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

第1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部队 车辆维修

一、建立现代维修保障体系

建立以基地级大修、中继级中修和基层级中小修保养为主体的现代维修保障体系,使车辆装备维修工作步入良性循环总部提出了以发动机总成更换为主要内容的车辆维修改革,这是适应车辆技术发展、减少车辆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为适应这一维修方式的改革,必须加强维修力量建设。可建立以基地级大修、中继级中修和基层级中小修保养为主体的现代维修保障体系。而定点大修又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依托军级维修分队建立车辆大修点。为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合理选择大修地点。要本着方便战役或战术力量的配属、节约运送成本和区域保障的原则,在中继级修理分队中适当选择几支维修硬件条件好、维修人员素质高的分队承担;另一方面,要加强大修点建设。在大修点选定以后,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造就一批专家型人才。为解决现有维修分队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以发动机总成更换为主的车辆大修需求的问题,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建设一支新型的维修骨干队伍。二是要配套相关维修设备。要适应部队装备多车型的需要,配备与各型号发动机总成更换相适应的检测、调装及维修专用设备,营造以总成大修为主体的硬件维修环境。三是要修改完善相应的维修技术规范。以发动机总成更换为主的车辆大修,引发了车辆维修规范、维修工艺及检验标准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要积极总结试点部队在大修作业流程、组织实施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加合理的维修作业模式,提高车辆规范化维修与管理效益。

二、建立维修资源的配套体系

建立队属维修资源的配套体系,使资源整合与维修保障的要求相适应一是要按保障需求增加维修编制人员数量,特别是增加二、三级维修士官以上的技术骨干数量。要加强维修技术人员的升级培训,使他们的技术水平与快速发展的车辆装备的保障要求相适应。二是可适量选聘地方的维修人员充实某些专业或岗位。根据《文职人员条例》和岗位与专业需要,选聘相关地方人员,重点选拔汽车电子和汽车专工方面的维修人才。三是要配好相应的维修设备。在维修设备的配套建设上,要加大诊断设备、调试设备及检测设备的配套力度。相关机关及装备科研机构要抓紧研制适应野战随行支援使用的轻型汽车维修工程车,尽快研制携行野战维修作业箱组并配发维修分队。

三、建立车辆装备维修技术信息化保障体系

建立车辆装备维修技术信息化保障体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一是建立车辆装备维修综合保障信息指挥系统。要建立三军、军民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并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与装备维修保障内容相协调的统一指挥、统一流程、统一计划、军民一体、三军一体的综合保障信息指挥系统,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任务的指挥平台,并使该平台具有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二是建立和健全车辆装备维修技术资料数据库系统。着眼车辆装备保障一体化,对现有的车辆技术保障实力管理系统、车辆大中修计划管理系统、车辆器材管理系统和车辆维修器材二维条码野战管理系统等进行整合。把战区内的战场环境、维修保障力量编成及部署、车辆数质量状况、器材储备数量等进行集成,实现车辆维修保障信息查询、计划编制、损耗评估等智能化和自动化,使车辆维修保障更加及时、准确、高效。为各级维修部门提供实时的动态信息,并能通过数据接口快速生成保障维修或维修管理方案。三是加强车辆装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车辆装备信息化技术保障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现有保障装备,实现保障功能的增值增效;以车辆装备故障自动检测为重点,着眼“精确保障”的需要,研制开发车辆维修专家系统、远程技术支援系统、维修器材精确供应系统等信息化保障手段,提高车辆维修保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通用装备的研制上,要加大数字化通信、自动识别装备等配套建设,使车辆装备维修技术信息化保障体系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相适应。

四、加强军民通用车辆维修保障体系建设

第2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维修  信息电子技术  技工

        0 引言

        随着汽车 工业 的飞速 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是维修从机械与电器的简单维修发展到电、机、光、液一体化的复杂高科技维修,而这些都是基于信息电子技术之上的;二是从过去的国有汽修 企业 单一经营到以股份制为主的多种 经济 成分的 现代 汽修企业经营;三是在用工与报酬上已经改为择优招聘、多劳多得的方式。面对以上变化,汽修技工必须认真分析当前汽修行业的维修技术需求与发展水平,找出关键——强化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维修领域的应用——解决汽修实际问题,成为自己的专长;企业择优录用,实现顾客、企业、员工的三赢。因此,在汽车修理行业应加强维修技术人员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1 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8年,平均每辆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 计算 机的数量已经达到53个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

        汽车信息电子产品可为两大类:①汽车信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总成控制、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舒适和防盗系统;②车载汽车信息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车载电脑)、导航系统、汽车视听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载 网络 等。具体汽车电子各分系统的构成如下示意图。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2 对汽修技工进行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要诊断和排除故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是经过很多专家共同研究试制改进到定型制造出厂的,是集体指挥的结晶;而维修时则是一个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加上维修单位,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现在就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进行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可行性的讨论。

        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 英文 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经过事实检验,学习效果相当好。

        再次要具有对故障的综合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汽车电控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汽车 电子 控制系统设计的同时,增加了故障自诊断功能模块。它能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下来,同时起动相应故障运行模块功能,使有故障的汽车能够被驾驶到修理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功能调出故障码,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因此,从安全性和维修便利的角度来看,汽车电控系统都应配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依据故障自诊断功能配合相应的解码器,方便的查找出故障的原因所在而不在单单依赖原始经验积累。因此,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经由邯郸北方汽车维修总校教具模型开发部提供自主研发的bf8系列智能电控汽车模型40套(涵盖欧、美、日各大主流车系),又有完好的汽车整车30余台供学生实践所用,学员的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大大提高。

        3 追踪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

        以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改进汽车安全性能的 发展 为例,看看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年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杜邦汽车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汽车的安全性,它比汽车性能、车载娱乐和燃油效率都更重要,安全气囊和abs有望成为标准配置。visteon的研究也表明:安全性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renesas对中档轿车的研究揭示:国外1996年就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从2002年起国际上已经将两个乘客测知座椅、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与安全气囊一起作为标准配置,到2006年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将增加到4个,传感器系统更是大幅度增加以提高冲撞检测能力并提高乘车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构成统一的安全气囊 网络 。

        由此可见,以信息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经甚至更快的步伐在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已经大大提升了汽车的各个方面的性能。

        综合以上分析,信息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汽车领域大面积推广使用,未来会发展更快,针对汽车维修人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以追踪高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了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维修 企业 的整体实力,为了实现更好的个人理想,努力实现顾客、企业、人员的三赢局面都依赖于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因此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参考 资料:

[1]天津大学.姚春德.何邦全.《车用发动机气门间隙的确定与调整》.《岩土工程》.2004.6.

[2]杨信.主编.陈鸣雷.主审《汽车构造》 .人民 交通 出版社出版.

第3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目前,汽车信息电子技术化已经被公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信息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信息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8年,平均每辆车上信息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40%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53个甚至更多,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信息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中来。

汽车信息电子产品可为两大类:①汽车信息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动力总成控制、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舒适和防盗系统;②车载汽车信息电子装置,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车载电脑)、导航系统、汽车视听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车载网络等。具体汽车电子各分系统的构成如下示意图。

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讯线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设计思路,简化了布线,减少了电气节点的数量和导线的用量,使装配工作更为简化,同时也增加了信息传送的可靠性。通过数据总线可以访问任何一个电子控制装置,读取故障码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使整车维修工作变得更为简单。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电子技术尤其是总线结构的发展。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

由以上事实分析可知,信息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已经大量使用,作为新时代的汽修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新兴的信息电子技术才能在未来的汽车维修领域发挥更大力量。

2对汽修技工进行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汽修技术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不同车型故障不同;同一车型不同时期的故障不同;同一故障在不同的路面上的反映不同。要诊断和排除故障,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汽车的设计,制造是经过很多专家共同研究试制改进到定型制造出厂的,是集体指挥的结晶;而维修时则是一个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加上维修单位,没有比较先进的检测设备,要在简陋的环境下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相当过硬。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新兴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就成为提高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现在就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进行信息电子技术培训方案可行性的讨论。

首先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术在汽车上应用越来越多。电控汽车是汽车的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因此,汽修技工必须要掌握电子计算机使用技术,会用电子计算机查找维修资料、检测故障代码、寻找故障排除的手段、网上技术咨询和网上修车等。而这一切均依赖于新兴信息技术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尤其是结合修车查找资料等网上作业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这样迅速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实际维修效果。比如下载某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相关程序。可见,对汽修技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要掌握好较为全面的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这些都依赖于电子技术培训。

ECU是英文单词组合缩写,意为“电子控制单元”,简要的说就是车载电脑。现在很多轿车发动机大都用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其中有一个形似方盒子的控制元件就叫“ECU”,简单地说,ECU由微机和电路组成。而微机就是在一块集成芯片上集成了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的单元。所以ECU就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发动机管理系统就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把各种检测器或者传感器采集来的各种信号(比如进气量,项位角等)进行相应的模拟/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总线传送到单片机(或ECU)里,然后在经过相应的程序控制与数据处理,从而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指定执行机构进行相应的操作(加大节气门开度)。

现在一些中高级轿车上,不但发动机上应用ECU,在其它许多设备上都可发现ECU的踪影。例如刹车防抱死制动系统、4轮驱动模式转换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调节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以及多向可调电控座椅等都配置有各自的ECU模块对其进行控制。运用修车的现场实例加以指导与讲解,经过事实检验,学习效果相当好。

再次要具有对故障的综合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汽车电控技术设计人员,在进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的同时,增加了故障自诊断功能模块。它能够在汽车运行过程中不断监测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出具体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下来,同时起动相应故障运行模块功能,使有故障的汽车能够被驾驶到修理厂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自诊断功能调出故障码,快速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因此,从安全性和维修便利的角度来看,汽车电控系统都应配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依据故障自诊断功能配合相应的解码器,方便的查找出故障的原因所在而不在单单依赖原始经验积累。因此,信息电子技术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经由邯郸北方汽车维修总校教具模型开发部提供自主研发的BF8系列智能电控汽车模型40套(涵盖欧、美、日各大主流车系),又有完好的汽车整车30余台供学生实践所用,学员的综合诊断与排除能力大大提高。

3追踪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

以汽车安全系统电子技术改进汽车安全性能的发展为例,看看汽车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据StrategyAnalytics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年平均增幅达到25%以上。杜邦汽车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用户认为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汽车的安全性,它比汽车性能、车载娱乐和燃油效率都更重要,安全气囊和ABS有望成为标准配置。Visteon的研究也表明:安全性是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Renesas对中档轿车的研究揭示:国外1996年就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从2002年起国际上已经将两个乘客测知座椅、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与安全气囊一起作为标准配置,到2006年预紧式安全带和传感器系统将增加到4个,传感器系统更是大幅度增加以提高冲撞检测能力并提高乘车的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构成统一的安全气囊网络。

由此可见,以信息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经甚至更快的步伐在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已经大大提升了汽车的各个方面的性能。

综合以上分析,信息电子技术目前已经在汽车领域大面积推广使用,未来会发展更快,针对汽车维修人员技术含量不高的现实,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以追踪高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为了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整体实力,为了实现更好的个人理想,努力实现顾客、企业、人员的三赢局面都依赖于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因此汽修专业应加强信息电子技术的培养!

参考资料:

[1]天津大学.姚春德.何邦全.《车用发动机气门间隙的确定与调整》.《岩土工程》.2004.6.

[2]杨信.主编.陈鸣雷.主审《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3]全国汽车维修工等级考试配套教材编写组.编.《汽车维修技师培训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桂林第二技工学校.王景华.《关于汽修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第4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不间断服务 软硬件资源池 在线检修 IT云检修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国网天津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其关键的业务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连续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国网天津公司以计划检修为核心的运维检修体系经常需要信息系统在检修期间停止对外服务,明显降低信息系统可用性。因此对于国网天津公司,如何结合软硬件资源池的深化建设,利用面向不间断服务的IT云检修技术实现检修期间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的自动迁移和接管,保障关键业务的持续运营,是运维检修体系深化工作的重要管理和技术创新。

一、国网天津公司重要信息系统检修现状

国网天津公司信息系统运维检修体系以计划检修为核心,以年度运行方式和月度检修计划为基础,通过周检修计划和临时性检修开展信息系统的运维检修工作[1]。以ERP生产系统及高级应用系统和营销业务系统为例(如表1所示),2015年上半年共计检修11次和14次,其中共计3次和8次停止对外服务。

结合ERP系统和营销业务系统的系统架构进一步分析。ERP系统是SAP公司的成熟套装软件,只要在中央实例(CI)和数据库实例(DB)不停止的情况下,ERP系统就可以正常使用,只有涉及数据库核心及底层硬件变更才发生停机检修[2]。营销业务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自主研发逐步完善的大型业务系统,生产环境包含8台应用服务器和2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采用Weblogic构成集群环境,通过F5设备进行负载均衡,实现毫秒级的故障切换。数据库根据Oracle RAC(Oracl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架构形成集群系统。因此,营销业务系统的架构模式、应用部署方式和冗余配置保证系统检修时允许部分设备停机,人工逐一部署,但是涉及业务变更、版本升级需要停运检修。

ERP系统和营销系统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建设的信息系统,基于系统平台的软硬件支撑,检修期间实现不同程度的连续服务能力。然而国网天津公司其他32套信息系统,应用多采用F5负载均衡模式,数据库部署多采用双机RAC、单存储模式,检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停止服务现象。例如,非结构化平台在2015年上半年累计发生检修6次,检修期间非结构化平台停运,对所有用户均不可用,累计停运24小时以上。

因此,国网天津公司在信息系统运维检修方面,现有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无法支撑关键业务连续服务不间断。特别是,计划检修模式缺少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现盲目检修和过度检修的问题,且大量的检修作业需要人工完成,对检修人员技术水平和实际经验依赖性较大。因此国网天津公司以软硬件资源池深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研究面向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IT云检修技术。

二、面向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IT云检修技术的探索研究

IT云检修是以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为基础,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检修策略,规范化实施计划检修,信息系统检修期间通过使用自动迁移、接管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等技术措施,确保信息系统实现不间断服务。下面分别从IT云检修技术的系统架构和状态检修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要实现不间断服务的要求,系统架构是基础,也是IT云检修技术的实现关键。根据信息系统的连续服务能力,我们将信息系统分为系统在线不间断服务和离线不间断服务两种类型。

(1)在线不间断服务

在线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基于系统平台相应的软硬件支撑,通过资源冗余、并行计算、负载均衡等方式实现信息系统的不间断服务,并提升系统性能[3]。其中,检修时允许部分服务器停机,信息系统处于“N-1”方式运行,仅仅是对外服务能力有所下降,我们称之为“在线不停运”;检修时全部服务器处于在线不停机状态,对外服务全部正常运行,我们称之为“在线不停机”。

在线不停运。以营销业务系统为例,在系统架构层面,营销系统通过F5负载均衡、WebLogic集群来实现应用服务的在线不停运。F5负载均衡通过在负载均衡集群中配置管理应用服务器,当个别服务器进行停机检修时,服务请求可以被路由到集群中的其他处理单元,信息系统处于“N-1”方式运行,对外服务能力有所下降。数据库根据Oracle RAC架构形成集群系统,单节点故障时集群服务不发生切换,另一节点可继续不受影响地提供服务。因此无论是应用服务还是数据库服务,单个节点均能够停机检修,而信息系统整体在线不停运、对外服务能力连续不间断。

在线不停机。ERP系统由开发系统(DEV)、测试系统(QAS)和生产系统(PRD)三部分组成[4]。开发系统的作用是进行应用功能模块的单元开发;测试系统的作用就是在DEV中通过单元测试功能,在集成环境完成回归测试;生产系统完全就是在QAS中通过严格测试后的应用功能正式对外服务场所。系统程序的变更通过传输机制(ECR)自动化完成,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检修变更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对信息系统检修起到极大的安全与质量保障,实现服务器不停机条件下检修作业。

ERP系统的应用服务器采用负载均衡方式,数据库通过HACMP组成集群系统,单节点故障时集群服务不发生切换,另一节点可继续不受影响地提供服务。HACMP可以和AIX操作系统提供的设备一起保障信息系统不受硬件故障的影响,即自动将服务从一个故障节点移动至其他节点。

因此这种系统架构下,无论是应用服务还是数据库服务,单个节点业务变更或功能更新的检修作业实现在线不停机,硬件故障引起的临时性检修实现在线不停运,期间信息系统保持对外连续不间断的服务能力。

(2) 离线不间断服务

离线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基于资源冗余。为避免信息系统中的单点故障,任一个服务器发生故障或者停机时,它的服务或者资源都可以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迁移到其它服务器上,但是迁移阶段信息系统短时间中断对外服务,由于用户对服务的间断微感知,属于用户可以接受范围内,因此称之为“离线不间断服务”。离线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典型架构包括包含双机热备、双机互备这两种类型:

双机热备。即目前通常所说的active/standby 方式,active服务器处于工作状态;而standby 服务器处于监控准备状态,服务器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同时往两台或多台服务器写入(通常各服务器采用RAID磁盘阵列卡),保证数据的即时同步[5]。当active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软件诊测或手工方式将standby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双机互备。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在两台机器同时运行,但彼此均设为备机,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故障服务器的应用接管过来,从而保证了应用的持续性。

IT云检修技术的实现必备条件是信息系统具有不间断服务的能力,最优架构是在线不间断服务,其次是离线不间断服务,取决于信息系统具体的系统架构和部署环境。

(二)状态检修

传统的计划检修以信息系统使用时间或经验判断为依据,而状态检修方式是以信息系统当前的实际运行状况为依据,它通过状态采集和状态评价,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对故障部位、故障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检修策略和检修计划的制定,使信息系统的检修管理更加科学。

首先,通过采集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主数据(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率、磁盘I/O等)、运行性能类信息(数据库平均响应时长、首页请求响应时长、系统服务平均响应时长等)、运行资源类信息(数据库表空间消耗率、数据库连接占用比、WebLogic粘滞线程数、WebLogic连接池消耗率等)、运行进程类信息(数据库监听状态、数据库实例状态、WebLogic应用服务进程状态、业务进程运行状态等)和运行服务类信息(系统健康运行时长、业务服务状态等),全面客观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量。

然后,依据模糊推理规则建立起信息系统状态量到状态评估值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由于模糊规则的产生和推理都是一种函数映射关系,因此可以用神经网络替代一般的基于规则适应度计算的模糊推理,各评估和输出参数的隶属函数选取高斯隶属函数。通过样本训练,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建立起信息系统运行状态评价标准及规范。

基于信息系统运行状态评价标准及规范,通过对信息系统的状态风险评估和检修策略分析,最终制定检修策略。

(1)状态风险评估

状态风险评估是根据状态评价结果和风险评估参数。基于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故障分析树和事件分析树或逻辑树等手段,了解信息系统的故障模式、故障影响因素、影响重要度和敏感度、故障传递关系、风险扩散途径等,进而开展风险损失评估,得到评估结论。在建立科学客观的状态评价标准基础上,计划制定风险评估知识库、状态检修知识库建设方案,包括规则集、特征集、数据集、样本集等来源。知识库指导标准、策略、规则的扩充、修改、更新,增强风险评估、检修决策能力。

(2)检修策略分析

检修策略的分析和生成以状态评价为基础,结合风险评估结论,依赖状态检修知识库。状态检修数据管理的基础是一系列的数据库,包括设备运行记录、设计数据、检修历史记录、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数据、设备性能分析数据等。

信息系统的状态检修体系是IT云检修技术的核心。状态检修分析故障发生现象,评估故障发展的趋势,依据设备的重要程度,并合理地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使信息系统运行状态“可控、在控”,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经济运行。通过信息系统状态检修体系建设、固化状态检修全流程、科学制定检修策略、合理安排检修项目和检修间隔,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提升信息系统的健康水平,最终形成状态检修的管理体系、执行体系、技术体系。

三、基于IT云检修技术的软硬件资源池规划设计

传统意义的“IT基础设施云化”就是将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系统等)由独立的硬件设备转化为资源池,资源池能够被多个上层业务共享,由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将物理设备转化为资源池主要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单个物理设备所拥有的物理计算资源(如CPU、内存、磁盘和网络等)按需分割成大量的、细粒度的虚拟计算资源、并进而将这些细粒度资源按需整合分割成多个彼此独立的逻辑计算实体的过程。国家电网公司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模式,提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方式――软硬件资源池,打破业务应用软硬件资源按专业或系统配置的模式,以共享、动态、高可用的方式提高设备资源,充分发挥设备资源利用率、设备效能、降低基础架构复杂度及建设维护成本,实现资源集约化和标准化管理,动态满足信息化建设对软硬件资源的需求。

国网天津公司在深化软硬件资源池建设基础上开展IT云检修技术的实践探索,在信息系统状态检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IT云检修技术的系统架构。国网天津公司的软硬件资源池基于虚拟化屏蔽不同物理设备的异构性,将基于标准化接口的物理资源虚拟化成逻辑上也完全标准化和一致化的逻辑计算资源和逻辑存储空间。因此应用服务或数据库服务出现异常时,可以通过自动迁移的方式,实现信息系统的在线继续服务。下面以国网天津公司为例给出基于IT云检修技术的软硬件资源池规划设计思路。

(一)资源池总体架构描述

国网天津公司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类型多且复杂,为保障各种关键信息系统持续运行,资源池总体架构中网络和存储采用集中化设计原则,统一支持各资源池的使用,而计算资源则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来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如图1所示。三个逻辑资源池都接入到以太网中,通过接入交换机连接到核心交换机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配备独立的全局负载均衡,实现国网天津公司多地服务器间的流量调配,从而提高访问质量。建立统一的SAN统一存储环境,同时支持三个逻辑资源池的业务需要。

(1)应用资源池。国网天津公司各业务系统按需选择逻辑实体,使用F5负载均衡、WebLogic集群、双机热备等构成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应用资源池根据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特点,部署N台虚拟服务器进行冗余备份。当生产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根据服务器环境的不同预先部署安装MSCS、Life Keeper HA、ROSE HA等集群软件的“心跳诊断”检测出故障,自动切换备机,保障应用在30秒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

(2)数据库资源池。数据库池依赖于硬件的稳定运行和设备的冗余,软硬件高效稳定的协同工作才能够保障系统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地运行。国网天津公司依据数据库数据容量规模、不同数据库应用情况及业务应用重要性采用不同的入池策略:关键业务应用使用 Oracle RAC方式运行;其他业务应用通过数据库共享池的方式运行,如下表所示。

(3)测试资源池。测试资源池在安全性、稳定性、管理方式和设备要求上与其他资源池存在较大差别,组成单独的服务器群,通过X86的虚拟化技术独立满足各个业务系统的开发测试需求。

(4)存储资源池。存储资源池主要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在A地和B地通过两节点的虚拟化网关实现物理存储间的数据实时同步,有效解决传统的物理存储架构存在的单点隐患,在单台存储发生故障后,另外一台存储可以瞬时接管业务,无需人为干预。

四、总结

本文探索面向不间断服务的信息系统IT云检修技术。首先梳理了国网天津公司重要信息系统的检修现状,明确在信息系统运维检修方面,现有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无法支撑关键业务连续服务不间断;其次从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和状态检修方法两个方面研究如何开展IT云检修工作;最后基于IT云检修技术给出国网天津公司软硬件资源池规划设计思路。该研究成果对各类信息系统的不间断服务模式下开展检修作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后续需持续推进信息系统的IT云检修,落实和细化IT云检修的管理细则,使IT云检修技术带动国网天津公司运维检修体系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建民,张正义.从计划检修过渡到状态检修的方法探讨[D].电力安全技术,2008.

[2] 张扬,郭森,季平.基于SAP ERP信息系统的双活数据中心研究[D].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

[3] 雷万云.云计算――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信息技术具有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巨大动能,对教师教育起着革命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司在教师工作信息化方面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截至2012年底,培训中小学教师600余万人。

二是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推动网络远程培训试点,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300多万人,创新形成了“专家—资源—服务—教学—组织”一体化的远程培训模式。“国培计划”也将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为广大的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三是启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在全国21省56个县市启动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是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12年,“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六所部属师大通过此平台实现了跨校资源共享,开通了免费师范生“同步课堂”,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实现远程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职后教育在成员高校间开始进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试点。

五是提高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部分教师管理专项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师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包括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等。

二、2013年总体考虑

在国家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全国的教师工作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必须认识到,面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国的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教师教育院校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方法培养数字时代的教师,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区域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城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还不够,广大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观念、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广大师范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必须全面推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2013年,教师工作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化教师教育信息化

1.加强国际交流,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支持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国内高水平教师教育院校举办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聘请国际专家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出谋划策、指引方向,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2.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为整合资源,发挥相关项目的整体效能,2013年,我司计划将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乐高创新人才计划、中国移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等项目进行整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从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采用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部级培训、整合国际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合作项目、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专项培训。

3.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一是启动教师教育资源技术、课程、质量标准研制工作,调动各地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筛选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共建。二是拟于2012-2015年间通过转型升级、立项建设和遴选准入三种方式,支持建设350门左右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提供优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筹备建设教师教育资源交易的“银联”或“淘宝”,政府制定资源建设标准,资源提供方根据标准建设资源并定价,需求方购买并评价,实现资源优胜劣汰,促进优质资源进行学分互认。

4.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到2014年,建设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切实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基础作用。

5.支持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便捷的今天,以手机为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将带来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我司将继续支持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支持移动学习软件开发,为每位教师提供移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

1.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2013年,在信推办统一规划下,我司将与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设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我司拟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形成国内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掌握国内教师教育发展动态,预测发展趋势;促进教师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培养培训质量;开展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形成政策报告,提供决策参考。

三、进一步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确定,掀起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高潮。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是开展各种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各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建设与应用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协同创新,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信息技术怎样更好地与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全面深度融合,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促进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希望各地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并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思路,探索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交易机制,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软件开发,调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为全面推广总结经验。

(三)抓好落实,确保教师工作信息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刚才我介绍的几项重点工作,我们将从政策、经费和项目方面尽可能争取支持。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希望各地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督导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升1000多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对于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希望各省以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加强建设指导和资金支持。

——对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希望相关省和县(区、市) 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我们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确保试点成效。

第6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 应用培训 策略

湖南省委、省政府2014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应用活动、完成应用任务的综合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策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访谈和实地调研。问卷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数据,第二部分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调查,第三部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个人心理因素,第四部分是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问卷以纸质的形式向湖南A技校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2份,有效问卷137份。调查对象中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45岁之间,学历以本科为主。文中的数据既有来自问卷,又有部分访谈和实地调研信息,既有量化数据,又有质的数据,保证了本次研究的有效性。

二、培训策略分析

教师培训如果要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首先需要有效的培训策略,即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二是需要参训教师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本章基于湖南A技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面对教师培训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引导教师正确的培训方向,增强培训效果。

1.组织分析

(1)教师培训组织形式。教师培训组织形式的需求依次是“面授+远程”的混合培训模式、集中面授、网络远程培训、“远程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方式。教师需求与实际研究相符,面授+远程的混合培训模式与其他培训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在培训班级数量上,倾向于小班教学。近一半教师希望网络培训班级人数在20~50人之间,有38%的教师希望在20人以内,总体来看,教师希望网络班级人数能够控制在50人以内。比较赞同按照不同年龄、等级、能力进行分层培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按照专业进行分班,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

(2)教师培训方式。案例教学、实际操作、实地考察仍然是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教师普遍接受的,其中网络教学、观摩、研习名师实录也逐渐得到教师的接受。总体来看,参训教师还是比较喜欢互动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系统授课、自学都不能得到教师的青睐。

(3)培训师资。无论是培训主讲教师还是辅导教师,教师基本上都希望“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来担任。省市级教学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专家、高校教师的需求相对来说则比较少。另外总体来看,参训教师对于培训教师的要求还是较高的,需要培训部门在进行培训的时候能够遴选培训教师。

(4)考核措施。希望考核的方式依次是等级激励式(发证书)、实效式(依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培训式(过程性评价)、表形式(平时表现,如:论文、电子作品)、传统式(笔试、上机操作)。

(5)培训途径。教师希望进行培训途径的选择依次是远程教育、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任职学校,对于平时进行培训最多的高等师范院校选择排在了后面,说明在高校进修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工学矛盾等问题,选择远程教育的相对较多。

(6)激励措施。希望培训完进行的奖励方式依次是职称晋升、荣誉称号、高级培训、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奖金福利、教学评比得奖、行政职务晋级等。由此可见,教师总体还是希望培训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奖励,特别是职称晋升或一些荣誉上的精神奖励,对于一些自我提升的需求,所占比例较少。

2.任务分析

(1)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需求为“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希望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最突出的培训内容需求是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教学科研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其次是新媒体教学应用、教学媒体开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设备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也占了很大比例,并且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应该多注意实效性。总体来看,培训课程设置的需求是可选择的,培训内容希望是理论实践的结合,关键是能够对实践教学有帮助。

(2)参训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否则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较弱的教师来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特别困难。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摸底调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要提前进行平台的操作练习,这样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硬件环境的建设是开展培训的前提,硬件环境的不足是导致网络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湖南A技校已经在开展培训中加强了硬件投入。

3.人员分析

(1)个体特征方面。在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中,男教师数量多于女教师;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30~45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基本上占到总人数的82%以上,说明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结构不同,对待该培训的态度也不同。

不同教师由于性别、年龄等结构的不同,也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需求不同。通过对人员分析发现,该培训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整体化统一培训,必须要考虑参训教师的个体特征,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另外在访谈中发现,该校领导者们提出教师水平层次不同,希望能分别对待,“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同,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要分别对待”“老师们技术参差不齐”“培训人员的水平差异太大,能力比较低,培训效果不太好”。

(2)存在培训需求过高及需求错位的现象。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过高,都希望通过一次培训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总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需求进行培训。进行教师培训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但需要解决目前最需要、最迫切的教师需求,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另外还存在需求错位现象。例如在对考核措施的需求上,有的教师选择了等级激励式(发证书)进行考核,这与培训的初衷不符,发生了错位现象。在培训时间上的需求,有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哉梗有教师希望在学期中进行,反对占用教师休假时间。这也反映了部分教师学习动机不正确,不能以自己专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

三、小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加强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是中职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湖南A技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调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策略进行了分析,这样能更好地解决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问题,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第7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车车辆;维修

【中图分类号】u269.1;u2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45-01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维修基本上属于一种过去研究,维修时只是孤立地看待维修本身。随着生产设备日趋复杂、科技成分的增长,如今维修已经成为分析和研究维修。为一门涉及断裂力学、故障数学、可靠性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人机工程等多门学问。将维修作为设备一生中的一个环节。早期的故障维修经济性研究时,不只研究维修阶段的费用,而且研究认为设备越陈旧越容易发生故障;第二阶段人们研究设备一生的总费用,即将寿命周期总费用保持在最低,从而产生了以机件磨耗规律为经济的状态。基础的计划预防修的维修思想。第三阶段的研究是对环境影响的考虑,随着近代技术装备复杂性的提高,大多数的故障在研究维修的影响和效益时要分析维修对对环境的影响。维修观念要重视设备设计时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除了通过维修将设备功能持久地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上以外,还要求减少再修时间,这对于如今的高速重载运输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国外机车车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维修管理的必要手段。机车车辆维修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机车车辆管理的必要手段,计算机信息查询和信息输入已经成为维修作业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和环节。

集中管理、分工明确。机车车辆维修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发达国家维修中的一切重大问题由公司总部统一决策,权利高度集中,维修信息系统也不例外。

重视信息处理,分析及决策软件开发。建立机车车辆信息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维修管理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

重视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工作。为了协调工作,避免重复,准确、简炼、规范的文档,各种代码标准化及其他基础工作则显得十分重要。

2 根据德国标准DIN31051,维修保养有如一下几种形式

检测。确定对象是否有规定的特性(非定期检测)或现保持对象规定状态的所有措施;有特性有哪些数值(定期检测)。

检查(目检)。恢复对象规定状态的所有措施。不采用特别辅助方法的非定期检测。在工厂和车间的维修保养使预防性维修系统具检修。有很高的有效值。它们是计划维修的组采用特别辅助方法的非定期检测。

测量及检验。机车车辆走行公里数或按走行时间进行维修作业。定期检测并与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功能试验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定期或不定期对规定的参数进行测试,并与规定的试验标准进行比较。

维修。检查走行装置所有直接用于保持或恢复该检测单元的运行安全;

更换。小检查(特殊情况)更换部件与安装的高质量零件无关,拆卸主要组件、组件或部件。修复重大事故的损坏部件维修,排除故障。某些机车车辆结构类型的维护·按需要进行维修替换。修复小事故的损坏。拆卸低于或超过规定极限值的主要组件、组件或部件。待修机车车辆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不同型号的零件和各种不同技术水平等级的机车车辆。

加工。在实现高质量维修时有专业很广的工艺要求。修理和修复有故障或磨损的零件。机车车辆技术发展的周期越来越短,同样要求迅速到使机车车辆有极高利用率的要求。

3 系统支持的维修

在“整个维修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可以由SAPPM系统中的计算机辅助检测、计划、检查、分析和计算,而且是从计划的全部实施直到结算出来。这不仅包括定期(计划)维修保养措施,而且还包括取决于故障的措施。机车车辆的改造或新造也可得到系统支持。SAPPM系统使维修工作有透明度,不断给所有工作人员提供实时信息。EDV(电子数据处理)辅助维修的最重要前提是要有机车车辆的图象及其结构和长期管理。在系统中各机车车辆作为一个设备来定义和管理。这同样适用于零部件,但这些零部件必须是主要零部件。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必须追求技术和经济目标。

4 维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十余年来我国机车车辆维修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因此应加快维修制度改革进程,大力推行和完善分层次、多样化的维修模式,加快试行及推广轻大修、重大修和重造的维修模式。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各铁路局进行其他维修模式的尝试。对于高速列车的维修,可以考虑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机车车辆维修制度体系。

在修时间太长。目前我国内燃机车大修在厂平均停时为35天左右,而美国为10~11天,印度为18~23天。大修周期虽经延长,但仍有潜力可挖。显然我国机车车辆维修频繁、修时太长,降低了机车车辆利用率,增加了维修费用,加大了建设投资。这就要求要继续研究进一步延长大修周期的措施和考虑变“一厂两架”为“一厂一架”维修周期结构的可能性。

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科研投入过少。铁道部是以运输为主的部门,机车车辆运用、维修是运输主战场,理应加大维修方面的科研投入,可是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机车车辆科研方面的资金绝大多数投入到新造机车和车辆方面,对维修方面的科研重视不够,投入很少,致使与国外差距日趋加大,因此应加强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科研投入。重视维修学科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使我国机车车辆维修体制迈入更高阶段。

维修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致使实践中经常出现基本概念混乱,导致错误维修的现象。因此应重视和加强维修理论的研究,加强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和维修策略的研究,特别是维修经济性方面,有关LCC分析、效能费用权衡分析、维修风险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和设备更新决策分析等。

在采办和设计中缺乏可靠性、维修性工程的应用。国外发达国家在购置机车车辆时,用户要提出可靠性、维修性要求,将指标写入合同中,并在机车车辆交货后进行检验验证。因此,近代制造厂家在设计时,除对机车车辆性能和结构进行设计外,还要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试验等。而我国铁路机车车辆的采办和设计在这方面还没有要求和实施,因而机车车辆可靠性和维修性得不到保证。我国应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机车车辆的采办和设计中引入可靠性、维修性指标,并进行检验验证。

第8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变化,目标

一、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不是换一套教科书和课程内容调整那么简单,它蕴含着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蕴含着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领域里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建设、综合素质的提高,显然,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于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紧密结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新的生机。

二、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

1、教学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必须修满4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显然,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变化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指出获取信息的四个过程分别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及保存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新课改之前则主要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新课改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改后,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所有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认为只有清楚在新课改后发生的一些变化才能真正把握好课程的本质,上好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同程度的阻力。同样,新课改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推行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

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实现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教育理论的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我们的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是一起的,我们要求电子备课室网络必须畅通、保证老师顺畅地上网学习。我们学习特级教师的课例、经验做法等,老师们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两年学校每期都派出教师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参加学习的老师总是满载而归,既收获了教学艺术和智慧,又收获了教育激情。学校及时组织他们进行汇报和上移植课,受训老师对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有了更深的领悟和理解,也起到了一人受培众人受益的效果。现在学校老师绝大部分都啃读了一本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丛书。教师读书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细实恒,确保教学高质量全面落实好教学常规,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每学期期初的工作计划中,学校就把“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全程管理,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实现有效教学”作为工作重点。

3.组织教学常规学习,明确教学常规要求。我校对教学常规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特别不允许放空课的现象,一开学,我对组内的老师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信息技术课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一样对学生来说是培训他们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学常规一定要做到,并做好。

4.加强检查,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察小组,不定期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的结果进行登记,和教师期末考核有直接关联。

四、开展了促进教师行为转化的教学研究,实现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如何落实在行为转化上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让老师们通过磨课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促进老师们“行为转化”。学校还开展了观摩特级教师录像课,集体评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课等活动聚焦课堂,经过暴风雨式的听课、观课、研课、磨课、评课、专题研讨等活动教师们课堂教学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较大提高。

为此,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师的角色要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转变,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否则,再先进的设施也只是一种摆设,一种渲染现代化教学气息的道具。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让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还应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身手,转变学生看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范文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先后设立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民航机务维修科研基地、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民航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研基地、民航信息科研基地、民航机场工程科研基地和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并成立了民航总局、国防科工委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科研经费和在研项目快速增长。仅2004至2006年,学校就承担了部级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9项。三年新增科研经费近亿元,年均增长30%,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单位。2006年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预算金额达5700万元。三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航空科研研究成果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飞机动态流量管理系统”课题,解决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大难题研制成功的塔台、雷达、程序管制训练模拟机等空管设备替代了大量进口设备并已在烟台、天津等地应用.“空域规划与评估系统”优化了空域的使用,已在厦门、新疆、重庆、上海等地应用。

――在机务维修领域。“民用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课题提高了飞行安全。减少了维修成本和备发数量,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及实时监控”课题。对飞机发动机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及诊断,保障飞机飞行安全;“飞机零部件深度维修技术”课题围绕飞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附件维修等方面开展研究;“飞机轮胎分解/装配系统”课题已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长沙等20多个机场推广应用。

――在机场工程及设备领域,“飞机集中除冰系统”课题的完成保障了冰雪天气飞机飞行的安全和正点率,成果已在北京首都机场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地的机场推广应用;“机场跑道摩擦系数测试车”课题的完成实现了该种设备的国产化生产,课题成果已在天津、太原、深圳、海口等多个机场得到应用;道面检测及修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应用于郑州、天津、银川、武汉等地机场。

――在民航信息工程领域,“航班延误预警与波及分析系统”课题主要完成航班运行状态监视和航班延误预警信息的推送服务,目前正在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验证实施,课题成果将减少或及时延误预警信息。大幅提高航空服务质量。其社会效益巨大“基于服务架构的航班信息便捷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将支持多个民航业务系统的航班运行全过程信息整合,具有多种类型的信息方式(Web、短信、WAP、IVR声讯),为旅行者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航班信息状况。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上述典型科研成果聚焦于民用航空的机场、空中管理、机务、民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解决了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抢抓机遇。对滨海新区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确定把发展民用航空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2005年10月,民航总局和天津市共建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座落滨海新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集民航科技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技术服务等。2006年,空客A320飞机总装的重大项目落户天津,这是空客在法国图卢兹和德国汉堡建有两条飞机总装线的基础上,在欧洲之外建立的,也是亚洲第一条空客飞机总装线,这样一个国际巨头厂商落户天津,必将带动大批系统配套厂商来津投资设厂。

而对于我国现在大量引入民用航空技术和民航设备的现状下,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成为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航空强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均有其强大的航空制造业与科技体系做为支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航空技术中心和航空工程中心就是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航空科技产品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航空产业的研发能力,不仅是我国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产业从嵌入式发展到植入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我国航空产业的未来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的科研及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尤其是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技研发。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

党中央、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空客A320落户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等都为中国民航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民航大学通过科技研发更好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提供重要平台,成为滨海新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中国民航大学在自身积极努力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为发展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增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民航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中国民航科技研发的“硅谷”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和空客A320总装项目落户天津,前来考察的国内外航空企业已达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企业30多家。已经注册落户的5家,大型企业的进驻对于强化天津市航空品牌和完善航空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打造集民航科技产品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新区航空产业,无论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以及飞机发动机的组装、制造、维修等,还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等的研发等都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