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新课程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新课程学习计划

第1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其作用愈发重要。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由邓延复、阳世B、刘纯翰三位著名建筑师领衔创建的。

1 我校城l规划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在城乡规划专业阶梯式教育平台中建构课程体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前三年教学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基础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分别开设在入学第1、2、3、4、5学期,即从入学开始进行专业基础教育,每周学时在6-8学时之间,以上课程总学时数为512学时。

(2)专业设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的设计类核心课程基本已纳入我校的教学体系,但设计基础课程还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功训练,导致学生在进入高年级时无法建立较为宏观层面设计概念。同时,以上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缺少城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推荐核心课程内容不相一致。

(3)专业实践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学时各为2周的《城乡规划课设1》和《城乡规划课设2》,分别开设在第6、8学期;学时各为16周的《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开设在第9、10学期;学时各位2周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强化设计周》,分别开设在第2、6学期;学时为4周的《专业方向强化设计》,开设在第期。

2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坚持人才培养方向与特色,构建完善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借鉴学习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使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层次关系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以城乡规划实践为中心,重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通过开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整合力度,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为中心,重构各门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以避免各学科片面强调自身特点而各行其是,努力形成合力以整体提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成效。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1)构建适应我校师资力量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院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采用的2.5+2.5的两阶段模式,现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各种原因,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都在修订,一轮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还未得到有效的实践和反馈,又使用了新版的培养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我校城乡规划教育应结合以上各方面的变化,重新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目标,对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以构成连贯、渐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对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规划。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体系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城乡规划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多年来我校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一个最大缺憾是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仍无法适应专业业务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学生设计基础不扎实,实践环节薄弱,近些年以来,我院对设计类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开设新课程,拓展设计教学领域。如在2016年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选取了省内著名设计院所的实际课题,答辩时邀请这些知名设计院所的院长、总工采用模拟评审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一同交流,同时获得了向用人单位展示的机会,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设计能力。今后,我院应继续坚持以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与设计一线的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听取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把我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实践类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设计基本技能与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设计实践机会。再者,在第期应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全面的锻炼,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单位、考研复习和设计院实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应加强《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管控。

4 结语

第2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记者从主管此项工作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课程设置学校有了自主权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实行一级管理,即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课程的门类、开设的年级、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因此,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均为国家课程,学校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即可编排课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介绍,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一级课程管理变为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在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各门类课程,但是教育部仅规定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年级开设和各门课程在九年总学时中的比例范围,而不再具体规定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地区学生选择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左右。

综合课程品德科学是必修课

据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传统的分科课程,如语文、外语、数学之外,增加了综合性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其中,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将原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在一起;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将历史、人文地理综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关社会知识;初中的科学课则是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综合在一起;而艺术课是将原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这些课程都是以前中小学所没有的课程。

据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必修课。

小学英语暂停读写先练听说

新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北京特色,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给予了“外语”特别的关注,教育部提出外语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根据北京市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特别是考虑到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新课程计划规定自今年秋季起全市均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用地方课时安排,供学生选修。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并在外教、教材、建立友谊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钟作慈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程,最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如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先不进行字母的读、写,而是进行听、说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语感。

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课也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计划中,这门课被单独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内,北京市教委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毛笔书法每周保证一课时

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而关于“预防艾滋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了许多学校首先面对的“难题”,对此,钟作慈告诉记者,新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既可开设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也可开设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人,开设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还可开展校、班、团等集体活动,开展校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钟作慈特别提醒,在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要盲目跟从,看到其他区县和学校开发什么课程,自己也一定开发什么课程,既力不从心,又脱离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变成全体学生必须同步学习的课程,而要在设置少量的全体学生必须统一修习的课程之外,更多地设置可选修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

教师培训照本宣科必须革除

作为教学的直接组织者,教师对课程计划的最终落实起着关键作用。钟作慈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相比,新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数量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一些综合性课程以前没有教师教过,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知识的大量更新;而随着外语等课时的增多,教师的数量将变得紧张;以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是两支教师队伍,现在都面临着转向承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的新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而“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做法更是必须革除。今后的教学方式则更加多样,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法都鼓励去尝试。

第3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摘要: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都需要学校在运作和管理的过程中调整其管理手段和方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提高网络广告策划教学的效果,运用新的管理模式会对教学产生很好的影响。本文对今后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引言

对于网络广告策划课的学习,应该培养他们学习网络广告策划课的积极态度和创新能力,初步建立学习网络广告策划课的自信心,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网络广告策划课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现状述评

1.1 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

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值得我们去研究。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通过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分析,不难看出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每位教师都担任多个班的授课教师,一个班级里面还有数量相当多的学生,教师真的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用心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开发、拓展网络广告策划教材内容;现有网络广告策划教材中所设置的内容看上去有弹性,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网络广告策划教材既不具体,也不明确,不能够很好的操作,导致在教学中因教材含糊不清而在教学上随意应付,这显然不能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网络广告策划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如果仅靠教师通过阅读课外书或一些其他的途径来获得,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网络广告策划教学会停滞不前甚至陷入另一个误区。学生也变得越来越被动,不仅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创新能力也很可能会丧失。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网络广告策划的学习兴趣,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目前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案较为复杂, 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

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较为复杂,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书写教案等。教师的每一次对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专业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所以要提高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这一环。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进行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通过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所获,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有一个农夫得到了一种特别优异的稻谷的种子,大家都来向他讨要,可是农夫拒绝了大家的请求。到了收割的季节,农夫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稻谷居然跟邻居的一样。原来,风把好稻子和普通稻子的花粉混在了一起,所以村子里的稻子变成一样了。后来,这个农夫把自己的优异种子分给了邻居,这样,大家都收获了丰收。学生们很容易从故事中悟出,良好环境中的个人进步是最大的,而这种良好的环境是由分享、互助造就的。

2.2 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师有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了网络广告文案写作的课程特点,不能很好地发挥实践作用。随着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原有的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要想更好的满足需求,就应该解决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的教学模式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迫切需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来推动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而目前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只是单纯的负责“进”和“出”,使得教学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作用凸显不出来,这对于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长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目前,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的改革多着眼于实证层面的研究,关注课程教学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而鲜于对制度之上的伦理、文化等问题的探讨。其实,在任何的制度框架和行为范本之下,必然都有形而上的价值理念。

3、新时期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3.1 结合情境创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课堂师生互动

在网络广告策划课程中加入情境教学模式有助于巩固感性认识的坚实基础,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与满足,它调动与调节学生左右脑同时投入学习,激发学生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除此之外,结合情境创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课堂师生互动。此过程需要大量的在课程中进行各种交流等。

创设情境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向现实情景中去捕捉网络广告策划的信息,能整理概括信息,发现并提出网络广告策划以及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是模拟解决现实问题的整个过程,是以过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结合情境创设符合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和他们的认知特点,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学生的广告策划课程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广告策划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广告策划课程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活动可以表现出自己潜在的能力、学习广告策划课程的兴趣。因此,情境教学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进行网络广告策划活动拓展

在网络广告策划教学中,老师做一些丰富有内涵的活动来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到网络广告策划教科书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一些竞赛以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

网络广告策划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用网络广告策划知识在生活中做事的能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能力。在网络广告策划教学中,通常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的电子设备和高级技术,来为学生们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除此之外,网络广告策划应该采用在实践中和教学活动相类似的方式进行年度考察,通过观察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表现和学生在生活中的交流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发现他们的自身优点,发挥网络广告策划中的特长。在网络广告策划教材设计鲜明生动,思想新颖灵动,画面生动有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起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作用。网络广告策划的教材中提出了对技能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技能,所以网络广告策划的教学进度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有效地调节,要始终本着“把激发学生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的原则,一步步耐心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创造性灵活用运

除了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之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删减,因为没有绝对完美的教材,教师可以适当的删减补充,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网络广告策划。拓展和利用网络广告策划阅读资源,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们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改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给同学带来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习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自信心。适当的替换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换一种学生更易接受的授课方式,集教育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材是一种完美的教学,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整合教材,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高度的责任心,不仅仅要考虑到网络广告策划课程自身带有的特点,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心理,注重观察学生,从他们的生活规律中总结经验,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当的替换、削减、拓展、补充,从而将教学内容变成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探索习惯的教材。

3.4 拓展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按照一贯的专题教学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不积极主动学习,形成厌学的恶性循环。

围绕网络广告策划课程课本中的知识拓展课外的内容,具体用以下方法来拓展:

(1)可以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来进行拓展,在每学完一个话题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将情景写下来,这样既锻炼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

(2)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类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给他们创造一个拓展的平台。

(3)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一些课外资料,可以进入一些学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的网站进行学习或查一些与网络广告策划课程相关的资料。

4、未来展望

经本文论证,通过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吸取其中的精华,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情感丰富的人。通过合理的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有效的解决了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学习的困难,所以我们只有对网络广告策划课程进行改革,才能够实现网络广告策划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制定有趣的网络广告策划课程和良好的培养氛围,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严亚. 广告策划活动的项目化趋势——广告策划类课程实训体系的创新前提[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1(03)

[2] 肖建春.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 卢华亮,王翔,陈洁. 实战情景式教学在广告策划课程中应用[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03)

第4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7]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171-172.

第5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

第6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单元计划;制订;完善落实教学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七次改革。在每一次的改革中体育课程都在不断地成长,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最近一次体育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课程模式,注入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重视了“一标多本”的原则,让各级各校可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制订多样的、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体育教材。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这历程的教学中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在没有现成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下,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来上体育课,感觉无从下手。这就需要基层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可行性教学计划。其中对单元教学计划制订更为重要,因为合理地安排单元教学计划具有一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整体感。因此,合理地安排制订的教学单元计划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意义

所谓单元教学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或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反映出实现学习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单元教学计划还可以按照课次的安排,反映出本次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与此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纵横关系。这样对我们科学、系统地进行编排单元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检测基层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方法之一,更是教师对该内容整体设计构思设计的反映。

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特点

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技术的传授。它在水平、学年、学期、课时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既是水平、学年、学期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又是每次课时计划(教案)制订的主要依据。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材是按照技术项目来进行分类的,其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而非新课程所要求多维的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单元教学前首先要明白它是一种教学时间的集合,不仅强调了教学内容的教学概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要求教师系统地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项或一组内容进行连续的、重复的学习、练习,最终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因此,这就要强调教师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先明确多维的教学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

三、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注意点

1.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

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新旧教材的不同点,同时要明白不同教材的不同体系。对于旧教材而言,其制订的单元计划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它是以学期为单位,分成上下两册,教学内容也一目了然、显而易见,教师可根据教学课时来制订单元计划。但是现行的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却截然不同,其是以学段为单位的,小学六年共分为三个水平阶段(水平一:一、二年级;水平二:三、四年级;水平三:五、六年级),且每一水平段为一册教学内容。因此,没有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水平段的教材深入了解,并且合理地对所教内容进行搭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制订出有序、科学的单元教学计划。

2.合理掌握单元教材的重、难点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标下体育课所产生的新疑惑应该及时地进行讨论与研究。对于新的教材、新的教学内容应该深入了解,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掌握所教教材内容在整体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掌握整个单元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特色、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关键。

如,水平一教学《队列队形》时,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此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枯燥无味、单一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适合此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本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对教材掌握程度的快慢,明确需要解决这些重、难点可能所需的课时后,再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

3.合理制订校本课程的单元计划,真正落实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其考虑到各地、各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逐渐由统一向多样性、固定性、选择性转变。因此,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完善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也是发展地方特色的途径之一。合理地制订校本课程的单元教学计划,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不仅可以让每一位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各水平阶段教材的理解程度,又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依据,而且还可以通过单元教学计划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树立“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要学习好。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地和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外读物,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意志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第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第二,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第三,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第四,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五,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第六,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七,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第八,做好自学笔记。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第一,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第二,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课件的错误。第三,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第四,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第一,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第二,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第四,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课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须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第8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课程集群 慕课 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3

The Practice of Modular Courses Clusters and Mooc in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CHEN Hang[1][2], LIU Lingfeng[2][3], ZHANG Jiande[1], XUAN Hui[4]

([1]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er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67;

[2]Key Library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3]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hool of Software, Nanjing, Jiangsu 210003;

[4]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31)

Abstract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rrangement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Here the use of thinking of organizing courses modular curriculum clusters, increase the use of Mu Course curriculum flexibility,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se allow sufficient time for the teaching in the enterprise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program, and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ase.

Key words courses clusters; MOOC; outstanding engineer plan

0 引言

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①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对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②IT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使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能跟上行业需求,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新专业选修课程将不断开设。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学时,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育环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保留足够的学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课程集群和慕课(MOOC)③的概念引入到培养计划中。有关课程被精心整合成为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间的界限,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备课,交流教学经验,使教师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教学团队负责制,将课时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权限更多下放给教学团队(负责人),使得教师能更科学更灵活地组织教学,使课程安排能紧跟业界技术发展变化做动态调整。同时教学团队的组织也为慕课课程的运作打下团队基础。

1 模块化课程集群的内涵

课程集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相互影响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整合成有机的课程集群。课程集群是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才能得到的。它由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各课程模块具有对应的教育目标和综合化的教学内容体系。④

课程集群中的课程模块不是原有课程体系中课程的简单叠加或串联,而是相关课程经重新设计整合而成,课程间呈现综合化的有机树状结构,而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⑤树状结构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展现课程间的关系,更利于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新,教师能更方便地在原有课程集群中增设新的交叉学科课程模块。这非常有利于对计算机科学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而展开的课程调整。课程集群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课程集群内的课程经过高度整合。课程间有明确定义的“接口”。教学内容具有模块化的特点,便于组织与管理。

2 慕课的优势与特点

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其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基于网络的三大特点。⑥慕课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特征,慕课中的学习者可以有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各个学习单元的顺序和时间。学生通过网络展开讨论和交流,以教学资源为起点,以学习者产生的内容为中心,形成关联主义的群体学习路径。⑦而慕课教师除了通过提供在线的视频和文本的教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与学生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每个学习单元都有对应的小测验来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运用计算机自动分析评估教学成果,并给出下一步学习的建议。慕课课程不是由单独某个教师负责授课,而是由一个完整的课程团队来运作,课程运行之前进行周密的准备,课程运行中投入大量时间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提供反馈,调整学习单元设置布置。⑧

3 计算机课程集群中慕课的运用

计算机软件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而不断飞快发展,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编程语言的教学就从Pascal语言、C语言逐步演变为C++语言、JAVA语言。编程环境从PC机端的软件开发扩展到单片机端的嵌入式开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软件开发。传统的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等是软件专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而新的实用性课程如JAVAEE、安桌、IOS和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多不断更新的课程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造成了压力,在对课程集群的设计也造成困难。将慕课合理整合到软件专业课程集群中是一个合理的办法。嵌入式拓展模块、数据库拓展模块、软件测试拓展模块中的课程,学生可以采用慕课的形式在课余实践完成学习,只要通过精心组织的考试,就能获得学分。

4 结束语

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能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因为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而密集地安排课程,这对教学安排有着极高的要求。运用模块化的课程集群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整合相关课程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慕课课程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运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方面增加课程安排灵活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软件卓越工程计划中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软件工程师的目标。

注释

①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②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03.

③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④ 王嘉才,杨式毅,于倩,李灵.课程集群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71-86.

⑤ 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71-75.

第9篇: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DL”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计划;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28-03

工学交替作为企业和学生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已经受到职业院校广泛认可。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根据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要实现工学交替并不容易,因为它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顶岗实习和教学计划相冲突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如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工学交替就很难实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崴经过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DL”教学模式,应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使工学交替取得显著成效。

1 “DL”的定义和内涵

1.1 “DL”的定义

“DL”是英文Doing by Learning的缩写,意为“边做边学”或“工作中学习”。它是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而设计的一种业余学习模式,目的是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

1.2 “DL”模式下车间和课堂的关系

“DL”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课堂搬到车间,使学生在做中学,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终将工作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理论和实践就已融会贯通。

“DL”教学模式也是将车间搬到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然会有弄不懂、疑惑不解的地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令学生“挠头”的问题设计几个教学模块,在校内车间式的教学实训基地给学生解惑;还有一些知识技能可能在眼下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用不上,却和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未雨绸缪,通过设计几个教学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后劲十足。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DL”教学模式淡化了车间和课堂的界限,将车间和课堂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1.3 应用“DL”教学模式的意义

“D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某些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DL”教学模式是对校企合作的完善和深化。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促使职业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

2 工学交替的瓶颈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单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学交替的主要瓶颈是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发生冲突。

2.1 传统教学计划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新生入学之前就编制的,一经确定,不容更改。教学的开展完全是按照教学计划展开,哪个学期开设哪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模式都明文规定,各教学部门必须组织教师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门课,决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否则将视为教学事故。

2.2 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

企业的用工需求随着企业生产计划浮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计划取决于企业的效益和产量,而效益和产量受经济形势的制约很大。例如,金融危机造成汽车销售市场需求锐减,汽车产销量降低,企业生产计划发生变化;而随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内车市需求突飞猛进,一汽集团公司企业生产计划再次调整,对用工需求也发生井喷[1]。从而可见,如果企业产销两旺,用工需求就会直线飙升;如果形势不好,经营惨淡,用工需求就会一路下滑。

2.3 传统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的冲突

企业会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向学校请求支援。企业的求助相当于主动地为学生送来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是学校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企业来学校要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学期初,也可能是学期末,甚至可能是学期中,正好赶上很多课程刚进行一半。这就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完整地进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段一般至少是一个学期,有的要持续一个学年。在顶岗实习所在的学期,教学计划中相应的课程教学不能按原来的模式进行。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按照事先制定的传统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课程不但不能去掉,反而要通过工学交替使这些课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毕竟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初衷是要培养出比传统培养模式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3 应用“DL”教学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DL”模式要求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不能让企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甚至重构课程体系来适应企业的要求。下面就介绍如何在DL模式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来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3.1 以“DL”模式实施部分专业课程教学

和实习内容对应性强的专业课程采用“DL”教学模式,将课内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上讲授理论,尽可能在车间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到生产现场为学生授课,但这样做可能会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可行的办法是教师针对实践课的内容开发出学习页、引导文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这些教辅资料的帮助引导之下边工作边学习,这更符合“DL”模式的思路。教师既可以到车间进行监督和答疑,也可以通过批改学习页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答疑。实在无法在实习中完成的课内实践内容,就将车间搬到课堂,在车间式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这样使理论课堂、实习岗位、校内车间式实训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极大限度地提高“DL”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将“DL”课程编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采用“DL”教学模式的课程直接编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凡是“DL”课程均开发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模块,不牵涉其他任何课程,也不需要其他课程作为支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完全编入课程模块之中,不要和教学计划中的任何课程发生先后顺序问题。这样处理以后就使得每一门“DL”课程都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另外,需要将所有“DL”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事先可以将其放在除了第一学期以外的任意一个学期,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其放在第三个学期,如图2(a)所示。假设学生第二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要将预先编入教学计划的所有“DL”课程调整到第二学期,把第二学期的课程调整到第三学期进行,如图2(b)所示。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的教学计划完全能适应顶岗实习时间不确定的特点。

3.3 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2]

“DL”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一边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边在学校业余学习,这就使得“DL”课程的教学要受到企业生产时间、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着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柔性化。“DL”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密切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学生需求和企业实习岗位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将实习岗位上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车型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惑有所解、疑有所答,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彻底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4 结束语

应用“DL”模式成功地突破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但是“D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只要坚信“DL”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使“DL”模式不断完善深化和发展,工学交替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显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DL”模式如果只是为了学生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应对目前企业大量临时用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则“DL”模式就不会有其生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示范。应该将“DL”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寻找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加以完善[3]。

参考文献

[1]陆俊松.“DL”模式下企业实习管理的配合与协调[J].职业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