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文化论坛论文精选(九篇)

文化论坛论文

第1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第四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定于2007年12月11日至12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企业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分析形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动企业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论坛研讨题目

主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企业文化创新

1、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如何促进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3、自主创新与民族品牌建设;

4、新世纪新阶段的企业家精神。

会议主要内容:领导讲话、专家发言、主题研讨、嘉宾对话与互动。

三、参加人员

1、有关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分管政研会工作的副部长即中国政研会理事;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研会秘书长;

4、有关全国性行业(系统)政研会秘书长;

5、企业党政主要领导;

6、有关专家。

四、报到时间、地点

请于五、组织方式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研会各推荐5个企业;

2、有关全国性行业(系统)政研会各推荐3个企业;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邀。

六、发言材料

1、参会代表可向论坛提交经验交流材料,我们将从收到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作为论坛发言。

2、根据论坛研讨题目和企业实际确定主题,抓住一个侧面,主题突出,注重特色,而不要面面俱到。

3、虚实结合,注重理论概括与阐释,讲观点、讲思路、讲案例,而不要单纯地介绍操作性做法。

七、会议费用

食宿费用自理,企业代表每人收取会务费

八、其它注意事项

第2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范宝俊向中华慈善文化(沈阳)论坛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说,此次论坛以首个“沈阳慈善日”为契机,以慈善文化建设为主题,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非常有意义,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沈阳市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成为沈阳慈善事业腾飞的标志,也将成为中国慈善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如何开展慈善文化建设,范宝俊认为,首先要树立现代慈善的基本理念,认清中国传统慈善与现代慈善理念的差距,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其次要不断完善慈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引导慈善活动,使慈善事业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第三要将慈善行为纳入持久的机制,形成一个有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及大众共同积极参与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慈善文化体系。

李英杰在致辞中说,慈善事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崇高事业,是人类爱心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经过近年来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希望工程”、“寒窗基金”、志愿者行动等一大批深受市民欢迎的慈善行动不断涌现,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凝聚更多群众投身于慈善事业,使这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更加深入人心,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李英杰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广泛借鉴各地经验,深入普及慈善文化,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努力提升慈善理念,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为构建和谐沈阳,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崔文信在讲话中说,此次论坛是一次高水准的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理论研讨,是一次慈善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是一次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沟通。这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得益于中华慈善总会的有力指导,得益于沈阳市委、市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专家学者和兄弟城市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一定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以“沈阳慈善日”系列活动为载体,在全市掀起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热潮,让沈阳不仅成为一座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之城,更成为一座充满无限温情的关爱之城。

第3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素质讲坛”在许多高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讲坛请的是校内外的名家、名师、名人等著名的文化人士,讲的是文化知识、文化理念、文化发展趋势等文化大餐,传播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而且也会厚重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升华学校的文化格调,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成功的“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成为学校在校内校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标识,对大学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知名度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虽然是“文化素质讲坛”,但却直接或间接地承载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讲坛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位、坚定理想信念等作用,均是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既体现着短、平、快的作用,又有着影响宽厚、意义深远的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形式,又是第二课堂的课上形式,兼具两个课堂的优势与特点,又是贯通两个课堂的重要阵地和桥梁,同时因为讲演者的名人效应和内容的宽广性、深厚性、前沿性等,使讲坛带有高端性特点,这使得讲坛本身不仅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对两个课堂和整个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性、引领性的功能作用。

四是学术思想的前沿窗口

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开坛讲学,自然会带来他们自己的或他们所了解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念,对于广大学生乃至许多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最便捷有效的接触名家名师,了解学术前沿、学术高端和先进思想理念的窗口,对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功能。

五是沟通社会、拓宽视野的重要桥梁

学校是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广大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与一些高端的人士接触,通过讲坛,不仅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邀请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各类英模,以及优秀家长、优秀校友等,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文化、讲思想、讲人生、讲社会、讲自己,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讲坛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了解社会,拓展视野胸怀的重要桥梁,成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正能量,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舞台。

六是校风建设的独特号角

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名师名人走上讲坛,讲授“真经”,不仅能指导并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动力,而且以他们的良好风范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必然会引导并激发师生坚持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扎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从而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升华。讲坛是三风建设的重要契机和号角,它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上,突然吹起的一阵阵响亮号角,激励着人们,振兴精神,加快步伐,扎扎实实,勇往直前,以更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二、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构建

要坚持挖掘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展现专家学者人文风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的宗旨,切实把“文化素质讲坛”建设成一个特殊的课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精细组织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作用,要从素质教育的大局,从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确定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及协助部门,同时让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全程参与。要提供切实保障,建立有效的包含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从内容、形式、过程、保障等多方面切实组织好、落实好,确保高效运转。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广大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要确保讲演者的多元性、层次性、特色性;确保内容上的多元化、丰富性;确保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形成百花盛开、百家飘香的一道道文化盛宴,以飨广大师生。

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导向

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具体负责机构、负责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潮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确保讲坛的方向性、纯洁性。

四是重视延展性,扩大受益面

现在的高校规模都很大,动辄上万、数万人,限于场所的局限,每一场讲座都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聆听渴望,而使众多学生空留遗憾,也使影响力不能充分发挥。要设法把讲坛延展开来,可把一次次精彩的讲座录下来,以放光盘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欣赏,或直接在网上建立“文化素质讲坛”专题网站,把讲座挂到网上,由学生自由选取收看,这可大大扩展讲坛的受益面,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五是注重引领和辐射作用,力求“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文化素质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学术前沿性、新颖性,对第一课堂有着难得的激发、引领功能。同时,它比第二课堂又有更明显的理论性、学术性、典型性,同样对第二课堂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和引领性,甚至成为第二课堂的龙头。

所以,必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总体规划、落实中发挥好“文化素质讲坛”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比如,对计划中的一场讲座,在事先消息时,可同时提出要求,建议学生先行了解讲演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果等具体信息,并围绕讲授主题提前阅读有关书目,以便听讲时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产生共鸣,会有更多的收获。听完后,讲演者或组织者可提供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下来思考,可列出一些书目让学生下来阅读,同时结合第一、第二课堂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或开展有关课外活动。这样,就会把一堂短暂的文化快餐,变成很难散去的文化大宴,而影响深远。

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听讲的情况纳入学分制,根据听讲的数量和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第一课堂的序列。组织者和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讲坛与第一、第二课堂对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精神的锻造巧妙结合,必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六是提升品位,打造特色。“文化素质讲坛”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讲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下力气精心打造。要与学校各自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学科核心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相适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办学特色,打造高品位,有着本校鲜明特色的讲坛,并通过讲坛去进一步锻造与提升办学特色,去升华与体现大学文化,去凝练与展现大学精神,把讲坛打造成学校的文化高地、文化名片和文化标识。

第4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在学校组织的班级礼文化建设活动中,七年12班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来。首先是班级文化的宣传、布置及讨论、确定主题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班级礼文化主题“孝”。下面我将围绕xiao文化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本学期所做的一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一、物质文化建设

同学们积极为班集体服务,贴壁纸,布置教室,宣传委员带领板报小组成员,对教室内外的黑板报、文化墙、走廊进行精心的装饰与布置;卫生委员清理教室的卫生,为同学们营造更温馨、清洁的学习环境,并且专门设置了班务栏,倡导“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制度文化形成

首先是班名和班徽的征集。最终确定班名为我爱我家。

班徽解读:“家”两个含义:一个是在自己的家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另一个含义是以校为家。桃心是数字12的变形。另附英文的I love my home.

班训:爱校爱家 孝悌力田 相亲相爱 勇往直前

(“孝悌力田”一词出处为《汉书·文帝纪》,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班级口号:我学习 我快乐 我勇敢 我成长

接着是班规的制定和初步实施。

三、xiao文化的外延及小组文化

先由各小组认领由汉语拼音xiao所延伸出来的文化主题。

这是各小组认领的结果及各组的组名。

小组文化:

晓——破晓组 组长:刘涛

笑——阳光组 组长:宋文文

效——飞帆组 组长:刘东东

骁—— Brave 组长:李慧敏

孝——德孝组 组长:宋瑶瑶

校——飞翔组 组长:徐阿敏

之后是每个小组制作的小组名片。包含:组名、小组文化主题、组长及组员姓名、小组口号、组训、组歌、组规等内容,并在班会课上分别由组长对本组文化进行了详细解读。

下面我选择了其中一个文化主题进行举例说明。在众多外延汉字中,欢笑的笑是最能体现生活态度的一个字。于是,我采集了班里四十多个孩子的笑脸配以与其个性特征相称的边框制作了这张心形图和“笑对人生”的展板。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光芒照亮内心,以微笑迎接挑战,做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中学生。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配合并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四、精神文化渗透

本学期进行了多次关于礼文化的主题班会课,其中取得成效最大的一次是主题为“百善孝为先”的主题班会。本次班会课,其中一个环节播放了一段关于爱父母的视频《让生命充满爱》,短短的十几分钟,让很多同学潸然泪下,之后的一个环节是“此时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班长的设计只是让同学们思考之后说一说,我当时就决定让孩子们直接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在孩子们往纸上写话的时间里,我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仍然是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也许他们很调皮,也许他们家里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但当时孩子们的内心一定是有所触动的。几分钟后,班委用一个小纸箱收集了班里四十几位同学的纸条。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会上,我将纸条发给每位家长,家长看着孩子们写给自己的话竟也纷纷落泪。

借着这样一个机会,我对家长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比较叛逆的阶段,如果您觉得和孩子难以沟通,那么今天晚上回家至少可以拿这张纸条作为突破口,毕竟孩子再倔强,内心也有他最柔软的地方。”家长们纷纷点头。

其实,班会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流泪,家长会的目的也不在于让家长感动。而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心与心的距离彼此拉近,才能晋升到另一个层面,而共同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成长和进步。

五、今后的方向

继续完善细化班级礼文化的各项内容,将班规更加简洁明朗化。除了班级文化主题外,也应将其他主题继续渗透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

最后以我写给学生关于xiao文化主题的寄语作为本次论坛的结束语:

第5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赵勇同志在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4年11月7日,根据录音整理)

这两天,我们与各界朋友们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感受着海南独特的椰风海韵,感受着青春激情的欢乐。今天,作为青年欢乐节的重要内容,中国青年文化发展论坛又在这里举行,这是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一件盛事。尤其是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青年朋友们的热情参与,为我们这次论坛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与份量。我相信,通过举办这次论坛,我们对青年文化的认识必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也希望论坛的成果能传播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角落,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强大支撑,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文化与青年有着深刻的联系。文化塑造青年,青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者。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总是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推动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青年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紧密相连,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深远。借此机会,我想就青年文化建设谈三个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意义重大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民族的产生源于文化,民族盛衰系于文化。文化是创造民族认同感的内在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全球化,而且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架起了各国、各民族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深层次地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走向。文化渗透和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依托跨国企业、跨国组织、覆盖全球的信息传媒网络,在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服务、文化的传播形式和速度等方面形成了强势,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渗透作用。青年一代更是文化渗透的重点。文化的渗透和争夺,尤其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巩固整个民族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发展、复兴的一个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先导和条件,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纵览世界民族发展史,民族的复兴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复兴,就是要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竞争活力。民族文化的脊梁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培育青年一代强大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世界上成功实现发展的国家,都善于用比较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说,青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群体。而文化就成为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滋养和途径。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教育引导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青年的成长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更为强烈,青年的文化创造更为活跃,文化对青年的塑造更为深刻。在做青年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比家长、老师和其他方面对青年的影响要大得多。现在的青年被称为“网络的一代”、“读碟的一代”、“影视的一代”、“拇指一族”等等,实际上都是讲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文化构成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通过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成为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这些年来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实践育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文化育人的理念,使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成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两个驱动器。发展青年文化,就是要用先进文化的滋养,来锻造青年的价值观,来影响青年的行为方式,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青年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与经济结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就更有后劲,更有附加值;文化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政治就会更加开明,更具亲和力。青年固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先进文化有着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总是跟着先进力量走的。“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生动表明,中国青年始终跟着党站在社会变革和时代潮流最前沿,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这也决定了青年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最具生长性、创造性和活力的部分。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产业、文化管理、创造力经济、眼球经济等等生动体现了文化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构成了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巨大,青年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青年文化,壮大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培养大批的青年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先进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青年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其内在规律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文化是实践的产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文化是人在实践中构建起来的价值和认知体系,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这层意义上看,青年文化就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青年特点的价值和认知体系,是青年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重要体现。从参与的主体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成长性和可塑性;从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创新性和先导性;从文化的表现形态来看,青年文化最具多样性和个性化;从文化的传播规律来看,青年文化最具时尚性和流行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尊重青年文化的特殊规律,把握好这二者规律的有机结合。

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体现青年特点。坚持正确的导向,才能保证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体现青年特点,才能保持青年文化建设的号召力和吸引力。青年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文化必须遵循先进文化的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主流的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引导青年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我们团结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

青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青年为本,努力体现青年特点。这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搞建设,抓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来谈论其他的任何建设和发展,都是没有意义的。当代青年追求新奇时尚、喜爱竞争互动、崇尚美好快乐、注重自我实现。青年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和体现青年的特点,紧密结合青年成长发展的实际,力求贴近青年。今年,我们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比如深圳中国青年文化周所倡导的民族文化,济南中国青年读书周所倡导的学习文化,宁波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所倡导的时尚文化,以及这次海南中国青年欢乐节所倡导的欢乐文化,就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焕发出青年文化的蓬勃活力。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群体,其内部的交流和互动极为频繁,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极强的渗透力。这次我们看到,前天的活动有1个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不仅有青年参与,还有其他公众踊跃参与,总共约有15万人在海口狂欢。这就是青年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扩散力。从青年文化的产生、传播规律来看,与传统代际相传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青年从同伴群体中汲取精神文化养分的比重也很大,加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年在文化的传播、知识的获取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中国约有8700万的互联网用户,80%以上是青年人;手机用户特别是短信用户大多数也都是青年人,这就是先进文化起的作用。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形成青年文化建设的强大声势和影响,最广泛地把青年动员吸引到文化建设中来。

既要满足青年需求,又要尊重青年创造。青年是青年文化的主体,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需求,又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活力。随着社会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更为强烈,需求更加多样化。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文化、信息消费日益低龄化。有调查显示,青年群体满足自身发展与学习娱乐需要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支出明显高出其他群体,年轻一代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有影响的文化消费群体。与青年的需求相比,现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这也给青年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把满足青年的文化需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针对青年的需求设计筹划活动和载体,及时关注青年审美、娱乐、休闲、兴趣等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根据特定文化消费指向,设计和制造出相应的文化物品、文化象征物和文化体验,以满足青年的需求,表达青年的意愿,促进青年文化发展。

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尊重青年的踊跃创造。青年人对于新文化的追求和创造,是社会发展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助推力。翻开人类历史的画卷,沿着青春的足迹,我们会发现,青年总是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是新价值观念的实践者,是新的社会潮流的引领者。青年喜欢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技术的掌握更具优势。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兴起,知识、信息和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呈几何数增长。有不少专家深刻地指出,社会文化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反喻特征,有些领域是青年人走在前面,青年人比成年人更为熟练地掌握知识、时尚和技术。加强青年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充分发挥青年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在满足青年需求的同时,推动青年创造的不断放大,将青年的个体创造引导成为集体的创造,将集体的创造推而广之,进而更广泛地带动和影响整个青年群体的个性张扬与创造。

既要弘扬中华文化,又要借鉴世界文明。实践表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的。而历史创造的文化总是通过青年这一自然主体的代际相传,从而持续地保存、传递和沉淀。在本质上,青年的成长不仅是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而更应是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过程。文化的生生不息,植根于自身内在的原动力和民族性,依靠一代代青年的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看,民族的文化传统始终是青年文化发展的根基。离开了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青年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力、熔铸力和生命力,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青年文化建设要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在青年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青年的弘扬与创造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文化建设要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交通、传媒和信息发展,将整个地球压缩为一个“村落”,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共生”时代。“共生”现象最早是在鲨鱼嘴里出现的,实际上经济领域也有“共生”现象,文化领域更是有“共生”现象。跨国资本、贸易与旅游、移民等等,加速了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与依赖。在这样一个合作时代,在这样一个“共生”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传统中延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意味着是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轨道的互动之中。全球化既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必将应对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兼收并蓄,全方位地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进步开放、海纳百川的青年文化形态,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三、以办事业的方式大力发展青年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大的事业。过去做过很多文化工作,但是留下来的东西不是很多,关键的问题是习惯于搞活动,搞一阵风,很多东西像水上浮漂,没有扎下根来。我们今天加强青年文化建设,要以办事业的精神来做,将青年文化理念变成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事业和产业,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上。要通过事业化的方式发展青年文化,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青年成长发展的特点和文化建设自身的规律,把青年文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把握,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以重在建设和不断积累的方法推动青年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大力创新青年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直观的文化信息,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人类物质文明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形式、承载形式和传播形式,使文化的表现力、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这也为我们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还都是用传统的方式,用说教的方式,用过去大一统的方式,青年不感兴趣,文化就会远离青年,青年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受众群体,就会是空中楼阁。要大胆创新,尤其要积极鼓励广大青年知识分子、青年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等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群体去创造文化的表达方式。这次海南的青年欢乐节,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倡导欢乐文化,荟萃欢乐的新样式,激发创造的新活力,引导亿万青年为民族强盛而欢乐,为时代进步而欢乐,为创造发展而欢乐,为青春奉献而欢乐,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

不断发展和壮大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发展有其积累性。就像盖房子,如果粗制滥造,不到三五年就要拆了又盖,这个房子总是没有文化底蕴。而如果房子一开始就构架好,一百年、二百年以后就有了文化的积淀,就有了文化的底蕴。文化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青年文化是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要尊重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规律,又要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尊重商品的生产规律。要抓住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手段,发展壮大一批青年文化事业和产业,不断增强青年文化的竞争力和活力。

第6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会上,鲁班创新文化论坛组织委员会主任张京来致欢迎辞,鲁班创新文化论坛组织委员会执行主任徐维君主持新闻并作主题发言。随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民族和谐发展专项基金理事长、全国人大局原局长狄济洪,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社副社长范凯,中华青年创新产业联盟主席姚锋,中国城市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丁晓宇等先后与广大与会者畅谈了对鲁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与会者普遍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鲁班创新文化的确立,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的形势下,重新定位了鲁班的创新精神,也为中国广大发明人及科技人员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

据了解,鲁班创新文化论坛首次提出鲁班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重新定位鲁班的时代意义,并以创新文化为核心主题,关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呼声,是首个以“弘扬鲁班创新精神,推动中国品牌创造”为宗旨,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打造以鲁班文化为创新文化符号的文化交流盛会。论坛的召开将集聚各方鲁班创新文化理论研究专家和实践家、企业家及创新精英,共同弘扬鲁班创新精神,保护和传承鲁班文化,服务中国创造,建设美好地球家园。

记者从会现场了解到,鲁班创新文化论坛组织委员会

第7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锣鼓喧天,雄狮舞动。龙园一派欢天喜地的热闹景象。2008年12月29日,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开幕式暨奇石文化论坛隆重举行。据悉,这是龙岗街道为把龙园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奇石文化基地,以及申办明年“文博会”分会场的系列活动之一。深圳市文产办有关领导及龙岗区领导张备、熊国伟、吴以环、王延奎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

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从2008年12月25日开始,至2009年1月10日结束。参加此次奇石展销会的石商达300多家,展出的奇石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节假日前来赏石的深圳市民。本次展销会是龙园继国庆黄金周成功举办“中国・深圳龙园首届国际奇石博览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活动。首届博览会曾创造了18.6万人的参观流量和可喜的成交额,本次展销会则进一步为烘热龙园市场、打造龙园人气起到了良好作用。

奇石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中国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孙大亮,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惠学耕,天津观赏石协会会长文`,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著名藏家陈树开和《中华奇石》杂志副主编杨靖女士参与了专家研讨。专家们就奇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奇石的文化、经济价值,奇石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藏家眼中的石文化及建成龙园奇石市场的意义,石文化与文博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与现场的领导和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孙大亮先生发表主旨演讲,对龙园建设华南奇石大市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代表中国观赏石协会表示:大力支持在龙园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赏石基地。

本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但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得到广大石友的好评。专家讲解生动幽默,台上台下形成有效互动, 令广大听众对奇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龙园市场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认识。会上还设置了观众评选最喜爱的奇石、现场抽奖等环节,激起了观众强烈兴趣。会后,专家和领导共同签署了创建龙园奇石文化市场倡议书。

记者获悉,龙岗街道举办此次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以及奇石论坛活动,是希望将龙园建设成为石商、石友经常聚会的场所,并邀请领导、专家、学者为龙园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龙岗街道进一步完善龙园的发展规划,加快龙园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将龙园建设成集展览、交易、培训和鉴定于一体的华南地区奇石文化产业基地。目前,龙岗街道已向“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提出申请,力争2009年5月举行的深圳第五届“文博会”在龙园设立分会场,使奇石文化成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文化产业的新亮点、新品牌。

第8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中国直销文化论坛,本着“塑造中国直销文化,提升行业主流影响力”的宗旨,着力为直销行业搭建一个跨行业、跨团队、跨系统的文化交流平台,其权威性、公平性、透明度逐渐得到业内认可,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幸福与人分享”,以期进一步引领直销行业卓越的商业文化发展。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国直销商业文化环境,进一步净化直销市场,规范直销人员的市场行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推广直销优秀文化,从而在更高层面塑造中国直销文化,以提升行业主流影响力。

“幸福与人分享”是直销特有的商业文化,武海民就什么是幸福?幸福源自哪里?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怎样才能让幸福追着自己走?在会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房秀文在致辞中强调,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想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健康的灵魂,才能支撑自己的行为,走的更远,发展更快。一直以来,虽然构建直销文化体系卓有成效,但不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直销制造了两个极端:一是迅速暴富,二 是杀亲坑熟,并且,在夸大财富效应的轨迹上偏离了方向。暴生必然暴灭,暴富必然暴穷,暴起必然暴落,这是不可抗拒的市场经济规律,用行为铸造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直销文化体系,意义是重大的。以期达到让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共同走向富裕!

谷峰说,之所以在这里谈最受尊敬,正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受尊敬,其原因就是我们不够强大和长久。如今,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强调精神文明的构建与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先做人,后经商。要想让一个行业倍受尊重,是需要时间作沉淀的。

第9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

王 劲 (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依据兰州作为西北重镇这一地理优势,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挖掘其所在的各种文化资源。比如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使之成为现代西北文化中心。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增强城市魅力,培育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中间要突出历史特色、多民族特色、风情特色、地理特色以及移民特色等。利用兰州这个移民城市的特点,主动吸收国内外文化的优秀部分。“以人为本,以文化市,以文兴市”,增强兰州的凝聚力,提高兰州人的素质,通过各种社区文化、大众文化增强兰州人的自信心使人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呵护兰州。

郝苏民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兰州文化的根基离不开其多民族性,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才能认识到文化兰州的意义。文化并非是依靠高科技或其他途径,凭借意识形态的积累、变迁而成就的,相反,它是遵循规律在传承积累、变迁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往昔兰州文化的确定和评估,二是对即将建设文化兰州的认识。兰州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结晶,是甘肃人独具个性的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文化兰州的发展方向必须是整合加工现有文化资源,把握文化兰州的发展动脉,更好地实施各项文化工程。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研究员)

“文化兰州”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兰州表面的美化,它是指在文化已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支柱的同时,全方位地带来城市面貌的改观。兰州的文化资源很丰富,特色文化突出,但是由于意识和思路的问题,并没有围绕文化资源做品牌和品牌产业。比如丝路文化就是一个极响的品牌,但我们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品牌效应。文化资源具有无限开发的可能性,对于丝路文化来说,不是挖一点就少一点,而是越挖越多。对于兰州和西部而言,品牌是关键。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要根据兰州的实际情况,从基础做起,集中力量突破一个点。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建设“文化兰州”是塑造兰州很好形象的一个重大工程,也是增强兰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兰州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40公里黄河风情线的初步建成,正是得意之笔。这一风情线的建设,既体现了兰州是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城市的特点,又通过南北滨河路及其两岸的建设,把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现代化工业城市的人文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目前建设“文化兰州”的资源利用还远远不够充分,例如兰州的古丝绸之路文化景观未能充分展现,以及兰州作为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还有待挖掘。兰州应培育具有兰州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名牌和大产业。

张文轩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甘肃要建文化大省,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兰州市首先要建成文化大市。近年来,兰州已建成和准备建设的几项大型文化工程,如白塔山碑林、四库馆、重建金城关、复修金天观等,都是很有文化品位的工程。我的具体建议:首先是黄河水车风景线,市区两岸至少设置50轮木制水车,展现兰州水车特有的画面和情趣;第二,开辟手工作坊一条街,设立诸如旧式石磨磨面坊,轧油坊,酿醋、刺绣缝纫坊等,吸引游客;第三,建设甘肃历代名人纪念馆和兰州历史名人故居,以激励后人,吸引游人;第四,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性建筑物,开辟参观游览线,开辟地方戏剧和特有文艺形式演出场地,发展本土艺术形式;第六,修复文庙,每年举行祭孔活动。

何 鄂 (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 会委员、雕塑家)

作为一个雕塑工作者,我认为雕塑是城市的眼睛,它应该是明亮的。也就是说雕塑的艺术水平与质量高低,直接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素养。城市雕塑应该是精品,应该是世界的,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它自身所花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黄河母亲”是兰州的象征,她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兰州”的宣言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幅美好的蓝图,我希望被20世纪确立为舞剧经典的《丝路花雨》能以雕塑的方式屹立在省会兰州。

夏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城市规划师) “文化兰州”的建设将对新世纪兰州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规划的角度讲,就是通过标志性的东西、符号来体现深层的文化内涵。要注意结合以下几点:一是自然规律条件,所谓越是自然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二是传统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三是传统城市沿革,城市文化要科学有序地发展。应从历史文化中找纹脉,从自然规律中找风格。此外,需研究生态文化、城市设计、社区问题、城市建筑等几方面的问题。需依据城市文化和历史、自然的统一来确定城市的底色基调。

阮文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兰州民俗专家)

建设“文化兰州”不在于建设一些景点、一些场馆,更重要的是要以现有的和未开掘的兰州各种文化资源去影响人们的心灵,让“文化兰州”的概念深入人心。因此,可以说,兰州不是兰州人的兰州,兰州不是甘肃人的兰州,兰州也不是中国人的兰州,兰州应是世界的兰州。这一点,可以用兰州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自身的文化魅力给予注解。如兰州的多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等,都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民俗学者,我认为,发展甘肃的民间工艺艺术,是对“文化兰州”建设的有力辅助。对民间艺术的开掘和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应有的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