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交流范文

网络交流精选(九篇)

网络交流

第1篇:网络交流范文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许多优点。

一是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可形成更为直观、高效与丰富多彩的界面,使宣传教育以文字、图表、声像、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逼真、直观、生动,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资料的高利用率,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面窄、教育形式刻板、内容枯燥和表达形式单一等局面。

二是节约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手抄稿件与文件打交道,习惯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你来我往地交流资料,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节奏较慢。而借助网络,由于速度快,能把信息瞬间传递,节约接受教育者的时间,减少用户调阅资料的时间,还可利用工作之余上网游览学习内容,寓教于乐。

三是全方位互动,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信息量。网络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新型窗口,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和言论,直接体现其思想。要有实效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掌握对方真实的思想状况,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了解这些,常采用的手段是“个别谈心”或“问卷调查”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有其弊端,如面对面的个别谈心,有些人不愿或不便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调查难免失真。问卷调查通常采用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设计好的题目,让大家打勾画圈。在信息日益广博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设计不可能涵盖人们所有的思想情况,因此由于设计的局限性常常造成人们对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疏忽,从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网络是现代化的信息渠道,具有个人终端自由的特点,可以进行交互式信息交流,全方位互动,人们便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弥补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视野的局限性。同时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是一座知识的仓库,信息资料收录全面、针对性强、一次到位、文献积累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然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第2篇:网络交流范文

随着疫情的发展,我们接到延期开学的通知,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教育不能停,于是我们开始利用各种平台和教育信息化手段和形式进行网络教研,虽然不能面对面交流,但教研的效率并不低,我们主要围绕如何进行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环境现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教硏,在直播交流会中老师们纷纷献计献策,在特殊时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教硏工作高效完成。

老师们针对即将开始的直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同时也采取一人主备,多人研讨的模式,每位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精心备课,然后在群内进行直播试讲,其他老师在听完课后提出意见和建议,随后主讲教师再次进行修改,在反复修改中追求完美。

在这次的网络授课中,由于音乐课对于小学阶段而言,专业知识不多,主要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对旋律的感知能力为主,我为学生们安排了新学期要学习的部分歌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早的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学习的时候更加轻松,也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适当舒缓情绪起到放松的作用。学校共有六个年级的学生,我为他们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歌曲进行预习。我自己也学习了一点基本的乐理知识,为开学的新课做好准备。

根据我校学生整体素质情况,开学后准备对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进行一定训练,使他们能够在公共场合,人较多的地方也大胆的表达自己。

第3篇:网络交流范文

关键词 人人网;社会网络分析法;统计学方法;可视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35-02

1 人人网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选定初始的三个人人网用户,使用火车头数据采集器采集对应的好友网址,采集结果直接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编写C语言程序在三个起始用户的人人好友中随机抽取12个二级用户,继续采集12个人人用户的好友,最后获取了2059个样本数据。利用createpajek软件将样本数据文件转化为.net的格式,方便后续分析软件的使用。处理结果使每个用户对应不同的编号,并用对应关系表示好友关系的存在。

2 社会网络分析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四项指标对采集的人人网数据进行分析,分别是网络密度、可达性、点度中心度和图的点度中心势指数。将采集数据导入pajek软件中,进行分析。

2.1 网络密度分析

抽象地说,一个图的密度就是对这个图的完备性的一种测度。网络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网络中关系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密度为1,则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所有个体产生关系。

利用pajek软件实现对人人网网络密度的测量,具体的步骤是在PAJEK中选“Info-Network-General”项目。结果显示,在所有2059个样本组成的网络中,该网络的平均网络密度仅为0.03,考虑到可能是图的规模使得结果偏小,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我们采用样本密度估计总体密度的办法,随机抽取3个30人的样本,结果分别为0.08,0.10,0.11,取平均值0.097,有研究指出在实际网络中能够发现的最大密度是0.5,可见人人网的网络密度值偏小。

2.2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考察一个网络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它的意义是:图中所有个体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有限个步骤相互联络在一起。测量可达性的指标是直径(diameter)。直径表示图中任意可连通的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直径短,表示可以通过很少的步骤访问完整个网络/最大关联图。

利用pajek软件实现对采集数据的diameter测量,具体的步骤是“Net—Paths between 2 vertices—Diameter”。软件处理的结果表明,直径为5,根据“六度分隔”理论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表明人人网用户之间的可达性较强。最大关联图规模较强,基本实现了互联。

2.3 点度中心度分析

形象地说,度数就是某个点引出来的线的条数。反映在数据上,某个个体的度数就是邻接阵中这个个体所对应的行的行和或者列的列和(考虑到对称性)。点度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如果一个点与其他许多点直接相连,就说该点具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该点所对应的行动者也是中心人物,拥有最大权力。这里的权力是指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

在进行点度中心度和图的点度中心势指数分析时,根据统计学分析中参数估计的原理,随机抽取样本总体中20个人人用户,并查找他们之间的好友关系。将用户之间的好友关系用一个邻接矩阵的形式表达出来,矩阵中“1”表示好友关系存在,“0”表示不存在。

通过UCINET软件进行点度中心度的测量结果和点度中心势的测量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 点度中心度的测量结果

图2 点度中心势的测量结果

从图1来看,不同的用户表现出不同的中心度,中心度最高的用户,即他的好友数量最多,如20号用户中心度为9,1号和2号用户中心度为8,说明他们在人人网信息传播中拥有较大的权利,他们的消息为更多人所注意。但是其内中心度最大值为9,平均值仅为3.1,可见,是过大的外中心度干扰了中心度的测量,造成了它们“位于网络中心”的表象。

2.4 图的点度中心势指数分析

点度中心势指数(centralization of a graph),指的就是网络中点的集中趋势,不同结构的图中心趋势存在很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网络中“点的点度中心度差异很大”,则该网络的向心趋势就较为明显,反之,则中心势较小。

图2中结果样本的整个网络标准化中心势为4.05%。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趋势(centralization)。抽取的样本中集中化中心势为11.50%,说明有较强集中趋势,但不十分明显。

3 统计学定量交叉分析

在测量点度中心度抽取的20个人人用户中,采集20个用户的最近访客数量、近三个月内的月状态平均更新数量、以及每条状态的平均回复数量。由于人人网的权限设置以及采集的时间等问题,对一些不合格样本进行了剔除。并利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样本的点度中心度和更新频率、点击率、回复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行点度中心势和更新频率、点击率、平均回复数之间的相关性测量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点度中心度和活跃度相关性测量

从图3可以看出,点度中心势和更新频率、点击率、平均回复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25,0.543,0.298,点度中心度和更新频率、点击率、平均回复数之间的显著性P均大于0.01,所以点度中心势和三者之间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不显著。有较高点击率、经常更新状态并且能够得到较高回复数的人人用户不一定位于社交网络人人网群落的中心。

4 可视化实现

利用pajek软件绘制3D化处理的社群图如图4所示。

图4 3D化处理社群图

从图4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抽取的样本中存在很明显的子群分割,人人网的好友关系一般都是真实关系的反应,与此同时我们揣测,作为真实关系的线上反应,人人用户间的网络关系是呈现出一定的自动分割的。

这些结群点称作社团结构,同一个社团结构相互之间有着比较大的相似性,而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有着较少的联系。而这样的社团结构在社交网络中往往是一些有着某种或某几种共同特性的“圈子”,这对于一些商品和信息的推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结论与启示

1)抽取的样本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可以依据样本的特性来推测总体数据,得出目前人人网的网络密度一般,各个人人用户之间的可达性一般,基本实现了互联,但是人人网并不具备较强的集中趋势。

2)人人网在活跃性方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高的活跃性并没有带来网络连接的高紧密度。研究数据显示,人人网网络的连接密度相对与美国比较低,连接强度一般,网络可达性不高,网络整体聚类规模小,目前大多数人使用人人网只是为了和好友保持联系,对于一些话题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未来的社交网络必然是深关系化的发展,必然要从淡出的交流分享衍生为获取专业信息、解决待定问题为主的信息分析、整合。

3)调查显示,目前人人好友的推荐机制主要是共同好友的数量,很多时候,两个人虽然拥有比较多的共同好友,但在现实中彼此并不相识,也不会选择成为对方好友。人人网可以通过对用户主页的文本和行为挖掘,实现超越真实线下关系的推荐,使更多人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增强网络的连接密度。

4)统计学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活跃度高的人人用户不一定位于社交网络人人网群落的中心。点度中心度高的用户往往具有更高的“权力”,而信息及资源的传递往往受“权力”大小的影响,权力大的被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在网络舆情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同一个社团结构的成员对彼此有更高的信任度,所以信息在社团内部的推广性远远高于整个网络,所以利用社团进行信息传播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

参考文献

[1]李林容.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0(5).

[2]汤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评述[J].学术界,2009(3).

[3]SNS新型社交网络的传播解读与思考[J].今传媒(学术版),2009(11).

[4]苏雪皎.SNS社区网络探析——以校内网和同学网为例[J].青年记者,2009(23).

[5]窦炳林,张世永.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计算机学报,2012(4).

[6]曾繁旭,黄广生.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传播与网络,2012(4).

[7]杨媛媛.应用自我中心法分析社会网络[J].实践与经营,2009(9).

[8]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J].情报、信息与共享,2010(6).

[9]徐媛媛,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8(2).

第4篇:网络交流范文

一是创建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搭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科技的平台。采取组织部门制定培养规划,农业部门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及时向中心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科技部门定期向中心户发放农村致富信息,科普部门提供技术宣传资料等办法,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就近向中心户集中,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交流和科技培训活动,把中心户建设成为农民自己的科技中心、培训中心、传播中心和不走样的“支农工作队”。

二是推行“党员科技服务连锁店”,发挥农业科技人员技术辐射作用。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和农业科技“1**”,以此为龙头突出党员主体、科技服务和诚信经营等特点,建立推行党员科技服务连锁制度,对科技服务连锁店所经营的农资实行送货上门,并向所辖区域的农户提供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作物栽培技术帮扶,指导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进行农业科技交流和科技培训,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假农资、缺技术问题,建立起了县级农技服务机构和乡村农技服务机构的中间层,将“点”连成“线”,更好地传播农业新技术。

三是实施“双建双带”工程,利用龙头公司和产业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在全县农村中深入开展以“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创办产业化基地,发展公司制农业。同时,围绕产业化建立蔬菜、板栗、茶叶、山野菜等产业协会,因地制宜调整设置党组织,形成“党组织管协会、协会促产业、产业联农户”的管理模式,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带领的新型农民。

四是健全党员电教网络,充分调动党员学习传播技术积极性。县委组织部通过深入实际调查摸底,专门购买、制作、下载适合农村实际,农民需要的专业技能电教片。并且抢抓农时,迅速下发到基层党组织。乡镇党委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协会为依托,专门围绕优势产业,对技能进行纵深研究探讨,走精深实践之路。各村党支部在收看电教片后,以党小组为单位,要求党员谈心得、说体会、悟经验、传技术、比效果,把学习效果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

第5篇:网络交流范文

一、总体规划与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契机,我国高校必须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充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结合有效的引导,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是以高校为基本主体,他国高校、研究院所、国际组织等通过国际交流所构成的网络传播平台。对于该网络传播平台而言,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同时,整合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使高校新闻与国际交流信息能够快速、全面传播的平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高校开展品牌竞争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构建网络传播平台为高校加快品牌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经。高校能够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所拥有的资源库及开放性等特点,加强高校国际信息交流、、决策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现代化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建设。网络传播平台将高校校园及学科特色与优势,采用网络视觉化形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品牌宣传效果,对于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必须本着“立足高校,服务国际交流”为基本宗旨,逐步形成跨地域、跨文化、重交流与合作的全方位、综合性信息网络传播载体,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逐步扩大高校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如今,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已成为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实现平台,可结合如下规划目标逐一实现。

(一)以高校主流门户网站为主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国际交流信息服务我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其信息展示窗口的作用,及时国际交流信息资讯,同时,设立专门的国际交流频道,使其成为高校宣传与报道的阵地。当前,必须加快整合高校媒体资源,以网站为窗口,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大高校通过网站规划、设计、建设及不断完善,网络传播平台无论在整体视觉风格、布局、内容展示方面,还是页面导航、容量、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此外,还应注重设置友情链接、服务中心、底部信息等内容,在大学生互动方面,设立搜索、会员注册与登录、在线问答、错误提示等内容,以便极大拓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渠道。但多数高校仍未构建起专门面向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传播平台,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具体情况构建网络传播平台,进一步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同重点高校门户网站合作,共建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在门户网站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同其他重点高校、大型媒体、全国性综合门户网站之间的合作,并在一级网站开设大学生国际交流板块,重点门户网站与板块信息,都是构建网络传播平台的关键资源,必须同其展开信息资源、大学生资源、平台构建等全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整合国际资源,构建大学生国际交流综合信息库通过高校门户网站及其他重点高校网站及全国性综合网站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高校国际交流相关信息流,同时,加强相关信息采集、加工与存储,将这些信息全面整合于综合信息库中,并将其加以分类和汇编,与此同时,设立多国语言页面,以便不同国家的大学生能够采用信息,继而扩大高校网络传播平台的国际影响力,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性网络传播平台。

二、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

作为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平台,其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为国外高校学生与教师,他们需要对高校概况、校园文化情况、学术研究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多数会借助于该平台获取有关资讯,在此过程中所开展的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交互界面实现的,为此,必须确保交互界面所覆盖信息的全面性与美观性,通过设计独特的网络视觉品牌文化,在国外高校师生中树立高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大学生国际交流网络传播平台时,必须考虑到网站所面向用户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设计。通常而言,网页设计所涉及的元素有很多,但因该平台所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注意采用英文字体与风格。全英网站同中文网站不同,英文字体在网页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表现力也同汉字网页不同。同时,还必须注重对高校信息识别因素加以传达。

对于交互界面设计中,重点关注面向群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相关信息,由于其认知水平及意图不同,对于通用设计而言必须提供一般客户所需资讯,采用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使各页面内容对应。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学科分类、学术研究情况等内容顺次表现,另一方面,注重页面布局易于阅读、美观实用,考虑用户国家多元化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及信息需求等情况,使用户轻松找到所需阅读内容。此外,注重文字间及段落间间距的一致性。还应设立专业化的国际交流论坛、视频、留学生展示、交流信息等板块,使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讯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时、便捷的特点,打破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地域与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同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信息沟通,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眼界。对于国际交流信息专栏,应对有关信息依据学科、学院展开分类,使国外师生能够依据类别找到所需信息。网站还需要对国际交流视频进行上传,编辑相应的文字,实现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并设置相应的视频交流专区,国外师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可就某些问题向有关人员咨询和留言。高校教务人员或师生看到相关问题,可进行回答,参与互动讨论。在线提问问题及讨论将自动被保存,有助于为其他大学生提供帮助。设置论文展示板块,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共享,定期上传高校学术论文集及师生最新学术论文,及时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便于同海外高校互动讨论学术问题,深化科研合作。设立校园文化专区,使海外师生能够了解高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媒体平台的构建

(一)搭建QQ群网络平台QQ群网络成功打破了地域与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便捷、高效。高校可以在留学生及交换学生之间共建QQ群,借助于QQ群网络实现国际交流。广大学生可借助于QQ网络资源展开交流,营造浓厚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与科研工作,交叉学科学生开展交流,有助于打破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弥补单一学科的割裂性与封闭性,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进展,实现国际交流纵横交错的目的。高校各学院负责人可在网站上对QQ群号进行,以便海外学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交流,提高交流的层次,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

(二)建立国际交流博客群博客集文字、音视频、评论、网站链接等于一体的网络日志,可以加强读者的互动,吸引兴趣及志向相同的网友共建团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自由媒体平台。博客可以记录个人思想,也具有公共性,对所提供内容展开交流,为他人提供帮助,具有资源共享与互动性。海外师生、留学生、交换学生可利用这一平台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获取有益的学术资源与校内咨询信息,也可以提出质疑,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极大地拓展了交往圈,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国际交流圈,实现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三)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微博。微博也是一个给予信息全面共享、迅速获取与高效传播的平台,该平台是建立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及共享的。利用微博文字及最新信息,通常只有140字左右,因而称之为“微博客”。通过微博平台能够及时地最新的高校国际大学生交流信息及动态,大学生还能够相互之间共享该条信息,或对其进行互动评论。较博客而言,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及时、更快捷,也更原创,因而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已经推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信息时代媒体平台中的新宠。正是由于微博所具有的特点,许多高校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但是并未全面面向大学生国际交流有关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微博客,有关导师、教务工作者也可开通自己的微博,同国际高校教师、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共建关系网,以便开展更为深层次的交流。有相当多的留学生及交换生反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有时候发一个邮件咨询会需要较长时间方可得到回复,也有一部分教师、教务工作者表示,对于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疑惑及问题的情况表示很遗憾。如何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更为畅通、便捷,微博就是一个良好的渠道。如今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只要利用手机就可以开展国际交流,利用微博实现互动、沟通,及时消除大学生的问题与疑惑。此外,对于因经费、时间等原因所导致的国际专业性的交流论坛,大学生参与的机率较小,而教师有时也无法参加。借助于微博平台,就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利用通过参加大型国际交流论坛的教师更新自己的微博,将论坛或会议内容及信息实时传递,其他的教师及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浏览、微博分享等方式,获取并传播该信息,使大家能够第一时间就获得所需信息与内容。当前,有关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信息及会议内容,也可借助于微博平台加以共享。

(四)创建国际交流论坛就各大高校而言,必须依据高校国际交流现状,同时,结合高校各学院及学科的发展、学科学术研究进展等情况,创建极具品牌特色的高校国际交流论坛。论坛中应全方位地展现各学院学科特色,同时,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校的学科优势,赋予高校国际交流论坛深厚的学术文化积淀,用以更好地推广和宣传高校。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通过该论坛向他国大学生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引发其共鸣,从而萌生与该校展开交流与合作的期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在国际交流论坛上不断高校各学院最具特色的科研内容与学术进展,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力邀国际名校专家、学者前来开展讲座,并将讲座内容于论坛,大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跟帖,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存在的疑惑、心得体会等,并同其他大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满足广大师生学习需求、并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6篇:网络交流范文

 

当下,台湾的互联网通信新媒体正在取代传统媒体,其传播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日趋广泛和深刻。2014年底, “九合一”选举被视为岛内第一次“由网路主导的选战”,社群网站SocialBakers公布的“六都”选举统计显示:候选人的得票数与脸书(Facebook)统计信息完全吻合。选后岛内还出现一个新词:“婉君”,意指“网军”,象征着网络新媒体在台湾舆情和政治活动上的影响力度。网络新媒体和青年族群,是台湾地区选举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选举中击倒蓝营的重要砝码。

 

表1:台湾地区网民的年龄分布①

 

18岁以下 18~24岁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41~50岁 51~60岁 60岁以上

 

11.6% 20.4% 16.6% 15.0% 13.0% 16.5% 5.3% 1.6%

 

由表1可见,在台湾地区网民年龄构成中,18~35岁的青年人占比最大。另据调查统计,目前台湾网民超过总人口的70%,人均每天使用网络新媒体长达3.5个小时,为亚洲之冠。台湾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接近60%, 93%的用户通过手机连接网络社交站点,日上网时长197分钟,超出全球平均值55分钟,位列第一。脸书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也是台湾地区人气最高的社交媒体,截至2014年,台湾每月脸书活跃用户达1500万,以人口2300万计,渗透率高达65%,居全球第一。每天登陆脸书人数为1100万,最高时有25万人同时上线,使用时长每天超过100分钟,是台湾地区被使用时间最长的社交媒体。而另一个社交媒体Line,在台湾地区用户则高达1700多万。②

 

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台湾年轻人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首要途径,它强大的传播及组织功能,被台湾年轻族群视为主流媒体而广泛使用。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台湾年轻族群正在成为形塑网络新媒体涉大陆舆论的主要力量。因此,互联网时代充分掌握和用好用活新媒体,才能落实中央加强对台湾青年工作的指示,才有可能取得对台传播的创新与突破。

 

一、“你好台湾网”涉台青年交流活动概况

 

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加强情感纽带、促进和平发展、创新台宣模式,2010年至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你好台湾网”在暑期连续举办了五届“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见表2)。活动线上线下结合,众多台湾青年不仅参与其中,而且真正融入了大陆氛围,网络互动深入广泛,新媒体自创佳作频出,受到相关方面好评(见表3)。

 

表2 :2010~2014年“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简况

 

年份 年度主题 内容简介

 

2010年 “你好台湾 相约世博”台湾网友DV大赛 邀请台湾网友以台湾视角记录世博,制作DV等多媒体作品在两岸相关网站发表,参与互动并参加评选。

 

2011年 留住快乐 留住感动——求学两岸网络秀大赛 邀请有两岸求学经历的青年网友(台生在大陆或陆生在台湾),提交参赛作品并在两岸社交网络分享见闻感受。

 

2012年 台生暑期大陆long-stay 邀请台湾青年在大陆多地进行为期12天long-stay,进行网络互动并提交多媒体作品。

 

2013年 高雄青年 映像北京 邀请高雄地区青年为期10天自主深入北京,在网络社交新媒体上展现对北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真实视频记录并互动交流感受。

 

2014年 我们是校友——台湾同源高校学子跨海行 邀请在大陆拥有同源高校的台湾青年,深入探访大陆母校及所在城市约10天,完成网络互动及体悟作品。

 

表3:部分专家对活动、作品的评价

 

姓名 职务 评价内容

 

周志杰 台湾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此一活动深具意义,许多年轻学子的创意、观察与省思,令人动容与激赏。两岸的距离就在贵台的努力下,点点滴滴地拉近了。

 

张冠华 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 从台湾学生提交的成果看效果颇佳,对大陆各地风情、民情大都有较深了解与感悟,对于增进两岸青年交流意义重大。

 

范丽青 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 作品“用心且感受深,与民众互动丰富且和谐”。

 

上述五届活动实践,成功应对新媒体挑战,在探索更多样的传播渠道、更鲜活的传播内容、更贴近的传播互动上,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开拓与创新。

 

二、“新媒体+”创新涉台青年活动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内容呈现渠道的终端种类快速膨胀,从个人电脑、互联网电视机、电子阅读器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终端已经不单是向受众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是能够承载多种功能的在线媒体,它们将所有受众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并让其在任何时间都能保持在线状态,而新媒体信息内容基本都可以在上面灵活多样的呈现。

 

新媒体私人生产的信息传播,已经超越了私人特点,成为公共传播。新媒体提供了社会公众参与内容生产的可能性,Web2.0的交互平台,让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博客、播客、论坛、微博、手机应用软件、网络交互社区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人一键分发、多渠道传送新媒体内容。

 

“新媒体+”时代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的时代,是开放共享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渠道日益完善,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作为青年一代自我表达的主要平台,新媒体如今在台湾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应用,这也为开拓创新对台青年传播工作提供了基础。

 

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传播内容的生产,必须采取多媒体化的展示方式,以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渠道体验的需求。在“你好台湾网”组织的五届涉台青年交流活动中,台湾年轻选手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各种新媒体方式展示自我和作品,再通过各种网络终端放大扩散。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多介质、多向位、多渠道的推送,使参加活动的选手们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活力四射,大大增加了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渠道的本土化策略不仅使传播内容与台湾受众心理更易贴近,还为活动创造了组织及公关的巨大操作空间。五届“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活动在组织、运行环节上,从一开始就创新地利用了新媒体开放共享的渠道优势,比如,使用方便快捷的微信、脸书、推特、台湾批踢踢实业坊(PTT)、Line等网络交互平台,在活动的前、中、后不同阶段,分别就参加活动的选手及其作品进行沟通、指导、把关,在岛内还对活动本身进行大量的网上推广和营销,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效。

 

“创新在新闻业中的定义是:在媒介实践和媒介形态上引入新路径的过程。”③以往对台传播较多重视主流媒体、主要渠道的建设,较少培育、挖掘、激励新媒体传播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时传播渠道比内容更重要。“你好台湾网”涉台青年活动的创新之一,就是借助新媒体的渠道优势,将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激发到最大。

 

三、“新媒体+ ”创新涉台青年活动传播内容

 

新媒体能够突破线性表达的桎梏,采用多维的表达方式,使之具有联想功能,从而更接近人们对知识、思想的表达习惯。新媒体超文本结构采用的是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大大增加了内容的综合性、信息量、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信息的生产主体、生产客体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被赋予了个人自主创造并自发传播信息的能力,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内容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台湾的网络政治传播实践也表明,新媒体用户制造的内容正以一种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扩展性和渗透性,影响并改变着社会关系和社会进程。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新媒体产品制作变得简单,让个人创新力得到最大的释放。历次“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十分重视研究网络传播的游戏规则,利用网络新媒体的自创优势,充分发挥台湾选手的内容生产力,创新传播内容。

 

新媒体的开放性更适合台湾年轻人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制作内容上就是个性、草根、分享和娱乐。而这种本土化内容的自主制作、自觉表达,能产生一种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基础的信任,排异性低,利于跨区域目标性传播。它能够克服两岸差异,找到共同情感诉求,找到台湾人理解大陆的切入点和方向。新媒体时代,内容仍然占主导地位,只有内容符合台湾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才真正具备入岛落地、有效传播的资格。

 

比照外宣,对台传播也强调要讲好故事。但是一样的故事,大陆人讲还是台湾人自己讲,差异明显,传播效果也完全不一样。传播学讲究“看到=相信”(Seeing=Believing),传播内容由自己认同的人给予,受众才有可能相信,才会有兴趣,才易于激发受众参与内容信息的分发和分享,形成网络受众的场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影响力。

 

“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以平等、尊重、互信为前提,与台湾青年选手展开深度合作,实施台湾青年生产内容的策略,精心策划组织台湾青年选手创作新媒体产品。

 

青年选手入围的唯一标准是提交优秀的拍摄脚本或参与计划书。五届活动均先期介入,对台湾青年选手的参与方式、作品内容进行提前引导。通过新媒体交互平台,双方共同讨论、修改完善。这样有组织性的主动干预、指导,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产出,在保证选手独立创作的前提下,既可以渗透我传播意图,又能够帮助和促进选手进一步优化其新媒体作品生产计划,为创作精品打下重要基础。

 

新媒体内容常常是原创的,这也是五届活动内容创新和确保品质的指导原则。独一无二的创意加上原生态、接地气的作品,促使了参与活动的台湾选手提交的新媒体作品最终呈现出角度新颖、见解独到、适配性高、感染力强的特色。五届活动中上百位选手创作的让台湾受众热衷分享的海量图片、微视频、flash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体现。台湾选手的新媒体作品制作、叙事手法多样,个性鲜明、不加粉饰、真性情流露、可信任度高,常能触动台湾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台湾受众愿意看、看得进、看得懂,从而大大消解了过往对大陆传统宣传内容的抵触心理和对抗式解读。

 

新媒体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用户生成内容。利用新媒体激发网民的力量,组织、传播具有影响力的台湾青年自创内容,是不带政治味的软传播和巧传播,是让台湾人做台湾人的工作,是对台政治传播模式的有益尝试和创新。

 

四、“新媒体+”创新涉台青年活动传播互动

 

新媒体是一种简称,准确的诠释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数字化,传播上具有高度的互动性。网络互动以数字媒体系统的交互性为基础,“通过电脑进行远距交流、收发数字编码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这种现象已成为最流行的利用因特网的方式。”④网络互动是当下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数字化生活方式,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社交、认知和政治需求。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自主、开放、平等、交互。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突出特点,也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传统媒体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而网络传播是交互式传播。传播学理论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网络社交平台,其特点是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和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正是看中了新媒体互动的上述特性和优势,“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在征集台湾选手时,开宗明义地强调台湾选手必须全程在两岸重要的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网民互动交流自己参与活动的历程及感受。在历次活动中,网络互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环节,创新了新媒体形式下涉台传播的互动模式。

 

网络活动的核心是人,了解台湾青年的交流习惯、关注热点及社群文化,方能提高传播对象的参与度和传播内容的到达率,有时甚至也决定着活动议题设置和活动互动的成败。从认知心理角度上说,互动话语系统的认同,会让传播内容易于引起关注并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提升传播效果。传播学的交流模式明确指出,人们在彼此的交流与互动中建立共享的意义,特别是通过“共享的经验场”促使彼此在文化、经验、认知等方面实现对接。让台湾网民在脸书等岛内网民活跃的新媒体交流平台上分享参与活动的经历、作品,有助于本土化传播,有助于扩大、延伸活动在台湾的影响范围和深度。摆脱了单方面“宣导”的模式,融入更多受众互动元素,也使对台网络传播更具针对性、贴近性。

 

在“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中,常选择使用脸书进行互动,这是因为脸书在台湾用户规模大,有潜在的、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扩散条件。除了内容信息,脸书还允许转发回复、互动评论,有助于向线下活动的延伸,适合将话题引向深入,并获得更多受众的反馈。而利用西方主流社交媒体,也是我对台传播机构接触台湾受众、提高岛内影响力最便捷、灵活的方式。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一种关于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媒体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广泛用于新媒体研究。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⑤

 

在网络互动已经成为人们最亲密最普遍行为的今天,对台传播应更加注重网络人际传播在交流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展开互动,既是加强网络对台传播的需要,也是对台新媒体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新媒体为活动组织者提供了从受众思维到用户思维转化的可能,也为五届“你好台湾·青春Online行两岸”主题活动创新提供了平台。经过“新媒体+”再造的活动传播渠道,受众有了更多的信息接触、获取方式,因此创新节点大大增加。“新媒体+”满足了受众自主创作的诉求、评论表达的诉求、互动对话的诉求,形成了多点位、全流程的创新空间。

 

提高新媒体在两岸传播交流中所占比例,借其开放共享和聚合放大效应,有助于跳脱旧有交流活动模式,有利于解决对台传播的到达局限、对象局限和接受局限,能够切实提升涉台青年活动的创新力。传播创新永无止境,网络新媒体在促进两岸民众大交流、大融合上大有可为。

第7篇:网络交流范文

[关键词]交往行动理论 生活世界网络交流

一 社会交往与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哈贝马斯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西方哲学家,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继承了由霍克海默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一集当代西方各派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反理性传统的多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迥然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坚持一种批判的现代主义立场,在交往理性的基点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这与其说是他思想发展轨迹上的“语言学转向”,不如说是重申现代性的一种努力。本文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实质及其对信息时代网络交流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何谓交往行动?交往行动,即交往行为,就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工具行为”相对的一种现代人的行为。它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二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行为;三是必须以社会规范来作为自己准则的行为;四是通过交流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行为。简言之,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行动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目标。

二 生活世界与主体的道德认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分为两部分,即行动理论与社会理论。而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与“交往行动”相关联,是指建立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的环境。在交往行动中,主体同时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并相应地服从真理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三种特质。不过,这种交往行动不是抽象进行的,而是一个与语言、文化的符号世界互动的过程。因此,语言和文化是构成生活世界的基本因素。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的结构和语言世界的结构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交往行动的参与者总是在生活世界的界域内行动,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他指出:“交往行动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述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社会主客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这就是说,行为参与者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做出他们对行为环境的阐释并达成共识的。

三 交往行动理论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网络交流行动乃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最具时尚性和特色的人类交往行为。从网络社会角度看,网络交流或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行动的特点是不同的。因特网及其相应的网络趋势的出现和扩展,使得人类交往出现了虚拟性、多元性等特质。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交往模式的兴起,也对以迪尔凯姆、韦伯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享有当代最优秀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美誉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无疑对信息时代的网络交流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认识由因特网而导致的人类交往革命。很显然,网络技术已具备了人类传统交往方式无法比拟的全新特征,突破时间、空间和语言的控制,实现社会交往史的伟大变革已不是一句空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并不像马尔库塞那样偏激,而是持一种适当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变革是起积极作用的,离开了媒介工具的创新来理解交往理性,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诸如电子邮件、网络讨论组、远程登录等网络行动方式,无疑构成了网络化生活的内容。集中反映了网络社会本质的网络行动,可以说蕴涵了网络社会交往生活中最复杂、最深刻的关系与结构。一方面,网络行动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形成一定的网际关系;另一方面,网络行动使人们之间符号交流赋予了相应的目的性或合理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十分重视在不同境遇下的实践理性问题。网络交流这种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交谈伦理问题,更须得到他的理论印证。

第三,交往行动理论有利于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我们知道,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除了建立在现代性的普遍主义立场上之外,还是以“规范语用学”为基础的。反之,他在语用学研究上的重大转向,是与阐述人类交往的规范相关联的。因为从本质上说,任何理论的交流行为总是嵌于生活形式之中的。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和将言说的语用交流与超语境的原则统一起来的思想,对网络交流的话语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第四,交往行动理论还有利于强化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所倡导的包含着交谈伦理的交往理性,无疑可以增强网络交流中人们之间的道德认同感,并且可以尽量避免在匿名情境下的失范往。换句话说,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运用,将有助于使网络行为从无序到有序,从而形成自由的网络交流模式和有“德性”的网络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第8篇:网络交流范文

本文借助拉斯韦尔研究模式,以Facebook(“脸书”)和人人网为例,重点比较两者的所有者、传播媒介和策略、传播内容、受众及影响力等方面,探求中外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期剖析社交网络的发展脉络,为国内社交网络的发展提供借鉴。

所有者比较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2012年5月18日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其股权分布数据显示:Facebook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Mark Zuckerberg持有28.2%的股份,而公司的第二大股东Accel和Accel Partner Jim Breyer占11.4%的股份。此外,联合创始人之一Dustin Moskovitz和数字天空集团(DST)分别持有7.6%和5.4%的股份。Facebook的其他主要投资人还包括微软、Reid Hoffman、高盛等,但所有这些投资人所拥有的股份都不到5%。

人人网前身为校内网,成立于2005年并于2006年被千橡集团收购。2011年5月4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次公开募股完成后,其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人人网首席执行官陈一舟持股3.702亿股,持股比例为22.8%,拥有55.9%的投票权,软银集团旗下子公司SB Pan Pacific Corporation持有4.05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为34.2%,拥有投票权33.5%,除此之外另一主要风投DCM在发行后持股为7.5%。

传播媒介和传播策略比较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成为人人网和Facebook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有效凭借。

Facebook借由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主要通过不断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吸引新老用户,让信息基于人际关系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丰富了互动形式,使网站的活跃度不断攀升。

人人网作为Facebook的“中国克隆版”,是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同样借助新型网络传播模式,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于一身,主要通过人际口碑传播、广告推广和名人效应等策略进行推广,采取“熟人找熟人,找熟人的熟人”的方式扩大其网络覆盖范围。

传播内容比较

对于Facebook用户来说,个人主页即信息传播的有效平台,用户可通过发表日志、上传照片或借助留言板实现交流沟通。同时,用户通过“墙”(The Wall)、“捅”(Poke)、“状态”(Status)、虚拟“礼物”(Gift)等功能,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层面上的即时沟通。类似地,人人网推出了状态、日志,@好友,共享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多媒体资源的一系列功能,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了网络交互平台的开放性、即时性优势。

总之,两者均提供了分享信息、表达个人感受的互动平台,传播内容丰富多元,包括日常见闻、轶闻趣事、新闻消息和广告宣传等。但部分功能限制了传播内容和信息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度内容的传播。

受众比较

Facebook主要针对校园市场,严格捍卫“实名制”,控制注册用户的扩张速度。通过“去中心化”的封闭式设计,Facebook将不同身份维度的用户分组隔离,并逐步开放了交友平台。Facebook受众人口统计学数据显示,Facebook正在向一个联系成年人用户的行销频道方向转变。

人人网一直以来鼓励用户以真实姓名和身份注册入网,成立初期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受众,随后受众群体扩大到初高中生和从高校毕业不久的公司白领。但目前来看,“实名制”门槛的降低难改其高校网络社区的角色定位。

影响力比较

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对网络和现实世界都产生了全球性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了8亿人,用户范围遍布全球,它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社交网站,更在全球网络传播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人人网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2013年人人网的用户数据显示,其注册用户为2.8亿,月活跃用户人数为1.1亿,其中“90后”用户占15%。人人网为国内受众,尤其是广大年轻群体提供了舆论交流平台,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空隙。

结 语

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世界相继走红之后,社交网站也掀起了一股热潮。虽然发展历程不长,但社交网站创造了开放的平台,缩短了用户距离,提供了大量个性化信息,使互联网呈现出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中外主流社交网络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国内社交网站仍存在许多问题:社交网络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多数社交网站内容和用户定位趋同,缺少特色服务;很多国内社交网站缺乏清晰准确的定位,在运营方面存在资金缺乏、技术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大多数社交网站将竞争重点聚焦于第三方开放平台,忽视了“社交”本质功能的研发,直接导致了竞争力的流失。尽管目前中国社交网络市场“群雄并起”,但出自同样的外国模式,各大社交网站提供的电子服务相对趋同,彼此很难决高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却又混乱无序、缺乏新意的市场。

总之,社交网络“西方模式”下的“中国故事”并不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中国社交网络在用户数量、网站盈利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一支强劲的发展力量,我国社交网站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而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才能将我国的社交网站推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使其在互联网日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①谢文:《为什么中国没出Facebook》,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Kirkpatrick David, The Facebook effect,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④Matthew A.Russell, Mining the Social Web, O'Reilly Media, 2011

⑤任卓:《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薛梅 胡志娟:《人人网运营模式探析及启示》,《经济论坛》,2010年第9期

⑦陈德鑫:《中国SNS的经营现状及前景展望》,《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16期

第9篇:网络交流范文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对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来说,提高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着眼全局、把握大势,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今时代,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外环境,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形成机制。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

适应网络发展新趋势,在加强服务中立主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特征愈益显著。而汹涌澎湃的网络大潮更是推波助澜,不断增强这一趋势。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各种思想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网上争夺与反争夺、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推进了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导致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真伪难辨、良莠不齐,信息便利与信息陷阱、积极思想与消极言论、正确观点与错误倾向并存,构成了特殊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适应网络发展新趋势,在加强服务中立主导,把树立科学思想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问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广泛开展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适应网络传播新特点,在平等互动中显效应

和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是一个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人们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信息。网络表达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使人们可以在交互式讨论和多对多传播中实现平等交流。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和网络生存的多样性,使人们行为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网上和网下的互动日趋频繁,对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形成挑战。

众多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使公众获得了充分了解情况、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必要条件,而且提升了公众的公共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育成熟。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勇于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机械灌输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实施有效引导。应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新渠道,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运用网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善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收集舆情、集中民意、引导舆论,推动网上民生问题的网下解决,在与网民沟通交流中构建党委、政府与网民的“连心桥”。

适应网络普及新要求,在融入渗透中下功夫

通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走向社会大众,进入寻常百姓家。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极为便捷地在世界范围传递信息。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以及超文本链接,使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迅速扩散性,并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网络上的电子公告版、新闻组、论坛、博客以及通过网络发送的手机信息等,都成为这种连锁传递的工具,其传递速度、规模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越了一般大众传媒。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加大了信息管理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姿多彩。网络的自由下载和上传功能,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拓展了受众的信息能力,改变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

网络的组织动员功能,对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时效性、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切实掌握科学方法,更加注重宣传效果,善于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信息传输的覆盖面。应充分发挥高科技集成优势,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和精神文化产品中,渗透进人们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适应网络媒体新环境,在整合协调中促提高

网络技术推动着传统媒体的整合与创新,对整个世界的传播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各类文化业态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新型文化业态的生成不仅是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而且提供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我们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文化制高点,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紧跟信息时代文化业态发展潮流,着力推进我国文化业态创新。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既凸显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业态提供了契机。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协调各方、整合资源,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新型文化业态的迅猛发展,为实施文化产业重组和整合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提高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政策扶持,高起点、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业态创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现代传媒,实现优势互补,在强化资源整合中出生产力、出效益;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重组和融合;增强新型文化业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原创文化产品,占领网络文化市场。

适应网络宣传新格局,在学习提高中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