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难、就业不理想、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该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涵出发、深入详细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短板。同时,以某高校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专创教育融合实践为例,探索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融合;就业能力

1界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内涵

1991年,东京召开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与此同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词语概念首次在会议上被专家学者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后,社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普遍关注。为此,众多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概念应该从创新视角,运用创新相关理论知识,界定创新创业教育;也有部分学者从高校素质教育出发,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区别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真正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揭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1]。比如:孙秀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课程体系包含较强的实践性。1952年,专业教育一词出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一词提出后,又被称作“专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教育体系,通过系统地开展专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者和建设者,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关于二者有效融合的内涵界定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思想。该研究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该从创新角度出发,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2]。从宏观角度,将二者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融为一体。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2.1高校教育理念和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3]。但是,目前个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要用于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或者倾向于个别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不能达到普惠共享,忽视了培养合格人才需要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最终结果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教学资源不能优化,学生参与度、意度不高,就业能力较低[3]。

2.2高校组织管理

目前,我国高考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所有高校都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制度,配备了师资队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也比较完善,但是其落实和实施仍然沿用老办法,效果不明显[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较弱,一般由教务处来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学生处、就业处(中心)负责创新创业教学,专业教育则由教学院系承担和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发展,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不能融合发展,没有形成合力。2.3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困境部分地方高校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教育教学资源更为缺乏,甚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缺少“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往往流于讲座、竞赛、培训等形式,脱离专业而又未深化创新创业精神[4]。

3专创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个案研究

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探索某校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5-6]。

3.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

某校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成立于2013年,学院设有农学、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造价、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这6个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方面,体现着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体现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明确规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学分要求、教学内容及方法等,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得不低于5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构成,理论教学环节均为必修,主要是通过开设以讲授理论知识的课程(4门必修课)为主,结合专业特点,教师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意愿。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必修由劳动、军事技能和社会实践、认知实习4个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成,选修由学生参加学科与技能竞赛、科研项目或授权专利发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型实验、专业社团活动、获得执业或从业资格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构成,学分不低于5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2个及以上环节,获得相应学分。

3.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某高校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构建、项目活动的实践和氛围的营造上,都彰显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从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构成来看,学生均能修完创新创业教学环节,获得学分。选修方式获得学分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参与专业社团活动、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来实现。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看,某高校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2018年初次就业率为91.04%,2019年初次就业率为96%,2020年初次就业率为90.10%,2021年初次就业率为92.19%,近4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其具体情况见表2。从2018—2021年度就业数据可以看出,(1)选择升学的人数比较平稳,约占总人数的6%,其中农学专业学生升学占比较大,原因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学生希望通过学历提升实现理想就业,学生考研人数较高。(2)参加国家项目就业人数在逐年上升,由2018年度的9.90%上升到2021年度的13.75%。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学院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二是我国就业政策给予毕业生就业红利,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毕业生给予薪酬和生活补贴,大学生也积极前往基层就业,希望通过基层就业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三是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施校企、校政合作,走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院与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黑龙江省水利充填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文图测绘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中核二三劳务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国企签订稳定的实习、就业协作关系。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渠道就业,不仅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使学校培养质量更加符合用人企业单位的需求,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和水平的有力保障。(3)灵活就业人数比率逐年下降,说明近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近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省内就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21年有所提升,绝大多数工程造价、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够在“北上广深”“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等发达城市及地区就业。这说明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自主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4结语

面对国内外复杂深刻的经济环境,及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现状,高等教育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思考,与时俱进。站在新的高等教育起点上,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加强其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专创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峻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湘潭大学,2019.

[2]李明,郑德志.浅析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12):222-223.

[3]陈永霞,庞娇,刘明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升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8):4-6.

[4]吴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D].常州:常州大学,2021.

[5]范琪,叶凯贞.党建引领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途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1(20):51-52.

[6]申庆晓,璐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2):74-75.

作者:郑德志 李明 张扬 单位:绥化学院