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第1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87―01

今天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才华、艺术和修养展示,而生本教育行为的本质正是推进、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本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而前置性作业无疑能更好地促进生本教育。本文将着重谈谈前置性作业在生本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一、在前置性作业引领下,学生渐掌课堂主动权

前置性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提前进入预习预学阶段,为后面的学习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在设计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时,注重了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规划。经过三次课堂实践的不断探索,反复修改,在前置性作业的引领下,课堂的主动权正慢慢由学生掌握。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第一次设计的前置性作业中,笔者首先设计了熟悉生字、理解个别词语意思的板块;为了更好地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笔者还设计了查找海鸥资料这一学习活动,为学生深入感悟老人爱海鸥做了铺垫。但课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首先,笔者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使得在理解课文重点句段时,忍不住又回归到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中,让课堂中少了一丝生气。其次,在这份前置性作业中,生字词学习占的比重略多,其实高年龄段学生对生字词完全可以自学,而且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也有了把握。

于是,笔者马上做了相应的改动,在前置性作业中,将生字聚焦为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字,删去了原有的“词语理解”这一板块,将重点放在初读感知上,预习时厘清课文围绕主题写了哪几件事,并关注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进行初步体会。

第二次试教后,笔者和其他听课教师及时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对六年级的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在前置性作业中可不涉及,做到学生会的教师不教,于是果断删减了这一个板块。在第三次教学实践中,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明确了:阅读、思考、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样课堂学习才能更高效。

二、三次教学实践改革,课堂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三次前置性作业布置并结合课堂教学后,笔者得出了结论:学生要有更高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行。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品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怎样的海鸥?”通过此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与文中人物对话。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后梳理出:课文围绕“老人与海鸥”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并不统一,但有了第二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对于课文结构的划分水到渠成。由于从三年级起开始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所以对高年级学生应提更高的要求,笔者设计了“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学习任务,还要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这既通过初读感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在第三次教学实践的课堂中,学生抓住老人外貌描写中的三个“褪色”,结合课外海鸥、老人的了解,体会到这位简朴至极的老人对海鸥无私的付出。最后,学生说出了本节课的收获,他们或为老人的无私付出而感动,或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课文,或学会了结合题目思考文章主要内容。

第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7-01

一、情境创设,激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不舍”情感,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海鸥围着老人相片上下翻飞的图像,伴着伤感的音乐,辅以略带悲伤的激情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之情中。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的那种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领悟了文章“情以物迁”的特色。

二、情之以“动”,情感交融

人们常说“以情激情”、“以情动情”的“让情感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情感的渲染性,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情感交融。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就曾出现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对白,大家说着说着,竟动情地哭了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海鸥,老师就是老人,人鸟相依,似父子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随文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

四、角色演绎,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课文,角色互换,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创设语言,从而锻炼语言能力。对童话类、记人类、叙事类的文本的教学,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角色的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表演,细心品读课文内容,情感就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一语言,一表情”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情感评议,抒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读得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以入境,披文以入情,明白怎么读好,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以及情感的抒发。

朗读《唯一的听众》时,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读得很快,总是领悟不到老人的情感。这时,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表情,读得有声有色。“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所听所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老人微笑着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作者;有的说仿佛看到老人正微笑着鼓励作者呢;有的说我听出来了,这话里边有老人的关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老人赞许的微笑,听到肯定的话语……这些评议清新活泼,让学生置身于听琴的情境之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这次可就就绘声绘色了。这样,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大胆启发想象,角色精妙演绎,认真组织评议,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情感体验,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教学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第3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实录】

【导入】我和这本书的缘分

我在大学一年级时的“语文教学法”课上,聆听了恩师讲述的海鸥乔纳森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我很羡慕乔纳森“飞得像思想一样快”的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乔纳森不断给我更为丰富的启示。教书以来,每送走一届毕业生,“海鸥乔纳森”的故事都是我给他们的分别寄语。毕业后的第12年,恩师大病初愈,他在一个春日里将这本书送给我,老师说:“好好读,和你的学生一起读。”因此,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今天,我以阅读陪伴者的身份与大家交流我们精读后的体验。

【回顾文本】交流彩绘人物图谱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工作纸,让我们共同聚焦手中的彩绘人物图谱,回顾书中不同海鸥的形象特点。我们分享一下几位同学的创意。

认真研读“罗盘式”人物谱系图,请你选择最少三种颜色,让这些海鸥变得多彩,并简要阐述选择颜色和分类的理由。

我把 涂上了 颜色,因为 。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生1:第一种:深蓝色,乔爸乔妈、吉昂长老,他们有对蓝天的渴望,但思想被束缚,无法冲破只认吃喝的局限,应加些黑色。蓝加黑,就是深蓝。第二种:红色:沙利文和吉昂,他们对蓝天充满渴望,热心帮助乔纳森和其他海鸥,被海鸥铭记终身。第三种:蓝色,乔纳森是故事主角,他不畏艰辛,不畏家人和部落的冷漠无情,充满对梦想的渴望,追逐自由。他是蓝色的,代表希望。剩下的那些人,天天去海边抢食,像木头一样,没有生活目标,是棕黄色的。

师:我以为最有创意的是由黑色和浅蓝混合而成的深蓝色,飞翔的渴望与阻滞因素同在。我想,“文学就是人学”,刘再复先生的《性格组合论》中说到,人的性格丰富、复杂、具有两极性,互相矛盾的二重结构是人性格的普遍结构,这个说法可以有力支持我们同学的观点。这位同学认为其余的形象都没有生活目标,这一点可以再考虑。

生2:我把海鸥分成四种颜色,或许透明算不上一种颜色。首先,乔爸、乔妈、海鸥长老驱逐乔纳森,它们是“红色”,红色代表一丝嫉妒和愤怒,他们对于乔纳森是不理解的,持有否定态度。沙利文和吉昂,一个是帮助乔纳森的老师,一个是德高望重的长老,我给他们涂上了蓝色,他们在乔纳森被放逐时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信念,为他最后当上导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把福来奇一等的学生涂上深蓝色,代表深沉的希望,寄托了乔纳森对生命的理解和参悟。他们是乔纳森无畏精神的传承者。乔纳森,很复杂,不是一种颜色就可以概括得了,我涂上了透明。在他的生命中,有过一丝不甘,有过与自己思想的斗争,包括他几度想要放弃飞翔的梦想,与其他海鸥一样到海边去抢食,但是他最后心里面也是觉得不甘堕落,要追求实质性的东西,所以他最后又奋起,带自己步入天堂,得到沙利文和吉昂的教导。我觉得他的信念透明而真实。

师:很好,最有创意处是“透明”,这种透明让我感受到单纯背后的复杂,她提出乔纳森在寻找“实质性的东西”。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这两份图谱有一个共同点,沙利文和吉昂颜色一致,乔爸、乔妈、海鸥长老颜色一致,有同学把这几者做了不同的界分吗?

生3:我觉得海鸥长老纯粹为了食物,完全体会不到飞翔的乐趣,他把乔纳森那些体会到飞翔乐趣的海鸥驱逐出鸥群,我把他涂成了黑色。乔爸乔妈虽然对乔纳森的做法有一些反感,有点不赞同,但是也没有像海鸥长老那样愤怒,他们颜色浅一点。但是他们也是为了争夺食物而飞翔,所以我把他们涂成灰色。

师:鸥群长老捍卫所谓的族规,对待乔纳森一向残忍。虽然父母认识有局限,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希望乔纳森能够合群,不要瘦得皮包骨,毕竟,骨肉情深。沙利文和吉昂两者涂色时,孰轻孰重?

生3:沙利文轻,吉昂重。

生4:我觉得吉昂真正学会了如何去爱,沙利文却没有。乔纳森要返回鸥群时,沙利文极力阻止,他对原来的族群很愤怒,不想去爱他们。我把吉昂涂成橙红色,温暖明快,象征力量。沙利文是浅橙色,他也是乔纳森的良师益友。

师小结:沙利文没有原谅那些憎恨过自己的人。在这个境界上,沙利文和吉昂确有差距,但他们都是乔纳森的“引导者”。无论是“阻碍者”“引导者”还是“传承者”,他们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助力与阻力形成合力,机遇与挑战皆为契机,这一切都是乔纳森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读文本】找依据辨析译文

《海鸥乔纳森》问世的几十年中,有多个中文译本,我仔细比对了两个版本后,发现多处翻译上的差异。我选取第二章26段、29段、54段的几处译文,请各小组合作辨析,它们都是吉昂对乔纳森说的话。这两种译法哪个更好,简述理由。若都不合意,你也可以试着给出你认为更好的译文。

(一)Heaven is being perfect.

1.天堂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海南出版公司 2009年版)

2.天堂就是尽善尽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年版)

【生发言要点摘录】

首先,第二种译法“ being”没有翻译出“保持、维持的状态”。其次,第二章第28段,“完美是无止境的”,既然完美无止境,就不可能尽善尽美。原文说“being”,应该是不断追求的意思。所以,选第一个。

师:这些依据很有说服力。其实,成语本义也可以成为我们辨析译文高下的路径。“尽善尽美”的“尽”,是“极、到达极点”的意思,所谓“尽善尽美”就是已经到达了最佳状态,与原句意思有距离。“being”、 “完美是无止境的”,这些依据告诉我们:天堂,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是我们追求尽善尽美境界的过程。也许,我们未必能达到最终的完美,为完美的目标而全力以赴,过程本身已经就是完美的状态了。我想,这也是文中所说的“天堂”。

(二)It’s kind of fun.

1.那是一种乐趣。 (海南出版公司)

2.这是开个玩笑。 (外研社)

生1:我同意第一种译法“那是一种乐趣。”前面讲到天堂的海鸥都在追求完美的飞行技巧,飞行是他们的最爱,也是他们的乐趣,所以,我觉得这种译法比较贴切。如果这地方用“玩笑”不太正式,他们对待完美的飞翔技巧,很是崇敬。

师: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合?

生2:比较正式。

师:这是一个郑重的、正式的场合。在这样的场合里吉昂做了什么?

生3:“话音刚落,吉昂便消失不见。倏然出现在五十英尺外的水边。一切都发生在瞬间。然后,在千分之一秒内,他又与乔纳森并肩而立。”

师:吉昂为什么这么做?

生4:因为他想向乔纳森演示一种追求完美的过程。

师:这是一种郑重的示范,对吗?她认为在这种场合用“玩笑”不大庄重。好像还有同学坚持“玩笑”这种译法,说来听听。

生5:我同意第二种译法。我觉得对什么事情都保有玩笑的态度未尝不是一种豁达、积极,“玩笑”博人一笑,如过眼云烟,洒脱,不必在乎,我觉得乔纳森到达一种境界之后,他可能已经超脱了,他已经对什么都已经是淡淡的了,所以我觉得玩笑就玩笑吧,过去就过去了,如此而已。

师:你很洒脱。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两种都不够完美。“乐趣”通俗化了一些,毕竟在这之中有深切的感受、极度的快乐,似乎“乐趣”不足以抵达这种快乐。“玩笑”略显轻佻,可能像咱们说的“玩儿”也许更好。我们看到,吉昂在乔纳森已经达到相当高层次时,给他展示了另一种极限,他在启示、激发乔纳森。这个境界是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之间,这种瞬移对吉昂来说轻而易举,像玩儿一般轻松、投入。这让我想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玩儿,有时很郑重。我们可以继续探索最佳译文。

(三)Keep working on love.

1.继续努力,学会去爱。(海南出版公司)

2.要继续在爱上面下功夫。(外研社)

生1:我同意第一种译法“继续努力,学会去爱”。结尾处,他回到了对他持有鄙视态度的人群中间,他回去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去飞翔,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他学会用自己心里的爱教会别人如何去飞翔,如何去体会快乐。

生2:我比较喜欢第二种。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一种本领,它不需学习就会拥有,你只要继续努力,钻研、深入。

师:两组有了争论。我们来把两句话各浓缩为三个字,应该是什么?

生3:“继续学”和“继续爱”。

师:哪一句是对之前有爱的肯定?

生4:第二种。

师:第一种“继续去学”,以前有没有爱说得不确定。我们讨论的焦点就定格在“他以前是否有爱”。请回归文本寻找依据。

生5:第二章第17段,“只想让大家分享我所发现的一切,把大家都能达到的新境界展现出来”。在他刚刚有新突破时,希望把突破展示给大家,这是无私奉献之爱。66段,写“他唯一感到悲哀的不是孤独,而是其他海鸥不愿相信即将展现在眼前的飞翔远景,他们拒绝睁开双眼去看。”他对鸥群不愿接受新的境界感到惋惜,希望鸥群能同他们一样飞向更高的境界。

师:请大家关注他说的一个关键词―― “分享”。自己刚有提升,就想把这个技能分享给鸥群,即使他们去找食物,飞得快一点也未尝不可啊!第66段中,“他唯一感到悲哀的不是孤独,而是其他海鸥不愿相信即将展现在眼前的飞翔远景,他们拒绝睁开双眼去看。”“拒绝”为什么让他寒心?这些海鸥可以有美好前景,但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抵死苦守心灵的大门,永远停留在了自己的局限里。“分享而不得”的痛苦,恰恰是爱的体现。第二种译法似乎更妥――“继续在爱上面下功夫”。我想补充:“分享”是爱,对自我潜能的开掘和提升同样是爱。“一个人真正爱自己,会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真正意义上的爱别人,是让别人拥有更美好的生命样态。”

【读出自己】

师:乔纳森这个典型形象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它也曾经是许多人生活片段的缩影。请你以“看到这个场景,我感受到――”为话题,谈谈你生命历程中与乔纳森贴合的那些瞬间。现在就让我们呼唤出心中的乔纳森吧!

生1:乔纳森每天练习飞翔,在被逐出鸥群的时候也没有放弃飞翔,最终成功。那年我钢琴考级,老师选的曲子我都不喜欢。老师说我喜欢的曲子有点儿难,不让我选,我偷偷苦练,最终弹下来了,考级顺利通过。

师:她像乔纳森一样“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内心的力量。

生2:我热爱篮球,但身高有限,比较矮,有时会遭到同学的“鄙视”,别人不愿跟我玩。但是,我积极训练,让技术提升。就像乔纳森,他的翅膀不像老鹰那样有力,但他通过坚持训练,使自己飞翔的技艺有很大的提升。我也尝过这样的滋味。我相信“篮球并非巨人主宰”。

生3:“那天清晨没有任何伤亡,海鸥乔纳森是幸运的,多少次危险尝试,多少次幸免于难,像是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撞向前方的阻拦,即使失败了,也让你有所收获。”记得那次参加比赛,我就是那样拼命地跑,虽然没有跑进前几名,努力了,尝试了,我开心。

师:乔纳森寻找飞翔技巧的过程中,遭遇无数次失败,最后取得成功。“鸟儿在试飞的过程中,抖落的每一粒羽毛都是金色的。”勇敢一点,即使做不到,也该去尝试。

生4:看到吉昂长老与乔纳森的场景,我想起我也遇到过像吉昂一样的好老师――翟老师。也许她不是最有学问,也许她教给我的知识不是最多,但她却带给我最多感动。她像母亲,在我最不好过的日子里,牵起我的手,抱住了我,在我最难过的日子里用爱亲吻了我!(哽咽)在我心里她最棒,她教会我如何去爱别人。每次想起老师,我都会感受到我被爱包围着,我都会落泪。能得到这样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是人生之幸。

师:翟老师是她“生命中的贵人”,给她帮助,让她施爱予人。生命的长河中,我们也要珍惜爱、传递爱。

生5:我对第二章深有感触,海鸥乔纳森出生在平凡的鸥群中,他深刻体会到一代代海鸥平庸生活、碌碌无为,他不由心生疑问: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吃吗?每只海鸥生来就有自己注定的命运,不过,命运似乎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渴望变得更好。他失败过,小小地成功过,一种微妙的精神支持着他不断地探索世界,当他探索到生命最高层次的时候,回过头来,只是慈悲的念头。这种心情不是自爱,而是爱他。他深刻体会到普通海鸥忙于争食的困苦,因为,他从那里来,所以他才决定返回鸥群去引导那些海鸥。也就是说,看似平凡的海鸥本身具备用思维飞行的能力,只是他们从未觉悟,潜能未被激发。他只是千千万万只海鸥中的觉悟者,他与所有的海鸥一体,与万物一体,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觉悟,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关于第三句的翻译,我觉得两种都可以。第一句是“向爱靠近”,第二句是“在爱上下功夫”,两者境界不同。众生平等,海鸥乔纳森看到这种愚痴的碌碌无为才会大发慈悲去引导他们――“我一定要去救他们,我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如果这个爱掺杂一点自私的话,海鸥乔纳森都不会这么做。他会说:我已经到天堂了,我管你们干什么啊?我已经很好了,我已经解脱了。我想引用一句佛学的话:永远没有自己,生生世世在慈悲取舍中服务。能做到没有自己,永远欢天喜地地为众生,就是大菩萨了。

师(小结):谢谢你的精彩分享,我想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悲悯”、“忘我”都是最可宝贵的心灵养分。这本书跨越的文化领域极多,很多理念佛教中有,比如“慈悲”“轮回”;很多理念跟基督教密切相关,比如“乔纳森”名字的来源。美国大片中常有英雄落难,成功之后拯救原来群族的故事,似乎有乔纳森的影子。这本书同心理学、教育学也有很多关联。希望你能将这本书越读越厚,让乔纳森与生活故事、文化思考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一本好书是值得人一生阅读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它也有不同的感悟。

(PPT投影)

一颗心若有了自由,就会有更大的力量让心中的爱化为行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张晓红 (25岁)

真正的梦想,是与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卓越的追求。

语文教师 刘晓舟 (32岁)

我相信凭着思想飞翔和迎风展翅的飞翔一样真实。

著名作家 赵万里先生 (50岁)

Share(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林跃老师 (60岁,与乔纳森相伴40年)

“人是需要导师的,这是为了尽快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人能够引导你。”林跃老师把乔纳森介绍给我,我又将它介绍给你们。而我的老师和我,并没有停止对它的阅读,相信你也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想起他,并有再一次翻开这本书的冲动,那一刻,因感动而美好。今天我们的分享活动就到这里,谨以此课,献给每个人心中的乔纳森!让我们因乔纳森而飞翔!

【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杜霞博士:

第4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文章 切入口 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对人或事的记叙,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或感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第三学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能之一。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深深地感到让学生真正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根本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突破这一重点、难点最好的途径,就是教给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从题目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句,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文章的课题体会人物美好的心灵。

1.围绕略读提示,理解课文

师:请同学认真读读课文,找找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

师:说这句话时又分别有什么样的用意呢?

生:第一次是青年想免去“我”寻找马草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第三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2.明真相,感悟人物品质

师: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那匹马真的存在吗?

生:没有那匹马,那是青年善意的谎言。

师:从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就是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题目分析揣摩,感受到了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二、从中心句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青山不老》一课,文章的结尾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了能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由句达文,牵一句而动全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人,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师:学贵有疑,在学习中能产生问题,那才叫真水平!读者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

生1:“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师:问得好!对于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3.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1:我觉得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2: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4.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个中心句的含义,理解了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从重点词、句、段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例如在上《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体会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凡卡命运的悲惨,我在第八自然段的教学时就运用了“集中扫描动词,体会作者感情”的方法。

1.搜索动词,走近画面

师:请同学们一字一句地读读凡卡挨打的部分。读着读着,你觉得哪几个字特别刺眼,特别令你心痛的,就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自己内心的话。

2.扫描动词,走进画面

全班交流反馈后出示几个动词:揪、拖、揍、捞、戳。

师:请你们静静地盯着这几个或者其中的一个字,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又听到了什么?

3.透视动词,诉说画面

生:我看到老板冲到凡卡面前,一把揪起凡卡的头发往院子里拖。我听到凡卡痛苦地叫着:老板,放了我吧,我下次再也不敢睡着了。老板把凡卡拖到院子里,就拿起皮带狠狠地抽打。

……

师:能不能说说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画面?

生:一次,凡卡在摇摇篮,可老板的儿子还是哇哇直哭,老板娘龇牙咧嘴,揪起凡卡的耳朵直甩,耳朵都流出血了。

……

师:除了鞭子、皮带的抽打,凡卡还会受到怎样的虐待?结合“随手”、“捞”来说一说。

生:有时,老板自己在大吃大喝,却仍会找凡卡的茬儿,随手拿起筷子就戳、拿起碗就扔;有时,老板生意没做成,就拿起算盘朝凡卡头上砸,操起扫把劈头就朝凡卡打去。

……

4.内心独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看到这一幅幅画面,听到这一声声惨叫,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生:凡卡生活的哪个社会太黑暗了,富人生活在天堂,穷人生活在地狱,真是不公平啊!

在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紧紧地抓住体现凡卡悲惨生活的动词,一步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撞击,对老板、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以及对凡卡的同情油然而生。

四、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和海鸥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文章第一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语言,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下面我就选取老人的外貌描写部分,谈谈我是如何引导“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的。

出示句子: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就让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老人。

师:自由读读这段文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十分勤俭朴素。

生2: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老人给予了海鸥无私的爱。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份资料,自己静静地默读一下――【出示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师:读了这份资料,你对三个“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节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但是他却乐意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老人的外貌描写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感受到了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对海鸥的爱还体现在“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中,体现在“老人与海鸥”亲切地说话中。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再加以引导。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上述方法对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行之有效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正确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沔尊 叶圣陶 文章说话[M].中华书局,2013。

第5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在我家前面的大海边,经常飞翔着一群白色的小海鸥,每当我到海边游玩时,都会遇见他们,每次我都要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谈心, 我总要把我的心事向他们诉说。

美丽的小海鸥,我想对你们说一说知心的话,你们可否知道我美丽的家乡---青岛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过4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举世注目的盛大节日----奥运会。到那时我们青岛作为北京奥运的伙伴城市,将会迎来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四面八方的体育健儿和各国的游客,那时我们青岛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会给世界各地的朋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我们将会让世界认识青岛了解青岛。

美丽的小海鸥,你可知道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全市人民在市政府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正在积极动员,加紧规划加紧施工,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奥运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目前浮山湾奥运帆船基地的搬迁工作已经结束,建设单位正在加紧施工,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奥帆场地的基本雏形。为了配合奥运,青岛的其他城市建设项目也在加紧规划、施工。

美丽的小海鸥,你可知道吗,我们青岛将要建设跨海大桥,那雄伟的大桥将市区与黄岛进行连接,那时我们青岛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青岛”,那时我们青岛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6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换言之,《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少教多学”的有效课堂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引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引入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或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2、用富于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往往能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鼓励学生“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这才能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少教多学”有一定的保证。

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少教多学”的重要途径。

如我在讲《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作者是如何把“老人爱海鸥”的亲人感情写具体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课文中描写老人去世前的段落(1-13节),画出让我们感受到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句子,并说说这属于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最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地讨论、交流,从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真切体会出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三、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美丽的转身”——由老师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是有一定的方法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而不要牵着学生走。教师从教学的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学习任何学科,教师不是打开门让学生进来,而是要把这些门的钥匙交给他们。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上课的方法,如何阅读的方法,复习巩固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积累、梳理、归纳、提问的方法,等等。学生有了这把钥匙自己就能把门打开——积极思维,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那么小学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记忆习惯、思考习惯、定计划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认真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上的“少教多学”,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7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芳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学就是学习,生就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学生就是学习的人。真正的学生总是活在学习的状态之中。学是有所学,有所期待。”“学生之为学生,总是活在对某种更高的希望、欲求与期待之中。”“学生之为学生,乃是一种动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是学生从现实的存在向着理想的存在跃升的过程。”“学生之为学生的实质就是成为向学的生命。”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并不是很喜欢学习,把学二胡也总是视作一种负担,写作文也特别头疼。“好的学校教育总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向学之心。不管个人的天赋如何,进入校门的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自我激活、被点燃的方式,保持基于个人天赋与潜能之上的向学之心。换言之,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在于是否能充分地唤起学生,激活他们的向学之心。”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唤起孩子的向学之心。看了刘老师的文章,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唤起孩子的兴趣,如何唤起孩子向学的生命。

一、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基础

刚开始学二胡的时候,孩子并不喜欢,总是把拉二胡视作一种负担,抵触心理特别强烈。像大多数刚开始学乐器的孩子一样,每当到了练习时间,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但是后来,孩子对学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变成了非常主动地练习。之所以发生这样巨大的转变,是因为2014年春节的一次旅行。2014年春节我们全家开车出去旅游,其中一站是云南的海埂公园。海埂公园因为海鸥而闻名,每年春节,都会有成千上万只海鸥聚集在此,游人们喂食海鸥,与海鸥嬉戏。儿子也不例外,一到这里就喜欢上了海鸥,不断地将买来的海鸥饲料和面包抛向空中喂食海鸥,原计划半天的游览时间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延长至一天,整整一天,儿子玩得不亦乐乎。回来之后过了不久,孩子的二胡练习曲里正好有一首名为《海鸥》的儿童歌曲,儿子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这首曲子好像海鸥在叫。”从那之后,孩子爱上了《海鸥》这首曲子,也爱上了拉二胡,有空就会拿起二胡拉一拉这首曲子,每次正式练胡之前儿子也会先将这支曲子练习一遍,每当家里来了客人要听他拉二胡时,儿子总会选择这首曲子。

发展不是儿童从自己心中“发展”出这个或那个事实或道理,不能指望儿童靠自身就可以发展出一个宇宙,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从“无”中发展出来,发展是经验的发展,发展需要经验。儿童并不是一块白板,任由家长涂抹,孩子在学习时,总是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儿子与海鸥嬉戏的经历、对海鸥的喜欢唤起了他对《海鸥》练习曲的喜爱,并将对这支练习曲的喜爱迁移到了二胡上,从而喜欢上了二胡。从此,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外出,让孩子多接触自然,丰富孩子的经验,开阔孩子的视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前,孩子对写作文特别头疼,磨蹭半天都写不出像样的作文。自从我们带着孩子出去游玩之后,孩子开始喜欢写作文,并且写出了不错的童谣。有一周,语文老师布置了仿写童谣的作业。周日,在做作业之前,我们带着孩子去爬山、摘牵牛花,帮孩子的姥姥姥爷收玉米、摘山楂。回家后,孩子迅速将刚刚经历的事情写进了童谣:

色彩斑斓的童谣

摘一朵

粉红的牵牛花,

秋天――

被我捧在手里;

掰一个

金黄的玉米,

秋天――

被我品尝在心里;

抓一把

红红的山楂,

秋天――

被我放在篮子里;

采集

色彩斑斓的童谣

秋天――

被我藏在我的期待里……

这个周末正好是孩子奶奶的生日,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了蛋糕,我们一起回老家帮奶奶收玉米、向日葵,回来之后,孩子又根据一首诗仿写出了这样一首小诗:

我学写字

当我学着写“玉米”时,

一下子,虫子呀,玉米杆呀,

就都变成了金黄色,就像玉米的颜色一样。

当我拿笔把“向日葵”,

写上我的小练习本,

我的眼前一片金黄的海洋,

还从海底升起一座宫殿。

当我的笔写好了“奶奶”,

我立刻想起今天是奶奶的生日,

蛋糕美味,烛光摇曳,

奶奶的笑容最灿烂!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赋予孩子充分自

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他儿子高考的经历:他们家从没出过大学生,他们发誓一定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孩子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好。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朋友特别舍得花钱,给孩子在学校附近租最好的房子、报最贵的辅导班。结果,孩子的成绩还是不理想。后来朋友听说走特长班比较容易考上大学,于是让孩子学习播音主持。孩子特别善解人意,特别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要求他上什么辅导班他就上什么辅导班,尽管他什么都听不懂,但是还是会按时出现在辅导班。折腾了三年,最后孩子还是没能考上本科。

类似的案例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家长很少考虑孩子的需要,一味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感受,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读书”“被设计未来”。被剥夺了自的孩子的向学之心被压抑,发展的潜能被压抑。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给予孩子充分的自,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时间、交往的范围、假期的安排、房间的布置、衣服的选择和书籍的购买。

上小学以来,儿子一直抱怨玩的时间不够,总觉得做作业的时间耽误了玩,所以对做作业有些反感,做作业的时候一个劲地嘟囔:没有玩的时间了,没有玩的时间了!有时甚至着急得又跳又叫。对做作业的反感导致孩子的作业经常出现错误,出现错误以后又要改正错误,如此一来,耽误的时间更长,进一步导致了孩子对作业的反感,这种恶性循环也使得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后来,我们让孩子自己决定放学后的时间分配,孩子掌握了自后,再也没有抱怨玩的时间不够,总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这样孩子玩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厌学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特别专注,检查作业的时候也特别认真。

三、朝向宽广事物,开阔孩子的生命视野

刘铁芳老师指出,“一个人年少的教育经历如果是单一的,则个人生命必然是单薄的。”“唯有有了开阔的视野,学生才有选择的可能性,学会自主选择,由此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学习打开通往更宽广事物学习的热情。恰恰是从小开始过于专注的学习,特别是功利化的学习,往往阻隔、限制了个体通往更宽广事物之热情的可能性。”在家庭教育中,如果一味把孩子束缚在学习上,必然造成孩子知觉范围狭窄,对学习的功利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孩子的向学之心被压抑。

优良教育始自学生个体对美好事物的积极欲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避免让孩子把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避免将孩子的学习变成功利化的学习。“如果一个人年少时期学业压力过大,那么他不仅无法享受学习,更重要的是不会扩展天然的好奇心,促成向学特性的形成,由此而压抑向学之心的生长,为成年之后对学习的厌烦打下基础。”

我们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看画展,感受艺术的美;我们带着孩子去学校的山上欣赏四季的变迁、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让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中做客,引导孩子感受交往带来的美好;我们跟孩子一起动手画马勺、做泥人装饰房间,营造家庭的温馨;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角色表演、设计封面、自制小人书,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我们带孩子一起参加报纸义卖,帮助贫困孩子圆上学梦想……

第8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问题精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巧设疑问。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提问,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先抓住“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这句话中的“了不起”提出课文哪些句子描写这对父子很了不起的,你读过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做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2. 问题难易有层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循序渐进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讲述周恩来学生时代的故事的课文,如果教师只提出“周恩来为什么确立这样的读书目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

3. 抓住文章的“趣味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提问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点。

4. 激发思维,抓住文章发射点提问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比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 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 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 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二、提问合理有意义

1. 找准发问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如果问得巧妙,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意识。并且,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充分思考后再问,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

2. 因材施教,提问有针对性

第9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有一个可爱的小岛――弗兰特霍尔姆(Flat Holm)。然而透过海岛的美景,你却又会看到这里布满了被太阳晒黑的小鸡腿骨头,使得这里就像一个布满奇怪骨骼化石的院子。当穿过浓密灌木丛和高大的野韭菜,你还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垃圾:各种零食的聚苯乙烯包装袋、三明治的玻璃纸包装和冰棒棍……可谓应有尽有。

是的,这些产生于廉价外卖的食物垃圾,被觅食的银鸥和小黑背鸥转移到了它们的栖息地,比如距离加的夫、纽波特和滨海韦斯顿附近的地方。人们就将“垃圾制造者”的恶名过继到了它们的名下。

英国鸟类学基金会(BTO)的科学家们多年致力于这里的鸟类研究,并且每年夏天他们都会来这里进行环志幼鸟的工作。在这个小岛上大约有3000个鸥巢。这些鸥鸟会前往附近的城市,因为它们知道那里的人们会给它们投食。 在城市筑巢的银鸥

“海鸥”的形象被媒体妖魔化

科学家们发现,银鸥和小黑背鸥能够迅速确定潜在的美食,正因为如此,一些人责备它们贪婪和偷窃。其实,它们仅是抓住了人们提供给它们的机会而已。在一些地方的路面、河海过往的船队和垃圾填埋场,都为这些适应性极强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如果它们对这些食物视若无睹的话,那倒反而令人费解了。

人们过度的“一次性”消费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垃圾和垃圾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弗兰特霍尔姆小岛的景象无非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导致生态恶化的一个缩影。但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忘了把自己的行为与对其他物种所造成的影响联系起来。在某些国家,更有媒体记者甚至把成群的“海鸥”描述成试图攻击人类的“好战者”。于是,容易受骗的人们竟信以为真。

有关于鸥类的负面新闻报道连篇累牍,愈演愈烈。有记者乐此不疲地抓住鸥类的某些自然行为大加渲染。比如一个媒w报道称,在2014年初,黄腿银鸥(地中海物种)竟敢攻击梵蒂冈教皇释放的白鸽。之后,又引导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银鸥上。因为这年夏天,银鸥曾杀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乌龟。其实,鸥类攻击宠物应该是纯属偶然。但在那些以捕风捉影见长而又处于素材缺乏阶段的媒体记者笔下,类似的事故却似乎成为了常态。在他们的大肆渲染下,这些鸥类被描述成了凶残、贪婪甚至同类相食的疯狂鸟类。“海鸥”的形象就这样被媒体妖魔化了。

英国政府斥资25万英镑用于研究如何有效地“清除”或控制城市海鸥。后来由于经费预算削减,该项目被取消。但反对鸥类的呼声不仅并未因此消退,反而愈演愈烈,甚至有些人要求对这些鸥类除恶务尽。与此同时,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召开“鸥类峰会”,并且开展了人们对鸥类态度的调查。调查显示,人们反对“海鸥”是因为鸥类的城市种群数量正在迅速增长。于是,鸥类变得更具攻击性。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英国权威的野生动物报告,现实与媒体炒作的情况大相径庭。

鸥类更具攻击性了吗? 鸥类是我们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动物学家们对于记者的无知和政治家对大众的迎合而反复重复“海鸥”这个词深感沮丧。因为他们都错误地把所有鸥类混为一谈。动物学家指出,英国有7种鸥,从美丽的黑头鸥到身材魁梧的黑背鸥。鸥类经常成群出现,但每种鸥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和适应性。

大部分鸥类的负面报道都是针对银鸥和小黑背鸥的。这两种鸥很常见,尤其是在每年的5月到7月。成年个体会气势汹汹地喧嚣着,那是在保护它们的巢穴。如果人类距离它们太近,成年个体就可能俯冲过来,并伸出蹼足以警示。其实,它们不会有过激的行为。而且,它们的这些防御行为具有季节性。与人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报道恰恰相反,攻击或者追赶人们并不是它们的特性。

当然,如果你在室外吃东西,或者故意拿着薯条或面包,试图吸引那些鸥类时,那么,它们有可能会组成一个“抢食团”。这种情况虽然看起很震撼,但是并不具威胁性。过去好像并不是这样,那么是鸥类变得大胆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恰恰是我们人类自己的行为加剧了这种局面。很多游客为了拍下鸥类有趣的照片,故意用食物逗引它们,进而鼓励了它们的此类行为。

鸥类个体之间各有偏好

鸟类学家们将苏格兰地区银鸥和小黑背鸥的食性进行研究。他们把城市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个体进行对比,还深入分析了鸥类的胃内含物,并收集羽毛,测定其同位素,以确定检测鸟类所属的地区。科学家发现,鸥类在羽毛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一种特殊的化学成分。通过研究,他们发现,鸥类的食物组成非常丰富,且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为了获取食物,城市鸥类比沿海的鸟类飞得更远。银鸥更倾向于生活在沿海,在潮间带取食;小黑背鸥则更偏好在内陆或者海上取食。

无疑,银鸥和小黑背鸥都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它们会抓住任何东西,从植物种子、软体动物到兔子般大的哺乳动物。一次,一名环志志愿者正准备给一只小黑背鸥幼鸟环志,结果它吐出一只完整的老鼠。真不知道它父母是怎么给它喂进去的!他们还观察到了一对小黑背鸥通过淹死鸽子而捕获食物的全过程。

鸥类是杂食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攻击的天性。鸟类学家的长期研究表明,只有某些鸥类可以逐渐习惯人类。鸥类不会总来抓我们的食物,它们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及独特的食物偏好。如果它们发现了新的地方,它们会经常前往那里。所以,不能仅仅因为鸥类经常去一个城市广场或滨海大道,就代表它对你的午餐感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鸥类的觅食习性,科学家给它们安装了耐用的太阳能GPS跟踪器,用于记录它的坐标位置、空气的温度、压力及飞行的速度。该仪器重13.5克,价值1000英镑,总重量大约是成年银鸥和小黑背鸥体重的1%,所以不会对它们的正常行为产生干扰。目前已有多个鸥类携带此装备达5年之久而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银鸥和小黑背鸥偏好追随渔船,而其他的则偏好沿着海岸、城市街道或者垃圾堆择食。科学家发现,这些鸥类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这也就是想清除或控制城市鸥类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有些鸥类的巢穴在阿姆斯特丹,却飞到海洋寻找食物;有些鸥类的巢穴在特克赛尔(一个遥远的小岛),它们却要飞到城市去觅食,90%的小黑背鸥每天要飞行80千米。

另外,配对的鸥类行为可能会有所差异。雄性个体可能偏好某个小岛,雌性个体可能长时间地往返于某个垃圾堆或者农田。配对双方在非繁殖季节可能相距甚远,一只整个冬天都在荷兰,它的另一半可能远在葡萄牙、摩洛哥或者毛里塔尼亚的海岸。当配对双方摄取不同的食物时,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态位分离”。

2010年以来,英国的鸥类跟踪研究组的专家们已经给来自四个不同地区的78只银鸥和小黑背鸥安装了GPS跟踪器。此外,研究结果显示,鸥类比我们想象的飞得更远。来自斯考哥尔摩岛的鸥类可以轻松地飞往爱尔兰的海岸,且单程大约持续几天。

然而,当我们发现银鸥和小黑背鸥的这些有趣的细节的时候,令人伤心的事实是这两种鸟类都已陷入困境。英国银鸥的繁殖种群降到2000~2013年的30%,小黑背鸥下降到48%。大不列颠群岛周围的栖息地正在萎缩。4年前FlatHolm小岛拥有4000对鸥,而现在仅剩那时的约三分之一。其实,现状还要比媒体的描述严重得多。

英国数量最多的鸥类――三趾鸥的种群数量也在下降。自2000年以来,奥克尼和设得兰群岛的数量已经下降到原来的13%。原因之一可能是天气变化影响到海洋生物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它们食物的供应。三趾鸥堪称是世界上最美的鸥类,是海崖攀登高手,但它们宝贵的栖息地已变成旅游胜地。

鸥类在城市里筑巢增加

人们可以通过巢位破坏、鸟卵涂油、置换假蛋及对潜在巢位进行围网等方法控制银鸥和小黑背鸥的数量。如果这些非致命的方法效果不佳,那么可以采取圈套或者猎杀。更富有想象力的是巴斯大学正在训练一种鹰,试图作为一种威慑。

但专家告诫大家,清除鸥类是一个很愚蠢的想法。这些寿命较长的海鸟其实并不需要快速的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因此它们可以错过繁殖季节。即使人为地降低了种群密度,鸟儿会在随后几年享有更好的繁殖率,以弥补差额。在20世纪30年代,荷兰每年都会搜获成千上万枚鸥类蛋,但这并没有降低鸥类的数量,仅是干扰了栖息地,使鸟类的分布更加分散。

曾经有人花费30年时间研究英国英格兰布里斯托尔的银鸥和小黑背鸥,结果发现,城市地区鸥类的种群数量在上升。1979年后他们在工业建筑的楼顶上环志了几千只幼鸟,在2010年,已有2500对鸥类在城市里筑巢。

通常,生活在城市的鸥类是把家安在无人涉足的楼顶,所以很难被检测到。或许未来采用无人机能够帮助统计鸥类的数量。无论结果如何,鸥类迁居城市都不会对已有多年的沿海和农村栖息地给予补偿。因为鸥类对自己的巢穴忠诚度很高,所以,开启城市生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总的情况看来,鸥类种群降低的趋势似乎还在加 S⒐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案》禁止垃圾焚烧,因此导致产生了大量垃圾回收站,这对鸥类是有利的。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大量专门用于封闭垃圾堆的先进设施,把更多的废物送到生物燃料反应堆。这样处理垃圾对鸥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祸不单行。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及天气变化等,导致海洋食物链严重消耗和失衡。20世纪60年代,渔船丢弃的鱼类使得鸥类种群繁荣了几十年,但这种饱受争议的向海里投掷“过剩”鱼的做法逐渐在欧洲水域被淘汰。对于生活在海岸边的鸥类来说,这种免费的午餐从此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