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老人专业护理全文(5篇)

老人专业护理

第1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面对这种情况,国外许多国家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机构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这是一种主要负担老年人的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费用支出的新型健康保险产品,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特殊产品。20世纪70年代,护理保险最先在美国商业保险市场上出现。198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随后,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建立了护理保险机制。长期护理保险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主体,被保险人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投保,这以美国为特色。第二类是以政府机构作为管理主体,被保险人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进行投保,属于社会保险范畴,该特征以德国、日本最为显著。由于日本在老龄化程度、家族血缘理念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下面就以日本为例,对长期护理制度进行探讨,以期对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2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日本老年护理保险是运用社会保险机制,对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实施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制度。参加老年护理保险的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65岁及其以上的所有老年人。这类被保险者根据收入水平被分为五档,分别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固定保险费,收入越低保险费负担则越轻。第二类是40~64岁的丧失部分自理能力的人(如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15种慢性疾病),他们的护理保险费按照其加入的医疗保险费计算方法确定,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当然,老人在享受护理服务时,其费用主要由政府财政和护理保险基金承担。这种预算结构既体现了政府责任,又体现了个人义务。被保险者在接受护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家认定程序方可享受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服务的项目及内容根据服务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居家护理与设施护理两类。其中居家护理是以老年人所在的社区为中心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及护理性服务,这类服务项目有家庭访问护理服务、日托服务、入浴服务、康复训练等13项服务。提供这类服务的目的是使老人尽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自立地生活,在保障老人日常生活的情况下维护老人的身心健康。设施服务是让老年人入住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这些特定的设施包括老人院、老人保健机构、疗养型护理医疗机构等。这些服务设施相对来讲比较专业化,承担的费用相对较高,但服务更完善。

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逐渐小微化,老年人寿命延长,完全依靠家庭护理老人将给每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成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护理保险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保障制度,以政府为依托,个人参与相结合。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老年护理制度应主要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同时,国家投入一定财力建立专门的护理设施,对不宜居家护理的老人在设施内集中护理。在享受护理方式问题上由民政部门专门机构进行认定。这样一来,能使老年人享受较为公平的护理服务。

3.2引用社会团体与企业进入养老护理行业,形成社会良性的竞争机制。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比重逐渐上升,以老年服务为主导的“银色产业”将成为重要的产业。国家要实施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举办老人护理机构,鼓励民间力量一同参与养老护理行业。同时,民政部门要制定专门的规章加以管理。社会力量的进入不仅能缓解政府设施不足的压力,还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为老人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

3.3构建家庭、社区、机构相互衔接的护理体系,使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服务能系统一体化的服务老年人。在社区建立老人护理管理中心,服务老人。老年护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在管理上要建立统一部门管理,分级配合的服务体系,使护理服务资源优化整合。

3.4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设置护理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护理员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并建立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吸引一批人从事护理行业。

4结语

第2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失能、半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独居、空巢现象已成常态化,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之后,国内掀起了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浪潮。在“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护理内容多样化、护理服务多元化的态势,而当今的护理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2]。为了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对护理人才需求与护理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加快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一、“医养结合”的涵义

医养结合,是集疾病预防、护理、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即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3]。它突破了传统的以家庭、社会养老为主的“医”“养”分离、有“养”无“医”的照护模式,以老年人健康、保健、医疗、护理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传统的日常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护理的基础上,着重为老年患者提供精准、便利、及时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对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健康需求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整体护理服务。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较早地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预计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2.88亿,其中有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00万人。我国患慢性病老人数量占50%,住院率达到15.3%,需住院未住院老人占28%,行动不便的老人占14.2%,长期卧床老人占4.0%,半数以上的老人希望被长期照料[4]。有人预测,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将有可能达到90%[5]。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疾病病种复杂、罹患率高、并发症多、疾病转归差、治疗难度系数高、治愈率低、康复效果差等,老年人的照护和健康问题形势严峻。

(二)以家庭照料为主的养老功能日渐衰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流动、迁移的影响,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率下降。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子女对老人生活、健康、精神等层面的需求照料不周,慢性病老人、失能半失能残障老人、绝症病老人的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更是无暇顾及。同时,家庭规模由1982年的平均每户4.4人减少到了2010年的每户3.1人,家庭中承担长期照护老人的成员逐渐减少,家庭整体负担增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中子女探视频率月平均只有3次[6]。如何承接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三)老年人有较高层次的护理需求随着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衰退,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弱,病种呈现多样性、高发性和并发性的特点。老年人一旦生病或遭受意外伤害,病情复杂程度高、治愈率低、恢复期长,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障碍和各种后遗症,伤残、失能和失智率高。此外,由于老年人会发生焦虑、淡漠、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多种负面情绪,其对生活照料、心理纾解、精神安慰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有更深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护理任务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对大病初愈、消耗性疾病、恶性病和癌症晚期的失能老人,门诊就诊率高、住院时间长,不仅仅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常规服务,还应得到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护士的中长期照料。因此,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三、“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护理教育的探讨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发展滞后,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与日俱增的需求。培养老年人亟需的护理人才,成为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老年护理观念,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和社会适应力会普遍下降,要达到身心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不仅仅是延长生命的期限,更要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失能、半失能、残障的风险。老年护理任务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生活照料,更多的是满足老年人对疾病预防保健、身体和心理健康、具备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护理需求。要更新和转变老年护理观念,一方面,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多途径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老年事业;另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响应“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政策,解放思想,与社会对接,发展老年护理教育,培养老年护理人才。

(二)明确老年护理培养目标,满足医养结合需求国发[2013]35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素质高的养老护理队伍,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护理教育必须以此为转机,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知识面广、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衔接,在“未备先老”“未富先老”背景下,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和医疗供需矛盾,走“医养结合”“依医托老”之路。

(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本科、高职院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及自身特点和优势,完善老年护理课程体系。积极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相关方向专业,编写专业教材,设置相关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设立专业性、针对性强的老年护理实训基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老年护理教育特色,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岗位需求,加快培养医疗护理服务型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护理服务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

(四)推进继续教育,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训体系集诊疗、保健、托老、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给老年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是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6]。由于我国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短缺,因此,应加强老年护理人才的培训工作。要建立各级培训基地,促使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更具专业化、规模化,并为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要建立在岗人员培训制度,对在岗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根据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制定适合我国老年人特点的培训内容,颁发相关证书,给予相应的资格认证,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老年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五)多措并举,加快老年护理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汲取、整合资源,提高老年护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老年护理教学质量。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老年护理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老年护理人才和专家共同参与到老年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教学观摩。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区域间老年护理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水平。重视老年护理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老年护理教学、实践、伦理、医养结合、照护、临终关怀、法律法规等领域大力开展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开展老年护理科研活动,指导老年护理实践,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凤霞,王震.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政策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6,9(9):34-37.

[2]孙雯.“双化”视角下培养高职双创型护理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5):46-48.

[3]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09-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产出表.

[5]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07):405-407.

第3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服务有效需求

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显现出了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人民生活的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事物。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崛起和完善,人们生活已经受到了更多积极的影响。当国家在医疗设备和药品研发领域的投入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后,人们对于医疗和健康的研究,成为当下人民生活的一个迫切关注点。生老病死是整个人类不可抗拒和逆转的固有趋势。在个人层面,人们需要不断的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在国家层面,政府需要对于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对于不同阶段的人口,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应急方案。对应人口护理的细分领域,建立在现有国民保险制度基础上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逐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当下人们理念的冲突,人们对于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还处于模糊阶段,甚至是在偏离的误区里。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束缚,当下面临的保险制度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因此,若要有效的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则对于其各方面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护理问题凸显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导致失能老人的所占比例不断扩大,这其中需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则显现出其特有的严重性。根据最新的报告指出:在我国,处于轻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84.3%,处于中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比例为5.1%,而重度失能状态的老龄人口占到失能总人口的10.6%。这种严重的状况,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失能老人数超过一千万的国家。过于庞大的人群基数和不断凸显的新增人口,使得我国的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国家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日趋完善,工业化发展持续加快,产生了大量劳动人口的目的性迁移,使得传统家庭结构的护理模式更加趋于小型化操作。尤其是在全球独有的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8-4-2-1圣诞树型的家庭结构的形成,让建立在传统的多子女陪护的护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下趋势的要求,逐渐退出中国社会的历史舞台。

(二)护理费用昂贵

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与每个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家庭能都承受的护理费用。在我国,一般城镇老人在退休后,可以平均领到2000元/月的养老金,而农村老人则根据地域的差异化,在经济压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应的,失能老人专业护理费用则需要4000-5000元/月。这大大超出了现有个体人口的支付能力。根据《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城镇老人人均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老年人可承担费用172元。除了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外,绝大部分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则必然的由整个家庭来共同分担,这与当下中国8-4-2-1圣诞树型的家庭结构,会造成根本性分歧。

(三)护理机构缺陷

单独由家庭或者个体来承担整体的护理费用显然并不合理。在客观上,也需要国家对护理机构的搭建投入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医学上所通用的护理标准,按照生活的依赖程度,分为部分护理依赖、大部分护理依赖和完全护理依赖三类标准。而即使最低的部分护理依赖护理人员的年平均培养费用,也要在5000元/人以上。若按此标准核算,在全国范围内的3000万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投入每年则达到1500亿元以上。养护理机构也有其自身的资金、场地和人员等条件限制,其所提供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标准也是参差不齐。护理机构的资金困难,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

(一)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

人类社会在100年间经历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伤痛。因此,由于战争带来的生理伤痛和精神创伤,在战后全新的世界格局下,国外发达国家先后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跟进推出了各项实施政策,加以辅助执行。这既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战后福利保障,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得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霸主美国便开始在全国实施并推广了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制度。而在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也于1986年推出了法定护理保险制度。稍晚时间,经过战后恢复的德国也在1995年全国实施了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世纪之交时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也于2000年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

根据其出资承担的主体不同,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商业险模式,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要出资主体,当个人或者家庭对于保险金额无力承担时,政府会根据具体情况,承担补充资金的责任。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个人参保的积极性,处理手段灵活,实施效果显著,政府财政负担相对较小。而另一种是强制险模式,主要是由国家统筹规划,颁布法律条例,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担,强制执行。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全民参保体系的搭建,消除因个体条件的限制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政府的设计工作繁琐,监管体系尚需完善,财务开销较大。

(三)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特点

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当代世界社会体系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目前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条件的限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以下方面体现出其特有的特点。一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政府通过商业手段或者法律方式,来解决日益突出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二是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准备基础上,充分了解护理保险制度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风险,同时也会暴露出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三是在8-4-2-1圣诞树型的新型家庭结构里,以家庭护理为服务形式,以护理患者为整体中心,让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在熟悉稳定的环境里接受专业的护理服务,把家庭转变为护理康复场所。这样既有利于失能老人的温馨照顾,又能降低住宿专业护理机构的高额费用。四是建立完善的护理服务保障系统,对失能老人多样的护理需求提供全面保障。实现了服务综合化、地区联网化、窗口一体化的转变,达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服务。其服务内容则涵盖了医疗护理、精神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方面。

三、国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较成熟经验,国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仍旧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随着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相继分离运转,国家政府对于仍处在摸索阶段的保险制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做出了相应的实际支持。同样,经历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也分别开创性的提出了特有的保险制度体系。以下分别选取有特点的城市经验加以介绍。

(一)北京模式

北京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结合北京的历史特殊地位,北京市政府在继承之前多项养老福利措施的基础上,对待特殊老人群体,建立了身心状况、经济条件和服务需求结合的评估机制。针对低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提出了针对性的经济补贴制度。同时,北京市政府在养老护理保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把老人在养老院医疗室的看病费用也纳入到常规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

(二)上海模式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特大型城市,也对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主要在户籍人口方面,以制度设计为导向,实现护理保险同医疗保险相结合。其次,在限定条件下由医疗保险机构主导,待时机成熟时转换到社会机构下统筹管理。再者,破除资金分散的格局,以暂时不增加医疗保险费用为前提,从个人医疗体系中将资金划出,按照目前一定标准的比例,在工伤保险中扣除。同时,扩大服务范围,对于诸多现有的养老机构,提供相关的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最后,定向支付费用,按照相应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帮助老人进行上门护理服务等。以上实践措施,初步具备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雏形。

(三)青岛模式

作为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于2012年7月颁布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先从部分试点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实施。其中规定,凡是在青岛市内参保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非从业人员、老年人和部分残疾等级严重者,均可同时参与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在护理保险试运行期间,通过调整个人账户结构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的配合比例,政府财政部门会根据对应基金情况,给予个人和用人单位补助,不需要个人再另行缴费。但根据实际经验,若地方财政的基金压力较大,或者出现基金入不敷出的贫困地区,此类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它地区。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莫简单照搬一刀切。

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人护理需求,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建立起来符合现阶段国情的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首先,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法规。当年龄达到45周岁以上,即可开始缴纳相关保险护理费用,或者从退休金中定期定额扣除。对于低收入贫困人群或者失业者,可以由政府承担部分负担。而属于贫困区的农村老人,政府可以承担全部费用。考虑到当前情况,可以建立公益性质的托老护理中心,由政府出资少量费用,向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其次,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范和政策导向。通过科学方法,合理安排护理等级的划分。通过在规范上的政策倾向,促使居家护理模式的形成。在保证老人选择方式和权力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支付方式向实物方式(即护理服务)的转变。最后,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百姓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识,做好基层的宣传配合工作。定期的对相关从业护理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高收入人群参与商业性护理保险。同时,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确保支出在合理的物价额度范围内,建立并完善对应不同保险周期的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崔恒展、李宗华.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2(4).

[2]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论与模式构建.人民论坛.2011(29).

第4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该书在简要介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基础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设经济统计资料、实践问卷调查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入手,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基于主成分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切实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基本现状、影响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因素等核心问题。该书汇集作者多年从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问题调研成果和经验,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模式创新及服务优化发展都有着一定参考价值。首先,该书针对性地评价、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养老服务的社会供给状况,并指出各地区、各类型养老服务社会供给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作者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社会供给实践经验和国内农村养老服务实际,切实探讨各养老服务主体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需要承担的“角色”使命和积极效用;再次,尝试构建具有普惠、多元、多层次等优势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并细致阐释该框架结构和内在作用机制,该体系框架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农村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平台依托、以医疗护理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及企业为补充;最后,针对该体系框架和我国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实际,给出一系列针对性应对策略和积极建议,例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革新。总体来说,该书提出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框架的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缺,特别是作者提出的农村养老护理服务相关对策及措施,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系统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提升意义重大。该书可作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国内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参考阅读的专业书籍。农村养老护理服务需求问题不仅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需妥善解决的时代“阵痛”,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护理机构及企业、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目前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社会供给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缺口大

相较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因病致贫的风险要高得多。在苏北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壮劳力逐渐向城市迁移,农村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人口占比持续增大,农村以土地为养老保障的传统养老方式也渐渐难以为继。同时由于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农村子女很少会将老人送至养老院或者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因而农村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得不到正规、及时的医疗护理服务。并且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增多,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二、医养结合等新兴养老模式起步晚,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养老护理建设,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新兴模式起步较晚,且创新探索资源不足,发展十分缓慢,因而不仅难以满足农村养老护理服务的巨大缺口,而且服务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服务结构也较为单一,农村老人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系统、全面的护理服务,直接影响到农村养老人口的生活幸福感、体质健康甚至寿命。

三、农村养老护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相较于苏北地区城镇养老护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规划设计等多方面资源配置不到位,许多养老护理基础设施老化、破旧,难以满足农村养老人口实际需求,有的设施配置脱离农村养老护理实际需求,大部分呈废弃状态。

四、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需求供应不足

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脱节等等多种因素,农村养老护理行业专业人才长期供不应求。在传统思想观念里,给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都是“佣仆”,不仅收入不高、社会地位较低,且工作繁琐复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很多人投身养老护理行业,也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实践。从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需求层次研究分析结果来看,苏北农村养老护理行业不仅对基础护理服务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对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医疗护理服务人才也有很大市场需求。结合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实际以及国家民生福利发展策略,参考《中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深刻剖析和解读,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模式建设及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

第一,加强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苏北地区地处平原,常年气候宜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理自然、交通运输条件优越;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不仅可以为苏北农村养老人口提供更多服务保障,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工作就业岗位,促进苏北地区经济增长;再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苏北地区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苏北计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更多可行路径;最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够为苏北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事业提供强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地方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规划服务职能,结合国内外农村养老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苏北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实情、农村养老护理服务多样化需求,切实规划好农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化、现代化、前沿化理论指导。当前苏北地区农村已经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但仍需结合农村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多种需求,综合考虑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理健康状况,切实给予一定的医疗护理补贴和政策优惠,并积极构建由政府财政支出的农村养老护理服务最低保障、医疗护理救助机制和制度。同时以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多样化、深层化需求为中心,有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养老护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有效满足农村养老护理事业发展长期、中期、短期需求,以及不同农村不同地区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为农村医养结合、医养一体化等模式创新实践提供更多适宜条件

立足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养老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切实开展农村医养结合、医养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类型众多,例如以养老机构为主+医疗服务科室、传统医院转型养老结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等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苏北地区农村老人养老多样化需求;其次,优化、融合配置农村养老资源和医疗护理资源,实现该地区资源高效化衔接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苏北农村地区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诸多压力;最后,开展新兴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实践和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苏北地区农村养老负担,为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提供良好条件。虽然新兴养老模式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但是由于农村传统养老观念和社会化养老等因素影响,在具体实践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探索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新兴模式广度、深度创新。政府要适当放宽苏北地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创新权限,并以政策支持社会、家庭、社区积极发挥自身在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降低苏北农村开展医养融合、医养一体化等模式创新探索的风险,同时科学引进社会多元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市场;综合参考苏北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及专业化服务标准,科学构建、完善农村养老护理服务相关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农村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多元化监管体系建设,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市场规范化、有效化发展。

第三,积极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多样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第5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

关键词:养老地产;运营机制;保险资金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2018年,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数为16658万,占总人口数的11.9%,但2018年我国千位老年人口的养老床位数仅29.15张,同时现有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护理人才也较为缺乏,养老产业的现状与老龄化的状况极其不匹配。首先,我国养老地产定位偏高端、覆盖面小。目前我国运营较为成功的养老地产集中于一线城市,多为高端产品,而二、三线城市的养老地产缺口较大。其次,运营缺乏经验,多为套用国外模式,但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些套用的机制并不能促使老年人改变传统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因此,我国养老地产运营机制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才能使得保险公司在投资运营养老地产时既能有效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又能获得稳定的运营收益。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与缺陷

我国的保险资金绝大多数为固定收益资产,尽管确保了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中的安全性,但忽略了盈利性的重要,造成了资本回报率偏低,同时资金的收益率与资本市场有极大地关联,深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较为狭窄,资金配置结构较为单一,存在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最近两年保险公司的一些投资举动引发了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谴责,使得银保监会对险资投资渠道的管控变得更加严格,目前仍有大量的保险资金在寻觅更为良好的出路,尤其是长期性的险资投资渠道。

1.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

2010年,中国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写明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可投资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动产,近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专门化”的养老产业,越来越支持我国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保险资金数量大、期限长、投资于养老地产,不必担心利率以及市场的波动,从而保持较好的收益稳定性,且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更好的保证养老地产的运营,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实现险资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两重目标。保险资金也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2养老地产运营机制的设计

2.1准确定位

(1)服务理念的准确定位。养老社区之所以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是因为其本身的经营、服务理念更具人性化。当前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社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去往一个毫无温暖可言的收容机构。因此养老地产在定位是既要满足老年人住房、养老、医疗的需求,又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2)服务群体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现存的养老地产多为仅面向老年人的住房,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老人们更加重视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很多老人不愿意远离子女生活,因此保险公司在运营养老地产时,可以将服务扩展至全年龄段,提供一种注重健康养生的一站式服务,面向婴儿直至百岁老人,使得人们在入住养老地产时无后顾之忧,轻松享受终身服务。(3)配套设施的准确定位。首先是对于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养老地产中的生活硬件设施都应该为老年人量身定做,而非仅注重设计感和美观。其次是对于娱乐休闲设施的需求,养老地产应包含下棋、跳舞、看戏等休闲方式的活动场所,同时对于一些高端养老地产,应该具备高尔夫球场等活动场所,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此外,养老地产还应当建设相应的教育类人文设施,例如“老年大学”,定期开展养生讲座。但对于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应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4)经营理念的准确定位。作为保险公司,在推广养老地产的初期阶段可以采用体验式住房,给潜在客户提供试住期,让客户充分体验养老地产完善的休闲、娱乐、医疗、住房设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养老地产全面的服务,促使他们改变传统“家庭式养老”的观念,真正信赖养老地产。同时,在经营养老地产时不应只着眼于当前的利润,而应着眼于长期的收益,提升自身设施完善度、服务满意度,吸引更多的客户入住,充分利用养老地产的资源,建立良性循环。

2.2差别规划

(1)地区间差别。当今中国的富裕人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地,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地产,可以与当地的高端客户相对接,更加注重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可将养老地产与金融、保险等方面联系,推出一些金融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以适应他们对于资产规划的要求。而对于非一线城市的养老地产可以定位于中层阶级,以宜居的环境为主打理念,更加偏向于人文关怀。而不同地区的养老社区也可以进行合作,实行“迁徙式”的旅居模式。(2)客户间差别。首先是对于高端客户与中低档客户的差别规划,保险公司在设计养老地产入住条件的时候,应当具备“多样化”。高端客户可享受“迁徙式”旅居模式,自主选择居住地点。对于一些中产阶级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居住时长。其次是对于客户不同居住要求的差别规划,分别设置宜居式和养病式的户型,对于宜居式的户型,更加注重于休闲、娱乐、医疗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养病式的户型,更加注重护理、医疗服务与设施的建设。(3)服务设施差别。在老人入住养老社区时,保险公司应该进行生理及心理的评估,以便于进行差异化服务。对于心理上有异常的老人,保险公司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医生进行定期的诊疗。对于生理上的不同状况,保险公司应该进行更加明确的划分。完全自理的正常老人可以入住“独立生活区”,在这一区域设置一些娱乐设施和休闲空间,护理人员的比例相对较少。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可以入住“协助生活护理区”和“专业护士护理区”,在这些区域,配备较为全面的生活起居设施以及服务。“协助生活护理区”的老人可以选择一对一的护理模式,通过呼叫装置及时联系护理人员。而“专业护士护理区”的老人进行24小时的看护与服务。另外专门开设“阿尔兹海默失忆护理照顾专区”等,该专区内老人皆可选择使用定位装置。(4)入住缴费方式差别。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一些更为新颖的入住缴费方式,例如住房反向抵押,保险公司根据房屋的价值来安排相应的养老住房与服务,在老人去世后,对房屋进行拍卖,如果拍卖所得超过了养老住房与服务的价值,则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超出部分作为老人的遗产提供给其合法继承人。

2.3医疗、护理体系的建设

(1)高度重视医养结合。保险公司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定期对老人们进行基础身体检查,建立健康医疗档案。对于有长期疾病的老人,由医院的专门小组进行定期、定向检查治疗。同时可在合作医院的住院部设置相应的专区,为入住养老地产的老人提供专门的病床。对于建立了个人档案的社区老人,可以先治疗、后收费。投保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的老人,可以先支取保险给付金进行缴费,减少治疗时的复杂手续,同时可以按照档案的备注,快速联系老人的家属,最大化的满足老人的医疗要求。(2)建立完善的护理体系。保险公司可以与学校合作,挂钩护理专业等。对于进入养老地产的护理人员展开星级评比,同时进行全国联网,客户可以根据星级指数及评价,自主选择适合的护理人员。对于有过违规行为的护理人员,列入黑名单,对于星级较高养老地产的护理人员,可以在未来提供相应的入住优惠政策,以此来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更好的服务于养老地产的老人。(3)全方位、多形式的医疗、护理模式。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或与国内外的顶尖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对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且不便于行动的老人,采取远程诊疗的方式,对于老人的病情进行智能监控,随时做出应对。同时,配备营养师,对于不同老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清单,从基本饮食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2.4保险产品对接养老地产

首先,对于客户而言,购买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特定保险后,保险给付金可以选择作为养老地产的“入住月费”。购买医疗保险后发生疾病住院现象,可以不必在治疗后请求大数额的赔付,而是可以选择接受养老地产合作医院的直接、快速救治。弱化赔付、强化服务,直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将提供一定的投资、储蓄类保险产品,满足老人投资需求,部分保险产品所具有的免除遗产税的功能也有利于日后私人财产的继承。其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既可以充分开发已有的客户群体,又可以对于该类保险产品进行精准营销。保险公司现有的中高档客户资源都可以作为养老地产的目标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因此,保险公司所运营的养老地产可以有完善的目标客户资料,而非像普通养老地产的营销一样盲目的“广撒网”,从而使保险公司运营的养老地产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此外,该公司的保险产品有了更为准确、固定的营销人群。对于入住养老地产的老人可以适当普及住院医疗保险等对老年人有较多益处的保险。对于采用“旅居式”的老人,可以进行航空交通保险等实用性较强的险种的推销,使保险公司和养老地产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养老地产自身的盈利,还更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

3结论

随着养老地产的发展,未来其运营方式也必然会更加多样化。成为一线城市与宜居城市的结合,地域发展更均衡;高中档养老社区并存,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连锁式养老地产,满足客户“迁徙式”居住要求,逐渐形成“租”“购”“旅”三者共存的一体化、全面化养老服务体系。随着保险公司对于养老地产运营机制的设计更加完善、全面、多样化,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养老地产的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必定能实现较大的飞跃,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设施的同时,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保险公司也能从长期运营养老地产中获得可观的收益,并进一步完善养老地产的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郭文杰,李辉.养老地产发展的新方向———医养结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8,(05):1+5.

[2]王旭育.美国养老地产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启示[N].中国社会报,2018-04-09(007).

[3]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中美养老地产对比分析[J].中国房地产,2013,(09):61-62.

[4]程竹.前2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15万亿元[N].中国证券报,2018-04-10(A05).

[5]马骏.推动旅游地产与养老地产互动发展[N].新华日报,2018-05-15(013).

[6]吴军,薛小玉,刘钊,等.银色产业中的金色机遇———基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分析视角[J].武汉金融,2014,(02).

[7]欧新煜,赵希男.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J].保险研究,2013,(01):119-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