漏洞,增强方案的合理性。

环节3―6:政策立项、政策文本及说明的起草、政策的合法性审查、政策的审议

论证通过的政策方案,可以作政策立项,进入政策制定程序。这四个环节主要为程序性要求,各城市运作比较成熟,本文不再赘述。

环节7:政策的及执行

“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制定水平再高,离开切实的贯彻执行,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政策的执行工作十分重要。政策执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对外包括政策、公布流程和要件、必要培训、宣传报道等,对内包括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操作流程和要件的公布、政策解释口径的统一、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各项工作都应有相应的标准和时限要求。除此以外,处理政策实施后出现的矛盾、未预料到的政策漏洞等,也是政策执行的重要工作。

环节8―9:政策评估、政策改进或终止

第9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展望

一、企业营运资金的地位及管理意义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是一般意义上的营运资金,也是从会计的角度对营运资金的表达,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是可用来偿还支付义务的流动资产与支付义务的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资金来源。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强调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营运资金具有周转时间短、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数量具有波动性、来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营运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保证。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加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即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成果

文献检索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停留在单个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上,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缺乏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9年8月8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创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的第一个合作研究基地,接受中国会计学会领导,吸收企业类、学术类领军班学员参与研究。除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外,目前已有27名实务界专家或理论界学者成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首批特邀研究员,并有1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心”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该“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定期“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研究开发“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和“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并积极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的专题咨询和培训。以全国会计首批领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为带头人的课题组,研究、探索、跟踪、调查我国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来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我国会计学最高权威期刊《会计研究》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见表1),对我国上市公司及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跨度大、层次多、环节多和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客观上存在一条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价值链,即营销上所称的“渠道”。目前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推式”营销模式。该模式不是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产品为分销渠道中心,向下游企业逐级推销,制造企业成为分销渠道动力的原点,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容易造成资金沉淀。下游企业的资金沉淀成为上游企业资金回笼困难的主要原因。跨区分销企业多环节、多层次的组织机构特点,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在途资金。此外,“推式”模式下企业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忽视分销渠道管理,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因此,有必要对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分销控制上来。提出建立并实施以客户的需求拉动整个分销渠道价值链的有序、高效运转的“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大渠道”、甄别与选择客户、建立内部分销渠道一体化模式实现对分销渠道的重组与整合,并通过对青岛海尔和青岛澳柯玛两家以家电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较“推式”营销模式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优势。该论文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以分销渠道控制为重心”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思路,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2007)论文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首先,文章分析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动态,指出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扩展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转变为营运资金周转期,管理方法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中心。这些转变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然后,针对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客观评价了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如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关系分析,从存货营运效率评价指标细化等单独项目来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系统研究,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论文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意见:第一,以营运资金的界定和重新分类为切入点,探索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提出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从而能够涵盖各个运营项目以及清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第二,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有机衔接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以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第三,深入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设计其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第四,加快进行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管理数据平台建设。该数据平台应包括营运资金总额、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等核心指标和其他补充指标。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2007)对1997―2006年1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研究中,用样本采集和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际状况,未对任何样本数据进行修正,采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出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以深市和沪市2007和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注意数据完备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分行业进行研究,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以EXCEL为分析软件,数据来源于2007年、2008年样本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流动性项目的年初、年末金额、营业收入项目及报表附注中的存货项目,采用比率指标,分行业对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但也有三个行业(农林牧渔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降反升,且采购、生产、营销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提升。通过对通威股份、七匹狼、青岛软控等典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析研究,提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供应链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业务创新模式。该研究对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及供应链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2010)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择1 619家企业为样本,以深市和沪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EXCEL软件,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降低或总体持续降低的行业数量显著多于持续提高或总体持续提高的行业数量;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管理风险较高;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延长付款期的方式来解决营运资金短缺问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逆势回升的原因不在于存货管理水平的大面积改善,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纺织服装和电子两个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行业外销比例较大的样本组与外销比例较小的样本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明显。

该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数据来源等同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但调查的对象是2009年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分析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外,加强了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分析和外向型企业的分析。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以我国行政区划为依据,选择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同一行业不同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将东部地区进一步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域。外向型企业选择了出口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较高的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业两个行业。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包括,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绩效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很明显,应付账款延期付款较为普遍,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有效控制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外向型程度较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

王竹泉(2011)指出,近年来,美国企业积极探索通过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整合和供应链优化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新思路,戴尔、苹果等企业更是实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为负,堪称基于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的典范。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供应链和渠道关系优化这一新理念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海尔自20世纪末以来针对其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业务流程再造、分销渠道整合、优化供应链等举措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零营运资金、负营运资金的良好绩效。论文提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要做到以下转变:(1)确立以供应链整体绩效提升为根本的目标导向;(2)树立以渠道管理为重心的管理理念;(3)实施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的延迟策略;(4)推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增值效应。

刘宁(2011)指出,企业只有合理地充分利用营运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针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首先提出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资金的短缺、营运资金的管理比较薄弱、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等,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有必要趋向于创新一体化发展。企业要努力实现工程工期成本最优化,建立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同时还要解决好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失控,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等问题。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创新与完善资金管理,以使企业运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人员除上述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外,王竹泉教授等研究生导师积极指导研究生们从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0年,“中心”研究生15人的学位论文进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包括规范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从研究的企业类型看,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从研究企业的行业看,既包括制造业、家电业,也包括房地产企业;从研究的视角看,既包括营运资金要素管理,也包括营运资金营销渠道管理;从研究的层面看,既包括基于全球化的战略性研究,也包括基于业务流程的战术性研究等。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学位论文层面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对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营运资金管理其他研究成果

除上已述及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少学者、专家对企业营运资金做了有益的探索(见表3)。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 (2010)探讨了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问题,认为将企业的筹资划分为恒久性资金需要和波动性资金需要两部分。据此,可以把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划分为中庸型政策、稳健型政策和激进型政策。这三种政策体现了企业财务经理对营运资金管理中盈利性与风险性的不同态度,如何选择最佳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需要结合企业的风险程度、实际运营以及面对的环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性与盈利性权衡的过程,最佳的营运资金政策应该是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干胜道、杨鹏 (2010)指出了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管理认识上存在的5个误区:(1)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应越多越好。(2)任何企业都适用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所谓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这一管理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产、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信用度、较好的存货管理能力、高度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等条件。(3)营运资金周转率越大越好。这种认识忽视了企业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则追求营运资金周转率无异于加速灭亡。单纯的从周转率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也是不恰当的。(4)绩效评价只要达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流动资产项目指标就可以。但是这些指标只是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情况,忽视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项目,没有将营运资金和业务流程以及渠道管理结合起来。(5)营运资金管理只考虑企业个体价值就可以。任何企业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营运资金在产业链上的流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连接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将整个价值链作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论文指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有关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新情况的脱节。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与时展、企业发展相适应。

徐丽萍、陈洁 (2010)认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一段时间内采取“惜贷”的策略,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地理位置、国别的不同,适合企业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利益最大化。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根据预测的可靠性,企业可选择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政策有以下三种:适中的营运资金政策;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其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企业在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的来源时,有三种可选择的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稳健型筹资政策。其中,配合型筹资政策是理想的融资模式,对企业有较高资金使用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实现;激进型筹资政策收益最高,但同时风险最大;稳健型筹资政策风险低,收益也低,但最保险。建议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考虑三个方面:(1)将应对突况的措施写入公司章程。(2)储备人才。(3)定期储备资金。

程博 (2009)指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营运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条断裂,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比重较大;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居高不下;企业受“销售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庞大,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责任划分不清。(3)信贷资金比重较大。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充当“流动”角色的资金捉襟见肘。除了上市融资以外,银行贷款获取流动资金,然后借新还旧,维持生产经营。(4)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5)营运资金管理弱化。企业在营销、生产、采购渠道等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弱化。(6)缺乏管理绩效评价。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评价系统,更没有对指标进行有效分解,责任无法落实。

上述研究分别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5个误区及原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参考价值。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展望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位论文开展研究,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期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学术繁荣和绩效提高。

(一)依托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从古代会计看,内部控制是会计的主要特征。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强调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企业需要防范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其中《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明确指出,资金只有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增值。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另外,内部控制配套应用指引还通过第7号采购业务、第8号资产管理、第9号销售业务等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直接规范;并通过第12号担保业务、第16号合同管理、第15号全面预算等应用指引间接强调内部控制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依托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研究探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避免出现资金闲置和沉淀等低效现象,提高营运资金的营运绩效。

(二)依托学位论文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具有填补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它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对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强化或提升。因此,学位论文能够推动学术的进步,延伸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承研究领域的精髓。所以学位论文是促进研究领域理论与实务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其他研究者获得最新的思想、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其得到同行认可的重要纽带。很多圈内的同行想了解到特别是一流专家最近最有价值的研究动向,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一流的研究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地通过有意识地指导课题组成员或学生进行研究。所以学位论文是导师有意识指导下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研究的主流。如中国海洋大学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一直引领前沿,学生在导师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思考过程,将对营运资金管理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撰写论文,也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总之营运资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正是在无数学位论文等论文的点滴积累下进步、升华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开展可以依托学位论文这一好平台,传播新动态,促进新发展。

(三)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存在差别,如煤炭、石油等采掘业,外购材料较少,外购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地区指设立行政专员公署指导工作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省、市等区域。前已述及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包含了上市公司按区域和行业的研究,还可以再进行更深入、细化研究,以便使研究成果对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3]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1997-2006[J]. 会计研究,2007(12).

[4]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J].会计研究,2009(9).

[5]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J]. 会计研究,2010(9).

[6]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 2011(2).

[7] 刘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 2011(5).

[8]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浅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J].商业经济,2010(4).

[9] 干胜道,杨鹏.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认识误区[J].财会学习,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