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和提升浅析

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问题和提升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D校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生物学试卷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薄弱,体现在书写不规范、审题析题不全面、语言表述不清晰、答题逻辑不准确等方面。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重视名词术语、规范口语表达、训练书面表达,强调解题思维、增加课堂互动等策略来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学;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中国考试评价》制定的学科素养指标体系明确指出,“语言表达”是指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新高考生物学科关键能力确立为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关键能力的考查都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来体现学习者的思想和观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实现学生内化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形成内心体验等一系列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初中学习相比,高中的学习内容更多,知识网络更加复杂,更注重科学观念的养成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在各种考试中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求也更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每一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都重点凸显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每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都重点考查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强调对生物学现象的科学解读,而区分度往往就体现在表达能力的差异上。从非选择题答题的情况不难发现,一般答题字数较多的试题,学生的整体得分都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就源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在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的高考试题评价中,着重强调了高考试题以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区分考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助于高校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以此引导加强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经过对D校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考试的非选择题(题号为46~51题)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待加强,需要提高重视。

一、答卷中学生书面表达的常见问题

(一)生物学名词术语书写不规范。此次考试非选择题答题出现的错别字有“磷脂”写成“膦脂”、“重铬酸钾”写成“重各酸钾”、“核糖核苷酸”写成“核糖核甘酸”等情况。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有很多生物学专有名词,如双缩脲(尿)试剂、麦芽(牙)糖、蔗(庶)糖、磷(膦)脂、肽(钛)键、油脂(酯)、囊(襄)泡、饱和(合)、淀(米定)粉、内质(置)网、液(叶)泡、溶酶(霉)体、线(细)粒体、有氧(养)呼吸、光合(和)作用等,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容易写错别字(括号内为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写法)。个别学生还会出现语言不通顺的问题,如试题中设问速率的变化应该回答提高或者加快,有的学生回答加强,动宾搭配不当,在标准阅卷中不能得分。必修一还有一些生物学反应式学生存在书写错误现象,如此次考试中“49.(5)栽培植物常用疏松透气的基质代替土壤,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而且有利于植物根部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请写出该呼吸方式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此小题要求正确书写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有:箭头写成等号、反应物没有写水、没有写能量、能量写成少量能量等。还有个别同学出现个别书写过于潦草,阅卷教师无法辨认从而无法得分的现象。

(二)审题析题不准确。学生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答题语句,但是在考试中不能根据情境和要求灵活作答。例如,试题中“46.(2)d中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是_________。”此空出题人仅要求答出构成生物膜主要的脂质——磷脂,很多学生答成了磷脂和胆固醇。再如“46.(3)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贮存在e中,e物质初步水解的产物是_________。”此小题e为RNA,此空要求答出核糖核苷酸,但是很多学生答题中想当然答成彻底水解产物:磷酸、核糖、碱基。有的试题的答题方式有具体要求,必须按照要求才能得分。如试题“51.(2)图甲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正确的分裂顺序依次为________(用图中序号和箭头作答)。”很多学生没有看到括号里的答题要求,没有用箭头作答。还有的题有备选选项的必须从备选选项中选择填写,如“50.(2)CO2浓度不变,若暂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⑤含量将会________(增加/减少),原因是________。”此小题的第一个空,答案为增加,有的学生答成增多,没有认真阅读试题要求从选项中选择答案。如果按照标准批卷方式,以上两个例子中没有箭头作答、增加答成增多都不能得分。又如在答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时,正确的应该是磷脂双分子层,有些同学没有认真思考答成磷脂,审题不细心、答题粗枝大叶现象非常普遍。审题和分析试题能力不足不仅在非选择题中体现,在选择题中也是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如试卷中错误率非常高的42题:“下列措施中不是通过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来提高产量的是”的四个选项分别是合理密植;大棚中悬挂白色灯管;向农田中使用有机肥以及夜间适当降低温度。这几个选项都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但学生对使用有机肥不熟悉,觉得施肥可能是有害的措施,故多数误选了使用有机肥,没有注意到题干中强调的是利用光合作用原理,而夜间适当降温是利用了抑制呼吸作用的原理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是正确选项。审题不认真,分析问题不深刻,思考问题仅停留在表面,对问题的实质和原理只是大概的状态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答题逻辑不准确。试题中涉及“原因是”“理由是”等设问对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尤其高,学生往往答得不理想。此次考试有三处涉及了文字叙述量较大,学生的书面表达常常抓不住重点或者不全面。如试题中“50.(2)CO2浓度不变,若暂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⑤含量将会________(增加/减少),原因是________。”此小题的第二个空学生错误率比较高,往往只答出了光照停止,C3的消耗减少(答案是暂时停止光照导致光反应暂停,ATP、NADPH含量减少,C3的消耗速率减慢,而CO2浓度不变,C3的生成速率不变),忽略了物质含量的变化,往往是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回答不全面。再如试题中“51.(3)图乙中实线表示_________(染色体/核DNA)含量的变化,虚线所表示物质的数量由4变成8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题目问的图乙的实线代表核DNA的含量变化,虚线则代表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染色体由4变成8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部分学生的答案不全面或出现知识性错误,如“中期着丝粒加倍,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应该是后期);“纺锤丝牵引染色体使染色体均分”(应该是着丝粒断裂导致);“后期一个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应该是两条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等。

二、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生物学名词术语。科学技术名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按照《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确定的、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表达一个特定科学概念的语词形式。它作为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既是知识的基本单位,即人们对于某些认知的成果总结,又是思维的活动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本单位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出现名词术语书写不规范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素养较差,如流动镶嵌模型、溴麝香草酚蓝等一些专有名词写得不完整,识记不准确;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这些名词的生物学含义没有真正理解。明确名词术语的来源与内涵。每个科技名词的命名都有其特定由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介绍名词术语的来源可以促进学生更好进行掌握。例如,教师在第一次介绍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时,就要先简介麝香草(百里香)这种植物,再介绍溴麝香草酚蓝这个物质;介绍高尔基体的时候要介绍1898年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高尔基以银染法在猫头鹰的神经细胞里发现这种细胞器;介绍磷脂的时候结合化学知识介绍其组成含有磷酸基团;介绍重铬酸钾时重点介绍铬元素等。名词术语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例如,介绍光合作用名词的定义时,教师强调概念里的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也可以拓展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可以光合作用,让学生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也与学习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相呼应;强调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合”是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避免学生将其错写为“光和作用”。善于归纳与总结名词术语。在高一的《分子与细胞》的学习中,一些名词术语相似,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例如,色素提取液、层析液与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里的解离液;病毒与病菌;丙酮与丙酮酸;赤道板与细胞板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并对比,在高一阶段培养善于归纳总结,勤于梳理分类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加强规范训练口语表达1.教师口语表达规范化。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教师的语言生动优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和引起共鸣。同时,教师要突出学科语言的严谨性、条理性,对学生的规范表达潜移默化,更能起到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述染色体复制后期平均分配时,要先讲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再讲子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向细胞两极运动,每条染色体均是如此,从而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的讲述应该有先后顺序,先设问请学生分析染色体数目增多的原因,然后给出答案,在此处强化学生识记,并有意识引导学生看教材相关描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用标准发音,书写正确板书,为学生做出正确范例。如学生偶尔会将线粒体误写成细粒体,就是由于在第一次接触这一名词时教师发音模糊,使学生脑海里闪现了错误的词组。教学中阐述科学原理和核心概念时,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降低口语化程度,在体现逻辑思维的问题上强化书面用语,让学生在初步学习阶段就养成科学思考和表达的习惯。2.教材内容问题化。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一些学生往往重视教辅资料,忽视教材的阅读或者阅读教材的方法不当。阅读教材应该重视理解,把教材现象问题化、教材结论问题化、课后习题问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并相互纠正,教师再辅以正确描述进行示范。例如,在学习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实例(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让学生口语表达“两个氨基酸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最后得到规范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纠正学生易错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概念,减少书写错误。在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思考讨论栏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三个问题进行提问,由学生构建概念图,以形成正确的模型。再如讲解课后题植物的“午休”现象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夏季温度和光照日变化大胆猜测和口头表达,教师再补充完善形成正确的解释:中午时,光照强烈、温度高,植物叶片失水多,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不足,暗反应速率下降,从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教学内容问题化使学生在思考中将知识内化,同时能够在内化过程中发现易错点和认识误区,有助于知识的固化。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要强调科学思维,力求学生共同讨论形成全面化、步骤化、正确运用科学术语的表述。3.问题情境生活化。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进行表达。例如,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可以归纳出以下生活中的问题: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及时松土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防止幼根因缺氧变黑、腐烂;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酒、面包、馒头;利用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食醋或味精;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利用产甲烷杆菌等生物进行沼气发酵。在解释以上关于细胞呼吸的实例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经过师生讨论后可以得出最准确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可以说生物学《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每一章、每一节内容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而学习内容生活化正是学生喜爱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正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调动学生思考和表达的重要契机,教师在备课中要把握住这一学科特点,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4.运用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交流模式。生物试卷中的非选择题往往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难度,既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对生命现象的各种关系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又要求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也是许多学生对生物学习形成畏难情绪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多写多练的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问题驱动式整合教学,针对具体事件和生物学现象面对面沟通、点对点交流,借助教师引导和学生分析的互动模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中点对点交流可以在教师和个别学生间进行,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效应,也可以发生在学生和学生间进行,促进建立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引导互补的另一个交流模式,就是学生进行错因分析,反馈学生错答心理,从答题者角度深入挖掘思考误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正确思路。例如在分析一条正相关曲线不能体现出酶的最适温度的原因时,错答为“还需要其他组温度”的同学,通过分析发现可能增加了其他组温度曲线仍然是正相关,并没有解决出现拐点来体现“最适”这一关键词,更深入地理解了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先做到敢说、会说,进而再学会把要说的内容转变为语言文字,形成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书面表达强调解题思维。科学思维是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揭示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在考试评价中,科学思维的考查往往通过书面长句的表达来体现。在平时训练中由于题量或者阅卷的限制,教师往往较少考查学生的书面长句表达。但是对于典型例题或者思维模式,教师要予以点拨。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整理错题,关注典型错误、建立常见解题模型。在日常训练中,不仅在语言文字题中注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在客观题的讲解中也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过程包括注意阶段、加工阶段、生成阶段三个阶段。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细心、审慎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审好题,才能做好题;审题慌,思维浅,做题易出错。审题通常需要确定试题考察的范围并联系教材知识,审题是信息加工时进行着“题目问题情境与已有知识情境”的检索匹配工作。加工的过程是信息的进一步分析,需要答题人确定目的、分析因果以及信息的转换。分析的时候确定答题的思路,可“由因导果”,亦可“由果寻因”。在具体答题时注意分步说明原因和物质含量来去,有时也可以采用模仿教材叙述或题干已有叙述,并注意分类叙述和从正反两个方面叙述等策略。高中的生物学与初中的生物学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有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不能迅速适应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是学习过程中细致程度、思维严谨性和逻辑正确与否的体现。从高一年级就逐步渗透书面表达的技巧,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重视生物学科的思维养成,加深思考深度,形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而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都需要学生经常性的思考和表达。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中,能够自觉运用生物学知识对现实中的生物学现象与问题作出理性思考、解释与判断,体悟科学研究过程与思维方法。科学精准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表达与交流是实现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科学设计试题助力素质教育——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8(07).

[2]杜益飞,童恩球,吴际伟.创新实践探索提升学科素养——2020年高考全国卷力学实验题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12).

[3]何苑莹,李德红.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用人名命名的专业术语的由来[J].生物学教学,2020(10).

[4]杨帆,郭学恒.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生物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5]梁莎.湖南省高考数学(理科卷)试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徐微 孟安华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