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文化活动论文精选(九篇)

文化活动论文

第1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关键词]群文;活动;主体;内容;形式;多元化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文化的多元化,都是多元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与主要内涵。

群文活动是群文工作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就以多元化为重要的本体特征之一,在多元化的21世纪,这一多元化特征就更加凸显。而把握群文活动多元化的本体特征,对于群文活动的组织与辅导,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解析,群文活动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层面:

一、活动主体的多元化

所谓“主体”,“在哲学上同‘客体’相对。主要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现实的人。而群文活动的主体,则指群文活动的参与者,即参与群文活动的人。

群文活动的主体,具有十分明显的多元化本体特征。这一重要特征,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年龄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年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青壮年,又有老年,还有少年与幼儿,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人。这与专业文化活动以中青年为主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职业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职业,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知识分子(文化人),又有工人、农民、商人、军人、学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职业。这也与专业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为主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文化程度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文化程度,同样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半文盲、文盲。这与专业文化活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特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艺术修养的多元化。群文活动主体的艺术修养,更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参与群文活动的人,既有艺术修养高的人(例如专业艺术团体离退休人员或改行人员、群众中业余艺术拔尖人才等),又有并无艺术修养,只为了休闲娱乐的人。这与专业文化活动的主体一般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的主体,以多元化为重要特征之一,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活动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通常内容是较为活跃的方面,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首先从内容开始。”

同样,群文活动的内容,也是整个群文活动中的重要方面,而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又是与群文活动主体多元化特征相同步的。

具体而言,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包括读书、看报、上网等等,主要是进行文化学习,提高文化水准。

(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包括艺术表演(例如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例如诗歌创作、小说创作、绘画创作、书法创作、音乐创作、摄影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等艺术创作)两大类。

(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包括各种球类(例如篮球、乒乓球、台球等)、类、健身类(例如扭秧歌、跳迪斯科舞或交际舞)等等。

(四)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包括科技信息的收集、科技咨询、科技辅导与科技学习等活动。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内容的多元化特征,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活动形式的多元化

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形式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是与其内容的多元化相配套的。

具体而言,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特征,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群文活动以业余形式为主,但有时也占用一定的专用时间,带有某种专业活动性质。

(二)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群文活动有时以个体活动形式为主,但有时又以群体活动形式为主,二者紧密结合。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文活动以普及型形式为主,但有时又与提高型形式相结合。

由此可见,群文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特征,也是毋庸赘述的。

综上所述,群文活动的多元化,表现在它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元化三大主要方面,而这三者又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第2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

第3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自古以来,廉政教育都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也是党和国家对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大量西方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下,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观念和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正属于青春期,是人生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此类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央相关规定的出台,当前社会中反腐倡廉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校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势必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将廉政文化教育在高职中开展显得十分必要,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

2高职院校廉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高度存在片面性

目前各个高职对廉政教育的重视度高低不一,有些学院认为廉洁教育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社会相关部门而非学校,认为学生的廉政教育不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认为只要社会上的廉政文化建设搞好了,高职学生的廉政文化氛围自然就能形成了,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下高职大学生会自觉内化廉洁的品性并持之以恒。另外,有的高职认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而非学生,他们觉得高职学生本身政治觉悟较低,在经济上也不富有,更谈不上权势,开展廉洁教育无非是搞形式、喊口号。正是由于高职管理者在思想上没能引起足够地重视,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缺乏系统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也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一种修身文化来建设。

2.2教育模式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的廉洁教育模式较单一,为了应付上级而开展一些廉洁实践活动,大多数以说教为主,没有将真正的廉政教育的意义融入到学生当中,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给学生的感觉形式主义比较重,没有真正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对于教育对象,也较趋于单一化,活动对象大多以教师活动为主,模式也较老套。活动主题缺乏创新性,如传统的廉洁知识问答,开展廉洁专题讲座,征集有关廉洁的体会等,活动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导致廉洁教育实际效果不佳。

2.3大学生对于廉洁的认知度与自身行为不一

高职通过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使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有所提高,但表现的行为却与认识不符。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干部及党员的动机不存,他们习惯严格要求别人、监督别人,但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往往放松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希望能够凭借关系走捷径,为自己谋私利,如要好的同学作弊,学术腐败,或者在入党、选拔学生干部等有关切身利益的时候,进行非常社会化的交往,如请客吃饭、送礼拉票、贿赂师生的现象。

3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3.1提高高职对学生廉政教育的重视度

加强营造高职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良好的廉政氛围下,加强领导和教师的廉洁示范作用。高职教师们以自己实际的廉政行为来影响学生,将廉政建设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带动身边的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应该带头真正做到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坚决杜绝利用职权,假公济私的行为。另外,在校务方面,必须大力推进向公开方面发展,凡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决策、规定都要公开,如出国进修、奖助学金等方面,高职领导必须努力营造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使学生不断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

3.2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后活动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学习了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中去,高职可以以思想政治课为有效的平台,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教育大学生领悟廉洁内涵,树立廉洁观念,提高廉洁意识,使大学生对廉政文化、腐败成因、腐败案例及廉政举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后,高职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廉洁教育交流、廉洁宣传活动、廉政公益行动等,在交流和宣传中得到体验和收获,帮助学生获得比课堂所学更贴切的廉洁体会。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廉洁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使廉洁教育活动更加充实,运用廉政建设的现实成就和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与切身体会,来不断筑牢大学生的廉洁思想,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整体效应。

3.3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

学生干部是整个学生组织的重要角色,是老师与普通同学中的重要桥梁,因此学生干部轮换制度的落实能有效的避免学生中不良风气的形成。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调查统计,目前高职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左右,而35%的生活费用于社交费用,如手机通讯费、请客就餐、谈恋爱等。这些社交消费里面不免存在学生干部滥用私权,以公谋私的一些行为而导致的消费,因此控制学生干部使用经费以及对学生干部轮换制能有效的克制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干部从思想上重视自身的廉洁行为,以身作则,公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从学生时代养成廉洁的好习惯,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廉政。

第4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对于“仪式”的定义,有人认为,由于仪式所涵盖的现象实在太广泛,所以很难得到一个令众人信服的明确的解释。在西方,现有文献大都采取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方式,比如“仪式指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实务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是行为”、“仪式是一种由文化来构建的象征流。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词语和行为构成,经常在多媒体中得以表述,其内容和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正式化、模式化、集中和循环往复。”、“仪式是由社会来规范的、重复的象征行为”、“‘仪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系列多多少少都带有不变性的正式的行为和语言的表演,其符码并非完全由表演者们来设定”。〔1〕以上这些定义都带有模糊和多义的特征。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仪式”和“庆典”、“礼仪”等互换使用,而且其概念和定义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斯皮罗认为:“礼仪是仪式行为的最小的重要单位;庆典是由最小的配置礼仪构成的而具有意义的仪式整体”〔2〕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仪式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涵盖一切的术语,有的学者甚至以为既然它包揽了一切内容就等于什么也没说,这个词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有的学者建议把传统的庆典称为“礼仪”,其它的叫做“仪式化”。荷兰著名的仪式文化研究专家扬•斯诺克则坚持仪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明确仪式内涵之前,他罗列出了有关仪式特征的若干词条,例如:行为、实践、表演,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隔离的、边缘的、反结构的,重复的、稳定的、范本式的,宗教的、神圣的,象征的、有意义的,交往性的、文本化、非功利,结构化、模式化、秩序化等等。这些词汇虽然不是全部,但还是包含了涉及仪式概念的大部分特征。在这里,扬•斯诺克首先明确了“仪式行为”的概念,他认为:“仪式行为是一种与日常行为有别的特殊行为方式。它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观众。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以成为仪式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不过。绝大部分在传统上得到维持的,都是正式的仪式行为。大部分仪式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举行。和多数普通行为相比,它们大多数被美化过,经过结构化和规范化的处理。大部分仪式行为都基于一个文本的规定。对于参加者来说,多数仪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目的性,而且带有象征意义。”〔3〕扬•斯诺克还逐步明确了有关“礼仪”与“庆典”等词语涵义的差异。他把类似“仪式”的行为指认为就是带有和仪式行为相似性的普通行为;对礼仪的解释为“对仪式行为中的一个不可除的组成部分的表演”;一个“庆典”就是“由多个或多个礼仪构成的系列,再从普通转化为仪式和从仪式返回到普通过程中被共同地框架化了”。〔4〕综合以上学者的思考,本文认为,仪式应该是对一个特殊的系列行为和庆典的规定和意义设计。而在监所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的仪式行为应该理解为,与监所工作生活相关的为表达监所目的所设计的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行为范式的各种活动和礼仪模式。

二、仪式的功能

在整合仪式研究专家的观点时发现,对仪式功能的指认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迪尔凯姆认为仪式功能在于维持共同体的生存前景,“重新加强社会成员个人从属于社会集体的观念,使人们保持信仰和信心。因此,仪式是一种手段,社会集体通过这一手段来定期地重新肯定自身”。〔5〕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赋予仪式功能为集体的社会力量和道德力量的集中体现,在仪式身上聚合了组织和强化这种力量的手段,并且能生产和再生产这种道德力量。综合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特纳、列维•斯特劳斯、道格拉斯、涂尔干、佩尔尼奥拉、柯林斯等学者的研究,根据监所文化活动的特征与现实需求,总结出仪式的四大功能。

1.社会控制功能。一般来说,社会控制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社会控制是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得以建立的基本力量。在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仪式象征着等级森严的权力内涵,各种社会力量和各阶层的权力等级都在国家祭祀的宏大叙事中等到表达和整合。但随着社会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变迁,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转化为具有象征性的虚拟表演形式,这种表演活动内蕴着社会及社会团体对秩序维护的整体性吁求。虽然外在的强制性的现实权力等到弱化,但内在的控制功能依然存在,只不过仪式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显到隐,起着潜移默化的潜在性力量。对于这一点,德国学者辛格霍夫认为:“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6〕在监所中,仪式的控制功能表现为监所文化活动所熔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仪式活动所设定的情景使被教育矫治者逐渐接收到它内蕴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对象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

2.文化传承功能。仪式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其所保存的传统文化含量和价值意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更迭,表达模式和意义结构会随着时代语境的嬗变而翻新递变,但文化的繁衍深入不会随之减弱,其发展功能通过教育的实现得到很好的表达。在无文字时代,仪式的象征性表演不仅负载着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要担负着呵护族群心灵归属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标杆。到现在的新技术时代,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文化理念祛除了民族传统仪式的神圣性,可以说,现代科技理性的祛魅行动弱化了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7〕韦伯的担忧正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神圣性对现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而恢复我们的敬畏意识,赋予仪式以神圣的传统文化内涵,强调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这在监所文化的建构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仪式不仅表现的是对神圣物的尊敬,而且也建构了跟神圣物一样的对象”〔8〕毋庸置疑,被教育矫治者正是失去了对秩序、责任、道德与法律认知和尊重,甚至失去了对法则、人生、生命神圣性的敬畏意识。对此,监所主体在如何重新恢复教育矫治对象的秩序认知能力和生存魅力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功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相比较而言,在对罪错行为矫治教育方面,比起其他的管教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聚合功能。前面讲过,仪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深蕴着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容。仪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不是直接表现为实际的文化内容,而是重在创设一种现场和情景,使仪式中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从而产生心灵共鸣,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洗礼和灵魂上的更生。“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景,而非再现一个事务。”〔9〕情景的设置需要借助象征的手段,仪式通过象征来达到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而“象征在情感层面发挥作用,它触动我们的内心,理智并没有参与其中”〔10〕事实上,情感除了唤醒人们的存在感和崇高感,还激发人们对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精神归属感的认同。涂尔干认为:“仪式作为自发的、集体性的、规范的社会情感或是‘集体意识’,这两者都是表达和重新唤醒了社会和谐及其道德的强制力。”〔11〕情感会产生道德的作用,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得到一致确认,因此哈里森说:“人类的集体情感实质上就是道德,也就是说,这种情感让人类团结起来,我们已经看到,合唱队舞蹈正是源于这种情感。”〔12〕情感与道德互化互生,情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道德是情感激发后的结果,二者统一融合,集中表达了仪式的结构功能。仪式的这种情感聚合功能为监所文化的矫治教育赋予了一套有效的模式方法,监所文化的仪式活动在唤起被教育矫治者内心情感的同时与道德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反过来又为自身注入了情感与善的生气和能量。

4.心理调节与整合功能。仪式具有一定心理调节的作用,仪式通过特别的空间设计,运用场景的模拟和象征,深挖语言的暗示功能,以期对客体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与观念整合。现实生活中,仪式会及时出现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比如成人仪式,加入某种组织的宣誓,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等,仪式的加入强调了某种生命节点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著名的仪式研究专家佩尔尼奥拉认为:“仪式、庆典和机构不但一点儿也没有对生命的迹象和成长造成妨碍,相反却是生命的存在条件。”〔13〕正是仪式独特的话语范式和象征意义在我们的灵魂内部不断维护与支撑着我们生存的勇气和信念。“仪式就一直在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14〕,“仪式也是感性的粮食:灵魂、精神和整个人类存在的粮食。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将会是一团糟,没有任何支撑,无聊之极。”〔15〕辛格霍夫也认为人类在仪式中获得了人生的导向,生活的灵感和生气不仅来自比如节日庆典等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也来自生活中的小型仪式,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时刻。然而仪式必须为个人的心理留出空间,让履行仪式的人慢慢地领会其意义,逐渐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容易冲动和暴躁的犯人来说,仪式的心理治疗和整合效果非常明显。“人类在仪式的长期教养之下,逐渐学会抑制自己迫切的欲望冲动,在仪式对于实践的模仿中得到满足。”〔16〕这种模仿实际上与艺术联系起来了,在监所生活中,文化项目包含各类艺术活动,比如戏剧、小品、写作、演讲、辩论等等,艺术的调节与整合作用在于一方面实现了对犯人生活时间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赋予了他们生存意义的心灵栖居。哈里森在认真研究了仪式与艺术的关系认为艺术来源于仪式,“艺术并非直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源于人类群体对于生活需求和欲望的集体诉求活动,即所谓仪式。”〔17〕艺术利用仪式的设计而发挥效用,仪式通过艺术活动抵达终极的目的。因此说,监所文化中的各类艺术活动的规划和设置应充分尊重仪式的范畴与规则,仪式在内容上也应该突出艺术的本质。其实,“艺术、科学和哲学,最终殊途同归,都与世俗功利和个人物欲分道扬镳,而科学家、哲学家也和艺术家一样,最终都通过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获得了同样的心灵的宁静。”〔18〕

三、监所文化活动中的仪式类型或实施思路

目前,监狱和戒毒所在改造罪犯、矫治罪错行为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积极肯定,但毋庸置疑,对人的罪错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实现,这需要监所机关认真研究其中的教育矫治规律,制定出既符合矫治规律又符合人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矫治对象在走出高墙、重新步入社会后能够把监所内所接受的矫治行为自觉地延续下去,把被动矫治转变成为自主性的自我控制、约束和教育的自律行动。对此,监所文化活动成为监所整个工作系统中的有机组成,它为以上目标的实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不难看出,监所文化活动中仪式功能的强调,极大地激发出文化活动本身的现实效用和教育能量,因为在这里,仪式不是外在的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监所文化活动得以展开的实体空间,又是其所抵达教育目标的精神导向。那么,监所文化中的仪式活动具体分为哪几种类型?或者说是有哪些实施思路来完成其目标。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一下仪式的象征符号体系。仪式的符号形式体系基本上可分为语言符号系统、实体符号系统、行为符号系统和声音符号系统等几种符号传达系统。通过以上的符号系统,可以表达出仪式规划的几种类型,仪式的符号象征系统能够为监所文化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语言仪式与仪式语言。很多仪式学家都已经关注到,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仪式。语言仪式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的语言符码,也就是经过统一规范后的日常用语。它包括口语、文字和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象征与意义传达符号。监所生活中的语言仪式表现为语言在监狱和戒毒所这种特定场合和情景下的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话语特征,也包括在具体活动中制定的话语准则。如被教育矫治者入监时就进行的话语仪式洗礼,活动中的规范用语,见到警官等管理者时的招呼语,场所内部张贴的标语等等,不管是口语还是宣传用的文字,都应该充分挖掘语言的暗示功能,在严格的考量和推敲下凸现语言仪式的力量,这些语言文字需要伴随着教育矫治对象从矫治开始到结束这整个过程。如果说语言仪式侧重语言的规范性和仪式化色彩,那仪式语言则对仪式中语言的实践过程,前者是静态的制度化形式,后者是动态的功能强调和意义挖掘。这需要监所民警、监所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在举行仪式活动时加强与被教育矫治者之间的语言互动和心灵交流,比如在举行文艺晚会、颁奖典礼、外籍罪犯的礼拜活动、生日庆祝、指导罪犯排演节目、体育比赛等活动现场,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善于把握双方语言交互碰撞所产生的仪式情景来发挥语言的渗透力量。当然,有时候和蔼的表情,亲切的问候或者一个善意的动作也会起到仪式语言的作用。不管怎样,语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仪式行为,监所管理和教育实施者须充分重视语言仪式和仪式语言的现实效用,认真研究其特征规律,统一谋划,并把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2.仪式化行为。在仪式的行为符号系统中,仪式化指向的是看似表面无意义却暗含实际功用的行为,它包含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下意识的举动和身体表达,其不一定必须和神圣、敬畏、牺牲或永恒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这就说明,仪式化行为可能存在于每一个行为主体之中,反过来,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通过仪式化行为对自身进行表达。如此看来,监所机关对仪式行为的理解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被教育矫治对象无意识征兆与行为方式之间的体系化关系特别加以关照,因为这些可能就是潜在的仪式行为。“由于其生态学和心理生理学根源,仪式对于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仪式化行为既是生存所必需也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其生态学根源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一种无意义的装饰行为。”〔19〕有意义的是,教育矫治对象的仪式化行为有可能把自身的“病因”呈献给监所教育者,当然,这可能有生理上的疾病根源,或是有心理上的罪错“症候”,对此,监所教育者应仔细捕捉对象的行为范式,认真鉴别,深入诊断。第二,在监所文化活动中设置展现仪式化行为的情景和空间。游戏、艺术剧(包括话剧、曲艺)等表演类节目活动最能够表达仪式化行为的现实功能。这些集体参与的带有公共性特征的广场活动能够充分借助仪式的情感聚合功能和心理调节功能,激发犯人的心灵共鸣,使他们在集体狂欢式的想象空间里凝聚起情感的正能量,这种情感力量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在游戏、广场艺术活动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通过仪式化行为矫正着教育矫治对象的精神方向。如果这样的艺术活动长期坚持,甚至日常化,那么仪式化行为的就会潜行于教育矫治对象的灵魂深处,形成集体或个体无意识,从长远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抵抗与牵制着罪错行为的再次萌动。因此,仪式化行为一方面给监管与矫治主体带来暗示性的“症候”式线索,另一方面则通过无意识行为表达了仪式的情感聚合和心理调节功能,给监所矫治教育工作带来生机。

第5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受众理论及其视阈下的校园文化活动

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人群。受众理论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更加注重在具体、现实、操作层面上研究“接受问题”,而且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教育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变的基本特点就是有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是由学校或者团体发起组织,而学生是最终的到达对象,即学生是这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从受众理论视阈来理解校园活动,就是要把握大学生的新特征,从受众分析开始进而对整个“接受活动”全程进行设计与创新。

校园文化活动的受众分析

受众不再“单纯”,常表现为“固执”。校园文化活动名目繁多,纷繁复杂。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新生报名情况热火朝天,应接不暇。但久而久之,大众传播改变受众的态度,左右受众的选择,传播的效果也越来越弱,新生不再是“魔弹论”下的受众。不少校园文化活动,无人问津。学生一般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才会前去观看,没有兴趣的,即使相关单位做再多的动员,也根本不愿理会,因为他们认为时间需要合理分配,活动是次要的,他们还有很多事要做,诸如学习、读书。大众传播的效果越发显得脆弱,受众不再是百发百中的“靶子”,他们对自己参加的活动,会进行精心的选择,而对不愿参加的活动则会无动于衷,变得越发的固执。鲍尔的“固执的受众”理论便是其真实的写照,他认为受众是顽固的,不是受人摆布的。信息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被主动发现的,媒介不可能随心所欲摆弄受众,魔弹论也无法成立。①

受众不再“从众”,而是“小众”。经济学上,认为从众心理会引发消费。传播学上,也有相通之处。反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受众会随流或遵从群体的意见,屈从群体的压力,②进而选择活动参加。每所高校每年都会开展形形的校园活动,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学校运动会了。当学生在校园内、课间,大家都在讨论校运会时,那颗按捺不住的心,一下子就激发了。但从众去参加活动的同学,不少是不愿意、力不能及,而为了和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交流,强迫自己参加的,往往适得其反。部分同学在运动场上,由于体力不支而倒下;也有的训练时意外受伤……这对于那些本不愿参加的同学来说,便会懊悔不已。同学中,逐渐开始细化、分化,那些本身从众的同学,逐渐变得不再从众,他们开始合理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寻求“理想”的支点,对自己联系紧密、所喜爱的活动,会积极参加,其他的一些活动,则会敬而远之。他们选取活动的方式也就变得“小众”起来。

受众放弃“挑剔”,选择“逆反”。校园文化活动由于种类繁多,不可能每次都参加。因此,同学们会精挑细选参加一些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校园中,一部分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校园文化活动充耳不闻。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及时更新。不少学校举办的活动,年复一年,仍然在“老路”上前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如有些高校的运动会仍然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田径项目上,没有增加一些趣味性、群众性的活动,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这样对于一些非竞技选手来说,这并非是他们的强项,自然觉得索然无味。受众在接受传播时,都有一种自由选择的要求,即要求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如果此种自由受阻,不能获得满足,也就可能诱发逆反心理。第二是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带有强制性。不少学校,双休日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这本来是利校利生的好事。由于学校怕出现冷场现象,有损学校的形象,于是强制要求相关专业班级的学生听讲座。同学们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头痛”,心中不想参加,但迫于辅导员的压力,不得不参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受众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措施

(一)改进活动内容,提高传者关注和受者关注的弥合度

符合而不迎合。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要符合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应该尊重作为受众的学生的需要特点。对于学生所热爱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引进,但决不迎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不良的思想在学生中得以萌生。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所热爱的一些活动,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学校应加强规范引导,对于学生喜闻乐见,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应加以引进;反之,应坚决予以取缔。

细化而不分化。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绝大部分同学的需求,把有需要的同学都能聚集到活动中来。根据细分理论可知,每位同学由于知识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为人处世、所学的专业以及所参加的社团、组织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对同学们作出细化的分析,要根据不同的受众来组织、安排、设置合理的活动内容,以求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但并不只是考虑到一小部分受众的利益而设置活动,做到活动细化分析,但不分化学生群体。

(二)改进活动方式,为受众提供参与、表达的平台

现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中,每场活动除了参赛选手外,还有大量的观众同学。纽科姆的ABX模式认为,“趋向均衡的努力”的意见双方在对第三方的态度上需要保持一致。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刺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条件下,传播交流活动会更加频繁。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③那么在校园文化活动设置中,我们可以根据纽科姆的ABX模式进行现场平台的设置。在具体的活动中,由于参赛选手都各自隶属于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参赛过程中,不同的选手代表不同的团队,各团队都希望各自的代表获胜,由此各团队之间便形成了ABX模式。活动方式、策划中只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刻意塑造出一种气氛,便可吸引大量的非选手的同学。最简单的来说,在一些比赛中,设置最佳人气奖、最佳道德风尚奖,吸引大量的观众同学参与,把这些观众同学的表现作为评选这些奖项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现场的平台,让校园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舆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中,种类繁多,有刺激的、竞技类的、风趣类的、温情类的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都有自己关注的选手、对象,都渴望知道台前、幕后的一些故事。学校的舆论平台,如校报、网站、校电视台、广播电台、论坛、公共文化栏,都可以面向同学们开放,构建一种舆论平台,做到“一人参赛,千人关注”的良好局面。活动之前,通过校园媒体进行造势,寻求同学们的感官刺激。活动进行时,免费为学生开辟一些专栏,作为他们参与的平台。并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人物进行报道。活动结束后,可以抓取学生们一些打动人心的感受,以达到活动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三)改进活动效果,有效规避受众的逆反心理

趣味亲近性。校园文化活动要具有趣味性,涵盖面广,体现活动的多元化。不仅要有通俗的文化活动,也要有高雅文化;不仅有同学的参与,也要有老师的参与;不仅开心快乐,也要有所收获……同时对于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活动,要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关爱和关心,让学生感觉到活动的可亲近性,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让学生自觉、主动、乐意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因此成功的活动,应两者兼而有之,既体现活动趣味,又体现学校的亲近,自然会有效规避逆反心理。

共振适度性。凡事均需有度,超过一定的度,必然招致反感。校园文化活动的量也一定要有一定的度,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旦超过了学生的负荷,必然导致逆反心理。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中,还需注意,在主办者和参与者之间寻找出共振点,有共振点的活动,往往会事半功倍,有序开展,从而有效地规避逆反心理。

结语

高校的校园生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心智、素质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受众理论的指导下,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效果多方面来关注受众的需求变化,对症下药,从而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本文为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为:09YB230)阶段性成果和2010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为:10TW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③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6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作者:沈远

日本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教育活动

集体主义组织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对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日本特色传统文化之一。由于日本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四面临海,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使得日本民族具备很强的忧患意识,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他们逐渐形成团结在一起,克服各种困难的传统,在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集体主义在岛国日本成为大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增加了日本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使其在几次危机中都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其发展、继而经济腾飞之路。这种集体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意识也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当然社会教育活动领域也在其中。集体主义对中小学德育教育、青少年教育、妇女及老年人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战结束后,日本教育在法律上获得完全不受行政、军队、束缚的独立权利,使得集体主义意识的教育正面地、积极地扩展到中小学德育教育、妇女及老年人教育中,为日本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使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日本60年代经济腾飞培养了大批具有严格服从精神、吃苦耐劳的员工和管理人才。(一)日本传统文化对日本中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影响日本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育上。日本在其中小教育中,比较重视人伦关系、重视国家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等方面内容。现在日本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仍然沿用原来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方法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制。日本的文化部及学术界仍对中小学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在不断地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此外,这些学校还与家庭、社会进行合作,以期使德育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众多的表现形式中,最有成就的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其不仅有融合西方的理论,还有日本本身具有的道德理念。西方理论的本土化主要以价值澄清理论、关心理论、道德两难教学法等理论在日本的本土化为代表。日本土生土长的道德教学理论主要以综合单元的道德学习、结构化方式、综合计划和再现构成法等理论为代表。对道德领域新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原有道德领域不易解决的难题,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发展。日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加强了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也为中小学教育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活动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发现小家庭化及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关心有所减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日本强调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而这里的青少年主要是指学龄期的儿童及成年之前的青少年,要想使青少年更好地发展,仅进行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让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上接受教育。这一教育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计划地让其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了解风俗人情、参加社会劳动、公益服务,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明白生活真谛。日本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野外和国际交流等活动,还为青少年建立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国立纪念奥运会青少年等活动中心。这些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三)日本传统文化对日本成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融合后的儒家文化对日本成年教育特别是妇女及老年人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妇女和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首先是对成年人进行教育,由于成年人已经参加工作,并在不同领域从事着各自的活动。要想满足不同成年人的需求,日本政府开展了多样化的教育,在不同的政府机构和企业设置讲习班,并在不同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其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合作,共同为日本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成年人进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有了一定的自由,可以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正是由于妇女地位的改变及其思想的变化,一些妇女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为了适应妇女的这一要求,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日本政府组织了妇女义务服务活动及国际交流活动,丰富了妇女的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些妇女教育工作者,为妇女进行各种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援助。此外,日本政府为了丰富妇女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妇女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随着高龄化人口的到来,日本为了满足高龄人口的需求,为了使其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政府为这些高龄者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参观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近年来,日本又为这一群体创设了一些补习班,以便更好地满足高龄者的多种需求,一些地方为了能更好地满足高龄者的需求,为这些高龄者开设了老年人大学及开展了专题讲座。

对日本传统文化思考

日本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和传承中形成的。日本在以本民族特色为基础的条件下,不断汲取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来满足本民族现代化发展要求,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具时代性、发展性。在汲取和借鉴中国儒家文化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地照抄照搬,而是对儒家文化进行仔细分析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形成新的思想,日本能做到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日本汲取他国文化精华的成功之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汲取外来文化的时候,必须以本国文化为主,不能将外来文化完全地建立在本国文化之上,而是有选择地汲取,将外来文化中最精粹的地方用在完善本国文化之上,在将外来文化与别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之前,应该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看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或是其他方面。只有通过多角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完善本国文化;不能拒绝外国先进文化,闭门造车,妄自尊大,如果这样就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要想更好地将文化发扬光大,还需要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日本对儒学的汲取和借鉴是有一定的兼容性的,由于日本对中国文化并未信仰到一定程度,在吸收借鉴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空间的。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日本并没有一味地排斥或是全盘照搬,而是在思考、分析自己现有的文化是否符合时展要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也正是由于这种善于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性吸收,并将其恰当地植入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出新芽、并逐渐成长,形成即具有传统根基又有异文化特质、特色的文化,这样使本国文化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本能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本民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日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综合自身国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这种特色的文化不仅使它的文化得以丰富,也深刻影响日本的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培养适合本国经济发展、助力其经济腾飞的各种人才。这是一个国家除经济硬实力以外,强大文化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也为我国日后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秀社会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进一步探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7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摘 要:品牌是一个产品质量、价值、市场的竞争力及群众的认可度、社会的美誉度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活动也必须打造品牌,要增强品牌意识,凸现群众文化功能。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坚持持续性,要体现特色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创新发展,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需要引进奖励机制。

关键词:群众文化 活动 品牌 打造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222-01

品牌是一个产品质量、价值、市场的竞争力乃至企业的形象和诚信度、消费者的认可度、社会的美誉度等方面的反映,它是该产品具有号召力、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基础。群众文化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人们也对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也必须有品牌意识,要努力培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增强品牌意识,凸现群众文化功能

群众文化活动,是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单位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实施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面前,群众文化活动不可能停留在一般的层面上,作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单位,必须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真正形成群众喜欢、形成规模、经得起时间考验,质量高、参与广,持续性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那是真正令群众喜欢的文化大餐。因为是品牌,人们的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大,对群众的吸引力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就多,群众文化的功能也必将进一步凸现,群众文化的社会效益也就更大,反过来必将更加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魅力所在。

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途径和方法

1、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要坚持持续性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靠举办几次活动就可以实现,而是要依靠活动的持续性,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能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关键。当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制定相应的目标,定下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活动可以每年举办一次,固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要有一定的规模,要考虑到活动的地方特色,要讲究实效,注重群众的认可度和参与性,咬定目标持续举办下去,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档次。不断地扩大影响,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可以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如绍兴县的“鉴湖之春”广场文化月活动,从2005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已成为绍兴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著名品牌,声誉日隆,影响日广。

2、打造群文活动品牌,要凸现特色性

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并不只体现在规模、形式和内容上,实际上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除了以上的诸要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活动的特色上,这才是群众文化活动能成为品牌,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打造群文活动品牌,一定要立足本地,根据本地的群众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盲目跟风,去选择、确定群众文化活动的样式和载体,要根据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和长项,体现本地的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强化凸现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通过持续不断的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真正以有个性、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奉献给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打造群文活动品牌,要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是一个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传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赢得大量观众,但容易出现雷同的现象,别人也在搞这样的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在同小异,没有优势可言,这里没有排除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这种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等于模仿,必须有所创新。即使在一个地区,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你也不能年年老样子,在品牌的精心打造中,要不断完善,完善就包含着创新,与时俱进。要在活动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活动项目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赋予其新的内容。守旧是容易的,创新才是根本,它带给人耳目一新感受,也更受群众的欢迎。更能凸现品牌效应,也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4、打造群文活动品牌,需要引进奖励机制

第8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一、群众文化的定位、含义及特点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在自身职业外所进行的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其以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其一,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是群众,客体是各种文化活动;其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主要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其三,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群众文化的含义

所谓群众文化,主要指的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根据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这种客观需求在满足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文化。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彻底解放的表现,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切积极向上的文艺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群众文化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它从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得以出生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群众才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进行自我教育,获得美的享受,在文化活动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这也是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三)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群众文化以道德意识作为引导。群体性的文化活动或多或少都具有社会性的独特功能,与人民群众的共同道德意识相符合。民间的小型文化活动,大多都与具有当地特色的庆祝活动相关;第二,群众文化以经济作支撑。社区的作用让社区文化活动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加上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活动基地相继的建设起来,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人们的文化活动水平日益提升,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第三,群众文化以活动作为基础。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群众日常生活的体现,正是因为与群众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群众文化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群众文化活动也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都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展开的,脱离群众的文化活动注定会随着文化发展所淘汰。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要素分析

从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活动是群众文化的载体,适时的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更好的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有益的精神粮食,从而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真正做到将群众文化向社会化、群众化推进。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机关部门、民间组织,都应该积极的举办一些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无论是谁组织开展的何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都应该有积极正确的目的,没有目的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无法开展的。而活动的主要内容通常都是由组织单位的意图体现、活动所需求的资源以及要达到的质量、群众的参与度和认可度这几个因素来制定的,活动的形式一般是由组织者的目的所制定的,一些比较新颖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是组织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而来的。

三、如何有效的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同步推进

新时期下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不同于以往,文化活动的主题开始凸显出个性,从以往的主要以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来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到目前群众自发的依靠各种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对于目前的情况,文化馆应该积极转变工作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与群众经常进行文化活动经验交流,做好角色转变工作并对群众自发的分散活动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分散活动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群众分散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各级文化单位也要认真的履行自身职责,定期的组织一些质量较高的集中性活动,为群众的分散活动提供一个交流促进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在群众文化的新形式暂未普及的情况下,文化单位应当积极的推广集中的文化活动,同时在普及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发挥推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群众文化管理的主要阵地,阵地活动起着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带头的重要作用,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示范窗口。而目前来说,很多文化馆、文化站所举办的阵地活动比较单一,无法带动群众参与,也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下,文化馆及其它文化单位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职责,而不是仅仅搞自我建设,要尽最大限度接纳更多的文化活动人员,尤其是要通过一切方法来将阵地活动搞好搞活,提升文化单位活动的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单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因此各级文化单位必须要将组织具有思想性、娱乐性,融入当地特色风俗的高质量、高档次的群众文化活动纳入日程,同时随着文化活动项目的不断创新,各种设备设施的不断升级来更新文化活动形式。积极发挥文化阵地活动的示范性、向导性以及带动性,将最新形式和最新内容的文化活动传递给人民群众。

(三)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

作为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工作的两个关键因素,领导支持与群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政府的支持,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也无法开展大型的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而领导支持后,群众的参与度低,文化活动脱离生活实际,也不能很好的来开展,因此此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文化馆等文化单位要积极充当群众贴心人的角色,与民间活动团队和一些文艺积极分析多沟通,多交流。在吸收中青年文化活动人员的同时,也要着重吸收老年人,让老年人也能够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此,文化单位可以组织建立一些老年秧歌队、舞蹈队等,将老年人对文化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让他们也能够在群众活动中找到乐趣,让所有年龄段的群众都能够积极的关注群众文化活动并参与其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开展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各级政府以及文化组织部门要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我国当前文化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把握好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机遇,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积极举办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道路,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没有文化滋润的土地只会是一片贫瘠的沙漠;失去文化的城市也只称得上是钢筋铁骨的水泥;不懂文化乐趣的人注定只有一颗毫无生机的心灵。新时期下,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够在当前日益竞争的国际形势下获得一席之地,占据主动地位;只有理解到群众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将文化的潜在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前进,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和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郑莉华.浅谈如何组织有效的群众文化活动[J].大众文艺.2012(09):P58.

第9篇: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一、明确课外活动中能力培养的目标

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觉能力等,对于这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可简述如下: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2.更多地让学生有观察、实验、思维的机会,把握住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